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安全的基本内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安全的基本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安全的基本内容

职业安全的基本内容范文1

【关键词】资金安全 内部控制 人力资源政策 影响

在2010年,我国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合理保证资产安全作为内部控制目标之一,同时单独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8号――资产管理》,着重对库存现金、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资产提出了全面风险管控要求,旨在促进企业在保障资产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资产效能。虽然在现在企业中存在这么完善的制度来约束企业的资产管理,但有些企业还是面临资金挪用、非法占用和实物资产被盗的情况。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我国企业,当前的问题不是没有比较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而是制度执行力较弱,从某种意义上一也可以说是人力资源政策薄弱。这致许多制度成为一纸空文,给企业带来众多资产安全隐患。只有通过合理的人力资源政策,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所以笔者认为制度在企业资金管理过程中是基础,具体的实施和控制得靠人力资源政策。

一、人力资源政策和企业资金安全及其主要内容

人力资源政策指的是指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的制度、法令、程序和方法的总和,它贯穿于人力资源的整个运动过程。《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第16条规定企业应当制定和实施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政策,并且规定人力资源政策的基本内容应包括:

(1)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2)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3)有关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政策。

资金安全的基本内容从狭义上来说包括:

(1)货币资金是否被挪用;(2)是否非法占用企业的货币资金或者实物资产;(3)实物资产是否被盗。资产的安全性还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有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和流动资产比率;二是短期流动性比较强,不至于影响盈利的稳定性。

二、人力资源政策对企业资产安全的影响

从上面可以看出人力资源政策和资金安全所包含的内容各不相干,但是人力资源政策的各个环节都从侧面上无时无刻影响着企业资金安全,也就是说企业资金管理制度的准确实施需要人力资源政策各个环节做保证。

(一)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对企业资产安全的影响

员工的聘用、培训、辞退与辞职是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新招聘的员工不管是在学历、经验、道德上,还是前沿的、创新的管理思想和理念上,都必须符合企业的需要,这是建立内部控制的基础。员工招聘进来之后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培训能够使员工了解应遵循的工作职责、行为要求及业务流程。

(二)员工的薪酬、考核、晋升与奖惩对企业资产安全的影响

公司薪酬福利结构及政策是吸引、保留和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是公司经营成功的影响要素。只有让企业的薪酬福利做到以人为本,员工才会一心一意地按照企业的规则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利益不被员工利用,才能有利于企业的资金安全。可持续发展的公司薪酬福利结构需要在制订薪酬政策时充分考虑短期、中期、长期报酬的关系,并为特殊人才设计特殊的”薪酬方案”。企业必须坚持”职业精神,相互尊重”的用人哲学。员工在为公司创造价值,也得给员工创造持续发展的空间,保证企业的人才不流失,加强企业资金安全。

(三)关键岗位员工的强制休假制度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对企业资产安全的影响

岗位轮换制在企业经营上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能够有助于打破部门横向合作上的隔阂和界限,为部门合作打好基础。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其次能够让员工认清本职工作与别人、其他部门的关系,能够提供工作积极性。但最重要的是,关键岗位员工轮岗制度是保证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有效方法。岗位定期轮换和强制关键岗位员工休假可以让别的第三人介入工作查看以前工作是否合法,是否存在非法转移资金,侵吞公司资产的行为,做到互相监督保证企业资金安全完整。

(四)掌握国家秘密或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对企业资产安全的影响

对掌握重要商业秘密的员工包括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守商业秘密的人员。此人力资源政策要求其在本单位任职期间履行对企业的忠诚义务,保守企业的商业秘密,不得在与本单位竞争的企业兼职或任职。不难看出,对掌握商业秘密的员工离岗的限制性规定本身就属于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方面,而且其与内部控制环境要素中的权责分配相联系,因此保证了企业资金的安全。

三、总结

一个系统、科学的人力资源政策能够促生一个高效的内部控制环境,无效的人力资源政策则可能导致内部控制环境的其他组成要素失效,使内部控制无效。要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政策需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入手。总之,人力资源政策的各个环节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上对企业资产安全的其他构成要素产生影响。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不仅有利于提高员工的素质,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还有利于净化内部控制环境,节约内部控制成本,弥补内部控制缺陷,并最终实现内部控制效果,保证资金安全完整。

参考文献

[1]沈英.关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思考.商业经济,2004,第5期.

[2]元丽萍.货币资金内部管理和控制的思考.经济师.2010,第7期.

[3]林钟高,刘捷先.基于企业人力资本组合的内部控制分析. 新会计.2010.第5期.

[4]田林.论内部控制环境中的人力资源政策及其影响.会计之友,2008,第8期.

[5]杨国胜.企业货币资金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河北企业, 20l0,第8期.

职业安全的基本内容范文2

摘要: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计量技术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提高职业病防范水平。

关键词:计量 职业健康 安全

一、计量安全防护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与职业工作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的、涉及影响人们健康与安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各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产业界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如何不断改善从业人员的职业工作环境,从而促进从业人员的健康与安全。我国制定了有关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了我国职业健康安全法规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确定了我国职业健康安全法规的基本内容。我国职业健康安全法规规定的内容可概括为:事故预防、事故处理、法律责任三个主要方面。在事故预防方面的法规要求基本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人员与设施,设备与物品,作业环境,管理。为了消除、限制或预防劳动过程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保护职工安全和健康,保障设备安全和生产正常运行,我国制定了大量的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如: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和GB/T28002-200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南》。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69-2007《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对计量安全防护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保障计量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是计量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计量安全防护是指在计量工作及相关活动中人员、设备的安全和防护问题。劳动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就此而言,计量安全防护是要保护计量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换言之,计量安全防护是指计量工作人员在从事计量工作或相关活动过程中获得符合国家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劳动安全保障条件,建立安全健康风险意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管理的基本方针,从而预防事故发生和控制职业危害。

安全泛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入不出事故的状态。而危险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疾病、设备或财产损失以及工作环境破坏的状态。事故就是造成人员死亡、疾病(职业病)、伤害、损坏及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事故是突然发生的,安全防护就是防止事故发生和保护人员与设备安全所采取的措施。

为了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就必须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危险源辨识就是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危险源可能会引事故的发生,某一个或某些危险源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和其可能造成的后果称之为风险。

二、计量工作的特点

计量工作涉及操作人员、测量标准、设施、设备、测量方法、被测对象、测量数据等许多方面,计量安全防护必须根据计量工作的特点进行。计量工作有如下特点:(1)计量涉及的专业面广。从大力值的测力设备到高电压设备、电离辐射源、射频辐射源,以及各种化学试剂、标准物质等,许多方面都会涉及安全风险。(2)计量要求的环境条件严格。为达到计量标准的高准确度和高稳定性,往往需要采用恒温、防振、屏蔽等控制环境条件的设施,长期处于这些设施中可能会对人员的健康有影响。(3)计量标准及其配套仪器设备价昂贵,一旦由于火灾、爆炸或其他因素造成设备损坏,不仅财产损失严重,并且由于计量单位服务面广,会波及影响到量值传递工作的正常进行。(4)计量所依据的方法由法规性文件加以控制。计量人员必须执行检定规程或校准规范,一些实验室还制定了操作规程,因此可以在制定规程或规范时对本专业存在的危险源提出防范措施和严格的操作要求。计量的这个特点有利于安全防护。

三、计量安全防护的基本方法

(1)辨识危险源,找到不安全因素;(2)通过风险评估,分析危险源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风险控制,规划防护设施和应急措施;(3)起草操作规范和安全防护规范;(4)最大限度地为计量人员提供安全防护;(5)实施计量过程的安全管理,保障计量人员的人身安全。

四、计量安全防护的要点。

危险源可能的来源也就是计量安全防护要重视的要点,大致如下:

(1)物理因素:例如:噪声、振动、强光、气压(低压/高压)、电离辐射、强电磁场辐射;(2)生物因素:例如:细菌、病毒;(3)化学因素:例如:汞、苯、硫酸、铅、溶剂;(4)环境因素:例如:窒息、脱水、吸入微粒、温度过高或过低;(5)火灾危险:例如:爆炸、烟熏(有毒气体/有毒蒸气)、高腐蚀化学物质、汽油;(6)机械因素:例如:压缩空气/高压水流(例如切屑液流)、超负荷、切断、拉伸、缠绕、磨损、碰撞、剪切、刺穿;高处坠落、尖锐物体刺伤、设备运输中磕碰、滑倒或绊倒;(7)心理因素:例如:压力、暴力、灾害、抑郁等引起的社会心理问题。

五、结束语

职业安全的基本内容范文3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安全教育;体系构建;探究

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高职教育呈现出诸多变化,显著变化之一就是对学生的培养方式由单纯依赖课堂教学向注重实习实训转变,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技能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各类实践教学的实施占据了整个高职教学过程的一半甚至更多。高职教育的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将来所接触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大多在生产、管理第一线,成为具有较高职业安全风险的特殊群体,职业安全教育尤其重要。从理论上来说,职业安全属于公共健康学科领域,是为解决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遇到的人身安全、健康与财产等问题。在现行的高职教育教学体制中,几乎没有完整、系统的职业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学生也基本接受不到专业、系统的职业安全教育。首先,课程设置单一,教育内容单调。很多学校将职业安全教育列入了实习范畴,由辅导员或班主任在实习之前做一些辅的动员或简单的安全教育,职业安全教育流于形式。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职业安全意识淡薄,责任意识差,更谈不上对职业安全理念、价值、文化和安全技能的系统学习。其次,教学方式单一,教学途径狭窄。职业安全教育是职业技能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但又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教学。目前采取的职业安全教育教学方式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接受到的知识仅限于理论。但是,职业安全技能如职业活动中的安全防患技能、事故管控技能、现场应急救援等,都需要有教师或专业人员的指导、演示等。结合客观实际,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融入职业安全教育教学很有必要。

一、构建职业安全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一)满足学生职业安全需要

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与职业工种有关的职业安全与健康、法律法规、生产常识、应急救援方法等,属于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范畴。在实际教学中,这部分知识未引起重视。一些教师、管理人员,甚至学生对职业安全技能教育和学习重视不够,把职业安全教育看作辅助教育,走过场,或是可有可无,导致发生安全事故。有的学生刚刚毕业,却由于自身安全意识和责任薄弱,加之安全技能的缺乏,在职业活动中因工受伤或是死亡,等等。这些事故的发生,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也给社会、企业、学校敲响了职业安全技能培养的警钟。

(二)树立职业安全防患意识

社会转型变革、市场经济发展等导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以追求金钱为目标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普遍存在,许多专业课程学习尚且不能按时完成,更何谈职业安全教育。加之现行教育体制对整体安全教育的滞后性,学生本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责任感弱化。随着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能否应对职业活动中突如其来的变故,也是衡量现代技能人才素质的一个方面,如职业伤害和职业危害、劳动保护、劳动争议仲裁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安全教育,能够增强学生职业安全防范意识,学习并掌握基本的职业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提高职业安全防范能力。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安全教育教学,能够使学生逐步理解职业安全的重要性,把安全当作是个人价值的一部分,将其渗透到个人的工作、生活中,成为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并认识到职业安全与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职业生涯的安全与健康,不仅仅关乎到个人的健康和幸福,更是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二、职业安全教育体系构建

(一)构建教育制度

高等职业教育在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应当倡导师生通过学习职业安全知识,养成安全工作习惯,形成职业安全观念,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思想,强化职业安全责任,使职业安全准则深入人心。可尝试建立职业安全教育教研机构,制定系统的职业安全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将职业安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和正常的教育教学计划中,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并与其他公共学科同安排、同考核、同评比,建立教学效果评价机制。

(二)教育运转模式

为理顺职业安全教育工作思路,增强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职业安全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在职业生涯中起到的预防作用和对社会安全价值的传递功能,实现职业安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良性运转,特提出职业安全教育良性运转模型。

(三)教育教学体系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职业安全技能的核心能力除了本身对事故的风险管控能力及应急救援能力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安全教育能力。其组织内容框架如图2所示。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安全技能核心能力,职业安全教育教学方式及主要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如表1所示。职业安全教育的内容除了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传统安全知识外,还可根据时代产能变化与要求,结合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不断拓展和延伸。针对重点专(行)业领域学生做专项安全教育,如冶金、建筑、矿山、交通运输、危险化学品等;对通用作业领域如电气、机械、电焊(切割)等专业安全技术教育或特种作业安全技能培训。还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要求和实习目的开展有针对性的重点安全教育,做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四)教育教学模式

作为高职院校,可以有步骤、有计划的针对学生的学习,开展各个阶段职业安全教育工作。

(五)营造职业安全文化氛围和创新教育平台

在制定安全教育规划时,可将职业安全文化融入日常教学、管理和服务中,营造校园整体安全文化氛围。加强对职业安全文化内涵的宣传,把各种职业安全知识、规章制度融入到日常教学和教学场所,使师生自觉感受和遵守职业安全文化环境氛围。把学校文艺活动、社团活动、课外活动、实习实训等与职业安全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对职业安全教育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与沟通的方式,结合节能环保、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培养等对学生进行职业熏陶。例如,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或是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开展专项讲座等,使学生感受行业生产环境、技术特点。设立职业安全教育宣传栏,用漫画、流行的语体,或警示短片宣传安全生产知识。设立校园安全广播、微博、微信、QQ群等账号,开展各类以职业安全为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等,以调动师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作者:吕姝宜 周辉林 单位:昆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龚甫.浅析中小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现状[J].安全月刊,2014(2)48-50.

职业安全的基本内容范文4

1.1制订医院医疗管理计划。医院管理部门依据上级卫生部门的要求和指令以及地区整体卫生规划要求,并结合社会对医疗的需求情况,根据医院所有的医疗资源,以全院医疗工作为总纲,制订各个部门的工作计划,分为远的医疗管理计划和近期的即将执行计划。1.2合理组织医院医疗技术团队。按照医院医疗管理工作计划的规定,科学地组织医院医疗技术力量,内容如下:医疗组织机构的科学设置和调整,医院医疗技术人员合理分配、科学调度,医疗技术人员的岗位调整与日常排班、建立高效的职能部门和领导团队,只有这样才能使工作效率和医疗效果达到最佳。1.3制订医院各项医疗规定、章程和各项制度。医院的各项医疗规定、各项章程和各项制度的修订,是要完全按照上级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法规以及相应要求,并够反映当代医疗技术的发展水平,特别是临床医学的发展。要从提高医院医疗的技术水平出发,从整合医院医疗资源利用率方面出发,科学地制订适合本医院的各项规章、各项制度,比如:医疗管理责任制度、各级人员工作职责、执行诊疗常规流程制度、各项技术科学操作规范等。1.4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医院的工作要比其他行业的工作内容,经常会遇到很多的变化因素,有些也是无法预知的。所以要做好所有医疗活动中的各项调控工作,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是常规性的任务,既要保证整个医院处于应有的状态,又要能处理随机工作中的随机问题。所以医院医疗活动的协调内容繁多、环节相对比较复杂,在诊疗工作中,时常有不协调的情况发生,比如在某些急诊患者的诊疗工作中,不好确定病情属于某学科等问题,所以要在充分掌握情况,掌握其主要规律,经主要部门共同研讨,才能这样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协调与合作制度,使医院的医疗管理处于一种惯性状态。1.5检查和评审医院医疗工作。医院医疗工作的评审,在医院医疗管理管理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医院管理是否是科学标志。在医院检查评审医疗活动中,应做到如下两点:第一、要建立科学完善相应制度和章程,这样才能正有助于评审工作的开展。第二、确保制定的各项制度、各项章程准确实施,使医院工作中的医疗检查和评审更加科学化,这才能保证医院评审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

2医院医疗管理的基本内容

上述医疗管理的职能是从管理功能角度阐述了它应做到的工作,从一定意义上讲,可视为管理的基本内容,而这里要谈的是从管理业务项目角度,说明管理的基本内容。2.1医院诊疗组织的管理。诊疗组织是医疗活动的组织保证。没有诊疗组织,医疗活动无从谈起。因此,加强诊疗组织的管理是医疗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诊疗组织的管理在保证诊疗活动的有序、相对稳定的同时,应当重视适时地变革。2.2医院医疗技术细分化管理。医院医疗管理是技术规范的核心也是医院医疗工作中心环节。临床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医疗管理日益呈现各种形态,包括精细化、综合化、系列化和实时化等。实现这些目标不仅要依靠行政部门,还需要各科室的合理配合,以及医务人员的自身管理。2.3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医院医疗工作面向的社会中的人,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责任,那么医院医疗安全管理则是医院管理的组成部门,这直接关系到整个医院的发展。针对医源性方面的因素、医疗技术方面的因素、药源性方面的因素、医院卫生学方面的因素和组织管理方面的因素,建立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方法。关键在于医院医务人员树立医疗安全的观念,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并采取预防措施。医疗安全管理既是医疗行政部门的职责,又是政治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的职责。医院的领导者更应时刻放在心上。2.4对医疗管理的几点建议。做好医疗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包括每一项操作、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把影响质量的问题控制在最低范围内,才能是取得最好的医疗效果和最高的公众满意度。但通过日常的医疗行为监管仍然能发现大量的不安全因素,针对全过程医疗质量管理的实施,特提出如下建议。要有全员参与、全员行动的质量管理的理念,真正让医院的每一位员工参与进来。医疗管理服务于医院的各个工作岗位。从接到的各类投诉案例看,投诉几乎涉及各个科室,从为患者挂号到为患者取药,从医生诊疗到护士护理,从医院卫生环境到饮食安全,从临床各个科室到后勤各个部门,都要建立完善的、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管理的功能和作用。因此医疗管理必须做到全员参与。不断的质量检查,考核指标的完成是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有效质控方法。按照医院评审考核标准应常规性的对重点环节质量进行检查,寻找质量缺陷才能发现问题,才能进行定性分析,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改进措施,医疗质量才能不断提高。质控可采用环节管理和终末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经常开展质量培训和质量管理培训工作。当前大部分医院员工不够了解与自已工作岗位和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以及管理办法;有的医生甚至不清楚现行的医疗核心制度,有些年轻医生甚至不熟悉常见病的诊疗常规和操作的规范;部分科室的中层干部不清楚自已应该如何开展质量管理工作,也不够不关注质量管理,造成本科室全体成员精神涣散、医护人员医疗缺乏规范、技术水平不断下降,医疗纠纷投诉经常发生。所以管理部门要经常组织质量培训,如熟悉工作制度、熟悉操作规程、熟悉诊疗常规、熟悉护理常规等内容的培训,对于提高全院职工对现行制度、规范内容的知晓程度来指导其医疗行为,避免医疗工作中失误。加强药品、材料、设备等物资的管理,实行统一招标,主渠道进药,杜绝医疗服务收入直接与个人收入挂钩现象,狠抓收受药品回扣等现象。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严禁分解项目、比照项目收费和重复收费。加强医药费用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实行价格公示制、查询制、费用清单制,提高收费透明度。

3讨论

作为医院的管理工作者,我们现在应该着眼于整个医院资源的整合,找出管理的创新模式,并用高瞻的眼光看待整个卫生行业,力求各方共赢,推进整个医疗管理工作的进步。

作者:苑仁坤 单位: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医疗保健中心

参考文献

[1]袁春云.“浅谈医院医疗管理”[J].《第一届航天医院管理论坛论文汇编》,134-136.

[2]易学明,杨宝林.“对医疗质量管理本质的再认识”[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6,3(22):170-172.

[3]曹荣桂.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职业安全的基本内容范文5

关键词:高职;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岗位群

信息安全是当前知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焦点,在目前和将来都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安全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它和政府、国防、金融、制造、商业等部门和行业密切相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1]。信息安全是一门新兴学科,这方面的人才还十分稀少,尤其是政府、国防、金融、公安和商业等部门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很大。解决信息安全供需矛盾的途径是大力培养信息安全人才,积极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规划。本文从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出发,在了解国内外著名大学以及职业院校的信息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对已有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和不足进行分析比较,并以我院信息安全专业为例,针对课程体系建设提出设想,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1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1.1以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为依据

专业教学设计应以职业标准中规定的素质、知识、能力要求为依据,抓住职业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两条主线,培养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素质的人才。

1.2以就业为导向

课程设置要与职业岗位相符合,课程内容应满足社会实践的直接需要,能清晰地体现出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它主要表现在学校应主动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课程内容要强调贴近工作实践,能反映学生未来工作状况;学校应与行业保持紧密联系,定期邀请企业专家直接参与课程设置[2]。

1.3专业知识与技能兼顾

专业课程设置应在分析岗位所应具备的专业技术应用知识和工作技能之后进行。为此,课程设置体系应分为两部分: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应满足岗位知识的基本要求,实践课程体系应与国家乃至国际行业标准紧密接轨[3],制定严格有序的实践教学过程及评定体系。

1.4以课程整合为手段

理论课教学在坚持“必需、够用”的原则下,强调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综合开发。课程模块与模块之间要求自然衔接和过渡,防止一门课开成多门课,多门课之间交叉、重复的现象。

2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安全专业人才需求的扩大,培养信息安全专业人才迫在眉睫。2001年以来,许多高校建立了信息安全专业。在国内,密码学领域的科学研究比较成熟,而在其他信息安全领域还未形成系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体系。所以,信息安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4]。

(1) 信息安全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相应的课程体系还很不完善。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的规格和一些具体做法都是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掌握的,没有统一的指导性意见。

(2) 教学计划不够科学合理,课程体系没有突出信息安全学科自身特点。在课程中注重密码学、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单纯安全理论与技术知识的传授;而对于如何构建安全的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如何设计安全方案,如何实现安全系统等涉及甚少,但这些正是市场所需求的。

(3) 信息安全学科体系尚未建设起来,未形成系统的信息安全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尽管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开设信息安全专业,但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停留在安全理论、安全策略等层面,这造成金融、商业、公安和政府等部门信息安全人才的缺口很大。

(4) 具有信息安全专业的院校实验条件相对落后。信息安全学科既强调理论性,也注重实践性,许多安全技术与手段需要在实践过程中掌握。

3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分析

信息安全专业必须围绕岗位群设置课程群支撑体系,课程改革也必须围绕岗位群,以知识建构和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目前,信息安全人才岗位大体分为以下三层:信息安全应用、信息安全技术以及信息安全管理。按照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信息安全专业应着重培养信息安全应用型和信息安全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而信息安全管理型为扩展目标。安全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由专业素质性课程支撑,信息安全技术型人才培养由专业能力性课程支撑,而安全管理型人才培养则应由专业发展性课程支撑。专业素质性课程是专业能力性课程和应用性课程的基础,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专业能力性课程是专业素质性课程的延伸,是发展性课程的有力支撑,侧重于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构建能力的培养;专业发展性课程是前两者的最终目的,注重学生发展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表1是对信息安全专业职业能力的简单分析。

面向岗位群的需要,不同阶段课程之间允许相互嵌套、融合、渗透。专业能力性课程群中,前期有几门课程也可看成专业素质性课程,有些后期开设的课程可看成专业发展性课程,将共性的部分归入能力性课程群,有些课程对于高职高专的目标培养来说,要求较高,应该合理地纳入到选修课或专业方向课中。

4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解决方案

在较为科学的课程体系结构指导下,按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围绕职业岗位群需要,信息安全课程体系与各阶段课程群分布如表2所示。

为突出应用、强化能力,信息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有四条主线,分别是操作系统主 线、编程能力训练主线、网络基础知识主线及安全技术应用主线。

4.1操作系统主线

由于安全管理或安全方案的设计可能遇到各类操作系统,因此在操作系统主线中设计了三大主干课程:网络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及操作系统与安全,并且有延续关系。网络操作系统主要了解各类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内容及特点,要求重点掌握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常用服务器的搭建与管理;Linux操作系统要求重点掌握Linux平台下的常用服务器的搭建与管理;操作系统与安全则在前两者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讨论网络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与管理,要求重点掌握常用服务器的安全配置与管理,并为安全技术应用主线奠定基础。这三大课程由同一位专任教师授课,这样可以更好地协调各课程的关系及重点内容。

4.2编程能力训练主线

编程能力训练主线包含四门主干课程,分别是C/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Java程序设计及TCP/IP编程,在编程语言应用能力方面突出C/C++语言课程的重要性,数据结构采用C/C++语言为平台,和C/C++语言程序设计两门都以周课时为6学时开设。TCP/IP编程是在前两门语言的基础上,根据岗位需求开设的,如对网络应用系统的安全管理,因此四门课程有承上启下的关系。

4.3网络基础知识主线

网络基础知识主线包括数字电路基础与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互联技术等课程,目的是熟悉各种网络硬件设备,掌握网络结构,各课程之间可以整合。数字电路基础与微机原理是数字电路基础与微机原理与应用的整合。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网络互联技术两门课程由同一位教师授课。

4.4安全技术应用主线

安全技术应用主线包括信息安全基础、信息安全工具、数据存储与备份等课程,结合高职类学生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将PKI技术、VPN技术、网络攻防技术、信息安全策略和机制等课程列为专业选修课或专业方向课,作为必修课的必要补充,使学生能掌握核心技能。

4.5各专业课程关系及具体教学实施

除了上述四条主线课程群外,课程体系中还设置了辅助课程,如计算机专业英语、网页制作与网站建设、SQL Server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四条主线的专业课关系:每条主线对应其相应的岗位要求和能力素质,主线内课程互相衔接、联系紧密,主线间课程既彼此独立,又相互补充,这要求授课教师相互间探讨与交流,对交叉知识能有的放矢,做到不重复讲授,对已讲授过的知识只管应用。

在课程设计实施上,要求每个课程环节必须达到规定目标,尽量做到素质、知识及能力三层次不脱节。根据不同的课程主线,授课方式要求多样化。操作系统类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在课程中学会应用;编程能力训练类课程要求加强实例讲解,进行项目式教学,强调学生仿照能力;网络基础类课程要求采取讲授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授课方式,要求精讲多练;安全技术应用类课程强调在课程中引入大量应用案例,使学生在学习阶段熟悉实际应用环境。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实践课时总量必须达到总课时的50%以上。为此,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设计四个实践环节,分别是课内实验、项目实训、毕业设计及毕业实践。在课内实验环节,根据课程特点设置一定量的课内实验课时;项目实训环节单独安排在期末,用一至两周用于主线课程的综合实训;毕业设计环节安排在第六学期的前十周,由指导教师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安排毕业设计题目,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毕业实践环节安排在第六学期的最后六周,将学生安排到各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成绩由实习单位评定。

5结语

信息安全是IT领域的一个热门专业,做好信息安全专业课程设置,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确保专业健康高效发展的关键。本文对信息安全的课程体系建设作了一些探索与改革。但目前高职信息安全专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很多问题,从专业建设到课程建设还需要经历漫长的实践过程,而且IT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IT技术日新月异,因此,信息安全课程也要紧跟新技术的发展,适时作出动态调整,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Marianthi Theoharidou, Dlmitris mon body of knowledge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J].IEEE SECURITY & PRIVACY, 2007(March/April),5(2):64-67.

[2] 楼一峰.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基本特征与构想[J].职业技术教育,2005,26(13):48-50.

[3] 顾乃杰,黄刘生,刘小虎.关于信息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4(1):13-16.

[4] 宋虹,杨路明,王伟平,等.信息安全学科专业课程教学中资源整合的研究[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14(1):20-22.

Practice and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for Information Security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KUANG Fang-ju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nan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Safety & Technology, Changsha 410151, China)

职业安全的基本内容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功能;定位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教育部要求:要根据高职高专教育教学特点,不断更新教学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多功能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同时要建设好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尽快组织制订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有关文件,指导和规范建设工作。

实训基地是师生完成职业专业训练的主要场所,通常以实验实训中心的形式存在。它的基本内容,是运用生产场地和设备,营造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通过开设各类实验实训项目,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基本操作技能和技术革新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在专业技能实训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真实的职业环境,以职业岗位和技能标准,开展职业能力训练。强化职业规范、安全意识和技术操作规范,让学生逐步实现与就业岗位零距离接触。

在高职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是首要需解决的问题。立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实训基地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功能定位:

1.实践教学功能

教学功能是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也是必须首要着重保证的功能,否则实训基地的投入和建设就脱离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面向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的,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人员,需要具备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文明效率的工作作风和质量安全的工作意识。实训基地通过提供真实的工作情境和岗位体验,使学生获得适应工作岗位并持续发展的基本职业素养。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场所,承担着实验、实习、实训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任务。在模拟仿真甚至真实的职业环境中,让学生获得真实的职业体验,得到专业基础理论与实践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加深对课堂书本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岗位技能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环节。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提升就业竞争的优势。可见,教学功能是建设实训基地的初衷,也是基地建设最主要的功能,必须得到优先保障和实现。

2.师资培训功能

高职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双师素质的教师是职业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教师除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外,高职院校师资的进修培训是一项持久而重要的工作。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既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也是高职教育教师再学习和再成长的摇篮。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其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应当与当前的高职教育相适应。但现实状况是,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来自于普通高等院校,从学校到学校,他们虽然有较高的学历,但往往缺乏的职业背景经验积累,接触实际技术工作的时间不长,机会也少之又少,加之时代进步、新的专业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教师的专业操作技能亟待提高。高职专业教师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再培训,一方面在实训中“学”;另一方面也在实训中“教”,更快捷,也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当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为了让人才更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加强校企联系,校方经常委派实训教师参加企事业单位举办的校企交流活动和师资培训等,这些都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提升作用。

3.生产科研功能

在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日常管理、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也在时刻开展着专业实践工作。在通过课程整合、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也在不断探索,提炼书本上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学内容,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创设真实的专业情境,淡化了专业间的学科界限,将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有机重组,实现专业课程教学的理念、模式、内容、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实训基地具有真实性、开放性,这就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了一个真实的生产科研平台,实现和完善产学研一体、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提高实践生产与科研水平。

4.拓展训练功能

拓展训练功能是指实训基地在正常教学计划外,为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个性化发展目标而开展的岗位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实训基地,尤其是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高校越来越多地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这也就意味着实训基地承担起了为企业进行新进员工培训的职责。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生产技术日新月异,各技术、服务和管理一线工作岗位的专业技术含量逐渐增加,责任范围也日益扩大,这些都对从业者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新的、也是更高的要求。实训基地由于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企业可以安排员工在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这样,既可以弥补企业培训场地、师资的不足的缺陷,也拓展了实训基地自身的功能。

5.服务社会功能

高职院校实训基地,除了服务于本校学生、教师和合作企业外,还应考虑面向社会实现服务功能。例如,突出实训基地的系统性和先进性,加强技能教学规范化流程,在地方或行业内起到示范与引领作用,争取成为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中心。如此一来,既能提升学院的技能教学质量和社会地位, 又能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除了为社会相关企业的员工岗位培训,实训基地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实训基地在高职的实践教育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高职教育在夯实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设施的建设。在实训基地建设和管理过程中,要时刻把握其实践教学、教师培训、生产科研、拓展训练和服务社会功能定位,以行业和专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以学院发展规划目标、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为依据,实现实训基地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2]王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研究[J].科技视界,2012(06).

[3]吴晓天.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9.

[4]蔺智勇.论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