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

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 中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研究;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 F27.4 [文献标识码] B

一、国外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背景与发展历史

1.主体准则的研究制定阶段和进一步提高准则的可比性阶段

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既艰辛又漫长。兼顾每个国家会计法规,经济的围观和宏观环境,和法律体系方面的细微差异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主要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一共订立了26份比较完整的国际准则。初始阶段,各国会计的相关人员就在努力的为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做出贡献。Hermanson(1989)提到:很多的组织正探讨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可相比之下,贡献最多的还应属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Herrmand Thomas,(1995),通过趋同变动的计量的方式分析了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末时,世界经济环境整体化发展对国际会计协调的要求明显提高,如何选择会计政策,成为国际会计准则研究的重要问题在。10个会计准则在1995年生效,因此,对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制定的核心阶段

1997年,常设的准则解释委员会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了,时刻都在为会计准则的特殊定义进行相关解释。一年后,曾经制定了的会计准则的核心计划已经完成。1999年,IOSCO发起对重要准则的全面审核的工作事项。2000年,上市公司学会了如何使用会计准则,此举是世界范围内协调报告协走向调化的里程碑。Barth等(1996)曾深刻的研究股票会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会计规则计算的盈余本质的关系进行深刻研究。每个国家的经济组织都在努力为会计准则趋同做一定的贡献,然而,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会计准则的起源与发展历史,分析其在资本市场,经济环境中的地位,进而做出进一步研究和分析。

3.核心准则的应用阶段

为了进一步提高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社会地位,让核心准则能够在世界范围得到通用,其成员又都为此努力做贡献。Boka Moussa(2010)提出,国际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要密切关注他的初始阶段,重要性和分析其地位。Shogo Kimura(2007)说: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受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其相关组织的影响很大。Songlan Peng(2008)的研究结果:在中国,会计准则的趋同是一个相互融合的实践过程。资本市场,经济全球化都影响了会计准则的趋同过程,我们因此更要关注趋同过程中给各个国家带来的不同影响,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依然是漫长而又辛酸的过程,是每一个国家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

(二)关于不同国家会计准则差异的研究

不同国家的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对公司的利润,和净资产核算等方面存在深刻的影响。这样的差异是由于准则制度不同而引起的。Street等(2000)对国际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间的不同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不同的准则之间净利润数据存在很多差异。通过研究公司按照不同准则进行核算的分析,并且比较国内外的研究范围,很具有客观性,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可这种类型的研究还是没能够十分全面的对会计准则执行中发生的差异进行考量。

(三)会计准则的日益国际趋同结果和未来趋势方面的研究

准则之间差异势必会导致发展趋势不尽相同。不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来研究趋同的过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仍然是一个很遥远的目标,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广大学者们付出更多的艰辛。Yangand Lee,1994;Archer,etal,1995提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目的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准则趋同的影响.Doupnik(1985)研究了西欧和泛太平洋国家受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影响。我们从中看出,学者们通过自己对财会等相关内容的研究,从而发现会计准则产生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把准则规范化,,并且考虑到准则行使过程中会带来的差异和后果,来进行实证检验,充分预测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然而,会计准则的发展趋势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会计准则国际趋势背景与发展历史

1.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投资逐渐扩大其规模,全球资本市场也快速形成,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从而改变了中国会计准则的模式。贾兴飞等(2013)运用归纳分析法,分析了会计准则变迁的内因。李虹(2010)研究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分析了我国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的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会计准则的变迁和各国经济有很大的关系,整体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制度内容的角度来看,大体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但是目前依然有很多问题影响我国国际趋同。因此,要勇敢的面对障碍,对障碍进行即时的清理,更重要的是在本质上实现会计准则国际趋同。

2.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很久的努力,会计改革取了令世人羡慕的成绩。从而推动了中国会计界相关制度的变革,同世界接轨。准则在形成中和制度的颁布过程中都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后果,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盖地(2001)在中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对比中发现会计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和问题,并且对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改革开放,资本市场的形成,和会计准则的构建都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生产力发展,从而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和世界的相互融合。实现我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我国会计领域重要的一步,要在会计领域整体上实现国际化是更为艰辛,路遥的任务。

3.在中国资本主义市场刚刚形成的时候,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就更为严峻。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被国际会计准则接受是我国资本市场取得成绩的作重要举措,世界性经济组织和不同国家的区域性组织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孔东飞(2011),研究了实施会计准则会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影响,研究表明,把逐步的修改和直接引进两种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中国会计准则和IFRS趋同的最好的表现形式。冯淑萍教授(2001)分析了会计准则国际趋同中存在的问题,在探讨中得到启示。以中国会计准则变迁为基础,校验了新会计准则可能会产生的经济后果和影响因素。我们国家一直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认真分析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必要性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协调的策略和可行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达成了我国会计准则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基本的共识。

(二)中外会计准则差异的影响力分析

不同学者对如何更好的实现中国会计准则国际化存在不同的看法。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还是很有发展空间,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成了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潘琰等(2003),认为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协调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申山宏(2009)对会计准则关联方的披露进行了详细具体的比较,分析了我国和国际准的的异同点,并找到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建议和对策。当前,我们国家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的现实情况,对于我国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操之过急或者完全依赖于国际会计准则,而失去了我们国家的特色。我们要进一步研究我国通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实质,进行比较分析,特别是对主要差异和产生的原因作出公正的,有说服力的分析,应当是我国会计准则走向国际趋同的基石。

(三)国际趋同的发展趋势研究

学者对会计准则的过去,现在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把握和预测会计准则未来的发展的方向,当然,在这趋同的过程中还有较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才可以。通过构建模型框架,确定其重点的研究方向进一步确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发展,漫长而又艰辛。金晓黛(2013),深刻研究我国的会计历史发展进程,分析产生的卓越贡献。丁迎宝等(2011)通过构建会计实物框架,指出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问题下一步的重点研究的方向。朱星文(2009)在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中,认为我国需不断的加强自身的经济安全、并积极的参与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方案,才能极大的加速会计准则在实施后的协调,并且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努力。新会计准则实施以后,新的问题和挑战又会出现,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更要确定具体目标,扩大研究范围,把具体目标落实到实处,想出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一定能够在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过程中取得卓有成效的效果。

三、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会计准则在发展与变迁中已经慢慢实现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实质性趋同,差异依然存在于二者之中。学者研究了产生差异的内因,并且提出了更好解决差异的方法。同国内学者相比,国外学者对国际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研究比较相对少,各个国家都在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做努力,做贡献。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是一个永久性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在趋同中凸显出我国的会计准则特色,维护我国的相关利益。我们还需要在各个研究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确会计准则趋同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分析讨论中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存在的差异的原因,实现最后的国际趋同。

[参 考 文 献]

[1]HERRMAN D, THOMAS W. 1995. Harmonization of accounting measurement practices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3) : 285 - 31

[2]STREET D, BRYANT S.2000. Disclosure level and compliancewith IASs: a comparison of companies with and withoutU. S listings and filings [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Accounting, (9):305 -329

[3]Songlan Peng,Rasoul TondHkar,Joyce vander Laan Smith,DavidW Harles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2008, Vol.43 (4):448-468

[4] Boka Mouss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2010, 5 (4)

[5]朱凯,赵旭颖,孙红.会计准则改革信息准确度与价值相关性[J].管理世界,2009

[6]杨钰,曲晓辉.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程度[J].中国会计评论,2008

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范文2

一、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90年代的发展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①:1973至1989年为制定主体准则阶段;1989至1995年为提高国际会计准则可比性阶段;1995年起至今为制定核心准则阶段。这样,对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研究可以分两个时期进行。

(一)1990至1995年的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状况回顾

拉尔森(RobertK.Larson)和凯尼(SaraYorkKenny)在1999年利用CoopersandLybrand(C&L)(1991,1993)和PriceWaterhouse(PW)(1995)两家国际会计公司所公布的对35个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及企业会计实践的调查资料,对国际会计准则在这些国家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有关发达国家与中国的协调状况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在这一阶段,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具有以下特征:其一,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国际范围内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以1993年为例,在上述调查对象中,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美国和英国的会计准则基本与国际会计准则具有高度一致性(被调查的26项会计惯例中超过90%的项目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法国、德国与日本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适度的协调性(被调查的26项会计惯例中超过60%的项目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而中国的会计准则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二,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程度与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之间存在某种相关性。那些实行普通法系国家的会计准则一般与国际会计准则有较高的协调性,而那些实行大陆法系国家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这方面上唯一的例外国家是荷兰;其三,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与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模式之间有某种契合关系。在那些奉行微观经济主义(即主张自由主义)的国家,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较高,而在那些坚持宏观统一主义(即强调政府干预)的国家,其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相对较低;其四,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之中。与1993年相比,1995年各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度均有所下降,这主要缘于在1995年IASC“财务报表的可比性”计划开始生效,该计划旨在将原来国际会计准则中所许可的备选方法大大缩减。这样,各国会计准则所表现出的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性就不难理解了。总体看来,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段,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效果不很理想,甚至呈现协调质量下降的趋势。

(二)1995年至1999年的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状况分析

1995年7月,IASC与证券监管机构国际组织(IOSCO)订立协议,其核心内容是:如果IASC能在1998年底前完成制定一套核心会计准则(CoreStandards)的任务,并得到IOSCO技术委员会的批准,该组织将把这套准则作为跨国上市公司编制财务报告的准则。时至今日,IASC的任务已基本完成,然而IOSCO尚未决定是否接受IASC制定的核心准则。其主要的障碍来自于美国的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早在1997年,SEC的主席列维特(Levitt)就曾发表一份声明③,强调国际会计准则要想获得普遍认可(实际上主要是得到美国的认可),必须符合三个条件:1.必须包括现有会计文献中普遍接受的、综合性的会计基础概念中的核心部分;2.必须高质量,即能导致可比、透明、充分的信息披露,于投资人有利;3.必须严格地加以解释和应用。FASB在1998年底对外一份题为“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未来之设想”(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Setting:AVisionfortheFuture)的报告④,其中认为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应具备以下特征:1.与现行概念框架所提供的指南一致;2.避免可选择的会计程序或将其限制在最小范围;3.必须提供不含混的、可理解的信息;4.能够严格的加以解释和应用。依据SEC、FASB的标准评估IASC的核心准则,我们发现其中有许多地方不符合上述标准。在核心准则中,有一些准则包含有备选的处理方法,有一些准则包含有与IASC或者FASB概念框架不一致的规定,还有一些准则没有提供必要的指南以确保可理解性并避免模糊性。如此看来,核心准则得不到IOSCO的通过便是一个自然的结果,IASC期望以核心准则协调统一各国会计实践的努力暂告失败。

尽管核心准则计划暂时受阻,但国际会计准则却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采纳与推行。首先,欧盟(EU)非常支持IASC及其准则。1996年,欧盟一份报告认为,除少数情况外,国际会计准则与欧盟指令具有可比性;1999年,欧盟宣布在缺少欧盟指令的情况下,允许欧洲公司使用国际会计准则(例如,欧盟第4号与第7号指令缺乏对金融工具作出有关的会计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2000年,欧盟宣布最迟不超过2005年要求所有的上市公司遵守国际会计准则,同时,欧盟还指出,它不再打算制定欧洲统一会计准则来取代国际会计准则,而只对国际会计准则及其解释的使用进行监督,当发现存在不符合欧盟特点的缺陷时,才予以干涉。1999年底,PriceWaterhouseCoopers对总部设在欧洲17个国家(包括欧盟15个国家、瑞士和挪威)的509家跨国公司作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在法律修改后,大多数欧洲公司愿意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其次,亚太地区有关国家和地区也普遍接受或采纳国际会计准则。1996年澳大利亚主动提出与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并成为IASC的拥护者,而日本证券市场也开始接受国际会计准则,日本通产省和日本注册会计师协会均表示支持IASC制定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在亚太地区支持IASC准则的另一支重要力量就是中国。我国在1992年第一次向IASC派出代表,1997年正式成为IASC的会员,并作为观察员参加了IASC的理事会会议。我国一方面积极支持IASC为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作出努力,另一方面,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在许多方面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盖地的研究(2001年)表明⑤,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企业会计标准已经基本上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大同,在财务报表编制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等会计要素的定义、应收账款、存货、在建工程等的期末计价、收入确认、借款费用的确认、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的计量、会计政策变更、会计估计变更、会计差错更正、租赁、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现金流量表、建造合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以及或有事项等方面均与国际会计准则一致或基本一致。总之,由于IASC具有广泛的国际代表性、权威性,因此,目前除美国、加拿大⑥等少数国家的资本市场还不能接受国际会计准则外,其他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制定机构都在不同的程度上接受了国际会计准则。

为了获得美国的支持,IASC开始了重塑该机构的宏大计划,并在2000年5月通过了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章程》,完成了对该机构的重组工作。新的组织架构仿照“FASB模式”,并得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大力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结束了美国与IASC长期以来的对立局面,对于推进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工作必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随着美国介入程度的逐渐加深,也使许多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IASC的独立性、公允性开始发生质疑,从而给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应对策略

(一)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并努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是各国会计发展的共同趋势。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实现国际间会计信息可比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可比的会计信息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费用、降低企业的海外筹资成本、充分提高会计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必须顺应这一趋势,积极参与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工作。我国现在是IASC的会员国之一,同时也是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ISAR)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的代表国之一,这为我国逐步介入会计准则国际协调的事务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我们应当积极利用这些国际论坛,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获得更多国家的信任与支持,从而逐步确立中国会计在世界会计之林的应有地位。具体来讲,可以采取以下战略措施:

1.广泛、全面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工作,从形式参与逐步过渡到实质参与。所谓形式参与包括派驻代表到理事会工作、列席理事会的有关会议、对新准则的征求意见稿发表意见等;所谓实质参与是指亲自参与准则的制定工作。目前,许多成员国呼吁理事会应对发展中国家和经济体制转换国家会计问题予以立项,该提案得到理事会的高度重视,这为中国实质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提供了契机。作为经济体制成功转换的代表,中国在转型经济会计实践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拥有不可替代的发言权,理应在该准则的制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积极主动参与咨询委员会(SAC)的工作。中国目前是咨询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一讲坛,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深入交流、有效沟通,并就有关问题达成共识以获得各方面的支持。

3.与有关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建立并保持高效、畅通的联络机制。我们可以和那些法律体制、文化背景或经济发展水平等与我国相近的国家或地区建立正式的会计事务沟通渠道,彼此分享准则制定的经验与不足,并在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当中逐步建立战略性同盟关系,以改变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力量对比格局。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现有的会计准则体系。鉴于国际会计准则在国际范围内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我国在制定新的会计准则或修改现有会计准则的时候,应充分学习、借鉴、利用国际会计准则的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高质量、高起点、高标准地完成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工作。

一是加快制定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目前,我国在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准则的理论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集中表现在尽管1992年出台的基本会计准则已经难以承载准则之准则的使命,但我们至今尚未对该准则进行修订,其后果之一就是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应有的稳定性。截至目前,在已经公布的13项具体会计准则中,我们已经对5项准则进行了修订。我们认为,借鉴国际会计准则框架体系,制定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结构已是当务之急。

二是处理好原有准则与新准则的过渡问题。在每一项新准则出台之后,如何解决新旧准则差异所导致的不同决策后果,也是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我们认为,新准则的实施可规定一个过渡期(1至2年)。在过渡期内,会计主体应同时提供新旧准则下所生成的会计信息,以使信息使用者能够正确评估准则变动所造成的经济影响,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准则变动的负面效应。

(三)加强准则执行的监管力度。从一定意义上讲,会计准则的执行比制定更重要。为此,有关监管机构应对准则的执行效果进行检验,并对检验结果和来自实践中的反馈意见进行及时评估,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对于评估中发现的属于准则本身的漏洞或缺陷,应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准则制定机构,通过修订、完善准则,尽可能降低其负面影响;如果属于执行主体自身的问题,则应依循有关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特别是处罚力度,通报、吊证、罚款、行政处分以及刑事处罚五管齐下,使其知难而退。

(四)会计协调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充分考虑我们自身的利益。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在20世纪90年代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与全球一体化的目标尚有很大的距离。从本质上讲,会计准则国际协调涉及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权的保留与让渡,涉及法律体制的延续与调整,涉及文化传统的融合与排异,涉及准则制定成本与准则借鉴成本(包括大量的学习、培训成本,支付外国会计师服务费用和咨询费用等)的比较与权衡等一系列关键问题,而绝不简单表现为一个技术环节。这就提醒我们,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一定不能脱离中国的现实情况而一味国际化。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整体素质、会计监管系统的发展现状以及有关规章制度的基础结构等,有选择地安排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进度,本着先急后缓、先试点后推广的基本原则,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地开展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与此同时,在会计准则的内容安排方面,我们应根据我国目前会计信息用户的主要类型、用户所需信息的主要特征等,有选择地借鉴包括国际会计准则在内的一切较为成熟、行之有效的会计准则,并注重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对有关准则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创新,以实现国际会计准则的本土化。

主要参考文献

1.RobertK.Larson,SaraYorkKenny.Theharmonizationof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Progressinthe1990S.MultinationalBusinessReview,spring1999.

2.CoopersandLybrand(international)。InternationalAccountingSummaries:Aguideforinterpretation andcomparison.NewYork:JohnWileySons,Inc.,1993.

3.Flower,John.Thefutureshapeofharmonization:TheEUversustheIASCversusSEC.TheEuropeanAccountingreview.1997,6:281-303.

4.PriceWaterhouse(inEurope)。Financialreporting-aninternationalsurvey.1995.

5.项怀诚。深入贯彻《会计法》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会计研究》2001年第7期,3-6.

6.冯淑萍。积极参与,推动协调,为我所用《会计研究》2001年第10期,3-5.

7.葛家澍。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核心准则的未来《会计研究》2001年第8期,3-9.

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 国际会计准则,英文术语,解析

中图分类号:F275; 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4)06-0035-04

Analysis of IAS English Terms

ZHANG Ning

Abstract:The 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s an irreversible historical trend, Chinas financial accounting is accelerating to internationalize. Based on the English terms of IA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its features and applications. We hope to help the accountant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standards more accuracy, and to give the learners some assistance.

Keywords: IAS,English terms,analysis

一 精准阅读

《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

《国际会计准则》(IAS),又称《国际会计标准》,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为提高会计报表资料在国际上的可比性、协调各国会计实务中的分歧而颁布的会计规范,用来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指导,在国际范围内被广泛接受<sup>[1]</sup>。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进一步加速了我国财务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进程。对于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股东、投资人、经理、会计人员、审计人员等人来说,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商务活动,并提高经济决策正确性。《国际会计准则》用英文表述,属于专门用途英语,本文致力于从术语的视角对《国际会计准则》进行研究,帮助会计从业人员掌握会计专业词汇的特征,从而更加有效地阅读和理解《国际会计准则》相关文本,同时对那些需要执行《国际会计准则》的财会人员能够有所助益。

二 《国际会计准则》英文术语特征

《国际会计准则》的颁布,符合各利益相关方的需要。它旨在提供透明、可比和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最佳的经济决策。词汇离不开它所处的语言环境,更受其所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国际会计准则》所规范的领域决定了其所使用术语的特征。掌握英文术语的用词特征可以帮助学习者更精准地理解《国际会计准则》。

1.用词狭义、精准

《国际会计准则》中出现的许多术语具有词义单一性的特征,即一个词只代表一个特殊的含义,反之,一个意思只使用特定的词来表达。如assets这个词的意思是资产,指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如表1所示:

表1 《国际会计准则》中具有词义单一性的术语(部分)

technical terms(术语)Chinese(中文含义)

assets资产

liabilities负债

property不动产

financial statement财务报表

cash flow现金流量

disclosure披露

presentation列报

settle结算

measurement计量

hedging套头交易

expense费用

debttoequity ratio债转股比率

operating leases经营租赁

这些词被广泛应用在《国际会计准则》中,代表着具体而特殊的含义。很显然用词狭义、精准,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词,是《国际会计准则》英文术语的一个明显特征。

2.对义词成对出现

受复式会计系统的影响,大量具有相反的含义,即词义矛盾的会计专业术语成对出现。它们在逻辑上是彼此相对、相互排斥的。会计英语中的debit(借方)和credit(贷方)就是很好的例子――“借方”表示资产的增加、负债的减少等,而“贷方”是指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和资产减少等。《国际会计准则》中使用的英文术语有很多以这种词义相对的形式存在,它们可以是单个的词也可以是短语。如表2所示:

表2 《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对义术语(部分)

contradictory terms(对义术语)Chinese(中文含义)

assets / liabilities资产 / 负债

a parent / a subsidiary母公司 / 子公司

gain / loss利得 / 损失

net profit / net loss净利润 / 净损失

tangible assets / intangible

assets有形资产 / 无形资产

income / expense收入 / 费用

creditor / debtor债权人 / 债务人

premium / discount升水 / 贴水

fair value / historical cost公允价值 / 历史成本

inflows / outflows流入 / 流出

accounts receivable/ accounts

payable应收账款 / 应付账款

一组词义矛盾对应的术语可以充分体现出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3.缩略词凤毛麟角

缩略词(abbreviation)应该说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产物,在会计英语中这类词也很常见。如Bal.是balance的缩写,意思是“余额”; Dr.是debit的缩写,意思是“借方”; Cr.是credit的缩写,意思是“贷方”; CPA是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的缩写,意思是注册会计师。此类缩略词在会计英语中还有很多,如AICPA(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GAAP(公认会计准则)、FASB(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等等。

一般来讲,会计英语中出现的缩略词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即:

1)首字母缩略语(acronym),来源于希腊文akros 和onyma,意思是将各个单词第一个字母组成新词,它不再将各个字母单独读出,而是可以拼读。如REIT(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房地产投资信托公司)、VAT(value added tax――增值税)和EBIT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税息前利润)等。

2)缩写(initialism),它的缩略方法大致与首字母缩略语相同,即用各个词的第一个字母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词,而与首字母缩略语不同的是它的发音,不能读成一个单词,而必须读出每一个字母的读音。如CPA(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注册会计师)、FASB(financial accounting standard board――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GAAP(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公认会计准则)等。

3)截短词(clipping),又称“简化词”,即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中的部分字母来代替整个词或词组,而构成的新词。如Acct. (account――账户)、Bal. (balance――余额)、Cap. (capital――资本)、Exp. (expenses――费用)、Earn. (earnings――收益)、Dr. (debit――借方)、Cr. (credit――贷方)、Acc. No. (account number――账号)、Acct. Tit. (account title――账户名)等等。

与其他会计英语文本相比较,笔者发现《国际会计准则》较少使用缩略词,而且使用的缩略词中,截短词的使用频率最低。《国际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而保持词汇的完整可以避免由于理解上的混淆而产生的歧义。而且在《国际会计准则》中没有发现使用首字母缩略语的情况,只是有一些词采用了缩写的形式。如IFRS(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是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AS(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是指“国际会计准则”等。

三 《国际会计准则》

中英文术语的翻译

1.普通词义的引申

众所周知,普通词汇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普遍用到的一些词,他们有着普遍的、公认的词义,通过研究,笔者发现普通词汇也在会计英语中大量使用,但其词义却发生了变化,有别于其在普通英语中的词义。如:

例1: party在普通英语中有“聚会,政党,一伙人”的意思,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party一般是指一个主体或与交易相关的某一方,如related party即指“关联方”。

例2: presentation在普通英语中有“陈述、介绍”的意思,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presentation意思是“列报”[2],如IAS1―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即指“《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的列报”。

2.赋予普通词新义

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很多普通词汇被赋予新的含义,代表了不同于普通英语中的新意思。如:

例3: interest 在普通英语中有“对… 感兴趣”的意思,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它的意思是“利息”。像这种被赋予新义的术语在《国际会计准则》中还有很多,如下表3所示:

表3 《国际会计准则》中被赋予新义的术语(部分)

words and phrases

(词汇和短语)meanings in

ordinary English

(普通英语

中的含义)meanings in IAS

(《国际会计准

则》中的含义)

consideration考虑对价

balance平衡余额

interest兴趣利息

negotiation谈判、协商议付

supply供给、提供办公用品

entry进入分录

inventory目录,清单存货

四 会计英语翻译中的原则

根据以上分析,在会计英语的翻译过程中,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可以借鉴运用。这些原则也是评价翻译质量好坏的基本标准。第一条原则是要忠实于原文。不同于文学翻译,专业技术领域的翻译应该平凡而忠诚地忠实于原著。任意的省略或添加很可能会毁了会计制度的逻辑性。第二条原则是准确性。如果缺乏专业知识,会导致原义的曲解,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如balance sheet(资产负债表),使用了balance这个词,是因为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这张表编制的基础。但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很可能会将其翻译成“平衡表”或其他,而不是“资产负债表”。 因此,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是会计英语翻译准确性的基础。第三条原则是一致性。尽管不断有新的会计文献推出,但它们都是会计思想和原则的应用与扩展。可接受的翻译已经固化为一定的标准,因此,译者在会计英语翻译中应该坚持已经固化的标准。改变固有的翻译标准会毁坏翻译工作的可靠性。如owner’s equity可以翻译为“所有者权益”或“债权人的权益”,但在翻译中必须按照多年来沉淀下来的标准,翻译成“所有者权益”。这三条翻译原则可以用于指导会计英语翻译实践工作。

五 结 语

会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与经济密切相关。会计也是一个信息系统,旨在提供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最优决策。因此,对英文会计文本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问题,更是经济问题。如果对英文术语理解有失偏颇,就极有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笔者从《国际会计准则》的词汇入手,对其特点及翻译进行了初步分析、归纳与阐述,并提出应用于会计英语翻译的三条指导性原则,希望能对相关的会计从业人员及会计英语爱好者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范文4

一、了解企业所在国的会计环境

企业会计报表与其财务特性之间关系的确定,离不开对企业所在国会计环境的分析。同样的会计报表放在不同国家的企业中,它所体现的经济意义和财务特性很可能完全不同。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是1982年F·D·S·乔伊所做的关于日本与美国公司财务比率的比较(刊登于(纽约大学商业杂志h982年第3期)。研究发现:日本企业的负债比率比美国企业普遍高很多,这表明在美国长期偿债能力较差的企业,在日本都可能比较正常。这是因为,日本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是银行贷款,而且大商业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极为密切,银行对拖延偿还的贷款并不采取严厉的追索措施,而通常的作法是延长偿还期限,或是以新贷款替代旧贷款,甚至可能指派高级主管人员就任陷入困境企业的重事长或董事,以便在经营管理上提供必要的财务支持。在日本,长期负债可以任意推迟偿还期限,从性质上看,更近似于股东权益,因此,按美国的观点认为是危险的负债比率,在日本都可能安然无事。

但日本的另一些环境因素却可能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增大。例如,日本实行就业终身制,工资费用成了固定费用,股息通常也成了一项固定的现金流出。

二、确定企业所处的行业经济特征,力图了解其竞争战略

与国内会计报表分析一样,国外会计报表一般可从行业的成本结构、成长期、产品的经济周期性和替代性、行业的盈利性、对其他行业的依赖程度以及有关法律和政策对该行业的影响程度,来分析国际企业的行业经济特征。可从国际企业的经营规模、发展阶段、产品单一或多元化、经营策略、服务特征、产品情况和市场份额以及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上的风险因素,来判断国际企业所采取的竞争战略。对国际企业组织形式、文化特点、管理层素质、风险控制能力和经营管理作风进行综合分析,以考察其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

在美国,会计报表分析的数据来源十分丰富,除公司报送给股东的会计报表外,还有公司报送给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的会计报表。其他还有:①像普尔、穆狄这样的财务分析服务机构提供的资料;②全国电算化数据库;③政府出版的公报和年鉴;④像布各金斯学会等经济研究机构提供的资料;⑤证券价格指数;⑥各种商业和金融业刊物。而在世界其他国家,获取国外公司的会计信息就相对困难得多,不过,随着证券投资的日益国际化,这种情况在不断改善。

三、正确理解和净化国际会计报表

正确理解国际会计报表,是指要了解各国会计报表在语言术语、报表种类、格式、内容、披露程度、会计准则及会计惯例方面的种种差异。这些差异既反映了各国对会计报表信息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也反映了各国不同的会计文化。例如在编制合并报表时,有些国家将合并产生的商誉作为资产,列人资产负债表;而另有一些国家则将商誉直接计入留存收益,在产负债表上不予反映。同样是一张合并会计报表,有些国家采用母公司理论来编制,而另一些国家刚采用实体理论来编制。所谓净化国际会计报表,是指分析人员对国际会计报表作的调整,以增强其可比性和公允性。大至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将国外会计报表翻译为本国语言,尽可能采用对应的专业术语。

第二,将国外会计报表调整为技本国会计准则或其他某种会计准则或国际会计准则编报的报表,以消除差异,便会计报表口径一致。调整时,要注意会计期间、项目分类的一致,并应充分考虑重要性原则,择其数额及性质上较为重要的项目予以调整,这种调整一般都基于本国公司观念进行。

假定分析的焦点是利润项目,其程序可细分为:

1、分析国外公司与本国公司所采用的税收规则、税务报告会计规则以及财务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及其差异。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①固定资产的成本计价和折旧计提;②存货成本的计价;③长期合同会计;④研究和开发费用;⑤借款费用;⑥外币折算;⑦递延所得税;⑧企业合并;⑨商誉;⑩无形资产。

2、确定会计准则的差异对国外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一般可以通过会计政策评价的三栏式表格进行。第一栏记录进行财务处理的项目;第二栏列示对这些项目进行确认与计量时国外公司所采用的会计政策;第三栏指出相对应的本国会计准则的处理。会计政策基本上可分为以下六类:①与本国会计准则相类似;②与本国会计准则没有重大差异;③与本国会计准则处理的结果类似;④仅对资产负债表产生影响的;⑤与本国会计准则没有等同的;⑥与本国会计准则产生重大差异的。其中,第0、0项需要进行重新表述,并对重新表述的依据作永久性记录,以便进一步降低未来进行复核的成本。

3、按照本国公司的会计准则,对国外公司的会计报表进行调整和转换。这项工作可以在已设计好的转换工作底稿中完成。该工作底稿的第一大部分,列示被分析公司基于国外准则而得到的收益和现金流量指标,第二大部分列示第一部分的收益和现金流出按本国会计准则、会计政策而得到的等价数据。其中,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持续经营收益、持续经营现金流量和净利润项目。

4、重新编制公司的会计报表。

第三,根据需要,采用一定的折算方法将以外币表述的国外会计报表折算为以本国报告货币表述的会计报表,同时,采用一定的通货膨胀会计模式作物价指数调整。

四、计算财务比率和相关指标评估

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范文5

 

前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日益呈现出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并形成了当前稳定的国际经济环境,不断发展的国际贸易以及全球资本市场经济,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发展。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实现与世界经济环境的融合也逐渐成为了其所重点关注的内容,只有确保在世界经济贸易市场中稳定发展,才能确保国家整体经济水平的提升,从而促进国家综合地位的上升。会计,作为目前世界各国通用的商业语言之一,对其国际趋同化的研究和分析,也将成为实现国家与世界各国之间经济协调的主要途径,并将对国家效益水平的提升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一、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重组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试图通过改革的范式,来实现对国际金融市场的重组,并创建出更具现代化的趋同发展新机制。早在2001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便制定出了相关准则,以此来确保机构与会计领域之间的关联性,并实现了对新型法律实体的再重组,成立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其作为制定并批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机构,其主要以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并协调国际会计关系为主要发展目标,并指出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基本工作内容与职责[1]。目前,IASB通过与各国准则制定机构之间的合作,与美国、英国、德国以及法国等7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建立了相应的合作关系,并通过对委员会咨询等多种途径,与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相应的协商机制。

 

(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新格局

 

多年以来,国际经济市场中都呈现出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基本现状,而随着新型经济体地位的不断提升,传统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格局已经被打破,斌形成了新型的发展格局,以此来彰显出新型经济体的重要性。比如在国际爱物报告准则基金会中,其中包括15%以上的理事人员为新兴经济体,而其数值也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呈现出逐年上升的稳定趋势[2]。在会计准则理事会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其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实现对国际草屋报告的积极制定与修订,而在我国的积极见一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内部也成立了新兴经济体工作组,并包括共有二十余个国家集团内的新兴经济体成员[3]。目前,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联络处设置在我国,并由我国负责日常各个新兴经济体工作组之间的沟通和联络。

 

(三)国际会计准则的现代化结构改革

 

随着国际会计趋同概念的提出,国际会计准则的设立得到了世界各国内诸多国际组织的认可,并与会计准则理事会形成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以此来实现对国际会计准则的有效推广。在此过程中,会计准则理事会实现了对国际组织之间合作关系的的积极调整,并根据对相关政策以及立场的整合,以此来实现国际会计准则策略的大力推广,得到了诸多国家内部组织的大力支持,从而进一步实现了对国际会计准则开展工作的有效支持。比如在与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合作的过程中,其便开发出了相应的核心准则体系,以此来促进IOSCO对其的使用和推广,得到了参与7个国家的广泛支持[4]。与此同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等相关组织也提升了对贷款国家以及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需求,进一步促进了国际会计趋同化的发展。

 

二、国际会计趋同的积极性作用分析

 

(一)经济作用

 

在分析国际会计趋同的原因过程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实现对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化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国际会计趋同可以实现交易费用的不断降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发展下,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交流也日益频繁,而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也呈现出日益增多的发展趋势[5]。在此过程中,若每个国家之间都使用其自身所应用的会计准则,则会造成彼此之间的差异性过大,从而增加了交易成本。而在国际会计趋同的发展下,不同国家之间利用相同的会计准则进行交流,可以有效的实现对资源的全球化配置,并降低交易费用,以此来实现国际贸易效率水平的稳定提高。

 

其次,国际会计趋同可以进一步提升跨国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在跨国企业当中,由于其是通常会采取国际贸易的方式进行经济发展,这就是其在经营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建立其统一化、规范化的内部管理制度,尤其是针对会计体系、报告体系等。而在此过程中,一旦子公司所在国家内的会计准则与跨国总企业之间的会计准则存在差异性,则会导致企业在合并内部报表时出现严重的问题,并对会计信息质量以及效率水平产生影响,增加了报表折算或合并的费用,影响了跨国企业的综合管理[6]。而通过国际会计趋同工作的开展,则可以有效实现企业信息的积极转化,最终确保跨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最后,国际会计趋同有利于全球化经济市场的稳定运行与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各国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并逐渐形成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此背景下,通过世界各国之间统一会计准则的建立与应用,将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各国之间经济交流的阻碍,并确保各国之间交易成本的降低,从而提高了财务信息的综合质量以及可比性[7]。除此之外,通过国际会计趋同模式的建立,可以有效的确保国际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并提高在资金使用效率的最大化。

 

(二)政治作用

 

随着我国近年来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并在某种程度上彰显出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通过国际会计趋同模式的建立,可以进一步实现对国家经济利益功能的有效调节,且具有一定的经济后果,而这也就是会计准则的制定必然离不开政治化的发展。在此过程中,世界各国都需要综合考量国际会计趋同模式建立的利弊得失,并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来实现对经济环境的有效调节,并充分发挥好会计准则的趋同。

 

三、国际会计趋同策略

 

(一)选择符合我国法律环境的趋同模式

 

国际会计趋同模式的建立,离不开我国的法律环境,其不仅可以为工作的开展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将为其提供最有利的法律支持与帮助,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主要环节之一。2010年,我国提出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并以此来对我国企业未来会计准则建设方向的明确,提出了相应的规范化要求[8]。而根据我国的会计法,也明确规定我国企业必须明确遵循我国的会计制度,并在国家的统一规定和要求下,实现对会计准则内容的丰富和调整。在国际会计趋同模式下,选择符合我国法律环境发展的趋同模式,并通过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应用情况,实现对部分会计处理原则、确认计量方面等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相应。

 

(二)选择符合我国语言习惯的趋同模式

 

在建立国际会计趋同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选择符合我国语言习惯的趋同模式,才能确保会计准则的有效完善和建立。由于英语和中文在语言的使用以及习惯上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这就导致在制定相关法律的过程中,也会存在因为语言表达形式的不同,而出现的法律定义不明确。如若将国际财务报告的英文版直接翻译为中文,将会很大程度上无法表达出原法律的主要意思,而这就使我国无法直接使用其他国家的国际会计趋同模式,其不仅不符合我国的语言习惯,同时也会造成一定的法律内容不明确,缺乏严谨性。如在《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中,曾出现过英文“employee benefits”,此时若直接翻译则代表“雇员福利”,而在我国的法律条文中却使用了职工作为解释,同时,我国福利范畴也相对较小,通常称为职工薪酬,则更符合我国的语言习惯[9]。基于此,选择符合我国语言习惯的国际会计趋同模式将有效的实现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完善。

 

(三)选择有利于解决我国会计问题的趋同模式

 

选择有利于解决我国会计问题的国际会计趋同模式,不仅可以进一步促进我国企业的综合发展,同时也将推动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稳定运行。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化推动,已经日益成为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首要目标,而解决会计所存在的实务问题作为会计准则制定的主要标准,要求我国所制定的国际会计趋同模式必须可以有效解决我国的会计问题。比如,目前我国存在着许多同一集团内的企业合并,但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却由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缺少相应的规定,使得部分合并内容无法有效开展,且缺少相应的理论性支持,十分不利于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四)选择有助于我国企业发展的趋同模式

 

在开展国际会计趋同模式建立的过程中,应当严格遵循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并确保趋同模式的选择有助于我国企业的综合发展,尤其是针对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工作开展。在国际财务报告体系中,其主要是以概念框架为主要核心,从而实现工作的逐步开展,而会计准则内的规定也较为科学化、合理化,但这却与我国会计人员所接收到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果此时直接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内的准则,不仅不会对我国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会导致我国财务工作人员在处理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阻碍。因此,必须选择有助于我国企业发展的趋同模式,避免出现直接使用的不良现象,根据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全新的国际会计趋同模式,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稳定提升。

 

四、结束语

 

在会计领域当中,国际化的行为则被称之为国际会计,国际会计趋同,是在世界各国之间的频繁交流与融合下,需制定一种国际通用的会计语言,并根据各国之间会计准则与审计标准的差异性,充分发挥出会计信息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国际经济水平的稳定发展,并实现国家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实现国际会计的趋同化,不仅可以为完善我国当前的会计准则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 也有利于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得到提升,并以此来促进我国经济市场透明度、公开度的综合发展,甚至将对国际市场经济环境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由此可见,对国际会计趋同的研究已经日益成为当前会计领域所重点研究的问题。

国际会计准则的重要性范文6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全球资本市场日益开放融合和信息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在近年来尤其是在最近十年里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开始加入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或者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行列。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更使人们认识到,制定一套全球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对于全球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会计准则趋同步伐进一步加快,各国或地区采取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部分国家或地区认为,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策略应当选择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部分国家或地区则认为,在选择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时应当考虑本国或本地区具体情况,主张采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而非“直接采用”的策略。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加转型经济国家,如何选择恰当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对我国未来会计准则的发展方向、企业改革以及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影响重大。本文拟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就此问题展开研讨,并提出我国应采取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和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

(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顺时应势,积极推进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国际趋同工作,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尤其是2005年,在我国多年会计改革的坚实基础上,在财政部王军副部长关于“趋同是方向、趋同不等于等同、趋同是过程、趋同是互动和趋同是新的起点”的国际会计趋同五原则指引下,在广大会计同仁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建成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近年来,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成效显著,举世瞩目。

1.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并建立了务实有效的持续趋同机制。中国是继欧盟各国、澳大利亚等之后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重要国家,走在了美国、日本、韩国、印度、巴西等国家或地区的前列。不仅如此,近年来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还不断修改完善,了多个企业会计准则解释,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讲解,既保持与国际准则的持续趋同,又切实解决我国会计实际问题。例如,2009年底我国《保险合同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对国际准则中尚未明确的保险合同负债计量和混合保险合同分拆等会计处理问题进行了规范,不仅大幅提升了我国保险会计水平,领先于国际准则的相关规定,而且促进了保险行业业务转型和结构调整。

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进程做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互动,切实维护了我国利益。趋同不是让一国家或地区会计准则单方面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靠拢,而应是在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各国家或地区准则制定机构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借鉴,相互认可。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过程中,我们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积极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意见,并得到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认可,最终促成有关准则按照我们的建议进行了修订。例如,在我国,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实际上均为独立法人,自负盈亏,如果彼此之间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不应当被认定为关联企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根据我国反映的情况修订了《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关联方披露》,规定“仅同受国家控制但不存在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等投资关系的企业,豁免按照关联方进行披露”,从而限定了国家控制企业被认定为关联方的范围,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的披露成本和披露风险。再如,我国为解决我国企业改制上市过程中因资产重估引发的会计计量问题,在多次向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反馈意见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修订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允许首次公开发行的公司将改制上市过程中确定的重估价作为“认定成本”入账,中国改制上市的公司从此不需要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进行持续评估,显著降低了这些上市公司报表编制成本。

3.我国与国际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已经平稳有效实施四年多,实施范围也由上市公司扩大到几乎所有大中型企业,达到了预期的经济效果。财政部联合有关部门通过采用“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方法,加强对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情况及其效果的监督检查和监管。上市公司年报分析报告表明,新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生效起已连续四年得到良好实施,有效地限制了企业的短期行为,支持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为我国金融创新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不仅全面提升了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也满足了服务我国经济发展、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

4.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及其实施的成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世界银行于2009年10月在《中国会计审计评估报告》中充分肯定了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成就,并称“中国会计准则建设和实施的成功经验是可供其他国家仿效的良好典范”。欧盟高度评价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改革以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进展,充分认可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称赞中国经验值得欧盟在会计准则建设过程中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前任主席戴维・泰迪爵士在2010年中国财政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高层会议上赞誉,“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自2005年以来所作的一系列决定推动了亚洲与国际的趋同进程,并认为中国过去只是在学习,而现在走到了前沿,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全面修订准则时期已经能够提供良好建议,甚至达到了改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决定的水平”。2011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现任主席汉斯・胡戈沃斯特访问中国时表示,“在会计方面,中国取得了重大进步,在很短的时间内打造了一支专业队伍,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并得到诸多国际机构的赞赏,这些成就足以让中国引以为豪。”

5.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实现了与世界一些主要资本市场的等效认可,为降低我国企业海外上市融资成本、促进我国会计审计行业走出去创造了良好条件。2007年,中国内地与香港签署了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地会计准则的等效互认。在两地会计准则实现三年时间等效后,中国内地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于2010年12月获准可以采用内地审计准则为内地在港上市公司(H股企业)提供审计服务,H股“双重审计”政策被取消,进一步深化了内地与香港会计交流与合作。2008年11月,欧盟决定在2009年至2011年的三年过渡期内认可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允许进入欧洲资本市场的中国企业可以使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不再要求我国企业编制调整财务报表,这大大降低了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转换成本,促进了中欧贸易和资本流动。自2011年年初以来,中欧双方启动了中欧会计准则的最终等效评估,计划于2011年年底完成相关评估工作,并做出等效互认决议。2011年1月,中欧在会计准则等效互认的基础上实现了审计公共监管等效,避免了双方监管机构重复检查,节约了监管资源,对中欧双方会计和审计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6.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造就了一批熟悉国际会计实务、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积极参与国际准则制定的国际化人才。自2005年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以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开始接触并熟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同时也逐渐具备了运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相关业务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此外,为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国内准则研究人员密切跟踪并认真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各项修订和变动,分析其变动原因以及可能对我国实务产生的影响,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发展建言献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会计准则国际趋同,虽然对我国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更为我国持续推进会计准则国际化造就了一批卓越的会计人才。

(二)当前国际会计趋同的形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G20)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一套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要求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将会计准则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作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积极响应该倡议,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当前,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正在重新构建,国际会计格局正在发生重大调整,会计国际趋同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1.国际金融监管框架正在重构,金融监管国际协调日益加强,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出更高要求。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对全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重大冲击,导致世界经济出现了明显衰退。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对金融体系进行改革,以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和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一方面,二十国集团和金融稳定理事会要求加强系统性风险的监管,强化国际合作,建立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处理机制。另一方面,各监管机构力求制定一整套金融监管的新标准和有效的执行模式,对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例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通过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加强风险管理,并协调流动性风险监管。

2.多年来美欧主导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新兴经济体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扩大,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层面上,新兴经济体的影响力日益显现,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22位受托人中来自新兴经济体的受托人共有4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15位理事中来自新兴经济体的理事也有4位,监督委员会中也将有可能新增4位新兴经济体代表,这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机构的治理结构以及具体会计准则项目的制定和修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2011年7月,在中国的积极倡议和主导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成立新兴经济体工作组,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成员包括二十国集团中的新兴经济体成员和马来西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联络办公室设在中国,由中国负责新兴经济体工作组的日常管理和联络工作。工作组重点研究探讨新兴经济体特有的、亟待解决的会计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参与度。在地区层面上,一些地区性组织的成立和崛起,如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组(AOSSG),增强了本地区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做出了表率。在国家层面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通过密切跟踪研究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金融工具、保险合同、公允价值计量等项目,积极参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修订工作,做到了国内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互动,促使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能更多地考虑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3.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正积极推进治理结构改革,提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全球公认性。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世界各地的权威公共部门对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受托责任和治理结构改革给予了更多关注。为提高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和提升会计信息的质量,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希望通过重新审议在当前环境下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目标的适当性、基金会的现行治理、监督委员会的受托责任及其成员构成等治理结构层面的问题,既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高质量全球会计准则这一目标的实现,又维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公共受托责任与独立性,进而提升全球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的认可度。

4.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多项具体准则修订进入关键时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产生了较大影响。为进一步完善现行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提供更好的实务指南,提升财务报告透明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十多项准则项目进行了大范围的修订。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降低金融工具准则的复杂性,从分类和计量、金融资产减值以及套期会计等多个方面对现行金融工具准则进行全面修订;为统一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公允价值的相关处理并对当前实务进行指导,单独制定了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针对现行租赁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全面修订租赁准则,拟对承租人和出租人分别进行会计处理,并取消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的划分等。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在2011年5月的公允价值计量等几项准则以外,金融工具、保险合同、收入确认、租赁等其他准则项目正在修订过程中,有些准则项目预计将于2011年底前或2012年上半年再次征求意见稿,而有些准则项目可能会被延后。

5.各国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采用或趋同策略不一,美日的表态需要积极关注。有些国家或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例如欧盟、澳大利亚、南非等;有些国家或地区表示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例如巴西、印度等;而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于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态度尚不明朗,例如美国、日本等。根据美国和日本已经的路线图,这两个国家将分别于2011年和2012年决定是否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11年5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了《为美国发行人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工作计划》,探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可行方案,但并未做出明确表态。随后,日本于6月宣布推迟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由于美、日是世界两大主要经济体,对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健康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能否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之间协调一致,将关系到建立全球高质量会计准则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美、日两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和权威部门的动向。

6.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希望世界各国和地区能够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趋同层面上,以真正实现全球使用同一套会计准则的目标。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趋同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完全采用,各国家和地区只有完全采用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才能充分获得使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益处。为此,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希望各国家和地区能够克服文化、法律、政治方面的困难和障碍,最终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建立一套高质量的全球会计准则。一旦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贯彻执行这样的政策,无疑会给那些尚未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家和地区带来较大压力。

二、世界各国家或地区目前应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策略

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并正在转化为实际行动。据统计,世界上已有将近120个国家和地区要求或允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国际影响力可见一斑。通过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发现,目前各国或地区在应用国际财务报告的策略上总体可以分为“直接采用”模式、“趋同”模式和“认可”模式等三类。此外,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在2011年5月的《为美国发行人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工作计划》中提出了“趋同认可(condorsement)”模式。对这四种模式的特点、影响和运用环境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科学探索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

(一)“直接采用”模式

在“直接采用”模式下,一国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将一字不改地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该国家或地区不再保留会计准则制定权。换句话说,该国家或地区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过程中不需履行任何审批或修订程序。目前世界上仅有极少数国家或地区的会计准则建设采取直接采用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模式。

(二)“趋同”模式

在“趋同”模式下,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准则制定机构不直接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其会计准则体系中,而是保留了当地会计准则的准则制定权。采取“趋同”策略的国家或地区不会一字不改地完全照搬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是在会计处理原则和方法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一致,并保留一些具有本国特色的内容。印度是“趋同”模式下的典型代表之一。根据1956年印度《公司法》,印度会计准则应当由中央政府制定颁布。2011年1月,负责印度会计准则具体制定工作的印度注册会计师协会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本国会计准则,在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同时,还兼顾了印度国内法律和经济环境的需要。为了与印度的法律、监管和经济环境保持一致,印度会计准则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基础上根据印度特殊国情作了适当修改,例如,将准则的过渡日设定为当期、引入额外的披露要求、省略某些选择权或可选会计处理、并保留使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术语等。

(三)“认可”模式

在“认可”模式下,一国或地区决定采用某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前由法定机构先执行认可程序。在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认可的过程中,这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定机构有可能对拟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修订。欧盟和澳大利亚是采用这一策略的典型代表。欧盟在采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颁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前,必须经过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认可,对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或采用,或修改后采用。在澳大利亚,法律赋予澳大利亚财务报告委员会负责监督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制定过程的权力,并在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理事会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过程中给予直接的战略指导①。澳大利亚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包括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框架,还根据澳大利亚法律环境的特定要求,专门为非营利组织增加了一些内容。

(四)“趋同认可”模式

在“趋同认可”模式下,一国或地区将推动本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同时保留本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及其制定本国会计准则的权力,对现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逐项认可,并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指南、解释或其他披露要求。2011年5月26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了有关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工作的工作人员草案―《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的工作计划》,提出了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并入美国会计准则体系的一种全新模式―“趋同认可(condorsement)”②。在该工作计划中,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工作人员强调,“趋同认可”的目标并不是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代替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而是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纳入美国财务报告体系,即不是“美国发行人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是“采用美国公认会计原则的美国发行人编制的财务报表与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体编制的财务报表是一致的”。

概括而言,从上述四种模式来看,一些国家或地区经过认可后所采用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完全一样,未做任何改动,而有些国家或地区将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翻译为当地语言,还有些国家或地区则为解决国家特定问题而做出一定修改或为某些行业中存在的特定问题提供详细的指南。在“认可”模式下,如果最后认可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未做修改,“认可”模式的结果与“直接采用”模式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即为全面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美国提出的“趋同认可”模式,则是将“趋同”和“认可”两种模式进行了整合。为便于下文分析,我们将上述四种模式归类为两种类型,即“直接采用”和“趋同”模式。

三、结合国际国内形势选择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策略

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金融格局正在重构的背景下,尤其当美国对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态度尚不明朗、日本宣布推迟引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时,我们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当抉择,尽可能减小国际政治经济外力的干扰,审慎选择我国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既要体现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责任和风范,又要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争取主动,灵活应对。“趋同”策略是我们在我国会计准则改革和建设过程中一贯坚持的方针政策。2010年4月2日,我国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进一步明确中国未来企业会计准则的建设仍将采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模式,而非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于对我国的法律环境、语言习惯、解决实务问题、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以及会计国际化发展的主动性与灵活性等因素的考量,坚持“趋同”策略是符合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当前与未来发展需要的并且是务实有效的做法。

(一)采用“趋同”模式符合我国的法律环境

中国会计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中国境内企业必须遵循由财政部制定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例如企业会计准则。从我国会计法的规定来看,“直接采用”策略缺乏法律依据,不符合我国会计法的要求,同时也将有可能使我国丧失独立的会计准则制定权。而在“趋同”模式下,企业会计准则仍是我国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这一根本原则没有改变,但在会计处理原则、确认计量方法等方面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保持了一致。

(二)采用“趋同”模式与我国语言习惯相适应

英文和中文的语言习惯具有较大差别,法律语言的形式更是大相径庭,如果将英文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一字不改搬套翻译成中文,很有可能既没有完全表达准则的原义,又与中文语言习惯和中国法律行文格式相冲突。因此,“直接采用”策略不甚符合中国的法律语言习惯。例如,《国际会计准则第19号》的英文名称“Employee Benefits”直译为“雇员福利”,在我国法律条文中使用的是“职工”,而非“雇员”,并且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福利”的范畴比较小,我们将其称为“职工薪酬”,不仅符合我们的法律用语和语言习惯,而且也使名称与该准则所规范的内容更加一致。再如,《国际会计第12号―所得税》中所举的所得税示例都是基于国外税法,在国内外税法规定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下,因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而引入的这些所得税示例既不符合我国税法的规定,也无助于指导我国会计人员的实务操作。毫无疑问,采用“趋同”模式来制定和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

(三)采用“趋同”模式便于及时有效解决中国会计实务问题

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推进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是我国会计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但是会计准则制定的根本出发点仍然是规范我国企业会计实务,解决我国会计实务问题。基于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采用“趋同”模式,而非“直接采用”模式,是务实、有效的举措。例如,在我国存在大量同一集团内的企业合并业务,这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尚未在这方面有明确的规范。假设我们采用了“直接采用”模式,则会出现会计规范的空白,导致会计实务无章可循,即使我们等着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这些项目新准则或修订现有准则,也会因为立项、研究、征求意见、投票表决、准则等一系列应循程序而需要等待很长时间,从而不利于我国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会计工作秩序的改善。

(四)采用“趋同”模式有助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是由概念框架开始,再一层层地深入展开,会计准则的规定也相当原则,这与我国广大会计人员目前所接受的教育和已有认知存在一定差距。如果直接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恐怕会使我国有关会计人员进行相关会计处理产生一定困难。例如,国际财务报告的报表格式过于笼统,而且也没有规定与财务报告相对应的具体会计科目,各个企业可以根据实际开展的业务自行设计其报表格式和确定会计科目名称,这使得即使是同一行业内的企业的财务报表也存在一些差异。而我国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统一的报表格式,根据报表项目设置了较为齐全的会计科目,有助于我国会计人员进行日常账务处理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

(五)采用“趋同”模式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会计格局调整中争取话语权

目前,美国、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采取“直接采用”或“趋同”模式的态度尚不明朗,而像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则采取了“趋同”模式。“趋同”模式将有利于我国通过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受托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咨询委员会及解释委员会中的席位直接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的治理结构和技术事务等发声进言,提升我国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过程中的话语权。同时,在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新兴经济体工作组成功启动并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上,中国采取“趋同”策略将更有利于协调各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利益诉求,更有助于我国利用这一平台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交流沟通,在新一轮的国际会计改革中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

(六)采用“趋同”模式有利于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不断变化过程中保持一定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