传统工业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传统工业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传统工业特点

传统工业特点范文1

【关键词】企业 成本管理 特点 分析

1.成本管理理念不同

传统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理念的主题是控制,即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和经济效益要求,对各项资金耗费进行事前预计,确定控制的标准或目标;然后进行核算,对实际与标准的差异,进行分析、评价、考核,并采取相应措施,旨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顺利实现。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理念的主题则是创新,即不断地投入各种资源,尤其是对取得突破可能性较大的专项技术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局部压强,使其能够在该点上实现突破,形成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并利用这种优势来谋取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回报。可见二者的区别是,一个侧重于保证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另一个则侧重于保证实现经营目标。

2.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不同

在传统工业企业管理中,成本管理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因为传统工业企业之间,在产品技术和质量方面的差异比起现代企业之间往往要小得多,这就决定了传统工业企业不得不把成本作为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来对待。在对工艺、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时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就是要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物耗、能耗和产品成本。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管理制度也是为了降低成本费用,保证经济效益。这表明对于传统工业企业,选择低成本战略是其成功的基础。而现代企业更注重于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和焦点集中战略,旨在发挥现代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以克服其人力资源高成本和销售、研究高费用的劣势。

3.对成本形态核算与控制的需求不同

传统工业企业特别注重对制造成本的核算与控制,甚至将其视同为产品成本。著名的泰罗制和标准成本系统皆源于此。这不仅由于制造成本是企业在材料采购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项费用汇集的结果,而且还由于它在企业的总费用构成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决策当中所需求的成本形态也集中体现为制造成本。即使在市场条件、技术水准、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已今非昔比的情况下,传统工业企业仍然把对制造成本的核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近年来时兴的作业成本法和制造资源计划(MRP)等全新的核算方法,皆是针对制造成本的。现代企业核算制造成本、期间费用的主要目的是对外编制损益表、评价会计期间经济效益,由于这两项在成本费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很低,所以对其加强控制的要求比传统工业企业要弱。

4.成本费用控制方式不同

传统工业企业对成本的控制主要采用标准成本系统、目标成本和费用预算管理(包括零基预算与弹性预算)。尽管其控制范围有弹性,控制过程中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是总能够通过对成本形成原因的分析和对成本费用发生规律的掌握来不断地促使其标准。目标和预算符合实际,以此来引导企业健康发展。现代企业对成本的控制不能简单地搬用上述做法。虽然标准成本、目标成本和费用预算等形式依然可以利用,但实际上由于其控制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更多,所以对成本动因的分析和对成本费用发生规律的掌握更为困难。在传统工业企业,尤其是经营稳定的大型工业企业,所耗费的资金与产生的回报之间,能够建立人们容易把握的函数关系。而在现代企业,这样的函数关系则不容易建立。因此,现代企业时成本费用的控制,宜更多地通过人们的行为来实施,而不是通过改善设备运行状态和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来实施,即应实行的是积极控制——鼓励多做工作多花钱,把该花的钱花足,把不该花的钱限制住。该花的钱是积极费用,不该花的钱是消极费用。积极费用越高,越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积极费用当然也包括实验、试制失败的费用,但对盲目实验与试制等所导致的消极费用,则要严格加以限制。

5.降低成本费用的主要途径不同

传统工业企业降低成本费用的主要途径有三条:第一、通过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物耗与能耗,同时对技改项目投资实行严格的预算控制;第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同监督和激励手段向管理要效益;第三,通过扩大企业经营规模来降低单位产品费用,谋取规模经济效益。对于现代企业,其降低成本费用的主要途径是:第一,加强研究开发管理,通过加强文档建设、提高设计产品零部件还用率、进行价值工程分析、优化设计部件结构和加工工艺,尽可能地使先天性的产品成本结构合理并减少因修改设计而导致的物料损失;第二,提高对市场信息预测的准确程度,改善物料计划管理,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减少因物料供应不配套而带来的库存积压和停工待料;第三,建立内部信息通道和高效率的求助支援系统,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回应能力,充分利用销售平台,尽可能地增大销售收入,降低单位产品固定费用;第四,建立激励机制,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不断挖掘改善管理、降低费用的潜力。

传统工业特点范文2

《彭博商业周刊》5月24日

最近,中国的传统工业类企业和西方娱乐公司之间出现了一系列奇怪的组

>> 中国风电行业开始进军国际市场 高性能中国武器进军国际市场 中国资本进军国际足坛 进军国际 布局全球 中国传统工业之纺织行业思考 王晓东:服务中国中小企业进军国际资本市场 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所面临的反倾销现状特点及应对策略 车展行业的领军者、进军国际市场的先行者 Yandex进军国际市场 进军国际:如何适应“水土”? 中国品牌进军国际时装周:作秀还是淘金? 打造一流出口企业 进军国际高端市场 绍兴:“江南文化读本”进军国际旅游市场 山东电视进军国际传媒产业新探索 “阿穆尔”潜艇进军国际市场 曹德旺进军国际化 纪录片如何进军国际市场 进军国际尚需产业链全面爆发 海尔进军国际市场的战略及其对其他企业的适用性分析 中国传统制造业企业国际化博弈选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中国传统工业类企业进军国际娱乐行业 中国传统工业类企业进军国际娱乐行业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彭博商业周刊》5月24日

最近,中国的传统工业类企业和西方娱乐公司之间出现了一系列奇怪的组合。化工集团浙江金科过氧化物股份有限公司去年更名为金科娱乐文化。今年1月,该公司宣布拟斥资10亿美元,收购总部位于英国的Outfit 7,后者是面向儿童的应用《会说话的汤姆猫》(Talking Tom)的开发商。在北京,一位房地产大亨以3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传奇影业,该电影公司曾经制作了《黑暗骑士》三部曲系列电影。一家建筑材料制造商收购了曾椤栋⒎泊铩返戎诙嗪美澄氪笃制作特效的欧洲特效巨头Framestore公司。据专门从事媒体和技术交易的投资银行CODE Advisors LLC称,自2015年以来,收购游戏公司的70%都是中国买家。

传统工业特点范文3

网络营销环境的构成要素,即包括各种经济单元在网络环境中的镜像(供应商、中间组织、客户群体),也包含在网络中产生、流动的各种信息。

在网络营销环境中,其要素的组织方式是体现网络营销环境特征的重要方面。

这里讲的组织方式,不仅体现网络中各经济单元的相互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体现网络中信息的产生机制、流动方式和利用效率。这里我们将互联网视为一个虚拟状态的社会环境,而非一个由各种信息技术衔接构建的技术或工具平台。

在互联网条件下的营销活动中,技术并不是一个会对人们产生限制的因素,认识和理念的先进与否将决定一个企业的营销活动是否成功,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在网络营销环境下的竞争力。

从企业实现利润的角度出发,对于网络营销环境特点的认识就至关重要。

(1)在网络环境中企业营销活动的规模与现实的市场业务规模没有直接的联系。

(2)网络环境中市场的无边界性,企业面对的是无尽的市场机会,同时互联网的智能化特征也有利于企业向目标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和产品。

(3)互联网的兼容性,使得企业的营销活动能够调动整个互联网中的资源,企业营销活动的竞争能力也就体现为资源调动的能力。

传统工业特点范文4

关键词:工业生态学;生态工业技术;特征;比较;

作者:傅泽强

工业技术创新与进步是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然而,由于传统工业技术忽视了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和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为目标,导致传统工业技术推动下的工业化进程加深与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尴尬局面,因此传统工业技术的生态化创新与发展迫在眉睫.笔者基于工业生态学理论,提出了生态工业技术的概念,并进行了比较研究和典型案例分析.

1生态工业技术概念提出的背景

人类工业化历程表明,工业系统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最为强烈的一个子系统.在人类各种经济活动中,工业活动对自然环境作用最大,由此造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损害也最为严重[1].工业对环境的影响本质上是工业技术生态负效应的表现,生态环境危机是技术在逆生态模式下不断扩张后不可避免的结果.康芒纳[2]认为,人类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等自然资本的影响主要受到人口增长、富裕程度和技术能力的约束,而人口和富裕这2个因素的增长不足以解释环境污染的高速增长,显然,环境危机与技术变革紧密相关.传统工业技术体系是依据物理和化学原理建构的,其物质转化过程是线性的而非网状的,开环的而非闭环的.工业技术进步主要通过劳动生产率单一指标衡量,却基本忽视了技术使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深的传统工业技术所产生的生态负效应成为人类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制约因素,迫使人们开始关注工业技术的生态化问题.

为彻底解决工业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欧美等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了以末端治理为主导的工业污染控制技术体系.不可否认,末端治理技术在控制工业污染方面曾起到过积极作用,可能还将长期主宰环境问题的治理环节,然而,由于其存在着种种缺陷和不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还可能产生恶性经济效益[3].在这种情况下,探索新的更有效的环境污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成为工业界和学术界的紧迫课题.

从技术角度看,末端治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问题,清洁生产虽然通过持续改进生产工艺、设备及产品设计、原材料,从源头预防污染和减少废物产生,但由于仅限于单个企业内部,因此不能解决区域性的工业污染问题.工业生态学[3]为人们深刻认识技术与环境的关系,重新审视和评价传统工业技术的建构理论、性能特点、使用方式合理性等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同时也为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了一体化方案.生态工业是基于工业生态学理论的具体实践模式,它从企业群落、区域层面入手,仿照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动方式规划和设计工业生产系统,形成一种全新的、生态化的工业生产系统或工业生产组织形式[4—5].实质上,工业生态系统组成成员之间形成的共生关系是借助一类具有“链接”功能的技术的支持,该类技术就是生态工业技术.

2生态工业技术的定义和内涵

生态工业技术是指按照工业生态学和系统科学原理,把2个或多个生产过程或生产单元链接起来,形成结构和功能协调、资源和能源效率高、环境污染排放少、经济产出高效的工业共生体和复合型生态产业链网的方法和手段.

广义上,生态工业技术是指在工业系统中使用的能够使系统内部的物能效率最大化和污染排放最小化的所有与环境友好的技术,例如无废工艺、清洁生产、绿色化学、绿色制造、生态工程等.

狭义上,生态工业技术是指依据工业生态学原理和生态设计原则建构的一套新的工艺流程、新的工艺方法,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方法.它使工业系统中2个或2个以上的生产环节或生产体系形成“工业共生”关系,整个工业系统形成有序的工业营养结构和食物链、网,从而达到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又将工业生产过程对环境的破坏作用降低至最低水平的目的,获得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生态工业技术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a.生态工业技术建构的理论基础是工业生态学和系统科学原理,其最终目标是通过对传统工业技术的生态创新,实现传统工业系统的生态化转型,核心是生态效率[6],即在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同时,降低从原料开采、产品加工和制造、产品消费直至产品废弃后回收利用的生命周期中的物耗和能耗强度,减少废物产生量和最终排放量,使工业活动产生的生态环境负荷最小化.

b.从生态工业技术的功能来看,它是重构工业生产组织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借助于生态工业技术,2个工业生产过程或单元形成了一个具有特定物质转化功能的工业共生体,而多个工业共生体则形成了复合型的生态产业链网,也即工业生态系统,其物质流动由线性模式转变为链环状模式,从而使得资源、能源、投资及人力资本得到最优化和高效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产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c.从生态工业技术转化的对象看,它既属于产品深加工技术,也是一类资源再生技术.在一个特定的工业共生体中,下游生产单元把上游单元输出的“产品”作原料进行深加工,显著增加了“产品”的价值;而以“废物”作为全部或部分原料,又使得上游生产单元产生的“废物”变成了再生资源.

d.从生态工业技术的环境功能看,由于它利用了上游生产单元产生的废物,从而使得整个工业共生体的废物排放量显著减少,降低了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和风险,因而它也属于一类环境技术.

3生态工业技术的属性和特征

生态工业技术具有多重属性和特征,既具有一般技术的共性特征,也具有与一般技术显著不同的个性特征.

3.1链接(或关联)性

“链接性”(或关联性)是生态工业技术的最基本属性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一般技术的最显著特征.由于生态工业技术所具有的“链接”属性,2个或2个以上的工业生产过程或单元形成了工业共生体.从这个意义上说,“链接性”是辨别或评价生态工业技术的基本指标之一.

生态工业技术与工业共生体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后者是在前者的支持下才得以形成,且后者是前者的“寄主”,即生态工业技术寄寓于其支持下形成的工业共生体之中,工业共生体是生态工业技术存在的“土壤”.例如,钢铁厂与建材(水泥)厂是一个工业共生体,“高炉渣生产水泥技术”是使钢铁厂与建材厂进行物质交换的关键因素.建材厂采用钢铁厂产生的高炉渣作为生产水泥的原料,从而实现了2个生产单元的链接与共生.如果失去了该项技术支持,那么“钢铁厂-建材厂”工业共生体就不复存在.同时,利用高炉渣生产水泥生态工业技术寄寓于“钢铁厂-建材厂”工业共生体中,“钢铁厂-建材厂”共生体如果不存在了,该生态工业技术也就失去了意义.

生态工业技术的关联性可用工业共生体中2个生产单元之间物流强度的大小衡量.一般而言,工业共生体中2个生产单元交换物质的数量越大,表明该项技术的关联性越强,否则,关联性越小.二者之间的物质交换量为零,则表明二者之间不存在关联.

3.2资源效率与环境效应

生态工业技术的另一个特征是具有较高的资源和能源效率,即显著减少了单位产品或服务的资源、能源消耗量,提高了资源、能源生产率.

在传统工业技术条件下,工业生产过程和单元基本上是独立的.在经过一个过程之后,原材料中的一部分转变为产品,同时,有部分原材料不可避免地变成了“无用”的废物.由于经济、技术水平的制约,这些废物难以被利用或者是由于利用成本太高,最终排放到环境系统之中,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借助于生态工业技术,原本相互独立的2个或2个以上的工业生产过程或单元间构成了链网结构,形成了结构和功能协调的工业共生体,一个过程或单元的输出(产品或废物)成为另一个过程或单元的输入(原材料).由于下游生产过程或单元对上游生产过程或单元输出的物质(产品或废物)进行了再加工,得到了新的产品,因此对于转化的初级产品而言,其价值得到了提升;对转化的废物而言,其环境影响和风险被消除.无论是初级产品还是废物转化,都提高了资源生产率.同时,工业共生体中的下游生产过程或单元由于使用了来自上游生产过程或单元的再生资源作为原料,减少了原生资源的使用量,间接地降低了原生资源开发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

总之,借助于生态工业技术形成的工业共生体,其资源生产率可通过下游生产过程或单元对上游生产过程或单元输出的物质进行再加工、再转化而得到提高,同时减少了原生资源的使用量和废物排放量,避免或减少了生态影响和环境污染.

3.3经济效果

与传统工业技术相比,生态工业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效果,同时还能够带来一定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a.产品增值效应.生态工业技术是生态产业链形成的前提条件,具有产品价值增值效应.在一个以“产品原料”为纽带形成的生态产业链中,下一个生产过程或单元以上一个生产过程或单元产出的中间产品为原料,随着生态产业链的延伸,上一个生产过程产出的初级产品的价值得到显著提升.

b.资源再生与替代.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实质上是未予充分利用的原材料,一部分是化学性质基本没有发生改变,而仅仅是其物理形态、大小等发生改变的废料,如金属切割、木材加工产生的碎屑等;另一部分是理化性质发生较大变化的废物,如煤炭经过燃烧后形成的粉煤灰等.无论哪种类别的废物,如果不加利用而排放,就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在工业共生体中,废物也是资源,即上一个生产过程或单元的废物是下一个生产过程或单元的原料.利用废物进行生产,减少了原生资源使用量,实现了资源替代.从另一层面看,原本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的废物转变成资源,并利用生态工业技术转化为具有较大价值的新产品,也表明了生态工业技术所具有的环境和经济效果.

4生态工业技术与传统工业技术比较

生态工业技术是传统工业技术生态化的结果.与传统工业技术相比,无论是在技术建构的理论基础、资源效率、环境绩效方面,还是在经济效益方面,二者均存在明显差异。

生态工业技术和传统工业技术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建构的理论基础.生态工业技术以工业生态学和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强调技术的整体性和环境友好性.它是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建构的技术体系,以生态效率和综合效益为创新目标,而不追求单一生产效率或经济效益.在技术建构上强调反馈作用,技术之间构成网状、有机联系,物流上表现为从源到汇再到源,即同时存在2个物流方向相反、相互衔接的物质代谢过程:“资源产品"的产品代谢[7]和“废物资源"的废物代谢[7],从而使物质在一个闭环系统中循环,既降低了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同时减少了废物排放,减轻了技术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传统工业技术原理及模式是建立在物理学、化学基础之上的,强调普遍性和一致性,而忽视生态过程的多样性及与自然的和谐性.技术结构与功能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表观上为离散的、不连续的,物流上表现为线性的、开环的,即“资源产品废物"的单向流动模式.传统工业技术系统中主要以产品代谢过程为主,由于缺乏自我调控和反馈机制,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大,效率低,大量中间代谢物及废弃产品成为不再利用的“废物”排放到环境中.

不同工业技术模式下的产业系统,其结构、目标及生态效应存在显著差别.传统工业技术引导下的产业体系是逆生态的,主要以不可再生资源、化石能源为其原材料和动力,投入高,效益低,以单一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忽视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产业结构是链状的,而不是网状的,行业间、部门间的横向联系和共生关系薄弱,缺乏必要的物质、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关系,表现为不合理的产业和产品结构、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土地利用格局,以及不协调的生产关系,如企业供需矛盾、技术发展与环境保护冲突等.

生态工业技术引导下的工业生产体系是生态化的,强调以可再生资源和清洁能源为其原材料和动力,具有科技含量高、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效益好等特征.

5典型案例

高炉渣是冶炼生铁时从高炉中排出的一种废渣,经水或空气急冷处理成颗粒状,又称为粒化高炉渣.每生产1t生铁时高炉渣的排放量,随着矿石品位和冶炼方法不同而变化.例如采用贫铁矿炼铁时,生产1t生铁产出1.0~1.2t高炉渣;用富铁矿炼铁时,生产1t生铁只产出0.25t高炉渣.

高炉渣是由脉石、灰分、助熔剂和其他不能进入生铁中的杂质所组成的易熔混合物,从化学成分上看,它属于硅酸盐质材料,与水泥成分基本相同;而且高炉渣是在1400~1600℃高温下形成的熔融体,水淬成粒状矿渣具有潜在的水硬胶凝性能,在水泥熟料、石灰、石膏等激发剂作用下,可显示出水硬胶凝性能,是一种生产水泥的优质原料.

借助于“高炉渣生产水泥技术”,上游企业——钢铁厂排出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水泥厂的原料,原本相互独立的钢铁厂和水泥厂形成了工业共生体,不仅节约了生产水泥的原料,降低了水泥原料开采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影响,消除了高炉渣排放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而且可用高炉渣作为水泥混合材料生产矿渣硅酸盐水泥,每m3混凝土可节约成本15~25元.目前,用高炉矿渣作为水泥原料,其掺入量可占水泥质量的20%~85%.但随着掺入量的增加,水泥标号降低.因此,在不降低水泥标号的前提下提高高炉渣掺入量,是该项技术的发展方向.

传统工业特点范文5

【关键词】模式;更新;生态;工业用地布局

哈尔滨工业用地布局理论一直模仿前苏联的工业用地布局模式,这对哈尔滨城市建设起到过一定积极作用,但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也不能反映用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入21世纪,原有的工业布局越来越不适应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亟需新的理论和布局模式,本文正基于此而展开。

1. 哈尔滨城市工业用地存在的问题

(1)分散与集聚不协调截至2009年底,除了部分企业入主园区、开发区外,多数企业仍以分散用地模式存在,所以:一方面哈尔滨开发区内土地闲置情况严重,企业引不进来,另一方面大小不一的工业企业分散在城市用地中,形成了一种结构上不协调的矛盾。

(2)空间集聚而内涵不集聚空间聚集是企业空间上被集中到一个开发区或者园区内,在空间上形成了集聚,却没有形成内涵集聚,园区内各企业互无关联。内涵集聚主要指的是除了空间这一因素外,其它的一些无形或者软因素,例如集约化、创新集聚、管理集聚、资源共享等。内涵不集聚主要体现在开发区、园区数量太多,规划面积过大,土地闲置现象严重,最终的结果形成了集聚的工业用地模式,而实际上只是空间的集聚,而并没有形成内涵的集聚。各园区产业趋同如迎宾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利民开发区、松浦工业区、呼兰铁东工业区、新香坊工业区等园区都包括食品工业,没有形成特色产业,内部竞争激烈。

(3)生态型工业用地空缺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刚刚起步,除利民等仿绿色工业园区外,其他园区都还只是停留在单纯的集聚工业用模式。通过IS014000认证的园区还没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园区的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加强建设。

(4)工业废弃地用地增加城市废弃地多是由于对自然资源的开采或工业化过程而形成的。在20世纪后期,哈尔滨开始进行新的用地规划,污染严重的工业陆续从城区中迁出或者改建。这些城市工业迁移或改建的废弃土地就形成了城市工业废弃地,这严重破坏了城市景观,阻碍土地利用,极大地影响着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市容市貌,所以需要迫切进行生态恢复。(哈尔滨工业用地存在的问题见表1)。

2. 哈尔滨城市工业用地布局

城市工业用地模式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全球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和可供应土地有限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工业企业所采用的用地方式。

2.1传统工业用地布局。

(1)完善并发展都市工业用地,是避免西方国家曾经出现中心城区功能衰退现象的有效手段,同时也能有效阻止城市“摊大饼”式的无限扩张。传统工业演进的模式:形成城市工业外迁建工业园区——在城郊聚集大量人流——在工业园区周边建配套设施。(传统工业理想布置模式见图1)。

(2)都市型工业的布局范围主要位于城区内,其环境形象表现在具有良好的建筑外形,与城市生态环境相协调;其生存空间相对集中在都市型工业园区和工业楼宇;其产业特点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研究开发型和轻加工型;企业类型包括多种所有制、多元化投资的企业,以小企业为主体。都市工业演进模式:城市内部形成都市工业——在周围聚集大量流动人口——解决结业,布局灵活——城市进一步良性循环。(哈尔滨都市工业范围图见图2)。

图2哈尔滨都市工业范围图

2.2旧工业用地再开发。

根据哈尔滨市经济贸易委员会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位于城市中心的工业企业164户,占地面积从香坊区公滨路的哈消防器材修造厂1000多平方米到哈轴集团141万平方米不等。除保留上述都市工业街坊以外,其它工业用地全部进行工业用地布局调整。

2.2.1经济复兴型。此模式着眼于土地使用的经济效益,偏重于开发价格、强度与用途。经常从区域经济体系或城市整体经济结构出发,以居住、商业金融、服务业等为开发主导,进行结构调整,加快这些地段的工业化转型,促进城市发展。但周期长、风险大、资金筹集与管理较难,需要政府相关政策支持。

2.2.2生态改造型。由于城市扩张,中心城区用地十分紧张,过分重视土地基金效益,而导致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下降,随环境意识的提高,有不少被改造策划能够绿地、公园等,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住生活水平。此模式以提高城市色和能够太环境质量为目标。如哈尔滨松江电机厂厂区绿树成荫,珍贵树种繁多,树龄长,绿化用地大,应作为城市公园保留。哈尔滨轻型材料厂、哈尔滨重型机器厂内局部地段树木繁茂,具有保留利用价值,在进行城市居住开发建设时,应保留绿地作为城市街头绿地或居住区中心绿地。

2.2.3保护利用型。此类模式以历史保护为主导思想,强调的是历史文化景观的保护,将开发项目与历史相结合。它常用于有历史保护要求或具有历史风貌或历史文化沉淀的厂区,其建筑外观风格鲜明,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其开发方式以改造再利用为主,通过保护建筑外观和外部环境,维护保存地段的历史风貌,内部设施完全更新并引入相应的功能,激活该地段社会活力。哈尔滨亚麻厂建厂早,产业基础好,建筑风格特色突出,被定为城市文化历史保护街区,可以改造现有的厂房,用于作为城市工业博物馆等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2]

3. 哈尔滨城市工业用地布局模式适用性分析

(1)分散向空间集聚模式转变。工业用地模式不是单纯的用地模式,而应与哈尔滨未来经济空间布局相协调,这就要求首先从宏观上来布局。随着老工业基地振兴,而宏观的集聚用地模式可以采取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以块状经济带头产业基地、特色工业园区等形式。微观上企业向工业园集聚,宏观上有了经济空间和产业的合理布局,有了特色工业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建立,微观上还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促进分散企业向园区和产业基地的集聚。哈尔滨须转变先前的分散用地模式,转为集聚用地模式。

(2)空间集聚向内涵集聚模式转变。工业园区以及开发区等在空间上形成了企业的集聚,有利于哈尔滨土地的集聚利用,同时也因为其本身存在的产业、行业、企业等的集聚效应,但是再深一步分析,仅仅有空间上的集聚还远远不够,这些开发区、园区、专业区还必须形成内涵上的集聚,这种内涵上的集聚有时是无形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园区的发展。

(3)内涵集聚向生态集聚模式转变哈尔滨是一个生态基础较好、自然资源丰富的城市,但生态工业园区和绿色工业园区还很少。因此建设“绿色哈尔滨”,加快绿色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整合和重新配置哈尔滨有限的环境资源,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有利于优化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从而提高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哈尔滨工业用地的可持续发展。

图3哈尔滨工业用地布局规划

图4哈尔滨城市工业用地规划

4. 哈尔滨城市工业用地布局发展模式

(1)中心城区:调整中心城区工业用地布局,以“退二进三”和“退二进绿”、扶持都市工业、社区产业集中布局,以及部分企业“退城进郊”为原则。选择合适的搬迁时机,兼顾城市和企业当前和长远利益,获取环境、社会、经济综合效益最佳为目标。坚持“有进有退”的原则。保留布局相对独立对周边居住区无较大干扰的企业和都市工业街坊。都市街坊发展模式在相对独立地段设置,都市工业街坊应以社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闲置的城市废弃地进行生态恢复规划,如哈尔滨车辆厂、林业机械厂等。

(2)城区:根据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对哈尔滨传统老工业区进行调整改造和空间拓展。城市空间由过去“摊大饼”的发展模式,转为轴向发展。采用这种模式对城区南、北、西、东四大产业区分别进行调整改造和用地拓展,引导城市结构沿轴向发展,并使其有机融入区域经济网络。围绕重要产业基地布局,对传统产业区进行调整。布置南部、东部装备制造、重化工及传统产业带。(哈尔滨工业用地布局规划见图3)。

城区工业空间布局,既遵循哈尔滨产业发展方向,同时引导城市空间战略布局。在实施传统工业区调整改造的同时,启动新产业空间拓展。以产业空间的发展带动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的调整,从而为哈尔滨多功能中心城市建设,为建设新型制造业基地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围绕强化五大重点产业基地布局,完善改造老工业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拓工业空间的工业区有:南部建设平房工业区、东部是化工区、动力以及香坊工业区,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部是松浦、利民工业区。改造完善传统工业点如王岗、新香坊、成高子、松浦镇、团结镇。(哈尔滨城市工业用地规划见图4)。

(3)郊区:郊区工业小区是城区工业用地布局的补充,应促进其规范化和集约化发展为核心,形成郊区产业布局。重点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七通一平”,发展模式承接退出二环以内的中心区企业,吸引新兴产业和民营企业投资。布局模式由工业的单一功能向多功能组团式转变。[3]

5. 结语

对于分散式工业用地布局和传统工业区采用“有进有退”布局原则,可以保留工业用地,发展和布局哈尔滨都市性工业,对城市产生不良影响的可以调整工业用地布局,实现城市旧工业地段的再开发。针对不同工业区或园区发展状况,可采取两种措施:一是工业空间拓展,促进重要工业区发展;二是对一些衰退的工业区调整转型,提升产业结构。[4]

参考文献

[1]哈尔滨规划局.哈尔滨新世纪初城市规划作品选集.哈尔滨出版社,2002:13~205.

[2]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哈尔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说明书,2002:31~130.

传统工业特点范文6

[论文摘要〕以沈阳这个典型老工业基地为例,重新审视和调整老工业塞地改造的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老工业基地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若千对策、措施。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重大转折和体制改革大变动时期,经济结构问题十分突出,有旧的问题,也有新的问题。国内外经济结构变动的趋势表明,老工业基地工业结构中的主要问题已不是简单的比例关系问题,产业技术水平低、产业结构低度化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迫在眉睫。本文仅以沈阳这个老工业基地典利城市为例,重新审视和调整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思路并提出若干对策措施。

思路之一正确认识和处理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众所周知,老工业基地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因此,在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的关系。勿庸置疑,高新技术产业是战略性产业,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未来,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希望所在。从世界著名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经验看,没有单纯依靠对成熟和衰退产业通过改造恢复生机的,而都是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替代产业,通过经济转型,实现了区域经济重振。但中国老工业基地有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和发展条件,它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投资倾斜形成的,是催生化的产物,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经济发展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是目前工业化水平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面对中国广大的市场空间和容量,在目前和今后较长时期,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经过注人新的技术成份,仍有其发展的广阔前景和生存空间。从发展意义上讲,我国的工业化任务远未完成,重要基础产业远未到“夕阳产业”的地步,发展规模经济、企业集团仍需以原有的生产能力为核心。沈阳作为以传统产业为主体的工业城市,虽然目前传统产业增长潜力远不如前,但传统产业所作出的经济贡献仍占有重要地位(截至1999年末,全市工业总产值中传统产业占76.7%,利税占77.3%),在未来-段时期内,高新技术产业还不足以支撑整个经济的发展,沈阳的经济发展仍将主要依赖于传统产业。由于工业体系的调整和发展是一个“慢变量”,因而,希望在短时期内,以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替代传统产业是不可能的。应该时确,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尽管在21世纪的国民经济中,传统的原材料工业和一般加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将缩小但其绝对量和产值不会萎缩,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会退出经济生活。应该消亡或被取代的是传统产业中的耗竭资源、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传统生产工艺和技术。因而,老工业基地改造比较现实的选择是以高新技术,特别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嫁接”高新技术使传统产业的改造水平有质的提高,以此盘活巨大的传统产业经济存量,这应是老工业基地现阶段实施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基本内容。

思路之二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现实告诉我们,仅靠传统工业自身渐进式和滚动式的更新改造和单项基本建设项目的改造与革新,零星的挖潜、革新与改造活动是实现不了我国传统工业技术体系的根本再造的。今天,我国传统工业的再造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那就是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大“换血”,要进行技术结构重组,才能适应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任务对传统工业再生的需求。而要实现这样大跨度的质的飞跃,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技术体系进行突变型改造就逻辑地和历史地成为必要手段和条件。传统技术系统若以传统的革新、挖潜和改造方式进行更新改造,其技术状态的改善与提高是有限度的,绝难实现“脱胎换骨的技术体系再造”和技术结构重组,也就绝难实现我国传统工业体系的再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因为“骑着自行车”无论如何是“上不了月亮”的。而高新技术是能够胜任这一历史使命的。航空飞行器装备以航天动力系统,就成了“航天飞机”,其技术等级与功能就比普通飞机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不仅可在大气层内做航空飞行,亦可在大气层外做航天飞行。对传统工业技术体系实施高新技术改造,就好比对航空器实施航天技术革新,这种革新是质上巨变的、技术等级上大跨度的革命性突破,不如此,就难以实现产业升级,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成为一句空话。

根据以上思路,对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结构优化应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大力发展以电子信息业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21世纪是以计算机为标志,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是21世纪最具优势的产业。一方面,沈阳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迫切需要电子信息产业的先导、牵动作用。目前,沈阳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比重仍占80%以上,大量传统产业存量资产的存在,既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这些物质条件又必须通过高新技术注人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创新改造才能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沈阳已基本具备了将电子信息业作为第一主导产业的物质基础、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

在电子信息企业中东软集团与和光集团作为全国信息产业的战略力量是沈阳市发展电子信息业的骨干和中坚;全市拥有47万人的科技人才,还涌现了如刘积仁、昊力等信息产业的成功的带头人。加速电子信息业的产业化,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群,必将迅速改善全市企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这是确立沈阳市在未来国内外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的先决条件。要采取市场导向、经济手段和行政千预相结合的办法,把沈阳有限的经济资源集中起来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进程。通过采用最先进的实用技术,跨越基础落后的障碍,改造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实现跳跃发展,获得后发性经济效益。近年,东北大学与上海宝钢合资组建了目前全国最大的软件集团一一宝钢东软信息产业集团;和光集团与美国第一、世界第二的计算机生产商康柏公司正式签订生产“康柏和光”联合品牌机协定,已展示了沈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美好前景。

2.对传统产业进行完善的信息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现代化,把老基地原有主导产业改造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势支柱产业。朱榕基总理在关于“十五”计划建议的说明中指出:要“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跨跃式发展。”这就为我们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捷径”。电子信息技术是改造传统产业的首要技术,带头技术,是经济效益的倍增器。据调查,信息技术在改造传统产业中的投人产出比一般为1:4以上,有时甚至可达1:10。企业信息化改造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一场技术革命,是企业能否立足于21世纪的生存基础。传统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实现工艺创新、强化产品设计,完全可能实现“凤凰涅梁”般的新生。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发挥优势,突出特点,梯次推进。目前,沈阳市已把沈阳的传统优势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作为“十五”期间的支柱产业,但支柱产业的发展基础不在于行业,而在于具有拳头产品的骨干企业。沈阳市各行业都有一批在全省和全国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企业。特别是机械行业的大型电力变压器、隔离开关、摇臂钻床、大型凿岩机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54%,45.4%,80%和60%。有8个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三名。沈阳市应将信息化改造的重点放在这些基础好、综合实力强、产品知名度高、在全国及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优势的重点骨干企业上。使其逐步实现主要产品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生产过程和生产设备采用计算机控制,企业采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辅助管理和辅助决策,使沈阳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登上新台阶,真正成为具有行业优势、对地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人起支撑带动作用的支柱产业。沈阳起家靠工业,而工业的优势在配套。针对沈阳市企业加工能力强,而组合优势弱的现状,围绕发展先进重大成套装备(包括各类生产线)还要运用高新技术对相关企业进行改造,提高成套设备的开发制造能力,推动传统装备制造业向现代装备制造业的转变。同时,坚持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工程,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产品是企业发展的基础。要发挥沈阳市工业产品配套的群体优势,集中力量发展一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具有相当经济规模的名牌产品,在全市形成一批地区名牌、国家名牌和世界名牌产品,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用名牌效应促进经济发展。名牌的效应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因此名牌要由市场和消费者认可,而不是行政的任命和评定。

3实施大企业战略,通过资产流动重组“造大船”,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大企业战略是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已为国内外成功企业的经验所证实。实施大企业战略重在提高质量。要尽快改变沈阳市国有经济比重过大、质量不高的现状,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大放小,缩短战线,使企业大而强。实施大企业战略“造大船”要讲求规模效益。要以市场和产业政策为导向,防止简单的企业叠加和规模扩张。要按照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改变对于劣质、亏损企业不断投人,救济、扶助的传统做法,坚决消灭无市场、高能耗物耗、技术等级低的行业和产品,使资本向优质企业集中,“拆旧船,造新船,卖小船,造大船”,形成规模效益。实施大企业战略还要与国际经济技术、管理接轨。要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以产权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收购兼并或股权交易。要以加人WTO为契机,通过与世界著名企业攀亲,与知名品牌联姻,与“巨人”同行,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占领国际市场。

4.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究与开发机制,为产业升级奠定微观基础。目前,沈阳市大多数企业,包括一些国家重点企业,缺乏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储备。不少企业没有真正建立起技术开发机构,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源头大多在国外。通过实施“捆绑-C程”、“与巨人同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固然是当前改造传统产业的一种现实选择,但从长远看,企业必须有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具有持续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

因此,实现产业升级必须在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上下功夫。沈阳市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相对集中,科技人员力量雄厚,要下决心解决长期存在的科技力量游离于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切实使企业成为科技投人和科技开发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通过市场推动和政策引导,形成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到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体系。国家要对企业技术进步的条件作出必要的规定,大中型国有企业都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完善产业技术的推广、扩散等服务体系,普遍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渠道的技术投资体系,特别是结合投融资休制改革,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新技术的产业化。加大对引进技术消化创新的投人力度,在引进改造上要形成引进一消化吸收一创新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提高企业自我开发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鼓励外商转让先进技术,提高外资的技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