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范文1

关键词:利率 投资效应 模型 市场经济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6(a)-0203-02

利率投资效应是指利率的变动对投资作用的效应,或者说是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利率与投资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资金是企业运行的基本要素,而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运行除了运用自有资金外,还需要对外部资金进行有效的利用。并在现有的资金规模下,最大限度的把资金用于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地方,并且还要注重扩大资金运用的规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资本市场融资;(2)利润的再资本化;(3)银行贷款融资。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还未成熟,企业的融资体系基本上还是以间接融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为主,因为通常都是银行解决企业所需要的大部分资金,并且这种情况在短期内也不会改变,这表明银行利率是企业投融资的基本构成要素,对其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时,利率不仅仅是银行融资得到直接成本,也影响债券的利率和价格,利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自有资金的机会成本。当利率较高时,企业的利息费用增加,融资成本上升,使用自有资金的机会成本也提高;同理,若利率较低,市场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收益将有较少的一部分将用于利息支出,使企业的可支出利润增加,融资成本降低,使用资本的机会成本降低。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1)利率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行为;(2)通常情况下,高利率会抑制企业扩大投资的积极性,利低率则提高企业扩大投资的积极性。

利率与企业投资的关系说明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利率对投资的基本作用与基本影响关系,然而这也要在一个基本的前提下才完全成立,就是企业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市场行为主体,其投资决策的参考依据是自身盈利的大小,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但在实际的经营中,企业除了考虑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之外,还会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和限制。一方面,企业即使是完全的市场主体,也会在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形势之下,根据不同的企业战略制定不同的投资决策目标,在企业发展的某一阶段,其战略目标可能是实现市场占有率的最大化,那时企业的目标就是追逐市场份额,而暂时忽略当期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最关注的便不是融资成本,即使利率相对较高,也仍然会扩大投资。虽然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有不同的目标,无论是以销售收入最大化为目标,还是以市场占有份额最大化为目标,企业最终的目的还是盈利,实现利润最大化,只不过是分阶段和分步骤实现的,而不仅仅只在某一个时间段上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在探索较长时期利率与投资关系时,往往不考虑这个因素。相比之下,在处于不同产业或者是不同行业的情况下,具备一个完善且多样化的资本结构对企业来说是更重要的。因为有属于轻资产性质的行业,也有属于重资产性质的行业;有的行业股权资本占企业总资本比重较大,而有的行业债券资本占企业总资本比重较大;还有的行业固定资产占比很高,有的行业则流动资产比例较高等等。在不同情况下,企业具有不同的资本结构,就会对利率与投资的关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有的产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而有的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那么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其对利率的反应程度敏感性就更高。另一方面,从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看,还需要考虑一个特殊因素,即企业的性质。根据我国企业产权性质的不同划分,一般包括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而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企业对融资成本的反应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情况下,国有企业的资本主要来自国家财政,受财政支持力度大,或者由于产权利益的关系,对于融资成本变化的反应程度就会相对敏感;然而非国有企业对利率的变化比较敏感,因为利率的变动对企业的利息费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这种情况同样也适用于银行,目前我国的银行经营是自负盈亏、追求利润的,其经营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以及盈利性。因此对于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贷款的行为和倾向也会有所差别,其贷款往往比较倾向于那些偿债能力强、利息倍数高的对象。由此可见,在投资对利率的反应程度方面,企业的资本结构因素对其具有非常直接的影响,此外,企业的性质或其他社会方面的因素对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将会起到相应的作用。

本文主要应用了向量自回归(Vector Auto Regression,简称VAR)模型,对利率投资效应产业差异进行实证研究。VAR模型将每个变量都当作内生变量,巧妙地避开了结构建模中需要对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关于所有变量滞后值函数的建模问题,所以VAR模型一般不需要前提约束条件,着重表现出数据作用的特点。也正是由于VAR模型具有的这些特点,这种模型被认为是一个最为实用的工具,并广泛应用于表现研究变量间动态关系方面。在使用VAR模型时不需要事先假定模型中利率的外生性或内生性,本文应用该模型对我国利率投资效应产业差异进行考察。

根据VAR模型基本形式分别建立全国整体经济的VAR模型和各产业(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VAR模型,共两组。其中一组以实际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实际贷款利率为内生变量,另一组以金融机构实际贷款额和实际贷款利率为内生变量。

对于利率R,本文选用的数据是“一年期金融机构法定贷款利率”,由于实际情况的复杂性并且为了便于分析计算,因此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一些相关处理。首先,在相同的年分中,可能存在利率不相同,对这些数据处理,本文将采用加权平均法,即以该利率存在的时间长度为权数进行加权平均,即可得到该年度的“一年期贷款的名义利率”。此外,投资中所面临的通常是实际利率,因此实际利率就用加权平均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对于投资I,本文采用两个变量作为代表,分别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金融机构贷款总额”。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贷款利率波动平稳,大部分都在7%~8%之间,并且是单边上扬;与此同时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对第一、二、三产业的所有固定资产总额的统计方法与口径都与之后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利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数据,主要选取了1990—2009这20年间全国和各产业年度相关数据。对于“贷款总额”变量,考虑到现实情况以及该数据的可得性,以“金融机构短期农业贷款余额”作为第一产业投资情况的考察变量,以“金融机构短期工业贷款余额”与“金融机构短期建筑业贷款余额”的加总来考察第二产业的投资情况,以“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余额”与工业、农业、建筑业的短期贷款余额之和相减所得的差来代表第三产业的投资情况。同样数据样本是1990—2009年的相关数据。本文采用的有效时间序列变量分别为:实际贷款利率(RR);全国实际固定资产投资(RFAI),第一产业实际固定资产投资(RFAI01),第二产业实际固定资产投资(RFAI02),第三产业实际固定资产投资(RFAI03);全国银行实际贷款总额(RL),第一产业实际贷款总额(RL01),第二产业实际贷款总额(RL02),第三产业实际贷款总额(RL03)。

为了解决时间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减少样本数据的波动性,同时又保持相关序列的特性,本文利用对数对这些已得数据进行相关调整。对数变换后的时间序列变量主要是:实际贷款利率(RR);全国实际固定资产投资(LNRFAI),第一产业实际固定资产投资(LNRFAI01),第二产业实际固定资产投资(LNRFAI02),第三产业实际固定资产投资(LNRFAI03);全国银行实际贷款总额(LNRL),第一产业实际贷款总额(LNRL01),第二产业实际贷款总额(LNRL02),第三产业实际贷款总额(LNRL03)。

通过验证可知,当利率被施加一个正向冲击时,全国第一、二、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受到影响,即利率对投资的影响作用很显著,并且各产业受到的影响明显不同,主要是表现在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上。具体分析如下:第一产业在1990—2009年之间的响应方向全部为正,与利率和投资额呈负相关的理论相悖,这说明在我国利率对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影响不显著;同时第一产业的响应和累积响应曲线几乎呈一条直线,也表明第一产业投资受利率影响不显著,对利率变化的响应不强。然而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第二、三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受利率的影响比较显著,两者均滞后一期便呈现出负向反应,且在二期时第二产业(0.023802)

通过验证可知,当利率被施加一个正向冲击后,第一、二、三产业的金融机构贷款额度均表现出显著的变化性,并且不同的产业差距大。具体分析如下:以“金融机构贷款额”作为第一产业投资变量衡量投资情况,第一产业对利率的响应程度以及速度的显著性明显强于“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第一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国家政策控制的,受政策规划和预算影响,与利率成本和预期收益关系不大。通过分析还得出第一、二产业的贷款额分别滞后一期、二期发生负向方向的响应,第一产业(0.006540)第一产业(0.031800)>第三产业(0.030392);从最大累积响应来看,第一产业(0.038340)

从以上所述可以发现,第一、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对利率的敏感性较高,而第一、二、三产业的贷款额度明显受到利率的影响,不过不同产业其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第一产业的利率投资效应明显弱于第二产业;而第二产业在以“固定资产投资”为投资变量时其利率投资效应明显弱于第三产业,在以“贷款额”为投资变量时则略强于第三产业。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利率投资效应在我国的各产业中都存在显著的不同。

通过方差分解可以判断利率对全国和各产业相关投资变量的影响权重。方差分解的结果表明我国利率对各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存在较大差异,与脉冲响应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按利率的贡献大小排序为第三产业(77.0%左右)>第一产业(12.5%左右)>第二产业(9.2%左右)>全国(6.5%左右)。从以上可以看出第一、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明显低于第一产业,由此可见,利率投资效应在我国的第一、二、三产业中的影响明显不同。

根据方差分解的结果可知,我国利率对各产业金融机构贷款额的贡献存在差异,与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按利率的贡献率大小进行排序:为第二产业(58.0%左右)>全国(48.5%左右)>第一产业(26.0%左右)>第三产业(9.5%左右)。利率对产业贷款余额的贡献率方面,第一、三产业明显低于第二产业,这说明,在以金融机构贷款额作为投资的衡量指标时,我国利率投资效应在第一、二、三产业中显著不同。

同时,以不同变量作为投资的衡量指标与利率建立的VAR模型进行方差分解,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该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三产业上:利率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贡献率显著低于第三产业;但利率对第二产业金融机构贷款额的贡献率明显要高于第三产业,这也和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基本相同。

通过综合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的结果,可得出本文的结论:在我国利率投资效应十分明显,并且显著的产业差异,同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利率投资效应比于第一产业强;而当投资变量是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时,利率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明显强于第二产业;当投资变量是金融机构贷款额时,利率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减弱,低于第二产业,但敏感度仍然很高。

参考文献

[1] 戴金平,金永军.货币政策的行业非对称性效应[J],世界经济,2006(7).

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范文2

关键词:投资;资金来源;投资调控

中图分类号:F830.5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1-0045-03

2001年至2005年,全国GDP平均增长率为8.92%,全区平均增长率为15,82%,鄂市GDP平均增长率为29.7%,比全国高20.78个百分点,比全区高13.08个百分点。鄂市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是实施“以资源换资金,以资源换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依靠投资的拉动促进经济的发展。

一、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构成分析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固定资产投资来源呈现出投资多元化、多渠道、额度大的特征。表现是:

(一)投资资金主要来源是自筹和其它资金

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在实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中,采取各种措施充分调动各经济成份的投资积极性,鼓励和带动非国有经济主体进行投资,使非国有经济投资迅猛增长,取代国有投资成为首要地位。2006年上半年,国有经济投资完成86.12亿元,增长131.58%,占投资总量的43.04%,非国有经济投资完成114亿元,增长67.66%,占投资总量的56.96。企业自主投资能力增强,固定资产投资资金主要是自筹和其它资金。2001年到2005年五年间,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57.87%是自筹和其它资金。2006年上半年建设项目投资共到位资金307.47亿元,同比增长了74.3%,企业自筹资金到位247.5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9%,占到位资金的80.5%。

(二)国内贷款成为投资增长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金融机构及市外金融机构发放了大量的中长期贷款,主要支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拖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001年到2005年,五年间平均国内贷款占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29.27%。2006年上半年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余额160.64亿元,同比多增41.25亿元,增长34.55%,占各项贷款余额的44.83%,同比提高11.31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贷款余额119.73亿元,增长36.32%,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3.47%,占中长期贷款余额的74.53%,分别比上年末提高1.47、3.34个百分点。

(三)国家预算内资金占比逐步缩小

2001年国家预算内资金余额为 4.03亿元,占比为8.1%,2005年余额达到30.85亿元,比2001年增长6.65倍,占比为8.4%,比2001年高0.3个百分点,五年平均占比为10.54%;2006年上半年国家预算内资金余额为13.2亿元,同比下降27.3%,占投资资金来源的4%。国家预算内资金主要投资于生态建设、水利建设和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四)利用外资水平较高,占比逐步扩大

“十五”以来全市引进外商投资企业78家,合同利用外资额13.1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4.15亿美元,是“九五”的1.58倍,年均递增29.95%,超额1.15亿美元完成“十五”目标。五年间平均占比2.29%。2006年上半年利用外资余额1.68亿美元,同比增长36倍,占投资资金来源的4.3%。“九五”期间以前外资主要投向于羊绒、纺织、建材行业,“十五”期间主要投向煤炭、天然气、高载能行业。资金来源主要是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木等国和香港地区。

二、固定资产投资多元化的成因

(一)国家能源战略西移和能源紧张为鄂市固定资产投资多元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能源战略西移和“十五”期间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以来,鄂市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和引进投资,随着神府东胜煤田、准格尔煤田、达拉特火电等一大批国家级重点项目的相继实施,使工业经济成为全市经济提速发展的强力“助推器”。从2003年宏观调控实施以来,由于“煤、电、油、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国家加大了对“煤、电、油、运”项目建设支持的力度,为鄂尔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提供了政策优势。

(二)国有资源税低投资主体纷纷抢购圈占一次性能源

由于鄂尔多斯市煤炭、天然气等一次性资源储量大、品质好、易开采,资源税费低,各投资主体纷纷抢购圈占一次性能源。以煤炭资源为例。开采煤炭资源费按保有储量2.5元/吨上缴,以煤炭坑口价150元/吨计算,资源费只占坑口价的1.6%。据调查,全国五大发电公司和其他大型能源企业纷纷到鄂尔多斯市投资,仅2003年一年签订投资协议的电力总装机容量就超过5000万千瓦。

(三)市场准入门槛低,民间资本大量投入国家调控行业

从2002年以来,随着煤炭、高载能、房地产行业市场行情好转,由于市场准入门槛低,民间资本大量涌入这些行业。鄂尔多斯市近年来新建154家高载能自筹,总投资达6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全部为企业,其中有43.79亿元来自市外民营企业自筹,占总投资的65%。全市2005年底共有煤矿552座,其中30万吨以下的有282座。截至2006年6月份仅鄂市东胜地区就有房地产开发企业110家,同比增加30家,开工建筑面积211.6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5.5。

(四)招商引资力度大,工业开发区(园区)集聚效应明显

鄂市经整合后的自治区工业开发区(园区)共 6个,截止一季度,开发区共入住企业359户,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历年累计)37亿元,引进国内大企业(集团)18个,同比增长125%,招商引资额(历年累计)达到61亿元,仅2006年一季度新增40亿元。

(五)民间资本充足,民间投资活跃

随着鄂尔多斯市民营经济特别是煤炭、房地产业和高载能企业的快速发展,民间资本不断增加,民间投资日趋活跃。全市以投资、担保、典当和委托寄卖名义注册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纷纷从事投融资活动。投资、担保、典当企业众多、融资量大。截止目前,经鄂尔多斯市工商部门注册的投资公司有252家,注册资金33.87亿元,其中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的24家。担保公司116家,注册资金6.23亿元。取得典当经营许可证的典当行9个和29个分支机构。注册资金1.08亿元。委托寄卖商行46家,注册资金499.46万元。

三、投资多元化对鄂尔多斯市经济金融的影响

(一)经济实力提升

“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年均保持30%和40%以上的高速增长。据自治区统计局最新反馈,2005年鄂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94.8亿元,人均GDP4971美元,财政收入达到9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400亿元,经济总量进入西部145个地级市前15位,综合实力荣列中国百强市第53位。2006年上半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0亿元,同比增长20.3%,实现财政收入68.4亿元,同比增长60.0%。

(二)产业层次大提高

鄂市坚持不懈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由“九五”末16:60:24,调整为2005年的6.8:52.5:40.7,第一产业在GDP中的份额减少,但总量扩大,效益提高;第二产业主导地位仍然突出,在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的推动下,呈现新型化、多元化发展态势,项目建设和产业层次由低端向高端演进;第三产业增速不断加快,所占份额不断提高,2006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 工业,传统服务业向集约化、高层次演进,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具有鄂尔多斯优势特色的文化、旅游、运输产业蓬勃发展。

(三)发展后劲增强

2001年至2005年累计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76个,总投资达到4290亿元。围绕羊绒、化工、煤炭等主导产业,建设了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技术研究中心,扶持和引导企业建立了三个博士后工作站,鄂尔多斯已建成全国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和国家羊绒标准化基地、煤液化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高。几年来,通过建好大基地,吸引大项目,通过大项目、大基地聚集科技、人才、资本、管理等优势生产要素,从根本上改变了地区要素结构,提高了要素集聚水平,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金融业务持续快速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随着鄂尔多斯经济的快速发展,鄂尔多斯金融业也获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06年6月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85.15亿元,同比多增35.45亿元,增长61.84%,增幅比全区高38.16个百分点,比2001年增加291.61亿元,增长3.11倍。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58.28亿元,同比多增59.1亿元,增长 55.97%,增幅比全区高 31.28个百分点。比2001年增加242.98亿元,增长2.1倍。2006年6月末,实现利润6.5亿元,同比增加3.04亿元,增长87.86%,比2001年增加6.34亿元,增长39.62倍。国家银行不良贷款率为5.63%,同比下降4.85个百分点,城乡信用社不良贷款率为5.57%,同比下降6.16个百分点。

(五)投资主体换位,宏观调控效果不明显

随着投资主体换位,民间资本和企业自筹资金成为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一些项目没有银行贷款,给宏观调控带来难度,宏观调控效果受到影响。

四、加强宏观调控,控制投资过快增长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变以经济发展速度为主要考核指标的政绩观

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改变对党政部门的考核的政绩观。一直以来,考核GDP造成了部分官员的唯“GDP”论,导致一些地区以牺牲资源和环境而盲目引进 “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和过度开发资源来发展经济。由于房地产业在GDP的增长中占了相当高的比重,且周期短、见效快,也成为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发展经济的捷径,导致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房地产价格增长过快。今后考核党政干部政绩的主要指标应当是以人均收入增长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发展指标,保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二)明确引进项目的审批权限,提高国家调控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

据调查,鄂尔有相当一部分高载能高污染企业是由开发区、乡镇政府有的甚至是村委村政府引进的。因此,对国家宏观调控的行业和企业,不论规模大小均应明确由省市自治区及以上政府批准,避免地方各级政府为了突出政绩而盲目引进和发展。要提高重要资源、一次性能源等资源占用税,避免一些投资主体抢占、圈占资源,过度开发和掠夺性开采。

(三)尽快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

现行的利率水平是在通货紧缩趋势下连续下调形成的,目前宏观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实际利率已经变为负数。实际利率长期扭曲,不利于抑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当前存款利率过低,导致民间资金大量增加,民间投资公司、担保、典当和委托寄卖等非正规金融活跃,大量投资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行业,使宏观调控措施难以实施,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由于地方政府主导着投资和信贷需求,贷款利率低引发地方政府竟相囤积贷款,以对付今后更加紧缩的信贷政策。虽然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很大,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对象主要是大企业和大项目,利率上浮很小,对有的大企业和大项目甚至采取下浮的手段来营销贷款。大幅上调基准利率后,增加了项目投资成本和企业财务成本,有利于抑制投资过快增长,有利于抑制地方政府囤积贷款行为。在调整利率时,存款利率调整幅度应大于贷款利率,减少基准利率的利差,促使商业银行调高对大企业大项目的贷款利率,抑制信贷过度集中和过快增长,促进商业银行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困境。

(四)严格控制信贷向过剩行业发放

鄂尔多斯市上半年信贷投放新增82.22亿元,同比增长258.9%,比2005年全年多投放11.62亿元。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煤炭、电力、化工、房地产等产业,上半年重点行业新增贷款43.61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额的53.04%。煤炭、电力行业已出现潜在的产能过剩问题。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召开的电视会议精神,严格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信贷风险和信贷过度集中于过剩行业的风险,合理控制信贷投放。对不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不予贷款。人民银行要加强宏观监测分析,加强风险提示,进一步加大“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力度。

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范文3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不少投资决策成功的项目,但也存在一些严重失误的投资决策,其造成的损失让人触目惊心。主要表现在:一些建设项目管理上存在较大的漏洞,“三边”工作较多,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面超过资金筹资能力,盲目上项目,造成半拉子工程使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资无法发挥经济效益,一些项目投资可研深度不够,项目一建成就开始亏损,造成较大的投资损失。

为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节约工程建设资金,减少建设过程中的损失和浪费,作为项目的投资方必须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和项目投运后的效益评估与分析,正确评价项目的盈利能力和经营风险水平。下面我就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进行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的必要性。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就是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和所占用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之间的比例关系,即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对于提高项目决策科学化水平,促进投资活动规范,改进项目管理和提高投资效益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1、有利于促使投资方加强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提高项目的决策水平;2、有利于控制项目投资造价,通过对批准概算审计、概算执行情况审计、投资效益评估,分析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对于控制工程造价起到积极的作用;3、通过对项目投资效益的评估与分析,全面评价项目投资决策的可行性,评价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预测正确性。4、总结建设管理和经验,通过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找出在建设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设。有利于改进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

二、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的原则。

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投资项目,其风险程度、外部环境和不确定因素也不同,应当采取相应的效益评估与分析方法。真实反映项目的投资效益是项目投资效益分析与评估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在项目评估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投入与产出的观念。评价时不能只考虑项目的直接投资,还要考虑相关投资,大型项目还需考虑主体项目的配套是否同步建设,以发挥综合效益,产出必须大于投入,获取最大的投资效益是项目投资的最终目的,

2、建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不同时段其资金的时间价值是不同的,可参照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及行业平均收益率来计算项目的投资净现值和投资收益率,以正确反映项目的盈利能力,评估其投资风险。

3、建立项目机会成本及边际收益的观念。机会成本就是投资本项目放弃其他项目投资的损失,边际收益就是考虑项目建设所需材料和设备及生产稀缺的主要原材料和主要产品由于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价格波动对投资成本和经营效益的影响,这对于选择投资项目决策时十分重要。

4、建立合理的判断标准。在进行投资审计效益分析与评估投入与产出时,应以国内现行市场价格为基础,同时还应考虑供求关系、销售运输方式、建贷利率、营销方式等因素对投资收益的影响程度。

5、要考虑投资风险。任何投资决策都有风险,一般来说项目投资风险越大,投资收益率越高,我们要通过趋势分析进行概率测算,估算项目投资实际存在的风险水平。

三、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

运用专门的投资效益评估与分析方法,对项目投资经济指标、批准根据的合理合规、概算执行情况、建设进度及综合生产能力、投资收益率及投资控制效果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分析其产生差异的原因,提出相关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以促使全面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和管理水平。

(一)、项目投资经济指标审计。

通过计算项目净现值、现值指数、内含报酬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及投资偿还期等经济指标,审查投资效果是否可研报告中预测的经济指标值,来判断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和可研报告编制的正确性。

1、复核净现值。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和实际投资额,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计算该项目实际净现值,如果净现值为正数,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现值,表明该项目投资实际报酬率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

2、复核现值指数。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与实际投资额,按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计算其现值指数,如果现值指数大于1,该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现值,表明该项目投资实际报酬率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或同行业收益率。

3、审核内含报酬率。内含报酬率是指使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零的贴现率。根据已完项目投产后现金流入量现值与实际投资额现值,计算其实际报酬率,判断实际报酬率是否大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和同行业投资收益率。

4、审核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在不考虑现值的情况下计算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投资利润率为税后净利润与实际投资额之比,投资利税率为税前利润加其他应上交税之和与实际投资额之比。

5、审核投资贷款偿还期。一般投资项目大部分的资金来源为银行融资,项目投运后,财务现金流量的大小直接影响项目的贷款偿还能力,通过对财务现金流量表中的现金流量在考虑贷款利息的情况下如实计算项目贷款实际偿还期。

上述五项目经济指标是评价项目投资效益的重要方面,净现值和现值指数反映项目方案的可行程度,内含报酬率、投资利润率和投资利税率反映项目的盈利能力,贷款偿还期反映项目偿还贷款的能力。通过上述审核和计算,并与项目可研报告所预测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项目实际投资效益与预期效益的差异所产生的原因,并评价可研报告的编制水平和预测能力。(二)、项目批准概算合理合规性审计。

批准概算是按照国家规定的定额、指标、价格指数和费用标准,根据建设内容在项目开工前计算编制的,它是确定项目投资规模,控制项目投资的重要依据。对批准概算合理合规性审计可以用好管好建设资金,购置适合的设备,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同时还有利于项目建设单位改善管理,防止损失浪费,提高投资效益。概算的合理合规性审计主要内容:

1、概算合规性审查。审查批准概算是否经有权部门批准,概算的编制是否与批准的计划任务书规定的建设规模、建设内容相符,有无人为压低或抬高概算的现象,概算编制所依据的定额、指标、收费标准及设备价格是否符合规定。

2、概算经济合理性审查。审查项目设计是否按生产和工艺的要求作了合理的全面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大的设计变更对投资造价和建设工期的影响,主要生产车间与辅助生产车间的生产能力是否配套,对“三废“的处理是否达到规定的要求,项目建成后是否形成综合生产能力。

3、概算调整合法性审查。批准概算在实施过程中往往由于材料设备的调价、汇率的变动等原因,需对原批准概算进行必要的调整,对调整概算的审查,重点把握调整的理由是否充足,调整概算的范围、幅度、金额是否适当。

加强概算的审计,核减高估多算部分,可以促进施工企业加强施工成本核算,同时合理的概算加上必须的考核措施能调动建设单位的积极性,批准概算合理合规性的审查,对于控制项目投资总额,提高投资效益起到直接作用。

(三)、概算执行情况审计。

批准概算是控制项目投资造价的基本依据,国家审计署关于《建设项目概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规定,重点对建设成本、资金使用、设备材料的领用、其他费用的列支等对照批准概算,审查其开支的合理性和合规性。

1、审查建设资金的到位情况及使用。重点把握建设资金的来源是否合法、是否按投资计划及时到位,建设资金是否存在转移、侵占的挪用的问题。

2、审查已安装设备和不需安装设备(含辅助生产设备)。根据批准概算的设备清册,逐项核对已安装设备与设备清册和一致性,对多列支的生产设备要作调整,审查设备价格是否按中标价加合理的运杂费列入决算,有无存在乱加价的问题;对辅助生产设备按台数和金额两个方面进行控制,重点关注以套为单位进入决算设备的明细,防止夹带便携机等个人用品。

3、审查建设成本及收支的合规性。重点在建设成本的归集是否按规定执行,计算是否正确,有无将不合理费用挤入建设成本,重点审查往来款项是否真实和合法,有无存在“帐外帐”和损失浪费的问题,清点剩余物资,评价物资采购计划的正确性和物资管理水平。

4、审查其他费用列支的合理合规性。重点把握建设单位的费用开支、前期工程费、生产准备费的列支手续及标准是否合理合规,建贷利息的分配是否按规定分摊,动用基本预备费是否有充分的理由及相关手续等。

通过概算执行情况审计,可审减不合理和不合规的费用,达到控制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的目的。

(四)、建设进度及综合生产能力审计。

建设进度及综合生产能力会影响投资效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其结果将有利于加快资金周转,减少建贷利息支出,迅速形成生产能力,控制工程造价。而综合生产能力的形成对项目的盈利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进度的审计主要注重如下几个方面:

1、建设工期的审查。应将实际建设工期与计划工期、同类型项目建设工期相比较,并分析单项工程计划进度的执行情况,分析原因,作出公正的评价。

2、未完工程的审查。它反映项目建设进度和投资效果,应将在建项目累计投资额与已完项目累计投资额相比。

上述二个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项目建设的速度和效益,审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

综合生产能力审计主要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1、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水平的审查。生产是指项目投运后新增生产能力与设计生产能力相比,它反映项目建设形成的生产能力和是否达到设计生产能力的要求。

2、这到设计生产能力时间的审查。大型项目投运后一般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和消缺完善,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到设计生产能力水平,若在时间上提前达到设计能力,这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项目盈利能力提前。

对达不到设计能力的项目,审计要查明其原因,并计算因此而带来的经济损失,提出相应的审计建议。

(五)、项目投资风险的审查。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金额大,时间长,涉及方方面面,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或建成投产后外部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需对项目的风险进行评估与分析。

我们在对项目投资效益进行评估与分析时,除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投资机会成本、物价指数等因素外,还需考虑如市场供求关系、供货及运输方式、贷款利率、营销管理机制等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些不确定因素会对我们计算的一些基础数据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投资效益评估与分析时需对不确定因素进行计算。

1、盈亏平衡分析。即项目投运后,对产品产量、销售价格、变动成本、国定成本及利润进行盈亏平衡分析,确定其盈亏平衡点的产量,分析项目创利能力和抗市场波动风险能力。

2、敏感性分析。工程实施过程中和投产后,受到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价格和利率的变化因素影响,由此而造成对项目投资收益的影响等进行敏感性分析,计算其变动对项目投资效益的影响程度。

四、结束语。

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范文4

同时,进一步推进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市场化。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其他商业性贷款利率下限保持0.9倍不变。商业银行可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根据贷款风险状况,在下限范围内自主确定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水平。

央行组合拳

面对固定资产投资过快、信贷资金投放过多等局面,央行今年连续推出紧缩政策,手段之多样、时间之密集为过去少见。除通过发行央行票据回笼资金,央行在今年4月份对贷款利率单边上调0.27个百分点,存款利率保持不变,6月份和7月份,连续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8月份再次对存贷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

央行对此次加息的解释是,目前经济运行中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等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为此,人民银行主要采取了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等数量型工具收回过多流动性,从资金的供给方进行调节。根据当前社会总需求扩张势头仍很强劲的情况,为进一步增强宏观调控效果,有必要在收回流动性的同时,加大对资金需求方的调节,利用利率杠杆适当抑制投资和信贷需求的扩张。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4477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5%,在一系列紧缩政策后,投资规模依然没有得到很好控制。众所周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这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仅难以持续,而且会导致产能过剩,企业利润率下降,并且累积金融风险。通过加息来提高企业的资金成本,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企业的投资热情。

7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达到21.69万亿元,同比增长16.3%,在过去几年内,7月份通常都是信贷投放淡季,但今年7月份的信贷不仅没有收缩,反而新增贷款1700多亿,尽管今年已经连续出台多项紧缩政策,但信贷过热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信贷资金投放过多,央行官员将之描述为流动性充足,一些风险意识较强的经济学家则称之为流动性泛滥,通俗而言,就是市场上流动的资金过多。一方面,商业银行资金充裕,有很强的放贷冲动,为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继续煽风点火;同时,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也反过来要求更多的银行信贷,二者相互交织。在银行新增贷款中以中长期贷款居多,这说明在此前央行的紧缩调控中,商业银行通过压缩短期贷款来予以应对,而大量的中长期贷款依然投向了固定资产投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央行的加息。

最近几个月,我国的贸易顺差连续创下历史新高。贸易顺差为国内带来的美元最终流到央行手中,转为巨额的外汇储备,而央行为购买这些美元,同时向市场投放了相应的人民币,也导致了资金的流动性过剩。同时,贸易顺差继续扩大,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也更加高涨,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一些投机性美元涌入中国,这也加剧了国内资金的流动性过剩。在此背景之下,升值或者加息都成为可能的选择。

加息能否达到预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有专家指出,在一些利润率丰厚的行业比如房地产业,增加0.27个百分点的资金成本,对企业利润并无太大影响,同时,还有很多企业是通过自身的留存利润来扩大投资,而不是单纯依靠银行资金,加息对此也无太大影响。

影响各不同

对于企业而言,加息意味着资金成本提高,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最直接的影响在于存款利率提高,1年期存款利率从2.25%上调至2.52%, 2年期存款从2.7%上调至3.06%,3年期存款利率从3.24%上调至3.69%,5年期及以上存款利率上调了0.54个百分点,从3.6%上调至4.14%。由于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较大,3年和5年期以上的利率已经超过同期凭证式国债的票面利率。在进入加息通道后,对于人民币理财产品的购买需要更多观望。

除了存款利率上调外,个人房贷的变化成为百姓最为关注的事情,央行此次在加息的同时,对个人住房贷款做了单独说明,此前并无先例。央行表示,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周期较长,对利率调整敏感度高,商业银行自主定价能力的增强,为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创造了条件,为此,人民银行决定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到0.85倍。

按照央行此次加息调整的幅度,5年期以上的贷款利率从6.39%上调至6.84%,上调0.45个百分点,看似一个不小的幅度,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此前实行0.9倍的优惠下限,也就是5.75%的利率。如果对应加息后6.84%的0.85计算,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下限为5.81%,比此前5.75%的利率仅仅上升0.06个百分点,对个人房贷新增支出影响甚微。当然,如果以6.84%的基准利率计算,对新增房贷支出还是有一定影响。

央行规定,商业银行可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根据贷款风险,在该下限范围内自主确定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的利率,对于资信记录良好、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的购房者,在办理个人住房贷款时,可以在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获得利率下浮优惠。对于利息、上调后,各商业银行将会执行怎样的房贷利率,目前还没有银行做出公开表态,一位银行界人士告诉记者,鉴于银行间的竞争,多数银行应该还是会执行0.85的优惠下限。另外,此次加息后,房贷利率并不会马上调整,而是从明年1月1日开始执行。对于已经发放的固定利率个人住房贷款,贷款利率则不受此次利率政策调整的影响,继续按贷款合同约定的利率执行。在央行连续加息之后,固定房贷利率可能会引起更多人关注。

为了和加息政策相呼应,8月19日,建设部和央行联合公告,对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上调,从2006年8月19日起,上年结转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由现行的1.71%调整为1.80%,当年归集的个人住房公积金存款利率不变。同时,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保持不变。

在资本市场上,影响最大的将是债券市场,申银万国的研究报告指出,债券市场的收益率将会上一个台阶,参考2004年10月时的加息反应,国债收益率曲线上调20个基点,其中短期上移水平高于长期,市场主要回购品种利率均上涨20个基点左右,此次加息后,国债收益率曲线整体上移幅度将可能在20一25个基点左右,回购利率可能上移20个基点。

加息后,股市在短期也将面临一定压力,2004年10月28日,央行出人意料地宣布加息后,上证指数次日下跌1.58%,经过短暂反弹之后步入下降通道,今年4月27日,央行再次宣布加息,股市次日上涨1.66%,“五一”长假之后股市重新开盘,上证指数很快从1400点冲到1700多点。

在经历了前两次加息之后,人们对于加息已经逐步习惯,至于下一次加息何时到来,还需要观察此次加息的效果,如果固定资产投资的热情依然高涨,信贷投放的冲动依然强烈,意味着下一次加息还将到来。

(《三联生活周刊》2006年第32期,作者为该刊记者)

延伸阅读:

哈继铭(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加息不是第一次也非最后一次

本次加息并不出乎意料,从时点上看,7月份公布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后立即加息时机更佳。希望今后我国货币政策的及时性随着央行政策操作层面独立性的提高而增强。

加息的必要性

本次加息是在4月份增加基准贷款利率27个点和7、8月份各提高了法定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后不久推出的,显示央行近月来正通过“小幅微调”政策向市场发出明确信号――货币政策在紧缩――努力影响市场预期。政策预期的加强有利于减小市场波动,降低宏观调控的成本。

在政府近月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下,7月份实体经济增幅有所下降,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从6月份的33.5%和19.5%放缓到27.4%和16.7%。显示调控取得一定效果。但是货币和信贷这两个实体经济先导指标的增速有增无减。广义货币增长18.4%,与6月份持平,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3%,增幅比上月提高了1.1个百分点,创出两年来新高,而且其中新增中长期贷款比例明显提高,占到当月新增贷款总额的87%。货币政策有必要进一步紧缩以防投资反弹,巩固宏观调控成果。

当前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人们的通货膨胀预期高于CPI(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令税后存款实际利率为负,容易导致资源错配,催生资产价格泡沫;中国经济上半年明显过热,包括加息在内的货币紧缩有利于抑制投资过快增长。

美国利率期货显示,美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加息周期已经见顶,明年减息可能较大,将对人民币汇率升值构成更大压力,而那时中国经济增速也将随全球经济的下降而趋缓。尽管我们的基本判断是美国和全球经济将实现软着陆,但美国房地产价格泡沫骤然破灭的风险依然存在,那将沉重打击美国消费和中国出口,对中国经济的短期影响不可低估。如果中国不乘目前经济过热之时加息,到那时经济增速明显下降,而减息空间甚微。

中长期存款利率的提高幅度大于贷款利率,表明央行鼓励中长期存款,力图降低货币的流动性,防止物价和资产价格膨胀。同时也减小了4月份因只调贷款利率未调存款利率而扩大的利差。中长期贷款利率升幅大于短期贷款,显示央行努力降低中长期贷款增速,防止投资反弹。

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由贷款基准利率的0.9倍扩大为0.85倍,其他商业性贷款利率下限保持0.9倍不变。这一调整显示央行对住房真实需求的保护,是一种对房地产按揭贷款有保有压的政策。

加息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

加息有利于防止经济反弹和进一步过热,但本次加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有限。尽管利率水平在提高,但其幅度小于通货膨胀上升的幅度,因此实际利率还是在下降的。换言之,加息后资金的实际成本比年初更低。

本次加息没有增大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本次加息是在美国今年6月29日加息后的第一次,充其量也只是将中美利差恢复到当时的水平,不至于吸引更多的“热钱”赌人民币升值。况且加息前人民币的升幅和波幅明显增大,为加息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我们一贯认为,中美利差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关系不强,外资流入主要是冲着中国实体经济的投资高回报率。

加息对股市的影响轻微。中国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依然较高,近月来企业利润增长加速增长,而且加息后实际利率与几个月前股指大幅上涨时比并没有提高,市场的基本面不会因本次加息而改变。我们在8月17日《7月份经济活动放缓:是自然回落还是调控效果》中指出:最近工业增加值增幅大幅度放缓预示企业利润增长也将趋缓。这个因素可能对股市产生较大的影响。债市最近涨幅较大,对利率较敏感,而且本次加息在许多人预料之外,影响略大。

未来货币政策展望

展望未来,我们预计年内货币政策将进一步小幅紧缩,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提高,加强银行监管以降低中期金融风险同时起到短期内抑制贷款过度增长的作用。货币信贷增速将有所回落,广义货币增速有望控制在17%,人民币新增贷款控制在3万亿之内(余额增速15%左右)。

汇率政策始终制约着货币政策的充分发挥。中国年内大幅加息的可能性不大。但汇率将加快升值且波幅增大(年底兑美元7.7,幅度区间扩大至上下1%)。

陶冬(瑞士信贷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调控政策新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在8月18日再度宣布加息,其背后有三大政策意向。其一,汇率正常化势在必行,抹干过度的资金流动性是央行的目标;其二,长期利率升幅大过短期利率,表明央行的通胀预期增强,在通胀/通缩争论中,决策者的天平已经出现倾斜;其三,存款及贷款利率同时上扬,表明央行既要制止投资过热,又要防止资产泡沫,政府不希望过多资金由银行投向楼市、股市。对此,笔者举双手赞成。

相信此次加息的象征意义大过对经济的实质性影响。据说,人民银行主动请缨加息,将中国的利率水平正常化、货币环境正常化向前推进了一步。同时必须看到,中国不过从极低的利率水平上,小步升息三次。美国联储历时三年,通过十七次加息才完成利率正常化,息口变化现在才开始对经济活动产生实质性影响。中国的货币环境正常化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短期的政策效果未必彰显。

其实中国的货币政策远远超过利率范畴,政府三管齐下,力图防止投资过热。常规货币政策,自四月底以来,人民银行通过加息,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一系列手段,试图抹干过度流动性;非常规信贷政策,政府通过定向票据认购、窗口指导等行政手段影响银行的信贷扩张,最近银监会更对银行实行四级分类管理,严控贷款增长;汇率政策,人民币汇率已被纳入宏观调控政策工具的一部分,汇率开始为国内货币政策服务。

常规意义上的货币通缩政策,陆续还会有。但是,中国的利率上升空间,受制于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息差,以压制大量热钱流入。假定人民币汇率每年升值3%,那么人民币/美元间息差应该维持在3%左右。如果美联储不再加息,中国人民银行年内最多再加一次息。

笔者认为加息会加快热钱流入,其实是中国人自己吓自己。的确近年有大量热钱流入中国,不过很少是为着息差来的。中国的资本项目不开放,资金进出的成本很高,风险甚大,所以未必有多少钱为赚些微息差而流入中国。但是息差一说在中国流传甚广,这就限制了利率的灵活性。

人民币汇率开始活跃。无论汇率的升幅还是波幅,近来均有所加大。但是中国的汇率政策受众多利益集团的影响,升极有限,不过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小打小闹而已。

真正开始奏效的,是非常规的信贷政策。五月开始的三次2500亿定向票据发行,以及新近的四类银行管理措施,甚具杀伤力。这些行政干预式的货币政策,是反市场运作的,不会在任何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出现,但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和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却是行之有效的。

七月份新贷款总额为170亿元,较上月减少一半。某大国有银行七月新贷款额为零。可见定点定量“聪明炸弹”之威力。

宏观调控的政策格局已经清晰。在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基调下,政府对“银根”和“地根”进行定向调控。银根调控上行政干预为主打,利率、汇率两翼齐飞。地根调控上土地政策为先锋,房地产贷款、税收调节双管齐下。

尽管流动性依然过度,投资依然偏多,有迹象表明这一轮宏观调控的效果开始显现。七月份采购经理指数(purchasing manager index),比上月回落1.7百分点,而且具有前瞻性的新订单、生产、订单积压指数,较上月更大幅下跌大约3个百分点。受信贷政策、房地产政策打压的影响,中国基层企业的商业信心开始转弱。值得指出的是采购经理们的总体信心仍然强劲(指数多在50以上),不过较第二季度则有所下滑。

同时,中国的工业生产和投资增长在七月份纷纷回落,商业活动放缓。一个月的经济数据,未必足以证明一个经济趋势,何况七月是传统上的生产淡季,加之天气因素和广东省的停电可也能造成统计上的偏差。

但是,笔者认为新增贷款放缓的趋势大致可以确认。八月以来房地产成交量下滑似乎也已经成形。美国消费疲软,拖累中国出口增长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范文5

关键词:人民币信贷;流动性;适度紧缩

中图分类号:F821.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6)07-0004-02

一、2006年前4个月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增长特征分析

(一)股份制商业银行人民币信贷增长强劲,建行和交行因上市原因资产迅速扩张

2006年1-4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分别增长19.2%、18.8%、18.8%和18.9%,与去年同期各月份相比均高出4个百分点以上,己经背离了央行设定的全年M2增长16%的预定目标。在此前提下,一改去年下半年出现的“宽货币、紧信贷”态势,出现了人民币信贷迅速增长的局面。从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增长情况来看,可以发现以下特点:一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增长速度快于政策性银行和四大银行,反映出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意愿增强;二是在香港上市的建行和交行贷款增长迅猛,建行贷款增幅为四大银行之首。

从绝对额看,前4个月四大国有银行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7455.77亿元,占各金融机构新增贷款额的47.37%,仍然是信贷投放的主体。但工行和中行信贷增长缓慢。

(二)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比开始上升,各金融机构流动性依然充足,债券投资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总体来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人民币存贷比为75%,平均高出四大国有银行15个百分点。四大国有银行将更多的流动性投向了货币和债券市场。

(三)商业银行信贷期限结构长期化趋势继续强化

短期融资券自去年推出之后,对商业银行短期贷款的替代作用非常显著。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由于缺乏必要的直接融资渠道,目前仍主要依靠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因此在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的情况下,必然引致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的快速扩张。短期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已从2004年末48.96%下降到2006年4月末的44.18%,下降了4.78个百分点,而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则由43.25%进一步提高到44.80%。

(四)除建行外,中资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增长趋缓,增幅均比去年同期下降

受房价节节攀升以及房贷利率提高的影响,居民个人住房消费需求下降,引起了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增长下降。2006年4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个人消费信贷增长9.21%,同比下降了11.24个百分点。

二、人民币信贷增长过快的原因分析

(一)宏观经济环境向好及固定资产投资旺盛是银行信贷扩张的前提和基础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预计2006年全球经济将延续2004年以来的增长态势。就我国而言,尽管自2004年起我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抑制经济增长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但从2006年1季度GDP增长仍达到了10.3%。从当前拉动CDP增长的因素看,仍然是靠投资和出口。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从各省公布的规划来看,普遍把发展重化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从具体项目看,以资本密集型为主,资金的获得主要是依靠银行贷款,这反过来又成为银行信贷扩张的前提和基础。

(二)银行信贷仍然是提高盈利能力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手段

在我国,“脱媒”的发展还远末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经营。同时,贷款利率下限管制和存款利率上限管制继续为商业银行的贷款提供了足够利差空间。2006年4月27日,央行上调基准贷款利率0.27个百分点,而存款利率保持不动,存贷利差进一步加大,提高了商业银行的贷款冲动。从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分析,促使商业银行在年初就大量投放信贷还和“早贷早收益”有着密切联系。出于拨备计提是按照贷款余额而没有考虑各笔贷款发放的时间因素,因此,集中在年初放款对提高全年利润是有好处的。

从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高增长来看,其发展战略仍是强调资产扩张。但由于受到资本充足率监管的严格要求,一旦2006年下半年商业银行IPO和上市银行再融资成功,可能会引发新一轮的信贷扩张。

三、政策动向――收紧流动性是必然趋势

(一)当前流动性充足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我国出现了流动性充足的状况。如果以人民币存贷差来衡量流动性状况,可以看到人民币存贷差持续扩大的趋势,从2000年24433.3亿元人民币扩大到2006年4月末的100549.05亿元,5年间增加了4.12倍,人民币存贷差占当年GDP总量的比重也由24.63%上升到43.94%。

我国流动性充足的形成主要原因:一是货币供应量持续高增长。2003年为了应对当时出现的“非典”疫情,防止经济衰退,M2增长达到了19.58%的高点,虽经2004年的宏观调控,但自2005年下半年直到今年4月末,大多数月份M2增长仍超过18%,超出央行年初确定的16%的控制目标。二是外汇占款已成为制约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的主要因素。外汇占款占全部资金运用的比例已从2000年的10.55%提高到2006年4月末的22.09%。而且,从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改以后的走势看,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并未因人民币汇率的小幅升值而改善,我国的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持续扩大。因此,外汇占款还将进一步上升。

(二)央行可能采取的手段

流动性过剩是货币现象,我国流动性过剩还涉及到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等更深层次的原因,需要多个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共同配合解决,收紧流动性应是央行下一阶段工作的着力点。

1.存款准备金率。针对2006年一季度经济增长和投资过快的现象,央行曾考虑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但最终采取了单独提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的政策。从市场反映看,其政策效果与政策目标有较大偏离。因此,如果上半年的经济金融数据继续表现出固定资产投资旺盛和银行信贷迅速扩张的态势,那么央行只有采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才能实现抑制流动性和控制信贷过度增长的目标。

2.利率。尽管我国当前的贷款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不高,但相对于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说,调整利率是一个易于操作的政策。今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我国的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开始形成,这将大大促进人民币利率市场化进程,也有助于利率成为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固定资产投资贷款利率范文6

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从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这是九年来央行首次加息。我认为,这次加息的性质为力度不大的温和性加息,其象征意义和警示作用大于实质意义。从宏观面来看,此次利率调整预示着宏观调控开始采用市场化手段,由原来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尤其是市场化手段转化。这对于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延长我国经济景气周期,最终实现“软着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此次加息是对当前经济形势显示的通胀预期提前作出的反应。利率的调整有助于抑制物价上涨,解决价格涨跌中的结构性问题。前一时期,行政性调控手段虽然使货币信贷及投资增速快速回落,但由于没有及时辅以加息等市场化调控手段,导致了目前CPI、投资品价格和PPI始终盘踞高位。与此同时,虽然初级产品及能源价格在显著上涨,但大部分消费品价格还在下跌,投资品与消费品之间的价格传导“阻断”效应,导致一些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对经济发展形成结构性症结。央行此次上调利率,有助于对冲通胀压力,进一步理顺价格关系,解决结构性问题。

其次,通过利率调整,加强控制约束投资主体的资金成本,有助于抑制经济过热和固定资产投资反弹。不可否认,依靠行政法律手段,紧紧把住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使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遏制。但由于前期没有引入利率这一价格型手段,仅靠行政手段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尚不能从根本上遏制投资反弹这一顽疾,因为行政手段一旦放松,就会出现投资的反弹。就这次加息而言,力度和幅度都有限,但加息透露出的警示和导向作用十分明显,会使投资主体产生对未来再加息的预期,进一步强化其对资金成本的控制约束,进而有助于从源头上抑制其投资冲动。

第三,本次加息标志着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由单一数量型工具向综合运用利率价格型工具的转化,有利于央行对二者进行松紧搭配操作,在保证银行对企业间接融资需要的同时,防范和化解银行的金融风险。今年以来,央行采取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对利率价格型工具采取有意或无意的回避态度,导致货币供应和贷款的过度收缩。由于货币和信贷紧缩过度,再加上利率扭曲,同时造成居民储蓄增速连续下降,资金体外循环扩大,民间融资进一步活跃,这反过来加剧了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而银行的进一步惜贷,又加剧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难度,影响了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