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科通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科通信论文范文1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通信建设工程定额每隔几年都会修订,或产生补充定额等,所以《通信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内容也要不断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1精选教材
我们早期使用的教材,定额陈旧,工程项目案例偏少,项目案例不够典型,不利于教学。现在我们采用的教材是于正永教师所主编的《通信工程概预算项目化教程》,该教材采用08版通信建设工程定额,适应新标准,新规范,以实际工作岗位及能力要求为依据,嵌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内容,以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典型的工程项目案例为载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更适合高职教学使用。
1.2合理组织授课内容。
我们会根据学生专业不同,先修课程有所区别,选择授课内容并合理组织授课内容,当然对应的教学大纲要求也会不同,教学课时可分为45课时,60课时,90课时等。如果学生没有学过通信工程项目管理,工程设计等内容,我们在教学时就增加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如果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概预算课程的基础,我们就以通信建设工程概预算文件编制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根据实际的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的教授和相关技能的训练,这样就摒弃了传统的以学科体系为主线的章节安排方式,更遵循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应高职学生“不愿学习陈述性知识,而对过程性知识学习较快”的学习特点,与过去相比,更受学生欢迎。
2教学方式的改革
2.1板书与多媒体结合使用
《通信工程概预算》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存在大量的概念,预算定额及相关法律法规条文,工程图纸等,因此在课堂讲解时,如果全部采用板书,很费时间,无法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如果全部采用PPT讲解,虽然比较节约时间,丰富了教学内容,但教学效果仍有折扣。我们采取了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的折中方式,对于陈述性内容,采用多媒体讲解,对于向工程量统计之类的内容,则采用多媒体和板书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照图纸,与老师一起思考,进行工程量统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合理利用Excel软件和专业软件
市场上有很多专业通信工程概预算软件,通信企业也普遍使用软件进行概预算表格的编制。我们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利用概预算软件编制概预算文件。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不要过早让学生使用软件进行通信工程概预算的编制。因为一旦让学生学会使用软件,就再也不想用Excel编制了。这样不利于学生深入了解概预算的详细过程,对表一至表五中各个表之间的关系也缺乏深刻的理解。笔者在教学中,在预算定额查找及台班费用定额使用,通信建设工程工程量统计,通信建设工程费用定额的使用等技能训练中全部采用Excel表格,在讲解概预算文件编制时,也采用Excel表格来演示。用Excel表格编制概预算虽然速度较慢,但可以培养学生细心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概预算文件编制的技能训练环节,如果课时充足,教师应鼓励学生先利用Excel编制概预算,利用公式在多个Sheet之间的单元格中建立链接,每个Sheet占概预算表格表一至表五中的一个表。在学生能熟练运用Excel编制概预算表格之后,再让学生学习使用软件进行概预算表格的编制。在经历过采用Excel表格编制概预算文件,再利用专业软件编制,学生会觉得概预算编制原来如此简单。
2.3综合利用项目教学法与分组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分组教学法可以让小组成员在组内讨论、讲解、交流,增强团队精神。该课程可以综合利用项目教学法与分组教学法进行教学。笔者在技能训练的教学实践中,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每个技能训练相当于一个项目任务,教学步骤如下:1)将学生分组,向学生阐明技能训练任务。2)要求组内成员积极讨论,可互相帮助,教师给予适当指导。3)学生独立完成相应任务并进行自检、互检。4)教师审核每组完成情况,了解技能训练效果。在技能训练中采用这种方式,可减轻教师的辅导工作量,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考核评价方式的改革
考核是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好的考核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向提高素质的方向良性发展,而差的考核方式则起到相反的效果。《通信工程概预算》课程采用结果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方式,基本考核方法是:学生平时成绩(出勤情况、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占20%,阶段测试占20%,技能训练占20%,期末考试占40%。出勤及课堂提问纳入考核,对于个别学生自控力较差,沉迷于游戏,逃课或上课玩手机,经常迟到等现象都能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阶段考核测试则是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以后,对学生进行的考核,这样有助于学生经常回顾,复习已学知识,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成绩主要取决于技能训练时的表现及报告情况,对学生学习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期末考核作为一个传统的考核方式,用来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等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仍然是非常必要及有效的考核方式。
4结语
工科通信论文范文2
[关键词]通信工程 专业技能 达标考核 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 TN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5-0036-02
一、引言
通信工程专业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强的工科专业。大学期间实验和实践类课程贯穿其中,它在锻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比如在本校的教学计划中,明确要求学生必须修读基础性实践课程6学分,提高性实践课程2分以及创新性实践4学分。
为了评价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本校依据教学大纲以及通信领域技能要求,制定了统一的专业技能达标考核体系。此体系的实施一方面能够指导实践类课程的课程设计,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重视专业技能训练。本文详细介绍该考核体系,并反思实际实施效果。
二、考核体系建设
(一)考核项目和考核流程
论文梳理了本校实践类课程的项目内容,并充分依据现有的实验设备情况,在考核项目中设立必考核的《基本设备配置和操作类》项目以及随机选做的三大提高类(《网络通信类》、《程控交换类》和《现代通信类》)项目。具体项目如表1所示,考核流程按照图1开展。
(二)考核标准
为了对考核的评分标准化和规范化,对各项考核内容制定了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三、反思
笔者在本校初步实施了通信工程专业技能达标考核项目,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考核方案以及层次化的考核项目题库,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考核小组在考核结束后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主要考虑到以下问题。
1.教学计划和专业技能达标考核的衔接问题。目前达标考核并没有体现在通信工程系的教学计划当中,如何将实践类课程和达标考核进行关联,使得达标考核是实践类课程的一种自然延伸,这是要考虑的问题。
2.达标考核的考核内容。本次考核的考核项目是针对之前实践类课程内容的汇总和综合。虽然难度上有所提升,但是本质上没有脱离之前实践类课程的影响。如果能够和中国电信、移动等业内公司建立达标考核的对接,将其对员工技能的考核加以借鉴,并应用到通信工程系的专业达标考核体系当中,那么更能体现考核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3.考核方式的改进。目前采用的是集中进行考核,从早上8点到晚上6点。这种考核方式对学生的技能提高有限。建立一种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长效技能考核机制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面对以上问题,如何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通信工程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和方案,使之有机融合到教学计划中,并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工科通信论文范文3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人才;转型发展;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
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高素质、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走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重大机遇。在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突出了“应用型”办学定位[1]。然而,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对不同专业未加以区分,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评价等方面仍采用同一标准。不同专业有不同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对大学物理课的教学的需求也不尽相同,缺乏专业针对性的大学物理教学模式显然已不适合新形势下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因此,如何将大学物理与各理工科专业有机结合,进行具有专业针对性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1.目前大学物理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1.1大学物理课程与理工科各专业其它课程结合度差
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各理工科专业使用统一的大学物理教材,与各个具体的专业结合不够紧密,专业针对性差。虽然大学物理是理工科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但各专业有各自的专业特色和要求,因此对大学物理课的要求也不尽相同[2]。大学物理课程缺乏专业针对性容易使学生产生物理无用论的错觉,认为学习物理对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没有帮助,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
1.2教学内容陈旧,较少体现现代性和专业针对性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物理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其它学科的进步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物质基础,推动了诸如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以及农业科学等学科的进步。然而目前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使用的物理教材,教学内容陈旧,侧重于经典物理学中的力学、热学、振动和波动光学以及电磁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教学,较少涉及高新技术、科技在现实社会中的应用,同时缺乏专业针对性,对与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以及生物科学等学科关系紧密的激光信息技术、量子通信技术、同步辐射核磁共振波谱技术、新型显微技术、混沌理论和耗散结构等鲜有介绍。
1.3课程体系结构设置不合理
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大形势下大学物理地位被削弱,大学物理教学面临着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突出的矛盾。目前,大多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各理工科专业主要是通过删减教学内容来克服学时少的矛盾,侧重于经典物理知识的教学而对于近现代物理技术及其应用仅作简单介绍或干脆完全删除,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则主要还是采用单一的必修课。物理新知识、新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物理学新进展、新技术及其在各专业中的应用加以介绍。显然,单一的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物理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上不断发展的趋势,不能满足各理工科专业对物理新知识的需求。
2.改革的具体措施
2.1优化教学内容、加强专业关联性
物理学包括经典物理学,近代物理学与当代物理学三个部分。经典物理学主要涉及力学、热学、光学和电磁学等内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对理工科专业学生的科学素养、数理思维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向应用技术型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虽然大学物理的地位被弱化、教学课时被缩减,但笔者认为大学物理中经典物理知识的完整性不应被削弱和破坏,但要结合各专业特点进行优化整合[3]。在学时有限的前提下,那些与专业课程联系不是特别紧密的内容只需围绕物理学基本知识、概念、定律和思想方法进行定性介绍,只要能够使学生建立清晰的物理图像即可,避免繁杂的数学论证和理论推导;而那些对专业课程具有较大影响的内容则要进行重点教学。比如,对于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的学生,电磁学部分要进行重点教学。对于这些专业的学生而言,《电磁场理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电磁场和电磁波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在通信领域应用非常广泛,在雷达、遥感、导航等技术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类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电磁场与电磁波的基本性质、传播规律和传输、辐射、散射的基本理论。作为《电磁波理论》的先导课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时应该突出电磁学部分的教学,重点介绍电磁感应现象和变化的电磁场等内容,使学生对感应定律、自感和互感、电磁振荡、电磁波和电磁波谱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有充分的认识,为《电磁波理论》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土木工程类专业大学物理在教学内容上应该侧重于力学部分;而对于石油化工等专业则需要侧重于流体力学和热力学基础定律等知识。近现代物理学与当代物理学前沿知识的教学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有限的课时内,需结合理工科各专业的特点从众多物理学新知识和新技术中选择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教学。比如对于材料类专业,应选择与材料检测、分析息息相关的电子扫描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激光超声检测等先进检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进行重点教学;对于通信类专业,应选择激光信息技术、量子通信技术、量子计算机和光复用与光放大等技术进行重点介绍。
2.2完善课程结构,将必修、选修和网络课程有机结合
各专业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对大学物理课的教学需求不尽相同。因此,需要对大学物理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改变单一化的课程模式,丰富大学物理课程体系[4]。根据大学物理教学内容与各专业的紧密程度,可以分成必修、选修和自主学习三个模块。必修模块主要包括经典物理理论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其中重点在于与各专业联系紧密的物理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部分,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可以形成基本的科学素养、数理思维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选修模块则侧重于物理知识的延展与应用,主要包括与各专业联系最紧密的物理学前沿知识、技术及其在各专业中的应用,本模块可为理工科各专业学生后续的实践、操作课程奠定理论基础,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量、信息量剧增,除了通过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将经典物理学内容和与各专业联系密切的近现代物理学前沿知识、技术传授给学生,还应优选与专业关系紧密的物理学最新进展,如“高亮度发光二极管”、“超导体与超流体”、“混沌理论”和“熵信息论”等内容制成网络教学视频,供学生根据兴趣和需要自主学习,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的目的。
2.3丰富教学方式、手段,开展多元化教学
如上所述,为适应转型发展的需要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需要根据理工科各专业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做出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要求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也必须作出相应的变革。
2.3.1传统教学方式与研讨式、启发式有机结合
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背景下,大学物理课程课时被大幅压缩。传统的大学物理教学是以保姆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为主,需要耗费较多的课时,而且教师一言堂讲授式教学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普遍不佳[5]。因此,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专业特色,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比如讲解“位移电流”时,教师可以利用奥斯特实验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奥斯特实验学生已经知道了变化的电场会产生磁场。因此,教师可以类比地提出问题“变化的磁场是否产生电场”,通过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位移电流”的假设,并与“传导电流”进行比较,从而使学生对于“位移电流”的本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除了传统的讲授式和启发式教学外,对于那些与各专业的工程技术和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生又易混淆、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物理概念和知识,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研讨,使学生对原本模糊的概念、知识和规律有清晰的认识。比如,为了加深学生对极性分子的极化、取向变化以及电磁感应和涡流加热原理的理解,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何金属容器不能放进微波炉而电磁炉只能使用钢、铁等金属容器?在学生文献查阅、交流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物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概括,最终使学生电磁感应和涡流加热原理。
2.3.2优化多媒体、电视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动画演示、仿真视频等技术手段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现象形象化,可以帮助学生从直观的物理现象中加深对基本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同时避免概念、定理等文字性内容的板书,显著增加课堂的容量。但是,在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中应当注意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不能偏离课堂教学辅助手段的定位,不能忽略教学内容的主导作用,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技术,避免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对于抽象的概念和侧重演示与观摩的教学内容,使用多媒体和电视教学等现代教学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侧重理论推导和定量计算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授课方式效果更好。比如推导“麦克斯韦方程”时,传统的推导式教学可以引导、培养学生的思维,学生更容易形成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而用多媒体演示的效果要差得多。
2.4优化考核、评价体系
现有的大学物理课程基本上是采用结合平时作业、考勤和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的考核方式,其中又以期末闭卷考试为主。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例题,从而忽略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也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同步地作出调整,宜采用多元化和累加式的考核方式,增加平时考核的项目和比重[5]。平时测试可以包括随堂测试、单元考核和攥写探究性论文等形式。比如在讲授电场强度时,教师在分析了均匀带电圆环在其轴线上的电场分布后可以随堂测试学生是否能够推导出均匀带电圆盘在其轴线上的电场分布情况。教师还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在每个单元教学结束后针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给出知识应用型题目,采用开卷答题考试的方式考察学生掌握情况。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针对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文献资料,撰写科技小论文。除了平时测试,针对基本知识和教学重点,每学期末再进行一次开卷答题考试。最终按照作业10%,考勤10%,平时测试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40%的比例核定总成绩。
3.结语
围绕服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结合学科、专业的特点对《大学物理》课程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评价体系几个环节开展教学改革的讨论和探索,给出了改革的具体建议,希望能够对转型发展形势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工作有所促进。
作者:颜慧贤 曾振武 杨秀珍 单位:三明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宏,谷建生,莫文玲.结合专业特色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物理与工程,2014,24(3):48-50.
[2]韩桂华,王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185-186.
[3]李慧,周燕南,陈贺.民办高校转型发展下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5,26:15.
工科通信论文范文4
一、教育装备人才现状与需求
2012年3月,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为了准备《中国教育装备行业蓝皮书(2012版)》的编撰而进行数据收集工作,从而向我国东部、中部地区的各个省市发放了调查问卷,其中的部分问题是用于了解各省市一级教育装备管理部门的人员配置现状的。据不完全统计,在职称方面,各省市教育装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平均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占总人数的22.30%,中级职称人员占35.81%,初级及以下职称人员占41.89%。在学历方面,平均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占6.01%,本科学历人员占49.73%,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占44.26%。从职称结构上看,感觉还是基本合理的,但是如果从学历结构上看,就显得学历层次过低了。进一步还了解到,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工作经历也显得与教育装备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所学专业较为复杂,其中管理学与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的人员所占比例稍微多一些;在工作经历方面,从事过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占有一定比例但数量不多。在全部参与调查的人员中,教育装备专业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的如凤毛麟角。一方面是教育装备事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是教育装备人才缺乏的现状,教育装备人才培养问题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
目前,教育装备的人才需求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研发方面的人才;(2)管理方面的人才;(3)理论方面的人才。教育装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教育,所以这3个方面的人才首先应该在教育教学上具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不懂教育教学是不具备成为教育装备人才基本条件的。若从学历层次考虑,一般地讲,研发方面的人才应该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管理方面的人才应该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而理论方面人才应该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
能够培养教育装备人才的人员应该是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十分全面而且复杂;除了要懂得教育教学以外,他们应该懂得装备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制造,尤其应该具有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设计制造经历,即应具有理科与工科的知识背景。同时,他们还要具备管理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化管理(如项目管理、运筹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另外,还要对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有所掌握,如教育传播学、人机工程学、教育技术学等。当然,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应该在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方面具有研究造诣。之所以要对教育装备人才提出这样高的要求,是由教育装备的本质决定的,因为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是宇宙间最为复杂的人的头脑、人的心智(详见《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2012年11期《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以及主客体关系》一文)。
二、教育装备学科建设历史与经验
2002年7月,首都师范大学开始建立教育技术系,并于当年9月份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入学,专业为教育技术学,共计1个班31名学生。2002年下半年至2003年年初,北京市各高校开始申报新专业,教育技术系也开始考虑建设新专业问题。2002年年底,教育技术系聘请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为新建专业进行策划。在祝智庭教授的建议下,教育技术系决定申报两个新专业:教育装备技术专业和教育软件工程专业。其中教育装备技术的名称为祝智庭教授所起,并提议逐步建立教育装备学学科体系。2003年9月份教育技术系招收2003级本科生78名,教育装备技术专业和教育软件工程专业各一个班,每班学生39名。自此,全国第一个教育装备本科学科(3级学科)正式建立起来,专业定位为教育装备设计、开发、生产管理人才培养方面。
教育装备技术本科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21世纪,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在教育技术领域从事教育教学装备的设计、开发、管理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包括各种教育设备开发公司、各种教学仪器公司、各大专院校条装处、政府机关设备管理部门。”确定的培养规格为:“(1)具有良好的政治品质和职业道德。(2)系统掌握教育装备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掌握计算机、电子电气、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具有本专业领域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能从事与职业有关的科研工作。(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4)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了体现知识的教育性与交叉性,同时还开设了教育学基础、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设计、实验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课程。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于2002年开始申报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点,2003年获国家学位办批准,9月份开始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学术学位研究生。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研究生共分为3个研究方向:教育装备研究方向、智能教学系统研究方向、远程教育研究方向。2003年招收研究生总数22人,其中教育装备研究方向研究生共有6名,该方向研究生专业定位为教育装备管理人才培养方面。除了上述学术学位研究生以外,2003年由首都师范大学统一招收的教育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共计30人,他们的课程设置中有相当部分内容属于教育装备学。
研究生学段的教育不同于本科生,他们不是以完成规定课程为主,而是在学习期间主要学会问题研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教学过程中需要训练他们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2003年秋季入学的教育装备方向研究生,在2004年7月的“长春2004――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上和该方向教师一起有12人分获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如图1所示)。其中,研究生的《教育装备管理浅析》一文荣获一等奖,《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体制初探》和《电力线通信技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获得二等奖,《教育装备的发展特点分析》和《教育装备技术再认识》获得三等奖。
图1 教育装备方向师生获奖证书
三、教育装备理论发展历史与趋势
2003年到2009年期间是教育装备学科建立、建设、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内教育装备理论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到2009年则达到了该时期发展的顶峰。其特点是人们开始注重方法论的研究,大量属于教育装备管理方法的文章和著作涌现出来,主要表现在评价方法、测量方法、预测技术等方面。除此之外,这个时期还有很多专题会议出现,期刊文章水平也大幅提升。
国内外主要期刊上发表的教育装备相关文章在这段时期(2003年至2009年)内的总数已经达到2万多篇。从2003年全年正式发表1173篇发展到2009年全年正式发表7637篇,提高了近6倍,图2反映了这个时期教育装备期刊论文年发表量的趋势情况。除了数量以外,论文质量也大幅提升,相关文章开始在国内外一些重要刊物上发表,其中各种重要索引期刊文章的发表数量见表1。
表2开列了从2003年至2009年教育装备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情况。从论文题目上可以看出,这段时期内教育装备理论研究关注的重点是科学管理与政府采购问题。
四、教育装备学科发展建议与预测
从2003年全国第一个教育装备专业建立起,至今教育装备的理论发展已经历了11个年头,在认识论、方法论、道德论、历史观等各个方面的研究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其发展方向与模式还存在许多需要探讨的地方。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的教育装备技术本科专业已于2008年开始停止招生,该专业停办;但是硕士研究生层次的该专业仍然保留。通过对上述专业创办和经营经历总结,为我国高校教育装备学科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由于教育装备人才知识结构的全面性与复杂性,在本科生阶段开办教育装备专业是不合适的,建议从研究生阶段再开设本专业。
(2)教育装备硕士研究生专业招收的本科毕业生应该具有理工科背景,这对今后理解教育装备的工作原理和研发过程都是十分有利的。研究生阶段以学习科学管理理论为主,特别是在管理科学方法上的研究应加以重视。建议由师范院校开设该研究生专业,并为在读研究生提供教育教学实习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具有教学经历,懂得教学。
(3)如果能够进一步开设教育装备博士研究生专业,则该专业应该重点学习和研究教育理论。所招收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应该具有理工科的本科背景,管理学的硕士背景,这对于成为真正的教育装备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工科通信论文范文5
关键词: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面向应用
作者简介:任蕾(1979-),女,山东淄博人,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上海 20130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167-02
通信与电子信息技术是目前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4G/LTE、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3D打印、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为通信与电子信息专业本科生的科技英语学习带来了新的资源,同时也为该课程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笔者所在的院校,该课程被设定为限选课。同时由于“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特点,其很难引起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导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把该课程简单的认为是英语课,学习目标不甚明确,学习积极性不高。此外,该课程的学时一般为36学时,教师的授课积极性也大受影响。但该课程中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对学生是十分重要的,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该课程的涉及面极广,几乎涵盖了学科中的每个领域,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很高。
“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科技文献阅读和写作所必知的英语术语与语法知识,鼓励学生为参与国际化学术交流和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科技英语基础,并使学生能运用各类电子资源获得最新的国内外专业前沿动态和最新学科研究动向,[1]同时通过一定的训练可以掌握初步的科技论文写作技能,特别是掌握英文摘要的撰写方法。其中,在“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中,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包括:该领域的文献检索、文献阅读、文献摘要的撰写、科技文献综述的撰写、讲稿制作与做报告能力的训练等。在通信与电子信息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上述面向应用的教学目标日益重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
传统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的教学方法为:词汇+翻译+语法,同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相对专业发展严重滞后,因此该课程的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3-6]为改变科技英语教学现状,笔者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进,特别是对面向应用的教学部分进行了大量实践。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探讨了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一、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
与传统的词汇+翻译+语法的教学内容不同,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综合性更强,对学生和任课教师的要求都更高,同时该教学内容应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科技文献检索
本文中的科技文献主要包括各类专业相关的期刊文献、会议文献、技术报告、国内外专利、相关图书、产品技术说明等。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该领域的英文文献大量涌现,要了解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动态往往需要阅读大量文献,而阅读的第一步即检索文献。该部分的教学要求是从海量的数据库中快速、准确地检索到需要的科技文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校数字图书馆的大量资源,通过指定主题对学生进行训练。
2.科技文献阅读
由于有大量不熟悉的专业术语和词汇,面对英文文献,学生往往很难理解文献的内容。因此让其在文献阅读中熟悉和掌握词汇即传统的教学内容的核心,也是面向应用的科技英语教学内容的重心之一。由于通信与电子信息领域的大量专业词汇是由词缀等合成的,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通过大量文献阅读的训练效果较传统的教学模式好。
3.科技文献摘要撰写
撰写科技文献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其中摘要的撰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特别是,英文摘要是每个本科生毕业论文中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因此,科技英语课程中也将其作为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该能力训练与文献阅读可同步进行,通过大量阅读、学习来完成摘要撰写的任务。
4.文献综述撰写
文献综述是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中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文献综述,才能了解相关领域的发展情况,而本能力的训练是以文献检索和文献阅读为基础的。在该能力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并不限制学生仅参考英文文献,可以通过检索和阅读部分中文文献进行,这主要是给学生一个适应的过程,可通过中英文献对照,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科技文献的内容。
5.讲稿制作和做报告能力的训练
为使学生适应专业发展及学科的国际化,方便今后进行学术与科技交流,培养学生进行讲稿制作与做报告的能力是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该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开展seminar式的教学活动,特别适合科技英语类课程的开展。
这些教学内容相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更吸引学生,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继续进修均有益。在笔者所在高校,该课程的学时一般为36学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将面向应用的教学学时提高到12学时,即在详细讲解常用的专业词汇和重点文献的基础上,把教学重点放在面向应用的教学上,并要求每位学生提交相关的大作业,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重要参考。
二、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
要顺利开展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需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应由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尽量让学生多参与,教师进行相应的引导。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个面向应用的“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第一,针对科技文献检索教学内容。首先需要学生熟悉数字图书馆中的各类资源,即能熟练的使用这些资源,根据主题和关键词进行快速、精确的科技文献检索。目前这类专业的数据资源主要包括清华同方、万方数据资源、维普电子资源、IEEE Xplore、EI Village、ISI Web of Science、Springer、Science Direct、ProQuest、Hans Publisher、SLCC(Springer+Kluwer Online)等论文、专利和技术标准数据库,同时美国专利局和中国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搜索也包括在内,这些电子资源基本能涵盖各类文献。此外,通信与电子信息类科技公司的英文网站也是技术资料检索的重要来源。
第二,熟练使用网络搜索引擎。目前笔者要求学生主要会使用Google和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检索相关文献,特别是会使用Google scholar,将其作为图书馆中的数据资源的补充。
第三,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分析法讲解摘要写作方法。以多篇中等长度的英文科技文献为例,该类文献包括已发表的科技论文,也包括已毕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等,通过这些示例让学生掌握摘要写作的基本要点,然后布置相关主题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
第四,文献综述是在检索并阅读大量科技文献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首先要求学生准确搜索文献。由于学生对文献综述不熟悉,笔者在教学中给出相关的范文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根据主题自行撰写。
第五,讲稿制作和做报告不仅在本科毕业设计环节要用到,参与各类竞赛答辩也要使用,因此如何制作吸引人的讲稿,并出色的做报告十分重要。在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做报告的活动中,并每两周安排2~3位学生制作讲稿并报告主题,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同时一起对讲稿和报告的过程进行评点。
第六,通过布置大作业来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按照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要求,布置了相应的作业,每位学生的任务各不相同,但基本均包括以下四个步骤:一是选择通信与电子信息类领域的一个主题,可以是教师指定主题,也可以自选主题,这些主题都是近年来该领域的热点主题。二是就选定的主题,检索相关科技文献。对文献检索的具体要求是:检索文献不少于20篇,考虑到学生阅读专业英文文献可能遇到的困难,要求检索英文文献不少于15篇,同时需给出每篇文献的检索方式,即关键词和搜索的数据库等。三是对搜集的科技文献进行详细阅读和撰写综述。撰写综述是本科生毕业设计环节中规定的任务之一,借助本课程作业,可对学生进行基本训练。尽管撰写文献综述有较大的难度,但笔者认为给学生提供认识、训练的机会十分重要。另外,在作业要求中笔者给出格式和具体的综述写作大纲以供学生参考。四是制作关于该主题的讲稿。具体要求是学生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其选择的主题制作讲稿,该任务将对学生毕业设计答辩、申请创新类课题答辩,乃至今后工作都有所帮助。同时,选择或者指定部分学生在课上时间汇报主题内容,其他学生参与讨论,这样的形式弥补了该课程枯燥、参与性低的缺点,并以类似seminar的形式,让广大学生了解到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动向,具有通过文献阅读进行科普的作用。
三、结束语
笔者结合在“通信与电子信息科技英语”课程的教学实践,介绍了该课程中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这类教学内容对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毕业设计环节的进行。同时,面向应用的教学内容给任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值得今后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李霞,王娟.电子与通信专业英语[M].第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2]李丹.通信工程专业科技英语教学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2,(7):143-144.
[3]李大鹏.电子信息专业科技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激励式教学特点与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185,187.
[4]陈榴,戴韧,杨爱玲.关于高校专业英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2,(36):85.
[5]丁洁,吴冬梅.“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下电气专业英语的教学探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2):169-170.
工科通信论文范文6
关键词:创新教育;信息安全;电力特色
作者简介:王勇(1973-),男,河南确山人,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信息安全系,教授;周林(1968-),男,浙江宁波人,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安全系,副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重点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13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24-02
信息安全专业的创新能力培养是国内相关高校新开专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根据各个学校的自身特点,创新特色各有不同,上海电力学院的信息安全专业要在具有电力特色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普适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1]公安系统高校在培养信息安全人才的时候要强调该专业知识在取证和侦破领域的特色应用。[2,3]创新的基础要培养实践能力,特别是工程技术人才,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技术有深刻的认识,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具有创新能力。[4-6]
然而当前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普遍具有行业背景特殊不明显,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论文撰写能力比较薄弱的状态。根据上海电力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特点,我们在实践中总结了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
一、存在的问题
1.电力特色不明显
我们的专业定位是培养具有电力特色的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虽然本专业建设了电力网络安全实验室,配置了电力专用网络安全设备,但是在教学大概上对电力特色的信息安全课程涉及不多。需在认知实践、科创、毕业设计环节中增加电力信息安全的相关内容。
2.自学能力薄弱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不断更新知识。而获取知识最快捷的途径就是自学。但是大学生从高中阶段转变过来后,还不适应大学教育。很多上课认真听课,课下不预习和自学的学生,发现很多知识都听不懂。这是因为信息安全领域知识面很宽,知识量较大,没有课前预习仅依靠上课的短暂时间是不够的。
但是当前学生学习主动性比较差,自学能力较低。这种现象在信息安全专业里面尤其突出。也不排除有些对信息安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们会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这样的学生在一个班级里面,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平均每个班级大概占10%左右。剩余的学生在自学能力方面均需要提高。
3.缺乏创新意识
在缺乏自学能力的情况下,掌握多学科交叉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就比较困难。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寻求解决新问题的创新思路就更显得薄弱。自学是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课堂要求的预习任务,而创新意识是要求学生能发现新问题,网络搜索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验证这些技术。
自学能力是创新意识的基础,而提高学习兴趣是解决这两个方面缺失的关键措施。
4.论文撰写能力差
在撰写实验报告过程中,发现工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低,很多有口语化的表述,而且存在条例不清晰,逻辑不紧密,摘要内容与论文无关,实验结果分析不足等诸多问题。这是由于在高中阶段没有要求学生撰写过科技论文,也没有进行过相关培训。在大学期间,由于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薄弱,导致实验无法独立完成,这样更加没有信心撰写实验报告,对于科技论文就更没有兴趣。
总之,信心安全专业所面临的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难题,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薄弱、缺乏创新意识、论文撰写不规范等。这三个问题是具有相互连贯性的。自学能力薄弱导致掌握新知识能力差,就缺乏发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自然无法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更没有心思关心论文格式方面的要求。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查找根源的时候,不要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要从专业特点、学校的专业定位、培养方案、就业形势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电力特色的专业定位
上海电力学院的信息安全专业依托电力行业为背景,培养具有信息安全一般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电力行业虽然对信息安全有很高要求,但是该行业内,对信息安全的岗位需求缺很少,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技术,基本上做运营维护,技术开发的工作集中在电力科学研究院。因为电力行业需求不高,所以还需要全面教授信息安全技术。
在这样的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培养方案中就需要涉及很多专业科目,并且针对不同的就业需要引导学生自学掌握更多特殊技能。
2.多学科融合的专业
信息安全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该专业属于多学科融合,因此要求学生不能偏科,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数学基础、编程能力,甚至会涉及到通信技术。这样的学科对学生综合能力有很高要求。
该专业还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工程技术类比理论技术更新更快。有的新技术出现后,不到半年就被淘汰。这导致教程严重滞后当前最新技术,需要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具有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该专业的多学科交叉和知识的快速更新,给教和学都带来了很大压力,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就有更高的要求。
3.突出技术的理学培养方案
因为上海电力学院的专业规划的需要,信息安全专业定位成理学专业,这样需要更加突出理论知识的学学分。理论课的增加自然相对减少了课程实验内容。现有的信息安全培养方案中,课时数相对比较很多,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较少。虽然集中实践课程达到32学分,640学时,但是专业课的上课与上机实践比例基本上是2∶1,学生实践机会还是低于听课时间。这样在上机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
4.不同地域生源
信息安全专业不属于上海电力学院电力特色的专业,因此在招生的时候,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如其他特色专业。招生面向全国招生,外地生源考分在当地一般都超过一本分数线,上海属于二本。外地生源学生入校后,难免会有心理落差,但是学习还是比较用功的。上海生源计算机基础一般较好,但在最近计算机普及率增大的情况下,上海生源的计算机优势就不太明显了。
生源的特点决定了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在班级里面两极分化严重。想学的学生主要是对信息安全有浓厚兴趣,或者打算考验或者考证。一般考研的学生在研究生考试的压力下,专业技术能力又不会特别突出。
5.就业形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信息安全专业2013年是第一年毕业,正赶上我国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这在宏观上促进了就业。信息安全的运营维护需求在知名企事业单位中有重要需求,但是由于这样的岗位流动性不强,岗位数量并不多,在客观上说明市场并不大。
信息安全技术开发类工作集中在国内很少的几家信息安全企业,或者是大型企业的研发部门,对信息安全的编程技术和理论水平均有较高要求。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上海电力学院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就业将会面临考验。有机遇也有挑战,而且就业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信息安全招生工作。
三、信息安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信息安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还面临许多难题,这些难题存在有其客观的外部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原因,在当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式下,我们探索了一套信息安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上海电力学院2014年了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通知,让我们这两年努力做的实践教学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其中包括“打破集中实践教学的固定期末两周的限制,实现集中实践教学贯穿全学期。以本专业主干课程链内容为依托的,结合理论教学和现场实际的6-8周的大型综合课程设计”。
现阶段集中实践是32学分,平时大学生科创工作并没有计算学生的学分。但是信息安全系把科创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加科创的积极性。
专业比较突出的学生有的开始有创业打算。有的是因为家庭的创业经历,或是被当前创业政策的吸引。为了促进就业,我们在日常科创指导中,鼓励有潜力的学生申请专利,申请创业启动资金,开创公司。但是学生对于创业还有诸多顾虑,还有学分和考勤方面的约束,真正创业的学生却很少。不过这样的思想传输给了学生,对于其将来毕业就业会产生积极影响。
2.电力特色实践培养
在电力特色的专业定位下开展了电力特色实践培养。利用电力信息安全实验室的软硬件环境,让学生对电力系统通信安全设备有了初步认识。在科创和毕业设计环境增加了电力信息安全的相关内容,在大学生暑假实习期间,教师推荐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到电力公司从事电力信息安全设备的安装和配置工作,让学生对电力信息安全有深刻的现场经验。由于电力信息安全还设计到许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内容,根据我校特点,在科创和毕业设计环节中也增加了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的相关内容,让部分学生了解了工业控制系统中基本的西门子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了解了Stuxnet工业控制病毒的工作原理和防御措施。
3.自学能力培养方法
增加一定数量考查课的大作业的比例,要求学生每个学期完成一份综合性报告,根据老师的大作业要求,查阅文献,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加平时作业中的需要查阅资料才能解决的内容,让学生不仅学会利用课堂知识解决问题,而且还需要到图书馆和网络上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后才能解决,通过这样的过程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4.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实验报告中,必须有实验总结内容。这样可以记录验证类的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问题过程,为论文中实验结果的分析奠定基础。增加英文论文摘要撰写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写好英语摘要,理解摘要主要内容包括论文的研究意义、采用的方法、解决的问题、结论的分析等内容。
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对学生论文撰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要求严格按照上海电力学院论文格式规范撰写论文,对论文中的图表编号、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综述的撰写、方案的描述、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诸多方面进行规范要求。
四、结果与分析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多措施,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仅将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8人次参加了ACM程序设计大赛并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学生潘佳亮在中国核心期刊(遴选)《现代计算机》《较高安全性能信息系统的构建》,陈正卿的论文《HTTP拆分攻击及相关组合攻击》已被中文核心期刊《计算机应用研究》录用。李中平的论文《Android手机远程控制关键技术分析》在中文核心期刊《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发表。
虽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没有孵化出一个科技型企业,学生英文论文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结语
通过对信息安全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教改,提高了信息安全专业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教育方式的改革,传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需要从教学体系上促进以创新教育为目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红娇,魏为民,王勇,等.电力特色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A].第九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通信学会,2012:5.
[2]曾刚.公安院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信息安全专业为例[J].辽宁警专学报,2012,(5):93-97.
[3]黄凤林,张天长,李佟鸿.信息安全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12):198-200.
[4]张仕斌.信息安全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