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风险评估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风险评估论文

风险评估论文范文1

1.1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骨科接受治疗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6例,患者年龄为12~78岁,平均年龄为(32.6±2.8)岁,其中有11例患者进行肱骨粗隆间内固定手术,有12例患者进行拧脊柱手术,有27例患者进行关节置换手术,其他手术患者1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风险评估,首先,设计风险评估单,我院通过多次会议讨论,以《护理安全应急预案》等相关条例为依据,并结合我院骨科具体的护理工作情况,设计了风险评估单的内容,具体的评分内容包括:日常生活能力、压疮风险、跌倒坠床风险、病情变化及其他5个方面,具体的存在风险预测包括压船风险预测、器械风险预测、跌倒坠床风险预测及其他4项。在存在风险方面,主要分为有发生和未发生两个方面。在风险评估单设计出来以后,由护士对患者的5项风险进行评分,并在存在风险拦打“√”,如患者已经出现压疮,则在压疮发生一栏打“√”。评估的时间分别为患者入院时,及以后的每周进行三次评估,每次评估间隔为一天。通过风险评估,了解高风险患者,并在护士交接班时进行风险评估单的交接,并做好高风险患者的防护措施。最后护理人员应该做好护理风险的防范工作。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有2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3%。对照组有8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如表1所示。

3讨论

在对骨科患者进行护理时应用风险评估,不仅需要对风险评估单进行合理设计,而且还需要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准确的判断,并做好风险防范护理。患者在入院24h内由责任护士对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估,主要采用的是ADL评分,通过评分结果,对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这样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从而降低患者发生风险的可能性。在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以后,需要针对评估结果采取防范措施,若患者存在压疮风险,应对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降低压疮的发生。针对已经发生风险的患者,可采取积极的应急措施,并按照事先设立的风险预案对患者进行检测,同时做好相关的记录。在使用器械的过程中也容易导致风险的发生,因此,对器械评估也是非常重要的,护理人员要及时发现器械所存在的风险,消除安全隐患。护理人员还应加强风险评估单的管理,护理人员应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填写评估单,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护理长应对其风险评估单进行核对,并监督护理措施的执行,从而将评估的准确性提高,使风险的防范发挥作用。风险评估护理不仅能够增强护士的护理风险意识,而且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风险评估护理保证了骨科患者的安全,降低了风险的发生率。我院通过对骨科64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研究结果表明,风险评估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工作质量,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风险发生率。

风险评估论文范文2

“风险”一词起源于保险业,包含有多种含义,最常用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指某个客体遭受某种伤害、损失、毁灭或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二是指某种可能发生的危害。因此,自然灾害风险也包括两种含义:一是不同程度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二是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可能带来的危害。近些年有学者对自然灾害风险概念进行了新的讨论。黄崇福对目前国际上较有影响的灾害风险定义归为三类:①概率类定义。②期望损失类定义。③概念公式类定义。并指出此三类风险定义均不能或无法表达风险的内涵,又进而提出了以情景为基础的自然灾害风险的定义,即自然灾害风险是一种未来不利事件的情景,而该情景是由自然事件或力量为主因所导致的。倪长健认为该定义仍有未能充分揭示自然灾害风险和自然灾害系统之间的关系、未能充分表征自然灾害风险的基本内涵、不便于为定量风险评估提供明确依据等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自然灾害风险的新定义:自然灾害风险是由自然灾害系统自身演化而导致未来损失的不确定性。总体上讲,灾害风险评估是一项在灾害危险性、灾害危害性、灾害预测、社会承载体脆弱性、减灾能力分析及相关的不确定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多因子分析工作。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常常存在在实例分析时存在界定不清、集成模式滥用等诸多问题,而其理论基础至今仍比较薄弱是导致以上现象的主因。要想找到科学有效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就必须对自然灾害风险系统的结构及其作用机制有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2自然灾害风险系统要素和风险形成机理

自然灾害风险系统主要由承灾体、孕灾环境、致灾因子等要素组成。承灾体系自然灾害系统的社会经济主体要素,是指人类及其活动所组成的社会经济系统。承灾体受致灾因子的破坏后会产生一定的损失,灾情即是其损失值的大小,而之所以会有损失,根本原因是承灾体有其核心属性———价值性。通常脆弱性是指承灾体对致灾因子的打击的反应和承受能力,但学术界目前对于脆弱性的认识并不统一。孕灾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位于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要素所构成的系统。孕灾环境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当转化达到一定条件时会对人类社会环境造成一定影响,称之为灾变,这种灾变即为致灾因子,基于致灾因子的相关研究称之为风险的危险性分析,故危险性其实是表达了致灾因子的强度、频率等因素,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地震安全性评价,在对孕灾环境和历史灾情的分析研究后以超越概率的形式给出地表加速度来表达某一地区或某一场地的致灾因子危险性。相比于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影响致灾因子的危险性大小的来源相对单一,完全由孕灾环境决定。因此,由孕灾环境、承灾体、致灾因子等要素组成的自然灾害系统,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揭示的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承灾体可以影响孕灾环境,孕灾环境通过致灾因子影响承灾体,三者不仅存在因果关联,在时间、空间上也相互关联,密不可分。而关于自然灾害风险机理的表达,20世纪90年代以来,1989年Maskrcy提出自然灾害风险是危险性与易损性之代数和;1991年联合国提出自然灾害风险是危险性与易损性之乘积,此观点的认同度较高,并有广泛的运用;Okada等认为自然灾害风险是由危险性、暴露性和脆弱性这三个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张继权等则认为:自然灾害风险度=危险性×暴露性×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该观点亦被引入近年的多种灾害风险评估。

3数学方法在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国内外学者对风险评估中使用的数学方法做过系统的总结。张继权等曾对国内外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的数学方法做了较系统的总结,葛全胜等亦对自然灾害致险程度、承灾体脆弱性及自然灾害风险损失度等方面的评估方法做过评述。尽管这些方法因针对的灾种不同而不尽相同(如用于地震灾害的超越强度评估法、构造成因评估法等,用于洪灾的水文水力学模型法、古洪水调查法等),但总体而言,数学方法应用及风险定量化表达已成趋势:

①概率统计:以历史数据为基础,考虑自然灾害的随机性,估计灾害发生的概率,应用多种统计方法(极大似然估计、经验贝叶斯估计、直方图估计等)拟合概率分布函数。由于小样本分析结果稳定不好,为避免与实际相差过大,故要求历史样本容量较大,常应用于台风、暴雨、洪灾、泥石流、地震等灾害的风险评估。

②模糊数学:以社会经济统计、历史灾情、自然地理等数据为数据源,从模糊关系原理出发,构造等级模糊子集(隶属度),将一些边界不清而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并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模糊变换原理综合各指标,能较好地分析模糊不确定性问题。该方法在多指标综合评价实践中应用较为广泛,但在确定评定因子及隶属函数形式等方面具一定的主观性,现主要应用于综合气象灾害、洪灾、泥石流、地震、综合地质灾害等等风险评估。

③基于信息扩散理论:以历史灾情、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为数据源,是一种基于样本信息优化利用并对样本集值化的模糊数学方法,遵循信息守恒原则,将单个样本信息扩散至整个样本空间。该方法简单易行,分析结果意义清楚,虽然近年来受到较多学者推崇和研究,但对扩散函数的形式及适用条件、扩散系数的确定等尚待进一步探讨。该方法已有运用于低温冷害、台风、暴雨、洪灾、旱灾、地震、火灾等灾害的风险评估。

④层次分析:该方法来源于决策学,是一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以历史灾情、社会经济统计、自然条件等数据为数据源。它利用相关领域多为专家的经验,通过对诸因子的两两比较、判断、赋值而得到一个判断矩阵,计算得到各因子的权值并进行一致性检验,为评估模型的确定提供依据。该方法系统性强、思路清晰且所需定量数据较少,对问题本质分析得较透彻,操作性强。该方法已经应用于综合地质灾害、洪灾、滑坡、草原火灾等灾害的风险评估中。

⑤灰色系统:以历史灾情、自然地理等数据为数据源,以灰色系统理论为基础,应用灰色聚类法划分灾害风险等级。算法思路清晰,过程简便快捷而易于程序化,但争议较大,故在国外研究中运用较少,在国内综合地质灾害、风暴潮、洪灾等灾害的风险评估中有所应用。

⑥人工神经网络:以历史灾情、自然地理、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数据源。选定典型评估单元(训练样本),将经过处理后的风险影响因子的数值作为输入,通过训练获得权值和阀值作为标杆;然后将其余单元的数据输入训练后的神经网络进行仿真,进而获得各个单元的风险度。其特点和优势是基于数据驱动,可较好地避免评估过程中主观性引起的误差,但因收敛速度对学习速率的影响会导致训练结果存在差异,且其“黑匣子”般的训练过程难以清楚解释系统内各参数的作用关系。该方法目前已经应用于洪灾、泥石流、雪灾、地震、综合地质灾害等灾害的风险评估工作中。

⑦加权综合评价:同样以社会经济统计、历史灾情、自然环境等数据,对影响自然灾害风险的因子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它们权重,以加权的、量化指标的指标进行综合评估。该方法简单易行,在技术、决策或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和优选工作中有广泛运用,但需指标赋权的主观性仍是难以回避的问题。该方法目前应用于台风、暴雨、洪灾、综合地质灾害、生态灾害、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中。(以上几种方法的综合比较参考叶金玉等总结)各种数学工具的引入不仅为自然灾害评估方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让人看到各具特色的数学方法是对应着不同的自然灾害种类,这也是一种提示:针对不同的自然灾害可以且应当有不尽相同的评估方法和研究途径,但这并不影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走向定量化的步伐。

4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

简单的说,自然灾害具有群发链发的特点,单一一种自然灾害往往伴随或者引发其他伴生(或次生)的灾害,对灾害链的研究,马宗晋等组成的研究小组曾给予高度的关注,史培军将其定义为某一种致灾因子或正态环境变化引起的一系列灾害现象,并将其划分为群发灾害链与并发灾害链两种,而群发的灾害或灾害链所引发的灾情必然是几种不同灾害与承灾体脆弱性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同时,还需认识到,不同自然灾害之间相互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对于这样的情况做单一灾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显然是不合适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的评估就显得更有现实意义。综合自然灾害评估是风险和灾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直到21世纪,学术界的研究方向才逐渐转向多灾种的风险评估。高庆华等认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是在各单类灾害风险评估基础上进行的,它的内容与单类灾害风险分析基本一致,所以采用的调查、统计、评估方法与单类灾害风险评估中用的方法基本相同,与单类灾害风险评估的根本区别是把动力来源不同、特征各异的多种自然灾害放到一个系统中进行综合而系统的评价,以此来反映综合风险程度;Joseph和Donald基于田间损失分布,提出以年总损失的超越概率来表示综合风险;而薛晔等却认为,在复杂的灾害风险系统中各个风险并非简单相加,对目前基本是单一灾种的简单相加的研究成果提出质疑,认为其缺乏可靠性,并以模糊近似推理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多灾种风险评估层次模型,对云南丽江地区的地震-洪水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

国内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研究成果不多,且模型也相对较简单,更好的评估方法也还有待探索,有待更多数学方法的引入。此外,在建立评估模型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自然灾害风险的时空特性,即时间和空间上的分辨率,赵思健认为,同任何事物一样,风险也存在着时空差异,不同的灾种在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上评估的方法和内容应有所区别,这个问题直接影响到该评估的时间有效性和适用范围。因此,由于在某一确定的评估方法下各单一灾种在同一时间空间尺度上的时间有效性并不一定一致,如何考虑这种不一致对评估结果所造成的影响是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尽管有诸多问题困扰着多灾种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的发展,但相比单一灾种的风险评估,多灾种风险评估更符合实际生活中灾害群发的特点,其发展是防灾减灾工作的现实需要,决定了多灾种风险评估是风险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5小结、展望

风险评估论文范文3

采用SPSS14.0统计分析软件包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设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自杀高危患者筛选情况965例住院患者初步筛选出128例具有自杀高危因素的患者。其中经济压力和近期有重大负性生活事件者比例较高,分别为6.84%和3.63%,其次为缺乏社会支持,占1.76%,精神病史和严重癌症疼痛分别占1.24%和1.45%,未发现有自杀家族史患者。

2.2128例自杀高危患者SDS、SAS、SIOSS评定结果及其与常模组的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患者组SDS总分、SAS总分及SIOSS各因子分均高于常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6.59、-20.76、-13.43、-22.45、-9.77、-2.11、-16.38,P均<0.05)。此外,本次研究患者中,SDS、SAS、SIOSS量表阳性率分别为71.88%、39.84%、58.59%。

3讨论

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普遍感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一般人并不会因此产生厌世轻生的念头,一旦伴随疾病、衰老、感情危机、经济压力等难以承受时,人们潜在的逃避心理便会寻求一种极端的行为———结束自己的生命。在中国,自杀已成为全人群第五位死因,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但自杀毕竟是低概率事件,预防和干预存在一定难度。有研究表明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婚姻状况、社会阶层的差异与自杀率相关。90%以上的自杀死亡者伴有心理或精神障碍,最常见的是抑郁症。林云芳等试图编制躯体疾病病人自杀危险因素量表用于躯体疾病病人的自杀预警,认为慢性疾病是自杀的直接原因,SDS、SAS的评分越高,自杀危险性越高。而陈健的研究发现,晚期恶性肿瘤和抑郁症是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的主要自杀原因。本次研究的自杀高危患者评估中涉及了自杀危险因素中的社会、生物学、躯体和心理疾病因素,筛选出的128例具有自杀高危因素的患者中,经济压力和近期有重大负性生活事件者比例较高,其次为缺乏社会支持、严重癌症疼痛和精神病史,未发现有自杀家族史患者。患者组SDS总分、SAS总分及SIOSS各因子分均高于常模组(P<0.05),提示自杀高危患者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症状,且自杀意念较强。且患者组SDS总分、SAS总分及SIOSS阳性率较高,分别占71.88%、39.84%、58.59%。

因此,针对自杀高危人群,本次研究提出以下护理建议:①对高危人群,临床护士加强护理观察。有自杀意念者,会不经意透露自杀线索,可以通过护理观察捕捉信息。自杀线索分言语线索、行为线索及某种状态、综合征线索。因此要重点观察患者的言语行为、精神状态。自杀前的危险征兆,如说“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希望我已经死了”之类的话,异常行为如写遗书、将珍贵的东西送人,异常的情绪变化如悲观、绝望、抑郁,却反常态地平静,这些均可能提示自杀意念已经形成,需引起护理人员警觉。②护理会谈。对于个体的自杀企图和自杀意念的评估,采用开放式的临床会谈来收集资料。会谈是为了确认患者是否有自杀意念,鼓励患者把自己对个人和事物的看法说出来,让他倾诉自己的感受,咨询他们是否有自杀意图或对自杀的感受,并对自杀意图作强度的评估。不存在:没有自杀的想法或计划;轻度的:有自杀的想法,但没有特定的或具体的计划存在,几乎没有自杀的危险存在;中度的:有自杀的想法及一般计划存在,自控能力完整,有一定的危险因素存在;严重的:自杀的想法经常而且强烈,计划是特定的、致命的,手段可行,自控能力有问题,可能存在很多危险因素。极重的:意图非常强烈,一旦有机会就自杀,通常存在很多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论文范文4

1.1对象

下城区疾控中心的32个病原微生物检测项目。

1.2方法

1.2.1评估内容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的指南,对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类、特性、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关系、致病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流行病学特征,预防措施和治疗措施,实验室设施和设备,人员、实验方法、危险材料、实验器材、废弃物处理和突发事件应急控制等要素进行风险评估。

1.2.2评估过程

微生物检测人员收集病原微生物背景资料和信息,进行风险评估,确定风险控制措施,并编制风险评估报告。中心生物安全委员会对风险评估报进行校核,并组织专家评审。

1.2.3风险评估方法

从采样到分离、检测、鉴定等整个实验过程和实验活动中每个环节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一一识别,针对存在的风险,逐项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必须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经过确认的方法进行检测,病原微生物感染性材料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采样检测时必须正确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检测人员必须具备专业背景知识和满足生物安全培训要求,生物安全设备和检测设备的正确使用、检定、校准及维护,菌(毒)株使用、保存、销毁及运输的规范,不同废弃物具体分类处理要求等。

1.2.险评估报告模式

以病原微生物概述、病原微生物检测相关实验活动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人员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其他风险识别及风险评估、控制风险的措施以及评估结论为主线,编写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评估结论主要明确所涉及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等级、需要的实验室防护等级以及个体防护等级等,并对整个实验活动过程中的风险,如人员、设施设备、实验方法、防护措施及自然灾害等方面是否能确保实验活动正常安全地完成进行简要总结。

1.2.5专家评审

组织浙江省熟悉相关病原微生物特征、实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个体防护设备的不同领域专家,对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并不断修订完善。

2结果

2.1风险评估报告

根据收集的病原微生物相关资料和实际评估内容,编制了风疹病毒、麻疹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脑炎病毒、汉坦病毒和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霉菌和酵母菌、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肠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变形杆菌、沙门菌、志贺菌、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蜡样芽孢杆菌、军团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空肠弯曲菌、铜绿假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共32个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包括10个病毒、19个细菌、2个螺旋体和1个真菌。

2.2专家评审结果

2013年12月邀请省、市级疾控中心病毒、微生物、毒理、流行病学和实验室质量管理领域的7名资深专家对32个病原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进行评审。专家们肯定了课题组风险评估方法的先进性、评估内容的完整性、风险评估报告的规范性和评估体系的可行性,并提出4条修改意见和建议:

(1)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活动复杂程度取决于实验活动实际的危险特性,并不一定都需要复杂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应根据各种危险源特征和强度适宜地开展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活动;

(2)风险评估既要识别各种风险源,提出科学的防范措施,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也应避免过度、盲目的防护;

(3)应注意到同一种病原微生物在不同实验活动时潜在的危险性不同;

(4)危害程度分类相同的不同种病原微生物对工作人员可能产生的危害不同。课题组按照专家意见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对评估报告进行修订并邀请专家再次审核修订的评估报告,认为这32个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对目前生物安全实验室,特别是疾控系统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3讨论

生物安全研究的核心就是病原微生物的风险评估。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最新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3版),增加了危险度评估、重组DNA技术的安全利用、感染性物质运输及生物安全保障等新内容。美国疾控中心和国立卫生研究院在《微生物学与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中指出,生物风险评估还应包括对实验工作人员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评价。瑞典传染病控制所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生物安全合作中心,2007年前就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而全面的实验室生物安全评估体系。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其他发达国家也都建立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管理标准。

风险评估论文范文5

目前,国内外城市内涝灾害风险评估主要采用基于指标体系、基于历史灾情和基于情景模拟的评估方法。根据昆山市中心城区的地形、排水管道信息等资料现状情况,本研究选取基于指标体系的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对昆山市中心城区143个规划地块进行内涝灾害风险评估和风险等级区划。

1.1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内涝灾害风险的影响因子包括危险性影响因子、暴露性影响因子和脆弱性影响因子。通过指标筛选法、专家打分法等方法构建昆山市中心城区内涝灾害风险(P)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如表2所示。其中管渠覆盖率(m/m2)为区域管渠长度(m)与区域面积(m2)的比值;实际抽排规模(m/s)为泵站抽排流量(m3/s)与区域面积(m2)的比值。昆山市中心城区内涝灾害风险(P)评估采用百分制评分法。基于昆山市排水能力、地理条件、地区建设等现状条件,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各风险评估因子权重、因子评分等级和内涝灾害风险等级,具体如下式及表3、表4所示。

1.2数据来源本研究中涉及的昆山市中心城区地形、用地类型、排水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数据来源于昆山市规划局,水面率、排涝情况等数据来源于昆山市水利局。

2结果与分析

根据昆山市中心城区内涝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昆山市中心城区的内涝灾害风险等级,具体如图2、图3所示。评估结果表明,昆山市中心城区内涝灾害风险等级整体较高,其中11个规划地块为高风险等级,占地块总数的7.7%;41个为较高风险等级,占28%;低风险等级的地块仅8个,占5.6%。昆山市中心城区的11个高内涝灾害风险的地块中,综合径流系数高是导致其高内涝灾害风险的主要原因,其缘由为昆山市中心城区城市化水平高,大量的城市绿地、城市水体在城镇化过程中被硬化道路、房屋建筑等不透水面侵占。HXA-09、HXA-18、HXD-07等地块由于位于老城区,排水管渠建设时间早,管渠设施不完善且设计标准过低,导致其地块内涝灾害风险等级高。另高铁单元中HXG-16、HXG-19等地块由于地势低洼、排水管道损坏、汇水面积过大等原因,导致地块排水不畅,提升了区域内涝灾害的潜在风险,详见表5。

3结论与建议

风险评估论文范文6

摘要目前关于创业机会来源的观点有多种,各观点既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进一步研究中需要解决系统性及研究方法的问题,未来研究将着力于创业机会来源的系统分析框架的构建,建立基于不同创业机会来源的创业机会感知模型,同时注意创业机会来源的动态性研究及基于不同创业机会来源下的创业风险评估研究。

关键词创业创业机会机会来源

随着对创业研究的深入,基于创业机会的研究框架开始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学者认为,创业机会是创业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其他学科基本上没有涉及到的范畴,创业研究需要围绕创业机会的存在、发现和开发利用展开。通过对创业机会来源进行研究,可更好地进行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把握,以创造更多财富。关于创业机会的来源,有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

1国内外学者关于机会来源的观点

1.1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

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中认为创新机会来自七方面,分别是:意料之外的事件──意外的成功、意外的失败,意外的外在事件;不一致的状况──实际状况与预期状况间的不一致;基于程序需要的创新;基于产业获市场结构上的改变,以出其不意的方式降临到每个人身上;人口统计特性(人口的变动);认知、情绪及意义上的改变;新知识──包括科学与非科学的。前四项来源存于企业之内,后三项创新机会来源包括发生于企业或产业外部的改变。

通过研究德鲁克的著作,笔者对他提出的创新机遇来源的观点有几点认识:首先,他提出的是创新机遇的来源,创业可以有创新,也可以没有,因此,德鲁克提出的七个来源相对创业机会范围是缩小了;其次,他对不同来源的界定不是十分严格,他本人也在书中提到了这个问题——有的事例好像用来说明这个来源可以,用来说明另一个来源也可以。针对这一情况他给出了解释,他提出的观点就好像是从同一座建筑的不同窗户向外看风景,风景会有一定的重复,但重要的是不要有遗忘。

Olm等三位学者认为创业家的好创意与机会是来自以下的来源:先前的工作经验、曾经在此获取产品的市场知识、供货商与客户;从有创意的他人得到机会;得到某一权利、授权或是特许全,购得一个未完整发展的产品;与熟知某一社会、专业或科技领域的专家接触所引发;参加展览会、研讨会、贸易展示、座谈会等所得;搜寻研究先前市场失败的案例,在不同情境下可能成功;复制别人的成功经验,改进做法于不同的区域或区隔市场;把嗜好、兴趣、业余喜好转成事业机会;在个人的经验基础下,发展出事业化的需求;根据个人所需规格,进行研究发展。三位学者主要研究了创业人士得到或获取创业机会信息的方式,对各种可能途径和渠道进行了总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Timmons认为创业机会主要是来自改变、混乱或是不连续的状况,主要有七个来源:法规的改变,如电信法松绑;技术的快速变革,如半导体的莫尔定律;价值链或是配销通路的重组;技术的创新;现有管理或投资者的不良管理或没落;战略型企业家;市场领导者短视,忽视下一波客户需要。

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所谓的创新是能够打破市场现有均衡的创造性毁灭,而此种创造性毁灭的创新基本上有五种形式,分别为:进入新产品或服务;对于现有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或等级引入明显的改善;引入生产或配销的新方法;打开新市场;创造或获取供应的新来源;产业内组织的新型态。熊彼得并没有定义创业机会的来源,但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他定义创新与创业家基本上是一体两面的,这五种打破市场现有均衡的方式要想真正产生价值,也是基于:市场原有产品或服务与需求之间的不均衡(这让改进产品及新产品有机会,使得打开新市场有机会),或者是原有产品或服务的生产组织方式未达到最经济(这使供应的内容及其获取方式、产业内的组织形态、生产或配销方式等有了改革的必要)。这五种创新形式背后的不均衡及不经济就成为创业机会的重要来源。

1.2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

刘合强指出,创业机会主要来自五个方面:包括问题、变化、创造发明、竞争以及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

陈震红等人总结,可将创业机会归纳为技术机会、市场机会和政策机会三类。技术机会即技术变化带来的创业机会,主要源自新的科技突破和社会的科技进步。具体表现在三方面:新技术替代旧技术;实现新功能、创造新产品的新技术的出现;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市场机会就是市场变化产生的创业机会。一般有四类:市场上出现了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的新需求;当期市场供给缺陷产生的新的商业机会;先进国家(或地区)产业转移带来的市场机会;从中外比较中寻找差距,差距中往往隐含着某种商业机会。政策机会,即政府政策变化所赐予创业者的商业机会。

陈海涛等人提出,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是产生创业机会的主要源泉,环境中技术、市场、社会价值和政策法规等方面一项或几项发生变化将产生不同的创业机会。

2几种观点的异同比较

2.1几种观点的共性

通过对各种创业机会来源观点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尽管不同学者的表述不尽相同,但他们所提出的创业机会的来源是有一定的共识的。彼得杜拉克和Timmons都提到了变化带来机会;而德鲁克、Timmons、熊彼得等都认为顾客需求、产业结构是创业机会的重要来源;德鲁克、Timmons及我国的各位学者都提出技术是机会来源之一;我国学者基本将机会来源归纳为市场、技术、法规三方面。

2.2主要的差异

2.2.1研究角度的不同

学者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对创业机会来源不同的观点,通过比较发现,观点差异最大的是Olm等三位学者提出的看法。他们的观点侧重于从个人角度,分析个人如何发现、得到、创造创业机会。Timmons也提出企业家对创业机会发现的重要影响,这使对机会来源的认识角度得到了扩展。而其他学者多是从机会自身这个角度,总结机会从何产生、有什么特征等。

2.2.2同一范畴下所关注的重点不同

尽管许多研究都认为变化带来机会,但不同研究关注不同的变化,如德鲁克关注顾客变化,Timmons则提出法规变化。中外学者都提出市场机会,但不同学者对它的解释不尽相同。

2.2.3中外学者关注焦点不同

我国学者普遍认同市场、技术、法规是机会的主要来源,同时对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关注较少(刘合强的竞争观点相关,但弥补竞争对手的缺陷和不足更多是从服务、产品角度,缺少对生产组织方式的思考),而国外的学者对此则普遍给予关注,多位学者都提出相近观点。

2.2.4机会来源范围的不同

多数关于机会来源的观点都是从外部来分析的,也就是认为机会来自外部。宋莉则是从内外两方面来分析,Timmons提出企业家本身也是机会来源的一个方面。

3创业机会来源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3.1对创业机会来源研究的系统性及连续性

通过比较发现,观点的差异有相当部分是因为对创业机会来源的定义不同。来源有的指机会产生的根源,有的指机会的表现形式及如何发现、感知创业机会,前者涉及真实的商机,后者是对商机的感知、发现。定义不同,导致出现不同的观点。德鲁克提出的观点甚至跨越了两种不同定义:他提出的“意外的事情”、“不协调的事情”这两种机会来源是基于个人如何发现机会,他本人也提出,他总结的七个创新机会来源中,前四种基本是一种征兆。正是这些不统一,阻碍了创业机会研究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研究成果虽然多样,但对有志创业人士来说,形成一种繁杂而无从选择的局面,进而降低这些成果的实际运用。

3.2创业机会来源研究的方法

许多创业机会文献主要采用质性的研究,国内外学者通常会对创业企业进行一定的观察,在积累了一定案例的基础之上,进行归纳与总结,如德鲁克在介绍不同来源时就列举了比较多的例子。在个人有限观察的情况下,所总结归纳的机会来源相对不全面、不系统。因此如何把质性与量性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一些统计分析、聚类分析的方法等是十分必要的。

4创业机会来源研究未来趋势的预测分析

4.1创业机会来源的系统分析框架

德鲁克一直强调,创新机会应该可以被系统地研究、找寻、发现。基于前人研究及大量的成功案例,创业机会来源应该也具有一定的系统性。目前许多机会来源的总结都直接或间接借鉴了国外的研究成果,如何将已有的成果总结与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进而使建立的机会来源系统框架符合中国国情。

4.2基于不同创业机会来源的创业机会感知模型

大多学者都认同:不同创业机会,其初期的表现特征完全可以被创业者识别。那么基于不同来源的创业机会有什么特征、表现方式如何、影响其被感知的因素又有哪些?创业人士如何提高对机会识别能力?这都需要研究建立创业机会感知模型进行识别和判断。

4.3创业机会来源的动态性研究

创业机会与外部环境密不可分,而环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着变化,创业机会也自然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我国创业环境有什么特征?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何?不同时期、阶段将产生哪些类型的创业机会?针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将使创业机会研究的成果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4.4不同创业机会来源下的创业风险评估研究

不同来源的创业机会带来的创业风险是不相同的,在识别创业机会时有必要准确把握各种机会可能带来的风险特征,从而在创业过程进行主动地防范。通过分析基于不同来源创业机会的创业活动的风险特征,建立基于不同机会的创业活动的风险评估框架,使未来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得以有效防范。

5结语

各位学者基本上是基于各自的观察总结出机会来源的可能,不同的观点有区别又有一定联系,同一学者提出的机会来源其划分标准也不能相对统一。总之,目前的研究还缺少系统性,研究成果虽然多样,对创业者来说,反而形成一种繁杂而无从选择的局面。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重视改进研究系统性及连续性的问题,不断改善研究方法,重视基于不同创业机会来源的分析研究模型的建立,提升研究成果的实际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6彼得·德鲁克著.蔡文燕译.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7林强,姜彦福,张健.创业理论及其架构分析[J].经济研究,2001(9)

8林嵩,姜彦福,张帏.创业机会识别:概念、过程、影响因素和分析架构[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6)

9陈震红,董俊武.创业机会的识别过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