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研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程技术研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程技术研发

工程技术研发范文1

关键词:工程勘察设计 专有技术 研发 制度需求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008-02

一、引言

专有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出现以来,以迅猛的速度发展起来。到目前为止对专有技术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专有技术实质上就是为制造某一特定产品或使用某一特定工艺所需要的具有秘密性的知识、经验和技术,它包括各种工艺流程、加工工艺、产品设计、设计图纸、技术资料、方案、配方、技术规范,以及管理、商业、财务等方面的内容,也可以表现为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口头传授等。

21世纪以来,我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并面临着更多机遇和挑战。勘察设计专有技术作为技术秘密已经逐渐成为勘察设计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是勘察设计企业内部的重要资源,它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随着勘察设计行业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的不断应用和创新,勘察设计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好,行业内部竞争力也越来越激烈,随着勘察设计行业大量的专有技术的形成和研发,使得勘察设计专有技术成为勘察设计行业的秘密武器和“杀手锏”,为勘察设计企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所以勘察设计企业研发专有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对于专有技术研发的一系列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有必要建立合理的制度来解决存在的问题,这就是对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的制度需求。针对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的研发,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它的制度需求进行分析。

二、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宏观管理的制度需求

技术研发的过程管理主要是从专有技术研发的各阶段进行总体的管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管理三个层次。其中专有技术研发的宏观管理是一种战略型管理,它主要是依靠国家勘察设计部门运用一些必要的经济、法律和相应的行政手段加以实施,使得专有技术的研发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能够有效地进行开发和合理地利用。

在专有技术研发管理的制度中,非正式制度是指人们在长期的技术研发过程中形成的行为习惯和非正式约束的规则,它是一种对研发人员行为的不成文约束和限制,不具有强制性;正式制度是人们在专有技术研发过程中对研发活动有意识地创造出来的一系列的方法、政策、法规等,起着约束人员的技术研发活动的作用,具有强制性;而这些制度的实施机制则是指由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的规定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的标准规范体系、实施规程和行使机构等。从中可以看出,实施规程和运行机制离不开机构的支撑,非正式的制度能够摆脱机构的约束。但是,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来说,社会化的大生产需要机制的调节,而一个有序的、合理的、公平竞争的机制必须在政府的控制下才能形成,一些非正式的习惯、方法等在其作用上微乎其微。换句话说,就是专有技术研发的管理离不开机构的保障,而宏观管理的直接表现就是相应机构的形成和设置。

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的研发需要部门、人员的协同努力,需要综合地进行有效的规划、协调和管理。我国专有技术研发的管理涉及许多部门,我国勘察设计协会、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协会都对专有技术的研发活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如对它的研发机制、研发办法等作出规定,但是由于专有技术的研发水平与利用水平不高,导致专有技术研发缺乏系统性管理。因此,组建相应的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活动管理的现实制度需求。

三、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成本管理的制度需求

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使得专有技术研发活动的成本管理效率很低,所以将研发过程的四个阶段引入到研发成本管理中。对于每个阶段,都会有相应的成本投入。勘察设计企业为了在投入最小成本的前提下,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应该对每个阶段进行成本控制,来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使得研发过程各阶段的成本管理更加明确,更有利于各阶段的成本控制,从而使得成本管理效率有所提高。这就是专有技术研发实现成本管理的制度需求。

成本投入是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的力量源泉,近年来,我国在专有技术研发活动上面的成本处在迅速增长期。2006年,我国的研究与开发(R&D)成本支出总额达到3003.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2.6%,其中企业支出占绝大部分。可见,企业已经成为国家基础研发的新主体,所以勘察设计企业对专有技术的研发投入的成本也越来越多,就更有必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或制度体系对技术研发的成本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目前,我国关于研发成本管理的研究非常少,对于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成本控制方面。例如,2005年,徐露宁、张和明提出了控制产品设计阶段的研发支出的相关对策;2007年,闻树瑞提出了机遇研发活动中的各类风险控制的研发成本控制框架。然而,对于专有技术研发这类具有价值的创造性活动,是不能简单地将它和产品的研发视为一体。对于专有技术的研发,我们将专有技术研发过程的各阶段引入其中,对其每个阶段进行成本管理,进而对研发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成本管理。

国内外的学者根据不同标准对技术研发的各阶段的划分不同。本文前面提出将专有技术研发分为四个阶段,通过分析各个阶段的成本对技术研发成本进行管理。

1.初级基础研究阶段。基础研究主要是明确要研发的技术方向、进行初步的资料收集、调查报告等。成本支出主要是对工作人员的工资、调查费用、咨询费用、图书资料费等。这个阶段是整个研发活动的开始阶段,对整个研发活动的成本支出有着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着研发成本的高低。因此,在此阶段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来规范初级基础研究阶段的各方面的成本支出,对成本管理进行全面的管理。

2.发展研究阶段。发展研究阶段是对技术研发活动基础性研究的进一步研究,此阶段进行研发的可行性研究,对研发的技术进行初步评估,以及进行市场对技术的需求进行调查等。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本包括主要研发人员的薪酬、调查人员差旅费、各项调查费、所需材料及设备费用等。这一阶段的成本投入在整个研发活动中占有很大比重,同时也可能会有加大成本投入的风险发生,对于此阶段的成本管理制度需求是很大的。对此阶段的成本支出,应制定相应的制度将该阶段的成本投入划分不同的比重,使得成本的利用达到最有效、最合理。

3.技术研发阶段。该阶段是研发取得成果的阶段。专有技术形成的阶段,此阶段成本投入较大,这一阶段的主要是测试新产品和新技术,由此相应地产生各种费用支出支出,如人工薪酬等。专有技术的价值成本是技术研发阶段的结果,所以在研发各阶段中,技术研发阶段对于技术研发成本投入、质量以及后期收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而该阶段的成本管理尤为重要。

4.应用实践阶段。应用实践阶段是对研发专有技术的应用测试。该阶段的成本支出主要是投入使用前的必要准备支出。这时发生的研发支出相对较小。该阶段是研发勘察设计专有技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技术研发阶段的研究成果是否达到要求、不增加工程项目的成本投入的前提下是否能够带来更多的利益等,都在实践应用阶段能够体现出来,因为应用实践阶段要对研发的研究成果进行有效的检测,从而在应用实践阶段就会产生较大的专有技术检测风险。在该阶段之后,可以根据实践的结果对研究成果进行相应的细微调整,使其更适合工程项目的各项工作。

四、专有技术研发的管理标准化的制度需求

目前,我国还没有正式建立起统一协调的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的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规范。在石油、化工、电力等勘察设计单位都是各自有自己的工作规范和一系列的适用标准,但是在工程勘察设计行业还没有相应的工作规范和标准体系,这些都严重阻碍了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的研发工作,难以实现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的有效利用。所以,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的管理标准化显得格外重要。

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管理标准化涉及专有技术研发管理标准的编制、和实施的整个过程,这些都是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管理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专有技术研发的基础,对专有技术研发进行标准化管理,有利于专有技术研发的有序性和合理性,同时也为专有技术的研发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结语

鉴于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的重要性,其研发的制度需求仍是需要解决和探讨的问题,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对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的制度需求进行分析,为我国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研发的制度构建提供参考。此外,除本文上述几方面之外,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的研发还对组织研发、人才供给等方面有着现实的迫切的需要,因此,对于工程勘察设计专有技术的研发需要构建一整套制度体系来对研发活动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郑成思.Know-How概论.建筑管理现代,2004,(4):12~14

2.陈燕玲.勘察设计企业的知识管理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69~70

3.宋雪莲,张德洲.企业研发成本控制策略探讨.财务与管理,2010,(11):89~90

4.管随诊.企业研发项目成本管理研究.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31):185~187

5.马海群.数字信息资源管理的制度需求分析.图书馆.2009:10~11

6.李松龄.制度需求的概念.制度研究与评论,1999,(3):34~37

7.李厚廷.制度需求的制度变革动力效应.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8(8):38~40

8.于旭,杨秋月.制度创新视角的知识管理.图书馆报工作,2010,54(4):113~117

工程技术研发范文2

关键词: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特点;应用;发展前景

Abstract: Have a vital influence the level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level on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so we have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tinually,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seeking development in stability,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situation throughout the country rock and soil structure with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he situ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haracteristics;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前言

岩土工程施工需要对施工的普遍性规律有深刻的认识,对各种施工技术的内涵要进行准确地把握,只有对岩土工程施工技术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和总结,才能使岩土工程的具体设计方案与施工技术的前期处理进行完美的结合,这对岩土工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

1.岩土工程施工具有不确定性。一般来说,岩土工程施工中,岩土的性质以及随着施工过程的进行岩土性质的变化都是不确定的,不是人为能够全面了解的,这造成了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不确定性特点。具体原因有三,首先,岩土工程施工前需要对场地进行勘察和报告,而勘察和报告的数据往往有限,部分的数据不能对全部场地的性能参数概括出来;其次,岩土工程的施工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岩土所处的环境条件,从而引发某些岩土性能的改变;最后,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导致性能改变的岩土又会反馈到环境中去,造成施工环境在局部的改变,有些会严重影响施工的顺利进行。施工技术中的不确定性是岩土工程中一个无法避免的现象,严重者甚至需要改变工法。现阶段,应对这种情况的手段是:在现场监测和原位测试得到的场地信息的基础上进行逆分析,最后根据逆分析的数据对原方案进行合理修改并运用到施工中。这种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确定性对施工带来的负面影响。

2.岩土工程施工具有区域性。部分岩土性质及性能参数与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它会随着所处区域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程度上的改变。不仅如此,不同区域的岩土,其工程设计参数、抗剪强度标准和压缩性标准、工程处理目的以及施工的方法都将存在差异,这是因为不同区域岩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会发生变化。

3.岩土工程施工具有隐蔽性。岩土工程是具有自身明显特点的工程,其施工是在岩土中进行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例如,岩土工程中的桩基、地基处理、锚杆以及地下连接墙等的施工。另外,施工完成后的工程运行环境也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这种隐蔽性造成了工程中的问题不易被察觉,即使察觉后也很难进行修复,并且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考证。针对这种情况,目前岩土工程技术中的处理方法是,在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过程完成后进行各种专项检测,以保证工程中的问题能及时被发现并解决。

4.岩土工程施工具有依赖性。岩土施工工程技术不是单一的技术,这项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同时还依赖于其他相关学科的进步和发展。这是因为岩土工程是复杂的工程,施工中的许多环节需要很多特殊的处理。若没有其他技术的支持,无法保证岩土工程施工顺利进行。例如,静压桩的实现就依靠了液压学科技术的高度发展;真空预压法是以真空泵技术和射流泵技术为基础的;岩土工程中的质量检验步骤充分运用了超声波技术,使得工程中的质量检验有了新的面貌,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其他各科的大力支持。

5.岩土工程施工具有前导性。岩土工程施工中的前导性是指的施工中的实践性能大于理论性能。施工中往往对施工效果先进行评价,再对其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例如,扩底桩、夯实水泥土、夯扩桩以及复合地基等技术的发展都是经过实践具有良好效果的,但其理论的发展却步履迟缓。

二、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目前的应用情况

1.岩土工程地基处理技术

(1)世界上各种成熟的地基处理方法在我国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有些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2)自主开发了一系列有本国特色的地基处理技术,如二灰桩复合地基钢渣桩复合地基渣土桩复合地基等。

(3)研究开发了介于桩基与复合地基之间的新型地基基础形式 - -钢筋混凝土疏桩复合地基,使桩间土的承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桩、同承受上部结构荷载,从而有效控制建筑物沉降。 2 .岩土工程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1)目前在我国基础施工技术水平很不平均,有些地区技术水平高,而有些地区则技术水平偏低,所以应在国内开展广泛的施工技术交流,以达到互补的目的。

(2)研究开发了后压浆桩技术。在灌注桩成桩后对桩底和桩身表面实施压力灌浆,改善桩端和桩周土性,提高桩基承载力,减少桩基沉降量,效果显著。

(3)注重施工中的环境效应,采用预钻孔、静压等措施,扩大了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应用范围,而且由于其质量相对稳定可靠,故在城市郊区或场地宽阔的工程以及不宜用其他桩型的场合仍采用。

(4)沉管灌注桩己在数亿平方米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应用,在中小城市,因其低廉的造价,使用极其广泛。 3.边坡加固工程施工技术

(1)我国岩土锚固的应用在 20 纪 80 年代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在边坡稳定、深基坑支护等许多水利、电力和城市建设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施工设备、机具、材料完全自力更生。

工程技术研发范文3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城市化;城市规划

Abstract: 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society today, reinforced concrete construction more and more continue to rise. City became the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In advancing the city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lthough for many years of accumulated experience, making China’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survey technology in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not only reached a considerable scale, but also reached a very high level.

Key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investigation; city; city planning

中图分类号: TU195

0 前言

这些宝贵的信息资源,不仅对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很高的重复利用价值。因此,建立并完善合理科学的城市岩土勘察信息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将就我国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做出简要概述,希望对当前及以后的发展有所帮助。

1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概述

所谓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其实是一项相当综合性的工程地质调查工作,通过运动各种不同的勘察测试手段和方法,对各种建筑场地得地质条件以及该建设对自然地质环境的影响等,进行实地测量、勘探、调查、研究,从而保证地基的强度、稳定性以及布产生过大沉降变形,同时也通过基本勘察,提供基础设计时的重要信息。

2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发展现状

2.1 国内的岩土工程勘察现状

2.1.1 参次不齐,整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

不可否认,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的积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技术进步,我国的岩土工程勘察技术已经有了显著提高,但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还只是少数的,多数还是低水平的,有的甚至还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具体来讲,不仅资质等级低的单位所提交的成果水平较低,就连甲级单位或者全国有名的大单位,其成果水平也并不能都高居上乘。现在国内的研究成果,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照搬照抄已有的成果,缺少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不能达到创新的水平。

2.1.2 技术体系尚未与国际接轨

所谓的技术体系,可以概括为:技术标准、技术方法和技术成果。自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过了风风雨雨二十几年的发展,但是岩土勘察业务仍然局限于国内市场,深究其中,可以发现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体系不接轨。如果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勘察大市场不能与国际逐渐融合,那么很容易自成体系,更难于国际接轨。

2.1.3 成果质量堪忧

所谓的工程质量控制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业主方面的质量控制(工程建设监理的质量控制),这种控制是外部的、横向的。第二政府方面的质量控制(政府监督机构的质量控制),这种控制是外部的、纵向的。第三,承建商方面的质量控制,这种控制是内部的、自身的。可以看出,质量控制始终贯穿于质量形成、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成果形成的具体步骤为:先按工种、工序及专业分级进行质量检验,使得本工序成果符合标准规定。然后将符合标准后的本成果交给后一工序使用,并通过该工序的质量标准,如此各个传递,到最后形成成果。

在上面的分析过程中,可以看出,成果的形成过程并没有问题,关键在于勘察单位现有的管理形式主要有两种:采用ISO系列标准来实施过程控制,采用传统粗放型的质量控制。在后者的质量控制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形成低水平、低参考价值的成果。

2.2 中外现状的对比

必须承认,岩土勘察技术首先在国外兴起,同时国外的发展程度也是远远优于我国的。调查研究,在欧美一些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岩土勘察技术的咨询工作主要是由有一些咨询公司提供的,这些公司的咨询业务又主要与就职于该公司的岩土工程师提供,这些岩土工程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又有着相当丰富的现场勘察经验。他们通过提供知识和信息,同时与高科技的勘察技术、手段相配合,使得岩土勘察技术的质量得到保证。在我国由于勘察市场起步较晚,岩土工程专业体质还不尽完善和合理,所以就我国目前的发展水平而言,还是处于过渡时期,提升空间很大。

3 岩土工程勘察的必要性

岩土工程勘察的任务主要是对建筑工程场地、水文地质等进行勘察,为建筑物的场地选择、设计、布置以及施工提供依据,以确保建筑施工可以安全高质的进行。所以说岩土勘察在工程的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建筑工程开始的前提,如果勘察过程出现错误,那么将给后续的施工工作带来难以修复的损失。

岩土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是土力学、基础工程、地质学、岩土力学等相关工程学科,辅以土木工程对岩土的利用、整治。它的勘察结果涉及着房屋建筑、桥梁、铁路及水利工程中的地基、土木结构的安全性和千千万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4 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

4.1 勘察过程不科学

当岩土条件比较复杂时,我们所取得的岩土往往难以进行全面合理的实验,这就使得工程勘察得到的实验数据或参数不够科学,地质勘查不够彻底,因此地下空洞的存在与否、分布形态、位置和深度等都不够明确,也就无法很好的为工程设计、施工服务。

4.2勘察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不强

在岩土的勘察过程中,除了依赖于一些高科技的设备外,最重要的是沿途勘察技术人员,人是工程实施中的能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勘察技术的成功与否。而在我国的勘察技术队伍中,勘察技术人员对资料的分析、整理及利用能力不强,使得勘察结构不能得到很好的归纳、整理,为工程实施提供合理科学的数据。

5 岩土工程勘察技术的发展研究

5.1 岩土勘察工程中发展的GIS技术

在国内地理信息系统被普遍应用和大力推广的前提下,勘察技术作为新兴专业也得到了大规模、高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个,使得GIS技术得到了发展。传统的国内勘察建设工程,一般是采用钻探技术,勘察结果主要依托于技术人员的实际经验以及勘探点的深度和密度。但是GIS技术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并且很有力的促进了勘察工程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同时,随着不断深入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图形处理能力的提高,使得资料信息的搜集变得更为合理和快捷,并且使得科学性、规范性的工程勘察方案的建立成为可能,进一步提高了工程勘察水平。

在岩土勘察中广泛、有效的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实现资源信息共享,同时也有助于做出科学的决策、合理的工程规划以及单项勘察的优化。不可否认GIS技术在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中的应用和实践越来越成熟,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GIS技术的应用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勘察技术,包括基础资料的收集、必要的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等,所以,这就要求工程设计参与人员要在充分了解、掌握基础信息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物理模型,然后导入GIS系统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程勘察决策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提高其经济、社会效益。

5.2 岩土勘察工程中发展的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技术主要是指当代测绘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CAD技术,通过搜集基础全面的信息,建立综合的计算机辅助流程,使得勘察设计从手工向现代化的CAD技术转变,实现从数据采集、资料归纳、图文处理等完全自动化。

6 工程实例----阳朔县社会养老院

在阳朔县养老院的勘察设计中,勘察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首先通过拟建建筑物场地概况,确定勘察目的、任务及技勘察术要求;之后分析建筑场地内的土层情况、承载能力,地下水的分布、流向等;根据以上得到的数据,确定科学合理的勘察方案;运用先进的勘察技术,通过工程测量、钻探取样,室内分析等,完成整个勘探工作;对勘察结果做出正确的分析,为工程设计提供科学的信息依据。

7 总结

总而言之,虽然我国的岩土工程已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但是勘察水平仍然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国内逐渐成熟的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及数字化和GIS技术,积累经验,不断研究,打破常规,不断创新,我们都坚信,我国的岩土勘察技术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龙.岩土勘察在岩土工程技术中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科技博览,2011, (22):112-113.

工程技术研发范文4

目前国家工程中心总数达到264个,包含分中心在内为277个,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东部地区173个,中部地区52个,西部地区52个[2]。北京、山东和江苏组建中心数量最多,共建设中心97个,占工程中心组建数量的35%;西部地区中高校、科研院所较集中的四川、陕西和重庆建设数量最多,共建设24个,占西部地区的46%;除这三个地区外,西部的工程中心仅占全国总量的1%,四川和云南、贵州、海南和内蒙各2个,青海组建1个,共计11个,不到全国总数的4%,地区差异十分悬殊。另外,和山西省工程中心组建数量还没有实现零突破。鉴于西部地区总体科技实力薄弱,工程中心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可能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改观。围绕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和民生科技需求,工程中心在高新技术、社会发展和农业领域中9个主要技术领域进行布局,其中高新技术、社会发展和农业领域工程中心组建比例大致为2∶1∶1。其中,农业、制造业和新材料领域组建数量较多,共建155个,占总量的59%;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领域的工程中心数量较少,共建29个,占总量的11%,这与我国在行业、技术领域的科研实力和科技资源集聚现状相仿。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4],各级科技主管部门也在节能减排、新材料、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加强相关工程中心的培育和组建工作。2007年之前,工程中心组建主要是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公益类工程中心。随着科研院所转制和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企业逐渐成为自主创新主体,2008年开始,依托具有高成长性的行业龙头企业组建的企业类工程中心纳入国家工程中心组建序列,并且组建速度不断加快。目前,包含分中心在内的277个工程中心,具有企业属性的有148个、事业属性的有122个、企事业双重属性的有7个。其中随依托单位转企的46个,依托民企的32个,依托院校的83个。组建企业类工程中心将会是未来几年新的发展趋势。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取得的成就

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和专利2010年,工程中心共获得科技成果4434项,同比增长96.37%[3]。其中,工程中心自行研发成果3354项,吸收依托单位成果738项,吸收外单位成果144项,吸收其它成果98项,引进国外技术100项;申请专利6194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3716项,授予专利3510项,授予发明专利1450项;出版科技着作246部;发表科技论文12920篇,均较2009年有大幅度提高。建立一批高水平的工程化研究试验基地2010年,工程中心新增大型设备(设备原值在50万元以上)953台/套,总金额152.99亿元,同比增长89.09%和464.54%;共建成中试基地344个,中试生产线292条,同比增长6.50%和6.18%;建立技术服务网点733个;建成农作物示范基地1255个,示范面积达21278万亩;建成畜牧繁育基地46个,育种35518万头/万只,畜牧出栏规模24273万头/万只。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水平,推动行业产业发展2010年,工程中心共转化科技成果17233项,同比增长177.38%。其中:以技术入股方式转化112项,以技术转让方式转化6596项,以技术承包方式转化628项,以技术服务方式转化9897项;累计推广科技成果18962项,同比增长36.45%。其中:推广新技术(新工艺)1930项,推广新产品14601个,推广新设备2431台/套。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管理人才队伍截至2010年底,工程中心共拥有职工61544人,同比增长18.99%。其中:固定人员49804人,客座人员11740人,共培养研究生6618人,其中硕士占21%,博士占8.17%,科技人员占58.68%,生产经营人员占28.45%,管理人员占8.13%。在人员培训方面,2010年,工程中心为科研机构、企业等培养各类急需人才749325人,同比增长33.77%;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8566期,包括远程培训教育等形式,参加人数640257人,同比增长55.66%和81.45%。开展广泛产学研合作和学术交流2010年,工程中心与9474家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其中:大专院校1863家,科研机构1515家,企业6096家。主要采取共同研究开发、委托生产加工、咨询服务等合作方式。其中:共同研发4224家,委托生产加工1750家,咨询服务2219家;对外开放实验室(试验室)801个,开放设备9598台/套,开放生产线349条;举办国内外学术报告会与专题讲座3227期;召开国内技术交流会与展销会2894次,成交项目676项,成交金额7.60亿元;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活动1994次,签订合作项目438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2010年,工程中心共承担科研项目13350项,同比增长28.90%,其中承包大型成套工程项目1081项,较上年增长30.40%。完成科研项目6769项,完成项目占承担项目总数的50.70%;承担国家级项目2726项,同比增长12.92%,占承担项目总数的20.42%。其中:“863”计划项目501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619项,“973”计划项目122项,星火计划项目29项,火炬计划项目23项,其他国家级项目1432项。取得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截至2010年底,工程中心总资产达555.86亿元,同比增长43.41%,是2001年总资产69.57亿元的近10倍。其中固定资产177.26亿元,流动资产319.14亿元,对外投资28.46亿元,其他资产31亿元;工程中心年末负债233.80亿元,年末净资产310.46亿元,同比增长34.85%;工程中心总收入681.11亿元,同比增长150.82%,是2001年总收入64.84亿元的10倍多。其中:产品销售收入545.99亿元,技术转让收入62.04亿元,承包工程收入61.94亿元,其他收入11.14亿元;创造利税105.94亿元,出口创汇7.87亿美元。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的成功经验

建立了规范的管理体系,坚持严格的遴选程序多年来 ,工程中心建立了一套从遴选、同行可行性专家论证、综合评审、验收、运行评估的管理程序,严格坚持由政府决策、专家咨询、运行评估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随着工程中心组建数量的增多,技术领域内工程中心数量接近饱和,以建设管理为主向以定期运行评估为主的管理模式转变是工程中心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工程中心已经开展了四次大规模的总体运行评估,评价重点主要包括持续创新能力、成果转化能力、行业作用、对外开放服务、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积累了丰富经验[4]。遵循科技创新规律,长期坚持工程中心定位在科学问题发现、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化和产业化四大阶段中,我国在工程化和产业化阶段的科技投入最为薄弱,按照国际惯例,工程化阶段经费投入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10倍。多年来,工程中心一直秉承促进我国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带动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宗旨,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在未来新一轮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工程中心应在坚持建设宗旨和定位基础上,丰富系统功能和建设内容,发挥工程中心在创新链、产业链中,不同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高等院校的重要作用,展现出工程中心独特的战略价值。创新管理体制,探索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作为工程中心体系中的微观个体,各个工程中心在长期运行管理过程中心进行了积极、有效地探索。采用独立型、相对独立型(依托单位二级机构)、整建制挂牌型和多依托单位联合组建等多种运作模式,逐步完善了管理制度,协调国家、行业目标与依托单位目标,实现国家工程中心建设宗旨。另外,采取“网络制”、“股份制”、“会员制”、“联合实验室”、“成果转化基地”、“技术创新联盟”等多种模式[5],建立了与上、下游单位合作网络和国际合作交流渠道,积极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学术交流等活动,在对外开放与服务方面,取得了显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坚持发挥行业带动作用的建设理念工程中心作为具有准公益性质的科研开发实体,是在市场经济条件,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支持产业发展科研开发活动的最好载体。不论是公益类还是企业类的工程中心,都通过积极实施“专利战”与“标准战略”[5],培育行业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以适用的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工程化成果扩散、辐射机制[6],通过技术入股、技术转让、工程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等多种途径,不断地向行业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对行业技术发展的引导、带动和示范作用逐步增强。

工程技术研发范文5

关键词:岩土工程;施工技术;方法问题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in our country present situation;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the selection and development aspects of the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were discussed.

Key Word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前言对岩土工程施工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和总结,深刻认识岩土工程施工的规律性特点,准确把握各类施工技术的真正内涵,使施工技术的选择和实施与所需解决岩土工程问题的设计方案圆满地结合起来,对岩土工程学科的发展和完善具有重大意义。

2 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特点2.1 不确定性首先,由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的很少的场地数据很难对场地岩土的全部性能都了解清楚其次,某些岩土的结构及性能参数又容易随环境条件而改变,而施工时又常改变了岩土的环境条件第三,改变了的岩土结构及性能反过来对施工过程又施加一定的影响,不可能在事先把这一切了解得非常清楚,所以施工是在对岩土性质及其变化不是全部了解清楚的清况下进行的。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轻则需调整施工工艺参数,重则甚至改变工法,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根据原位测试和现场监测得到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进行反分析,根据反分析结果修改设计、指导施工,这种信息化施工方法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手段。2.2 区域性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不同,岩土性质存在很大差异。不同土的应力应变关系不一样,压缩性指标和抗剪强度指标、工程处理目的、设计参数,施工的方法都不相同。例如,在施工技术的选用上,上海注重软土的重庆注重山区岩石的太原则注重能够解决湿陷性黄土问题的。2.3 隐蔽性地基处理、桩基、地下连续墙、锚杆等都是在岩土中隐蔽施工,工程完成后的运行也是在隐蔽条件下进行的,不易发现问题,出现问题后的判断和处理难度也较大,而且是否解决了问题须有一定的时间来验证。在岩土工程施工中、工后采用了各种有针对性的检测、监测方法,检测、监测成为解决这类隐蔽性工程可能出现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

2.4依赖性众多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不但取决于所需解决的岩土工程问题,更依赖于相关学科的发展。20 世纪60 年代末,随着高压射流切割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高压喷射注浆法射流泵及真空泵技术孕育出来真空预压法液压技术的发展,使大吨位的静压桩变为现实超声波技术的发展,使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质量检验上了一个新台阶,其与相关的岩土工程施工技术配套,使信息化施工成为可能。2.5 前导性

各种施工技术都是先研究施工效果,后研究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如复合地基、扩底桩、夯扩桩、夯实水泥土桩等迅速发展完善及大范围的应用,但其相应的设计计算理论还在“蹒跚而行”。

3 我国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应用现状

3.1 地基处理技术(1)世界上各种成熟的地基处理方法在我国都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有些工法,如真空预压法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2 ) 自主开发了一系列有本国特色的地基处理技术,如二灰桩复合地基钢渣桩复合地基渣土桩复合地基等。这些成果的开发应用,不仅节约大量资源,降低工程费用,改善环境、减少城市污染,而且使形成的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更趋合理;(3)研究开发了介于桩基与复合地基之间的新型地基基础形式――钢筋混凝土疏桩复合地基,使桩间土的承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桩、同承受上部结构荷载,从而有效控制建筑物沉降。3.2 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1)各种先进的、落后的,技术含量高的、技术含量低的大直径钻、冲、挖孔桩技术在全国各地得到广泛的使用;(2)研究开发了后压浆桩技术。在灌注桩成桩后对桩底和桩身表面实施压力灌浆,改善桩端和桩周土性,提高桩基承载力,减少桩基沉降量,效果显著;(3)注重施工中的环境效应,采用预钻孔、静压等措施,扩大了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应用范围,而且由于其质量相对稳定可靠,故在城市郊区或场地宽阔的工程以及不宜用其他桩型的场合仍采用;(4)沉管灌注桩己在数亿平方米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应用,在中小城市,因其低廉的造价,使用极其广泛。3.3 边坡加固工程施工技术

(1)我国岩土锚固的应用在20纪80年代后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在边坡稳定、深基坑支护等许多水利、电力和城市建设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施工设备、机具、材料完全自力更生;(2)采用二次灌浆技术,大幅度提高了软土中锚杆的承载力基本上掌握了软土中锚杆蠕变变形和预应力值变化的规律在实践中,找到了控制软土基坑周边位移的若干有效方法,我国的软土锚固技术接近世界先进水平;(3)对基坑开挖过程重新审视,按时空效应原理开挖基坑,是基坑工程中的重大技术创新和变革,其原理为解决其他岩土工程问题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3.4 非开挖技术非开挖技术是指在不开挖地表的条件下探测、检查、修复、更换和铺设各种地下管线的技术,是近30 年来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一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极为良好的高新技术。我国引进这类技术不到 10年,尚处于消化、吸收阶段。

4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1)我国现代土木工程建设发展趋势是人们将不断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开发地下空间向海洋进军,修建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和人工岛改造沙漠修建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等。与之相应的技术方法也将不断的出现、完善、更新。

(2)对己有的技术方法进行“反思不断拓宽其适用的条件。随着相关学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可能规范公布之日,就是其中的某些技术原则、参数“落伍之时”。通过“反思”,振冲法应用地层由砂性土拓宽到茹性土,深层搅拌法由软土拓宽到湿陷性黄土,所以“反思”是十分必要的。

(3)对众多的施工方法进行“梳理”,大力发展和推广绿色施工方法。引进开发了发达国家的技术、设备,应该尽快地本土化。

5 结语:

通过分析、研究,揭示了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中的规律性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的在岩土工程施工中不一定使用最好的,但一定使用最合适的”原则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首选,在国际竞争中引进技术的国产化是立足之本追踪相关学科理论、技术的发展是创新之源。

作者简介:

工程技术研发范文6

【关键词】建筑施工 工程技术 管理体系 探究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扩张速度较快,从而极大的带动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相关管理工作是较为复杂的,包括施工技术、施工进度、建材用量的合理配置以及施工安全管理等,需要一个完善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协调统筹各个方面工作的正常进行。积极完善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相关工作,促进施工技术的进步,保证施工进度正常进行,降低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概率,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生产效率和施工质量,建造人民群众满意放心的建筑物。

一、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在建筑工程施工工程中,施工技术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整的建筑工程的工程承包方的经济效益,生产质量和企业声誉等问题,当前建筑工程实际施工过程中,应当大量引进应用了大型机械和新型施工技术,促进施工工作机械化、科技化和高效化进行,这些都需要健全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的来支撑。

建筑工程施工自身特殊性较为显著,不同建筑工程之间差异较大,例如建筑物用途、设计风格等,建筑物差异性较大。另外建筑施工过程受不确定因素影响较大,比如天气环境的变化,强烈的天气状况对建筑施工进度影响较大。建筑施工工程中对多学科交叉,多种技术结合使用技术要求较高,这些施工问题都需要通过加强建筑施工技术管理来解决。

建筑工程行业的快速,与大量的新装备、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应用于实际施工工作中密不可分,利用科学化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对施工人员、材料调配、质量监督以及施工技术管理进行科学化管理,发挥对建筑工程规划和执行情况的调控作用,降低施工成本的同时,提高施工工作效率,获取利益最大化。加强施工技术管理,提升施工质量,按期完成预设工期,为正常建筑施工工作提供保障。

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建筑工程行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通过出台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细则等方式规范施工技术管理,并近年来逐渐加大对施工技术相关管理工作的重视,但在实际施工技术操作工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需解决。

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特别是施工技术管理问题的一些问题。施工责任不够明确,技术管理主体不清,相关管理机构职能划分不清,严重影响正常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进行。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建筑原材料随意堆放、相关机械设备管理不严、警示标志摆放错误等问题严重,增加施工工程的安全隐患。建造图纸管理不规范,经常出现多次修改图纸、随意更改计划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施工的协调性,对建筑物的整体结构造成影响。

三、完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完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制度体系建设是规范正常工作和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建立健全施工技术管理制度,为正常施工的进行提供制度保障,在施工工程中,严格执行国家的建筑行业建造领域的法律法规,提升工作过程中对划定标准的执行力。对于施工工作队伍,实施定期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施工队伍的施工标准化能力。建立奖罚分明的业绩考核制度,提高施工人员工作积极性,对于违反相关规定的时间,对于责任人和责任单位按制度规定严格处罚,坚决杜绝违规情况的发生。

明确施工现场的责任划分,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现场管理混乱的情况,通过落实相关区域和相关单位的责任划分,责任到人,提高施工现场的规范施工,对提高工程质量和保证技术管理水平发挥促进作用。施工现场负责人应加强对施工工作的实时监察工作,对施工现场各种技术问题,应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及时解决,以提升施工技术管理水平。

严格核算工程成本和对工程进度的实时计算,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应该立足以实际施工工作中,通过核算工程成本,掌握工程实际造价,可以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施工技术发挥最大效果。实时监督建筑工程的实际进度,根据前期规划设计,通过调整施工技术的运用,控制恰当合理的施工进度,发挥施工技术管理对于整体施工的调控作用。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贯彻整个建筑工程全部过程,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我国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速较快,对于各行各业的要求标准逐渐严格,这就为建筑工程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不断完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制度建设,运用科学化综合化管理体系,提高建筑质量水平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提高施工高效发展,以增强建筑企业竞争力,协调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佰鑫.浅析建筑工程中的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J].科技资讯,2011.

[2]周罕,曹平.软土地区城市深基坑支护方案优选的模糊层次分析法[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