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范文1

【关键词】水资源;水资源保护;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文章编号]1619-2737(2016)05-20-871

【Abstract】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realize, safeguard and develop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improve the actual demands of the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quality point of view, efforts to solve water problems and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vital interests of the person, to comply with the laws of nature a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aw, give full consideration to water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to prevent violation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water.

【Key words】Water resources;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1. 前言

(1)水资源:水资源分为地表水及地下水。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其动态水量河川经流量,一般称为地表水资源。地下水储存量是历史时期积累形成的动态水量都比较小,主要靠地表水和降水入渗补给。

(2)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保护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治水思路。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乌拉泊水库清理搬迁工程、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顺应了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使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的和谐统一。

2. 水资源保护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乌鲁木齐市水源保护区管理条例》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拟定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案。

2.1 水功能区监督管理。

陆续出台了《水法》、《取水许可证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为水功能区监督管理提供依据。制定出各地水域纳污能量核定,提出限制排污总量,从而进一步完善了水资源保护协调机制,在完成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工作的同时,及时将监测结果通报各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布各地区水源地名录。

2.2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

按照中央节能减排工作的总体要求,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明确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和任务,探索不同类型地区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具体模式和有效途径。把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和社区活动作为落实节水型社会各项活动。

2.3 制定突发事件预案。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突发性水污染的预案。要求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应对有序,处置得当,确保饮用水的安全。

2.4 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

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和修复试点工程,减少人类对水资源的破害,提高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乌拉泊水库清淤质利用及生态恢复建设工程正是利用乌拉泊水库清淤工程中清理出的清淤质对1573.5亩戈壁沙坑平均覆土约1米厚,选择防风性强、深根性、抗i性强、耐旱适宜在项目区生长的乡土树种进行生态建设恢复。一方面即减少外运清淤质费用,另一方面对水库上游戈壁沙坑通过生态建设,可以防风保土,改善水库生态环境状况,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界面之间的融合,进一步完善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项目符合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国策以及支持科技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先行的思路不谋而合。

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保护不仅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而且是保证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针对现存在的水问题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理论,以可持续发展水利的思路指导治水。

(1)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观强调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提出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根据中央水利工作的方针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我们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对水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治水思路,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进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防洪体系建设中,重视人与水的和谐,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既要治水又要规范人类活动,给水资源留出足够的空间和出路。要注重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要改变对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全面提高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

3.2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与法规体系。

要贯彻落实《水法》,加强制度建设。尽快出台"水资源管理条例""节水管理条例""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政策法规体系。

要加强水资源基础工作。不断完善水资源战略规划,制定水资源配置方案,搞好城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使城市建设和发展真正做到量水而行。

3.3 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

《水法》强调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规定"国家对水资源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要贯彻落实《水法》,用足、用好现有的法规与规范性文件。根据《水法》,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坚持对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实行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现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3.4 创新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节水型社会建设要依靠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要实行以用人和排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定额用水和计划用水,建立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在建立节水防污型社会的运行机制的同时,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优化配置水资源;保护水环境,促进生态修复;建设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3.5 加大水利投入,支持环保工程。

(1)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保护和管理是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领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并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继续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列为长期建设国债投资的重点,力争用于水利建设的比重有所提高。稳定水利建设基金政策,扩大基金筹集范围。

(2)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得城市水务的运行机制。调整经济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形成政府财政资金、银行信贷资金、国债资金、企业资本和私人资本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构建一个长期稳定的投资信贷体系。

4. 结束语

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水资源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三个方面统筹规划,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当幅度地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水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 沈国航,王礼先.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与水资源保护利用[M].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1.

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范文2

关键词:水资源保护;措施;对策

Abstract: 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 the most active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ecological system, the most widely. Four major problems facing the world population, food,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water.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deeply aware of: water is an irreplaceable natural resources, water resources is the lifeblood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refore, the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has become a common concern all over the world.

Keywords: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measures;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P64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水是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如果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索取,且不保护,必然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最终导致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这就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近年来,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如气温升高、干燥、干旱、沙尘、洪水等加剧,就是人类对自然破坏的后果。人类必须正视和处理好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加强水资源保护,“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这是实现人水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1.水资源保护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水环境保护,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拟定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案。

在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今天,水资源保护将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主席和总理在2005年3月12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也反复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高度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要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要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

2.水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河北省水资源严重不足,由于缺水,是全省工业发展和布局受到制约,不少城镇都出现过用水危机,遇到旱年和枯水季节,不少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由于缺水,影响了农业持续增产,加重了群众的负担,水域环境的稀释自净能力降低,水源污染正由点向面上扩散。全省有很多河流和水库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出现了人畜中毒,鱼类死亡,农作物减产绝产等问题,很多城市因地下水源的污染,影响了人民身体健康。由于缺水,人畜饮水困难也越来越大。

同时水资源管理也不到位。存在“六重六轻”现象,即:重开发,轻管理,重收费,轻维护;重事后处理,轻事前监督;重地下水开采,轻地表水蓄存;重眼前利益,轻污水处理;重经济发展,轻长远规划。

3.加强水资源保护的措施及对策

3.1、加强宣传,强化资源意识

水资源是重要的物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而又无法替代的物质资源。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培育节约风尚、增强全民的忧患意识,应是水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首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每年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集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水法规宣传活动,重点宣传《中华民族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标语,散发宣传单,召开干部群众大会等形式,并充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节约用水和取水许可等方面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地下水开采管理、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的原则、程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高公众对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认识,使《中华民族共和国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通过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营造出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3.2、建立健全地下水管理保护的制度体系

依据《水法》及《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对地下水管理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根据澄城县地下水保护重点及开采现状,划定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在禁采区禁止开采地下水,对现有的开采井要逐年进行闭关;在限采区内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规模。对开发建设项目严格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和环境平均制度,禁止新上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对新打机井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审批;对地下水超采取,要按照兴业用水定额,对取水单位逐步消减取水量,逐步回复地下水资源采补平衡。

3.3、统一管理,实行水权制度改革

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即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为前提,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雨水、灌溉回归及城市污水等的开发利用,进行协调管理和调度,实行以供定需的方针:建立总量控制、定额管理、有偿使用、水权交易、用水户参与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业结构,以水定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做到量水而行。由此,实现从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4、加强防治,改善水资源环境

随着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灌区水污染加强,水质恶化。水污染防治工作要从源头抓起,杜绝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对于散居在河两岸居民,要引导和加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减少诸如洗衣服之类的将高含磷的洗涤污水直接排入河道的行为;河道两岸多种适宜的树种,是河道两岸绿树成荫;在灌区节水技术改造中,要注意通过工程技术和相应的管理措施防治灌区的水资源遭受二次污染,通过种种措施,是水资源得到改善。

3.5、节约用水,减少人为浪费

采取强制措施厉行节约用水,并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和实行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的规模,限制发展高耗水易污染企业。要大力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和新工艺,逐步推进用水管理,对超计划用水户,实行累进加价收费制度。同时,要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另外,要对灌区全面实施节水改造,坚持在节水中求发展。由于该县是个农业大县,农业用水的节水潜力非常大,要加强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建设,加强田间灌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杜绝大水漫灌的浪费现象,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工业用水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规定,提高用水效率,生活用水单位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将强水资源的管理。

3.6、坚持治理水污染,加强水环境保护

一是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城市总体规划的有关要求,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划分水功能区,确定污染物排放容量,实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分解到排污单位,进行综合处理。二是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严格石油开发地下水开采审批。三是对于已经受污染的水资源,应尽快着手整治,对于尚未受污染或污染尚不严重的水体,则应加强保护措施。四是高度重视农业水资源的保护,特别是饮用水源地,对化肥、农药、畜禽排泄物、生活污水等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处理及利用。五是最大限度的扩大绿化植被面积,对生活垃圾进行无毒无污染。

3.7适当抬高水价,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提高水价是节约用水的最有效措施。要加快城市水价改革步伐,理顺供水价,适当提高地下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控制地下水开采量。制定区域内的用水定额和城市水价调整方案,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水资源的供求情况,适时调整。

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范文3

论文摘要:介绍了庆阳市水资源严重污染的现状,分析造成局部地区水资源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防止水资源再污染,重点要加强污染源控制、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和法律法规控制四大措施。

1庆阳市水资源严重污染的现状

庆阳市地处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属全省较为干旱缺水地区,全市河川多年径流量只有14.50亿m3,其中入境水6.70亿m3,几乎占径流量的一半,而自产水仅为7.80亿m3。水资源人均占有量360m3,是全省人均水量的25.70%,是全国人均水量的13%。按照国际标准,人均水资源量2 000m3为严重缺水边缘,人均1 000m3为人类生存起码要求。从数字可以看出,庆阳市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国际上满足人类生存的最低要求。就是和周边地市相比,也处于劣势。庆阳市每亩耕地占有水量110m3,是全省每亩耕地600m3的18.30%,是全国每亩耕地1 823m3的6.02%。偏枯年水资源更为贫乏,径流总量10亿m3,这种情形便重现一次。在有限的水资源中,由于马莲河上游约2 500万m3的苦水汇入河道,造成整个干流4.75亿m3的水不能利用。全市地下水动储量已基本开采,静储量限于目前开采技术、成本等问题,难以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是庆阳水的唯一补给源。虽然年均降水500mm左右,在北方地区属中等水平,但受季风影响,分布不均,年内年际变化大,主要集中在夏秋季,7~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8.50%,且多以暴雨或雷阵雨出现,难以充分利用,导致春旱、伏旱频繁发生。特别是近百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长时间大面积毁林开荒,引起区域气候急剧变化,降水明显减少,干旱周期持续缩短。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逐年呈减少趋势。同时,由于石油开采、地方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尤为严重。赖以解决塬区人饮和灌溉的机电井也因无节制开采而导致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据省水文地质检测站统计分析,西峰城区8km2范围内年允许开采地下水为12.40万m3,目前已开采225万m3,相当于允许开采量的20倍,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据观测,20年内下降46.60m,平均每年下降2.33m,潜水位接近隔水地板层,部分机井因水位下降而干涸。缺水不仅长期困扰着农业生产,而且严重影响城乡居民的生产生活,西峰、宁县、合水、华池、环县县城每年夏季都闹水荒,都要实行分片限时供水。水利部门分析,到2015年,全市的供水缺口将达到2.80亿m3,缺水将成为困扰庆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最为严重的问题。

2造成局部地区水资源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

石油开采、地方工业及生活污水任意排放是造成局部地区水资源严重污染的重要原因。陇东油田是长庆油田的主产油田,已有30多年的开发历史,已开发的12个油田、54个区块分布于除正宁外的7个县区,目前长庆油田在庆阳境内共钻探开发油水井3 614眼(其中油井2 882眼,注水井658眼,水源井74眼),已形成了以石油开采为龙头,开采、加工、运输、销售为链条的产业链,可以说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但30年来,长庆油田采用传统的资源开发模式,没有过多的考虑庆阳的环境承载能力,致使局部水环境严重污染。环保部门调查发现,华池、环县、庆城几个老油区地表水、地下水均已严重污染。华池乔河、元城、城壕、五蛟等区域水环境已发生“水质蠕变”,县城、悦乐等地井水干枯,水位下降,部分地方水质变苦,人畜无法饮用;环县七里沟、城东沟、城本川等7处水源是当地仅有的几处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水源,近几 年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地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群众反映强烈。据调查统计,仅2001-2003年,上述水源地共发生原油泄漏直接污染事故达116起。2004年上半年,又发生了污染事故16起。污染使灌溉后的禾苗枯萎、死亡,土地盐碱化。环县曲子、环城两个监测点的地下水质明显下降。2004年1-4月,环县金村寺水体12次被原油及污水污染,由于水中的原油无法彻底清理,农民灌溉后,玉米苗枯死,发生了群众集体挡车事件。七里沟水源由于长期遭受原油污染,水质已严重恶化,随处都可以看到原油斑点。监督资料显示,环江水域的水质已从Ⅲ类下降到劣Ⅴ类标准;庆城县目前发现183眼水井出现问题,4万多农村群众、8万多城镇居民饮水困难;西峰油田开发刚刚起步,彭原乡就出现了水井污染事故。所有这些,不得不引起油田领导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警觉和重视。

3切实加强污染防治,依法保护水资源

为了切实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保护,防止水资源再污染,重点要加强污染源控制、工程控制、管理控制和法律法规控制四大措施,有效地保护现有的水资源,让水资源更好的服务于庆阳经济社会。 转贴于

3.1水资源污染源控制,首先要增加企业自律意识,加强油区水环境保护

长庆油田的污染,突出的表现是工业废水排放和原油外泄造成的直接污染没有得到根治,钻探中因土地污染而导致的间接水资源污染仍在继续,局部严重污染在事后缺乏积极的补救整治措施。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首先,应树立主人翁思想,要把油区当故乡,爱护油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水资源保护问题上舍得投资。其次,在强化老污染源治理的同时,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产生,从源头上预防新的水污染问题发生。再次,要增加法制意识,自觉加强与地方环保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沟通,建设项目的实施要依法履行报批程序,杜绝未批先建现象发生,使各项保护治理措施落到实处。

3.2水资源工程控制措施包括水利工程、农林工程、市政工程和生物工程

水利工程通过引水、调水、蓄水、排水等工程措施,可以改善或破坏水资源环境。因此,只要采用正确的水利工程措施,完全能够改善水质状况,保护水环境。调蓄水工程,可以改变天然水系的丰、枯水期水量不平衡状况,控制江河径流量,使河流在枯水期具有一定的水量来稀释净化污染物质,改善水资源质量,水库建设尤为明显;进水工程可从汇水区来的水一般要经过若干沟、渠、支河而流入湖泊、水库,在其进入湖库之前可设置一些工程措施控制水量水质;污水走廊工程利用河流的净化能力和送污集中处理的方法,改善水质状况。农林工程措施可通过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减少农田退水,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物进入江河;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污染物;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减少氮干湿沉降,建立美好生态环境;建立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相结合的生态工程,发展生态农业,保护水环境。市政工程措施可通过大力改造城市污水、雨水管道工程,优化排水系统,利用雨水资源,控制污水排量,保护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效率,采用先进的高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满足当前和今后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水环境的要求;加强城市污水的天然净化系统建设,天然净化系统是利用生态工程学的原理及自然界微生物的作用,对废水、污水实现净化处理。生物工程措施是利用水生生物及水生态环境食物链系统,达到去除水体中氮、磷和其他污染物质目的。其最大特点是投资少、效益高,且有利于建立合理的水生生态循环系统。

3.3水资源管理控制是水资源保护的关键环节

根据庆阳市水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强化管理。一是明确河流的水体功能与水质目标,建议利用两年时间划定水体功能。二是科学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水质标准。三是加强水域水质的监测、监督、预测及评价工作。四是积极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五是加大执法力度,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能作用。目前,面对庆阳市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现状,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必须彻底转变工作方法,坚持依法办事,坚持以人为本,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坚决防止以罚代法、以罚代治的做法,确保水资源利用保护各项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同时,加强同油田企业的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努力实现油田开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又要强化地方各级政府在环境与发展问题上的主导作用。在环境资源问题上政府既要全力解决油田困难,又要放手支持各职能部门依法行政职权,尽一切力量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面对油区水污染和全市水资源紧缺的实际,油田和各级政府都要树立责任意识,既要继续为油田发展营造良好的开发环境,又要落实各项管护措施,杜绝人为因素造成水污染。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督促油田企业重视水环境保护问题,政府职能部门要依法行政,履行好职责,及时妥善处理各种水污染事故和企业用水矛盾,解决影响石油开发和地方经济发展及群众生活的各种用水困难,促使油田和地方携手共进。

3.4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控制措施也是水资源保护的有效手段

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范文4

一、水权运营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实现的主要表现

1、水价格及其机制水价格一般包括资源水价格(水资源费)、环境水价格和工程水价格,即水价格构成包括自然状态下的水资源价格、水资源环境的价格和水资源工程技术方式形成的产品价格(级差)。我国长期以来水价格主要只考虑用水量的多少作为各地核定标准,没有考虑到各地(各时段)水资源的稀缺程度、水的品质优劣、供求状况,特别是对各种不同用途(工业、农业和其它)的水价格也未作明确区分,价格差异不大。当然,最突出的问题是水价格偏低,很难真实反映我国水资源供求矛盾和市场机制作用[7]。价格机制是水权运营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实现的最主要表现,使“水资源生产价格、水资源管理价格、水资源交换价格、水用户消费价格”等价格体系真正科学化、合理化,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水资源与水权市场价格机制(体制),这也是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必须重点改革和建设的方面。(1)水资源生产价格机制坚持水资源国家所有前提下,其形成价格因素具有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第一,具有效用性(自然性)及其它属性(社会性)的水资源决定其具有价值,这是形成价格的基础(前提)。水资源是人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能够为人类控制和利用、一定时段和地区具有稀缺性、一定质量和数量的有形统一体(物品)等特性也是形成价格差异的因素;第二,水资源供求矛盾导致水资源价格(上升趋势)。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5年地球上将有2/3的人口可能会生活在水资源紧张(冲突)的环境中[8]。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挑战就是越来越紧张的水资源供求矛盾;第三,水利工程建设与水资源保护(维护)各种成本投入也是水资源形成价格因素。一般情况下作为自然资源(状态)的水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人们认为它不具备价值和价格(无人类劳动的投入)。要通过修建堤坝、水库等工程设施以及水资源保护、污染防治等投入的水才能够被人类利用对人类生产生活具有价值,这些成本投入是水资源形成价格因素。即使是自然状态下的水资源,为平衡各种用水矛盾也应赋予其自然资源(价值)价格;第四,水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不可替代性。在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用户)的用水所导致的用水竞争(冲突)必须赋予水(资源)价格[9]。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不久的将来水资源将是地球上的人类生存发展所需第一资源。(2)水资源管理价格机制水资源国家所有的特性要求对其实施统一管理,管理体制必须体现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商品性),即国家(政府)拥有水资源所有权,各种用水主体获得水资源使用权,在水资源上国家(政府)与各市场主体之间形成一种租赁形式的经济交易关系,即国家通过有偿形式出让或转让水资源使用权的交换关系。市场化的水资源产业管理本质上就是协调处理这种关系,调整水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方、各市场主体之间的水资源所有权与使用权的配置、变更关系,核心是平衡各用水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价格关系,这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管理部门应确立的新理念。这也是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要重点改革的方面。(3)水资源交易价格机制完全可以运用企业化的经营模式,引入市场机制,对水资源进行产业经营,使水资源的价值能够通过市场得到体现和增长,并使水资源的配置尽可能优化[10]。这些年我国为应对日益尖锐的水资源供求矛盾的一个有效办法就是大力发展水权市场,各市场主体将水权作为交易客体(对象)以一定的交易价格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而实现各自目的,市场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之一就是这种水权市场(价格博弈)健康发展。(4)水用户消费价格机制水权市场交易主体获得水权(水资源)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用户需要。为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必须运用市场价格杠杆,在国家法律政策允许范围内,水权运营企业应当采取“用户承受能力+服务成本+水资源价格+合理利润+调节机制”的定价模式,根据不同用途用水(农业用水、工商业用水、生态用水、生活用水、公益用水等),采取不同运营方式,根据市场经济成本收益(投入+产出)机制,引入市场导向的价格激励机制(累进制阶梯水价),提高节约用水,用水效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目标。

2、水资源治理与保护和开发与利用各环节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对水资源进行产业化运作与经营(水权运营)[11]。从根本上说,只有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水资源治理与保护、开发与利用各环节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市场主体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和国家水资源科学规划前提下的市场行为。各市场主体必然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水资源自然规律前提下,决定其水资源开发与利用行为。在什么地方开发利用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规模与周期、投资规模与预期收益等一切必然是市场主体的市场行为。例如,在大江大河上修建水利枢纽工程,修建江河堤坝水库工程等。只有遵循市场配置资源(要素)起决定性作用的理念(规则),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才能实现良性循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应对水资源危机起到一定作用。同理,决定其水资源治理与保护活动也必然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水资源自然规律前提下的市场行为。国家水利部2012年12月17日公布的2011年中国水资源质量公报显示,从所监测河流水质状况Ⅰ—Ⅲ类水河长只占64.2%,地下水水质Ⅰ—Ⅲ类监测井只占23.2%,湖泊水质Ⅰ—Ⅲ类水面只占58.5%[12]。水污染状况已触目惊心,因水质危机导致水资源危机已相当严峻。已严重威胁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水污染治理和水资源保护是投入大、周期长的社会系统工程。毫无疑问,政府承担责任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市场主体也是必须参与其中的。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资金筹集(渠道)。国家必须建立相关制度,例如改“排污收费制度”为“污染治理费制度”,所有市场主体(公众)承担污染治理责任(资金)。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环保原则,只要向大江大河水体排污的所有市场主体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治理水污染的费用;第二,污水处理厂(设施)的建设运营。水体污染的治理、水资源保护工程等实施,完全应由专业化的企业(公司)承担(市场第三方),包括政府建设工程招投标方式,政府采购方式等;第三,水污染治理与水资源保护的专业评估、监督。引入市场机制,由市场第三方对各种项目工程实施评估、监督(监理)。这些就是实现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方面。

二、水权运营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实现的主要途径(方式)

水权运营效率要最大化,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生产力要素)的优势,必须采取合理科学的途径(方式方法)。市场具有技术革新、扩散的持续激励特点及低成本、高效率的的显著优势,发挥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必须依赖一系列有效措施。我国过去相当长时期,政府事实上扮演着投资者、管理者与运营者三位一体角色,供水与水务业务由政府投入的单位(供水)独家垄断,效益低,自我积累能力差的局面,水资源多重价值效益无法真正发挥[13]。水权运营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措施首要的是培育市场,运用市场(社会)力量(机制)推动水权运营健康发展。

1、培育市场主体平等参与水权运营是关键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市场发育不够、市场环境差。必须坚信,市场力量及作用发挥是水权运营健康发展的根本。一方面国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法律与措施,引导市场主体特别是各种民间(民营)资本与力量投入水权运营,平等参与公平竞争。另一方面全社会必须要充分认识水资源治理与保护、开发与利用等水权运营极其重要,所有市场主体参与其中不但有利可图,更是企业社会责任所在。水资源将来作为地球上的第一资源,水权运营的市场前景是难以想象的。

2、水权运营市场建设的不断推进与完善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水权运营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市场建设过程中发挥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第一,金融、财税、工商、物价等政府监管部门一定要根据国家法律政策规定公正执法,最大可能地推动水权运营市场健康发展;第二,银行、保险、会计、法律等社会服务型的(行业)市场主体,要充分服务水权运营行业(市场)推动其正常健康成长与发展;第三,全社会投资主体要充分认识到水权运营市场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市场前景,在此市场投资与其他市场投资没有本质区别,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是根本。

3、将水权运营产业发展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在相当长时间内,一方面水污染严重局面难以改变,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治理市场巨大,另一方面我国水资源供求矛盾引发各种经济社会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必须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将水权运营产业发展列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支柱性产业,重点扶持与引导促进水权运营市场可持续发展。

三、水权运营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实现的主要条件

水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替代的物质,水资源与水权(运营)关系到千家万户国计民生的根本利益。水权运营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即核心问题是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14]。根本内容是水权运营中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制度架构,构建政府与市场合理科学的关系构架(制度边界)是一切途径与具体措施的出发点。协调与互动是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最理想化状态[15]。(政府、社会)治理的最高标准是达到所谓的善治[16]。合理科学的政府与市场(社会)关系架构的实现必须具备一些主要条件。

1、全面深化改革,建立与完善水权运营市场制度水权运营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实现的根本前提是水资源及水权的产权制度的建立完善。我国“多龙治水”的根源在于水资源所有者产权不请和多头分散管理体制[17]。《宪法》、《水法》已明确规定我国水资源属国家所有,事实上只能归属各级政府所有,即由各级政府代表国家(所有者)对所有江河湖泊实施所有者权益。另一方面,我国实行的是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事实上难以遵循水资源自然规律,结果是必然形成条块分割矛盾。解决一系列矛盾的根本出路只能改革,建立和完善水资源及水权(运营)的产权、运营与管理体制。第一,构建合理科学水资源产权体制。国家必须制定法律法规,明确江河湖泊的所有者及其利益实现的制度(规则)。例如,七大流域建立流域水资源国有资产有限责任公司,每一江河、湖泊成立相应的水资源国有资产有限责任公司,并规定其相互关系及产权边界,由这些公司(国家颁发特许经营许可证)代表国家经营管理所有江河湖泊水资源,实现国有资源资产的保值增值及公共(国家)利益多种目标;第二,构建水权运营市场体制。建立和引导各种水资源治理与保护、开发与利用的水权运营企业即水权运营股份(责任)有限公司,由市场主体承担水权运营市场发展任务;第三,改革国家水资源管理体制。整合(撤并)各相关水资源管理机构(职责),建立三级垂直统一领导的水资源监督管理体制,即国家水资源监督管理委员会(水监会),流域水资源监督管理局、江河湖泊水资源监督管理分局、管理处(水监分局、处)。

2、制定和颁布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已有法规的修改完善法治社会最有效最直接的具体措施之一是制定颁布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水资源(水权运营)可持续发展的水法体系核心应是《水法》。现在的《水法》是1988年制定2002年修改一直使用至今,已越来越不适应水资源危机严峻挑战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必须对《水法》尽快进行修改。在充分调查科学论证基础上出台一部符合中国国情引领水资源法制化管理的《水法》(《水资源法》)[18]已迫在眉睫。同时,应加快《水法》配套与相关法律的制定工作。清理现有配套与相关法律法规,例如《水污染防治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和《环境资源保护法》、《物权法》、《清洁生产法》、《农业法》等。要求这些配套与相关法律和修改后的《水法》能够实现:第一,保持立法精神与立法理念原则的一致性,必须不能产生矛盾与冲突保持协调;第二,修改后的《水法》文本中的一些重要规范概念必须要在这些法律中加以规定,并与之保持一致;第三,修改后的《水法》的主要制度要在这些法律中得到具体落实并加以细化,有相应的保障制度机制与相应规范。当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各种水资源矛盾的出现,不但要修改《水法》及其配套与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一系列新的相关或配套法律法规更为重要。第一,建立节水型社会,是水资源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制定《节水法》;第二,全面合理科学规划水资源,特别是水权运营中发挥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制定《水权运营法》(《水权运营条例》);第三,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深入改革,构建水资源统一管理配套的流域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制定《水资源流域管理法》;第四,随水资源的治理与保护、开发与利用的水权运营发展,水资源科学技术发展,将出现不同于自然水的各种特殊水体,制定《特殊水体法》;第五,与《水法》相关的行政法规及规章制度的制定完善。例如,《节水型城市条例》、《节水型企业条例》、《水价格条例》、《水权市场管理条例》、《水污染治理费条例》和《节水标准认定管理办法》、《水权运营企业管理办法》等[19]。

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范文5

柘荣因水而魅力无穷,龙溪因水而生机无限。龙溪河道是柘荣县最大的河流,总流域面积106.3平方公里,发源于东山麓,自东向西蜿蜒而下,她养育着柘荣10万多人口和3500亩耕地。近年来,柘荣县的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全力保护和建设这条母亲河,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对龙溪河道进行清淤、保洁、堤防加固,对河边建筑物进行改造,对沿河环境进行综合治理,建成城区堤防护岸5.8公里,完成城区2.8公里以及城区下游4公里清水绿化工程建设,结合灯光夜景花岗石护栏工程及五斗潭橡胶坝工程建设,在河道中放养鲤鱼,实现了龙溪城关段“堤固、岸绿、水清、河畅、景美”的目标。龙溪河的完善保护和建设,为柘荣成功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县和省级园林县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说到龙溪河的治理,不得不提到柘荣县水政监察大队的工作。

成立于1990年的柘荣县水政监察大队,自从实行全面取水许可管理制度以来,他们的足迹踏遍了这条美丽的龙溪河岸和柘荣的山山水水,并创下可喜的业绩。1992年8月,水利执法试点工作通过省水利厅验收;1995年根据国家水利部水资源司的统一部署,柘荣县在全省首批开展实施取水许可制度基础试点工作并通过验收;1998年6月首批水政规范化建设通过省厅验收;2000年全省列首批水政监察大队队伍能力建设试点工作通过验收;2001年率先在宁德市开展取水计量设施装置工作试点通过验收。在全省取水许可秩序专项整顿行动的推动下,柘荣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工作与水行政执法工作同时步入正轨,依法实施了水资源统一管理及河道管理。据悉,截至日前,全县共办理取水许可登记并发证80处(本),审批取水量计15亿立方米/年。现年55岁、已在水政执法系统工作了32年的该大队大队长张健全告诉记者:“几年来,水资源管理建设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总结起来只有五句话:建立了制度体系,规范了水事秩序,理顺了部门关系,完善了财务管理机制,提高了队伍整体素质的形象。”

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伟业。为此,张大队长带领全大队10名队员年年岁岁、日日夜夜努力践行着自己的神圣职责,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条千年河道的建设和开发之中。一位市民对记者说:“如今龙溪河的水质清澈甜美,河道护堤绿色葱郁,离不开水政执法监察大队的辛勤工作。”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记者在深入的采访和调查中,了解到了柘荣县水政监察大队这几年的工作力度。过去柘荣县部分群众水安全保护意识不强,存在着随意向河道排放废水、废土和废渣的现象,昔日风光秀丽的龙溪及全县其他河段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资源安全危机正逐步逼近。同时,由于该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南贫北富,丰枯明显,干旱季节水事纠纷时常发生。水环境恶化、干旱和洪涝灾害等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柘荣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水政监察大队必须以人为本,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认真规划、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大力节约和保护好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严格地下水资源管理,防止过量开采和水污染。严厉打击乱开、乱采、无证使用水资源等违法水事行为,保障饮水安全,维护群众生命健康。积极贯彻实施新《水法》、《防洪法》、《水污染治理法》和《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水,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水政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严厉打击违法水事行为,特别是对乱开、乱采、无证使用水资源的行为,坚决给予取缔,强化对河道设障、违章滥挖、排放污物、非法侵占破坏水利的执法监督工作。

同时,为了提升队员的业务和工作能力,该队一如既往地注重政治学习与业务培训,多年来投入各种培训费、深造学习费计15人次,达5万多元。通过培训、自学及研讨会等各种学习方法,积极锻造队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执法水平得到提高。除此之外,大队还确定每周三上午为集中学习时间,并不定期地邀请法院、司法等部门的专业人员进行法律文书与执法程序等方面的指导讲解,达到学以致用。

该大队深入基层普查登记全县排污企业20家,其中属于登记范围的企业有5家,属于复核确认范围的有10家,属于论证审查范围的有5家。目前,经工作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已经完成了20家排污企业的摸底调查、分类建档、测量设计等基础工作。张大队长告诉记者,2008年将完成各排污口的水质监测工作,使河道的水资源保护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促进全县水资源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他还介绍:根据国务院《取水许可和水资源征收管理条例》及省厅关于新版《取水许可证》换证工作实施方案,为了使全县换发新版取水许可证工作有序、快捷、高效的开展,2008年初以来,县水利局按照省、市主管厅、局的部署与要求,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换发新版《取水许可证》的工作,认真贯彻执行《取水许可和水资源征收管理条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和《福建省入河排污口管理办法》等各项法律法规。通过本次的换发新版取水证工作,将进一步加强全县水资源的管理与保护,促进水资源的节约与合理开发利用,为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截至目前,柘荣县的新版《取水许可证》换、办证工作开展顺利,共计发出82套《取水许可证登记表》,现已完成62家取水户的取水许可换证登记、审核、汇编上报工作(其中电站55户、企业7户),剩下的2。家取水户换、办证工作预计在2009年2月初完成。近年来,水政监察大队分别被省水利厅授予“队伍能力建设先进单位”和“整顿规范取水许可秩序专项治理”先进单位。

据悉,为加大龙溪河的开发力度,2008年4月11日,县长冯新婷主持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听取并研究全县防汛抗旱工作,对2008年的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由县财政拔款18万元专项用于防汛办公,同时投入30万元继续完善龙溪河的堤防护岸,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乡镇洪水预警报系统建设。目前,全县已完成乍洋、宅中、富溪、黄柏、楮坪、英山等6个预警站点安装调试,使预警站点覆盖全县的7个乡2个镇,覆盖率达100%。

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范文6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探析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086-02

水是生命之源,水资源对人类生存、生产、生活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支撑社会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和关键因素。可以说,水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中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所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有限的水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发展的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水资源的现状

(一)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占有水平很低

据水利部水资源评价结果表明:我国平均年径流总量2.7115万亿立方米,年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288亿立方米,扣除重复量,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万亿立方米。河川径流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94.4%。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1889万亿立方米,其中:45%转化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55%消耗于蒸发。

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6位。平均径流深度约284mm,为世界平均值的90%,居世界第7位。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以占世界陆地面积7%的土地养育着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按耕地面积和人口数平均,却相当之少。我国每公顷耕地平均占有径流量为2832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数的80%。目前,我国人口己达12.5亿,每人年占有径流量仅为2260立方米,居世界第121位。相比而言,低于世界平均值的1/4,被列为世界几个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

(二)水资源时空、地域分布极不均衡

首先,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表现在年际、年内变化大。年际间最大和最小径流的比值,长江以南中季河流在5以下;北方河流自然10以上。径流量的逐年变化存在着明显的丰平枯水期,可能出现连续数年为丰水年或枯水年的交替现象,径流年际变化大和连续丰枯交替出现,致使我国经常发生洪涝、干旱或连涝、连旱问题,对社会生产与人民生活带来不良影响。水资源年内径流分配也不均衡。长江以南地区的降水,多出现在4~7月份;长江以北地区80%以上的降水,多出现在6~9月份;西南地区70%左右的降水,多集中在6~10月份。短期内径流过于集中,往往形成洪水,灾及人民。

其次,水资源地域分布极不均匀,表现在南北、东西差距十分悬殊。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与人口耕地、矿产等资源分布极不匹配。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36.5%,却拥有占全国80.9%的水资源;长江以北诸水系的流域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3.5%,其水资源总量却只占全国的19.1%,其中西北内陆河地区面积占35.3%,水资源量仅占4.6%,干早缺水,己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

水资源地域分布极不均衡的特点,导致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常常出现资源性缺水;水资源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的特点,是造成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和许多地区(包括南方地区),季节性缺水的根本原因。

(三)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水污染是人为与自然双重因素所致,是水资源领域的特殊灾害,致使水资源匮乏的形势更加严重,是水资源管理中的“顽症”。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特别是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全国的污废水排放量快速增长。目前,全国约有1/3以上的工业废水和9/1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江河湖库。全国污水排放量达到数百亿吨,80%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江河湖海。最为严重的是淮河、辽河、汾河、海河、白洋淀以及部分水库均被严重污染,南方的黄浦江、滇池等水体也被严重污染。全国约90%的城市水环境恶化,附近河流或河段己成为排污沟。可见,水质污染严重和水环境质量恶化加剧了水资源危机,并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因此,限制污水排放并使污水资源化,使水资源的利用走上良性循环己成为当务之急。

二、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制定和完善水资源保护政策法规体系

健全法制,以法治水是水资源保护工作的基本依据和保证。我们应看到,许多水质污染和水环境问题又与法制不健全,法规政策不完善及执法不严有关。因此,不仅要以法律形式明确行政主管部门在水资源保护工作中的地位、责任和权利,还应加快制定水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以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核心,地方各级政府行政首长分工负责,建立由水资源保护机构监督的水资源保护机制。

首先,要加强水法宣传教育,提高各级主管部门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能力,强化用水的法律意识和水利法制观念;其次,要建立健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执行体系、程序和制度,积极研究和制定以水利产业政策为基础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政策、法律、法规和制度。再次,要建立健全水资源保护法,建立水质监测和评价制度。在法律法规上,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己实行多年的《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的部分条款也已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需要加以修订。

(二)更新观念,转变认识,提高全民节水意识

在传统观念中,水一直被视为大自然赐给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人们未能进行有偿的、有计划的、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保护水资源的观念极其淡薄。针对目前人们普遍缺乏节水意识,今后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充分认识到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提高人们节约用水的自觉意识应充分认识到要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必须彻底更新观念,要从防止水对人类的伤害同时,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伤害,提高对节约用水和科学用水及保护水源的认识。加大节水技术和设备的研制、开发和推广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积极推行节水措施。在工业方面,可以通过改进落后的工艺,调整不合理的用水布局,以降低万元产值耗水量,提高重复用水率;在农业上可通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低压管道灌水等,改变传统灌溉方式,提高灌溉渠系利用率;采用抗旱品种、培肥地力、精耕细作、巧用春墒和少耕、免耕法、覆盖栽培、保水剂等提高水的重复使用率。在生活用水上应推广新型节水设备,并适当采取经济手段进行调节,减少用水浪费,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三)强化水资源统一管理,完善现行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所谓水资源管理一体化,是指将水资源放在社会――经济――环境所组成的复合系统中,用综合的系统的方法对水资源进行高效管理。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在客观实施上具有多层次性。如区域水量与水质管理的协调统一,流域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协调统一冰资源管、供、用和治理协调,水资源利用和湿地保护统一,水资源地表与地下水一一降雨联调,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森林保护相统一,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充分考虑水资源承受能力等等。管理上的一体化,其中起重要作用的是机构协调和目标的一体化,要求有关部门管理协调统一。水资源管理涉及农业、水利、科技、气象、城建、环保、宣传、计划和行政部门等众多部门,单靠某一部门开展节水农业的发展难以实现,如果各自为战,难以形成合力发挥最大效益。

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机制作为保证,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是解决21世纪水资源安全不可缺的。首先,必须将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我们必须像实施计划生育国策那样来实现这一国策。在全社会形成节水和保护水资源风气,把它作为全民的行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效益结合起来,坚持不懈。无论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还是各项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必须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制约因素,建立节水型社会。其次,在管理方面,由供给管理转向需求与供给管理有机结合,进而逐步实现需求管理。再次,改革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实施“事企”剥离。

参考文献:

[1]陈家琦,王浩.水资源学概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6.

[2]吴季松.水资源及其管理的研究及应用一一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12.

[3]陈梦筱.我国水资源现状与管理对策[J]经济论坛,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