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1
1.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首先信息技术教育在课程标准设置以及地方受重视程度不够,农村中小学每星期只开设一节信息技术课,能够用于授课的时间非常少,导致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收获甚微;其次从教材编订的角度去审视它,教学内容较为宽泛,教材涵盖的知识梯度、难度相对偏大。由于教学时间相对偏少,教学任务在计划时间内难以达成既定目标。没有计算机的前期认知、使用基础,没有足够的课时时间作为保障,知识点设置难度较大,直接影响到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成功教学。
2.学科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且专业信息技术从教人员数量偏少。
作为信息大时代的信息技术教师仅仅能够胜任“教书”是远远不够的,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更应具有依托现有资源进行学科整合、优化的教科研素质。但作为学校授课的主体———每一位科任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武装课堂的能力良莠不齐。为此,信息技术教师还应把提高其他科任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自己的己任,通过多途径、采取多方法对其他科任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培训,从而使得绝大部分科任教师能够具备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武装课堂的能力。信息技术科班教师配备严重不足,顶替的信息技术教师由于缺乏专业的训练及积累,根本达不到科班教师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从而致使其不能很好的胜任专任教师所应完成的任务。
3.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程度不足。重视程度的不足,致使相关资金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资金投入的不足使得设备正常的维护难以为继,缩短了设备使用寿命,荒废了设备应有的使用价值。资金投入得不到保证是阻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缺乏资金护航,信息技术设备根本无法进行正常维护、保养,致使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
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解决方案
1.增加设备、改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中小学校的当务之急应是优化和整合各种能为教学需要增砖添瓦的资源,固化现有设备资源。充足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为每个学生享受高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有效的保证,让每个孩子真真切切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给教学带来的益处,极大地改善了信息技术教学条件。
2.深入研究教法学法,灵活处理教材,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现有教材在内容的选定、教材涵盖的知识梯度、难度等方面出现了与现实学情不相融合的状况,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新时期的信息技术教师更应以教材为魂,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结合学生实际深入剖析教材与学生的切入点,活用教材制定符合学情的教法、学法。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增,大胆革新,力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把教材内化为孩子实现自我的需求,变梯度为挑战自我的动力,努力把课堂打造成为高效的教学双边活动。
3.加强学科教师配备,努力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推进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抓手在于拥有一支素质较高、充足稳定的师资队伍,这就给我们用人单位提出了建立新的用人机制的要求。良好的激励手段、完备的用人体制,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具有较好专业素养的有志之士加盟到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队伍中来。努力打造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业务素质较强、信息素养良好的师资队伍,对农村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提高对信息技术教育重视程度,加大资金投入保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2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应用;必要性
1当下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应用现状
信息技术教育手段是当下教育课堂过程中最为先进也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教育手段,本篇文章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具体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状况以数据表格的形式作为展现,以这些数据以及这个地区的具体信息技术教育状况为分析蓝本,说明当下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应用状况。虽然该市的中小学都具有一定基数的多媒体教室数以及电子白板数,但可以看出其中多媒体教室数和电子白板数的具体数量分布不是很均匀,例如高中方面。该市的职业高中一所,拥有14个多媒体教室,14块电子白板,完全高中一所,拥有43个多媒体教师以及41块电子白板,由此可以看出,完全高中无论是在多媒体教室的数量上还是在电子白板的数量上都远远超于职业高中;再看小学方面,城区小学22所,共拥有多媒体教室621个,平均一所城区小学的多媒体教室为28个,而农村小学一共3所,共有24各多媒体教室,平均一所小学的多媒体教室数只有8所,相当于城区小学的四分之一还不到;电子白板数量方面,城区的小学平均为5个左右,农村的小学也为5个左右,数量上基本持平。
2传统教育手段的分析
传统的教育手段即口头授课与书本材料的结合,作为最为传统基础的教育授课形式,是千百年来中国的教育课堂中最为常用的形式。这种教育手段应对着中国教育的国情,是中国教育形式下最“完美”的产物,但这种“完美”仅仅体现在中国教育大环境下,放置任何一种异与中国教育模式教育理念的大环境下,这种教育手段仅仅只能说是普通,相对有效,并不能称为十分合理有效,最好的教育手段。传统的教育手段由于其本身的特性使得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十分清楚的知道重点在什么地方,基础知识也可以掌握的很好,这无疑是传统教育手段的优点所在,正是因为这种十分突出的优点使得传统教育手段一直是中国教育环境下的最基础普遍的教育手段;这样的状况并不能说明传统的教育手段就是完美的,相反,传统的教育手段有着枯燥无聊,延展开拓性低,对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毫无作用的缺点。在使用传统的教育手段的课堂教育过程中,学生除了文字和十分稀少的图片并不能十分直观地感受到这一教育过程中传达内容的具体情况,仅仅是文字以及口头的叙述表达使得这一过程变得无聊枯燥,学生没有积极性,更别提思维的开拓,然而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加重要的是思维的开拓,效率的提升,这是传统教育手段最大最严重的缺陷所在。
3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必要性
区别于传统的教育手段,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当下经济发展、教育变革的时代,普及使用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进行教育有很大的必要性。
3.1顺应时展教育变革
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关于教育的发展变革也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一个焦点。教育具有国民性,国家的发展带动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作为持的动力促进国家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大幅提升带来时代的变革,从而产生了教育的变革,人么需要更加先进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手段来促进教育的发展,需要更好的教育模式提升教育水平,并且经济方面也能提供必要的支持,再者这种大环境下,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推广应用成为顺应时展教育变革的一项重要工作,信息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可见一斑。
3.2提升课堂教育效率信息技术教育
基于先进的科技设备,将以往传统教育手段的文字以及少量图片的教育现象改变为多媒体式注重于视觉听觉等感官综合使用接受信息教育模式,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接受到课堂的教育信息,即使传统教育手段下表达晦涩的信息事件都可以通过完善的图片、视频、音频组合来进行表达阐述,学生不仅更加有兴趣去接受信息,信息在教师与学生直接的沟通交流以及反馈的效果都会大大改善,可以说,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应用可以大大提升课堂教育的效率。
3.3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课堂教育的方向分为很多种,在偏向思维结构,艺术音乐等领域的教育方向,单单的传统教育手段是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可以在这方面弥补传统教育手段的不足,先进科技设备的运用可以让学生真正在课堂教育中获得应有的体验感悟,极利于学生的思维发散,可以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课堂教育不再呆板,学生子啊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有活力,这也是现代教育的需求以及最终的教育目的所在。
4结论
由于我国的发展,无论是在教育,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传统的教育手段不能再是唯一的课堂教育手段了,经济的发展可以为信息技术教育提供设备的支持,教育的发展为教育手段的以及教育理念的改变提供了理论和认知上的支持,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的普及以及与传统教育手段的结合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有着良好影响力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未来的我国的教育才有质的改变,才可以得到顺应这个时代的改变而产生的极其有利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李泽清,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特性探析[D].东北大学.2010:16-20
[2]张卓星,信息技术手段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9:12-13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3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策
中小学教育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中小学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影响。2000年教育部提出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各地逐渐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多数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普及情况较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情况不乐观,呈现出诸多问题。下文中将着重以现代国内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为核心展开分析,并以此为根据提出应对策略。
一、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面临的困难
1.设备不足,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国家推广信息技术教育以来,各级部门不断加大相关投入力度,使信息技术的相关设备以及辅助设备能够覆盖到国内各中小学,虽然多数地区中小学已经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但是部分农村或较为偏远的山区内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所需设备明显不足。设备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基础,设备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地掌握信息工具以及信息技术,获取到的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也仅限于理论方面,不能及时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由此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遭到了阻碍。
2.教育观念滞后,阻碍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教育观念是学校发展的直接导向,教育观念应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改变,固守不是教育领域的发展之道。通过对现代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我们发现教育观念存在明显的滞后,对最新教学思想的接收时间与程度均有所不足,这也是导致其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信息技术教育不能普及。
3.缺乏专业师资队伍
现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呈现出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计算机教师数量缺乏且专业程度不高,因此导致其不能够全面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仅限于书本知识以及之前的经验积累,但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较快,教师仅凭书本知识进行教学,不能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时效性,也延缓了信息技术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普及。
二、农村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对策
1.相关教育部门加强对教学设备的协调管理
相关教育部门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缓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设备不足提供了帮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一问题,但是设备的维护与更新问题仍然存在。为确保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得以顺利开展,要联合区级教育主管单位协调管理农村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维修与更新工作,对校内各项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更新与维护起到监督与推动作用。
2.加强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各级相关教育部门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支持力度,制订相关推广与宣传政策,加强农村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方面需要加强对先进教学思想的吸收,指派相关专业教师到信息技术教学较为先进的学校交流学习。同时校方也需要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学的协调,全面调节教学安排,扩展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优化信息技术教育方案。
3.建设专业师资团队
教师是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角色,对教学活动起指导作用,因此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外派教师交流学习,吸收先进学校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措施;第二,区级教育部门统一建立培训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从整体上提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专业程度。此外,教师自身的努力也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发展较快,教师要及时掌握最新技术,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水平。本文对现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调查,面对提出的重视程度不足、师资力量不足、设备缺乏等问题,笔者提出了促进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议,从区级教育部门的统一管理方面提升设备管理问题,组建培训提升师资力量,全面提升现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程度。
作者:顾永兴 单位:泰州市渔行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郭生贵.会宁县农村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13,3(2).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4
1.中小学学校校方不够重视。
中小学学校校方对信息技术教育不够重视,主要是因为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导体系。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教育参考纲要仍是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在这一纲要中有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及内容都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具体的方针政策在校方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弹性很大,其中也没有规定统一的考核标准。《纲要》中规定:“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要达到70-140个课时”。但是校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七成以上的高中仅高一开课,每周一节,除去节假日、寒暑假,勉强能达到35个课时。
2.专业信息技术教师匮乏。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是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不足,远不能满足授课的需要。对于大多数中小学来说,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不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师资问题往往也就成为学校最为薄弱的环节,好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是非计算机及相关专业,而是由于所在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数量不足,学校只能抽调其他学科的老师来填补空缺,而抽调过来的老师没有专业知识,他们要先自学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然后再教学生。
3.授课内容重复。
现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有些内容,小学开始学,初中重复学,高中继续重复学习。这些问题不仅造成学生时间上的浪费,更重要的是暴露了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内容在设计上的不科学性。为此,我们应该根据每个学校的不同情况,逐渐增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比较差的学校,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可以利用业余时间,给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相关知识的教育。
二、改进对策
1.明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教学的地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体系,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所以对于中小学校来说,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知识必将成为高考中的重要内容。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与需求,循序渐进,考虑到学生学习的需要,逐渐改进学习内容。
2.加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培养。
首先,各个中小学抽调具有相关基础的教师进入一些相关的高校进行培训;其次,作为高校,尤其是师范院校应把培养信息技术教师当作自己的职责。为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能够真正得到落实,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培养变得十分重要。
3.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机制。
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机制,首先要把信息技术教育列入中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当中,不能忽视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将其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并且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政策,最终应该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其次,为监督各个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情况,应该将信息技术教育列入选修课考试的科目,并计入毕业总分;最后,应该将学生的成绩作为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能否晋升职称的重要依据。
4.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实践与能力培养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5
一、信息技术的特征与文化内化问题
针对中小学生开展的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基础性信息技术教育。在这个层面上,计算机与互连网技术经历了不同的文化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的以DO8操作系统为代表的精英技术精英文化时期跃变到现在的以Windows操作系统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时期,"图形用户界面"(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和"所见即所得"(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的技术特征已经使计算机几乎可以方便地关照每一个人。"与用户友好"成为面向一般用户的最高也是最起码的追求,GUI和"所见即所得"即是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图形用户界面"和"所见即所得"特征影响下,人与计算机之间的交互需要越来越少的学习。这种技术特征必然影响到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理念、方法、模式和评价指向等等。我们认为,这种文化特征对应的认知层面裂解为"领进门"、"个性塑造"和"文化内化"三层,这种裂解形态必然影响到信息技术教育实践。
第一个层面为"领进门"的层面,就是说,只要把一个陌生的学习者领进门,告诉他注意事项和基本游戏规则,消除其停留在门外的神秘感,剩下的事情就可以让他自己去做了。这种特征是当今基于菜单操作的Windows和所有工具平台或者是一般软件通有的。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习者掌握了某种工具软件之后,由于所有软件的Windows风格和流行界面、通用工具图标的一致性,可以很容易地触类旁通其他类似工具软件。
第二个层面为"个性塑造"层面,在这个层面上,每一个应用者沿着自己的特殊道路去翻查、探究工具软件的某些功能,形成自己的一套使用操作习惯,塑造出不同于其他的个性,足以应付自己的应用需求。这种特征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特征。只有极少部分人,比方说专业教师或者是某?quot;专门家"会详细了解工具软件的所有功能细节。对大部分人来说,虽然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某个工具软件,也会有许许多多从来不曾"走"到的角落,有许许多多从来不曾使用过的功能,但是寻找和探究每一个角落,翻查每一层菜单,没有十分必要。
第三个层面为"文化内化"层面,这个层面上的特征为:通过足够时间的对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和对信息环境的接触,获得对信息环境中社会、伦理、文化的一般性了解和认识,个人的信息运动成为自然而然的需求,信息技术文化内化为个人的自然意识。"领进门"和"个性塑造"是达成"文化内化"的基础,而"文化内化"是"领进门"和"个性塑造"两个层面的本质升华,三个层面构成相辅相成的统一整体。信息技术文化包含两个部分:由于信息技术特征的存在而产生的关于信息技术本身文化的部分和借助信息技术延伸、接触、扰动其余文化侧面的部分。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外在表现上,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认识和把握信息技术文化;内在意义上,要使信息技术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然意识和自然需求,如网络道德的意识、网络法规的意识、"登录"的需求、"搜索"的需求、"下载"的需求等等。应用者面对具体的事务,第一反应就是在信息环境中寻求帮助,而且总是能够选择最佳的途径去获得这些帮助,并且知道如何才能够获得有效的帮助。当然,这个最佳途径,应该是在包括互联网、图书馆、教师、同学等等在内的所有信息环境中挑选出来的,符合实体社会和网络社会一般规范的,利用最小投入获取最大效益的途径。 在"文化内化"的层面上,在基础性大众性的信息技术已经为学生掌握以后,可以增加一些基于代码编写的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等高层次技术,使学生接触信息技术的深层次特征,对信息技术和文化的认识升华到更高的境界,逐渐领会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深远影响意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意义。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简称"通知")后,各地有条件的中小学校,无不闻风而动,纷纷为学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毫无疑问,信息技术教育不能单纯地等同于上信息技术课,不能被理解为是一种对有关软件产品的使用训练。然而,以上述认知层面分析为思路,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基础训练,把学生"领进门"却是十分必要的。
与"通知"相伴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简称"纲要"),详细描述了小学、初中、高中各个层次上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具体要求,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基本轮廓是在小学、初中、高中等阶段对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网络应用、数据处理、多媒体制作等内容的多次重复。问题是,这种课程开设办法与上述认知层面的分析不相协调,与基?quot;与用户友好"精神指导下的GUI和"所见即所得"工具的学习进阶不相符合。因为:第一,简单地对GUI和"所见所得"工具进行多次重复是没有必要的;第二,以小学、初中和高中划分信息技术认知阶段也是武断的和缺乏理由的。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阶段划分应该以不同年龄不同认知特征为基本准则。考虑到早期启蒙的需要,有必要在小学低年级开始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quot;纲要"中指出的"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因小学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限制,为他们提供的"领进门"学习应该选择最为简单的图形与文字处理工具,比方说画图和写字板,甚至包括一些简单游戏。这个阶段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坚持三个原则:其一是符合儿童认知特征,满足学习的需求;其二是满足学习后一个适当阶段中应用的需要;其三是有一定的预期发展空间,即容许在信息技术课程开设后的数个学期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在学习和生活中对信息技术的使用,逐步提高信息技术水平,增进对信息技术文化的领悟和认识。在这之后,比方说在小学高年级或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可以在GUI和"所见即所得"的技术条件下对一般性工具软件平台产生较高层次的理解,有必要为其进行新的一轮"领进门"课程的开设。新一轮的"领进门"内容应该在尽量不造成重复感的基础上大大丰富,包括准备让学生掌握一些一般性工具。在这之后,提供不断的实践条件,使其在课程后自动完成对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升华,至少达到"个性塑造"所描述的水平。与此相关,学生对信息技术文化的全面理解,包括对技术文化本身的理解和与其相关的社会、道德、文化的理解是在对信息技术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灌输和不断强调而产生的,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巩固的。
信息技术课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面面俱到地让学生掌握各种(哪怕仅仅是主流的)信息技术软硬件,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太快,而且是全方位的。最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在满足当前应用的基础上,逐渐领会信息技术内容的服务思想、结构方法、形成及发展规律等等。因此,就当前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一般性应用特征来讲,需要领进门的基本范围应该大致限定在office系列以及网络浏览器的范围以内。在小学和初中的某个阶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认知特征,信息技术课程开设要有针对性地分别在以下目标范围中选定:了解计算机的一般工作特征,"信息"及"信息处理"的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基本组成部分、基本功能和作用;学会文件处理、表计算处理、图形处理、图像处理等;学会使用网络浏览、检索、收发邮件、讨论等工具;达到经过摸索会使用多种应用软件,了解其状态和水平的相同与不同。
继第二个"领进门"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之后,学生在个性塑造过程中逐渐提高了信息技术水平,完全没有必要在高中阶段重新为其烫一轮剩饭。至少,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不应该再次重复"领进门"的过程,否则,这时的学生可能对所教的内容已经掌握,或者只是在教师的带领下毫无必要地翻看工具平台中的每一层菜单。这时,应该为他们相应增加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内容,适当引入一定量的非GUI和"所见即所得"计算机技术,使学生加深对信息技术文化的认识,从而在"文化内化"层面上得到更多发展。当然,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分段与进阶方案,也包括信息技术培养的最佳启蒙年龄,都需要参照调查统计取得的科学数据来决定。
技术层次的教学好比是搭建学生与现代信息环境之间的接口,学生通过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学习,建立起对现代信息环境的认识。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说,信息技术科学不会成为他们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但会成为他们进行其他学习活动、从事各种工作、适应现代生活的工具。所以,中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该以一般性大众文化层面为约定,超出这个约定,只允许小范围形成特色。比方说,条件较好的学校,甚至可以对其学生进行程序设计方面的较高强度的训练。鉴于我国在苹果机时代的成千上万人齐学BASIC而招致广泛批评的经验,这种做法绝对不可以普遍推行。另外,有些学校,有些课程,可能需要更多一些的工具平台以帮助学生的学习,这些工具平台的选择要旨是惟一的,即:投入该软件学习所耗费的时间精力要在使用该软件进行课程整合学习的过程中得到补偿,即要求有理想的"投入产出比"。实际上,这个例子也是存在的,知名度最高的就是"几何画板"软件,已经在许多学校的数学课上得到广泛使用。
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方法不能走上旧路(如某些人建议的,将计算机纳入高考内容,变3+X为4+X),不能让信息技术课程围着分数转。正如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计算机技术的GUI和"所见即所得"的特征,会使得考试成为离开计算机环境去测验学生背"菜单"的水平,这当然是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情。
以杜威为代表的革新主义课程观认为,决定课程的主体是教师而不仅仅是专家和学者;实际组织课程的不是大纲而是学习经验。这一课程观昭示了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重要地位,教师是课程事实上的经营者和设计者,他们担任着学习经验重组、创新的任务。这个观点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中仍然可以借鉴。合理的建议是淡化大纲的概念,而代之以宏观的课程目标要求,如保留"纲要"中对"各阶段教学目标"的描述,而其"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部分仅作参考,使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一纲多本,而且是在大致统一目标基础上的多纲多本,增强其建筑在"领进门"和"个性塑造"两个阶段上的可操作性,而不是刻板按照"纲要"要求,强调统一的"精品教材"。
三、其他学科课程的信息技术整合
"通知"中明确提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的要求,我们认为,对于其他学科课程的信息技术整合,正是继续"个性塑造"和实现"文化内化"两个方面的重要手段。在对学生"领进门"的基础上,可以有计划地实施其他学科课程的信息技术整合。信息技术整合的大致方式是让信息技术应用有计划地出现在各学科教学中,要求各科教师在具备了把握信息技术,自觉利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有意识、按步骤地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训练机会,学会利用当前的信息环境获取知识。比方说,利用excel处理表单数据,或者是从互联网上寻找有价值的资料。因此,学科教师对本学科知识的独到把握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普遍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对现代信息环境的准确领悟,是实现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达成学生对信息技术"文化内化"的两个根本保证。
然而,一方面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笼罩之下无法摆脱;另一方面,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在中小学校中装备较少,应用也较少,许多教师对各种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网络工具等几乎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这种情况下,要在各门学科中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要开展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文化的培训。对某些具有较好条件的学校来说,这件事情很简单,但对于全国范围来说,这是一项规模浩大的艰巨工程,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现在许多针对教师的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往往就是简单的计算机技术介绍、常用的应用软件使用介绍,然后通过一种类似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东西,就算结束,几乎没有任何接触教学实践的使用水平评价,仅在缺乏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层面上接触信息技术。可以想见经过如此培训的教师,定会将这种信息技术速成手段如法炮制在中小学生身上,使信息技术教育产生歧义。当前Intel公司在我国开始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Intel未来教育项目),在一个合理的理念下操作,注重教师的信息获取与加工的技能、协作学习的技能、课程教学应用技能以及相关计算机文化方面的灌输和训练,是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一个有效途径,是一种可以参照的模式。
信息技术整合要实现三个目标:一、继续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形成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对信息技术的把握和应用特色,即继?quot;个性塑造";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三、借学科教师之手之口,使学生准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对学习和生活的辅助作用支持作用,逐步弱化计算机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自然而然为其灌输的"信息技术"本体的观念,流畅地完成信息技术的"文化内化"。在这个过程中,要把工具的使用潜移默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使多种渠道获得的信息支持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使有关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新理念、伦理和法规等潜移默化为学生的内在意识,逐步完成信息技术文化内化的历程。
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多有对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关注,有许多尝试是承担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的应用实例来为学生灌输信息技术。很显然,这种尝试的最终价值是大可怀疑的。一方面,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毕竟不是其他学科教师,他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教学经验的缺乏使其不能够充分表达学科知识的内涵;另一方面,计算机课程中对学科知识的引用,必然是零星的、散落的,其对计算机文化的灌输很容易使学生产?quot;信息技术"课程本体观念,反而不利于学生真正的信息技术文化观念的形成。
文化内化的提升是整个信息技术教育的灵魂,也是其最终境界。美国儿童有线电视广播公司做过一个儿童上网目的的调查,结果为:67%的儿童上网是为了获取信息,65%是玩游戏,49%是聊天和使用BBS,48%的儿童利用互联网做研究和创造性活动,46%的儿童下载网上资料。而我国一个类似的针对中学生的调查却显示如下结果:60.7%的人玩游戏,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9.1%的人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4.3%的人发E-mai1,18.6%的人选择下载软件。比较而言,再考虑到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与我国的差异,某种原因影响下的美国儿童,已经把网络作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成分,无论他们在网络上搜寻资料还是玩游戏,都与社会对他们的正常要求相贴近。而疏于引导的我国中学生,许多人却将网络作为新一代游戏机房,完全不能领会计算机网络有可能对他们实现的大部分意义。这种情况就是我国学生的信息技术文化内化不完整的标志。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中,若仅仅对学生实施技术训练,忽视向文化内化的引导,很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不良结果:学生更会聊天了--成为聊天高手,甚至有能力自建聊天室;更会玩网络游戏了--成为游戏高手且成为核心成员。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必须坚持这样的原则: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仅仅是信息技术中的局部,计算机和网络文化也仅仅是信息技术文化中的局部,用于整合学科教学的信息技术不应该是单一的计算机或者是网络,应该是所有教育信息技术和环境的全部。就是说:要将教师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信息来源;将图书馆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将社会实践、参观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将其他传统电教媒体、电教教材、参考资料等作为重要的信息来源;等等。如此理解与一线教师的当前实践经验最接近,最容易获得一线教师的共识,也最客观和现实,最容易取得效果。这在当前中小学计算机和互联网条件尚不丰足的情况下尤其重要。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范文6
关键词:教师;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42-01
互助县是全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土族人日占到了全县总人口的17.4%。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14所,学生48442名,教师3930名。近年来,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全县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为全面提高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保证。但总体而言,全县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还面临许多困境,突出表现在发展不均衡、设备落后、课堂教学环境差、教学设施与辅助教学工具短缺等诸多不利因素,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一、全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近年来,全县信息技术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一些农村中小学学校中,不论是硬件设施上还是客观条件上,都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
1、信息技术装备不完善
在农村学校,由于经费的不足,加上人们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装备严重不足。很多学校都存在“有硬件没软件”、“有电脑没网络”,即使定了教材,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即使讲了,由于没有实践,教学效果也不明显。目前,大部分农村小学存在的实际问题一是计算机房一般都在普通教室里,简单地把电脑集中地摆放在教室里,导致计算机房灰尘较多,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二是计算机配置较差。个别学校仍是最初建机房时的低配置,虽经过了更新,但电脑的兼容性差,机器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开不了机、死机等情况。而有的学校计算机购置时间各不相同,配置相差极大,出现故障后难以有效恢复,“死机”、“摆设机”现象比较突出。三是互助大部分农村小学尤其是教学点都是以远程信息接收的形式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大部分学校没有宽带网络,计算机网络教学形同虚设,计算机教学的功能被弱化。可以说,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成了制约农村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2、学生信息水平参差不齐
(1)学生能力不一致。由于地域差异,大部分农村学生是升入初中后才有机会接触计算机,计算机知识相当薄弱,对计算机知识的不够,导致一些学生在操作上不够大胆,遇到一些小的问题便不知所措。而有的学生,家中有计算机,操作相对熟练,能应对在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种情况下,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一节课的内容就要设计多个层次,教学手段与教学方式也要随之改变,这无疑给教师对于课堂任务的设计及课堂纪律控制方面增加了难度。
(2)学习时间不充足。一方面大多数农村学校计算机数量不多,课时安排少,每周安排一课时,间隔周期长,这节上的内容等到下节课再提问时学生都忘记了;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由于条件的限制,课后没有时间去巩固所学知识。所以课堂教学的时间内,教师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习时间,这样教学的内容势必简单化,就会出现有的消化不了,有的却还吃不饱的现象。
(3)学习兴趣偏差。由于学生对信息技术技能的展示空间有限,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电脑知识表现的兴趣点有偏差,把学习电脑于电子游戏等同起来,上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就是打游戏。在很多学生的概念中,计算机就等于游戏机。上课时,学生总是会特别关注哪些与游戏有关,或者利用上机的时间,与同学互相探讨游戏的进程,而忽略了学习任务的完成。
(4)教师专业知识不足。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属于“半路出家”,其计算机技术多属于自己在工作中积累而成,专业知识不足,教学也是一知半解,多是以用得着的知识教学为主,这于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前沿性、开放性极不适应,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进修、培训机会少,知识更新跟不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严重影响了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可以说,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对进一步提高全县信息技术教育质量的思考
面对全县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种种不足,我觉得,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如何去克服这些困难,解决问题,更好地组织教学,成了我们信息技术老师首要的任务。
1、尽快完善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专用经费拨付使用管理体制
实施网络校校通工程,实现农村每一所中小学都能接通宽带网络的目标,让网络资源助推课堂教学
2、因此制宜,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
(1)要充分认识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由于地区差异性,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水平,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组,实行分层教学。
(2)因地适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上好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对电脑和游戏的强烈好奇心,正确引导,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学好信息技术课,正确领会学习信息技术课的重要意义和在未来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合理设置问题,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强,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传授理论,而一些实践性的操作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教师应在教学中合理的设置相关任务,通过学生自主操作,发现问题,集体讨论,解决问题。例如各种操作软件的学习、资源的共享等等,要让学生通过上机,自行讨论解决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