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服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服务论文范文1
关键词:防灾减灾;气象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探讨
引言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农业生产受天气、气候影响较大,各类气象灾害对广大农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根据中国气象局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达5000万公顷,受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达4亿人次,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达200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3%,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80%在农村。因此,了解当前农村气象服务状况,提出改善农村气象服务的应对措施,对于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充分发挥气象服务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里通过分析当前农村气象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了做好农村气象服务的对策和建议。
1.当前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气象服务产品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气象服务产品单一,没有针对农村实际需求的预报产品,如名特优农作物经济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气象保障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养殖业发展的气象服务、适应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等等在农村均还得不到;农业气象灾害、突发性气象灾害预报农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时得到;农民要求低温冻害、高温干旱、台风暴雨等各种气象预测预报产品要更及时、更准确、时效性要更长,并尽可能的定点、定时、定量。
1.2气象服务信息的快速传输渠道还没建立。目前农村获取气象信息的主要渠道有广播电视、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互联网等。但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农民主动从这些媒体获取气象信息仍然是少数,气象知识在农村普及率极其低。更是农民舍不得花钱拨打气象声讯电话和定制手机气象短信。农民喜爱的原始的有线广播大喇叭在农村已消失,受经济问题和文化问题制约因特网在农村普及,除电视外其他音频视频媒体在农村也没有。目前许多地方在乡镇配了兼职气象协理员,在村里配了兼职气象信息员,这些人只是兼职的,待遇和地位问题未得到合理的解决,更主要是对这些人员的气象应用培训管理也没到位,而且毕竟人少还撑不起气象信息传播的重担。特别是台风暴雨、寒潮等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还是到各级政府层层传递到农村,灌输到农村,但很难迅速到底到边。更遭的是雷电、冰雹、局地突发性暴雨的发生发展往往只有几分钟几小时,这些突发性灾害的监测预报就不可在几分钟内传递给每位村民了。
1.3宣传教育缺位,农民缺乏气象科学知识。一方面气象科学知识没有纳入到农民培训的范畴,气象主管机构因为管理体系和人力财力的关系,也没有深入到农村搞宣传教育工作,使得能懂一些气象科学知识的人较少。另一方面是农村人员中文化素质高的人都外出打工或经商去,还有经济条件好的能人,不断迁居到城市去了。留守在农村的人员主要是老、幼、妇等。文化素质偏低的原因,农民解读不了气象信息,影响了气象信息的科学利用。还有从事气象工作的人员平时到农村调查研究少,不了解农村和农业生产,不了解得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气象服务信息中提出针对性强的指导意见少,影响气象信息在农村发挥的作用。
1.4农村防雷意识淡薄,防雷装置几乎空白。在农村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再受迷信思想深远影响,农民常把雷电解释为“天公发怒”,把受雷击理解成是天意,没有基本的防雷知识,在雷雨来临时,往往跑到没防雷装置的凉亭、简易棚、大树下等最易受雷击的地方躲雨,而遭雷击伤亡。在农村农民建房为了节省投入,也没意识装设防雷装置了。农村防雷减灾的管理工作还不到位,由于政府投入人力、财力有限,建设主管部门和气象主管部门还深入不到农村的防雷管理,规范的防雷技术服务还未延伸到农村。
2.针对农村气象服务存在的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2.1气象部门要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和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各类气象服务产品的质量和增加服务产品的数量。气象部门要改变传统预报产品,提供适合农村需求的预报产品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涉及到气象部门现行的体制、机制、资源配置、气象业务服务机构职责分工、内部人员结构等很多方面,需要对整个气象运行系统进行改革和调整。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那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努力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2.2建立与完善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加快农村加密自动气象站网建设,以实现对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局地小气候的监测预警。增加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农业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雷电等观测项目,提高遥感遥测技术在农村气象监测的应用水平,为农村气象服务提供必要的监测技术手段。制定针对特色农业进行农业气象、重大病虫害气象、生态气象、大气成分等方面的观测,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研究提供基础监测数据。建设或完善雷电监测网并加强雷电监测预警的科学研究。
利用多种气象科技手段,建立乡镇短时、短期和中期气象预报业务系统,以乡镇预报业务带动和完善农村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建设。发展包含天气、气候、生态与农业气象、大气成分、人工影响天气、雷电等内容的农村预报预测系统。通过完善与发展农村气象气象服务系统,制作更多的符合“三农”气象服务需求种、养业各个环节的气象保障预报服务、新品种引种的气候论证、特色农业发展的农业气候区划、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产品,构建现代农村综合气象监测预报系统。
2.3采取多种手段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地方广播电视部门要建立重要天气信息绿色通道。像以往抗台气象信息一样,及时插播农村种养业的关键期预报、突发性的强对流大风、暴雨、雷电等预报。同时气象部门积极建立好高效的信息快速分发流程,实现重要气象信息第一时间到达农村,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及防御和减轻农村气象灾害的影响。
在农村建设气象预警专用系统,可采用手机短信、气象警报接收机和无线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相结合的方式,布设24小时待机的受控高音喇叭音频播出设备,确保信息的及时和接收。
利用手机短信和固定电话来传播气象信息是最便捷、服务面是最广的。因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手机短信订制用户和固定电话包月用户,同时相关信息产业部门也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让更多农民能用得起这些信息。
2.4建立农村气象科普教育体系。气象主管部门要进行多方调研,编写适合农村特点的、通俗易懂的气象预报运用、气候资源利用、种养业气象服务指标、避雷防雷技术等乡土教材。
启动气象信息“进村入(下转215页)(上接214页)户”工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专题资料、墙报、手机短信、气象声讯电话、现场咨询活动等手段不断加强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在有关涉农培训基地开设气象科技知识课程,定期地举办农村气象技术培训班,传授经济实用的农村适用技术,培养乡土气象专家,从而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科学利用气象信息的水平。把气象知识编写到中小学校地方教材中,给学生发送气象科普知识,组织气象专家到学校作科普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气象科普基地、参观气象部门,做到科普宣传从娃娃抓起。
2.5加大农村防雷减灾管理力度。做好农村科学防雷宣传教育工作外,把农村防雷减灾纳入到规范管理中,在农房建设许可中把好防雷设计关和施工关,建立农村建设项目的防雷设计审核和施工监督制度。对农村的防雷状况进行定期普查,公布普查结果。特别是对农村企业、公共建筑、学校的防雷隐患,要分类指导,督促整改到位。
2.6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从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高度,各级政府要完善管理机制,支持气象部门为农村服务而进行的业务体制改革、人才队伍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协调气象、建设、信息产业、广播电视等部门,规范农村防灾减灾防工作。制定农村气象防灾应急预案,投入资金完善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渠道、气象观测网建设,投入资金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场所的防雷措施和规范农村防雷减灾管理。
各级政府要重视气候资源的应用开发,推广太阳能的利用,进行风能资源、光温资源等的调查,做好特色农业气候区划评价和成果推广、落实气象科普宣传、对农民进行气象科技知识培训等工作。
要落实各乡镇气象分管领导,真正落实专职兼职气象协理员,建立农村兼职气象服务队伍。确实解决这些人兼职人员的待遇地位问题。
3.结语
加强和完善农村气象服务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气象服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焦点,做好这项工作,取决于广大农民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自觉程度,取决于气象部门科研开发和服务的主动性,取决于相关部门的相互配合,取决于各级政府在农村气象服务中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农村服务论文范文2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外科住院的患者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26~40岁,其中66例属于骨外科、泌尿外科等外科手术的住院患者,34例外科重创手术的住院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均为外科手术患者33例,外科重创患者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服务,如患者入院时的登记工作,测量体温、血压等常规的生命体征检查,同时保持每周1次的血压测量和每天早晚2次的体温测量。另外,针对患者病情为其提供正常给药、换药等基本医疗操作。试验组患者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所谓优质的护理服务,即在满足患者需求的常规护理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更加适宜的环境、、心理护理、饮食关照等。
1.2.1舒适的环境
医院的环境是影响患者身心舒适的重要因素。试验组患者均安排在距离护理工作站比较近的房间,室内光线较好、通风换气情况良好,温度和湿度适中;墙壁装饰采取温馨的家庭式壁画,暖色调窗帘,根据患者的要求搭配,为其提供最大程度的舒适。对照组患者安排在普通病房,其环境条件相对较弱。
1.2.2合适的
患者在医疗护理或平时休息时,采用适合的卧床,且需根据患者的治疗情况与病情特征进行相应的调整。在临床护理中,应熟悉不同患者的要求与方法,协助患者采用舒适安全的正确。对待特殊的患者,采取温和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让其充满信心,尽早恢复健康;帮助患者转移病痛带来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疼痛,同时与患者家属沟通,使其共同配合护理。外科住院患者中常有肢体受伤需要打石膏的患者,需抬高腿部使静脉回流通常,减轻肿胀情况。农村地区医疗资源较少,医疗信息来源不足,医生就是农村患者最全面的医疗护理信息来源,所以需要具备更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水平。
1.2.3心理护理
农村医院因其医疗条件略欠缺、设备不齐全等情况,应给予患者更多的心理护理。我国临床护理制度发生的变化是调整“以疾病为中心”至“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对护理患者强调身心统一的形式,通过优质服务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促进其早日恢复健康,作为临床护理的重要目标。对肿瘤外科患者来说,需对其实施心理护理,减轻患者在忍受身体痛苦时承受的精神压力,因此护理人员应认真倾听患者的感受,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同时对患者进行适时的安慰,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1.2.4合理的饮食
外科患者大多有严重的伤口或手术伤口,护理人员需在饮食方面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避免患者食用影响伤口恢复的食物,如辣椒、酱油或花椒等刺激性食物,以避免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另外,饮食宜清淡,注意营养的搭配,所选食物也要有充足的蛋白质,利于伤口愈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3效果监测
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出院率、住院时间来判断不同护理服务的效果。患者满意度:对两组不同患者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从患者心情、护理质量、服务态度等方面,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评价,分为不满意、较为满意、非常满意3个层次。出院率及平均住院时间:对每组每例患者的住院时间进行记录、统计,并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满意度比较
给予优质护理服务的试验组患者,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住院时间和出院率调查
试验组患者在30d内的出院率为94.0%(47/50),而对照组患者在30内的出院率为72.0%(36/50)。试验组患者100d的出院率为100.0%(50/50),而对照组患者100d的出院率为96%(48/5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农村服务论文范文3
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三省区在信息服务总体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程度、服务体系和服务模式创新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三省区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不同力度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山东省,2007年由山东省信息产业厅牵头,组织协调山东网通、山东邮政、大众报业、微软公司、英特尔公司、海尔集团共同合作建设山东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湖北省,2007年湖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2006-2020年湖北省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通知;2009年湖北省农业厅下发了《湖北省农业厅关于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同年底,湖北电信还启动了农村信息化乡镇建设专项行动。计划用5年的时间,累计投资1.5亿元,建设农村通信基础网络和宽带网络,提升农村网络覆盖能力和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宁夏回族自治区,2006年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意见》,2008年又出台了《2009-201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信息化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等,指导和保障了宁夏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2.1.2经济社会环境差异农村信息服务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农村信息服务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收入是否得到了提高。中国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民收入水平存在着差异,因此各地对信息服务投入的力度和用户的消费能力也各不相同。山东、湖北和宁夏分别位于中国不同的地区,各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和发展水平各异。山东省地处东部沿海,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农业总产值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2009年该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达到5395元,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经济基础较好;湖北省地处中部地区,属于中部崛起的中等发达地区,省内有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两大农业基地,2009年该省农村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4137元,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而宁夏回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部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不畅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总体经济发展落后于山东和湖北两省,2009年全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只有3432元。据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山东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6118.77元,湖北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5035.26元,宁夏回族自治区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4048.33元[2]。可以看出,山东和湖北两省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均较宁夏稍高,因此,山东、湖北地区农村信息服务建设和推广较宁夏相对容易,普及效果也更好。2.1.3教育文化环境差异教育文化发展程度对农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能力有一定影响。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覆盖多业务类型的系统,不仅包括农业信息化,还覆盖农村教育信息化、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文化水平直接影响着用户获取信息的意识和信息获取的能力。2010年,山东省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入学率保持在98%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省将建设800所左右的高中和中职学校;湖北省属全国科技与教育发达地区,科技进步指数排名全国第11位,居中部6省之冠,高等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前列。该省2007年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校校通”。2010年实现农村地区免费义务教育;宁夏在2007年10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任务全部完成,共建设教学光盘播放点3568个、卫星教学收视点2155个、农村初中计算机教室279个,实现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全覆盖。宁夏地区2010年教育事业发展迅猛,6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新进展,14个县市区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18个县市区实现创建教育强县目标,连续8年中职招生超额完成任务,170万m2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顺利竣工,总投资高达21亿元的宁夏职业教育基地基本建成,近5万人次的中小学教师得到了培训等。
近年来,全国各省区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电话“村村通”已经全面实现。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宁夏全区在全国较早地实现了所有行政村“村村通电话”,2007年提前3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电话”。2009年山东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41.33部,湖北省134.21部,宁夏151.83部,电信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此外,三省区农村固定电话用户分别为957.0万、378.0万和37.1万,据估算平均每年每户电信业务量分别为2109.90元、1884.55元、2346.87元[2],详见表1。2.2.2广播电视网络发展迅速,基本实现全覆盖山东、湖北和宁夏三省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截至2009年底,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为98.02%、97.41%和92.9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7.88%、97.49%和97.31%,有线电视普及率为52.67%、41.44%和40.1%[3]。山东省有线电视用户达1500万,2009年新通广播电视20户以上的自然村个数为3414个。湖北省2009年新通广播电视20户以上的自然村6236个。2009年11月19日宁夏成为全国第一个提前完成20户以上盲点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任务。2009年新通广播电视20户以上自然村个数为338个。从图1可以看出,山东、湖北和宁夏三省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水平相当,差距不明显,但是有线电视发展相对较弱。2.2.3农村互联网基本实现村村通相关数据显示,山东省互联网发展水平较高,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网民规模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年增幅度为39.6%,增长排名第12位[4];2010年山东省农村宽带用户达到160万,基本实现村村通宽带。全省131个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1170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全部接入了互联网;湖北省互联网普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网民增幅为39.9%。从2009年底开始,通过半年时间的网络整、改、建,44个试点信息化乡镇的行政村平均光缆通达率由66%提升到93%,自然村平均光缆通达率由46%提升到71%,宽带提升到2~8M,可以满足3~5年内农村对于宽带、IPTV视频业务发展的需要[5];宁夏回族自治区互联网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网络普及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2008年全区也全面实现了2362个行政村“村村通宽带,村村能看网络电视”的目标,截至当年年底,全区开展互联网技术培训8000场次,培训农民11万人次,农产品供求信息30万条次,实现农产品网上销售超过5亿元。初步形成山东省投资10多亿元,在8.4万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形成了覆盖全省农村、功能比较完备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全省17个市中有15个市已建成市级网络平台,93%的农业县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了农业机械、畜牧、水产养殖等15个专业网站;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等10个农业专家系统;建设了济南、东营、烟台、潍坊等4个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基地和佳宝乳业等4个试点工程基地,基本形成了以山东农业信息网省级平台为龙头,市、县农业信息网络为骨干,向下延伸到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湖北省搭建了多渠道、多形式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村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建立起以电话、广播、电视、专刊、Internet网络等多终端设备形式应用为基础的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了一批多介质的农村信息资源数据库,并建设有多个大型农村信息网站,建成了17个市(州)农村信息服务中心、32个县级农村信息服务中心和27413个站点表12009年山东、湖北和宁夏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业务情况地区山东湖北宁夏平均每百户移动电话拥有量//部141.33134.21151.83农村固定电话用户//万957.0378.037.1全省区移动电话用户//万5334.53136.9382.8全省区固定电话用户//万2217.31088.3114.5电信业务总量//亿元1593.35796.26116.71平均每年每户电信业务量//元(估算值)2109.901884.552346.87建成,近5万人次的中小学教师得到了培训等。近年来,全国各省区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电话“村村通”已经全面实现。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宁夏全区在全国较早地实现了所有行政村“村村通电话”,2007年提前3年在全国率先实现了20户以上自然村“村村通电话”。2009年山东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41.33部,湖北省134.21部,宁夏151.83部,电信发展水平越来越高。此外,三省区农村固定电话用户分别为957.0万、378.0万和37.1万,据估算平均每年每户电信业务量分别为2109.90元、1884.55元、2346.87元[2],详见表1。发展迅速,基本实现全覆盖山100806040200百分比/%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图12009年山东、湖北、宁夏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情况对比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有线电视入户率山东湖北宁夏5226建设,其中有5483个点利用卫星通信完成,全面覆盖湖北全省农村的自然村及以上单位,建成了22553个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站点。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区的21个县(区)全部建成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70个乡镇建成了信息服务站,占到乡镇总数的40%左右。全区2362个行政村共建设了2802个农村信息服务站,实现了互联网经营、农村党员干部教育、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三项功能,基本形成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齐全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采取“龙头带动型、资源共享型、科技领先型、组织引领型、扶贫帮助型”等5种村级信息服务站建站模式,既适应了不同地域、不同条件的农村村民的信息需求特点,又为众多的行政村从村情出发有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供了广阔平台。
发展迅速山东省17个市和绝大多数县(区)的农业主管部门成立了领导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行政科室,139个县、1170个乡镇建立了信息服务站,初步建成了覆盖所有市、县、乡、村的梯级农业信息员队伍[6]。近两年共举办各类市(县)级农村信息员培训班300余期,累计培训农村信息员近万人,建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员队伍,总结推广了“招远蚕庄”等多个农村信息服务成功模式。湖北省的农村信息服务机构开始向基层延伸,目前全省县乡两级建有农村信息化机构2402个,从事农村信息化的人员有20380多人,其中专职人员近8000人。2006年底,湖北省启动了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的建设,截至2008年湖北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点已覆盖60%以上的农村。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市(县、区)农业、畜牧等部门和全区198个乡镇都配备了专职或兼职农村信息员,农民经纪人、种养经营大户、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有关社会中介组织中也有一批农村信息员;宁夏还实施了新型农民信息化培训工程,通过集中授课、个别辅导、“信息大篷车”等多种方式,已培训了10多万农民。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差异山东、湖北、宁夏三省区的农村信息服务工作分别取得了一定成就,探索出了适合各自省区农村发展和农民需要的信息服务模式。2007年7月,山东省成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工程首批试点省份。截至2011年底,全省共建成各类涉农网站1214个,居全国首位。全省的139个县级信息服务平台和1218个乡镇信息服务站全部接入了互联网,形成了覆盖全省,以市、县网络为骨干,贯通乡镇、农业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7]。截至2010年底,湖北省已通光缆的行政村为18821个,农村光缆长度达到73566皮长公里,行政村光缆通达率提升到72.1%;农村宽带用户数达到68万户。并力争到2015年,光缆延伸至所有行政村和大的自然村,实现100%的自然村通电话、90%的行政村具备宽带上网能力[8]。可见,湖北省的光缆通达率已具有很高的水平,在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湖北已建成1个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农业科技110组织管理体系和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两套体系,信息资源提供系统、信息查询与服务系统和用户管理信息支持系统3个支持系统,自动语音服务、专家热线咨询服务和现场技术服务3种服务模式,襄阳、十堰和荆门3个示范区的湖北省农技110信息服务示范体系。实现了统一服务品牌、统一星火标识、统一热线号码、统一收费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的“五个统一”[7]。宁夏回族自治区“三网融合”发展迅速,IPTV使宁夏首先在全国突破了“三网融合”中部门网络资源分割的体制障碍,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实现了“合作共赢”,在农村信息服务中率先解决了“多网合一”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以IPTV作为“三网融合”切入点,正确处理产业链核心价值关联,协调和促进电信部门、光电部门和相关各方面的合作。其次,“共建一个涉农数据库”的思路打破了垄断和部门利益的分割,改变了以往各部门关起门来建数据库、部门之间的数据库“老死不相往来”以及信息重复采集、分割拥有、垄断使用和低效开发的局面,有效推动了农村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山东、湖北、宁夏三省区在农村信息服务工作中不断探索发掘新模式、新内容,并根据各自的优势分别以示范省建设、光缆建设和“三网融合”为切入点,创造了一系列符合地方发展特色的农村信息服务道路,为中国其他省份进一步提高信息化水平,构建人人受益的信息社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本文作者:郭美荣李瑾秦向阳工作单位: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
农村服务论文范文4
公共服务体制的内涵
所谓公共服务体制,主要是指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是由一系列彼此相互联系的关于公共产品与服务生产和供给方面的制度所构成的完整体系,主要包括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即公共产品与服务应该和可以由谁来提供。实践证明,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并不总是能将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在政府公共服务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公共服务多中心供给的制度安排,是公共服务改革的必然选择。公共服务供给结构,即应当向社会成员提供哪些公共产品与服务。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需求的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公共服务的供给结构必须依据公共需求内容和结构的不断变化作出相应调整。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即怎样向社会成员提供其所需要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公共服务供给对象,即不同类型公共产品与服务主要和应当向哪些人提供。其中有面向所有社会成员,让所有人都受益的全国性公共产品,也有面向某一地区或社区成员,仅使部分人受益的地方性公共产品,还有仅针对某类特殊人群的。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制,必须明确公共服务的受益对象公共服务监管机制,即如何确保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有效提供。尤其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情况下,政府的监管职能更要加强。
农村公共服务是指满足农村公共需要,市场不能提供或不能完全由市场提供,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社会产品,内容涉及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等广泛领域,既包括有形的产品,也包括无形的服务。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发展现状
公共服务是国家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具体指为社会提供的各项公共产品和服务。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多年来,我国农村公共产品虽不断增加,但与城市相比,特别是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实际需要相比,有很大差距。随着信息技术、网络传媒的发展,经济性公共服务是相对比较公平的,主要差距体现在社会性公共服务上。和谐社会旨在和谐,缩小城乡差距是其根本目的之一。公共服务体制主要包含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供给结构、供给方式、供给对象、供给监管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初步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呈现出全面快速增长的趋势。然而,由于政府转型的滞后,各级政府对公共服务职能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紧迫感,使得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而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产品严重不足、公共服务不到位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矛盾,因此,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为全体公民提供充足有效的公共产品与服务,是新阶段解决社会矛盾的迫切要求。
(一)城乡财政投入的差距
公共财政的投入直接决定公共服务的质量。据相关资料统计,1990-1998年期间,国家用于农村的各项支出总和占全国财政支出比重为15%。而占全国总人口30%的城镇人口却使用了政府财政支出的50%。资料来源于/
(二)公共教育投入的差距
第一,城镇中小学生生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是农村的1.5倍,城镇中小学生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是农村的1.3倍。第二,减免农村中小学学杂费政策未出台之前,从学杂费占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看,农村普通小学生是城镇学生的2.5-2.6倍,普通中学生是城镇学生的1.2-1.3倍,高等教育农村负担更重。第三,从办学条件上看,无论是学校的固定资产,还是学校的校舍建设、师资队伍,农村与城镇都有很大的差距。第四,农村从国家教育投入中的受益比城镇少,全国绝大部分的高校都设在城区,绝大多数国家重点中学、小学都在城镇,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在城镇工作。
(三)城乡公共卫生医疗的差距
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广大农村及中西部偏远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人民面临着巨大的疾病风险和经济负担。从卫生支出绝对额看,城镇是农村的2.2倍;从医疗条件看,城镇每百万人口拥有的医疗病床数是农村的6.19倍,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是农村的1.85倍。农村的医院基础设施与城镇相比有很大差距。
(四)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比城市低;农村医疗保险制度还不完善,造成大病致贫返贫现象;养老保险几乎没有,造成普通农民负担过重,不仅要负担儿女的教育费用,而且要负担老人的疾病治疗和赡养费用。
(五)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差距
农村与城市、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集中体现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城市的差距过大。长期以来,中央财政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投入了大量资金,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服务基本上靠农民自己投入,这就造成了城乡在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方面差距拉大。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落后的状况。在基础设施投入上,城镇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农村的近6.89倍,政府预算内投资城乡差距是11.11倍。在基础设施和文化产品使用上,农村的公路建设,家庭拥有电视、电话、冰箱、电脑,以及文化法律保障等方面等与城镇相比差距巨大。
建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路径选择
农村地区公共产品匮乏、公共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因此,要建立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就应以向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基本目标。在服务型政府的执政理念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方针指导下,在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引下,有一个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此时是不断完善我国各项社会制度的关键时期。构建和谐,缓和矛盾,协调发展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的基本要求。要解决当前农村的相对落后状况,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具有重要意义。建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路径如下:
(一)构建公共服务相关法律体系
服务型政府以服务为理念,是有限政府,必然也是法治政府。一切事物的执行以法律为准绳,构建相关的关于公共服务的法律体系,可以从法律的层面为公共服务提供法律保障。加大公共服务的相关立法,可以让人民具体了解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以及范围,避免拥有公共服务权力的政府利用公共服务权有选择性的提供服务,进而产生不公正、不公平后果,同时滋生腐败,也可以让人民对政府的公共服务形成一个评价体系。目前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部分原因是由于公共服务不公造成的。相关法律体系包括相关法律问责制,公民代表参与公共政策(尤其是与公共服务有关的政策)的咨询建议制度等。
(二)推进行政管理改革且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我国在乡村实行乡村自治管理,村民委员会负责村民各项事务的管理和服务,并设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等职,在一般农民心中他们是“官”。我国的行政升迁制度对村的基层干部不起作用,乡村干部虽由村民直选,但受乡镇政府影响极大。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提供乡村的公共服务,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上传下达中央政策,处理村民纠纷等。但事实偏重“下达”功能,缺少公共服务功能。主要原因在于村干部升迁机制缺失,公共财政上自上而下转到村级手中,按照经济学的假设,人的自私性会导致村干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行为。因此在推进行政改革过程中,建立健全村民监督制度、村务公开制度,完善村干部管理制度,是促使村干部做好公共服务的关键。
(三)健全农村公共财政体制
提出的“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请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这四句话高度概括了服务的本质,公共财政是用来提供公共服务的,但必须做到公平公正,这样人民才会满意。缩小城乡差距有赖于公共财政向弱势群体倾斜。主要措施有:进一步进行税费改革,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应更依靠政府,加大对农村信贷投入,调整农民土地的征用政策,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等。资料来源于/
(四)完善农村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体制
强调:要加快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切实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和卫生队伍建设。在谈到教育时,他说: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这突出了中央对农村问题的重视,完善农村教育制度关键在于调整农村教育结构,进一步免除农村中小学教育学杂费,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在于加大扶贫力度,健全农村养老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医疗卫生体制的关键是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理顺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实施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加大农村卫生投入力度,扶持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公共卫生教育活动;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等。
除此之外,由于农民法律知识比较缺乏,文化程度比较低,要从根源上解决农村的落后状况,必须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政府的功能才可以更倾向于划浆,而非掌舵,才更具备治理而非统治的职能。在此基础上,政府才能提供人民真正需要的公共服务,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本文以公共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农村公共服务为主线,系统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体制的总体思路和四个方面的具体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对策措施。
农村服务论文范文5
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创新议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再次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服务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求生产发展,同时更应重视经济社会文化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水平不仅关系到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而且也事关农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实现,因此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是由社会公共部门和准公共部门共同提供的,为满足社会公众基本文化需求,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所必需的文化环境与条件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它具有公平性、公益性的特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对象是全体农民,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娱乐、科技知识、文化信息。农民公共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农民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程度是衡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益的根本尺度。随着党和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提高,及由经济发展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但由于长期以来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严重缺乏,农村公共服务效益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先经济后文化,造成当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边缘化
目前,经济发展是各级政府首先追求的工作目标,认为在农村发展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时间长且见效慢,理应优先发展经济。同时由于各级政府政绩考核也存在重视经济效益,轻视社会效益,重视GDP的增长,轻视文化成果建设的倾向,以至于公共文化建设缺乏动力、对思想文化发展缺少引导,造成农村公共文化投入严重不足,公共文化产品严重缺乏,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二)重“送文化”轻“种文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非所需
随着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各级政府纷纷开展了“文化进基层”、“文化下乡”等活动,建立了流动文化车、文化小分队,电影放映队,提供各种形式的文化服务。这些活动丰富了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缓解了农村文化服务及产品不足的矛盾,但这种自上而下单向度灌输性的文化供给方式,缺少农民的参与,忽视农民的情感表达,往往表现为城市精英文化对乡村文化的改造,远离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乡风民俗,没有了纯朴的农村气息,导致适合农民欣赏风格和消费水平的文化服务和反映农民现实生活的文化产品寥寥无几,且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造成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和农民文化需求的严重错位。
(三)农村文化生活匮乏,腐朽文化死灰复燃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闲暇时间逐渐多起来了,私性文化迅速发展,农民对文化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但目前农民的主要活动还是看电视、上网、打牌、打麻将、聊天,活动内容少,形式单调,一些偏远山区农民几乎没有文化生活。由于对农村文化缺乏积极引导和管理,一些腐朽没落文化出现畸形的发展,比如农民热衷于兴建庙宇,烧香拜佛,修建祖谱等活动,由于文化生活缺乏,一些人精神空虚、信仰迷茫、价值观缺位,造成赌博成风、封建迷信盛行、地下猖獗等不良现象出现,引起了农村社会治安的混乱,违法犯罪活动的增加,直接影响新农村和谐社会的实现。
(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条件差,不能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
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乡镇虽然建立了文化服务站,但有的连基本活动场所都没有,有的房屋破旧急需修建,且活动设施陈旧短缺。一些村建立了图书室,但提供的书籍少,且农民看得懂用得着对农民致富有所帮助的科技类图书少之又少。图书室开放时间短,有的甚至只是在应付检查时开放,图书室成了摆设。同时农村文化工作人员也面临短缺的局面,由于工资少待遇差难以吸引具有高素质的文化工作者到农村来,然而一些有专业水平、懂管理的乡镇骨干人才却纷纷跳槽,留下的专兼职人员年龄普遍偏大,知识老化,专业水平低,这些影响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乡村民间文化艺人是活跃于农村中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扎根农村,有着深刻的农村生活体验和浓厚的乡土气息,有些甚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们为农民所熟悉和喜爱,但由于缺乏专业艺术指导和资金支持,活动随意性大,缺乏文化艺术创新,没有充发挥地方文化生力军的作用。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创新
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责是提供公共服务,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要改变文化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不均衡的现状,必须首先树立与人为本科学发展、经济与文化统筹发展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理念,用先进的理念指导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一)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
以人为本是人本观在当今社会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党和政府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立足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也就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贴近农村、贴近生活、贴近农民,以服务广大农民为宗旨,以满足农民文化需求和精神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因此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首先必须明确以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也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文化利益,切实解决农民文化需求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应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切实保证让农民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
其次,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根本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且也要着眼于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技文化水平。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通过文化宣传摆脱封建迷信思想和小农意识束缚,通过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提高农民农田科技水平,增强发家致富能力,从而实现文化服务的双重目标,不断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
最后,要坚持尊重农民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农民的创造性。应鼓励农民积极投身于农村文化建设中,支持农民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引导农民在公共文化建设中自我创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同时虚心听取农民的意见建议,以农民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评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坚持经济与文化统筹发展的理念
就是要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文化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求,把加快经济发展与促进文化进步结合起来。在过去很长时间我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目标,忽视文化事业的发展,造成文化事业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对经济建设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显现出来,文化既是生产力,又是竞争力,现如今文化发展已深深融入经济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且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因而,政府应把发展文化事业纳入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统筹安排,大力推进经济文化互动融合,把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由于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周期长、见效慢,不能立竿见影的特点,因此在文化建设中不能急功近利,而需长抓不懈,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
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经济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逐步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创造出更多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和服务的创新,增强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实现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因此应把经济和文化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统筹经济文化发展,努力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尊重农民的文化权利且坚持均等化理念
文化权利是民主社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包括选择和享受文化成果的权利,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以及文化成果应受保护的权利四个方面内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必须满足这些要求。尊重公民文化权利既是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任务。公民文化权利的核心是公平性,因此在强调公民文化权利时应坚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原则。所谓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强调的是“底线均等”,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应当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定位在实现区域基本公共文化均等化上,同时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兼及居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由于城乡二元结构长期以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严重的不均衡性,城乡差异大,因而在公共文化服务上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一体的、统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工作中应重点突出农村,国家政策资金应向农村倾斜,公共文化服务更多地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同时充分利用有限的文化资源建立城乡文化互动机制,比如通过流动图书馆、流动文化小分队、流动放映队等形式,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和城市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流走于城乡之间的广大农民工的文化权利,由于他们长期离乡背井来到城市,但又不能真正的融入城市生活,成为流走于城乡之间的边缘人,他们即不能享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又不能和城里人享受同样的公共文化服务,造成农民工长期以来文化生活缺乏、枯燥、精神空虚,呈现“文化孤岛”现象。因此政府应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公共文化管理范围,通过社区、工会等组织向农民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让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机制的构建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仅要求政府要创新服务理念,还要求政府多方入手全面规划,系统管理,不断创新,建立完善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机制,从而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顺利开展。
(一) 加大农村公共文化投入并拓展投资渠道,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需要充足的资金投入,当前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实际需求相比还存在资金短缺结构不合理的现象,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乡财县管的分权财政体制是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一大进步,但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等,造成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资金不足,因此应进一步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增加文化建设资金,均衡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同时乡镇也应不断开拓地方特色文化项目,从而更多地获得中央及地方政府的专项资金投入和扶持。
政府的财政投入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但不是唯一来源,因此,在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主导力量的同时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积极拓展资金渠道,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投入机制,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各界、民间团体、公民个人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为此应消除非政府组织投入的体制性障碍,放宽对农村文化市场投入的准入条件,完善文化市场法律制度,并在政策、税收、征地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社会资本通过投资、集资、捐资、赞助等形式兴办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此外乡镇也应积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产业,通过特色演出和特色文化旅游等项目增加财政收入,自行解决一部分公共文化服务所需的资金,缓解农村公共文化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创新服务主体和服务方式,形成“一主多元”的供给新模式
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政府是公共服务的核心主体,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和管理者。目前,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由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负责,企业和民间力量较少参与,因此必须突破这种政府包办文化的模式,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转变服务方式,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农民参与公共文化,通过多方合作相互影响相互配合,形成互动机制,进行优势互补。政府主导下,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相结合的“一主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要求一方面继续发挥政府的核心主导地位,在资金投入,配置农村公共文化资源,确立农村文化服务的内容,制定文化服务法律政策、确保农村文化服务均衡性、安排重大活动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积极组织实施。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企业和民间资本办文化。企业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积极参与主体,企业除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承担经济责任外还承担着社会公共责任,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福利事业和公共文化事业,因此,应鼓励企业通过捐资、捐助、扶持等形式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的生产。对由于政府文化服务缺位,市场调控失灵,造成政府干不好或市场不愿干的文化服务,可引入非营利性质的社会组织,它们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主体,由于这些社团、基金组织具有志愿性、公益性、非营利性,对于一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真空地带,如在教育科技、信息传播、文化娱乐、法律援助等方面能为农村居民提供大量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弥补政府供给和农村社区内生性供给的不足。再者,大力支持、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农民既是文化服务的受益者,同时又是文化活动的主体,要鼓励农民创建各种文化组织,比如“农家书屋”、“农民文化大院”、“业余表演队”、“业余剧团”等,支持农民自办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农民自己参与组织的文化活动能贴近农村的生活,反映农民的心声,获得农民欢迎,同时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自我教育,一方面能吸引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同时还能挖掘优秀地方文化,形成当地特色精品文化,也有利于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重视培育人才,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设
素质好、专业技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的文化人才队伍是农村文化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但长期以来由于部门重视不够,农村公共文化管理和服务人才紧缺,且整体素质不高。同时基层文化服务站工资少、待遇低,难以吸引高素质人才,这些直接影响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益和水平。
为此,必须强化几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立一套能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良好制度。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工资待遇低等问题,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身份、资历限制,激励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给予发展平台,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中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同时,积极创新基层文化人才的引进模式,制定人才引进计划,鼓励有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担任专兼职工作,发挥农村文艺骨干和离退休文化工作者的作用。其次,重视人才培养,加大农村基层文化服务人员的培训、教育。政府应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定期组织基层人员到艺术院校、文化团体系统学习,或邀请文艺工作者,专家学者深入农村,举办短期培训或现场指导,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基础文化服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再次,高度重视民间艺人的发现和培养工作。农村民间艺人扎根农村,能农能艺,他们的演出源于生活,贴近实际,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因此农村民间艺人是农村文化事业的一支重要队伍,他们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宣传社会新风尚和党的方针政策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长期以来他们被排除在公共文化政策以外,成为边缘文化群体,因此政府应对民间艺人给予一定的物质保障,解决他们基本生活问题,让他们有更多精力用于文化创作上,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多演出机会,鼓励、帮助民间艺人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加强交流,促进乡村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学习深造机会,为民间艺人搭建发展平台。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体系,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
农村服务论文范文6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隐性辍学是相对显性辍学而言的, 指的是在学校教育场景中现存的, 学生虽保留学籍, 甚至正常交纳教育费用、正常参加考试, 但整日游离于课堂和教室之外, 静待毕业的一种非常态教育现象。隐性辍学在现实学校教育情境中又表现为强迫型隐性辍学和主动型隐性辍学两种类型。
【关键词】隐性辍学 校教育场景中现存的 学生虽保留学籍 正常交纳教育费用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征稿 职称论文投稿 职称
【正文】
目前我国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形势依然严峻。尽管各地采取措施加大控辍保学力度, 显性辍学问题得到了暂时控制, 但农村初中生辍学率随时会出现反弹, 更为严重的是, 农村学校教育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令人堪忧的适龄学生隐性辍学问题。本文仅就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现实危害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重视和解决。
一、隐性辍学及其危害隐性辍学是相对显性辍学而言的, 指的是在学校教育场景中现存的, 学生虽保留学籍, 甚至正常交纳教育费用、正常参加考试, 但整日游离于课堂和教室之外, 静待毕业的一种非常态教育现象。隐性辍学在现实学校教育情境中又表现为强迫型隐性辍学和主动型隐性辍学两种类型。强迫型隐性辍学是学校和教师为提高升学率而采取过激的做法, 强迫学生提前“分流”, 进入升学无望的非重点班级或编入职业技能培训性质的单独班级学习, 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而主动型隐性辍学则是学生由于厌学等因素的影响而主动放弃学业的追求, 在上学的幌子下而混学、逃学。隐性辍学现象目前已成为农村学校教育中见怪不怪的教育“常态”问题, 其危害是现实且严重的。1、隐性辍学给学生个体发展留下许多成长隐患。初中阶段是儿童期向成年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和危险期。由于隐性辍学的学生长期处于学校和家庭监控的“真空状态”, 无人监管, 无人监护, 整日游荡在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 极易接触、沾染一些社会不良习气, 或在一些不法分子教唆下,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成为真正的“问题少年”。近年来青少年违法案件增多, 其中许多都是中学生过早辍学所引发。2、隐性辍学对农村学校教育造成诸多负面影响。隐性辍学现象藏匿了许多农村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次管理与制度建设问题, 使农村中学办学指导思想和方向长期得不到匡正, 同时也削弱降低了学校教育育人功能作用的发挥。隐性辍学学生在学校中的不良表现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整个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此外, 隐性辍学现实的长期存在也降低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不利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3、隐性辍学有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久发展。隐性辍学现象被隐藏于当前“普九”工作控辍率的“冰山”之下, 农村中学隐性辍学现象掩盖了“普九”巩固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这对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留下诸多隐患。我国当前正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时期,“三农”问题的解决更需完善农村教育这块“基石”, 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出现的隐性辍学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双基”巩固以及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阻碍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文章来源】/article/66/3201.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