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经济利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的经济利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的经济利润

企业的经济利润范文1

中心词汇:经济利润、会计利润、私营企业

经济学与会计学对利润有不同的了解,前者的了解被称为经济利润,后者的了解被称为会计利润。

1私营企业的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比拟

我们通常所说的利润是指总收益与总本钱之间的差额。企业经过为顾客提品或效劳来获取收益,它等于企业出售的产量乘以出售这些产量时的单位价钱。同时,企业要想提品或效劳就必需运用消费要历来停止消费活动。在经济学中,企业的消费要素被划分为休息、土地、资本和企业家才干四种类型。这四类消费要素的价钱被区分称为工资、地租、利息和利润。企业运用消费要素停止消费时就会发作相应的消费本钱。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主要区别在于经济学家和会计学家对企业本钱的界定不同。在经济学家看来,私营企业的消费本钱可以分为显本钱和隐本钱两局部。显本钱是指企业主(由于私营企业的一切者也是其运营者,故暂且将其称为企业主)在消费要素市场上购置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消费要素的实践支出。例如,企业主向工人支付的工资,向银行支付的利息,向土地出租者支付的地租,这些都是私营企业消费的显本钱。隐本钱是指企业主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企业消费进程的那些消费要素的总价钱。企业主为了停止消费,除了雇佣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一定数量的存款和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之外,还动用了自己的资金和土地,并亲身管理企业。经济学家以为,既然借用了他人的资本需求支付利息,租用了他人的土地需求支付地租,聘用他人来管理企业需支付工资。那么,异样的道理,当企业主运用自有的消费要素时,也应该失掉报酬。所不同的是,如今是企业主自己向自己支付利息、地租和工资。由于这笔支出没有显本钱那么清楚,故被称为隐本钱。实际上,隐本钱必需从时机本钱的角度,按企业主自有消费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失掉的最高支出来计量。

私营企业一切的显本钱与隐本钱之和便构成了总本钱,经济利润就是总收益补偿总本钱之后的剩余。此外,经济学家还提出了正常利润的概念。正常利润是指企业主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干的报酬支付。需求指出的是,正常利润是私营企业消费本钱的一局部,他是以隐本钱计入本钱的。因此,经济利润中不包括正常利润。当私营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零时,企业主依然失掉了全部的正常利润。

会计利润是指依据会计实际和会计准绳,经过对支出和支出的严厉定义和分类,以一套完整的体系计量出的一个企业在某一时期的利润。由于会计人员以实践发作为依据,记载流入和流出企业的货币,他们只权衡显本钱,疏忽了隐本钱。因此,会计利润就会高于经济利润。例如,某一企业主把自有的100万元资金投入到企业中,银行的存款利率为10%,假设企业主把这笔钱存入银行,每年将失掉10万元的利息支出。那么,经济学家会把企业主坚持的每年10万元的利息支出作为私营企业的一种本钱,虽然这是一种隐本钱。但是,私营企业的会计人员并不把这10万元当作本钱,由于并没有货币流出企业去停止支付。

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表示私营企业的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的区别:

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本钱=总收益-(显本钱+隐本钱)

会计利润=总收益-显本钱

由此,可以失掉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关系式:

经济利润=会计利润-隐本钱

2经济利润在私营企业中的运用

2.1运用经济利润评价私营企业的运营业绩

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计算出的会计利润存在某种水平的失真和歪曲。在损益表中,本钱费用支出并未思考隐本钱,其隐含的意思是运用自有消费要素是收费的。这样,会计利润会给私营企业的企业主形成“自有消费要素收费”的幻觉,这就招致那些只核算会计利润的私营企业不注重自有消费要素的有效配置,以致于出现投资失误、投资低效益等不契合企业主利益的决策行为。会计利润的幻觉正是形成我国一些私营企业实盈虚亏的根源。私营企业只要在获取足够多的利润,并超越企业主所投入的自有消费要素的时机本钱时,私营企业才真正为企业主发明了价值。

同会计利润相比,虽然经济利润在许多状况下对一些具体目的不能准确量化,但是,经济利润思考了隐本钱,消弭了会计利润核算无偿耗用企业主自有消费要素的弊端,因此是一个更为片面地权衡私营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私营企业从事消费或出售商品不只要求获取利润,而且要求获取最大利润。值得留意的是,这里讲的利润,不包括正常利润,正常利润包括在隐本钱中,这里讲的利润是指经济利润。假设总收益等于总本钱,企业主不亏不赚,只能取得正常利润;假设总收益小于总本钱,企业主便要发作盈余。

2.2应用经济利润停止运营决策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利润是私营企业消费运营活动的一项最重要的目的,私营企业有无经济利润,以及经济利润是多少,是其停止消费运营决策的主要依据。私营企业的经济利润能够会出现以下三种状况:

第一,经济利润>0,在这种状况下,私营企业会取得超额利润(超越正常利润的利润),私营企业为企业主发明了价值。这说明,现有投资方向和决策是合理的,并优于其他投资方向,这时私营企业应该继续运营下去。

第二,经济利润=0,在这种状况下,企业主正好可以取得正常利润,虽然没有经济利润,但也不应该随便改动投资方向。私营企业应继续运营下去,除非新的投资方向能有动摇的经济利润。

第三,经济利润<0,在这种状况下,私营企业不能给企业主发明价值,企业主的收益低于正常利润。这时,企业主应寻觅改善企业运营效率的措施,降低本钱或许是提高支出。假设企业主无法改动经济利润小于0的状况,那么,这个私营企业就不值得运营下去,企业主应及早对其停止清算或出售,把自有消费要素转移到其他消费用途中去,争取至少能取得正常利润,以完成资源的优化配置。

目前,在我国有许多私营企业的企业主在运营企业时并未思考经济利润,他们把会计利润作为其权衡企业效益的独一目的。虽然会计利润在一定水平上反映了企业的运营业绩,但并不能反映出经济资源的应用效率。因此,私营企业的企业主在运营企业时,不应该只盯住会计利润,而应该把经济利润目的作为评价企业业绩和运营决策的主要依据。

2.3运用经济利润目的来决议私营企业的利润分配

在我国,许多私营企业的企业主有小富即安的心思。他们开厂办企业,无非为了多赚点钱给家里,让家里可以富有起来,能比其他人过更舒适快乐的日子。而效果也就恰恰出在这里。年终的时分,他们总是把简直全部的利润都提出来,企业的钱就变成了自己家里的钱了。家里房子大了,东西多了,穿戴初级了,吃喝丰厚了,日子富足了。可是工厂呢,其实留给工厂扩展再消费的资金每年都只占了总利润的一点点。

企业的经济利润范文2

(一)资本收益率的概念 资本利润率是指企业净利润与平均资本,即税后利润与资本性投入及其资本溢价的比率。资本利润率指标的来源决定了其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资本的获益能力,在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估的过程中,资本利润率是核心评价指标之一。

(二)企业评估资本利润率的作用 首先,企业资本利润率越高,则表明其资本投资所获得的经济效益越高,其经营状况越好。其次,企业资本利润率水平是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投资者进行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资本收益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权益。投资者所投资企业的资本利润率越高,面临的投资风险就越小,即资本利润率越高的企业越值得投资者进行投资和追加投资。因此,资本利润率是决定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当企业以资本金为基础,吸收一部分负债资金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资本收益率就会因财务杠杆原理作用得到提高,虽然这部分提高的利润不是资本金直接带来的,但可视为有效利用资本金的结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企业管理者善于利用借入资本进行运作,进而为企业增加盈利。投资者进行资本收益率分析的作用可以概括为:第一,对投资效益进行评估和判定。资本收益率高低是投资者检查和判定投资效益好坏的基本指标,也是其进行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第二,客观评价企业管理者工作能力。资本收益率的高低,是企业管理者经营管理工作好坏、效率高低的集中反映,通过资本收益率分析,投资者可以得到对企业管理者能力高低的客观评判。第三,资本收益率越高,投资者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越强。通过对资本收益率指标的评估,投资者能够检验其投资是否获得良好回报,即其资本是否实现了保值和增值。

二、资本利润率指标的构成要素

(一)实收资本利润率 实收资本利润率是企业净利润与实收资本的比率,是企业所有者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实收资本利润率越高,企业实际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越强;实收资本利润率越低,说明企业实际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越弱。对于企业而言,影响实收资本利润率的因素除了影响净利润的因素外,企业负债规模的变化也会对其造成一定的影响。通常来讲,负债增加会导致实收资本利润率指标的上升。如果企业在短期内出现资本利润率指标的大幅提升,也许并不意味着企业整体经营效益的提升,或许仅仅是由于大笔投资的注入而已。特别是对上市公司而言,一些具有投机性的短期投资导致的资本利润率上升很可能是利益相关者恶意操作所致,投资者应谨慎详细地分析和评估企业近期财务报表,以便能够客观评价核心指标的变动原因,理性投资,降低投资风险。

(二)自有资金利润率 自有资金利润率是净利润与平均所有者权益的比值,能够反映企业自有资金投资收益水平,是投资者的关注焦点,其水平高低往往会直接影响投资者的最终决策。在进行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计算之前,首先要明确自有资金所指的究竟是哪一类资金,根据有关部门出台的流动资金管理办法,将企业自有资金测算为企业自由流动资金,即所有者权益扣除固定资产等其它资金占用后的,用于营运周转的自有流动资金。这样的测算方法是基于理想企业财务报表基础之上的,即认为除了存货、应收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预付账款科目,其他的流动项目如货币资金、应收票据、应付票据、应付薪酬等在报表中占比极少。而在实际中,企业报表中这些不被考虑的科目往往占到很大的比例,因此,对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进行客观分析时,不能单纯地按照理性化的公式进行计算,还需要根据企业实际财务状况进行通盘考虑,扣除借款人自有资金中用于流动资金的部分所得到的数值往往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自有资金水平。

(三)总资本收益率 总资本收益率是指企业总资本的收益能力,其中包括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两者的综合收益水平。从企业经营者的角度来看,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同属企业可利用资本的范畴,因此无需进行明确的区分,而只需考虑企业总资本与收益之间的对比关系即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与总资本比较的收益额应采用扣除借入资本利息前的利益额,因为企业所使用的资本除自有资本之外还包括部分借入资本。把借入资本的利息当作费用是因为把借入资本视作自有资本。因此,客观地计算总资本收益应是将损益表上的利润总额和借入资本利息相加所得的结果。而在借入资本利息中除利息支出、贴现费用、企业借债利息之外,还应包括企业发行债券之后折价摊销的数额。

(四)经营资本收益率 经营资本收益率反映了经营活动对净资产收益率的贡献,反映的是企业税后经营利润与平均净经营资产的比例。经营资本收益率的高低是企业所有者评估企业经营的最直接依据。通过对企业经营资本收益率的评估,企业管理者能够快速获取企业当期经营状况,一旦发现该指标快速下滑,即可通过对影响因素的排查及时找到原因和解决对策,可以说经营资本收益率的变动是最为灵活和快速评估企业当期经营状况的指标。

(五)人力资本收益率 近年来,人力资本在企业资本体系中所占的权重日益增大。未来对人力资本收益率的评估将成为评价企业经营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人力资本占比的增加主要源于人力资本在无形资产创造过程中的贡献大小,在高新技术领域内,衡量企业价值的主要标志不是企业资本的多少,而是其无形资产价值的高低。这些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几乎都是人力资本投入所带来的收益,而其中除了无形资产当期利润之外,无形资产价值中的新增价值部分也是由人力资本投入所获得的。因此,企业要获得稳定持续的发展,必须重视对人力资本投入的分析,将人力资本投入纳入企业经济指标体系中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评估和分析。

三、企业资本利润率的评估思路与提高方法

(一)资本利润率评估的基本思路 实收资本收益率、自有资本收益率、总资本收益率、经营资本收益率、人力资本收益率等指标都能够从不同侧面反映企业当期的经营状况,但这些指标对企业经营状况反映的深度、广度和时效性是存在一定差别的。根据这几个指标的特点,在对企业进行经营状况评估的过程中,应该按照一定的思路来进行分析。第一,通过实收资本利润率和企业负债率的对比来洞悉企业的资本结构,了解企业资本实力。如果企业负债水平较高,则其资本利润率并不能作为判断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指标,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就要进行谨慎的考虑,因为过高的负债水平使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其获利能力的稳定性往往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第二,通过自有资金利润率来评估企业经营过程潜在的风险,很多企业陷入困境都源于其缺乏充足流动资金,当这一比率有所下降的时候,很可能该企业正面临经营困境,而当该比率降低到较低水平时,则作为投资者不应贸然对其投资,因为将资金注入这样的企业往往意味着要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第三,通过经营资本收益率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和管理者经营能力,通过人力资本收益率判断企业无形资产价值及其远期发展能力。

(二)企业资本利润率与企业经济效益提高方法 主要包括:

(1)控制企业负债规模,走低杠杆化发展之路。低杠杆化就是要不断降低财务杠杆,即降低负债在经营资本中的比率。综前所述,短期内负债的增加能够快速提高企业资本利润率,但是这种方式并无法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因此,企业要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走低杠杆化经营之路,通过合理融资和有效运作来实现企业利润的稳定增长。首先,企业要对自身资源和能力进行客观的评估和分析,根据企业发展实际制定总体发展战略,其发展战略不仅包括融资战略、资本运营战略、产品战略,还包括在低杠杆化原则下建立一套能够有效保障企业战略实施的支持体系,其主要包括企业内部管理、计划预算、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品牌文化建设、企业流程标准化管理等。其次,要确保企业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在企业内部建立统一的资金管理平台,对企业内部各类资金进行统一化的管理,由财务部门分离出独立的资金管理部门,以便明确内部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规范,建立规范的内部资金借贷制度,确保企业每一笔资金都有明确的流向。

(2)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经营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的重要性已经被社会和企业所广泛认可,而在企业的盈利能力指标构成中,人力资本收益率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指标。因此,企业要持续经营和不断发展,必须重视对人才的培养,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经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无形资产,并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有效运作不断提升无形资产的价值。

企业的经济利润范文3

论文关键词:会计利润经济利润价值管理

论文摘要: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虽都是业绩评价指标,既存在明显的区别,又在作用、方法和数量上仍存在一定的联系。会计利润是事后利润。经济利润是一种事前预测,考虑了股权投资的机会成本,消除了传统会计核算无偿耗用股东资本的弊端,更能全面地反映经营业绩,揭示利润产生轨迹,可以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思想更新经营管理理念,在相关性、真实性、有用性上优于会计利润。

1经济利润的含义及分析

经济利润是企业投资资本收益超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部分的价值,或者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以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折现后的现值大于零后的部分。计算公式如下:经济利润=(投资资本收益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率)×投资资本总额。早在1890年,经济学家佛雷德·马歇尔在出版的书中提到“所有者或经理的利润在按现行利率扣除了资本利息后剩余的部分可称为经营收益或管理收益”,该意思实际上就是把股东投入的资本的机会成本按照现行利率来计算,在计算经济利润时再加以扣除,马歇尔说“公司在任何期间创造的价值,不但必须要考虑到会计账目中所记录的费用开支,而且要考虑到业务所占用资本的机会成本。”传统的会计利润恰恰忽略了资本需求和资金成本,经济利润消除了传统会计核算无偿耗用股东资金成本的弊端,要求扣除所用资源的成本,包括所有者权益资金成本。

2会计利润的含义及分析

会计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可简单表示为:会计利润=收入-费用,分析会计利润有利于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有利于分析企业经营成果,有利于考核管理层的工作绩效。

3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区别:

3.1服务主体不同。会计利润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外部的使用者。设置会计利润的目的是为了客观地反映经济活动,并为利润分配提供可靠依据。设置经济利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和加强管理,对企业面临的可供选择方案的风险收益进行预测,使企业管理决策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3.2目的角度不同。会计利润是站在企业所有者角度的经营成果指标,经济利润是站在公司的角度,公司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可以通过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两个渠道来筹集资本,对于公司而言无论是债权人还是股东都是“投资者”,当公司通过计算得出有经济利润时,说明投资这家公司就会获得“超额利润”,自然就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公司。

3.3计量的范围不同。会计利润仅考虑与企业经营相关,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生产要素,而经济利润还考虑股权资本成本、人力资源成本等机会成本,经济利润的计量还要涉及到生产要素以外更复杂的概念。来源于/

3.4计量依据不同。会计利润是以收人与费用相抵后计算出来的,因此会计利润依据的是权责发生制,经济利润需要在会计利润基础上扣除投资资本成本,而这项内容不是实际发生的,因此经济利润不都是依据权责发生制,经济收入是指期末和期初同样富有的情况下,一定期间的最大花费。即:本期收入=期末财产-期初财产。

3.5成本计量不同。会计成本只确认和计量债务成本,而对于股权资本则不作体现。经济成本不仅包括会计上实际支付的成本,而且还包括机会成本,即:企业为将资源从其他生产机会中吸引过来而必须向资源提供者支付的报酬。这些报酬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会计成本仅确认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往往不被认识,经济成本是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二者之和,是企业运作过程中的全部成本。

3.6应用范围不同。会计利润是企业一定时期内收入、成本、费用的综合反映,是在各个领域中运用的最为广泛的绩效类指标之一,经济利润则多应用于投资决策、绩效评价、收购重组、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

3.7计量的程序不同。会计利润的计量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和方法将企业的经济业务从发生到利润的形成都规范地记录下来。而经济利润的计算则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方法,会计利润的计算必须遵守统一的会计准则,而经济利润则不受准则的限制。3.8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依据不同。会计利润是依据过去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并且可以以货币计量的事项,对于未知的没有发生的事项在会计上则不予确认和计量的。而经济利润既包括已发生的也包括尚未发生的经济事项。如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虽然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在作用、方法和数量上存在一定的联系。首先,都是对于企业某一时期的经济活动的评价,只不过两者考虑的因素不同。其次,在数量上两个指标有一定的依存关系。会计利润是会计人员日常工作的积累。利用会计利润进行调整,可以得出经济利润。会计利润的缺陷:①会计利润是按收人实现原则来确定的,它反映企业已实现的利润,而不反映未实现的利润,利润表体现的是狭义的经营成果。②会计上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资产负债表反映的是过去未分摊的资产成本的余额,在各种经济条件变化情况下,资产的价值会失去真实性。③会计利润按历史成本转销费用,但收人按现行价格计量,这使收人与费用并未真正建立在同一时间基础上,收益的计量缺乏内在的逻辑上的统一性。④会计按配比原则确定利润,使一些性质上不是资产或负债的递延项目也作为资产或负债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在一定意义上,降低了资产负债表的有用性。经济利润的优势:①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时,经济利润对企业的决策更具有相关性。经济利润既包括已经发生的也包括尚未发生的经济事项。还考虑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问题。②经济利润所提供的信息更具真实性。经济利润主要依据现行市价确定企业的收益和费用,收人和费用不仅在内容上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在时间上也完全统一。③经济利润的计量还涉及到生产要素以外更复杂的概念,它更全面地反映生产要素成本,对成本的计量更客观合理。从以上分析可见,经济利润克服会计利润的一些缺陷,在相关性、真实性、有用性上优于会计利润,但经济利润须以重置成本或现行成本来计量企业的资产净值,必然增加实际操作中的难度。另外,经济利润的计算还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方法。因此,在目前条件下,按经济利润反映经营成果,各企业利润就缺乏可比性。所以,经济利润主要为企业内部进行预测、决策和对项目进行评估。

4意义

4.1引导企业转变经营思想更新经营管理理念会计利润是单一评价指标,经济利润是多指标综合评价指标。随着人们对公司绩效指标复杂性,多层次和多维度性认识的加深,多指标的综合评价逐渐被重视,由于会计利润忽略了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在公司经营业绩考核方面往往夸大经营利润,扩大了管理层的经营业绩,同时忽略了股东资本带来的价值。经济利润考虑了投资者的投资资本成本,使得管理层关注创造的价值,关注资金的组成结构,这一点在国有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企业犹为突出,长期以来,管理层普遍认为权益资本是无偿使用的,偏面追求利润而忽视了企业价值最大化,致使资本回报率较低,引入经济利润这个综合评价指标,将引导企业关注股东价值的创造。

4.2经济利润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盈利能力和盈利状况盈利能力是所有与企业相关的投资者,债权人和经理人所关注的,会计利润忽视了资本成本也就相应高估了利润,不能准确地反映经营者的经营业绩。而经济利润指标还原了收益,使企业的净收益更能真实地揭示经营者的经营业绩,站在股东的角度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

4.3经济利润更能揭示利润产生的轨迹经济利润克服了会计利润的局限性,在完整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成果时,考虑了各种影响损益的因素,更具有真实性,在经济效益评价方面更加客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会计利润相比,尽管经济利润在许多情况下对一些具体指标不能准确量化。但是,由于经济利润考虑了股权投资的机会成本,消除了传统利润核算无偿耗用股东资本的弊端,把经营者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最大限度地结合起来,极大地发挥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导向和核心作用。因而,是一个更为全面的衡量经济效益的指标。现代企业财务战略的核心是价值管理,而价值管理则是一套以经济利润为核心的分析指标,它包括公司战略制定,组织架构建设和管理流程一套完整的战略性管理体系,可见,经济利润对于企业价值管理和财务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侯明.浅析经济利润[J].工作研究.2006.(12).

[2]李玉明,张淑华,赵红梅.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差异分析[J].商业经济.2006.(7).

[3]李金香.会计利润与经济利润的评价[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4]中国会计学会.高级会计实务科目考试辅导用书[M].大连出版社.2007:182-183.

[5]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董颖.浅议经济利润挑战传统会计准则下的会计利润[J].当代经理人.2006.(21).

企业的经济利润范文4

内容摘要:本文回顾了经济效益产生的历史过程和经济学家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指出了对经济效益的理解中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从社会整体以及动态效率的角度对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做了详细的分析,从而指出经济效益这一概念的内在逻辑矛盾。本文认为,经济效益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在实践中会产生错误的结论和政策。主张用经济效率来代替经济效益的使用,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经济效益经济效率动态效率多重均衡

传统经济理论中没有经济效益这一概念。20世纪60年代,以孙冶方为代表的我国少数学者曾探讨过经济效果问题。1986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大辞典》(商业经济卷)虽然有了经济效益这一范畴,但认为经济效益就是经济效果。

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关系

一直以来,对经济效益的理解不仅实践中比较混乱,而且理论界的观点也很不统一。必须指出,考查企业经济效益的最终目的是评价经济效率。但是理论界对于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却有分歧。

这些观点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之间没有一致的关系。经济效益的概念在传统经济理论或市场经济的历史经验中都没有基础,与经济效益联系的指标没有规范性意义(托马斯•G•罗斯基,1993)。另一种观点认为两者存在着一致的关系。认为效益的实质在于效率(异同,1993)。经济效益中的效益应解释为效率与收益,效率是经济效益的实质(张先治,1996)。经济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经济质量的静态描述,而经济效率是动态的过程(刘涛、黄强1997)。

从以往的相关文献来看,“经济效益”这一说法存在很多问题:

理论上,一般认为经济效益的提高等同于企业效率的提高。实践上,仍旧用利润(收益)来衡量经济效益。财政部1995年颁布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十项指标,其中前三项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主要靠利润来衡量,并随企业利润的上升而上升。同时,最后两项指标社会贡献率、社会积累率两个主要衡量指标最终可归结为企业的收益。由此可见,新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仍旧把利润(收益)作为衡量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的主要指标。本质上,考察的是企业的利润(收益),而不是效率。

从局部而不是从经济整体来理解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关系。个别企业利润的提高可能是以社会整体利润或福利的损失为代价的。同时当从社会的角度出发来观察问题的时候,我们发现垄断、竞争、普及新产品和专业化的例子都表明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常常以相反方向运动。而代表着局部利益的“经济效益”概念,明显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只从静态来理解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关系。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关系不仅仅是静态上的关系。经济效益考察的是短期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而经济效率从本质上讲是一个长期动态的概念。从静态的观点来看是最优的选择,在动态的角度来看可能不是最优。但是,迄今为止,关于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考察都是从静态效率的观点出发来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

忽视了可持续发展问题。经济效益指标过于关注企业的利润,而无视企业的生产活动所造成的其他外部性影响。由于经济效益的概念没有考虑到企业活动的外部性,可能意味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合理扩大或缩小。在实践上,导致企业的污染水平会超过社会最优污染水平,而通过庇古税、污染交易许可证、明确产权、合并企业等办法来治理污染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些措施无疑会减少相关企业的利润水平,从而恶化企业的经济效益指标。这也与“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是矛盾的。

本文中的经济效率是指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优,即已经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使任何一个人处境变好,而同时不致使另一人的处境变坏。经济效率分为生产效率和配置效率。对于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我们认为在计划经济背景下或是市场经济尚末建立的初期,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远远偏离帕累托最优状态。因此存在经济效率提高的同时,经济效益同时也提高的改进空间。与经济效率概念相比,由于经济效益的各项指标更明确和具体,在实践上,用经济效益指标更加便于对企业运行效率进行评价。因此,经济效益这一概念在提出的初期,就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使用,对提高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成熟的历史背景下,并不存在资源配置改进的广阔空间。这时,一个企业利润的提高很可能是以整个社会的效率损失为代价的。经济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内在矛盾就变得突出起来。经济效益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如何科学的理解经济效益,不是单纯的概念之争,而是从什么样的角度来衡量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全面考察对经济效益的理解,从社会整体的角度,以动态的视角来分析以利润(收益)为主要衡量内容的经济效益指标与企业的经济效率之间的矛盾。从而指出经济效益是个错误的概念,其指标既不能正确考察企业运行的效率,也不能合理评价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在实践中会带来极大的危害。主张更加严格科学的使用经济学的术语,用经济效率代替经济效益的使用。

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相背离的情况分析

提出经济效益的初衷是用来衡量经济运行效率的高低。但是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之间并不一定存在必然的正相关性。本文试图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对两者的背离进行研究。从微观层面来看,我们对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中效率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说明效率和效益背离的各种条件和情况。

(一)完全竞争市场

主张经济效益的经济学家通常认为讲求经济效益就是用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量多的有用成果,认为经济效益是投入(通常指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与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一定的投入获得的产出越大越好(石云龙,1994)。单纯从技术的观点来看,这并没有错误,但是具体到企业的生产,这却是一个错误的认识。传统经济学理论假定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不是投入产出比最大化,不是追求“一定的投入获得的产出越大越好”。实际上,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没有企业会按照投入产出之比最大化来从事生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短期,理性生产者不会在劳动的平均产量的最高点(投入产出之比最大)进行生产,只会在劳动的平均产量最高点(劳动的平均产量曲线和边际产量曲线相交点)与劳动的边际产量等于零(总产量达到最高点)这两点之间进行生产。而平均产量的最高点只是这一可行的生产阶段的起始点。至于究竟在这一阶段其中的哪一点进行生产,必须结合生产成本,市场需求才可知道,因此,单纯从技术效率的观点,认为经济效益仅仅是投入产出之比最大,即认为生产是在平均产量最高点进行是错误的。

进一步分析,按照传统经济学的观点,完全竞争市场的经济效率是最高的,市场中的企业长期利润为零。在这一市场中,市场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也部分证明了,效率和利润以及主要用利润来衡量的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中企业的长期利润为零,因而按照新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来判断,三个主要的经济效益指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收益率很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很差。对单个企业来讲,这种低指标也许是生产效率低下。但是从完全竞争整个行业来看,这种下降却恰恰说明了行业效率的提高。因此对于完全竞争市场,经济效益的指标往往不能很好的判断社会整体效率的改进,并且还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必须注意的是,对完全竞争市场来说,单个企业效率的提高的确会带来利润的增加,以及相应的经济效益指标的提高。但是一旦从单个的企业转向整个行业,经济效益的指标就不能判断社会的效率是否改进。

(二)寡头市场

与完全竞争市场不同的是,在寡头市场经济效益的提高不但不能说明整个行业效率的提高,甚至也不能说明单个企业经济效率的提高,企业可以通过降低生产效率来提高自身的利润。

本文的分析从经典的Cournot模型开始。这一模型的特点是,两个企业都天真地假定对方不会改变原有的产量,以求自己的利润最大化。Cournot均衡满足供求相等这一要求之外,在均衡时,参与博弈的双方都达到了最大的满足。在均衡时,当事人对自己的对手策略被证明是正确的。

Cournot均衡显示,企业以超过边际成本的价格出售商品。Cournot均衡不是社会有效率的。在Cournot模型中,竞争的双方进行的是非合作的博弈。但是在博弈重复无穷次的条件下这一博弈有可能转化为合作的博弈。这是因为在无限期博弈的情况下,参与博弈的双方可能通过实行以牙还牙策略实现一个新的子博弈完美均衡:如果对方采取合作的策略,选择高价,那么在以后的博弈中,他同样选择高价。但是如果对方一旦选择低价,那么他在以后的博弈中将选择低价到永远。很明显,这个策略形成一个新的子博弈完美均衡(高价,高价)。当博弈双方勾结起来选择“高价”时,类似于联合利润最大化的张伯伦模型,合作的结果对双方都有好处。实际上,正如Chamberlin(1933)指出的,当竞争的双方都是老练的厂商,竞争双方能够根据市场的相互依存性找到一种妥协的办法,以求双方联合利润最大化。很明显,在企业相互合作或者是相互勾结的情况下,总产量减少,市场均衡价格上升,厂商的利润增加了,用利润作为主要衡量指标的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在企业层面和社会层面上,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率都发生了背离。因此,从Cournot模型来看,当企业经济效率提高时,经济效益指标却可能下降。更进一步,在Cournot模型的假设下,当企业个数无穷多时,市场结构趋于完全竞争。每个企业的利润趋向于零,即趋向于完全竞争市场所达到的竞争均衡。整个行业的效率提高了,同时单个厂商利润减少,总利润也同样减少。因此由利润来衡量的企业经济效益和行业的经济效益都出现下降。以Cournot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在效率提高时效率和效益同样也是背离的。因此,经济效益不能作为一个衡量寡头市场效率的合理指标。

总之,只要市场是寡头市场,在长期竞争博弈过程中,企业有充分的激励达成一种长期的妥协均衡。这种合作无论是以产量竞争的形式,还是以价格竞争的形式来进行,最终都是通过无效率的产量和价格控制来无偿地攫取消费者的利益,从而提高企业个体利润。因此无论从企业个体或者是社会整体来看,勾结的市场行为都是以消费者和整个社会的损失为代价,以牺牲市场效率为代价,以换取个别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垄断市场

在垄断条件下,企业利润的上升以及由此而来的经济效益指标的改进并不意味着企业效率的提高。正相反,在垄断条件下,效益指标的提高往往是由于企业经济效率的下降引起的。

一般来讲,垄断者通过垄断定价来获取利润,其做出的定价及产量策略是私人最优的,垄断者获得了最大利润。但是,垄断者所收取的垄断高价及相应的产量很显然都不是社会最优的。其收取的价格高于边际成本,产量低于完全竞争市场的产量。垄断者以高于边际成本的价格销售产品会产生社会扭曲,当消费者面对价格提高,只是稍稍地减少其需求时,价格扭曲就较大。特别是当一个行业由于垄断程度的增加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时,其经济收益指标会随之上升,但是这并不代表企业效率的提高。一个企业垄断程度的提高伴随的是产品总产量的下降和市场价格的上升,伴随的是企业和社会效率的双重损失。

进一步来说,由于存在成本扭曲和寻租,用垄断利润进行经济效益的衡量,会过高的估计垄断者的经济效益指标。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当企业在产品市场拥有垄断力量时,企业所有者很难对其成本保持控制。因此,垄断者会以高于竞争性企业的成本去生产给定的产品,例如Hicks(1935)指出“最好的垄断利润是平静的生活”。Machlup(1961)认为,当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竞争时,经理偷懒才可能存在。Leibenstein(1966)认为垄断的存在可能使企业生产存在“X-无效率”。因而依靠经济效益指标是无法衡量这一潜在的效率损失的。

而且垄断租金会在几家为获得它的企业中间引起竞争。这种竞争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性支出,消耗了垄断利润。因此,垄断利润不应该全部算在效益指标中。企业为了获得垄断利润,会倾向于花钱并付诸努力来获取垄断地位;一旦确立了这一地位,他们会继续花钱并努力保持它。Posner(1975)在寻租行为的极端例子中,得出了所有垄断租金都应该算在垄断成本上的结论。同时,由于对专利的独占是企业维护自己垄断地位的一个常用手段,因此,企业有强大的激励去保护自己的技术独占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甚至对一些最核心的技术并不进行专利的申请,这无疑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复制,影响长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因此,对垄断企业来讲,经济效益的提高并不意味着经济效率的提高,相反,它甚至意味着效率的降低。

(四)动态长期

宏观经济层面上,我们将给出一个简单的动态多重均衡模型来说明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之间的矛盾关系。同时这一模型也比较清晰的显示了经济效益对外部性的忽视所产生的后果。

我们假定政府是铁路是否投资的决策者,铁路建成后有两种类型的企业使用:高成本企业投资F2以实现工业化,低成本企业投资F1以实现工业化,且只有两个企业都进行工业化投资才能支付铁路建设的成本。在没有进行工业化投资的情形下,两个企业都使用规模报酬不变的技术,没有使用铁路扩大销售市场的必要,且此时两类企业利润都为零。由于企业不同的固定成本不可观测,因而铁路不能在这两类企业中进行价格歧视。铁路部门确定的价格能够收取高成本企业而不是低成本企业的所有利润,铁路投资因此产生了正外部性。显然,铁路被修建的一个必要条件是:铁路对每个企业收取的使用费等于高成本企业的利润时,铁路能够补偿其建设成本。此时,高成本企业的利润π2为零,低成本企业的利润为π1=F2-F1。但是如果政府使用以利润为核心的经济效益指标来评价投资的可行性,在下面两种情况下,即使修建铁路对整个经济来讲是有效率的,铁路也不会修建。

第一种情况是,低成本企业和高成本企业的利润总和大于铁路修建的成本π2+π1>R,但是,当2π2<R时,投资铁路不能收回成本,铁路不被修建。价格歧视的不可能性产生了这个结果,由于铁路不会修建,企业也不会进行工业化投资,工业化不会发生。即使是修建铁路和工业化是有效率的。

第二种情况是,即使是π2+π1>R铁路投资也不一定进行。这是由于不能确定潜在的铁路使用者,是否会进行固定成本投资并因此变成实际使用者。铁路投资后,如果两个企业都进行了工业化投资,并成为铁路的实际使用者,铁路投资者收回投资成本,最终均衡是高水平的工业化均衡。但是如果铁路修建后,面临的是一个没有工业化的“坏”的均衡,那么铁路投资带来的就是巨大损失。基于经济效益判断的政府会拒绝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铁路不会修建,工业化不会发生。因此在面对投资具有正外部性和未来均衡不确定的时候,从单个投资的利润(效益)来考察基础投资项目,往往会造成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从这个意义上讲,用经济效益这个指标衡量企业投资项目的好坏与我国早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的情况可能是有一定联系的。

结论

综上,经济效益作为衡量企业经营好坏,效率高低的指标是错误的,在经济生活中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用经济效益(利润)来衡量企业效率的高低会损害企业间的竞争。用经济效益判断企业效率的高低,意味着政府鼓励寡头之间的合谋和勾结,损害企业竞争。特别是对于企图获得垄断地位的厂商来讲,经济效益指标的政策推论是鼓励垄断企业通过“掠夺性定价”迫使其竞争对手退出市场;同时鼓励企业通过游说政府来寻租,通过牺牲社会利益来获取企业利益。同时政治创租和抽租的存在,又增加了寻租活动的普遍性和经常性。寻租破坏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使人们对市场机制的合理性和效率发生了根本怀疑。

从局部来理解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关系会带来垄断范围的无限扩大。经济效益指标鼓励垄断企业通过对稀缺知识的过度保护来维护垄断地位,鼓励垄断企业采取过度投资、扩大企业的规模、威胁其他厂商进入等策略性行动来保持垄断利润。

从静态来理解经济效益与经济效率的关系会造成基础设施投资短缺。通过动态多重均衡模型表明,由于正外部性的存在,政府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不能提供足够的社会所需的基础设施投资。从我国早期的经验来看基础设施投资的不足一直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基础设施的供给缺乏可能使得经济增长路径出现波动,以经济效益指标来衡量经济运行的效率,可能是造成我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之一。

企业的经济利润范文5

[关键词] 中国企业群;美国企业群;日本企业群;国家经济

[作者简介]钟小根?穴1977—?雪,男,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经济、区域旅游。(江西南昌 330088)

索尼创始人说:“我坚信,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这个国家的工业产业。因此,为了有效地投资,扩大产业规模和结构,必须要合理地预测投资的收益。”那么,工业产业的龙头企业是国家经济基础的骨架。一国工业企业的龙头企业投资收益的好坏与一国国家经济的凶吉关系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简称世界500强)中美日三国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一、一个有趣的现象:日本有8年的营业收入利润率都小于2%

在对表1数据分析可得,日本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群总体(简称日本企业群)营业收入利润率最低。营业收入利润率等于利润除以营业收入。1996年至2012年17年日本企业群的营业收入利润率都低于中美两国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群总体(全文简称美国企业群,中国企业群)的营业收入利润率(表1)。而且有趣的是(表1)1996年至2003年8年日本企业群的营业收入利润率都小于2%,其中有4年是负利润。美国企业群2003年营业收入利润率为1.09%,共1年小于2%。中国企业群营业收入利润率17年中没有小于2%的年份。但是,在2%和3%区间的年份1997年,1999年,2000年共3年。

表1中17年加总计算是中美日三国各国17年利润加总利润额除以17年营业收入加总额。营业收入利润率的计算结果是中国为5.63%,美国为5.57%,日本为1.56%。可见,日本企业群营业收入利润率小于2%,美国企业群的营业收入利润率大于5%,中国企业群的营业收入利润率也大于5%。

二、日本投资收益较低,国家经济凶险,中美两国在凶险之外

借用《易经》四十八卦:打翻了水瓶,无水(投资无收益)可饮,所以(国家经济)才凶险。日本企业群8年营业收入利润率都小于2%,与此相对应的是日本经济的缓慢发展。当然,1990年以后日本经济的缓慢发展是相当中美两国经济发展而言的。1990年至2011年22年期间中美日三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比较分析如下。中国GDP 2011年73011亿美元,是1990年GDP 3569亿美元的20.46倍;美国GDP 2011年150944亿美元,是1990年GDP 57572亿美元的2.62倍;日本GDP 2011年58685亿美元,是1990年GDP 30183亿美元的1.94倍。从中可得信息是,第一,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美国次之,日本经济增长最慢;第二,2011年中国经济规模(GDP)超过日本经济规模(GDP),位居世界第二。

就中美日三国进入世界500强上榜数量和营业收入分析可得:在1996年至2012年三国上榜数量比较如下:中国从1996年的4家增加到2012年的79家;美国从1996年的153家减少到2012年的132家;日本从1996年的141家减少到2012年的68家。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培育了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行列。日本经济的较慢发展出现了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数量的减少。美国经济虽数量减少,但进入世界500强数量从1996年至2012年17年都是数量最多的,世界各国位居世界第一。日本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总体营业收入总计由1996年的3.14万亿美元减少到2012年的3.63万亿美元。相对应这段时期美中两国企业总体营业收入总计是增长的。美国由1996年的3.14万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8.41万亿美元。中国由1996年的0.05万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4.17万亿美元。可见,日本企业群投资收益较少则日本经济凶险,对应的是之后年份该国上榜企业数量的减少和营业收入总额的减少。中美两国情况是在凶险之外。

三、一国企业群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是投资收益越高越吉利,投资收益较少则凶险

(一)营业收入利润率是衡量一国企业群可行的重要指标

衡量一国企业群能否健康发展有很多指标,营业收入利润率是其中一个可获得的指标。本文提出一个猜想:连续多年(日本是8年)一国企业群的营业收入利润率都小于2%,则国际经济不吉利。可讨论的具体问题是连续多年能否可定一个具体的数字,比如日本的8年。本研究只是做一个大胆的尝试。

(二)企业要重视投资收益率

本研究的投资收益率用营业收入利润率来替代。在1996年至2012年17年中日本的营业收入利润率小于2%,中国和美国都大于5%。是不是一般行业的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大于5%才能持续发展?对世界500强企业1996年已经进入的索尼公司,1998年进入的微软公司和2006年进入的苹果公司营业收入利润率对比:索尼公司17年营业收入共计11225.41亿美元,利润480.25亿美元,营业收入利润率是0.43%;微软公司15年营业收入共计5777.04亿美元,利润1715.54亿美元,营业收入利润率是29.70%;苹果公司7年营业收入是2997.42亿美元,利润是572.93亿美元,营业收入利润率是19.11%。所以,成长型的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在10%以上。本处要讨论的话题是:一般行业企业的投资收益率需要大于5%,高新技术成长型的企业投资收益需要大于10%。

(三)投资收益较高意味着企业家需要找到打水的用具

为什么有些国家企业群在持续繁荣,有些国家企业群走向衰退?走向衰退的一国企业群是不是打翻了水瓶,无水可饮,所以凶险。这个打翻了水瓶是不是意味着一国企业群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制度存在缺陷,没有充分利用已有的人力资源或者是根本没有可用的优秀人才呢?企业家彼得西门子说:“放弃技术领先地位,就是放弃竞争和美好前景”。盛田昭夫的发展理念是全力以赴地向周围世界寻求新思想和新技术,四处寻求知识,大量购买和改进别国的技术成就。盛田昭夫认为从设计制造销售和宣传,不论那一个环节出了毛病,都是管理部门的失败;技术产品计划和市场经营三者企业缺乏任何一种创造性都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投资收益较高意味着企业家需要找到了打水的用具?穴如水瓶?雪。打水的用具是企业的人才,创新的产品,还是有利于人们干事业的企业制度?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话题。

[参考文献]

[1][日]出井伸之著.程雅琴译.迷失与决断:我执掌索尼的十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8.

企业的经济利润范文6

当前热电企业经营环境面临电力需求增速趋缓、资金矛盾凸现、煤炭持续涨价、电价调整不到位等压力。热电企业需要拥有一套科学, 实用和高效的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持系统,使其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 掌握电力市场运行规律、做出正确的决策,实现利润最大化等目标并且赢得市场。然而,目前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体系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发展需要。在指标体系上,缺少对利润参数影响指标的深入分析,对利润的因素分析只停留在财务指标上。部分经济活动分析虽然加入了生产指标方面的分析,但是没有将生产指标和利润联系起来,造成了生产指标和利润指标脱节,生产指标的变化没有反映出利润的变化。在分析方法上,热电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方法单一,只有简单的对比分析,没有加入更进一步的因素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因此无法找出产生问题根本原因。在分析体系方面,只是对利润和成本等指标进行核算和事后分析,属于被动的记账式,缺少对重要指标的事前预测,不能为决策者提供更全面的决策依据。

二、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指标体系

现阶段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指标体系没有将生产指标和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在以利润为核心的指标体系中,指标的划分不够细化,决策者无法直接了解到生产指标和利润的联系。而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指标体系应该在以利润为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入生产方面的技术经济指标,从而深化对利润的分析,以此建立的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指标体系见图1。

图1中各级因素指标和利润指标的联系可以通过计算公式表达,即可以利用因素分析法计算它们对利润的影响。 但是影响利润的某些因素指标不能直接在利润的计算公式中表达出来,如影响上网电量和煤耗的因素指标。因此在分析中要对图1中的指标体系作补充,其中影响上网电量的因素为:电网运行情况、机组非计划检修、非停及降出力、运行方式、检修延期、燃料供应和库存、燃料质量、调度曲线考核、气候变化、公共关系等。 影响煤耗的小指标为: 汽压、汽温、给水温度、循环水温、氧量、飞灰、排烟温度等。

三、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体系

全面的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必需把事后分析和事前预测相结合。企业通过事后分析总结评价经济活动效果,解释主要问题,查明原因,总结经验,指导今后工作。再通过事前预测对企业未来经济活动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及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分析。因此,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体系应包括:

第一,事后分析。热电企业的利润是衡量企业工作质量的综合性指标,因此建立以利润为核心的经济活动分析模型,对利润进行深入全面的因素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因素分析全面深入的分析了财务和生产两方面的指标对利润的影响,敏感性分析作为对因素分析的补充,使利润分析进一步细化,分析生产中不能直接在利润的计算公式中表达的因素指标对利润的影响。

第二,事前预测。热电企业通过对利润的因素分析和敏感性分析,发现问题并查明了原因,则需要对下一阶段工作编制科学的计划,制定经营目标。此时在决策者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热电企业发电量等重要指标进行趋势分析,为决策者选定经济合理的措施或方案提供依据。

四、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预测模型

其一,因素分析。因素分析法将综合经济指标分解为各个经济因素,通过分析指明哪个因素变动对综合指标的变动起了积极作用,哪个因素的变动对其起了消极作用,从而确定改进的重点。

由图1所示的热电企业经济活动指标体系可知利润总额的构成如下:

利润总额=(上网电量*上网电价)+(供热量*上网热价)-(材料费+修理费+折旧+工资及附加+其他费用)-购电费-水费-供电煤耗*上网电量*综合标煤单价-供热煤耗*供热量*综合标煤单价-税金及附加-财务费用+营业外净收入+其他业务利润

应用因素替代法公式推导计算出各因素对利润总额的影响:

上网电量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基期上网电价-基期供电煤耗*基期综合标煤单价)*(本期供电量-基期供电量)

上网电价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本期上网电量*(本期上网电价-基期上网电价)

供热量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基期上网热价-基期供热煤耗*基期综合标煤单价)*(本期供热量-基期供热量)

上网热价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本期供热量*(本期上网热价-基期上热电价)

综合标煤单价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基期供电煤耗*本期上网电量+基期供热煤耗*本期供热量)*(基期综合标煤单价-本期综合标煤单价)

供电煤耗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本期上网电量*本期综合标煤电价*(基期供电煤耗-本期供电煤耗)

供热煤耗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本期供热量*本期综合标煤单价*(基期供热煤耗-本期供热煤耗)

水费、购电费、材料、职工薪资、大修、折旧、其他费用、税金及附加和财务费用变化对利润总额的影响=基期值-本期值

其二, 敏感性分析。敏感性分析是对因素分析的补充,对影响利润中的一些无法用计算公式表达的指标进行分析。下面对影响上网电量和煤耗的因素指标进行分析。

发电量方面。利润相对于上网电量的敏感度=上网电价,即上网电量的单位变动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为上网电价。进一步,上网电量又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则这些因素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为:(某个因素对发电量的影响值*上网电价)。

煤耗方面。利润相对于煤耗的敏感度=综合标煤单价*上网电量,进一步,煤耗又受到某些生产小指标的影响,则这些生产小指标对利润的影响程度为:(某个生产小指标对煤耗的影响值*综合标煤单价*上网电量)。

其三,趋势分析。趋势分析就是以现有资料为基础,研究复杂多变的因素,以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这里采用灰色预测的GM(1,1)模型对供电量指标进行预测。灰色预测实质是一次累加生成,即将原始数列依次累加后,形成明显的指数规律,然后用一条曲线去拟合累加生成,在累减还原即可得到预测值。原始数列x(0)的灰色预测模型为:

五、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模型的应用

其一,因素分析。对某热电企业的利润总额进行因素分析,结果见表1,其中本期值为该企业2009年10月31日的本年累计数据,上年同期值为该企业2008年10月31日的本年累计数据,增长为本期值减去上年同期值,影响值则是利用上述模型中因素分析的公式计算的影响值。

从表1可以看出:

本期利润值较上年同期有大幅度的增加,虽然本期上网电量的减少在很大程度上减缓了利润的增加(影响程度为-66.57%),但是由于本期上网电价和上网热价的增加对利润增加的影响程度分别为62.05%和67.26%,因此利润总额还是得到了提升。此外,财务费用的降低也对利润的大幅增加产生了一定作用(影响程度为15.9%)。

一些生产指标的小幅变化引起了利润的大幅变化:本期供电煤耗减少了1.02克/千瓦时,直接导致利润增加了1645892.99元;由于本期供热煤耗增加了1.69千克/吉焦,利润减少了3524175.42元;本期综合标煤单价降低23.7元/吨使得利润增加了21776278.15元。

根据以上数据,决策者可以很直观的了解到财务及生产方面的各个指标对利润变化的影响,找出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而总结经验,更好地指导今后工作。

其二,敏感性分析。供电煤耗影响利润变化的主要生产指标,而供电煤耗又受到一些技术经济小指标的影响,通过敏感性分析得出这些指标对利润的影响。已知某热电企业本年供电煤耗在表中各因素指标的影响下较去年减少了4.522克/千瓦时,由于供电煤耗减少导致利润增加了8181595.6元,本期综合标煤单价为706.15元/吨,本期上网电量2562185千千瓦时,则利用上述模型中敏感性分析的公式可计算出汽压等小指标和变化对利润变化的影响值。见表2:

从表2可以清楚直观的了解到热电企业的一些技术经济小指标对供电煤耗及利润的影响值,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利润变化的原因,为企业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其三,趋势分析。采用灰色预测的GM(1,1)模型,利用Matlab对某热电企业的年度发电量进行预测,该企业已有的原始发电量时间序列如表3所示,利用2004年~2009年的利润数据对该企业2010年的发电量进行预测。

从表3可以得出该热电企业2010年预测发电量5859939千千瓦时,企业在进行2010年工作安排和计划部署时应该参考该发电量,合理制定生产经营计划。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对利润等重要指标进行预测,这里不再详述。趋势分析有利于热电企业决策者做出正确发展战略、统筹安排、正确决策以减少损失。

六、结论

经济活动分析是热电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结合实际,建立了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指标体系,将财务指标和生产指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并结合事后分析和事前预测建立了热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体系和分析预测模型。热电企业利用该模型,能够科学、全面、预见性地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充分认识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不足和困难,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为企业领导科学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不断地推动企业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邹泽锦:《发电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年版。

[2]曾鸣:《电力企业计划管理及技术支持系统,中国电力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