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产品销售制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产品销售制度范文1
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的免税农产品收购发票金额可按规定的扣除率计算抵扣进项税额,农副产品收购发票的开据和使用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农民销售自产的农副产品,由收购企业开具的农产品收购发票,第二种是:非农户企业、农场、林场、开发公司销售自产农产品或经过对农产品生间加工后销售农产品使用的货物销售发票。农民销售自产农产品,是享受免税政策的,又是可以抵扣增值税的应税项目,由于农产品收购发票是由企业开据的,一些收购农产品的企业利用农产品收购发票偷漏增值税,虚开代开农产品收购发票,更有一些不法分子制造销售假的农产品销售发票,以谋取个人私利,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流失,这也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规范、监管农产品收购发票的使用已经成为增值税管理中我们巫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完辱农产品箱德发票的管理,区别两种发票的性质
一个农产品加工企业他既是免税农产品的采购者也是销售再加工农产品的销售者,农产品采购的发票是可以抵扣计算增值税进项税额的,经过加工后的农产品的销售是应税产品,是要交纳增值税销项税的,那么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行填开农产品采购发票他的随意性非常大会出现如下问题: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开据发票过程中存在一处收购数家或数十家产品只开一张发票的现象,并且多为现金交易,收购业务的真实性难以核对也为虚开代开收购发票提供极大的可能,也给税务部门的日常管理及调查取证工作增加了难度,由于农产品收购企业手中持有发票,一些企业利用现行增值税进项、销项相抵的特点,采取提前或滞后的方式调节当期应税额,人为调整税款以达到少交税或不交税的目的,有些企业采取少购多开增加企业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使企业成本加大逃避企业所得税的征缴,有些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高开收购农产品价格,虚开农产品采购发票,使企业虚赠产量、加大出口销售额,以达到骗取国家出口退税的目的。把农产品收购发票交给企业自己管理很难能做到公平税负以法纳税,这如同法官给自己判案,缺少的是监管。
2.分析农产品收购发票存在问题的原因
农产品生产范围大而又零散,他的价格浮动也大,农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这给农产品收购企业虚开代开发票有了可乘之机,还有些企业在购进农产品时人为地低价高开,给税务部门的监管造成了很大困难,税务部门在稽查企业账载购入农产品数量、价格时由于人手少也无法一一查对库存原材料的数量和金额,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我国现行税收的漏洞和税制的不完善,在工作中我们也发现有些不法分子利用假的自产木材林产品发票进行销售活动,使一些正常加工经营木材的一般纳税人企业,在购入农产品木材发票入帐问题上很难处理,他们通过电话比对认证,甚至出差到发票开出地稽核发票的真伪。究其原因是我国农产品收购发票的管理游离了我国增值税的征管范围,目前税务部门没有认证比对农产品销售发票的程序和系统,笔者认为既然农产品销售发票是增值税应税项目,并可抵扣计算增值税的进项税,建议税务部门尽快开通农产品销售发票认证比对系统,做到与增值税发票一样进入国家金税工程,就是暂时不能开通农产品销售发票认证比对系统,也要在农产品发票防伪上多下点功夫,让不法分子没有可乘之机。
3.改革企业农产品收购发票使用方法。加强税收征管
农产品销售制度范文2
关键词:农产品 电子商务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速度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通过计算机等现代科技足不出户进行商业活动。作为新兴商业模式的电子商务正好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它冲击传统商业模式的同时也悄然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当人们惊叹电商淘宝创下单日销售额191亿的记录时,越来越多的电商将触角伸向了人们生活所需产品的各个方面。然而,与零售电商如火如荼的发展相比,电子商务模式在农产品销售上的应用却显得不尽如人意。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关系到9亿多农民切身利益和国家未来发展的大事。在新形势下,运用好电子商务模式,为解决农产品销售中“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大意义。
二、农产品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由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每年都有所增加,这就使得更多的剩余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同时,农产品具有集中上市和不易常温存放的生产特点和生物特性。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低下的营销能力和物流效率就成为了现阶段农产品销售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营销、物流方面产生的问题有:
1.农民掌握的信息数量少,且常常带有盲目性和滞后性。生产种类和销售渠道往往参考邻居或熟人的推荐以及过去的销售情况。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信息无法共享,进而往往造成产销脱节的情况。这样既不利于销售也容易使物流环节过多,增加流通和交易的成本。2.农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于电子商务这一新兴商业模式接受度低,这其中的原因包括计算机还没有完全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得到普及应用,农民对于虚拟的交易形式缺乏了解,同时信用机制和配套的银行交易服务还没有跟上。3.技术意识缺乏表现在很多方面,(1) 农产品没有特色,品种单调、重复、老化。现如今人们对质量、健康、安全的重视,使得一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逐渐成为新兴宠儿。市场上常常出现绿色产品价格高涨,而一些普通农产品却难卖的局面。(2) 物流冷藏技术落后,不重视果蔬等农产品产后环节的处理(如分级、清洗、预冷、冷藏运输等)多数农产品销售时仍处于其原始状态。4.农户常常在市场上单打独斗,组织程度低。由于个人财力、精力、能力的不足,难以在市场上形成有力的竞争。农户之间难以形成一致意见,他们互相杀价,最后导致利润大部分被层层中间商取得。5.销售态度过于被动,不利于占领市场有利先机。农户多数是小规模生产,他们常常被动的等待商贩上门收购。农户常常缺乏市场信息,削弱了与中间商谈判议价的筹码。6.生产供应销售过程中的不确定风险。农产品的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旱涝、低温、病虫害、疫情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农产品的减产甚至绝产。同时,随着“跨地区,大流通”格局的逐渐确立,极端恶劣天气,石油价格的波动,路桥费过高等因素。都会增加农产品销售的难度。另外,信用风险也是制约农产品销售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得到了大力地推广,这种模式本有利于保障农产品的销路,降低农产品滞销的风险,但在实际过程中,农户不遵守协议擅自销售农产品或企业仰仗自己强势地位压低收购价格的事件时有发生。7.物流成本过高:由于我国物流业刚刚起步,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各方面的相关制度很不完善, (1) 国家指定政策为农产品开辟“绿色通道”,对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输销售等环节给以一定的补贴,但多处没有落实到实处。(2) 税收方面,重复征税现象严重,周转次数多,票据使用繁杂。
三、我国改善营销能力和物流效率低下的途径
1.增加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知。建立电子商务平台,逐渐让农民了解这一新型模式,加强宣传力度,切实落实到行动中。例如,特别是基层级政府机构,对所在区域内的产品信息进行登记,然后及时到相应的商务平台上,达到资源的共享。或是为一些在当地有影响力的种植农户或企业寻找买主卖主,促成合作,赢得效益。在面对身边成功案例的背景下,对农民进行简单培训,使其了解必要的电脑知识和网络、金融安全常识即可。这样更利于农户接受并参与电子商务活动。2.考虑到一些地区没有电脑,不具备计算机等基础设施,政府应建设农业推广站。运用网络,可以组织农民上网了解农产品发展现状和未来行情。3.(1) 科技的应用和提高。对于农产品的生产应该积极运用科技,种植“名优特”农产品。邀请经验农民进行介绍,或组织学习相关视频,与科研所合作等。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品种,积极研发新品种。看重农产品的品质、品牌以及标准化程度。这样对农产品的销售都是极为有利的。(2) 冷藏技术的落后成为现如今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瓶颈。大力推广冷藏集装箱的使用,重视蔬菜采后处理的各个环节。形成一条“冷链”即采用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等一系列环节。由于处理得当,美国在蔬菜加工运输环节的损耗率仅为1%到2%。而据资料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存储等环节上损失率在20%到30%。4.农民应克服各自生产各自销售的弊端,建立公益性的农产品运销合作组织,用于指导农产品运输和销售。用团体的力量进行谈判和交易使得利益最大化。5.建立新型销售模式,形成以超市为核心的供应链。这其中,“农超对接”模式使得农民和超市都减少了中间商的环节,从而增加了利润。家乐福、沃尔玛、京客隆都已成功运用。但同时,“农超对接”过程中,也要尽快解决产后物流对接,农户无法开具增值税发票等问题。6.风险的预防:提高农民的风险防范的意识,购买适当的农业保险可以在突发状况来临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在信用风险方面,强化合同的作用和约束力,明确细则,对违约后的双方责任明确划分。对于网络交易的农户和公司来说,有必要建立的信用累计制度。一旦双方有出现违约的情况,不仅要追究其法律责任,还要使其影响到各自今后的签约率。另外,政府运用经济杠杆对市场进行干预,缓解价格波动。同时风险的化解还可以对有条件的农民,介绍购买金融期货,期货和现货价格可以进行有效对冲。减少价格带来的风险。7.各级有关政府切实落实国家政策,将国家补贴落到实处。国家应尽快制定有关政策,减少对物流业的重复征税,为第三方发展专业物流提供制度保障。对运输农产品的车辆,运输费用给予适当减免。
参考文献:
[1]涂同明 涂俊一 杜凤珍 《农产品电子商务》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7
[2]张志乔 《生鲜农产品营销与物流》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6
[3]张洪涛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对策建议 信息化建设 2010(02)
[4]涂毅 农产品网络营销基本知识来源 致富天下 2011 (10)
农产品销售制度范文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按照“标准化生产创品牌、基地准出保质量、市场准入促管理、体系建设强基础”的思路,以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以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为依据,狠抓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监管,确保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工作目标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从产前指导、产中监控、产后检测三方面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覆盖。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水果、食用菌、茶叶农药残留和重金属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水产品禁用物质和药物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97%以上;畜禽产品“瘦肉精”等禁用物质和兽药残留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生鲜乳和禽蛋产品中的三聚氰胺监测合格率达到100%。
三、主要措施
(一)突出宣传教育,深化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有效监管重要性认识。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纳入“六五”普法规划,纳入阳光工程培训计划,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和培训力度,采取各种生动有效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社会知晓度,增强广大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管理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大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不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生产、经营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行为。禁止国家规定的23种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在种植业产品上的使用;禁止国家规定的限用农药在对应经济作物上的使用;禁止“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物质在畜禽产品上使用;禁止“孔雀石绿”等禁用药物在水产品上的使用;禁止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收购、运输中使用违禁药物或者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引导农产品生产者严格按照国家有关农业投入品使用规定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投入品监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监测发现的不合格农产品追溯率达到100%。农产品量安全投诉受理率、执法查处率均达到100%。
(三)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以建立完善我市主导产业柑桔、蔬菜、茶叶、畜禽、水产品标准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以主导产业为主,制定完善标准化发展规划,标准化生产要有龙头企业或以农业经济合作社组织带动,依靠他们将标准及质量控制措施落实到生产各个环节。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加工、经营的农产品,实行以“四有”(即:有标准化生产记录;有检验检疫合格证;有包装标识,鲜活畜禽、水产品除外;有《农产品产地证明》)为主要内容的产地准出制度。
(四)做好农产品质量认证与安全管理工作。一要抓好产品认证,面向我市具有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和农业加工品,提高农业主导产业的认证覆盖率;重点引导和帮助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认证,扩大“三品”产业规模。二要加大对认证产品在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引导建立以绿色食品为主体的“三品”市场体系,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示范基地。三要创新监管,确保认证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重点要加强对已获证“三品”的证后监管,包括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及添加剂的使用以及质量抽检等。四要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的复查换证、绿色食品续展、有机食品的保持认证工作。
(五)加大农产品质量监管力度。一是全面开展农产品检查,确保农产品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残留控制在目标以内。继续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工作,进一步加大对重点农产品农药残留的监测力度;开展标准园创建工作,完善标准园产品农药残留监测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规范用药行为。组织对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经常性检查,重点检查生产中是否有使用禁限用农药的情况、是否有生产技术规程和田间使用农药记录、是否建立产地准出制度。大力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大安全用药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整合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鼓励使用低毒和生物农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和督查。重点查处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按法定要求建立生产记录(档案)和生产经营不合格产品的行为;应当包装、标识的农产品不按规定包装、标识的行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各大超市未按照规定建立检测机构或委托合法检测机构对入场农产品进行检验的违法行为;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六)严格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一是督导各类农产品销售市场严格查验食用农产品入市的四项条件证明材料(农产品产地证明和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农业“三品”的有效证书和一年内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与农产品市场签订的已明确质量安全责任条款的购销合同;进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合格证明,具备其中任一项条件的,允许入市销售;不具备其中任一项条件的,经检测合格后方可入市销售,违者依法查处。二是督导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固定摊贩和流动商户的经营者身份信息档案;与固定摊贩和流动商户签订质量安全经营责任书,并督促其建立进销货台帐;对经营户进行经常性的质量安全教育。三是督导农产品销售市场建立进货登记制度;对进入市场内销售的农产品实行“逢进必检”,及时公示检测结果。四是要加强对市场销售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抽查和市场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依法查处,确保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七)推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登记制度。实现农产品生产记录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踪、质量安全责任可追究。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及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农产品销售者在采购农产品时应当索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明,并向购买者出示有关农产品质量的证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等农产品销售企业要建立进货销货登记制度。
(八)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组织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及超市专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市场要配备农产品农药残留速测仪,对生产、经销的农产品进行检测。
(九)严格监督检查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负责对生产中或者市场上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监督检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中,可以对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进行现场检查,调查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情况,查阅、复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记录和其他资料。对未按规定开展检测和公示的农产品销售者给予处罚。对经检测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有权查封、扣押。对造成危害或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责任。
四、重点活动安排
(一)农业投入品质量监督抽查。3-10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农资质量抽查活动,重点抽查用于农产品生产的种子、农药、肥料、兽药、渔药、饲料,及时公布监督抽查和案件查处结果。
(二)农药市场专项检查。结合省农业厅农药市场监督抽查活动,在7-9月农药销售旺季,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农药市场专项检查行动,以农药批发市场为重点,至少抽查1/10农药经销门店,检查内容重点为农药标签是否合格、农药经营者资质是否合法、是否违规销售国家禁限用高毒农药。
(三)农业投入品使用宣传培训。3-10月,在主要生产开展病虫防治、配方施肥、安全用药技能培训,引导农户科学选购农业投入品,规范使用投入品,并发放宣传材料。
(四)农产品检测及农产品市场准入专项培训。农产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及超市的农产品经营负责人、农残检测人员进行业务和法律知识培训。
五、工作要求
(一)、落实领导责任。市政府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市、乡、村(社区)要层层签订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责任状,一级抓一级,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各相关单位和各生产基地的主要负责人、农产品加工和经营企业(包括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等)的法定代表人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农产品销售制度范文4
关键词:农业供应链融资;农民合作社;农超对接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3日
一、农民合作社农业供应链融资
农民合作社供应链融资是在农业供应链基础上,农民合作社以特色农产品为纽带,把农资供应、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同农业龙头企业和金融机构组成有序的产业链条和运作体系,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评估整条农业供应链的信用和风险管理程度,整合农业供应链上不同经营主体之间的商业关系,为农民合作社提供灵活的融资产品和服务的一种新模式。
二、农民合作社融资困境分析
(一)成员异质性显著。农民合作社成员拥有的货币资本、社会资本、区域声望等稀缺要素的差异导致合作社产权结构异化,合作社内部社员之间的权力分配不平等,形成核心社员和普通社员的角色差异。由于在农村地区货币资本的稀缺性,少部分具有资金优势的核心成员控制了合作社的决策权和分配权,普通社员出于资金约束和风险规避的衡量,仅愿意缴纳少量的会费获取会员资格,导致合作社内源融资动力不足。
(二)合作社产权结构不清晰。农民合作社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组建,其民主治理模式不健全,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和社员剩余索取权方面的约束,降低普通社员投资合作社的积极性,农民合作社内源融资受到限制;由于合作社内源融资不足,致使其信贷主体缺位,金融机构难以评估其信用等级和信贷风险,出于风险规避的衡量,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的抑制有增无减,农民合作社独特的产权安排加剧了其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困境。
(三)抵押担保资产缺失。农民合作社盈利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用于信贷抵押担保的优质固定资产缺失,合作社拥有的最主要的抵押资产来自农产品销售收入、农地经营权、农业生产用房和农业机械设备等。由于农业本身属于弱质产业,农产品生产受到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等多重因素制约,农产品销售收入随市场供求关系等相关因素波动,难以产生稳定的现金流为信贷支持提供还款保障,导致农民合作社难以获得信贷支持。
(四)正规金融供给不足。农民合作社受到抵押物缺乏、盈利能力不稳定等诸多因素影响,在资本逐利性的驱使下,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不足,现有金融支农产品的金额和期限难以满足农民合作社的融资需求。同时,由于农民合作社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缺乏与农民合作社的沟通和交流,对农民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缺乏了解,出于信贷风险的考虑,金融机构的支农创新动力不足和对农民合作社贷款的抑制,形成了农民合作社外部融资困境。
三、农民合作社农业供应链融资特殊性
(一)融资需求受农产品生长周期影响。农民合作社是生产同类农产品或者提供同类服务的互经济组织,农产品生产有不同的生长周期,粮食、蔬菜和养殖类的农产品生长周期基本上在一年以内,而药材、茶叶、果树等经济类农产品生长周期基本上在三年以上,农产品不同的生长周期造成不同性质的资金需求,处于农业供应链融资核心节点的农民合作社应遵循农作物生长规律合理安排融资结构。
(二)自然风险影响显著。农业供应链融资以农产品销售产生的现金流为担保,而农产品生产受到病虫害、自然灾害等人为不可抗拒因素影响,例如一场病虫害可能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一场冰雹可能导致果树挂果率大幅降低。自然灾害的不可抗拒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产品销售收入的稳定性,而农产品作为农业供应链融资的承载体,自然灾害导致农产品销售产生现金流的波动性,影响到农业供应链融资链条的稳定性。
(三)农产品市场风险。农业供应链融资的抵押物一般是农民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销售收入,而农民合作社是由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户联合组建,由于农产品供求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农户违背市场供求规律的无序生产,可能造成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波动,如果农产品供求失衡现象通过产业链传递,农产品市场风险将全部由农民合作社承担,这种情况恶化了农民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农业供应链融资中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性加剧了供应链融资链条的不稳定性。
四、农民合作社农业供应链融资途径分析
(一)基于利益共享机制构建的农业供应链内部融资模式。农业供应链内部融资的关键是获取普通成员的支持,普通成员入社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合作社提供的产品销售渠道。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单一的农产品销售经济附加值较低,农户增收有限,合作社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使农户享受农产品深加工带来的增值收益,提高了农户投资的积极性。合作社在组织农户进行日常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发展以利益共享为导向的农产品深加工,组建农民资金互助组织,有效解决了合作社农业供应链内部融资问题。例如,河北省迁安县富岭板栗种植合作社在2013年初建设鲜栗贮存库和听装栗仁建设项目,该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年产板栗1,500吨,合作社由6名板栗种植大户领办,出资额在30万元到50万元不等,其余300名农户以各自种植板栗的面积和土地入社,社员每年缴纳300元会费作为合作社管理费用,合作社负责统一收购和销售板栗,按照板栗交易额的85%进行返利,按照15%对出资额进行返利,显然合作社内部收益分配处于不均衡状态。
但是,合作社在经营运作中,由于贮藏手段不科学和未及时深加工,合作社运营和销售风险较大,据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调查显示,由于采后贮藏不当使板栗失水、霉烂、虫害等造成的损失可达15%~20%,为解决该难题,富岭板栗种植合作社拟建设1,000吨鲜栗贮存库及300吨听装栗仁小包装生产线项目,为解决投资建设项目所需基金,富岭板栗合作社以板栗贮藏和深加工项目为依托,成立农民互助资金,在该项目共同利益的导向下,项目建设资金的50%由6名种植大户协商各自出资比例,其余50%由300名普通社员各自认缴出资份额,合作社按照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向社员支付年利息,同时按照各自出资比例,将板栗销售收入的3%向社员进行利润分配,截至2014年1月份,合作社已筹集项目建设资金600万元,项目当年投资建设,于2014年12月底竣工验收,其中,1,000吨鲜栗贮存库投资165万元,300吨听装栗仁小包装生产线投资382万元,剩余53万元作为项目营运资金使用,项目于2015年正式投产生产,产品投放国际市场后,颇受消费者欢迎,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明显的竞争能力。合作社通过农业供应链向内部成员融资,解决了项目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同时基于利益共享机制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使农户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
(二)大型超市主导的农业供应链外部融资模式。农民合作社基于农超对接模式的供应链融资,合作社与大型超市签订的农产品订单是融资环节的起点,农民合作社与大型超市签订农产品采购订单,超市按照协议约定向合作社采购农产品,大型超市作为农业供应链融资的核心企业,以销售农产品获得的销售额度为限替农民合作社向金融机构提供担保,同时合作社以农产品销售款向超市提供反担保,当合作社不能够偿还金融机构的融资本息时,大型超市将农产品销售款直接支付给金融机构,其中大型超市委托第三方物流为其提供物流运输,金融机构按照担保额度的一定比例向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当农民合作社得到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后投入农产品生产,农产品成熟后向超市及时供货,超市委托第三方物流公司提供物流运输,当超市将农产品销售后,支付农民合作社货款和第三方物流运费,农民合作社收到超市支付的农产品销售款后,归还金融机构贷款本息,农民合作社通过参与农业供应链融资,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农超对接在运转过程中,合作社与大型超市组成了基本的链条,金融机构和大型超市建立合作关系,超市凭借农超合作协议为合作社提供担保,金融机构向合作社提供贷款。例如,河北省保定乐购超市与涿州绿缘蔬菜合作社开展农超对接项目,委托涿州顺达物流公司负责农产品运输,绿缘合作社主要生产西红柿、黄瓜、西葫芦和青椒等蔬菜,由于与乐购超市签订了农产品订单,需要扩建蔬菜大棚,但是受到自有资金的限制,需要从外部获取资金,该合作社进行融资创新,以农产品订单为保证,委托大型超市提供担保,向农村信用社贷款。基于乐购超市与绿缘合作社签订蔬菜采购协议,每日向乐购超市提供西红柿和西葫芦2,000千克,黄瓜和青椒1,500千克,收购价在市价基础上加成3%,年采购300万元农产品,货款每月结算一次,绿缘合作社自有流动资金为25万元,投资蔬菜大棚需要80万元,相应农用物资采购、聘用临时工费用20万元,绿缘合作社委托乐购超市进行担保,向农村信用社贷款100万元,同时以300万元蔬菜销售款向乐购超市进行反担保,农村信用社在乐购超市担保的前提下,经过信贷风险评估和信用审查,向合作社提供100万元金融支持,合作社获得资金后,迅速扩建蔬菜大棚,验收后进行蔬菜生产,按照协议向乐购超市提供蔬菜,按时收回货款,通过农业产业链外部融资,实现多方共赢。
五、结论
农民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于受其独特的产权结构和成员异质性等多重因素影响,资金缺乏和融资难是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面对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合作社对融资困境进行创新,将自身融入农业供应链中进行融资,结合农业供应链融资的特殊性,开展农业供应链内部融资和供应链外部融资,在供应链内部融资模式下,合作社通过构建基于利益共享机制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进行融资,在供应链外部融资模式下,合作社在农超对接基础上,形成金融机构、大型超市和农民合作社参与的农业供应链,构建以大型超市为合作社融资提供担保,合作社以农产品销售额向大型超市提供反担保的产业链外部融资模式。农民合作社通过农业产业链融资,破解了融资困境,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资金,促进农民合作社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潘婷,何广文.基于利益共享机制构建的异质性合作社内部融资路径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2.
农产品销售制度范文5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产品;销售份额;销售模式;价值分析
20世纪60年代,欧洲逐渐兴起和发展乡村旅游,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且历史悠久。虽然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已经开始兴起乡村旅游,但是发展缓慢,目前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近几年,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增加,再加上不断完善的休假制度和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人们的休闲时间大大增加,很好的推动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更好地结合农产品销售,不仅增加了乡村旅游形式的多样化,能够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同时也提升了农产品的销售份额,当地的经济效益大大增加。
一、在农产品销售份额提升中乡村旅游的价值分析
(一)产业链的衍生能够促进实现农业产业化
一是农产品的就地营销得以实现,这对其附加值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乡村旅游中,“食、住、行、游、娱、购”是其主要的六大要素,但是这些因素都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紧密联系。当乡村旅游得到开发和发展之后,那么该地区中的农产业产业化程度就会受到品牌、人气以及投资这三大因素的严重影响。这主要是由于游客在体验了乡村旅游中的各个项目之后,就会产生一定的购买需求,这也就会直接带动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其中对其他各方面的开发和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是当地土地附加值的提升能够很好地对农产品的边际效用进行全面的展示。对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来说不高,或者是说是普遍偏低。这样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农民群体也逐渐树立和提升了市场经营的理念。特别是在一些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可以通过入股参股、政策鼓励、政府指导等方面的措施和形式,将农村地区富余的土地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建设成能够满足乡村旅游中的必需的基础性设施,比如住宿、餐饮等。但是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有些地区已经实现了农业化的规模生产,因此在开发乡村旅游农产品的时候可以着重对一些开发难度较高的地区进行利用,这对实现农村产业体系的丰富性和持续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持续发挥农产品边际效用。三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产品产业发展融合,并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产业结构。就乡村旅游的产业链来说,能够与当地的服务业、农业以及工业进行充分的结合,在销售、生产以及加工农产品的时候,应该加强对当地相关部门之间的对接与合作,促进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
(二)将农业产业纳入服务型贸易领域当中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自然是第一产业。随着逐渐发展的产业化进程,农业产业所覆盖的范围也逐渐从原先单一的生产农产品,逐渐衍生出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等环节,并与服务贸易逐渐融合。目前在服务贸易仅仅只是在单一的农产品供销体系中,但是在服务贸易的过程中会有相关部门直接参与进去。比如当前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景点就会由当地原先的生态农庄、农产品加工企业或者是农产品种植采摘基地开发形成的,这样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也会直接产生消费,这也就形成了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直接与服务贸易形成对接。乡村旅游中的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生产体验、民俗文化等方面,在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在乡村旅游资源中也逐渐出现特色、生态、科技农产品基地。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主要是对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以及生产条件进行有效的改善,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以及实际的经济收入。
二、在乡村旅游中农产品的销售模式
(一)产品营销模式
我国国土辽阔,具有十分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并具有十分明显的特色。在开发旅游类农产品的时候,主要是对现有特色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并对能够体现出当地特色的产品进行针对性的开发,这样就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各方面的需求。在乡村旅游中的农产品科技园,其主要的内容就是集中了农产品休闲观光、农产品科普教育以及农产品高科技生产三种方面。比如广西自治区开发的八桂果园,其主要的特点就是对农产品的温室栽培进行展示,并设有生态果菜园、名优花卉种植区、奇瓜异果集中种植区等展示农产品新技术的区域,同时开设了特色野菜餐厅等项目,能够有效地将各个环节很好的链接一来,发挥出旅游集聚效应。因此,其他地区如果希望进行特色乡村旅游开发,可以充分地借鉴这一形式,将现代新型科技元素与自身的区域优势很好地结合,形成农产品旅游集聚。除此之外,还可以深入的探索和开发体验式农家乐,充分的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农业资源以及自然资源,在农家满足游客“食、住、行、游、娱、购”等各个方面的具体需求,能够切实享受到正宗农家乐,购买到纯正的农产品。由于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比较大,各个地区之间的风俗习惯、文化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区别,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的时候通过充分的挖掘特色资源,就能够对游客形成吸引力。特别是对于一些具有多元文化的地区来说,具有较大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可以通过形象打造形成海洋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旅游方式。在进行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农产品品牌的打造,这能够实现农产品旅游的长效发展。
(二)服务营销模式
服务营销模式,指的是通过对消费者实际需求充分的理解之后,最大限度地契合消费者的具体需求,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所采取的针对性措施,或者是举办的相关活动。虽然乡村观光旅游是近几年才开始兴起的,但是我国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已经形成繁多的种类和鲜明的特点,在其中更加重视服务营销的效果,尽可能的能够实现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比如体验式采摘果园就是主要的形式之一,当果园处于成熟时期的时候,游客能够观赏到绝佳的美景,同时在观赏的过程中还能够提供自取、自摘的服务,很好的体验了果农生活。除此之外,在果园中也会设置一些水池、石凳、石桌等基础性设施,尽可能地满足游客各个方面的需求。
(三)价格营销模式
根据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潜力和市场都比较大,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是就目前来说,由于大多数的游客还不是十分的熟悉各个乡村旅游项目中的产品,而且对价格的敏感度也比较高,这主要是从人均旅游消费水平不高体现出来的。同时对于各个区域发展来说,一般都会存在着同类农产品竞争的局面,所以不能盲目地实施高价策略,价格只能够定在成本稍高的水准上。但是这样一来,农产品前期的高期望和高投入与后期的实际经济收益之间就会存在着较大的矛盾,进而严重影响着整个旅游市场的经济效益,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的市场占有机率会比较高。在乡村旅游下不断发展的农产品营销模式,在整个市场生产成本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目前大多数的旅游农产品还是采用低价销售的方式,这样低价销售的损失就能够得到规模经济效益的弥补。
(四)品牌营销模式
在制定农产品营销策略的过程中,品牌是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当建立起旅游农产品品牌之后,就会直接形成无形资产,潜在的经济效益巨大。在一些民俗特色鲜明的地区,或者是相对较为完成的传统村落结构,就能够充分的利用和发挥出自身的独特优势,为游客提供全面的娱乐、食宿等活动,在欣赏到优美景色的同时,也能够很好的体验民俗生活。比如根据当地的特色,建立体现出民族生态特点和民俗特点的村寨,当游客进入村寨之后,犹如进入世外桃源,在生活体验的同时也就会激发出购买的欲望。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的话,这一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加强构建自身品牌,促进农产品销售。
(五)创新营销方式
在乡村旅游中,创新营销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农产品的销售份额,比如在我国海南的乡村旅游中,比较重视对农产品森林探险或基地观光的开发。近年来,由于不断推进博鳌特色小镇建设,很多渔民都将渔业船舶作为一种载体,让游客全面体会下海捕捞,增加了其吸引力。很多游客在出门游玩的时候,就希望追求一定的新鲜感和刺激感,而这种“渔民生活体验”的方式很好地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自然也就成了游客游玩的首选。当游客与渔民之间完成租赁之后,所得到了鱼、虾等产物都归游客所有。
三、结语
近几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社会各界都逐渐开始关注乡村旅游。通过乡村旅游来促进当地的农产品销售,这样一方面能够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农产品的产业链得到了进一步的延伸,旅游资源得到有效丰富,促进乡村经济的稳定。另外为了更好地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份额,还应该注重构建和应用新型的销售模式,这样也就能够进一步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实现乡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能够加快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程丛喜,向兰,罗琳,刘宝丽,车前亮.基于乡村旅游视角的湖北省农产品营销实证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4,04:93-97.
[2]张瑜.以龙江观光型乡村游为契机提升特色农产品营销力[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98-106.
[3]裴磊,石喜爱,程丛喜.乡村旅游视角下河南省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J].才智,2014,23:8-9+12.
[4]沈培玲,俞富强.我国“农家乐”持续发展的路径探讨:基于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的经验借鉴与启示[J].江苏商论,2011,07:85-87.
[5]孙婧一.旅游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以山西省农村旅游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1:95-97.
[6]陈灿,黄璜,郑华斌,黄尧,隆斌庆.多样的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对武陵山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探究[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6,02:95-102.
[7]李丹,王宸圆,曹倩雯.“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联动融合模式探讨——以金华为例[J/OL].现代商贸工业,2016(20)
农产品销售制度范文6
[关键词] 农产品 质量安全 认知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8-0039-01
近年来,农业部门先后建设了多个检验检测机构,以及一大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和重点实验室,培养出了一支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人才队伍,为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挥了重要技术支撑作用。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兴衰,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最近几年,金沙县把提升农民素质作为一项长期、持久的工作来抓。通过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培训,着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有效解决农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实现农民增收致富,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繁荣。但我们还应该清楚的认识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基础比较薄弱,科研项目总量偏少,农民群众对农产品安全生产意识不足,严重威胁到农产品的安全。
1 农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认知现状分析
农产品质量是保证食品安全的第一个关卡,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提高农民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意识尤为重要。但是从农民群众实际生产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实际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农民群众高度重视农产品的价格和市场需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重视程度不足,由于农民群众过度重视自身经济利益的获取,对国家投入品使用的相关规定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范认知程度不足,农产品以次充好,不能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标准使用化肥农药,有些农民群众对如何产出高质量的农产品都不是很清楚。此外,从农产品追溯制度建设来看,大部分农民群众所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都没有严格的销售登记记录,农产品质量追溯难度大,追溯意识低。此外,在农产品销售和市场流通过程中,农产品质量以品牌手段的保障措施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从整体农产品质量来看,农民群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程度不足,在具体农业生产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劳作生产方式,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2 农民群众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影响因素分析
导致农民群众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程度不高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受教育程度,年龄结构和安全生产意识是最主要的几个层面。首先,受教育程度。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但是很多地区的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依然很低,特别是在广大山区,有些学生在小学都没有上完就辍学回家,当前农村地区劳动力相对比较年轻,但很多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一些老人和妇女形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他们的接受教育程度较低,学习先进科学知识和技术的能力比较差,农业生产技术依然停留在以前的思想认知方面,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极不适应。由于科学知识不先进,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程度不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过量甚至超量使用剧毒农药,导致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影响到农产品的安全性;其次,年龄结构影响。随着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民群众年龄结构偏大,当前很多地区是农业劳动者的年龄在35~50岁之间,由于年纪较大,其劳动效率不高,导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安全性和品质不高;最后,农民群众安全生产意识不足。农民群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安全生产意识弱化。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比较看重农产品的销量、产量和经济利益,忽视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在提升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农民群众农产品安全生产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现阶段,我国没有形成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农产品安全生产重要性宣传力度不足,再加上我国农业生产多数以家庭作坊生产模式为主,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就更加淡薄。
3 农民群众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不足的解决对策分析
首先,在当前我国社会高度关注食品质量的大背景下,提高农民群众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要想切实做好这项工作就需要从多个方面开展。在工作中需要我们不断对地区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不断完善和优化基础设施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做好各项宣传工作,不断提升农民群众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并要进一步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方面要加大对认知程度不高农民群众进行广泛宣传;其次,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加强农民群众农产品质量安全认教育,做好农产品安全生产科技培训活动,依托地区农技培训学校,发挥好当地政府部门的各项职能,进一步强化农业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指导,保证农民群众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合理投入农业生产资料,并严格按照农业生产标准开展农产品生产操作;最后,还要从管理层面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群众农产品安全质量意识,从农产品可追溯和监督等环节入手,强化相应制度建设,建立固定而具有一定规模农产品销售场地,积极推进农产品销售的市场化,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准出制度,同时还要进一步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和监管力度,为了农民群众提供先进和科学的农业生产资料,确保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