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企业会计制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集体企业会计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集体企业会计制度

集体企业会计制度范文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会计业务处理日益复杂,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范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会计工作在发展中正面临一些问题,一些地方和企业会计工作秩序混乱、管理失控、作假账、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比较严重,损坏了国家和相关利益主体乃至社会公众的利益。严重影响了国家宏观调控力度,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留下了隐患,为此,新企业会计制度的与实施为遏制这种事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资金方面

(一)新《企业会计制度》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扩大了对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范围与提取比例,而旧的分行业会计制度对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标准中没有考虑资产作为一种能够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个至关重要的经济属性,使一些不符和资产定义或者已经丧失价值的项目都作为资产核算和报告,而资产价值的减损又得不到恰当的反映,最终必然导致会计信息背离经济事实。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则规定对各项资产应当定期或至少每年年终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原则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并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另外在提取比例上也不再规定硬性的提取比例。这在一定程序上防止了企业高估资产虚增利润。

(二)从对长期待摊费用、开办费的处理上,新《企业会计制度》与旧行业会计制度相比,更加注重了资产的真实性。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长期待摊费用项目不能使企业在以后的会计期间收益的,应将尚未摊销的该项目的摊余价值全部转入当期损益,而旧的行业会计制度则无此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另外在对开办费的处理上,新《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在开业当月一次性计入损益,而旧的行业会计制度规定开办费从开业的当月起在不少于年的期间内平均摊销,因为就拿开办费来讲,实际上只是企业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不是实际的资产,也不会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产生收益。

二、负债方面

在新《企业会计制度》中进一步明确了或有负债在会计核算中的地位,在核算中涉及符合新《企业会计制度》中或有负债确认条件的,在资产负债表中要作为一项负债反映,这与旧的行业会计制度相比更加符合谨慎性原则,更能指导投资者做出合理的选择,因为或有负债在将来很可能变为企业的一项真实的债务,造成资产的流出。同时对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不再运用公允值的概念,对于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的一些不符和我国国情的规定进行了修正。

三、收入方面

新《企业会计制度》与旧的行业会计制度相比在收入的确认上更加注重谨慎性原则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例

如:当企业所提供的劳务不能可靠的估计时,新《企业会计制度》就明确规定了收入的确认额不能超过预计可能得到补偿的已发生成本额,并且规定了合同预计总成本将超过合同预计总收入时,应将预计损失计入当时费用,另外对于企业发生的或有收入,在此项收入来实现前不得作为收入处理。所有这些新规定对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来讲都是非常必要的。

四、成本、费用方面

从成本费用来看,新旧会计制度的差别并不很大,只是新《企业会计制度》较旧的行业会计制度来讲,对成本费用的内容项目的划分上更加严格,对成本费用项目的支出范围上扩大了些。例如:提取各项坏账准备,企业出售住房的损失等。所有这些都对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促进作用。

集体企业会计制度范文2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企业;财务核算问题

在日常的财务工作当中,财务核算属于一项比较繁琐的工作。特别是我国在2012年修订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其企业的财务核算工作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种新形势的变化让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财务核算工作。

一、新会计制度背景下企业财务核算的变化

1.会计主体发生变化。在新的会计制度背景下,首先会计的主体发生了变化。其明确确定了企业作为会计的主体,这种变化的益处就在于能够有效促进企业对自身经济的管理效率的提高,将企业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率,让企业以全新的身份参与到市场的竞争当中,加快其自身的发展。

2.核算方式发生变化。新的会计制度的修订不仅体现出了政府想要推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时还体现出了政府鼓励企业自我发展的意愿。针对预算以外的经济收入,此时再采用对预算内外资金进行分别核算的方式已经显示出效率低下的局面,并且对预算内外的资金进行分别核算,不仅加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同时还会影响企业对资金的高效利用,从而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因此,在新会计制度背景下,需要采用新的核算方式。

3.会计要素发生变化。在新的会计制度未修订之前,原有的财务核算的会计要素是资金的来源、运用和结存。这种简单的分类已经不适合当下的单位资金的运作。因此在新的会计制度背景下,对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划分,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收入类、支出类和净资产类。这五类整个丰富了会计要素的内容,对企业的自我管理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新会计制度背景下企业财务核算的问题

1.资产管理工作未到位。在新会计制度下,由于未遵守新会计制度的全面性原则,在进行资产管理的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部分企业的资产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管理水平也相对低下。甚至还出现了部分固定资产未纳入进财务核算管理当中,导致出现资产不实、资产重构的现象发生。另外对于固定资产方面,新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对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部分企业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2.预算管理工作未到位。预算管理工作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意识的不足。部分企业对预算管理没有起到一定的重视,因此相应的预算工作就不能有效展开。没有建立一个专门的机构进行预算的编制,或者是预算编制的方法较为陈旧。在新会计制度修订之前,企业采用的是基数增长法的预算编制方法,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的预算管理工作要求。

3.缺乏完善合理的财务核算化体系。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数据进行核算与处理,另外还需要对数据信息的科学化分析与处理,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明显显示出弱势。

4.财务核算人员专业素质有待加强。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是实现财务核算工作高效的主力,但是在实际情况中,部分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不够,对先进的会计信息知识的获取与学习不够,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影响效率,从而导致整个财务核算工作效率不高。

三、新会计制度背景下加强企业财务核算质量的措施

1.建立完善的资产运行管理制度。首先对国有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另外结合当下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一个完善的资产信息系统,将企业固定资产全部输入系统中,并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核查。另外建立一个完善的资产管理责任制,将固定资产划分开来,其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个工作人员中,一旦发生事故能够最快找到责任人。另外还需要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进行有机结合,这样一来企业就能够利用存量资产与增量资产之间的关系预算出增量资产的情况,有效避免企业出现资产重购等现象的发生,还能够促进企业的自我发展。

2.有效提高企业预算管理水平。企业想要对自身的财务进行科学管理,重点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做好预算管理。企业需要对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三个方面进行加强,特别是预算编制方面,要充分保证其科学性,采用零基预算法,使得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另外,逐渐完善企业的内部约束与激励,充分保证预算工作的有效进行。

3.加强建立科学的财务核算化体系。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快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首先企业需要拿出一定的资金与人力帮助建立一个财务核算化体系,这样一来能够大大减少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将基础的核算工作交给计算机完成,工作人员只需要将重心放在重点工作内容中,此举能够大大提高工作人员的核算效率,并且借助计算机的优势能够对财务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降低其中人工出现的错误率。

4.有效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在这项举措里面,一方面要从从业方面进行选择,另一方面是从工作之后的专业水平提升方面。对从业方面,必须是取得了国家认证的会计从业资格证,才能够聘请录用。针对从业后期的培训工作方面,目的是加强财务核算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促进其获取到最新的会计信息技能。对其业务能力进行有效的培训,确保整个财务核算工作能够有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保证财务核算工作能够顺利进行,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由于财务核算的特殊性,其在保护企业的财产、整体提高我国的经济效益方面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新会计制度背景下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就成为了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1]乔春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若干理论问题探讨――兼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J].会计之友,2014,51(22):147-148.

集体企业会计制度范文3

一、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必要性

新工联集团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必要性可以概括为:一是实施会计准则是我国会计与国际趋同的必然选择;二是以会计准则替代会计制度是我国会计改革的发展方向;三是选择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也是新工联集团的战略思考与发展定位的需要,是一种自觉与自主的管理行为。

我国于2006年2月正式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从2007年1月1日在上市公司实施,已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实施范围不断扩大,《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在上市公司、金融企业、企业集团得到平稳有效实施,准则体系不断完善、不断走向成熟,对我国非上市企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企业会计准则》所规定的系列会计政策很好地促进企业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以此形成的财务报告促进了投资者投资和完善资本市场,实现了会计作为“国内和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的功能,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投融资奠定了会计基础,也可以帮助外国投资者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新工联集团资产总额已超过三十亿元,“十二五”规划期间对外投资预计达到18亿元,集团经营范围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对财务会计信息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必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与之相适应。新工联集团投资地域分布较广,在长三角、珠三角及香港都设有子、分公司,投资行业类别多,涉及现代服务业、房地产业、商业零售业、进出口贸易、非银行金融业等领域。《企业会计准则》对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都作出了统一的会计处理规范,弥补了现行会计制度的不足,使企业在对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2007年12月6日,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与香港会计师公会签署了中国内地会计准则与香港会计准则等效的联合声明并建立了持续等效机制,目前,《企业会计准则》已与香港会计准则等效认同。我集团控股子公司申海公司就是设立在香港的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集团公司编制的财务报告与申海公司编制的财务报告就可以相互一致,为便于将申海公司财务报表纳入集团合并报表创造了条件,进一步真实、客观、公允地反映了财务会计信息。

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准备

新工联集团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从2010年就开始作准备,通过委托上海经隆会计师事务所专项审计和确定首次执行日,2011年将“新工联集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实证研究”列入集团战略中心研究课题,课题小组模拟了新工联集团2010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编制了《企业会计准则》下的模拟财务报表,集团上下财务人员作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为推行《企业会计准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010年11月22日,委托上海经隆会计师事务所专项审计,出具了“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与规范合并财务报表问题的建议”的管理建议书。

2.2011年2月22日,上海经隆会计师事务所主任李敏为集团高级管理人员、董监事、部分企业财务负责人作了题为“新会计准则的新变化”的专题讲课,为统一高层管理人员思想和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提供了思想保证。

3.2011年12月7日,邀请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上海市会计学会,上海《新会计》杂志,上海经隆会计师事务所,上海市工业合作经济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召开了“新工联集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实证研究”的主题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课题相关内容具有前瞻性,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是新工联集团快速发展壮大的需要,可以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判断力。根据新工联集团是员工持股的新型集体经济的特点,要求对《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作广泛宣传,取得企业和员工的共识,为2013年集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提供了指引。

4.2012年8月8日,集团党委中心组通过《新工联集团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分析和思考》专题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党政班子成员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提供了组织保证。

三、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影响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实施的经验,新工联集团经过研究分析和对比,我们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相关原则在核算方式选择上尽量采取谨慎计量模式,减少公允价值计量对损益波动的影响。其中对长期股票投资采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核算,短期股票投资采用“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核算,将香港申海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对总资产和净资产的模拟执行结果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对当年净资产及总资产的影响较大并且有波动性,2010年1月1日首次执行日及2010年12月31日净资产及总资产的变化主要是受香港申海公司纳入合并报表影响和长期股票投资采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格核算影响。对净利润的模拟执行结果看,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对当年净利润影响较小,净利润差异主要是申海公司纳入合并报表范围引起的,如申海公司净利润为正数,合并报表利润增加,呈正比关系;如出现亏损则合并报表利润减少。短期股票投资采用“交易性金融资产”核算对当期损益影响极小,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核算对当期损益无任何影响。如若剔除申海因素,合并报表净利润与原《小企业会计制度》下合并报表净利润基本一致。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后,每年末公允价格变化对净资产及总资产波动性较大,对此在财务报告中作了充分揭示和说明,以提请投资者和经营者予以认识。

四、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展望

新工联集团坚持走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之路,解放思想,创新理念,继续以现代服务业引领优化产业结构,着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着力推进新工联南方总部建设和各类人才引进与培养,着力提高各类员工群体的生活水平,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确保新型集体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发展。未来的新工联集团将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综合实力,南北互促联动,产业基础扎实,体制机制完善,人力资源优化,员工生活殷实,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跨区域企业集团。

1.满足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等为建立和完善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提供了核算依据,确保新工联集团这个员工持股会的新型集体企业股东会作为公司最高权力机构的法律地位,进一步发挥股东会的作用,保证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能真正通过股东会产生,并优化董事会结构,提高董事的业务素质,保障董事会集体决策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完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2.完善了企业内控制度。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基本准则、资产减值、非货币资产交换等的要求,制订新工联集团统一的会计政策,会计核算规范,落实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制度,明确资产减值准备确认和操作程序,建立资产减值损失责任追究和“账销案存”管理制度,子公司会计政策制定完成后需向集团备案,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加强防范经营和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监控和审计监察;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预决算管理,完善财务状况分析和风险预警与评估方法,加强现金流和资金链的管理,确保资金安全和企业正常经营活动。

3.维护了广大股东权益。完善财务信息披露规范,切实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是《企业会计准则》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每股收益》涉及到新工联持股会股份转让的价格高低,实行《企业会计准则》后的每股收益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后与上市公司等效,可以作为转让价格的参考,这就既保护了小股东利益,又维护了广大股东的权益。

4.提高了财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企业会计准则》以原则导向为主,会计职业判断比重大幅增加,集团财务人员要把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作为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契机,珍惜这次难得机会,在工作中提高会计职业判断和实务操作能力,丰富职业生涯。要加快中高级财务人员培养,通过财务人员流动和挂职锻炼,将具有潜力的中青年同志充实到财务负责人岗位,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适应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后的人才需要。

五、后续保障措施

通过模拟转换的实践,为新工联集团实施《企业会计准则》提供了指引,但是,我集团“十二五”规划是在《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下制定的,2011年和2012年采用《小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2013年开始采用《企业会计准则》进行确认、计量、报告,必须考虑到经营者考核口径对比的需要。为此,需要:(1)模拟编制2011年及2012年《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表编报;(2)从2013年开始在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会计报告的同时,每年末再按原《小企业会计制度》编制管理用报表。这样,在“十二五”规划期间既提供了《小企业会计制度》下的财务数据,又提供了《企业会计准则》下的财务报告,并将两种数据差异作专项说明,为集团“十二五”规划的有效运行及分析对比提供了制度保证,使经营者考核数据一致有效。

集体企业会计制度范文4

关键词 儿童 烧伤 休克期补液 护理

儿童因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差,稍有不慎很容易引发意外伤害,儿童意外伤害后,易发生休克,且病情变化快难以掌握,平稳度过休克期的关键是补液措施,快速、及时、足量的补液措施是休克期补液的法则。2008年以来收治儿童重度烧伤患儿120例,来分析休克期补液的护理体会。

临床资料

烧伤患儿120例,男72例,女48例,男女之比3:2,生活烧伤为主,面积≥15%TBSA Ⅱ°,最大面积70%TBSA Ⅱ°~Ⅲ°,治愈率100%。

讨 论

小儿大面积烧伤易发生休克[1],血管塌陷,不易穿刺,用皮针很难找到穿刺血管。小儿烧伤后,易躁动不配合,皮针很难固定,不能保证输液量,及时纠正休克,主张深静脉置管,便于固定,穿刺牢靠,能顺利快速补液,纠正休克,一定要加强深静脉置管管理,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每日用碘伏或碘酊酒精消毒1次并盖以无菌敷料。长期输液的患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每周更换肝素帽,输液时注意留置针的通畅情况,防止液体过快、滴空,并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情况,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立即拔管。根据情况给予相应处理。防止堵管及意外拔出、气体的输入,病房巡回护士责任心一定要到位和液体计划安排要合理,并要加强深静脉置管的护理和无菌操作规范,防止感染和输液过量,必要时进行中心静脉压测定,观察补液效果。封管液一般3~5ml采用连续不间断,边推边注边旋转,或退出针头的方法进行封管,也可选推注2~3ml封管液再将剩余的封管液边推边旋转退出针头。封管液一般为肝素盐水。有研究表明,生理盐水可代替肝素盐水。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和凝血机制障碍及其他不能使用肝素的患者,均选择生理盐水。

补液效果的观察是休克期补液的关键,采取观察尿量、生命体征、神志、周围循环、口唇颜色为项目并制定目标指标来观察补液效果;尿量是反应补液效果的最可靠指标,尿量维持1ml/(kg・小时),则提示补液有效;否则应当加快补液速度,做液体冲击试验,并检查尿管是否通畅,膀胱是否充盈,排除以上因素影响后,患儿尿量<1ml/(kg・小时),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生命体征是否趋于平稳,如果心率<140次/分,收缩压维持正常,则提示补液有效。神志清楚,躁动转为安静,则提示补液有效。通过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肢体远端转暖,则提示补液有效。口唇颜色红润,口渴症状缓解,则提示补液有效。反之,应加快补液速度,使各项指标趋于目标指标。通过这些做法,患者基本上都平稳渡过休克期,减少感染机会,防止肠道菌群失调,减少肠源性感染的机会,为后续治疗提供了保障。

儿童补液速度和量的监测,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深静脉置管护理的关键是防止补液过量,一般采取定速及单元输液的方法,以晶体液为主,晶体液与水分交替的原则进行输液,60~80滴/分,见尿后,控制输液速度,20~30滴/分,所有病例无发生输液过量,有部分病例输液量较大,采取边输边利的原则[2],用20%甘露醇利尿,基本达到控制并发症的发生,防止再灌注损伤,减少氧自由基的损害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加强病房巡回,仔细观察,是休克期补液护理中充分体现护理人员的责任心。

宣教和家长配合在整个护理过程是重点,因独生子女多,儿童在家长眼里看得重。患儿因烧伤后疼痛,烦躁,家属心痛小孩,护理人员一次穿刺不成功,医患关系就会紧张,采取和家属沟通,争取家属的理解,说明输液的必要性,并告诉家属照顾患儿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讲明后果的严重性,在保证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患儿的痛苦,治疗痊愈后,能尽量减少其心理的障碍,尽快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集体企业会计制度范文5

【关键词】财务会计 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

一、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经济飞速进步进入了比较平稳得稳定发展阶段,我国企业的建设也在一天天逐渐壮大。然而部分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财务管理水平不完善范等问题阻碍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发展进步止步不前。举例说明,国家政策的不完善以及未根据我国企业情况特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使我国企业面临无法与国际大型企业公平竞争的问题;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水平落后只重视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导致其自身发展停留在较低水平;企业掌控权利大多握在在企业运营者手中导致财务会计不能约束企业。除了我国整体会计制度存在不健全问题之外,个别企业自身也有财务制度不规范、不完善的问题,部分企业的财务会计岗位设置不规范、会计工作者并不具备从业资格、财务数据不真实、企业账目不清晰等问题比比皆是。这些问题的消极影响在我国企业经营初期并不会有太明显的表现,但是一旦企业规模形成之后,这些消极影响就会逐渐扩大直至影响到企业日常经营。这个时候如果还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改善,就会导致企业进入发展停滞阶段甚至造成企业逐渐衰退、没落。

企业是一种将获取利润当做最终目标而存在的结构组织形式。而营利的基础条件是规范得自主经营,通过合理得财务管理能够达到此目的。所以,完善和发展企业财务会计是我国企业健康发展进步的前提条件,这不单单可以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企业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情况,还能够建立向外界提供数据资料的基础,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二、当前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会计制度不完善

会计人员处于整体财务部门的核心位置。承担着较为重要的责任:会计人员既肩负着维护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帮助企业合法经营的责任,又要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维护国家的合法权益依法纳税。依据我国现行企业区分规则来区分,国内企业可以分成五类:即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乡镇企业以及民营企业,这些不同类型企业中通常都会存在企业投资者、经营者浑然一体现象的出现,使企业成为高度集权的组织,经营行为与投资者的目的重合度高,使企业步入唯利是图的境地。

由此可以发现,企业会计制度并不完善,会计人员既要满足企业经营者的愿望,又要考虑国家利益、社会利益,这是一种职能上的冲突,体现了会计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事实情况也说明会计人员由于没有相应的会计制度约束,会造成企业内部问题的出现。

(二)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并且我们可以发现存在此问题的企业同时存在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周全的问题,二者结合导致财务管理混乱缺乏一定的章法,会计数据信息失去其原本的真实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进步。除此之外,因为某些特定的原因,一些企业通常都会挑选亲戚朋友来担任重要部门的管理者,这更加会促进营私舞弊行为的出现。这些企业的财务部门往往形同虚设,岗位的职责分工不清晰,甚至会出现会计财务人员无证上岗现象,对于财务会计上岗要求宽松而不明确,这些在管理制度方面出现的问题都会导致整体企业发展退步,长期来看是继续生存发展的一大问题。

(三)财务人员专业水平不够

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普遍面临专业水平较低的问题。其中,有大约20%的会计人员不具备从业的基础资格,具有会计职称的更不足10%,并且普遍存在年龄偏大不擅于使用电算化会计软件。这些会计人员由于年龄较大,接受的是以往传统财务会计教育,知识陈旧、观念落后。电算化会计在国内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在我国企业使用却并不普遍或者水平较低,它的重要原因就是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较低不具备基础计算机使用条件,影响整体电算化水平的发展。其次,我国企业不重视会计人员的再教育,致使本来就缺乏专业素质的会计人员更加落后于先进的知识技术,低于国内整体财务发展的综合水平。

三、解决我国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为现代企业设置中关键的一部分,并且很早之前就在国外发达国家普及并且已将较为完善。我国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间不长,缺乏相关理论基础的日常经验,需要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实施范例。其次我们还需要明白,通常来说企业内部财务体制分为两个部分:即内部财务掌控、内部治理体制。其中内部财务体制设立目标在于维护我国企业自身资本、提升整体利润额,保证企业财务数据的精准性、真实性;而内部治理体制的设置目标重点关注点在提升整体治理效率,并且对相关财务人员经济行为展开监督以及控制。我国企业在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健全得整个过程中,内部财务治理为进行内部掌控的前提,内部管理控制为内部掌控的补充,二者相辅相成组成企业内部控制住的关键。

(二)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

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进行应该建立在会计岗位合理、职责分工明确的前提下,所以对于会计岗位的设置应该既满足企业需求又不重复浪费。致使每个基本岗位既能够相互联系又能够相互制衡,实现一个比较平衡的水平效果。并通过这种设置来实现相互监督、自我掌控以及内部掌控的效果。

(三)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首先,我国企业需要完善财务会计聘用制度,会计从业资格证是成为一名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另外企业财务会计必须进行一年一度得继续教育,以适应飞速发展得社会经济。我国企业会计人员普遍年龄较大知识体系陈旧、观念传统,不能与日益发展的国内经济相适应。所以,财务工作者接受有关教育是极其必需的。这会使我国企业会计的知识不断更新,达到强化基础知识的目的,并且具备承担各种财务职位的能力。

集体企业会计制度范文6

一、 财务、会计、税收:处理企业、国家以及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切合点

要说明财务制度、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税法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对财务、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当对财务、会计和税收之间的关系作出回答。

财务、会计和税务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从本文所研究的问题出发,他们可视为处理企业、国家和社会之间利益关系的三个切合点。改革开放之前是这样,改革开放以来,乃至于将来建立起成熟的市场经济制度以后,这个结论也同样是成立的。区别只在于,不同的所有制结构,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这三是也就有不同的结合方式。

改革开放以前,基本经济成份是国有企业,经济运行方式是通过指令性实现资源的配置和社会总产品的分配。以集体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企业也采取和类似于国有企业的经济运行方式。就分配制来说,国家作为社会总产品分配主体,按照经典作者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实行对社会总产品的统一分配,形成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发基金,从而实现社会再生。其中,财务制度通过规定资金投入、资产计价、成本补偿、收益确定、利润分配、基金形成等标准,成为三大基金分割的直接依据。财务制度也是国家税收的基础,财务制度所划定的补偿标准和收益确认标准,是确定税基的依据。而会计制度则是按照复式记账要求,根据财务制度和税法所规定的分配标准规范企业的会计科目、报告格式以及反映和核算内容。这时的会计制度本质上是薄记制度。

实践证明,以上分配制度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财务制度、税收制度和会计制度的定位,弊病甚多。主要表现在:第一,分配权力高度集中。补偿基金和消费基金以及发展基金的分配比例都集中在国家手中。企业没有自,大到基建项目,小到更新改造,乃至职工福利设施,都是政府部门决定的。第二,分配过程缺乏制约。社会总产品有多少用于补偿基金,有多少用于消费基金,又有多少用于发展基金,服务于国家计划和预算,而没有考虑经济生活自身的规律。根据国家计划和平衡预算的需要,可以调整成本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可以推迟确认损失。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计划决定财政,财政决定财务,财务决定会计"的运行机制。在这种体制中,只有纵向决定与被决定关系,看不到相互制衡。

由于分配权力集中,又缺乏内部制衡,导致分配比例失调,突出表现是补偿和消费大量欠账,如,固定资产更新改造欠账职工福利欠账,环境治理欠账,等等。这些隐患现在已经充分暴露出来,成为当前改革和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社会总产品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发展基金之间进行分配。这一结论适应于各种社会和各种体制。问题在于如何进行分配,由哪个主体进行分配,在哪些层次进行分配,根据什么进行分配。计划经济体制的突出问题在于,社会总产品是在国家层次进行分配的,企业并不是分配主体。换句话说,社会资金实行的是宏观循五,补偿基金和消费基金是根据国家计划进而通过财务制度进行分配的。改革的方面是,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承认企业是商品经济的细胞,在企业层次上进行分配,按照资本运动规律组织企业的财务活动和会计核算。

企业资本运动,首先表现为资本的投入,形成资本存量,然后经过生产经营过程实现资本的增值,对资本僧值进行分配,形成新的存量,进而实现新的循环。从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我们就很容易地找到界定财务、会计和税收的各自作用空间,并且能够找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分配问题的症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不是投资本运行规律组织社会再生产,社会部产品价值和新增价值界定取决于财务制度,服务于国家计划和年度预算,最终表现为存量与增量界限的混淆,导致分配关系和分配比例的扭曲,这是我国国有企业当前普遍面临生存危机的深刻背景。

一般认为,会计通过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这个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但会计的深刻意义还在于,通过资产、负债、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的确认和计量,它划定了资本存量和增值量的界限,其中资产、负债和权益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存量的界限,而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要素划定了资本增量的界限,这六个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贯串于会计循环的全过程,是会计职业的崇高追求所在,也是企业的得以持续经营的基础。包括国家在内的投资者所执行的财务活动,实际上是基于存量和增量的分割所进行的资源的配置,包括资本(即存量)的投放和利润(即增量)的分配。税收也是在合理划分存量和增量的基础上对增值的分配,尽管参与分配的法量依据完全不同于财务活动。

二、 会计准则与财务制度

前面已经说到,传统分配制下,财务制度直接地执行统收统支的职能。是国家实现社会总产品分配的工具。由于分配权力高度集中且缺乏制衡,导致分配结构失调,弊病甚多。为此,我们建议全合认训并重新界定会计准则的性质和功能,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职能转交由会计准则来执行,建立起体现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原则、约束机制健全的社会总产品分配体制。

问题是,为什么会计准则能够执行这些职能,并且能够避免传统财务制度的弊端呢。这是由会计准则的内在机理决定的。

第一,会计准则是市场经济实践和人类智慧的结晶。经过近百年市场经济催化,会计准则已经成为有一套逻辑严密的概念体系支撑的规范系统。象真实与公允、权责发生制、可比性、谨慎等概念和原则,已经成为会计确认和计量的因有观念,规范着会计实务,不仅支撑着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在市场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样也使资本存量与增量的分分割建立在合理基础之上。

第二,在由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政府部门、企业职工和会计职业等所级成的多角关系中,会计准则已经成为处理和协调经济利益关系在内的稳定器。企业是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联络点。这里所讲的经济利益,既可能表现为直接经济利益,也可能表来为经经济信息形式存在的间接利益,因为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谁就有更多的决策能力和影响能力,并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其中,对我们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有意义的,是其直接经济利益方面。会计除了其固有信息功能外,另一个重要功能是资本存量与增量这间的分割功能。对于股权投资者来说,存量是其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一般情况下,会倾向于多确认存量(当然,例外的情况也是有的。比如,对于短线投资者来说,只在意企业的短期价值,可能会倾向于多确认增量。而这本身就说明了多元利益的存在);对于债权人来说,他们一般也倾向于多确认认存量,因为,存量充分意味着债权的安全系数更大一些;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其直接利益是税收利益,多确认增量,意味着更大税基;对于企业职工来说,其报酬往往是与企业的当期利润相联系的,他们也会倾向于多确认增量(当然,基于长期雇用、追求长期利益的情形也是有的)。类似于这样的利益主体及其利益倾向,还可以举出一些。为了协调各种利益矛盾,会计职业最早以中间人的面貌出现,主持会计准则的制定。

后来的实践证明,会计职业也是有自己独立的利益的,即,以最小的风险,获取最大的收益。其中,收益表现为市场份额、审计取费,风险则表现为可能的审计失误以及由此引起各种利益主体的诉求。所以它在行使其职能时,就会考虑特定利益关系中的力量对比,并以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政策选择和设计。这正是为什么美国、英国等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权限先后从会计职业转移到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团体手中的真实背景。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有理由将现行财务制度执行的制定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标准的职能分解出来,使其成为会计准则的职能,建立比较完善的会计准则体系和会计准则形成机制,有效地负担起资本存量与增量的分割职能。将财务分配和税收分配以及其他分配形式建立在合理划定资本存量和增量的基础上。

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取能改造为会计准则的职能以后,相应的问题是,是否取消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笔者认为,将财务制度执行的资本存量和增量分割职能改造为会计准则职能,并不意味着取消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相反,应当按照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原则,改善和加强国家作为所有者对企业财务的管理。

所谓财务活动、财务管理,都是围绕资源的配置和分配进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和分配基本上是由所有者在国家法律约束和计划指导下实现的。资金投资到哪里,投资多少,从哪里筹资,怎样安排资金结构,利润应当怎样进行分配,多少分配给投资者,多少用于后备和发展,基本上是所有者决定的,或者由管理部门在投资者的指导下进行。国家对企业财务的管理至多是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证小股东或债权人的利益作出必要的制度规范。可能的领域有,利润分配顺序,社会保障基金的提取,后备基金的建立,等等。现行公司法律对这类问题已经作出规定。

而国有企业的情况就大大不同了。国家是国有企业所有者,或者通过法人行使所有者职能。国家必须对国有企业财务进行管理。理由是:

第一,所有者对其资本的管理和控制,是市场经济赖以正常运行的保证。而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对于国有资本的投放和国有资产收益的分配以对经营者的考核,必须由国家来执行。

第二,国有企业是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社会目的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经济成份。国有企业固然要以盈利为目的,但其所担负的经济社会目标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的职能,平抑物价的职能、解决就业的职能等等。这都要通过国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来实现。

第三,相对于非国有企业来说,国有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要弱得多,随的经营失败风险比非国有企业也要大得多。在任何一种经济体制中,都表现为一系列的授权过程。于对非国有企业来说,有的是由所有者本人直接经营,自己授权自己,其责任心和风险意识都是很强的。有的则是由私人投资的股份公司,也具有极强的风险意识。当然,由于掌握企业命运的大股东,对小股东潜在的损害,保留必要的后备。公司法律有关条款起的就是这样的作用。而在国有企业,授权层次大大增加,有时甚至不能直接确指是谁授权的。这就大大增加了授权风险。注重眼前利润而忽视长期利润,剥夺性经营而不注意资本维护和技术开发,冒险而不顾忌后果,等等。这就是产权经济学一再提醒的道德风险现象。可以说,国有企业的道德风险比非国有企业要大得多。这就有必要改善和加强国家对国有企业财务的管理和监督,比如规定和监控负债比率、流动性比率指标等等。

三、 会计准则与税法

在传统体制下,税法和会计制度都是以财务制度为依据的。会计制度根据财务制度规定的计价和收益确定标准规范账务处理方法和程序,而税法则根据财务制度确定税基。随着会计制度改革和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职能将由会计准则来承担。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关系,是将税基完全建立在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还是另行制定一套扣税办法。或者将税法与会计准则统一起来。最近几年,不少同志倡导建立一门独立的税收会计学,并发表了一些研究成果。总的来说,有两种意见,一种观点是,税收会计学是财务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集中研究和处理企业与税收有关的会计业务,比如,增值税的会计处理,以及纳税申报。还有一种观点是,鉴于财务会计与税收的目标不同以及会计准则与现实分配,即所得税会计。更有人建议,不但要确认所得税的时间性差异和永久性差异,并进行跨期分推,在此基础上建立税收会计学。

关于第二种观点,笔者认为,从会计的角度看,企业的纳税业务,与企业其他各类经营活动并没有什么两样,交纳各种税收,所导致的企业纳税久务形成的负债以及多交税收而应当退回税款所形成的资产,与企业对存货、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经济业务的核算原则是一样的,都要遵循有关会计准则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标准。单独建立一门纳税会计学,就象要建立应收账款会计学、存货会计学、固定资产会计学一样说不过去。

关于第二种观点,涉及到要不要保持财务会计与税法在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上的一致。就成本和效益方面考虑,会计准则与税法如果能够协调好乃至统一起来,当然是一件好事。因为那样既有助于简化企业会计核算,又便于税收征管。然而,会计准则与税法在立法宗旨、服务对象和约束因素诸方面都是有区别的。就当前实务来说,税法与会计准则在诸多项目的处理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差异。绝对地讲会计准则与税法保持一致,已经行不通了。但是,赞成会计准则与税法分离,并不意味着不顾成本与效益原则,盲目地追求两者的差异,甚至人为地夸大两者的差异,而不应当尽量保持会计准则与税法的协调一致,不要夸大纳税扣除政策的作用。实际上,某些税收政策的奖励或抑制作用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我国目前经营环境和企业机制下,更是这样。对于会计准则与税法在某些项目的确认标准上的差异的处理,笔者赞同我国现任会计制度有关所得税核算的规定,即,企业可以选择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

有同志建议,不但要跨期分配所得税,还要确认增值税时间性差异,并进行跨期分配,进而建立起税收会计学。笔者认为,借鉴所得税跨期分配原理进行流转税的跨期分期,不失为一种尝试,但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任何一种会计方法的采用,都要符合中国现实和特定环境,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不能为会计而会计,为研究而研究;第二,流转税跨期分配与所得税跨期分配一样,都是会计原理和会计原则的具体运用,属于某一类会计业务,指望因此形成一门税收会计学,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能成立的。

四、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

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所要解决的实际上是会计规范本身的结构问题。广义上讲,会计准则是会计制度的一种形式,就象会计制度以外,还有会计规章、会计规则、会计规定、会计处理办法等多种法规体例一样。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搞会计改革,乃至于系统研究会计制度改革,开始用会计准则这个称谓,很大程序上受到西方会计实务的影响。因为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国际会计准则都称accounting standards 或accounting principles,分别译为会计准则(或会计标准)和会计原则,当时国内大量介绍和译述西方国家会计文献,使得会计准则这个词成为市场经济制度下会计规范的象征。记得当时还曾就会计准则、会计标准或会计原则的区别或联系以及我们该选用哪一个名称进行过多次讨论和论证,后来在1988年义召开的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本理论和会计准则研究组的的研究会主达成一致意见,今天统一用"会计准则"一词,不再在名词上争论了。

现在我们讨论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名词本身的讨论。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现在都以其现实存在,直接影响着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当然,由于已经的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会计经验,会计准则几乎成为新的会计规范的代名词,因而影响更大一些。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会计准则,基本上是指已经或即将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而会计制度所涵盖的内容要广泛得多,且复杂得多。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两则两制"中的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后来陆续的其他行业会计制度,象公路经营企业制度,还有股份公司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制度两个会计制度。从现行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看,表现形式、体例结构、详略程度、政策选择方面存在一定区别,但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相同的,相互之间的关系确定需要理顺,从而形成有分工又有协调、结构严密的中国会计规范体系。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财政部着手研究和草拟会计改革发展规划时,就提出了会计准则体系这一动议。1991年的《会计改革纲要(试行)》以及先后提出的《关于拟定我国会计准则的初步设想》等文件中,明确提出了建立包括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在内的会计准则体系的设想。当时,按行为和所有制制定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国营商业企业会计制度等基本上是以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格式为框架的,这就是本文前面所说的,执行的是薄记职能。也有一些例外,1985年的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会计制度以及1992年年初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除了传统的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方面的内容处,也独立地规定了一些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政策。实施"两则两制"时,由于当时《企业会计准则》只有一个基本准则,尚不能满足具体指导企业会计实务的需要,所以根据基本准则按行业制定了13种会计制度。这些行业会计制度也相应地充实一些会计政策的内容,即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方面的内容。这就是为什么随着具体准则制定工作取得进展,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的重叠之处越来越多、我们越来越关注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关系问题的根本原因。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会计准则时,还主要是直观地借鉴西方国家会计准则这名称和形式,那么经过10年来制定会计准则的长期实践,我们切实感到,分要素、分经济事项制定会计准则这个形式,有显著的优越性。一是分会计要素、分经济业务制定会计准则,有可能将某个要素或业务所涉及的定义、特征、确认、计量和披露要求阐述得比较全面且清楚,逻辑严密;而会计制度是按会计科目组织其逻辑结构的,其核心是账户设置、记录内容和借贷规则,不可能象会计准则那样根据特定要素或业务的需要灵活组织其结构和内容。二是会计准则这种形式已经成为国际公认的规范形式,已经为国际社会所认同,象法国、德国等国家也开始采用会计准则这种形式。

曾经普遍认为,会计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应当用会计准则取代会计制度。现在看来,评价会计制度,应当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辩证地看。就内容来说,通过会计制度规定资产计价和收益确定等会计政策,并不是绝对不可行。有人说会计制度规定过死,不利于企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并不是会计制度规定过死,而是财务制度规定过死,不能把财务制度的问题算到会计的头上;就现行会计制度来说,除了仍然过多受到财务制度制约之外,很难说会计制度所规定的会计政策过死。再说,就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而言,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余地将越来越小。会计制度的问题出在它的形式上,即如前面提到的,由于会计制度是按会计科目组织其逻辑结构的,因此,无法对特定会计要素和会计业务的确认、计量作充分交代,也就限制了它的作用范围,这也是形式决定内容的一个例子。

会计活动包括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四个环节,因此,会计规范也就有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可能的要素。无论是国际会计准则,还是其他国家的会计准则,都只包括确认、计量和报告三个环节,而基本上没有涉及记录这个环节,就我国的会计准则来说,必要时也有一些有关账的规定,比如,单设账户还是合并反映,直接转销还是备抵方法,就属于记录的规定,因为不影响计量的最终结果。有关记录环节,所解决的问题主要有账户的设置、账务处理程序、账户对应关系,账户与报表项目的协调和配合等等。现行会计制度的形式特别适合于记录制度。所以,要不要用会计准则代替会计制度,实际上就变成了还要不要对会计记录环节作出规定?有关记账方面的事,是不是交给企业自己来做?

笔者认为,会计制度有关记录环节的规定,主要是帮助企业设置会计科目和建立会计核算体系,并不象会计准则那样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所以,要不要对会计记录环节作出规定,取决于企业会计实务有没有这个需求。离开特定环境,绝对地说取消会计制度或保留会计制度,都是片面的。

近一个时期以来,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建议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包括会计记录在内的账务处理作出规定或提供指南,日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设的发展中国家和体制转换国家会计指导委员会(即steering committee;我国会计文献大都将其译为"筹划委员会"。笔者认为,译为"指导委员会"更为贴切),其研究课题之一是,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要不要就会计程序提供指南提出决策建议。另外,法国的通过会计制度(即plan general comptibles;国内大多将其译为"会计总计划"或"会计总方案",这实际上是对法文的直译。法律注册会计师协会最近出版的英文文献,将其译为general accounting system。笔者以为,为正确表达这份制度所包含的内容,应当译为"通用会计制度")作为法国会计特色的体现,在西非国家及世界一些地区有很大影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命题也是,要不要提供象法国通用会计制度那样的会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