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督导报告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督导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督导报告

德育督导报告范文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于每年全市26家医疗卫生单位的死因报告,摘录后向全市通报。

1.2 工作流程与方法

1.2.1 全科团队业务培训对本中心及乡镇(街道)卫生院二级团队的业务人员,以封闭式集中办班或利用月例会日形式分层分级进行培训。内容主要有死因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ICD编码和死亡医学证明书的填写,同时,对课前课后测试成绩进行比较,以评价培训效果。

1.2.2 团队指导本中心及乡镇(街道)卫生院由不同科室的业务人员3―5人组成1个名副其实的二级全科团队,中心全科团队覆盖到每个乡镇(街道)卫生院,乡镇(街道)卫生院的团队覆盖到每个行政及自然村,填补了往年预防保健网络末端空白或功能不到位的现象。

1.2.3 全科团队与分管专线的结合死因工作分管人员对日常死因报告工作按不同阶段进行指导服务,尤其是当发现存在报告质量问题时,可将信息传递给相关团队医生,反过来,由全科团队发现的一些专业问题反馈给专线人员。整个工作过程中全科团队与业务专线经常进行信息交流、工作互补,彼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2.4 全科团队业绩考核

每半年1次以全科团队联系乡镇为单位进行业绩考核,其中的死因监测工作,按死因报告的及时性、填报质量、漏报率等指标,来评价团队的工作业绩。

1.2.5 质量评估乡镇(或街道)卫生院每年进行1次死因报告质量评估,要求覆盖面达100.0%,市级医院每年2次,要求覆盖面达100.0%。①根据每个乡镇死因报卡的多少,各随机抽样30―50张,检查报告及时率、准确率、完整率等项目。②每个乡镇(或街道)随机抽样1~2个村(或社区)进行死因诊断核实、死因漏报调查。

2 结果

全科团队督导3年中,全市26个乡镇、街道3年平均死因报告及时率达96.9%,卡片项目填写准确率为97.6%,死因诊断符合率为93.1%,死因漏报率下降至0.2%。专线督导的前3年,平均死因报告及时率是90.1%,卡片项目填写准确率为95.8%,死因诊断符合率为92.3%,死因漏报率为2.0%(表1)。

德育督导报告范文2

省交通运输厅道路运输管理局:

按照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道路货运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制度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交办运〔2020〕66号)和省交通运输厅《四川省道路货物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川交运便〔2021〕63号)要求,我局高度重视,及时解读改革政策,认真贯彻落实考试制度改革工作。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按期核查并公示驾培机构信息

按照通知要求,2月中旬我局组织市交通运输综合服务中心和县区交通运输局相关人员对具备条件的驾培机构进行资质核查,对照驾培机构资质条件进行了实地审查。目前,全市提出申请的驾培机构6所,通过核查符合条件5所,并于2021年2月20日将广元市道路货物运输驾驶员培训机构信息,通过广元市交通运输局网站、广元交通微信公众号、各驾培机构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向社会进行公示。

二、加强政策宣传推进改革实施

我局一是及时组织人员深入驾培机构对改革实施方案和《道路货物运输驾驶员培训教学大纲》进行了宣贯,并指导驾培机构科学制定教学计划、优化培训内容,对教学人员进行了针对性的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教学人员在规定学时内的教学效率,切实减轻学员负担。二是组织交通运输政务服务窗口和驾培机构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政策答疑培训,针对所有过渡期进行政策咨询的驾驶员提出的问题进行耐心、准确的解答。三是督促市交通运输综合服务中心和驾培机构针对前期报名驾驶员的实际情况实施分类管理,对已报名未参加从业资格考试,或已参加但未通过从业资格考试的学员,按照学员需求优化考试安排,解决3月1日前遗留问题,确保改革过渡期间工作平稳推进,改革政策迅速落地落实。

德育督导报告范文3

为做好2021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确保我校各项监测工作安全、规范、严谨、高效地开展,确保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过程和结果公正、公平,根据有关文件及上级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2021年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羊桥土家族乡中心小学监测点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联络办公室,由 老师任负责人;联络办接到有关情况报告后,立即启动安全工作预案,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故,确保监测工作的安全、平稳、有序进行。

二、正确区分突发时间级别

(一)1级应急事件

事件一般发生在校内,不影响测试工作的正常秩序,不涉及测试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测试工具的安全性,对测试工作没有造成实质性影响。

(二)2级应急事件

事件在校内校外都可能发生,对测试工作有一定影响,但对监测实施的规范性或测试工作的正常秩序影响较轻。

(三)3级应急事件

突发较为严重的事件或老师操作严重失误,明显影响到监测实施的正常秩序或较为严重地涉及数据的真实性、有效性和测试工具的安全性,甚至影响到一定区域内监测工作的正常实施。

处理办法:发生以上各种级事件,学校相关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现场操作手册》中的“应急事件处置预案”中相关要求及时上报并如实填写《样本校应急事件报告表》。

三、制定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期间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方案。

(一)监测前的安全工作措施

1.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并开展填涂答题卡训练,明确告诉学生必须听从监测工作人员的统一指挥,若遇特殊情况及时向监测工作人员报告。

2.学校安排安保人员2名(负责测试场地及周边的保卫与基本秩序维护),医务人员1名(负责学生的身体不适等问题的临场处理和送医交接),全程参与学生的安全管理与医务急救,为监测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监测期间安全工作措施

1.学校在测试过程中发生特殊问题,在符合监测规范与要求,不影响测试工作正常秩序,不涉及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工具保密性的情况下,由责任督学、主监测员共同商议解决,并将具体情况记录在《测试记录》上,必要时向教育局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督导办公室和上级巡视员做出口头或书面汇报。

2.对于学校发生的责任督学、主监测员无法解决的问题,责任督学须立即上报教育局监测督导办公室和上级巡视员。在符合监测实施工作原则,不影响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工具保密性的情况下,由巡视员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要求组织工作常见问题解答及应急预案提示》,以及监测督导办公室负责人的商议结果,做出应急处置,并于处置后在第一时间内向2020年国家基础教育质监测实施上级领导进行口头或书面情况汇报。

3.凡涉及监测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和工具保密性,不能按照规定的测试要求与程序执行监测实施工作,或发生其他重大事件(案件),学校应立即将情况向上级报告。

4.测试开始,试卷启封后,如发现试卷有缺页、污损、错印等情况,监测员应立即向学校监测实施办公室和上级报告,得到答复后方可按要求开展工作。

(三)应急管理预案

1.若有学生身体突发不适,应立即向现场工作人员求助,临时医疗点马上进行诊治,情况较为严重的要立即就近送往医院作进一步的处理和救治。

2.监测现场如发生突发事件,发现人要迅速稳定和控制现场、并立刻向学校领导报告。

3.监测场所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人身伤害等突发事件,立即向学校领导汇报,并按照相应应急程序立即响应,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4.监测期间遇有特别恶劣天气的或其它恶劣自然条件的,有可能影响到监测安全时,各现场教师应采取相应措施并报告学校领导且逐级上报。

5.提前准备断网预案,若网络不通及时联络专业人员李雪平检修;测试前保证通电,且电工一直在现场,直至考试结束。

四、主要参测工作人员分工

工作人员

校 长:

人员要求及主要职责:组织本校测试,对本校测试数据的真实性、监测过程的规范性和测试工具保密性负总责;配合责任督学处置应急事件;核查测试卷袋封装,确认无误后签字。

副校长:

人员要求及主要职责:配合校长组织本校测试;在校长填答问卷时,具体负责本校测试组织工作,对测试数据的真实性、监测过程的规范性和测试工具保密性负相应责任。

监测员:

人员要求及主要职责:由样本校的非科学、地理、生物、物理、道德与法制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担任,配合主监测员完成学生科学、德育测试和学生科学、德育相关因素问卷的填答工作。

司时员:

人员要求及主要职责:由样本校教务部门相关人员担任,负责按时发出报时指令。

医护人员:

人员要求及主要职责:由校医担任或由样本县协调配备,负责学生身体不适、突发疾病等问题的临场处置和送医交接。

安保人员:

人员要求及主要职责:由样本校保安或相关人员担任,负责测试场地周边环境的治安保卫。

保密员:

人员要求及主要职责:由样本校工作人员担任,负责监测工具的领取、保管和送回等工作,对测试工具的安全保密负具体责任。

信息员:

人员要求及主要职责:由样本校相关人员担任,负责上报测试年级学生、教师信息和测试

五、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当前学校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安全工作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焦点问题,形势比较严峻,压力比较大,责任特别重。各工作人员要进一步提升安全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各项有学生参与的工作需要慎之又慎,严密组织,狠抓落实,确保本次监测安全、平稳、有序进行。

2.严格管理。对分工情况等都要详细安排,切实将安全管理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和细节。

3.加强合作。各工作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严密制定实施方案,确保人员素质,严格组织实施。既注重分工负责,又注重协调合作,进一步形成合力,努力为监测工作顺利举行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4.明确安全责任追究制。对因工作不认真、措施不得力、落实不到位等造成安全事故或负面影响的,要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德育督导报告范文4

【关键词】德育;素质;探索;管理

一、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构,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保障

建成一只强有力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实施德育教育,培养合格技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我校从近年发生的校园突发事件中得到的教训和共识是:必须把学生的管理工作放在学校日常管理的重中之重。这个重中之重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而是“真抓实干,刀下见菜”。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工作:1、在队伍建设上抓了四个择优选聘:在校级班子成员分工中,让管理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的领导分管学生管理工作;在中层干部中选聘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有说服能力的同志担任学生科科长;在全校教工中择优选聘热爱学生,工作认真负责,思想品德,作风过硬的同志担任班主任工作;在社会上通过公开报名,演讲评分,现场答辩,择优选聘班主任等途径,是学生管理工作和德育教育工作有了可靠的组织保障。2、在全员参与与管理上体现“三个”方针,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要求全体教职工都要在自身工作中做好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3、在支持学生管理工作上做到四个到位:开展活动后奖励到位;队伍建设人员到位;计划安排上领导拍案到位;检查督导考核评比到位。以上四个到位有效地保证了德育教育任务的完成。4、在全方位,多角度,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教育和管理学生上形成了党、政、工、团各有侧重,齐抓共管的格局。5、在学生管理上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制定了“班主任工作例会制度”,“文明班级,文明宿舍考评制度”,“学生周例会和班周例会制度”,“学生考勤”“助学金发放制度”等20多种制度,保证了德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二、狠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1、坚持抓好起始教育。每年新生入学报到后,我们联系驻军部队,集中对学生进行为期2周的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通过入学教育使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教学、技工教育的特点有了一定认识,从而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使学生刚入学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通过军训使学生养成雷厉风行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使学生一开始就有一个紧张而有秩序,严格而有规范的纪律要求。2、坚持严格的纪律考核制度。在学生纪律的管理上,我们做到了:日日登记考核、周小结讲评公布、月总结评比、期末召开问题学生及家长座谈会。使学生始终有一个紧张而有秩序的学习环境。3、坚持实行班级“创优达标”考核评比制度。在考核内容上把学生一周的上课、自习、卫生、休息管理、课外活动等内容都列入班级考核评比,既为期末的评优树模提供了依据,又对学生的纪律教育起到了规范行为,启迪思想,激励上进的作用。4、坚持严格而规范的宿舍管理制度。我们为男女生公寓配备了专职楼管员,工作实行两边倒巡逻。具体负责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卫生打扫和住宿学生的日常动态管理工作。同时实行公寓管理员、班主任、值班老师和保卫科四位一体的管理制度。5、坚持家访工作。采取班主任到家、电话交流和寄发操行评语及成绩单等方式与家长沟通认识,联络感情,使学生的不良行为在学校和家长的共同教育中得到了矫正。6、坚持给学习和纪律特差的学生另开小灶,一对一帮助,使他们在思想上不掉队。

三、把学生的思想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之中

几年来,我们以课外活动为载体,始终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利用校园广播、板报等开展爱国主义的广泛宣传教育活动;在征文、演讲、主题班会中进行引导;进行升国旗、唱红歌、听老革命做报告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拔河等体育活动和文艺会演、歌咏比赛等活动,以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道德品质;定期带领学生去福利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懂得回报社会,培养学生们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上述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形式,进一步启迪了学生的思想、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净化了学生的心灵,起到了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四、强化法制教育,创建平安校园

校园安全是学校的重中之重,加强法制教育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自觉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培养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我们针对近几年的不安全因素,痛定思痛后,从全方位加强学校的治安保卫工作:1、调整、选聘工作责任心强,认真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同志担任学生科科长。2、充实门卫保安人员和学生公寓管理人员,坚持实行24小时值班巡逻制度,以确保校园安全。3、聘请公安干警,定期为学生上法制教育课,用社会上鲜活事例进行法制教育;同时指导和强化学校治安保卫工作。4、在全校师生中开展“创建平安校园活动”,形成人人懂法的和守法。5、全校范围安装监控摄像头,随时发现不安全因素。6、学校每天都安排一名校级领导带班,学保科,班主任设有专人轮流值周,做到了无论是上班时间还是下班后,校园都有教师管理学生。做到了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抓。7、将治安管理的责任层层分解到人,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落实安全责任。近几年我们始终坚持以德育为主线,以思想道德为核心,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体现了以认为本,注重了用校纪校规规范人,用严格的制度管理好人,又注重了以情激情关心人。使教育工作取得了综合效应,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李振林.浅谈中职德育教学面临的问题及相关对策[J].吉林教育,2013(7)

德育督导报告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作用;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教育事业也得到重大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2015年我国高职院校已达1327所,在校学生总数达1006.6万人。①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音乐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针对全面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音乐教育。为此,本文仅就我国高职院校开展音乐艺术教育的重要作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音乐教育的含义和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为了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搞清楚音乐教育是什么,以及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可以发挥的作用。

1、音乐教育的含义音乐教育,其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的音乐教育是指对培养音乐家或者专业音乐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所谓广义的音乐教育主要是指以美育为核心,通过重点对音乐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宣传,以及对部分优美的音乐曲子的剖析,以此对学生的审美修养和鉴赏力造成一个好的影响,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从广义的音乐教育来探讨问题。

2、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

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有助于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众所周知,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模式是多种的,例如社团活动、教师的价值观引导,对班级学生的团队意识正确引导。但相比较而言,音乐教育中的课程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内涵会更有效果。如合唱课、民族乐队以及各类团体训练课,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和技能,将学生进行分工,使她们各负其责,而且各具所能。

2)有助于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德育教育在综合素质教育过程中,最首要的地位是以德育人。但是在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仅仅使用干瘪的说教形式是不够的,还应该使用渐进的方式,通过音乐课程教育的优点是它的形式不是强迫的,而是使用有特点的音乐活动提升人的兴趣,以及调动情绪,使学生可以在较为愉悦的气氛中得到熏陶。可见,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分清是与非、明辨善与恶、认识美与丑。

二、加强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基本路径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搞好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音乐教育工作

高职院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要认清形势,明确培养目标,了解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状况,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人为本、人人成功的理念。高度重视音乐教育和教学工作,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评价、学生综合测评等方面都要注重音乐素养教育的渗透,齐抓共管,扎扎实实地把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和途径。

2、必须深化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改革

深化高职院校音乐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必须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一般来说,高职院校都实行三年制,三年制的非音乐专业的高职院校学生,与音乐专业学生相比,他们的音乐基础知识、审美意识、欣赏能力是比较欠缺和薄弱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2)必须开展好音乐教育的第二课堂。音乐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学生的实践课堂,也是素质提高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第二课堂为辅;基础素质课程为主,研究型、开拓型、综合型、兴趣型等课程为辅的音乐教育体系。

3、加强音乐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质量

音乐教师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音乐教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在实施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音乐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另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分期分批选送、派遣音乐教师到国内外相关的高校深造,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时代在不断向前发展,音乐教育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的领导、职能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齐抓共管,对音乐教育教学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积极探索高职院校音乐教育的新模式,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音乐素养教育和培养,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素质高、专业强、技能精的全面发展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专项督导报告》2015.9.15.

[2]董晓.高职院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意义及教改模式探讨[J]

[3]李仓华.试论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J].中外教学研究,2007(2).

德育督导报告范文6

教育评价制度作为教育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引入我国之后,迅速在基础教育领域普遍实施,形成了上级政府评下级政府、政府评学校、学校评教师、教师评学生、全面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的多层次、多元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有力地促进了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学校改革。由于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一个符合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需要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也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

由于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未形成有效的教育评价机制,导致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现行基础教育评价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1)价值的背离:教育评价标准唯一。基础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其价值是多元的,既要为国家造就各类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速学生社会化进程。其中,培养学生融入社会的公共道德、生活能力是第一位的。不少学校却本末倒置,价值背离,把为人才培养打基础当成基础教育第一位甚至是唯一的职能,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当成第二位的职能。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非常普遍,以升学率为考核评价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标准就是明证。这种评价的直接后果,导致了应试教育的再一次升温,甚至有向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蔓延的趋势。素质教育推行多年成效不明显,其根源就在于此。(2)责任的错位:教育评价制度滞后。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对政府的依附很强。学校中的办学条件主要靠政府提供,许多重大事情也是由政府决定。现行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中对学校评价结果的责任认定不对称,甚至是错位的。学校承担着主要的责任,而政府却承担着次要的责任。升学率上不去的校长、单科成绩上不去的教师,面临着转岗、下岗的威胁。对于因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而造成学校办学条件跟不上的问题,却无责任主体,更无惩罚措施。这种责任的错位,既不符合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也难以达到以评促改的目的。(3)个性的缺失:教育评价体系僵化。目前的基础教育评价,一般是在一个区域内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统一面向所有同类学校的评价指标体系,或一个学校制定一套面向全体教师、学生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据此对所有的评价对象进行评价。然而,即使同一区域内的同类学校之问,同一所学校中的教师、学生之间也是千差万别的,以统一的指标、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具有不同历史、不同基础、不同条件的对象,其结果不仅不能反映评价对象的进步幅度,还会失去评价应有的鼓励作用,掩盖评价对象的个性、特色、特长,造成千校一面、万生一样的结果。这种注季共性,忽视个性的评价体系,极不利于学校办出特色,学生张扬个性。(4)动机的扭曲:教育评价功能缺失。目前的基础教育评价目的大都是指向选拔、鉴别,评价结果与奖惩紧密结合。由于评价方式一般都是上级对下级的评价,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的关系难以平等、和谐,评价对象出于评估结果对自己的影响考虑,其参评动机往往都希望能得到褒奖,至少不要受到惩罚。于是,在评价过程中,被评对象的防卫心理、投机心理、侥幸心理普遍存在,文过饰非,扬长避短,甚至弄虚作假,请客送礼的腐败风气也屡有发生。这种评价难以公平、客观、准确,评价的信度和效度也必然受到影响。

基础教育评价出现的种种弊端,不完全是操作过程的失当,而是体系本身的缺失。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关制度建设仍不完善,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进还面临诸多体制。这既有深刻的现实背景,也有其历史必然性。

现行教育评价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应试性教育评价,仍以应试的观念、考试的方式、分数和升学率为尺度去评价学校教育。价值观的错位产生错误的评价逻辑:高分数一好学生一好教师一好学校一好教育。评价教育,就是将教师评价等同于教学评价,等同于学生升学率或考试分数评价。评价学校,就是将办学水平评价等同于教学水平评价,等同于学生升学率或统考分数评价。评价学生,就是将学生素质评价等同于学习成绩评价,等同于课程考试分数评价。这就造成评价方法的错位,将教育评价方法等同于教学评价方法、等同于学生考试。这样一来,就窄化了“教育评价”的概念和方法。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传统教育管理的根源,也有现行招生、用人制度的羁绊,还有对现代教育评价观念的排斥。这样的教育评价观念,完全有悖于素质教育目标,严重偏离了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格格不入。

现行教育评价的整个操作过程,是在一个由政府掌握的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依据政府的工作检查而发展起来的。在组织系统上,评价基本上是由政府组织进行,其它社会力量极少介入评价;在评价信息收集渠道方面,只局限于学校内部,十分单一;在评价结果处理方面,由评价的组织者掌握处理,直接向政府汇报,不为社会所知晓。素质教育评价本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相关的诸方力量协调配合,才能使评价科学有效地进行并产生良好的效果。现行教育评价模式的封闭性给素质教育评价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如对素质教育宏观层面的评价(即对一级政府的素质教育实施的评价)未能做到全面、有效、持续地进行,主要是“两基”达标评价,国家从总体上缺乏对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科学指导。对素质教育的中观层面的评价(即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一般是一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制订评价方案进行评价,其评价指标体系往往随意性大、缺陷多,重鉴定、重结果、重外部评价。所谓“学校教育质量”,只是通过对高中、初中、小学毕业年级学生的会考、统考,以此来代表学校教育质量。对微观层面的教师和学生评价更欠全面,对教师评价主要从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侧面——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还是“成绩+评语”的传统评价模式,突出学科成绩而忽略学生全面发展,更缺乏广泛的参与。所有这些评价,都是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进行的,未能敞开吸纳社会诸方参与,致使素质教育的评价未能健康有序地发展开来。

受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盛行,从而造成了人们的浮躁心态,其突出表现就是不想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却希望获得硕大的果实。于是偷工减料、投机取巧;只图眼前,不顾长远;只顾数量发展,忽视质量提升;只注重表面文章,不注重内涵发展。这种片面的发展观,已经蔓延到基础教育评价的整个过程中。评价标准唯升学率,评价目的唯选拔功能,评价结果与奖惩紧密挂钩,评价对象的防卫心理,甚至弄虚作假行为,无不出自于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

评价目的偏离,迫使评价者和评价对象把注意力放在教育活动的结果上,而忽视教育活动的过程,为了结果不择手段。评价的重点在显性指标上,忽视隐性的、长期起作用的柔性指标;被评对象改进工作的重点局限在几项未得高分的指标上,缺乏从整体上去谋划。教育评价中的种种不良现象,致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对教育评价产生误解和反感。他们把教育评价当作自上而下的外部强加的行政任务,自身内部缺乏评价需要,也就失去积极参与评价的动机。如上级对下级进行评价时,居高临下、兴师动众、铺张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下级为迎合上级的评价就请客送礼,弄虚作假。对教育评价目的的片面理解,容易使被评对象产生不利于教育评价有效实施的心理障碍,从而影响教育评价的实际效果。

素质教育评价机制,是指素质教育评价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运作方式,并以此来保证素质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求建立全方位强有力的监控与引导机制,动员全社会参与这种机制运作。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评价运行机制十分必要。

从教育评价暴露出来的种种矛盾和弊端可以看到,现行教育评价就其主要倾向而言还是导向和强化应试教育的,还不能真正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贯彻实施。要彻底革除教育评价的种种弊端,就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有效的教育评价机制。

素质教育无论是处于外部推动规范发展阶段,还是处在学校内部主动和谐发展阶段,都离不开教育评价对它实行有效的监控和调节。素质教育要深入发展下去,就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评价机制。

从国外教育评价发展轨迹来看,无论是该学科的产生还是兴旺发展,都是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得到实现的。近年来,我国教育评价主要是围绕素质教育这一教育发展主题而展开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要使教育评价科学在我国得到长足发展,素质教育领域是它生长的土壤。

推进素质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提出的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呼唤教育评价改革,教育评价改革可以深化素质教育。教育评价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具有强大的驱动力,使素质教育能够按既定的方针持续有效地发展下去。针对基础教育评价中某些不适应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环节和问题,有必要构建新的能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的评价机制。即改变现行的“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的封闭、单向的评价模式,构建由政府、专家、社会群体、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全员参与的综合评价机制。这种机制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建立以学校为本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发展的素质教育形成性校本评价体系。校本评价要体现学生的形成性发展过程,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这种机制是整个素质教育评价的基础环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纵向和横向的两套机制,从系统观的角度对素质教育进行评价、监控、导向。从纵向方面来看,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作为一种政府行为来执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各级政府对教育行政部门和办学实体,在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宏观评价、监督、导向,并给予各方面的支持与保护。在学校评价基础上,运用社会中介评价的信息,宏观把握办学方向和质量。从横向方面来看,学校教育不是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孤岛,而是要把它置于社会大系统之中,通过社会中介组织对学校教育的质量、效益以及政府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以吸纳社会各界参与素质教育事业,促进教育系统内外和谐发展。学生不仅参与评价,而且还要站在评价者的角度对自身的发展、教育者、学校管理等作出评价。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在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诸方面作出应有的评价。学校和政府不定期地要对中介性评价作出适时的反评价和正确的引导。这样,整个素质教育评价系统环环相扣,形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力量。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将评价的执行和评价的结果,与教育决策者、教育执行者以及教育对象的利益发展联系起来,形成驱动力,从而发挥教育评价的积极功能,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随着社会的发展,要发挥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教育评价制度尚需做进一步的改革。

教育评价的本质是价值判断,价值就其深层而言是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当客体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时,客体对主体而言是有价值的”。“当客体不能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主体是无价值的。”因此,由哪些群体或机构作为基础教育评价的主体,是建立与健全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必须关注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基础教育评价的成败。目前,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力量、教育监督部门(如各级人大),作为评价主体参与基础教育评价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其作用还远远没有发挥出来。应构建多主体评价体系,发挥学生、教师、家长、社会力量、教育监督部门在评价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评价的有效机制。

政府是基础教育的主要承办者,基础教育是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和公民素质建设的长久事业,涉及对民族素质的建构要求,是把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的奠基性工程。政府对基础教育的责任十分重大,其地位举足轻重。如果政府决策失误或措施出现偏差,会给基础教育带来很大影响。建立健全对政府办学的评价机制,对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具有根本的保障作用。应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探索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教育评价机制,不断完善舆论监督和社会评价机制,以保证基础教育公平、均衡发展,为基础教育评价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学校是实施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加强对学校的督导与评估,规范其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效益,是建立健全基础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学校的督导与评估,重点在于建立学校内部评估与学校外部评估有机结合、政府督导与社会评价有机结合的评价机制。内部评估其目的在于促进学校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不断创新的良性发展机制。政府应提供外部指导和信息,来支持学校自我评估系统的建立。外部评估要加强政府督导的专业性,把督导作为使学校对自己的工作负责的手段。通过督导报告,告知学校家长及地方教育团体,学校教育质量及其标准是否达到要求。把督导作为发展工具,通过评估结果帮助学校根据评估中提到的长处和短处来制定改进计划。通过督导,提供国家教育信息,在知识和信息方面支持学校。加强学校的外部评估,还需要建立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相关各方参与学校评价的机制。这有助于学校克服单方面的利益追求,克服某一方面的片面发展,更好地考虑学生的利益,更好地决定学校人事与经费等重大事务安排,更好地协调与整合社区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加强与社会各方的伙伴关系,为学校长远发展提供有效的合作机制。

我国基础教育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教育质量,以相对性评价和以学生学业成绩为核心的终结性评价,无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必须加强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评价。这需要全面考虑学习者的特征、教与学、教学条件、教育成果、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要关注课堂教学系统内部要素,也要关注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教学条件、外部环境等外部条件。加强对教育教学过程的监控与评价,要建立教师、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机制,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