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煤炭产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煤炭产业分析范文1
(乌鲁木齐谐正矿山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通过迈克尔·波特的五因素模型对新疆“十五”规划过渡期后煤炭产业竞争态势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未来新疆煤炭产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煤炭产业内部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和来自煤炭用户的竞争。
关键词:煤炭;竞争;态势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725(20__)10—0003—02
AnalysisofXingjiangCoalIndustryMarketCompetitivePosture
YINDe——sheng
(MineTechnicalAdvisoryCo.Ltd,ofUrumqiHunter,Urumqi830000,China)
Abstract:TheXingjiangcoalindustrymarketcompetitiveposturebythefivefactormodelofdrisanalyed.
MichaelPorter’sandthinkthemostimportantfactorsisthecompetitivewhichbetweencoalenterprises,and
Occurbetweencustomerswhousethecoa1.
Keywords:coal;competitive;posture
0引言
新疆煤炭资源丰富,除石河子市和博州外,区内地州市均有不同程度的煤炭资源分布,预澳4储量达1.82—2.19万亿t,占全国预测储量的42%,位居全国首位。在新疆一次能源
消费结构中,煤炭一直占6o%左右,但与全国相比,发展较慢,2OO4年煤炭工业产值仅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9%左右。20__年起新疆煤炭市场价格曾一度恢复性上扬,但这并不是新疆煤炭市场的未来走势。本文就“十五”规划过渡期完成后,新疆煤炭市场的趋势进行预测性分析。
l新疆煤炭产业结构特征
(1)煤矿企业空间分布分散。全疆85个县(市)中76个县(市)办有煤矿,煤炭年产量在30万t以上的有36个县(市),其中9个县(市)煤炭年产量在100万t以上。众多的产量较小的煤炭企业分布在广阔的新疆地域之中。“十五”规划新疆煤炭企业的地区分布结构见表1。
(2)新疆的地域特征制约着煤炭产品的大流通。受运力及运输成本的影响,伊犁地区的煤炭相对饱和但不可能大流通到缺煤的和田地区和喀什地区。
(3)矿井数量以9万a矿井为主,生产能力以9万a矿井和6o万t以上矿井并重。“十五”过渡期后,不含原保留矿井,全疆311处规划矿井中,年生产能力9万t及以下矿井274处,1530万a矿井29处,45万a矿井1处,6o万t以上矿井7处。年生产能力9万t占多数。煤炭企业生产能力分布情况如下:
表1“十五”规划新疆煤炭企业的地区分布结构
1伊犁州45441456
2塔城地区4432912657
3阿勒泰地区2215
4乌鲁木齐市35341336
5昌吉州9689611011
6吐鲁番地区25223273
7哈密地区5545
8巴州171412252
9阿克苏地区332571435
10喀什地区54136
ll和田地区1130
12克州3323
13石河子市
合计31127429173569
表2“十五”规划矿井生产能力分布表
(4)产品差异化程度低,煤炭产品的深加工不够。煤炭产量的45%用于一次性能源消费,煤电转换、煤油转换、煤化工等发展落后。从煤炭行业的技术含量来看,在不同所有制煤矿中,产品加工深度和技术含量差别很大,国有重点煤矿远远高于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矿。
2新疆煤炭产业竞争态势分析
2.1现有煤炭企业间过度竞争
迈克尔·波特教授经过大量实证调查后得出结论:在一个相对统一的市场中,如果生产相同产品的前4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集中度)的总和低于40%,则该行业内极可能会出现无序竞争的现象。“十五”过渡期后,不含原保留矿井,新疆共有规划矿井311处,其中30万a及以下规模的矿井个数占全疆煤矿个数的97%以上,煤矿布局分散,产业结构不合理。四大煤炭企业神华新疆能源公司、新疆哈密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艾维尔沟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塔城铁煤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产量之和占新疆煤炭总产量的比例cR4(集中度)为25.1%,最大煤炭公司神华新疆能源公司产量占新疆煤炭总产量的比例CR1为14.35%,虽然较20__年的(CR4)19.4%、(CR1)11.29%有所增加,但产业集中度仍极低,新疆煤炭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处于过渡竞争状态。以新疆最大煤炭企业一神华新疆能源公司为例,20__年其销量326万t,市场占有率为10.96%,平均价格为104元/t,2OO4年销售量为601万t,市场占有率为14.35%,平均价格仅为77.89元/t,企业效益严重下滑,亏损严重。
2.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产业的进入障碍很低,由于新疆煤炭赋存条件较好,仅需要少量专门的生产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及少量的资金即可见效。同时煤炭生产的技术含量相对不高,技术和工艺要求不高,产品的销售问题不突出。煤炭开采固定资产投资专用性很高,煤炭企业的退出会形成大量的沉淀成本,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退出行为。另外,煤矿多处于偏远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退出,对当地经济发展不利,因此,当地政府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也不愿意让煤炭企业退出煤炭行业。据目前全国煤炭工业发展趋势,东部地区资源消耗加快,煤炭资源逐步枯竭,有1,3的国有煤矿存在接续问题,到2O2O年东部将有4o%的国有重点煤矿和印%的国有地方煤矿因资源枯竭而关闭。20__年以后我国的煤炭工业将逐步转移到西部,新疆将成为我国能源重要的战略接替区。
2.3和其它替代品能源产业间的竞争
新疆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风能等,由于大量消耗煤炭是造成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优化新疆的能源结构、减少煤炭的直接燃烧势在必行。石油及天然气的增加、电力、风能开发进程的加快对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地位造成了直接影响,也将进一步降低煤炭在能源生产中消费中的比重。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__年,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分别下降为69.4%和64.1%。
2.4来自煤炭用户的竞争
煤炭竞争的加剧,使煤炭用户具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在价格、质量、供货时间、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对煤炭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煤炭价格出现下滑,另一方面用户大量拖欠煤矿货款,严重影响了煤炭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工作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煤炭产业的最大用户是以电网为单位形成的几大发电公司和地区性热力公司,它们
是大批量的购买者。新疆现有电力发电企业52户,电力发电企业市场集中度高,几大电力发电企业如新疆天山电力股份公司、国电红雁池发电厂、华电红雁池第二发电厂、苇湖梁发电厂等需求量约占发电企业煤炭需求量的40%以上,对电厂而言,煤炭购置费用又占电力成本相当大的比重,新疆煤炭产品基本上属无差别产品,选择余地大,转换成本低,电厂可以掌握充分的煤炭市场信息有选择地进行采购,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而煤炭产业企业多、市场集中度低,电力、热力行业的企业数量少、市场集中度高,煤炭企业在与电力企业、热力企业
的竞价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其结果只能是煤炭产业中的企业互相竞争削价以争取电力产业、热力企业中的定单。以神华新疆能源公司为例,20__年煤炭平均价格为104元/t,20__年平均价格仅为77.89元/t,下降了25.11%。
2.5来自煤炭企业供方的竞争
煤炭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需要大量的钢材、水泥、矿山机电设备、电力等生产资料,而这些生产资料的供应者往往通过提价或降低产品的质量、服务向煤炭产业施加
压力,使煤炭企业因无法使产品的销售价格跟上成本的增长而失去利润。特别是电力等产品,在新疆现行条件下,煤炭产业难以对其价格的上涨施加影响。
3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十五”规划过渡期完成后,在煤炭产业的竞争环境中,最重要的、对煤炭产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煤炭产业内部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和来自煤炭用
户的竞争。而提高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发展大型煤矿,实施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的产业组合,是解决新疆煤炭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煤炭产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产能利用率 分析出 建议
一、引言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2-2005年煤炭行业连续四年分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6亿元、414亿元、702亿元和1143.45亿元。2006年,全国原煤产量23.8亿吨,同比增长8%;全国社会煤炭库存1.44亿吨,比年初增长3.4%。受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衡的影响,煤炭行业实现利润虽有增长,但增幅大幅回落,潜在的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的压力增大。如果任其发展,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就会突出。过度投资引起的经济失衡正是造成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运行,必须把解决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作为行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优化产业结构。
二、文献回顾
我国经济研究领域对产能过剩有不同的解释。周劲(2007)认为产能过剩是一个市场经济现象,只有当实际生产能力超过有效需求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可能对经济运行产生危害时,才能构成产能过剩。帅晓姗(2006)认为较低的利率导致进入壁垒低,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和银行风险控制的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过剩。邹德平(2006)认为内需不足是产能利用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贾品荣(2006)提出产能过剩是因为国产产品大部分缺乏品牌价值,暴露出我国部分产业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品牌不多的深层次矛盾。林毅夫(2007)指出,发展中国家投资上容易出现“潮涌现象”,每个企业对其投资都有很高的回报预期,金融机构在“羊群行为”的影响下也乐意给予这些投资项目金融支持。结果大量的资金投向这些项目,导致整个社会的过度投资,出现“非理性繁荣”。
三、指标选取
产能利用率被定义为长期均衡中实际产量与最佳生产能力之间的差异。根据各国发展经验,产能利用率一般有一个正常范围。美联储公布工业部门能够以高达81%的产能利用率安全运行。我们无法对产能利用率进行直接计算,只能用一些指标间接衡量,本文用经济效益指标产品销售率表示。假设CU表示煤炭产品销售率(%),指报告期煤炭工业销售产值与同期全部工业总产值之比,反映煤炭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计算公式为: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现价)×100%。
SL 代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企业单位数。在资本密集行业中固定成本巨大,边际成本非常小,退出成本很高。企业数量多体现了其产业自身的特性-进入壁垒低和退出壁垒高,市场集中度低,导致这些产业系统性过度进入并且不能相互协调导致重复建设、产能过剩。
T代表本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应缴增值税。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财政税收机制,促使地方政府鼓励投资上述项目。T代表地方政府的手在产能过剩中的起到的作用。
EX代表煤炭出口数量,国内市场出现产能过剩,国内企业就会加大对外出口。EX衡量了国外市场在我国煤炭市场中所起到的作用。
四、回归结果
本文选取2000-2009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行业数据,产销率、利润增速、煤炭出口数量来源于中经网产业数据库,企业数量SL来源于wind金融数据库,国家财政收入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本文用EVIEWS5.0软件,对时间序列先进行单位根检验、相关性检验,最后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线性回归。
单位根检验是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如果不检验序列的平稳性,而直接进行回归容易导致伪回归,同时变量相关也会影响正常的回归结果。因此为保证回归结果可靠,首先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相关性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变量是平稳的、非相关的,可以直接进行回归分析。其模型设定为:
回归结果如下:
由上述公式可知:CU与P、EX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与SL、T呈反向关系,说明煤炭产业销售率与利润率同向变动。近年来,我国煤炭产业利润率水平急剧下降,甚至出现负值,说明煤炭产业产能利用率降低。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在位企业的数量多,导致重复建设,出现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在产能过剩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政府为了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会对当地煤炭产业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优惠政策,对已建企业疏于管理,煤炭产业销售率越来越小。出口可以缓解我国煤炭产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但我国煤炭产品的出口数量逐年降低,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经济疲软,出口量急剧下降。
五、结论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一)煤炭行业进入壁垒低、退出壁垒高,企业数量急剧增加,但集中度低,未能达到规模经济水平,进而引发产能过剩。所以,政府应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提高产业门槛,重组和淘汰产能落后、对环境污染较大的煤炭产业。
(二)政府行为在产能过剩中起着推波助澜作用。地方政府为了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受目前税制的影响,其内部存在很强的投资膨胀动机。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煤炭产业分析范文3
煤炭行业长期作为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支柱行业,战略地位突出,同时煤炭行业又具有显著周期性,随外部经济环境变化而波动。
就商业银行而言,拓展煤炭领域信贷市场的关键点在于,如何平衡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信贷业务短期策略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控制风险的同时保持合理市场份额,特别是在当前产业处于低谷期和转型升级期的关键阶段,这一矛盾尤为凸显。
对煤炭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对有效信贷市场的选择和对不同区域行业经营情况的对比等,都将决定商业银行未来煤炭市场的信贷策略。
一、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一)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资源特点决定了能源消费必将偏重对煤的依赖。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煤炭为主体的能源战略”,《煤炭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也提到“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其在银行信贷资产配置中的重要地位。一直以来,由于大型煤炭企业具有资产规模大、经营情况好、资源占有多和国家控股等特殊背景,使得煤炭企业成为诸多商业银行争取的重点客户。各家银行使出浑身解数大力提高煤炭行业贷款占比,积极承揽煤炭企业发债业务,主动进行各类金融创新,支持煤炭行业做大做强。
2012年以来,受国内外经济下行因素影响,国内煤炭需求出现下降;主要煤炭产区资源整合的快速完成,使煤炭产能提前释放;在进口煤大量增长和美国“页岩气”革命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煤炭全行业出现了结构性产能过剩、价格大幅下跌、企业亏损向扩大,商业银行煤炭行业信贷资产质量面临着市场的严峻考验。
(二)行业发展趋势
煤炭行业当前遭遇的低谷,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复杂经济形势共同决定的。从长远来看,扭转这一局面的重要举措就是改变煤炭产业对资源的过分依赖,改变企业单一的盈利模式,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和清洁化,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加快行业整体的转型升级。
1.转型发展是煤炭行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2011年以来,我国GDP增速处于持续下滑状态,与此同时煤炭消费量增速也在下滑。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和“十二五”的头两年,全国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3万亿元,按照800元提升一吨产能的投资量计算,新增30亿吨产能。保守估计,我国目前煤炭产能过剩约5亿吨,“十二五”后三年还将增加12亿吨产能,煤炭产能过剩的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
近年来,虽然各地的煤炭企业都在谋求转型,但由于煤市一直坚挺,行业没有形成生死存亡的压力,多数煤企还处在似转非转的道路上徘徊,“一煤独大”的局面并未真正改变。此次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导致煤炭行业出现大面积亏损就是很好的证明,主要原因是相关转型产业还未真正形成能够抗击市场风险的免疫力。成功的企业往往不是赢在起点,而是赢在转折点,转型升级是煤炭行业走出困境的关键,加快转型调整,煤炭行业才可能在竞争中获得发展的主动权。
2.多元化是煤炭企业转型发展的总体趋势
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和煤炭资源的不可再生,决定了煤炭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多元化。多元化转型的时机和项目选择非常关键。一般来说,当煤炭企业规模还不够大的时候,要十分注意多元产业与主业的连接性,企业发展多元是为了配合主业,促进主业的做大做强。当主业规模较大时,应当考虑另辟蹊径,发展符合全球产业趋势的新型多元化产业,以形成多方位支撑的产业格局。
据统计,2013年,在煤炭主产区之一的山西省,同煤集团等山西五大煤业集团的非煤收入已经超过煤炭收入,煤化工、煤机装备、煤电联营、建材、循环经济等非煤产业的多元收入占到企业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二左右。
在获批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以后,山西充分发挥“先行先试”特殊权力,在煤炭产业的转型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不错效果。未来山西走出来的转型道路很可能将推广至其他产煤省份。
二、行业信贷市场分布
虽然当前煤炭行业遭遇暂时的困难,但作为资源性行业煤炭还是有别于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长远来看煤炭行业依然蕴藏着巨大的金融市场潜力。其中,行业自身融资需求主要集中在煤炭并购、煤矿技改和后续运营方面;产业链融资需求主要集中在煤电联营、煤装备、煤物流、煤化工、煤层气、循环经济等领域。
(一)资源整合和产能提升
尽管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南和贵州等地的煤炭资源整合已陆续开始并趋于尾声,但由于市场并购活动的不同步性和企业自有并购资金到位比例的不同,并购市场资金尚未得到完全满足。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煤炭资源整合的结束,整合主体将对矿井进行大面积技改和产能提升,增加坑口电站、洗煤厂的配备,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原煤就地转化率和综合利用率,推动全产业链的升级改造,融资需求旺盛。
(二)煤电联营、煤电一体化
目前美国、欧洲的发电用煤比例分别占煤炭消费总量的90%、80%,而我国仅为50%。《煤炭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提出要“鼓励煤、电、运一体化经营,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了推进煤炭资源就地转化,主要产煤区将重点发展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煤输电相结合。譬如,山西在“十二五”期间对电力行业项目投资将达到1500亿元左右,市场潜力很大。
(三)产业链上下游
大型煤炭企业的上游客户遍布于机械、建材、煤炭、贸易、批发零售等各个行业,每年累计向上游客户支付的款项有数万亿元;下游客户主要分布在电力、冶金、机械、贸易、煤炭、化工、爆破器材、建筑等行业,与煤炭企业也有大量的交易款项。
产业链上下游客户,煤机装备、煤物流等配套项目给商业银行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资市场,调整信贷结构,拓展中小企业客户数量带来良机。
(四)循环经济
国家《煤炭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扩大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矿区”。煤炭产业循环经济建设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
一是在大中型矿区,以煤矸石发电为龙头,利用矿井水等资源,发展电力、建材、化工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二是建设煤―电―铝―建材一体化循环经济园区。
三是在大型选煤厂周边地区建设洗矸、煤泥和中煤综合利用电厂。
四是利用含铝粉煤灰,形成规模化的氧化铝生产项目。
在当前资源、环境和生态约束越发严格情况下,循环经济面临较为有利的发展环境,未来该领域将有较大市场潜力。
(五)新型煤化工
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新型煤化工发展的必然性。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型煤化工项目总投资6800多亿元,年耗煤2.5亿吨。其中山西投资710亿元,年耗煤1890万吨,重点项目包括同煤40亿方煤制天然气项目、山西焦化60万吨煤制烯烃项目、山西潞宝20万吨MTC甲醇制汽油项目、晋煤百万吨煤制油项目等。
(六)煤层气开发
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约30万亿立方米,且分布集中、埋藏浅、甲烷含量高,大规模开发前景广阔。煤层气产业发展包括上游煤层气开发与井下抽放,中游输气管道铺设,下游煤层气液化、瓦斯气提纯、发电、储气罐、加气站、化工利用等工程建设,其产业链条十分广泛。随着天然气价改的市场化推进,煤层气开发将成为能源企业未来利润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广义的煤炭领域信贷市场非常广阔,涵盖了与煤炭相关的诸多子行业和相关领域,在多元化协同发展趋势下,从风险控制角度出发,商业银行也需要顺势而为,调整融资策略。
三、区域竞争力对比
煤炭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也特别需要引起商业银行的重视。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决定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竞争力的有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企业的战略等四个要素,形成钻石体系。本文借鉴波特的钻石理论,通过选取煤炭行业的资源储量、企业数量、总资产、销售收入、利润总额、下游产品产量等指标,采集2013年9月末国内31个省区市的数据,对区域煤炭产业经营发展情况进行了横向对比。通过主成分分析法12个指标可以综合为规模因子、外部因子、偿债因子等三个主要影响因子,计算各地的综合评价得分,位于综合排名前10位的地区是山西、内蒙古、山东、安徽、新疆、河南、浙江、陕西、宁夏和辽宁。
(一)规模因子得分
规模因子得分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山西、内蒙古、山东、陕西、河南、贵州、四川、安徽、河北和新疆。从企业数量看,2013年3季度末,山西省规模以上企业数量最多,达到1233家;从资产总计来看,山西以13405.34万元居首位,企业平均资产达到10.87亿元,仅次于内蒙古。从销售收入来看,山西以5485.94亿元居首位,是内蒙古的两倍,比内蒙古、陕西、新疆和贵州四省之和还要多。从利润指标看,内蒙古、陕西和山西分列利润榜前三位,这种情况与这三个区域的煤炭资源、成本和规模优势关系密切,以内蒙古、陕西、山西为代表的煤炭规模化生产,有效控制吨煤成本的同时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利润空间得到提升,实现了行业发展的规模效益。
(二)外部因子得分
外部因子得分排在前10位的是内蒙古、新疆、山东、浙江、江苏、宁夏、陕西、广东、青海和甘肃。煤炭产业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已步入成熟发展阶段,上下游产业格局稳定。从上下游产业链情况来看,由于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四大行业的用煤量占全国原煤年消耗量的90%左右,电力、化工、冶金、水泥等行业成为影响煤炭行业发展的关键;在当前钢铁和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大环境下,影响煤炭产业的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下游电力行业和煤化工行业的生产情况上,各省的发电量和煤化工产品之一的甲醇产量成为外部因子得分高低的关键指标。同时,煤炭的预测储量对煤炭探明储量和可采储量大小有一定影响,也是影响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相关因素。内蒙古作为动力煤的主产地,不但煤炭外运能力较强,自身转化能力也很强,2013年9月末,内蒙古的发电量达到2528.77亿千瓦时,甲醇产量达到39.44万吨,分别位居全国第四位和第一位,煤炭预测储量达到12053亿吨,位居全国第二,综合以上优势内蒙古在外部因子得分位居第一。而江苏、广东和浙江等非产煤大省,由于经济总量较大,对电力和能源的消费总量位于全国前列,因此这些省份的外部因子得分也排在前十位。
(三)偿债因子得分
偿债因子得分排在前10位的是安徽、浙江、山西、辽宁、青海、宁夏、新疆、广西、江苏和甘肃。利息支出的销售收入占比在偿债因子中载荷较大,2013年前9个月,全国利息销售占比超过3%的8个省份,均位于偿债因子得分前10名,利息支出或者销售收入单方面高或者低并不能直接影响指标得分,它反映销售收入中负债成本的占比,也反映出在商业银行已发放的融资里,这些地区由于某些优势获得了较高的融资份额;从偿债能力的角度考虑,企业利息支出与销售收入的比例越高,意味着企业的债务负担越重,如果不能够控制在合适的比例,最终会影响到银行对客户的综合评价。
四、结论
(一)继续支持具有产业规模集聚优势的煤炭企业
煤炭资源整合吸引了大量资金参与煤矿的并购重组,同时后续的技改升级资金投入较大,使得行业资产总额增长较快,从而使整合区域形成领先全国的规模优势。以山西为例,焦煤集团、潞安集团、同煤集团、阳煤集团、晋煤集团等山西五大煤业集团占据了山西省煤炭资源的绝大多数权益,是山西省龙头企业,也是全国煤炭行业的第一梯队,其经营状况呈现出“一前、两大、三优”的特点。“一前”是排名靠前。2012年,焦煤、阳煤、潞安、同煤、晋煤分别排全国煤炭企业100强的第5、7、9、10和11位。“两大”是利润大、潜力大。五大煤业通过做强主业、多元发展,依靠兼并重组、联营合作,实现了资产和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三优”是技术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五大煤业具有国内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安全管理手段,依靠其稳定的产出维系了五大电力集团、宝钢、首钢、鞍钢等一大批大集团企业用户,大企业用煤量占总销量的90%以上。在经济下行,特别是行业整体陷入低谷的时候,企业的规模优势往往成为其抗击风险的重要武器。
(二)将煤炭产业信贷策略扩展到整个产业链范畴
多元化的转型发展方向成为煤炭企业抗拒市场风险的有效武器,现实情况要求商业银行改变惯性思维,将整个煤炭产业链纳入信贷政策的考虑范畴。2013年前9个月,山西五大煤业集团营业总收入累计实现7476.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784.8亿元,增幅31.36%,其中,电力、煤物流、煤化工、煤机装备等非煤板块实现销售收入5949.78亿元,收入占比79.58%。五大煤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已基本成型,非煤产业有效分散了煤炭价格持续下滑给企业整体经营造成的压力。但也不是所有的产业煤炭企业都适合进入,油、铝、建材等重工业的周期与煤炭产业周期基本相同,一旦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煤炭企业的主业和非主业会同向下降,起不到抑制行业周期性的作用,这对企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商业银行应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和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煤炭企业的转型路径是否符合市场规律,对煤炭企业涉足的与煤炭主业相关性不强的非煤领域,原则上不应介入。
(三)选择具有规模优势和外部优势的区域优先支持
商业银行应重点支持陕西、内蒙古、山西、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大型煤炭建设项目,一般应为千万吨级;重点支持国家规划矿区资源储量丰富,经营管理体制新,技术水平先进,原煤全员工效高的大型煤炭企业;积极支持区域内由大型煤炭企业主导的资源整合和技改项目,尤其是稀缺煤种、优质环保动力煤和化工用煤;择优支持煤矸石、粉煤灰、煤层气等资源的综合利用项目;谨慎介入以高硫等劣质煤为主的煤炭建设和资源整合项目。
煤炭产业分析范文4
【Abstract】The existing coal production ha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high pollution,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policy constraints and others, these characteristics have seriously restrict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so the implementation of cleaner producti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become a pressing matter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pe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the status, influence factors and evaluation of the clean technology of coal industry in Xuyong county.
【关键词】煤炭行业;清洁生产;问题分析
【Keywords】coal industry; cleaner production; problem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3-0139-02
1 课题研究背景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煤炭是不可或缺的燃料资源。但是对于煤炭资源的开采,挖掘,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没有注意煤炭行业附近的生态环境,使得在煤炭开采完成之后,煤炭行业附近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1]。
这种发展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不符合当今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越来越重要,目前,世界范围内都在倡导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煤炭资源的发展也急需做出改变,如何改变,怎样利于生态平衡,利于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这些问题摆在政府、企业面前,因此急需做出相关调整[2]。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煤炭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研究
曲格平学者在其发表的论文《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中,在煤炭生产的行业层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详细地论述了煤炭行业开展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杨文澜、李多松在《煤炭行业推行清洁生产的紧迫性及对策研究》一文中,通过对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破坏的现状分析,指出了“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了煤炭行业推行清洁生产的必要性,并根据当前煤炭行业清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2.2 煤炭企业清洁生产的可行性研究
张明慧在其硕士论文《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的经济分析及对策研究》中,从企业的经济效益、技术保障及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的可行性,建立了煤炭清洁生产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清洁生产和利用相关措施和政策建议。
3 叙永县煤炭行业清洁生产现状分析
3.1 基本情况
四川省叙永煤矿隶属于四川省煤矿产业集团,是以煤炭生产为主导产业的国有大型企业,2015年年末总资产3亿元,矿井属于古叙矿区中段落叶坝井田,开采煤层分别为C19、C20、C24三层,平均煤厚为0.8~1.2m,煤质为特低硫、特低磷、低灰、高发热量的优质无烟煤,矿井属高瓦斯矿井,无煤尘爆炸危险。矿井总面积8.3434平方千米,截至2015年年末,占有资源储量为3800万吨,可采储量2560万吨。
3.2 自然环境概况
井田位于永宁河水系,井田地处山区,内河流不甚发育,仅在井田西部有后面河、水落坡河两条小溪,流量较小。区内属亚热带气候,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季炎热,常有雷雨和暴雨,冬季及初春常阴雨绵绵,有短期积雪和霜冻。年将雨量1000~1300mm,年蒸发量909~1067mm,4~9月为雨季,降雨量约占全年的90%,最高气温为40.8℃(1991年5月24日),最低气温为-1.9℃(1993年1月24日),年平均气温为17.6℃、相对湿度为79%。风向受地形影响较大,局地风场明显,主导风向为N(白天),次主导风向为S(夜间)。
矿区周边虽然有画稿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黄荆自然保护区、古蔺二郎自然保护区等风景名胜区和保护区,但这些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均远离本矿,矿井开发不会对其产生直接影响。
4 废气排放及处理现状
在叙永煤炭生产活动中,所a生的气态污染物主要是烟尘、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其产生的来源为燃烧煤炭进行供电供暖的工序。根据相关的环境保护条例规定,所制定的标准要求,叙永县的供暖设备不再由燃烧煤炭加热锅炉来实现,而是采用一种更为节能并能循环的方式来实现,即采用发电煤炭燃烧后的废气进行供暖,这种技术的采用,有效地降低了当地大气污染气体的含量。
5 生态保护方面问题
据现场统计,井田及周边0.5km范围内共有2个村7个小组,320户,1300人受到地下开采诱发的地表沉陷影响,工业场地的空地、道路、选煤厂地表有,堆煤场无防护措施;煤矿矸石场占用耕地,目前正在使用,场内矸石大部分未覆土也未及时绿化,不符合环保要求。
6 产业结构问题
叙永县的煤炭生产行业当中,对于煤炭的开采挖掘以及筛选清洗的作业,占了煤炭产生利润的90%以上,相对于其他产业如煤炭发电产能,煤炭化工行业等的利润而言是巨大的,因此,可以分析得到叙永县现今的清洁生产面临的重要课题就是对于其煤炭生产产业结构的转型。产业结构转型的问题制约着煤炭产品附加商品价值的提高,也影响着煤炭行业生产清洁化的发展道路。
7 人才机制问题
制约叙永县煤炭行业生产清洁化生产的问题还有人才选拔机制的问题。一个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力的带动,而创新能力源于人才的提拔和使用。而因为当今叙永县的煤炭生产行业,乃至全国的煤炭生产行业都处于一个发展的转折点上,一个从原有的粗放型生产模型向高效益的生产模式的转变,而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面临种种体制问题以及经营问题,致使企业难以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进而利用人才力量进行产业结构链的扩展与外延,这种人才机制的问题严重制约着叙永县煤炭生产行业的发展。
8 管理体制问题
经过了解叙永县煤炭行业生产行业的发展历程,我们知道其前身为国有企业,现今也有地方政府的控股,因此,其在管理体制结构中很大一部分还是沿用了国有企业的经营制度方式,这种管理的制度方式导致企业的经营陷入管理僵化、制度冗余,生产效率低下等管理局面,严重地制约了叙永县煤炭生a行业的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转型的发展,降低了生产的有效性,以及清洁化生产的效率。
9 提高清洁生产的对策措施
根据叙永县煤炭行业清洁生产评价结果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叙永县煤炭行业清洁生产水平的对策措施如下:
①延伸煤炭生产加工产业链。加快瓦斯发电建设和产业结合,提高废物循环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②强化污染防治措施。提高储煤场及矸石场洒水等设施使用效率,矸石堆场周边设置固定绿化带,对于破坏的耕地、林地等,采取耕地或林地补偿措施,采空区上方采区适当措施增强稳定性[2];
③建立清洁生产的制度、政策和管理方针、提高生产信息化管理水平等对应的清洁生产决策。严格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保证正常生产,避免不必要的停产、失控造成的污染和损失。另外,加强清洁生产宣传,定期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及管理意识教育,定期进行清洁生产审核,将清洁生产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煤炭产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 收入分布 产业结构 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媒目前仍处于产业发展的早期阶段,产业发展取向并不科学,一方面过度依赖广告收入,一方面盲目将资金投入非相关产业,并屡遭挫折。中国传媒集团的收入分布和基本产业结构正反映了这种产业发展取向所存在的问题。而不同类型乃至不同个体的传媒集团在收入分布及产业结构上都会有自身的特点,当然也会存在一些共性。要了解中国传媒集团的产业发展现状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就有必要理清其收入分布和基本产业结构。
一、广告收入仍然是中国传媒集团的主要收入
据近几年来对媒体的广告收入占媒体总收入平均比重的调查,可见广告收入在媒体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平均为71.6%。
不过,从2003年到2005年,这一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分别为75.6%、72.5%和66.5%,而2006年略有上升,为69.6%,2007年升至73.7%。2006年和2007年广告的比重上升,一方面是因为媒体为备战奥运而积极调整广告经营,深度挖掘广告市场的潜力所致。另一方面,新媒体广告收入在近两年的迅猛增长使整个媒体广告市场得以升温,而传统媒体顺应技术变革的趋势,加速与新媒体的融合,也使得广告经营的空间得到一定程度的拓宽。
在中国传媒集团的总收入中,收入分布大致如下:广告收入占70%,发行或节目收入占20%,多元经营占8%,其它占2%。四大传统媒体中有41.5%的媒体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90%以上,其余媒体的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50%-90%左右。广告经营仍然是中国传媒集团的经营支柱,而多元化经营的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这是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初始阶段的必然。
二、中国传媒的广告经营已出现增长失速现象
广告行业本身波动极大,极易受宏观政策调整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传媒经营如果以广告作为传媒产业的唯一支柱,将使整个传媒集团面临极大的风险。而且广告市场的“蛋糕”也不可能无限做大,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分食者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传媒集团广告经营的增长速度必然趋缓。事实上,近年来传媒的广告经营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失速现象。
1 中国四大传媒广告经营额及其增长率比较
中国传媒的广告经营额在逐年增长,但其增长速度却极不稳定,总体趋势是波动向下。中国传媒的广告经营已经由“低起点,高速度”转变为“高起点,低速度”,由恢复性的高速发展转为正常的平缓发展。
1998年我国四大传媒的广告增长率首次低于20%:1999年和2000年也保持在百分之十几的增长范围之内;2001年首次低于10%;2002年和2003年有所回升,达到20%以上,这与传媒集团在深入发展过程中提高了资源整合效率和垄断利润有关;但2004年广告增长率又大幅下降,仅为5%,是目前的最低点,这与当年国家对广告市场的整顿和广告支柱行业增长放缓有关。
面临危机的传媒集团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过度依赖广告的单一产业结构必须尽快调整,一方面仍极力促进传统广告经营的增长,一边努力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降低广告收入的比重,一边在抓住奥运等各种契机深挖传统广告潜力方面下足功夫。2005年和2006年,四大传媒的广告经营增长速度恢复到10%以上,广告收入占媒体总收入的比重也由2003年的75.6%降到2005年的66.5%,2006年稍有增长,达69.6%。
但继续深度挖掘传统媒体广告资源的空间是有限的,而传媒集团开发新利润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的实践却还在摸索中缓慢前行。而且,诸多企业为了增加奥运年的广告投放而减缩2007年广告预算。因此2007年四大传媒的广告增长率又降到10%以下,而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却有所上升,达73.7%。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2006年和2007年,传媒的广告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不降反升,但广告收入的来源却发生了一些变化。据2007年广告生态调查,媒体主动顺应技术变革的潮流,对自身不断修正,无论是报纸、电视,传统的户外广告,还是一些新兴媒体,都在内容经营和广告经营方面表现出相互融合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这样的融合使广告经营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更加符合市场的不同需求,其增长空间也由此得以拓宽。
2008年,四大传媒广告经营额的增长率比2007年略有回升,除了奥运会的强力推动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传媒通过进一步的产业化整合强大了自身经营能力,围绕着大事、要事最大限度地灵活调动广告资源,增强广告专业服务能力,推动了广告增势。不过,中国传媒的广告经营已经进入理性调整期已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2 中国四大传媒的广告经营各具特色
在四大传媒中,电视的广告经营增长率相对平稳,相邻两年的增长率之差没有超过30%的,而且全部为正增长。电视媒体的广告经营额在1996-2008年也一直位居四大传媒之首,这与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和电视业的迅速发展有关。也正因为电视媒体在广告经营方面的优势,其倚赖广告收入的程度比平面媒体更甚。
报纸媒体的广告经营除2004年增长率为-5%,与前一年增长率相差34%之外,其它均为正增长,波动幅度也还算比较平稳。2004年报纸媒体的广告增长率首次为负,这与国家对医疗医药广告的整顿、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以及汽车、通讯等广告支柱行业产值增长放缓密切相关。但报纸在广告经营方面仍堪称强势媒体,1996-2008年,报纸媒体的广告经营额仅次于电视媒体,一般占40%左右,与电视广告经营额共占四大传媒广告经营额的九成以上。
广播媒体在分众传播中具有出目标针对性强、广告价格低的优势。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广播媒体的广告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在2006年达到47%的高增长率,波动较大。
杂志媒体一般以发行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其广告经营额的增长率相对波动幅度较大,近十二年来有三年出现负增长,但近几年随着期刊类集团的深入发展和时尚类、财经类、都市生活类等杂志的大量涌现。杂志的广告经营越来越受到重视,2003年还创出60.5%的高增长率。
1996-2008年,四大传媒广告经营额的平均增长率依次为:杂志媒体19.4%、广播媒体19.3%、电视媒体17.4%、报纸媒体14.2%。电视和报纸媒体由于原有广告经营额基数较大,又面临新媒体的强力竞争,广告增长势头渐缓,相比之下,杂志与广播媒体的广告增长势头反而更强一些。
三、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中国传媒集团产业结构的调整
四大传媒的广告收入只是传媒产业构成中的一部分,还有很多细分市场被忽略了。随着数字化技术在传播领域的普及,各种媒介资源和相关行业资源可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整合,生发出许多新的业务类别和细分市场。整个传媒产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构成越来越丰富,其“系统关联性”和“有机互动性”也越来越强,这为传媒产业的各个子产业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虽然以广告经营为支柱是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初始阶段的必然,但为了应对新的竞争环境,为了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传媒集团应该抓住这个机遇,利用“大传媒产业”的系统关联性和有机互动性来进行适合自己的产业扩张。建构具有价值联结点的产业链和产业结构,从而改变对广告经营的过度依赖。
1 传媒产业的组成结构及产值变化
传媒产业究竟由哪些产业构成,各个国家统计标准各不相同,而且传媒产业的组成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对于传媒产业的核心层有一个大致的共识,应包括报纸、电视、广播、期刊、广告公司、图书出版、电影、音像、移动媒体(含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手机短信、手机游戏、移动电视等)和网络媒体(含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网络视频、博客、各种下载业务等)10大行业,各行业的产值收入构成传媒产业的总收入。
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核心层的产值约为4186亿元,0其中移动媒体和网络媒体发展极为迅速。移动媒体产值占传媒产业总产值的21.2%,涵盖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短信、手机游戏、移动电视等收入。网络媒体产值占总产值的6%,涵盖网络游戏、网络广告、网络视频、博客、各种下载业务等收入。而在2005年的统计中,还没有移动媒体和网络媒体这两项,仅有手机短信和游戏这两项的统计。可见,传媒产业的组成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且变化非常迅速。数据来源: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国广告年鉴》
2007年中国传媒产业核心层的总产值为4685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1.9%。其中图书出版和移动媒体在市场结构中均超过两成,遥遥领先其他传媒。从传媒产业各细分市场的比重变化来看,传统行业中除了有线电视收费外,其他门类的收入均呈下降趋势。占重要比重的门类如图书出版、电视广告、报纸发行、广告公司等,其比重的下降幅度比较大。而新媒体的比重在2006年已达27.2%,2007年则达到产业总量的28.8%。其中移动媒体总收入达1053亿元,网络媒体总收入达297亿元,均比2006年增长18%。教据来源:清华大学媒介经营与管理研究中心和《中国广告年鉴》
2008年中国传媒产值估计达5440亿元,比2007年增加16.1%。其中,中国图书出版和移动媒体将居传媒市场前两位,分别超过1300亿元和1200亿元,第三位将是电视广告市场,市场规模约为前二者的一半。此外,被誉为传媒业中最具商业价值的朝阳产业――移动媒体,将引领传媒业进入无线营销的新时代。“全国新媒体联播网”的成立,也将在国内形成遍布于公交、火车、飞机、地铁、互联网及手机的新媒体联播产业链。根据艾瑞市场咨询以及摩根大通的测算,移动媒体市场规模的年均增长率为18.6%,网络媒体市场规模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8%,2008年移动媒体的产值预计为1249亿元,网络媒体的产值预计为351亿元。可以说,新媒体为中国传媒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张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2 新媒体迅速成长,促进产业融合趋势不断增强
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新媒体迅速成长,并使中国传媒产业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在传媒产业各子产业之间出现融合与重组,而且在传媒产业与互联网产业、电信产业这些关联度较大的产业之间也出现交叉与渗透,即“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由最初的技术融合走向业务融合,再走向市场融合。数字技术实现了所有信息的标准传输形式,使得传媒、电信、互联网等产业的不同形式的产品或服务的差异性明显弱化,从而在业务边界产生了融合,在市场范围也出现了多方位的交叉与渗透,不同产业间形成了交叉竞争又在竞争中谋求多种合作的格局。整个市场将形成多极主体的动态博弈图景。
在产业融合的趋势中,传媒产业价值链的拆分与重组特征明显,并不可避免地要破除传媒产业中的原有壁垒,促进资源整合与共享,引发传媒企业在更广范围内的竞争与合作,导致传媒产业的整体格局发生改变。
随着传媒产业的融合趋势,我国传媒产业政策也在适应传媒产业融合方面不断地做出调整。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政府对传媒产业的规划力度明显加大,颁布了多个传媒发展规划纲要,传媒产业未来五年的发展框架和路径被清晰地标示出来。这些由政府主导的产业规划,为传媒产业创新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和可能的空间。
3 传媒集团要通过“融合”与“创新”来调整产业结构
事实上,在产业融合的背景下,新的商业模式与细分市场不断涌现,逐渐改变着人们的媒介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不断分割着传统媒体的利润空间,这对传统媒体产生了不小的冲击。传统媒体要想适应整个传媒产业的迅速变化,在新媒体竞争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与空间,就必须通过“融合”与“创新”来对自己的产业结构进行适宜的调整,借助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结合自身媒体的优势和特点,延伸和拓展原有的优势项目,并开发新的业务种类,从而突破产业界限,延伸产业链,实现商业模式的创新。
从能力互补和效率竞争的角度来看,新旧媒体之间以适当的方式合作可以降低试错成本,提高盈利效率。而内容与渠道绑定的合作模式将成为改变纷争格局的利器。
另外,通过结盟获得“先动优势”,而不是通过大成本的并购扩张是企业的明智选择。这种战略联盟与合作不仅在传媒产业内部的不同产业之间、而且在传媒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都正在加强。这种合作不再是政策性的合并。而是媒体面对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展开市场化运作的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联合。
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交叉渗透越来越强,一些新的媒体形式及其产品和服务如手机报、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电子杂志等都正在为市场和用户所熟悉。这里有结合媒体本身传播特点进行的融合,也有完全根据市场情况进行的资本投资,这也是传统媒介集团资本运作的一个输出口。
煤炭产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煤炭采选业;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26
1 引言
作为整个煤炭工业的基础,煤炭采选业包含煤炭开采业和煤炭洗选业。煤炭开采业是指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煤炭资源,为后续能源和加工制造业提供原料的第一次产业,经过初次开采所得到的产品即为原煤。煤炭洗选业则指利用煤炭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对初次开采的原煤进行分选的产业,从单一的原煤中分选出不同的煤炭品种。我国的能源结构存在“多煤,贫油,少气”的特点,煤炭的生产和消费居世界第一,作为煤炭工业基础的煤炭采选业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工业的健康运行的保障作用日益凸显。
2 研究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些学者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出发,分析了我国某一地区煤炭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李建光,代少军(2010)从黑龙江省煤炭产业的区域特点出发,认为当地煤炭采选产业存在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低,产能脆弱等问题,提出科学确定产业规模,推进绿色开采等建议。曹海霞,王宏英(2015)则从山西省煤炭产业的特点出发,认为要坚持煤炭市场生产总量与消费总量的平衡,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清洁生产。其次,由于煤炭产业近几年的不景气,也有学者从产业转型的角度分析了如何提高煤炭产业的竞争力。刘客(2015)认为单一的产业结构导致煤价市场波动较大以及结构性产能过剩,因此要从产业辐射和产业衍生两个方面入手,加快煤炭产业融合。孙慧,刘媛媛等(2012)利用主成分因子法对各地煤炭采选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排序,指出应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将煤炭产业由资源生产型转向能源重化工型和循环经济型。高宏伟(2010)则从低碳经济的背景出发,论述了煤炭产业整合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的意义。再者,由于煤炭产业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孟学兵(2008)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出发,分析了英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发达国家在煤炭产业治理与转型方面的经验,指出煤炭产业的循环经济是大势所趋,应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基于此,本文采用SCP范式,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方面入手,探讨煤炭采选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如无特殊说明,本文数据均来自《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煤炭工业年鉴》及相关统计报告。
3 煤炭采选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3.1 较低的市场集中度
行业集中度指某行业中前N家最大的企业占整个市场的份额,如表1所示,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呈现逐年提高态势,但煤炭采选业前8家企业占总市场的份额仍不到40%,因此,中国煤炭采选业属于低集中竞争型市场。在该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市场的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现象较为突出,难以形成相应的规模优势,保持适当的行业集中度对中国煤炭采选业而言显得尤为必要。
3.2 煤炭采选业的产品差异化分析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产品之间是无差别的、同质的,随着产品差别的增强,该产业的垄断程度也会得以加强。煤炭采选业作为资源开采型行业,其产品差别主要由其自身的物理化学特性所决定。根据煤化度,煤炭可分为褐煤、烟煤和无烟煤3大煤类,而各大类中又可根据物理特征细分为若干小类。此外,煤炭产品的差别化还会因为下游企业的设备选择而进一步强化,特定采选设备和具有特定物理化学特性的煤炭品种相匹配,一旦根据煤炭品种选定了设备,若要更换设备就会面临巨大沉没成本,使煤炭采选业具有较强的刚性。
4 煤炭采选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4.1 价格竞争行为
中国煤炭市场的较低集中度使价格竞争成为煤炭企业的主要竞争策略。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垄断了煤炭资源的定价权,所有煤炭采选企业都要按照国家既定价格来销售产品,不存在价格上的竞争。改革开放后,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煤炭资源的需求量,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国家放宽了煤炭产业政策,中小型煤矿开始根据市场状况制定产品的销售价格,但国家仍然控制大部分煤炭的销售价格。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煤炭价格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价格双轨制逐渐消失。2007年,“煤炭供需见面会”取代“煤炭订货会”,标志着煤价完全市场化。在市场全面放开的前提下,由于煤炭采选企业大多采用井下采掘的方式进行开采,开采成本相差不大,煤炭产品价格方面的竞争转而演变为煤炭运输方式和运费的竞争。由于公路、铁路与水运等不同运输方式成本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每家煤炭采选企业煤炭产品的市场竞争空间的不同,低廉的运输方式可以扩大煤炭产品参与竞争的市场范围,反之,公路运输等价格昂贵的运输方式则会削弱煤炭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2 兼并重组行为分析
我国煤炭采选业的兼并重组具有政府推动,企业从属的特色。由图1可知,中国煤炭采选企业数量在2008年之前一直呈现上升之势,说明当时煤炭采选产业具有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的特点,2008年以后,企业数量出现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2008年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煤炭采选业加快了兼并重组的步伐,从而导致煤炭采选企业总量下降。
5 煤炭采选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5.1 盈利能力分析
成本费用利润率即企业一定期间的利润总额与成本、费用总额的比率。如图2所示,从1999年到2014年,煤炭采选产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全国工业各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则大体平稳。具体而言,2003年和2013年分别是两个拐点,在2003年之前,煤炭采选产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低于全国工业的平均水平,这可能与90年代末的东亚金融危机有关,煤炭需求不振,且煤炭产业没有整合,恶性竞争拉低了整个产业的利润水平。2003年之后,伴随着中国经济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态势,煤炭需求旺盛,尤其是伴随着2009年出台的“四万亿”投资计划,煤炭采选业利润率更是在2008―2012年间达到了顶峰。但2011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以及新能源的替代效应,煤炭采选业作为依靠资源驱动的传统产业,需求减少,利润率也逐步低于全国工业的平均水平。
5.2 安全生产绩效分析
图3反映了2001-2011年间我国煤炭采选业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变化。就事故总量而言,各类事故的方式频次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自2005年以后,事故方式频率的下降尤其明显,此后一直保持在低位水平。就安全事故的类型来看,在2007年之前,安全事故中以冒顶和机械事故最为突出,但2007年以后,冒顶和机械事故下降明显,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爆炸、透水事故更为突出。这可能是因为技术进步及安全监管措施的加强,煤炭采选业的机械设备更为可靠,事故更多是由于煤矿自身复杂的自然地质条件而引发。
6 政策与建议
一是要以组建大企业集团促进煤炭采选产业结构升级。以政府为主导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提高煤炭采选业的进入壁垒和准入条件,从源头上控制住煤炭采选企业的数量。其次,要完善关闭破产、产业转型、改制重组、异地迁移等中小型煤炭采选企业的正常退出机制,发挥大型煤炭企业的优势。二是要以整合技改促进煤炭产品结构调整。引导煤炭企业采用洁净煤技术,推广煤炭的深度加工转化等洁净技术,提高矿井现代化水平,合理利用煤炭资源。三是要加强安全文化与安全生产制度建设。要明确责任机制,便于事后问责。此外,要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标准化安监部门是规范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规范的安全监督监测机制,做好安全检查,对企业和员工煤炭生产安全情况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李建光,代少军.黑龙江省煤炭产业分析及发展建议[J].中州煤炭,2010,(5).
[2]曹海霞,王宏英.新形势下山西省煤炭产业转型发展路径[J].中国煤炭,2015,(1).
[3]刘客.产业融合视角下中国煤炭产业转型路径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2).
[4]孙慧,刘媛媛,张娜娜.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煤炭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J].资源与产业,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