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视觉传播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视觉传播概论范文1
面向考生
考试科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大类
数据结构
数字媒体艺术
工商管理
财经大类
管理学原理
电子商务
物流管理
国际经济与贸易
西方经济学
旅游管理
旅游大类
旅游学概论
英语
英语类
综合英语
日语
日语类
综合日语、口语
艺术设计(视觉)
艺术设计类
专业综合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制造大类
机械设计基础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类
电路电子技术
微电子学
汽车服务工程
汽车类
机械设计基础
新闻学
广播影视类
语言文化类
视觉传播概论范文2
[关键词]前沿视阈 影视概论
教材是一门学科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教学和科研后所获成果的积淀和结晶,是被学界所认可的具有普及性的知识体系的建构,是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的基本依据。但教材也有滞后性的不足,学界内的最前沿问题无法在教材中得到体现,这样既不利于教学过程中热点、焦点问题的引入,也不利于促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强他们的思考能力,从而无法加强学生基本的学术训练。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具有前沿视野,在教材教授过程中引入前沿问题,增加课堂的开放性和当下性。本文以影视概论教学为例,从影视概念和影视批评两个方面来分析前沿视野在教学过程的功能和意义。
一、影视概念:对象和媒介
对于影视的概念,现在的教材一般是这样界定的,“影视是包括电影、电视以及电视电影在内的影像艺术的表达对象,在以拷贝、磁带、存储器为载体,以银幕、屏幕放映为目的,而实现以视觉和听觉综合为观赏对象的艺术表达中,影视成为现代艺术的最新综合形态”。这个概念包括了对内容对象(what)和传播媒介(which channel)的界定,对象包括了人类第七艺术和第八艺术电视,以及电视电影,媒介主要是银幕、屏幕,而当下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质疑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的。
在内容对象上,有论者主张把动漫看作人类的第九艺术,看作具有自己独特语言和表达方式的艺术门类,将其从电影这个第七艺术中剥离出来。这种观点为我们审视影视概念打开了另一扇窗口。加拿大动画大师麦克拉伦曾经说过,动画就像是上帝在创造世界,这句话深刻表达出了“动画”的本质含义和精髓所在。创造性的想象对动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虚幻与夸张是动画最为普遍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作为综合了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电影、电视等多种艺术门类的艺术,动画的艺术内蕴并非这些相关艺术门类特点的简单相加。事实上,动画艺术的审美诉求超出了这些艺术门类的相加之和,而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地、审美地把握世界和表达情感的独特方式,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和表达方式。同电影中的真人真物不一样,动画中的人、物带有极强的虚拟性,其所拍摄的对象是运用造型手段以及夸张、变形、象征、寓意等手法所建构出来的拟像、造像。这正是动画的特殊性所在,是动画语言系统的核心部分。动画并不过多地追求形象和动作的逼真,而是寻求表现空间的拓展和情感的新的表达。动画就是充分发挥人们的想象力将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在虚拟的世界里重新赋予生命和意义。因此,一些“超常规的动作”设计也就成了动画的独特语言和表达方式。以动画《海绵宝宝》为例,我们可以更为具体理解动画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在《罢工》中,章鱼哥带领海绵宝宝一起罢工,不愿意离开蟹堡王餐厅的海绵宝宝身体紧紧贴在了大门的玻璃上,章鱼哥拉开了他,但他的双手还停留在餐厅的大门上。章鱼哥再次拉开他,海绵宝宝的眼睛留在了玻璃上,深情地望着玻璃内的餐厅。章鱼哥第三次拉开海绵宝宝,海绵宝宝身体裂开,一颗心脏赫然跳动。动画用身体的肢解具象而层次地表现了海绵宝宝内心对餐厅的留恋之情。
在传播媒介上,当下学术界开始关注新媒体对传统影视概念带来的冲击。所谓“新媒体”,指的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互联网、基于通信技术的手机、基于数字广播技术的数字广播和数字电视,以及跨媒体的网络电视”,新媒体的产生给影视的传播带来新途径,也改变了影视的传统内涵。影视内涵中的传播途径不再局限于银幕和屏幕,而是加入了更多的渠道。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10年由中国电影集团和优酷网共同出品的11度青春系列电影,11位导演围绕“青春”这一主题,拍摄了11部短片,在优酷网上发行,为我国电影的策划、制作和发行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通过引入当下学术界最新的对于传统影视概念的质疑,让学生意识到影视概念的稳定性和开放性,提升他们的问题意识和思考能力。
二、影视批评:奇观还是叙事
影视批评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面对当下的电影产业和具体影片要具有自己的价值立场和阐释能力,要对今后的电影创作提供理论指导。教师在讲授批评理论和方法的同时,要联系当下最前沿的影视创作现象,调动学生的理论付诸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的价值观念。
当下人们处于视觉文化语境下,“目前居于统治地位的是视觉观念。声音和景象,尤其是后者,组织了美学,统率了观众。……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当下电影正在经历从叙事电影到奇观电影的转变,这在好莱坞大片和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如《阿凡达》、《英雄》、《夜宴》、《十面埋伏》、《西风烈》等。
叙事电影强调叙事性(narration)在电影中的核心地位,注重电影作为时间艺术的特征。电影如何展示情节、塑造人物、编写对白成为叙事电影基本的要求。因此,电影的叙事蒙太奇如何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因果逻辑关系安排画面,就成了叙事电影最为关键的所在。好莱坞经典电影经常利用“三S法”来组织故事情节,推动影片的叙事,即在故事的开始设置悬念(suspense),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制造惊奇(surprise),在或结尾处则要给观众以最后的满足(satisfaction)。
奇观电影注重的是对景观、景象(spectacle)的展现。奇观电影的产生和视觉文化语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模仿、复制到虚拟,从膜拜、展现到模拟,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视觉文化在历史变迁和转型中逐渐与现实断裂,一切现实都被符号模拟的超现实所吞噬。如今控制社会生活的不再是现实原则,而是模拟原则。人们的生活被图像所包围,依靠对景象的观看来理解和阐释世界。奇观电影通过对动作、身体、速度、场景等各类景观的呈现来满足人们视觉,给匮乏和缺席的观众提供在场和满足的心理体验。
从叙事到奇观,蒙太奇组接和拼贴从理性原则转向了视觉的快乐原则,观众从过去的静观转向震惊,观众不再参与到影片的叙事中,享受叙事带来的愉悦和审美,而是接受影片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如何看待这种电影范式的转变,特别是如何看待电影范式的转变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接受问题,就成为
当下电影批评所面临的问题。奇观电影是建立在经济和文化相互消融的后现代文化基础上的,它重视片段的、无深度的景观,这和中国观众注重叙事性,关注电影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的审美习惯与期待视野还有着心理的隔膜。我们并不否认奇观电影中美轮美奂的画面、雄浑绮丽的景观、紧张刺激的动作所带来的视觉价值,但电影的叙事性以及背后隐含的人文哲思恐怕还是中国电影应该追寻的东西。叙事为本,兼顾奇观,把视觉的和心灵的震撼结合起来,是我国电影发展的道路。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老师可以通过11度青春系列电影、《阿凡达》、《英雄》、《夜宴》等具体电影文本的阐释来印证。作为一次成功新媒体语境下的电影营销,11度青春系列电影给人们展现了传播媒体(which channel)的重要性,但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电影表现内容(what)重要性的例证。11度青春系列电影包括了《拳击手的秘密》、《哎》、《夕花朝拾》、《东奔西游》、《泡芙小姐的金鱼缸》、《江湖再见》、《李雷和韩梅梅》、《阿泽的夏天》、《老男孩》、《L.I》等作品,但现在被观众所熟知和津津乐道的只有《老男孩》。这其中原因就在于《老男孩》有着很强的故事性和深刻的人文情怀,影片以青想的成长、挫折为主题,表现了理想和现实、灵与肉的错位,弥漫着淡淡的哀戚和浓浓的怀旧情绪,成为一代人集体理想的一次仪式化的展览。电影《阿凡达》在奥斯卡奖项的争夺中之所以输给《拆弹专家》,就在于绚烂、瑰丽的景观设计依然没有流畅的故事和浓郁的人文情怀更为震撼心灵。《夜宴》、《英雄》的故事毫无新意,只不过是对哈姆雷特复仇和荆轲刺秦故事的稍加修改,叙事蒙太奇的逻辑性和时间性的混乱使得电影叙事缺乏理性原则和理性结构。影片叙事设计既不是像链条那样环环相扣,也不是像小河中一块连一块的石头,观众可以顺藤摸瓜,或者像过河的人一样从一个石头跳到另一个石头来理解事件的连贯。影片事件的安排零散而断裂,观众记住的只是漫天黄叶中两个红衣女子的打斗,水平如镜的湖面上两个男子像蜻蜒一样的武功对决。
德国思想家本雅明在1936年的文章《讲故事的人》中慨叹道:“虽然这一称谓我们可能还熟悉,但活生生的、其声可闻其容可睹的讲故事的人无论如何是踪影难觅了。他早已成为某种离我们遥远――而且是越来越远的东西了。……讲故事这门艺术已是日薄西山。要碰到一个能很精彩地讲一则故事的人是难而又难了。”当时的本雅明敏锐地意识到了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文化导致的大动荡,对讲故事传统的日渐衰落充满了惋惜之情和怀旧之感。正如本雅明所预测的那样,当下的文化正在经历从话语模式向图像模式的转变,电影也呈现出从叙事向景观的转型。但“故事”依然是电影重要的内核,讲一个好看精彩的故事依然是电影应具备的能力,合乎逻辑的情节,张弛有度的节奏,鲜明个性的人物,风趣哲理的对白,依然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当下依旧是一个需要故事的时代,而且比以前更加需要。
三、结语
视觉传播概论范文3
关键词:广告设计;创新;语言
创新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进入21世纪的今天,知识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欣赏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作为广告设计,准确、及时的传达信息使人们共同关注的核心,但是,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随着广告媒体的不断更新、科技的不断进步,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观念。仅仅依靠信息的准确性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们对广告的需求。那么如何才能使广告设计得到现代人的接受,这是我们共同探讨的话题。根据笔者几年的经验来看,从设计思想、设计语言、设计元素等几个方面来谈谈广告设计的创新。
首先,在设计思想上,就思维本身而言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广告设计的思维是及发散性思维、主观性思维、抽象性思维、逻辑性思维于一身的思想活动。因此,我们要设计出优秀的广告必修要打破陈规创造出与众不同的思维观念。从思想上达到“新”、“奇”、“特”的构思,是广告创新的前提。美国著名的广告设计师奥格罗格威曾经说过:“广告设计如果没有好点子它必遭失败。”由此可见优秀的广告设计关键是要有优秀的创意思想。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不少广告就缺少了优秀的创意,一贯沿用不断反复或重复的形式冲击着我们的视野;或用一些低俗的内容和形式来迷惑受众的思想;或用一些影视、体育明星利用受众爱屋及乌的思想……等等这种在创意思想上豪无创新价值的案例比比皆是。我们不仅要问优秀的广告设计到底是什么?在面临知识多元化、特色化、个性化、国际化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设计师真应该让自己的思想和思维站在时代的前沿来满足社会的需求。
其次,语言是人类进行思想交流的方式之一。作为“利用特殊的视觉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广告设计来说就是“信息――载体――受众”即将一定的信息通过载体传送给受众的一个过程。那么这其中的“载体”就是广告语言,他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设计师在广告语言的创新上就要打破传统的视觉习惯,尽可能以更加生动、更有趣味性、更加独特的视觉语言来表达更加深刻、丰富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设计师要用最佳的视觉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和思想,让受众达到满意。
视觉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它的创新具有多重特征,就笔者认为其一,要具有直观性。能使受众能够很直观的读懂广告的内容;其二,要具有大众化。要不受地域化语言的限制;其三,具有创新的趣味性。因为趣味才是未来广告设计的创新。
最后,广告设计元素创新的核心就对图形、色彩、文字的创新。其次才是对其三者之间构成美学的创新。
图形对于现代广告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广告设计的中心和敏感地带。一个有趣的图形会是广告增色很多,同时也是广告的诉求点很是明确。因为图形相对色彩和文字要更加直观,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理解和识别。相对而言对人的视觉刺激和视觉冲击力更强。同时它既是美学的升华又是一种很好的寓意。因此,作为广告元素的图形更应该以简洁、生动、清晰的形式进行创新打破传统广告图形的复杂现象。
色彩是广告设计的一个重要元素,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受众的心理因素。人们对色彩的青睐不外乎是色彩要有优越与黑白色,优秀的色彩搭配会是不同的广告群体产生不同的心里反映。随着高科技、电子信息和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色彩在现代广告中的地位越发凸显。因此,现代广告设计在色彩方面就要追求和谐、统一、美观。这样有利于广告的整体形象。
文字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历史、文化,传播着人类的文明。它也是现代广告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在广告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文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广告传达效果和信息传达的容量。因此,在现代广告设计中文字的创新应该避免沉长而要充分体现其简明扼要、风趣、幽默的特点。
就现代广告设计的三个要素,他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相互影响的整体关系。设计思想是设计语言和设计元素的基础;设计语言是设计思想的表现形式;设计元素又是其他两者的传播载体。
总而言之,进入信息多元化的今天,我们不得不承认高科技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经济、文化乃至广告设计的发展。与此同时,它也直接冲击和影响着传统的广告形式。作为未来的广告设计师我们应该积极迎接时代的挑战,从广告设计的设计思想、设计语言、设计元素等方面积极创新,进一步促进现代广告设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概论.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2]赵农.设计概论,陕西: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3]李砚祖.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0.
[4]吴小华.美术与设计,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编辑出版,
2000.
视觉传播概论范文4
一、视觉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在《可见的人类-论电影文化》一书中对“视觉文化”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曾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传统的印刷文化。“视觉文化”包括各种精致艺术、表演艺术、视觉信息、视觉景观、大众和电子媒介。视觉文化覆盖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张舒予教授主编的《视觉文化概论》中“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式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1.视觉文化的媒介特征。视觉文化的流行除了现代影像艺术的推动,还因为经济与科技信息也日益喜欢用视觉来传达。视觉影像比传统文字更直观、生动,能够方便、快捷地传播大众文化。借助现代大众传媒,视觉文化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改变着人们对世界、对生活的认知。2.视觉文化的符号及图片特征。视觉性是视觉文化的主导因素,图像符号既是视觉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显现形式。欣赏世界各大名牌轿车,人们注视的是标识;区分男女厕所,只需简单的视觉符号。对于中国传统的拜年习俗,如今在微信上点个图片就拜年了,可以说一图胜千言。3.视觉文化的虚拟化特征。影视中奇幻场景、电脑游戏中虚拟的幻觉形象大大地强化了视觉文化的虚拟化特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的视觉在不断延伸,可视性要求不断攀升,视觉新花样层出不穷。4.视觉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特征。在漫长的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视觉文化植根于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带有各自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鲜明印记。当今人类的经验比人类过去历史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视觉文化一方面丰富和扩展了人类的经验世界,同时也伴生了全新的乃至令人困惑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课题。
二、视觉文化素养需要学习
视觉文化素养是指人们通过获取与阅读视觉信息,思考与识别视觉信息,并能运用计算机技术创作视觉信息及运用视觉思维形成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能力要素。视觉文化素养的培养,就是看、思、做能力的培养。看的能力与生俱来。但是眼睛接触图像只不过是看的开始,只有经过脑部对这些视觉信息进行组织,图像才可以成为有意义的载体。一个人能看懂多少,看得正确与否,并非先天具有,要看其阅历和实践,以及后天培养。“看”是一个奇妙而深奥的字眼。从看到看见,到看懂,再到看好,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有趣而充满挑战的历程。学会看,看世界,看自己,在看中逐步提高敏锐的洞察力,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不断地提升视觉文化素养。视觉文化素养是人们在丰富多彩的视觉文化中,通过不断学习和积累而获得的。视觉素养是信息图像时代人们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人们每天都会感受与处理大量的视觉信息,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质量。同时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也必将影响到社会的文明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在视觉文化时代,面对媒体传播中良莠不齐的视觉信息,具备一定的辨识、解读的能力,可以利用视觉信息为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服务。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扫除视觉文化文盲的根本途径就是使国民具备视觉素养。人类不仅需要继承和创造多样化的文化,更要培养自身多样化的观察力,并能够理解其深刻的内涵,这正是视觉文化素养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三、提升视觉文化素养的途径
视觉传播概论范文5
关键词:网络媒体 视觉艺术设计 制约美
网络时代,数字化的视觉艺术设计正经历一种飞速的变革与发展,丰富的图形、色彩以及充满动感的视觉元素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野。网络上每一天都会有新鲜的视觉艺术设计作品诞生:网页设计受众广泛,电子书、网络杂志迅速传播,网络游戏则以其精美的视觉冲击力吸引爱好者流连其中。
然而挑战也不期而至——网络与生俱来的种种的特性不同于传统印刷媒体,对视觉艺术设计的方式、形式形成了客观上的“制约”。
一、认识制约因素
关于视觉艺术设计中的“制约”因素,一些专业学者在其论著中进行过讨论。例如尹定邦在《设计艺术概论》中谈到视觉设计师与视觉艺术家的不同时,将以下三个因素看作视觉艺术设计中的限制:设计必须是针对特定对象与认知和理解的视觉符号;必须考虑设计的复制和制作计划问题;以及受委托者意见的影响。这种“制约”的观点放到网络媒体领域同样适用。
(一)设计必须考虑受众的情况
1.受众群决定了视觉特征有差异
以网页为例,不同功能的网站面对的受众不同,也就呈现不同的视觉特征。例如电子商务类网站的受众注重企业的踏实、可信赖感,界面结构应清晰完整、色彩简洁稳重;娱乐类网站的受众喜欢轻松活泼的画面,页面结构更加自由,色调则更加活跃、轻快。
2.受众的使用环境
网速、电脑软硬件配备情况会影响网络媒体设计作品的呈现效果。缺少某种播放器或插件,动态作品就可能无法显示;作品内容虽然丰富,但如果网速有限,受众就可能因下载速度过慢、等待过久而失去浏览的兴趣。
(二)设计的复制和制作计划问题
1.信息更新和维护需要纳入制作计划及成本
网络信息瞬息万变,其中的视觉艺术设计作品也处于一种“动”的状态:网站需要更新,界面风格需要定时更换以留住和吸引浏览者,游戏中的场景道具等视觉元素也要随节日、活动安排,不断推陈出新。
另一方面,网络的实时更新也提供了另一种制约,即制作成本需要与收益成正比。优秀的绘画作品可以在展览馆中保存完好,优秀的海报、书籍可以在收藏者手中得以流传,但再优秀的网络视觉设计作品也面临被更新替代的命运。
2.设计的复制与版权问题
网络传播便利、速度快也给设计作品的版权问题提出更大挑战。网络媒体中的视觉设计作品一般没有作者署名,版权保护的相关法律仍未具体到界面风格等具体领域。在此情况下,网站功能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logo相似、界面雷同的情况更让受众难以辨清真伪。正如最近网络中很多人就版权问题展开论战,原因正是互联网产品视觉设计中的抄袭现象频频出现,一些企业甚至直接照搬竞争对手整个产品的界面风格,其中不乏国内知名互联网企业。当前,企业和设计者们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当复制没有任何技术障碍时,作品版权如何保护。
(三)委托方设计需求和意图的制约
网络媒体中商业广告是支撑其存在、发展的重要因素,无论网页、电子杂志、游戏、广告,最终都要符合委托方的需求后才可以与受众见面。
(四)其他制约因素
1.网络媒体本身的规则规范
任何媒体上的设计作品,在制作时都要遵循其本身的规则和规范,这些规则也可被视为一种制约。例如网页、电子杂志往往需要运用到较为复杂的数据库作为支持,因此需要遵循文件格式、命名的约束;网络游戏在图像分辨率、色彩精度上的视觉效果,更是受到开发技术的直接制约。
2.无法被触觉和嗅觉感受
传统视觉艺术设计在纸张等印刷载体上有着精彩的表现。油墨叠加出神奇的色彩变化,“书香之气”是爱书者津津乐道的嗅觉体验;纸张或粗糙或光滑,海报、书籍等印刷品呈现的凹凸感,其触觉令人难忘。在这方面网络媒体似乎望尘莫及,因为电子屏幕中展现的世界相对于现实来讲是虚拟的,难以通过触觉和嗅觉等视听以外的知觉来感受。
综上所述,网络媒体中的视觉艺术设计中制约时时刻刻都存在。那么,制约如此之多,设计中对美的追求实现起来岂不是难上加难?
事实上,任何问题都应辩证看待,制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自由转化。只要善于因势利导,将“限制”转化成“优势”,那么,“制约”未必就是丑陋的,它也许会成为“美”的起点。
二、制约与自由的辩证分析
(一)制约与自由是相对的概念
网络媒体开发技术在不断发展,它既为基于网络媒体的视觉艺术设计带来广阔空间,又会相应地提出更高的要求。正如互联网诞生之初,网页的面貌只是代码形成的静态页面,随着各种可视化界面的网页设计软件诞生、网速快速提升,新的网页图文并茂,动画网页应运而生。元素的丰富化给网络媒体中的视觉艺术设计带来更丰富的面貌,带来更自由的舞台,但随之而来的视听竞争日趋激烈又成为新的制约。由此看来,制约与自由本身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期待没有制约、只有自由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二)制约存在的必要性
在网络媒体中的视觉设计中,提供制约可以保证互动有序进行。
网络媒体具有交互性,受众在操作方式和范围上就具备一定自由度,但这未必是件好事。例如允许论坛、图库类网站,如果缺少对上传文件尺寸的限制,浏览者上传的图片可能导致页面版式改变;如果缺少对文件类型、大小的限制,浏览者上传超大文件时就可能迫使网站超负荷运转甚至出现瘫痪;缺少关键字限制和必要的权限设置,浏览者有可能使用违法言论,甚至攻击网站程序。对设计者来说,制约因素的欠缺会导致修补工作量成倍增加。因此,制约有必要存在。而杜绝因自由度过大而导致的不良后果,最根本的方法是在源头切断,即向受众权限进行限制。
这一点可以借用视觉艺术设计师之手,在视觉元素的布局、设计上做文章。
首先,合理规划表单,降低浏览者输入无用信息的可能性。例如网站对表单进行合理规划,只为必需的信息提供填写位置,并限制字数,这样既保证版面排版整洁清爽,又可避免无用、错误的信息的干扰。
其次,归类和精简信息,减少互动时出现差错的几率。页面中的按钮可以根据功能进行视觉分类,大小、位置、色彩,同类为一组。视觉元素可以帮助浏览者避免操作失误,并使之产生心理愉悦和舒畅感。
三、制约因素的利用
制约有存在的必要性,引导和利用就成为关键。笔者认为,观念与创意是视觉艺术设计的灵魂,它的价值在于创造和维系设计的生命力,这种力量不受载体和具体表现方法的限制。以下列举并分析一些优秀作品实例进行具体探讨。
(一)激发灵感——网速制约下的运用
硬件条件差、网速慢是一直困扰视频类网站、游戏运营商的老问题。然而,某个时装品牌网站的设计者将这种缺陷转化成独特的风格:在首页安置大分辨率的视频短片,由于网速有限,视频播放时画面中的人物动作像机器人般停顿、反复重复同一个动作,并允许浏览者控制视频倒放。这种设计其实恰好与网站“留住年华”、“时空倒转”的概念相吻合,非常巧妙。慢网速也能变成富有想象力的艺术品,制造奇妙的视觉体验。
(二)强调个性——色彩制约条件下的运用
色彩“少即是多” 在日本PS3游戏机宣传网站中表现得恰如其分。网站以黑白为主,只在按钮上点上红色作为标记,整体画面有了中国传统绘画中写意渲染的洒脱。“制约”在这里仿佛并不存在,一切元素烘托出的都是页面底部那个最有说服力的logo,简单明了、画龙点睛。因此,抓住关键,色彩少胜于多。
(三)以情动人——字体版式制约下的运用
在不影响信息传递的前提下,网页中文字的编排可以被赋予丰富的情感,以此作为烘托整体风格、实现标新立异的手段。文字的空间结构和韵律节奏变化可以体现各种情感动势:或轻快或凝重,或舒缓或激昂。文字倾斜、大小错落,可营造出强烈的透视感,使页面产生超出平面的纵深感。
(四)转换思维——方寸之间天地宽
众所周知,网络媒体中的视觉艺术设计,显示终端往往是显示器。显示器作为屏幕的确很“小”,因为它在平面上尺度非常有限。但它可以创造丰富的层次和纵深感,还可以利用动态元素将画面语言几乎无限制的拓展下去。题为《SMALL SCREEN(BIGGER PICTURE) 》(“小屏幕,大图像”)的网络多媒体作品中,文字组成线、组成面,在观众的眼前依次呈现。此时的“小屏幕”不再只局限于小小的平面空间,而是承载起了巨大信息量和明确的情感信息。
总结
对于网络媒体中的视觉艺术设计来说,恰恰是载体本身存在的一些看似“制约”的因素,使设计过程获得了再创造的契机。这种契机帮助设计师拨开迷雾、找到更大的自由,于是“制约”也成为了美的起点。
展望将来,一方面是科技的发展将使制约媒体发展的瓶颈一一打破,现在讨论的设计规则和制约因素,在不远的将来很可能不复存在。另一方面,媒体之间的共生关系日益加强,媒体整合的现象也将不断涌现。媒介和载体在不断演变,制约与自由的关系维持着动态且巧妙的平衡。今后的网络媒体视觉艺术设计,必将在时间、空间的无限探索中找到最适合自身的表达方式,最终将视觉艺术设计的灵魂不断传承下去。 “美”作为视觉艺术设计的追求,将不断在新的领域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尹定邦.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
[2]尼科·麦克唐纳编著.俞佳迪,戴刚,王晴译.什么是网页设计?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3
[3]曹方.视觉艺术设计原理.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2
视觉传播概论范文6
关键词:民间美术;造型;视觉特点;广告图形;启示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043-02
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等工业时代的信息媒介出现之前,民间美术作品可以算是较为普及的传承民俗文化的大众媒介之一。民间美术作品借助于造型等视觉元素在文化信息和广大受众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维持了信息的传递与交流。而作为现代信息传播媒介之一的广告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也扮演着传达各类信息的角色,两者共同之处在于信息的传播大都借助于造型去实现的,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对民间美术造型视觉特点的分析可以帮助广告设计师从中获得一些启示,进而指导广告图形的设计。总的来说,中国民间美术造型的视觉特点主要包括强烈的可视性、明确的指向性、清晰的可辨识性以及丰富的意会性。下文将就这些视觉特点及其带给广告图形设计的启示进行分析说明。
一、强烈的可视性
强烈的视觉可视性是民间美术作品的突出视觉特点之一,民间美术作为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生活中仍然具有其独有的价值。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大都采取意象性的造型表现手法,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了其造型的视觉特点,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及丰富的表现手法造就了中国民间美术的造型具有极其强烈的视觉可视性特点,获得这种特点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就是把物象的造型进行符号化、程式化的处理。民间艺人依据主题内涵表达的需要通过对特定物象进行符合造型形式法则规律的表现,去增强造型强烈的视觉层面的可视性效果,以加强其本身所具有的视觉传达力,从而更好的实现其传达主题内涵的实用。从形象信息传达效果来看,视觉上的冲击力会大大提高传达的有效性。这种传达效果的获得殊不知正是无数广告设计师在进行主题图形构思设计时极力想要达到的目标之一。
因此,民间美术中对造型的处理可以给广告图形的设计带来一定的启发。毕竟,从传播信息的角度看,民间美术造型强烈的可视性特点与现代广告图形设计中所追求的强烈视觉冲击力有异曲同工之妙,仔细研究各类样式的民间美术作品我们会发现其对造型的强烈可视性特点的突出和强化是非常明显的,这种对造型的视觉可视性的强化对广告图形设计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在广告作品构成要素中,图形符号是构成广告的重要视觉因素之一,通过各种视觉手段去塑造形式并传达信息,这在广告传播力的评判过程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广告图形的设计要力求准确的传达主题,图形的造型设计要简洁有力,也就是说,设计师理应努力提高图形造型强烈的视觉可视性特征,在创作理念、表现手法等方面去提高和强化这种视觉性,从而使广告作品拥有更强的的信息传播力。
二、明显的依附性
如果从艺术创作的角度分析,由于民间美术的实用性特点决定了其造型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它的创作大都直接或间接体现和反映某种文化信息。虽然各种丰富的视觉造型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也具有独立的观赏性,但从整体上去分析可以明显的看出这些造型对主题文化内涵表现出明显的依附性,也就是所谓的“形式服务于内容”。 不管造型形象样式本身是如何的变化,但是它们都是为某种信仰、观念、情感等广大民众的精神诉求所服务的,它是“意义”、“内涵”的附属物,是传达、体现精神性方面内涵的媒介、手段。从传播民俗文化的角度去审视,民间美术中的造型符号更多表现出的是对主题内涵的依附性。也就是说造型符号是为主题信息的传达服务的,在创作时重点关注的是造型能否体现出主题内涵。
众所周知,广告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传播信息,图形作为视觉传达信息交流的媒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强大的功能,美国的卢巴宁曾说过:“图形设计师的天职是用图像传播信息” 。这就决定了其图形的设计不可能是想当然的、随心所欲的,广告图形的设计必须依照主题内容传达的需要进行构思、创作和表现,因此,设计师从起初的构思创意开始到最终的设计制作完成,其贯穿始终的指导修正图形设计的原则之一就是图形是否很好的体现出了主题内容。这种情况恰恰与民间美术作品的造型创作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对民间美术作品造型视觉依附性特点的研究分析可以帮助设计师拓展自己的创作思维,为广告图形的设计提供更多的创作途径。
三、明确的表意性
回顾历史发现,广大民众由于各种原因很难接受到正规的文化教育,民间不识字的人占绝大多数,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要让目不识丁的民众领会各种繁杂的民俗文化信息,通过文字媒介显然是行不通的,而用“看图说话”这种形式则较为可行。也就象冯骥才先生曾经说的那样:“文化知识有限的大多数民众,他们的信仰以及对传统文化观念的领悟、理解和接受,将会从民间美术造型中得到‘最权威和最动人的解释’”。 因此,这就要求艺人在创作时要把主题内涵意义通过造型清晰的显露出来以便民众更好的接收,围绕传播主题表达的需要在造型时抓住物象最本质、最关键的地方加以提炼、组合,使造型具有强烈的“典型性”特征,在这个过程中,使其所要表达的主题内容一目了然的为民众所接收认可。为了达到这种传达效果,民间艺人们智慧的发明创作出各类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造型方式以及材料,从而造就出了无数让人目眩的民间美术作品,从这些美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深切的体会到其造型视觉特点明确的表意性。
这种特点也是广告图形设计时所要努力获取的视觉传达效果之一。广告自身的功能决定了其图形语言追求的是以最简洁有效的元素来表现内涵主题,好的广告设计作品无需文字注解,只需看图形后便能使人们迅速理解其所要传达的意义。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广告图形的设计时要从广告的主题出发进行图形语言的展开发掘,提炼图形语言,浓缩主题思想,概括传达出广告内容的精髓。而在民间美术作品的造型中我们可以强烈的体会到其形式对主题内涵清晰的传达,从中可以吸收和获取很多有益的营养。笔者认为,在广告图形的设计中设计师如果有针对性的借鉴其独特的造型方式、多样的表现手法以及灵活自由的创作理念,可以帮助自己提升图形的视觉传达力,大大增强广告作品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从而更好的把广告的主题信息传达出去被受众所接收。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不管是民间美术还是广告图形设计作品,好的造型,除了本身的艺术价值之外,更为重要的功能在于它所传递的信息,这是其造型的力量所在,是作品创作时备受注目的焦点。优秀的作品都以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准确又清晰地传达出主题内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民间美术造型视觉特点的总结分析会给广告图形的设计带来一定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学芹、安琪著.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
[2]王受之著.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