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

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范文1

中国燃气行业目前特点一方面是高利润行业,按国内燃气公司在香港联交所公布的数据是年销售净利润率20%以上,有人形象比喻:燃气行业是中国行业利润丰厚的最后一块大蛋糕了;另一方面是资本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管网及燃气设施投资资金。

一般而言,一个城市燃气专营权只给一家燃气公司。城市管道燃气公司主要业务是管网敷设、燃气分销、管网运营维护、客户服务。国内某大燃气集团公司目前在经营方面主要面对两个难题:一是公司内部成本意识淡漠,职务消费、内部浪费严重;二是每年投资规模巨大,投资效率不高。如何加强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已成为燃气公司的管理重心。

产生上述两个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管理不善、人员素质不高等原因,但认真分析,公司目前的会计核算方法才是带来诸多难题的根本原因。本文站在集团公司层面对加强成本管理的方法作一探讨。

一、存在问题分析

1、成本费用膨胀的问题,源于燃气行业的高利润;而高利润由燃气公司会计核算政策和方法算出。

燃气企业在一个城市内一般只有一家,是垄断性的。一直以来,各燃气企业,包括总公司形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没有成本意识,现在总公司虽然三令五申,要大力提倡节约,加强成本控制,也请了咨询公司等外脑想办法。效果并不理想。综合分析,高利润的行业难以形成成本意识。高利润的行业更注重开源而不是节流,因为挣10块钱比省l块钱要容易。领导干部在高利润的滋养下已经形成了这样典型的意识:有个老总在请燃气公司中层吃饭时曾经说,大家辛苦了,请大家吃个饭,别看花了两三千块钱,他们一努力,一个项目就是几十万的利润。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总经理开源胜于节流的思想比较严重。而在一些经营和市场情况不太好的燃气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就很好,与该城市市场空间小,接驳费收入少有直接关系。

深入分析,可以说该行业虚高利润。高额利润一方面得益于经营,但更重要的是目前我们所采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政策。会计核算上采取了将接驳费收入确认为由于投资折旧的加快,在作投资决策时,就会放弃当期收益不能弥补投资折旧的项目,从而提高投资效率。因此折旧年限的设定会对投资效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加大了当期投资对利润的影响,促使经营者考虑近期投资收益率的问题,可以有效控制投资规模,关于跟路等市政工程,要通过检查予以约束。

2、改变会计核算上收入和成本不配比,满足内部管理的考核需要。

从内部成本管理需要出发,使收入和成本费用形成配比。一是接驳费收入不完全在当期确认收入,分10年进行确认。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当期利润,有利于提高成本意识;二是当期投资按10年摊销,而不是现在的30年。其主要目的是与接驳费收入形成配比,同时加大投资折旧,降低当期利润,有利于提高成本意识。

内部管理上改变核算办法带来的好处:

(1)大大降低当期考核利润,使开源和节约对利润的影响处于均衡状态,培育成本意识,打造燃气公司低成本运营的核心能力;

(2)利润的大大缩水,会促使经营者审视市场开发的有效性,对应收账款额度较大或回款较难的项目,会采取谨慎态度,可以有效控制应收账款规模。

3、严格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结转,防止将费用纳入投资的行为发生。

由于目前管网资产按照30年进行摊销,对当期的利润影响很小,因此不同程度的存在将一些其它的成本和费用纳入投资总额的事情,从而增加投资成本。为减少该类事件的发生,一是要加强会计核算的管理,二是对超预算投资要直接冲减当期利润,使增加投资与增加费用的效果趋于一致。可以有效避免将费用纳入投资的行为发生。

4、投资管理采取预算管理,总额控制;做好投资预算分析、考核。

固定资产投资一定要根据公司的资金实力确定规模,避免盲目投资,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会给公司现金带来很大压力,造成融资成本增加;二是无节制的投资会造成大量的投资浪费,降低投资收益率

(1)对公司当期投资要采取预算管理,总额控制的方法,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年初在制定计划预算时就要根据总公司的经营情况和融资计划确定年度的投资规模,各燃气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再次额度内分配。

(2)项目投资要按照优先次序进行。要首先确定长输管道、场站等重点项目的建设计划,优先满足这些项目的投资需求;常规管网及其它固定资产投资在剩余额度内按照各公司上报计划的一定比例予以分配;各公司在内部投资计划的安排方面要优先考虑市政管网投资,特别是跟路工程要优先于一般管网投资。

(3)采取燃气公司自报投资计划,总公司进行投资预算分析、考核方法:对于燃气公司投资预算的详细内容,除明显错误外,不再对具体项目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合理性由各燃气公司决定,同时要执行第二条的相关要求,但控股公司要备案核查。

当期公司收入和将当期投资按三十年摊销的会计政策,使当期收入和利润很高。对外信息披露以及财务报表采用现行的会计核算政策应该说为公司在资本市场上赢得了很好的形象,也为公司融资铺平的道路,但在内部管理方面,按照现行的会计政策却带来了包括成本费用膨胀等在内的诸多管理问题。

2、投资规模大,投资成本高,投资收益低的问题,源于将当期投资按三十年摊销的会计政策,和投资预算逐一评审方法。

各公司每年投资规模巨大,形成很大资金缺口。同时,投资收益率却相对较低,对当期收益的贡献不大。目前的控制方法是由总公司年度预算评审小组根据成员企业上报投资计划进行评审和筛选,砍掉部分投资收益较低的项目,这种方法一是不合理,二是没效果。由于子公司众多,总公司不知道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家里乱砍;成员企业为了获得投资资金,不论好坏的乱报,形成了恶性循环。部分公司为了当期利益而不惜投入巨资建设长期收益并不看好的项目等现象时有发生。

综合分析,也是公司投资会计政策带来的弊病。各燃气公司投资按照30年摊销,对当期的利润影响极小,因此,各成员企业为了获得当期收入就会用大额的投资换取小额的收入,只要摊入当年的投资折旧低于该项目带来的当期利润即可,具体明年甚至后年会不会带来收入就不会关心了。

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和管理手段,无法对成员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因此就造成了部分企业和项目的投资收益率较低。

二、对策

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范文2

我们利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国民总产出等时间序列数据,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中Y为国民总产出,K、H分别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量,A为效率因子,分别表示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估算人力资本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我们将变换后得到,并对模型中变量进行如下处理:

(1)利用国民生产总值GDP代替Y;

(2)利用固定资产存量(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投资)代替K(物质资本投资)。根据相关文献研究,我们设定1980年前所有固定资产的平均折旧率为3.5%,1980年后所有固定资产平均折旧率为5%,并采用直线折旧。

(3)用人力资本存量(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代替H(人力资本投资)。

由表2可以看出,在回归分析中,R2=0.996,表明K、H对Y的解释能力很强,且回归方程通过F和t检验,表明国内生产总值Y与固定资产存量K和人力资本存量H有显著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关系。据此,我们得到我国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从上述生产函数可以看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加1%,将推动经济增长0.651%,人力资本存量提高1%,将推动经济增长0.358%。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截止到2001年底,我国固定资产存量总额达到205377亿元,在5%的折旧水平下,要维持固定资产存量增加1%,我国需增加固定资产投资12322亿元,而据世界银行估算,如果我国普及6年制初等教育和基本的公共保健及卫生服务体系,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只需要每年增加20亿元的教育经费。按此推算,如果我国增加200亿元初等教育投资后,2001年平均受教育年限将提高到8.43年,人力资本存量将增加5.78%,国民生产总值将增加2.1%。实证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投资(主要是教育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更能促进经济增长。国外有关实证研究也表明,教育投资确实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如Barro(1990)对98各个国家的1960年~1985年GDP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教育投资是人均GDP增加的主要原因。

但事实上,我国人力资本投资力度一直小于物质资本投资力度,据武志鸿(1999)统计,1998年我国物质资本投资比1980年增加3019.6%,而同期人力资本投资增加1280.7%。卢卡斯人力资本积累模型指出,在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社会中,较高的物质资本积累需要较高的人力资本积累相对应。因此,我国必须调整投资结构,在注重对物质资本投资的同时,要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

目前,我国教育投资主要来源与国家财政性支出、企业和个人投入等,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推行以及个人教育需求的稳步增长,居民教育投资总额在不断增长,成为我国教育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随着我国个人所得税征收的逐步完善,可以预见,个人所得税也将成为我国主要税种之一。而教育投资作为一项投资,其规模大小取决于投资收益率。个人所得税作为对个人收益的主要调节杠杆,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居民教育投资规模。有鉴于此,本文将从个人所得税的角度来探讨如何促进我国居民教育投资。

个人所得税政策调整方向探讨

1、调整税率,发挥调控功能

我国高收入阶层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倾斜性政策扶持的结果。这些倾斜性分配政策和新旧体制转换中的漏洞造成的“暴富”阶层和由于媒体炒作而形成的各种财富惊人的“星族”,构成我国高收入阶层的主体。这类高收入阶层所得既不是按劳分配所得,也不是资本、经营所得,对此课以重税不会影响人们劳动、投资的积极性。因此,为体现社会公平,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社会环境,我国应将高收入阶层作为个人所得税的调节重点,提高该阶层的边际税率。现阶段的个人所得税政策应朝“照顾低层、扶持中层、调节高层”方向发展。

(1)照顾低层。1994年,我国个人所得税基本扣除额为800元,此后生活费用不断上涨,2002年物价水平比1994年上涨60%。因此,这一基本扣除额应作适当调整。我们认为将个人所得税基本扣除额定为1500元是比较合理的。

(2)扶持中层。高学历人才投资期限长、成本较高,据中国教育和科研网统计,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19年间上海一般家庭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平均高达10.5万元。根据保守估算,一般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总共需要投资5万元,而从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大学毕业生(包括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平均工资在1500—6000元之间,目前,我国居民高等教育投资剧增,它是我国多年来高等教育需求无法满足的一种爆发,一旦就业形势严峻,大学毕业生的未来收益将会下降,最终将导致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居民的投资热情将会剧减。针对我国教育投资的特点,个人所得税政策应对该阶层的人群进行扶持,提高个人教育投资收益率,进而提高社会对教育投资的热情。

(3)调节高层。月收入超过10000元的高收入阶层将是我国所得税调节的重点,我们应适当提高该档边际税率。事实上,西方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个人所得税的最高边际税率达到80%—90%,即使后来普遍调低个人所得税税率,其最高边际税率仍高于50%,而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扩大,而最高边际税率只有45%,我国高收入阶层居民的个人所得税边际税率应适当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各档边际税率进行了调整,虽然,我们提高基本扣除额,降低一般劳动阶层的边际税率,造成个人所得税税收收入的减少,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加强高收入阶层的征管和监控来增加个人所得税。同时,我们对社会未来消费主体进行扶持,从长远角度来看,我们正在培育稳定的税源,因为他们已经或者将是我国社会消费和投资主体。

2、完善抵扣政策,提高教育投资收益率

驱动个人进行教育投资的主要因素在于投资后的未来收益率,而我国目前所实行的超额累进个人所得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育投资: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教育投资成本越高,且未来收入也越高,由于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性,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增长更快,导致未来收益率有可能降低。因此,在促进个人增加教育投资时,个人所得税政策可在两个方面有所作为:降低教育投资成本和提高教育投资收益。

不同文化程度的受教育者,其投资成本是不同的。税收政策应对不同文化程度的纳税人制定不同的教育资本投资费用扣除标准,允许其在税前扣除。

我们可以按照固定资产折旧的处理方法来确定受教育者投资成本的税前扣除额。首先计算出不同学历的平均教育投资成本,主要包括教育支出(学杂费支出)、教育机会成本(因接受教育而放弃的工作收入)。其计算公式为:。其中为第i年学杂费支出,为第i年因接受教育而放弃的工作收入。考虑到区域经济水平发展的不均衡性,各地区课根据本地的工资水平计算出不同学历劳动者的平均工薪,据此计算出本地区不同学历受教育者的平均投资成本,然后将教育投资成本在规定的年限内(比如20年)平均分摊,允许其在缴纳个人所得税前抵扣。

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范文3

关键词:金融危机;基础货币;货币乘数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ovements of monetary multiplier around financial crisis in China,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s monetary multiplier and macroeconomic volatility cycle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Money multiplier and money supply trends indicate that changes in the operation of monetary policy is still in rough shape, and components by monetary multiplier and the money multiplier itself changes the conclusion does not conform to traditional theory.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we should change the mode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and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multi-layered financial market,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operations.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monetary base,money multiplier

中图分类号:F83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2-0023-05

一、引言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全球金融市场和我国金融体系均充斥着大量流动性。我们以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为基本指标对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我国宏观经济状况进行分析(见图1)。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我国CPI在流动性过剩的影响下不断攀升,并于2008年2月达到了8.7%。随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国内需求和出口不断下降,CPI也开始下滑。在2008年末,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此后,为抑制不断攀升的CPI,政策当局又出台相应的紧缩政策,直到2011年8月CPI才有所下降。与此同时,相应的宏观经济增速也开始下滑。比如在2011年,GDP增速呈逐季下降趋势,前三个季度分别同比增长了9.7%、9.6%和9.4%。因此,图中的CPI走势能清晰反映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在我国,货币供应量对宏观经济运行影响巨大,但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决定变量――货币乘数的变动周期是否与宏观经济运行基本吻合?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图1:金融危机前后我国消费物价指数(CPI)走势

二、金融危机前后我国货币乘数变动的基本判断

货币供给的基本公式为: ,其中 为货币供应量, 为货币乘数, 为基础货币。我们定义流通中的现金为 ;活期存款 ;定期存款为 ;储蓄存款为 ;基础货币 ,其中 为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现金比率 ;准备金率 ;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比率 ;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 。因此,狭义(m1)和广义(m2)的货币乘数分别为:

因此,货币乘数是由现金比率、准备金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和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之比共同决定。如果分析货币乘数变动趋势,必须分析货币乘数的各个影响因素。

(一)金融危机前后我国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

图2反映了我国金融危机前后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图中显示,狭义货币乘数 自2007年1月到2011年10月的波动幅度比较平稳,其最高点在2007年1月,为1.812387;最低点在2011年9月,为1.289877。从波动幅度来看, 从2007年1月至2008年底是逐月下降的,特别是在2008年 基本上在1.45与1.35之间进行波动,这也是受金融危机影响最深的一年。随着2008年底经济政策的调整, 又开始逐月上涨,一直延续到2011年,在央行稳健货币政策的影响下, 才开始下降。

图2:金融危机前后狭义和广义货币乘数的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Wind咨询。

广义货币乘数 的变动趋势比较明显。随着金融危机爆发直到2008年末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 不断下降。在2008年底,随着经济政策的调整, 开始进入上升通道,并在2011年随着货币政策转向才开始下跌。 的变动趋势和 基本一致,只是波动幅度大于 。

(二)金融危机前后我国货币乘数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动趋势分析

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周期性变动能够引致宏观经济的波动,因此货币乘数的周期性变动也能产生类似影响。以下以CPI和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宏观经济周期衡量指标,由此分析货币乘数与宏观经济周期的变动趋势。

图3:我国货币乘数与CPI的变动趋势分析

数据来源:Wind咨询。

1. 我国货币乘数与CPI的变动趋势分析。图3反映了广义货币乘数与物价的变动趋势,我们以CPI来代表物价。图中并不能反映货币乘数与物价周期性变动的一致性。但如果考虑货币政策的“滞后性”,两者的周期性变动还是趋于一致的。比如,货币乘数从2007年4月到2008年3月处于下降周期,而CPI在2008年1月到2009年1月处于下降周期,CPI的下降周期比货币乘数晚了将近一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货币乘数从2009年1月到2010年初处于上升通道,而CPI在2009年8月达到低谷以后,于2009年10月开始上升,该周期一直延续到2011年7月。这两个阶段均显示了货币政策的滞后性,滞后期间在8个月到1年不等。因此,图中结果并不代表我国物价变动与货币乘数周期不具有吻合性,而是因为货币乘数滞后性影响的结果。

图4: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分析

数据来源:Wind咨询。注:固定资产数据单位:%

2. 我国货币乘数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趋势分析。图4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的累积同比增速与货币乘数变动趋势图。图中显示,自2008年初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积同比增速与货币乘数的变动周期基本是一致的。比如,自2008年初到2009年6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积同比增速和货币乘数均处于上升区间;自2009年8月到2011年8月,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积同比增速处于下降通道,虽然伴随一个小幅的上涨区间,但基本上与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一致。

总之,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CPI指标和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积同比增速指标均显示了我国宏观经济与货币乘数周期性变动的一致性。

三、金融危机前后我国货币乘数变动的结构性分析

(一)货币乘数变动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的基本决定方程为: 。我们对该方程进行全微分,可以得到:

在上述式子中, 为基础货币变化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变化,而 为货币乘数变化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变化。我们对上面的式子进行整理,得到:

即:

因此,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可以分解为基础货币增长率与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给定货币乘数增长率,基础货币变动1个百分点会使货币供应量相应变动1个百分点。若给定基础货币增长率,货币乘数变动1个百分点也会使货币供应量相应变动1个百分点。

图5: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的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Wind咨询。

图6: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的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Wind咨询。

图5反映了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的变动趋势;图6反映了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的变动趋势。图中显示,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基本上高于实际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说明在我国宏观经济中,货币政策并没有使足够多的货币供给流入实体经济,而是流入房地产和股票等虚拟经济,由此导致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高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对两幅图的变动趋势具体分析可知,自2008年底到2010年4月,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之间的差异要大于2007年1月到2008年底和2010年4月到2011年10月这两个区间,这主要是由于在金融危机影响下,虽然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比较大,但由于市场信心不足,公众更愿意持有现金,商业银行也愿意持有更多的流动性而产生“惜贷”,因此导致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远远低于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但在2010年4月以后,随着实体经济逐渐恢复,公众市场信心也开始转变,这使得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的差距逐渐缩小。

(二)现金比率的变动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现金比率是货币乘数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西方经济理论,如果将现金作为微观主体所持有的资产组合的一部分,市场利率、人均可支配收入、证券投资收益率以及价格水平的变动均会影响微观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占其资产总量之比。具体而言,市场利率、人均可支配收入、证券投资收益率以及价格水平的上升都会引起人们所持有的现金比率下降。根据货币乘数公式,可以得到:

这两个公式都是小于零的,由此可以看出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是相反的。

图7:广义、狭义货币乘数与现金比率的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Wind咨询。

图7反映了货币乘数与现金比率的变动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现金比率变动趋势比较平稳,但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基本上符合反向趋势。现金比率分别在2008年1月、2009年1月和2011年2月达到最高值,这三点也分别是广义货币乘数和狭义货币乘数的最低点。从图中还可以看出,现金比率和狭义货币乘数的反向变动趋势并不是很明显,但与广义货币乘数的反向变动趋势比较明显,其下降和上升区间分别对应于广义货币乘数的上升和下降区间。

(三)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之比的变动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比率也是货币乘数的主要组成部分。与现金比率类似,影响该比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定期存款利率、人均可支配收入、证券投资利率和价格水平等。一般而言,证券投资利率与该比率呈反方向变动;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使投资者更多地持有定期存款,因此该比率上升;定期存款利率的上升也会使该比率上升。根据货币乘数的基本公式,可以得到该比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方式,即:

在这两个公式中,第一个是小于零的,第二个是大于零的。因此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之比与狭义货币乘数呈反方向变动,与广义货币乘数呈同方向变动。

图8:广义、狭义货币乘数与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比率的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Wind咨询。

图8反映了该比率与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首先来看该比率和广义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从理论上来讲,该比率与广义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是同方向的,但图中的数据并不支持这一结论,比如从2007年1月到2008年9月,以及2009年9月到2010年9月,该比率均是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状态,但是广义货币乘数从2007年1月到2008年9月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同时从2009年9月到2010年9月,广义货币乘数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倒U”型状态,因此该比率与广义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并不符合“同方向”结论。其次来看该比率与狭义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理论上认为该比率与狭义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是反方向的,图中数据不完全支持这一结论。比如从2007年10月到2008年9月,该比率和狭义货币乘数均不断上升,但从2009年9月到2010年初,该比率不断下降,而狭义货币乘数却不断上升。

(四)储蓄存款和活期存款之比的变动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对于储蓄存款和活期存款之比而言,储蓄存款利率、证券投资收益率、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价格水平等因素也是影响其变动的主要因素。比如,储蓄存款利率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会使人们更多地持有储蓄存款,致使该比率上升;证券投资收益率的上升会使人们更多地持有证券,导致该比率下降。同时,传统的社会文化等因素也会对该比率造成影响。根据货币乘数公式,可以得到该比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方式,即:

因此,该比率对狭义货币乘数的影响是反方向的,对广义货币乘数的影响是正方向的。

图9:广义、狭义货币乘数与储蓄存款和活期存款比率的变动趋势

数据来源:Wind咨询。

图9反映了该比率与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首先来分析该比率与狭义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从理论上来讲,该比率对狭义货币乘数的影响是反方向的,图中的数据并不完全支持这一结论,比如从2007年初到2007年10月,该比率从1.7886下降到1.4094,狭义货币乘数从1.8124下降到1.6824,两者均是呈下降趋势,但从2008年1月到2008年12月,该比率小幅上升,原因可能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信心不足,导致储蓄存款的增加。在这一段时期内,狭义货币乘数则从1.459下降到1.316,两者的变动趋势是相反的,所以图9并不完全支持两者反向变动的结论。其次分析该比率与广义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理论上认为该比率与广义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是同方向的,图中的数据也不完全支持这一结论。比如从2007年初到2007年底,该比率不断下降,同时广义货币乘数也是不断下降的,从4.8135下降到3.9406。2009年1月到2009年9月广义货币乘数不断上升,从3.9603上升到4.5912,而这段时期的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比率却不断下降,从1.8782下降至1.4968。

四、结论及启示

第一,货币乘数变动趋势基本上与宏观经济周期相吻合。数据显示,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基本上与宏观经济运行周期相吻合,货币乘数的变动能够对宏观经济波动作出很好的解释。同时货币乘数一般先于CPI变动,因此也支持经济理论中“货币政策滞后性”这一结论。

第二,理论上来讲,对于货币乘数增长率与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而言,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应等于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但在我国,不管是狭义还是广义货币供应量,其增长率总小于基础货币增长率和货币乘数增长率之和。

第三,从货币乘数各个组成的变动趋势来看,现金比率与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基本上支持经济理论的结论,而储蓄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比率与货币乘数的变动趋势并不完全支持。

由此可得到如下几点启示:首先,改变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运用仍较粗放,大量货币没有流入实体经济。应在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通过货币政策与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升级相配合,引导货币更多地流入实体部门,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货币流入资产市场所引起的资产价格泡沫,还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其次,应该逐步改变侧重使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实现利率和汇率等价格变量的市场化,使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货币供应量,这样有利于货币政策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再次,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扩大投资品种的种类,逐步放开资产定价管制,使投资者可以自主选择投资渠道,引导资金的合理流动。

参考文献:

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范文4

关键词:增值税转型;固定资产进项税金抵扣;绩效

一、增值税改革重点内容

2009年我国实施的增值税改革,对企业影响比较大的内容是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规定,实行生产型增值税,这样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税负比较重。为减轻企业负担,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删除了有关不得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的规定,允许纳税人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换。这是增值税改革最根本的变化,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二、增值税转型对饮料制造业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选取我国饮料制造业1998-2006年的部分财务数据,结合相关指标,定量研究增值税转型对行业的影响程度。

(一)固定资产与部分财务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表1选取了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统计年鉴中,工业大类中各行业3年共157个数据,进行了固定资产与销售成本,税金及附加,利润总额,年度应缴增值税的相关性分析。如表1所示,固定资产与其他4个数据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0,0.779,0.964以及0.918,并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和自相关检验。这使得文章后续的分析确实可信。

(二)对样本行业――饮料制造业的实证分析

1、选择此样本的理由。目前,我国饮料的生产和消费已逐步进入快车道,行业前景诱人。从竞争格局来看,中国饮料业的迅速发展及其前景广阔的消费市场吸引了众多国际知名品牌饮料厂商。罐装生产的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打入我国市场十多年,把国内饮料压得喘不过气来。因此,国内饮料制造业急需提高竞争力来应对激烈的竞争。我国饮料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劳动力的成本在不断的上涨,我国原有的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在不断被削弱。那么,饮料制造业能否在增值税转型中受益,从而实现产业分类的调整,提高行业的竞争力,值得我们关注。

2、对样本行业相关财务数据的预测分析。(1)1998年至2006年数据分析(见表2)。1998年至2006年,若增值税为消费性,饮料行业则累计可节省增值税2178.16亿元,折旧费217.82亿元。假设其他条件均不变化可得,行业9年可提高息税前利润217.82亿元,进而可得行业可提高税前利润2395.97亿元。按照现行企业所得税率25%测算,9年间行业因利润提高需多缴纳的所得税税额为598.99亿元。最终计算可得,若行业从1998年开始受益于增值税转型,可提高净收入1796.98亿元,相当于2006年我国饮料行业累计工业总产值的46.1%。(2)根据相关数据对2008年及2009年行业受益的预测。自2009年1月1日起,饮料行业将获得实实在在的税改益处。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几乎保持在20%以上,即使2008年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2008年10月10日的《2008年秋季报告》中,仍给出了2008年和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预测。报告预测,两年现价总量分别为173790亿元和210870亿元,名义增长率分别为26.6%和21.3%。另外,2007年饮料制造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为33.1%,在此数据的基础上可估算出2008年及2009年行业相关财务数据。如表3所示,若2009年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名义增速实现21.3%,由于我国增值税转型,行业仅增值税和折旧费两项就将节省1217.88亿元。减少的这部分费用将增加行业运作的现金流,这无疑将有利于我国饮料制造业的发展,减轻其与国外厂商竞争中的负担,提高自身的竞争力。(3)增值税转型对行业投资回报率的影响。虽然近年来饮料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种饮料产品的市场价格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但由于各饮料企业有效地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饮料制造业的投资回报率还是呈现出逐步上升的态势。从1995年至2002年间,虽然个别年份出现过波动,但从总的趋势看,饮料行业的投资回报率基本上处于逐年上升的运行轨迹之中。2009年增值税转型之后,相同的投资额将可以购买更多价值的固定资产,创造更多的产品价值,从而获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率。投资收益率的提高也有利于行业进一步吸收投资,加大固定资产的投入量,由劳动密集型逐步转为资本密集型,从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三)样本行业分析结论

1、税制转型有利于饮料制造业节约成本,增加行业的现金流。税制转型使行业节约了折旧费、增值税等各种费用开销,减轻了其与国外厂商竞争的负担。另一方面,节约的这些开销增加了行业的现金流,能够减轻行业在资金方面的压力,更灵活地面对市场的竞争。由于全社会各行各业都或多或少地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因此这种影响也是涉及全社会的,各种类型的行业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此次增值税转型。

2、税制转型有利于行业增加投资,从而逐步实现行业产业分类的转型。税制转型引起投资回报率上升,再加上行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使得行业具有更高的投资价值,从而有利于吸引国内外各种性质的投资。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多,这种推动作用呈现上升趋势。我国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不断被削弱,行业可借助税制转型来吸引增加投资,从而加快固定资产更新的脚步,逐步由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转型,提高行业的竞争力。

三、结论

由于各行各业或多或少都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因此增值税的转型使各个多行业都或多或少的减轻了负担,而固定资产比例较高的行业或企业,受到影响的幅度越大。大型资本密集型企业将是增值税制度改革的主要受益者。

结合案例分析可发现,增值税转型能够使行业获得多方面的益处,不仅节约了行业的成本,减轻了行业的税收负担,更增加了行业的现金流从而提高了行业的绩效,增强了行业吸引资金的能力,并促使行业产业分类的变化,最终从多个角度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另外,税制转型可以进一步消除重复征税,国内外经营者都处于相同的税制之下,有利于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推动我国各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增值税的转型对行业和企业来说几乎是有利无害的,各行业均将在转型中获得益处。同时,各行业也应抓出此次税制转型的契机,结合自身的竞争环境和优劣势,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从而获得较为持久的竞争优势,以应对灵活多变的市场。

参考文献:

1、齐寅峰.公司财务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史蒂文・M・布拉格.业绩评价指标计算最佳实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杨震.中国增值税转型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龚辉文.如何计算和缴纳增值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中国税务学会学术研究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增值税制度研究[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3.

6、王全喜.企业税务管理――面向企业 面向决策[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7、彭剑兵,罗伟华.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的效应分析[J].涟钢科技与管理,2008(2).

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范文5

关键词:生产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税负;固定资产投资

1增值税以法定扣除项目为标准的划分

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增值税来看,以法定扣除项目为标准来划分,分为生产型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型增值税。国际上通行的规定是: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不作任何扣除的是生产型增值税;按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价值逐年扣除的是收入型增值税;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当年一次性扣除的是消费型增值税。

显然这三种对固定资产价值扣除的不同处理方法,使三种不同类型增值税税基所包括的范围大不一样,生产型增值税税基最大,收入型增值税次之,消费型增值税最小。从不同类型增值税税基可以看出,生产型增值税对购入的固定资产价值不作任何扣除,实质上是对生产过程的固定资产耗费支出部分进行了重复课征,虽保证了财政收入的稳定,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课税,导致抑制投资的现象。收入型增值税允许将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税额分次扣除,每次扣除额与其折旧额相配比。它能够避免重复课税,符合增值税的理论要求,但是收入型增值税不能与发票抵扣制度管理相结合。消费型增值税将购入固定资产所含税金一次扣除,避免了重复课税,有利于鼓励厂商投资,因而倍受各国推崇,也是我国增值税制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2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税负及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理论分析

2.1增值税转型对企业间接税税负影响

增值税转型对企业间接税税负的影响主要是指对增值税税负的影响。实施增值税转型的直接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的实际税负,同时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的条件下,由于纳税人购进的固定资产所含税款不能抵扣,也就是当期企业外购的固定资产价值不能从计算增值税的税基中扣除,增加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在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的情况下,纳税人购进的固定资产所发生的进项税额能够在发生的当期抵扣,相对于转型前来说企业的税负得到降低,从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具体分析如下:

增值税应纳税额T=当期销项税额-当期进项税额

其中:销项税额=销售额PQ×法定名义税率t

进项税额=购进额Cq×扣除率b

那么,增值税额T作为销售价格P,销售量Q、税率t、购进价C、采购量q和扣除率b的函数:T=PQt-Cqb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购进原材料和产出品之间存在一个稳定的比例关系,即Q=λq而且销售的产品和购进原料的价格间存在一个固定的比价即C/P=β,增值税实际税率=纳税额T/销售收入PQ,由此可以推出:增值税实际税率r=t-(β/λ)×b

从理论上看,影响某个行业企业增值税实际税率的原因可能有三个:名义增值税税率、企业销售额和买价的比值β/λ、抵扣率。在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当期购进的固定资产越多,准予抵扣的进项税就越大,即进项扣除率b与新增固定资产S存在正向变动的关系,b=αS,则有r=t-(β/λ)αS

上式表明了在消费型增值税下,增值税的税率与新增固定资产比例成反向变动的关系。

2.2增值税转型对企业直接税税负影响

增值税转型对直接税税负的影响主要是指企业所得税税负。

在生产型增值税下企业购买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包括以下几部分:固定资产的购买价格P、购买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增值税费用T以及运费M和运费N的增值税等即:

S=P+T+M+N

在消费型增值税情况下,企业购买固定资产所发生的增值税和其运费的增值税可以抵扣,那么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为:

S=P+M

两者相比可以知道,在不同的增值税税制下,在购买固定资产的当期,企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有所不同,在消费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较生产型增值税小,那么在固定资产折旧期间,消费型增值税的每期折旧比生产型增值税低,这使得企业在折旧期间的利润增加,从而缴纳的所得税增加。

2.3增值税转型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

生产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影响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析如下例:

假定企业购进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设备的价格为c(不含增值税),增值税的税率17%,其所含的增值税为c×17%,固定资产使用期限为n年,税法规定按直线法提折旧,残值为0,贴现率i,所得税税率25%,该投资方案采用生产型增值税和消费型增值税计算的现金净流量分别为NPV1和NPV2。现金净流量是决定企业投资与否的一个综合指标。所谓现金净流量,在投资决策中是指一个项目引起的现金流入与现金流出的差额。若投资项目的现金净流量小于0,则该项目的预期收益率小于贴现率,因此该方案往往被拒绝,反之则接受。消费型增值税相对生产型增值税而言,对企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固定资产所含的税款可以从当期销项税额中予以抵扣,使企业缴纳的增值税减少,相当于等量的现金流入;其次,由于固定资产原值不包含税款,每年计入生产成本提取的折旧相应减少,在销售额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增加,缴纳的所得税相应增加,相当于等量的现金流出。两种不同类型的增值税对该投资方案的影响取决于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数量关系。若前者大于后者,企业现金净流量增加,激励投资;若前者小于后者,企业现金净流量减少,抑制投资。两者计算的现金净流量如下表所示(假定采用两种不同类型的增值税,企业每年的销售数量、产品价格不变)。在消费型增值税下企业当期购买固定资产所含税金在当期销项税金中可以一次全部得到抵扣。因此,企业当期购买的固定资产越多,企业当期抵扣的税金就越多。在销项税金一定的情况下。企业所纳税金就越少。在税收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相当于把按流转全额征税下由投资品负担的税款转移给实行增值税下的消费品负担,这就大大降低了投资品的成本。在总收益一定时,成本的降低必然提高投资收益率,因此,有利于刺激投资、扩大投资需求。企业当期税负越低,为企业扩大投资增加了财力来源,将会起到刺激全社会投资总量增加的作用。同时由于固定资产一次性抵扣,投资当年,经营现金流由于增值税支付的大幅减少而有所上升,而经营现金流的增加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增值税转型在促进投资总量增加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鼓励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在实行生产型增值税的条件下,由于企业外购固定资产所含税款不能抵扣,在不同行业或企业外购固定资产价值占其外购生产资料价值的比重有所区别的情况下,这一增值税政策实际就是一种行业差别税收政策,即生产型增值税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的重复征税程度要高于劳动密集型企业。从各产业特点看,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往往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而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正是我国现阶段着力推动和发展的产业.故生产型增值税的这一效应与鼓励科技进步的世界发展趋势是相违背的,也不利于我国基础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值税的转型纠正了行业差别的增值税政策,有利于调动企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3增值税转型试点情况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国家在东北地区的部分行业率先进行了增值税转型改革的试点,允许企业从当年7月1号以后购入机器设备投资中所含的增值税款,在缴纳增值税的时候予以扣除。2004年,东北三省共认定增值税转型企业40306户,占东北三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纳税登记总户数的32%。从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业(19429户)、农产品加工业(9060户)和石油加工业(7945户)三大行业,占总户数的90%。2004年认定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05.34亿元,进项税额15.76亿元,占投资额的5.2%,实际抵、退12.58亿元,占进项税额的79.8%。

增值税转型使得企业税负降低、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东北经济的发展,2004年东北三省生产总值达到15133.9亿元,同比增长12.3%,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规模工业企业共完成增加值4870亿元,比2003年增长19.7%,是连续多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规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328亿元,同比增长35.5%;在吸引外资方面成果十分显著,达到59.4亿元,同比增长83.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个百分点。增值税转型政策的实施激发了转型企业的活力,使其得到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良好机会,通过转型企业的市场规模的扩大,将带动投资需求的增加,及工资水平的上涨,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与消费,实现良性循环。

同时增值税转型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也暴露出许多问题,转型企业的认定存在较大的困难;由于采用增量抵扣的制度,使得很多企业从理论上能够享受退税但由于没有增量而实际无法享受到税收政策带来的优惠,所以增值税转型并没有使大多数满足条件企业的税负得以降低。

4结束语

当前经济形势下刺激投资、扩大内需、要求产业结构优化已成为必然趋势,同时由于国际化进程的推进,要求企业以更强的竞争力进入国际市场,而我国的生产型增值税的这种抑制投资,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缺点削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造成内资企业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所以生产型增值税转为消费型增值税已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郁阳刚,万义平.增值税改革的影响分析[J].经济分析,2005,(3).

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率范文6

去年的宏观调控尽管没有达到目标,但国内经济整体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从一季度的30%下落到24%,但是,固定资产投资过快、银行信贷扩张过快、贸易顺差增长过快仍是今年政府密切关注的主要方面。因为,去年宏观调控的行政化(如,强制性地让一些审批不合格的大项目下马、银行信贷规模控制的定向票据等),所达到的效果往往是短期的,只要经济形势与调控环境发生变化,投资反弹的能量立即会聚集并形成新一轮的投资热潮。

特别是去年地方政府普遍换届,各地的经济数据一定会与中央保持一致。而只要政绩考核的方式不改变,新一届地方政府因政绩冲动而导致的固定资产投资大上快上就不可避免。这几年,尽管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很多,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固定资产投资过快的根源。

首先,从这几年来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来看,基本上是房地产快速投资及城市化快速增长的结果。尽管几年来的房地产宏观调控对该行业的快速增长有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是由于房价飙升、房地产业能够在短期内拉动GDP增长、房地产涉及到复杂的利益关系(特别是地方政府某些官员的直接利益)、政府对房地产宏观调控手段行政化等原因,使得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越调控增长越快。比如,去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要高于2005年四个多百分点。尤其是二线城市,宏观调控差异性反而成了这些地方房地产市场大上快上的理由。比如,去年中西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在33%以上,有些城市则会超过或接近50%。中部不少城市为了短期内快速扩张,或是把几个周边城市圈起来,或是把重新圈定地方形成新城。在这样一股投资热潮下,不少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要想回落是不可能的。

同时,对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样的特大城市来说,房地产开发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及增长幅度仍然不减当年。去年,北京房地产开发投资就占整个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从去年银行信贷资金的快速增长,就可以看出房地产投资增长的速度。比如,去年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资金由年初的增长20%上升到1-11月份29.8%,增加近10个百分点;银行信贷资金1-11月份增长44.9%,是去年1-11月份16.5%的近3倍;利用外资由年初的-15.6%增长到1-11月份41.1%,引入总量由年初23.5亿上升到313.6亿元。

可以说,大量的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不可能下降。而房地产与50多个产业相关联,再加上房地产业生产的周期性长,只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不调整,新一轮的投资反弹随时都会发生。

其次,国内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是目前国内宏观调控的重点与难点。而流动性过剩的最直接原因是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上市后可贷资金瞬间上升。新增4万亿以上的可贷资金远远大于去年国内银行新增贷款。经过股份制改造后的国有银行尽管在某种程度仍然会受一些行政方式约束,但是这些国有银行商业化冲动、信贷规模的扩张仍然会成为其行为最大的动力。特别是行政管制拉大了存贷款的利差水平,更是强化了国内银行信贷规模快速扩张之动力。也就是说,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手中持有巨额的可贷资金,而为这些可贷资金寻找出路又是国内每一家银行业绩所在;另一方面,只要把可贷资金贷出去银行就可盈利。可以说,国内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不仅是其主要的赢利模式,也是它们规避短期风险最好的方式。从贷款的期限结构来看,国内银行贷款明显呈中长期化,商业银行只要把钱贷出去,无论是对银行还是对信贷员来说,短期的银行信贷风险自然会小。正是在这样背景下,国内银行的信贷扩张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比如,建设银行、中国银行2005年在香港一上市,去年一季度的信贷就立即快速增长。建行去年一季度信贷增长2487亿,占去年前11个月的67%。

还有,信贷利率在政府的管制下完全处于过低的水平上。目前国内公认的国内企业投资回报率在15%以上,但是银行个人一年期存款利率在2.52%。按理说,在市场经济中,只有平均回报率而没有超额回报率,无论是不同的行业之间还是不同的要素之间都是如此。但是,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中,不同的要素回报率则相差悬殊。国内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是居民存款回报的6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岂能不千方百计地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因为,只要能够从银行借到钱就是一份利。加上银行有尽量扩大信贷资金的动机,银行信贷规模扩张是不可避免的。当大量的银行资金从银行体系流出,或是流入隐蔽的资本市场,或是流向实体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反弹也就随时会发生。

在三大国有银行股改上市的示范效应下,今年国内各家银行股改上市将形成一个,必然会使国内银行可贷资金瞬间增加、银行流动性泛滥。可以说,尽管央行仍然可能采取通过定向票据发行及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等数量调控的方式来减少国内商业银行的可贷信贷资金,但这根本无法遏制国内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快速扩张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