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交通物流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交通物流的特点范文1
【关键词】应急物流 体系建设
一、应急物流的概念及特点
应急物流指的是“针对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做好预案,并在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付诸实施的物流活动”,进一步来说,应急物流指的是“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近些年由于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等日益频发,应急物流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企业和学术界也对应急物流给与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除具有一般物流的特点外,应急物流还有如下特点:
(1)突发性和不可预知性。这是应急物流区别于一般物流的最明显的特征。这一特征对应急物流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在短时间内,将急需物资运送到事发地点。而对于突发性的自然灾害来说,事发地的交通、天气等因素通常更为复杂,也是对应急物流体系的一个极大考验。同时,应急物流的不可预知性,也对时间约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应急物流需求的随机性。由于突发性的事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应急物流的需求在地域、时间、类别和数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随机性。如2002年SARS期间,对医疗物资的需求大大增加;2008年512地震期间,灾区对抗震救灾物资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都体现了这一点。
(3)弱经济性。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使用和维护,带有典型的公共服务的特点,不仅需要企业与市场,也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从物流的效益角度来论,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应急物流是纯消费性的行为,并不带来直接的经济收益。
二、我国应急物流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应急物流对于仓储和运输都有着较大的需求。而我国目前对于大型仓储中心的建设和管理仍比较迟滞,全国只在十个城市设置了中央急救物资储备库,符合标准的仓储设施仍旧供不应求。仓储设施的不足也导致应急物资储备的不足,品种单一。同时,我国在航空、铁路、公路以及水路等方面的交通设施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运输组织衔接不畅。尤其在中西部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由于往往处于山区或者地广人稀,交通建设远远不能满足紧急状况下大批量物资的快速运输要求,容易造成类似汶川地震时大批救灾物资难以运到灾区一线的情况。
(2)相关组织机制不健全。由于我国对应急物流的重视和建设时间较短,目前我国对于应急物流的相关组织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系统性和制度性保障。一般以行政命令为主要手段,在危机发生时,由政府成立应急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应急物资的调度和分配。各级政府部门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机的联动,造成了效率较低、成本偏高、不可持续的现象。缺乏统一的应急预案,也容易导致在灾害发生初期的混乱,延误宝贵的救灾时间。
(3)应急物流建设的信息化程度低。应急物资的采购、仓储、运输、调度、分发以及流程管理,都需要加大信息化程度,以提高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效率,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物流建设的重要支撑。然而我国目前在应急物流方面信息化程度不高,各环节之间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撑和衔接,缺乏全国统一的应急物流信息和共享的信息平台,也影响了救灾过程中物资调度的效率,难以有效满足紧急状态下的需求。
(4)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滞后。目前国内尚没有专门的关于应急状态下交通维护、设备征用、物资调度、权责定位、程序保证等方面的法律,极易造成无法可依的状况,影响应急物流建设的完善程度。
三、加强我国应急物流建设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机制
健全的制度是应急物流有效展开的保障。由于应急物流的弱经济性,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的参与。在国家层面,建立统筹全国应急物流建设和实施的机构,协调有关部门、各地政府、相关企业、社会机构等多种角色类型,建立完善的应急保障预案,明确权责,充分估计各种情况,在事前、事中和事后保持有效的管理和调度;各级地方政府建立相应的协调管理机构,保证在平时建设和灾害发生时的及时响应。
(二)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运输网络
交通运输网络的流畅程度、应急物资仓储设施配置的合理状况、应急物资数量和品类的合理情况,在应急物流体系的建设中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前述应急物流的特点决定了在应急物流体系中运输环节的重要性,如何在短时间内将所需要的物资快速高效的运到目的地,是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应该加大运输网络的构建,尤其在薄弱环节加强投资和建设,在中西部地区完善航空、铁路、水路和公路等多样式、立体化运输网络,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优先安排,保证在紧急情况发生后,应急物资“有路可走”。
(三)加大技术投入,提升应急物流的信息化水平
应急物流的信息系统建设,应涵盖应急物资的采购、仓储、运输和配送的所有环节,一方面可以实现对应急物资的有效管理和及时备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物资利用的效率,实现物尽其用。在应急物流体系内部,信息系统需实现各相关参与单位的信息共享和及时追踪,提升体系内沟通效率和物资调度流畅度;同时,应急物流的信息系统还应是对公众和社会的信息平台和反馈渠道,保证相关信息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四)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制定专门的有关应急物流的法律制度,实现应急物流建设的有法可依。包括行业层面的产业法规、建设法规,管理层面的管理法规、企业动员法规、权责归属法规,操作层面的流程规定、标准规范和信息建设等维度,从法理层面保障应急物流的建设和施行。
参考文献:
交通物流的特点范文2
摘要:新形势下,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物流正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成长。现代物流日益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依靠手段和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也成为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重要支撑体系。然而现代物流的迅猛发展对铁路运输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从新形势下我国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的关系入手,详细探讨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铁路运输;现代物流;融合;发展
一、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现代物流与交通运输都是实现人和物资空间位移的服务活动,但现代物流的服务范围更广,而交通运输提供的服务更狭窄点。新形势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服务呈现出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协调发展并根据市场需求提供具有指导性的部分供应链服务,运输和物流在这个节点上形成了交融。
二、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的融合
首先,积极发挥铁路的干线运输优势,走专业化道路。铁路运输本身属于功能性物流,走专业化道路就是不断加强铁路的专业化特点,突出铁路的强大优势,提高铁路在运输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铁路运输应充分发挥在干线上的运输优势,充分体现其运量大并安全,还有不受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的天然优势,以承揽长距离和大运量的运输业务,只有这样充分利用优势,抛开劣势,才能将铁路运输业做成强大的功能型物流企业。
其次,构建铁路运输发展物流的运行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铁路物流运行网络体系是铁路运输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和必备条件。一方面,铁路具有天然的网络优势,已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最大交通网络,另一方面,要不断在现有铁路运输体制条件下形成区域性物流业务网络,还要尽快实现对铁路货运的实时跟踪,努力通过信息平台将企业连接起来,实现电子化现代物流。
再次,对铁路闲置的货场设施、装卸机械及仓库等进行整合,组建地区性的以仓储、配送和运输为服务特色的铁路物流公司。新形势下可以有选择地对部分地处大、中城市和区域性物资流通中心的铁路货场进行改造整合,以仓储为基础,完善配送、流通加工和协助销售功能,从而实现铁路运输向现代物流质的转变。
最后,组建专业化的铁路物流公司。可以整合现有的行包运输、行包经营资源,将铁路局的行包车辆、行李房设施及相应的装卸力量与中铁快运进行重组,成立全路性的行包快运公司,另外重新布局全国铁路集装箱营运系统,组建全路性的集装箱运输公司。
三、铁路运输与现代物流的适应与发展
首先,加快完善物流服务功能,尽快实施物流企业战略合作。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发挥铁路大中型货运营业站的仓储优势,鼓励和引导企业创造条件发展仓储及配送等物流服务,利用铁路货运营销系统的便利性,可以为客户提供市场分析预测等信息服务。另外,铁路应加强与海运、内河航运及公路、民航等其他交通行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各自运输优势,全面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交通物流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物流园区;规划设计;交通影响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逐年递增,对物流的需求也再逐年递增,在城市物流发展的过程中加快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物流园区对于促进物流技术和服务的升级、改善物流投资环境、加快物流企业成长、推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物流园区的规划与建设中,交通影响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着重就该部分内容进行了探讨。
二、交通影响分析的主要内容
交通影响分析,就是在开发项目立项之前,分析该工程项目对交通服务水平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范围,进而确定保持交通服务水平不下降的对策;或者修改项目方案,以减小建设项目对交通负荷的影响。交通影响分析最早起源于美国,80 年代中期以后,美国对交通影响分析的理论体系、基本内容、分析方法与步骤、交通影响费的确定标准等进行了广泛而系统的研究,并于90年代初从法律的角度确立了交通影响分析的地位。我国对交通影响分析研究起步较晚,但随着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关系的日益紧张,交通影响分析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逐渐被认可。但是,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交通影响分析方面的研究虽然涉及了城市物流园区对城市交通的影响问题,可大多还只是将其作为一般城市工程建设项目进行笼统的探讨,并未能进行深入论述。对物流园区这一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进行交通影响分析的目的,就是客观评价其对周边道路交通系统正常运行的影响程度,拟定和规划与其配套的道路交通改善措施,保证物流园区投入使用后,其周边道路系统的运行能保持在可以接受的服务水平之上。
交通影响分析工作可分为拟建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基础、项目交通及背景交通量预测、交通影响分析评定、交通组织设计四大步骤。
三、交通影响分析的特点
城市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与一般性公共建筑的交通影响分析差异较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用地性质差异。物流园区既是物流设施和资源集聚空间, 又是经济开发空间; ②交通量生成及产生机理复杂。物流园区涉及的经济要素多、市场主体多, 同时其与区域产业关联密切, 从而交通量产生机理十分复杂; ③交通影响范围不易确定。由于物流园区将是城市物流需求和供给的集聚地, 辐射范围广、影响程度深; ④交通影响分析阀值无参考依据。由于物流园区的特殊性, 阀值不能简单规定; ⑤交通影响分析必须与物流园区的内外通道规划相结合。
城市物流园区的交通生成与许多因素有关, 但实质上, 对既定的城市交通系统, 城市物流园区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与该项目交通生成量有关。城市物流园区可分为两部分: 一是绝对交通量;二是吸引交通量。
1、绝对交通量特点
绝对交通量是城市物流园区内部条件所生成的交通量, 与物流园区项目自身的属性密切相关, 在区位条件一定的前提下,不同类型和规模的物流园区, 绝对交通量不同。城市物流园区产生的绝对交通量主要是内部进驻的各物流服务企业和工商企业的运输车辆。
2、吸引交通量特点
吸引交通量是物流园区项目外部条件所生成的交通量。通常物流园区的可达性越好, 其产生的交通吸引就越多; 聚集经济程度越高, 其额外吸引的交通量越多。对物流园区来说, 吸引交通量主要由园区内企业职员的上下班集散及相关公务出行生成、周边区域社会闲散资源的吸引、物流需求客户的吸引等组成。吸引的交通方式主要为公交、出租车等公共交通, 还有部分货车、小轿车等。公交站点的位置和出租车上下客的停靠会对道路交通有一定的影响。公交车有固定的停靠站, 只要组织好人流, 一般对道路交通干扰不大。而出租车、私家车、公务用车和部分货车是物流园区主要的吸引交通量, 会对园区周围道路交通产生一定影响。
四、城市物流园区规划设计
城市物流园区内部规划顺序为: 物流园区功能预测、物流园区用地规划、物流园区详细交通组织设计和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通过这 4 个子模块, 可以得到城市物流园区的初步规划方案。
1、物流园区功能预测
根据预测得出的物流园区货运量、交通量及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 确定物流园区应该具备的功能及其数量、容量等特征, 主要包含物流设施规划和辅助设施规划两部分。物流设施规划主要对库存区、装卸平台和拣货区、进货暂存区、理货区等进行设施规划。辅助设施根据物流园区的功能不同而有所区别, 主要根据预测的交通量预测出各种设施所需的规模, 比如停车泊位数、生活区入住人口等指标, 为用地规划提供相关指标。
2、物流园区用地规划
物流园区用地规划主要包括用地布置规划和用地容量设计两部分。首先根据物流园区的物流运行流程, 通过分析物流园区内各个功能区的活动关系、作业空间关系等, 进行物流园区空间区域的布置规划, 也就是对各个单体进行合理的布置, 属于工程数学和系统分析的范畴, 国际上已经有较为成熟的空间布置分析方法、系统或者软件, 比如 CRAFT ( 位置配置法) 、CORELAP ( 相互关系法) 、PLANET ( 分析评价法) 等。然后根据土地规划原则和方法, 利用功能预测的结果对物流园区内部的用地进行规划, 包括各类单体的用地面积、容积率、用地红线及机动车道路和步行道路系统的规划。
3、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
通过该物流园区规划设计的前3个步骤, 就得出了物流园区内部设施和设备规划的方案。但是物流园区作为一个新开发项目, 由此所诱发的新增交通需求会使物流园区周边地区的交通设施乃至整个路网的服务水平下降,而且物流园区开发, 建设的初衷之一就是为了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 所以进行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是有必要的。
4、物流园区属性、区位分析
城市物流园区的属性和区位分析是交通影响分析的开始, 具体要分析其功能定位、交通区位条件、主要的路网及城市中远期规划对上述因素的影响。物流园区的属性主要决定其绝对交通量产生的特点和变化趋势、规模;而区位条件分析主要决定其吸引交通量的规模和特征。对物流园区的交通影响分析来说,枢纽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型物流园区和区域型物流园区无论从交通量的产生条件, 还是交通影响范围来说差异很大。一般而言, 枢纽型物流园区位于综合交通枢纽位置, 是多种方式联运的结点, 主要从事多种方式间以转运为特征的物流服务; 城市配送型物流园区主要位于城市工业、商业区域密集之地, 主要以城市配送为特征的物流服务; 而区域型物流园区主要位于城市间快速干道密集区域, 主要以快运为特征的物流服务。因而, 需要区分各种不同类型的物流园区, 明确其交通产生特点和主要交通影响范围。
5、交通组织设计
对于一个物流园区来说, 其物流功能是否能够得到顺利的实现, 其物流流程是否顺畅和富有效率, 很大程度取决于物流园区内部的交通组织是否科学、合理。交通组织设计指在城市物流园区交通影响分析评价的基础上, 为降低对周边路网的影响对内外的人流、车流、停车场及出入口进行规划设计, 它既是交通影响分析的最终目的之一, 也是保障其物流运行效率和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基本环节,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内部交通组织设计,但这里主要是在设施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各设施间物流量的大小,规划设计相应的交通标志和设施;②外部交通组织设计, 主要指物流园区与外部交通网络连接处的交通组织管理和设计, 包括出入口位置的选择、公交和出租车停靠点及停车场的设计、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流的组织和路权的分配等。
五、结束语
加强对城市物流园区规划设计中交通影响的研究,可以使城市交通的管理更加完善,深人系统地探讨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并建立起有关物流园区建设的理论体系, 对促进我国物流园区建设以及物流产业的快速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王涛.浅析城市物流园区规划设计中交通影响[J].物流商论.2013(3):166-168.
交通物流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 农产品物流 发展策略 冷链物流
一、农产品物流的特点
农产品物流是指农产品从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到消费领域的整个流通过程以及其中的一切增值活动。它覆盖农产品生产布局、品种流向的确定、农产品实体运动所必须的装卸、储运及加工增值的环节链系统。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使得农产品物流与普通物流有很大不同,而具备自身的特点。通常来说农产品物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农产品物流数量特别大,品种特别多。第二,农产品物流要求高。第三,物流周期相对较短但要求严格。第四,加工增值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内容。第五,农产品物流方向主要是从广大农村流向城市。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农产品物流尚处于现代物流的起步发展初期,大多数农产品不能实现“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但我国农产品物流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农产品现代物流发展的环境正在形成,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发展初具规模,为农产品物流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农产品物流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的一整套组织环节,但是众多的参与个体和组织规模小、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物流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产品交易方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初步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流通中心发展较快。
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第一,物流损耗率高。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由于没有科学的冷藏设备,鲜活农产品损耗严重。据资料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O%,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5%以下。第二,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成本高。我国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落后,道路状况差,物流运费高;没有专业的车辆运输队,以及车况较差,路网联通度低致使农产品物流时间过长。第三,农业的信息化网络不适应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需要。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所能提供的信息品种和质量都不能满足需要。 第四,农产品物流的加工增值程度低。在整个物流链条上,农产品加工包装能力比较低下,品牌数量少、覆盖率低。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一般都在90%以上,农产品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之比为1:4~1:3,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0%;而我国农产品加工率只有1:1,加工增值比例为20%~30% 左右,加工食品占食物消费总量的比重不到30%。
三、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发展策略
根据农产品物流自身的特点和我国农产品物流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农产品物流发展策略。
1.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
积极发展冷藏运输业务,实行专业化的发展策略,专业化的道路,购置良好的冷藏运输设备、改进原有的设备或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运输设备、加强保鲜冷藏库的建设、招用专业化的人才、提供专业化的冷运服务,以确保冷藏农产品的质量;走合作化的经营之路,在进行冷藏运输市场营销时要重点发展大客户,并与大客户进行深度合作,提高冷藏运输的规模、效率的质量。
2.加快农产品物流标准化进程
包装、运输和装卸等环节,推行和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如托盘、货架、装卸机具、条形码、车辆、包装、集装箱等,不断改进物流技术,以实现物流活动的合理化。
3.加大对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
农产品物流是固定资产投入较大的产业,很大程度上依赖完备和便利的基础设施,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中心的建设和农产品储备、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今后应加大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环节的设施建设等。为做好这方面工作,要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产品运载工具的开发生产,发展与改进各式农用运输车;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提升产地、销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4.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所谓农产品电子商务,就是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全面导入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需求、价格等信息的与收集,以网络为媒介,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使农产品交易与货币支付迅捷、安全地实现。目前,国际上,传统的农业品批发交易市场,正在被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经营方式取代。这种经营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利用现代信息网和网上交易、实现农产品“双向直达式平衡物流配送”,将大大提高物流速度,拓展农产品流通和市场空间。
5.加快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
现代农产品物流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化程度很高。而我国目前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尚不完善,因此必须对现有的农业网络进行集成、整合,应在原有农村经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加强市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产品物流组织模式,改变重复建设,提高网络信息质量;实现生产者、销售者计算机联网,推广网上订单、配送等物流方式;整合农产品物流分散运作资源,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逐步搞好农产品信息理与工作,以及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对农产品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
6.促进农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的提高
建立农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对农产品从收购、验收运输挑选清洗消毒粗加工精加工检验包装储藏装箱冷藏运输等加工工艺流程上进行控制,集中精力、发挥其专长搞好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工作,促进农产品质量和附加价值的提高,这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和我国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邓汝春:我国的冷链物流市场及其发展策略.商场现代化,2008.6
[2]张敏:大力发展我国农产品现代物流.中国水运
交通物流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物流规划区域物流现代物流
区域物流规划的程序
制定区域物流规划可遵循以下技术路线:首先对区域经济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发展总体目标、区域经济的辐射区域以及区域内各城市的功能定位,运用现状分析、实证分析和需求分析的方法,确定区域物流规划的目标。然后将区域物流规划目标的定性描述与区域物流需求量的定量预测相结合,运用系统优化理论和方法,在物流体系的建设中,理顺物流与区域各相关产业的关系,从政府、市场与需求、基础设施、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技术与网络的角度通盘考虑物流的布局,制定出包括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物流信息平台规划、物流政策平台规划和物流产业主体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具体规划方案。最后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原则,通过向有关单位反复征求意见和进行专家论证的方法,检讨方案的合理性与现实可行性,完善总体规划,并形成最终规划方案。
区域物流规划方法
区域物流的产业环境定性分析
区域物流发展的环境分析是制定区域物流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对区域物流的产业环境进行定性分析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内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体系环境,它包括交通运输环境、商业环境、仓储环境、物流企业环境等;另一方面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外部环境,即区域物流的市场环境,它包括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政策环境、人才环境等。以SWOT分析为工具,对区域物流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定性分析。
区域物流的市场需求量定量分析
通过调查区域的产业分布和未来的投资项目,定量分析社会对物流服务的需求量。这种需求量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在实物量方面,可以运用经济计量模型,对物流中的货运量进行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弹性分析和定量预测;二是在价值量方面,可以从社会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和物流在第三产业增长中的贡献率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为政府对区域物流产业的科学定位提供决策依据。
区域物流规划的内容
区域物流空间布局规划
区域物流网络体系由“物流枢纽城市——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构成。其中,物流枢纽城市是指在区域经济中有突出的经济地位、交通优势、信息网络与技术条件、物流量大、物流企业较为集中、有枢纽地位的中心城市。物流园区是指由多家物流企业或与物流相关的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具有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在区域内有突出地位的社会化物流结点。物流园区可分为四类:转运型物流园区,是指可实现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转换的物流园区;存储配送型物流园区,是指以大规模的仓库群为基础、以存储配送为主要功能的物流园区;流通加工型物流园区,是指具备部分加工功能、实现了厂商产品到客户转换衔接的物流园区;综合型物流园区,是指同时具有以上功能的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是指在某专业领域内具有一定综合功能的物流结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可主要依托港口、交通枢纽、开发区和商贸市场等进行建设。
在综合考虑区域的产业布局、产业关联程度、辐射集聚效应、交通运输条件及与周边区域相互关系等因素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科学规划区域物流的空间布局,使其不仅能满足区域经济内部活动的物流需求,而且还能满足区域对外经济活动的物流要求,以形成能提供高效物流服务的网络体系。同时,根据区域物流服务体系的空间布局,围绕区域的产业优势,按照先导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产业三方面优先次序,重点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中心的功能(基本功能、增值服务功能、配套服务功能)进行定位。
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平台规划
物流基础设施平台需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首先是基础设施类,包括机场、铁路、道路、航路及管道网络、仓库、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站场、停车场、港口与码头等。其次是设备类,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内部的各种运输工具、装卸搬运机械、自动化作业设备、流通加工设备、信息处理设备及其他各种设备。再次是标准类,包括物流术语标准、托盘标准、包装标准、卡车标准、集装箱标准、货架标准、商品编码标准、商品质量标准、表格与单证标准、信息交换标准、仓库标准、作业标准等。需要注意的是,构筑物流基础设施平台的过程,是一个在现有交通、仓储等基础设施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的过程,所要解决的是既有资源对物流系统的适应性问题。因此,其主要作用之一是要增强现有各类基础设施之间的兼容性和协同性,追求系统的最优。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规划
物流信息平台是要解决各种物流信息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系统集成以及各类信息通道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包括4层体系结构:物流公共信息系统、物流信息交换系统、物流电子交易系统和物流信息标准化系统。其中,物流公共信息系统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对其他三个系统提供信息支持。
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涉及企业间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牵涉到多个物流枢纽、环节、企业、政府部门。在物流过程中信息的流动是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进行的,物流信息平台必须实现大跨度的信息实时传输、远程数据访问、数据分布处理等功能。在物流信息平台规划中,必须处理好新信息平台和原有各种信息系统间的交互,统一标准和规范,对已有的功能单一的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应充分考虑物流信息平台与其他相关行业的接口,保证平台的成长性和增容性,例如将政府办公的部分系统融入物流信息平台,为客户直接提供网上电子政务服务,减少传统业务流程中政府审核过程造成的信息延迟和滞后的影响;尽量使用模块化设计,使平台各分割部分有相对独立性和较强的移植能力,使不同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要求选择、搭配、扩充各模块并深度开发。区域物流政策平台规划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计划、经贸、财政、规划、工商、税务、城建、交通、铁道、航空、海关、公安和城管等十几个部门。由于经济体制原因,物流业的管理处于多元的管理状态,行政管理体制把横向的经济联系纵向切断。随着区域物流一体化的发展,物流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物流政策平台建设就是在政府意志及物流规划下,制定有利于发展现代物流的政策法规。具体包括:物流法规、市场管理(准入、运作、监管)、项目规划、协同制度、行业政策、行业标准、技术支持、财政政策、土地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交通管理政策和人才政策等。这种管理一体化并不是要求物流业的管理归于某一政府部门或重新成立一个新的管理部门,而是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的协调和理顺。物
流政策平台规划的目标是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切实保障现代物流系统发展目标的实现。
物流产业主体发展规划
货主物流企业规划选择区域内一些特大型工业企业及支柱产业中的重要企业进行企业物流规划。主要目的是提高这些企业在采购、生产及销售过程中的物流效率,建立企业完整的供应链组织,并在政策上鼓励企业将非核心业务外包,鼓励大型企业的物流系统开展社会物流服务。物流
物流基础设施企业规划选择一些重要的物流园区(中心),进行综合的企业物流规划工作。规划的目的是建设市场化、规范化、社会化的物流基础服务运营商。
物流信息技术企业规划选择一批有信息网络基础、软件开发能力和配送资源的电子商务性质的企业,并将政府公共信息资源授权给这些企业进行整体开发,同时制定特别政策,鼓励物流信息技术企业进行商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的现代物流系统建设。
物流装备制造企业规划选择一批有完善装备体系、设计开发能力和市场扩展力的企业,开展新型物流装备的开发。
第三方物流企业规划选择一批现有的运输、仓储、货代、外贸、批发等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促进其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运作,并在此基础上培育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网络化水平较高的大型骨干第三方物流服务商。
区域物流规划中注意事项
明确区域物流规划的定位
区域物流规划的定位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通过发展现代物流业,为工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良好的物流环境,加大商品的辐射范围,提高工商企业的物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二是将物流业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带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三是利用本地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交通条件,建设成为区域性的物流枢纽。要做好物流规划,首先要明确规划的目的,并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特点和资源条件,确定物流规划的方向。
结合区域经济水平和特点总体规划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特征,这是因为现代物流业是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会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作支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当地经济的发展,物流业的市场主要来自于当地工商企业以及普通消费者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如果只强调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而忽视了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物流业的发展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同时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看,一个区域的协调发展离不开该区域内部交通基础设施和中心城市的支持,因此区域物流的规划必须考虑该区域的区位特点及其对周边地区经济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与区域城市整体规划和其他产业规划相衔接
区域物流规划往往涉及到物流节点和通道的重新布局和建设问题,这与区域内城市整体规划密切相关,二者必须紧密衔接、相互结合。同时,物流作为一种服务,必须考虑其服务对象的需求。因此区域物流规划要考虑作为其服务对象的区域内各个产业的发展要求,即各个产业规划中对物流服务的需求内容和规模。
突出政府的指导、协调和推进作用
按照现代物流的复合产业特点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的需要,政府应处理好区域内物流需求和供给的关系、物流存量与增量的关系、物流外部资源与物流内在要素的关系,加强对现代物流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政府管理部门、各类企业等之间的协调,通过调整和制定有利于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及措施,通过对现代物流的综合管理和宏观指导,使现代物流的宏观运行能高度协调,使微观企业物流管理能积极跟进,以便在不同领域对现代物流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和营造良好的系统环境。
交通物流的特点范文6
一、美国交通物流业发展现状
目前,美国物流产业规模约为15000亿美元,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以上。数十万个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以一体化链式服务,将美国与全世界的150多万户零售商和50万户批发企业连接。由1500多万辆标准商用货车为主构成的公路运输网,不间断地执行者美国大陆的货物运输,确保了美国经济与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转。
二、美国交通物流业发展经验
1、美国物流的管理体制与政策
美国没有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政府依旧按照原职能对物流各基本环节分块管理。但美国的全国物流体系各组成部分均居世界领先地位。美国物流模式强调“整体化的物流管理系统”,是一种以整体利益为重,冲破按部分分管体制,从整体进行统一规划的管理方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制定一系列法规,逐步放宽对公路、铁路、航空、航海等运输市场的管制,取消了运输公司在进入市场、经营路线、联合承运、合同运输、运输费率、运输等多方面的审批与限制,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运输费率下降、服务水平提高。
2、美国高速公路现状
美国先进的物流体系有赖于发达的高速公路系统,全美公路总里程约65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近10万公里,连接了所有5万人以上的城镇。美国的高速公路建设经历了两个高峰期,第一阶段是在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开始对高速公路进行建设;第二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用十年时间形成了高速公路的主干线网络。美国的高速公路网络在上个世纪80年代基本完成。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拉动就业,又加大了基础设施投入,修建了大量的高速公路。
高速公路建设资金投入由各级政府承担,美国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占总投资的80%以上;平时维护费用主要由州政府负责。美国的高速公路绝大部分实施免费通行,几乎看不到收费站,个别收费的桥涵,使用电子扫描系统,并不影响车辆正常行驶。
3、美国公路质量管理经验
(1)依法建设,交通建设行业法制健全。美国的经济社会是一个高度讲信用的契约社会,健全的法律体系保障了合同双方的权利和约束了双方的义务和责任。
(2)充分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美国各州有一些独立的审查监督机构来履行对各政府部门和公共工程建设的监督审计职能。
(3)严把市场准入关,把质量信誉作为承包商资格预审的关键因素来考虑。美国大部分的公路工程项目均由各级政府直接投资建设,负责建设的各级政府主管部门都非常重视承包商的选择和招、投标管理工作,有足够实力的承包商是政府选择施工单位的对象。
(4)注重合同管理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创新。美国政府致力于合同管理方法的研究,在实践中采取了许多创新的合同管理方法来降低造价、提高质量和保证日期目标。
4、美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的特点
近20年来,美国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很快,已从提供运输、仓储等功能向提供咨询、信息和管理服务延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与客户结成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变。同时,一些功能性物流服务提供商也在市场细分中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形成了综合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专业的运输、仓储服务商和区域性配送服务商分工合作的产业形态。
三、对我国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启示
1、加强部门和区域物流协调管理
我国交通物流存在横向部门分割和纵向区域封锁的问题。为解决横向部门分割的问题,需形成政府牵头,多部门联合协作的工作机制。可成立现代物流发展领导小组,由一名地方主管挂帅,发改、商务、交通、规划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
为解决纵向地区封锁的问题,应在现有的以各行政区域进行规划、实施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的交通物流区域化协调组织。在进行交通物流总体规划时,按照区域物流状况及发展特点进行规划和实施。
2、积极推进高速公路管理创新
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突出的问题是交通不畅,加强收费站点的管理有助于减少拥堵现象。我国应减少收费站数量,积极推行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促进跨省之间高速公路的联网监控;以罚代教,提高违规的处罚额度,促进良好交通行为的养成;填写形成记录,减少疲劳驾驶,减少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等。
3、加强公路建设质量管理
(1)加强公路建设行业法制建设,依法行政。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法律法规。加大行业的执法力度,依法行政。
(2)建立系统的监督约束机制。建议在各省人大设立专门的“重点工程监察办公室”负责对全省公共投资的大型基建项目,包括公路工程进行阶段性的独立监察审查,审查的重点应是政府部门、机构或企业,审查的结果无偿向社会。
(3)大力规范建设市场。对于设计企业的管理,重点解决无资质、越级设计问题;对于施工企业,必须具备相应的资质和能力,绝不让没有资质的企业进场,坚决杜绝非法转包和分包。
(4)运用科学手段,提高合同管理水平。开发和研究电子投标评标技术,排除评标过程中的认为干扰因素;延长“缺陷责任期”年限;采用多参数投标合同等。
4、发展多样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第三方物流是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向,应该根据企业的能力和客户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式。从我国物流发展的现状来看,既需要能够提供一体化服务的综合物流集成商,也需要专而精的功能提供商。各类物流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要和自身特长,扬长避短、细分市场、明确定位,做专做精自己的核心业务,从总体上形成分工合作的物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