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管理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管理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管理论文

农村管理论文范文1

关于农村的电力问题,在建国以前,还有大量农村地区无电可用,不是电价的问题,而是根本没有电力设施,直到新千年的时候,还有少数地区没有通电。随着农村地区的发展,生活用电和生产用电都在增加,这使得对农村地区的电力系统的整治改革不容乐观,同时也提高了紧迫性。

2我国农村电力体制改革

2.1农村电力系统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的地区的电力发展明显改善,总体势头良好,但是和国际水平相比,人均占有量还是稍显不足。由于在早期甚至是工业时代,电力网的发展多把重点放在大中城市和工业方面,自然农村地区和农业生产的用电就不免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首先是电力工业的发展问题。国家在大的电力网上做出了决策,比如西电东送、开发风能、水能等可循环利用能源,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地区,尤其是水能或者风能丰富的而且电量消耗小的地区施行的是地方自己解决,从生产到使用的管理,地方的体制并不是特别明确,这就造成一定的混乱。在发电方面,一些地区使用火电,但是利用率低,且在开发方面,安全性低,事故频发,另外就是电力的输送不稳定,电量不够生产生活使用,影响正常的生产、生活质量,容易出现“电荒”。对于越来越现代化的农业生产,一旦出现“电荒”,就可能造成对农民来说数额巨大的损失。其次是用电价格政策问题。作为国家的一个垄断性产业,电网的建设和使用由国家管理和运营,电价的政策制定长久以来都是由国家制定的,国家核准、根据成本等来确定。但是有些地区的电力因为是私企或者是地方性小发电厂的运作,出现了用电价格混乱的现象。尤其是在国家放手改革电价之后,对于市场竞争机制,极少数地区还会出现恶性竞争的局面,最终这个混乱的结果要由农民来承担。最后是用电管理问题。用电管理对于离中央政策隔离数层的农村来说也是一个潜在的问题。在农村电力系统的建设上,没有科学的规划、缺少大量的投资,这些设施极其简陋,管理起来很少能够按照正规的发电事业来要求。在改革没有推进的阶段,行政性的管理不能结合实际情况,造成发电企业、政府管理者、用户之间的矛盾。

2.2农村电力系统的改革

根据以上所述情况,农村地区的电力系统的体制和发展有待变革。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不管是改革还是建设,都要以人民的利益为首要出发点,为农民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在大方向上,国家把行政决策权放松,部分交给市场来管理,根据市场的供求和实际成本以及农民能够接受的程度来确定用电价格。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好、比较成熟的地区,改革的主要目标是用电价格的改变,同时要提高效率,为发展生产和更高质量的生活保驾护航。另外对于一些发展还不算完善,甚至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的地区,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力求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根据当地的情况,利用各种能源提供足够数量和质量的电力,保证全国各地通电、正常用电。在用电价格方面,国家定价逐步走向了结合市场竞争的道路。对于电力这样的能源产业,国家确定基础价格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参与到市场调控中的电力系统来说,基本方向也必须由国家把关。市场定价能够根据具体地区的具体情况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和价格争端,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可能会带来不利的一面,因此,国家、市场、用户三者一体的决策才能够得出一个共赢互利的方案。基础投资等管理方面一直是农村地区电力发展的软肋。远离大城市同时用电量小的地区不能够吸引大量的投资基金,这对基础建设可谓是一个头疼的问题。国家电网管理薄弱的地方就容易出现管理不善的情况。一般由省电力电网公司、市级供电局以及各乡镇的管理单位来层层管理,但是在产权制度改革推进的今天,电网的发展同样也有所改制。进入到市场经济的层面,发电的电力单位和管理的单位可以产权分开,这种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权制衡的发展方式也许能够改变农村地区电力发展“天高皇帝远”的混乱局面。在投资方面,国家是电力投资的基础,地方政府应该加大对电力系统这一基础能源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电网系统的健全、稳定才是一个地区放开发展的基本支撑。在吸引投资方面,电力发展企业可以实行股份制,参股分红才能更好地激发建设的决心。

3结语

农村管理论文范文2

1.1养护成本高、施工技术水平低在我国农村的公路建设中,普遍存在施工技术水平低的问题。很多农村公路都属于二级以下。据统计:我国大部分的农村都没有进行路面的铺装,有些农村的公路在出现硬化的问题后,也没有排水沟、路肩,很多公路都缺少基本的防护设施,由于这些问题,导致农村公路的养护与管理十分困难。

1.2里程长、非专业的养护我国农村的公路有着里程长的特点,占全国公路里程的60%以上,受我国各地不同的复杂地形影响,管理起来十分不便。我国农村公路的养护一般靠上一级的乡镇政府进行管理,缺乏专业的道路养护管理人员,只有季节性的养护,缺乏整体的养护管理工作。农村公路的管理资金一般靠企业的捐助或者政府的补贴。而缺乏资金,就会使农村公路的管理很难开展。通过对农村公路的养护和管理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公路存在的一些问题,管理现状不尽人意,这对于农村公路的工程建设与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警示作用。

2提高农村公路的工程质量对策

2.1沥青路面质量的管理农村公路施工过程中,会应用大量的沥青混合料进行配比,提高路面的使用性能。对于不同的沥青混合料要做出有针对性的选择,例如:AC-13的混合料具有较好的防渗水功能,却缺少抗车辙的能力,AM-30混合料具有较好的抗车辙与抗裂的能力,却不具备很好的防水性。施工中,一定要结合施工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与选择,使不同功能的混合料都可以发挥出自己的作用。施工过程中,还要注意对集料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只有改善沥青混合料和集料黏力易消失,易出现松散的问题,才能使农村路面容易出现的车辙情况从根本上治理。车辙会使路面严重受损,将沥青和集料粘合性有效的提高,就可以提高路面的稳定性能。

2.2做好路面施工技术的试验农村路面施工要有施工实验室,准备齐全试验的各种相关仪器,而且要选择具有丰富实践与理论知识的试验工程师进行公路技术的试验与检测,对路面施工中需要使用到的各种混凝土及砂浆的科学配比,尤其对特殊要求混凝土,要进行严格的试验,按照施工设计的要求进行规范化施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公路施工现场的质量标准与检验要求。做好材料的配比与质量的控制,做好施工中的检验报告,进行严格的施工前试验和施工后检验工作。

2.3做好材料的控制工作农村的公路建设中,使用的材料是否符合标准,是保证农村公路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一定要做好材料的检验与控制工作,所有材料都需要试验,才能真正应用于施工当中,对不符合标准的材料,一定不允许进入施工现场,而且,所有材料都要附带样品和说明,出具检验报告与证书,由监理工程方面批准,才能购入。

2.4控制好路基填筑对施工现场的土质要做好试验与检测,出具试验报告后,监理方面批准后才可以开工,要配备足够的碾压设备对路基的填筑密度进行检测,控制好填筑施工中的顺序,对各层填筑的厚度与碾压的遍数都有严格的控制。在碾压后,要根据不同的检查频率,进行密实度的检查,而检查的结果也一定要报告到监理工程方面,获得批准才可以进入下一道的工序。在施工前,基底周围树根及杂草、残渣都要进行清除,挖出临时的排水沟,符合要求后,才能进行原地的碾压,经过试验与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填筑的步骤。

2.5施工团队的管理在农村公路工程建设中一定要做好施工人员的管理工作,只有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做好施工人员思想教育与施工技术的教育,才能使工程按照施工设计的意图,顺利开展。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经常进行施工质量问题的分析与研究,使施工人员进一步加强公路质量意识。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可以从施工人员的培训开始,这与公路的机械化施工有着直接的联系,公路的施工与养护都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只有提高专业的技术水平,才能更好的开展施工与养护工作。

2.6建立质量的管理体系农村公路在施工中,要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落实法人责任制,确定工程质量的终身责任制,由我国交通质量管理部门对农村公路进行质量的监督管理,严格执行质量管理制度,努力完善农村公路工程的质量鉴定与管理。

2.7进一步深化公路管理的改革,开展机械化养护我国公路已经普遍开展了公路的机械化施工与养护,而传统的施工管理体制与公路发展的现状不配合,所以,将事企分离的农村公路施工进行市场化的管理与发展,才能使公路工程质量获得更大的提高。车辆的超载对于公路路面有着严重的损坏,具有极强的危害性。所以,对于超载的治理工作要加快脚步,只有乡镇政府相关部门,加大对超载车辆的监督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住超载车辆的通行,保持农村公路的质量。现代公路的发展,只有保障顺畅的通行,才能实现经济的自由流通,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缩小差距,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

3结束语

农村管理论文范文3

1.设立能够实现城乡均衡发展的管理制度

对于我国的地方政府来说,农村在公共事业管理制度上绩效不高的原因是由于它受到我国城乡二元制度的影响。如果想要使农村公共事业现阶段的落后面貌得到彻底的转变,就要取消原有的城乡二元的管理制度,并建立能够使城市与农村可以得到均衡发展的新的公共事业的相关管理制度。

2.设立能够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现阶段,管理体制的高度集权化是农村公共管理事业效果不高的体制上的原因,同时,它也是农村供给绩效低下、供需矛盾突出以及公共产品出现供求脱节的根本原因。在这里,建立能够与现阶段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事业的管理体制,就可以使地方政府转变原有的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方法,即由原来的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管理,从之前的高度集权的管理方法转变为多元治理,也由原来的转向管制转变为服务。

3.设立能够对农村公共事业所需的公共产品提供充分保障的财务制度

对于我国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来说,政府的财政性支出的相关保障机制并不健全,同时,农村公共产品所出现的制度外供给等原因也造成了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的绩效过低等现象。面对这些问题,在进行制度创新的同时要避免对于这两个方面的依赖性,把能够建立起对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够充分保障的农村公共财政制度作为急需实现的目标,在根源上将农村所需的公共产品大都由制度外供给以及农村的公共事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需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解决,保证农村的公共事业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得到必要的经费。

4.设立绩效导向型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地方政府中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一直显示出投入型的特征,这种特征的具体表现是投入与产出的效率比较低,并且效率低水平趋同。一般来说,在投入与产出的效率一致时,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所获得的绩效高低主要由投入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获得高产出,就要相应付出更多的投入。不同地区间出现的绩效的差距实际上是投入方面所产生的差距,所以,地方政府需要建立起绩效导向型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二、设立相关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1.依法确保财政性经费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过程中的投入

按照相关法律,确保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过程中的财政性投入能够得到落实。近些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在不断地加大中央财政对于农村发展,特别是农村的公共事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因而我国农村在自身的公共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需的资金数量在它的绝对数量上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在我国的国家财政支出中,用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支出在总比重里却出现了下降趋势。国家对于农村的公共事业发展所投入资金的绝对数量的增长,并不代表国家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支持。如果国家不增加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所占的比重,就无法使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得到必要的财政经费,从而也就无法使农村的公共事业的发展摆脱制度外供给的难题,更无法落实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发展。

2.增加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所需要的融资渠道

政府可以引导各个企业对农村的公共事业的发展进行一定的投资。政府可以利用给予企业信贷优惠以及减免企业税收等相关政策,将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企业可以增加自身对于农村的公共产品如生产等方面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保护好并界定好投资者关于农村的公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有关产权问题。同时,政府还要尽快建立起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除此以外,政府也可以在农村的学校、道路以及桥梁等公共事业的产品供给过程中对企业授予或是出售冠名权,从而加大对企业投资的吸引力。同时,政府也可以将农村的建设分成适合个体承担的部分来分担成本。这一方法可以用于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地区,在这样的农村地区建立起分担公共事业成本的相关机制。比如,对于村级公路硬化所需的费用可以由当地政府承担主要的部分,剩余的部分可以由当地的人民群众出资分担。在实行这种分担机制时,可以使用“一事一议”的方式来确定在公共事业建设中农村群众所应分担的成本比例。在议事过程中,要注意议事期间确定的内容与对象要合理,并要对议事程序与事后公开的内容进行严格的规范。

三、设立完善的公共事业产权制度

1.完善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中的产权市场体系

首先要确定在农村的公共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产权交易的主体。大体上讲,在农村的公共事业的主要产权市场体系里,它主要包括的是地方政府、事业单位、与政府相关的直属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各个公共性的企业等等,同时,也包含农村的公用事业企业,例如供暖与自来水公司等。其次,还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产权交易机构。这类产权交易机构可以起到确认产权的交易关系,并使产权主体明确自身对于客体所拥有的拥有权以及为其提供相应的产权交易平台。第三,还要使农村的公共事业产权进行交易时的规则得到充分的明确。产权的交易规则是整个产权市场中的机制能够得到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最后,还要大力培育与农村公共事业相关的中介组织。

2.为公共事业产权的运营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首先政府要对农村公用事业的相关产权组织进行大力支持,使其能够自求平衡、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并自担风险,同时还要为产权组织发展相关业务以及防范并化解运行中的风险与危机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其次,根据产权组织在运营中的实际需要与可能遇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使其日趋完善,让我国农村的产业运营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最后还要注意对公共事业的产权转移程序进行相应的规范。

3.创立完善的产权监管制度

在实际运营中,需要使用法律条文将农村的公共事业的产权边界以及产权经营界定开来,防止出现产权不清与产权贬值的现象。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的产权监管组织体系,创设出具备独立地位且富有权威的使行业自律的相关组织,能够确保产权可以获得高效合法的运营。因此,创立相关的产权预警制度以及监管指标体系,可以为农村公共事业中的产权监管提供正确的目标与方向。

四、推进乡镇机构的积极稳定的改革

1.对于县乡政府的职能进行科学的界定与转变

对于各个机构来说,对于职能的界定与转变是本机构实现并进行改革的基础、前提及关键。对于政府来说,机构的职能决定了它的工作任务、功能、结构、人员、制度以及发展的方向与目标。因此,国家要努力建设法制型与服务型的政府,并加强它的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的相关功能,对于自身的经济管理职能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自己的工作方式与工作重点做出一定的转变,努力建设出行为规范、公正透明、运转协调以及高效廉洁的管理体系以及运行机制。对于乡镇政府职能的调整,主要在于建立政府形成的机制,就是指建立起能够满足供给决策以及满足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的体制,把收益范围可以覆盖住本区域内的公共服务作为当地政府的基本职能。不仅要健全村内的民主制度,还要将这一制度扩大到整个乡镇,让乡镇政府可以真正做到为本地区的人民服务。

2.依据相关职能进行人员与机构的精简

政府要做到严格地控制本乡镇的领导数量,在乡镇内设置相应的综合机构,从紧、从严控制本乡镇内由财政供养的人员,并要做好对于乡镇分流人员的处理与安置工作。

3.促进农村的非政府组织的快速发展

在农村中的非政府组织可以起到政府与市场和社会沟通、联系的作用,是政府与外界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也是本地政府实现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以及进行人员分流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拓宽农民获取自身利益的重要渠道,提高政府公共事业投入绩效以及使农民的组织化得到增强的重要的社会组织基础。对此,有关部门要做到加强立法、加强内部管理、齐抓共管以及加强相应的配套政策的扶持。

4.还要做到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

农村管理论文范文4

这里的“题”,既指文题,又指作文训练的内容和要求。出题偏心,就是说教师在出题时,不是根据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兴趣,不是尊重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作文训练规律,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要求。大多数农村小学对学生进行书面作文训练主要自三年级始,又一般以8篇大作和8篇小作作为标准的训练量。8篇大作虽然是教材中确定的训练项目(这些训练每次都体现一个分段或分组目标,包括一两个要求,呈递进状的),但据我们所掌握的调查资料显示,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大纲、语文教材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分段分组目标认识不清楚,或者是无目标,随心教学;或者是在零乱的目标指引下教学;或者是要求过多、面面俱到教学;等等。作文训练目标陷入了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而8篇小作,教师一般是无教案上课,更为随心所欲去安排训练内容,有的甚至靠的是一时的“灵感”。例如,有的老师出过《我爱春天》、《勤劳的妈妈》、《夸夸我们的好班长》等文题。我们想想,如果学生没有感到春天的可爱、“妈妈”的勤劳,没有见过或听过“班长”值得夸赞的事例,怎么办呢?不胡思乱想,瞎编乱造,能行吗?出这种文题,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说谎,要他们捏造不曾见过的事情,不曾发生的感情,还何谈“内容要具体,不说空话”和“有真情实感,不说假话”?更何谈去逐步提高小学生的作文素质?

小学生作文训练如果没有一个整体的训练目标,就不会发展,而没有局部训练的突出和突破,又不会有整体训练的到位和达标。因此,我们农村小学的作文教学要转换视角,要紧密联系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学生生活的氛围,牢牢把握“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小学作文教学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一个既与阅读有密切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的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且在总序的指引下,系统规划出每个年级每学期乃至每个星期的作文训练目标。(其中含一、二年级的说、写话训练目标。)每次训练都明确提出训练内容、目标要求、时间和方法,力求使小学作文教学的“全局观”和“重点观”辨证地统一起来,真正使其落到实处。如此,便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中,每次训练教师都能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地带领学生解决一、两个重点或难点,切实让学生次次有所得,得得相连,拾级而上,建立起良好的作文素质结构。

二、指导偏“位”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指出:“要重视作文指导。”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教师把这里的“指导”搞错了位置,狭隘地理解为就是“作前指导”,所以,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至此处,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作一番细致入微的指导。教育学、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去认真地体验和训练,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只是教师把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抄在黑板上,“扶着走”、“一言堂”,包办代替,让学生写“遵命作文”,依杖而行,完全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规律,这样的作文无疑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了。

那么,到底什么时候该导,什么时候不该导呢?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该体现在哪里?笔者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尝试,认为“三分导写,七分导改”是切实可行,十分有效的。

“三分导写”具体体现在,具有特殊要求或者审题有困难的习作训练,教师要稍加指点后再让学生写作。这里,教师的指导要纲领式的,不应作过多过繁的说理讲解。一般情况,教师出示作文题后,可不作任何解释或指导,放手由学生自己审题独立写作,学生可以看书,可以互相讨论,但不能抄袭别人现成的文章。教师要鼓励学生写实事抒真情,监督胡编乱造,无病;鼓励学生放胆,不要依靠教师的指点,不要怕写不好;鼓励学生按时一次写好,过关,不要拖延时间,不要等到第二次写好。

“七分导改”即指教师要把对学生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指导改”上。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去感知、体验一番思维发展中所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产生渴望获取的动力。教师再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指导,才容易水到渠成地顺应他们的思维规律和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

“导改”具体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指导自我修改。修改重点放在修改文章内容。这时,学生刚打完草稿,教师引导他们趁热打铁,从中心思想到层次安排进行一番认真的检查。2.指导小组修改。指导学生及时自我修改固然行之有效,但我们又不得不考虑到它的局限性,由于学生作文时间较长,大脑皮层容易发生泛化,不容易发现细微的疵病,特别是语言上的疵病。俗语说“旁观者清”。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组织由3~5个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编成一个小组,进行小组修改。教师从旁指点,让学生找出小组成员习作的优缺点,进行互相评品,在评品中对照自己的作文,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起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作用。3.指导集体修改。在学生进行了一番自我修改和小组修改后,教师可以抓住学生习作中表现出来的重点、难点,选读有代表性的作文,让学生在班上公开发表评价。有了共性认识之后,再作具体的指导,学生就极易接受了。

三、批改偏“向”

农村管理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负面影响;双向转移模式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大量的廉价的剩余劳动力由边际生产率低的农村向边际生产率高的城市转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积累了资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优化了资源的配置。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累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约达2亿人。而在这一期间,我国经济始终保持10%左右的高速增长态势,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起着重要作用。据估计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约在1个百分点左右。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增加农民收入另辟一条途径,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劳务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46%,有的地方超过50%,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认为“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而农村人多地少,要提高农民收入,只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民。这样可以把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是释放出来,重新配置到工业部门,促进了工业化,也促进了城市化。同时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最终消除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因此更多人主张采取积极的政策与措施去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性。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很少去关注。而实际上进入2l世纪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所带来的积极的作用在逐步减弱,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城市经济带来了廉价的劳动力优势,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将逐渐失去。二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确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但由于制度因素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大了。据统计,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改革初期2.75:1扩大到现在的3.23:1。三是近几年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减少了农民,提高了我国城市化水平,但出现大量占用农村耕地、农民利益受到侵害、粮食生产安全受到威胁的现象,最终影响了我国工业化的实现。

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正面临着困境与选择: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它事关我国工业化实现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负面的影响正逐步显露出来,尤其对农村的负面影响更为突出,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对经济发展所带的作用减弱甚至消除。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人手,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模式。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征及对农村所产生的影响

(一)加剧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且他们大都有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据统计,在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劳动力中,从年龄结构看,16~30岁的占61%,31~40岁的占23%,41岁以上的占16%。从受文化教育程度看,初中文化程度占66%,高中文化程度占11.5%,且这部分中有16%~30%的人接受过就业培训。同时他们与其父辈的“工农兼职”的“候鸟式”就业为主不同,青壮年劳动力基本上没有种过田,也不懂得种田,且也不想务农,土地情结淡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日趋城市化。因此他们大都愿意放弃土地并长期在城市生活。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55.14%的农民工设想未来在城市发展定居,只有28.55%农民工想以赚钱或学到技术后回家乡生活。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从劳动者来说,有利于其自身发展;从社会来看,有利于人力资源在整个社会优化配置。但是对农村来说,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本来素质就比较低。据统计,在近4.9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文化程度占9.7%,中专文化程度占2%,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0.5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而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向城市流动无疑加剧农村人力资源的流失。一方面,对农村而言,青壮年劳动力是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其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更为缺乏并加剧较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失,从而对农业生产投入下降,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影响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的建设。另一方面,对城市而言,青壮年劳动力由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其素质相对较低,必然又影响农村劳动力再转移。这部分青壮年的劳动力在城市主要集中在建筑、矿山、餐饮等传统行业,从事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据统计,农民工中,从事制造业的占30.3%,建筑业占22.9%,餐饮、服务、批发零售业占21.7%,其他占25.1%。近年来,在广东、浙江和福建等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现象,恰好说明了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已不能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大量土地撂荒和农村耕地被占用。一方面,对不发达的边远农村来说,会造成土地撂荒。因为,一是青壮年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基本上不种田,也不懂得种田,已丧失了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同时对城市有着深厚依恋感,因此他们不愿回家种地。二是家庭留守成员基本上是儿童、妇女和老人,他们想种地,就需要雇工。而近年来在农村雇工费用却在逐年上升。根据调查,在2004年时,农村一个普通工一天工钱是20元,到2008年达到50元。一个技术工2004年一天工钱为50元,到2008年已为100元。因此农业生产中的人工成本在上升。同时,由于石油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导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如饲料、化学肥料、农药、农用工具等价格上涨。由于以上诸种因素,导致农民种地不赚钱,从而出现大量土地抛荒的现象。

另一方面,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城市,使边远农村大量土地抛荒的同时,沿海发达的靠近城市的农村却出现大量耕地被挤占的现象。因为,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加快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同时外出的务工农民在城市赚钱后回乡盖房,土地大量被占用。据统计,2003~2006年,中国净减少耕地6009.15万亩,年均减少耕地1000万亩以上。

(三)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单身流动为主。但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数量也在上升。据统计,现约有43%左右的流动是以家庭单位为主。这样,一方面,出现大量留守儿童、妇女。据资料显示,我国有4000万留守儿童,2700万留守妇女。而家庭两地分居,加大婚姻危机,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乃至诱发留守儿童犯罪,从而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与其父母分开居住,他们间经济联系渐弱,使我国农村比城市更早步入老年社会。据统计,我国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已占8%,而城市老年人口比重占6.7%的水平。由此产生老年养老等社会问题。

三、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向转移模式

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要经历农业化、农业工业化、工业化的过程。在工业化过程中,每一个国家必然要面临而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问题。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阶段,同样也面临这一问题。但是,我国与发达国家面临的情况有所不同。美国现有人口3亿,日本人口也只有中国的1/10,韩国人口有4000多万人,首尔就占了一半。我国是人口大国,而且农业劳动力约有4.9亿。到目前为此,我国约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亿左右,今后仍有约1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转移。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为35%,但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70%~80%相比差距很大,即使与国际城市化平均水平50%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即使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仍会有4亿到5亿人居住在农村。我国城市化的任务是艰巨的,城市化过程是长期的。

因此,对现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所带来的问题,要有一个足够、清醒的认识。不要认为只要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把农民变成市民,就可以实现城市化和工业化。事实上农民进城后,一方面,要考虑农民进城后,能否找到工作?收入如何?医疗、社会保险、子女教育等各方面保障如何?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不是在短期内所能解决的。如果过于积极、人为、盲目地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会造成农民进城后失去土地而必须依赖城市就业而生活,就会打破在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现阶段特有的社会安全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农民进城后给城市和农村所带来的上述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不能解决也影响我国工业化实现和经济的发展。所以,应该根据经济发展要求,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地、有序向城市转移,同时还应是一个由农村向城市、再由城市向农村的双向流动模式,即建立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可进城、又可返乡的双向转移的模式。那么如何构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向转移模式呢?

(一)增加农民收入。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在其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为以城市为主的现代工业部门和以农村为主的传统部门两部分。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极低的,低到零甚至负数生产率的过剩的“劳动力”,其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而以城市为主的现代工业部门,其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农业部门。由于城市中的工业部门中其劳动生产率高于农业生产部门,从而工业部门工资水平也高于农业部门工资水平。两种工资水平的差异使“剩余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并由此产生种种经济结果。只要农业“剩余劳动力”存在,这一转移过程将持续下去,直到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被工业部门吸尽为止。这时就会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二元经济结构就会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化,实现城乡同一。而发展经济学家托达罗也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他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因素是:城乡实际工资的差异以及在城市求职和获得工作机会的可能性。

发展经济学家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归结于城乡收入差异。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原因也在于此。我国农业发展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长期以来,农村居民收入低,而且也大大低于城市居民收入。据统计,我国目前农村居民的收入为2936元,而城镇居民收入为9422元,农村居民收入不到城镇居民收入1/3。在中国3000万贫困人口,6000万处于温饱线上挣扎的人口中,大部分是在农村,是农民。所以要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关键问题是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异。

(二)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资。要把农村建设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具有新素质、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如上所述一方面,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本来较差,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最终影响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农村的建设。另一方面,我国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资严重不足,又加剧了这一状况。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农村和城市小学、初中阶段的教育经费差距整体为1:3,其中有些地方的最大差距则为1:11~1:12,农村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不足10元,而一些发达城市的小学生人均“公用经费”达700多元。目前城市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而农村初中升高中的比例仅为28%。我国农村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7年多,只相当于美国100年、日本45年以前的水平。

据美国一位经济学家分析,中国农民在校时间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长3.6%~5.05%,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受教育水平达到城市人口受教育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缩小15~20个百分点。所以发展教育对提高我国农民素质和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我国应该加大对农村人力资源的投入:一是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我国13亿人口中有9亿在农村,农村基础教育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素质高低。二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就业能力。特别注意协调发展农村教育与农村就业间的关系。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不是十分完善,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偏低,还没有达到国际上的标准,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更是缺失。占全国总人口近60%农村居民仅享用了20%左右的医疗卫生资源,农村基本上没有建立起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城乡社会保障覆盖率之比高达22:1。这种状况导致许多家庭出现因学致贫、因病致贫,影响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在农村建立起“生有所靠,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社会保障制度,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已在农村建立起新型医疗合作制度,已覆盖1.8亿多人,但筹资力度小,保障作用还不是很大,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

(四)采取各种措施,促进农民在农业内部就业。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多种经营发展,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以带动劳动密集型乡镇企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尽量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业。

农村管理论文范文6

MVC模式是“Model-View-Controller”的缩写,中文翻译为“模式-视图-控制器”。MVC模式最早是smalltalk语言研究团提出的,应用于用户交互应用程序中,是国外常用的设计模式。MVC减弱了业务逻辑接口和数据接口之间的耦合,让视图层更富于变化,即把一个应用的输入、处理、输出流程按照Model,View,Controller的方式进行分离,这样一个应用被分成三个层———模型层、视图层、控制层[2]。图1给出了MVC模式各部分的关系。

2系统需求分析

2.1主要活动

主要侧重于从实际业务全过程的角度进行系统分析,从事的活动主要包括:(1)系统初步调查:明确系统开发的目标和规模;(2)可行性研究:进一步明确系统的目标、规模与功能,提出系统开发的初步方案与计划;(3)详细调查:详细调查先行系统的工作过程,建立现行系统的逻辑模型,发现现行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4)新系统逻辑方案的提出:明确用户信息需求,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2.2系统业务流程

经过近2个月的前期深入调研,我们发现农村管理所涉及的业务较多,图2是详细整理后的总体业务流图。

3系统设计

3.1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架构的设计包括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系统架构图如图3所示。服务端系统构架分为三层:

(1)表现层:主要包括负责处理各个客户端浏览器HTTP请求的Servlet处理与农村管理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提供服务的WebService[5~6],实现异构平台之间的互通;

(2)业务逻辑层:包含业务组件和其他辅助应用组件(例如XML转换组件等),起到承上启下的数据交换作用,对数据业务的逻辑处理。调用数据访问层的数据,同时供表现层调用,是一个支持可抽取、可替换的“抽屉”式架构;

(3)数据访问层:创建供业务逻辑层调用的类和方法,直接操作数据库,实现对数据的增加、修改、删除、查找、更新等操作。

3.2系统功能设计

农村管理信息系统以经营管理为核心,结合人口管理、计生管理、党群管理、资源管理、社务管理、村务公开和系统维护八个功能组成。八个功能主要功能介绍如下:

(1)人口管理:人口管理主要是以记录村委所有家庭资料为核心,以此建立村委所有常住人口的基本信息库,并建立这些人口的婚姻信息、变动信息,为其他子系统提供人口资料;同时也记录村委所辖范围内暂住人口的基本信息,为暂住人口的管理提供资料。

(2)经营管理:经营管理不仅仅是实现会计记账和出会计报表功能,而是将出纳日记账、固定资产管理、票据管理、会计核算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财务管理除了具有日常会计业务处理作用外,更重要的是能对农村的经济运作进行管理和控制,为领导决策提供详细、及时、准确的资料。

(3)计生管理:计生管理主要是通过引用人口信息库中的数据来管理村委会辖区内育龄妇女的计生情况,建立育龄妇女信息卡,记录暂住人口育龄妇女的各种计生信息,为计生管理提供强有力的资料和支持。在建立了正确的、完整的基本信息库的基础上,本子系统还提供了各种查询、统计、分析的功能。

(4)党群管理:党群管理功能是按组织机构、政治面貌和社会身份对党员、团员、干部代表、社员代表、妇女委员会、工会组织进行管理。

(5)资源管理:资源管理是以土地资源管理为中心,同时包括对厂房、店铺等物业的管理,根据土地的不同属性,建立土地的基本档案,当发生对土地及物业的一些操作时,例如:土地承包、建房用地、物业出租、土地转让征用、土地属性变更、资源统计等。同时对存在的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自然资源、气象资源、环保资源进行登记管理。

(6)社务管理:社务管理功能是通过建立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出租屋、适龄青年等基本档案资料,当发生合作医疗报销、交缴养老保险、出租屋管理、征兵管理一些操作时,与人口档案库一起形成社务管理库,从而加强了管理区的社会治安、民政事务的管理工作。

(7)村务公开:村务公开主要是为了增加当前农村计划生育、财务开支等情况的透明度,方便村民随时了解村中的大事,避免了基础组织腐败现象的滋生。可以供查询、公开和反公开的信息主要有:一胎人口出生规划、二胎人口出生规划、婴儿出生公开、未落实四术登记、建房用地公开、征地情况公开、工程建设项目公开、招标项目公开、农民负担情况公开、农业税计算表、排水费筹收表、水利义务工代款、承包款收缴情况公开共13项。

(8)系统维护:系统管理功能主要是对农村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些权限、操作用户、数据库进行监控,基础数据设置的管理,以及把一些需要公开的数据进行公开。

4系统实现

本系统采用Eclipse为开发工具,结合了JSP技术及JDBC访问数据库技术。后台数据库采用MySQL,应用服务器Tomcat。开发架构为MVC模式,用户工作界面通过WWW浏览器采用JSP技术实现,主要事务逻辑在服务器端(Server)实现,形成三层结构,大大简轻了客户端电脑载荷,减轻了系统维护与升级的成本和工作量,更能有效地保护数据平台和管理访问权限,服务器数据库也很安全。后台采用了JDBC技术,使用JAVA语言编写的类和接口构建数据库应用程序。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