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规划理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区规划理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区规划理论

社区规划理论范文1

关键词:工程实例;居住区;设计理念;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1-0124-02

一、项目概况

某居住区位于我市东区,占地1200亩,规划建筑面积约130万m2。首期工程规模为30万m2,包括49栋7~9层带电梯住宅楼、会所与商业街等。

项目用地条件具有明显的两面性:优越之处在于位居我市支流南岸,拥有0.8公里长的一线临江景观;不利之处在于连接的河流从中间把用地一分为二。

二、设计理念

根据项目的区位及环境条件,我们提出了该工程的总体规划指导思想:

1.强调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化弊为利,使江岸、干线与周边大型开发这三大特点均能为项目带来效益。(1)充分利用地块开阔的沿江面使尽量多的住宅单元享有江景;(2)充分利用地块处于交通干线大桥出入口的区位,发挥临街商业效益并强化配套;(3)在靠近干线的中区发展开放型的商业中心辐射小区内外大片区域,利用周边大型小区的人气造旺商业,提升小区物业价值和区域地位。

2.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从布局形式、空间尺度、环境氛围与单体设计各方面营造亲和感和人情味。

3.强调建筑与环境的交融一体,体现建筑的环境美与环境的建筑美。

三、设计特点

1.动静分明的功能分区。总体规划一方面注重对江景的充分利用,把近江景、噪音较少的地段作为静区留给住宅,临街近桥等发挥交通便利地段的商业功能;另方面利用功能分区的应变把繁忙交通干线对住宅区干扰的不利方面转化为增加社区商业价值的有利方面。使商住各区功能明确,闹静区分,各尽其用。

2.化整为零的规划结构。考虑项目用地沿江延展的狭长以及中区地形被河流分割的现实,规划顺应其势,不强求“合”而强调“分”。打破大型社区常见的居住区一小区一组团集中而分组的结构模式,采用化整为零的手法把庞大的社区组团化,利于分期开发的机动性、物业管理的灵活性、居住氛围的亲和与私密性,以及社区对临江环境的开放共享性。

3.打破常规的自由布局。根据我市地区“景观大于朝向”的市场倾向,规划打破传统南北座向的局限性,以景观为主导布局建筑物,创新的自然村落式布局使尽量多的单元享有江景,令后排也有机会眺望江景,并基本保证户户有景,取得较好的景观均好性。灵活错落的布局使多数住户有较大的景深视野并因对视少而享有较好的私密性。

4.流动交融的景观体系。在环境与景观方面,该工程的总体规划强调连绵不断的绿化体系和流动的景观空间。打破通常以建筑为界面围合庭院的刻板模式,强调区内外环境的交融渗透,强调园林与建筑的和谐,强调步移景异的人景互动总体规划,强调美化和利用景观统一包括区外沿江堤岸和桥底公园,同时注重内庭景观空间的营造。在景观主题上利用临江的亲水特点,提出以“水”为题材构成生动而丰富的水景观系列。

5.人车分流的流线设计。首期公寓区各组团采用人车分流的设计,使组团内部成为完全的休闲园区,住户在车库停车后即可直接从各栋连通车库层的电梯直达住所。区内车道的数量、尺度与形态充分考虑安全性、休闲性、景观性与经济性。

6.开敞对流的房型设计。首期住宅单体基本为一梯四户电梯洋房。我们对一梯四户的工字型平面进行了变形处理,形成Y型平面,拉开了前后单元距离,使后排大户型有更开阔的景观面。前排两个小户型通过结构设计配合可以打通,成为大厅大户型,后排具有前后两面景观。虽是一标四户但每户都有板式单边楼房的通透舒适感,良好的穿堂风使室内在夏天不用空调都觉得凉快舒爽。每栋楼的电梯间设计成开敞通透的阳光中厅,达到较高的使用率同时给人舒适的感觉。

7.丰富精致的“建筑风景”。在设计上,一方面,我们强调小区建筑对外区景观的利用,另一方面,我们也注重小区建筑本身应成为外部大环境中的一处亮丽景点。

本项目位于交通干线两侧的沿江开阔地段,目前首期住宅虽然是一色的多层体量,但通过平面的多座向布局、单体立面丰富的变化以及高低起伏的群体轮廓,形成富有韵律的波浪形天际线。单体的形象和细部构件都经过悉心推敲和把关,注重丰富和精美感,从而使建筑成为区内外景观的主角之一。

社区规划理论范文2

关键词:都市农业园区 景观生态学 景观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 TB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远远超出了城市土地的负荷,从而导致了日前短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环境日益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污染。日益扩延的都市范围使得农业土地的范围越来越小,都市边缘肥沃的土地日益蔓延为都市的蔓延范围,此种现状严重的破坏了如今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理论指导,导致了今时今日环境污染破坏严重、耕地日益减少、全民身体素质下降等社会问题。在此种社会背景下,对自然的依赖性最大的农业,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也由第一产业的发展方式朝着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式慢慢转变。

都市农业园区是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形式,同时也是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市农业园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对于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从景观规划设计的视角出发,结合景观生态学、景观安全格局、景观美学及园林景观相关原理对都市农业园区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使都市型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更加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都市农业园区的概念及内涵

具有地域性特征的都市农业园区,是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形式,是指在城市内或者都市圈范围内,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等一定手段,在遵循可持续发展及资源调控利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通过详细的规划来聚集农业的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对农业的各种要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使之能够成为功能布局优化、结构层次合理的经济、社会、生态协调的系统。

都市型农业园区的主要特征是依托于都市又服务于城市。都市型农业园区的建设一方面可以成为现代都市农业日益发展成熟的重要的载体形式,在此种载体中发展都市农业在一定程度上可遏制了现代都市的无限制的扩张,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及休闲娱乐、农业科研教育场所,同时也保证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转变。

2.西安都市圈农业园区发展现状

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园区的发展和建设主要以都市农业的发展模式为主要依托而发展的。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规模化、标准化型:特点为种植规模大、标准化程度高,集中展示出了农业化的发展水平。2)高科技现代农业展示型:普遍采用智能温室、无土栽培、组培育苗的现代化设施和手段。3)农业生产与休闲相结合型:特点为园区农业生产主体突出,观光休闲设施配套齐全,游客可参与土地租赁,果树和动物认养等农事活动。4)民俗文化、农家乐型:其以村镇为单位,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和手工艺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购。

3.都市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相关理论依据

3.1景观生态学相关原理

1.景观在生态学中的含义

对于都市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指导方法论的研究,首先应将景观在生态学中的含义进行清晰的阐释和梳理。根据笔者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和梳理,认为景观在生态学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⑴景观是由不同空间单元镶嵌组成,具有异质性。⑵景观是具有明显形态特征和功能联系的地理实体,其结构与功能具有相关性和地域性;⑶景观既是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⑷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具有尺度性;⑸景观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表现为综合性。[胡先祥.景观规划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27)]

2.景观生态学中的几个重要概念:

1)斑块(Patch) 是景观中的点状因素。在一个较大的景观系统中可将那些点状的景观要素归类于“斑块”。在都市农业园区中的整个景观规划范围中的绿地广场、建筑群体以及园区边界地带的公共空间都可作为斑块来看待。

2)廊道(Corridor)是景观中的线形因素,其最显著的作用便是可以作为生态系统中的转输载体,可以起到一定的生态作用。廊道在景观中可分为以下三类:河道水系或蓝色网络状廊道;森林、林荫道或绿色带状廊道;街道(硬质道路)或者灰色线状廊道。它们可分别简称为蓝道、绿道和灰道。

3)基质(Matrix)景观中的面状因素。它是作为景观区域镶嵌在生态系统背景或按照农业园区功能及生活所形成的不同类型的历史风貌特色景观、标志性景观区,亦是构成农业园区景观特征中最广泛又敏感的部分。

4)边界(Boundary) 属于农业园区景观生态体系各要素构成相邻系统的交界面和接触界定的区域。在农业园区中的建成区部分,在不同功能分区为依托的园区内的人工生态系统是属于内部生境,城乡自然生态系统的乡村城郊则属于外部生境,城乡结合部带则就属于边界区域。它深刻地影响着环境生境的可持续的发展,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持。

5)异质性(Heterogeneity)指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或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层次的最显著的特征。景观异质性包括了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

6)尺度(Scale)指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的细化水平,任何景观现象和生态过程均具有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特征。

3.2景观美学

景观美是在特定的有限整体生态环境里,按照客观的美的规律和人对白然足够明勿的审美观念创造出来的艺术性鲜明、突出、生动的形象,有力地揭示了人对白然既征服又保持和谐一致的本质。景观美学是应用美学理论研究景观艺术的美学特征和规律的学科。美是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它是通过人类的感官对外界环境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观光农业园内一切景观形式都应体现出农业的本质,反映出对农业景观美的认识、抽象和提炼。

3.3园林景观理论

园林景观理论认为景观由景观元素构成,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等。在园林景观理论中农业观光的主要对象是农业景观。农业景观的自然和人文观赏因素很早就被人们所发现和运用,从中外园林景观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我们能看到很多农业的影子。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上找到农业观光的原始形态。《周礼》上有:“园圃树之果瓜,时敛而收之。”;《说文》上有:“园,树果;圃,树菜也。”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古典园林产生之初―周朝的苑、囿开始,园林中就栽有大量的桃、梅、瓜等农作物。园林景观的规划设计其实也是把自然元素和人文元素通过造景规划实现的过程。借助于园林景观理论,规划建设者可以从地域特征出发,通过对植物、土地、水、场地、建筑等造景元素的规划设计,创造视觉优美、生态良好、空间舒适的观光游憩场所。综上所述,园林景观理论和都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密切相关。

4.结束语

都市农业园区作为都市农业的重要载体形式,也是都市农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因此研究都市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设计首先应从研究其相关的景观规划设计原理为主要研究理论基础,对于以上研究理论的梳理和分析有利于指导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同时也对都市农业园区的生态规划建设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胡先祥.景观规划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8(27)

社区规划理论范文3

关键词: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路径选择;建议

Abstract:China''s new rural communities construction overall development level, and the city community construction are compared, still in a stage of exploration. According to my ow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s well as in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process i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some own views, hope to be able to better promote China''s new rural community planning level.

Keywords:Rur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path selection; suggestion

目前,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发展水平来看,与城市之中社区建设相比较,还仍然处在一个探索阶段。从理论与实践上来看,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新型指导理论正处于探索之中,从实践上来看,我们的新农村社区建设之中在取得较好的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笔者通过自己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与规划之中实践与学习认为,为了更好的提升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整体水平,对于与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相关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问题亟待梳理与研究。例如,对于新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内涵、定位、建设模式进行深入研究。目前,从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包括新农村社区管理、服务、治理以及目前我国新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解决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的。笔者结合的自己所学的规划专业理论以及工作实践,立足于对新农村社区概念的界定,对目前我国新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一梳理,进而希望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新农村社区的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新农村社区内涵的界定

社区一词,追根溯源可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先生的相关著作与文献之中。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关于社区的相关研究成果才逐渐增加,进而产生了“什么是社区”“社区的定义”的探讨。对于社区一词,不同的专家与学者从自身的经验、研究视角出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提出了自己认为的“社区”概念。总结与归纳后,笔者发现不同的学者所提出的“社区”内涵相差甚远。社区作为较早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西方国家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研究的整体范围往往是城市,对于农村社区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所谓“传统的农村社区”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活动内容而聚焦起来的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其社会结构简单,封闭程度较高,日常生活通过其特定的地域内的社会关系网络进行”。但是,伴随着我国农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交通工具、科学文化知识的大量运用,使得我国的农村社区发展不再是传统的自给自足的、隔绝性与封闭性较强的社区,其与外界社会发展具有着紧密的联系。新农村社区具有着诸多特征:例如,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而言,新农村社区的谋生手段主要依托于现代农业生产。第二、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并逐渐成为新农村社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农村与传统农村社区相比较,无论是从人口密度还是从人口的规模来看,都比传统农村社区要大的多。集中性是新农村社区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新农村社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生活方式等与城市的发展逐渐趋同,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与日俱减。笔者结合了传统农村社区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目前新农村社区的相关成果认为“新农村社区”是指“农村地域范围内,以一定规模人口为基础、以一定产业为支撑、以地缘和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社区组织及相应的治理机制为保障、以满足社区居民基本需求为目标的新型农村社区”。

由此可见,新型农村社区与传统的农村社区具有着较大的不同,这就要求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发展与建设,其在规划与传统的农村社区规划具有着一定的差异性。笔者认为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路径选择中,要能够立足于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的实际,通过不断的治理与完善,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建设规划的整体水平适合新农村社区的发展。笔者认为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过程是一个缓慢而持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要能够依据科学的理论,辅之高效的实践,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科学性。

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规划主导思想不清晰

新农村社区的规划主导思想要与的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联。从新农村建设与发展来看,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以及逐步改善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是新农村社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最为重要的问题。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以及核心即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进而提高我国农民的生活整体质量。但是,在具体的新农村规划实践过程之中,新农村规划更多的是对居住空间的梳理以及物质环境的改善,这就造成了新农村社区规划是优先发展生产还是优先改善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规划主导思想在“发展生产”和“改善生活”看似矛盾的两难境地之中徘徊。由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过程之中的规划主导思想不清晰,直接导致了在具体的规划实践过程之中造成“规划失误”。众所周知,规划水平的高低甚至将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未来发展,规划主导思想不清晰是影响目前我国新农村的社区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

社区规划理论范文4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天津;社区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绪论

新城市主义是美国1990年代促进邻里和地区健康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的思潮和运动,对当今北美以及其他某些地区的城市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我国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中,社区规划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近些年来,作为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天津城市化进程发展较为迅速,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新城市主义思想进行社区规划,充分将居住功能、公共与商业服务最优化地结合起来。

2 新城市主义与社区规划

在二战期间,美国城市出现了一种以低密度平房和小汽车交通为主体的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于是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系列问题。许多西方学者进行了不懈的理论探索,这些城市理想和规划理论有很多相类似的地方,统称“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的一个重要流派,其试图提供更加完善和完整的生活品质,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人居质量,重建社区和邻里关系,逐步摆脱过度依赖汽车的情况。其两大组成理论为传统邻里社区开发(TND)和公共交通主导的邻里社区开发(TOD)。

社区是人类社会的空间状态和人文状态,是人类最根本、最广泛的生活方式的表现,是居住在某一地方,从事多种社会活动的人们所构成的社会区域生活共同体。社区规划旨在营造具有整体社区感的高质量并适于居住工作的生活环境。这个环境应是具有活力、生态优良、促进交往、亲切和睦的空间和场所,人们生活于其间,能充分感受到整体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领域感。因此,我们进行社区规划,就是要通过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以期促进健康积极的社区感的建立,才能使作为城市组成部分的社区良性持续发展。

3 新城市主义对天津城市社区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是西方对其汽车时代郊区化蔓延所造成弊病的反思,在天津加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者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具体而言,在社区规划设计中应充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功能的平衡性:居住VS工作

作为量化控制的居住区用地平衡表以及综合经济技术指标中,天津市居住区规划较少有就业岗位这一考核指标,即便有也较难落实到位。根据规划,滨海新区主要发展方向是现代化制造业以及国际物流,从市区向滨海新区的流动将是未来本市人口主要的流动方向。由于对地方经济发展、就业岗位的配置以及集聚人气的商业环境等方面考虑不足,滨海新区市郊建设的一些大型居住区实际上近似变成“卧城”。SOHO可以说为居住和工作提供了一个平衡,它的到来使房屋品种的界限模糊了,人们可以在家办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正是新城市主义的体现。而天津的SOHO并不发达,存在很大的开发空间。

3.2 社区的开放性:封闭VS开放

受早期“邻里单位”思想的影响,天津的居住小区不论规模大小,均讲究自身体系的完整性,内部道路强调通而不畅,以阻隔外部穿越式交通。这样的做法相对保证小区自身的安静和安全,但是却破坏了城市的整体性。新城市主义理论的邻里社区思想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邻里单位”的优点(如邻里规模以小学规模来确定),但却从本质上对其进行了改进。新城市主义理论认为邻里社区结构应具备这几个要素:可识别的中心和边界;中心的公共空间;公共场所品质的重要性、公共开放空间的设计应作为公共艺术来对待;一定范围的使用和密度被包含在十分钟步行距离内,这一点非常值得应用在天津城市社区的规划上。

3.3 街坊尺度:车行VS步行

封闭性居住小区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街坊尺度过大,天津许多小区用地面积达到10~20hm²,如果采取封闭式开发,围合小区的城市道路将达到400~500m,远远超过我国传统社区的街坊尺度。一些开发商为了自身利益,常常想尽办法,将穿越开发用地的城市道路取消,严重背离了城市空间以人为本的原则。与大街坊的小区规划模式不同,天津社区可以被设计成肌理精致的小街坊空间形态,街道之间的间距只有100~200m,步行方便,交通畅通。此外,为了既满足社区的开放性,又保证社区的安静和安全,社区可采取快、慢速交通分离。快速交通主要在社区的,社区内部主要以慢速交通为主。开放、舒适、尺度宜人的社区空间增加了居民外出的频率,促使社区更多交往活动的发生。

3.4 绿色环保:耗能VS节能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供应紧张的局面日趋严重,能源利用效率低。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目前在我国生态节能的重要性宣传得较多,在居住区建设中落实得较少。一些开发商为了适应市场的短期需求,以景观代替生态,把生态简单地等同于建草坪、造水景,常常导致更多的资源被浪费。我们可以在中新生态城的建设与完善过程中充分吸取经验。天津中新生态城是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的重大合作项目,其以节能为前提,优化生态城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资源,构建多元、健康、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应加大力度完善中新生态城的建设,使其成为绿色环保社区的典范。

3.5 社区建设:物业管理VS社会网络

目前我市居住小区的开发建设主要是物业管理的形式,在非物质性建设的政策设定上考虑得较少。主要体现在:第一,与全行业基本建设投资相比,社区服务业投资明显不足。 第二,与国外成熟的企业化运作模式相比,我市目前的社区服务业主体大多脱离市场机制,效率较低。第三,远离市中心商业及文化、教育、卫生中心的社区居民购物难、上学难、看病难、交通难、办事难、享受文化娱乐的机会少等现实问题。新城市主义提倡社区建设从一开始就重视社区氛围的培养,首先在空间上以紧凑、开放的邻里为组织单元,促进邻里感的形成;其次,开发公司可以成立专门的基金,协助社区文化和教育活动展开;再次,培育社区的自发性组织,社区协会可以负责发动各种集体性的社区节庆事件,鼓励社区多种社交活动,体验和培育美好的社区感。

4 结论

新城市主义预示着一种城市未来的发展模式,即多中心的居住社区网络和各具特色的多元的人文和自然景观。在天津的居住社区设计中,应将现行的规划模式结合城市设计的方法合理运用,从土地使用的形态、社区的整体配置、空间的界面处理、连接与节点控制等新城市主义所关注的以人的尺度为基础的定性及定量标准出发,有效控制当前国内普遍偏大的社区规模,塑造多样化的社区中心、积极的社区边缘、良好的步行环境,并通过将街道和街区模式的引入和公众的参与执行,以形成城市生活的方式创造良好生活品质的居住社区。

参考文献:

[1]靳润成,张俊芳,刘君德.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与设计的几大法则[J].经济地理,2004(5).

[2]王受之.当代商业住宅区的规划与设计―新都市主义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沈克宁,马震平.人居相依――应当怎样设计我们的居住环境[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4]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5]杨德昭.新社区与新城市[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社区规划理论范文5

关键词:节约资源;新农村社区;生态技术

一.节约资源和生态技术下建设新农村社区的原则

新农村社区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农民、市场及规划人员共同参与,在坚持节约资源和生态的科学发展理念、强化规划引领、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必须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应坚持以下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指的是一个社会,一个生态系统或任何一个不断发展的的系统在永久的将来都能持续有效地发挥其正确的功能作用,而不会收到某些关键性的资源的耗尽或过负荷的强迫而衰退,现代化的新农村社区建设要走可持续道路。

(2)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原则,发挥优势

(3)坚持生态原则和节约资源

我国的生态形式已经不容乐观,在大面积的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应运生态技术,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友好共生。新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生态原则和节约资源,还应倡导节地、节能、节水和节材的“四节”方针,促进农村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

二.新农村社区规划节约资源生态技术措施

1.社区规划选址

好的社区选址不仅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为居民提供方便.卫生.安静和而优美的环境,而且也是社区节约资源的基础,对于优化环境、可持续发展、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社区选址应考虑自然条件,包括:

1)地址条件良好:基址尽量平衡,适宜建设,从而减少规划建设土方量及技术难度,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2)良好的日照:人类生存、身心健康、卫生.营养、工作效率与日照有着密切的关系。更多更长的日照可使采暖建筑增加热补充,减少能源的消耗。争取最好的日照条件,是社区规划建设中建筑与空间布局的重要原则。

3)避免恶劣自然条件影响:采暖建筑不宜布置在山谷、洼地、沟底等凹地里,以避免因冬季冷气流在凹地里形成对建筑物的“霜洞”效应所造成的位于凹地的底层或半地下层建筑保持所需的室内温度相应增加所耗能耗。

2 容积率、建筑密度及日照间距系数规划技术指标

容积率是总建筑面积与社区总用地面积比值。建筑密度是各类建筑基底总建筑面积与社区用地面积的比率。日照间距系数是由日照标准确定的房间距与遮到房屋檐高的比值。

容积率、建筑密度直接反映社区建设土地资源的利用程度。较小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可以实现较好的居住环境,但土地资源相对浪费。较高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可以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但居住环境相对拥挤。日照间距系数因各地地理纬度不同而异,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标准执行,避免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

3 社区建筑的规划布局

1)要合理的理由社区建筑的布局特点,优化微气候环境,建立气候保护单位,有利于社区节能。气候维护单元的建立,应充分结合特定地点的自然环境因素、气候特点、建筑物的功能、人的行为活动,也就是建立一个小型组团的自然――人工生态系统。如对严寒地区和寒冷地区,可利用单元组合是布局形成气候防护单元,充分利用争取日照,避免季风的干扰,组织气流,组织内部小气候,并且利用建筑外间面的反射辐射,形成冬季有利的防护措施。而对于夏热冬暖地区,应该布置成开敞式的有利通风的环境,从而排除室内的高温,营造舒适的环境。

2)通过适当的布置建筑物,降低风速,可减少建筑物和场地外表面的冬季热损失,节约热能。利用较高建筑的背向遮挡冬季寒流风向,可以减少寒风对中、低层建筑和庭院的影响。另外,也可以采取设置防风墙、板、防风林等抵挡寒风的影响。

4 社区规划建设的新技术

(1)水资源循环可持续利用技术

1)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采用地下储雨池或地上储雨罐的方式收集小区屋面、庭院和地面的雨水,所收集的雨水用于冲厕、洗车、绿化用水、景观用水和消防用水,可以大大的节约水资源,达到了节水的目的。

2)中水技术:利用中水系统将生活废水经处理成为中水,可用于居民冲厕、洗拖布、物业公司洗车、浇灌植物、冲洗小区道路、消防及景观用水。中水技术使得水资源得以循环利用,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充分利用了水资源。也避免了生活废水对社区生态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

(2)新型能源开发利用的技术

1)风能发电技术:适用于风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建设集中式的风能发电站,为生活提供电力,达到了节约资源的目的。

2)利用太阳能技术:包括可以采用太阳能采暖技术、供热技术、光电转化技术。对于太阳能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在社区建筑向阳的面上采用太阳能技术,进行采暖、供热,同时利用太阳能光电板,将太阳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可直接用于电网。还可以利用太阳能沼气池,

下图所示太阳能沼气池,它与普通沼气池不同之处是利用太阳能空气集热器“4”加热空气,用风机“6”送入卵石储热床“5”,将热储存起来,使发酵温度保持较高,从而维持较高的

产气量,尤其是在冬季最为明显

3) 生物质气技术:利用稻壳、稻草、秸秆、薪材、木材的废料,通过控制其反应的条件,使其在秸秆气化的装置中发生热化学反应进行能量的交换,产生一氧化碳、氢气、甲烷等可燃气体。从而以低品位的固体生物能源产生高品优质的燃气,集中储存,在用管道送入每户。用于取暖、炊事、发电等。

4)利用地热能:利用地下潜在能源。目前国外已大面积推广使用的是埋管式地源热泵技术。和传统的能源相比,地源热泵是一种清洁能源,它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排放量,分别比传统能源减少68%、93%、73%,从而改善城市大气污染,缓解热岛效应。同时,由于地源热泵系统的换热器埋于地下,可以保证运行50年,期间不需任何维护,因此安装后可以节省大笔维护费用。

(5)垃圾的处理、水处理的生态工程设计及绿地生态设计手法

1)垃圾生态工程设计:目前我国城市垃圾处理以卫生填埋技术为主,其优点是投入少,消纳量大。然而村镇垃圾大多是堆放,污染大气,恶化生态环境。

2)污水处理生态工程设计:利用天热的芦苇床土地处理系统处理污水,因为这类系统不需要能量输入,而且建设费用也比传统的集中处理建设费用低。

3)绿地生态设计手法:在沿村镇上风种植常绿林来抵到冬季西北风,利用荒山、荒坡、洼地种植耐旱的植被,可调节村镇水文特点和大气质量,增加了休闲的绿化空间,创造了美好的视觉效果。

三.小结

新农村社区的建设是农村社区的发展目标,提高农村居住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农村节约资源型已成为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的新任务。节约资源和生态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形式,强调通过合理的采用生态技术措施,合理引导建设节约型新农村社区,达到节能的目的,并完善农村基础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最终促进农村社区更好的发展。在此基础下,对新农村社区规划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李卫红著.建筑节能技术在村镇住宅建筑中的应用研究.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方明 董艳芳编著 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社区规划理论范文6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实施途径

中图分类号: F552.3 文献标识码: A

一、新型农村社区概念

1、社区的提出

社区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首先在西方出现的一个概念 ,相对于城市社区来说,农村社区是有广阔地域,居民聚集程度不高,以村或镇为活动中心,以从事农业活动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单位,不是孤立存在的自然状态。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2、新型农村社区的概念

新型农村社区,是指打破了原有的农户村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然村或行政村,进行统一规划,按照统一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搬迁合并,统一建设新的居民住房和服务设施,统一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组建成新的农民生产生活共同体(也称为“中心村”),形成农村新的居住模式、服务管理模式和产业格局。

二、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意义

城乡一体化进程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发生变化的过程。生产力的发展而促使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从而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 农业人口比重大、“三农问题”较为突出, 这也意味着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的难度较大。随着经济

社会的发展变化, 农村社会建设相对滞后、公共服务资源匮乏的问题显著;农民在解决温饱、基本实现小康之后, 对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也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

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意义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体现了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河南省各市都在全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勇于创新,

积极探索,亮点纷呈。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一是可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使农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二是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由家庭分散经营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变,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有利于产业集聚。四是可以缓解土地供需矛盾。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模式

河南在国内首创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不是将各地风格各异的民居变成清一色的钢筋水泥,更不是“一刀切”推掉老房子。建设要注意保护传统历史风貌、传统古村落等特色古民居,并将特色传统民居的风格、传统的古典元素融入新社区设计。河南省各市采用试点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率先启动试点社区建设,给予重点扶持,集中创建,因地制宜,培育不同类型、不同模式的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典型。总结而来有以几种成功的发展模式。这几种发展模式为其他农村地区的建设提供了借鉴,具有较强的研究和推广价值。

1、服务完善型——机制完善、创新实践的典范

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的原则,将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农村社区。在社区内选择

一个交通比较便利、班子基础比较好的村庄,作为社区中心,将各类公共设施向中心村集

中设置,形成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半径一般掌握在2公里以内,出行时

间控制在15分钟左右,涵盖5个村、1500户左右。农村布局既满足了农村居民的耕作半径,又能让居民便捷的享用公共服务。政府并制定相关政策,调整现有农村居民点布局结构,控制中心村以外的村庄建设,减少村庄数量,壮大村庄规模,推动农村向社区中心集聚。社区的集聚化发展,避免了投资分散性、重复性,起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也为节省土地、减少资源浪费打下基础。

2、企业参与型 —— 企业支撑、村企共赢的样板

企业支撑、村企共赢型是比较有典型代表性的建设模式。这种模式,需要积极动员有实力、有需求、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参与,把解决企业发展、群众就业和企业用地需求结合起来。企业为社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社区腾出土地,支持企业发展,村企共赢,互惠互利。

在南阳市方城县赵河镇农业改革试验区,赵河大桥飞架东西,让500米河滩变通途;绿地游园、文化广场的开辟,为赵河群众提供了一个愉悦身心的良好场所——高标准、高品位打造的万华锦社区一期工程已经竣工,160户赵河农民率先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该镇万华锦社区建设由政府主导社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公益设施建设,本地企业积极参与。通过社区建设腾出的土地,一部分由方城县德源农综开发有限公司建设果蔬加工基地和养殖基地,其余复耕为基本农田。万华锦社区是我们全面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初步探索。该模式适用于一些专业园区以及有大型企业的地区。

3、产业带动型。

以旅游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养殖板块为基础,规划建设核心产业园区,配套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走“依托产业建社区,建好社区强经济”的良性发展之路。王屋愚公新社区依托“愚公移山”精神资源,在通往王屋山景区的沿线,发展“农家乐”,实现产业发展与社区建设齐头并进、互动双赢。如魏庄镇参木社区以参木产业聚集区为依托,将7个行政村整合为一个社区,节约土地2000亩,为企业入驻提供了用地保障,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

4、城中村改造

城中村改造型,依托旧城改造,综合运用土地资本、地域空间及其他经济要素,靠市场机制推动拆迁、促进改造,探索形成了“统筹规划、功能配套,企业参与、市场运作,因地制宜、成片推进”社区建设之路,有效整合了城市资源,完善了城市功能,改善了人居环境,推进了社区建设。濮阳市长垣县先后投资9亿元,建成了长城、兴文、文苑、友谊、黉学、龙山、亿隆等10个社区,拆除各类房屋7万平方米,拆迁安置600多户,完成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社区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原来的10—15平方米提高到了25—40平方米。

5、回乡反哺型,

如佘家乡东黄找村在天津搞建筑企业的四位老板,从2009年9月份开始,无偿捐建了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在旧村基础上翻建新村,然后按成本价出售给群众,有力推动了社区建设步伐。在社区建设过程中,该县始终坚持尊重群众愿意,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居住习惯等因素,规划设计多种不同造价的户型供群众选择,鼓励条件较好或急需建房的群众先建、先购,不搞行政强迫,不搞“一刀切”和“一窝蜂”,确保各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总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没有固定的模式,各地有各地的特殊情况,在借鉴外地经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理清思路,创新思维,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实际的建设模式。

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途径

1、科学的规划布局,积极动员群众。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将全县所有行政村撤并整合成若干个新型农村社区,每个社区平均整合几个行政村。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参与者,更是最大的受益者。在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前期,调动各村组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外出参观考察,让广大干部群众亲眼目睹、亲身感受村庄改造整合的美好前景,逐步使大拆迁、大建设观念深入人心,使群众自觉成为村庄合并的组织者、倡导者、实施者。制定规划过程中,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在村庄道路显要位置展示规划效果图,营造浓厚氛围,提高群众知情度,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2、坚持因地制宜,分期建设

进行先行先试,建立示范样板。同时,遵循宜合则合、宜搬则搬、宜改则改、宜建则建的原则,分期分批推进、远近结合,村庄规划要密切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同时要处理好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旧村改造与新村建设的关系,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3、采取多元投入,聚合资金。

在资金投入方面,应积极开拓创新,采取“整合上级资金,县级奖补资金,乡镇补贴资金,民企捐助资金,协调金融贷款”等多种渠道,力求打破资金瓶颈,助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制定出相应的《农村建设用地专项整治奖补实施办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财政资金整合工作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在建设资金、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等重点环节,为社区建设提供大力支持。

4、用足用活政策,助推社区建设。

用足用活国家政策,优化整合城乡土地、文教、卫生、社保、交通等各项资源,做到设施的高效利用和政策的衔接统一,消除城乡居民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不平等待遇,重点向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倾斜,推进城乡公共资源整合。积极整合土地资源,积极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把土地“三项整治”指标与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增减使用相结合,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即解决了社区用地缺乏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又为城镇发展提供了用地指标,实现了多赢发展。

5、建立健全机制,政策驱动实施。

健全的机制和政策,是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实施的保证。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政策机制,以推进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制定相关制度,明确了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社区管理、拆迁复垦、政策兑现、体制创新、创业就业、督察考核等“八项”重点工作。在社区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张网”制度,建立和完善了规划审批程序。

五、结语

新农村社区的规划是一个长期而任重的道路,非一朝一夕能促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发展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模式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建设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相适应。此外,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只是一个阶段性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向更高层次演进。因此,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选取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村社区发展模式,切不可机械仿效,或者追求超越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导则( 试行) [S]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2012-04.

[2]崔伟华.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1 ( 1) :58-60

[3]周晨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 过渡型社区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4]张颖举.中部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河南省为例.[j]贵州农业科学,2011,39(2):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