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的概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交通的概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交通的概述

智慧交通的概述范文1

关键字:智慧交通系统;镇江市;发展现状;问题;建议

目前,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是全球城市道路交通面临的共同问题。近十年,我国汽车年均增加1100多万辆,增长量是2005年汽车数量的7.7倍,而城市道路每年仅增长3%~5%,车辆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基础设施建设速度,造成运输效率低下、能源消耗不断上升,又带来了中国城市大气质量持续恶化。在我国,交通的发展还无法适应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所以推进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势在必行,这也是国家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之一。

一、智慧交通系统概述

智慧交通系统的前身是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ITS在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提出。2009年,IBM公司提出智慧交通的理念。智慧交通指将先进的智能监控技术、物联网、空间感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有效地集成应用于整个交通运输管理体系,综合应用交通科学、系统方法、人工智能、知识挖掘等理论工具,以全面感知、深度融合、主动服务、科学决策为目标建立起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交通运输综合管理和控制系统。

智慧交通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变有别于传统的交通理念。智慧交通的发展模式更加着重于利用先进科学技术探知的信息优化资源配置,为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式决策信息和高效精准的管理信息。智慧交通系统的核心理念是“信息”。无处不在的传感设备和智能终端是智慧交通信息获取和传递的基石,构建全方位的智慧交通系统对城市交通进行实时监控、分析,避免因信息传递不及时、信息共享不充分而造成错误决策。智慧交通系统利用高科技技术分析大量的信息数据,提供各种综合通方案,提高交通设施利用率,改善交通状况,使得交通控制更及时、方便、高效和安全。

二、智慧交通的研究现状

中国智慧交通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研究围绕交通流理论、城市路口自动控制数学模型等工作展开;8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优化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信号采集、车辆动态识别等;到90年代,开始建设交通控制中心或交通指挥中心,并开展城市交通管理的诱导技术等方面研究。

当今社会快速发展,原先的智能交通系统已不能满足目前的交通状况,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为智慧交通系统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再加上人们出行理念的变化,使得智慧交通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为进一步建设智慧交通,各方面专家学者积极致力于智慧交通与新兴科技结合的研究中。例如,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所长史其信认为,在“物联网”技术发展和推动下,智慧交通系统将会进入全新快速度发展时代,而新一代智慧交通系统是物联网和智能汽车两大领域的重要交集。车联网的构思可以进一步完善当前的智慧交通系统,通过行驶路线的优化,让交通更加畅捷。

三、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镇江市智慧交通发展现状

近几年,镇江市城市人口已达311万,私人汽车保有量接近34万,交通流量以每年9%的幅度逐年增长,城市交通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大,造成的交通拥堵、运输困难等交通问题亟待解决。

从表1可以看出镇江交通流量年年增长,为缓解交通压力,镇江市政府大力发展智能公交项目。智能公交顾名思义就是将智慧交通系统与公共交通工具相结合,通过公交车及公交车站的智能设备,将交通流量数据输到智能运行中心,再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实现车辆位置信息实时化、可视化,出行者也可根据公交车站的站牌信息,准确掌握公交车到站距离。截至目前,市区已完成1000多台公交车GPS设备和车内监控设施安装,完成100多条线路的地理信息采集和车辆、人员基础数据录入,完成200多座智能公交站台的改建任务,智能公交已覆盖主城区主要道路和公交线路。

由于镇江特殊的地理位置,镇江市智慧水运建设工作尤为重要。2013年开始投入使用水上ETL系统(不停航缴费系统)免去船员上岸来回奔波,减少废气排放,提高船舶过闸效率。另外水上应急系统通过智慧海事电子动态监管中心的实时监控,全面提升水上安全应急能力,减少水上交通事故。

虽然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已经初具成效,但根据调查显示镇江市目前建设的智慧交通系统并没有彻底解决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必须对现有的智慧交通系统进行优化,增强交通管理智慧化,合理规划公路、铁路、水路建设。

(二)镇江市智慧交通建设存在的问题

1. 各部门相互独立,互联互通程度低。我市交通部门管理职能不明确、机构设置重叠,各个部门之间相互独立,造成相关的交通信息传递不及时,降低了交通运行效率,阻碍了交通信息准确及时的。

2. 基础设施不完善,获取信息不全面。镇江市城市公交基础设施不足,公交专用道缺乏和站点设施未得到有效保护,使得快速增长的社会车辆随意停靠、挤占公交站点,扰乱了公交车的安全运行和有序停靠,造成交通控制中心获得的相关交通信息无法全面准确地反应实时的交通形态,交通网络各个节点的接收能力和质量参差不齐,增加信息分析处理的难度。

3. 技术水平较低,数据分析能力较弱。当前,由于镇江智慧交通系统引进时间限制,信息采集手段单一,数据累积量少,数据加工处理和应用分析能力较弱。镇江在应用物联网技术与信息采集的融合、云计算与信息处理、传感器技术等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待突破。

4. 数据源质量不高,信息安全隐患严重。由于数据质量不高,导致交通诱导和信号控制等需要实时准确交通流量数据的系统不能发挥预期效果,从而影响了整体智慧交通系统的投资价值。智慧交通具有移动特性和无线通信两方面特点,但当前对于智慧交通的研究只偏重于其功能的实现,忽视了信息泄露、伪造、网络攻击、容忍性等安全问题。

四、对于镇江发展智慧交通系统的建议

(一)加强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制定

政府需要从上而下强化顶层设计和规范,成立专门的智慧交通管理部门,建立适应镇江城市发展、“一城两翼”市区空间布局的交通管理体制,对影响交通信息资源的各方面力量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各自的职责,实现智慧交通系统信息的集成和共享。

(二)大力开发智慧交通的关键技术

保障镇江交通协调发展,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交通科技进步,提高交通规划、设计、施工和交通管理的科技水平。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成为构建智慧交通的技术支撑推动城市交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契机。比如通过云计算平台数据的融合、挖掘和分析,建立交通动态信息处理和管理控制平台,使海量数据得到高效及时的处理和,帮助交管部门更加宏观调控包括陆路、水路等系统在内的整个交通体系。

1. 公路建设。镇江冬季室外温度较低,高架桥路面易结冰,可以利用智能化自动除冰系统,当桥面温度降到一定程度时,会自动启动加热系统,自动保温,避免结冰,造成交通事故。同时在国、省干线重点路段安装监控,与公路智慧交通指挥中心进行实时数据、语音、视频的互联互通。

2. 公交建设。4G网络的发展让智慧交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将集调度、视频监控、信息于一体的智能化设备安装在公交车内,及时记录车辆信息传回智慧交通指挥中心,同时便于公众出行信息及时变更。利用车内视频监控,可以实时抓拍、调用历史视频,为智能公交调度和公交车内纷争等案件提供有利的图像信息。

3. 水运建设。镇江位于长江之滨,水路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应当加快构建船舶与航道运行环境的感知平台,在提高水运效率的同时,积极响应生态城市号召,减少环境污染。

(三)建立完善的政府服务平台

政府可以通过智能手机建立公共信息平台的公众参与系统,作为公众参与交通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的平台,例如“实时路况”、“公交线路查询”、“出行导向”等信息。另一方面,“掌上公交”、“智慧镇江”等相关系统可以与QQ、微信等网络运营商合作,扩大适用范围,节约大量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四)加强信息安全建设

加强信息安全建设需要加强相关信息安全技术的研究和管理,包括数据安全技术、系统安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其次需要加强系统的风险评估、及时感知整个系统的安全隐患和风险;最后要加强从业人员和群众的安全意识,加强信息的管理和使用。

五、结语

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是解决交通拥堵的有效途径之一,信息与交通的结合,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推进智慧交通系统进步,城市交通系统日趋完善的必要手段。镇江智慧交通系统的发展,也将促进与之相关的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镇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海航,柴琳.浙江省智慧交通建设与发展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13(11).

[2]王维民.我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J].黑龙江科技,2010(07).

[3]涂晓晖.未来城市交通的智能中枢[DB/OL].义乌新闻网,2014-06-21.

[4]张叶.浅谈我国智能交通及问题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

[5]镇江市交通运输局.镇江市交通运输发展“十二五”规划[DB/OL]. 镇江市交通运输局网站,2012-10-31.

[6]蔡翠.我国智慧交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交通工程,2013(06).

[7]王谦,代佳欣.成都市城市交通信息资源整合的困境与对策――基于物联网管理模式[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

智慧交通的概述范文2

【关键词】有序推进,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B83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跨入21世纪的社会经济发展中,智慧城市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中的主要方向,尤其是城有序推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可以带动了城市的发展,它使城市的功能不断多元化,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二、智慧城市的概述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结果,是承载了多项功能的一个综合体,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内涵在不断发生变化,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多。所以,城市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社会结构不断发展、完善的动态过程,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于1975年提出的城市化过程S型曲线也充分说明了城市化阶段性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智慧城市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通过更深入的智慧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有效的交换共享、更协作的关联应用,最终成为一个高效安全、学习创新、和谐友好、智慧开放的类生命体。因此,发展成熟的智慧城市具有像生命体一样的特征,如具有较为完善的行为意识和调控能力、智能感知、情境感知与认知能力,成熟的信息知识智能转换机制及决策能力,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成长和自我创新能力。显然,智慧城市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像一个生命体的成长过程一样,将经历一个长期的建设发展、学习创新、自我完善的过程,仍将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经历起步、发展、成熟三个不同阶段。 根据智慧城市的内涵及特征,智慧城市建设将涵盖信息基础设施、应用体系、产业发展和支撑体系等,这几部分涉及面宽、结构复杂,且需要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所以,智慧城市在起步、发展、成熟等三个阶段的特征将是完全不一样的。

三、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城市资源环境难以承受快速聚集的人口压力

城镇作为人口的集聚地,其发展规模应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当前,全国183个地级市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其中很大一批城市都将面临人口极大扩容和过度集中的问题,将给城市交通、土地、空间资源、水资源和环境资源等方面的管理造成很大困难。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管理、户籍制度管理、人口老龄化等也正在成为城市管理和发展的新难题。

2、城市基础设施管理难以适应城市运行的需要

由于人口过快集聚、资金需求大、建设周期长、运行效率低、技术落后等原因,城镇地上、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远远落后于城镇发展的步伐。突出表现在交通设施软硬件严重不足,交通拥堵状况严重。

3、城镇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由于城镇人口极度膨胀,造成土地资源消耗过快,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城市能源消耗急剧上升,城市发展日益受到土地、空间、清洁水和能源等资源短缺的约束。据统计,2012年全国有420多座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座严重缺水,缺水总量达105亿立方米。

4、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低下的问题日益凸显,住房、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城市基本服务与城市居民的需求和期待存在较大差距,社会管理服务水平亟待提高。同时,随着社会管理要素日趋增多,管理难度不断增大,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宣传理念显得明显滞后,单靠传统手段已经难以实现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

四、有序推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1、智慧城市建设是我国“信息化”、电子政务、三网融合、物联网、低碳生活不断向纵深发展的下一个目标

信息化与互联网正在改变城市的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运行模式、物质文化生活和思维方式,影响着城市发展的诸多方面,正成为全球不可逆转的潮流。随着近期城市化和全球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正面临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需要跨越式地提高城市发展的创新性、有序性和持续性。如果说目前的互联网、信息网络和信息资源只是部分地满足了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那么智慧城市建设将在更大程度上、更宽范围内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是智慧城市的固有属性决定的。未来若干年,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规格、档次将在互联网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所有这些都呼唤“智慧城市”的出现,这使得它同时成为“信息化”、电子政务、“三网融合”、“物联网”、“低碳生活”建设的下一个目标。

2、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突破口,是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决定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温总理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备以下特征:要真正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要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

智慧城市建设是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成长的一个重要发展契机,将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把这一主题列为培育和发展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范畴,将会使国家和民众都受益,堪称“一把钥匙开多把锁”。对于宏观经济而言,将促进产业链升级和提高获利能力,催生出智慧社区、智慧家庭、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银行、智慧电网、智慧政府、智慧学校、智慧农业、智慧环保、智慧建筑和跨行业智慧等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直接拉动作用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扩大内需、拉动出口增长堪称是一匹黑马。据有关专家预测,相关产业可带动至少1万亿的消费,为我国GDP带来新的增长点。

3、由智慧城市所推动的智能产业及其网络虚拟空间的兴起

为我国在城市基础设施之外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更为后续新兴产业创造了条件,必将引发智能产业的升级。IBM智慧地球战略已被多数美国人接受,被认为与当时克林顿政府利用互联网革命把美国带出经济低谷具有许多共同之处。IBM的“智慧地球”宣言和各发达国家的布局,或许已经拉开了这场跨越式发展的序幕。如果我们不缜密考虑、认真对待,不在智能产业兴起之际夺得先机,很可能由互联网产品的消费者再次沦为智慧城市相关技术的消费者,再次处于被动局面。

4、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智慧城市”的基础条件

我国相关领域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部分重要方向的研发水平已步入国际前列,这为我们发展智慧城市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条件。我国信息领域科技人员总量大,研发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城市用户中具备互联网知识和能力的居民人数大幅提高,这都为我们发展智慧城市提供了非常好的人员和人才储备。

五、结束语

伴随着进入城市发展的快速阶段,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有序推进智慧城市的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这为有序推进智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提供了很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芒福德著,宋峻岭,倪文彦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王爱华.智慧城市发展的三个着力点[N]人民邮电,2011

智慧交通的概述范文3

一、智慧旅游概述

智慧旅游来源于2008年IBM公司提出的“智慧地球”及后来衍生的“智慧城市”。旅游的智慧首先体现的就是技术上的智慧。简单来说,智慧旅游是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等方面信息,为游客、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提供各种信息化服务和应用,促进现代旅游业发展,所形成的一种新模式和新形态。

智慧旅游在中国还是一个较新颖的概念,但是在国外健全技术的支持下,智慧旅游已经在提升旅游管理效率和旅游服务质量上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例如美国宾夕法尼亚波科诺山脉度假区,早在2006年就应用了射频识别技术,旅游者携带射频识别手腕带进行酒店入住、结账、开启房门、支付旅游项目费用等。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推出了基于智能手机的微电子旅游大全“标识都市”项目(TAGTAGCITY),游客只需用掌中的智能手机扫描不干胶条码,即可通过网络获悉相关信息。

2010年,江苏省镇江市率先在全国创造性提出了“智慧旅游”概念,开展“智慧旅游”项目建设。2011年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落户镇江,推进我国智慧旅游发展,支持智慧旅游装备、软件及相关应用模式的研发、示范和推广工作,为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和智慧旅游城市的建设提业支撑和技术服务。到目前为止,国家旅游局共确定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33个,相关省市都大力开展智慧旅游建设。南京市推出南京游客助手、智慧旅游互动式体验终端、“旅游执法e通”和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等项目。福建省推出海峡旅游网上超市,呼叫中心平台正式运营,海峡旅游银行卡面向福建省内外游客发行。

二、智慧旅游对旅游活动的影响

智慧旅游的发展影响着游客的旅游活动。本文从游前、途中和游后三个角度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游前:信息收集和行程设计

以往游客通过旅行社、亲朋好友、旅游网站等途径获得相关旅游产品及评价信息。随着智慧旅游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个性化、多样化、自由化需求增加,更多地希望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出行方式、游览时间等,自主设计完全符合期望的个性化旅游产品。在大数据背景下,可供游客收集到的信息爆炸性地增长,时效性增强。旅游大数据库还会通过智能化的方式感知游客状态,通过分析浏览记录、经常关注的内容等,判断游客喜好、习惯,主动推送个性化信息。人们也不再单纯地比较现有旅游产品,而是在相关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利用现有模块化的旅游信息,为自己量身设计定制能充分满足个人需求的个性化十足的旅游产品。

虚拟技术以及3D模拟等技术手段可以让游客在出行前即可享受极为逼真、如身临其境般的虚拟旅游,提前获得自由度最大化的旅游体验。通过虚拟旅游对目的地初步感知,游客可以事先设计好游览路线,到达实地后有选择性的游览,提高旅游体验质量,节省时间。

(二)途中:旅游活动的调整与体验

以往人们更多依靠旅行社来安排旅游活动,吃住行游购娱跟随旅行社的安排,在导游的带领下更多的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除不可抗力因素外,只能按照既定行程,不能随意更改。

智慧旅游时代下,通过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借助移动通信、物联网,结合大数据、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游客可以随时确定自己的位置,享受网络技术提供的周边信息服务。借助网络数据平台的旅游目的地天气预报、交通状况、景区拥挤程度、美食推荐等旅游相关信息,根据需要可以随时调整行程,实现旅游智能化的决策。

旅游是一种体验活动,游客需求的不是旅游产品本身,而是一种伴随旅游产品的消费所带来的经历或感受。智慧旅游不仅利于游客设计和调整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参与性。而且在游览中利用综合性旅游信息数据库,如旅游景区的感应解说、电子导游、景区一卡通等智能化表现,游客加深了对景区的了解,增强了旅游认知性。利用景区一卡通,将资金注入卡内,游客轻松快捷地入住酒店、进入景区、购物支付等,大大提高了旅游便利性,实现了无现金消费,减少金钱被盗的风险。

(三)游后:旅游评价与分享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愿意分享自己的旅游经历,而这些是其他人比较旅游产品的重要参考。比起旅游企业的宣传,人们更愿意相信与自己有相同旅游经历的人。智慧旅游为旅游体验的交流互动提供了平台,游客可以传播、分享旅游感受,不仅提高旅游乐趣,同时为其他人提供了旅游经验。他们满意与否的评价以及意见建议也将作为数据被记录和分析。

智慧交通的概述范文4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智慧校园;应用

物联网的出现无疑是对信息时代的一种积极响应,在现阶段的使用中已经不断融入我国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成为了新时代新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领域,创造了不容小觑的市场效益。同样现阶段不仅是信息化时代,更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所能创作的价值越来越来大。所以社会各界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愈发重视,不再停留在教育质量方面,更深入到包括安全管理在内的校园方面,而将物联网技术引入到校园建设中从而不断将食堂、教室、图书馆、供水系统等部分联系成一个整体,最终发挥整体合力的最大最强效果。

1物联网技术概述

物联网技术在时代的发展中已经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具体来说所谓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就是借助射频识别、红外感应、传感器等信息设备,以相关的协议为依据将不同的事物相联系,以实现智能化识别、信息交互、追踪和监控,从而达到人和物相互关联、物物相息、数据相互共享的一种网络。其目的就是使所有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使得识别和管理更加方便。

2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

2.1用物联网技术打造平安校园

近年各大院校安全事故频发究其根本与外来人员的随意进出不可脱离,当前部分院校的安全管理体制机制的确还有所偏差,令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环境产生了质疑。在此种情况下将物联网技术智慧校园的构建过程中可以有效地环节甚至解决存在的潜在危险,真正打造平安校园。具体来说学校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了校园稚嫩安防和校园只能交通管理等多层次多角度的安全管理保证系统,通过在校园不同区域安装摄像头和传感器令学生在遭遇突发危险时,可以不着痕迹地及时报警并留下相关的证据。同时对进出学校的车辆不仅有人力的实名登记管理,还会进行定位监测,在不侵犯车主隐私的情况下真正掌握车辆的动向。保证学生的安全。另外学校的重要资料将会被贴上相关标签,进行设备感知和物品追踪,从而加强资料管理的安全系数。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学校借助物联网进行三层的身份确认和考勤管理,不仅确保学生安全进入校园进入教室,也再一次将陌生人阻挡在学校的大门之外,将所有可能发生的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2.2用物联网技术打造智慧节能校园

对学校来说各类资源都是有限的,如何令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是各大高校长期以来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而在借助物联网技术进行智慧校园建设的过程中这一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在自然资源方面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学校能源的监控和管理,对水、电等能源使用情况进行监管,实现校园能源消耗的智能化管理。无论是老师办公室还是学生教师都安装传感器和控制器,随时依据室内的光线和人数进行光亮的调节,不仅为教职工达到一个更为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还可以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节约自然资源。在知识资源方面物联网成功打造智慧图书馆,建立开放式的数字图书馆,一方面能够盘点现有图书,已借阅和剩余的数量,智能展示所需要的不同图书的具置,借阅师生的时间;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使得教职工能够利用自己的计算机、手机登终端获得共享的图书资源,接收到更为便利人性化的服务。

2.3用物联网技术打造优质的教学沟通环境

在确保周边环境满足社会要求后,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成功地打造了数字化智能教学环境,改革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同科学习质量,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师生的生活工作方式。对于教师来说,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再次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将数字教学强化到智慧教学,令学生和老师可以在教师对所要研究的物体进行模拟操作,令每个学生都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操作借助,从而更为直接具体的得到自己的结论,而不是一味接受来自他人的经验结论。同时借助物联网技术令课本动起来,构建数字化立体教材,加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探索兴趣的基础上,拓展了课外的资源,为老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充分坚实的基础支撑。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知识灌输方式,也改变了其与老师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方式。学校通过物联网将独立的学生和老师连成一个整体,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虚拟与现实、个体与群体互联互通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获得大量的有用的科学的信息,可以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进行问题研究、创新实践。以此令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在彼此的护工协作之间掌握更多的知识,交到更多的朋友,在培养自身独立思考、主动创新能力的同时,进行更好地人际交往。

3结束语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人才是发展的根源,想要在世界民族之林始终占据一席之地,就要重视教育事业的整体建设,将各个部分串联成一个整体。因此将物联网与智慧校园相融合,综合发挥两者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现有的基础设备的力量,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真正打造更科学、人性、智能的环境,从而在不知不觉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思维。但是不得不承认现阶段智慧校园的建设还有一定的不足,距离想象中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完善。

参考文献

[1]严大虎,陈明选.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1,06:123-125.

[2]陈建新.物联网在智慧校园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16:3796-3800.

[3]宋承继.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校园建设中的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5,03:208-210.

智慧交通的概述范文5

关键词: 大数据;智能交通; 应用

中图分类号: O434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在当今的技术支持下,大数据的表现成功将人类的想象转化为现实,并逐渐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其意义已不仅仅只是预测结果,改善交通状况,更重要的是带给决策者一种新鲜的思维方式:利用已知的现在去预测未知的未来。随着智能交通的普及,大数据也在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出行方式,人们通过上传数据、共享数据,共同完成数据收集的过程,分享数据处理结果,形成良性循环,彻底解决交通拥堵问题。

一、概述

智能交通是一个基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 面向交通运输的服务系统, 是智慧城市大概念中最重要的实践, 甚至在特定时间周期里, 智能交通就是智慧城市。

首先, 从应用成熟度看, 无论卡口还是电子警察, 视频监控是对图像和视频数据进行语意化和结构化处理最成熟、 最完整、 应用深度最深的领域。可以说, 智能交通是现在新兴技术和应用领域里,率先突破数据应用瓶颈的一个技术领域。其次, 从技术角度看, 包括大数据、 云计算的技术架构, 最先在智能交通里实施, 智能交通也必将引领整个智慧城市各个子模块的技术潮流和走势。最后, 从使用者与应用者关联的角度看, 交通的智能化, 最终会影响到每一个人骑车、 驾车、 公交出行的感受。每位市民都能够有非常好的交通秩序体验, 这一点就需要智能交通的技术方案去支撑实现。在各城市建设智慧交通的过程中, 将产生越来越多的视频监控、 卡口电警、 路况信息、 管控信息、

营运信息、 GPS 定位信息、 RFID 识别信息等数据,每天产生的数据量可以达到 PB 级别, 并且呈现指数级增长。

智能交通整体框架主要包括物理感知层、 软件应用平台、 分析预测及优化管理的应用。其中, 物理感知层主要是对交通状况和交通数据的感知采集;软件应用平台是将各感知终端的信息进行整合、 转换处理, 以支撑分析预测与优化管理的应用系统建设;分析预测及优化管理应用主要包括交通规划、 交通监控、 智能诱导、 智能停车等应用系统。

系统利用先进的视频监控、 智能识别和信息技术手段, 增加可管理空间、 时间和范围, 不断提升管理广度、 深度和精细度。整个系统由信息综合应用平台、 信号控制系统、 视频监控系统、 智能卡口系统、 电子警察系统、 信息采集系统、 信息系统等组成, 以达到提高通行能力、 减少交通事故、打击违章事件、 出行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目标。

二、智能化的挑战和智能算法的提升

在以往的建设项目中, 智能化的前端卡口、 电子警察相机已成为主流, 自动、 实时地捕获车辆、 车牌识别, 已成为此类相机的标配功能, 且综合识别率大于 90%。然而, 目前的智能化还远不能满足用户期望, 智能化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高指标的挑战。一些用户期望指标能达到95%、 99%。二是场景适应性的挑战。在实际应用中, 算法面临各种各样来自自然环境的挑战, 如强逆光、 强顺光、 强阴影、 夜间微光、 雨天倒影、 车大灯干扰……三是增值特征识别与应用的挑战。用户已不满足于获取车牌信息, 期望获取更多车辆相关特征信息, 如车型识别、 车标识别、 车身颜色识别、人车分类、 不系安全带、 开车打电话、 驾驶员人脸扣取……

智能算法是智能化交通技术的核心。智能算法采用了业界领先的机器学习、 图像处理算法, 并在此基础上做了大量创新, 典型如 “云训练” 。熟悉智能算法的人知道, 无论是多么优秀的算法, 都无法保证可以适应所有的环境和场景因此, 算法针对某一类场景进行训练与学习就变得非常重要 。“云训练” 就是为此而服务的, 现场收集某一类场景一天或几天的图片或视频, 送给中心的云端进行离线训练, 训练结果(很小的一个文件)再下发至前端相机, 从而提升该类场景的算法指标。由于是在中心云端进行计算, 因此, 在整个过程中, 用户没有多支出任何额外费用。此外, 由于云端集成了大量计算资源, 也大大地缩短了算法训练与学习的周期。我公司在智能算法应用上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以卡口为例, 从过去的视频车辆捕获、 车牌识别, 到现在的车标识别、 车型识别、 开车打电话识别、 驾驶员人脸扣取等一系列应用。又以电警为例, 在传统的闯红灯、 不按车道行驶等违章业务基础上, 又开发了待转区闯红灯等增值应用。此外,还开发了违章取证球机解决方案、 智慧停车场解决方案。

三、大数据的挑战和 UniHadoop 解决方案

1、数据来源需要真实可靠

在交通领域,海量的数据主要包括各类交通运行监控、服务和应用数据,如公路、航道、客运场站和港口等视频监控数据,城市和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的各类流量、气象检测数据, 城市公交、出租车和客运车辆卫星定位数据,以及公路和航道收费数据等等,这些交通数据类型繁多,而且体积巨大。交通数据采集的范围、广度和深度急剧增加,随着智能交通系统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正在形成以微波、线圈、GPS、车牌等交通流检测数据,交通监控视频数据,以及系统数据和服务数据等为主体的海量交通数据。以天津市为例,3万余辆出租车一天就会产生数亿条GPS数据,车牌识别、交通监控视频等数据量更大,交通相关的数据量级已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传统的交通数据分析方法已很难有效支撑这么庞大的数据体的开发与利用。

相对国内刚起步的智能交通,国外已有成功经验。如欧洲的智能交通,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做到精确采集车辆CAN总线的数据,获得公交车的位置、速度、转弯的角度、发动机的状态、实时的油耗等,这对优化驾驶行为和节能减排等绿色智能公交提供了全新的应用。

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通过移动互联网随时随

地乃至在移动过程中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成为用户对信息服务的主要追求。最近两年,智能手机中的公众交通出行应用软件开始得到发展,如天津交管局、北京交管局、广州交警支队、上海城建委、山东高速等纷纷了针对城市道路或高速公路实时路况的智能手机应用软件。这些应用软件已经被大量下载,表明用户在出行期间对交通信息的需求已经越来越强烈。

2、数据挖掘 更加“高大上”

数据收集是数据价值挖掘的前提,大数据在智能交通系统的有效运作,显然离不开数据存储和分析技术。就国内来说,以天津市为例,近年来投入使用的高清卡口设备数量越来越多,储存的车辆拍照信息呈现爆发式的增长,数据储存技术首先遇到了扩容的难题,如继续沿用小型机扩容的方案会导致成本大幅增加,如何有效存储这些海量数据?除了大数据存储,大数据的挖掘与利用更为重要。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人口和信息量,必然会成为大数据应用方面的先锋,只是大数据现在还处于启蒙阶段,大多数企业还是奉行已有的业务逻辑。但随着数据的全面采集,越来越多的企业可以使用新的业务和算法来进一步挖掘数据的内在价值,实现“从数据到信息、从信息到智慧”的升级。未来的大数据应用会从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和深度挖掘方面进一步突破。公交刷卡数据挖掘、出租车轨迹挖掘、手机数据挖掘、社会化网络数据挖掘将成为未来大数据的主要方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再细数一下大数据技术在智能交通应用领域的挑战:包括隐私,数据处理硬件设施,数据不完备性,模型有效性等领域,这些都是我们未来需要继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做好以下几项挑战性工作:一是如何从政策和技术上突破交通数据资源互通、共享的壁垒,消除信息分散、内容单一等问题;二是如何确保交通数据资源的安全性,在数据开放的同时,加强数据的安全监管,尊重和保护相关政府部门、交通企业以及个人的机密和隐私不受侵犯;三是如何实现交通数据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将交通路况检测、GPS、交通监控视频等零散信息进行有效地联系、汇聚和发掘,使其能够真正支撑交通系统的运营管理,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和安全水平。未来大数据技术在交通运行管理优化、面向车辆和出行者的智能化服务,以及交通应急和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将形成巨大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周春梅. 大数据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与发展[J]. 中国安防,2014,06.

[2]. 我国智能交通已形成产业化规范化布局[J]. 工业控制计算机,2014,03.

智慧交通的概述范文6

关键词:旅游新业态;概念;特点;滨江区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0-0140-03

一、旅游新业态

(一)概念

“业态”一词源于日本,最早出现于零售业,指零售店、专卖店等。近年来,“业态”一词不断被引入旅游业,主要用于描述旅游活动、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交通、营销、组织等新出现的外在表现形态。旅游新业态在我国的旅游研究中仍然是一个新课题,其概念和内涵在学界尚未达成共识。

学者对于旅游新业态概念和内涵的探讨主要从两个角度,即产品角度和经营管理角度。就产品角度而言,许豫宏认为,旅游新业态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和时尚的变化,创造出能够满足游客心理、情感、审美享受的新产品;汪燕、李和东认为,旅游新业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新需求,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而不断创新推出的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就经营管理角度而言,谢慧颖认为一切在传统旅游业态之后出现的旅游业态,或者与传统业态相比在产品生产、经营与管理上有所创新的旅游业态,都可以称之为旅游新业态;杨玲玲、魏小安认为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地区和企业会在传统的旅游业态中加入一些新的思路或内容,形成不同于传统业态的业态即旅游新业态。

(二)旅游新业态的特征

1.创新性,业态新颖。新业态的核心和灵魂是创新,通过创新与传统业态的区隔,形成一种新颖的业态。这种创新主要通过以下两个层面:其一,通过经营形式的创新,比如旅行社批零经营网络化、饭店连锁化、景区(点)集团化、旅游运输联合化、导游服务公司化,以及最近出现的五星级景区联盟等;其二,通过产品形态的创新,比如置业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会议展览旅游产品、文化娱乐旅游产品等。旅游业态创新的手段和内容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二是文化创新;三是服务创新;四是体验创新;五是项目创新;六是活动创新等。

2.高复合,关联性强。旅游新业态形成的主要依赖路径之一是,通过不同行业之间的融合以及不同旅游要素之间的聚集而形成的,这使得旅游新业态具有高度复合的特征,以及对其他产业的关联性很强,波及效应大等特征,能够延伸旅游业价值链,实现旅游业的集约生产和效益最大化。比如,中央游憩区(CRD)或游憩商业区(RBD);再比如,旅游集散中心既是一个融市场、管理、营销和服务等多功能复合的综合体,也是一个关联旅游发展、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餐饮购物等众多产业的一种新业态。

3.小众性,盈利性好。旅游新业态是在旅游业态演变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往往处于旅游业态发展周期的前期,因此,产生时间较短,所面向的市场面相对比较窄,游客规模相对较小,并且消费者往往是精英型消费者和冒险型消费者,这些特征决定了旅游新业态的小众性,而不是大众性的。但是,旅游新业态的盈利性往往高于传统的旅游业态,对游客来说具有高附加值,对企业来说具有盈利性好的特征,这主要是由于新业态对应的旅游消费内容是“新品+精品”,而面向的是“精英+高端”的消费者。总之,旅游新业态对于游客来说具有价值最大化的效应,而对于企业来说具有边际收益最大化的效应。

4.地域性,个性张扬。新业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东部地区往往对国际时尚的旅游业态比较敏感,西部反应相对迟钝,国际新业态在中国的传导往往是由东部首先尝新,然后按照东中西的空间梯度转移到西部地区。新业态的地域性和目标市场的集中性决定了其特色鲜明,个性张扬,比如北京的798艺术工厂、昆明的智库等。

二、杭州滨江区旅游新业态发展基础、成就与制约因素

(一)滨江区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基础

1.坚实的科研组织基础。滨江区从创意到产品大批量地投入市场实现产业化、成长为行业新星,得益于产业创新链。围绕产业创新链,配置提供个性化的公共服务,是滨江区眼里的一项政府职能。此外,滨江区多年来致力于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体制与机制上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人才、资金、技术三要素的良性循环,创新创业者、职业经理人、风险投资商三类人群的专业化以及新的理念、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产业业态的持续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滨江区还形成了一种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

2.深远的创意意识影响。滨江区依靠科技创新、体制创新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如今已成为杭州市“天堂硅谷”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构筑了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高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创新发展优势。在全国国家级滨江区中,滨江区综合排名第5位,在全省科技进步水平考核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面对智慧城市的浪潮涌起,滨江区积极顺应新趋势,率先提出加快建设“智慧E谷”的新目标。

滨江区作为杭州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集聚了7千余家科技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具有发展创意产业的独特优势,在浙江建设“文化强省”、杭州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以及滨江区(滨江)实施“两网一城”战略指引下,滨江区定位于“高科技体验旅游区”,将创意意识与科学基础有机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意旅游产品,如白马湖生态创意城、高科技系列节事活动、高科技产品主题展销、天堂硅谷等。

3.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就滨江的旅游业态发展来看,旅游业通过与高新技术产业结合形成了“科技之芯”智慧产业博览城、未来体验中心、科技博物馆、物流网博览园、智慧生活体验基地(智慧型家居、智慧型酒店、智慧型餐饮、智慧型零售业)等新业态,通过与商贸业结合形成了“浙江之门”RBD、River Walk 商业街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通过与市民生活结合形成了绿道骑行、滨水观光、运动休闲等新型旅游方式,围绕白马湖的环境建设打造生态创意旅游城,融入生态旅游和创意旅游元素。

(二)旅游新业态发展的优势

1.生态、环境优势。滨江区是杭州市空气质量最好、环境最美的新城区,临江望湖、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绿化覆盖率达43.7%,被评为ISO14000国家环保示范区,滨江区的白马湖有着“城市绿肺”的美誉,在杭州市“旅游西进、城市东扩”的战略背景下,伴随城市的东扩,滨江区的生态优势不断突显;通过不断提升城区环境品位,滨江区实现了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公共配套的协调发展,缔造了更加优美的生态和舒适的环境。

2.区位、市场优势。滨江地处长三角南翼中心的杭州市,临江近海,沿江依桥,至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仅15公里路程,沪杭甬、杭金衢高速公路擦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十分便利,交通路网发达、区位条件优越;背倚我国最大的旅游消费市场长江都市圈,客源市场主要来自“长三角地区”。

3.文化、产业优势。滨江区拥有深厚的老街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底蕴丰厚,随着中国国际动漫节的成功举办,滨江区逐渐成为杭州市的动漫产业基地,创意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根据2014年7月科技部公布的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杭州高新区位列第五,跻身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连续三年在浙江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中排名第一,成为浙江省最重要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三)滨江区旅游新业态发展的成就

目前滨江区旅游新业态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许多独特的旅游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新业态的产生主要源于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不断融合,形成了一种“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

1.旅游与智慧科技产业融合。滨江区作为杭州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具有较为成熟的智慧科技产业,凭借二十多年积累的产业基础和云集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企业的优势,全面推进旅游业与智慧科技产业的融合,衍生出了智慧新天地、物联网产业园、中国杭州低碳科技馆等旅游新业态。

2.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21世纪是创意经济的时代,以人的创造性和智慧为核心要素的创意产业蓬勃兴起,滨江区顺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趋势,积极推进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已成功举办三届中国国际动漫节,在国内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入选浙江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浙江省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农居SOHO已成为新农村建设典范,山一社区2007年获“联合国环境保护全球500佳”。

3.旅游与医疗养生产业融合。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加大,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健康。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旅游产业与医疗养生业相融合,催生养生旅游业态的出现。滨江区中赢生命方舟充分结合滨江区的自然资源和技术资源,致力于在中国提供NK免疫细胞无限扩增、激活和存储服务,满足了滨江区游客高端养生的旅游需求,成为杭州医疗养生旅游的亮点(见下页表)。

(四)滨江区旅游新业态发展的制约因素

1.资源点散,未成核心品牌。滨江区的旅游资源点散,分布不均。滨江区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美的自然环境资源,也有现代化新型旅游资源。但是,这些资源点大多没有形成资源板块,区域内没有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旅游产品,缺乏具有鲜明特色和实力的旅游品牌,旅游业态的核心竞争力不强。

2.配套设施不齐全。滨江区与旅游配套的基础设施尚不齐全,没有针对旅游者形成适宜规模的各类旅游服务设施。旅游交通上,没有专为旅游设计的游步道和自行车道;住宿设施上,虽有一些高档型和经济型酒店,但是缺少有特色的主题酒店,随着滨江商务会展业的不断发展,原有住宿设施已难以满足需求;餐饮服务上,未形成区域内有特色、有知名度的美食街区。

3.文化挖掘深度不够。滨江区作为杭州的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忽视了对其文化的保护与挖掘,使得滨江区的文化内涵不够明显。然而滨江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现代创意资源,有必要对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将文化内涵融入到旅游业的发展中,实现对文化的有效开发与保护。

参考文献:

[1] 许豫宏.由旅游地视角“探”公路业态的急剧效益[J].中国公路,2011,(15).

[2] 谢慧颖.武义夏季温泉旅游产品设计研究[J].旅游纵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