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艺术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艺术理论

现代艺术理论范文1

关键词: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含义;研究

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受社会的物质生活环境的影响较大,并且同时还收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控制。但这些制约因素改变不了西方现代艺术成为世界艺术的潮流,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是其艺术设计的效仿者。我国在现代艺术领域中发展的起步较晚,所以向西方现代艺术设计进行借鉴和交流也是我国现代艺术发展的必然,在我国有非常多的学者曾对西方现代艺术设计进行悉心研究,并对此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和理解。

1现代艺术的概述

现代艺术又被称作现代派艺术,对于其定义,学者们可谓是众说纷纭。但从整体上来说,其可以被称作是现代主义的艺术或是现代派艺术,其泛指在进入20世纪之后,与传统艺术相区别的,并蕴含着前卫及流行色彩的流派和艺术思想潮流的统称。西方现代艺术是由很多种视觉上存在异样类型的艺术风格共同组成的,它是在科学以及理性的基础之上进行建立的,在西方几百年的艺术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而西方现代艺术的主要特点在于将艺术作家、艺术作品以及观众之间存在的区别打破,并且倡导对人类生活进行融合和干预。西方现代艺术受现代的社会和文化的影响特别深,并对现实社会对人们生活的压迫进行批判。

2现代艺术的现实意义

从现代艺术的发展始端至今,对精神的象征意义越来越关注,而不是死板的对自然进行单纯的模仿,并且现代艺术对传统守旧的文化进行了抨击,倡导艺术语言的变革创新。又对大众的审美进行了挑战。相比之下,现代艺术是对人们视觉的一种冲击,其表现的形式是多姿多彩的,并且不断向新式艺术进行发展。而因为它的发展也是人们对其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这些问题不容忽视,而这些都会致使人们从内心上对其进行方案,但由于热衷追逐潮流,只能将就。但总体来讲,现代艺术的出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其打破了常规,将传统艺术进行创新,创造出的新式艺术已被大众所认可,并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已根深蒂固;其次,它的出现带动了社会的发展,更加丰富了文化的内涵,使现代文化丰富多彩;最后,其顺应了现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潮流,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3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受现论的影响

3.1启示着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发展规律

依据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以及发展的规律,可以了解到现代艺术设计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必然会导致以下规律的出现:1)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具有漫长和复杂的特点。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制度在不断的变革,必然会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有着极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需要漫长和复杂的过程。2)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革命性。由于人们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在逐渐转变,并且活动的空间也在逐渐增大,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具体内容和范畴早已经超出了人们的视野,其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和物质的享受要高于其所带来的不良影响。3)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国度的不同导致其历史文化也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导致艺术创作的思想意识也不同,以此在现代艺术设计上也存在着差异,但无论差异有多大,都使艺术设计走向了现代化,并且设计的目标都是一致的。4)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发展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及系统性。不同的阶段其艺术设计理念也存在这不同,每种艺术在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但不同阶段的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也存在着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统一发展的系统。

3.2启示着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研究内容

艺术设计这一门学科具有交叉性的特点,艺术设计的理论与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学科存在交叉点,他们的关系也存在着对立和统一,既相互区别又存在联系。但总体来说,现代艺术设计必然同现代化中的政治、社会、经济、科学等环境因素紧密相连,当然这些都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还存在一些细微的影响因素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产生影响。而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也可分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基础理论一般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对艺术设计进行探讨的,价值、本质、观念等是其探讨的重点;而应用理论则是从微观的角度来对艺术设计进行探讨,它是将所有的理论因素归结到一起而形成的理论,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构成了现代艺术设计理论这个整体。

3.3启示着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哲学探讨

从现代化形式的哲学角度来讲,我们可以发现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探究不仅仅需要对各阶段、各时期的学者的艺术设计观点和理论进行归纳总结,而且还需要对现代艺术设计的本质特点及规律进行探索,以使设计的实例中的动机和行为进行参透和了解,使现代人的主要特点显现出来。所以在现代艺术设计理论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我们为人们提供社会知识及生活质量进行考虑,还应该对人们的精神需求及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形成进行考虑,与此同时,还需要对人们生存的状态以及对创作的心态进行设计,对人们对待艺术设计的态度进行思考,并思考在对时代进行追逐的同时,怎样将人类的发展进行推进。

4结语

综合以上所叙述的内容,并通过本文对西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相关内容进行说明,可知,由于现代艺术设计的概念以及时间方面存在着差异,以此,现代艺术设计理论所形成的社会背景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就要求当我们开始研究现代艺术设计理论的时候,首先需要对现代艺术设计的环境进行透彻的了解,并从社会背景、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科之间的联系,来综合对“现代”的概念进行认识和了解,只有真正体会到“现代”的真实意义,才能够更好的对现代艺术设计理论进行学习和理解。

参考文献:

[1]杨多贵,牛文元,陈劭峰.现代化内涵、指标与目标的新探讨[J].学术探索,2015,21(04):19-21.

[2]童星,崔效辉.“现代化”概念及其内涵[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6,20(04):53-58.

现代艺术理论范文2

当地的农民非常奇怪这个人。他每天在太阳升起之前就背着一大捆画布和颜料奔向田野,他从来不戴帽子,眼睛中放射着炽烈的火焰,从来不与任何相遇的人说话。傍晚时候他回来了,眼睛就如烧光了柴的火洞,头顶被晒得透红,头上不多的头发都竖立着,腋下夹着一幅颜料还没有干的画布。人们看到他的时候,都在交头接耳:这个疯子来了!

这一年年底,被太阳灼烤了将近一年的梵高再也忍受不了阳光的炙热,一种不可逼制的躁动捉住了他的灵魂。他手拿一把剃刀,在田野里四下巡行。他的朋友高更此刻就在他的身边,他冲向了高更。但是在高更冷静的目光下他退缩了,突然间,他揪起了自己的右耳!可怜的梵高的右耳朵,在锋利的剃刀下离开了那个已经疯狂的头颅。就是在这个时期,就是在这片美丽的田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油画作品《向曰葵》诞生了。也就是在《向曰葵》诞生一年后,37岁的梵高悄然走向小镇外的一片麦田,用一把左轮手枪,对准自己的腹部扣动了扳机,告别了我们的世界。遗憾的是,这位伟大的画家,除了供养他一生的弟弟之外,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一个人懂得他的价值。他的弟弟为了鼓励哥哥,偷偷地委托画商花4英镑买了一幅画,让哥哥知道有人喜欢他的作品。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100年以后,他的《向曰葵》以4200万美元的价格卖出,《蝴蝶花》在美国拍卖了5350万美元,那副《没有胡须的梵高》更是创出了7150万美元的天价!天堂里的梵高听到这个消息,是应该哭泣还是应该庆贺昵?

今天,在梵高的家乡,荷兰的曾德特小镇,公路两侧则是连绵数百里的土地上全种上了向曰葵,以此迎接每年大批为为梵高而来的世界各地游客。曾德特小镇以这样一种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特殊方式,来纪念这位给向日葵注入了血液的伟大画家。

梵高于1853年生于荷兰北部曾德特镇一个牧师家庭,他自幼性格孤僻、缄默木讷而腼腆。11岁到16岁上学,然后在他叔叔的古匹尔公司干了3年,而后又在伦敦待了两年,去过许多国家和城市。18岁的梵高已立志做一名优秀的画家了。家里的亲人都不赞成他作画,只有弟弟理解并支持他。他起初师从海牙画家莫夫,在学习中他对荷兰画家伦布朗和法国画家德拉克罗瓦、米勒的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认识到艺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在法国南部的阿尔,结实了一批印象派画家,接触了许多知名画家的作品,并深受印象派和日本版画的影响。正是在阿尔期间,他画出了《向日葵》、《阿尔的吊桥》、《开花的果园》、《夕阳和播种者》、《收货景象》、《邮递员罗林》等传世佳作。梵高似乎从未画过高贵的题材,进入他的画面的多是凡俗的花,如向日葵,他就一画再画。他说"除了画乡村的生活以外,我没有别的愿望了。”《吃土豆的人》就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画中寄托了梵高对穷苦人民的感情。画画以后的梵高觉得世间的一切景物都是美的。梵高在他的书里写到"一个劳动者的形象,一块耕地上的犁沟,一片沙滩、海洋与天空,都是重要的描绘对象,这些都是不容易画的,但同时都是美的,终生从事于表现隐藏在他们之中的诗意,确信是值得…〃

梵高在他生命中不到十年的艺术生命里画出了近千幅作品,这对于一个油画家来说创作量几乎是不可想象的。而且,一大批作画都是精美绝伦的传世之作。对于一个没有人理解,一直处在周围人们的嘲笑与讥讽中的人来说,他不可逼制的动力在哪里,有谁能够真正的走进他,弄懂他。翻译《梵高传》的佘光中先生曾说在译书时生了场大病"在一个元气淋漓的生命里,在那个生命的苦难中,我忘了自己的小小的烦忧。”梵高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是个天才,他甚至不敢把自己称作画家。他的艺术知音唯有自己做画商的弟弟。当自认为画出了人世间最杰出的作品之后,孤独的梵高选择了死亡结束自己无边的孤独。梵高一生最幸福的,也许就是他有一个懂他支持他,能够终生接济他的弟弟。可贵的是,梵高尽管一生都生活在贫困线附近,但是他从来也没有想过放弃绘画改做其他能够挣钱的事情。

一位位个性鲜明,思想深刻的人物逐一展现在面前,就好比翻开了一部部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那些充斥着饱满感情与人生哲理的画面一次次的震撼着我的心灵,也冲刷着我的思想。

在众多的流派与艺术大家之中,每次欣赏梵高先生的作品时我的心里都在试着猜想他是以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进行创作,是挣扎还是欢快?是犹豫还是狂放?虽然现在没人能给出肯定的答案,但我认为这也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丨俗话说千人千面,不同的人自身的阅历、知识、修养都左右着人们对于作品的解读。每当看到《星夜》这幅作品时,我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孤单,想象独自一人仰望星空,试图解读它,看穿它,最终融入其中。通过对梵高先生经历的解读,我感受到他内心的热烈与挣扎,他希望向世人传达出什么样的想法,他的语言里蕴含了怎样的情怀,这些也只有他自己能给出最真实的答案,我们能做的仅仅是猜想而已,无论多么官方多么权威的推测都只是推测,因为中国有句话,子非鱼焉知鱼之乐?

现代艺术理论范文3

【关键词】和谐;抽象绘画;艺术魅力

抽象一词是指人类对事物非本质因素的舍弃和对本质因素的抽取。抽象绘画则泛指非具象、非写实性绘画中的各种流派。作为一种自觉的艺术思潮,抽象艺术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的欧美。抽象绘画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抽象绘画由于其造型的非具象、绘画语言的反传统、表现内容的不可言喻以及感彩的难以理解,使其一传入我国便受到非议、排斥。一些人常把抽象绘画视为:“表现最大限度的糊涂和混乱,专以追求新奇怪诞为目”的艺术。甚至有人认为它根本不是艺术,而是“对神圣艺术的亵渎,是艺术的堕落,美的毁灭!”。也曾有人武断地认为,现代西方抽象油画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是“腐朽”的、“颓废”的和“没落”的象征。那么,怎样看待抽象绘画,笔者认为,艺术欣赏课有必要在引导学生感悟艺术美的同时,全面认识文化的多元性和兼容性,更多地了解包括西方抽象绘画在内的现代西方艺术,以此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本文仅就现代西方抽象绘画的艺术魅力,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新一一抽象绘画艺术魅力的根基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而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绘画这一造型艺术就更离不开创新。正如抽象艺术大师康定斯基所言:“绘画是各种不同世界的剧烈碰撞,它的目的是要在一个接一个的斗争中创造出一个新世界,这个世界就是艺术作品。每一件作品都同宇宙一样在灾难中诞生――来自各种器乐的噪音,最终产生出交响乐,这是天体的音乐。创造艺术作品就是创造世界。”西方现代抽象绘画正是绘画艺术长河中新涌起的一朵浪花,是艺术长青树上的一片新叶,它的魅力,首先就体现在它把创新作为自己追求的目的。创新,成为抽象艺术魅力的根基。

抽象绘画诞生于二十世纪初,但对它的探索却是从十九世纪中叶就开始了。最早应首推后期印象派画家塞尚,他大胆主张离开传统对自然的描摹,“从自然中看圆柱体、球体和圆锥体”。这种“体积探索”开创了西方现代美术的先河,他也被誉为“现代艺术之父”。在他之后是被称为野兽派的画家马蒂斯,他宣称:“我们不能奴隶般地模仿自然。我们必须解释自然,并让其服从于图画精神。”抽象绘画之所以脱颖而出、久盛不衰,正是由于它顺应时代、大胆创新,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康定斯基在他的美术理论著作《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谈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意识的创造时代,绘画中的这种崭新精神正与思维携手前进,正迈向一个伟大精神的新纪元。”抽象绘画就像敢于把自己发射到太空去的宇航员,他们的领地是行星无光的那一边,他们标示出看不见的星球的存在。正是这些画家敢为人先,勇于探索,才创造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抽象绘画。

二、神秘一一抽象绘画艺术魅力的灵魂

“远看鬼打架,近看西洋画”这是国人最初接触西画的感受。而现代西方抽象画,神秘得有如隐入浓云的山巅,连鬼打架的影子也不见丝毫。然而,正是这种不见“庐山真面目”的神秘,才使抽象绘画更具魅力。不少人面对西方抽象绘画绞尽脑汁也是一头雾水,他只看到了“混乱”,一种故意为之的混乱。

其实,赏画并非一定要看它“是什么”“像不像”。像的不一定就是好作品。如果一定要追求像,去看照片好了,或者直接看实物。艺术不是对自然的描摹,而是融进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作。抽象绘画尤其如此。如果硬在抽象画中找出素描关系准确、结构合理、色彩真实、情节完整的具像来,那么这副抽象画也就名不符实了。不懂的、不理解的并不一定是不好的。十七世纪中国有位统治者,观看路易十四的肖像时也看不懂,他曾大惑不解地问:“法国国王的特权之一,首先是把自己的脸弄黑吗?”这在今天已是常识的绘画常规光影的运用,在他的眼里就是咄咄怪事。我们今天看不懂的抽象画,不能说就不是好作品。可以说,内在的神秘也是其魅力所在。

由于抽象绘画没有了具象表现中的各种各样条条框框的制约和束缚,反而可以充分发挥基本形式因素中形、色、线独自固有的表现力。那种几近深奥的哲学笔记图解,可以描述出复杂的精神世界,给人以感官刺激、情感冲击,给人以朦胧的神秘感。它能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它比一目了然、一览无遗的具像绘画更有嚼头,它就像一枚多味橄榄,越品越有味。

三、象征一一抽象绘画艺术魅力的特性

象征是指用具体事物(符号),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在绘画艺术中,象征手法是抽象艺术的一大特性。由于抽象绘画不具有任何具体景物和事物,而是运用点、线、面、形、色所构成的,它以形式元素直接表达某种意义而获得特有的艺术魅力。因此,抽象绘画有的形,特有的色,及其构成,都具有鲜明的符号性特点。一根方向向右运动的线,有着深刻的回家的感觉,而一跟方向向左的线,则有远离家门、谋求新生的感情意蕴。水平线代表女性;垂直线代表男性;红色暗示运动、热情;粉色寓意和谐、爱情;蓝色象征天堂;黄色代表世俗;黑色代表死亡等等。如康定斯基所说:“现代艺术,只有当艺术家的符号变成象征式的语言时,才能产生。”如何来变呢?他又说:“被分割成不等部分的巨大的锐角三角形,加上向上翘起的最尖和最小的扇形,这就是对精神生活的正确、概括的描述。”“一个三角形也有它特殊的精神上的芳香。”欣赏抽象作品,我们无不时时感受到它的象征手法的艺术魅力。

1932年,康定斯基创作时就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几乎完全由规整的直线、圆、半圆、三角等形组成的抽象绘画。《在黑色的正方形的中间》,作者赋予画面正中的蓝色三角形和红色三角形以生命,将其想象为一位手持长矛冲刺的战士,那条通过红三角的斜飞横线,正是这支锋利的长矛。而深黄色的大圆形套一个深棕色的三角形,是骑士的坐骑,他正策马扬戈,剌向一个红灰色有斑点的带锯齿的怪兽。这幅画背景处理得也非常抽象,左面的圆弧是一条绚丽的彩虹,左上角边缘一排半圆形则是远方连绵起伏的山冈。画中一切现实的形象都已转化为纯几何形符号的象征,并以这种纯几何形符号的构成,叙说一个英雄战胜邪恶的主题。

应该说,正是由于抽象绘画的抽象非具象的特点,才使抽象绘画有了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其象征手法大有用武之地,而抽象绘画的这种特性,是其它绘画所不可比拟的。

总之,抽象绘画释放出来无穷的艺术魅力,它的魅力正是在于它的非具象绘画的独特之处,这种非具象,是抽象绘画的自由天国。“抽象意味着从现实中抽出智能与精神之美。好的抽象绘画蕴含着一种直指人心灵的神奇力量,它让观赏者得到内心的满足和充实,具有激励人、打动人的震撼力,也有一种吸引人、征服人的神奇力。

当然,抽象绘画中也不乏差的作品。正如具象画中不乏好作品一样。我们应该学会全面的了解它、客观地评价它,而不能简单地以它的外在形式和造型语言划分优劣。绘画的每一流派,都是艺术长河中一颗闪烁的星,无论它发出的光是弱还是强,持续的时间是长还是短,都有它们各自的位置和作用。浩渺的夜空,无数恒星、行星和流星的汇集,形成了银河的灿烂。正是绘画艺术的多元性和兼容性,才构成了艺术世界的和谐之美。对待抽象绘画,我们应当用夜深人静望星空的心境,学会欣赏、学会品味。

【参考文献】

1牛克诚:《从写实到抽象》见《美术史论》1992年第1期,第23至33页。

2牟群:《现实主义的现实》见《美术史论》1991年第4期,第51至56页。

3全彤:《绘画艺术的第二生命符号语言》见1991年,第4期,第14至16页。

现代艺术理论范文4

1.将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指导

很多中职学校受到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所以其教学方式与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有一定差距,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效果,所以教师应将现代教育理论作为教学指导,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突破口是改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并积极探索并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建一个能够自主获取知识的学习平台。例如,在3Dsmax实践教学中,教师最好不要单纯的进行理论讲授,应指导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并在了解和掌握理论内容的基础上,自行进行设计和实践,并结合3Dsmax的设计实例,重复操作,加深视觉美的体现,并结合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师生就设计实例的具体情况展开自主合作的深入探讨。学生能够在实际应用与深入的探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上气氛热烈。这时教师应发挥组织者的作用,积极做好现场调控,并进行全面而客观的总结和点评,这种方式能有效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快速改变,向着有利于就业竞争力提高的方向发展,其发展性学习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2.顺应市场需求

人才培养规范的主体是知识结构设计,而知识结构设计的集中体现是课程体系的构建。为了确保中职工艺美术专业教学能够以服务为宗旨,将就业作为教学导向,相关人员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顺应市场需求,收集大量教改资料,并与企业主管和多个专家进行探讨,交流经验,并听取各方意见,然后按照行业和企业的用人标准和现状,对课程和权重比例进行调整,认真修改和研究校企的课程内容衔接,相继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争取做到传统与现代内容、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综合实力与实践能力的协调统一,并在新的教学改革中,积极融入新的知识和技术,以及管理方法。

现代艺术理论范文5

关键词:大连;现代民间绘画;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142-01

在当今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的版图上,大连的现代民间绘画,以其色彩浓郁质朴,构图自由奔放,题材贴近生活,手法新颖丰富等特点而占有重要的一席。

纵观以金州和庄河为代表的大连现代民间绘画,具有无拘无束的率真和不寻程式章法的挥洒特点,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前提下,又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创新的理念,这是时展的必然结果。现代民间绘画不同于传统的农民画,参与者也并不都是纯粹的农民身份。它已经从自娱自乐的乡村走到了当代艺术的殿堂,已经是一种具有鲜明艺术特点的绘画形式。因此,现代民间绘画成为了他们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手段,在这种更加自由的艺术方式里,作者们将生活中的现实与生活中的理想,用手中的画笔自由而夸张地加以表达,色彩艳丽且对比强烈,有着令人难忘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以不同于现实的色彩、色调,构图、构成,形象、景物,表达着他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瑰丽的色彩反映出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所寄予的期望。这些作品的艺术魅力更加强烈,也更加具有现实的生命力。

大连现代民间绘画的艺术魅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色彩强烈:大连现代民间绘画的色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色彩和谐的色调统一,又有对比强烈的色彩反差;既有纯色,又有灰色。但大都是色彩夸张、强烈、超越现实,这与地域、风俗、传统等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金州民间绘画作者葛祝兴的海神系列,画面大多是采用单纯统一的色调,在大小色块中处理造型,基本上采用色彩平涂的方法,辅助以线的表达,以色块对比和疏密大小来加强画面的色彩效果和美感,并且每一幅作品都有一个主体色调,整体与局部的色彩关系既有对比又很和谐。色彩明快鲜艳是民间绘画的重要特征,无论是传统的民间绘画,还是现代民间绘画都非常注重画面的喜庆与欢乐,生活的美好与愿景。现代民间绘画不仅延续了传统农民画的色彩特点,作者们还将当代绘画的艺术处理方式运用在他们的绘画之中,使得现代民间绘画具有强烈的当代特点和时代活力。

二、构图奇妙:大连民间绘画在构图上大胆并且夸张,自由而且灵活,不拘泥于现实中的准确,完全为画面的美感需要服务。既不是东方的散点透视,也不是西方的焦点透视;似乎作者可以随意的面对所画的对象,可以将物像根据自己的意愿而摆放,目的只是画面的美感。散点、平铺、对称、均衡,点线面灵活运用,彻底摆脱了已有的程式化概念和美学教条,进入到艺随心动的艺术境界。这恰是当代艺术家所努力追求和向往实现的艺术创作状态。庄河民间绘画的代表作者于同乐的作品,就取胜在其构图的绝妙和变化上。他自小生活在山区,因此,他的作品中都有会山的形象出现,远近的山在画面里都坚实有力,成为重要的绘画内容和画面构图、构成的分割点。那些所画的形象他会平铺在画面上,运用点线面的自由穿插,在黑白灰的处理上去强化和塑造画中的人物、动物、景物。这种绘画自由而灵活,又具有艺术的合理性,是经得起推敲和耐人寻味的。构成是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中的理性表达之一,是对画面布局的精心设计,是艺术自由表象背后的内在合理。画面所传达出的是对构图与构成的有效把握与恰如其分运用。

现代艺术理论范文6

作者简介:马龙海 ,广东金融学院党委副书记,领导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许国动,广东金融学院领导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生;熊文渊,广东金融学院教务处讲师,博士。(广州 /510521)

*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现代大学学术秩序下大学校长领导力实现研究”(12YJA880087),2011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和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金融类人才培养实验区”(粤财教〔2011〕473号)阶段性成果。

摘 要:现代大学学术秩序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要素之一。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实现影响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因此,现代大学学术秩序是大学校长领导力实现的环境。现代大学秩序的建立需要对其伦理进行思考。通过大学学术秩序伦理的理论比较以及我国大学学术发展历史的实践表明,现代大学学术秩序的伦理目标是扩展大学和学者的可行能力。学术自由、学术条件、学术机会、学术信用保障和学术防护是实现此目标的工具性自由。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实现与现代大学学术秩序的伦理目标相契合,不仅是大学校长领导力效能实现的要求,也是现代大学秩序建立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现代大学;学术秩序;伦理;自由;可行能力

个体领导力即领导者角色所具有的领导力,这涉及到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角色主体,[1]这些不同角色主体的领导力效能,都将在学校内部管理的四主体(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教代会)[2]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推动着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发展。同理,大学校长领导力在推动大学内部自治体系的建立中,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实现,是在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过程中逐渐确立其角色地位的过程。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首先是现代大学学术秩序,大学学术秩序是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下维持大学学术活动正常运行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程序和规则。通过现代大学学术秩序的形成,加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从而实现大学校长领导力。然而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一系列学术失序现象丛生,严重阻碍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治理大学学术秩序已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而要解决学术失序问题,首先应探讨现代大学学术秩序的伦理目标。

一、现代大学学术秩序伦理的内涵

任何学术秩序都隐含一定的道德思考和价值目标,并受到社会对它所做的一系列伦理评价。这也就引出了学术秩序伦理所包含的双重含义:学术秩序的道德正当性与合理性,即学术秩序的道德基础。这也是评价学术秩序的基础。学术秩序总是体现出一定的道德目标和要求。学术秩序在多大程度上合乎道德性,主要由学术秩序自身的道德性显示出来。人们把某些一般伦理原则和道德要求纳入学术秩序的伦理目标之中,即在学术秩序的设计与安排上体现出道德的正当性与合理性。其指向是把一般的社会伦理要求上升为学术秩序的伦理要求,并在学术道德领域执行。

上述双重含义统一在学术秩序治理过程中。学术秩序治理首先要对已有的学术秩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可能促使某些伦理原则在学术秩序中得到贯彻落实,也可能使学术秩序伦理目标得到修正,大学校长领导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才能够形成交互影响的作用,促进现代大学制度建立。

二、现代大学学术秩序伦理目标的理论选择

研究学术秩序伦理的目的,就是要追求学术秩序的合道德性。然而,衡量学术秩序道德正当性的标准并不唯一。这就需要去分析不同道德理论下学术秩序的正当性与合理性,旨在确定我国大学学术秩序伦理的应然目标。

(一)后果主义视角下的学术秩序:行动功利主义与规则后果主义

如果一个行为的后果与任何可选择的行为的后果相比至少是一样的好,那么这个行动就是正当的。[3]这种观点与后果主义如出一辙。后果主义认为,行为的正当性取决于行为的实际后果的善恶。功利主义的目标就是使人类效用(福利)最大化。所以,功利主义的观点认为,任何一项行动都是根据其产生的后果状态来评价,而后果状态要根据其产生的总效用来评价。

关注按后果来评价各种社会安排的重要性,且关注评价各种社会安排时所涉及的人们的福利,这是功利主义理论长时间成为占主导地位伦理理论的主要原因。根据这一观点,可以得出行动功利主义原则下学术秩序的道德判断:如果一种学术秩序的后果与任何其他可选择的学术秩序产生的后果相比至少是一样的好,那么这种学术秩序就是正当的。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根据学术秩序产生的后果来评价其正当性。学术秩序的“好坏”取决于其能否更好地促进总体的学术成果或学术成就。这里的后果通常是以成本-产出来分析,体现出典型“效率”取向。以学术成果或学术成就为导向可以对学术研究者产生强大的激励作用,进而促进学术的发展,特别是当学术成果、学术成就与社会地位、名利和收入等激励要素相联系的时候。

然而,行动功利主义原则下的学术秩序也有缺陷。首先,缺乏对分配的关注。它关注的是总体效用的提升,而对个体间福利的分配问题不重视,为了总体福利的提升,哪怕牺牲个人。其次,忽略权利、自由及其他非效用因素。它把权利、自由看成是影响效用的一种手段,而非自身固有价值。再次,后果难衡量。它追求效用或福利的最大化,而不同人的效用或福利是很难比较的。同理,学术秩序的后果也很难衡量。以学术成果来看,对不同的人而言价值是不同的。最后,忽视程序和规则的正当性。由于评价标准集中于行动后果,每个人都想尽量扩大自己的福利,这使得程序和规则不受重视,甚至遭受破坏。过分地关注学术秩序后果,学术秩序本身将受到侵蚀,反而影响学术成果质量。以行政权力干预学术自由、学术、剽窃抄袭及一稿多投等现象都是功利主义的表现。大学校长领导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发生作用,其后果令人忧虑。

行动后果主义的重后果轻程序、重工具性价值轻本体性价值是其被批评的主要原因。后果主义者也试图对其进行修正。规则后果主义就是试图解决行动后果主义的产物,它是指行为的道德正当性并不取决于行为自身的后果,而是取决于准则或准则的后果,即当且仅当某行为由规则所准许,而这个规则能够合理地被预想到所产生的善与任何其他可识别的规则能够合理地被预想到所产生的善一样多,该行为就是得到许可的。[4]它试图将结果和规则统一起来,首先不是关注后果,而是产生后果的规则。所以,规则后果并不认同牺牲少数人利益换取总体利益增加的做法;同时,还主张根据后果的公平性来选择分配的规则,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分配问题。

显然,规则后果主义视角下的学术秩序,不仅强调学术秩序的工具性价值,也凸显其非工具性价值。不仅要求关注学术成果或学术成就,更重视规则或程序的正当性。只有遵守学术秩序而获得的学术成果或学术成就才会被认为是正当的。可见,规则后果主义视角的学术秩序不仅关注“效率”,也应产生“效率”的规则或程序的“公平”。

虽然规则后果主义比行动功利主义具有较大改进,但仍然没有解决行动后果主义忽视权利、自由等非效用因素以及效用难以衡量的问题,而且本身也有沦为行动功利主义的危险,因为遵守规则或内化规则也是需要成本的,使用一种规则的规范内化可能比使用另一种规则的规范内化付出更大的成本代价。学术秩序也面临同样的难题。如果学术秩序的内化成本过高,规则后果主义者会认为它是不正当的。

(二)非后果主义视角下的学术秩序:正义论与自由至上主义

在正义与自由至上主义中,前者更关注平等,后者更关注个人权利。[5]在《正义论》中罗尔斯提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第一个原则,每个人与所有人所拥有的最广泛平等的基本自由体系相容的类似自由体系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第二个原则,社会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这样安排,使它们:⑴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⑵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6]罗尔斯认为,惟有体现公平正义的伦理原则的制度才可能为所有个人接受。因此,正义论视角下的学术秩序应该体现出正义原则,如保障个人学术自由权、给研究者提供平等机会、通过差别原则把结果的不平等保持在合理的限度、社会分配向最少受惠者倾斜、公平优于效率等。

诺齐克与罗尔斯一样,都坚持“自由优先权原则”。但不一样的是,罗尔斯认为具有“自由优先权”的权利是很少的,利益分配向最少受惠者倾斜,哪怕会牺牲或损害某些人的利益也是符合正义的。诺齐克则认为自由有着“完全优先权”,也即“公正在于不侵犯个人权利”。根据“自由至上主义”观点,学术活动应该引入市场机制,反对政府干预,学术秩序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学术研究者学术资源的自我所有权、自由选择权、公平竞争权等。可见,学术秩序的“自由至上主义观”对于保障学术研究者的合法利益和学术自由,实现程序正义,减轻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冲突都有重要指导意义。

但是,“自由至上主义”的学术秩序真正维护的只是少数能力强者的权利。尤其是在学术市场化以后,学术资源的获取不再简单地依照个人的天赋,而是取决于研究者的社会地位和财富。这样自由至上主义就限制了底层学术研究者的自我所有权,实际上这已经侵犯了他们的学术自由权,显然与自由至上主义声称的“个人权利至上”观点相悖。

(三)可行能力视角下的学术秩序:一种调和的观点

通过上述理论梳理,很难接受可能带来可怕后果的简单程序规则,尽管这些程序规则是符合正义的;同样,我们也很难接受那些为了后果而肆意侵犯个人自由权的做法。为此,寻找一种调和后果主义与非后果主义的伦理观显得尤为必要。

就院校发展而言,院校发展自由是实现院校发展政策伦理目标的手段和目的。[7]其中应该也包括院校发展政策的伦理目标要为其中的个体自由的实现提供保障。因此,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视角下的自由观就是一种可能的选择。发展就是扩展人们的实质自由。自由不仅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发展的主要手段。实质自由包括免受困苦的基本可行能力,以及能够识字算数、享受政治参与等的自由。[8]一个人的“可行能力”指的是此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功能性组合反映了一个人认为值得去做或达到的多种多样的事情或状态。因此,可行能力就是一种自由,是实现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的实质自由。一个社会成功与否,主要应根据该社会成员所享有的实质性自由来评价。这一“可行能力”的评价焦点可以是实现了的功能性活动(即一个人实际能够做到的),或者此人所拥有的由可选组合构成的可行能力集(即一个人的机会)。[9]

可见,可行能力视角下的自由发展调和了后果主义与非后果主义的矛盾。它重视自由的建构性作用,实际是以自由取代效用与福利,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它又重视自由的工具性作用,实际是重视过程与机会。它顾及到了后果主义对人类福利的兴趣,自由主义对选择过程和行动自由的关切,以及对个人自由权、实质自由所需资源的集中注意。在这个意义上,以可行能力为视角来评价社会安排更具广度和深度。从可行能力的角度来看,现代大学学术秩序的伦理目标就是扩展社会成员的实质自由。而人们的自由能够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根据人们有理由珍视并追求的成果和程序来评价。据此,一个良好的学术秩序首先应该有利于产生优质学术成果,其次应该能保障研究者包括自由在内的各种权利以及所体现出来的程序正义和机会平等。这是我国建立现代大学学术秩序的应然之义,也是大学校长领导力实现过程中应该遵从的应然标准。

三、我国大学学术秩序伦理目标的实践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学术秩序的变革从未止步。从追求一般学术成果到追求学术创新,从追求效率到效率与公平并重,从注重社会整体利益提升到关切个人权利实现,我国现代大学学术秩序在实践中探索前行。

(一)从功利后果主义到规则后果主义: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的学术秩序伦理

中,学术研究近乎停滞,大学学术秩序完全坍塌。改革开放后,高等教育发展重新回到正常轨道。20世纪八九十年代学术成果的“井喷”是“老中青”三代学者积压已久的研究冲动同时爆发的结果,但与改革开放后的“效率优先”的学术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这是一种功利后果主义的表现。从学术管理体制来看,早期国家一直处于“放权”过程,对“自由”表现出极大的宽容,但却缺乏相应的秩序规范。没有秩序的自由的结果是学术秩序陷入混乱。其表现之一是没有建立起现代的学术规范标准,以致于后来引起某些学者对当时学术成果的“清算”。

20世纪末,国家开始注重“放权”之后秩序的建设,强化了大学学术秩序的建设。从1995年《关于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到1998年的《高等教育法》,再到2002年的《民办教育促进法》,都是追求“秩序”的体现。特别是“211”和“985”工程的提出和施行确立了教育行政部门在大学学术秩序的管理上的主导地位。学界在20世纪末也掀起针对学术规范的一场大讨论。[10]1998年,新闻出版署通过“技术标准规范”,这标志我国学术研究开始走向规范化、有序化。上述举措意味着我国学术研究开始转向规则后果主义。

(二)规则后果主义与公平正义并存:21世纪前十年的学术秩序伦理

高等教育扩招后,大学学术秩序治理面临新的形势。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投入的效率和效益,促使高等教育机构更具竞争性、自主性和广泛适应性。同时,更多的人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高等教育市场化又是公平正义的一种体现。高等教育市场化的核心是自由与竞争。强调办学竞争,注重受教育者的消费权和自由选择权,这种自由体现在办学的自主、学术的自由和资源的自由流动。市场化导向的学术秩序既强调后果重要性,又关注了自由与公平正义。

然而,与20世纪末的学术秩序建设一样,政府继续主导学术秩序建设,学术秩序来源于政府权威,大学学术治理结构表现为“科层组织结构”。这种体制有利于控制高等教育的整体性和方向性,但不利于凸显高校及学术研究的个体性。21世纪初发挥高等教育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强调自由与竞争,这显然与传统学术秩序治理体制不适应,导致两种现象――学术行政化与学术资本主义。前者极易造成大学自的流失、大学特色的遮蔽与大学尊师重教氛围的破坏;后者致使市场主宰学术,市场决定学术内容、做出学术决策,学术为市场服务。学术资本主义已将学术的中心从文理学科核心转向创业边缘。[11]无论学术行政化还是学术资本主义,都使学术走向了功利化,学术研究变成了手段而非目的。

(三)从公平到实质自由:未来的学术秩序伦理

尽管21世纪初的学术秩序具有后果主义与自由、公平的伦理追求,但在传统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这些诉求未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在尚未形成西方大学曾有过的学术自由、学术自治传统之前,面临高等教育市场机制冲击,学术秩序的伦理目标最终只能沦为功利主义。近年来,学术秩序主要围绕“去行政化”和大学章程进行构建,强调发挥大学个体和教师个体的积极作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此后,“去行政化”成为学术秩序治理的首要问题。

伯顿・R・克拉克指出,学术系统如何分配权力和使权力合法化,这可能是最重要的方面。“去行政化”并非排除行政权力,而是让两者在学术秩序的规范下产生最佳耦合作用。自《纲要》公布以来,我国大学始终在“去行政化”的道路上前行。南方科技大学的建立、教育部核准人大等六所高校的大学章程、“383改革方案”以及《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都是大学“去行政化”的实践。然而,“去行政化”只是一种手段,其目标是扩展实质自由,包括大学个体自由及学术自由。2010年以后,我国大学已从量的规模扩张转向质的内涵建设,重点增加大学的自主性,实现大学自治,打破千校一律的局面。这实质是扩展大学个体的可行能力即实质自由。“去行政化”还有利于扩展学术自由。比如,《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首次明确以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促进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相对分离与配合。这是对大学教师个体地位的关注,保障了教师的学术自由,是扩展教师个体的可行能力的体现。

四、现代大学学术秩序伦理目标实现的保障

无论理论还是实践,现代大学学术秩序的主要使命就是要扩展大学和学者的可行能力,即实现两者的实质自由。大学校长领导力的效能要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中实现。可行能力视角下的自由具有“建构性作用”和“工具性作用”。然而,学术自由也并非实现学术秩序的唯一条件。根据可行能力观点,影响学术秩序的微观层面制度安排涉及学术自由、学术条件、学术机会、学术信用保障和学术防护。

学术自由是在无损于个人地位和职位的前提下,学者们自由选择的权力。[12]学术自由产生学术秩序,学术秩序增进学术成果,学术成果肯定学术自由。[13]学术自由形成的学术秩序比来源于权威的学术秩序更有效率。[14]正如博兰尼所说,学术社群之中最大程度的合作(交流、协调)是经由各个学者释放自己的学术冲动而得到的。[15]学术条件是保障学者运用其经济资源从事学术研究活动的社会安排。学术研究是一个知识生产工作,但这种生产工作并不会马上转化为报酬,尤其是基础理论研究,其学术成果的应用性价值可能无法短时间显现。这就需要给予学术研究者特定的经济安排,使其安心从事学术研究。学术机会,宏观意义上是指在教育、医疗保健、社会保障及其他方面所实行的安排;狭义是指学者接受进一步教育、获得学术研究课题和项目的机会公平以及公平参与学术评价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安排。这些安排影响着学者从事学术活动的实质自由。学术信用保障是指满足人们对公开性的需要,保证学者在信息公开和明晰的条件下从事学术研究的安排。学术研究活动是在人们的信用基础上进行的。当这种信用被破坏时,学者的权益可能因为缺乏公开性而受到损害。学术信用保障对防止学术腐败、剽窃和私下交易等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学术防护是为学术权益受到侵害的学者提供安全防护的制度安排。无论一个学术秩序运行得如何好,总会有一些人由于各种原因做出一些危害他人学术权益的事情。这就需要一定的预防和惩罚机制,以减少学术腐败、侵权和学术不道德行为的发生。这些工具性自由既可以直接扩展学者的可行能力,也可以相互补充和相互强化。在完善学术秩序时,掌握不同工具性自由之间的关联尤为重要。

现代大学学术秩序的伦理目标是扩展大学个体和学者的实质自由即可行能力。这不仅因为可行能力的观点本身具有的理论优势,也是因为我国多年探索所形成的实践取向。未来应该加强对各种工具性自由及其关联作用进行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学术秩序体系,大学校长领导力的实现与大学传统密切相关[16],这也要求工具性自由价值取向的坚持,为现代大学学术秩序的建立,发挥其应有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国动,胡中锋.系统视阈下教育领导力研究领域、体系与范式构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4):11-17.

[2]周本贞,陆选荣,王飞.多元共治视阈中大学内部四大管理主体的问题及消解[J].高校教育管理,2013(1):21-26.

[3][4][美]休・拉福莱特.伦理学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94,219.

[5]冯建军.自由至上主义的教育公正观[J].全球教育展望,2007(5):52-57.

[6]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6,79,57,62,75.

[7]许国动.高教改革背景下院校发展政策伦理目标实现研究――基于后果理论的视角[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3):78-82.

[8][9]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0,62-63.

[10]邓正来.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C].法律出版社, 2004.

[11]潘发勤.全球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学术资本主义――《学术资本主义》读后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4):180-186.

[12]爱德华・希尔斯.论学术自由[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1):63-72.

[13][14]林毓生.学术自由的理论基础及其实际含意──兼论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J].开放时代,2011(7):4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