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危害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危害的认识

职业危害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 成分血制备;职业危害;防护措施;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11(c)-157-02

职业危害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及其环境中产生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血站是采集、提供安全血液及其制品的机构,近年来随着成分输血的大力推广,血液成分制备的工作越来越重要。成分制备科的工作范围很广,比如悬浮滤白红细胞的制备;血浆的病毒灭活;稀有血型红细胞的冷冻加工和解冻处理;冷沉淀凝血因子的制备加工及其他临床急症血液成分的分装、洗涤等。面对如此繁多的工作任务和复杂的操作程序,成分制备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日益增多,因此要引起血站领导及每个职工的重视,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切实做好职业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的程度。

1 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因素

1.1.1 锐器的刺伤。成分科工作人员虽然没有采血人员针刺伤的风险系数高,但是在进行开放式操作或血浆病毒灭活转移穿刺过程中不小心被剪刀或针头刺伤,因此而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很高。有报道,血液污染针头刺伤后HBV感染率为6%~30%,HCV感染率为1%~8%,HIV感染率为0.3%。

1.1.2 血液污染。成分制备人员每天接触到的都是具有潜在传染性的全血,在成分制备过程中会出现各种情况的血液污染,比如离心破损大量血液直接暴露于离心机内部;热合失败导致热合处渗血或血液喷溅;开放制备剪口处的血液外溢;血浆病毒灭活,穿刺失误或针头脱出致血浆外溢;采血器材不合格导致的血液渗漏等,这众多环节都有可能使血液直接或间接污染到工作人员的脸部、眼、手、呼吸道等处,严重威胁着工作人员的安全,很有可能感染上血源性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1.2 环境因素

1.2.1 噪声及辐射。成分制备工作复杂,使用的仪器设备很多。各种大容量离心机、低温滤白柜、低温血液操作台、病毒灭活柜、速冻机、百级净化台、低温冰箱及冰柜等低温设备同处一室并同时使用,会产生连续性噪声和辐射。长期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会造成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急躁易怒,还会损伤听力及人的心血管系统。

1.2.2 低温。血液成分制备全过程必须保持冷链,环境温度不能超过22℃, 各种操作台和仪器使用温度应保持在2~6℃。工作人员长期暴露在低温环境中,易引起肌痛、肌炎、神经痛、神经炎、腰痛和风温性疾病,特别是女性职工还会引起痛经加重、白带增多等。

1.2.3 化学消毒剂。工作人员在每天的工作中,会使用到各种化学消毒剂,如“84”消毒液和高浓度的戊二醛溶液都是挥发性和刺激性非常强的消毒剂。消毒剂在发挥消毒作用的同时,可刺激工作人员眼、皮肤、呼吸道引起皮肤灼伤、眼部及咽喉部干痒等[1]。

1.2.4 臭氧。成分制备室及无菌操作间每天都要用紫外线灯管及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释放出大量臭氧,气味难闻,刺激眼睛、呼吸道会引起胸闷气短等症状。

1.3 心理因素

成分制备工作是一项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工作,工作人员由于长期工作任务繁重、工作时间不稳定、经常要为临床急症用血加班加点,造成精神高度紧张、易烦躁和情绪低落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人员在这种身心俱疲的状态下更易发生职业暴露。

2 防护措施

2.1 生物因素的防护

2.1.1 加强安全卫生管理,定期开展全员的生物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工作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工作中时刻记住血液具有潜在危险性,严格落实岗位的标准操作规程(sop)和消毒管理规范。建立和实施职业暴露的预防与控制程序。建立员工健康档案,每年对员工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的检测[2]。

2.1.2 要保障充足的防护和紧急处理物品,保证有效性和适用性。工作时必须按规定要求正确穿戴工作服、工作鞋、手套、帽子、口罩、鞋套等;工作服、手套污染、破损后立即更换,受到血液污染的工作服应先浸泡消毒后再清洗;乳胶手套大小要合适,若手部有明显的皮肤损伤,最好带双层手套,这样可有效减少血液与皮肤的接触,即使手套被带有血液的锐器刺破,手所接触的血液比没戴手套时可减少50%以上[3];工作后脱下手套应先用消毒液擦拭双手,再用洗手液或肥皂洗手。洗手是最简单而有效的预防感染的方法[4]。洗手时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流水洗至少3 min以上。

2.1.3 使用后的剪刀及带针头的器材要妥善放置。发生锐器刺伤后先暂时停止接触血液的工作,脱去乳胶手套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0.5%的碘伏、70%酒精、0.2%~0.5%过氧乙酸或3%双氧水等消毒创面[5],并包扎伤口。查看血袋条码,以便追踪化验结果。

2.1.4 血液外溢污染的台面、地面及仪器设备应先用吸水卫生纸擦拭干净后,再用1∶50“84”溶液消毒处理。每天工作结束后,工作区的台面、地面及使用的仪器设备都要进行清洁和紫外线照射消毒。

2.1.5 最好使用无菌接管机进行成分血的转移制备,尽量减少开放式操作。必须开放式制备时应掌握科学的方法,小心操作防止及减少暴露的机会。如果血性液体不小心喷溅入眼立即拿冲眼器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避免揉搓。

2.2 环境因素的防护

2.2.1 血站领导要重视成分制备室的规划设置。工作空间要大,通风良好,仪器设备放置合理。在购置设备时,一方面要考查其性能的优劣,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其是否会对劳动环境带来影响,损害职工健康。

2.2.2 工作人员本身要做好自我防护。根据自身情况增添衣物做好低温防护;配制消毒液时带乳胶手套、口罩,动作轻稳,防止溶液溅出[6]。浸泡器械用的戊二醛溶液应加盖并放置在通风良好处;应在无人条件下进行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消毒后30 min才能进入。

2.3 心理危害的防护

血站领导要体谅血液成分制备人员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优化人员配置,合理排班,保持工作时间的稳定性。作为职工本人应不断提高自身专业修养,充分认识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职业崇高感,学会自我减压, 保持身心愉悦。

3 讨论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规定: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综上所述,虽然血液成分制备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多种并存,严重危害着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但只要加强安全卫生管理,增强职业安全意识,改善工作环境,规范操作规程,完善防护措施,就能降低职业危害,促进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 应迎娟,吴春燕,王天萍.血液净化专业的职业暴露及防护策略[J].中华护理杂志,2011,6(6):584-585.

[2] 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S].卫医发[2006]167号.

[3] 杨淑玲,李亚杰,张秀华,等.经血传播疾病对医务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1):15-17.

[4] 王晓静.职业暴露与自我防护对策[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8,9(1):109-110.

[5] 陈红,胡维,江红.血站实验室人员职业暴露的预防和控制[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11):983-984.

职业危害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防护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的心脏。因工作性质决定其工作人员每天不可避免的接触影响自身安全的因素。而经济落后的山区医院最基本的设施设备不完善,防护用品质量不达标,随着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HIV)、梅毒等病人明显上升,长期的手工清洗使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显得更加严峻,因此,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强调标准预防尤为重要。1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因素工作人员每天都处理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这些物品多被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几乎都含有病原微生物,操作中随时可能污染工作人员的皮肤或粘膜,甚至被HIV、HCV、HBV污染的锐器损伤。一项调查表明:全国有80%的护士曾受过针刺伤,医务人员患血液传播疾病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有文献报道:被污染的缝针、刀片、剪刀等锐器伤后,相应病原感染率分别为6.0%-30%,0.4%-6.0%,0.25%-0.4%[1],故工作人员面临着严峻的危险。

1.2化学因素除锈剂、清洁剂、含氯消毒剂均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腐蚀性和挥发性,对人体的眼睛,皮肤粘膜、呼吸道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使用过程中可引起操作者皮肤粗糙、过敏,头痛、支气管哮喘等。

1.3物理因素

1.3.1高温高压压力蒸汽灭菌器是高温高压设备,若发生故障或违章操作可引起爆炸;热力消毒升温用的电炉、干燥箱是高温设备,使用时有被烫伤的危险;用电过程中可发生触电,且夏季高温作业易中暑。

1.3.2噪声噪声来原于压力蒸汽灭菌器,干噪箱、蒸汽排气等,噪声强度高达90dB-98dB,超过我国噪声标准极限:55dB-60dB,有文献报道:噪声会导致人体应激反应,出现各种生理功能紊乱,高强度的噪声可损伤听力,长期在噪声环境工作易产生恐惧、紧张、焦虑等心里反应,还会引起疲劳、精力分散、头痛,并易使工作人员产生负性情绪。

1.3.3运动性损伤搬运器械时负荷过重或姿势不当,易致肌肉、韧带损伤。

1.3.4辐射性因素空气消毒多采用紫外线照射,紫外线照射到人的眼、皮肤可引起电光性眼炎、皮肤红斑、灼伤及皮肤过敏,吸入照射时产生的臭氧可引起气急、胸闷、肺水肿等。

1.4社会心理因素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繁重而琐碎,职业风险大,工作质量受到全院各临床科室的检验和监督,心理压力大,是不受重视的后勤辅助部门,待遇低,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同,易造成消极情绪,导致心理失衡。

1.5职业安全意识淡薄由于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对感染严重性认识不足,职业安全防护意识淡薄,危害认识不清,易导致职业危害。2防护措施

2.1生物因素的防护按工作区域要求穿戴防护用具,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2.1.1在去污区操作时戴圆帽、防护屏、防水围裙、雨鞋、戴双层手套,工作中手套破损及时更换,同时避免压力水枪冲洗时喷溅;戴双层手套是避免锐器伤的重要防护措施,冲洗针头时朝下,检查针尖时用钩划软塑料或棉花的方法,禁止用手或手掌感触,规范的操作行为是减少锐器伤发生的重要环节。如不小心被锐器刺伤,应从伤口旁轻挤压,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并用流动水冲洗,再用75%酒精或0.5%碘伏消毒包扎。若被HBV病毒污染的锐器损伤还应肌肉注射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定期进行乙型肝炎的血清学检查。

2.1.2手工清洗时在液面下刷洗,减少微生物气溶胶污染。

2.1.3注意手卫生,正确洗手是避免院内交叉感染,防止自身感染最有效最简单的方法。

2.2化学因素的防护熟练掌握消毒剂,除锈剂等的配制浓度及使用方法,配制和使用时戴圆帽、眼罩、口罩、手套,避免粘染皮肤粘膜,衣服浸湿立即更换,浸泡消毒器械时容器加盖以减少挥发,并加强通风。

2.3物理因素的防护

2.3.1使用各种设施设备前请专职人员将用电常识,操作流程等专门培训;设备科专人管理,定期检查保养,发现问题及时维修或更换,使用高温设备应穿长袖工作服、接触高温物品应戴棉纱手套,防止意外烫伤,如不慎烫伤时,应及时用冷水冲洗,严重时擦烫伤膏或就医。室温过高可安装换气扇降温,避免工作人员中暑。

2.3.2紫外线灯的开关安在门外,尽量在工作结束后无人时行空气消毒,必要时戴防护眼罩

2.3.3下收、下送、传送器械和物品用推车,搬运重物时采用节力姿势防肌劳损。

2.4加强锻炼、合理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工作人员合理调节饮食,保持营养均衡,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定期检查身体,及时发现健康问题,做好各种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平时应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减轻压力,提高自己工作的承受能力。工作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好心态。

综上所述:影响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是多因素的,但合理布局、完善基础设施设备是消毒供应中心职业防护的基础条件,基层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流动性大,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提高职业安全意识,遵守规范化操作,培训相关法律、法规、专业知识是长期的过程,同时工作中加强督促、检查,做到标准防护,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保护自身安全。

职业危害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企业财产 灾害 人为因素

从系统科学角度分析,任何事物都是“人—机—环境”综合体的存在形态。而“人”不仅是企业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承灾体,同时也作为突发事件的致灾因子之一而存在。由于人的因素(不安全行为如操作失误等)和技术性过错(如设备性能低下等)所导致的灾害性事件的产生及其破坏性影响,在当前科技发展迅速的企业中,尤其在厂矿企业事故灾难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企业灾害性损失发生的首要因素

1.人为的造成了环境破坏和污染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可以说就是企业发展的命脉。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活动的广泛性和掠夺性,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矛盾。人类的活动,在一定阶段会出现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这种非理性的活动,势必造成生存环境的破坏,诱发或加剧各种突发事件尤其是自然灾害性事件的产生。如干旱、雾霾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就是人为作用造成的恶果。还有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人为因素的主导诱因地位体现得非常明显,主要因工业化、商业化的发展加速了各种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同时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因此引发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人口的过度集中,降低了应对灾害的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劳动力的流动出现日益频繁的势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约束力渐趋宽松,农村、农业人口和剩余劳动力快速涌向城市,增加了城市居民的数量,提高了城市商业的繁荣度,加重了城市的负荷。城市流动人口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为由于人口流动、迁徙速度的加快和范围的扩大,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商业活动的过度集中,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加剧了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也造成了各种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产生。这些灾害性事件的发生,会促使人员的迁移、流动更加的频繁,从而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企业生产资源链、销售渠道、销售源的灭失或削减,致使企业发展受到阻挠,甚至倒退。

二、人的避灾性是企业灾害性损失产生的重要因素

由于人制造企业财富的主体,是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在面对灾害时,人所具有的群体性、心理脆弱性、自我性等自身特性,也是影响了企业灾害损失直接因素。

1.人的群体性

发生自然灾害时,人是自然灾害事件最直接的受害者,突发事件发生时,一部分人的生命、财产所受到的危害或影响最大。但因为人的群体性,造成了灾害影响的范围扩大,放大了灾害破坏的程度。特别是城市人口聚居地、大型商场、企业、物流中心、学校,医院,公共交通场所等,这些地方人群的密度相对较大,发生突发事件时,人的群体性所造成的破坏性影响的扩大就会有明显体现,其受到的威胁越大,同时导致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例如2003年发生在中国的SARS事件就是一个例证。从人群管理来讲城市相对集中的居住和活动模式,人口在城市之间的流动性大,使得灾害发生时更容易造成比较大的伤害,进而造成更重的灾难。所以在几个较大城市,如广州,北京等,先后出现了相对较大规模的影响,很多人可以说恐慌到足不敢出户,大街上、商场内可以说人员稀少,经济一片萧条。而在人口分散的农村,SARS事件并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当时在以上几个城市,由于人群众性恐慌,造成企业职工集体性或部分性停工,致使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使企业发生灾害性损失。而那些人群居住分散的地区,生产受影响虽然不大,但销售渠道却受到了极大影响,由于外销渠道受阻,致使企业库存量大幅度增加,销售量大幅度减少,利润率降低,经济损失惨重。

2.心理脆弱性

通常来讲,心理脆弱性指的是人在面临外部干扰时,精神层面所拥有的对于本体不利的一种情绪的特性。其表现形式为惊恐、迷信、失望甚至绝望。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和灾难的破坏性,一方面使得人们在面对可能发生的灾难时,感到个体力量的渺小,往往会因为心理承受能力不足而表现出惶恐、绝望等心理状态;另一方面也会因为缺乏他人的帮助而表现出失望甚至绝望的情绪。在这些心理情绪的支配下,人们容易不知所措。公众可能会认为灾难的发生是超人的力量所造成,从而丧失与眼前灾难作斗争的主动性。例如今年的禽流感疫情,疫情发展直接危及公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和正常的生活工作秩序。作为主要的受害者,公众的心理脆弱性在此次事件中表现得相当明显:心理承受能力差,信息辨别能力弱。禽流感初发阶段,谣言四起,一些公众听信谣言,不敢吃禽类的肉和蛋,甚至不敢接触禽类等。结果致使禽类养殖国、加工企业陷入困境,一批批刚孵化成千上万只鸡苗因无人购买,补深埋处理,为企业造成了灾害性损失,大批的养殖企业因成鸡无人购买,只有低价处理,不敢再购鸡苗养殖。禽类肉类加工企业眼瞅着大量库存,无可奈何。可见,心理脆弱性也是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和影响加剧的重要因素。因此,提高公众心理承受能力,降低公众心理脆弱度,是保证危机管理和灾难应对工作正常进行,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途径。

3.人的自我保护性

由于人的自我保护性意识,导致人群在面对灾害时,自发产生的躲避意识,快速的利用迁移、外逃等方式长期或暂时躲避灾害带来的危害,然而由于人群的迁移、流动,又把灾害携带转移,致使灾害影响面积扩大。例如2003年发生在中国的SARS事件,起初的范围仅在东南沿海一两个省市及北京发现疫情,可因为人强烈的自我保护性、躲避灾害性,纷纷想想方设法离开疫情区,结果一大批被感染的人群把SARS带到了全国各地,让SARS蔓延开来,成为洪水猛兽,使更多的企业受到影响停产或半停产,为国家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目前我国城市流动人口已超过10,000万人,且呈增多的趋势。其中一半为城市临时性居民,另一半已经或即将成为城市永久居民,一些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常往人口。虽然城市规模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有所扩大,但是城市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步伐远远跟不上城市人口的增长步伐,不能满足城市居民日益提高的服务需求,也将引发突发事件的发生。

三、影响企业灾害性损失范围的人的因素

1.人的信任感

机体本身及其所处环境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所具备的抵抗外部冲击或外部压力的能量,就是承灾能力。承灾能力是一个动态因素,随着内外部力量的增强获得提高。人的承灾能力表现为人自身能量的大小和所处环境的能力高低。人类自身承灾能力是人的个体能力及由一定数量的个体集合构成的有机整体能力之和;所处环境承灾能力是环境中的各个构成要件承灾能力之和。人的承灾能力包括意识水平、肌体力量与系统功能等;环境承灾能力包括科技水平、工程建筑结构等。所以说人承灾能力的大小也源于社会给予的信任底限和政府应对灾情的应对力,如果政府应对灾害的能力特别强,措施特别得力,长期给予每个人潜意识是社会整体承灾能力特别完善和强大,那么人潜意识中对待灾害的恐惧感将会降低,人应对灾害时将会更加冷静和理智,应对灾害的能力也会增强,灾害造成的损失将会最大限度的降低。例如2012年的旱灾,今年的雅安芦山地震虽然给当地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因为民众对政府应对灾害能力的信任,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造成恐慌,虽然对国内的一些企业造成了一定影响,但造成的损失并不严重。

2.人的科技水平

科技水平是人的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脆弱性因素。科技水平在转化为生产力之时,即能体现人类所掌握的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汶川地震和玉树地震应急救援行动中,由于交通工具、救援工具的缺乏和技术水平偏低,降低了行动效率,从而放大的人的脆弱性。人的科技水平高低可左右企业灾害性损失的大小,高科技水平的人可能通过长期的知识积累,从而在灾害发生后,从容提前化解危机,或少损失。例如某企业在一次自然灾害后,造成生产资料严重短缺,马上面临停产,这时企业内一长期研究生产村料的技术人员,立即提出使用身边一种常见的一种材料代替,虽然这种材料需要企业加大成本资金投入,利润不高,但避免了企业停产造成的更多损失。此外,工程建筑结构反映的是人所处环境及活动空间的承灾能力。工程建筑结构直接决定着其对外部冲击的抗破坏能力。人的高科技水平在地震灾害中更是意义重要,抗震标准越高的建筑物,其在地震灾害中的抗破坏能力也就越强,其脆弱性就越低;相反,抗震级别低的建筑物,其脆弱性就越高,抗外界冲击的能力就越低。而分别活动于此两种不同抗震强度的建筑物内,抗震级别低的建筑物就体现了施工设计科技水平的高低。

3.安全意识欠缺易诱发灾害

安全意识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意识,也是面对灾害时首要的意识。灾害的来临,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没有对生命和健康的关爱,人们就会对可能危害自身健康和生命的各种事件熟视无睹。“安全”是人类生存的首要任务,所以该意识应深入人心。突发事件对于人的观念与意识的要求,主要包括“安全至上”观念和“未雨绸缪”意识。

(1)“安全至上”观念是公众生存、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观念,也是面对突发事件时,首要的观念

突发事件的来临,直接威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没有对生命和健康的关注,我们就会对可能危害到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的各种事件熟视无睹,意识的低下会造成行为的迟钝。政府、企业要重视公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公众也应该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与健康。如2005年发生在山西省沁源县的重大交通事故,就是因为人们缺乏公共安全意识所引发的严重后果。一辆快速行驶的大货车撞死21名正在晨练的中学师生。究其原因有:师生安全意识缺乏,将公路当成晨练场所;学校大门外没有任何安全照明和安全警示标志;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忽视了安全的重要性,没有采取应有措施修建锻炼场所;货车司机驾车速度太快,没有意识到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性。同样,诸多煤矿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看似因工程技术、具体操作措施或其他偶然因素引发,但对许多事故案例的原因调查结果表明,工人和管理人员安全意识的缺乏,是诱发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主因。其他如发生在娱乐、商贸场所等的火灾事故造成的灾害,也是因为意识的欠缺导致。因此,强化全社会安全意识,是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有之意。

(2)“未雨绸缪”的意识

突发事件使得人们猝不及防,公众一旦身处灾难之中,可能因恐慌而一时手足无措。“兵马未到,粮草先行”,说的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道理。增强政府和公众的危机防范意识,培养他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扩大。

四、人的认知水平也是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

人们认识事物、接受事物必须有知识做基础。人们认知水平低下,就会对突发事件或危险本身及其发生、发展和破坏过程管中窥豹,更导致人们在进行灾难准备、灾难预防、灾难应对和灾难恢复过程中无所适从。某些可能引发灾难的突发事件,可能会因为认知的缺乏,从而没有采取正确的预防应对措施,延缓了应对步伐,造成了灾难发生或加剧了灾难的严重性,造成了更的经济损失。

1.知识缺乏

知识的缺乏主要包括突发事件相关知识和应急救援措施的缺乏。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人们缺乏对身边存在的危险的理解与重视。SARS事件的发生,首先是人们对某些动物性食品缺乏正确认识而引起。而该事件在中国境内演变成重大突发事件,更是人们缺乏相应的SARS知识和危机处理知识造成的。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对其缺乏足够的认识等闲视之,结果引发了SARS的扩张与蔓延。SARS蔓延之后,政府部门、医疗部门和应急部门又不能及时拿出相应应对措施,任其传播。公众方面,部分人盲目跟风、散播传言、抢购药品等非理,就是因为缺乏对SARS的正确认知的缘故。2005年禽流感同样是突发性传染病,但禽流感却没有如SARS一样造成严重后果,主要原因还在于对于前者的正确认识和采取的相应的科学措施。

2.技术欠缺

技术的缺欠与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人才的培养模式与培养水平,技术设备的研发与更新速度,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程度与效率,不仅影响着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影响着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效率。技术的缺欠主要体现在政府部门和相关应急管理、应急救援部门方面。同样是突发性传染病,2003年的SARS经历了近8个月的处理,而2005年的禽流感却在很短的时间内,以很快的速度、较高的效率得到了控制。二者区别在于:对应对SARS的技术措施研究的不够,拿不出有效的措施;而对禽流感及时进行了研究,采取了正确的措施,从而达到了好的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的不安全行为、自身脆弱性和人口流动及其管理等因素,是诱发突发事件的人为致因。控制、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提高人自身的意识水平、科技文化素质,合理控制和管理城市流动人口,从教育上、管理上加强对人为致灾因素的管理,是管理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牛文元.社会物理学与中国社会稳定预警系统[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15-20.

[2]人民日报.2010年全国因灾直接经济损失5339.9亿元[N/OL].人民日报.2011-01-16(002).

[3]张强.发展中的公共安全之痛[EB/OL].[2008-11-02].http://.cn/review/essay/20081031.

[4]严强,陈东进.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危机管理[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0(1):23-28.

[5]Lundy,K.C.,munity Health Nursing:Caring for the Public’s Health.Massachusetts: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s,2009:616.

[6]Bakeoff G,Freaks G,Hilo’s D.Mapping Vulnerability:Disaster,Development and People.London:Earthsean,2004:29.

[7]Twig J.Disaster Reduction Terminology:a Commonsense Approach.Humanitarian Practice Network,2007(38).

[8]李晓安,周序中,彭春.突发事件应对的法律经济分析[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9]商勇强.与其乐极生悲 不如居安思危[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2(3):13-14.

职业危害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因素;防护对策

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是医院感染预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推广标准预防,加强职业感染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监督管理,是提高医务人员感染防护行为,降低职业感染发生率的重要策略[1] 。消毒供应室承担医院大量的临床医疗物品处理供应工作,在回收、洗涤、消毒、灭菌过程中接触各类感染性物质,随时会发生物理、生物、化学等因素等造成的暴露性感染和职业性伤害。如果工作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采取的防护措施不当,极易出现长期亚健康状态,甚至发生疾病。本文就消毒供应工作职业安全防护措施加以探讨,旨在提高医院高危科室职业安全教育,强化工作人员作业流程中预防感染、损伤的防护意识,避免、减少职业伤害的发生。

1消毒供应室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因素

1.1生物因素

供应室污染区是各种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场所,工作人员在处理污染物品的过程中接触的微生物数量多、菌种杂,回收的各种污染器械、穿刺针、切开包都直接接触过患者的皮肤、黏膜、伤口,工作人员在处理锐利器械、穿刺针过程中稍有不慎即产生针刺伤,其次用高压水枪冲洗管道时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如防护不当极易吸入,对人体产生危害。

1.2物理因素

1.2.1锐利器械的损伤

国外研究证实,污染的锐器伤是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而供应室护士的工作职责就是将污染的器械包回收清,后重新行高压蒸汽灭菌循环使用。因此,供应室护士在清理此类污染包时常常会被注射器针头、刀片、缝合针等锐器刺伤。

1.2.2环境温、湿度

日常使用的脉动真空灭菌器灭菌温度高达134℃,干热灭菌器灭菌温度达160℃,清洗消毒机、烘干机温度也达90℃,开启设备舱门卸载物品时,设备内腔温度仍然60℃,操作过程中极易造成烫伤,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长期处于一个高温、高湿环境中对机体健康带来安全隐患。清洗是消毒供应室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即使在寒冷的冬季,工作人员也不可避免的接触冷水,寒冷潮湿易使人患上风湿性关节炎。

1.2.3噪音

供应室工作环境中存在多种噪声污染源,主要来自超声波的清洗声,灭菌器工作发出的声音,全自动清洗机工作时的声音,清洗器械的流水声,空气压缩机的声音,工作人员的说话声等。资料表明,噪声超过50dB(A)可影响人休息和睡眠,声级达到70~90dB(A)会使人感到厌烦,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噪声长期刺激下可引起耳聋、机体植物神经紊乱和内分泌功能紊乱[2]。总之,随着在噪声环境中工作时间的延长,易引起听力下降、头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

1.2.4粉尘

供应室人员在制作敷料、棉球、整理包布、手工给橡胶手套上滑石粉时,极易引起细纤维到处飞扬,吸入呼吸道,长期刺激呼吸道可损害呼吸系统功能[3]。

1.2.5紫外线灯侵害

紫外线灯在使用过程中可产生臭氧,对人体的皮肤粘膜有损伤作用,高浓度的臭氧吸入后可引起胸闷、气急、肺水肿、恶心等,严重者可致皮肤癌。

1.3化学因素

1.3.1环氧乙烷

环氧乙烷(E0)灭菌以其低温、低浓度、渗透性强、无腐蚀性、灭菌效果彻底、存放有效期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物品灭菌。E0气体会刺激人的眼睛及呼吸道,从而引起头昏、头痛、恶心、视力下降、角膜炎;接触皮肤会引起皮肤炎、水泡等病变,如长期接触,还可能致癌、致突变。灭菌后的物品还有一个缓慢的排毒过程。大量一次性物品(大多数是E0灭菌)存放在供应室,如空气中的E0超过国家安全标准,对工作人员会造成较大的伤害。

1.3.2含氯消毒剂

目前广泛应用于供应室地面、桌面及污染物品的消毒,其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溅到皮肤上损害皮肤,高浓度含氯消毒剂挥发出来的刺激气味,使眼睛及呼吸道感到不适。

1.4运动功能性损害

搬运重物,长时间站立操作。美国一项调查[4] 证明:护士站立时间过长,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病率高于其他人群。医院供应室护士每日工作量大,在清洗、包装物品时,长时间站立操作,取强迫容易使人疲劳,极易发生颈椎病、腰椎劳损、下肢静脉曲张。

1.5心理社会性危害

1.5.1身心危害

护士这一职业主要是女性承担,女性特殊的生理心理状况、家庭的重担、工作压力等是护士职业危险因素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多年来,人们对供应室工作带有偏见,认为供应室工作技术含量低,经济效益差,使得少数供应室人员产生自卑心理及消极逆反情绪,不利于工作,而不良情绪也会导致疾病。

1.5.2领导的重视程度、管理力度不够

职业防护教育未受到重视,护士没有进行系统的防护知识教育,使得防护制度不健全,措施难以付诸实施,加之多年来对护理人员强调奉献精神和不怕脏的敬业精神而造成的职业防护现状的落后[5],自我防护问题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致使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2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的防护对策

2.1建筑布局

控制建筑设计和流程规范,物流、人流、气流有序。严格区分生活区、污染区、检查包装区、无菌物品存放区。新建供应室要注意位置靠近临床科室、门诊、手术室等。要制定严格的各班次的工作流程和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2.2改善供应室的室内环境

供应室由于灭菌柜使用蒸汽,清洗柜加热消毒造成室内湿度增高。另外,灭菌柜的安全压力泵造成的噪声很大。供应室窗户内双层玻璃,不能通风等。所以要安装大风量、良好的通风设备。安装室内净化调节设备,灭菌柜室内压力泵要安装静音的,安装空气温度表及湿度计,安装空调。每日工作结束后,要用湿式清扫地面并每天用空气消毒净化器进行空气消毒,严格限制外来人员进入供应室。

2.3加强供应室人员安全防护知识的宣教

增强职业感染危险性认识 增强工作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危害性的认识, 自觉地把防护措施应用于日常工作中, 以减少不安全隐患的发生。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途径主要为接触与空气。如供应室人员在清点、清洗处理污染物品时, 一定要按照标准做好防护, 戴帽子、口罩、橡胶手套、防护眼罩, 穿防护隔离衣、专用防护鞋, 手工清洗时穿防水围裙, 并在水面下进行清洗操作, 以免产生气溶胶。特殊感染的物品要先行消毒再清洗。个人操作习惯是危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因而要改正不正确的操作习惯, 保证在任何时候进行操作时都能采取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防护措施。

加强对利器物品的防范 供应室人员之所以有时被利器所伤, 是因为有的人员对利器的操作不太熟练及重视不够造成的。所以, 供应室医务人员应掌握各种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 不要直接用手对尖锐物品进行清点、清洗、安装。养成用钳子取污染针头和尖锐物品的习惯, 减少刺伤皮肤的机会, 锐器物必须放在耐刺的利器盒内密闭运输, 禁止用手重新盖帽使用过的针头。让供应室人员知道刺伤后的危害性。掌握刺伤后的挤压清洗消毒等紧急处理程序。必要时上报并注射疫苗, 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2.4生物性损伤防护

2.4.1戴手套

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清洗消毒物品时应带橡胶手套,皮肤有破损时应戴双层手套,据新加坡有关人士调查研究证明:针刺入手套,通过有弹性的双层橡胶手套,再刺入皮肤,其感染率仅为0.20%~0.25%,故戴双层手套能有效防止感染和降低感染率[6],手套撕裂、刺穿后,立即除去,然后彻底洗手,更换手套后继续工作。

2.4.2洗手

皮肤表面一旦沾染血液或其他液体应立即按六部洗手法彻底清洗,正确洗手并消毒是有效控制医务人员职业损害、提高自身防护的有效措施之一。

2.4.3避免利器损伤

沾染了患者血液、体液的尖锐物品如针头、手术刀片等,应被视为潜在感染源,供应室护士在整理、清洗锐器时应特别注意防止针头、刀片和其他锐器引起的损伤,如不慎被利器刺伤,应按处理原则和正确方法作好局部处理,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有伤口时在伤口旁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出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禁止行局部挤压,冲洗后用75%乙醇和0.5%碘伏消毒、包扎伤口,并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和分管院领导,对伤者进行检测,在受伤后2小时内采取预防治疗措施,并进行1年的跟踪监测。

2.4.4回收物品的处理

所有回收物品必须按传染性物品处理[7],回收医疗器械按常规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处理,对于特殊感染的物品,如破伤风患者使用过的治疗、护理用物,出科前必须做好特殊消毒处理,送供应室应有明显标志,供应室护士要严格按照清洗-消毒-灭菌原则处理。

2.5物理因素损害防护

2.5.1热力的防护

高压蒸汽灭菌锅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程序,灭菌完毕压力降至零,才能打开高压灭菌锅的炉门,防止大量蒸汽冲出伤人。出炉时要戴上防热手套,穿长袖工作服,避免皮肤直接接触高温物品,减少烫伤机会。在夏季,消毒灭菌、制作蒸馏水时,尽量打开窗户,利用排风扇通风,以降低室内温度,灭菌完毕,尽快离开高温区,及时补充人体所丢失的水分。

2.5.2噪音损害的防护

在高压蒸汽灭菌锅前安装隔音板,安装消声设施和遥控检测系统,可降低一部分噪声。应尽量集中使用清洗机,清洗时人员离开机房,有噪声的房间应随手关门,以减少污染范围,降低对人体的损害。加强不定期检修,对科室所用设备进行普查、检修,淘汰部分陈旧设备,定期对设备活动部件上剂,请专业技术人员维修。

2.5.3粉尘损害的防护

供应室护士在制作敷料、棉球,给手套上滑石粉时戴加湿口罩,适当增加制作间的空气湿度。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成品敷料、棉球,灭菌好的一次性手套能大大减少粉尘对人体的损害。

2.5.4运动功能性危害的预防

在搬运物品前,应评估物品重量, 量力而行,如需要可寻求帮助。以正确的姿势提举物品,如需在高处取放物品应使用适当辅助工具, 如梯子、脚踏板。器械包应尽可能小,便于搬放移动。尽量将体积较大、较重及经常取放的物品放在距地面近的货架上, 以减少工作人员将物品抬举的高度,并定期检查货架物品放置是否稳固。

2.5.5心理社会性危害的防护

正确认识供应室工作的重要性,树立自 尊自爱、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善于与同事、领导沟通,建立良好互动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心态。不断加强新业务、新技术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科理论和技术水平。注意心理调节,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用稳定、愉快的情绪和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临床医务人员的信任、理解、支持和尊重。在工作之余,合理安排休息与休假,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加强营养,减少生理、心理疲劳,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每年体检1次,必要时做好预防接种,提高免疫水平。

3结论

供应室是一个多学科、复杂的系统,整个供应室的运营需形成一个良性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系统。供应室护士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力量,拥有一支健康的队伍才能让供应室得到更好的发展。因而,供应室护士要正确掌握自我保护措施,掌握各级防护标准,各种物品的正确使用方法,保证防护效果。通过不断学习新业务、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传染病的防治能力,把职业危害降到最低限度,更好地服务于医院各科室。

参考文献

[1] 罗荔云.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自身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55.

[2] 徐万军、曹黎莉、马兴铭.噪声作业对女工健康的影响.兰州医学院学报,2003,293:18~190.

[3] 苏静.供应室人员的职业安全危害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2):240~241.

[4]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美 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

[5] 周晓荣.临床护士自身防护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2,16(8):445.

职业危害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 感染科;护理人员;职业损伤;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5(c)-096-02

感染科是各种传染病聚集的科室,疾病种类繁多。在感染科工作的护士,不可避免会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被感染上传染病的几率比在普通病房更大。在这些环境中,由于多种危险因素的存在,易导致护理人员受到损伤,现已成为严重的职业性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重视。为提高我科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降低职业危害,现将其防范措施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感染科21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0~39岁,平均年龄28.6岁;工作年限

1.2传染科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分析

1.2.1生物性因素各种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消化道传播的疾病、血液传播性疾病、特殊病菌因素包括细菌性和病毒性因素[1]。由于收治患者均为传染病患者,均为病原菌携带者和传播者,病原微生物易通过口鼻腔致呼吸道感染。部分患者有介入性导管的放置,病原菌还可以通过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传播疾病。接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传播病原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

1.2.2化学因素工作中所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所致的危害。护士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有引起咽喉炎、职业性哮喘的危险[2],特别是戊二醛、甲醛等挥发性消毒剂,可引起各种损害,对人的皮肤、眼睛、呼吸道、胃肠道刺激非常大。环氧乙烷、乙醇、甲苯还能诱发细胞突变,并具有累积效应。这些可在消毒液的配制、使用过程中发生;某些医疗器械损坏所致的毒物外漏,如体温计水银、血压计损坏时造成的汞外漏;执行化疗过程中对机体的损伤等。

1.2.3物理性因素护士工作经常受到辐射、触电、烫伤、噪音等危害。尤其是护理实施放射诊疗患者的过程中,应避免放射线的危害,大多数护士不具备放射物理学知识。

1.2.4其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护士心理压力过大、精神高度紧张使之神经中枢严重失调。同时长期处于工作繁重、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站立时间等因素对护士的身心有着极大的影响。

1.3防范措施

1.3.1加强感染科护士的职业防护培训和教育树立职业安全理念,增强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推行标准预防,即假设所有人的血液等体内物质都有潜在传染性[3],接触时均应采取防护,洗手时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

1.3.2加强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在配制和使用消毒液时可使用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以尽量避免消毒液对眼睛、皮肤、黏膜的直接刺激,对于挥发性消毒液,要加盖密封保存[4]。

1.3.3防辐射对电离辐射要尽量避免X线照射,穿防护铅衣,在无法躲避时尽量使身体不进入直射线中,妊娠期禁止与X线接触。

1.3.4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舒畅、愉快的心情,注意休息,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最好培养一些个人兴趣与嗜好,如感到工作压力过重时,应注意给自己选择一个释放压力的途径,寻求可倾诉的对象,适当发泄自己的情绪,以缓解内心的压力。

1.4方法

对我院感染科21名护理人员分别进行规范化职业危害培训及防范措施的重要性讲座,同时调查在过去工作中有过职业损伤的人员及因素。

2结果

我院感染科21名护理人员,有过职业损伤的共16人占76.2%,其职业损伤因素分析,见表1。

表1感染科16名护理人员护龄及职业损伤因素分析(人)

感染科16名护理人员有过职业损伤,其中工作年限

3讨论

在工作中与传染病患者接触是护士面临的一种风险,但只要使用合适的感染控制技术,遵循良好的个人卫生原则,提高感染科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给予相应的制度支持,将防范措施制度化,并给予技术指导,就能把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水平。因护士工作中的职业危害是严重威胁护士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应予以高度重视,而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是促进护理队伍稳定及护理事业发展的前提:①加强防护知识的宣教,增强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及防护行为。②加强护理人员的卫生保健监测,保证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对医疗废弃物不能乱丢乱放,应严格按要求销毁处理,一旦不慎被带血针头刺伤,应立即对伤口进行处理,必要时注射乙肝、丙肝疫苗,并随诊3~6个月。③教育护理人员重视洗手环节,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及防护措施。当手或其他皮肤、黏膜表面被血液及体液污染时,应立即彻底冲洗,摘除手套后洗净双手,督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操作行为[5-6]。④坚持做好空气消毒。选择高效、广谱、低毒的化学消毒剂,消毒剂的配制浓度要准确,防止过量,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⑤要学会自我心理疏导,放松情绪,把自己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环境,建立和谐医院,积极投身于护理工作中,减少职业损伤的发生。

社会在进步,人们的健康意识普遍提高,护士也应关注、爱护自己的健康。在我们与患者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的纽带,达到让患者健康、让自己健康的结果。

[参考文献]

[1]滕倩倩.护理职业损伤的风险因素及防护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 4(8):59.

[2]申翠香,李学琴.使用戊二醛应采取保护措施[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2,21(5):230.

[3]吴丽军.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与预防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5):386.

[4]徐荣贵.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和预防[M].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6):717.

[5]李映兰.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3):230.

职业危害的认识范文6

手术室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挥发性物和术中使用电刀产生的有害气体等都会造成空气污染,电刀、电钻、电动吸引器、监护仪等机器发出的声响都产生噪音污染,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后产生的职业暴露等严重危害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健康,且高原地区包虫,乙肝,梅毒患者巨多,近年来罹患艾滋的患者人数也显著上升,大大增加了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主要归类为一下几点:

1.职业伤害

1.1 化学因素 手术室护理人员工作期间接触化学消毒剂的时间长、种类多、使用频率高。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高频电力使用时散发出的有害气体,全身吸入性物在空气中的弥散,抗肿瘤药物、腔镜手术中的二氧化碳、骨水泥、碘仿纱布等,甲醛、臭氧、戊二醛、环氧乙烷、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等都是手术室常用的挥发性化学灭菌剂,它们用于手术室空气消毒、固定标本、器械消毒、医疗用品灭菌等。这些化学制剂对人体的皮肤黏膜、眼睛、胃肠道、呼吸道都有很强的刺激作用。

1.1.1 抗肿瘤药 易导致人体正常白细胞下降、月经紊乱、脱发、对生殖功能亦有不良影响。

1.1.2 甲醛 长期接触甲醛溶液可引起慢性咽炎,月经紊乱,肝脏损害。

1.1.3 戊二醛 可引起头痛、胸闷、皮肤过敏。

1.1.4 臭氧 长期接触臭氧可致肺气肿和肺纤维化。

1.1.5 环氧乙烷 亦致癌。

1.1.6 过氧乙酸 对皮肤和眼睛有强烈的刺激性,对皮肤可发生严重的灼伤,眼直接接触可导致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失明。

1.1.7 含氯消毒剂 长时间使用含氯消毒液使人感到头痛、恶心、刺激黏膜、引发过敏、哮喘疾病,更可怕的是-致癌、致畸、至基因突变。

1.2 生物因素 由于在手术过程中,手术所需的刀、剪、针等尖锐器械使用较频繁,极容易造成误伤自己和他人,造成交叉感染,易感染甲、乙、丙肝病毒、梅毒及艾滋病毒,尤其是目前还尚无特效药治疗肝炎、艾滋病、肿瘤的种植生长和败血症发生。

1.3 物理因素

1.3.1 电离辐射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尤其是骨科手术及疼痛科微创手术的发展,手术中长使用C型臂来确定内固定物及病灶位置,手术室护理人员接触射线的机会越来越多,而且没有有效的防护设备,据有效的文献报道,少量多次接触放射线可因蓄积作用而至白细胞增高及致癌或使胎儿畸形。

1.3.2 缺氧 长时间工作在密闭的环境中,空气不流通,易造成头晕、疲倦等缺氧现象。

1.4 社会心理危害

1.4.1 手术室护理人员长时间站立工作,固定的工作姿势,身体前倾,腰部长期受力,还有经常处理重物,疾步行走,紧张地传递器械,易造成劳损、静脉曲张、椎体疾病等。

1.4.2 监护仪、电动吸引器、电刀、电锯长时间吵杂声,易造成人员神经性伤害,引起情绪亢奋、烦躁不安、身心疲惫、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下降,对心理生理影响很大,严重者易造成神经性耳聋。

1.4.3 无影灯强光刺激,易造成眼部疲劳,严重者造成眼部疾病。

1.4.4 由于手术室人员经常饮食、作息不规律、又或因有急诊手术而不分昼夜紧张工作等,手术室护理人员易患溃肠病、偏头痛病、慢性腰腿痛、心脏病、慢性肝胆病、生理紊乱等,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躁等。

1.4.5 手术室护理人员整天面对的是重症疾病、严重创伤、痛苦疾患和死亡,对身心是一种潜在的刺激与伤害。

2.防护措施

2.1.1 加强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换气,并对手术室护理人员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1.2 手术医师使用高频电刀时要同时使用吸引装置吸尽烟雾,避免烟雾在局部过浓。

2.1.3 消毒剂浓度要配制准确,现配现用,手术室护理人员在配制和使用化学制剂时要做好自身防护,必须戴好帽子、口罩及手套。对刺激性强的化学消毒液,如甲醛、过氧乙酸等使用时应配戴防护设备,准确操作,避免直接接触。配以良好的排气设备,尽量减少有害气体在手术间的存在,尽量减少甲醛溶液的使用。

2.1.4 手术室使用的仪器要保证泄漏量为最小,将泄漏气体尽可能排放至室外,腹腔镜手术时,严格检查气腹机与二氧化碳容器衔接处,防止二氧化碳泄露。要定期检测麻醉机防漏质量。

2.2 为了避免生物污染,手术室护理人员术前必须访视患者,翻阅病历查看病史、肝功能、梅毒、艾滋病毒的检查结果。对阳性患者要提高防护措施,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洗手护士在使用刀、剪、针时要特别小心,手套如有破损,立即重新更换,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若发生锐器损伤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用力挤压伤口,用流动水冲洗使污血流出,然后立即用0.2%碘伏或75%酒精消毒,立即上报医院感科,登记并进行相关处理,术前手术间门口挂隔离手术标示牌,在手术间门外准备隔离,巡回护士室内室外各一位,手术间门口铺一块用含氯消毒液浸透的脚垫,门口备室内专用拖鞋或一次性鞋套,参加人员必须更换拖鞋、衣裤、帽子,以减少因工作人员进出手术间而造成的交叉污染。术后进行严格消毒处理。如急诊手术无法确定情况的一律按污染手术处理,对污染手术的处理要严格按规定执行,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定期检查肝脏功能及乙肝五项等。

2.3.1 要尽量避免电离辐射X线照射,术中应用X线时要设置前屏风,手术允许人员应暂时回避,在无法躲避时尽量使身体不要进入直射线中,妊娠期禁止与X线接触,术前穿戴好防护用物,尽量避免X线的直接照射。

2.3.2 改善缺氧,定时通风,加强自身锻炼。

2.4.1合理安排手术室的工作,预防过久站立及过多的行走产生的不必要危害,注意节约体力,简化人工运作和程序,减少无效劳动,合理设计工作流程,不断改善工作环境和设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设法改善站立和走动的强制,注意保持良好的操作姿势和习惯,传递器械用物时,颈部与身体同时转动。平时加强腰背肌及颈部运动,防止颈椎病及腰肌劳损。

2.4.2在手术中使用噪音小、功能好的新仪器、新设备,吸引器应做到即用即开,各种仪器音量大小适宜。

2.4.3 手术过程中若手术允许将无影灯光线尽量调暗。

2.4.4 合理安排饮食及睡眠 饮食和睡眠是正常工作的必要前提和有效保证,手术室护理人员在日常膳食中要注意营养搭配,多吃高纤维、高蛋白食物。下夜班后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平常加强身体锻炼。

2.4.5防止身心疲劳,手术室护理人员除了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水平要求外,还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矫正一般职业性紧张,具备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积极采取各种有利措施缓解心理压力。心理学研究证明,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燥等对最佳水平的发挥影响很大。因此,必须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精力旺盛,心情愉快,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对发挥最佳运转工作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总结

若有条件,应对手术室护理人员进行医学心理方面和身体防护的知识专题讲座,帮助树立正常的人生价值观,协助调整情绪,缓和工作压力,消除工作带来的心理障碍,减少工作带来的身体损害,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使其处于健康活力的身心状况,工作时发挥自己最佳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姬响华,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与防护的调查,当代医学,2015年01期

[2]张莉,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淮海医药,2012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