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运输的缺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联合运输的缺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联合运输的缺点

联合运输的缺点范文1

关键词: 轨道交通; 接运公交; 方法与实践

1 轨道交通接运公交线路规划方法回顾

国外一些发达国家轨道交通建设早, 注重于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优化衔接, 在轨道交通接运理论方面研究得比较多, 方法比较成熟。其研究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20 世纪 70 年代。Salzborn 早在 1972 年就建立了数学模型来解决接运线路的发车频率问题。在他建立的模型里, 如果给定了乘客的到达率, 基于公交运营次数最少和全体乘客等车时间最小的最优公交发车频率就可以确定。但其模型只能考虑一条公交线路, 且认为公交的到达时间是固定的, 这与现实不符。在现实生活中, 公交的到达时间是变化的, 在公交接运线路规划中应该给予考虑。

联合运输的缺点范文2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国有资产经营性流失的特点,以铁路国有资产经营性流失为特例进行重点剖析,阐述了铁路运输企业的社会职能,重点研究了铁路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途径,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国有资产铁路运输经营性流失

国有资产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的快速递增,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源泉和保障。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资产流失也呈快速递增态势,据有关部门统计,每年至少流失800—1000亿元。近年来国有资产流失方式主要表现为贪污、侵占、拖欠、盗窃等,而且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本文以铁路国有资产经营性流失为特例进行重点剖析,以期通过对铁路国有资产流失的研究,探讨出国有资产经营性流失的原因。

国务院国资发1993[68]号文指出:“国有资产是指国家依法取得和认定的,或者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和投资收益、国家向行政事业单位拨款等形成的资产”。包括经营性国有资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资源性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流失,即有些集体或个人运用各种手段将国有产权、国有资产权益以及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国有收益转化成非国有产权、非国有资产权益和非国有收益、或者以国有资产毁损、消失的形式形成的流失。所谓国有资产的经营性流失,就是指国家的资产在经营中因管理不善或者其他原因造成的损失。国有资产,实为全民所有,其真正的所有权主体应为一国范围内的全体国民。

铁路运输企业的社会职能

交通运输是联结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前提和条件,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铁路作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一方面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保证作用,另一方面,其网络化运输的特征和优势对连接东西、沟通南北、辐射全国,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具有特殊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路网规模扩大,运输能力有较大提高;改革不断深化,企业经营机制发生深刻变化;五次大面积提速取得成功,服务质量有很大提升;客货运量大幅度增长,运输经营实现扭亏为盈;科技创新迈出新的步伐,技术装备水平有新的提高;安全基础建设成效显著,运输安全总体上保持基本稳定。

铁路国有资产流失的途径

固定资产折旧速度过快。通常所说的铁路运输固定资产折旧,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有形的损耗,即已有设备因为使用年限过长,设备在物理上发生形变或质变;二是无形损耗,指资产设备在物理性能上还能使用,但由于新技术、新设备的诞生,以及铁路运输要求的提高,原有设备已经过时,或不能适应现有服务的要求。这种折旧在铁路运输提速上表现的最为突出,提速不同于新建铁路,提速基本采取对既有线路基础设施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并使用新型快速列车。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投资力度的加大,我国铁路现代化建设步伐将会不断加快,铁路提速的空间会被不断地拓宽。虽然提速对于社会来说具有很积极的影响,但对铁路国有企业来说,面临的是固定资产折旧速度过快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

运输效率与运价差别待遇。全力以赴确保重点物资运输。煤炭、粮食、棉花、化肥、石油等重点物资的供应,与国民经济正常运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铁路在保证重点物资运输上肩负着重大使命,必须始终坚持国家利益、社会效益至上,全力确保重点物资运输。2005年以来,铁路在运输需求急剧增长、运输能力极度紧张的情况下,对重点物资实行“计划优先安排、运力优先配置、限制口优先放行”,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贡献。但同时重点物质中的非国有部分也享受了优先,造成了部分国有资产的流失。根据《铁路货物运价规则》,不同运输产品对应不同的运价号,不同的运价号是对运输对象运价的差别待遇,比如说国家为了促进或方便某一产业的发展以及特殊货物的运输,可以低于正常运价进行运输。价格差别待遇在铁路行业表现得尤其突出,国家为了扶持农、林、牧的发展,保障国计民生的物质进行运输时,通常对这些部门的产品给予优惠。在“非典”消毒物品等关系到国家应急重要物品的运输时,甚至进行零运费运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特殊产品运输的业主一大部分是私人企业或个人,国家在这些产品的运输上给予运价差别待遇,国家的损失是非公有经济。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一部分国有资产在向非公有资产转化,从而使得国有资产在这一经营方式中流失。

铁路运输补贴。铁路运输补贴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不同运输企业之间有较大的成本差异。执行统一运价,背离实际运输成本,部分运输企业实际在享受其他企业运输收入的补贴。补贴虽然能够带来很多积极的方面:例如资本补贴可扩充服务至新线或偏远线路;亏损补贴可以维持效益较差路线的运营;成本补贴可以减轻铁路部门财务负担;产出补贴可以刺激铁路部门努力经营;费率补贴可以达到照顾调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但在看到这些积极方面的同时也要看到补贴所存在的缺点以及对国家所带来到负面效果:投资浪费与国有资产的流失。补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严重的,它不仅破坏了真实市场力的平衡,影响了各种运输方式间的公平竞争;而且由于补贴的最终受益者不是运输企业,而是货主或者说是承运人,故使国有资产发生了流失。

铁路国有资产隐形流失的原因

(一)运输企业经营中的机会成本把握不足

资源的机会成本是指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领域的特定用途,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只要资源是稀缺的,并且只要人们对于稀缺资源进行选择,就必然会产生机会成本。

由于机会成本一般不能用汇集成本直接进行代替,是一种概念上的代价。在运输经济分析中有两个相对实用的机会成本衡量方法,即利用隐含成本和影子价格的概念。在运输业主或运输企业自己拥有固定运输设施或运输工具的情况下,从事运输时并不需要支付相应的利息和租金。这部分支出虽然在形式上没有发生,但这并不等于没有机会成本,因为建设或购置这些财产是具有资金价值的,如果投资在其他领域可以获得利润,因此计算隐含成本是把握运输企业使用自由财产机会成本的一个替代方法。影子价格主要应用在投入使用的生产要素账面成本与这些要素显示在市场上的价格有差别的情况下。由于固定运输设施常常规模巨大,因此新的固定设施往往会使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和位置发生很大改变,这就造成相对于其他一些产业,运输业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可能显得不那么平缓和有规则。同时短期内对运输企业经营中的机会成本把握不足,导致铁路运输企业丧失获取市场既得利益的机遇,是一种隐形的资产经营性流失。

(二)运输中联合成本不予区分

由于运输业范围经济现象的普遍存在,也就同时产生出联合成本(jointcost)及共同成本(commoncost)的问题。在西方运输经济学中,联合成本的出现是由于联合产品的存在,而联合产品是指两种产品以某种无法避免和改变的比例关系被生产出来。如运输经济学中返程回空的例子:独立运煤铁路如大秦铁路定位为运煤专线,由于没有其他货物,因此满载的运煤列车由山西大同运往秦皇岛,卸载后空车返回,满载的煤炭运输当然是该铁路的主要产品,但空列车必须返回煤矿才有可能开始下一次运输,而且因为列车往返的比例是不变的,所以返程回空的列车就成了满载煤炭列车的联合产品。对于联合运输回空列车导致铁路运输企业增加的运输成本实际上是铁路国有资产流失。

(三)放弃运输需求弹性产生的可能利润

货运需求的价格弹性。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一般的需求价格弹性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d为需求弹性,Q和Q为需求量及相应的增量,PT和PT为运价及相应的增量。而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的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eAB为A与B两种运输方式需求之间的交叉价格弹性,即A方式运价升降对B方式运输需求增减的影响程度,QB和QB为B方式运输需求量及相应的增量,PA和PA为A方式运价及相应的增量。

运输需求是人们对于所接受运输服务的支付意愿,同时它也反映了这种意愿随运输价格或成本水平而发生的变化。运输总支出提供了运输需求的一部分重要信息,但并不是全部,因为它不能说明运输价格随价格变化的情况。

本文假设需求曲线是如图1所示的凹形曲线,其中P实表示实际的运输价格也即国家给定的运输运价,而且这个运价不随需求量的变化而变化,D最大表示最大需求量,D最大所对应的运价为P。

从图1可知,当处于最大需求量时,所对应的价格按照运价需求的关系,其对应的价格应该为P,此时的运输支出应该为opED最大,可是实际上的运输支出为OP实FD最大,那么这之间就有个运输支出的差额,这个差额就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即L=SOP实FD最大,L——国有资产流失的数额,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由于我国铁路运输企业运价调整不完全体现运输需求,因此,需求弹性所带来的利益流失是国有资产的经营性流失。

解决国有资产经营性流失的思路

铁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调控职能,铁路国有资产的流失,加大了社会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平,从而引发其他社会问题,不仅造成事实上的私有化,而且还会加剧政治腐败,导致泛滥。铁路国有资产经营性流失不同于普通企业国有资产流失,由于铁路的重要社会属性,其资产流失更具有特殊性。铁路国有资产流失已成为严重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此防止铁路国有资产流失已刻不容缓。笔者对铁路国有资产经营性流失对策建议如下:

如实评估铁路国有资产。已有国有资产的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要通过评估的方式来计算其数额的多少,利用资产评估数据对铁路运价重新审定。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铁路部门来说,关键是全面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加快实现铁路现代化。加快建设发达完善的铁路网,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同时提高规划的科学性,防止盲目投资,短期行为。

联合运输的缺点范文3

关键词:低碳物流;国外经验;政策启示

中图分类号:F403.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driven by the interne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is growing. Based on th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logistics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Europe, this paper provides some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logistics in China.

Key words: low carbon logistics; foreign experience; policy implications

0 引 言

物流的l展消耗大量的能源,不仅使能源严重紧缺,还释放了大量的有害废弃物,例如温室气体的排放,造成了气候的变暖。据欧洲运输经济研究机构得出,运输产生的一氧化碳占全欧洲一氧化碳排放量的75%。在发展中国家,物流运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占据了全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近40%。可见,物流业造成的能源消耗和废气的高排放问题严重,发展低碳物流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低碳物流是低碳经济的一种衍生品,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具有保护环境和减少资源消耗的重要作用,在国内低碳物流的发展时间并不长,没有对“低碳物流”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对于其含义的研究一般是从低碳经济和绿色物流来界定低碳物流的。

从相关文献对低碳物流的发展回顾来看。我国高度重视“低碳经济”这一新兴概念是在2006年,中国科技部、中国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和中国气象局等六部委联合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1],将低碳经济的发展作为对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政策。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协议》中[2],中国宣布到202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40%~60%,并且低碳经济将在各个领域中渗透,这表明低碳经济将渗透到物流行业,是低碳物流发展的新起点。

此后,一些学者对低碳物流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杨雨薇(2011)[3]从整体物流系统和物流子系统的角度分析,认为低碳物流是通过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来提高能源的利用和减少碳排放量,达到系统从广度和深度的优化,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朱莉(2013)[4]认为低碳物流是以“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的三层物流网络,利用网络流虚拟碳排放网络,计算碳排放量,征收碳税,实现低碳物流的优化设计。姚冠新(2015)[5]认为低碳物流是利用绿色能源和管理技术,来实现物流各个环节的绿色化。

从低碳物流的定义上可以看出低碳物流具有以下特征:(1)条件性。低碳物流以满足社会对物流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规律为前提,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寻求新能源的要求。(2)技术性。从信息管理技术和设备创新技术上进行研究,满足低碳物流发展的低污染和低排放的要求。(3)目标性。低碳物流发展的目标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来降低气候变化带来的灾难,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和谐发展。

1 美国低碳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

美国是物流的起源地,1915年阿奇・萧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一书中提到了物流,并提出了“物流是与创造需求不同的同一个问题”。因为在20世纪20年代,西方产能过剩,出现了供过于求,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因此一些企业提出了销售物流。阿奇・萧也指出了物品在空间上的位移,会产生价值。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为供应军事上的需求,美国军队后方建立了一个叫“后勤”的理论体系(Logistics Management),其中提到了“后勤”是对军事物质的生产、运输、补给等方面的管理。后来“后勤”理论应用到了企业中商品的流通领域,并被赋予了“商业后勤”。20世纪80年代,物流的应用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美国经济学界扩大了物流的范围,从商品的流通发展到从原材料的采购到消费者购买的物品流通过程。即物流包括了生产、包装、运输、装卸搬运、储存和信息等过程进行全面的管理。此后,物流系统管理产生并打破了分部门管理的传统体制,形成了系统性的新物流管理理论,标志着物流管理进入了现代的综合性管理阶段。

为适应国际建立一个友好型的环境保护要求,美国的物流理论开始向低碳物流理论发展,了《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将低碳物流上升到了国家战略上,其目的是建立一个高效、安全和可靠的物流系统,达到综合性的形式和智能型的特点,实现环境友好性质的物流系统。

从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之后,美国重视碳排放对环境的危害,开始实施低碳计划。美国的低碳物流发展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

(1)能源消耗标准化,推动低碳发展。美国对于能源消耗的标准化,出台了几个政策,例如:在未来的十年里,将把石油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0%。这一政策,通过政府的强制手段,促进了美国生物燃料的发展,使物流业消耗的能源种类扩大化,尝试生物燃料和燃料电池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对于石油的消耗大幅度的减少,降低了碳的排放量。

(2)调整能源结构,实现低碳发展。对于能源结构的调整,美国采取了新能源替代石油能源的做法,制定了再投资计划,把开发新能源作为经济复兴的战略。投资7 870亿美元发展低碳技术,为物流企业带来清洁的低碳物流设备和低碳理念。新能源使用的能源结构调整,为低碳物流的发展带来了动力。

(3)政府政策的鼓励,促进物流企业的低碳发展。美国对于物流企业的发展提出了其政策目标,即建立高效、安全和可靠的物流系统,实现了环境友善的性质,综合性的形式。对于低碳发展的物流企业采取税收优惠和优选购买的政策激励,投资90亿美元发展具有新能源和节能技术的物流企业;对于消费新燃料技术汽车的消费者给予3 400美元的税收优惠。鼓励政策的实施,有利于物流企业推进清洁能源和控制污染型设备的使用,有利于低碳物流的发展。

2 日本低碳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快速增长,商品的流通量加大,物流的研究也快速发展,处于世界物流学研究的前列。为此,日本成立了日本物流管理协会和日本物品流通协会,开展了全国性与国际性的物流学术活动。之后的80年代,日本在战略和管理上通过物流统筹企业的生产经营。专门设立了日本的物流研究所,宣传物流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探讨和解决物流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

日本还制定了物流发展规划,随着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每四年进行及时的调整。该发展规划在2013年经内阁通过进行了第五次的调整,提出了建立能支撑产业活动和国民生活的物流体系,并着眼于降低环境压力和促进低碳物流的安全物流体系。

物流行业是日本经济发展的生命线,节约能源的消耗和减少碳排放量是日本重的物流发展战略。日本发展低碳物流可以从政策、技术和人才三个方面来分析:

(1)强制节能与支持低碳的政策,促进物流企业低碳发展。日本严格规定节能的标准,通过法律强制物流企业节约能耗,提高了产品和设备的节能标准。节能标准使物流企业提高能效,并带来了理想的效果。日本设有物流政策研究室,引导物流企业从整体到各个环节上的低碳发展,规划物流配送点与终端据点,从政策上支持物流的低碳发展。

(2)物流的系统建设,减少碳的排放量。日本建立符合环境承载力的物流系统,强制规定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建立习惯低碳的运输方式,从运输效率和机制上解决物流对环境的压力。建立联合运输,优化运输路线,减少货物的仓储时间,缓解环境压力,促进低碳发展。

(3)人才的培养,完善低碳发展的科技研究。日本对于物流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视,建立了学校、企业和社会的综合性、多层次的培养计划。在学校,发展物流知识和能力培养,在企业进行不同等级的物流培训。有了人才,物流的科技研究就有了依托,在日本设有专门的研究所,利用各方面人才,来研究物流的相关课题。

3 欧洲低碳物流的发展现状分析

欧洲的物流特点是在于把物流管理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职能,并大力推行物流管理的创新。20世纪80年代,欧洲实施了一种新型的综合性合作物流管理模式,将物流的各种信息和资源整合,通过物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一种高效的、减少环境污染的低碳物流模式。

在欧洲发达的国家中,低碳发展较早的运用到了物流业,它采取了一种综合性的物流企业合作的管理模式,通过健全的法律体系和资源与信息的管理进行低碳发展。

(1)一套健全的法律体系,规范物流的低碳发展。欧洲是一个注重法制建设的地区,特别在环境政策和规划方面,例如:对于废弃物的处理方法上有一套标准的法律,这可以指导物流企业对废弃物的处理,为物流企业的节约能源消耗和减少碳排放提供了方法。此外很多欧洲国家还建立了可再生能源法,为物流企业能源的创新提供了思路,在能源结构上提供新的思维。

(2)资源与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推动低碳发展。在生产者与消费终端之间的物流信息利用条形码统一管理,在各种物流设施、运输方式和包装方式上统一标准,通过计算机将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信息化,用网络将中小型商店链接起来,统一管理。

4 我国发展低碳物流的政策启示

(1)低碳物流发展的政策激励

政府的激励政策可以促进物流业的低碳发展,刺激企业自觉承担环保义务和控制污染的排放。激励政策主要分为低碳物流发展的补贴政策和税收控制政策。

补贴政策又分为降低碳排放量的补贴和利用废弃物的补贴。降低碳排放量的补贴政策主要是把物流活动:运输、包装、搬运装卸、仓储等环节实现低碳发展的补贴。如:运输方面能有效利用货车,无空车上路,达到污染小、能源利用率高的运输模式。还有企业投入资金,使用清洁能源和更换高排放设备的补贴。废弃物的补贴主要体现在:建立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系统,对废弃物处理使其可以循环利用,达到废弃物的填埋率接近于零。

税收控制政策分为征收重税和税收优惠这两种政策。征收重税主要体现在能源的消耗浪费、严重污染的排放和有环境破坏倾向等活动。能源的消耗是指使用不可再生的能源,如:燃料油和煤炭等,对此活动应增加税收,可从客观角度鼓励企业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对于有高污染的产品,增加税收,提高成本,减少需求。税收优惠政策是对一些有回收循环利用废弃物的企业和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给予税收的优惠。循环利用废弃物可提倡使用可再生的资源和零件。使用清洁能源,清洁车辆和清洁设备,促进清洁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2)低碳物流发展的量化标准法规

低碳物流的发展需要一些量化的标准,可使物流系统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更好的衔接,实现低碳物流系统的连贯发展。有了一定的最低标准,物流的活动过程可缩小能源的消耗,降低污染气体的排放。

最低的碳排放量标准法规。低碳物流的碳排放量达到一个怎样的程度才能称得上低碳,需要政府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才能统一企业碳排放量在最低的标准之下,强制企业的低碳物流发展。

车辆的技术标准。对于货车制定技术标准是重要的,在关于车辆的速度、运载能力和使用燃料油等方面制定标准法规,可规范企业用车和汽车生产商重视汽车在道路上的安全问题。对燃料油制定标准,可以使汽车的尾气排放量减少。

(3)低碳物流发展的政府制度

政府制度的目的是约束物流企业的活动,限制或禁止企业的一些碳排放量高的生产活动,制度具有执行力强和目的明确的特点,可以弥补激励政策控制力不足的缺点。主要的制度有:环境保护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

环境保护制度包含了废弃物的处理法规和空气污染的控制法规。废弃物处理法规应根据废弃物的不同种类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法。对于不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应该怎么处理,是否可将其分解降低环境的污染。对于可循环回收的废弃物要鼓励回收利用,推动低碳物流的逆向系统发展。

排污收费制度是用法律规定企业的排污量的多少,进而收取相关费用,可制定排污量阶梯式的收费法,让排污量高的企业以更高倍数收取高额的费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迫使企业减少排污量,促进低碳物流的发展。

政府的低碳购买支出是一种有效的低碳货币政策,能促进物流企业投资低碳产品。政府购买应制定低碳化的采购制度,应按低碳目标的要求完善购买内容。也就是说,政府在采购时要对低碳产品优先购买。对于政府采购网络要求向低碳发展的方向建立,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和各个行政机关,再到各个国家企业,逐级覆盖低碳采购的要求。在政府的采购清单中,对于汽车的购买要有特殊的要求,汽车必须满足节能和低碳的运输功能。对于购买用品的包装也要有特别的要求,其包装必须保证是绿色环保的和可以循环利用的。政府的购买支出对于物流企业发展低碳物流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家科学技术部.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解读[J]. 环境保护,2007(11):20-26.

[2] 王小钢.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适用及其限制――《哥本哈根协议》和中国气候变化法律与政策[J]. 社会科学,2010(7):80-89,189.

[3] 杨雨薇. 国内外低碳物流研究综述[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