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能源运维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能源运维方案范文1
风电技术比较成熟,成本不断下降,是目前应用规模最大的新能源发电方式,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风电已成为许多国家推进能源转型的核心内容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深入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手段。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最新的数据, 2016年全球风电市场新增容量超过54.6GW,截至报告期末,全球累计容量达到486.7GW,其中中国2016年新增风机容量仍居首位,占全球新增装机容量的42.7%,排名第二、第三的分别为美国和德国,占全球装机的比例分别为15%和10%。
但是近几年,国内“弃风”限电现象愈演愈烈,特别是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2017年1月,国家能源局了《2016年风电并网运行情况》,全年“弃风”电量497亿千瓦时,超过三峡全年发电量的一半,全国平均“弃风”率达到17%。2016年,全国弃风较为严重的地区是甘肃(弃风率43%、弃风电量104亿千瓦时)、新疆(弃风率38%、弃风电量137亿千瓦时)、吉林(弃风率30%、弃风电量29亿千瓦时)、内蒙古(弃风率21%、弃风电量124亿千瓦时)。
2016年全国91%的弃风电量集中在“三北地区”,其中西北占52%,内蒙25%,东北14%,上述地区占国内风电并网容量的比例合计为56%。今年一季度全国“弃风”电量135亿千瓦时,全国平均“弃风”率16%。
其实严重“弃风”并非偶发事件,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的专家表示,2011年全国“弃风”电量就已达到123亿千瓦时,“弃风”率约为16%,此后“弃风”成为能源和电力行业的心腹之疾。7年间,全国累计“弃风”电量达到1500亿千瓦时,直接经济损失800亿元以上。国外虽然也偶有“弃风”,但如此大面积、长时间的严重“弃风”,唯有国内存在。
今年2月,国家能源局了《关于2017年度风电投资监测预警结果的通知》,明确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甘肃、新疆(含兵团)等6省区被列为2017年风电开发建设红色预警区域,其余省区均为绿色。
根据政策,这6个红色预警省(区)不得核准建设新的风电项目,并要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弃风问题。电网企业不得受理红色预警省区风电项目的新增并网申请(含在建、已核准和纳入规划的项目),派出机构不再对红色预警的省(区)新建风电项目发放新的发电业务许可。
另一方面,《通知》要求绿色预警的地区把握好风电项目建设的节奏,在落实消纳市场等建设条件的基础上自主确定年度建设规模和项目清单,统筹考虑建设和使用的衔接,避免出现新的限电情况。
一边是局部产能过剩,供需错配,电力体制不适应“新物种”,风电消纳受限;一边是为实现2020年和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15%和20%的目标,促进能源转型,我国必须加快推动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尴尬的风电如何走出困境?除了电力市场化改革和技术产业创新,下一个风电开发建设的风口在哪里?如何发掘风电市场新机遇?
中东部成为风电开发主战场
我国“三北”地区是风能较为丰富的地域,但是普遍存在就地消纳能力不足,风电外送渠道受阻等问题。反观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经济比较发达,能源需求旺盛,良好的消纳能力可以促进风电产业的健康和高速发展。在“三北”地区持续弃风限电的背景下,开发中东部和南方地区的低风速风电资源是必然趋势。
2016年我国风电新增装机区域继续向低风速地区转移。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的数据,我国华东以及中南部等低风速地区新增装机占比继续提高。与2015年相比,华东地区占比由13%增长到20%,中南地区占比由9%增长到13%;西南地区占比维持不变。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均出现减少,其中西北地区占比由38%下降至26%,|北地区由6%下降到3%。
随着中国低风速风电技术的进步,中东部和南方第 IV 类资源区的风电已经步入规模化发展,未来低风速或超低风速风电场,将成为建设重点。
国家《风电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按照 “就近接入、本地消纳”的原则,在做好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工作的基础上,加快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能资源规模化开发。结合电网布局和农村改造升级,考虑资源、土地、交通运输以及施工安装等建设条件,因地制宜推动接入低压配电网的分散式风电开发建设,推动风电与其它分布式能源融合发展。
到2020年,中东部和南方地区陆上风电新增并网装机容量4200万千瓦以上,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以上。在确保消纳的基础上,鼓励各省(区、市)进一步扩大风电发展规模,鼓励风电占比较低、运行情况良好的地区积极接受外来风电。
去年11月16日,中国国电集团所属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第10000台风机――2兆瓦-121超低风速风电机组在河北保定下线。“万台设备的面世意味着一个行业的成熟”――这被业内专家看来是对中国风电发展乃至全球新能源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下一步,国电集团将加大中、东、南部地区风电市场开拓力度,加快开发年平均风速低于每秒6.5米的低风速风电市场和海上风电市场。”中国国电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谢长军表示。
据了解,“十三五”期间,作为全球最大风电运营商的国电集团风电发展目标为每年新增300万千瓦左右,到2020年达到3800万千瓦。
海上风电迎来发展新契机
根据全球风能理事会的《全球风电统计数据 2016》显示,2016年,全球海上风电新增装机2,219MW,累计装机容量达到 14,384MW。中国2016年海上新增装机容量超越丹麦,跻身全球前三。
与陆上风电相比,海上风电具有风力资源丰富、不占用土地、发电利用小时数高、适宜大规模开发等诸多优势。在煤炭、石油、光伏,以及陆上风电等一次能源出现过剩的情况下,海上风电成为我国“十三五”新能源发展重点,发展速度明显加快,正从“项目示范”向“积极稳妥推进”阶段转折。
中国风能协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海上风电新增装机154台,新增装机容量为59万千瓦,超过“十二五”时期任何一年,同比增长64%;截至2016年底,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163万千瓦。
按照规划提出的总量目标,到2020年底,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确保达到2.1亿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要达到500 万千瓦以上;风电年发电量确保达到4200亿千瓦时,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6%。
规划指出,重点推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的海上风电建设,到2020年四省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均达到百万千瓦以上。积极推动天津、河北、上海、海南等省(市)的风电建设。探索性推进辽宁、山东、广西等省( 区)的海上风电项目。到2020年,全国海上风电开工建设规模达到1000万千瓦。
广东省一方面是能源需求大省,另一方面坐拥丰富的风力资源,在发展风电方面热情高涨。就在广东省的陆上风电发展如火如荼之际,优越的环境条件也带动了海上风电产业的崛起。广东省能源局新能源处有关负责人就曾表示,“广东省近海海上风电资源丰富,仅5米-30米水深的近海浅水范围的海上风电可开发资源,就有1071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年发电量近290亿千瓦时”。于是乎,广东省的新能源开发又有了新领域。
2016年9月,广东省首个海上风电试点工程“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示范项目”正式开工,也标志着该省海上风电项目开发翻开了新的篇章。该项目建设规模达到了120兆瓦,总投资26.83亿元,预计今年12月全部建成投产。届时,该风电场每年大约可发电2.66亿千瓦时。截至目前,东澳岛和桂山岛海岛智能电网已基本建成,在不久的将来,万山岛、东澳岛、桂山岛三个岛屿的电网也将与珠海陆上主电网连接起来,实现海岛联网供电。除了珠海桂山海上风电场,广东韶关南雄犁牛坪风电场25台2兆瓦风机2016年12月已经全部实现并网发电。这个总投资4.5亿元的海上风电项目今年第一季度数据监测显示,其累计发电共计4000万千瓦时。
据了解,国家电投在揭阳市的能源布局也新增了海上风电项目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50亿元。国家电投前詹港电公司副总经理陈旭东介B说,风电项目已经与市政府签订了有关合作协议,计划于2019年底前陆续投产。此外,惠州市也开始重视海上风电建设,近日的《惠州市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中就明确指出,该市将打造沿海风电带,启动港口海上风电建设,走规模化发展道路。
近日,唐山市乐亭菩提岛海上风电场300兆瓦示范工程风机基础土建施工正式开始,标志着我国北方首个海上风电项目主体工程顺利实现开工,也标志着河北将迎来“海上风电时代”。
该工程装机容量为300兆瓦,选用了75台4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叶轮直径为130米,采用海底电缆接入陆上电网。工程动态投资约56亿元,设计年上网电量为7.6亿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项目相比,该项目每年可节约标煤约24.4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202.47吨、一氧化碳排放56.9吨、二氧化碳排放62.57万吨,节约用水22.5万吨。该项目的建设,将对河北省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改善能源结构、缓解环境压力发挥重要的示范作用。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能否把海上风电开发成本降低到市场可以承受的程度,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关键。
由于海上风电环境特殊,对于风电机组、输变电设施、运行维护都有特殊要求,而且起步又比较晚,自主设计能力相对较弱,大直径单桩设计缺少数据支撑、打桩分析过分依赖国外单一软件、嵌岩技术滞后等诸多问题,导致中国海上风电无论风机设备还是运维成本都要高于陆上价格。
据彭博财经数据统计,中国现有大部分海上风电项目的度电成本约为0.98―1.41元/千瓦时,远高于煤电、气电和陆上风电的度电成本,也高于国家发改委规定的海上风电上网电价。
对此,上海东海风电场场长荣立人曾指出,“海上风电的建设成本通常是陆上的两倍以上。以上海东海大桥风电场为例,仅一期投资额为23亿元,共34台3兆瓦机组,平均每台投资额逾6000万元。五年质保期满后,运行维护的年费大概是设备价格的1%左右。”
而在国网能源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所长李琼慧看来,随着海上风电项目逐步向更远的外海转移以及选址的复杂性,海上风电项目的初始投资成本将进一步提高。
中国海上风电行业缺乏协同也是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主要原因。负责三峡集团海上风电技术的专业总工程师翟恩地博士认为,中国海上风电产业链中的开发商、整机厂、设计院、施工单位各自分段独立扮演角色,相互交流不充分,可能造成设计中载荷重复计算、安全系数冗余,且各方从维护自己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各个环节都存在增加投资成本的可能。
另一方面,项目审批难也导致了海上风电项目进展缓慢。与陆地风电通常建设在人烟稀少的丘陵地带不同,海上风电常建于潮间带和近海,海洋、海事、环保等众多部门均对此有不同程度的管辖权,现在还没有一个十分规范的审批流程和规范。
风电后服务市场异军突起
随着近年来国内风电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风电运行维护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市场上每年都有数万台风机临近质保期,而且早期安装的风电机组经过多年运行,故障率相对较高,这些机组的运行维护问题正在推向市场,业主、风电整机厂商、第三方运维企业均在参与运维服务市场竞争。三足鼎立的运维格局下,未来风电整机制造商将占据高端运维市场,最具发展潜力。
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研究报告预计,到2022年,中国风电场运维费用将增至30亿美元/每年,2015~2022 年间,中国风电场运维支出总计或达160亿美元。发展前景广阔。
金风科技是国内最早和目前规模最大的风电技术设备研发和制造企业。根据中国风能协会统计数据,金风科技2016年度国内新增装机超过6.34GW,市场占有率27.1%,连续六年国扰琶第一。根据彭博新能源财经的2016年全球风电整机制造商市场份额报告,金风科技排名全球第三。截至2016年底,金风科技全球累计装机超过38GW,其中中国累计装机超过37GW、共25258台,国际累计装机超过1GW、共604台。
面对风电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金风科技加快向更具发展增值空间的成熟风电价值链环节渗透,为客户提供包括风电装备制造、智慧能源服务、清洁电力等在内的风电整体解决方案。去年金风科技推出了风电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及相关创新产品,包括EPC整体解决方案、新型钢混式风电塔架产品、数字化运维解决方案等。
金风科技EPC建设模式通过专业化管理,辅以创新的产品、技术以及融资方案,可实现电力建设投资控制的最小化和质量控制的最大化,成为众多客户的首选;公司力推的新型钢混式风电塔架,不仅在防水、降噪、运输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项目经济性。
金风智慧运维解决方案GW SES A Series于2016年8月正式,包含SES A100-600共计6种可拆解、可定制的服务组合,包括智慧后台、联合运维、智慧运维、无忧保障、发电量担保及客户定制,能够为客户提供灵活、专业、高效的定制化服务。
同时,公司推出GO PLUS风电场移动运维平台,方便运营管理者、现场运维工程师实时获取风机运行数据、气象数据、预警及KPI指标完成情况反馈等,有助于将金风的后台专家与运营管理者、现场运维工程师紧密联系在一起,第一时间获取各项资源的支持并获得运行效果分析,提升机组运行水平。
截止到2016年末,金风科技运维服务团队为全球超过2.5万台机组、700多个风电场提供建设、运维等服务和技术支持,17000余台机组接入金风科技全球监控中心,其中国际项目包括美国、澳洲、泰国、罗马尼亚、厄瓜多尔及巴基斯坦共计502台机组。全年实现风电服务收入124,908.08万元。
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京天源科创风电技术有限公司申报的“智能化风电场群运行监控系统产业化项目”被列入2015年度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并确定为产业化示范项目,也是风电运维行业唯一入围项目。
未来,技术领先、服务完备的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的优势则更为突出,风电整机制造企业的市场份额渐趋于集中,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根据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统计数据,排名前五的风电机组制造企业市场份额已由2013年的54.1%增加至2016年的60.1%。
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对于行业竞争的模式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客户由质量、价格等单一机组需求向项目资源、风资源预测、全寿命周期资产增值管理服务、风电场整体解决方案转变,行业的竞争方式也由单一产品的竞争向综合能力竞争转变。
新能源运维方案范文2
关键词:新能源;度电成本;成本控制;全周期
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持续不断,给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环境问题再次引发全社会关注。国家已将新能源列入“十三五”发展规划的重要课题,新能源行业成橛跋旃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在此形势下,新能源电厂必须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成本控制,才能在行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一、新能源电厂进行成本控制的重要意义
2016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关于调整光伏发电陆上风电标杆上网电价的通知》,大幅降低新建及新核准项目的光伏及陆上风电上网电价,同时鼓励通过招标等市场化方式确定新能源电价。此举预示着国家正在逐步压缩可再生能源的价格补贴空间,引导新能源电价逐步接近燃煤标杆电价,以实现平价上网。同时,为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打破供给侧垄断,国家逐步允许社会资本参与配售电业务,未来真正形成公平有序竞争的电力市场。因此,在新的经济背景下,新能源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
1. 有助于新能源企业降低发电成本压力。企业只有进行成本控制,才能有效降低各个环节的发电成本,实现度电成本的降低。
2. 有助于新能源企业防范财务经营风险。新能源企业一直以来依赖国家较高的电价补贴,尤其是光伏电厂,补贴电价约占批复电价的2/3,企业即便在发电成本较高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较高利润。但在目前的电价水平下,企业只有进行成本控制,降低度电成本,才能一方面实现企业利润增长,另一方面节约现金流支出,从而增强企业抵御财务风险的能力。
3. 有助于新能源企业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新能源企业未来不但要与火电企业竞争,同行业间的竞争也将更为激励。只有进行成本控制,降低度电成本,才能拥有核心竞争力,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新能源电厂度电成本内涵
所谓成本控制就是指企业以成本作为控制手段,对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消耗的各种费用,按照费用的性质、耗资地点进行归集、分配、汇总和核算,计算出该段时间内生产经营活动所耗费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以根据各种耗费情况找出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而对于新能源企业的度电成本(LCOE)内涵,目前存在两种不同观点,一种是直接用电厂初始投资金额加上每年折旧额、财务费用、运行维护费,减去电厂残值,用以上所得结果除以每年上网电量之和;另一种是用电厂初始投资金额加上每年折旧额、财务费用、运行维护费三者之和的折现值,减去电厂残值的折现值,用以上所得结果除以每年上网电量的折现值之和。两种观点对应的公式总结如下:
LCOE=■(1)
LCOE=■(2)
I0:项目初始投资VR:固定资产折旧 i:折现率An:第n年的运行成本
Dn:第n年的折旧Pn:第n年的利息Yn:第n年的发电量
通常认为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的电厂全周期每度电的发电成本内涵,更能反映度电成本的实质,也更加准确。
三、目前新能源电厂度电成本较高的原因
现阶段,虽然得益于国家各项扶持政策以及行业的技术进步,新能源电厂的成本较之以前已经有大幅下降,但度电成本仍然较高,影响了项目投资的经济性。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始投资成本过高
新能源电厂的初始投资成本主要包括项目前期开发成本、设备采购成本和建安成本。随着各地区新能源项目越来越多,各地政府在开发投资条件上也越来越苛刻,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导致备案核准手续繁琐,办理时间长、花费多,开发难度越来越大,电厂投资商在有资源优势的地区竞争越来越激烈。早期新能源项目主要集中在三北地区,大部分开发占地是未利用地或荒地等,土地出让或土地租赁的成本都比较低。随着北方资源的稀缺以及限电影响,电厂投资商转战南方及中东部地区寻找新资源,但是这些地区对环境保护的要求高,不但土地价格高,各种征地补偿金价格高,与土地相关的各项税费金额也高。例如云南等地区,每平方米的耕地占用税额都在20元以上,假设一间光伏电厂占地600亩,就需要多花费近1000万的成本。所以,初始投资开发成本增加不少。
就设备采购而言,虽然风电主机设备价格及光伏组件的价格较之以前有大幅下降,但受制于国内人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成本上升、国际市场竞争的压力等因素,设备价格继续下降的空间有限。尤其赶上“抢装潮”,国内主要的主机厂家及组件厂家设备供不应求,采购价格非但不会降低,在短期内甚至会出现上升情况。
而新项目的建安成本相较于早期项目也有不小的增加,因为平原、草原等地区的施工条件好,施工难度不大,而目前南方地区多半是山区、林地,地势高低不平,地形更为复杂,风机、组件的布局难度大,如果碰上山石、树木较多的地区,修路、建房还需要爆破、砍伐,更增加了施工成本。同时设备的运输、安装难度也随之加大,有时需要多台机器同步作业,设备租金也随之提高。另外,如果遇上雨季,窝工情况就不可避免,整个工程周期加长,各项成本费用均会增加。
(二)运行维护费用过重
目前国内不论风电光伏,电厂的运行维护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作业,主要靠人,作业一般实行二班制或者三班制,所需运检维护人员较多。在目前人力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电厂无论自行运维还是委托第三方运维,每年的维护费用都不低。同时,在电厂运行的中后期,随着设备老化,性能衰退,故障率越来越高,经常出现需要更换主件备件的情况,项目的技改大修费用也相应提高。
(三)财务费用过多
风电厂和光伏电厂均属于资本密集型项目,一次性投入大,1个50MW的风电厂项目投资约4亿元左右,电厂投资商一般不可能全部使用自有资金,需要一定比例的财务杠杆。目前国内项目融资的常规渠道仍是银行贷款,但是银行贷款周期长,从项目启动到各项贷款手续办理齐全,至少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一些大型国有电力企业,得益于体制和规模优势,融资环境相对宽松,而大多数民营电厂投资商,受制于规模和信用,银行借贷并不容易,即便能取得贷款,各项贷款承诺费等间接费用也很高,项目资金成本很难控制在较低水平。综合下来,财务费用在电厂年度费用中的占比约为40%~50%,影响非常大。
(四)上网电量过低
在各个影响度电成本的因素中,上网电量是影响最大的,上网电量越高,度电成本越低。而目前,虽然国家层面的政策一直鼓励发展新能源,出台了保障性收购等一系列利好政策,但在各地实际政策落实的时候,对于风电和光伏的限制仍然不少。例如:电网结构不合理产生的“卡脖子”现象、系统调峰能力不足、局部地区电源相对于用电负荷严重过剩等。尤其自2015年以来,一些地区限电形势加剧,北方地区在夏季用电高峰期都发生了限电,东北地区非采暖季也有大规模限电,在新疆、甘肃、吉林等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弃风弃光现象更为严重,限电率甚至达到30%~40%。有的项目公司因为限电导致结算电量太少,发电收益已经无法弥补发电成本,出现了严重亏损的状况。
四、新能源电厂进行度电成本控制的对策建议
现代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企业全链条的成本控制,对新能源电厂而言,应该对项目全周期加强成本管理,从可研、立项、开发、设计阶段,到项目建设阶段,到项目投产运行阶段,每个环节都应落实成本管理的各项要求,具体建议如下:
(一)目开发阶段的成本控制对策
首先,新能源电厂应提高勘测数据的准确性。在前期规划阶段,通过各种技术手段预判拟开发区域的资源水平和分布。选定该区域有代表性的点树立一定高度的测风塔及安装测光设备,搜集至少1年以上的完整数据,为可研做准备。特别是南方地区,地形复杂,如果不能选择有代表性的数据点,预测数据与后期实际运行数据偏差较大,发电量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会直接导致投资失败。
其次,新能源电厂应优化项目设计方案。在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应去项目现场进行实地勘察,对风机机位、光伏组件的位置进行精细的布局,对施工道路、集电线路等进行合理设计,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占用、节约施工成本,对降低电厂整体投资成本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设计先行的理念一定要贯穿于整个项目开发期和建设期,坚决杜绝不规划、不设计,盲目建设的情况。
最后,新能源电厂应尽量争取投资项目所在地的政策支持。在项目开发阶段,积极与地方政府争取招商引资政策,争取各种税费返还,尤其对于耕地占用税和土地使用税等地方税种,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减免权,电厂可以尝试争取税费的计算不按照项目全部占地面积,而是按照风机基础占地面积或者光伏板的阴影占地面积,一般至少可以节约大概原纳税额2/3的税款。
(二)项目建设阶段的成本控制对策
一方面,新能源电厂应加强招标管理。集团化公司对各个项目使用的主要设备应进行集中采购,既有利于降低设备价格,又有利用于后续质保维护。而对于在设备采购中占比最大的主机及组件,在招标时应要求带设计方案招标,才能更好地确定机型和组件类型,适应电厂的各种参数,达到最佳发电量,实现设备的性价比最优。集团公司在对施工队伍招标时,应加强资质管理,尽量避免分包情况,否则有可能带来施工质量不可控以及工程结算时的纠纷。
另一方面,新能源电厂必须做好工程管理。控制工程建设周期,统筹安排各个施工环节,做到有序衔接。为了尽量缩短工期,可以与当地政府沟通协商,争取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让政府参与进来,负责协调建设过程中的征地等问题,以免因征地补偿价格与当地居民达不成一致意见而引起阻工,影响施工进度;同时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尽量利用有利天气开展户外作业,合理组织,减少人员怠工、设备闲置的时间;另外也要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现场管理,减少对植被、水土等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项目后期环境恢复的工作量,降低恢复成本,特别要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签证控制,要求增加的工程量必须经过适当的授权及确认,避免产生不合理的施工签证,增加施工成本。
(三)项目运行阶段的成本控制对策
首先,新能源电厂应加强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可以采用市场招标方式选择有实力的运营管理队伍,或者与有运维资质的主机、组件厂家合作,在前期谈判时,将设备采购和服务打包,以争取项目全周期最好的服务和最优的价格。
其次,新能源电厂必须进行规模化管理。对某些电厂较为集中的区域,可采用区域化管理,减少单个电厂的运维人员投入及备品备件储备,降低管理成本。
最后,新能源电厂应尽快引入互联网下的大数据运维管理。在大数据时代,对具备条件的电厂,可以实现数据远程监控,对故障点进行快速、精准的确认,同时考虑建设无人值守或者少人值守的电厂,在保证电厂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进一步有效降低管理成本。
(四)降低融资成本的成本控制对策
新能源运维方案范文3
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运维支出报告显示:仅2007年中国移动电费支出就达76亿元人民币,中国联通也高达45亿元,电费支出几乎占据了两家移动运营商80%以上的运维费用。这个数字还在随着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网络的快速扩张而迅猛增长。
据中国移动综合部的孙佰介绍,中国移动2006年保有基站约25万个,至2007年,基站数目就已达30.7万个。基站数量的激增,加大了对能源的消耗,根据中国移动内部提供的耗能分析图表显示,目前基站耗能占据73%,这其中基站主设备耗电占据51%,基站空调耗电占据46%,其他配套设备耗电3%。
可见,若想从根本上降低基站耗电,节约运营成本,只有从机房主设备和空调入手。目前,通过空调乙二醇双冷等技术已经可以充分降低空调耗能,所以,基站主设备节能成为最大的突破口,也是运营商关注的重点。
节能不能只关注基站功耗
事实上,通过对移动运营商生产需求分析,设备制造商很早就意识到基站节能对于运营商运维成本降低的重要性,目前已经出现了很多成熟产品。
由于实力和经验相当,目前各大设备商使用的节能技术和节能方案差别不大,主要集中提升基站功放能效,采用节能软件降低基站运行能耗,各类绿色洁净能源的采用(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源等)、改进基站站点设计等。
目前,这三家设备制造商的最新主打基站产品都在采用较为先进的多载波功放技术(MCPA),可以大幅度降低每载频的能耗。根据资料显示,通过采用双密度载频,S4/4/4配置的GSM基站能耗从1800W迅速降到1000W左右,能耗节省高达40%以上。据华为中国区无线Mar-keting部CTO周建国表示,目前华为已经实现在单模块内最多支持6个载频,正在四川、青海等地进行测试和商用验证。爱立信也正在开发这样的基站,据介绍,对比2载频,这种新技术将节能40%以上。
目前运营商在进行节能测试时,过多地将目光集中在单一设备功耗上,而没有从基站整体考虑能耗。“这种方式是不合理的,有些时候尽管产品功放效率较高,但如果基站的整体设计不好,很可能要达到同样的通信质量和覆盖范围,设备能耗一样很高。”爱立信无线解决方案专家章正珊表示。但好在目前,中国移动设计院已经意识到基站节能不能只关注功放,还要关注整体基站设计。
由于分布式基站4载频配置下平均能耗仅550W,基带与射频单元之间采用光纤传输,无馈线损耗,覆盖效果与传统宏基站相当,自然散热技术则省去了温控能耗,且占地面积小,安装快捷,能够广泛应用于室内覆盖、城区选址困难区域、热点覆盖等场景。由于分布式基站具有如此多的优势,中国移动已经明确表示,会进一步扩大分布式基站的应用场景,目前爱立信、华为正在内蒙古、广东、贵州、四川等地进行测试和验证。
软件节能优于硬件
降低设备的载频能够有效降低功耗,于是出现很多运维人员通过长时期观测载频使用情况,人为在“闲时”开关载频来达到节能的现象,虽然效果显著,但这样既浪费人力,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基站的应急能力。
目前各大厂商提供的节能软件改变了这种情况,让老旧基站焕发出新的节能活力。通过负载平衡能耗,在闲时将设备设定为节能状态,当话务量突增时,可以自动转化为正常状态。章正珊表示,爱立信的“PowerSaving”软件解决方案可以根据话务量的变化自动对实际需要的载频数量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基站能耗的目的,该功能可以应用于爱立信1994年后出产的所有基站产品上。而华为的绿色节能软件已经能够达到时隙开关,主要应用在华为GSM3012、3006G等主打产品上。诺基亚的NetActServiceQualityManager也有相同的功效。
对于移动运营商来说,相对于硬件的投入,软件的投入可以有效解决现有基站的节能问题,同时具有成本低,便于维护等特点,可以说是运营商最佳节能投入。另外,新能源的应用对于基站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风能和太阳能等不稳定电力源,要求基站设备能够有更强壮的生命力。具周建国介绍,目前中国移动“绿色行动计划”已经选择了爱立信和华为在内蒙古等省市,针对太阳能的基站展开测试,检验基站设备的稳定性。
网络规划与设备功耗同等重要
在整体网络规划上,专家提出了“需求-设计-研发-制造-供应链-部署-回收-需求”等闭环周期节能系统,如华为的“E2E绿色设计方案”、爱立信的LCA绿色计划等计划也都是全生命周期评估的典范。
有着丰富工程经验的章正珊认为,基站节能的重点不应放在基站技术的升级上,而是应该放在网络规划中。“一个好的网络规划,在不影响用户通话质量和减少覆盖的基础上,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基站数量。这对于运营商来说,不但可以减少初期成本投入,同时也可以减少后期维护成本。”
据专家经验估计,让一个经验丰富的网络设计专家从最初即参与整体网络规划,可以将无线站点的数量减少30%~50%。
按目前网络基站设备2.5KW(GSM、CDMA基站平均能耗)来计算,每减少一个基站,每年可以减少耗能21900度电。
但是目前运营商还没有完全认识到网络规划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重要性,曾有中国联通地方运维人员对记者抱怨:“节能减排不能光靠在后期运维上下功夫,运维能够减少的能耗很少。节能减排要从新建基站网络规划抓起。由于没有良好的规划,造成现在后期维护上能源消耗过多的现象还很多。”
在中国移动“绿色行动计划”重点工作矩阵图中,可以看出他们并没有将网络规划作为降低能耗的主要领域。业内专家解释说,由于这种方式的可实施难度大,投入规划成本大等问题,还是需要市场的考验。
向无空调基站挑战
据统计,温度从24度上调到28度时,基站节能效果将提高3%~8%。但是在目前的基站内,都有最高温度上限的设置,不能轻易调高基站温度。
中国移动绿色行动计划负责人秦光泽对记者表示,现在的基站设备已经能够适应普通的高温运行,之所以设定基站顶限温度——25℃,主要是考虑不影响基站内蓄电池的寿命,蓄电池在高温下不能正常运行,如遇断电等情况,会对网络安全运行带来威胁。
目前产业链各方正在行动,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移动也和有关厂商联系,试图研发出小型冷冻设备,将基站中的设备保护起来,这样就可以将基站内空调取消,来达到最大节能的目的。
新能源运维方案范文4
近年来,陕汽控股积极推动以服务型制造战略为导向的自主创新,改变过去粗放的、以制造为主的经营模式,大力实施转型升级,取得了发展的新突破。2014年,陕汽不断谋变,在深化自主创新的同时加速战略落地。8月5日上午,陕汽控股董事长方红卫在汽车工程研究院召开座谈会,就技术创新体系、创新思维等与研发团队进行深入探讨;9月5日,在陕汽召开的陕西省国资委系统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进会上方红卫董事长指出,管理和经营模式创新已经成为当代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源头活水,为推动创新战略在企业的落实夯实了基础。在强化自主创新方面,陕汽控股正积极在商用汽车行业寻找新定位,创新体系日趋完善,企业作为创新主体释放出强大的创造活力,必将结出丰硕成果。
贴心服务的“天行健”车联网
在客户使用车辆的过程中,陕汽充分发挥“主动预防与快速响应并重的贴心服务体系”优势,利用多种移动增值服务和互动服务为用户提供运营过程中的贴身保姆式关爱。通过“天行健”车联网服务系统,及时、有效地处理车辆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维护、保养、修理、智能配货、油耗管理、路况信息反馈等事宜;借助呼叫中心、服务专家、健康热线等业务管理平台,服务能力完成转型,用户服务更加快捷便利;凭借服务站、配送中心、配件直营店和配件经销商四位一体的服务配件网络,让客户一站式的享受最优的售后服务。“天行健”是2011年陕汽在重卡行业首家的车联网服务系统,该系统由车载智能终端、管理网站、呼叫中心三大子系统组成,集成智能化、电子化、信息化等领先科技,为用户提供车队精细管理、行驶记录、GPS定位等10大类168种移动增值服务和互动服务。运行三年来,入网车辆超过3.5万台,赢得了客户青睐。在陕汽,这只是企业从“产品中心型”升级为“客户中心型”谋变的一步棋。
陕汽的目标是为客户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今年6月8日,湖北欧阳华俊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的马经理长吁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落在了肚子里。得益于陕汽“天行健”系统的定位追踪服务,襄阳车主李师傅价值几十万的被盗车辆经警方跨省追踪被成功追回。“多亏了陕汽天行健,不然可是几十万的损失呀,以后一定向用户大力推广天行健产品。”李师傅在感谢陕汽“天行健”系统时无不感叹。而内蒙古华准集团旗下的华准开元物流公司最近则是喜事连连。根据该公司实际情况,陕汽天行健对其现有工作流程进行了优化改进,项目上线后,华准领导不无惊喜地发现,信息化系统给公司带来了巨变,解决了在管理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为公司整体节约了不少成本,突显了物流管理的创新性和科技性,目前,当地已将华准公司列为物流重点扶持企业,给予了一定的政策支持,并将该公司作为地方物流运输信息化管理示范点来向其他企业推广。
自主创新 转型发展
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市场形势瞬息万变,重卡企业群雄逐鹿,竞争趋于白热化的背景下,陕汽依然能保持自身的竞争力,纵观发展之路,以自主创新谋求转型发展十分关键。2009年下半年,陕汽正式将“服务型制造”确立为发展战略,开始探索新时期转型升级的路子。“我们确立的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型,就是要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新空间,引领企业顺利度过转型期。就其本质而言,转型就是让我们的企业从产品中心型转变成客户中心型;转型就是让制造能力在更大的平台上释放价值;转型就是让我们狭小的业务空间扩大为为客户全面提供服务的大平台……”陕汽控股董事长方红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在制造板块布局已经基本完成的情况下,陕汽积极打造后市场业务板块,使其成为集团新的增长点和利润来源,实现了企业的战略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当前,陕汽后市场服务平台已建立,融资租赁、保险经纪、四方物流、车联网等新兴业务正在全面推进。
2014年,陕汽进一步加大业务拓展力度,研究并孵化包括经营性租赁、二手车、卡车俱乐部等整体解决方案在内的新的增值服务产品。同时,将服务产品全面融入营销体系,建立服务业与传统业务的协同发展机制。完成整车物流、供应商物流、配件物流业务的整合,在售后服务领域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不久前,陕汽与陕煤集团、榆林能源集团三方共同出资成立陕西广通绿色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启动陕西省煤炭绿色运输通道,承担陕西省北煤南运的重要任务。在这一全新的物流模式中,陕汽不仅仅是LNG车辆的提供商,更重要的是依靠自身在车辆、物流、配件、金融等方面的优势,提供一揽子整体解决方案,打造全新的低成本煤炭物流平台,构建绿色无污染、集约化、智能化的物流通道,为推动陕西乃至西部绿色物流运输及产业协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然而,方红卫并不满足于此,如何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基业常兴是他常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他认为首先要做到使产品满足于市场与客户的需求,而这取决于研发团队的科技创新能力。目前,陕汽以市场需求和标准法规提升为牵引,累计投入资金近30亿元,推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陕汽已构建起了以自身为主体,高校、科研机构、专业设计公司、供应商、产业技术联盟、海外研发机构、政府等多方协同的生态化研发体系。“从单一产品到整体产业链创新,陕汽已建立起独具特色的‘产品与技术战略、应用型技术研究、产品平台建设与应用工程’四维科技创新体制。”方红卫董事长高兴地向记者介绍说。
经了解,在服务型制造战略的推动下,陕汽转变研发理念,从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并关注产品全生命周期及客户运营全过程。如今,陕汽拥有5个整车研发中心,10余个专用车及零部件研究机构。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技术中心、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依托这些高端平台,陕汽自主研发突破了整车轻量化、高效节油等行业壁垒,逐步担当起引领行业标准的责任。近几年,所承担科技项目获国家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十余项,获国家授权专利485项,主持、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7项。
技术占领先机 成熟稳健运营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以及环境问题已越来越突出。无论是经济可持续发展还是生态保护,都要求更多地采用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在交通运输领域,尤其是重型卡车上大力推广清洁能源,降低石油消耗,减少排放污染,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上世纪90年代,陕汽开始了新能源领域的探索,经过多年发展,新能源产业由幼苗长成了参天大树。陕汽先后荣获“全球绿色财富(中国)影响力100强”、“中国绿色新能源重卡自主创新领先品牌”、“中国绿色新能源重卡公众满意最佳典范品牌”。
早在1999年,陕汽就联合国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开始了柴油、天然气双燃料、CNG、LNG试验与研究,开发出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城市环保客车、CNG重型牵引车、LNG重型载货车等多项技术。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倡导者和领导者,陕汽是国内首家承担国家863计划关于重型LNG商用车产品开发项目的企业,技术积累十余年,荣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国内首个“重卡新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实验室”,在绿色新能源重卡领域的研发实力和提供的成熟运营解决方案在行业首屈一指,市场占有率40%以上。
在2009年,陕汽已经联合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成立“重卡新能源研究开发与应用实验室”,进行新能源汽车项目研究,成为国内唯一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和重卡新能源科研生产基地,并于同年在上海重卡行业内的第一个宣言――《2009陕汽重卡绿色宣言》,使之成为国内卡车领域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
目前,陕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新能源汽车研发成果,掌握了天然气重卡的核心技术,形成以CNG(压缩天然气)、LNG(液化天然气)天然气产品为基础,逐步开发完善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甲醇、二甲醚等新能源汽车的新能源产品格局。公司开发研制的新型环保渣土车、LNG客车、纯电动客车、专用校车、微型纯电动车以及冷藏车、洒水车、道路清扫车等新能源汽车产品纷纷亮相。其中,天然气重卡产品已涵盖牵引车、载货车、自卸车、混凝土搅拌车、非公路矿用车等,续驶里程从200~300公里增至2070公里,其拥有的38项专利技术填补了我国天然气重卡产品空白,并远销国外市场。
2012年,陕汽被确定为首批陕西省低碳试点单位。作为国家863新能源项目的重点承担企业,陕汽欧舒特公司在大客车及底盘方面,以CNG、LNG、混合动力、电动客车底盘为基础研发具有实用意义的多种动力客车,特别是CNG、LNG发动机中短途旅游、客运客车。研发10米到18米的大型城市客车,以天然气城市客车为亮点拓展城市客车市场;研发12米混合动力大客车、12米纯电动大客车,并继续加快并联式混合动力车的研发工作,建立新能源车辆的技术平台,掌握核心技术,开发新能源的公交整车。同时在微型电动车及车桥方面,继续加大微型电动车车型种类的研发试制,丰富产品系列。
2013年,陕汽天然气重卡继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全年销量突破1.2万辆。与此同时,国内首款LNG非公路矿用自卸车及混合动力重卡――油电混合压缩式垃圾车、二甲醚环卫车研制成功,开辟了重卡新能源运营的新模式。此外,陕汽在电动商用车以及客车产品方面也取得了新的突破,电动码头低速牵引车、混合动力城市清运车、二甲醚汽车等绿色环保商用车产品已研发试制。
2014年上半年,陕汽天然气重卡市场份额达到46%以上,连续六年领跑行业第一。这是陕汽多年来致力于绿色发展的结果。
产业链合 行业领航低碳
当前,由生产制造商向服务供应商转型的陕汽依托领先行业的新能源产品及天行健、融资租赁等后市场服务的新业务板块,成功打造了“天然气车全面运输整体解决方案”,“陕西省煤炭绿色运输新商业模式”。
2014年6月6日,“陕西省政府煤炭绿色物流工程加盟大会”在陕西省煤炭物流集中地咸阳彬县隆重举行。陕汽控股、陕煤集团、榆能集团、彬煤公司等实现资源融合,以“北煤南运”为切入点,创新绿色物流模式。陕汽控股总经理袁宏明表示,近年来,陕汽为国家、为地方、为民生提供了更多环保的车辆,也为用户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收益。同时,陕汽除了为用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外,还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整体解决方案。
针对陕汽发展新能源汽车,陕汽控股董事长方红卫表示,天然气汽车的使用推广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陕汽顺应国家节能减排、产业升级的大趋势,坚定不移地推进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程度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依靠在节能与新能源领域的技术领先优势,按照市政建设领域对车辆使用的低碳环保要求,陕汽成功开发出了全系列新能源商用车辆,完全能够满足市政建设领域对车辆的要求。方红卫表示,作为陕西装备制造业的龙头企业,陕汽将以一流的产品和一流的服务助力各地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推动我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为建设三强一富一美陕西及西部开发贡献力量。
新能源运维方案范文5
关键词:电动汽车;云计算;数据中心;远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U46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57X(2020)23-0194-02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产业也逐步由封闭走向开放,汽车行业成为了跨学科的综合性创新技术前沿之一。在上述背景下,设计一种基于云平台的新能源汽车设备信息管理系统来服务汽车的运营维护等整个生命周期成为了汽车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1]。云平台可以支持将车辆在运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数据,通过智能车载终端系统来上传到云端平台上,然后经过平台的分析和处理将其可视化,为用户、监管部门等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从而方便汽车的节能、诊断等运行状态监测和预警,方便用户的同时对汽车的运维也大有帮助。
1云平台在新能源汽车设备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新能源汽车设备信息管理所利用的云平台,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功能:
首先,数据解析功能。该功能主要是指云平台按照车载终端采用的传输协议将汽车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项数据上传至云平台以后,云平台再将对应的数据包进行解析,将数据变成可读的真实数据。
第二,数据预处理功能。由于新能源汽车在运行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是时刻变化的,在5G没有全面铺开之前,一些实时监测的数据,由于网络不稳定的问题,无法做到实时的采集和上传,很容易造成数据库的缺失甚至错误,所以云平台必须可以自主的剔除一些無效数据,确保在接收到了车辆所传输的数据以后,能够及时的整合保障数据的准确性和基本完整性。
第三,数据库管理功能。该功能主要是指车载信息采集系统和云平台互联以后,采集系统可以向云平台不断的传输数据,但随着数据的不断传输,很多实时数据会变成历史数据。数据库中存储了大量的数据以后,为了便于调用,云平台必须具有数据的管理功能,例如可以将历史数据和产生的实时数据做出明确的区分,保证数据的时效性[2]。
第四,提供操作接口。云平台主要是为管理平台提供数据查询接口,将查询到的数据作出列表导出,从而实现针对车辆信息的编辑功能。除此之外,还应该提供指令给转发接口,将云平台所存储的数据信息传输是更高级的国家平台,实现车辆的设备信息反馈其转发功能。
第五,云平台扩展接口功能。为了使云平台的代码可移植性更强,技术人员应该在云平台的系统架构前期预设扩展接口和数据库调用模块。鉴于新能源汽车的设备数据采集及监测是远程服务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在开发大数据平台过程中,需要在远程监测数据的基础上添加一些并行系统和功能扩展模块。作为应用系统的主体,云平台通过大量扩展接口可以使底层代码的利用率更高,降低新平台的开发周期。
2云平台的开发系统
云平台的开发主要是基于Linux系统,这是一套免费的开源操作系统,它的优点主要是在于可以监测数据的流向和运算过程,具有着较高的安全性,可以保护信息不被泄露[3]。并且对于云平台来说,也需要虚拟化技术的支持来共享资源集群系统。目前较为成熟的云平台所采用的虚拟化软件都是基于Linux系统作为内核来开发的,具有着极强的优越性。除此之外,由于云平台的主要功能在于实时接收上传的车辆监测数据,并将数据处理以后再发送给远程终端,所以访问量十分巨大,传统的单体结构服务器并不能满足云平台的工作要求,所以为了解决算力不足的问题,还应该采用分布式的服务器集群架构。
鉴于当前的云平台所采用的数据库,主要是存储历史数据和车辆运行过程中的实时数据,所以为了更好的完成数据的管理,可以运用关系型数据库来管理系统,首先将数据来进行人为的分类,然后再将分类完成的数据存储在不同的表单当中,这样就可以满足灵活性的同时保证查询的速度。
3平台的分子系统设计
云平台的总体设计主要是基于层次化的设计模式,将具体的设计由低到高分为如下4层:设备连接层、云计算平台层、大数据平台层、应用服务层。不同层的主要功能分别如下:
首先,设备连接层。设备连接层主要是指新能源汽车的设备状态,通过车载终端采集系统首先进行感知,然后采集数据,再将汽车的行车数据与汽车所处的环境数据进行融合,然后加密处理以后,传输到云平台的数据中心。设备连接层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本身、智能数据采集的终端及其他的外围模块,主要包括卫星定位模块、CAN模块、无线通讯模块和图像处理模块,上述几大模块主要是负责为车辆进行定位,同时判断车辆所处的运行状态和周围环境的相关信息。可以看出,设备连接层要求在与云平台进行连接时保证可靠稳定,同时保证数据可以进行双向互通。
其次,计算层。计算层主要是通过虚拟化的技术将存储资源和计算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从而为底层的物理资源提供高效率的支撑,也可以为大数据平台提供运行环境。
再次,大数据平台层。大数据平台从主要负责整个系统的数据分析,主要是利用大数据组件来保持新能源汽车的不同终端和不同格式的数据处理及实时接入。底层云平台所提供的资源调度管理和运行环境以及开源的操作系统,为大数据平台层提供了足够的框架。通常情况下,采用spark、storm等技术来进行数据的高效管理,主要是实现新能源汽车数据的批量实时处理和高效的分析调用。
最后,用户服务层。用户服务层主要是从新能源汽车的成本利益出發,保证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监管和回收等全过程的生命周期在可控范围,通过解决行业的痛点实现用户服务的目的。一般情况下,用户服务层包括新能源汽车的故障诊断、远程实时监控及其他的个性化服务。
4基于云平台的新能源汽车设备信息管理应用系统
4.1云平台架构
云平台的架构主要基于OpenShift及OpenStack,数据存储系统主要基于OpenStackSwift,通常存储系统都是采用普通服务器构建冗余对象存储集群的对象系统,这种系统是最贴近云存储概念的[4]。例如,百度云盘、华为云盘等就是采用该技术构建的。云平台架构提供一套完整的分布式对象存储系统,部署在服务器上并且提供移动客户端和桌面的接入。OpenStackSwift采用分布式技术和简洁的架构,所以相对于传统的存储方式更加适用于当前的云平台建设,尤其是对于海量的非结构化数据和多数据、多地域中心的超高并行访问来说,更是十分适合。
4.2大数据平台架构
汽车前端通过运营商的网络来采集数据,再将数据传递给云平台的数据中心做出数据存储,大数据平台架构主要是采用当前主流的Hadoop开源技术设计,利用slave节点作为整个平台的从节点,采用Master节点作为平台的主节点通过AmbariServer进行大数据平台管理,而且每一个节点都安装了AmbariAgent智能服务,这一服务通过心跳连接信号与AmbariServer连接来监测大数据平台的运行状态及传递各项命令。
4.3具体应用
应用该平台可以实现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汽车的位置、行车轨迹监测及远程状态故障诊断等。信息管理应用系统不仅可以获取汽车的故障码来诊断和上报车辆的故障,同时还可以利用汽车的历史故障数据来对汽车未来的故障做出提前预测,为车主提供及时的维护保养建议。设备信息管理系统还可以分析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根据采集到的驾驶轨迹和道路的各项标识,及时纠正驾驶员的错误路线。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车主、维保人员及车辆信息的集中管理,为政府的监管和汽车行业的运营提供决策依据,在数据的管理方面可以做到互通有无。车主和维保人员可以通过手机APP或登录电脑端来及时查询车辆的运行状况和各项故障,也可以设置短信来进行接收数据中心发送的各项指标数据。在数据的展示上,主要是利用折线图或柱状图等数据,可视化系数来完美的呈现出整车的运行状况和运行轨迹,为车主和云平台的工作人员提供指导。
新能源运维方案范文6
华为将逆变器作为进入新能源领域的切入口。从力推“组串式逆变器”,到推广以逆变器为核心,加入监控系统、通信系统和云计算中心的智能光伏系统解决方案。差异化竞争让其取得了不俗业绩,有华为高管甚至表示,“华为今年肯定第一”。但环境在变,竞争对手已经将华为视为重点盯防对象,推出一系列应对措施,华为的进阶之路,将面临更大的压力。
差异化的捷径
华为的逆变器业务始于自身的通信电源。华为的电源业务随通信主业发展,人数一度超千人。2001年,华为为“聚焦主业”,将这块业务卖给了美国艾默生电气公司。到2008年竞业协议到期,华为网络能源业务才转向外部市场,2010年,逆变器业务独立出来,成为网络能源部三大板块之一。
华为只销售非主流的组串式逆变器。行业绝对主流是集中式逆变器,集中式逆变器规模大,单瓦价格低,在全球是绝对市场主流。传统观点认为,集中式适合大型地面电站,组串式适用于分布式光伏电站,而国内由于各种制约条件,分布式发展并不理想。
不止一位业内人士认为,华为只销售组串式逆变器好处多多。首先,华为做集中式逆变器很难超越阳光电源,还不如扬长避短推广组串式。其次,华为突破常理出牌,又有华为品牌背书,行业关注度一下子起来,非常有利于开拓市场。第三,集中式价格战惨烈,销售组串式,可以避开高强度价格竞争。
这两年内,华为很重要的一个工作是市场调研,并将结果反映到产品中。华为逆变器寻找“市场痛点”,改进后又形成了差异化优势。
据了解,与行业内普遍采用直销方式不同,华为绝大多数的销售通过商完成。华为解释说,这种方式可以弥补华为销售力量不足。
但在外界看来,这一模式一是通过利益分享,可以借助商资源,更快开拓市场;二是华为可以从商那里及时收回资金,规避了行业的长账期风险。而商为开拓市场,可以与开发商灵活商定账期。
得益于华为的进入,组串式逆变器的接受度在提高。2014年,近半的逆变器用户考虑在1兆瓦以上的光伏电站采用组串式逆变器。2013年这一比例仅为17%。
从2014年开始,华为淡化逆变器概念,推广智能光伏解决方案。这一整体解决方案,以逆变器为核心,配套监控设备、通信设备、云计算中心,远程精准监测光伏部件的运行情况,可以大大提高光伏运维效率。
2009年,财政部、能源局联手推“金太阳”工程,国内光伏电站规模化起步。2013年光伏上网标杆电价出台,光伏电站发展渐趋有序。国内光伏电站普遍运行才数年时间,而电站生命周期长达25年,光伏运维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业内普遍认为,将逆变器与运维结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华为淡化逆变器,主推智能光伏解决方案,相对传统逆变器厂家卖逆变器,又形成了差异化竞争。
得益于差异化,华为逆变器业务快速增长,2013年实现出货量1吉瓦,2014年出货量4吉瓦,华为方面透露,2015年的计划是8吉瓦。
不遗余力营销
不管主动或被动,华为总是处于话题之中。当然,华为的品牌效应,加上其不走寻常路的做法,本身就容易招致关注。
2013年,华为宣布实现出货量1吉瓦,就引起行业的一片质疑。但到了2015年1月,华为公布当年的出货量,并称自己已然高出阳光电源公司5个百分点,成为中国第一。
这一次引起了阳光电源的反弹。阳光电源为此公告,强调尚没有行业主管部门及第三方研究机构对国内逆变器市场进行排名,并公布自己去年的销售量,超过华为公布的量。
4月份,一家光伏行业网站的逆变器20强排名榜单,又将华为和阳光电源拉入到话题中去。在这份逆变器榜单中,华为和阳光电源并列第一。
这个榜单在业内成为笑谈,因为这份榜单上逆变器厂商的总出货量,远超能源局公布的光伏装机量。
市场研究机构IHS的报告最终平息了阳光电源、华为谁是第一的口水战。据悉,在IHS的排名前夕,阳光电源和华为都提交出货清单,后来下调了华为的出货量。
华为一名负责媒体关系的负责人解释,2013年的情况,是因为华为不想参与排名,没有提交出货清单。第二年是因为统计口径不一样。IHS是将逆变器已经安装、或进入开发商库房才视为出货量,华为是将逆变器出华为仓库视为出货量。有一部分逆变器还在路上。
华为推广组串式逆变器,是以集中式替代者的姿态出现。这对传统观点形成了挑战,在行业内部,组串式与集中式孰优孰劣,已经成为热门话题,正反方都有一系列的论据。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的功能并不稀奇,业内早已经有类似的供应商。但是华为首先提出这个概念,“风头全被华为抢走了。”
在中电投黄河水电公司下属的光伏电站,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还配套了无人机巡检,华为又据此推出了“0-touch”理念。华为的一家竞争对手感叹,华为的产品是不错,但华为的强大是包括包装能力、营销能力的综合竞争力。
压力来自对手
随着销售量的扩大,华为必须在规模与效益上做一个平衡。业内传言,华为采用低价的激进销售策略来拓展市场。不过,有光伏电站开发商说,华为逆变器目前的价格,与行业平均水平相当。
有资料显示,2015年一季度,逆变器价格继续出现下滑。一季度,国内集中式逆变器每瓦单价在0.20元人民币-0.28元人民币之间,而组串式逆变器的每瓦单价在0.40元人民币-0.50元人民币不等。
逆变器行业正在进行价格战,行业面临洗牌,华为也面临着价格下降的压力。从2012年开始,逆变器就处于价格下降通道,两年多时间,集中式逆变器每瓦价格跌去了70%,而且还在下降。
华为的竞争对手也正缓过神来。从5月底开始,短短一个多月,阳光电源就连续与东方日升、林洋新能源、原南车株洲所、江苏旷达四家光伏电站开发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对方保证优先使用阳光电源的逆变器产品。
阳光电源也在加大自己的组串式逆变器推广,还相继与阿里云、鉴衡认证中心合作,推广自己的光伏系统解决方案。阳光电源宣称,自己是亚洲最大的光伏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
价格的压力、竞争对手的贴身缠斗和更高的销量目标,华为在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外界甚至有观点认为,华为在逆变器业务上投入巨大,如果不能尽快实现盈利,整个产品线都存在被华为内部淘汰的风险。
华为智能光伏解决方案一位高管否认了这一观点。该人士称,华为不追求短期利润,首先是寻求做大规模,成为领军者。他认为,逆变器行业价格战是过渡现象,随着产业集中度提高,前几名的几大公司会享受到较好的利润率。“华为在电信设备上就是这么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