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

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范文1

关键词:管理会计信息化;业财融合;财务共享

管理会计是属于传统会计的一个分支,包括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体系两个部分,其核心理念是为企业持续创造价值。管理会计通过对各项数据进行收集整合,提取信息给管理层,帮助企业决策更加高效。从2000-2006年,ERP系统开启了管理会计信息化业财融合的实践。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企业的升级带来的海量数据使得传统的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产生的信息被忽略,信息含量不充分等这一系列问题导致管理层的决策和企业实际结果出现巨大差异。根据2015年国务院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家会计学院秦蓉生认为“互联网+”必然促使会计信息化体系,包括会计云平台的建设,会计全流程的服务监管以及会计人才培养新生态的出现。《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2016年至2020年)》文件强调了业财数据的融合与互联,为大数据在管理会计信息化领域应用指明了方向。

5G的面世使得大数据将在数据规模、数据形式、决策流程等方面对管理会计信息化造成重大变革。大量的数据可以根据需求量化从而揭示商业活动规律,挖掘企业隐藏价值,可以为管理会计信息化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研究现状

现阶段的大数据文献主要涉及计算机科学、工商管理、工程、遥感测绘等领域,研究题目集中在大数据基本理论、数据存储以及应用领域。大数据和会计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大数据对审计、财务管理、会计领域的影响,大数据与云会计,大数据对管理会计人才需求的影响、大数据下的ERP会计平台建设等。管理会计信息化的研究比较滞后,文献主要集中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电算化,管理会计软件,财务管理软件,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电算化,专门研究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成果较少,主要原因是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界限模糊,管理会计基础理论创新不足,现有体系缺乏标准(张超,2015)。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区别体现在财务会计师是事后会计,负责核算和监督,管理会计则分为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以及事后评价。管理会计信息化是在信息化大环境下衍生出的新型管理模式,不受传统会计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可以集成企业流程数据,实现各个环节的同步高效运转,用技术为企业增值。

许金叶(2014)提出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顶层设计思想,认为应该从企业财务共享、财务管控及全面预算管理的角度研究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践问题。胡仁昱和孔令曼(2016)提出现代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框架:财务管理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全面预算系统、标准成本系统、存货控制系统和业绩评价系统。周国钢则提出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应包括本量利分析,短期决策和中长期决策、全面预算、业绩与激励等模块。我国管理会计软件已经覆盖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运营与战略管理等主要领域,但是缺乏深层次应用(张继德和刘向芸,2014)以及系统之间深度集成(李彪,2016),财务数据共享成本高昂,数据标准不统一,软件接口不规范(陈秀凤和王素义,2012),管理会计软件功能实现程度远低于财务会计(吴花平,2015)等问题。现阶段管理会计信息化逐步开始从独立的应用工具向集成式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构建过渡(李彪,2016)。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与应用

在行业应用方面,我国制造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从管理会计单一模块开始发展,韩向东从预算管理和业绩评价方面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单一会计模块上成功的案例。王东旭设计了房地产行业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海尔集团建立了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但大部分企业仍习惯于使用传统财务会计的方法,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管理会计数据分类不明確

不同的制造业产品各异,生产经营过程差异大,例如,离散制造业和流程制造业,不同的企业对于数据的获取要求无法统一。当前使用的管理会计信息化软件大多为通用软件,一方面,数据输入仍然依赖于一线数据操作员,管理会计人员需要主观判断各种数据的适用性,另一方面,管理层得不到有用的信息支持决策。企业管理层决策不仅需要实时收集分析内部流程信息,更需要获取企业外部宏观环境、市场份额、竞争对手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调整战略,但这些外部信息不透明,获取困难,即使以高昂的代价得到相关数据,业务人员也不清楚如何将其准确录入信息系统。

(二)数据实时性差

银行、保险业信息化建设比较完善,制造业信息化由于产品制造流程复杂,生产制造环节还未实现完全数字化、网络化,很多数据无法及时收集筛选,也无法精确分类,造成信息提取困难。例如,在作业成本法中采用书面文档输入再进行人工核算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同时输入的方法,耗时长,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得不到保证。而中小型企业由于成本原因,更习惯以书面文档的形式进行数据输入,信息化程度极低。

(三)信息传递流程不合理

企业对于生产流程的设计不合理,使得信息的传递出现递延,降低生产效率。例如,传统的原料采购流程是库存数量低于安全警戒线,系统向生产部门发出警报,生产部门复核后向采购部门申请,然后由采购部门做出决策,再同时反馈给生产部门和财务部门。这个流程可以简化为工厂检测到原材料库存低于警戒线,然后将预算、生产进度报告、原料需求等数据一并传送到采购部,由采购部复核后直接下订单,再把采购单传递到财务部门,提高生产效率。

(四)信息提取能力差,无法挖掘数据价值

企业每日产生海量数据,但是缺乏有效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导致获取的信息无法进行有效分析。现有的管理会计软件多为通用系统,缺乏针对特定行业的专业软件,使得投入产出模型、线性回归等管理模型和公司无法应用于实践。

三、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发展趋势

一个完整的决策支持系统应该包括以下要素:系统和组织的匹配度、业务流程再造、系统的集成度,包括客户管理系统和供应链系统以及系统的安全和数据的存储。为企业量身定制合适的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需要大量调研,成本高,耗时长,目前能够满足这一需求的国内开发商比较少。我国制造业还未实现制造类供应链上集群企业间管理会计体系的融合。为了使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的搭建过程规范有序,可以采用质量管理应该遵循的科学程序PDCA循环法。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行业实施必然要与行业相结合,财会业务的整合是对未来的财务从业者的基本要求。随着人工智能的推进,信息系统可以自动采集、筛选数据,无需基础会计人员录入,会计师的增值必须通过基础会计核算到管理会计的过渡实现,会计师必须深入公司业务,服务于管理和一线运营。对于现阶段的国内大型集团公司,财务分工极为精细,每个职位涉及的工作零散,在职人员很难全面了解财务流程,因此未来的会计师需要通过参与完整的项目周期,培养全局观,使得财务人员从公司层面了解业务运营的整体流程从而使得管理会计的实施和公司运营过程保持一致,在了解运营流程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公司战略目标的管理会计信息体系,根据业务流程拆分数据,建立符合公司长远利益的财务共享中心。企业可以从各个业务部门选调人员到财务管理部门,加强财务机构的业务建设,改变分散、唯一的工作方式。例如:华为就制定了财务干部与业务干部的双向沟通计划。任正非表示:要在财务机构中加点沙,形成具体的形象,而不是替代现有的财务人员。财务业务整合可以通过下面几方面实现。

(一)参与项目管理

基层财务人员分工明确、很难全面了解财务工作。企业可以将财务人员引入不同的项目,一个项目从开始到完成是一个完整的周期,随着项目的推行,财务人员可以对业务流程有全面细致的了解,为财务职位晋升奠定基础。

(二)参与业务分析

未来对于财务人员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财务分析,而是基于业务的财务分析。传统的财务分析是通过财务报表对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给管理层提供决策和控制的依据,而基于业务的财务分析核心是资源配置最优化支持业务发展,需要财务人员在项目开始前与业务人员沟通,根据业务流程定义重要的时间节点,建立计划,量化预算报告,提前做预测,制定阶段性的运营指标,并让业务人员评估修订以满足业务需求。业务推进过程中,财务需要根据实际数据分析误差原因,修正预算报告,会计提供复核资料,三者互相促进,推进业务资源分配最优化过程。另一方面,会计师需要同生产部门和后勤部门合作获取成本数据,他们还需要和销售人员和运营部门沟通,了解公司的利润来源和运营模式,得出务实的结论。

云计算作为分布式计算的一种,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大数据通过多服务器处理分析结果及时返回,具有成本低,可定制性强的特点,中小企业可以在云会计环境下构建自己的信息系统。重庆理工大学的云会计研究团队构建了基于云会计的信息生态系统,提出了云会计定制过程的可信性评估方法。财务共享中心的成立还能加快会计职能的转变,重庆理工大学的万家盛团队构建了财务共享服务的云平台框架。

财务共享中心的成立和实施可以打破数据隔阂,形成标准制度,流程化管理,使得企业对基础核算岗位的会计人员需求大大降低,管理层打造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来促使业务和财务的融合,增强企业竞争力。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引进数据仓库、数据挖掘,网络XBRL等技术进行高效整合。财务共享中心除了服務于财务领域,对于非财务的数据处理和挖掘也显示出其重要性。比如:客户偏好、客户满意度、交易频率,交易金额,交易方式等,这些非财务数据更能影响公司的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等,因此这些非财务数据的挖掘和收集是更加重要的竞争力,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所需要的数据也由单类型结构化数据向多类型非结构化数据逐渐转变。数据挖掘可以在无序的数据集中揭示潜在的模式,作为决策的支持依据。挖掘对象可以是任何类型的数据源,包括数据仓库、文本、多媒体数据、移动端数据、网页数据、时序数据等。会计师可以根据企业的业务流程在不同的节点采集数据,根据企业的业绩目标和利润来源,将收集的数据分类,一部分数据建立模型,剩下的部分建立验证集,用以测试模型的精确度。如果模型对于采集的样本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以用来对估值数据的未知变量进行预测,用以控制风险、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目前掌握大数据挖掘工具的管理会计人才缺口巨大,财会从业人员除了掌握会计、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对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统计学、法律学这些非财务类学科有一定的积累和实践,目前的研究还未涉及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能力框架搭建。黄永金曾提出建议将数据处理能力作为必要的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框架组成部分之一,并纳入会计资格考试体系的核心考核内容。高校的财会专业也应该加入大量的计算机科学方面的课程,培养既精通信息技术又精通管理会计知识的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敏李,薛恒新.环境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规划与设计[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10(15).

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范文2

然而这一全新的营销观念,对国内大部分企业或商家至今尚未得到充分认识,他们既不重视消费者资料库即认知消费者特点对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也不研究据此发展各种利益之间关系,其品牌关系力量可想而知,所以不难理解这些企业为什么在市场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本文以国内食品行业中的西部啤酒、草原新发和蒙牛为案例进行整合营销剖析,以寻求为我国相关类型企业整合营销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西部啤酒公司实施整合营销战略

地处西北的西部啤酒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西部中小型企业,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立足,就必须首先使内外部一切可能的资源都能够得到合理调配,同时必须解决品牌的传播效应问题,而这正是整合营销的独特功能。

1.设立整合营销中心,协调营销传播中所有可管理的部分

由整合营销中心分管其下属的企划公关、产品研发、销售服务三大职能部门,负责具体市场营销工作,如广告、公共关系、人员直销、销售促进等,将之调整为一个连贯的、统一的整体。同时,以营销为中心,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工作为营销服务。发挥各类资源优势,推进全员营销局面的形成。

2.规划企业的内部资源,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通过部门整合将原先分离于数个部门中相互有关联的岗位和部门整合为一个职能部门,避免部门和岗位的重复设置及水平沟通障碍。消除政出多门的现象,减少沟通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将品牌价值扩展到内部供应链每一环节的管理上,消除内部营销传播计划不与外部营销传播计划相一致的矛盾,可能会使大量的营销传播花费被浪费掉。

3.建立合理的信息管理系统

使整个公司的PDCA循环建立在以信息为核心的基础上,根据信息系统提供的准确信息由决策系统进行决策,然后根据决策和相关信息由相关部门制定相应计划,再由执行部门根据计划下达指令给相应机构去实施,最后由执行部门反馈情况给相关部门及时进行检查和反馈。通过决策系统、计划系统、执行系统和检查反馈系统对信息的共享和充分利用来完成整个循环。

4.推动企业财务与战略决策系统整合

通过关注顾客,获取顾客价值信息,使得公司能以可评估的“投资回报率”为基础来进行营销传播投资,公司可以得知整合营销传播能给公司带来的价值。同时要求企业从产品质量、人力资源配置、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战略、组织方面的全面改造,以真正发挥整合营销的功能与作用。

二、草原兴发整合营销案例分析

草原兴发利用短短几年时间,就从几千万元的规模迅速发展到现在十几个亿的规模,在市场上迅速取得成功,可以说是和企业秉承整合营销理念,在构建营销网络的同时,把市场真正做到终端分不开的。

1.抓住顾客消费心理,打造绿色理念

“草原食品,绿色天然”是草原兴发的经营理念,也是他们对消费者的承诺。草原兴发地处内蒙古大草原,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公司的产品绿鸟鸡、羔羊肉、四野小菜、四野杂粮都是生长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纯天然,无污染,而且广阔的内蒙古大草原本身就给了消费者一份无尽的遐想。这正迎合了现代消费者追求食品安全的心理。

入世后,中国食品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一个最大障碍就是食品安全问题。目前公司的产品已经得到国家绿色食品的认证,从产品质量上已经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现在又建立HACCP组织,进入GMP规范运作程序,得到国际公益认证。公司的产品野菜系列已经获得了美国O-CA有机食品认证。

2.有效的品牌运作

企业品牌运作最初是通过媒体宣传,导入市场后,开始注重网络建设。从1994年开始,草原兴发先后投资2亿多元在全国构建了一个强大的营销网络。目前在全国60个大中城市建立了分公司和销售处,作为区域市场开发中心和物流中心。在中心城市发展超市店中店、自营及加盟便利店,在大型超市出入口、广场夜市等人流密集地段建设烤店,部署个性化的销售网点,拉近公司与顾客的距离;同时,在周边二级、三级市场主要发展总、分销商。在食品行业中,草原兴发目前是独一家。这样做既可以解决与中间商在文化的沟通和融合方面存在问题,又可以避免一些大型零售商(如沃尔玛等)为了突出树立自己的品牌,抹杀企业的品牌的现象发生。

3.打造便利通路

草原兴发通过各种途径建立强大的营销网络,与消费者零距离接触,实行终端零售。一是控制大的超市,目前草原兴发系列产品已进入家乐福、万客隆、天客隆、超市发、华联、沃尔玛、麦德龙等几百家大型食品超市,在超市中建立店中店,店中柜,主导产品十分畅销。2000年以来,草原兴发又本着“占领大市场,方便居民消费”原则,重点选择了北京、河北、武汉、上海、广州等地的几百家超市,实施了以“绿化超市工程”、“电视导购工程”、“千羊万头工程”为核心的活化卖场战略。同时,重点实施文化营销工程,突出内蒙古的民族特色和草原特色,促进企业与消费者的沟通;另一方面,加强活化终端的文化宣传导购,倡导理性消费。

二是建立终端市场,如建立草原兴发涮园、草原兴发绿色食品店和社区便利店。草原兴发涮园是通过连锁方式,由草原兴发涮园总店授权各大中城市自愿加盟、有一定实力与经营能力的中高档酒店,在总店指导下经营。涮园实行统一店面设计、统一操作规范、统一使用草原兴发的商标、统一形象标识,统一配送的管理方法。并在经营上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文化的塑造。

三、蒙牛整合营销案例

随着“超级女声”的热播,“蒙牛酸酸乳”品牌知名度大大提高,成千上万套印着“超级女声”广告的蒙牛酸酸乳包装盒、宣传单四处可见,蒙牛酸酸乳的销量激增,其品牌也变得与“超级女声”密不可分,并为中国企业界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整合营销案例。

1.产品借机转型

蒙牛的战略目标很明确。根据AC尼尔森的统计数字,2004年蒙牛乳业已占液体奶市场的22%,成为蒙牛的主要收入来源,占其总营业额的85%左右,但其毛利率却由25.1%下跌至22.3%。蒙牛一贯擅长利用事件进行营销,此次公司正是希望借机转型,调整产品结构,由主攻液态奶同时进军酸奶市场。

2.整合广告、传媒终端

蒙牛将酸酸乳的目标消费群体定位在12至24岁的女孩,并选择首届“超女”季军张含韵为形象代言人;以“酸酸甜甜就是我”为号召的广告,此广告已在以中央电视台为主、各地卫星电视为辅的电视广告中迅速铺开。

活动及产品层面的传播是蒙牛此次宣传的侧重点之一。在五大主赛区———也就是蒙牛主攻的五大市场,各种媒体对活动的报道此起彼伏,使活动深入人心。借助“超级女声”之势,蒙牛还设立了“超级女声”夏令营:凡购买酸酸乳夏令营六连包即有机会参加抽奖活动,中奖者可以免费去长沙观看“超级女声”总决赛,还有机会享受长沙游。此活动进一步与终端销售进行结合,将活动影响力转化为产品销售力。

3.渠道整合

以前蒙牛主打产品液态奶已有较成熟的渠道,液态奶的运输量大,需要大包小包的物流操作,需要长宽渠道的配合,以减轻仓储的压力,因此蒙牛采取了经销商销售的方式,由经销商根据各自地区的特点,采用进商场、超市经营以及自营等销售模式。但目前,蒙牛酸酸乳还没有在市场上形成点对点的渠道模式。

四、结论

整合营销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为理论家所推崇,其中不乏很多勇于大胆探索的企业,但在实际操作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观念、企业运行状况、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对理论的理解、吸收往往停留在表面,使营销效果无法达到最佳。有的企业仅仅抛出一个口号,缺乏规范化的执行过程和科学化的分析过程,最后仅得到华而不实的结果。那么,如何用整合营销这一先进理论指导企业实践,加速中国企业的发展,是每一个企业决策者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

1.整合营销是实现整合营销的前提

整合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问题,为提高整合营销的输出功能与效率,实现企业价值,就必须首先重新调整企业内部人力资源配置,规划协调各部门为一个连贯的、统一的营销整体,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

2.新营销观念是实现整合营销的关键

整合营销是以当今及未来的社会经济为背景的先进的营销模式,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大市场、大系统、现代化等理论。它不仅追求自身企业系统的最优化和高效率,而且,还扩展到供应商及消费者之间的整个大系统的优化和高效率。因而,企业必须革新传统的营销思想,实现思想观念上的升华,逐步形成具有时代特征的整合营销新观念。

3.先进的科学技术是实现整合营销的手段

整合营销是建立在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基础之上的,广泛地采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先进的通讯技术等,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信息系统,强化企业的数据库营销和整合营销传播设计,实现企业与消费者的有效沟通。

4.建立品牌营销终端市场是实现整合营销的重要保证

企业一旦在消费者心理中形成了品牌营销网络,确立品牌终端市场,它将成为后来者进入该市场的壁垒,从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

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范文3

一、ERP财务系统实施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企业文化对ERP财务系统实施的影响分析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下形成的,成为企业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共同意识、职业道德素养等的总称。企业文化的创建与完善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发展环境,如何一个企业发展中缺乏核心理念,那么就像是一个组织没有信仰的宗教。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文化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企业实施ERP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够通过现代化的软件程序的方式将企业过去制定的业务流程等固定下来,避免操作的随意性。从而实现企业内控的信息化、过程化管理,尽量减少那种领导一拍脑袋就决定的行为发生。可见,如果在此过程中缺乏上级领导、企业普通员工的配合、理解,就会对ERP系统的实施带来困扰。那么此时的企业文化就会对企业的变革、ERP财务系统的实施产生负面影响。

(二)ERP财务系统内部财务人员面临的挑战

ERP财务系统的而事实,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已经完全超过了传统的、简单的财务工作层面的要求,更多的是关于技术层面的问题与要求。在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系统中,企业的财务人员需要手工录入数据资料,例如:FMIS7.0系统;在ERP财务系统实施后,需要通过企业的物资采购部门的ERP系统将各种凭证进行传输,并自动在财务系统FMIS的融合中形成各种会计凭证。从这项工作的表面上看,似乎那些不懂得财务管理知识的人员也能完成,如果企业的会计人员岗位临时空缺,也可以找别人代替,或者企业可以将会计岗位进行合并。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从表面上看,企业的财务人员的工作量、直接处理的业务量的确是减少了,但是,谁又能够保证所有的录入数据是完全正确的呢?可见,企业的财务人员不是没事可做了,而是要做的更多、更复杂、更详细、更规范了。由于不同的因素,财务人员的个人业务能力也不尽相同,随着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重视与培养,很多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个人素养、职业道德、理论基础、实践经验等都得到了提升,但是,真正懂得会计软件的操作,懂得会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懂得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懂得技术研发、懂得生产流程的财务人员几乎是凤毛麟角。

(三)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的ERP财务系统的权限问题

一般而言,各企业在上线ERP系统基本是由企业的财务部门牵头完成的。为了实现对企业整体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与优化,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为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科学的、全面、持续的会计核算与监督,为了为企业的经营决策者提供更有价值的战略参考数据资料,一定要保证ERP财务管理系统的顺利实施。由于ERP系统是建立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基础上的,因此,对于不同的职能部门有不同的权限设置。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具有所有的权限,也没有任何一个部门会利用便利条件一手遮天,瞒天过海。但是,这样的结果又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需要不同的职能部门能够提供一些基础性数据、资料,以便在ERP财务系统实施后,企业的财务部门能够进行相关的业务操作。

(四)ERP财务系统运行维护中的问题

ERP财务管理系统的成功运行仅仅是万里迈开的第一步,在ERP财务系统运行的开始也就意味着该系统的长期性维护工作的开始。系统运行中维护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到该系统的长期使用效果。由于很多员工已经熟悉了原来的管理系统,因此,在改换ERP后很多企业的员工会产生不适应的问题,由于操作界面的复杂性,使得员工在操作室一旦出现错误将无法退回,因此,对于系统中的很多功能员工不敢大胆进行尝试,这也就产生了对系统的畏惧和生疏感。可见,对于ERP系统的维护问题是保证该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前提。

二、完善ERP系统的实施,保证企业的成本管理效率的提升

(一)构建完善的网络体系,保证企业成本管理的准确性

ERP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是建立在稳定的、完善的数据网络基础上的。因此,企业在ERP财务管理系统运行的同时,必须保证其数据通信网络的稳定性。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云计算技术的逐步完善、网络系统的强大支持都为企业ERP财务管理系统的运行提供了保障。ERP系统的建立,其主要目的就在于迅速扩展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步伐,对于相关的采购、库存、消耗等不同的数据子系统,使其想着纵向、横向的双方向、立体式的范围拓展。因此,完善的ERP系统将为企业的成本管理提供详实的、准确的数据资料,对于企业的全面成本管理与控制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二)转变观念,确立企业成本管理的核心地位

在实施ERP系统后,企业的业务处理、财务处理都集成在一个信息系统中,真正为企业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高度统一,这种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的完美耦合,大大提高了企业业务处理过程的自动化,使得企业内部信息实现了高度共享。企业的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总览,其拥有的信息量更为完善,因此,各部门应积极配合企业的财务部门做好成本核算、成本管理工作,形成成本管理的中心地位,为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利益奠定基础。

(三)提升企业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企业成本管理创造条件

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范文4

【关键词】 价值行为价值管理决策管理有限理性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人才,认为“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的经济”,随之出现了一系列如人力资产、人力资本等与传统的物力资产、物力资本等相对应的名词。究其根源:人的行为能够产生价值。因此,在进行价值管理的研究时,就应以行为为切入点。我们在此所提及的行为,仅仅是指企业中员工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行为,也就是劳动者的经济行为,而不包括其他的与生产经营不相关的行为。

行为是价值的本源,内存于人体内的脑力和体力作为人力资源,就是价值的源泉,是通过人的劳动行为产生价值。基于此,徐国君提出行为价值管理的理念,同时将行为价值管理界定为:“以附加价值(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为目的、以行为的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活动或方法。”现行传统的财务管理主要把目光局限在物力资源以及物力资源价值的管理上,而忽视了对价值的真正源泉(行为)以及价值创造的主体(人)的管理。而在明确了行为与经济价值的关系之后,就要把价值管理的核心转到对行为价值的管理上来。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各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正在加速增长。过去,企业拥有好的技术或更多资本就有更好的竞争优势,而如今,提高公司竞争力的关键则是拥有高素质的人才以及这些高素质人才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即通过高效的行为产生高质量的价值。

要提高行为的价值,首先就是将行为价值管理的目的进行细分,落实到每一个员工、每一个部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认识到只有当企业这个“蛋糕”做到最大时,个人分得的“蛋糕”才会最大,从而使每个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掘。基于此,本文认为,员工的行为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如何选择有效的行为,如何对选择的行为进行有效实施,就要利用决策思维,运用决策管理方法中的有限理性方法,利用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相结合的方式,对员工的有效行为进行选择,排除无效以及行为价值增值小于减值的行为。

二、行为价值管理决策机制初探的理论基础

1、有限理性经济人假设

我们在提出员工自我管理、自我决策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员工(人)所具有的本性。关于人性的假设,古今中外的学者们先后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提出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和“复杂人”等人性假设。有限理性概念最先由赫伯特西蒙(Hebrertsimno)提出,经由奥利佛·威廉姆森(Olvierwlliimasno)引入新制度经济学文献,最终成为经济组织分析的基本假定之一。

由于人的行为在注意力、感知力、信息加工能力、记忆力等方面普遍存在着局限性,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复杂动态多变性,所以人们在进行种种行为时,在某种主观性很强的情况下,很难考虑到所有可能的情况,从而做出强烈的个人色彩的主观判断。西蒙认为人的理性要受到三种限制:“每一备选方案所导致的后果的不确定性、不完全了解备选方案以及必要计算无法进行的复杂性。”这是因为人的行为要受到复杂环境的限制,而且这种限制是人所不能控制和掌握的。除此之外,有限理性还表现在信息不对称和私人信息等方面。因此说人是有限理性的,套用传统的企业员工的人性假设理论,我们可以说人是有限理性经济人。我们在研究对员工的行为进行选择的问题时,一定要以此为基础方能顺利进行。

2、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20世纪50年代之后,人们认识到建立在“经济人”假说之上的完全理性决策理论只是一种理想模式,不可能指导实际中的决策。在这一背景下,赫伯特·西蒙(Herbent Simon)提出了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标准,大大拓展了决策理论的研究领域,产生了新的理论——有限理性决策理论。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该理论存在三方面的局限,使得员工不能理性地进行决策:第一,外部环境,包括有限的时间、信息以及资源条件等;第二,组织限制,包括意见一致的需要、共享的观念、合作、公司文化和结构、伦理价值观等;第三,个人限制,包括个人对声誉/成功的渴望、个人决策方式、满足感情需要、应付压力等。由于存在以上的种种局限,使得员工在对自己行为进行选择的时候,可能不可避免地受到自己价值观的影响。为此,我们在对能产生价值增值最大化的有效行为进行选择时,也应考虑到这一点。

三、基于行为价值管理的决策机制初探

就员工作为自己行为的决策者来说,应该在决策制定过程中尽量避免有限理性中非理性的一面,从而降低方案的不确定性。为避免员工个人决策的主观性,本文提出的最优理念是: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应该相结合。也就是说,员工对自己行为进行决策的同时,也要适时地运用群体的力量对该行为进行抉择。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行为都既要运用个人决策又要运用群体决策,那样慢慢演化下去,就都变成了群体决策了。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可以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纯正的个体,大多数人都同时属于多个群体,对个人来说,不同群体为其成员提供不同的利益,满足个体不同的需求。但是,关于个体和群体的关系,我们始终强调要把握一个“度”,对此我们可以运用“刺猬法则”的原理进行解释,“刺猬法则”原本强调的只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用在这里主要是想告诉读者,个人在群体里应该处的位置,既要保持个人的独立性,又要协同合作体现团队精神,是一种亲密有间、不远不进、恰当的合作关系。我们通常强调个人的独立性,个人决策具有简单、迅速、责任清楚的优势,但是也不能忽视群体的力量。群体决策具有个人决策所没有的优点:第一,能提供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第二,能够增加观点的多样性;第三,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和可行性。但是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决策时间过长、产生从众压力、少数人控制以及责任不清等等。我们现在不讨论群体决策优于个人决策还是个人决策优于群体决策,关键在于如何把这两方面以一种更好的方式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决策过程的有效运行。这样既避免了个人行为中的“搭便车”现象,又避免了群体的共同偷懒现象。

一般地,当员工的行为决策任务比较简单而且明确或程序确定时,即基本上是属于封闭性决策任务时,直接的个人决策就可以了,不必一味地进行群体决策。而当决策任务是处于复杂性与开放性程度相当高的风险决策任务时,不管最后是由个人决策还是由群体共同作出决策,其间的群体讨论都将会有助于决策质量的提高。

但是现实社会中的群体并不总是“纯净”的,比如在对一项行为进行选择时,容易受到种种因素的干扰,要使群体能适时发挥一定的作用,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好的领导者,能够听取群体中的不同意见,进行收集整理,鼓励大家各抒己见。萧伯纳曾经说过:“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种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虽然,该行为在实施后产生的价值对每个人来说,并不都是最大的,肯定会出现不一致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集体讨论,衡量该行为对整个群体以及整个组织的影响力,以及提出如何实施该行为可以产生价值的最大化,从而进行最优化选择。

从内外部环境的角度来看,管理者应为员工创造一个比较健全、完善的企业内部市场环境,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价,通过一系列机制的设立在员工观念里建立“个人努力—绩效—薪酬—个人满足”的稳固联系,并让其成为员工个人价值观的一部分,从而把企业的目的变成员工自觉的行为,使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相统一,并且企业价值观的确立是建立在对员工个人价值观的尊重基础之上的,从而实现员工的自主管理。也可以在内部引入外部竞争机制,打破传统的行为约束的框架,让员工有权选择自己认为合理、高效的行为,并使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同时被企业内、外部市场接受,通过市场优胜劣汰的规律,迫使员工自觉加强自我管理和监督,提高技能水平,勇于创新。再者,可以让员工将自我定位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市场,运用市场机制自我管理,促使他们更加关注于自身行为价值净值的提高,更加注意自身价值的体现,也更能分清责任,及时了解自身的工作情况,不断改进与完善,实现自动调节的作用,使他们在思想上、感情上归属于所在企业,这样才能发挥其人力资本的主动性,从而产生更大的行为增值。

四、结语

本文首先从行为能够产生价值入手,说明对人的行为进行管理的重要性,从而提出如何发挥个人行为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企业中的员工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又考虑到人所具有的有限理性经济人的本性,试想如何不加任何控制的任凭员工自我抉择,可能会出现极端现象,如个人利益最大化与企业目的相分离。鉴于以上考虑,本文提出,在对员工行为进行选择时,可以运用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相结合的方式,定性衡量员工行为产生的价值,从而有利于员工对自己行为的自行调整和改善,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行为价值管理决策机制的研究适应了时代的发展,是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本文基于人的有限理性决策理论对行为价值管理方面的研究只是初步的探索,对于决策理论与行为价值管理的如何更有效的结合,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注:本研究受2011年滨州学院“青年人才创新工程”科研基金项目“基于合作博弈思想的价值创造行为引导机制研究——对传统财务管理的再思考”(BZXYQNRW201106)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徐国君、刘鑫:行为财务管理探索——以价值管理为中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 丁丽莉:基于合作博弈思想的价值创造行为引导机制初探[J].财会通讯,2010(11).

[3] 斯蒂芬.P.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4] 理查德.L.达夫特著,李维安译:组织理论与设计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5] 李广海、陈通:基于有限理决策机理与评价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范文5

关键词:资产管理 产权 对策建议

一、高校资产管理的理论基础――产权理论

产权是一种对财产的广义的所有权,包括归属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它是人们围绕或通过财产而形成的经济权利关系。产权理论认为,市场交换从形式上看是物品或服务的交换,其实从实质上来说是各方权利的交换。所以市场交换主体必须拥有交换对象的明确、唯一、可自由转让的产权,这样才能保证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产权理论为我们分析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的相关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高校资产管理虽然有很多具体的管理环节和管理内容,但是归根结底,高校资产管理本质上就是对高校资产产权的管理,是高校对经济资源所进行的优化配置。例如清产核资就是对产权进行基础的登记或计量,评估就是定量估计资产产权的价值,为之后的产权交易进行参考,收益处置和分配就是对产权收益的管理等。我国高校资产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利用产权理论进行分析,从深层次挖掘产生问题的根源,以期更好地解决问题,为我国高校资产管理提供对策建议。

二、我国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资产管理是一个涉及多个部门、牵扯多方利益的系统工程,虽然我国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

(一)重复购置,浪费严重

一些高校在购置资产时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论证或者调查分析,很多资产存在重复购置的问题,或者购置的资产完全没有用武之地,造成资产闲置和浪费。比如高校各院系之间沟通不畅,盲目追求实验室或者实验设备的专业性和先进性,可能购置了相同的设备,或者有些院系闲置不用的设备正是其他院系紧缺之物;有的学校一味追求教学楼数量或者高度,盲目上马各种工程项目,却忽视了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基础设施或者教学设施。有的学校对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实验平台、网络信息、图书等公共资源弃之不用,反而利用自身学院充足的资金优势进行重复建设,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账实不符,家底不清

有些高校没有及时对那些已经损毁严重或者完全没有利用价值的固定资产进行报批,对于出租或者出借的固定资产登记手续不完善。有的高校应收或者预收账款长期挂账,其实这些账款早已成为呆账,理应进行及时清理;库存材料并未办理出库转账手续却早已出库使用。还有很多高校存在校办产业的大量盈利不入账的情况。另外,对于多校合并的高校,有些仅仅在账面上对资产进行了合并,但是并没有落实到具体行动,各项资产没有真正进行彻底的清理整合,也会造成高校账实不符、家底不清的情况。

(三)内控不足,管理无序

完善的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是进行资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很多高校都没有制定严格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无章可循,很容易出现漏洞和问题。例如有些资产管理部门工作随意马虎,资产明细账、卡片建立不完整,资产使用变更手续不完善,资产处置不规范,资产配置不科学,不利于高校资产的有效管理,影响了高校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我国高校资产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高校资产管理的种种问题,反映出我国高校在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的缺陷和不足。高校资产管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将极大地阻碍我国高校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针对我国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高校具体情况,分析问题的起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产权混乱不清

根据产权理论,在传统的高校产权制度中唯一的产权主体就是高校举办者(即代表国家行使职权的政府),它集高校资产的全部产权于一身,高校只是政府机关的附属物。但是在具体的高校资产管理实践之中,政府作为一个虚化的主体,根本无法行使所有产权,实际上,资产占有权、资产使用权和资产收益权是由高校作为行为主体来行使的。此外,很多高校在校办企业的运营中,会将一些非经营资产转入经营性资产,而经营性资产由于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利益问题,所以必须进行产权登记。但是很多高校往往因为种种原因忽视了这一必要环节,导致高校经营性资产产权归属不明确,造成高校资产流失等现象的产生。

(二)资产管理体制不健全

高校资产管理混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没有制定完善的资产管理体制,没有采用科学的资产管理程序和方法,在资产管理工作中,随意性大,主观性强,管理程序不规范。也有一些高校由于学校合并,资产管理手段没有及时统一,各校区还是按照原来的管理制度进行管理,容易造成资产管理的混乱和无序,出现资产的闲置和浪费。即使是一所高校内部,使用部门、财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各单位之间也是呈现出各自为政、分区管理的状态,没有统一的管理体制和标准规范,缺乏统一的监督和管理,严重影响高校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三)监督管理不到位

对高校资产管理各个环节监督管理不到位、监管机制不健全是造成在高校资产管理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对高校资产管理工作的监督主要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部分。高校内部主要依靠高校审计部门和纪检部门进行自我监督,而很多高校的审计部门都是有名无实,纪检部门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对高校资产管理的整个过程进行全面监督。另一方面,国家审计部门所执行的外部监督一般只注重审计资产收支情况,忽视对资产效益的审计;只审计财政性资金,而忽视对经营性资产等的审查。所以,在高校资产管理方面,无论是高校内部监督还是国家外部监督都十分不到位,容易导致各种资产管理问题,造成高校资产的流失。

(四)资产管理专业人员匮乏

目前很多高校都缺乏资产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现有的工作人员学历水平偏低,专业化程度不够,后期又没有及时接受必要的业务培训和教育,严重影响高校资产管理效果和效率。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直以来高校都坚持一切以教学为中心,一切服务于教学的办学指导思想,高校资产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以及受人尊敬程度要远远低于高校教师,这无疑会让资产管理人员产生很大的心理落差,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这种状况也会导致资产管理部门很难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到资产管理队伍中来,从而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高校资产管理的健康发展,从长远来看,也会严重阻碍高校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四、改进我国高校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高校资产管理问题是关系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做好高校资产管理工作对于推动我国高校跨越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我国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结合上文的成因分析,特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界定产权归属,明确管理范围

产权理论认为,对产权的明晰界定,是完善产权制度的前提。产权如果界定不清楚,交换就无法进行。产权明晰界定了交易中的当事人的行为规范,不仅财产所有权会得到保护,而且当事人在交易中会形成一个较稳定的预期,降低不确定性,降低机会主义的发生可能,使经济行为长期化,避免了短期行为,能够促进经济稳定。所以理顺校办产业资产的产权关系,解决资产被无偿占用等问题是高校资产管理工作中的关键环节。高校必须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界定国有资产的产权,明确权责范围,并对现有的资产价值进行重新核定。高校要积极探索非经营性资产有偿使用的转型,根据产权界定的要求,对资产的使用要支付成本。高校可以借鉴企业管理模式对校办企业进行管理,严格规范校办企业财会行为,做好产权登记、资产折旧、经营费用和投资收益等项目的会计记录,防止高校资产流失,保证高校资产保值增值。

(二)建立资产管理专职机构,实现管理一体化

建立资产管理专职机构,完善资产管理组织体系,是解决高校资产管理工作权责不清、各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推诿的有效手段。在健全资产管理组织体系的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资产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部门之间的权责关系,保证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例如,高校可以建立一个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最高管理机构,统一管理资产管理处、财务处、后勤集团和产业集团四个单位,其中资产管理处又包括科技处、房地产管理处、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以及图书馆等单位,这些机构又都受到审计处、监察处以及纪委的监督,从而形成一个由上到下、系统高效的资产管理组织体系,提高高校资产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三)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率

近年来,由于高校规模的普遍扩张,高校资产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多、资产变动更加频繁,这无疑极大增加了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难度。单纯依靠手工操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所以必须加快建立高校资产管理系统建设,实现高校资产管理的电算化和网络化。高校资产管理系统的建立能够有效地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大型设备的共享共用。还能够让资产管理人员及时掌握高校资产的详细情况,为资产的购置、管理、使用、调配、报废等决策提供科学论证依据,避免了设备重复购置等问题的产生。具体来说,高校可以自己组织人员针对自身特点和需要研发专门的资产管理软件系统,也可以购买专业软件公司开发的资产管理软件系统,不管哪种方式,都需要相关部门提供相关经费和技术支持,保障高校资产管理系统开发和运行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监管力度,确保资产安全

高校资产管理本身就是一个涉及多个部门、牵扯多方利益的复杂工作,资产清查、评估、投资、运作、收益、处置、分配、监督等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滋生腐败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资产管理的监管力度,包括高校内部的自我监督和高校外部的国家和社会监督,确保各个资产管理环节的科学合理。加强高校内部监督就要求高校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和纪律监察部门,不仅对财务会计工作进行审计和监督,还要对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督,让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在外部监督方面,国家审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资产管理各部门的审计,社会机构、新闻媒体等也要加强对高校的舆论监督,坚决杜绝各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现象。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高校要加强资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专业人才,不断充实资产管理队伍。要定期举办相关业务培训班,为资产管理人员提供学习充电的机会,使他们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改进工作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高校还应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来减少资产管理人员的心理落差和不公平感,增强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来说,激励措施主要包括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以及发展激励。物质激励就是为资产管理人员提供较高的工资、奖金、福利以及充足的经费;精神激励就是给资产管理人员提供平等合作、工作自由、休息休假以及继续教育的机会;发展激励就是为资产管理人员提供和高校教师一样的出国交流、重大项目、重要课题、参加学术会议以及晋升的机会。

五、结语

高校资产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的系统工程。高校资产管理部门需要界定产权归属,明确管理范围;建立资产管理专职机构,实现管理一体化;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效率;加强监管力度,确保资产安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总之,高校要在具体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高校资产管理的水平和效率,为高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晓东.高校国有资产流失状况及防止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08.

2.赵娜.我国国有高校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

3.郭彦斐.高校资产管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4.张月玲,徐伟伟.高校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会计师,2008,(3):20-23.

5.周烨.高校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3):8-9.

6.龙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4):44-48.

7.曹文明.高校资产管理问题及建议[J].学术论丛,2008,(44):12-13.

8.章忠文.高校资产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262-263.

9.冯师野.高校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6):224-225.

10.姚子龙等.浅析高校资产管理问题[J].价值工程,2012,(8):191-192.

11.张海清.浅议高校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J].高校管理,2012,(6):281-282.

财务共享中心理论基础范文6

[关键词]旅游管理;体验;培养模式

1 问题的提出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具有多学科相互渗透、知识面宽、综合性强等特点。现代旅游教育呼唤素质教育,它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核心。然而,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知识迁移能力低下、职业道德缺乏、“供需错位”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旅游管理专业的师生。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培养模式是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之一。传统教学机械记忆多,整理加工少;记忆结论多,思考过程少;知识背诵多,能力培养少;被动做题多,独立思维少;机械有余而灵活不足。如此培养出来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是难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国际化竞争需要的。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1]。回顾近几年的研究,有关体验式教学的研究主要是两方面,一是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及策略的探讨[1,2];二是关于体验式教学在具体课程中运用,如韩萍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的思考[3]等。有关体验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及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应用尚缺乏系统研究。以体验式教学为理念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向作用的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相关知识学习的结合、理论升华与理论应用的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为一体,开拓出一条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开放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2 理论依据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理论依据在教学模式结构中既是独立的因素,又渗透或蕴涵在其他因素之中。体验式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情知教学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论。

2·1 情知教学论

“情知教学论”是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用认知与情意相统一的观点来解释教学本质问题的一种理论,强调教学过程中认知过程与情意过程的辩证统一,两者是同时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构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着两条交织在一起的信息回路,即知识信息交流的回路和情感信息交流回路。知识回路中的信息是教学内容,情感回路中的信息是师生情绪、情感的变化。无论哪一条回路发生故障,都必然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只有两条回路畅通无阻时,教学才能取得理想效果[2]。

因而“情知教学”重视发挥认知功能的反映作用,毕业论文 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达到接受、转化、储存的目的,而且同时发挥情意功能的动力作用,把学生的内驱力转化为一种精神力量,借此支配自己的学习行为。

2·2 建构主义学习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4]。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属性。

3 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套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程序,但只能是相对稳定的,而不是僵化和一成不变的。基于情知教学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论,立足现代旅游业发展及国际化竞争的需求,结合旅游管理学科的本质特性、专业特点,构建如下旅游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3·1 五项实施原则

一是计划性原则。要求教师上课前按照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内容综合化和教学方法多样化的要求进行充分准备。医学论文 教学目标多元化旨在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和开放型人才,因此,教学内容不仅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也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职业道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并相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二是民主性原则。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教师应该尊重、保护和关爱学生,通过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创造一种平等、开放、合作的民主化教学氛围,提升教学过程的人文价值。三是自主性原则。教师要发挥组织教学的能力,合理运用调控技术,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要把“教”落在为学生“学”服务的基点上。四是合作性原则。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培养团队意识等方式促进同学之间的合作。只有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启发,相互借鉴,才有利于实现体验式教学目标[5]。五是开放性原则,包括教学形式、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即不把学生局限在教室中,充分利用学校、社会为学生提供的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和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开放的空间里去观察、探究、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教学过程的开放,则是鼓励学生开放式的思索、开放式的提问,教师要灵活多样地利用这些“开放事件”,将它视为宝贵的机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师可以选用国内外比较权威的多本教科书、报刊、网站作为教材的主要资源,形成开放式的知识体系。以上五项原则相辅相成、有机融合,是情知教学论和建构主义学习论具体运用到实践中必须遵循和掌握的原则,在此原则基础上才能进行具体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安排。

3·2 教学过程的组织

3·2·1 教学环境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熟悉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会展中心等相关旅游企业管理的基本原理。为使学生了解、认识企业所处的复杂多变的环境,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亲身体验企业的经营决策、营销策略、团队建设、企业间的竞争与协作等,可以实施“模拟沙盘”教学。

除了建设基本的多媒体教室外,还要求组建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实验室,购买相关的模拟沙盘和ERP学习软件,组织“沙盘模拟对抗演练———ERP理论学习———软件学习与操作———情景教学”等系列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学环境建设还要加强与社会各相关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与合作,进行实训基地的建设。有条件的可以建设户外拓展训练场所,或者与有关拓展训练服务机构合作,对学生进行团队协作能力、意志力、耐力的训练,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参与意识,认识自身潜能,克服心理惰性,磨练毅力和耐力,启发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2·2 教学活动创新

3·2·2·1 教学内容创新

教材选用的创新 改变只使用一本教科书的习惯做法,选用在国内比较权威的本教科书、报刊、网站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形成开放式的、更新更合理的知识体系[6];改变教材选用的“本土化”,适当参照和引进行业标准。如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酒店管理PDP(Profession Develop Program,职业发展项目)核心课程———酒店员工管理、酒店团队管理、酒店财务会计原理和实务、酒店业营销分析和酒店业营销策划等都可以作为教材在教学中适当引进;美国饭店业协会教育学院的“美国注册饭店管理师”的培训课程也可不同程度地引进到旅游管理专业的常规教学中[7]。

课程实践性环节的创新 课程实践性环节可以达到学中练、练中学的效果。旅游管理专业中诸如《旅行社管理》、《导游业务》、《餐饮管理》、《前厅与客房管理》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业务流程和具体操作。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可以采用现场教学、课堂模拟操练法、案例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方法,以弥补传统课堂讲授和实际业务操作相脱节的缺陷。

主题教学活动的创新 改变传统填鸭式的课堂讲授方式,由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确定一系列既满足教学需要,又满足学生求知欲的主题教学活动,也可由学生小组主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教学模式。

3·2·2·2 教学方法创新

选择教学方法时,强调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必须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助于发挥学习团队的作用和形成学习型组织、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降低教学成本。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与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知识竞赛法、创业大赛法、角色扮演法等。无论采用何种具体方法,其教学活动都具有某种相似的规律,体现了体验式教学的一般流程(图2)。

注:参考广东商学院ERP实验中心模拟体验式教学方法,有改动。案例教学法 《饭店管理概论》、《人力资源管理》、《旅游公共关系》等课程都可应用此法。它一般是教师就实际中的某一典型的管理或政策问题,只为学生提供背景情况,并指出面临的困境或几种选择,但没有惟一的正确答案,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机会。

角色扮演法 在涉及服务理念与服务技巧、管理方式与领导风格等问题时,可使用角色扮演法。教师应善于总结与点评,可以使同学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上,加深对专业知识和服务技巧的认识与理解。知识竞赛法 对于一些理论性不强而又知识密集的课程或章节,如《导游基础知识》,可采用知识竞赛法。因竞赛具有对抗性,能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创业大赛 为使学生综合掌握及运用某门课程,激发其创新能力,创业大赛是个有效方法。如《餐饮管理》课程可以“开一家赚钱的餐厅”为主题开展创业大赛,要求学生对餐厅选址、功能区设计、菜单设计、财务预算、营销决策、CIS设计、人事管理等方面提出方案。

专业技能活动 定期组织学生举办鸡尾酒会、导游大赛等专业技能活动,既可丰富校园生活,又可以检验学生组织能力、服务技能、操作技能等综合能力。

社会服务 对于地方大型的社会活动,学校应支持和鼓励学生以自愿者身份参加实践,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起到传播地方旅游文化、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目的。

3·3 教学管理创新

3·3·1 教学组织创新

学生的组织 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根据不同的学习活动有不同的学生组织形式。可将4-5名同学编成一个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竞赛式学习,学习过程由各小组联合策划与自主实施,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也可以模仿企业环境,将小组成员按其专长进行CEO、市场销售总监、财务总监、客服代表等角色分工,使每个学生既能全面把握企业的运作与流程,又能深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还可以模仿市场环境,将每个小组命名为不同的公司,组成一个模拟市场,进行市场博弈式学习,使学生们了解企业的生存环境,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与业务实操能力。所以,在体验式教学活动中,学生具有学习者与教学活动实施者的双重身份。

教师的组织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灵活地、态地组织相关课程教师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之间既分工又协作,共同承担体验式教学工作任务,并在教师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决策、尊重产权、分工协作、利益共享”的行为规则。

3·3·2 教学管理创新

随着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换,教学管理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从以教师管理为主转向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学活动的设计、协调、监督、控制与评估的职责主要由教师来承担,具体学习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则主要由学生来承担。

3·3·3 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为了对体验式教学成效进行科学的评估,工作总结 需改变只由一张试卷评判教学质量的僵化做法,采用主题活动、实践学习、课程测评等综合教学质量评价方法,保证了教学质量评价的适应性、多样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为此,需研究制定“教师工作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考核方案”、“学生学习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与考核方案”(具体的评价指标本文暂不进行讨论),并付诸实施。在评价实践过程中还需不断地反馈,对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适用性进行修正与调整。

4 结论

体验式教学人才培养模式不只是教师教育模式的一个转变,还蕴含着教育思想的重大变革,它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全面高效培养复合型、开放型、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各学科各专业都可在体验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本专业的特点与要求,对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等环节进行调整修改,从而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体验式教学是一种新的现代教学模式,需要反复地进行理论上的研讨和实践上的总结,它的存在、发展、完善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方能实现。

[参考文献]

[ 1 ] 肖海平,付波华.体验式教学:素质教育的理想选择[J].教育理论研究,2004,(1):9-11.

[ 2 ] 胡尚峰,田涛.体验式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探索,2003,(11):49-51.

[ 3 ] 韩萍.心理健康教育呼唤“体验式教学”[J].黑龙江教育,2003,(10):34-35.

[ 4 ]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育的理论基础[J].中学语文教育,2002,(8):58-60.

[ 5 ] 姚声远,于越.“五环节教学模式释要”———“研究体验式创新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探索,2002,(6):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