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旅游策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旅游策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旅游策划

城市旅游策划范文1

关键词:观光农业旅游;营销策划;实证研究;武汉市;东西湖区

中图分类号: F59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9-117-02

观光农业旅游以农业生产为依托,把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同旅游业相结合,一方面,可以使得在生产过程中实现农

业的产出效益,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游客充分体验农业的乐趣,进而实现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增收的目的。

一、武汉市东西湖区发展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的优势条件分析

(一)区位优势

在地理区位上,东西湖区的东、南两面紧紧依托武汉市老城区和人口密集地带,向西和向北连接省内的汉川和孝感,属湖北省腹地,是华中地区最为富庶繁华的地区之一。在交通区位上,东西湖南有汉水航道,北有天河机场,既有107国道和京珠高速公路横贯境内,又有市内解放大道、常青路直达,距武汉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汉口火车站仅数步之遥,离武汉天河机场也只十五分种车程。在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即将建成的轻轨和地铁也将直达东西湖区,汉口金家墩长途汽车客运站也将整体搬迁至此。届时,东西湖区将成为武汉市城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其区位优势和可进入性优势将更加明显。

(二)政策优势

2000年1月,经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和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了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2002年,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成立了生态示范建设区,经国家农业部批准成立了武汉食品工业加工区,我区成为武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之一。武汉吴家山台商投资区等“三区一园”和东西湖区人民政府,在管理体制上实行区政府和园区一套行政系统统一服务,决策灵活、服务到位,办事简便。

(三)资源优势

东西湖区有着较为丰富和独特的旅游资源,金银湖高尔夫俱乐部在华中地区仅此一家,惠安大道两侧30余公里的生态农业景观带气势宏大,景德寺、柏泉古井等人文资源也有较大旅游吸引力和开发价值。还有正在建设中的圣山欢乐世界、东方马城、水乡旅游城、加勒比海洋世界、惠安神韵牡丹园等项目,这些都为东西湖区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四)旅游业自身的后发优势

在旅游业发展上,抢先一步固然可以占有诸多有利的条件,但从另一方面看后来者则可取集大成的后发优势。中国旅游业经历了迅猛发展后,下一阶段将会进入稳定的成熟发展期,旅游发展会更多一些理性的思考而少一些开发初期的狂热。东西湖区旅游在第一轮开发中失去了机遇,但现在东西湖区区委、区政府非常重视,对其它地区旅游发展经验的学习与思考,其它地区先期发展旅游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都将成为东西湖区今后旅游发展的“教材”,东西湖区旅游业的发展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而直接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道路。

(五)环城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优势

武汉是一个水、陆、交通十分发达、素称“九省通衢”的城市。市内总人口为831.26万人,城镇人口666.64万人,是全国内地继上海、北京、重庆之外,规模第四大的城市,据调查武汉市居民大规模、远距离旅游的能力目前尚不强,但城郊型周末度假已经越来越受到他们青睐,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尤其是现代都市人民向往原始田园生活和追求绿色恬静的需求,带动了一大批城市周边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的发展。

二、建设东西湖区观光农业旅游营销模式的构想

从武汉市城郊发展观光农业的旅游资源分布与组合特征、区域经济背景、市场空间拓展潜力以及旅游业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东西湖的观光农业旅游营销模式较为完善和健全。笔者就以东西湖区发展城郊观光农业旅游的具体营销模式为基础,逐步提炼出大城市城郊观光农业旅游产品营销模式的具体框架和模型。

根据现阶段东西湖区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可以形成“一个核心指导思想、一个环区范围观光农业发展圈层、四个观光农业旅游核心示范区、七大特色观光农业旅游节庆联动”,即“1147”的营销开发模式,最终通过整合全区观光农业旅游资源,实现全区旅游业的飞速发展。

(一)一个核心指导思想

武汉市城郊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核心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精神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湖北省武汉市发展“乡村休闲游”的具体相关发展条例为依据;以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相结合为准绳;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民思想意识,加快武汉市城郊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和市场运作为基本发展模式;以开拓大市场、培育大产业,把武汉市城郊的观光农业旅游区发展成为具有武汉市的特色旅游板块为主要目标。

(二)一个环区范围观光农业发展圈层

东西湖区观光农业旅游主要分布在新安渡、东山巨龙湖、德州牧场、汉江沿线(慈惠渔村)、柏泉等区域,发展势头十分迅猛。现在按照地理区划,特绘制了东西湖区环区范围观光农业发展圈层示意图(如图1所示)。

(三)四个观光农业旅游核心示范区域

1、柏泉文化旅游区

产品主题:野外体验基地;核心景区:“三古”景区:古寺(景德寺)――古村(月塘古村)――古井(柏泉古井)。

景区具体旅游项目构想:古寺、古村和古井,构成了一幅“青山――古刹――灵泉”的美丽图案,可以让旅游消费者体验游古寺,品古泉,住古村的“自然丛林+精神丛林+人文丛林”的别样乡村体验。

2、大地风情旅游区

产品主题:浪漫风情;核心景区:德州牧场系列旅游产品。景区具体旅游项目构想:利用自然地形条件,建设仿美国德克萨斯州天然牧场,包括友芝友奶牛基地,牧场夜总会,小石城,小白宫酒店等。让旅游消费者可以体验广袤无垠的牧场风情。

3、水景娱乐旅游区

产品主题:玩水、亲水、吃水;核心景区:汉江娱乐水景系列旅游产品。

景区具体旅游项目构想:

①汉水人家:仿宜昌“三峡人家”,开展“汉水人家”旅游项目,反映汉水渔家乐的生活生产场景;

②慈惠渔村:钓鱼、赏鱼、吃鱼、买鱼一条龙。开设全鱼宴,开设天体浴场,人鱼共游等旅游项目;

③阳光沐浴行:沿汉江大量种植景观植被,开发阳光沐浴行,双人自行车等旅游项目。

4、农业体验旅游区

产品主题:吃在东西湖;核心景区:沿惠安大道和107国道范围的农业体验系列旅游产品。

景区具体旅游项目构想:

①盛博农业山庄:观赏现代科技农业,彩色植物,物理栽培;

②牡丹园:湖北最大的牡丹培育观赏基地,各类品种的国花牡丹应有尽有;

③仓储式农家乐:推出仓储式自助农家乐,即前饭庄后大棚形式,现摘现吃,边摘边吃,自摘自吃,现场体验。

(四) 七大特色观光农业旅游节庆联动(如图2 所示)

结语

大城市城郊的观光农业旅游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的阶段,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要保证大城市城郊的观光农业旅游得到持续的发展,就必须寻求能够结合当地地方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努力探索适合当地区域发展和目标市场需求的观光农业的开发模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大城市城郊的观光农业旅游走上一个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城市旅游策划范文2

【关键词】城市文化;旅游模式;发展策略

城市文化旅游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城市文化的建设,城市文化是城市文化旅游的不竭动力,在促进了城市旅游事业的发展的同时也坚固城市自身的文化建设。通过根据城市文化的基本特点,达到培养出良好的城市文化精神,塑造出良好的城市文化旅游形象,促进城市文化旅游事业快速稳定的发展,提升城市文化旅游品牌的目的。根据城市自身文化类型,文化旅游可分为:文化主题公园旅游、饮食文化旅游、节庆旅游、建筑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旅游、遗迹遗址旅游等。此外,城市文化旅游者在参观遗产地、画展、观赏艺术表演、博物馆等传统文化内容的同时,也可以关注和参访某区域人群生活方式、习俗、服饰、烹饪、语言、信仰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产品。

一、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旅游

(一)城市文化。城市文化指的是城市居民在一定区域内,通过社会生活实践所创造出来的精神及物质财富的总和。广义的城市文化包括了整个城市区域中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大至居民素质、政府综合形象、企业管理模式等隐性条件,小至城市环境卫生、公共设施、雕塑装饰、街景美化、建筑的艺术风格以及公共广场的设计与规划等物质实体。它综合了一个城市在各方面因素相互作品和影响。狭义的城市文化则是单纯的指城市区域内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精神意识形态,主要侧重于艺术、科技、语言、文学、教育等精神理念方面的构建。

(二)城市文化旅游。城市文化旅游是在城市旅游的基础上,依据城市自身的文化底蕴、历史发展、风俗习惯、科学水平等方面所开展的文化性旅游活动。作为城市旅游的分支,城市文化旅游是与城市会展旅游、购物旅游、商务旅游相并列的一项旅游模式,其旅游活动的主要是展开于城市区域之内,作为立足于城市文化的旅游中心的,城市文化旅游与乡村文化旅游存在相对立的关系。

二、城市文化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依据城市特色塑造城市形象。城市文化是随着人类文化发展所衍生出的结果,是一种特殊的人类文化形态,它具有形式多样的不同层面,例如旅游文化、商业文化、闲暇文化、社区文化、市民文化等,每个层面都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而不同城市也有不同层面的发展趋向。城市形象指的是一座城市在自然环境、精神理念、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方面,从不同认知形态和传播方式上让人们形成的感观认知和综合印象。一座城市的形象能够集中展现出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色,是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一些城市已经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塑造起游客耳熟能详的城市形象,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时尚之都巴黎、人间天堂杭州等。这些城市形象的健康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吸引着游客的参观到访,深入人心的城市形象带动着城市文化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二)根据资源类型进行统筹规划。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发展区域,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因此,在发展城市文化旅游的之前,必须要合理的挖掘和整理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资源,并在资源开发后做好相应的保护工作。根据自身的城市文化资源类型和特点进行合理适量的开发,在保护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最大化的实现城市的文化与经济效益。根据的文化资源类型可以将开发模式分为直接利用型、主题附会型、原地浓缩型、复原历史型以及整合提升型,有关部门应该根据文化资源类型以及游客需求进行不同模式的开发与发展。

(三)根据游客需求优化旅游结构。为了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城市文化旅游日渐从以往的标准化过渡个性化、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城市文化旅游若要在日渐细化的旅游环境中长久发展,就必须根据文化旅游者的消费偏好、职业性质、收入水平、教育背景等因素对游结构进行优化,针对性的推出旅游产品以便提高游客兴趣,例如针对中老年人所进行的养生旅游、针对年轻人所进行的冒险旅游以及针对学生所进行的科普旅游。通过优化旅游结构的方式,能够针对性的开展旅游活动,达到提高文化旅游者兴趣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在发展城市内民俗文化和历史古迹的同时,加大对宗教文化旅游、饮食文化旅游和节庆文化旅游的开发力度,丰富文化旅游产业结构,确保城市文化旅游事业快速稳定的发展。

(四)根据旅游模式完善旅游线路。根据城市文化旅游形式的多样性特点,应该充分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发展和完善旅游线路,合理规划文化旅游事业。一般来说,旅游线路可以根据不同的旅游模式发展不同线路。一种是对相关主题和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完善,并联合面向旅游市场。这种旅游线路大多以城市旅游资源为主体,能够突出文化旅游的重点,但在线路安排上具有局限性的特点。另一种是以文化旅游者活动为基础的旅游线路模式,它是随着背包游和自驾游等旅游模式的发展而进行的旅游线路设计,具有灵活性的特点,但线路形式较为松散,缺乏统一标准。

三、结语

城市文化是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根基,而城市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城市文化的进步,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同时也相互促进。因此,在发展城市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应该基于城市文化底蕴,挖掘城市文化内涵,突出城市在地域、民俗、宗教等方面的特色,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进行开发和保护,努力构建起具有城市文化特色的优秀旅游城市。

参考文献

城市旅游策划范文3

关键词: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蕉城区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28日

一、引言

国民休闲时代的来临,休闲旅游大发展,体验化是其基本取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食物为物质载体,以地方文化为灵魂,同时配合各种相关活动,充分调动游客视、听、味等感官,在满足旅游者基本生理需求的同时实现其精神诉求,使旅游者在体验过程中有所感悟。目前,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尚在初级阶段,对于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属空白。本文以宁德市蕉城区为研究案例,结合调研剖析其饮食文化资源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旅游开发原则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唐留雄在《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现代旅游业发展》(2001)中提到旅游者的品味需求可以通过开发传统饮食文化资源来满足。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2004)一文强调了饮食这一要素在旅游业中的重要性,而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是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良策。毛震在《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2007)中提议将佛教文化和饮食资源相结合,能够突出当地的独特性,借助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促进宗教的发展。周书云《旅游视角下地方饮食文化开发措施探析》(2010)一文对于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提出了认证饮食资源、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品牌以及各界联合开发等措施。

关于饮食文化及资源对旅游影响的研究,英国学者Hobsbawn和Ranger在《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1983)一书中提到旅游目的地的特色饮食文化衍生出的旅游产品对当地的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Boyne和William(2002)通过数据说明旅游饮食在旅游者的花费中占比较大,近40%,旅游地对于旅游饮食应着重发展,旅游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与游客的体验需求产生了矛盾,就很容易产生负面影响。在饮食文化资源开发方面,Getz和Brown(2006)认为美食形象的塑造可以提高游客对旅游地的兴趣,提高其出游率。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国外相关研究多着眼于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结论更具实用性;而国内研究的理论性更强,在开发方式等实践方面则比较薄弱。

(二)概念界定。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分类(国家标准)中属于人文景观资源这一范畴,涵盖了遗址遗迹类、旅游商品类、人文活动类等五类旅游类型。从目前学界的研究来看,对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这一概念尚未普及。黄继文在《挖掘民族饮食文化,丰富云南旅游资源》一文中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自然或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在某种程度上开发为旅游消费对象的饮食程序、饮食方式、饮食规矩等相关文化事物的总和。笔者认为,从饮食文化内容和层次上看,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包括了饮食材料、饮食器具、制作工艺、饮食习俗、饮食礼仪等。因此可以结合饮食文化旅游,将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定义为:在旅游过程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饮食文化、饮食习俗和旅游商品等与饮食相关的其他因素的综合。

三、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一)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概况与分类。宁德市蕉城区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鹫峰山南麓、三都澳之滨,是福建省宁德市政府所在地。蕉城区历史悠久,素有“海国斯文地”之美誉,区内留有闽东唯一的历史文化街区。当地饮食资源也比较丰富,为福建省茶叶、枇杷、商品牛生产基地之一,还是中国大黄鱼之乡,晚熟龙眼之乡。虽然蕉城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沉淀和丰富的饮食资源,但当地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对旅游资源分类的方法,结合笔者对宁德市蕉城区的实地调研考察和当地旅游局的相关资料,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情况进行统计。(表1)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为了解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笔者设计了本次调查问卷。问卷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被受访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常住地六项;第二部分调查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的认知情况、偏好情况和相关单测评量,分为单选、多选和满意度勾选。性别构成上,男性占45.4%,女性占54.6%,比例较均衡;年龄以18~38岁为主;学历方面以大专及大学本科为主,占比47.4%;职业构成上各行各业的比例较均衡;游客客源则主要集中在本地及省内其他城市。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关于蕉城区的饮食特产认知程度。在受访者中,熟知度最高的是黄瓜鱼,其次是肉丸(芋头包),八仙糕位列第三。在喜爱程度上,肉丸(芋头包)的人数最多,有35人,米糖和八仙糕分列第二、第三位。同时,人们虽然品尝过这些特色饮食,但对其典故却了解不多。45.4%的人对此完全不了解,36.7%的人表示知道光饼的典故,知道肉丸(芋头包)的人最少,仅占1.5%。

2、关于美食圈的认知情况(多选)。南门兜知名度最高,67.3%的受访者都表示知道这里;其次是小东门,占44.4%;霍童古街位列第三;都不知道的有19.4%。表示蕉城区饮食“还不错,但具有当地特色的菜馆不多”这一评价的人数最多,有89人。“没什么特色”的有51人,“一般”的为40人,认为“具有当地特色”的仅有16人。

3、对于就餐环境的考量。受访者在几个选择上更为注重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可知人们的消费观更加注重实惠、舒适。当然,不能因此忽略其他因素。

4、通过对价格的选项调查,发现人们的消费观仍以实惠为主。从而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可以制作不同档次的饮食套餐,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另外应主打实惠的特色餐饮产品。

5、关于购买旅游商品的类型,78.6%的受访者选择购买便于携带的特色美食产品。由此,在开发此类旅游商品时,应推广具有蕉城特色的美食产品。而对于饮食文化旅游项目的选择,前三名分别是:品尝的同时观看或制作美食、参观美食节或传统节庆和参与饮食体验性劳动。吃、玩同步能让游客更感兴趣。

6、单测评量感知评价结果中,“蕉城区饮食”所包含的“地方风味和口感”这一内容的满意度比“相关历史文化”高。可以看出,蕉城区的相关历史文化虽然较浓厚,但还无法对群众造成深层次的影响。在“饮食环境”中,“环境卫生”和“周围街区氛围”这两项的满意度比其他选项高,而人们最注重的“服务质量”满意度略低。在“相关活动”中,满意度较高的为“表演性活动”。(表2)

(四)小结。此调查反映了游客对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认知情况和偏好。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显示出:游客对当地特色饮食的认知度较高,但对其所蕴含的典故认知情况较低;对于蕉城区的美食节及特色美食等内容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地方特色不足;在喜欢的饮食类型方面,更青睐于风味小吃;在选择就餐地点时会更多地考虑一般菜馆和美食街,同时更注重其价格和服务,但蕉城区在这些方面仍有待提升;在选择旅游开发内容时,更多受访者选择了美食街和参与性强的活动;在旅游产品的选择上,当地特色美食产品更受欢迎。

四、宁德市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第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目前,宁德市蕉城区餐饮业的发展水平尚浅,对于本地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深入研究。同时,政府对此的扶持力度较小,社会的关注度也较低。因此,首先应该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专项小组,将蕉城区的烹饪方法、口味特点及饮食传说等进行归纳,使之系统化;其次,对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为饮食景观的开发设计奠定理论基础。这一工作可以结合蕉城区的历史街区进行规划,体现特色化和差异性,凸显蕉城区独特的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再次,政府需要出台合理的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这样能促进餐饮行业的发展;最后,对当地特色小吃进行认证,建立“名小吃”标志,塑造品牌效应。

第二,挖掘饮食文化内涵。随着经济发展,餐饮市场的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要保持本地饮食的优势,不能只求让游客“吃饱饭”,而应让“吃饭”也变成一次特别的旅游体验,故而挖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尤为重要。首先,要坚持本地饮食的特色,以闽东菜为基础,结合蕉城区的山海优势,将蔬果和海产品加以融合;其次,提升饮食的环境,从菜肴制作、服务质量到就餐环境等都要结合旅游体验进行打造;最后,结合当地饮食习俗,在任何时候都能给游客一个“我是当地人”的旅游体验。

第三,塑造饮食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能给其拥有者带来经济效益。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餐饮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局限于价格战和服务战,品牌和形象也越来越重要。随着宁德市旅游市场的发展,餐饮竞争也逐渐走向了国际化,因此要想赢得市场空间,要树立蕉城区饮食品牌的优势,做好营销工作。目前,蕉城区已经注册的品牌类别包括茶、大黄鱼和晚熟龙眼。这三个类别目前所树立的品牌形象已经遍及省内外,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品牌的影响力更大,质量更优。除了已有的品牌,对现有的特色饮食文化资源要进一步开发打造,以文化为名片,塑造更多的品牌形象,赢得更大的市场空间。

第四,提高行业标准。消费者的保护意识和餐饮业的激烈竞争使餐饮业的服务和管理成为消费者选择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餐饮业的管理水平及其服务质量是否能在业内有所建树也成为了其能否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这方面的发展,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包括相关部门、餐饮业和从业者等。

五、结语

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关注受众的喜好,结合实际,加大对当地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积极开发相关的旅游特色产品和特色路线。在宁德市旅游快速发展之际,提升蕉城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巩固并扩大其客源市场。本文对宁德市蕉城区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一些讨论和分析,对有效整合蕉城区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促进蕉城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有一定借鉴作用。但是,由于笔者的学术水平尚浅、参考文献有限,本文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更系统地推进蕉城区饮食与旅游的有序上升和发展,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出更为详尽的发展计划。

主要参考文献:

[1]唐留雄.中华饮食文化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J].财贸研究,2001.2.

[2]杨春华.发展旅游业以饮食为依托[J].经济视角,2004.2.

[3]毛震.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3.

城市旅游策划范文4

关键词:行政决策 效率 成本-效益分析

行政决策效率涵义

(一)行政决策的涵义

对于行政决策的规范性涵义,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一些分歧。本文中行政决策的涵义界定如下:拥有行政决策权力的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在履行国家行政管理职能过程中,为达到预定的行政目标,根据掌握的情况和条件,运用一定的理论与方法,从实际出发,制定和选择行动方案的活动。此涵义强调了以下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行政决策的目的是为了达成预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第二,行政决策主体包括具有法定行政决策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在国家行政机关中占据合法职位的行政人员以及经上级国家机关、法律授权的其他决策主体;第三,行政决策的客体是政府行政管理活动中出现的公共问题或待处理的公共事务。

(二)行政决策效率的涵义

赫伯特·A·西蒙在其《管理行为》一书中将管理决策的效率原则表述为:“在若干个费用相同的备选方案当中,总应当选择实现管理目标最佳者;在若干个成就相同的备选方案中,总应当选择费用最低者”。从这个角度,本文将行政决策效率的涵义界定为:行政决策主体在作出行政决策的过程中,其投入的决策成本与该行政决策所产生的效益之间的比率关系。行政决策的效益与成本的比率越高,则行政决策的效率越高;反之则越低。

而就行政决策区别于一般组织决策的实质而言,在理解行政决策效率涵义时应该意识到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行政决策效率具有显性和隐性的双层特性。行政决策主体在作出行政决策时的成本,既包括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可用货币衡量的直接显性成本,也包括客观存在的时间成本、风险成本、机会成本等无法用货币衡量的间接隐性成本。第二,行政决策效率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对于行政决策效率,不仅要从狭义的经济意义上研究其“成本-效益”的货币比较,更要注重行政决策对于预定行政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产生的社会总效益,关注其外部效应。也就是要从广义效率的角度考察行政决策的效率水平。

我国政府行政决策的效率困境

(一)行政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之间的矛盾

行政决策科学化是保证决策理性、决策合规律性的必然途径,追求行政决策的功能理性和效率准则。而行政决策民主化是现代公共管理的本质要求。为保证行政决策能够充分真实地反映民意,行政决策过程需要更多的公众参与。科学的逻辑和民主的原则之间客观存在着矛盾与摩擦,这正是由行政决策价值追求的多元性造成的。

(二)行政体制的官僚化特征

官僚制的行政体制是现行行政决策所依托的组织形式和运转方式。它试图通过专业化分工、科层制等级设置、标准化作业等决策过程的设计帮助行政决策人员实现有效率的理性决策。但是,官僚制的行政体制下做出的行政决策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效率困境。首先,官僚制过分量化的标准会使行政决策者更多地关注决策的投入与产出的数量指标,以此作为衡量行政决策效率的标准,这违背了行政决策效率的本质意义;其次,官僚制专业化的分工赋予了特定领域的行政决策者以相应的决策权,他们仅仅将做决策的考虑范围局限于自身的管辖范围之内,无法达到整个决策体系的最优效率。

(三)行政决策主体的有限理性

在行政决策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二律背反”的现象:一方面要求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水平;另一方面又要求决策者能够尊重客观事实,防止从主观想象出发。由于决策者往往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个体,其“自利性”倾向和认识的偏差会左右主观能动性的正确发挥,进而误导决策,使行政决策达不到预期收益。

行政决策效率的经济学分析

成本效益分析是通过比较项目全部成本和效益来评估项目价值的一种经济决策方法。基于成本-效益的视角,行政决策效率可以用效益成本比来表述和反映。行政决策效益指的是政府公共决策执行后所获得的效果和达到的预期目标(以R来表示),行政决策成本指的是政府作出公共决策过程中及决策执行过程中所产生的资源总消耗(用C来表示)。行政决策效率(用E来表示)可以用行政决策的效益成本比来表示,即E=R/C。当E>1,即决策效益大于决策成本时,该行政决策效率为正;反之,则该行政决策效率为负。当行政决策效益与成本之间的比值达到最大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行政决策实现最优效率。

如图1所示,R表示行政决策效益曲线,C表示行政决策成本曲线,E表示行政决策效率曲线。行政决策效益曲线R和行政决策成本曲线C相交于X1、X2两点,说明在这两点上行政决策效益等于行政决策成本,此时的行政决策效率E=1,对应于行政决策效率曲线E上的E1、E2两点。在X1点左侧,由于行政人力、物力及财力等行政决策资源投入较少,所作的决策缺乏充分的支持与论证,造成行政决策失误、行政决策次优化等现象,行政决策产生的收益低于所付出的决策成本。因此,该阶段行政决策效率为负(E

行政决策成本及成本模型构建

(一)行政决策成本构成

我国政府行政决策成本应分为两方面:一是作决策过程中发生的成本,可称为直接显性成本;二是决策作出后的递延成本,可称为间接隐性成本。

1.直接显性成本。行政决策成本中的显性成本指的是为完成具体的行政决策行为所耗费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以及其他可用货币度量的价值牺牲的总和。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信息收集成本。每一项行政决策作出之前都需要对行政决策的客体(即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收集与整理工作,然后再进行加工、分析与利用,否则后面的工作将无的放矢。二是方案制定成本。方案制定成本指的是政府设计和优选最优方案所花费的成本。方案是政府决策的纲领和精神,要作出有效率的行政决策,必须对决策方案进行专业的论证和优化。三是人员培训成本。决策方案要靠人来制定与执行,因此人员的选拔与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员的培训成本既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培训成本,也包括相关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成本。四是公众参与成本。公众参与是我国行政决策民主化的重要表现和标志。在一个人数众多的社会中,收集公民真实偏好的信息将花费巨大的成本,即公众参与成本。

2.间接隐性成本。行政决策中的隐性成本一般产生于决策后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是由于决策不当而导致的损失,也称作递延成本。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机会成本。政府行政决策的机会成本就是指政府为作出某项选择而放弃的其它决定可能带来的最大价值。机会成本并不是实际的财务性支出,但机会成本的高低对于政府行政决策具有重要意义。二是时间成本。有效的时间管理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好的结果。浪费时间就意味着价值的损失,这部分损失的价值就构成了时间成本。因此,行政决策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做出正确决策,决不能拖拉,否则会付出昂贵的时间成本。三是风险成本。行政决策的风险成本即是由于决策的不当所造成的低于预计收益率的那部分损失。当今时代行政决策环境瞬息万变,政府并非完全理性的决策主体,决策风险客观存在。

(二)行政决策成本模型构建

根据以上对行政决策成本构成的分析,可知行政决策总成本(用C表示)由决策过程中的显性成本(用C1表示)和决策作出后的隐性成本(用C2表示)构成。用公式表示即: C=C1+C2。而决策过程中的显性成本包括信息收集成本、方案制定成本、人员培训成本和公众参与成本;决策作出后的隐性成本主要包括机会成本、时间成本和风险成本。据此,可构建政府行政决策成本的模型,如图2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当作出行政决策过程中的人力、物力投入越充分,即直接显性成本C1越大时,该行政决策往往经过了详细的调研和充分的论证,决策后的风险成本、机会成本等间接隐性成本C2则越小;相反,若决策前期投入较少,决策者仅凭主观臆想草率地作出决策,导致决策失误,则决策后的递延成本会大大增加。由此可见,一定程度上,行政决策的直接显性成本C1和间接隐性成本C2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

结论与建议

第一,提高行政决策效益。要使行政决策收益最大化,关键要保证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的统一。一方面,要重视行政决策的前期投入,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使行政决策具有更好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决策方案要经过专业的分析和严密的论证,确保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行政决策过程中要注重公众参与,广泛听取社会群众及社会组织的意见,了解公共利益的诉求,真正实行民主决策。这样作出的行政决策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升公共利益,产生最大的决策收益。

第二,优化行政决策成本结构,控制行政决策成本总量。适当的资源成本投入是行政决策效率的保障,但过高的决策成本会使行政决策陷入低效率的困境。适当地增加行政决策的前期投入(即增加显性成本),能够保证行政决策正确性,也就降低了行政决策的时间成本和风险成本。并且,隐性成本具有更高的弹性,也就是说,直接显性成本的投入对于降低决策失误所带来的隐性成本有着显著的效果。因此,在控制决策成本总量的同时,要优化其中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的结构比例,保证决策前期充分且适当的资源投入,从而提升行政决策效率。

参考文献:

1.赫伯特·A·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李沫.行政决策效率机制探析[D].吉林大学,2004

3.张创新,李沫.行政决策权力体制的效率分析[J].行政与法,2005(7)

4.崔裕蒙.论行政决策的竞争机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3)

5.王家合,尤建新.行政决策优化的成本视角[J].学术交流,2005(1)

城市旅游策划范文5

随着社会经济、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已经开始转变,对体验旅游的需求逐渐增多。在旅游体验背景下,发展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旅游不仅能够满足现代旅游消费者的多样需求,还具备更多其他优势。其有利于提高重庆下半城文化街区个性,增强景区差异性,提升景区吸引力与知名度,使景区从市内景区脱颖而出,成为重庆市文化旅游地标;另外,发展重庆下半城街区体验旅游还利于增强街区体验性,使旅游者通过深层次、享受式的旅游体验对重庆历史文化有深刻了解,从而促进重庆历史文化的传播传承;最后,发展下半城体验旅游有利于搞活经济,带动下半城相关服务产业发展,促进下半城社区经济及重庆市区经济发展。因此,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区应克服困难大力推动体验旅游的发展,促使其发挥最佳效益,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创造城市核心价值。

2 重庆历史文化街概况

2.1 资源概况

重庆下半城街区位于堪称重庆母城、重庆主城的发祥地――重庆市渝中区,距今有2300多年历史。街区从朝天门码头沿着东水门、望龙门至石板坡一线,全长约3.5公里。拥有大量文化遗迹,并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街区。街区历经千年,拥有开埠文化、衙门文化、码头文化、陪都文化等丰富文化积淀,其与极具山城特色的建筑相得益彰、贯穿古今。重庆下半城街区位于直辖市重庆市市中心渝中半岛。交通便利,可进入性强。重庆依山而建,故被天然分割为上下半城。但缘于地形,由此形成了与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先生作品“千与千寻”澡堂油屋的现实版景象。上半城的繁华时尚与下半城阒静古朴相结合,形成了一个特殊又别致的景观。总之,重庆下半城地理位置优越、人文遗址丰富、历史悠久而厚重,独具鲜明特色,发展文化体验旅游潜力大,前景广阔。

2.2 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旅游发展现状

重庆下半城历史文化街区地理优势突出,历史文化资源独特。政府目前正采用“PPP模式”即公私合营的模式对其进行大力开发改造发展旅游,直到今年,已经进行了为期4年的改造,下半城街道老建筑所剩无几,建筑基本被拆除,全线街道处于施工状态。目前街区知名度低,规模性旅游市场尚不成熟,整个下半城的旅游市场需求较小,但潜在需求大。街区体验旅游处于不断开发及发展阶段。

3 旅游体验背景下重庆下半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体制不完善

3.1.1 尚未开发的街区缺乏管理

下半城正在打造,未完全形成整片的旅游区。针对未改造街区,政府放任置之,缺乏管理。文化街区形似荒地,无人问津。街区脏乱差,危房林立,大写的红色拆字醒目突出,亟待合理规范管理。

3.1.2 .街区人员复杂,政府管理不善

下半城街区是老重庆的缩影,古老沧桑,街市人员鱼龙混杂,政府治理缺漏,管理不当,流浪人、拾荒者或不良违法分子偶尔游走在街区,严重影响街区形象。

3.2 旅游设施配套不齐全

3.2.1 住宿设施缺乏

由于下半城街道此前未大力发展旅游,人流多为本街道社区居民,游客稀少,未建设大量酒店。下半城无经济型酒店无高星级酒店,3星级酒店仅有一家,普通宾馆客栈数量也屈指可数,私人旅馆存有约10家,环境脏乱无法入住。

3.2.2 公共服务设施缺乏

国家“厕所革命”提出后,下半城街道正积极响应,新设公共厕所。但地理位置较偏,数量也仅寥寥几间。下半城知名景点未设电子导游点、电子地图等服务设施,景区单调,缺少配套服务设施;未改造的街道与景点也未设特殊指示牌表明景点状况。

3.3 产品开发轻内涵,缺乏互动体验性

下半城街道内,许多代表山城文化的古老建筑基本被拆除,目前街道整体形似杂乱施工地。政府致力于将街区打造成黄金购物街及高端功能区,大部分建筑都是新建的仿体建筑。建筑因仿造过新,缺少历史厚重感;街道也因被打造为商业街商业气息浓厚而缺乏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另外,下半城街区旅游尚在萌芽,仍停留在初期的观光旅游阶段。街区尚未开发具有体验性的旅游产品及文化性娱乐产品,旅游的参与性低、互动性差。

3.4 设计缺乏整体性

3.4.1 未统一规划、形成统一旅游线路

下半城整体街道都具有旅游价值,但游客游览零散,路线不明确,仅是游览街道中部分地点,无异于管中窥豹难以全面感知和领略老城区风貌。目前政府尚未对整个下半城进行合理统一的规划,也未提出核心旅游体验主题形成统一游览路线。

3.4.2 产业链不齐全,未统一设计

目前下半城缺少娱乐、住宿两大旅游基本要素。未来建成的黄金街将会满足旅游要素中的娱乐要素,但其余三要素吃、行、游虽具备,政府也并未对其进行统一设计,其要素并不是为体验旅游的发展所提供,仅是为日常生活的社区居民提供。

4 重庆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旅游发展策略

4.1 完善管理体制,保障舒适体验环境

政府应建设相应街道旅游办事机构,定期对景区街道卫生环境、安全环境进行改善整治。增设环卫工、安保员保障景区健康发展秩序,为旅游街区提供安全舒适的体验环境。政府还应明文规定规范社区人员行为,把建设文明体验旅游街区规划深入社区居民心,构建和谐旅游街区。

4.2 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增强旅游体验参与性

下半城街区应建设符合历史文化街主题的一体化基础服务设施,结合互联网、云计算等科技,设置电子指示牌、电子导游点、电子地图等彰显景区个性化的基础设施,从而带动游客主动参与旅游体验。另外,在不同片区设计具有该片区风情的特色厕所、小憩点,古街可设计石凳休憩点,民国街设计木椅休憩点等,通过特色细节表现景区与文化的紧密结合。另外,政府也应鼓励特色经济型酒店的建设,为旅游者的新奇体验提供最基本的服务设施。

4.3 保护古建筑、开发特色体验型产品,体现差异性

首先,政府应减少对古建筑拆迁数量,以保护为主,改建为辅,丰富街区文化元素;政府还可在不同片区建设小型博物馆,提高旅游者对该片区文化的了解程度,改善旅游者体验性的同时保持不同片区的差异性。其次,创意在文化产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街区应结合创意,开发特色体验产品,创造出符合不同片区文化里独具创意的文化产品,同时体现差异性。如民国街设计滑竿雕塑、有轨电车游乐设施;古代老街设置小轿雕塑或游乐型小轿等;街道还应支持定期开展文化创意性活动,如火锅文化节、山城美食文化节等提高游客参与动力,传播传承山城特色文化。另外,下半城应设计出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特色纪念品,加入街区“文化符号”,例如下半城建筑地标、美食、景点等,展现街区文化内涵,为游客提供具有特色体验意义以及纪念价值的物品。

4.4 统一规划综合全面,创新核心旅游主体路线

随着“全域旅游”的不断推进,体验旅游更应综合全域旅游资源共同发展。政府需对街区进行统一规划,把存在于社区的旅游基本六要素进行系统规范并与体验旅游相结合,把街区食、住、行、游购等各环节的项目内容连贯一体统筹发展;支持创新经营方式,例如鼓励引导社区个体经营者对自己商铺进行创新升级,在商铺装潢、商品设计上突出特色,例如鼓励经营当地特色风情小店,家庭式旅馆、小屋咖啡店等;另外,政府应设计创新核心主题旅游路线,例如设计“穿越体验游”――从朝天门沿线至街区末尾,发展从古至今的穿越体验路线,使游客身临其境,穿越古今,从而实现零距离接触下半城厚重的历史,体验到当地所特有的地域文化。

4.5 其他策略:创新营销方式,加大力度宣传,提高知名度

4.5.1 网络营销

截止2015年,微博、微信用户数量都已超过5亿人次,在对街区进行营销时,大可利用微博与微信进行宣传。微营销不仅可高效便捷大规模宣传还能大力增强信息交流的互动性。政府或街区可建立官方微博平台、微信公众平台,设计多项内容,定期推出下半城旅游攻略,随时下半城旅游最新动态、趣味消息等吸引旅游者。

4.5.2 与媒体合作营销

借鉴电视综艺节目《极限挑战》、电影《疯狂的石头》与陈坤主演的《火锅英雄》的拍摄经验,更多的与媒体合作,合作拍摄具有文化意义的电视剧、电影以及微电影或综艺节目,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重庆下半城知名度,扩大下半城体验旅游市场。

4.5.3 创新标语标识

利用特色标语与标识可形象体现街区的文化内涵增强街区吸引力。发展下半城体验旅游过程中,政府必须专门为下半城提出独特口号,开展征集活动,建设特色标识,如此才能为打造重庆市文化地标奠定坚实基础。

城市旅游策划范文6

关键词:旅游,规划 , 策划,结合

Abstract: tourism planning in China has spread to prepare county, even township. However,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put forward, the tourism plan cannot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y, and the constant revision requirements. After modification, that still can't solve the investment promotion, marketing promotion, scenic area management, and the actual problem. Actually, this is because the two reasons: one is planning to keep up with the change of social development revis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2 it is the high requirements planning, requirements planning can do that with planning to guide planning to make the planning better implementation. Planning itself, there are several main problems of planning unit qualification is not enough, ability is limited, caution cost, the basic data research not detailed planning depth causes of insufficient, suitable fur, etc. Because of the tourism planning market expansion, is engaged in tourism planning unit also increases, intense market competition, leading to the tourism planning company bid for plays "the price war", low price can't guarantee quality.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plan too reflects in: finish do not belong to the requirements planning planning category task. Such as the marketing way to segment the market, or even worse with planning how to guide said recent operation, all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market planning. So the solution of these problems must take planning and planning organic combine make planning guidance planning, planning embodied planning.

Key words: tourism, planning, planning, combined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的定义:

旅游规划,是一个地域综合体内旅游系统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的整体部署过程。规划经相关政府审批后,是该区各类部门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法律依据。规划要求从系统的全局和整体出发,着眼于规划对象的综合的整体优化,正确处理旅游系统的复杂结构,从发展和立体的视角来考虑和处理问题。

旅游策划,是指通过旅游开发理念的扩张,强化规划设计理念的基础,从多学科、多角度,在对旅游地资源、区位等前提条件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围绕旅游市场和行业发展需求进行充分研究,制定出一种具有文化价值、商业价值和营销价值的产业策略、产品定位和实施方案。

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的共同点:

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都是依托创造性思维,整合旅游资源,实现资源、环境、交通与市场的优化拟合,实现旅游业发展目标的创造过程,因此规划与策划有共同点。

目标相同

规划是一套法定的规范程序,是对目的地或景区长期发展的综合平衡、战略指引与保护控制,使其实现有序发展的目标,为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做到科学性、合理性的定位。

策划是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出发,以资源与市场对接为目标,用独树一帜和鹤立鸡群的方法解决旅游吸引力、产品、开发过程、营销等方面的独特性与操作问题;围绕旅游吸引力、商业感召力、游憩方式、营销方式、商业模式等问题的解决,旅游策划必须具有创新性、可操作性,为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做到科学性、合理性的定位。

从实施角度来看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各有不同的手段,但从目标来看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目标相同的,都是旅游发展全局性要求的简要、生动的反映,是旅游科学性、合理性的集中体现。旅游目标的制定,是依据有关基础条件和发展政策,对旅游发展的未来可能性所作的状态和位置抉择。该目标既应该是符合目的的,也应该是通过主观努力可达的。旅游目标常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借助规划与策划这一工具,来实现对旅游发展。

任务相同

旅游规划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确定发展目标,提高吸引力,综合平衡游历体系、支持体系和保障体系的关系,拓展旅游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保护旅游赖以发展的生态环境,达到保证旅游地获得良好的效益并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策划的基本任务则是针对明确而具体的目标,通过各种创造性思维和操作性安排,形成游憩方式、产品内容、主题品牌、商业模式,从而形成独特的旅游产品,或全面提升和延续老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或建构有效的营销促销方案,并促使旅游地在近期内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有机结合

目前先进的思想强调更多的是旅游的"两划"、旅游规划与旅游策划有机结合,即对旅游城市建设进行系统整体规划的同时也要进行系统地策划,而且策划要在规划之前。旅游规划就是相当于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主要围绕硬件来做,而策划则是在生产该产品之前的软件设计。软件的重要性体现于三个方面,第一,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一个城市对硬件的投入可以达到几千万甚至上亿,但是不见效果,已经遇到了发展的瓶颈,如果再花十几万搞软件,这个软件就决定了其旅游的发展。第二,起提升旅游产品品质的作用。现今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和对市场需求的满足较多的依赖于软件的开发,也就是开发人文旅游资源和提高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等。第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旅游景点所在的位置、旅游建筑等都是静态的,而静态的旅游要用动态的方法来进行推广。旅游城市要充分挖掘景区的服务功能,通过不断变换景区的活动内容,推出新主题,延长产品寿命来推动旅游,让每位顾客感受到"山水依旧,感受常新"。

用好策划、完善规划、发展旅游

1、规划前的策划——总体策划

在规划之前导入总体策划,可以解决目前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深度进行市场研究,准确定位市场、定位主题、定位形象、确立核心吸引力;

2)拟合资源与市场,大胆创意,形成表现吸引力的产品形态;

3)运用韬略,建构战略,并落实为战术和行动计划。

2、规划中的策划——实施策划

规划的期限最少也有15年,性质要求其不可能对整个规划期的发展进行详细具体的安排,即使对近期(3年-5年)有了较为具体的说明,但是其远远不能用来指导实践。这也就是规划拿得起放不下的地方。委托方对照规划中的"近期重点项目"章节是无法进行细化实施的,即便是对重点项目进行编制详规,其项目也是依据总体规划而来,只是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设计,并没有从旅游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是否创造了新奇的游玩方式,是否带给游客全新的旅游体验,是否营造了独具吸引力的营销宣传策略等等这些问题都没有涉及。策划要比规划切实的多,有力的多,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决定了规划一个景区而其生命力还没有它的规划期长,而策划更针对于近期设计出符合游客口味的产品,通过最出位的营销方式讲这种产品宣传给游客,用最合理的收入模式促使游客在这里高高兴兴的花钱……这些都是规划所反应不及的。策划能立刻带动经济效益的增长,当游客口味发生变化时,策划又能灵活的调整,同一个舞台可以迅速上演不同的戏,这就是策划的优势所在。

3、规划后的策划——深度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