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

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范文1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文物古树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TU7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文物及古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对于研究历史上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国家、民族的高度来讲,保护好文物及古树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人们的爱国热情。对文物的研究、学习、参观就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即可增进历史文化知识,又可陶冶情操,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工程概况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一期改扩建工程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文明路213~215号,一期新建部分包括一期新建图书馆及一期新建地下停车库。

一期新建地下停车库(A)基坑工程南面紧挨文明路,东面为越秀中路,西面为德政路,北面为中山图书馆、一大会址及博物馆 。基坑面积约为11,396,周长约为542m,基坑开挖深度约为11.0m为两层地下停车库。地下室顶板埋深2m,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7.000m

2 施工难点及解决方法

2.1 重点难点一

文物古树及周边建筑物保护应密切关注,本工程基坑暴露时间较长,需高度重视地面沉降、文物古树及周边建筑物的变形。

解决办法:

(1)严格做好基坑支护方案,并组织专家评审论证通过才允许实施;

(2)期间加强沉降观测及位移观测,做好观测信息处理,控制变形;

(3)安全应急预案,迅速处理突发事件。

(4)制定合理的降水方案,选用合理的降水参数;

(5)采用切实可行的辅助措施和补救措施,利用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及时掌握地下水的动态变化,采取必要地处理措施;

(6)建立沉降观测网,对抽水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根据沉降量的变化采取必要措施。

(7)注意对局部异常水、潜水残留水、局部加深部分的承压水减压的处理。

2.2 重点难点二

不良地质体影响大。本工程地质层赋存淤泥质土、粉细砂等不良地层。

解决办法:

(1)合理安排钻孔顺序,按技术规范操作。

(2)采取可靠测量方法,控制钻孔垂直度。

(3)保证泥浆质量,防止坍孔。

(4)投入性能优良的机械设备及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运用先进施工技术,采用足够的旋挖钻施工,保证钻孔速度,减少施工污染.

3 施工前准备

在基础施工前,由项目经理部主持对整个工程及其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准备工作计划,该计划主要反映开工前、施工中必须做的有关工作,内容如下:

(1)技术准备:熟悉、审查施工图纸。

(2)施工范围内的各种地下管线包括上水、下水、煤气、通讯缆、电缆等隐蔽设施,必须按设计图纸标注的种类和位置,在施工前与有关单位联系,弄清具体管线种类、尺寸、位置、覆土深度,重要管线应插牌标记;

(3)在进行土方施工前,应沿开挖的长度方向采用人工开挖沟槽,确定开挖周围管线及设施预埋情况后,方可采用机械开挖。

(4)对各种地下管线、检查井、收水井、各种人孔等,应妥善保护,不得损坏,对地下管网种类、尺寸、位置、高程要了解清楚,施工时除应向全体施工人员、班组交底、插牌标志外,必须请所属主管单位派人员现场监督,防止出现意外事故;。

(5)对周边建筑物作一个全面的调查,对发现有裂缝的,注明裂缝位置、编号并拍照留档。在该裂缝处贴上胶纸(此项工作已由业主委托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实施)。

4 重点文物及古树名木的调查

4.1 基坑周边环境的调查和一大会址的调查

(1)调查的范围与重点

根据地质、结构埋深等确定施工的影响范围,对施工影响范围内的所有地面建筑物进行调查,调查的重点是四层(含四层)以上的建筑物,尤其是一大会址和红楼的调查及15m 范围内的建筑物,对已有资料的进一步核实,未有资料的全面调查。

(2)调查方法

在施工前,成立专门的建筑物调查组,请业主和监理单位配合,配齐专业摄影师、工程师、土地测量员和建筑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配备照相机、摄影机、全站仪、光学裂缝测量仪等。在调查前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和调查图表,通过走访建筑物业主等有关单位,收集受调查建筑物的有关设计和竣工资料,实地观察、测绘等方法来完成调查工作,重点是已有裂缝的测绘与拍照。最后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列出图表,并将调查结果提交业主和监理工程师,请监理部门见证。

4.2 基坑周边古树名木的调查

一期新建地下停车库(A)基坑周边共有15棵古树,分布情况台下:

东面17轴外有两棵小叶榕和东南面有两棵红棉树

中部南面8轴两边共有一棵小叶榕;

中部北面8轴两边各有一棵红棉树;

西面1轴外共有两棵红棉树、四棵小叶榕和西南面一棵菩提树。

5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措施

5.1 对国家重点文物-----一大会址的保护

5.1.1管理制度和消防措施

(1)按文明施工的要求,对施工区域实行全封闭施工,并派保安人员24小时值勤。

(2)所有作业人员进场后,在接受安全和技术交底的同时,进行文物及古树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

(3)所有施工人员无事一律不得进入一大会址广场,如确因工作需要必须经项目部向监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入广场或指定区域。

(4)所有参与作业的人员统一着装,挂胸卡上班。

(5)工地成立义务消防队和突发事件抡险队,一旦发生火灾等重大事故时及时投入救护。5.1.2 施工技术措施

(1)与一大会址直线距离50米范围内的基坑护壁桩采用钻孔一次成形工艺,最大程度减少成桩时对土体的冲击扰动,以确保该文物的基础安全。

(2)在基坑外设置地下水位观测井,在基坑止水围帷施工完成后且基坑降水施工前,对止水围帷的止水效果进行检验,达不到设计要求严禁降水,以防地下水位下降过快对一大会址及周边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

(3)在基坑土方开挖前,对一大会址东南、西南角设置水平位移观测点。分别在距大角两侧30cm 处地面上和两边的围墙上,各弹出一条竖直线,并涂上两个红色三角标记,作为观测一大会议会址水平位移的控制线。

(4)在基坑土方开挖前,在一大会址距外墙大角两侧30cm处的地面上设置膨胀螺丝,同时在便于观测的围墙或永久性建筑物上设置沉降观测点,在基桩施工初期每天进行观测,以后每周观测不少于2次.

(5) 一大会址在土方开挖期间进行全天候观测,在基础和地下室施工期间每天观测不少于一次,确保一大会址的安全.

(6)加强监测。与基坑变形监测施工单位协调配合,提高监测频率,用监测结果指导施工,确保基坑及周边建筑安全。

5.1.3 基坑开挖安全措施

(1) 在距基坑边缘1.2~1.5m 处设置护栏或架设护网,且不低于1.2m,稳固可靠,防止人员靠近。

(2) 在基坑的周围砌筑120mm 高的挡水墙,防止雨水倒灌基坑内,同时在挡水墙外侧设置排水沟排水。

(3)加强基坑支撑的监测工作,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补救。

(4) 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并按规定配戴劳动保护用品,或安全带等安全工具。

(5) 由于基坑开挖是分段进行,施工中应坚持宁慢勿塌的原则,严格按施工组织方案实施,分段面边坡1:1.5 的系数放坡。加强日常的安全检查,使开挖安全始终控制在施工的全过程中。

(6) 在钻孔桩施工、基坑降水施工和基坑开挖施工时,密切注意基坑周边变形情况,若出现变形过大,或出现塌孔、涌砂、流砂、基底上反等情况时,立即采取停钻、卸载、回填、回灌等措施,以确保文物安全。

5.2 对省级重点文物-----贡院(红楼)和中大天文台的保护措施

贡院(红楼)位于广州市越秀中路125号大院内,离基坑的距离为55 m,该楼建于康熙年间(1684年)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对象。该建筑物主体为2层砖木结构,首层层高为4.5m,二层层高为3.5m,屋面为不上人琉璃瓦斜屋面,建筑面积为200m2。

中大天文台在贡院的后面,离新建图书馆的距离更远。同样被列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由于上述两处建筑均已超出新建图书馆基坑开挖深度的3倍以上,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我方将进行不定期的观测,当基坑发生较大的变形时,再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6 对名木古树的保护措施

(1)沿树干直径3m或按原有的树池采用砂灰砖砌筑2m高的砖墙进行保护;

(2)在基坑围护结构施工时,尽可能选用比较矮小的机械,保护树冠;

(3)在基坑施工时程中,对古树迎风面或迎基坑面采用钢丝绳对称锚拉,锚固点可设置在基坑的冠梁上或靠近古树的地方,操作时在树干上先沿其周边绑上木枋,以防钢丝绳子损伤古树;

(4)在施工期间,严禁将带有腐蚀性或对树木有损害的物资堆放在古树周围;

(5)加强现场用火管理,在古树周围不要堆放易燃易爆物资和使用明火或电焊作业,确需用火或电焊时必须采取防火措施;

(6)遇台风天气,派专人专责对每一棵保护范围内的古树进行跟踪观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采取措施进行加固;

(7)在树池墙壁上悬挂"注意保护,严禁攀爬"的提示牌;

(8)加强日常观测,发现树叶发黄或不正常脱落时,及时向监理、业主汇报,请园林专家进行会诊。

7 监测、保护保证措施

(1) 成立监测管理小组,由领导及有经验的专业监测人员组成,制定实施性计划使监测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2) 监测组与监理工程师和业主委托的监测组密切配合工作,及时向监理工程师报告情况和问题,并提供有关切实可靠的数据记录。

(3)制定切实可行的监测实施方案和相应的测点埋设保护措施,并将其纳入工程的施工进度控制计划中。

(4)测量项目人员建立质量责任制,确保施工监测质量;并要相对固定,保证数据资料的连续性。

(5) 设定监控测量管理基准值,当发现超过基准值时,应立即报告项目经理和监理,并向监理报送应急补救措施。

(6) 观测前,对所有仪器设备必须按有关规定进行检验和校核,确保仪器的稳定可靠性和保证观测的精度。

8 结束语

总之,文物及古树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广大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加强文物及古树保护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范文2

关键词:古树名木;资源现状;开发利用价值;保护措施;浙江遂昌

古树名木,是指有100年以上树龄、稀有、珍贵的树木,是有历史价值或者重要纪念意义的木。古树名木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其既有生物学价值,又具有活的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关系到我国生物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1-4]。现对遂昌县古树名木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保护措施及应用前景,旨在加深对古树名木的认识。

1自然概况

遂昌县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钱塘江、瓯江上游,东倚武义、松阳,南邻龙泉,西接江山和福建浦城,北与衢江、龙游、婺城相连。北纬28°13′~28°49′,东经118°41′~119°30′,总面积3 946 km2。地处亚热带中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受季风影响显著,年平均气温为16.8 ℃,年平均无霜期250 d左右,相对湿度为80%左右,土壤以黄壤、红壤为主,复杂的地形和温暖湿润的气候,为木本植物的繁衍和森林植被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由于受人类频繁活动的影响,天然植被仅分布于交通不便的山坡谷地和地形陡峭的地段,如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白马山和湖山2个省级森林公园,地带性森林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调查方法

按照《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和《浙江省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操作细则》要求,采用实地逐株、逐片每木检尺、调查的方法,对区内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和古树群进行每木调查。

3遂昌县古树名木资源现状

据调查,遂昌县古树名木资源极为丰富,已鉴定古树名木有253种,隶属54科87属,共有6 281株,其中散生的有2 428株,占总数的38.66%;群生的有177片3 853株,占总数的61.34%。分布数量较多、范围较广的有:壳斗科栲属的甜槠912株、苦槠532株;松科松属的马尾松805株;红豆杉科红豆杉属的南方红豆杉770株;金缕梅科枫香属的枫香561株;松科松属的黄山松507株;杉科柳杉属的柳杉490株;樟科樟属的樟树464株。树龄在500年以上的一级古树名木达44株,树龄在300~500年的二级古树1 130株,树龄在100~300年的5 107株。古树名木绝大部分分布在村旁,占总数的57.46%;仅次的是水旁,占总数的18.09%;其次是路旁,占总数的13.85%。

4古树名木开发和利用价值

4.1古树名木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古树名木经过长期各种气候变化和生境变迁,之所以能生存下来,除植物自身的生理机制,适应生境能力外,人为因素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因而它们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因此,在当前全球环境逐渐恶劣的情况下,开展古树名木与生境的关系、古树名木自身生理机制、古树名木保护技术措施等相关课题研究,将具有现实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2古树名木具有重要的科普价值

利用古树名木的标牌、宣传栏等手段,介绍古树名木的植物学名、习性、产地、用途,以及环境关系、古树长寿的原因、名木的文化价值等内容,可让青少年学习到许多植物、环境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也从中了解许多与古树名木相关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等,拓宽青少年的知识面。

4.3古树名木为园林绿化设计提供依据

古树名木多为乡土树种,或者是对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有很强适应性的外来树种,是长期适应自然条件的结果,代表了一个地区森林植物的组成和外貌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树名木是风景园林绿化的先锋树种和指示性植物。

5古树名木保护对策

5.1加强宣传,依法保护

古树名木是自然的见证,是活的化石,是前人留下的宝贵遗产,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观赏价值和人文价值。古树名木的保护涉及面广,通过运用各类媒体的广泛的宣传,实现古树名木的数字化管理,并把古树名木的各种信息纳入互联网,让更多的人随时了解古树名木的情况,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和保护古树名木,并把保护古树名木成为自觉的行动,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5.2加强组织管理,实行动态监测

通过调查,初步建立遂昌县古树名木数据库,为实行动态监测管理奠定基础。建议设立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专项资金,建立由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产权单位组成的统一管理组织,落实管护责任制,根据不同的生长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护措施。

5.3分析衰退原因,采取复壮措施

遂昌县古树名木多数生长良好,但也有部分由于树体本身及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出现空心、断顶、枯梢、残枝、枝叶稀

[1] [2] 

疏、叶片枯黄、倾倒甚至濒临死亡。为此,针对不同的衰退原因,采取相应的保护复壮措施,如松土、施肥、浇水、修剪、补洞、支撑、围栏、安装避雷装置、进行病虫害防治等。

.建立自然保护小区,保护种质资源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在遂昌县蔡源、龙洋、西畈、石练、北界、新路湾、金竹、黄沙腰分布相对集中,建议建立自然保护小区,保护种质资源,并进行人工繁殖。

.广开渠道,加大保护资金的投入

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范文3

关键词 古香樟;复壮;制度化管理;浙江杭州;湖滨景区

中图分类号 S718.4;S79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4-0178-01

1 湖滨古香樟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为樟科常绿性大乔木,是杭州市市树,在杭州市的古树名木中占有较大比重。杭州西湖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因此,在杭州市和国际接轨之际,加强对环西湖香樟的保护管理,开展香樟的救治和复壮工作是历史交给今人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

新湖滨景区作为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精华地带和倚城临湖的黄金地带,是西湖综合保护的重点地段。目前,湖滨管理处辖区内古树名木共52株,其中香樟34株,占总数的65%。湖滨沿岸的香樟景观带,是环湖景区的亮点,在为西湖沿岸景观塑造丰富林冠线的同时,也集中体现了西湖悠远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好地将西湖的自然空间、山水景观引入城区,使整个街区与旅游、休闲、商贸功能相匹配。

2 湖滨古香樟保护的制度化管理

2.1 湖滨古香樟的生长现状及原因

近年来,由于西湖环湖景区的环境容量增加、游客人为干扰系数提升、西湖保护工程中大量硬质铺装的增加、西湖水位的上升以及地区气候变化异常等因素,使湖滨景区内的古香樟生长势逐年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上部树冠收缩、树叶卷曲的状况,甚至个别古香樟树出现濒近死亡的状态,如不及时进行救治和复壮,这将对湖滨景观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2.2 实行湖滨古香樟保护的制度化管理

2.2.1 制度化管理的重要性。国内大中城市相当重视古树名木的保护,主要通过普查当地的古树名木资源,建立相关等级名录,并根据当地树木生长状况及当地的经济技术状况,对古树进行科学的保护和复壮措施。通过对浙江省情报中心馆藏资料库、中国科技经济新闻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库、中国科技论文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库等逾17种渠道的文献检索,发现绝大部分研究都只注重对古树名木在技术层面上的保持研究,而将这些技术研究成果整合在一起并以此为据建立科学的制度化管理细则的案例甚少。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分别于1962、1973、1979、1984、1998、2002年,对杭州市区的古树名木进行了6次调查统计,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是这几次的工作重点仅是保护技术的提高及加大对古树名木的普查力度上,在日常保护养护工作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先进的体系,在操作上仍然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因此,实行基于科学研究调查基础上的古树名木保护的制度化管理显得十分必要。这样做一是可以将传统的和创新的科学养护方法融为一个体系,日常园林工作有据可考;二是古树名木保护制度化管理可以使日常养护工作有统一的考评标准。实则早在2002年就已经有学者提出将古树名木的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政府部门要制订古树名木保护的专项法规,建立专业执法队伍,落实管理职能,提高人们参与古树名木保护的自觉性。

2.2.2 如何进行制度化管理。古树名木的制度化管理就是强调要依照各类规范标准进行养护,在管理中受到规章制度的约束,注意管理养护中软件、硬件的有机结合,重视管理养护方法的科学化。要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必须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古树名木的养护是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在制订规章制度时,要以实地研究调查、数据分析以及养护措施的对比为科学依据,综合考虑内外因素,让全体成员充分参与和讨论,慎重全面地制定出规章制度,制度必须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二是必须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只有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规章制度还不够,还必须建立配套的考核制度。考核是检验规章制度落实情况、评价其合理性的方法。同时,考核工作要规范,并且要有制度保障,而且必须更具操作性和标准化。三是不能放松思想工作。要实现制度化管理,必须有一整套强有力的思想工作做保证,使工作人员提高认识,自觉遵守古树名木的养护管理制度[1-3]。

2.2.3 湖滨古香樟制度化管理。研究人员历时3年多,初步建立起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古香樟保护规定。此次研究从2009年10月开始调查,基于香樟在西湖景区中的重要性及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参照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的《全国古树名木普查建档技术规定》,对1998、2002年杭州市园文局的古树名木记录中树龄60年以上、胸径60 cm以上,且在景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及景观价值的香樟进行了调查。其中,湖滨管理处所辖景区内古香樟共34株,其中一级古香樟(树龄300年以上)有13株,二级古香樟(树龄200~300年)有9株,三级古香樟(树龄100~200年)有12株。树高10 m以上的33株,15 m以上的有31株,20 m以上的有17株。胸径60 cm以上的有33株,100 cm以上的有5株。平均冠幅20 m以上的有4株,平均冠幅15 m以上的有23株,平均冠幅10 m以上的有33株,平均冠幅小于10 m的有1株。有树池的有18株;处于绿地中的有16株,其中10株树下为灌木,5株树下为草坪,1株树下为芬兰木铺装。对古香樟的位置、树龄、树高、胸径、基围、冠幅、生长势、立地环境、树木生长状况、分布情况、生境条件及生理指标等要素进行资料收集,以现有古香樟保护措施的实施年限及实施效果作为数据积累,利用现代化精密仪器,诸如手持全球卫星定位仪、胸径尺、测高仪、皮尺等来实测每株古树的相关数据,拍摄树木整体照、树体特殊部位照(包括树洞、断枝、伤疤、病斑、开裂等树干坏死部分和较大体积丛生枝、树瘤、露出地面的根等非正常部位)和古树立牌情况、生长环境等。研究人员还对香樟的生长状态进行等级分类,重点分析了各类病危香樟的病源特征,探寻出了各等级香樟树体修复新技术和复壮救治措施,研究人员十分重视科学理论依据,制定了合理科学的技术路线(图1),从湖滨景区大香樟生长环境的调查、香樟根际土壤的监测、香樟生长状况分析入手,建立相应的香樟生长衰退原因诊断程序,对需要保护的香樟采取相应的复壮与抢救措施,地下复壮主要包括古树生长立地条件的改善,古树根系活力的诱导,通过地下系统工程创造适宜古树根系生长的营养物质条件和土壤含水通气条件,并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诱导根系发育;地上复壮以树体管理为主,包括树体修剪、修补、树干损伤处理、树洞修补、叶面施肥以及病虫害防治;并专门对湖滨五公园的大香樟采用“去除树冠下石板――去除石板下混凝土层――加客土――添加有机质――表层覆盖”的措施;对于圣塘码头的古香樟,采取了“去除树冠下石板――去除石板下混凝土层――加客土――添加有机质――设置龙骨――表面加芬兰木”的措施。最后这些古香樟生长态势均得到了改善。研究人员通过试验数据得出的相关结论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古香樟日常保护中需要的技术和管理制度[4-6]。

3 小结

此次通过使用科学合理的实地复壮措施及多种复壮技术方案的效果对比,结合实地的外部硬件设计的改善措施,根据实践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湖滨古香樟养护管理规定(涵盖技术层面和管理层面),也制定出新的古香樟日常养护管理考核制度,并建立古香樟的活档案,便于跟踪营养状况和生长指标。并提出管辖权和养护权的分离,即部分在其他单位或者城区的古香樟或其他古树,保护不到位的可以一并纳入到一个专业单位进行养护管理,对古香樟实行有序、有据的制度化管理。相关规定还可以逐步推广,同时古树名木的保护应因地制宜、因树而异,不能完全照搬经验。因此,对古树名木的管理养护体制的完善不能因课题的结束而放松。将其他课题小组的相关研究成果纳入规定体系也是通向更全面化的一条新的途径。

4 参考文献

[1] 赵慧兰.杭州古树名木保护略论[J].中国园林,2003(3):73-75.

[2] 孙光明,宋瑞珍,冯少锋,等.古树名木保护及复壮措施初探[J].河南林业科技,2002(12):52.

[3] 孙象钩,聂原.观赏植物病虫害及其防治[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4] 徐炜.福州古树名木[M].北京:中国图书出版社,2006:5-8.

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范文4

关键词:古树名木 保护措施 数据采集 信息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6(c)-0020-03

古树名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时代文明的象征,是绿色文化、活的化石,是自然界和前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它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经济价值。如图1所示百年名木胡颓子。古树名木枝繁叶茂,长盛不衰,营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佳境。建设生态文明,推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要为古树名木提供更多更好的生存条件,让它获得充足的阳光、水分、土壤和肥力。全国许多城市古树名木的健康状况不佳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城市环境变差,古树名木承受着气候恶化、环境污染以及病虫害的侵蚀,不堪重负,加速衰老。其次是源于保护乏力,随着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大树让楼、大树让路的现象普遍存在,人为擅自砍伐、移植、破坏古树名木现象频频发生。最重要的是一些城市把古树名木简单地看作是一棵树,尚无从历史、文物、文化角度审视保护古树名木的深层次意义,古树被毁意味着一段历史的缺失。市政建设、房产开发和绿地调整改建等各类开发建设项目如不能及时发现古树存在,未采取避让、保护措施,会导致古树周边环境恶化,树木损毁甚至死亡。把古树名木纳入到地形要素中,设定控制范围进行保护,刻不容缓。

保护古树名木,测绘保障必不可少。一方面,通过测绘技术,精准地绘制出每株古树的平面和高程位置,还可以结合相关地形要素获取古树生存区域的条件和环境信息,设定范围,制定规划控制线。另一方面,利用古树名木的测绘成果资料,建立数据库,做好古树名木信息更新、管理和服务。让城市规划部门及时了解古树名木位置信息,审批项目时刻提醒并要求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企业、单位在设计、开工阶段就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让城市绿容管理部门及时了解古树名木周边环境的变化,是否对它造成伤害;让在居民多一个了解和反馈古树名木信息的网络渠道。

1 古树名木数据测绘

原国家城市建设总局(现住建部)在1982年《关于加强城市和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意见》中明确指出古树一般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树种有名贵或具有历史特殊意义的树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国务院《城市园林绿化条例》、全国绿化委员会《关于加强保护古树名木的决定》等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规定,古树名木由城市绿化管理部门进行普查、建档和管理。因此,权威部门掌握的古树名木资料,是实施平面和高程测绘的重要依据。据此,实测前先在城市地图上标出古树名木的大致位置,实地踏勘并采集它们的平面坐标和地面高程。例如,上海市绿容局为上海的百年以上古树名木和80年至100年之间的古树名木后续资源都在实地制作了保护牌,为当地测绘部门的测量和每年数据的更新提供了依据。

1.1 平面坐标采集

城市野外地形测量中,实地采集古树的平面坐标时,需要实测古树根部中心的平面坐标。通常利用GPS-RTK方式布设控制点,进行碎部点采集。百年古树树干粗大,春、夏、秋三季枝叶繁茂,影响卫星的信号正常接收,所以如果遇到落叶的乔木(如银杏),可选择在冬季进行测量。部分施测困难地区可以采用交会法确定坐标,特别困难地区则布设图根导线进行施测。

实际作业过程中,通过观测点可以直接测量到树干,用钢卷尺量取测点树干的直径。记录观测点所测得的水平角和垂直角,距离需要加上树干的半径进行改正,即可获取古树的根部中心的平面坐标。对古树根部为单根的树干比较容易目测判别测量点,对根部比较发达的古树选择相对中间且较粗的树干根部作为测量点。由于选取作业方法的不同、每株树形状的不同、树干直径大小的不同、作业人员目测能力的不同,都影响到实测点平面坐标的测量精度,所以每株树的测量精度是不一样。根据上海市已实测的2500多株古树名木及后续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其测量精度从0.14m至1m不等。一般地区精度普遍在0.5m之内,困难地区精度则更差些,个别树龄较长、直径5m以上又生长在特别困难地区的古树名木,测量精度误差接近1m。上述精度满足分析古树名木的生存环境和保护管理的需求。

1.1.1 一般地区

首先,采用GPS-RTK方式进行布控,布控制点时要符合GPS虚拟参考站动态测量的相关要求,对所测的成果应有不少于20%的重复抽样检查。布设的控制点应选在易观测到古树根部的位置。如遇到古树群,控制点应尽可能选取在能观测多株古树的位置。其次,设置测站进行平面坐标采集。坐标采集时可参照工程测量碎部点采集的方法,水平角施测半测回,距离测定1次,测距长度不应大于测站定向边长度的1.5倍,对于施测困难的不得大于定向边长的2倍。经纬仪观测树干根部测点时,观测方向要求瞄准树中心,以便距离改正时获取更准确的数据,提高测量精度。最后,数据内业整理。检验野外控制点坐标,根据实测点的平面角、平距的记录值,计算古树中心平面坐标。见图2。它们的平面测量精度一般都小于0.3m,古树树干的胸径在3m以上或根部树干较多的树木,平面测量精度在0.5m以内,都能满足管理部门的需求。

1.1.2 困难地区

由于城市中心区域建筑物比较密集,古树栽种位置的空间非常狭窄,GPS-RTK布控点不适合观测。如果它周围有如房角特征点等固定地物,是通过野外数字测量取得的数据,这样就可以采用交会法进行测量,见图3。利用大比例尺地形图中固定地物的实测点,对古树中心位置交会至少3个方向点。由于古树树干比较粗壮,交会时量测古树中心位置同侧的距离,利用相交的三个点画三点圆,取该圆的中心点作为古树中心位置数据。其中前方交会的交会角应大于30°、小于150°;直角交会、直线交会的交会边长应小于固定边长的1/2。困难地区计算出的树中心位置的平面精度一般都小于0.5m,古树树干的胸径在3m以上或根部树干较多的树木,平面测量精度在1m以内,基本满足管理部门的需求。

1.1.3 特别困难地区

城市的郊外有些地方卫星接收信号非常差,附近也没有实测的固定地物可以利用,这时只有通过图根导线布设来获得控制点坐标,再用碎部点采集的方法完成数据计算,取得古树的平面位置坐标。见表1。用图根导线方式布控时,应符合城市数字地形测量规范的相关要求,导线的形状应尽可能布设成等边直伸,不得层层环套和交叉重迭,同级符合一次为限。特别困难地区的平面测量精度与一般困难地区相同。

II级测距仪每千米测距中误差mD应满足:5mm

1.1.4 其它特殊区域

城市中还有些测量人员不能进入的特殊区域,如驻沪的使领馆。如果古树名木时落叶乔木,可利用城市冬季最新的航摄数据,通过立体像对判定的方法,采集到平面精度在1m以内的树中心坐标。其它树种因百年古树树冠庞大,不能准确的找到树根部的中心位置,精度可能都在1m以上。所以,测量人员不能进入施测得特殊区域,平面位置成果不能公开,但可供相关部门作为参考。

1.2 地面标高采集

如果每株古树名木都有实测的地面标高数据,那么就可以准确地知道周边的地势变化是否对该树木造成影响。选取古树名木标高测量的范围应在树冠垂直投影的外侧,如有古树名木的规划保护范围线,则可以选在两者之间。树冠从树体结构上分,主要由骨干枝和辅养枝组成。树冠的垂直投影,可理解为枝叶覆盖最大区域在地面的投影。为防止周边待建区域的建设造成古树养护的水源流失,实际测量时,应选取地势相对较低的土壤进行测量,或测量两点以上地势较低地面,标记所测的最低标高点作为成果上交。古树保护需求的高程精度,单位只需精确到分米。测量方法仍可选取GPS-RTK方式直接进行测量,或利用GPS-RTK方式布控,作为施测困难地区的起算点,采用图根水准的方式进行高程控制测量。一般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测量方法都能满足高程精度要求。见图4。

1.2.1 一般地区

可以采用动态GPS方式直接对土壤表面进行高程控制测量,数据密集区域可以动态GPS布设高程控制点,用测量散点标高的方式记录并计算土壤标高。动态GPS的高程采集除符合虚拟参考站动态测量的相关要求外,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同一测区最少要求布设两点,每点均应独立初始化四次,每次采集二组,一组数据采集时间应大于30s。

1.2.2 困难地区

对城市中卫星接收信号非常差的区域,认为是困难地区。因无法直接用仪器来读取或记录高程数据,所以只能采用图根水准方式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利用周边区域较近的图根精度以上的水准点作为已知高程控制点,或选取最近的卫星信号接收区域布设已知高程控制点,再进行图根水准支线的往返测量或附合路线的单程测量,计算出土壤标高值。见表2。

2 古树名木数据库的管理

城市建立古树名木数据库,就是在野外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建立古树名木信息的有效管理系统。古树名木数据是整个数据库的核心,数据的正确、科学与否是建立数据库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进入数据库的数据质量,将影响整个数据库的运行安全和数据的可靠性。

2.1 数据入库

(1)数据准备:古树名木的平面和高程坐标文件,结合城市古树名木管理部门提供的信息,形成一个MDO文件。

(2)数据录入:使用EPS测量软件,在外业生产界面新建EDB工程,利用工具条上的【数据转换】->

【更新调入MDO数据】->【EDB文件】。

(3)数据编辑:数据入库后,选择对应的古树,可以对指定的古树数据进行修改、删除和增加等编辑处理。

・修改古树属性变化(如:编号、科目等)的,在右侧操作窗口修改相应的属性值。

・修改古树平面坐标的,在右侧操作窗口修改相应的坐标值。

・删除古树,通常是树木死亡或移植等情况,在数据库中可以直接删除数据。

・新增古树:选择加点(输入古树编码),输入该点坐标,点击标注,填写属性。

(4)数据检查:建库单位在数据质量检查后,对检查合格的成果数据进行入库,并对入库后的数据进行交叉检查,形成最终成果。

2.2 数据管理

(1)数据格式:使用独立代码在数据库中对应的条目记录古树的各类信息,编制记录表格。表3可供参考。

(2)数据内容:录入古树名木的具置坐标和土壤标高外,还需录入古树名木最基础的信息,如树木编号、科名、树冠、地理位置等,如有必要还可以增加生长势、病虫害、养护等有关资料。

(3)数据维护:根据古树管理部门的需求,对已入库的古树名木数据进行维护。包括古树名木数据的新增、修改和删除。通过古树名木的维护信息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每株古树的生长状况、环境改变情况、保护管理措施等,还为今后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而明确的数据保障。

3 信息与管理

古树名木是历史和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历史的沧海桑田,岁月风云变迁的吉光片羽都深深地烙印在古树的年轮中,应该让更多的市民认识它、爱护它、守护它。保护古树名木不仅仅是城市各级镇、街道和有关部门管理部门的事情,建设单位、每位市民都是参与对古树名木保护的一份子。古树名木的信息,一方面加载到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中,在城市的地形图中输出,建设单位在第一时间就能发现古树所在位置,工程设计阶段就可以及时规划,避免改变和破坏原有古树周边的生态环境。因涉及国家基础测绘管理,该文在此不进行赘述。另一方面在天地图平台上作为专题数据进行,是城市居民了解城市“古树名木”的重要窗口,也是维护管理古树名木信息资源的一个有效方法。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还可以增加不同界面方便使用。以下就古树名木信息在我国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进行可行性分析,提供可获取数据共享的技术服务,并简述用于信息与管理的运维制度。

3.1 共享古树名木数据库信息

3.1.1 信息服务平台简介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面向政府、公众和行业用户的、开放式的信息服务平台,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的空间载体,也是实现地理信息资源“一站式”网络服务的技术实体。“天地图”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开发的由国家主节点以及其他省市分节点的互联互通平台。以上海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公众版(上海・天地图)平台为例,该网站囊括了全市130万条地名地址、0.5米分辨率航空影像、830条公交和轨道交通线路等信息,数据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国土资源、城市交通、公安、消防、水务、工商行政、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城市网格化管理等政府管理方面。上海的古树名木信息可实现在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进行数据的、更新和删除管理。

3.1.2 数据共享

应用Web的GIS数据共享技术能解决跨网络应用集成问题的开发,对分布式异构的地理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和管理,实现在多重网络环境下地理信息资源的网络化服务与共享。古树名木数据资源就是通过该技术服务解决跨平台信息访问和GIS数据异构空间互操作问题,最终实现数据共享。

3.2 建立信息平台的管理制度

(1)建立名录:平台的运维部门对长期使用古树名木信息的用户,建立用户名录。按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和普通市民等用户需求类别,做好用户名录的分类和管理工作。

(2)数据应用:平台的运维部门做好用户应用情况的统计汇总工作,了解平台用户使用信息的情况并做好统计。

(3)意见处理:平台的运维部门做好用户意见和建议的收集、分类和分析,与用户及时进行沟通,结果上报主管部门。

(4)后期服务:因维护或更换网址需要暂停平台相关服务的,运维部门须提前24 h以公告、邮件、电话等形式通知用户,并在服务恢复后及时告知。

5 结语

保护古树名木不单单是出于生态环境的需要,更是对泱泱大国古老文明的保护。同时,古树对研究千百年来的气候、水土、空气等自然变化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十分珍贵的“绿色文物”,理应像保护出土文物一样保护古树。做好保护工作,古树名木的管理部门与专业的测量部门相互合作与民众的积极参与都至关重要。因此,应该从最基础的树木测量开始,然后将古树名木纳入数据库统一管理,实现在政府公益性平台上的,并完善平台的信息反馈功能,让全民共同参与到监测和保护古树名木的行列中。

参考文献

[1] 陈植.观赏树木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4.

[2] 张建国.现代林业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3] 蒋景瞳.何建邦.地理信息国际标准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4] 姚永玲.Hal.G.reld.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GB/T 18578-2008.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设计规范[S].国家测绘局标准化研究所.武汉大学,2008.

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范文5

关键词:香樟;树冠类型;成活率

中图分类号:S792.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70

香樟为樟科、香樟属常绿乔木,因树形优美、生长迅速、具有独特香味和较高的抗污染能力,是园林绿化的首选树种。但由于香樟栽植时间比较短,受气温和种植方法等因素影响较大,往往栽植的成活率不高,因此,本文通过3a的香樟栽植试验,对不同冠型、不同时间下种植香樟成活率进行研究,为今后提高香樟种植成活率提供科研依据。

1 香樟种植技术要点

1.1 苗木选择

试验所用的栽植香樟苗木购买于广西天普苗木有限公司。其苗木高2.5m,胸径为3~5cm,所选苗木均健壮、颜色较佳、无病虫危害,也没有缺营养元素的植株,栽植前,要按照树冠类型进行分类,以方便调查,树冠分为全冠、半冠及截杆。

1.2 栽植时间

一般香樟栽植期应选择在春季08:00~11:00或14:00~16:00,冬季栽植必须要错过严寒期,并采用保暖措施防止香樟受到冻寒而死亡。香樟修剪后要及时种植,如果从远处调运,可采用塑料薄膜将根蔸包住便于保湿。本试验的栽植时间分别设在早春、晚秋及冬季进行。

1.3 栽植方法

栽植穴深30~40cm,直径15~25cm,穴的底部要施用适量的腐熟有机肥并铺上5cm的细土垫层,然后将香樟树苗的塑料薄膜去掉,放入穴内,然后回填土层,踏实、支撑。苗木栽植之后应该立即灌水,灌水量以土围堰灌满为止,以便水能够顺着围堰流到穴内。

1.4 苗木管护

苗木栽植后,分别在3d、7d、14d时浇3遍水,同时用稻草绳从树干基部开始缠绕,缠到树干的2/3处即可,目的为了保湿防冻,同时也避免机械和人为的碰撞。而截干苗木如果在冬季栽植时,要注意保暖,采取同样的方法,用稻草绳缠绕树干直到顶端10cm处距离,并用塑料簿膜进行捆扎,防止苗木失水风干。

2 不同栽植因素对香樟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2.1 不同时间对香樟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栽植时间下,香樟苗木成活率有很大的差异,其中早春3月20日和4月9日栽植的苗木成活率较高,分别为98.3%和88.5%,秋季10月5日栽植的树苗,成活率为50%,最低成活率的栽植时间是在冬季12月3日,仅有17.5%。这也说明,早春时期树苗处于休眠状态,对外界条件刺激不敏感,当栽植后,气温逐渐回暖,日照充足,这样往往成活率很高。而冬季栽植树苗,由于受到冷空气的影响,苗木抵抗风寒能力较差,因此成活率自然不高。通过不同时间的比较,笔者认为在早春3月末到4月中旬是栽植香樟苗木的最佳时期。

表1 不同栽植时间对香樟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栽植时间 总栽植植株数 成活株数 成活率/%

3月20日 120 118 98.3

4月9日 35 31 88.5

10月5日 28 14 50

11月25日 50 18 36

12月3日 40 7 17.5

2.2 不同冠型对香樟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表2和表3分别表示在春季和冬季栽植不同冠型对香樟苗木成活率影响,结果表明,在春季栽植后,截杆类型的成活率最高,为90.9%,半冠其次,为47.5%,而全冠成活率是最低的,仅有24%。在冬季栽植后,3种冠型的成活率均不高,其中截杆的存活率为22.5%,半冠存活率15%,全冠类型均死亡,存活率为0。这说明,在冬季,半冠和全冠苗木由于枝叶,遇到风寒对树体伤害较大,因此,采用半冠和全冠苗木不适宜在冬季种植。

表2 早春栽植不同冠型对香樟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冠型 栽植株数/株 成活株数/株 成活率/%

全冠 25 5 24

半冠 40 19 47.5

截杆 55 50 90.9

表3 冬季栽植不同冠型对香樟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冠型 栽植株数/株 成活株数/株 成活率/%

全冠 20 0 0

半冠 20 3 15

截杆 40 9 22.5

2.3 不同保护方法对截杆栽植成活率的影响

由表4可知,在使用不同保护方法、不同时间下,截杆栽植成活率存在明显差异,采用草绳缠干 2/3和草绳缠至顶端15cm 处,外用薄膜包裹,顶端用薄膜包严2种方法后,成活率都在90%以上,而冬天栽植采用草绳缠干 2/3的方法,存活率明显降低,仅有8.6%。因此,对于截杆栽植来说,只要采取较好的保护措施,在冬季一样可以进行栽植,且对存活率没有明显的影响。

表4 不同保护方法对截杆栽植成活率的影响

栽植时间 保护方法 总栽植植株数 成活株数 成活率%

3月20日 草绳缠干 2/3 105 103 98.1

11月25日 草绳缠干 2/3 70 6 8.6

12月3日 草绳缠至顶端15cm 处,外用薄膜包裹,

顶端用薄膜包严 70 65 92.8

3 结 论

经过试验比较分析得出,不同树冠类型均适合在春季进行栽植,成活率较高,全冠和半冠不适合在冬季进行种植,因为枝叶过多,无法实施相关保护措施,造成树体受寒风侵袭,导致苗木枯亡。而截杆苗木栽植可以在冬季进行,但必须要采取草绳缠至顶端15cm 处,外用薄膜包裹,顶端用薄膜包严的方法进行。此外,3种树冠类型无论在早春还是冬季种植,截杆的存活率均为最高,最低的为全冠。

参考文献

[1] 李建成.香樟不同栽植时间和树冠类型成活率调查[J].河南林业科学,2008,28(1):34-36.

古树的保护措施和方法范文6

关键词:施工;污染;环境;保护

我们在进入一个新工地前,针对工程施工期间面临的敏感环境问题、敏感点和产生的主要环境影响,要做出具体的环保工作安排,使施工期间的环保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减少施工过程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一、确立环境保护目标和指标

目标:在工程施工期间,对噪声、振动、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进行全面控制,尽量减少这些污染排放所造成的影响。文明施工、保护文物。

指标:在工程施工期间,噪声、振动、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影响满足国家和有关地方法规的要求,保护城市生态。

二、环保工作内容

1.施工准备阶段

建立由项目经理参加的环境管理组织机构,明确各级、各部门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施工期环境管理体系和各项环境管理规章制度。核实、确定施工范围内的环境敏感点,施工过程的重大环境因素。明确施工范围内各施工阶段应遵循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

制订培训计划,建立培训、考核程序,定期对直接参与环境管理的人员进行环保专业知识培训,对各层次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环保知识培训,对关键岗位员工进行岗位操作规程、能力和环境知识的专门培训,新工人进场和人员转岗都要进行相关的环保培训和教育。

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分阶段《施工方案》时有相应的环境保护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根据施工特点,围绕敏感点,制定的噪声、振动控制方案;制定预防扬尘和大气污染工作方案和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方案;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方案;保护城市绿化的具体工作内容;管线迁移和防护方案;施工范围内已有的列入保护范围的文物名称和具体的保护措施等。

2.施工阶段

指定专人负责施工现场和施工活动的环境保护工作,完成施工环保设计方案和环保工作方案中的各项工作。将环保工作和责任落实到岗位、落实到人,在日常施工中随时检查,出现问题及时纠正。根据不同的施工阶段及时调整环保工作内容,保证工作质量。每周对环保工作进行一次例行检查并记录检查结果,内容包括:

施工概况:污染情况、污染种类、强度、环境影响等;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情况、可行性和效果分析;存在问题和拟采取的纠正措施;下步环保工作计划;其它需说明的问题,如措施变更、污染事故和纠纷处理等。

指定专人负责应急计划的执行,每季度进行一次应急计划落实情况的检查工作,一旦发生事故或紧急状态时,要积极处理并及时通知业主。

在事故或紧急状态发生后,组织有关人员及时对事故或紧急状态发生原因进行分析,编写事故或紧急状态分析报告,并根据分析报告制订减少和预防环境影响的措施,报送业主批准后组织实施。

四、施工噪声、振动、废气物等的控制措施

在工程施工中重大环境因素主要为:施工噪声、振动的环境影响,对城市生态的影响,施工产生的废水、扬尘和固定废弃物的环境影响。

1.噪声

噪声超标时立即采取相应的降声措施。在各施工阶段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机械设备和工作方法。施工场地合理布局、优化作业方案和运输方案,保证施工安排和场地布局尽量减少施工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减少噪声的强度和敏感点受噪声干扰的时间,超标严重的施工场地安设必要的噪声控制设施。自备发电机做隔声处理,有电力供应时不许使用自备发电机。

2.城市生态

控制措施:在施工范围内严格按法规执行。砍伐或拆移树木要报批,不得随意修剪树木;古树名木按要求进行特殊保护。严格执行某市对文明施工方面的管理规定。施工照明灯的悬挂高度和方向以不影响居民夜间休息为原则。施工筹划选用减少施工占地的措施和方法。严格履行各类用地手续,按划定的施工场地组织施工,不乱占地、不多占地。在施工场地周围出安民告示,以求得附近居民的理解和配合。

3.水污染

废水排入城市下水道,悬浮物(SS)严格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三级标准400mg/L;废水排水自然水体,悬浮物(SS)严格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二级标准150mg/L。根据排水网的走向和承载能力,选择合适的排口位置和排放方式。在开工前完成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保证工地排水和废水处理设施在整个施工过程的有效性,做到现场无积水、排水不外溢、不堵塞、水质达标。

4.大气污染

对易产生粉尘、扬尘的作业面和装卸、运输过程,制定操作规程和洒水降尘制度,在旱季和大风天气适当洒水,保持湿度。

合理组织施工、优化工地布局,使产生扬尘的作业、运输尽量避开敏感点和敏感时段(室外多人群活动的时段)。

严禁在施工现场焚烧任何废弃物和会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烟尘、臭气的物质,熔融沥青等有毒物质要使用封闭和带有烟气处理装置的设备。选择合格的运输单位,做到运输过程不散落。车辆出场冲洗车轮,减少车辆携土。拆除构筑物时有防尘遮挡,在旱季适量洒水。使用清洁能源,炉灶符合烟尘排放规定。

5.固体废弃物

工程弃碴、建筑废料污染控制措施,减少回填土方的堆放时间和堆放量。制定废渣的处理、处置方案,及时清运施工弃土和渣土,建立登记制度,防止中途倾倒事件发生并做到运输途中不撒落。选择对外环境影响小的出土口、运输路线和运输时间。剩余料具、包装及时回收、清退。对可再利用的废弃物尽量回收利用。各类垃圾及时清扫、清运,不随意倾倒,每班清扫、每日清运。

生活垃圾污染源控制措施,教育施工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乱丢垃圾、杂物,保持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整洁。严禁垃圾乱倒、乱卸或用于回填。施工现场设垃圾站,各类生活垃圾按规定集中收集,每班清扫、每日清运。

四、总结

建筑节能的关键是减少建筑运行能耗,随着建筑保温措施的加强、节能技术和设备的运用,建筑行业的能耗在不断减少,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建筑节能工作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工程建设中,应遵守建设程序,选择更加合理的工艺以及正确的管理方式,建设文明、节约、清洁、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叶忠文.环境意识在市政工程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2010年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