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利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经济利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经济利润

企业经济利润范文1

经济利润,是指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的那部分价值。企业投资资本包括所有者权益与有息负债。与传统的会计利润概念相比,经济利润中的投资资本不仅包括了股东投入的资本及其权益,还包括了向银行、金融机构、其他企业、个人、甚至是股东间的各类长、短期借款及需要付利息的负债。

从上述经济利润的构成可看出,经济利润兼顾了资本需求和资金成本,而传统的会计利润忽略了资本投资者所期望的收益,仅将资本作为一种无息资金运作,不利于稳定和吸纳资本金;传统的会计利润还忽略了资金成本对利润的影响,同时也忽略了企业运行所需的总体资金构成资本和有息负债对利润的影响,尤其是有息负债对利润的影响,难以对风险不同的经济实体进行比较。因此经济利润是企业资金管理与财务会计的契合点,利用经济利润的理论进行资金管理,更能配合企业的价值管理需要。

经济利润的理论在企业的资金管理上如何运用

通常我们对资金的管理是实行预算管理、定额控制、收支日报制度、对使用情况跟踪分析、对各利润责任中心的资金盈余和不足进行综合调配,并对资金的投放效益进行评价,为决策层提供信息及建议。现代企业财务管理要求企业建立以价值为核心的财务战略管理体系。价值来源于有超额现金流的利润,因而我们将经济利润揉合在资金管理体系中。那么,如何把握经济利润的理论在企业的资金管理上的运用呢?

首先,我们按经济利润的理论把企业的资金来源、资金分布进行分类归集。按经济利润的概念,企业的投资资本总额是所有者权益与有息负债之和,因此我们把企业的资金来源按实收股东资本(包括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经营积累(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票据、其他带息负债等项目分类归集。这时应注意不带息的负债,如应付账款、预收账款,是不作为企业的资金来源,而是作为经营资金占用的减少项目,同样不带息的其他应付项目也不作资金来源,而当作其他占用的减少项目。

其次,把企业资金总量按经济用途分解。如经营占用、短期投资占用、长期投资占用、工程项目占用、固定资产占用、子公司往来占用、其他占用、货币资金存量等。也可以按企业内部各利润中心进行资金占用的分解。按上述分类,我们可制出一张资金分布图(见文末)。

再次,用每月会计科目余额表的数据填入资金分布图的各项目金额栏中,并计算出各项目的资金占总资金的比例。经营资金占用包括应收、预付款,存货的占用,应付、预收款作为资金占用减项处理。经营占用中还可按各事业部再细分下去,其他类别的占用同样也可根据企业内部管理需要进行细分或合并。

资金分布图是利用现成的财务资料――科目余额表的数据进行填列,取数方便。在资金占用的数据填写中,不论何类科目,只要是借方余额就属占用,按正数填列,贷方余额为占用的减项,按负数填列;反之,在资金来源数据填写中科目的贷方余额作来源正数填列,借方余额,作负数填列(如企业累计亏损,未分配利润则为负数),操作容易。由于资金分布图是用科目余额表填列,各借贷合计数必相等,故资金分布图的资金来源与资金占用总数相等的,就类似资产负债表一样,勾稽检查简单。资金分布图还可利用Excel强大的电子表格功能来设置项目运算、附表表间取数和勾稽关系,大大简化制作程序。

资金分布图在资金管理的作用

利用经济利润理论制出的资金分布图,进行资金管理控制是多方面的。

⑴通过资金分布图,可一目了然地看到企业营运资金总量、结构及资金存量的分布情况。我们只有了解企业营运资金的来源、构成及总额,才能结合企业财务战略目标和经营需要,适时地调整资金结构,挖掘资金资源;只有了解企业的资金分布,才能控制资金的使用。通过资金分布图能快速地了解企业的的资金状况,进一步运筹和调控资金。

⑵利用资金分布图对资金实行预算管理、定额控制、综合调配等日常管理。从资金分布图中,可知道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结合资金日报表,对各利润责任中心进行资金定额管理,根据经营需要进行适当的资金调配。

⑶利用资金分布图可对企业的资金进行动态分析,提出经营管理意见。通过对每月的资金分布分析,不仅可得出企业资金总量及各项目的资金量的变化趋势,还可对其进行绝对值的比较分析;不仅可以对各事业部、各利润中心占用的资金总量进行控制,还可以对各事业部资金占用构成进行分析,提出建议。例如我们从经营资金占用构成中,了解到某事业部的资金占用主要是由应收账款形成,还是由存货形成,从而得知该部门在下一步的资金运营中应实行收紧信用措施,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催收,还是采用清理库存,压缩存货周转期的措施;我们还可以由经营资金中的应付、预付、预收款的比例及变化,可得知各事业部、各利润中心对外部资金的利用情况。利用资金分布图不仅可对资金占用进行分析,同理也可以对资金的来源进行分析,相应提出筹资建议。

⑷利用资金分布图中各项目的资金占用金额,进一步计算各事业部的资金占用费。我们可以结合上述经济利润理论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和各项目的资金占用额的乘积简便地计算出各项目的资金占用费,也可以将长期投资、长期项目与相应的长期借款利率对应,短期占用项目与短期筹资利率对应,分别计算各自的资金占用费。

⑸计算各利润中心的经济利润,为业绩考核提供依据。例如在企业对内部事业部的考核中,传统的会计利润往往忽略了各事业部的资金占用量,通过资金占用费对部门利润的调整,更真实地反映各事业部的对企业总体经济利润的贡献。

⑹分析资金投放的合理性

利用经济利润进一步计算各事业部、各利润中心的资金运营效率资金收益率、投资资本周转率,分析各事业部、各利润中心的资金运营情况。将各事业部、各利润中心的资金收益率与资本投资者所期望的收益对比,结合企业自身的财务战略目标,可得出资金投放合理性的评价,为企业经营者、董事会、股东的决策提供依据。

⑺集团内各子公司资金分布的对比分析

资金分布图不仅可用于单个公司内部的资金管理,还可以应用到集团内各子公司、跨行业公司间的资金管理上,对不同资金构成、风险不同的经济实体进行比较。

企业经济利润范文2

关键词:变更;影响;利润操纵;防范建议

一、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概述

对比新旧会计准则我们可以发现,作为“我国会计审计史上新的里程碑”的新准则在基本继承原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这些改变势必会对企业会计活动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从企业的存在之根本即利润的角度来说明新会计准则对其的影响。

(一)变更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14条明确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取消了现行准则中所允许的发出存货计价采用“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的规定。从理论上讲,后进先出法是以后收进的存货先发出为假定前提,对发出存货按最近收进的单价进行计价,而期末存货则以以前收货成本计价的一种方法,其优点在于在物价持续上涨时期可以使当期成本升高,利润降低,从而减少通货膨胀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但同时也给某些企业利用期末存货计价操纵利润提供了便利。而先进先出法则与之相反,存货成本是按最近购货确定,期末存货成本比较接近现行市场价值,其优点是使企业不能随意挑选存货计价以调整当期利润。所以存货准则的变动对企业利用存货期末计价来操纵利润起到了很好的防范作用,另一方面,先进先出法比后进后出法显得更加合理,因为它遵循了时间上的一致性原则,能更准确的揭示某批产品的实际成本。

(二)债务重组、资产置换将给公司带来利润

原准则规定,支付的对价与重组债务的差额应计入资本公积;新准则规定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将支付的现金与债务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以非现金资产清偿的,债务人应将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债务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资产转让损益,计入当期损益。将债务转为资本的,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股份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此次修订后,不仅支付的对价与债务的差额可以计入当期损益,而且通过评估等方式,可人为调高所转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对价),将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产转让收益”,由此,绩差公司或债务负担严重的公司可能通过债务重组行为调高利润。

(三)取消资产减值损失转回

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新准则对企业资产减值的处理与旧准则的最大的不同在于:原准则对于资产的减值在计提以后的资产负债表日如有证据表明使资产减值的因素已不存在,可以在原已提减值准备的范围内恢复其资产的价值;而新准则对于已提的资产减值,采取的是一分为二的态度,即对于一部分资产的减值还是采用旧准则的处理方法,允许恢复资产的原有价值,而对于另一部分资产的减值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种改变对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当一部分资产的减值不允许恢复时,就意味着企业不能再随心所欲地利用资产的减值对企业的利润进行操纵,因为企业如果在当期虚增了一部分的资产减值而导致了当期的利润的下降,却在以后需要增加利润时无法转回,企业就不会随心所欲地利用资产的减值来操纵利润,企业对资产减值的计提就会相对合理。

(四)资产计量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

新会计准则充分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将由于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企业损益直接列入利润表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一项,说明今后的上市公司业绩不仅依赖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企业无法通过自身活动控制的市场环境。新会计准则之所以对这些交易或事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主要是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这些交易事项中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克服了因采用成本计价模式而对企业资产价值的低估的缺陷,从而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资产价值及经营业绩。

(五)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扩大

新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包括购建的固定资产、需要长时间购建或生产的存货和投资性房地产;并且允许一般借款以平均利率进行资本化;同时规定在借款费用中应扣除用于短期投资所获得的投资收益。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将直接影响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的当期利润。

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影响巨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对存货记账方法、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债务重组方法的调整。这三项规定使企业利润的计算方法发生变化,从而有可能导致利润的大幅波动。

二、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制约

(一)存货发出计价,一律采用“先进先出法”

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选择对当期利润的影响体现在存货的价格波动上,当存货价格处于上涨时期,采用后进先出法,是将最高价格的材料入账,使当期成本费用上升,减少当期利润;若采用先进先出法,是将最低价格的材料入账,使当期成本费用下降,增加当期利润。若存货价格处于下降时期,则正好相反,即采用后进先出法会减少成本,增加利润;采用先进先出法则增加成本,减少利润。

(二)债务重组不会滥用

新的债务重组准则中规定债务重组利得可以计入当期损益。对作为债务人的上市公司而言,新的债务重组准则意味着一旦债权人让步,上市公司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债务重组确实有可能增加当期利润,提高其每股收益。但这种做法体现了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会计处理的对称性,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三)减值准备调节空间越来越小

运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操纵企业利润,是我国一些上市公司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新的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不得转回,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减值准备。新的资产减值准则将有效地遏制利用减值准备作为“秘密储备”调节利润的情况。准则实施后,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将越来越难。

(四)合并报表范围的变化减少企业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空间

新准则对于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这一变革将对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利润产生较大影响。它使得母公司必须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公司的债务,并会使一些隐藏的或有债务显现,这样也就减少了母公司通过与某些特殊子公司的关联交易调节利润的可能性。

三、新准则下企业可能采取的新的利润操纵手段

(一)利用借款费用的处理操纵利润

首先,新《借款费用》准则给企业借助借款费用进行利润操纵提供了新的空间。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扩大到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以及投资性房地产等。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也由专门借款扩大到专门借款和一般借款。这样,企业便可能采用一定的手段使一些存货的借款利息支出,以及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计入资产的要求,进而扩大费用资本化的范围,达到提升企业利润的目的。

(二)利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

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公允价值极有可能成为调节利润的工具。以非货币(即实物)交易为例,在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人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另外,由于公允价值在新准则中使用范围的广泛和其选择时职业判断的不确定性,因此可能成为造假者利用而成为利润粉饰的新伎俩。

(三)利用资产减值的处理操纵利润

新准则明确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这条新规定是我国新准则遏制资产操纵利润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新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实质性差异之一。但是,存货、消耗性生物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融资租赁中出租人未担保余值、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债务工具等6项资产减值还是可以冲回的,那么对于喜好通过减值进行利润操纵的公司其实还是可以有操作的空间的。

四、对新会计准则利润操纵问题的解决措施

新旧准则衔接过程中,诚然会有人利用这一过程操纵利润。但任何事物发展是循序渐进的,会计准则以及相应的监管措施在不断地完善。如何遏制上市公司在新准则实施过程中操纵利润,可采取以下建议:

(一)谨慎、适度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

新会计准则从国际趋同的需要出发,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但同时考虑到我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成熟、发达的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和完善,因此,新会计准则本着谨慎、适度的原则,仅在有限的领域内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目前,新会计准则中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有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金融工具、股份支付、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生物资产、特定情况下的收入确认、资产减值、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租赁等领域。为此,在总体上要求公司应当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谨慎、适度地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内部控制和决策程序上,公司应当建立健全同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内部控制和决策体系,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应当各负其责。

(二)合理制定会计政策,做出恰当的会计估计

公司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以及前期会计差错更正历来是财务会计信息披露监管的重点领域。新会计准则的执行将涉及公司大量的会计政策变更,为此在总体上要求公司全面理解和执行新会计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其应用指南的各项规定,并结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公司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会计政策。在新旧会计准则过渡期披露会计政策变更影响时,上市公司应明确区分原有会计政策变更和执行新会计准则造成的影响。此外,针对个别公司存在利用所谓“会计估计差错”调节利润的情况,将会计估计差错作为监管重点,要求公司不得利用其调节利润。

(三)重点审查因实施新准则利润异常的企业

审计部门和其他监管部门是新准则顺利实施的守护神,在新准则实施特别是新旧准则衔接时期要重点审查因实施新准则利润异常的企业。特别是重点审查实施新准则企业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情况、变化的合理性以及对当期以及其他各期财务状况和经营决策的影响程度,同时审查上市公司是否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真实披露,另外还要严格执行非经常性损益标准。

(四)加强新准则实施前后的监管

为尽可能降低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空间,证监会应进一步加强新准则实施前后的监管。目前,证监会在修订现有信息披露规范的基础上,也在考虑根据市场需求和监管需要制定新的信息披露规范。证监会计划分批对全部上市公司的董事长或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财务总监和财务经理(或具体负责操作的业务骨干)进行培训,培训重点将结合新准则执行中的具体操作性问题,围绕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进行。另外,还计划组织针对具有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培训。

五、结束语

新准则的颁布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一方面更严格地控制了企业利润的操纵,扼杀了某些企业操纵利润的可能性,但同时也为新的不规范提供了机会和手段。为尽可能降低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空间,证监会将进一步加强新准则实施前后的监管。证监会初步计划在新准则实施前以通知形式明确提出对上市公司在新准则实施前后的要求,明确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证监会也将通过相关监管指标的认定和考核,对诸如非经常性损益、公允价值变动等方面的问题做出配套安排,最大限度地防止公司的利润操纵行为,确保新准则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路晓燕.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应用[J].会计研究,2006(4).

2、何秀娥.新会计准则对企业利润操纵的制约[J].中国农业会计,2006(7).

企业经济利润范文3

营业税和增值税一直是流转税中的两大主要税种,其计算依据和缴纳方式也存在很大差别。营业税的计税依据是营业额,是价内税,房地产企业销售自行开发的项目按照5%的税率计征。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增值额,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即为增值额。

(一)按简易方式计征增值税

“营改增”试点方案规定,房地产一般纳税人销售本企业自行开发的老项目可以按照简易计税方法计算缴纳增值税。在不考虑其他税种的情况下,房地产企业缴纳营业税和按简易方式缴纳增值税的税率没变,但因增值税是价外税,计算计税依据时要把价税分离,按照不含税营业额计征增值税,这样看来,房地产企业“营改增”后,按简易方式计征增值税比原来缴纳营业税少了,税负降低了。

(二)按销项减去进项的方式计征增值税

“营改增”后,房地产开发企业一般纳税人销售自行开发的项目适用11%的增值税税率。从原来按5%营?I税税率缴税,变更为按11%的增值税税率缴税,税率提高了6%,这是否意味着税负上升了呢?其实,两者的计税依据不同,虽然税率提高了,但由于增值税是按增值额计算税额,而增值额是扣除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的差额,且抵扣的进项税额越大,计算及缴纳的增值税越少,从理论上来看,“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税负不会增加相反还会减轻。但实际情况是,税负能否降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进项税额的抵扣是最关键的因素。

二、“营改增”对房地产企业净利润的影响

影响企业净利润最主要的因素是营业收入及营业成本,下面笔者就分析一下,“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销售自行开发的房地产项目,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的变化情况以及对净利润的影响。

(一)营业收入下降

众所周知,营业税作为企业收到的价款包含在营业收入内。增值税是价外税,不包含在营业收入中。自“营改增”实行后,无论采用一般计税方法还是简易方法,都需要将其中包含的增值税额分离出去,按照不含税的金额确认为营业收入。在房产总价不变的情况下,显然由于“营改增”后的营业收入不含税,使其体现在利润表中较“营改增”前有所下降。

(二)营业成本上升

在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成本构成中,建筑安装成本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是建筑安装成本的实施主体。“营改增”后,建筑施工企业也被纳入试点范围之内,税负随之增加,导致作为上游的房地产企业也相应的增加了成本。一是建筑施工企业的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较大,但因购进的材料无法全部取得增值税专用抵扣发票导致材料成本增大。二是建筑施工企业的人工成本也是总成本的一大部分,由于施工企业的特殊性,季节性强,工期长,所以施工人员大都是劳务公司派遣和一部分农民工,而劳务公司为了自身的利益考虑,往往不能给雇佣员工的企业开具能够抵扣的进项发票,导致建筑施工企业人工成本增大。三是建筑施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租赁一些设备和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而这部分支出也会由于没有抵扣发票导致成本增大。

综上所述,在实际生产运营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要完全取得能抵扣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其承担的税额会增多,而这些因素直接导致房地产企业的建筑安装成本增加。

(三)利润下降

企业利润的构成是营业收入扣减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期间费用,在销售总价不变的前提下,由于“营改增”后营业收入为不含税销售额,导致营业收入较“营改增”前明显下降。按照简易办法征收的企业,由于“营改增”后营业税金的减少,利润可能与“营改增”前差异较小;而按照一般计税方法征收的企业,在税率不同导致营业收入下降幅度明显高于简易计税方法营业收入下降幅度的前提下,假设成本下降的幅度低于收入下降的幅度,将会导致企业利润降低。

通过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到,“营改增”后对房地产企业的税负及净利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建议房地产企业采取以下措施,使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三、“营改增”后,房地产企业的应对措施

(一)重视对供应商的选择,并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

采购材料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进项税额,这一点对于作为一般纳税人的房地产企业尤为重要,那么及时获取增值税发票用于抵扣进项税额也就成为房地产企业降低成本的重要举措,这就要求企业在对供应商的选择上要从多方面进行考察和了解,其是否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是否能够足额开具增值税抵扣发票。企业应该着重选择那些资质正规、能足额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优质供应商。另外,对供货合同的签订要严格把关,要在合同中明确规定供应商必须开具能抵扣的专用发票,对于不符合要求的供应商,要果断拒绝合作,确保房地产企业有足够的进项税抵扣,降低企业的税负。

(二)建立严格的发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对于增值税发票的领购、如何使用、到期认证及管理情况都要按照增值税法的有关规定执行,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企业财务人员在取得抵扣发票后,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将抵扣发票进行认证抵扣,否则超过了抵扣期限的发票是不允许抵扣的,而不能抵扣的发票不但占用了企业的资金,更是无形中增大了企业的税负。要提高财务人员的纳税意识,要加强在材料采购方面的发票管理工作,丢弃原来那种为了省钱采购材料不要发票的观念,工程完工后及时结算,及时取得发票,及时认证抵扣,使增值税发票发挥最大的效力。

(三)重视企业税务、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

房地产企业原来缴纳营业税时科目的设置、核算方法及缴纳程序都相对简单,“营改增”实施后,财务人员的工作量加大,仅科目设置一项就?驮恿撕芏啵?由一个科目变为五六个科目,核算及缴纳流程的难度加大,如果还停留在原来简单的核算上,就很容易出现错误,影响企业的税收。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对增值税的认识,不能简单地把增值税发票当作一张原始凭证看待,要时刻牢记能够抵扣的增值税发票是企业税收的关键环节。要完善财务管理制度,特别是有关增值税方面的,避免因为增值税发票方面出现问题,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更要努力提高业务水平,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工作的责任心,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发票坚决不能抵扣,从而保证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在处理增值税方面的业务时要格外小心,做到及时核算及时申报及时缴纳。

(四)理清业务流程,积极开展税收筹划

“营改增”后,增值税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应该引起企业高度的重视,并合理、科学地进行税收筹划。房地产企业的运营有其自身的特点,要根据自身情况制订一些相关的制度来进行管理,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

首先,做好利润测算。房地产开发环节多,要求企业各部门相互配合,资源共享,可以根据企业成本类别及合约台账对现有合作单位逐项梳理测算不含税成本。对预期合作单位,先分析承包商的纳税人资格并设置相应税率,测算出预期合约的不含税成本,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承包商是否存在既销售材料又自带安装的混合销售行为,例如电梯、弱电设备等。由于货物销售与提供劳务的税率不同,在合理范围内可以通过签订不同种类合同筹划出对企业有利的税负。

其次,做好全过程进项税监控。在招投标选聘合作单位时应该进行合理筹划,选定评标时要综合评价,签订合同时条款要明确付款条件及票据要求,财务付款时严格遵照合同约定把好票据关。通过流程管控合理控制税负,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减少成本大幅异动。

最后,房地产企业也可以通过项目外包的形式,尽可能多的获得增值税抵扣发票,从而达到降低成本、降低税负的目的。房地产企业的销售价格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土地供应、货币政策、人口因素等各方面影响,不能单一依靠提升售价实现利润目标。企业还应加强成本管理和控制,选择有利的合作形式,积极开展税务筹划,从而实现企业战略。

企业经济利润范文4

根据企业的特点和生产经营的规律,制定合理科学的产品价格,对企业产品过程中的成本和费用进行控制,减少不必要的开支,为企业员工提供适当的薪酬福利,充分有效地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利用,保证企业内部的全部生产活动合理有序的进行,同时,加强对企业经济核算和运营的监控,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收益率。另一方面,要把企业视为是整个经济体系中的一部分,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和客观的经济规律,组织开展企业的相关经济管理活动,当市场的需求状况发生变化时,及时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调整。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活动是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活动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企业经济管理的模式

1.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由于我国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在计划经济旧的体制下形成的,因此,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当今市场经济的体制下,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加先进科学的经济管理模式,而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是比较落后的,大部分采用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拨付资金”的经济管理模式,而这种经济管理模式非常不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的建设,不利于企业实现最大化的经济利润。

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集约和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向,而且企业经济管理的规范化也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发展,对企业提出了更好地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及时的转变原有的经济管理思想,一方面,进一步完善企业的运营方式,另一方面,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的企业运营方式和经济管理体系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特点

1.关联性强。企业的经济战略目标指导着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进行,企业的所有经济管理工作都是将其作为出发点。企业在进行经济运营时,各个环节和各经济项目都会涉及到企业的企业资金的管理和运用,所以,一切的管理工作都与企业的经济管理联系紧密,企业经济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2.指导性强。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企业的财务目标往往体现着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相关决策,企业的财务目标指导着企业的经济管理,企业的管理者往往也是根据财务指标,来制定企业的发展目标。以此,在企业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经济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3.综合性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目标是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贯穿于企业经济运营的整个过程中,这就使得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点。对企业进行有效地经济管理,有助于企业科学规划其经济运营活动进行,有效控制其整个生产和经营过程,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如何实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

1.建立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在企业的经济运营过程中,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将有助于企业形成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组织结构,这样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就可以对企业的人员进行良好的配置,正确恰当的配置企业管理的人员会提高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在企业的整个经济管理活动过程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指挥着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进行,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着企业经济顺利水平的高低。以此,在建立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时,增强相关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应该透彻地研究与经济管理相关的法规,参照相关经济管理法规,建立本企业的经济管理体系,与此同时,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还应该组织好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保证其系统、科学的展开,对企业的整个经济管理活动做好规划,并分配好下级管理人员的具体管理任务,对下级管理人员的管理活动进行有效地监督,从而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活动有效地进行。

2.对企业的经济目标进行规划。合理的规划好企业的经济目标,有助于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也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规范化。在企业进行经济运营时,需要结合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和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来对企业的经济目标进行规划,在对企业的经济目标进行规划时,首先要进行一系列的目标规划准备工作:有效地搜集规划所需要的资料,记录好企业目标规划的进程,并对企业目标规划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合理的监督。在企业的目标规划好之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审核工作,审核其是否合理,是否能保证企业经济活动正常顺利的开展,是否能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3.对企业的经济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对企业进行有效地经济管理,首先应该从企业的管理人员着手,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相关经济管理水平,有助于实现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在配置企业的经济管理人员时,应该挑选具有较好管理能力和一定管理经验的人员。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定期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和工作考核,定期的培训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提高;定期的工作考核,会对管理人员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提升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4.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科学的评定。对企业经济管理的评定。在对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时,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对企业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及时可观的评定,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适合企业经济运营特点,有助于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对于企业经济管理的评定工作应该具体包括:对于企业目标的评定、对企业经营战略的评定以及对企业的经营业绩的评定等等,对企业的经济管理进行有效的评定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促进企业对不良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改进。

五、结语

企业经济利润范文5

一、企业经济管理的含义

企业经济管理是指经济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或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简单的说就是经济管理者对经济活动的管理企业经济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企业的经济运营过程中,通过科学化、规范化的经济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以期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的目标;主要的任务是根据企业的特点和生产经营的规律,制定合理的、科学的产品价格,控制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成本和费用,合理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降低开支,为企业员工提供合适的薪酬福利,监控企业经济核算和运营,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和投资收益率。另外,要根据经济社会的客观规律和市场的需求,组织开展并调整企业相关的经济管理活动。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意义

经济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面临着原材料成本、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的考验,现代企业如果不能实现经济管理的规范化,不能积极的向管理要效益,就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就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难以实现企业快速、健康的发展通过对当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规范化的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经济管理发展的趋势,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转变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通过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去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完善企业的运营方式,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企业经济管理的模式

1、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我国传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生产型经济管理,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于市场产品比较紧缺,企业主要以生产为中心,主要任务是按照国家计划生产产品,不需要考虑市场的需求,其特点是:①管理以内向式,封闭式为主,企业对重大问题没有决策权②管理的目标只是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国家在财政上对企业实行统收统支,资金靠上级调拨,利润全部上缴,亏损由国家补贴,不重视经济效益③企业远离市场,不需要进行市场调研和预测。计划编制的原则是以产定销。计划指标以指令性为主这种经济管理模式发生在企业管理发展的初期,现已无法调动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比,己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现代企业的发展需要更加先进科学的经济管理模式,才能实现企业最大化的经济利润。

2、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模式已由生产型经济管理模式逐渐转变为生产经营型经济管理模式,生产经营型管理模式是一种重视外部环境、以经营为中心的决策性管理,其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特点为:①企业管理范围从生产领域扩大到整个经济领域;1②经营决策成为企业管理的重点;③企业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④企业管理的指导思想是市场经营思想,集约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发展的主要方向,所以规范化企业经济管理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目前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改变的速度还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且在经济管理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解决

1、企业的组织机构不健全

目前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由于过度的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企业组织机构体系的建设,使的企业的组织机构不是过于臃肿,就是过于简单,影响了企业经济管理的效率,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2、经济管理制度还不健全

现在大多数的现代企业对经济管理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且也建立了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但这些制度大多为生搬硬套而来,并不完全适应我国企业的发展现状,缺乏实用性,而且这些制度往往流于了形式,未落实到实际的经济管理活动中,或者是在执行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没有真正发挥出经济管理制度的作用,阻碍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3、管理模式陈旧落后

虽然大多数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由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转变为生产经营模式,但还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时期的负面影响,企业经济管理都较为粗放,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严重滞后,企业仍把主要精力放到了产品的生产环节,品牌意识不强,没有有效跟踪产品质量及市场定位,对产品的宣传不足,这些因素都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4、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大部分企业虽然重视经济管理,但由于专业人才缺乏,企业又不想过多投人资金来培养人才,使的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难以高质量的完成工作,另一方面,企业缺乏长效的、完善激励机制,仅靠物质激励,难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发挥其主人翁精神,使企业的人员流动频繁,特别是一些具有经济管理能力的人才,大量流出,导致企业的经济管理质量不高,从而影响了企业的长足发展

五、如何实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

1、完善经济管理组织机构和制度建设

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要熟悉经济法律法规和企业经济管理的规章制度,要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从企业各高层管理人员到中层管理人员再到普通员工处,要有通畅的管理渠道和有效的沟通方式。各级管理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促进部门之问的协调合作,以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和方针的制定,要与企业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要有专人负责评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效果和执行力,并要确保员工获得经济管理所需的各种资源

2、建立有效的考评体系

企业管理者要对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管,并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级、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要积极奖励那些表现突出的员工,在企业内部形成奖优罚懒的价值导向企业经济管理中还会不断的产生一些不良事件,对这些不符合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不良事件要冷静的分析和研判,查明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其负面影响,并要防止事件影响的继续蔓延,对一件的责任要坚奋予以处罚

3、制定完善的企业经济目标规划

合理规划企业的经济目标,可为企业的经济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规范化经济目标的

规划要结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发展目标,通过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复核等活动确定企业经济目标规划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以确保企业经济目标规划的顺利实施。

4、科学的评定企业经济管理

在对企业进行经济管理时,企业的最高管理者要及时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客观的评定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定内容包括:对于企业目标的评定、对企业经营战略的评定以及对企业的经营业绩的评定等,通过评定及时发现经济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以确保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适合企业经济运营特点,符合市场经济的需求。

5、提升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企业最高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高素质人才对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引进专业人员,并从企业内部选拔一些具有丰富管理经验与较强管理能力的人员,对其进行专业培训,有效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并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有效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激发其主人翁精神,防止高素质人才的流失,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企业经济利润范文6

关键词:企业 经济管理 存在问题 优化策略

经济管理是企业围绕切实可行、有长远规划的战略目标的工作中引入经济管理体系,通过适当的管理系统去保持企业利润的稳定实现。每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既受内部条件的制约,又受各种外部条件的制约。企业成本控制和利润实现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确保企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有较好效益并能持续发展所采取的一种经济管理模式。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才能在市场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尽管我国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经济管理策略,为我国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企业经济管理存在问题

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在经济管理环节增加管理投入力度。但是,很多企业对于经济管理认识不清、关注度不够,导致经济管理问题百出。总体来讲,我国企业经济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管理人员素质低、水平差。管理人员素质低、水平差不仅仅直接影响企业经济管理水平,而且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而目前经济管理人员素质低、水平差仍是企业经济管理的一大问题。第二,经济管理制度建设不健全。很多企业在经济管理制度建设上不太重视,导致经济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直接影响企业经济管理效率。第三,经济管理执行力度不够。尽管企业建立了经济管理制度,但是由于缺泛相应的奖惩机制,导致管理人员经济管理执行力度不够。第四,缺乏相应的监督预警机制。有效的监督预警机制是做好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但是很多企业在监督预警机制建设上不合理,导致监督预警机制作用不突出,严重影响着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优化策略

(一)建立健全企业经济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

企业经济管理机构是企业进行经济管理的重要环节,只有在相应的企业经济管理机构管理监督下进行管理,才可以获得良好的经济管理效果。为此,企业首先应该建立健全企业经济管理机构,加强管理机构对于企业经济管理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在建立企业经济管理机构时,企业应该保持经济管理机构的独立性,避免其他部门对于经济管理工作的制约。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经济管理体制。唯有在一定的经济管理体制约束下进行企业具体的经济管理工作,经济管理人员才可以真正的做到经济管理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充分发挥经济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促进企业经济管理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建立健全企业经济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是做好企业经济管理创新与优化的重要举措。

(二)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管理素质与意识

企业经济管理人员是企业管理的关键以及重点,毕竟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是由经济管理人员来完成的。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素质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与质量,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但是,由于企业在经济管理人员招聘以及培训环节存在着问题,导致一些低水平、低素质、低能力的三低人员进入到经济管理环节当中,使得在实际的经济管理控制中问题百出。为此,要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经济管理控制水平与能力,提高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工作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保证企业经济管理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收益。

(三)建立健全经济管理监督预警机制

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科学的工作,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监督对于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缺乏相应的企业经济管理监督机制,导致在实际的企业经济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存在盲目性、缺乏协调性的问题,导致经济管理漏洞百出,进而影响整个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健全经济管理监督预警机制,对于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保证企业经济管理的科学化、有效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经济管理监督预警机制,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安全预警与监督,保证企业生产的顺利开展。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强经济管理监督预警队伍建设,提高经济管理监督预警队伍管理水平与能力,保证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协调高效运转。

三、结束语

企业经济管理包括企业的内部审核,人力资源,生产等多方面的管理,优质产品离不开企业的经济管理。面对今天竞争激烈的市场,企业只有用科学的经济管理体系去管理企业的经济活动,建立完善的文件内部审核系统、生产及控制系统,才能牢牢把握用户对产品质量的需求。通过科学的经济管理,有效的整合人力、物资及生产,把握质量、品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企业的利润保持稳定的实现。我国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经济管理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业经济管理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应该深入研究经济管理现状,创新经济管理策略,为我国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赵佳伟.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06)

[2]尉金珍.浅论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理念创新[J].中国机电工业,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