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数学预习设计 创新 课堂教学效率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0-0137-01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分析,学生的学习主要分为三部分: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课后复习。这三个部分是学生学习的重点环节,缺一不可。其中,预习是学习程序中的第一步骤,也是关键的环节。因此在对预习的设计上,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完成,才能提升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

一、初中数学预习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预习理论不能付诸于行动

谈到初中数学预习,大部分教师都能够认识到数学预习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以及非常明确预习对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养成至关重要。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经常在课堂上提出预习的学习环节,并且也强调了学生预习的好处等。但是,经过调查表明,大部分的教师只是将预习放在口头上提倡,在学生实际预习上不能做出方法指导,这样就会导致了学生不能顺利预习,甚至有的学生不能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很多教师研究出有关于学生预习的“三步预习法”、“五步预习法”等,但是这写预习方法大多数论述复杂,方法种类多,不易于学生进行课后预习,因此可以说初中学生数学预习理论大于实践。

(二)预习时间少

初中数学学习是学生思维模式养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学生的数学预习能力养成至关重要。初中数学既没有小学数学简单,也没有高中数学抽象难懂,这种难以程度适中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能力养成有重要作用。但是教师不能在学生的课前预习上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不能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这给初中学生预习造成阻碍。另一方面,初中数学课后作业繁重,学生在完成当天的作业之后已经精疲力尽,无法投入精力去进行新课程的预习。

二、创新学生预习设计的策略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的初中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将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只强调学生课堂上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课后新知识预习能力的养成,学生预习的价值难以体现,从而降低了学生知识预习的积极性。在翻转课堂中,学生预习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学生转变为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的辅助部分。在课堂上学生将前一天预习的知识在讲台上向学生讲解,遇到不懂的问题先忽略。然后学生之间对于本课进行讨论,在最后,教师负责对知识的梳理,并重点解决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预习的热情,还提高了初中数学课堂学习的效率。

(二)培养学习兴趣,营造预习氛围

在初中生中,一直存在着“预习可有可无”的观念,很多学生基本不对新知识进行预习,这样的恶性循环不利于对知识的积累。因此,要想促进学生自己预习,就需要在学习中营造良好的预习的氛围,培养学生的预习的兴趣。首先,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课程预习时间,在保证学生正常生活与休息中带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保证学生的预习时间就需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二者不能兼得,因此,这需要教师合理安排学生的作业与学习时间,为学生预习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另外,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准确而充分的预习材料,仅凭教材内容不能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那么对教师而言,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科学的预习方案,避免学生在预习上浪费时间,尽量使得学生能够迅速投入到预习中去,在预习中找到兴趣所在,并且提高学习的成就感。

(三)利用网络平台开展预习计划

基于网络平台的学习在中小学中广泛推广,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网络化的平台预习系统是当下最为流行的学生预习方式。在教师方面,教学需要制作微课程,其中主要包括对教案的撰写、课程PPT的制作、课堂教学视频的录制,最后将微课上传到学生网络学习平台中。在平台中,学生只要通过自己的账号登录就能对新知识进行搜索学习与讨论,在学习中,学生可以直接与教师进行交流与讨论,并发表自己对知识的看法,同时学生与学生也可以互相讨论,提升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在网络平台中,学生不仅可以选择知识的自主检测,还可以给教师发送个性化的学习心得。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学习带来更大的空间,非常适合初中数学课程的预习活动的开展。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预习计划存在很多不足,很多教师的预习理论非常复杂,但是预习理论不能让学生付诸于行动。初中学生课后作业繁重,学生不能精力充沛的进行数学预习,从而使得预习时间变少。而改变传统预习模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课堂上的主体,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范文2

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结合日益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值得关注的话题。信息技术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多信息、高效的综合性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1]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概述

1.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通常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来准备教学过程。融合是不同事物的融合,通过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价值。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结合应该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通过教学资源与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不断优化学生作为主体,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创新热情。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发展生物课程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在学生生物知识的基础上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和效率。[2]

2.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模式

(1)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的整合

信息技术是教师的教学工具。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技术来演示课堂内容。这种教学模式在传统模式下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插入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信息作为学习工具的整合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不应局限于课堂上有限的空间。教室里可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这要求学生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后收集和学习生物知识。通过信息技术的整合,学生不仅能够拓宽视野,还能够加强信息的使用。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整合的优势

1.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学过程中有效地整合了视觉和听觉技能。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信息技术能够把心脏变成一个动态的运动。“动脉血”能够用鲜红色来表示,“静脉血液”能够用暗红色表示,红细胞能够用无数移动的颗粒来展示,毛细血管对人体循环中的物质交换作出动态反应。和气体交换后改变血液的颜色,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显示学生心脏的动脉血液和静脉血液“跳动的频率,血液流动的方向”,这样形象的展示也会加深印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和思考,能够体验到心脏的作用和血液循环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能够向学生展示细胞增殖和分化、癌症和衰老的过程,还有微生物的一切。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基础的,主要通过语言叙述和模型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反复记忆和学习,这样的方式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多媒体的使用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了。

3.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生物学不能与生物实验分离。在实验中,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这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实验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相互沟通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实验往往是由于许多条件的限制,导致无法实施,使用信息技术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解决了技术条件不足的问题。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下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1.使用条件有限

由于对多媒体教室的巨大投资,中国的大多数学校只能建立一些示范的多媒体教室。由于资源的紧缺,限制了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发展。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甚至可能因为经济原因而没有多媒体教室,更不用说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了。

2.使用者心理准备不充分

很多教师电脑操作能力有限,对电脑操作和课件制作较为陌生,更不用说多媒体的使用。因此,无论传统生物教学意识的改变还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都存在着影响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发展的心理障碍。

3.课件质量不高

从课件质量的角度来看,主要??题是课件内容几乎是现有教材的翻版。从内容到实例,几乎与教材一致,多媒体生物教学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大多数只是在投影幻灯片上添加声音。它们看起来相对较新的,实际效果非常有限。

4.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由于新奇、好奇、依赖以及快节奏行为的影响,学生往往放弃了记笔记的习惯,很多人在玩乐中度过,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再加上考试的限制,大多数学生害怕浪费时间,因此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四、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策略

1.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入

目前,对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大多数学校来说,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仍然只停留在形式上。领导者必须改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在努力建设硬件设施的同时,应鼓励教师联系多媒体和使用多媒体,形成良好的氛围对于教育的发展非常必要。

2.教师要更新观念

更新观念,普及计算机知识,并使教师成为促进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主体。在现代新世纪,教师应放弃传统过时的生物教学方法,运用教育生物教学规律,掌握科学的生物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的生物教学手段,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创造性地将其运用到实践。

3.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技能

现代信息社会需要现代人才。为了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师必须掌握各种技能,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大部分教师还没有这方面的技能,所以必须加强培训。以便他们尽快掌握此技能,并可应用于生物教学实践。

4.精心设计课件

有效“整合”的另一个关键是要根据生物教学内容和生物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精心设计生物教学策略和生物教学过程,合理利用生物教学媒体,设计和制作生物教学课件等信息资源需要。课件的设计应遵循目标原则和启发性原则。不要过度追求形式;课件结构应尽可能使用超媒体结构,以便于课堂使用。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范文3

【关键词】高中生物 信息技术 教学

随着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的建设,特别是“三机一幕”装备到位,以多媒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的教学技术,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教师的上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生物学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运用现代教学设备、技术、手段,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有机整合,力求化抽象为具体,化抽象为直观,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途径

(一)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它需要教师搜集和制作一定的CAI进行演示。演播式的多媒体CAI能把不形象的形象化,不生动的生动起来,使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能强化某个知识点的教学,促进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学习。

(二)利用CAI创设情景。上课时,通过一段集图片,声音和动画为一体的CAI来渲染气氛,可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提高学习效率。如:讲解家鸽,先播放一段家鸽飞行的CAI。随着明快的音乐节奏,看着家鸽在空中自由自在的飞行,学生的情绪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一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形成了 ,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利用CAI突破重点。根据高中生物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的内容,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搜集了大量的CAI作为教学课件。这些课件集中了文字、图形、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有其良好的视听优势,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微观知识宏观化,静态画面动态化,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如:在讲述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各时期的染色体行为特点时,我将显微摄影的一些图片用Authouware处理,将染色体的行为过程制作成的动画,在课堂上做演示,使微观抽象的静态图变成了动态图。染色体的行动轨迹全部显示出来,强化并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又如:在讲述DNA的复制过程时,我利用Flash制成的动画,通过宏观模拟,使抽象难懂的DNA的解旋、复制过程一目了然。再如:在讲述和卵细胞的受精过程时,我利用一段视频和Flas宏观模拟和卵细胞的融合过程,让学生快速掌握受精的实质---核与核的融合。

(四)利用计算机突破教学难点。生物学实验一直以来都是贫困山区学校的一个弱点。由于资金的短缺,许多生物学实验都无法保证正常地开展,这直接导致了我们的学生在实验操作技能上非常欠缺。而从最近这几年的高考来看,对学生在实验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命题是在朝着越来越重视实验技能的方向发展。不仅要求学生会自己设计实验,还要正确预测你所设计的实验结果。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有许多微小生物结构是用肉眼看不见的,需要用显微镜。如何使学生在使用显微镜的实验课中,缩短认知过程,提高演示效果呢?我在生物教学中,通过把多媒体与生物显微演示组合,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实验中,通过生物显微演示把显微镜下放大的物像投到屏幕上,使得物像进一步放大,教师可以通过屏幕指示图中的结构,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多个质壁分离过程的洋葱表皮细胞。选择一个比较清楚的细胞,使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洋葱表皮细胞的原生质层的结构。这样,使每一个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地认识了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及质壁分离与复原现象。

三、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手段要为教学目的服务,我们只有从具体的教学目的出发,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一堂课多媒体运用得是否恰当,唯一标准就看这是否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那种游离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之外的多媒体教学是不可取的。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对多媒体进行优化设计,更能优化生物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如何设计多媒体,才能增强教学效果呢?

(一)教师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这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互联网上已有的资源,只要是网站上有的,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可以采用“拿来主义”,只有在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或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能弱化教师的作用。在教学中不能出现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否则,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发挥不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完成不了。

(三)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不能只是把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提供给学生,把大量素材罗列在一起,而应该引导学生对那些无关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防止一些垃圾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在生物教学中,不能因为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形态模型、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教学手段。

总之,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无疑将给生物课程学习方式带来崭新的面貌,必将成为21世纪生物教学的主要方法。倡导和探索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实践,对于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物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合远;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整合之我见[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年10期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师生;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1-0034-01

随着人类文明的高速发展,全球已进入高度信息化时期,而这一成果的取得无不归根于教育事业。纵观全球教育,我国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平仍有一定的差距,而落后的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也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较之差距之大,可谓不言而喻。

一、当前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所面对的形势

1.我区处于甘肃落后地区,近年来,政治、教育、经济等诸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与省内发达地区的差距明显缩小,但就教育这项国家大计来说,还存着的很多的不足和问题。就教育技术装备而言,尽管我们的教师专业素质完全达标,敬业精神足够饱满,但要在信息化教育上与发达地区接轨还存在很多的差距。我们都知道教育是个整体活动,单兵作战是不会取得辉煌成果的,而现状是软件方面我们的多数教师在自身信息化方面知识欠缺,技能贫乏。仅仅是在一学期内,生搬硬套的简单利用多媒体课件上几节公开课而已,不能很好的体现多媒体的完美功能,当然也有在多媒体应用方面做的非常好的,但那实属凤毛麟角,对信息化教育起不到实质作用;同时我们的学生除了熟悉电视,录音机等几个常见的媒体工具之外,对于信息化高度集中的电脑设备还不能灵活使用,特别是农村学校,甚至于部分学生在现实中还从未与之谋面,何谈使用,哪有信息素养,怎能信息化。

2.谈及师生信息素养,就离不开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工具多媒体设备,城区学校每校至少还配置了一间多媒体教室,一间计算机教室,这些设备不间断的使用,每个学生在一周时间内也就有1―2次接触学习机会。而在农村有这个配备的学校实在太少,除了部分初级中学和九年制学校,以及中心小学外,其他小学基本都没有这些设备。要实现信息化就要有信息平台,而我们最大的信息平台互联网还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需求,有的农村学校地处偏僻山村有线网无法实现,就连无线网也因信号不强而不能实现。综上,我区师生的信息素养还非常的欠缺,给实现校园信息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和阻力。而这一切结果的造成,都是因为我们经济落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改善信息化服务平台。要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我们必须集思广益、多管齐下,又好又快、全面、可持续的推进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工作,具体过程应该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

二、如何加强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素养

1.提高认识,理解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可一蹴而就,要有充分的思想认识,足够的心理准备。心理学认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任何领域中取得的成果都离不开思想上的主动性,对于任意一项工作的开展,没有足够的思想认识,不能理解其重要性,要取得理想的成果是不可能的。召开师生专题会议,宣传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并利用班会、思想教育课讲解等途径让学生逐渐理解提高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2.以政策方针为指导,为提升素养把握理论基础。组织教师全面学习教育方针,及时详细的了解国内外教育界发展动态及信息化进程,用理论武装大脑,用以指导自身业务发展提高方向,并在日常教学中展开对学生的疏导教育,引导学生通过网络信息较全面的掌握教育政策、法规等相关规定,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来服务自己,将信息变成帮助学习、生活的得力助手。

3.加大投资力度,整合教育资源。近年来,国家对于西部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逐年增多,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充分、合理的利用有限的教育经费,结合实情分配资金购置设备;利用全区中小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机会,撤销合并部分生源断节学校,最大力度的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可将此类学校的信息技术相关设备集中安装使用,为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提供部分硬件支持。另外,加大引援力度,争取社会团体的援助投资或捐赠,充分发挥利用社会各阶层力量,为我区信息化教育提供硬件支持。在此基础上,合理调配专业教师,力求全区所有学校保证足够的人力支持,部分农村学校如在短时间无法足额配备教师,可利用联校走教的形式保证师资,确保信息化教育落到实处。

4.突出培养重点,全面辐射带动。在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的同时,我们要将重点放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上,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取得最终的效果。根据各学龄段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的不同,合理设置信息技术教学课时,狠抓教学质量,可在学生中建立一对一帮扶小组,力求培养取得最大效果。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注重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升,现在我区绝大多数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还有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一片空白。尽管近些年我区利用假期举办信息技术培训班,加强了对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要实现全面提升,还有不小的差距,因此,在学校内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能有效的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在日常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耳濡目染,从而起到辐射带动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1引言

创造更多的环境,打造更大的时空去培养人、发展人、塑造人,乃至于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扎实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目标,由“中国制造”转型为“中国创造”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家庭、社会教育承担的重要任务。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为孩子们营造创新的环境,让孩子们创新的种子播洒在创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鼓励他们积极开展实践探索活动和参加科技实践活动等,让他们从小养成创新的意识和习惯,这是每个与孩子成长相关联的育人群体需要共同重视的问题。

2要充分理解创新科技要从娃娃抓起的价值和意义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是和这个国家的人文科技创新息息相关的,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为了做好和推动青少年的创新教育工作,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最大限度地争取到学校和家长的支持,要让他们深刻地意识到,一旦孩子发现自己具有创新潜能,就会陡然增加自信和憧憬,精神状态和学习态度就会发生显著变化;一旦孩子具有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会影响他各科的学习,影响他全面素养的提升。创新,是学生成才、教师成家、学校成名的理想选择。创新型人才是未来国家和社会的急需的人才。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创新教育也已迫在眉捷。

3利用信息技术结合创新大赛和实践活动,组建各个科技创新社团开展创新教育

3.1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是由教育部举办、旨在普及并促进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紧密围绕当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激发中小学生创新精神、吸引中小学生学习兴趣,展示我国中小学生信息技术实践成果的全国性评比活动。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紧密围绕当地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内容,活动由电脑绘画、电脑动画、电子板报、健康教育、创新未来设计、手机动漫、艺术设计等组成,展示中小学生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成果。针对这项活动,我们信息技术组的教师组建了电脑制作社团,主要招收高一、高二的对电脑绘画和动画感兴趣的学生,担任社长的学生一般是组织能力强,并且是本社团中非常优秀的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一般是每周两次,利用下午课外活动的时间进行,由教师集中授课,主要讲授PS、FLASH和HTML等软件和语言,然后由学生分组进行制作学习。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成一件作品。学生在制作作品时首先要确立一个健康向上的主题,然后要求学生先完成作品的创意说明书,再进行小组协作,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发现电脑制作社团的同学的在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提高的同时,同学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情趣得到和极大的锻炼。

3.2利用信息技术结合中小学机器人能力提升活动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在我国传统的课堂和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和逻辑能力,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相对比较欠缺,因此我们的学生大学毕业之后,在动手能力方面跟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是有一些差距的,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和相关部门的重视,提出了要在中小学尝试开展STEM教育,即鼓励学生学习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培养其科技理工素养。机器人教育就是典型的一种STEM教育,学生通过学习《机器人创新教育课程》、《简易机器人课程实验教材》、《机器人编程基础教材》、《机器人电子与传感器技术》、《灭火机器人程序优化方案分析》等课程的学习,完成机器人搭建和编程,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够很好的将计算机编程和技术、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很好的整合在一起。并且孩子在学习机器的搭建过程中可以利用机器的各种结构件搭出各种超酷的模型,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释放,学生的表现欲和成就感也得到了极大满足。这一学习活动,非常符合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让他们觉得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乏味的,而恰恰相反,这样的学习活动,让他们觉得是非常有趣的。

3.3利用信息技术结合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简称:创新大赛)是一项具有20多年历史的全国性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之一,是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集中展示的一种形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质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在对学生的进行开展创新课程的活动时,笔者每次都会被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折服,学生的有些想法有些来源于学习和生活中,如创意“带电吹风的梳子”、“会上楼梯的行李箱”、“考试专用笔”,还有些看起来是天马行空,不切实际,脑洞大开,如创意“有翅膀的滑冰鞋”,“会自动折叠的被子”,但是若干年之后,也许就有可能实现,谁知道呢?

3.4利用信息技术结合社会调查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环保意识

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范文6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4)003-0176-02

作者简介:侯英杰(1975-)男,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物信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基础理论与教学实践研究。

0 引言

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深入与快速普及,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地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设施的投入,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的有效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在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开展。

2013年4月,笔者对陇南市9县156名担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了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情况调查,分析了当前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参考。

1 农村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1.1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观念淡漠

多数农村基层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家长普遍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考试课程,没有必要重视它,有个别学校甚至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有的学校虽然正常开设了但经常出现语数外教师借课等现象,很多学校上信息技术课只是让学生自由活动,课堂秩序混乱等现象经常发生,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就是因为不参加升学考试就淡化重要性,这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也谈不上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的整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难以达到。

1.2 信息技术环境设施配置不完善

当前西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硬件设施不完善,计算机数量少且配置低,与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差距较大,无法满足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开设要求。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有些学校虽然多方筹措资金建设了计算机教室,但还不完善,学生上课基本是两三人一台电脑,对开展上机实践教学存在很大困难,有少数学校已经初步拥有了信息化教学的条件,但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课时安排少,基本上是一周一个课时,课时偏少阻碍了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很多基层学校缺少信息技术课程专业教师,遇到设备故障不会维修。70%以上的学校至今没有实现计算机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致使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有效开展。

1.3 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不高

目前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专业教师缺乏,其中大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都是数学教师兼职,这些兼职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方面比较薄弱,由于认识的肤浅,使学生产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错误理解,忽视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其它课程的学习和探究能力,因此信息技术课程专业教师的补充与继续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

1.4 社会家庭方面影响

西部地区农村由于经济落后,家中拥有电脑的极少,学生和家长对计算机和网络很陌生,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语、数、外的学习上,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难度很大;个别学校周边网吧的违规经营让有些家长误认为孩子上网不好,不让自己的孩子上网查找一些和学习有关的资料,从而影响网络优质学习资源的有效利用。

2 信息技术教学对策

2.1 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对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广大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用好先进的教学设备,改革教学思路,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信息化教学的全面实施促进教育现代化的早日实现,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2 加大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建设

当前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环境建设还不到位,学校领导要积极多方面争取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企业的大力支持,改善学校信息技术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的状态,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得优秀的教育资源,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感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

2.3 充分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东西部地区在经济基础等方面差异较大,东部发达地区学校已经进行了多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西部偏远地区农村经济落后,很多中小学目前还没有解决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硬件环境,很多学生小学阶段没有进行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不高,主要是热衷于电脑游戏,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2.4 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在当前信息社会及网络时代大环境下,知识更新极快,如何让每一位学生及时掌握有用的知识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而信息技术给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是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从家庭到学校,从小就要注重培养学生不偏科、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要消除主科副科的偏见,重视学校开设的每一门课程,充分理解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对其它课程学习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不使信息技术课堂变成娱乐休闲课堂。

2.5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5.1 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任课教师,虽然学校不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量化考核,但要从思想和行动上提高认识,要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教育目标,通过继续教育自学培训等多渠道深入领会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提高对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先进教学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对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使其更加适应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途径和方法,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2.5.2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优秀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热情。创设比较贴切的学习情景,注重对学习任务的设计,学生围绕这些任务展开学习,任务环环相扣贯穿课堂的始终,不断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情境的设计与学习任务的设计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2)教学演示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教师通过经典案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基本要点,通过学习任务的下达,使学生逐渐完成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助于学生上机实践完成各自所承担的任务,对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要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信息技术课程的学多是通过案例进行的,而案例很多都比较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任务分工要明确,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任务的完成。对于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尤为重要。学生基本上是3个人一台电脑,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一个班通常有几个学生实践操作水平较高,掌握较快,因此要采取分组教学法,让学生教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重视农村学生个体发展差异。由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开设情况不一,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不同,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差异较大,给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带来了很多困难。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必须重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通过讲解演示尽可能地把学习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针对有些操作水平和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实施分层教学,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3 结语

信息技术课是当代教育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去克服各种困难、解决问题,更好地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在农村深入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必将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革新,给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孙西朝.区域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战略调整[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 (6).

[2] 张爱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周刊,2011(9).

[3] 王珣.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