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的发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艺术的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艺术的发展

现代艺术的发展范文1

关键词:镂空艺术;产品设计;绿色设计

引言

镂空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工艺制作技法之一,又称打孔、开窗等,在民间服装、园艺、首饰、陶瓷、园林景观等方面中有着诸多应用[1,2]。伴随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出现,现代产品设计的方法和形态发生较大变化,典型的表现在传统产品设计的外观表现形式变成功能性深化和拓展的设计。镂空艺术作为传统工艺的外观表现形式,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利用镂空工艺的特点,把镂空艺术从视觉效果中解放出来,从材料节约、功能优化方面考虑镂空艺术的应用。在传统产品设计中,镂空艺术具备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在制作与设计没有分离的手工艺时期,镂空手法多以装饰为主要目的,满足人的审美需求;二是满足人在生活中的使用需求。融合了镂空艺术的传统器具包含了艺术、宗教、哲学、民俗等人文因素,是自然与情感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寓意。随着产品设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新产品设计中将会有新的意义。

一、镂空艺术的形式与特点

(一)镂空艺术的表现形式

最初的镂空形式可追溯到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利用石块并以粗糙的镂空穿孔制成手斧,相比捆绑式石斧更牢固、方便。随着文明的步伐不断前进,工具的使用让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时萌发了对美的追求。大约在8000年前,山顶洞人使用的石器出现了穿孔、打磨、刻纹等装饰行为,这是镂空形式最初的表现。当生活用品改良与装饰行为同时并存发展时,艺术的特性就会丰富多彩。伴随人类文明进程的镂空艺术,可以是装饰的,也可以是功能的,或者两者兼顾。例如散热孔的镂空,主要作用是散热,在不影响功能前提下,其形式千变万化。孔的大小、疏密、排列、图案,均体现了镂空形式的丰富性。由于美观的装饰和实用的功能使镂空艺术在传统器具和现代产品广泛存在,这体现了镂空艺术的适应性,在未来绿色产品设计中将会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镂空艺术的特征

镂空展现形式丰富[3],其本质是“通透”。“通透”中的“透”至薄、至细、朦胧、透明,“通”是实在的贯穿式,是自然界普遍的物理性质——通透性。这种朦胧与实在与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中的“虚”与“实”相对应。“透”是折衷的“通透”,具有朦胧的特点却没有实在的渗透,重复叠加的“通透”具有朦胧效果。如果把“透”看作中式造物思想,那镂空艺术中的“通透”是中外兼并,既有虚的内涵又有实的形态,这是镂空艺术特征不同于其他艺术特征的突出表现。镂空艺术的“通透”性的本质在于空间的运用,器物的创造需要与自然和谐。《考工记》里强调“天时地利”、“材美工巧”,镂空充当连接的媒介,器物与自然物交融互补,器物里镂空空间,空气、水、其他有形或无形的自然物便可从此通过。交融实则虚实相生,实者通透、强化功能,虚者天人合一、表达情感与情怀。镂空艺术还具有“开”的符号寓意,例如古代窗户采用镂空工艺,具有透风、望景的作用,风水学中称“一宅之大门,谓之气口,窗谓之眼。”认为窗户是眼睛,是纳气、招财之处,一个屋子窗户“开”的方位需仔细考究,不者会运势不佳、财气外泄。这里“开”由向内和向外两部分组成,人总是想让好的向内、坏的向外,镂空空间相比封闭更使人感觉豁达,打开屋子的同时也打开了视野、感受。例如产品黑箱化,虽遮蔽了丑陋的机械内部,而人总想弄懂不了解的事物,对于直接得出的结果,人们更想知道过程。现代产品设计中存在的镂空设计体现了关怀人性的一面,满足人的好奇欲望,同时镂空机械倒成了装饰,散发着复古主义的情怀,镂空机芯的手表设计就是很典型的例子。镂空虚实相生、“开”、可视化等特点都源于其自然的“通透”。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设计总是以人为本,满足人的需求,镂空发展也将如此。伴随科技与人文发展,镂空新功能、新形式与新的意识形态将不断革新,未来镂空产品势必会以新的姿态面世。

二、镂空艺术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体现

不论古代还是现代的产品设计,不难发现产品上或多或少存在镂空,这些镂空除了在外观上展现“通透”外,更多是强化产品功能的需要。镂空产品的功能性体现在透光、透气、散热、减轻重量、节省材料等方面,下面通过两个实例来说明:第一,现代交通工具的车轮设计。据《考工记•轮人为轮》记载,车轮制作需要三个部件:毂,指轴;辐,指辐条;牙,指轮圈,这三部分铆接就成为轮。现代交通工具的车轮制作与古代不同,不仅是材料上使用铝合金代替木头,在制作工艺上也从木头铆接改变成整体铸造镂空,这种镂空弥补了现代汽车使用功能上的一些缺陷:首先,由于物理摩擦的原因,长时间的驾驶汽车,使车轮产生大量的热,紧挨着车轮的刹车系统温度也会随之变高。如果高热量没能及时散发,便会埋下刹车失灵、甚至爆胎的安全隐患。而镂空使车轮增加了空气与辐条的接触面积,表面积的增加便于车轮热量的散发。其次,镂空大大降低车轮质量,减轻了轮毂质量,而轮毂质量越轻,汽车的加速、操作和稳定等性能便会越好,并且更加省油,节约用材、降低成本。外观上,镂空赐予车轮更善于变化的造型,迎合不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利于消费。(如图1)为BWM公司采用镂空艺术设计的车轮,不论从性能上还是外观上都完美地展现了镂空艺术。第二,绿色产品设计。生活中充斥着各类工业化产品,这类产品的出现使得当前世界各国都面临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社会需要发展,人类需要生存,在这样的矛盾面前,对于产品设计师而言,减少工业化导致的缓解污染问题就是优化产品设计,以节约能源作为可持续产品开发的出发点。近二三十年,国内外在优化产品设计上的突出表现就是绿色设计[4,5]。绿色产品设计的出发点是反对工业现代化造成的环境破坏,设计可循环利用的产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由于镂空艺术在节省材料、减少资源浪费方面有巨大优势,因此把镂空艺术应用到产品开发中且不影响产品的性能是现代产品设计理念的主流所趋。例(如图2)中所示的鸡蛋包装盒,它以“通透”形式作为支撑结构,巧妙地降低了包装材料成本,在商品不影响售卖的情况下,同时也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因而是一款绿色设计产品,同时又是镂空艺术在绿色设计中的显著体现。镂空艺术具有精简结构、节约材料的优势,因而成为绿色设计的首选[6,7]。作为反例,20世纪初美国,厄尔和通用汽车公司同时提出“有计划废止制度”,在产品更新换代中迎合商业经济,迫使消费者购买新的产品。这一制度下产生大量的经济回报,但造成生产浪费、环境污染等巨大问题,这非常不可取。因此,绿色设计将是未来产品设计的主流方向[8]。镂空艺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还有很多[9],除前面具有代表性的实例外,还表现在镂空垃圾桶、透气性蒸煮、熏香灯、透气鞋等现代产品设计中,这有效地说明镂空艺术在现代产品设计中具有重要价值。

三、镂空艺术在未来数字产品设计中的发展趋势

现代艺术的发展范文2

【关键词】现代艺术 传统 审美理论

所谓现代派艺术,是指欧美等西方国家从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美术中某些流派。“现代派”一词是和某种新的,非传统的审美价值理论联系在一起的。

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出现有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渊源,是与现代西方社会的发展与演变紧密相连的。首先,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尖锐矛盾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的不满,艺术家们也迫切需要一种带有强烈个人感彩的作品来发泄自己心中的苦闷。其次,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也使人们摒弃了传统的旧观念,从而促进了现代派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再次,尼采等人的哲学思想和佛罗伊德心理学的影响,也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派艺术的产生。最后,艺术家力求摆脱先前艺术形式的束缚,努力从作品的色彩、形式、观念等不同方面来表达自己。这一系列的原因都导致了现代派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现代派艺术的蓬勃发展,在欧美各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与此同时,它不断地反传统的过程中也逐渐地拥有了自己的审美价值理论。下面,我将就几个方面谈谈现代派艺术的发展对传统审美理论的颠覆。

1 审美哲学的颠覆――立体主义

众所周知,西方现代派艺术是西方各种艺术流派的总称。他们集中和鲜明地反映了西方现代艺术反对以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为代表的传统的审美价值理论和精神实质。现代派艺术之所以一反传统的审美价值理论而建立自己的审美价值理论,是与希腊“美的哲学”辩证发展导致的现代派反理性哲学密切相关。

现代派艺术的自我表现、注重个性的品质代替了古典艺术的模仿生活、再现现实;现代派艺术的象征法则代替了传统艺术的典型法则。现代派艺术一反传统的美丽、积极、热情,利用与众不同的形式和色彩等手段向人们呈现了丑恶、扭曲、冷漠等精神内涵。立体主义的代表人物毕加索就是将现代派艺术的精神实质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典型代表。

2 心理颠覆――超现实主义

现代派艺术发生之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让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审美原则及伦理道德并不能使他们摆脱社会生活所带来的苦闷和压力。古希腊罗马的美学精神、中世纪美学的神性光辉、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就像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既遥远又缥缈。它注定不能成为人们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一剂良药。而此时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的出现,恰恰满足了人们的所有愿望。超现实主义者引用了达达主义的怪诞、荒谬,作为自己强有力的精神支柱。此时,现代派艺术在心理上已经对传统的审美理论产生了颠覆。比如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达利受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艺术流派的启发,打破了画面构图的真实逻辑,把各种不相干的形象堆砌在了一起,形成一种诡异的梦境。可以说,超现实主义开辟了又一条现代主义的革新之路。

3 宗教理论的颠覆――抽象主义

学习艺术史的我们都应该知道,中世纪时期,基督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艺术也不可避免的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因此我们常把中世纪美术称为宗教美术。集中体现中世纪宗教艺术的是建筑艺术,不论是高耸入云的哥特式建筑,还是巨石建构的罗马教堂,此时期的建筑处处体现着基督教神性的光辉。

同样,现代艺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宗教的因素。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它的发展是对传统宗教理论的一种颠覆。因此,我们不得不提到“神智论”,神智论对西方艺术的影响很大,许多现代流派、文学艺术都受其影响。神智论给当时的基督教神学带来极大地冲击,使得当时的人们觉得要么就成为一个无神论的科学家,要么就成为一个非理性的信徒。蒙德里安就是当时神智论的信仰者,蒙德里安认为,我们所见到的一切事物的实质是一样的。不管是风景、建筑还是生物等等,虽然外貌不相同,但他们都有内在的本质,这也成为蒙德里安抽象艺术的起点。

结语

现代派艺术出现的原因林林总总,其艺术形式、艺术表现手法也形形,在各个领域也产生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现代派艺术的发展与传统审美价值理论背道而驰的背后,是新的社会时代条件下催生出来的新的文化观念和价值判断理论体系。我们很难用一两句话来评判这种新的价值观念的对错,也很难用一两个例子来表达谁是谁非。毕竟时代在发展,传统与现代的传承与冲突也在所难免。

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需要、时代进步的一种反映,是艺术家们内心感悟的一种呈现,不管它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那些具有时代精神风貌和真正反映人们精神内涵的作品才会更加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现代艺术的发展范文3

关键词:江南造园艺术;美学特征;现代室内设计

江南造园艺术具有风貌独特,小巧玲珑的美学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现代室内设计逐渐现代化,商业化的今天,分析江南造园艺术的美学特征,对延续江南地区的传统文化符号,提炼江南造园艺术独特的造园手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江南造园艺术的美学特征

1.1 哲学人文环境

(1)哲学思想环境。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而一部分文人士大夫因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借助老庄与佛教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从而造成了江南地区老庄与禅宗合为一体的“隐逸”哲学体系[1]。老庄思想追求无为浪漫,纵情山水的人生态度,禅宗理念则以清净淡泊、随缘无求为最高人生境界,文人士大夫们将“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精神生活模式[2]赋予传统造园艺术之中,展现出江南传统园林平淡清深、幽雅脱俗的意境之美。(2)人文化审美情趣。江南造园艺术风格多受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的影响,所以园中的景物搭配,草木栽植都力求遵循传统山水画创作的立意原则和构图要领,使整个园林的构思、布局、色彩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诗画情怀,并且将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之中,使得江南园林与诗画的结合更为紧密,体现诗情画意的美学意境。所以表现出进退自如、宁静自然的野逸境界,并且通过园中的山石草木传达出超凡脱俗、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园中花草山石的选择搭配,亭台楼阁的组合布局宛若一幅传统文人山水画,描绘出江南园林空灵隽永的自然意境,这是品味造园艺术审美心理的最高境界。

1.2 环境空间布局

(1)空间布局错落有致。江南造园空间组织呈现出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的变化特征,表现手法上由起始、发展、、结尾等几个阶段组成,构架出层次丰富的空间艺术形式和内涵。同时,整个园林空间的组成非常精巧有序,大空间中包含若干个子空间,并且相互连通,前后呼应,在空间的分隔与联系来处理空间关系,古典私家园林的内部空间通常按照功能关系划分区域和院落,其中包含了若干个空间层次和主要景物,因此江南园林在空间上关系分明,层次清晰。(2)空间表达含蓄内敛。江南造园艺术在空间文化上呈现一种封闭的内敛型特征,造园注重园内空间和景观之间的关系。观赏者游览园林时,常常把观赏的注意力放在园中,园内基本上与园外空间隔绝,并不发生任何关系。这种造园布局的产生来源于中国人多倾向于采取含蓄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艺术作品,起到引而不发,显而不露的艺术效果。江南园林每每采用这种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致藏于偏僻幽深之处,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体现出一种含蓄收敛的秀美境界。

1.3 室内装饰艺术

(1)装饰色彩清幽典雅。江南园林的室内装饰色彩与北方喜用红黄暖色调不同,园内的楼堂厅阁,亭榭廊舫的外观色调大多以冷色调为主,白色的墙面,黑灰色的瓦顶。室内的家具色调也很相似,大多用色泽黑里透红而滋润的紫檀木和红木,或者用色调黄的淡雅深沉的黄花梨木制作。因此整个室内装饰色彩色深沉,沉稳厚重,在加之大堂内的字画都为素色,这就显得室内恬静自然,古色古香,优雅清新。(2)装饰图案精美、内容丰富。江南园林中装饰图案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雕饰和铺装图案。园内的雕饰主要是木雕和石雕。木雕都位于建筑的梁,枋,柱,门窗,扇,屋外走廊栏杆处等,常见用木制横,竖棂条组成各种几何图形,雕工精美绝伦。这些雕饰不仅仅有美化装饰和营造吉祥如意氛围的效果,还具有吸音的效能,雕饰内容越丰富,室内的空间就越安静无声。铺装的图案形式也有很多种,主要分为花纹铺地和花街铺地。花纹铺地常用的有人字形,席纹式,间方式花纹。这些铺地多用砖瓦,石片,鹅卵石,碎瓷片和碎缸片等材料,材料和工艺变化万端,丰富多彩。

1.4 室内陈设布置

(1)室内陈设布局对称灵动。江南园林的室内陈设布局追求对称与灵动。它以门屏或窗构成了室内陈设的轴心和主景,家具、陈设品的布局接近对称式布局。紧靠门屏设置条案、方桌或放一床榻,两边置方几;门屏前方的左右两侧则相对排列靠背椅及茶几。对称排列的格局营造出稳定、肃穆、中正的空间氛围。但是对称式的陈设格局容易造成严肃、方正的理性氛围,于是在瓶、钟、石、镜、花等的配置上追求自然洒脱的形式,显得比较随意,构成室内陈设布局中的活跃元素。这样,打破室内陈设整齐化一的不拘形式,在对称中蕴含着不对称的因子。使整个室内布局“相间得宜,错综为妙”。(2)室内格调古雅厚重。江南园林中的家具陈设在江南文风繁盛的背景影响下古朴典雅,渲染出室内陈设的儒雅气息。室内家具与陈设主要明式家具与书桌案台,家具以古朴大方的褐色为主,与建筑梁柱门窗等的深褐色在色彩上保持一致。室内家具以木制家具为主,家具平面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同时,建筑雕饰和家具雕饰有时会采用同样的纹样和技法,且在家具与陈设品的选用、搭配和排列上,大小适宜,配合得当,主次分明,这一切使得厅堂室内陈设与建筑特点、空间氛围和谐相生。

2 江南造园艺术对现代室内设计发展的影响

(1)追求闲适优雅的设计理念。现代室内设计往往追求民族性和地域性,主要反映在室内设计文化的精神和物质层面上。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当代的设计师要创作出具有高雅格调的室内空间环境,依然会遵循“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2]。现代人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也希望能像古人那样享受畅游自然山川的悠闲乐趣。所以江南造园艺术的美学特质将这种从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来的,并自觉地将这种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对现代室内设计在设计思想上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2)构筑曲径通幽的空间布局。现代室内设计是以创造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为宗旨,把满足人们在室内进行休闲、生活、追求高品质住宅享受的要求置于首位,所以在室内设计时不仅仅要考虑使用功能要求,而且要使室内空间舒适优雅;将江南造园艺术的空间布局融入其中,就可以处理好人们的活动规律、处理好空间关系、空间尺寸、空间比例;而且通过模仿自然形态,表现出师法自然的艺术创作效果,力图达到“虽由人做、宛若天开”的艺术境界,并合理配置陈设与家具,能够营造出独具风格的室内设计效果。(3)营造古朴典雅的装饰氛围。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运用江南园林的传统装饰陈设艺术,可以创造出优美的室内环境、烘托出优雅的室内氛围、使室内空间具有层次感、塑造不同的室内风格、体现民族特色等作用。例如,在室内设计中想表现中式文化内涵的陈设,如明清家具,字画。此外,在墙上还可悬挂玉、贝、大理石的挂屏或在桌、几、案、地面上放置大理石屏、盆景、瓷器、古玩等。这些具有审美情趣的陈设元素组合在室内空间里,能对室内的空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发挥陈设品在空间设计中的作用,就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人性化空间。

3 结语

现代室内空间设计飞速发展,越来越引人注目,许多新潮的风格流派及设计手法相继涌现。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把传统江南造园艺术的精髓同现代室内设计相结合,使其更加复合现代人的审美。

参考文献:

[1]郑曦阳.“隐逸”思想与江南古典园林审美[J].设计.

现代艺术的发展范文4

关键词:抽象艺术影响现代设计

当代,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艺术设计已经成为产品增加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因此,它的发展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展现出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和精神面貌。在中国,抽象图形自古有之,长期以来,它被人们用作点缀和美化生活的方法。这可以从我国的考古发掘中找到例子,诸如河南的仰韶文化、浙江的良渚文化、陕西的马家窑文化等遗址所出土的彩陶就是最好的印证。西方古人也非常善于利用抽象符号表达自己的意愿,我们可以从埃塞俄比亚王阿法塔古石碑、古埃及的纸草文书、北美印第安人的史前岩洞壁画中略见一斑。上述例证充分地体现出人类很早就能够将具象的图形进行抽象、简化的标志化设计能力,只不过在当时还没有出现“平面设计”这一名词而已。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文化在东西方出现了不同的走向,东方在艺术表达形式上趋向抽象,西方艺术的表现趋向具象。

进入近代,人类文明出现了跨越式发展,随着西方产业革命的快速推进,欧美国家在取得经济利益的同时,社会自然环境也遭到了破坏,传统的社会制造结构在工业化的冲击下也面临着土崩瓦解,大量的手工艺制造者在工业化生产制造的冲击下沦为产业工人。加之西方社会对于产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应对不充分,没有考虑好用怎样的艺术美学形式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制造。于是,在工业化生产轰轰烈烈到来之时,欧美国家出现了拼凑感较强的复古主义风潮,形成了形式和功能格格不入的设计现象,甚至有些产品、建筑的艺术形式影响到了功能的发挥。因此,在欧美国家出现了反对工业化的浪潮,特别是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和手工艺工人对于工业革命持一种反对和逃避的态度。他们向往工业革命之前的生活,这与当时流传在西方社会的来自东方的艺术风格不谋而合。于是东方艺术风格就成为这一类人所推崇的主流风格,这种风格强调自然主义,倡导田园牧歌的美学思潮。这种思潮在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各国,这便是工艺美术运动和新艺术运动,它们涉及建筑、家具设计、产品设计等诸多方面。这些运动主张注重发扬传统手工艺,广泛采用中世纪艺术风格和东方艺术风格作为装饰元素,虽然提出艺术与生活、技术的结合,但所主张的手工艺属于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其最终不能成为真正的现代设计运动。与此同时,西方的艺术发展在近代科学成果的影响下,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表现形式。

首先,发明于1839年的照相术,使欧洲艺术家纷纷放弃写实的古典艺术,转而研究当时照相术所不能触及的领域。英国科学家牛顿早在1666年就发现了光的分色现象,揭示了呈色原理。因此,当时的艺术家以此为突破口,带着刚刚发明的便携式颜料,走出画室,重新认知光,开启了一场艺术对科学的致敬。印象派用光学的研究成果,涤荡了陈旧的固有色体系,动摇了人们对于色彩的固有认识。印象派艺术家将自然界的光与色抽取出来,把这种光色带到艺术创作中,使其画面充斥着光的闪烁,刺激了绘画艺术的转变,使人们重新认识了色彩的美感。印象派在后来的发展中,一部分艺术家在科学的引导下越发理性,对色彩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修拉和西涅克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对光与色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研究,开创了用色彩并置的方式进行绘画的流派,即新印象主义。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东方对于绘画色彩的情感性的表现被西方社会接受。一时间,色彩的情感性甚至超越了色彩本身之美,被艺术家运用起来,荷兰的凡•高就是最早表现色彩情感的画家之一。这些艺术家对色彩的重新认知,对当时的平面艺术设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随后的艺术抽象化发展与高更和塞尚两位画家的创作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两位杰出的画家对色彩的追求和凡•高一样痴迷,只不过在表现形式上略有差别。凡•高多用色彩平涂,造型凸显质朴、概括;高更和塞尚在发展中偏重对画面的秩序与结构的调整,采用几何形重塑自然。塞尚对于自然界的几何形概括,影响了艺术发展的潮流,立体主义、至上主义和构成主义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表现方式。平面几何形态从传统的客观对象中呈现出来,塞尚不再重视自然再现的色彩与科学的色彩的组合,而是根据画面组织的需要确定用色与造型。时至今日,这种几何形的表现形式仍然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影响巨大。现代艺术的发展还离不开另外一位艺术家的贡献,那就是毕加索。1907年,毕加索完成了《亚威农少女》,这是一幅具有颠覆意义的作品,被称为立体主义的开篇之作。在这幅作品中,毕加索完全用不规则的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表现人物,有人戏称这幅作品就像“撒满一地的碎玻璃”。毕加索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的感受已经达到了他所表现的主旨,他指出:立体主义主要是描绘形式的一种艺术,当形式实现之后,艺术便会在形式中存在下去。观众通过形式感受到了这种画面的轮廓,完成了对表象的认知,仍需要积极主动地感受与参与才能取得艺术认知。毕加索在这里提出的“形式”,就是由那些几何形在二维平面中所构成的画面关系。这种关系的表现就是现代主义艺术所表现的核心。立体主义这种平面几何形的创作方式对于后来的平面设计发展影响极大,直接影响了20世纪德国图画现代主义的产生。俄国至上主义是在立体主义的基础上的发展。马列维奇将矩形进行组织和平涂,组成具有强大视觉张力的几何结构,其表现形式与现代的平面设计并无迥异。由至上主义衍生的构成主义设计也是如此,采用几乎纯色平涂与简洁的字体结合的强有力的几何构图,极具现代气息。法国艺术的表现方式也有了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到了野兽派的马蒂斯那里,艺术的造型和色彩的张扬性充分地爆发出来。他认为,绘画就是脱胎于平面的形象描绘,平面有它自身的价值,画家应该维护绘画的平面性特征,不应破坏它。以至于当时的艺术理论界抨击他的作品如同商业招贴设计一样。

俄国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发现绘画中的平面几何图形与色彩结合的效果后,便以此为突破口从事抒情表象的抽象绘画创作。他认为,画面的形式可以根据人的内在需要来决定,他把几何图形的形态感觉结合色彩与音乐的基本元素进行组织,直接诉诸人的情感,从而开创了以点、线、面基本形态元素结合色彩组成节奏和韵律的画面,引发人的联想的艺术形式。在康定斯基看来,色彩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明黄色有一种尖锐的声音感觉,相反,深蓝色就显得静穆很多。这些理论都汇集在他所著的《艺术的精神》一书中,同时他也把形态的抽象研究汇集成另一部著作——《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这些细致的研究对于现代平面设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抽象表现主义认为,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只不过是对事件和物体的写实复制,画面留给观众的可扩展的空间有限,如果抛弃写实,作品中的物象被破坏,没有完整的物象,观众的注意力就会集中于色彩和线条,就会对画面本身的色彩韵律、线条关系以及其他形式产生某些心理情绪。与此同时,在荷兰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风格派却以另外一种艺术形式阐述着人的情感,这种形式不像康定斯基的艺术形式那样富有动感,而是采用保持平衡的冷静几何线条分割画面,并在其分割的空间内填充色彩。在蒙德里安看来,他所追求的这种形式,是一种与情感无关的形式,是一种纯粹的美。这种美在后来引发了纯艺术与应用艺术的结合,将绘画与设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艺术精神可以通过建筑、产品和平面设计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艺术不是顺应日常物品水平,而是把日常物品提高到艺术水平。”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的艺术形式对后来的德国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育特别是平面设计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人对“包豪斯”这个名词并不感到陌生,在许多人看来,它是一种理念,是当时德国人在国家的特殊时期为人类创造出来的经典文化财富。“BAUHAUS”这个词汇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采用组词的方式创造出来的,即“bau”和“haus”两者结合,字面的意思是建筑房子,内涵指把当时的机械化生产、手工艺和艺术的结合,这是格罗皮乌斯的最初办学宗旨。在19世纪乃至20世纪初,机械化的生产制造使生产和艺术完全分离,相对于手工艺时代,工业产品的形式感跌落到了低谷,造成了德国产品发展的停滞不前。格罗皮乌斯深感如果生产制造没有艺术的参与,就不可能诞生好的产品。因此,在“一战”结束后,面对积贫积弱的德国,格罗皮乌斯提出把艺术和生产制造两者联合起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体系,即一个由艺术家和手工艺劳动者所组成的体系,最终实现“艺术与手工艺的统一”。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使艺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而不再是孤芳自赏的架上作品,才能够真正实现艺术存在的价值,德国的经济才能够很快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对于艺术怎样为生产服务,格罗皮乌斯有着自己的看法,传统的艺术是不能够直接服务于生产的,因为进入工业化以来,一切生产制造都是标准化的,艺术也要服从标准化生产这一前提。为此,格罗皮乌斯还参与了1914年的科隆论战,与倡导艺术主导生产制造的维尔德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格罗皮乌斯认为,面对现代的工业化生产,艺术设计也要符合标准化,复杂的、具象的艺术装饰不适应现代的大工业生产制造,取而代之的应是简洁、抽象的现代艺术形式语言。所以,在包豪斯设计学院开办之初,格罗皮乌斯就把当时所流行的从事抽象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聘为包豪斯的基础课教员,把抽象艺术语言的教学纳入学校教育,组建了基础课教学体系,并由此衍生出了如今为人们所熟知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构成课程,为战后的设计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出现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西方现代绘画艺术变革运动,是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入探索,其不仅对现代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后来的包豪斯设计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为其提供了思想和设计语言。但是,这并不是说现代设计的抽象语言直接源于这场现代艺术变革,现代设计有自身的发展历史。抽象性艺术语言的应用,仅仅是现代设计所追求的表现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美)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雕塑建筑绘画.邹德侬,等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2](英)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现代艺术的发展范文5

关键词: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现状;再思考

伴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化经济时代,现代化艺术设计产业的繁荣发展适逢我国科技事业发展黄金期,在信息化技术的推动作用下,艺术设计产业与信息化技术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体系中,都进行了相互介入和融合。现代艺术设计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有其特有的规律体现,同时也是工业化时代进步的必然结果。显而易见,对现代艺术设计进行再思考,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

21世纪的今天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面对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艺术设计的应用日益普及,已经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成为了社会各领域发展的一大推动力。而在实际的问题解决中,人们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应用日趋普及,现代艺术设计开始对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影响。与此同时,现代艺术设计所具有的艺术性、科学性、技术性特征也逐渐凸显,现代艺术设计不仅成为了当下的主流模式,而且还为艺术的现代性作出了探讨和实践,形成了多种图式混杂的艺术形态,给现代艺术设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面对信息化建设发展潮流,为满足人群的不同需求,各种艺术设计设备不断完善与更新。可以说,现阶段国内的现代艺术设计发展正处于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

二、现代艺术设计未来的发展思考

1、要实现综合性和数字化的融合相比于传统的艺术设计形式,现代艺术设计不仅可以为社会大众呈现立体的三维效果,还可以使用自身所具备的信息化设计技术,实现对设计的模拟。也就是说,设计师可以借助数字媒体把自身的创作理念准确地表达与描绘出来,现代艺术能够把色彩呈现出渐变效果,把同一图形多样化地展现出来,这是实现二维到三维的一个转变过程,而这个优化的设计过程又能够为设计师提供一个立体的展现空间,有利于设计者创新创造。可见,设计者在进行现代艺术设计时,不仅要发挥出传统艺术设计形式的优势,还要借助现代艺术设计所特有的表现手法,把声音、文字、图形等相关元素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设计理念得以全面的、多维度地展现出来。当然,设计者还必须要把科学、技术和艺术融为一体,构成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形式,才能够达到融声音、文字、图像、画面为一体的设计效果,才能够形成一种全新的审美观念,才能给观众带来焕然一新的视觉冲击。2、要不断提高设计手段和设计方式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能够帮助人们从根本上对艺术设计产生完整且正确的认识,而科学技术又可以成为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推动力。首先,由于科学的理念可以为我们指引创新化的设计思路,设计人员可以把科学的设计理念融入到设计过程。其次,科学技术可以促进现代艺术设计创新理念得以体现,帮助有关人员更加全面地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传统的艺术设计中,设计者主要是依靠手工完成绘图等设计工作,而在融入了科学理念的现代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的力量完成整项设计活动。当然,设计者也不能过分依赖数字化设计技术,不能沉溺于数字化多彩的表现技法中,一味地追求设计的新颖,而丧失了设计所应具有的个性。由此可见,设计者在进行数字媒体设计时,应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手段和方式,巧妙运用当中的优越之处,打破传统设计方式的局限性,发挥数字媒体技术的作用,借现代艺术设计之力,设计出别具一格的作品,使整个设计更加具有连续性的特征。3、设计应体现其内涵及情感传达内涵美,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最基本条件与原则,缺乏了美感的设计根本就谈不上艺术。为此,设计师在进行现代艺术设计时,必须要依照现代美学的原理,明确设计主题,合理进行空间布局,分清层次,进行形状装饰和色彩之间的协调和艺术设计,才能设计出自然、明朗的艺术效果。当然,为了凸显出现代化设计所具备的艺术美,还必须要通过艺术化设计形式,体现环境结构图合理、色彩协调、形式和谐等特征。此外,作品作为设计师传达情感的媒介,设计师应通过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把设计思想逐渐深入到作品之中,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而在此过程中,设计师可以以特有的设计理念,对这些艺术色彩进行处理,并加以运用,从而呈现出时尚的视觉形象。譬如说:“红色”一般都是热情、活力的象征,在视觉上能够观众带来强烈的振奋感和冲击感,将这种颜色运用到现代化艺术设计的标志中,能够发挥出振奋人心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艺术设计作为时展的产物,它在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从长远发展的利益来看,只有从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现状出发,对其设计要点进行探讨与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它的设计内涵,进而实现现代艺术设计更为优秀、全面的现实应用,从而推动现代设计产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津.设计的“民生”之道——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思考[J];大舞台;2012年11期

[2]张娜.朱成实;曲业华.浅谈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J];青年文学家;2010年18期

现代艺术的发展范文6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服装展示,表达手段,表现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志码:B

The Performance and Development of Digital Media in Modern Garment Display

Abstract: As a new form of media art, digital media has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and widely adopted in many field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garment display. It on one hand elaborates how, as an morphology of art, digital media is used as means for expression and on the other hand analyzes the aesthetic tendency generated from the process of displaying, and digital media offers important means for displaying garment in diversified ways.

Key words: digital media art; garment display; means of expression; performance and development

服装展示是一门与人视觉产生互动的传播艺术,依赖于视觉感知。从19世纪经历至今从最早的在服装店里的真人展示到成为流行趋势的风向标。展示除了作为一种功能外,更多是在既定的空间内,运用了越来越丰富的艺术语言,通过对空间、人、物的精确创造,从而增强其表现力。

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的逐步深入,信息的表达手法正向着集成化和交互性演变,而传统媒体此时无法承载这些信息量,这就使新媒体应运而生。数字化媒体技术应用于艺术手段之中并广为传播,其有着巨大的表现力和无尽的张力,服装展示更多的融入了数字媒体艺术。本文探讨数字媒体艺术在服装展示里的表现手法,一方面阐述其作为一种全新艺术形态的特征和应用,另一方面则分析展示作品中的审美元素,为这种艺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 数字媒体艺术与服装展示的发展

1.1 服装展示的发展

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实物展示,早在远古时代物与物进行交换的初期阶段就已出现。卖者将物品置于明显的位置,直接展现所售物品及其特点,从视觉上吸引买者,以实物为媒介的展示是最原始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展示的形式愈加丰富。

服装展示发源于实物的展示形式,运用人体流动艺术承载了服装这种集聚功能美学的艺术手段。服装作为一种大众流行,在社会、文化、经济等因素的作用下展示体现出视觉流行的艺术语言。

最初服装流行的发起由于受到社会等级制度的限制,服装流行只在小范围内传播,展示借助上层阶级中地位显赫的人先穿着再展示给他人逐渐效仿。而19世纪中叶,创立法国高级时装业的英国设计师Charles Frederick Worth(查尔斯?沃斯),首先在自己的服装店里用真人来进行服装的展示,特意将为贵族舞会定制的裙装放在模拟具有舞会环境氛围灯光气氛下展示,服装的颜色和质感尽显无遗。Charles Frederick Worth还通过这种手段,吸引上流社会及贵族夫人们的眼光,从而增强了自身成衣的展示渠道和表现力。他这种表现方式使得展示由此作为传播手段被利用并发展起来了。

1.2 数字媒体艺术的的发展

数字媒体从上个世纪80年代萌芽至今,在不断有新的艺术形式产生的同时,数字媒体艺术以其自身双向传播特点被更多地利用到各种领域,更拓展到更多的艺术领域之中。数字媒体表现是实现艺术思维双向互动的桥梁。互动的特点是会产生无法预见的结果,从而激发出差异和多样性,而非仅仅是完成艺术手段的直接表达。这一特征的好处就是可以极大程度吸引受众的直接参与,比传统展示更灵活更具有吸引力。服装展示的人体流动已经在原有静态的展示艺术中独树一帜,加之数字媒体艺术的表达和技术手段的应用使其焕发了新的生机。

2 基于数字媒体艺术在服装展示中表现的概述

2.1 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

例如著名时装品牌Burberry于2011年春季在北京的会(图 1),其中模特走秀部分将全息投影技术的极致运用。不仅能够制造绚丽的特效,而且其模拟真人更是以假乱真,全场仅有 6 名真人模特进行表演,其他的模特“残影”都是虚拟现实产生的结果,模特在相互碰撞之后完成服装的转换,配上雪花般的消失效果,在把虚拟带进现实的同时,也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虚拟的世界。无疑是一场不同于以往的视听体验。

由此可见,数字媒体艺术以其兼容性、包容性及多元性大大增加了意境感和表现力、想象力,拓宽了观众的想象范围,拓展了观众欣赏的思路,观众对服装设计个性的理解与联想也产生了多元化的趋势,从而达到了服装展示个性化的功能、社会与艺术目的。

2.2 数字媒体艺术与服装展示的关系

服装展示体现着视觉性、艺术性,其展示语言也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拓展变得更加丰富,影像图形成为服装展示中一种新的视觉语言,随着技术的日趋成熟被广泛应用。同时,通过平面媒体、数字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数字媒体等众多媒介的整合,服装展示的功能意识与表达空前活跃。以“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为例,每年一次的维多利亚的秘密内衣秀是其在内衣行业乃至整个时装行业脱颖而出的根本。1999年,首次试水网络转播的维多利亚的秘密走秀便俘获了200万观众的眼球。而在2012年11月举办的这场,通过美国CBS和互联网的转播已经吸引到1 150万观众。由此可见数字媒体艺术在服装产业的应用所产生的巨大效应。

3 基于数字媒体艺术在服装展示中的表现

3.1 数字媒体艺术在服装展示中的主要形式

3.1.1 虚拟场景法

此形式借助了信息技术中的“虚拟现实”技术,使观众在多媒体的支持下,通过模拟的虚拟环境,体验与真实环境类似效果的感受,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还能结合观众的实时反映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服装展示中,借助于虚拟场景,观众可以在近似自然模式与艺术形式的环境中进行交互,并反馈回与真实生活相类似的感官体验,为观众构造一个特殊的感受氛围,已达到预期的展示目的。

针对在虚拟场景里作品的主体与客体可分为两类,一是虚拟场景的真实化,二是真实场景的虚拟化。前者指的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多媒体手段,所搭建的虚拟场景注入生活化的真实特征,并使之具备与人交互的属性,使观众感受到逼真的身临其境的感觉;而后者则指的是通过虚拟空间的方式,包括虚拟场馆、虚拟图册等,把客观世界中所存在的真实物品虚拟化,并为之赋予互动属性。

3.1.2 网络互动法

此方法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新媒体的辅助,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空间的展示领域,这时候的展示,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展览场馆或秀场,跨越了很大的地理局限,观众能够任选时间与空间,与之进行交互,获取自身的感受。这是一种在传统的艺术领域中未曾出现过的艺术形式,通过在不同时空之中对同一个展示的欣赏和感受。

3.2 数字媒体艺术对服装展示的影响

在服装展示中,数字媒体展示特点是由实物转向数字、由推广转向互动、由真实转向虚拟。这其中模特的表演成为了展示的重要环节,模特的主要任务是展示与交流,即必须把对服装的理解和着装的感觉表达给观众,同时要将这种感觉融入到利用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手段营造的的意境中去,使自已的动作充满最初旋律感的同时,让观众领略到设计师通过服装传达出的流行元素、审美趋向、材料质感等的视知觉感受。这样的表现形式是传统展示方法难以达到的。同样以“维多利亚的秘密”秀为例(图 2)。

设计师的创意从来都不是空穴来风。上一年的内衣秀结束后,导演就会和策划、成衣设计师以及造型师一同搜集观众、同行和周边朋友们的意见。在和产品的设计师进行交流,了解他们想如何凸显产品的特点后,导演和造型师们便会确定下一场秀的主题片段(通常一场秀会有 5 ~ 6 个主题),以及每个主题要凸显的特点,再设想如何让这些特点结合上内衣本身,通过视频、投影、虚拟环境、造型、舞台、灯光、表演等综合艺术自然地展现出来。

几幕场景通过虚拟场景数字媒体的切换,与之配合的模特着不同风格的成衣展示,把观众带入到了魔幻的场景之中,并在显示与虚拟的环境中跳跃切换,使观众的视觉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使设计师的表达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从文化的角度看,数字媒体是传统艺术、现代艺术重要的展示和拓展平台,受众在参与信息的讨论和反馈的同时可以自由地成为信息的者,使其成为了一种人们主动参与的大众文化。服装这门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门类也将通过数字媒体的平台焕发新的魅力,也将继续记载着人类的情感认知和情感价值观的嬗变。服装展示依托网络技术的支持,通过新媒体的辅助,构建一个基于网络空间的展示领域,这时候的作品,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场馆展览,跨越了很大的地理局限,观众能够任选时间与空间,与之进行交互,获取自身的感受。这是一种在传统的艺术领域中未曾出现过的艺术形式,通过在不同时空之中对同一个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感受,是观众与创作者共同完成作品。这是一种技术进步的标志,也是艺术发展的新的里程碑,使艺术在科技的支撑下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从商业的角度看,新媒体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并伴随其发展是这一领域商业行为中的主要驱动力。不但网络文化成为一种时尚,网络广告也以胜于其他媒体广告的视觉表现和传播特性,显示出强大的发展潜力。伴随着数字媒体艺术形式发展的服装展示及其相关艺术形态都得到了发展、提升与拓展,网络交互技术更大大增强了展示的手段与市场,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表现形式与形态的传承与发展。

4 服装展示的发展趋势

数字媒体艺术形态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趋向,人们的生活和意识形态将被各种不断发展的数字信息技术手段所影响。同样,在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交融的时代,以数字影像技术、数字电影、三维动画、数字艺术、多媒体技术和线上或线下交互技术等新的艺术媒材进行艺术创作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同样在服装展示这一领域里出现了利用这些表现手段从而创造出的时尚前卫的、绚烂亦或是恢弘的场景配合模特准确生动的展示,影响着观众的视野,提升了视觉体验,进而丰富着由此产生的感受力。未来的服装展示依然会是以模特表演为核心的艺术形态,数字媒体艺术的手段也将不断提升其自身的生命力,以更新的技术承载着服装展示艺术及设计师所要表达出的强烈的个人理念与艺术魅力。

5 结束语

当前,基于数字媒体艺术与技术手段的服装展示艺术发展方兴未艾,展示及秀场越来越多的把虚拟与现实、媒体影像与真人表演完美结合。数字媒体表现出独特的技术和艺术特征,也对服装视觉传播产生了艺术、技术、文化、商业等多方面的影响。静态视觉传播和动态视觉传播均具有不同的优势,要实现最大的传播效果,就要整合动、静的两种方式。同时摒弃那些以多媒体特效代替艺术内涵的短期行为,通过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使其永葆青春。

参考文献

[1] 宗敏. 当代中国数字媒体艺术作品与虚拟现实技术的交叉与融合应用 [J]. 影像动漫,2011.

[2] 朱其. 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历史和现状[J]. 艺术评论,2009(3):32,38-42.

[3] 邵冰. 服装视觉传播及其在数字新媒体下的展示研究[D]. 大连:大连轻工业学院,2007.

[4] 王诗月. 浅析数字媒体艺术未来的发展趋势[D]. 沈阳: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