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物保护解决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物保护解决方案范文1
关键词:文物展览;沉浸式体验;游戏化思维;文物保护
国内的文物保护概念由来已久,商周时期古人在青铜器就刻有铭文,如“子子孙孙永保用”,以此强调对物品保护的重要性。近代文物保护于清末民初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对文物的保护也多是局限于调查、发现以及制定保护计划,真正付诸实施的文物修缮与呈现出的关于文物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近年来,受益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政府及民间不断加强对文物保护的力度,大众在该领域的相关认识与需求也有了较大的提升。
1 在当前文物展览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国内外,当前整体的文物保护格局为以博物馆主导的阵地化保护模式为主。这一模式有其形成的特定原因,一是所陈文物的价值相对较高,需要对其进行封闭式或半封闭式的保存和管理;二是所陈文物由于历经年久而相对容易受损,需要特定的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线等)方可确保其整体形态具有可持续性。在这一模式的主导下,确实有效地做到了对文物的保护,及时地抢救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同时,得益于各地博物馆的建设,有效地形成了该地区自身的文化高地,从而提升了该地区的历史人文影响。
但在文物展览中,受制于多方面因素仍存在较多的实际问题,以下简要分析:
1.1 文物展览中出现的时空限制尴尬
博物馆是主导的固定区域固定形式的文物展览,也为大众获取相关信息制造了壁垒。以近期备受热议的南昌“海昏候”墓为例,不少文物在出土后即被运至北京展出,而南昌本地无论是市民还是游客均遗憾未能亲见。当文物跨越时空让当前的大众有机会接触它时,却又因时空的限制失去了与之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这样的尴尬现象实际远不止南昌一个案例。
换个角度,2015年3月在南京博物院举办的“拿破仑文物特展”,短短的展期内,大量市民集中来观展。虽然这种形式获得了市民的高度赞扬,但仍有较多的市民未能如愿亲历各件珍贵的展品。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展品在运输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较高的运输与保管成本。同时,展品本身的实物不可复制性与运输过程的高风险也是很容易形成的矛盾。
1.2 文物展览中出现的情境异位尴尬
即便观众与文物近距离接触时,除慨叹文物的精美与文化内涵外,如细致追寻,也不难发现眼前文物的所处环境已与原先的环境相差甚远。虽然这一差距可以通过展览中布景得到了一定的解决,但限于场地与成本,完全展开文物当时的情境则显得非常困难。
集中陈设大量展品确实给人以丰富震撼的视觉体验,但展品本身相对孤立的周边环境,却很难将观众带入展品所处的真实情境,以致往往多数观众走马观花,很难真正建立起对展品的深度理解并形成记忆。
2 情境呈现与沉浸体验在保护与展览文物中的运用
静止的文物让人有庄严的视觉感受,但太过庄严的保护文物的环境也使普通大众很难对作品建立起深度的记忆。部分展馆采用虚拟现实与沉浸的文物互动的方式,则成了当前保护文物的有效补充,为文物保护提供更富有建设性的成效提供保障。
沉浸式的空间展示辅助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通过光影效果营造氛围突显所展示物品的特征
这方面可以运用常见的立体成像、全息成像等方式配合实物进行展示。例如,南京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2015年毕业设计作品《破.界》(如图1所示),采用贴膜立体成像技术,将文物放置于由贴膜玻璃构建的梯形空间中,再辅以立体光影特效用于烘托文物的神秘感。它还在其中穿插了与文物有关的特征图形,以动态的演绎的方式使其与文物交相辉映,在相对封闭的空间中形成有机的整体,能够加强观众对文物的气质认识与记忆。
2.2 通过VR营造沉浸式观赏环境加强现场感
通过引入VR技术,以头戴式显示器为视觉载体设备可以构建完全沉浸式的视听环境。目前此方面硬件除了“HTC VIVE”“Oculus”以及三星的“Gear VR”等设备外,国内亦有多家企业提供各类解决方案。值得确信的是,头戴式显示器的成本与性能将在技术发展的推动下进一步优化。通过此方案实现的文物展示充分打破了局部空间限制的陈列式观赏模式,可以将观众直接代入还原文物历史、文化背景的实际场景中。
3 交互体验在保护与展览文物中的运用
趣味是引导主动性的最大动力源,上文中解决的是如何拓展呈现方式的问题,当引入了更多的数字化内容后,数字技术中核心的交互行为也必将作为重要的内容同时引入。
目前部分博物馆已经使用了内容交互,但主要集中在自身即科技类或科普类博物馆,如上海科技博物馆的恐龙展馆,当然也包括近年来新建的博物馆,如南京云锦博物馆、杭州运河博物馆等。以南京云锦博物馆为例,其馆厅中设置了对云锦图案宣传讲解的一件互动展示作品,观众可以自行选择云锦的图案进行拼图(如图2所示)。
目前大部分展馆的交互应用也多与此相似,对展品的深度化呈现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以当前成熟的交互技术为基础,结合博物馆陈列文物的特征,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探索:
3.1 空间营造下进行的还原情景并使用文物体验
不同的文物有其不同的使用情境,具体反映不同的历史年代、使用场景等。特别是大部分文物与历史事件相关,若能真实还原彼时的人物、言谈举止,能过VR技术将观众带入其中,“亲历”并参与故事的发展脉络,这样的体验必将使观众记忆深刻。例如,博物馆中常见的陈列的秦汉时期的酒器,若将观众直接带到“鸿门宴”中,扮演一位宴客与刘邦项羽同席,通过具有位置传感的体感手柄直接举杯与项王互敬,必将在其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与关于文物的认知。
3.2 基于制作原理参与抽象制作文物的过程
目前观众对文物的认知基本都是其成型后且历经多年风蚀保存下来的样子,且年代久远。虽尚能发现当时的工艺破损的一部分,但这些让普通观众很难形成直观的认识。让大众参与基于虚拟交互的实际制作过程可以让观众切实地感受当时的工艺水平,“亲历”文物的成型过程,大众更易得到情感化代入的系统认知。
这方面可以参见一款名为《Pottery》的移动端游戏(如图3所示),在游戏中,玩家可以自己“亲手”通过陶土制作完一个个精美的陶瓷,并且支持对其上釉彩以及观看烧制的过程。通过这样的游戏,玩家可以切实地认知到陶瓷类文物的制作过程,如果在其中融入当时的(如哥窑、弟窑)烧制特征,加上一些特殊工艺(如金丝铁线)的制作方法,则更具有展示文物与普及传统文化的意义。
随着社会对保护与展示文物的关注,此领域已经展现出极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融入新的展示技术与展示观念,相信可以探讨出更多的极富创意与实际应用价值的展示文物的形态。通过对此方面的研究,在为观众提供更为丰富的参与体验的同时,也将为传承和保护文物积累更多的文创素材。
参考文献:
[1] 单霁翔.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
[2] 曹永康.我们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8.
文物保护解决方案范文2
一、指导思想
在前一阶段学习调研、分析检查的基础上,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力量解决不适应不符合文化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对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立即着手解决,对暂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明确时限,分步实施,有效解决。积极把握十七大提出的“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统一思想、积极协调,挖掘整理、加大投入,发挥传统优秀文化优势,力争使*的文化事业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二、总体目标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得到增强。局机关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使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在文化管理制度建设、文化事业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形成共识,坚定发展文化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2、影响和制约文化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得到解决。破解影响和制约全县文化事业科学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营造良好的文化人文环境,全面提升我县文化事业发展水平。
3、全县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机制得到完善。建立健全全县文化事业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切实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转变服务管理职能。强化政府、机关为文化事业服务,为实现全县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不断进步创造良好的环境。
4、党员干部素质能力和工作作风得到提高。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科学决策、统筹协调的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能力,化解矛盾、破解难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自觉性得到提高,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更加密切,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更加畅通,广大群众的满意度有明显提高。
三、整改内容
整改项目1:积极建设和完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信息共享工程。
整改目标:不断创新文化管理与服务方式,稳步推进文化工作。
整改措施:(1)积极争取省级资金和设施设备云南省分中心配备县支中心55万多元的设备(服务器、投影仪、信息接收设备等),以及每个乡镇基层服务点5万元的设施设备。(2)为顺利推进我县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积极争取县委政府的支持。2009年4月,县委政府对县支中心投入了10万元的前期启动经费。(3)积极支持和配合有关部门的工作。在县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支持和配合下,经过省综合布线专业工作人员的连续多天紧张工作,*支中心的电子阅览室初步建成,“六个乡镇基层服务点综合布线和设备安装调试”工作也已于近日顺利完成。(4)验收之后,在运行过程中边发现问题边整改,不断完善有关工作体制和机制。
整改时限:2009年1月――2009年12月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县图书馆、局办公室
整改项目2:继续实施农村电影2131放映工程。
整改目标: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是国家计委、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部于1998年底开始在全国推行、实施的一个文化建设项目,具体工作目标是在21世纪初,基本实现全国农村电影“三个一”目标,即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通过文企联姻方式,与*芳缘婚纱合作,实行市场化运作,逐步扫除未放映的自然村盲点。
整改措施:为了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落实有关文企联姻的文件精神,切实解决我县农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丰富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科技知识,文化局针对*已无专业放映队伍和电影公司、电影院被撤销的实际,努力探索将文化与企业联姻工作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有机结合的新途径,积极协调、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投资电影放映,与“*芳缘婚纱摄影图片有限公司”进行合作,让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我县的文化建设中来,到现在为止已放映了150余场电影,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贫乏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整改时限:2009年1月――2010年12月
责任领导:*
责任股室:*
整改项目3:积极争取资金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
整改目标: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力争通过工程建设,改变部分乡镇文化站无站址的现状,同时改扩建和完善基础设施落后、老化的部分乡镇文化站面貌。
整改措施:(1)积极争取各级资金,第一步实施建设的乡镇文化站建设6个。全县共计乡镇文化站9个,根据中央抓机遇,扩内需的号召和部署,按照省市安排,*县今年涉及乡镇文化站改扩建或新建项目的乡镇是杨广镇(杨广村)、里山乡(里山村)、秀山镇、兴蒙乡、九街镇、四街镇(四街村)。六个乡镇文化站改扩建或新建设工程,建筑面积3050m2,总投资187万元。资金来源为:申请国债资金共计96万元,地方配套资金共计91万元。中央配备的国债资金每个乡镇为16万元,省级前期配备的资金为每个乡镇5万元。(2)积极协调和争取市级配套资金支持。现在涉及建设的各个乡镇已经基本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只要各级配套资金一到位即可开工建设。(3)第二步,多渠道为未列入规划建设的3个文化站争取支持,使之早日纳入市级建设规划中。
整改时限:2009年1月――2012年12月
责任领导:*、*
责任股室:*
整改项目4:积极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整改目标:在2004年被云南省公布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积极把*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整改措施:(1)积极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当前,县委、政府决定创建秀山国家5a级景区,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了秀山古城风貌协调区的建设步伐,使古城风貌得到重大改观,大部分恢复了古城明清古建筑风格。*历史文化悠久,民间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独具特色的高台、高跷、地会、洞经音乐和其他民间民俗文化艺术,并且这些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传承,为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坚定的基础,现在申报条件已基本具备。
(2)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领导小组。2009年5月,县委政府根据*的发展实际,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了把积极争创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作为本年度一项重点工作来完成,并成立了由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莉苹任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李庆华和县建设局局长张锦坤任副组长的“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领导小组”,申报工作由建设部门牵头,文化、广电等相关部门共同配合参与,目前各方面的工作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预计8月15日即可完成申报工作的初稿。
整改时限:2009年5月――2009年12月
责任领导:*、*、*、*。
责任单位:*县建设局、*县文化局、*县广电局、*县文物管理所。
整改项目5:认真组织和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
整改目标:按国务院和省市有关文件规定的时限,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
整改措施:(1)积极协调,完成*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启动。(2)按要求认真完成普查分类工作任务。按照要求,在普查完每一个文物保护点,或单位后,都要将普查数据报玉溪市文物管理所审核,最后才能填写由国家文物局统一编制的文物普查登记表,在全市的此次文物普查中,*以质量高超、人员业务熟悉、技术过硬而稳居前列,被当作了学习的榜样和标兵。(3)积极协调,争取资金支持。目前由于经费不到位、设施设备匮乏而导致*的文物普查工作进度缓慢、工作效率较低,部分工作已处于停滞状态。为顺利完成文物普查各阶段的工作,亟待政府解决工作经费和交通工具。
整改时限:2009年5月――2012年12月
责任领导:*、*
责任股室:*、县文物管理所
整改项目5:积极组织和参与第二届新农村文艺调演。
整改目标:认真落实和组织好第二届新农村文艺调演。
整改措施:积极协调,部门间通力协作。根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有关会议精神和安排,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及相关单位要加强沟通和合作,抽调相关人员,精心筛选节目,共同组织好本次文艺调演。
整改时限:2009年――2009年9月
责任领导:*
责任股单位:*
整改项目6:积极组织和落实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作。
整改目标:在第六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筛选出一批保护价值极高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申报。
整改措施:一是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把文物工作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二是对丰富的历史遗存的保护、修缮、恢复等工作,迎难而上,多方筹措经费,引导和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支持文物保护工作;三是文物保护组织机构健全,管理网络覆盖全县;四是对县内的文物分布及现状底子清、情况明、动态管理到位,档案资料齐全;五是文物管理制度健全,“四有”工作规范,未发生文物被破坏、损毁及被盗、丢、失等的责任事故;六是加强依法行政,坚决依法打击违法行为;七是在古城建设和改造中,坚持以文物保护为前提,处理好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八是在确保文物安全和社会效益为先的指导思想下,注重传承、弘扬和利用文物,使之能发挥古为今用的功能,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让广大群众在了解中参与,普及中保护,增强全民的文物保护意识。
整改时限:2009年7月――2012年10月底
责任领导:*、*
责任股室:*、县文物管理所
整改项目7:规范文化市场管理,着力提高文化市场监管能力。
整改目标:按照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严格审批程序,加强日常监管与专项治理的力度。
整改措施:要认真吸取深圳“9·20”特大火灾事故的教训,坚决做好安全隐患百日大排查工作,大力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一是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要继续推进“阳光执法”工程,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强化市场监管力度;二是要认真贯彻执行文化市场审批“疏导”政策,在网吧管理、娱乐场所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上争取有所突破;三是要加强对文化市场政策法规的研究学习,在文化市场监管过程中争取变被动为主动。
整改时限:2009年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文化市场稽查队
整改项目8:加强支部及文化系统的学习。
整改措施:健全学习制度,切实搞好学习;通过深入调研,转变领导作风,做到科学决策,切实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建立职责明确、顺畅有序的工作机制。
整改时限:2009年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党支部
整改项目9:进一步加大工作落实力度。
整改措施:加强作风建设,不断夯实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思想基础。进一步细化岗位职责,编制好职位说明书,切实解决“不想干、不会干、不敢干、不实干”的问题。
整改时限:2009年
责任领导:*
责任科室:办公室
四、具体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分工负责制,由主要领导牵头抓总,分管领导各负其责,各股室通力合作,抓好各项整改措施落实。要深入基层搞调研,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积极推动重点问题的解决,在整改落实中创造典型经验,形成示范效应。
文物保护解决方案范文3
“我管是生活、爱好、审美还是工作。虽然从戏剧转到红木家具行业,但这两者非常相似,都是综合艺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太和木作创办人关毅如是说。
虽主持过故宫文物的修复工作,但关毅却一直以一个“小”作坊的主人自居,并将自己创办的企业命名为太和木作,寓意为宇宙万物中一个勤勤恳恳制作红木家具的“小”作坊。
最荣耀的两件事
“我觉得我这辈子做过的这两件事,可以说是我一生的骄傲。一个是2007年承接了北京奥运会所有红木礼品的制作,为奥运添光彩;另一个是2008年参与故宫家具的修复,为历史文物添砖加瓦。”关毅说到这两件事时,眼神变得异常炽热。
特别是对于2008年能亲自主持故宫家具修复项目,关毅认为这是偶然中的必然。
故宫家具修复工作,是故宫博物院与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合作的项目。修复的文物是位于故宫东北隅的“乾隆花园”,即宁寿宫花园。这座花园建于1771年,1776年完工,是乾隆皇帝为自己精心打造的一个退休颐养的天地。里面有故宫最精美的家具,为身为太上皇的乾隆专用。
此次文物修复是230年来“乾隆花园”首次大型修复工程,要求做到修旧如旧,难度可想而知。当时不仅是国内专家,还有美国、意大利、法国等国际专家同时参与此次项目的竞争,这些人都是红木家具修复行业中的佼佼者。闻讯后,关毅也参与了此次修复工作的竞评。虽然不是专业出生,但关毅很自信,因为他有长期的实战经验和多年积累的技巧。
当要求所有专家对一件待修复的家具,阐述其详细的解决方案时,大家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这些古董家具不光是家具,家具上还包含了“百工坊”,如烧瓷,珐琅,珠艺,翡翠,竹雕,玉雕,牙雕,螺钿,还有竹丝竹簧等涵盖了许多其他工艺的艺术品。
现场竞评时,仅其中的一道小工艺就难倒了不少专家,更别提如何了解一件家具的修复顺序。事实上,不同家具的修复工艺有先后之分,有些是先着手修复该家具上的装饰物,如玉、珐琅;有些则是先修木头。这就要求参与修复的工作人员,要非常清楚当初制作这件家具的流程,在修的时候根据这一流程,按逆时针操作。
说到这儿时,关毅讲述了当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
“当时,我和一个美国专家在检查乾隆宝座时,发现宝座背面镶嵌了一块玻璃。美国专家就问我,这是什么玻璃?我告诉他这是毛玻璃。他又问,什么叫毛玻璃?我说毛玻璃是古代的一种玻璃,最早出现在康熙时代,如果我分析得不错的话,这块玻璃是从广东引进来的。”
在广东,这种叫做玻璃油画,广东人通过透视技法在上面画油画。这块玻璃上描绘的是颗松树,通过“百宝嵌”的形式表现出来。紫檀木做的树干,和田玉做的松树枝,周边镶了金属条,还有珐琅的烧制工艺,绿叶是料器等。仅这一块毛玻璃就包含了上十种工艺。
“美国专家又问,如果这块玻璃损坏了该怎么修复?我告诉他,找同时期的毛玻璃配上。上哪找?首先尽可能在故宫库房找,如果没有,再去社会上收购。在旧货市场找一些200年前的家具,上面应该还有类似的玻璃,我曾经就在废旧物资回收站找到过200年前的旧镜框。”
关毅如此详细、周全的解决方案,令美国专家竖起了大拇指。关毅的能力不仅能对乾隆宝座做出详细解决方案,而是针对不同的家具,他都能提出不同的修复方案,并且能够完整叙述出来。这么繁杂的工艺门类要求,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
此次修缮工作最终完美拉下帷幕,为故宫内部的保护进行了有益探索和宝贵尝试,这对故宫内部保护和维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人生四步走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是对关毅最真实的写照。
关毅说,他从年轻时代就注重积累,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不仅是关于家具的书,还有艺术、文学、杂志,甚至连医药书都看。直到现在,每天在跑步机上他都要看新闻,就是为了抓紧一切时间获取各类信息。
还有一个是持之以恒的激情,20年前在莫斯科学习戏剧的时候,为了写一个剧本,关毅可以三天三夜不眠不休。
如今,关毅已经踏入不惑之年,依旧精神饱满,说话铿锵有力。在关毅看来,自己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不仅要推动个人事业的发展,还要积极参与社会文化事业,这对我来说是最关键的十年。”
关毅对自己的人生制定了四步走计划:第一步,20-30岁,这10年是艰苦创业时期;第二步,30-40岁,稳步发展时期;第三步,40-50岁,推陈出新时期,也就是出成果的时候;最后,50-60岁,是辉煌谢幕的时期。
如今,关毅已经走过了艰苦创业的时期,修复故宫文物也为他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根基。但他没有因为头顶着修复故宫文物的光环原地踏步,而是选择第三步走,迎接更高的挑战,这将是比前两步更难跨越的一个过程。
“因为性格的关系,我办事非常有条理,有思维,凡事有计划再前行。”关毅不管做任何事,绝对不会率性而为。对于人生第三步,他同样有完整的规划。
分析整个大环境,关毅认为,改革开放这30年间,中国经济有了质的飞跃,但文化产业的发展却远远落后其他国家。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占到了国民经济的15%,而中国只有2.5%。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如今,国家国策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实质性转变,要提升文化产业地位,不能继续靠卖地求发展。“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产值将达到GDP的5%,这说明文化产业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借资本力量腾飞
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支持,使关毅信心十足。
未来十年,关毅计划成立股份制公司,以合作加盟的形式,用太和木作的品牌和产品发展加盟商,借资本的力量,做中国最好的家具。
对于外地加盟店,他的要求是产品一定要精致,质量要有保证。经营上以销定产,小批量生产,多品种开发。这样不仅不会造成积压,还会给消费者随时耳目一新的惊喜。
未来规划中,涉及到经营和理财,关毅认为,这两项不是他的强项。
“术业有专攻”,这两方面,他打算靠营销团队来拓展企业,请资本运作资深人士进行资本管理。他自己要做的事情,就是管理产品,提升产品质量。“我思考的事情是怎样把我的思想、灵魂、哲学融入到我的作品中去,让太和木作成为中国顶级红木家具的生产商变为现实,到这个时候,经营、市场拓展等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
红木家具早已进入奢侈品行列,消费人群有一定的局限性。
曾有人质疑,奢侈品在中国将无生存之地,但关毅并不担心。他分析过国内外奢侈品消费特点,外国人每年花4%的钱买奢侈品,中国人每年花40%的钱买奢侈品。关毅相信,只要产品好,不愁销不掉。
曾有人说过,“计划赶不上变化”。但关毅的第一步走,第二步走和正在实施的第三步走,完全在自己的计划之中。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在计划中前行远比没计划好。关毅甚至已经计划好,在50岁以后,退居幕后,专心研究哲学,而太和木作则交给其他人管理。
文物保护解决方案范文4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一是组织领导有力。充分认识到“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对“三区”文化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的重要性,为确保“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工作的顺利推进,根据省下发的相关通知精神,明确了我县“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的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基本要求、保障措施等。每年就“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工作都要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三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工作,为“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局班子召开会议专题就此项工作进行了部署,并向县的各乡镇综合文化站下发了实施工作方案。二是精心选拔人员。依据讲政治、守纪律、顾大局、品德好、能吃苦、有特长的条件,从县各乡镇挑选了22名热爱此工作的帮扶人才,文化工作者以文物保护管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文化馆(站)管理、文化市场管理等为主。三是加强对选派人员的管理。制定帮扶计划,并将每个人落实到一个乡镇,明确帮扶任务。四是建立健全考核制度。采取不定期电话抽查的方式,进行督促检查,并要求各地各单位报送工作进展情况、帮扶工作图片、资料等。五是合理使用资金。选派工作经费在中央补助2万的基础上,根据派员所在乡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应艰边补助,保证资金使用规范,做到支出有据。
二、着眼需求,突出特色
为使帮扶援助工作落在实处,下派人员深入帮扶一线工作岗位,与支援文化骨干进行座谈交流,就服务工作开展调查研究,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解决方案,制定工作计划。
文物保护解决方案范文5
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6月10日)前夕,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专门为遗产日撰写了“关注新型文化遗产——工业遗产的保护”长文,包括“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共识”、“工业遗产的价值和保护意义”、“工业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探索”、“我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关于保护工业遗产的思考”几部分,全面深入地阐述了工业遗产保护的科学内涵。本报今日摘发了“关于保护工业遗产的思考”一部分,使读者先睹为快。全文将于近期《中国文化遗产》杂志刊发。
人类文明的进化,取决于文化的创造、保存和交流。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城市的发展是循序渐进、有机更新的过程。吴良镛教授指出:“一个城市是千百万人生活和工作的有机的载体(livingorganism),构成城市本身组织的城市细胞总是经常不断地代谢的”。因此应按照城市内在的发展规律,顺应城市之肌理,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索城市的更新与发展。工业遗产保护也应遵循这一理念,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互动与和谐共存。既要注重工业遗产保护对于城市长远利益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又要注重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尽量发掘其在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等诸多方面的价值,赋予工业遗产以新的内涵和功能,注入新的活力,实现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互动发展。
1、工业遗产的普查与认识
工业遗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它的价值认定、记录和研究首先在于发现,而普查是发现的基础和保证。我国计划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文物家底,工业遗产应列为重要普查对象。面对数量庞大的工业遗产,通过普查及时准确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进而建立起我国的工业遗产清单。同时普查与认定、记录和研究的过程,也是宣传工业遗产重要价值和保护意义的过程,是发动企业和相关人员投入工业遗产保护的过程。《下塔吉尔》突出强调了工业遗产的认定和抢救性整理工作的重要性,提出“各国必须对其需要为后代保留下来的工业遗迹予以认定、记录和保护”。“对地带和不同工业形态的调查必须确定工业遗产的范围。在这一信息的基础上,必须为所有得到认定的遗址创建编目”。同时,认定、记录和研究工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互为补充和支持。
科学认定是准确记录的前提。首先应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工业遗产的价值评估标准,并与国际标准具有兼容性,用以认定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工业遗产的认定应积极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使合理、统一的认定标准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应注意工业遗产的认定标准与其他文化遗产,特别是古代文化遗产认定标准的差异。工业遗产应是在一个时期一个领域领先发展、具有较高水平、富有特色的工业遗存。这样界定,既注重了工业遗产的广泛性,避免因为认识不足而导致文化遗产在不经意中消失,又注重了工业遗产的代表性,避免由于界定过于宽泛而失去重点,保证把那些最具典型意义、最有价值的工业遗产保留下来。在历史价值方面,对形成年代应给予合适的尺度,如建国以来,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有过重要贡献和影响的企业遗存,尽管历史时间不长,也应在工业遗产中占有一席之地。
准确记录是深入研究的基础。对工业遗产地的各类不可移动现状遗存应进行准确勘察、测绘,对各类可移动实体档案应进行系统的发掘整理,并以文字、图纸、照片和录像等形式进行记录。不同工业领域的生产工艺流程具有多重价值,是工业遗产完整性和真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科学技术与人工技艺是重要的遗产资源,一旦失传不可替代,应详细记录并加以传授。记录还应包括收集口述历史在内的信息,当事人的记忆是一种弥足珍贵的独特资源,应尽可能加以记录。同时应注意在昔日就业者中广泛征集可移动的工业历史文物,并纳入记录档案。综合上述记录成果,建立起完整的工业遗产记录档案,并将数字化及网上查询方式作为重要目标,以作为未来研究和保护工作的依据。工业遗产完整的外观特征和遗址保存状况应在受到任何破坏以前载入记录档案,因为如果在生产活动停止或者工业场所关闭之前做好记录,将可以获得并保留更为真实的信息。
深入研究是科学认定的保证。工业遗产保护需要制定系统的研究计划,以通过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的工业遗产调查,判别工业遗产的保护范围。有必要对工业遗产的历史沿革进行考察,我国工业化时间虽短,但是经历了复杂的发展过程,近代早期工业就有外资工业、民办工业和洋务工业等,建国以后,不少企业又先后经历过私营、公私合营、国营、中外合资、股份有限公司等丰富历程,通过分析上述演变过程,有利于工业遗产的科学认定和不同阶段的遗存和信息的保护。保护工业遗产还需要对其曾有过的用途有透彻的认识,它们往往随岁月的流逝发生过变化,因此需要对每次变更都给予关注和评价,使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得到充分保证。对工业遗址进行考古调查是对工业遗产开展认定、记录和研究工作的基础,其重要意义已经得到普遍承认。必须按照与其他历史时期的遗址相同的高标准来开展考古研究,包括工业废料区所具有的潜在考古价值和生态价值也应得到重视。工业遗产研究需要从事历史、建筑、工业设计等多领域专业人员的参与,同时,由于众多工业活动之间所具有的相互依赖性,需要通过不同工业领域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协调行动实现工业遗产的综合研究。
2、工业遗产的立法和保护规划
现行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在有关工业遗产的保护方面不够明确和完善,有待在进一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加以充实。因此应尽快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相关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使经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通过法律手段得到强有力的保护。同时,鉴于工业遗产既是文化遗产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立法保护方面应充分考虑其特殊性,以使其完整性和真实性得到切实的保护。并应设立专家顾问机构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有关问题提出独立意见。当前,工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必须对这类调整给工业遗产带来的潜在威胁进行预测,同时制定能够快速应对的各项程序,以防止工厂关闭停产后导致重要遗产元素被拆改、损毁或破坏。在未进行认定的情况下应立刻停止正在发生和计划中的对工业遗产的拆改行为。一旦工业遗产受到威胁,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具备法律保障的权利加以干预、制止。
在将工业遗产的保护纳入国家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同时,应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城市和地区的发展规划,调整完善工业遗产保护的各种社会关系。而制定工业遗产保护专项规划,是工业遗产保护的关键措施。西澳大利亚遗产委员会的A.麦格斯(AlisonMaggs)先生认为:“为了找寻恰当的用途,人们必须首先通过制订包括管理政策在内的保护规划确定场所的重要意义。保护规划将有助于界定场所的文化意义,并将它与未来的有关问题相联系。政策也能为某一场所的恰当用途提供建议,这些用途必须考虑诸如法规控制和经济可行性等其他因素”。编制工业遗产保护规划应注意与保护年代更为久远的文化遗产所采用的理论和方法之间的区别。特别是工业遗产在材料和结构方面的特点,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对经认定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应及时明确界定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并应针对机械设备、地下设施、地面构筑物、综合性建筑群以及整体工业景观制定相关保护规定,针对其未来适应性改动制定修复与合理利用导则。
鉴于工业遗产保护具有的公益事业性质,保护目标往往需要通过资金援助和税收激励来实现。要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确保基本保护资金的落实。除国家拨款支持外,还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和奖励等手段对保护措施予以鼓励,同时出台有利于社会捐赠和赞助的政策措施,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促进工业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还应出台税收、财政、土地使用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经济文化政策,引导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如美国“1976年制定的《税收改革法》,激励了人们改建历史建筑的意识。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公众对于老工业建筑的态度也发生了根本转变。根据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建筑业70%以上的工程与历史建筑的再利用有关。这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建筑行业对于能源、经济、建筑功用和历史特色所持的慎重态度”。
3、工业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工业遗产一经认定,应当及时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强有力的手段使其切实得到保护。工业遗产同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具有不可再生性,只有认定和保护工作先行,才能防止对其随意废弃和盲目拆毁。因此,由各级政府按照法律程序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有利于使工业遗产的价值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确认。工业遗产也应根据其价值大小和重要程度明确不同保护级别,列入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则选择价值特别重大者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按照最高级别进行保护和管理。在公布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以全国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骨干的各个时期和各种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遗产保护体系。
对于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业遗产,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其功能和景观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原状保护必须始终得到优先考虑。特别是在考虑适应性改动的过程中,要慎重对待工业建筑或机械设备的每一个组成部分。“在制定保护规划过程中应解决如下问题:预期的用途将会产生何种影响?将会出现的变化是否会影响该场所的文化价值?变化是否达到最小或可逆?”必须认识到,为满足当前需要而对其实施的任何拆改,或对某些附属成分或辅助设施的随意处置,都可能影响其整体风格和质量,使工业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受到伤害。在一般情况下干预行为应具备可逆性,产生的影响必须降到最低程度。必须实施的任何更改都应得到记录,被拆卸的重要元素也必须得到妥善保存。
当前应尽快甄别和抢救濒危工业遗产,以便采取措施降低其继续破坏的风险。对已面临危险的工业遗产,应迅速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制定相应的保护修缮以及合理利用的方案。必须注意到近现代工业遗产所用材料相对于历经风雨的古代文化遗产,往往性能寿命更短,老化的速度更快。没有适当的保护措施,体现工业遗产重要价值的一些因素就得不到妥善的保护。目前,在发现问题和寻求可行的解决方案方面我们还缺乏经验,在一些领域至今还没有研究出能够实现长期保护目标的维护或修复技术。如在工业建筑中广泛使用的钢铁、混凝土、马赛克,以及化学材料等,在工业档案文献中广泛使用的纸质材料、感光材料、电磁材料和电子信息材料等多种物质载体的保护问题方面,还缺乏知识和技能加以解决,这对于工业遗产的保护来说无疑是严重的问题。因此,在保护工业遗产方面,我们同时需要应对实践和技术两方面的问题,需要组织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力量,分类研究保护工业遗产的办法。
4、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利用
工业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历史包袱,而是宝贵财富。只有把它当作文化资源,人们才能珍惜它、善待它。更重要的是通过持续性和适应性的合理利用来证明它的价值,进而使人们自觉地投入保护行列,并引导社会力量、社会资金进入工业遗产保护领域。“城市中所谓''''衰败地区''''(blightedarea),由于地区物质环境的衰败等导致地方税收之减少与市政补贴之增加,作好城市更新,有助于提高地区的经济活力,复苏经济,增加城市的繁荣”。工业遗产保护只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融入城市建设之中,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拓宽工业遗产保护的路子,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得到有效保护。
保护性再利用是赋予工业遗产新的生存环境的一种可行途径。对于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一般性工业遗产,在严格保护好外观及主要特征的前提下,审慎适度地对其用途进行适应性改变通常是比较经济可行的保护手段,可以为社会所接受和理解。在制定保护性再利用方案时,对于工业遗产中的每一区域和每栋建筑都应经过仔细甄别和单独评估,并在考虑它与整个遗址联系的基础上,确定其最恰当的用途。同时,保护性再利用方案应对不同工业遗产地段和工业建筑设立明确的限制要求,新的用途必须尊重工业遗产的原有格局、结构和材料特色,维护原始的人流活动,并且尽可能与初始或主要用途兼容。当保护性再利用方案中的利用功能与工业建筑和用地的遗产价值明显不相适应时,应重新进行调整。并应创造条件保留一定能够记录和解释原始功能的生产区域,用于展示和解说曾有的工业生产用途。
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不应作为商业性房地产开发项目,重点应用于文化设施建设。根据工业遗产原有产业及产品性质,设立各种门类的工业技术博物馆、厂史展示馆、企业纪念馆或专题博物馆是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途径。如利用纺织厂房建设成为展示古代服饰,民族服装和国际时装的专题类服装博物馆等。但是A.麦格斯先生提醒我们:“而事实上,任何一个地区能够保持活力的博物馆数量都是有限的,愿意参观博物馆的旅游者数量也是有限的”。因此,设立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只是保护工业遗产的方法之一。要保护大量工业遗产,就必须根据不同工业遗产的性质,探索更为合理而广泛的利用方式,如美术馆、展览馆、社区文化中心等,也可以针对工业遗产建筑所特有的历史底蕴、想像空间和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激发创意灵感、吸引创意人才、集聚创意产业的文化产业园区,开展美术创作、产品研发设计、科学普及教育等,既体现工业遗产特色,又使公众得到游憩、观赏和娱乐。
工业遗产旅游是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其特点为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性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形成能够吸引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明,同时具有独特的观光、休闲功能的新的文化旅游方式。首要目标是在展示与工业遗产资源相关的服务项目过程中,为参观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营造一个开放、富有创意和活力的旅游氛围。通过寻求工业遗产与环境相融合,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积极因素,从而促进对工业发展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文化价值的保护、整合和发扬。在工业遗产分布密集的地区,可以通过建立工业遗产旅游线路,形成规模效益。在旅游者为工业遗产地带来利润的同时,工业遗产管理部门也必须平衡每年大量游客给工业遗产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
对于大型和特大型工业遗产的保护,设立工业遗址公园可以成功地将旧的工业建筑群保存于新的环境之中,从而达到整体保护的目的。要对工业遗址公园及其环境进行统一设计,努力创造和设计出既属于现在和未来、同时也记录和体现过去工业成就的空间形态,在传统中融入新的形式和功能,使工业遗址公园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息。工业遗址公园内几乎所有的景观都可以向公众开放,通过引导式通道、视听同步装置、位置图、出版物和光盘逐步进行讲解和说明。由于在南方传统工业区往往依托天然河流或运河形成规模布局,因此,可以结合这些地区的整治,依托其人文资源,以穿城而过的河道为轴线,修复沿岸厂房、仓库、商铺和其他历史遗存,再现河道两岸传统风貌,形成工业景观与河岸风光交相辉映的文化景观带。
5、工业遗产的宣传与教育
公众的关注和兴趣是做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最可靠的保证。如果没有全社会对于保护工业遗产重要意义的广泛共识,说服公众认可工业遗产的多重价值是很困难的,工业遗产将依然面临危险。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显示,要想获得所期望的公众支持,就要使人们分享对工业遗产认定、记录和研究方面的知识和兴趣,因此,宣传和教育非常必要。所有业经认定的工业遗产清单,均应及时向社会公布。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要经常举办论坛、讲座等学术活动,对工业遗产的意义和价值进行积极地介绍,使公众更多地了解工业遗产的丰富内涵。工业企业的在职或离退人员在工业遗产的认定和保护中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工业遗产保护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对企业和职业的忠诚与眷念将使工业遗产的形象更加鲜活,他们的现身解说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参与工业遗产的保护行动,形成保护工业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
专业性工业技术博物馆和处于妥善保护和开放状态下的工业遗产地都是宣传工业遗产价值和保护事业的重要场所。要保证社区居民和参观者方便地接近工业遗产,利用各种类型的工业建筑和丰富的工业文物精心设计各类专题展览,提高博物馆的展示水平,使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相统一,在具有独特氛围的场所中向观众直接形象地展示相关工业的发展历程,展示企业和产业工人的历史贡献,展示工业社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这些工业遗址和工业文物可以用自身的独特方式向观众述说历史,使工业遗产的形象更加生动活泼,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起到更好地教育展示作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工业遗产宣传展示的途径和手段获得极大的丰富。要借助各种现代传播手段,采取多渠道的形式来展示、宣传工业发明创造,使不同年龄、学历背景、职业背景的人群都能通过电子出版物、互联网以及其他媒体方式获得工业遗产的知识。
要使全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了解保护工业遗产的意义,教育部门负有重要责任。应将有关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从小学、中学开始传播关于工业历史和保护工业遗产的知识,针对中小学校教育为学生编写具体教材。近代以来,我国涌现出大批富于创业精神的优秀企业和杰出企业家,孕育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工商文化,凝聚为一种尚德守信、务实创新的人文精神,这些都应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后纳入教材。学校应组织工业遗产参观学习活动,通过工业遗产中蕴含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高等教育则应在技术学院和综合大学中开设关于工业遗产保护方法、理论和历史方面专业教育的课程。如美国密歇根理工大学社会科学系建有工业考古学专业,设置了工业考古学硕士和博士课程,受到青年人的欢迎。工业企业应该是工业遗产的保护主体和重要力量,因此有必要增强工业遗产保有者和使用者对这类特殊遗产的保护意识。
6、“为了明天保护今天”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新兴工业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在生产和工程领域广泛应用,不断实现前所未有的业绩,尤其在一些大型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如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工程,其建设规模、施工难度、发电量和防洪效益等多项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纪录;如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远距离、跨流域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贯通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兼有调水、防洪和生态环境等多种效益;如我国目前线路最长、管径最大的天然气管道工程——西气东输工程,途经10个省市区,干线全长4000公里,输气量大、施工条件复杂,实现了多方面的技术突破;如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全长1956公里,克服了常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的严峻挑战。这些举世瞩目的大型工程都堪称为人类的奇迹,应当与阿斯旺水库、苏伊士运河、塞默灵铁路等一样成为标志一个时代的工业遗产。
文化遗产的内涵不断发展变化,每个时代人们的文化建树都应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印记,不断创造新时代的文化遗产。随着时光的流逝,曾经在我们生命中所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一些事物也将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而传之后世,其中工业遗产无疑也是具有标志性的时代记忆。充分考虑创造和保护未来的工业遗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三峡水库、南水北调、西气东输和青藏铁路等工程项目的建设和使用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其经济价值,更要充分认识到其现实和潜在的文化价值。在注重工程的建设质量和运行效益的同时,注重收集和保存这些工程项目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和实物,提高工程的文化含量,延续和发展历史文脉,使它们成为未来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责任。
目前正在生产的一些大型工业企业,为了改善城市环境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等原因,也即将搬离原址,其中首钢和江南造船厂的搬迁和原址规划格外引人注目。首钢前身为石景山炼铁厂,始建于1919年,经历了几十年坎坷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后,“首都钢铁公司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率先在全国工业企业中进行企业承包试点、创造了10年共为国家贡献96亿元,相当于10年增值了9个首钢的奇迹,轰动了国内外”。“2005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了首钢实施搬迁、结构调整和环境整治方案,由此首钢搬迁成为举世瞩目的大事”。当这座钢铁之城成为历史,炼钢的锤声渐渐远去,熔炉的烈焰慢慢熄灭,如何面对天空下的大片工业遗迹,保存这些反映时代特征、承载历史信息的工业遗产成为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文物保护解决方案范文6
关键词:文物藏品 文物库房 空间布局 交通流线 设备设施 多项功能结合
文物保管区(文物库房)是博物馆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库房建筑设计是博物馆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库房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持续性将影响到博物馆文物的收藏、维护、展出等多个方面。国家博物馆作为国家级的大型综合博物馆,其收藏文物将涵盖我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乎全部的领域,这些因素决定了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特性必将是容量大、功能强、科技含量高,对于设计人员不但要求有较强的建筑设计专业知识,同时还应具有宽泛的知识、较强的整体控制以及统一协调等多方面能力。本文将根据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的设计经验,并以其为例,对文物库房的作用、功能、空间、构造、设备等多方面因素进行阐述。
1. 文物库房是博物馆建设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1.1. 博物馆、文物定义及与文物库房相互关系
“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 ----《博物馆协会章程》中对于博物馆的定义。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它是历史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遗存,具有不可再生性。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它是反映人类历史发展各阶段文化、艺术、科学、社会形态等各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文物藏品是博物馆展开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藏品的数量及质量直接关系博物馆的地位及各项业务工作的展开。《国际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指出:博物馆“在提供建筑方面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以便为藏品物理方面的安全与保护提供适宜的环境。以完成其既定方针内的收藏、研究、存放、保护、教育及陈列等基本职能。”
在使用功能上,文物库房是藏品的长期妥善安全的保存空间,文物库房要为文物提供必要妥善的保存环境。在文库流线上,文物库房是文物长期恒定的保存空间,是文物入库收藏的终点;对于文物的研究、管理、展示传播的业务工作,文物库房又是文物出库的起点。因此文物库房在文物收藏、管理、保护等方面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建设一个设施完备,功能合理,安全可靠的现代化文物库房是国家博物馆的改扩建工程建设中重要部分。
1.2. 现代化的文物库房建设在国家博物馆建设中的必要性
原革命历史博物馆的文物库房,设在原博物馆的地上一层,门窗密封不好,室内潮湿,条件简陋,初期建设没有空调通风设施,后其经过数次改造,增设了空调通风等设备,但是受条件所困,没有系统的管理运行,长期不使用。文物保存处于自然空气环境中。这样的收藏环境,对文物的保存、管理、研究是不利的,无法达到最大限度保存文物记录历史的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的藏品数量大幅增加,文物管理科学化,文物分类细化,藏品性质与特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要求对藏品的保护具有更强的针对性,老博物馆需要更多的储藏空间。同时现代的空调设备设施及自动化控制系统,能够精确控制文物库房的内部空气环境,为更好的保护文物提供有利条件。
作为现代化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其文物库房的建设,不仅是规模上的扩建,同时在库区空气环境控制,自动化系统管理,科学技术运用,安全防护、防火措施、防水措施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设计建设。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库为地下藏品库,馆内现有藏品60余万件,针对博物馆长期收藏,藏品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预留40万件藏品的可发展收藏空间,新文物库区按照100万件藏品的规模与标准进行设计。
2. 国家博物馆文物库区建筑设计原则
在文物库房的建筑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以确保文物安全为原则。在安全妥善的收藏保护文物同时,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效率,最大限度的节省资源消耗,使建筑功能与形式统一、各类流线畅通合理。
博物馆建设中,库房建设和保管设备要求安全、坚固、适用、经济。文物库应有防火、防盗、防潮、防虫、防尘、防光、防震、防空气污染等设备和措施。
文物库区建筑设计以文物入库出库的流线为脉络,综合考虑库前区的各功能区的划分与布局及文物库与各个展厅之间的联系,通过“点、线、面、体”展开,形成一个以文物库房为基础的空间网络构架。其中“点”为各功能区域的布局点位,“线”为联系各功能区域的文物流线、交通流线等,“面”为各功能区域内部的规模面积的布局铺开与各项功能要求的实现,“体”为各功能区域通过建筑空间联系,交通流线,功能联系,设备技术调控联系等形成多元立体穿插的综合体。
博物馆文物库区设在建筑首层及地下,广义上包括文物管理区、文物库房及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作为文物流线上最重要节点,在文物库区的设计中,紧密结合文物入库工艺流程及文物出库研究及出展流线。
3. 国家博物馆文库区文物管理及文物保护区的建筑设计
3.1. 文物管理区设计
文物入库前,需经过文物管理区的各项严格的管理程序。作为文物进入藏品库前得处理场所及内外展文物的出纳地,文物管理区主要担负着文物的接收、鉴选、登记编目、消毒、拍摄等工作。
文物管理区位置布局要求一方面靠近博物馆建筑,便于接收,提取,装卸外来文物;另一方面需要与藏品库房相邻,便于文物入库管理。文物管理区通过文物走廊,文物电梯等水平交通形式及垂直交通形式的组织,有机的将文物库房与文物库前区联系在一起。
文物管理区设置有征集,鉴选,编目,拍摄,档案,查询,研究,鉴赏,临展出入库房等房间及库房,这些房间为文物暂时存放的空间,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各项设计均围绕有效文物保护措施这一重点展开。其中防水设计采用一级屋面防水等级,防火消防设计中设置独立防火分区减小火势蔓延对本区域的影响;同时针对书画,织绣类文物的特性,房间内采用气体灭火系统,避免文物遇水遭受严重破损。在文物走廊及房间内温湿度环境相同,保证文物在入库流程上始终处于相对稳定的空气环境中,对文物存放时间较长的房间,空调系统采用恒温恒湿空调。安全防护体系按照防护级别Ⅰ设置。文物管理区位置处于建筑的首层及地下部分,其中部分地下室房间结合人防工程进行设计,上述结构设计标准在极大程度上满足文物防震,安全防护等要求。
4. 文物库房的建筑设计
4.1. 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的概述
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位于地下,地下藏品库较之地上库房的优点首先由受外界环境影响小,保温隔热性能高于地上建筑,一年中地下室内的温湿度条件波动小,有利于保持室内空气环境的恒温恒湿,有利于节省空调运行费用,节省能源。其次地下室没有自然光照射,完全避免文物在库区保存收藏期间遭受太阳光紫外线照射产生的损伤。另外地下库房在结构坚固、建筑防震、安全设防等方面条件都优于地上建筑。
需要注意的是地下室位于建筑整体的低位,防水、防潮是地下室的薄弱环节。对于薄弱环节,在文物库房的设计中加强措施,重点防范。通过可靠的建筑防水防潮构造设计、空调系统设计及高效准确的自动化监测管理,扬长避短,为文物的长期保存提供理想环境。
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内吊顶控制线下净高为:3.3m。根据《文物系统博物馆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的规定》GA 27-1992的规定,中国国家博物馆库房建设及文物管理为一级风险等级;防护级别Ⅰ级。库房护结构为钢筋混凝土墙,库区内结构楼板采用无梁楼盖,这样的结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库房内的空间高度。
4.2. 国家博物馆文物库房外部的环廊设置与内部交通脉络
4.2.1. 文物库房外部的环廊
文物库房外部设置环形文库走廊,文物库房的库门仅开向环形文物走廊,走廊外侧布置了文物管理用房,作为的藏品库房仅通过环形文物走廊与博物馆的其他半开放的功能房间相联系。
文物走廊是文物出库入库的重要文物通道,走廊空间尺寸,全程保证宽3m,净高3.3m,确保大型文物在运输流线上畅通无阻。采用环形文物走廊围合,文物库房与地下室外墙及库区的其他功能用房隔离开,在空间布局上使文物库房形成“库中库”格局。环形文物走廊除了文物运输通廊的功能外,环形走廊的设置增加一道文物库房防水防潮设防屏障,同时环形走廊隔离了文物库房与地下室外墙,降低文物库房受外界环境影响的温湿度波动,利于库区空气环境的精确控制,此外环形走廊还是安全防护设计的一道重要的设防屏障,在文物库房的防尘防污染等方面环形走廊的设置也起到一定作用。
4.2.2. 文物库房内部的交通脉络
文物库房内部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划分,是在确定库区内文物交通流线的脉络基础上制定的。设计初期经过多种交通流线形式的比选,最终确定两点一线的主干流线与横向分支的尽端式次流线相结合的“鱼骨式”交通脉络。其中“两点”为文物库房出入口部,库房的出入口是文物运输的重要枢纽,设施包括文库电梯、电梯前室、文物库门、库内风淋室等,出库的文物由库房出入口部出发经过水平运输流线及垂直运输流线,到达博物馆各功能区;入库文物通过出入口部经风淋室洁净处理后进入库区。“一线”为库房内主走廊,其贯穿库区,连接库房内所有功能分区。根据各库区具体要求布置尽端式次走廊。
文物库房内的交通流线特点是脉络清晰,主次分明,库区可辨性强,;交通面积占库区总面积比例小,有效提高库房的使用效率;库区内走廊平直顺畅,利于文物搬运。功能分区整齐明确,有利于防火分区、温湿度环境分区、防护单元的划分。
4.3. 国家博物馆文库库房的功能分区与环境分区
文库库房以质地对文物进行分类,按照文物的地质类别存放保管文物。文物质地归类有金属文物类、书画文物类、砖陶瓷玉器文物类、考古挖掘类、民族文物类、丝绸织绣皮革类、漆木牙角骨类等。不同质地的文物对存放环境的温湿度条件有不同的要求,每个库区根据不同质地类别的文物,设置特定的温湿度标准。
文物库房分为四个库区,第一文物库区、第二文物库区、第三文物库区、第四文物库区。根据文物质地,分类保存文物,确定库房温湿度环境分区。不同的库区保存不同质地的文物,设置专属空调机房,以便精确控制库房内的空气微环境。
4.4. 国家博物馆文库库房的消防设计、安防设计、人防设计的完美结合
消防防火设计是文物库房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内容。由于文物库房特殊的功能性质,在消防防护设计需要考虑的特殊因素有:库区规模面积庞大,整体性强,不易按照常规防火分区面积进行区域划分;库房区作为不对外开放,除库房出入口,没有通往外界的消防疏散口;库区驻留人数少,除少量专业文物保管人员工作,没有闲杂人员;库区走廊到出口距离长;库区内存放有大量珍贵文物,常规消防防火措施极易对文物造成不可恢复的损坏。综合上述多方面的特殊条件,文物库房的消防设计采取消防性能化分析的手段进行设计,确定消防设计方案。并经过多轮专家会论证审查通过。
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库房的安防设计:文物库房为,风险等级及安全防护等级均为一级,属于国家规范规定的最高级别;总库门安装防盗、防火、防烟、防水的特殊安全门;库房内配置最高配置等级的探测装置;库房内通道和重要部位安装摄像机,保证24 小时内可以随时实施监视;出入口安装与安全管理系统联动集成的出入口控制装置,并能区别正常情况与被劫持情况;地下文物库库区墙体为钢筋混凝土墙体,厚500,混凝土标号C60,库区底板、外墙体、顶板混凝土抗渗等级为S12。
文物库房按照人防工程进行设计,平时功能为文物库,战时功能为文物库,文物库房人防防护抗力等级为5到4B级。作为国家级文物库房,其平时的使用功能与战时使用功能统一,其主旨为文物提供一个恒久安全的保存空间,最大程度最大限度地永久保留文物,保留历史遗留下来的珍贵文明遗产。
在文物库房建筑设计过程中,保护文物为文物创建一个安全良好的保存空间,成为设计的重点。综合文物对存放环境的多方面的要求,确定如下四类分区:温湿度环境分区,文物质地分类分区,消防防火分区,人防防护单元分区。在各类分区空间划分上,有主有次:根据文物质地分类分区,确定温湿度环境分区,确定为本分区库房服务的专属空调设备机房。根据文物质地分类分区及温湿度环境分区,进行防火分区的划分,进而划分人防防护单元。经过反复推敲设计,使防火分区的范围与文物质地分区库的范围、与环境分区的范围、与人防防护单元的范围重合统一,从而满足各方面的技术使用要求。
在库区人防工程与安防工程设计中,人防的防护密闭范围与库房安防防护范围产生出入,为库区服务的设备机房属于人防防护单元范围内,但是在库房安防防护范围外。在人防方案设计工程中,打破常规的人防设计思路,通过多轮人防专家会议,确定库房区域人防工程的设计标准。在库区人防设计中,库房专属设备机房的结构抗力等级,防化等级,密闭设施与所服务的库房区人防标准相同,机房口部以人防口部标准及要求设置,机房门向文物库房外的开启,不对库区内部开门,在机房与库区之间的墙体为满足安防设置标准的库房外维护墙体;空调形式平时采取全空气系统,战时封堵库区对外通风竖井,进行库区内部空气循环隔绝通风。上述设计同时满足安防及人防的各项建设要求。
4.5. 通过采用一系列的建筑、机电、设备等措施,文物库房的建筑设计在达到文物库房使用功能建设设计标准的基础上同时满足人防、安防、消防等多方面建设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