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的开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艺术的开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艺术的开端

现代艺术的开端范文1

【关键词】学堂乐歌 历史地位 历史功绩 重要意义及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5-0111-02

一、历史的回顾

声乐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嗓音是人类天生所具有的乐器,其表现力奥妙无穷。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东方文明古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就有了很大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诞生了我国第一本诗歌集——《诗经》。之后,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根据我国南部民间歌词加工而创作出一部诗词集——《楚歌》。从这两部诗集中的歌词可以看出其演唱形式各具风格。并且,春秋战国时期的歌手已经具备较高的演唱水平。如:当时著名的歌唱家秦青、韩斌等都具有高超的歌唱技能。到了汉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出现了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官办音乐机构——乐府,并出现了有乐器伴奏的相和歌。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南部出现了清商乐。到了唐代,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出现了大型的歌舞形式——唐大曲,同时还设有专业性的戏曲演唱机构——犁园;宋元时期,戏曲艺术形式出现,经过明清的进一步发展,到了清代末期,形成了全国统一的京剧,使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艺术达到了高峰,其形式也更加多样化。除了戏剧以外,还有说唱、民歌、小曲、艺术歌曲等形式。

可见,中国古代的声乐艺术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们并没有把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加以普及,发挥其教化民众的功能,而只是为少数人作为娱乐享受的方式。从中国古代教育看,在中国持续了二千多年的封建教育一直都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有官学和私学之分,其课程设置包括儒经、文学、律学、史学、医学、算学、佛学、道学、书学、画学、武学以及阴阳学等。但令人遗憾的是,学校教育中唯独没有音乐教育的地位,中国古代的音乐传承方式实际上只有宫廷的专业训练和民间的自发传承两种方式,归根到底是对少数人的教育,而且并非育人之手段,而是作为一门技艺。声乐艺术作为一门音艺术形式只是为少数人所享受,而且从事声乐艺术的人(歌者)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隶属于权贵,没有独立的人格。

真正把声乐艺术得以普及,作为社会化的国民素质教育的手段,是从清末民初学堂乐歌的兴起开始的。学堂乐歌的兴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我国声乐艺术进入现代的一个伟大的开端,对声乐艺术的普及,社会地位和功能的转变以及走向专业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二、学堂乐歌对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地位及历史功绩

1840年后,西方列强从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激发了中国人民迫切要求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实行变革,发动了和维新变法等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在它们的影响下,产生了新式学堂,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积极努力下,当时的清政府以政令的形式准许学堂开设音乐课,并将乐歌课正式列为学校必修课,从此,揭开了中国音乐教育史上崭新的一页,许多爱国知识分子志愿到日本或欧洲学习音乐。如沈心工、李叔同、曾志众、萧友梅等。留学归来后,对学堂乐歌的开展和进一步完善做了大量的具有实效的工作。对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堂乐歌的兴起,在当时的中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它从一开始就体现了鲜明的社会性和审美性特征,它是我国音乐教育方向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出发点,在我国音乐教育史上,学堂乐歌的兴起是由封建社会的“学艺”体系向现代社会的“育人”体系转轨的重要标志。

学堂乐歌的蓬勃发展与兴起对于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我国近现代声乐艺术发展之先河,是我国声乐艺术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转折点,为我国近现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此,我国的声乐艺术进入了崭新一页,从形式到内容,从社会地位到功能作用都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它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抹灭的历史功绩,其主要的功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着学堂乐歌的兴起,声乐艺术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中国的古代,声乐艺术被少数人所拥有,而且只是作为娱乐,并非作为育人之手段,从事声乐艺术的人的社会地位极为低下,没有独立的人格和地位,附属于权贵,只为少数人服务。然而新式学堂却把歌唱艺术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其功能作用也由娱乐转向审美功能,由“学艺”转向“育人”的手段。歌唱艺术也不再只是少数人的特权,打破了古代少数人的特权。因此,声乐艺术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声乐不再只是作为一种娱乐,而是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

现代艺术的开端范文2

【关键词】 平面构成;点;线;面;抽象

一、 概述

1、平面构成的概念

平面构成的基本定义:平面构成是指将点、线、面或基本形等视觉元素在二维的平面上按照一定的美学法则和创作意图进行编排和组合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主要研究利用点、线、面等视觉元素惊醒造型,以及如何将这些元素按照形式美的法则惊醒组合的问题,从而得以产生新的艺术形象。平面构成与传统图案最大的不同在于平面构成完全摒弃实用性目的,内容和形式都相对开放而多元化,形态相对离具象较远,着重塑造形式感的视觉画面。在现代设计中只表现功能和技术上的要求是不够的,仅仅局限于表现自己的意图和形象、内容也是不足的。现代设计还需要另一层含义:(1)独特的构思;(2)新颖的创意;(3)形态的合理组合;(4)形式美的构成规律。

2、平面构成的特点及作用

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在艺术设计三大构成中占有重要作用,它是设计和艺术创作的开端。内容一般限定在形体的广泛性和普通型规律研究上,而不受内容与工艺等具体条件的制约,这是平面构成生存的特点,也是与图案的不同之处,只有不受工艺应用及功能的制约,它才能摆脱约束,平面构成不但在设计思维上,具有融合时代的新潮性,而且在选材上还具有多样性。在形的选择方面具有广泛性与自由性以及组织形成的多变等特点。

特点:

⒈平面构成是以感知为基础的造型活动。

⒉平面构成是以一种较为理性的创造活动,是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在创造过程。

⒊平面构成的重点不仅是造型能力的训练,更是创造力的积累。

3、平面构成的历史发展

平面构成是艺术的一个分支,平面构成的发展是伴随着构成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艺术的表现方式也逐渐从传统的写实向抽象的表现形式转变,平面构成的产生并不是独立的,它与其他几种构成形式共同起源于造型艺术运动中的构成主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的俄国构成主义运动。这一时期构成主义的发展处于相对的独立阶段,对于世界的设计运动的影响也相对有限,在一些欧洲国家他提倡摒弃虚无的传统三维绘画表现形式,而用基本的几何构成原理进行平面设计。在1919年德国的包豪斯学院的进行了设计课程改革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改造现有自然状态的可能性,人们可以更加主观地创造设计形态,这时平面构成的成熟阶段已经到来了,就此平面构成就在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发扬和传播达到高峰,在经过不断创新平面构成逐步形成新的思维方式、美学观念和造型原则,构成设计的概念也由此而形成,并随之发展成为现代设计教学的训练基础。

参考文献

[1] 《平面构成进行时》;

现代艺术的开端范文3

一、艺术成就与贡献

从《大白鲨》到《ET外星人》,从《辛德勒的名单》到《拯救大兵瑞恩》,这些电影作品无不表现着斯皮尔伯格无限的创作激情和惊人的艺术表现力。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作品中综合运用了舞台艺术与现代化的媒体技术,创作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效果。斯皮尔伯格的成功还体现在他的作品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艺术追求和艺术品位,并且在作品中体现了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正是凭借这样的艺术创作风格,也使得斯皮尔伯格成为众多影评人和媒体追逐的焦点人物。

斯皮尔伯格对艺术的贡献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具有用文化形态的电影影响了社会文化,充分发挥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这也正是斯皮尔伯格电影的魅力之一。斯皮尔伯格在影片题材的选择上、在角色的设置和塑造上、在审美标准的确定上都更加注重对本体的真实需求和欲望的揭示。和传统文化对欲望的克制、自律和对意识的严格束缚不同,斯皮尔伯格电影作品中的人物有着各自不同的欲望和需求,有着本能的需要和对社会的要求,他在这些电影作品中用理性思维来思考着这些现实的社会心理文化的归宿,从而表现出了对人类内心的终极关怀。这种终极的人文关怀使得斯皮尔伯格的作品具有极深的思想和哲学内涵,使作品富于极高的艺术魅力。

这种独特的人文艺术魅力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作品《侏罗纪公园》中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侏罗纪公园》中,斯皮尔伯格选择了一种科幻的题材,独具匠心地、艺术地再现了恐龙的世界,用恐龙的生存灾难震撼观众的心灵,斯皮尔伯格将居安思危这个富于哲理的主题寄托于电影震撼的场面中,让观众在一场视听盛宴中获得永恒的启迪。

二、艺术的来源

艺术内容的包罗万象和艺术形式的千差万别,并不会影响艺术家的创作灵魂。艺术作品的多样性与艺术家的艺术生命的不同息息相关。1946年斯皮尔伯格出生在俄亥俄州,父亲和母亲分别为计算机科学家和音乐演奏家。斯皮尔伯格从小就具备了喜欢冒险和思考这两项进行艺术创作的条件,也正是冒险和思考开拓了斯皮尔伯格的艺术之路。

作为一个深受犹太文化影响的人,斯皮尔伯格对于犹太人的身份有着极深的排斥和自卑感。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遭遇了法西斯疯狂的屠杀,期间出生在美国的犹太人斯皮尔伯格经常因为自己的身份遭到同学的嘲弄甚至辱骂,这让幼小的斯皮尔伯格厌恶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也让“大屠杀”这样的词汇成为他终生不想听到的词语。这些经历使得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作品中流露出对真情、平等和自由的渴望。或许是因为幼时有这样的经历,斯皮尔伯格更能够在自己的电影作品中表现出犹太人对自由和生命的渴望以及对现实的无奈。这种对死亡恐惧中渴望生存的理解,使得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作品中更加突出对生命的思考。

三、艺术创作的风格

生活中的场景永远是艺术创作中源源不断的素材。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既受到生活中素材的启发,也受到好莱坞电影风格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斯皮尔伯格始终坚持本体论,借此来关注人类的内心需要和追求。斯皮尔伯格所执导的好莱坞影片,具有反思精神和普遍适用性。在叙事风格上,斯皮尔伯格坚持单一的主体叙事原则,采用戏剧式的叙事结构,并制造大团圆的故事结局来满足观众对于圆满剧情的期待。这些要素的使用,促进了斯皮尔伯格电影的广泛传播。

戏剧式的叙事结构来源于舞台的表现艺术。和舞台表现艺术一样,电影的叙事结构也依靠矛盾和冲突。斯皮尔伯格将戏剧化的结构引入电影的创作之中,在其16部电影作品中,将情节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四个阶段都毫无例外地做了体现。比如《ET外星人》中,故事的开端是小男孩爱利奥特收养了一个外星人;故事的发展是小男孩和外星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故事的是ET和孩子们一起冲出重围;故事的结尾是ET离开地球。事实证明这种带有明显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更加符合电影的叙事表现风格。

斯皮尔伯格在电影的结局处理上面比较倾向于好莱坞影片的主流结局,即大团圆结局。对于故事的结局,无论是导演还是观众都有自己的心理期待,而大团圆结局是最能够满足观众心理期待的结局。在斯皮尔伯格的作品中,他总能让观众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让观众在电影中有很强的介入感和存在感。

四、艺术中的文化符号

斯皮尔伯格凭借其电影作品的艺术魅力,成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名人之一。他的电影作品屡获殊荣,他也因此成为美国电影的符号人物之一。功成名就的斯皮尔伯格将自己对电影艺术魅力的理解和心得传授给了更多的影坛新人。罗伯特?赞米基斯、萨姆?门德斯、亚历山大?佩恩等在斯皮尔伯格的调教下成为好莱坞各个领域的新生力量,他们活跃在好莱坞的各个领域。正是因为他的倾心传授,才有了好莱坞新生力量的蓬勃发展,这体现了斯皮尔伯格高尚的人格和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作品正在作为一种文化的符号,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更多的人从事电影创作,保证了美国电影业的持续繁荣。斯皮尔伯格的艺术魅力还在于他成功地模糊了电影的国界感,凭借震撼人心的视觉呈现和体现终极关怀的人文理念征服了世界各国的电影爱好者,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好莱坞,关注美国电影。这对于传播美国文化,增强美国的国际影响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这个概念上来讲,斯皮尔伯格电影的艺术魅力不仅是一种文化的符号,更是一种国家艺术水平和力量的体现。

五、结语

现代艺术的开端范文4

关键词:民俗;动画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5-0136-01

民俗艺术展现了民族精神、民族情趣,民俗艺术是独特的民族文化。在国产动画片的创作中,采用民俗艺术元素,彰显民族文化特色,已有了良好的开端,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大量舶来品的冲击下,出现了盲目跟风、一味模仿的倾向;二是仅注重采用国外先进的制作技术,不注重挖掘民俗艺术的新义;三是脱离对民俗艺术的传承搞创新,国产动画成为无源之水;四是对民俗艺术的时代性认识不足,没有注意紧随社会大众精神消费需求的脚步,价值较低。

一、美日动画取得辉煌业绩的秘诀

动画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看其是否趋向成熟的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看其作品中是否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元素、艺术情趣。纵观美日动画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功,不仅因其拥有先进的制作技术及市场理念,更因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一)美国民俗文化个性在动画中的充分体现

美国民族是一个乐观自信的民族。美国人强调个人的思想自由和行动自由,崇尚独立拼博的个人英雄主义,推崇开拓和探奇的冒险精神,这些鲜明的美国民族文化特征在其众多的动画产品中都有充分的体现。如《米老鼠和唐老鸭》、《辛普森一家》等都以幽默、快乐为主调,即使较为严肃的正剧《狮子王》、《埃及王子》,其结局也以皆大欢喜的大团圆而收尾。这些充满幽默感和娱乐气氛的动画片,实质上是在向世人传达着美国民族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及性格特质。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美国动画称霸世界文化市场的秘诀之一,就是具有个性鲜明的美式文化艺术特色。

(二)日本民俗文化思想在动画中的尽情表达

日本动画虽然是在美国动画引领下起步的,但并没有追随美国动画的发展思路,而是另辟蹊径,走出一条不同于美国张扬民族文化个性而重在彰显民族文化思想的新路。日本民族深沉的悲剧意识、内在的矛盾性格、团体英雄主义的武士道精神和执着的唯美追求,集中代表了日本民族的文化思想和审美情趣。动画片《萤火虫之墓》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故事,表达了日本民族对战争中人性的深刻反思。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展现出一个现代孩子在生存实践中磨炼出美好品质的主题。日本民族异常执着于对唯美的追求,像《美少女战士》、《圣斗士星矢》等许多动画片的画风精致细腻,展示出东方岛国特有的唯美风格。综上可见,日本动画之所以能傲立世界动画之林,是因为其从日本民族与神话传说中汲取了丰富的民俗艺术的养分,将日本民族的文化思想精髓及审美情趣表达得淋漓尽致。

二、 中国要有自己的动漫

国产动画发展的曲折:盲目跟风,一味模仿。近年来,在国外动画大片的轰击下,不少国产动画的创作开始迷失方向,许多国产动画的创作成了中、日、美、韩动画的大杂烩,缺少动画创作的原创性。动画创作不是临摹书法,就算是临摹,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创新。国产动画发展路径应注重应用民俗艺术元素,彰显民族文化特色。

国产动画《大闹天宫》在上世纪60年代,曾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被誉为“中国学派”的代表,获得了国际动画界的广泛认可。我国有着丰富的民俗艺术资源,没有很好地开掘利用。这不得不使我们警醒:用不着模仿跟风,也不能守着金山去讨饭,而应充分挖掘民俗艺术这座金矿,在国产动画的创作中,注重应用民俗艺术元素,彰显中国特色,国产动画一样可以在国际动画市场上金光灿烂,大放异彩。

三、 应用民俗艺术应认识其时代性特征

动画创作和民俗艺术的应用应紧跟时代的脚步而相应变化。由此可得到以下两点。

1.民俗艺术具有发展变化的时代性特征,其应用必须与时俱进。在民俗艺术的应用上,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民俗艺术,都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一方面反观传统的民俗艺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另一方面根据社会的变化,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前瞻民俗文化未来发展的演进方向,从而推动国产动画不断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

2.适应社会大众文化消费需求,是国产动画应用民俗艺术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传统艺术文化在多大程度上为当代人所接受、所喜爱,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适应当代人的精神需要和情感趣味。国产动画应用民俗艺术这个传统的文化,要想有较快的发展,占有较大的国内外文化市场,就必须以适应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为出发点和立足地。

现代艺术的开端范文5

关键词:舞蹈艺术;教学;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134-01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舞蹈作为一种艺术教育逐渐的被人们重视。舞蹈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是用身体来表达人类的各种情感,是一种无声的感情宣泄。创新是舞蹈艺术的生命和灵魂,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创新是舞蹈艺术的生命和灵魂

舞蹈艺术的起源可远溯至人类发展的洪荒期,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荆棘历险中,企盼冥冥中有神灵的佑护赐福以抵制“魔鬼”降祸,于是产生了原始祭祀――即巫术之起源,巫术的“入境”促动了人体运动的“舞化”。此外,劳作、征战、祭祀、求偶、愉悦、强身等激发了人类“生命律动”,成就了舞蹈之多元性起源。舞蹈是以个人的形体运动为基础条件来实现的;舞蹈生发于人的情感最激越――语言难以表达之时。正如《毛诗》序所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当今,人类已经创造并享用着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明成果,舞蹈的呈现依然须臾难离自身的形体。高度进化的人体更具智能性、可塑性、自由度。

舞蹈源于生活,却不是生活动作的简单描摹再现。它基于人的内在精神力量的迸发和情感的升华,作用于人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之呈现,往往超出生活动作的“常态”、“常量”而具有节奏性、韵律感――形成身体各部位动静格局的“同一性规律”;删汰了生活动作基于应用性、随意性而存在的芜杂、繁琐。舞蹈需要模仿,但模仿并非是舞蹈的本质和目的。舞蹈的实质是抒发内心的情感,它不是为了动作而动作,而是为情而舞,以情带舞;当人们的情感达到极至,用语言与其它表达方式都无法尽情宣泄情绪情感时,舞蹈就是最好的抒情表意之举了。

二、强化舞蹈教学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对全面素质人才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发之后,为了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具有时代特性和健康向上、高雅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各高校都在加强和完善艺术教育,并将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课程之一引进校园。舞蹈艺术教育是学生成长阶段必不可少的教育门类,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索发现、积累知识、增长才干,形成个性独立与合作交流融合的学习方法;它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创新意识具体表现在能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对学习充满好奇心和内在动力,求知欲望及好胜心强烈;自信心强,敢于实践;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观察能力强他们学习刻苦,善于动脑、勇于创新和颇具责任意识。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啊,我国高校舞蹈教育依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教学中,许多老师依然以填鸭式教学为主,以单一的艺术技能传授为基本内容,老师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过程中不够重视,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这对于当前舞蹈教育发展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是极为不利的。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为提高全民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国家提倡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在注重知识更新、技术创新的现代社会里,如何改变教育方法以适应时代要求,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更多的学生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是每一个舞蹈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是艺术活动的有形结果,而是调动起学生的创造热情,在感受美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体验。在舞蹈艺术教学中强化创新性,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舞蹈情境和情节设定,动作编排及表演,来表达学生自己对事物的感触、想法,激发学生探索、创造的欲望,这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我们在舞蹈教育中要将“纯粹艺术”脱离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挖掘舞蹈中的美,培养创造能力。

三、要创新舞蹈艺术的教学方法

在舞蹈训练中,如果让学生按专业演员训练那样单一训练,他们就会觉得乏味,失去了练习的兴趣,所以,在舞蹈艺术课开展趣味性教学十分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讲课开始,教师可以巧设一个引人入胜的艺术导语,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高校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舞蹈是他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当受到舞蹈艺术的熏陶和引导,就会发挥出自身潜在的舞蹈艺术创造力。

高校舞蹈艺术的教育有利于开启大学生思维能力,挖掘大学生想象能力,提升他们的素质潜能,增强体魄,为培养新型社会人才的创新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时期,新形势呼唤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加强对舞蹈学的研究,提高认识,充实和丰富舞蹈创新的内涵,并全面应用于舞蹈教学。

现代艺术的开端范文6

【关键词】龙江剧;表演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2-0042-01

龙江剧深知自己作为东北地方性的剧种,除去向京、评大戏们“看齐”之外,还必须从自己的母体二人转那丰富多彩、独树一帜的表演系统当中汲取大量的艺术养料。像二人转当家的舞蹈程式“浪三场”,堪称二人转表演的精华所在。而且,二人转表演的“秧歌步”更是重中之重。因此,这一部分在龙江剧表演体系的构架之中,自然不可或缺。

一、龙江剧以二人转表演为基础对全部行当进行试验性艺术探索

按照戏曲表演的组成部分,“龙江剧的角色行当,以二人转、拉场戏为主,在表演上侧重以‘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为基础,吸收东北大秧歌的身段、步法和京剧的一些表演艺术,经过‘大过基础关’、‘着重于从体验出发’、‘紧跟样板戏’、‘重整旗鼓’、‘拨乱反正’、‘创造个性’等复杂曲折的过程,现已初步形成自身的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体制,并从这四大行当中又分离出各种类别……各行当都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从地方特色出发,既实验创造程式,又不固定程式;既有行当表演特色,又不刻板;行与行之间的表演技巧互为借鉴,从而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行当特点和风格。”这是《黑龙江志・文化艺术志》在总结龙江剧这个剧种前20年的艺术成就时,对于其表演部分的描述。

可见,龙江剧在创建之初,就已经坚定不移地立足于传承二人转表演艺术的诸多优长,明确地提出了自己:一定要“过好二人转传统关”的第一步目标。并且,也在一直在朝着既定的方向积极努力地探索着。

按照剧种建设所设定和提出的目标要求,所有的龙江剧演员都必须首先学好二人转,唱好二人转,演好二人转。为此,龙江剧院特别聘请了当时黑龙江省内资深、著名的二人转老艺人李泰、胡景岐和李荣等人做教师,专门教授龙江剧演员们二人转的演唱方法与表演技巧,先过“二人转”的这一关。同时,聘请戏曲表演基本功底扎实的张永奎、孙国华等教师,教授演员们戏曲大剧种多样的表演基本功;还聘请了专业的舞蹈教师来教演员们,让他们接触、熟悉和学习民族民间古典舞及西方的芭蕾舞等。

江剧院还在组织演员们学习的过程中,以剧目的试验演出,作为检验演员们课堂学习成果的考场,一边学一边练,一边练一边演,一边演一边加工,一边加工一边修改,一边修改一边提高。对龙江剧的全部行当――青衣、花旦、老旦、彩旦、花脸、老生、小生和武小生等,逐一进行了舞台表演的试验性艺术探索。

二、龙江剧现代戏表演艺术的探索

随着龙江剧剧目试验的进一步深入展开,其表演所担负的责任也越发重大。因为,传统戏毕竟还有其它的剧种可资借鉴,二人转也有传统曲目作比成样,模仿参照;一旦轮到龙江剧的现代戏,舞台上的表演就比较难寻找出一个可资参考的目标。而龙江剧刚刚诞生不久,恰逢全国戏曲界正大力倡导创造现代戏的发展壮大时期,如何寻找并摸索演好现代戏,如何恰到好处地把握演现代戏的技巧,如何塑造好现实社会生活中及剧目中的典型人物……成为龙江剧表演的当务之急。

当然,很多的事情都是“逼出来”的。龙江剧的古装戏表演由于有其它戏曲剧种的参照,相对来说要容易把握一些;而龙江剧的现代戏表演,由于缺少仿照的对象,则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但是,这也往往是表演艺术探索要创新,并且易于出新的最佳时机。继现代戏《寒梅花》、《李双双》、《龙马精神》和《千万不要忘记》等剧目排演之后,龙江剧已经开始注意如何避免“话剧加唱”的演出模式,而提出“要从体验出发”、“要形神兼备”、“要克服生活化的表演”、“要体现出戏曲舞蹈的韵律”和“群众性的舞蹈场面要戏曲化”等等一系列的龙江剧表演“标准”。

应该说,这是龙江剧艺术家们最初的艺术觉悟,也是龙江剧现代戏表演走向新开端的起始。尤其在经历了彻底砸烂一切表演程式之后,龙江剧的创作者们更加意识到:要发展剧种的个性,没有表演程式的支撑,没有舞台风格的确立,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此后,龙江剧对于表演艺术的探索,积极而有意识地向着“发展剧种个性”的路子迈进。伴随着《双锁山》、《春灵庵》、《张飞审瓜》、《皇亲国戚》和《结婚前后》等诸多大中型剧目的不断试验上演,表演程式的不断积累和反复提纯,也成为龙江剧的剧种建设突飞猛进标志性的前提之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