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艺术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艺术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艺术策略

现代艺术策略范文1

关键词: 高中美术西方现代艺术鉴赏 知人论世 点面结合 纵向联系 创作实践

艺术作为人类世界的感性呈现,承载着人类精神史的广度和深度。西方学者巴赞认为,一个社会只有同艺术“结婚”,才能生出文化之子;如果与文化离异,就只能导致野蛮,这个社会随之会变成文化的沙漠。高中教育在升学压力下,往往不重视审美教育,在以考分为主要参照的评价体系中,学生的精神世界较为空乏,审美能力较弱,对艺术缺少感知和辨识。艺术同自然一样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无艺术的人生是乏味低俗的。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一片自由充盈的审美空间,综合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西方现代艺术鉴赏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其涉及教材中的四部分:意象艺术、抽象艺术、西方现代艺术、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等,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改变以写真的、“像与不像”为标准的传统视觉审美程式,用现代的审美眼光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流派风格和思想情感。本文以西方现代绘画艺术为切入点,探讨西方现代艺术鉴赏的教学策略

一、知人论世,探知本质。

古典艺术以客观世界为参照对象,艺术家按照看到的世界来描绘对象,画作是世界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折射出外部世界。而西方现代绘画不再追求客观的真实,而是追求内心的真实,其艺术理念、艺术标准、创作方法、语言形式、思想情感与古典绘画有很大的差异。如果按照传统的欣赏方法就可能看不懂画家的表现形式和主题思想,所以,要想欣赏现代艺术,就必须先了解现代艺术产生的土壤——现代社会、哲学思潮、艺术家经历,等等。知人论世是走进现代绘画的基本方法,就是要了解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艺术家的身世经历、理念追求等。现代社会摄像机的出现代替了绘画的写实功能,于是绘画不再执著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描摹,而是寻找新的出路和存在价值,从而转向内在情感和精神实质。教师必须让学生了解现代工业社会物质经济发展带来的精神变动,如哲学和宗教新思潮,这对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更重要的是艺术家的追求推动着艺术的变革,现代艺术如果没有艺术家的解说和评论家的阐释,则其确实难以理解。比如,要了解印象主义绘画就必须从1863年巴黎艺术界“落选者沙龙”谈起,马奈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不符合学院派的审美标准而被大肆批判,从此以马奈为代表的“落选者”和保守的学院派之间进行了新旧艺术的争锋。马奈在1867年展览会前言写道,这些反对者都是以传统观念来理解绘画的形式、手法和观点的,他们从不承认其他的理解形式,而是在这方面表现出一种幼稚的偏见:除了他们的公式,一切毫无价值。马奈先生一向承认别人的才能,从不妄想消灭前人的绘画或者是创造新的绘画,他只不过决心要做他自己,而不是要做某一个别人。印象主义者们走出画室,在户外转瞬即逝的生活瞬间和自然界的光色变化,进行现场绘画创作,由此开启一个个流派的艺术实验。只有了解凡·高狂热的宗教情怀才能体会其《星空》中用火焰般、漩涡般弯曲的运动线条表现出的强烈激情;只有了解高更对都市文明的厌恶和对原始文明的向往,才能理解他住在塔西提岛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这样的人生哲理问题……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可以使学生按艺术家原本意图对作品进行理解,这种从艺术家的立场来解读作品,是最基本的赏析方法。

二、点面结合,探知风格。

“点面结合”是指以艺术家的代表作或一幅画为出发点和切入口,然后结合艺术家的其他作品,感知艺术家的时代风格和整体风格。比如了解凡·高,可以把《星空》作为突破口,可以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其构图、线条、色彩有何特点?他描绘的夜空和你看到的有何不同?画家这样表现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经过讨论后,可以让学生欣赏其他作品,如《向日葵》、《吃土豆的人》、《自画像》、《夜咖啡馆》等,学生自然会归纳总结凡·高作品中物象的扭曲变形和色彩的强度明度,从而感知凡·高作品独特的风格。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较为完整地把握一个艺术家或一个流派的风格特色。风格是一个艺术家最为显著的标志,特别是现代艺术中,层出不穷的众多流派需要抓住特征来分辨,每个流派的画家又有不同的风格,如印象主义绘画中莫奈和雷诺阿有区别,塞尚、凡·高、高更又有区别。所以,点面结合的方法,可以使学生了解画家的整体风格,而不是仅看到局部和表象。

三、纵向联系,彰显个性

现代派绘画是在反叛甚至颠覆古典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与生俱来的叛逆性带来了绘画艺术的不断革新。各个流派都是在否定他人他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主张。运用纵向联系的手法就可以以历史为主线,把各个流派贯穿起来,分辨各流派的艺术追求。比如塞尚放弃了印象主义画家所采用的快速作画的方法,而对物象进行深入、长时间的分析,专注于物质的实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用圆柱、圆球、圆锥体去处理自然”。其画法影响了毕加索,毕加索对塞尚式的形体和结构进行了概括性处理,用几何形体的组合拼接来构图,创建了立体主义流派,其肢解破除了传统艺术家对“自然形”的认识,从而产生了空间和结构的心概念。立体主义形体观念对其后的艺术实验产生了重要启示。表现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都从中吸收了不同的营养。抓住形体这一线索,就可以把这些有传承关系的流派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纵向联系和对比,可以使学生清晰地把握各流派的异同点,体察现代艺术发展变化的规律,对现代艺术有更深入的认识。

四、创作实践,领悟精神。

现代艺术的鉴赏要不断突破传统视觉程式的束缚,培养学生现代的审美眼光和审美趣味,创作实践活动是培养鉴赏能力的途径之一。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加入创作体验的小环节,加强学生对现代绘画理念或技法的认识。如在鉴赏立体主义绘画时,可以让学生用几何图案变形拼接成一定的物象,并说说这样构图的意图,也可以让学生相互评价,还可以加入拼贴和实物要素,让学生感知材料、物质要素对绘画的影响。教师要根据不同流派和画家的创新处设置简单可行的小练习、小实验,让学生亲身体悟现代艺术的理念风格和审美追求。这样的方式就把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综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思维水平。

五、面向生活,慧眼识别。

现代艺术自19世纪末出现在西方文化舞台上之后,就以一种革命性的姿态,不断突破传统的艺术体系和美学规范,把各种新的观念形式和材料纳入到艺术表达的范畴内。不了解现代艺术的革新及形式和理念上的突破就不会理解当代多元化的艺术风格追求,不会鉴赏当代先锋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当代艺术出现的现象和问题作为引入部分或延伸部分,让学生思考鉴别。渐渐地,学生就会把鉴赏方法运用到现实中,对当代艺术问题进行评析,建立现代的审美品位和审美标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识辨当代复杂怪异的艺术现象。

总之,在西方现代艺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结合高中学生的理解认识水平和艺术基础,让学生了解现代艺术生成的社会背景及艺术家经历、艺术理论探知艺术家个性化的风格追求;通过纵横的对比联系明晰流派风格的继承发展;通过绘画实践、当代艺术现象体悟艺术精神,最终达到对新奇多变的现代艺术的鉴赏。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多样地运用这些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由浅入深,启发引导,把内容庞杂的现代艺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鉴赏,让学生对西方现代艺术具备初步的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朗格著.藤守尧译.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1.

[2][美]F大为马丁,李A雅各布斯著.包慧怡,黄少婷译.艺术和人文.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4.

现代艺术策略范文2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文化意识策略探究性学习;英语文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397-01

新一轮的高校英语学科课程改革现已全面实施。在课改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新英语教学是紧密相联的,我们构建英语学科教学整合,即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运用探究性学习来进行英语语言教学。

新课改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根据“课程整合”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或者与实际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整合,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高校英语教学的推动性。

一、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探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由于个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提出问题的内容和水平都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探究性教学基本概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围绕教学性问题展开探究性活动。在课堂上,一个有难度但又让人能体会到结果的问题,足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能引出另一些问题。例如:在大一年级英语第一册第6单元,Do you like bananas?如果教师课前多准备一些水果,并让学生预习水果类和蔬菜类生词。在课堂上,教师用笔在每个水果上写上该单词,学生容易记忆,最后谁记住的单词最多,就把水果奖赏给谁,同时学生们又会写出一些教材中没有出现的单词,如:桃(peach),杏(apricot),菠萝(pineapple),枣(jujube),山楂(haw),樱桃(cherry)火龙果(red dragon fruit),黄瓜(cucumber),芹菜(celery)等等。

(二)学生同教师、教材提供的结论相比较,以检查学生自已提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在新课改的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SELFCHECK,足以让学生验证本单元学习情况。

(三)学生可以从教师、教材、网络或其他地方获取证据对他们的探究进行补充,并相互间可交流和论证他们所提出的解释。

二、构建信息技术与探究性教学的三整合

整合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以互联网资源为主要信息源,认识工具和知识载体,把探究性学习贯穿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要为探究创造条件和机会,它不是两两整合,也不等于混合,是有机地融为一体的。

(一)活用课文内容进行探究和整合

高校英语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材料之一,教师应深挖教材内容进行探究和整合。教材内容涉及饮食、卫生、自然与环保、工农业、运动与娱乐、科学与技术、旅游、日常生活、人物传记、风俗文化、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师可就每单元的内容作为一个中心话题,把相关的网站、网址和查询的途径抛给学生,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究状态,去收集和处理所得的信息。探究的问题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富有启发性,尽量贴近学生实际。

(二)举行多种形式的英语活动进行探究和整合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在交流中使用语言,交流的过程与语言成品同样重要。语言教学应帮助学生走进真实的话语场景或话语团体,而不仅仅限于提供语法结构的练习或大量的语言输入材料。因此设计英语活动时,应有意识地造成某种信息差,特别是文化信息差,迫使参与者必须通过交流方式,才能去完成这种模式的信息交换任务。多向、多渠道的开放交流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参与者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由对话(free talk)、模拟交流(imitative communication)、达成共识(reading consensus)、寻求解答(searching solutions)或动脑筋(brain-storming),这类活动可能更具有自然交流状态下的变化多端,不可预测性,参与者在活动中努力去建立、填平信息差时的能力也就具有真实性。

如组织主题英语角活动,让学生就与主题有关的内容收集和下载多媒体的各种软硬件的英语视听读物,并将收集到的信息用英语表述交流主题与想法。通过对主题的酝酿、内容的构思语句语法的探索,并经过选择、判断、释疑、综合运用,学生就会灵活运用学过的词汇和句型,加深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对较难的问题则由教师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提高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文化的探究与整合

英语是一门厚重的知识学科,又是一种蕴含丰富的文化载体。

英汉两个民族由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不同,在语言上存在较大差异。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英美文化的内涵和表现,将英美文化与汉语文化作比较和分析,找出两种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学会地道的英语。

(四)络化英语教学的探究

在网络化英语教学中,计算机或网络既是广博的图书馆、耐心的导师,又是沟通的桥梁、发展作品的园地,能够提供或创设真实的社会场景,以其独特而便捷的方式帮助师生与外界沟通。如进英语角聊天室进行英语交流。

网络还能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多媒体信息,提供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通过网络自由地,有选择性的学习。教师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测等材料编制成网页或以其它形式的文件存放在服务器上,学生通过浏览这些页面来达到学习目的,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便以Email,BBS等方式询问教师,教师则再通过Email或BBS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

三、概论

把现代信息技术同初中英语学科教学结合起来,运用探究性学习于教学的始终,既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优化英语学科课题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会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金玲主编.现代信息教育[M].

[2]英语教学与研究.

现代艺术策略范文3

“误读”(Misreading)一词最初是一个文学批评术语,指读者对一个文本的阅读脱离了该文本产生的语境,在理解和阐述作品时出现了某种偏差,甚至背离了文本最初想表达的意义。照字面意义看,“误读”是一种不正确的阅读方式。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文学批评领域,“误读”却是解构主义思潮的一种直接体现,其核心观念是反对文本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二元对立的阅读范式:作者是主动的、读者是被动的;文本和语言是主体,理解和阐释是客体。然而,德里达、罗兰’巴特、米勒等解构主义的思想家的主张是,将“误读”作为一种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直接手段,将其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强调读者阐释的主动性,将“偶然性”“无意识”“片段化”的阅读方式提升到反理性主义、反中心主义的哲学高度,追求文本意义的“延异”和“拓展”。显然,“误读”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背后承载的是一种哲学化的思考,它体现了20世纪60年代弥散在西方思想界的一种反理性主义的思潮。作为一种方法,“误读”在上世纪70年代初,在美术界也逐渐流行起来。

但是,“误读”一词在美术界的使用中发生了种种变异,不同于文学批评中解构主义的“误读”观念,相反在大多数情况下,它特指一种艺术风格或艺术流派在不同文化语境下所产生的相异理解――因阐释语境的变化而产生新的意义。本文对中国当代美术界“误读”现象的讨论也属于这种方式,即在中西两种不同的艺术史参照系中,同一种艺术风格却因阐释角度的差异而产生了不同的意义、功能和审美诉求。例如,在绘画领域,“政治波普”中的波普风格便与西方波普艺术的艺术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以沃霍尔为代表的波普艺术追求两个目标:一是反抽象表现主义的精英艺术,将大众化、流行化的日常图像应用于艺术创作;另一个是追随杜尚的“达达”主义观念,将日常物品和现成品转换成艺术作品。但是,中国的“政治波普”利用了这种波普的样式,即平面化的表达、图像的挪用和拼贴、非艺术化的语言呈现方式,其所追求的并不是西方波普艺术那种颠覆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消解艺术与生活之间的距离,相反是在一种社会学的解释模式下,强调对政治的“反讽”,追求艺术的批判功能。显然,这是对西方波普艺术的“误读”,但却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再如,如果从上世纪20年代的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和30年代包豪斯时期的行为表演,到50年代中期美国黑山学院的行动艺术,再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行为艺术的发展谱系来看,中国80年代中期的大部分行为艺术都是“误读”下的产物,艺术家普遍模仿西方艺术家的行为观念,尤其是对克里斯托“包扎”方式的借鉴,对伊夫・克莱因和约瑟夫・波依斯的行动观念的学习……尽管这种模仿之下的艺术并不能融入西方行为艺术的发展谱系,但在一种“创造性的误读”下,这些行为作品在中国却有着积极意义。它能从一个侧面反映80年代中国的艺术家对“一元化”艺术体制的反抗,对西方现代艺术的推崇,以及对文化和思想启蒙的渴望。

实际上,当我们回顾过去30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时,就不难发现,许多的艺术现象、艺术风格都是在“误读”的情况下产生的,换句话说,在它们背后都潜藏着一个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影子。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抽象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90年代初的“政治波普”、其后的“艳俗绘画”,包括近年发展起来的“卡通绘画”、影像艺术等等。那么,如何正确地面对这种“误读”的现象呢?首先涉及到的是一个文化语境的“错位”问题。批评家高名潞最早注意到这种“错位”现象。他认为,这种错位的核心原因是中西文化现代性的差异所造成的。毕竟,中国从改革开放伊始到今天也不过30年的时间,这自然决定了我们在寻求经济、政治、文化的现代性方面与西方有着较大的差异。我们应看到,中国的现代艺术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自然会面对中西现代艺术的双重谱系,但由于它们发展的不平衡,所以“错位”是一种必然,而“误读”是另一种必然。其次,如果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艺术家离不开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参照系。因为,不管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开放,还是90年代以来的社会转型,中国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自然需要一种与之相匹配的现代文化。实际的情况是,中国在以前,除了有“一体化”的官方文化外,缺乏多元化的现代文化和现代主义的艺术传统。正基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新潮美术”时期,众多前卫艺术家学习西方现代艺术的真正动因了。因为“新潮美术”的核心任务并不是要建构一个现代艺术的体系,而是希望借助西方现代艺术来推动和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向当代的转型,当时实现文化和思想上的启蒙远比拥有某种独特的现代风格更急迫,群体运动远比个人风格的营建更重要。所以,“新潮时期”也是中国艺术界“误读”最严重的时期之一,但是,当时的“误读”也是一种既有效又迅速的方法。对于那时的艺术家来说,攫取和借鉴西方现代或当代艺术的语言,无非是希望用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来达到批判传统或学院艺术的目的,从而使艺术与文化具有某种现代性的特征。那么,在一种没有现代文化传统,却又不得不建构自身的现代文化体系的情况下,中国的艺术家向西方学习则是必然之举。因此,我们需要正视这种“误读”的必然性。

但是,那种投机性的“误读”和策略化的“误读”恰恰是需要被批判的,而这两种方式与“创造性的误读”也是有本质区别的。比如,在雕塑领域,当下艳俗雕塑的泛滥就属于前者。以杰夫・昆斯为代表的艳俗艺术尽管在形式、观念、文化针对性上与现代主义时期的雕塑拉开了距离,但是他的媚俗风格实质是对弥散在中产阶级中的庸俗审美趣味的批判和嘲讽。但是,中国的雕塑家在学习昆斯雕塑的语言、形式、叙事表达的时候,并没有思考“艳俗”雕塑对大众文化、中产阶级低俗的审美趣味的批判和反讽,反而极力地推崇这种庸俗的审美趣味,最终不仅使雕塑本体语言肤浅化,又使得作品本身丧失了对当代现实的介入能力。再如,当前影像领域中出现大量的“摆拍”和“图式挪用”的作品也是一种策略化“误读”的产物。部分艺术家利用经典的图式或场景,通过电脑的数字化处理,将其做现实的置换,营造出一种具有后现代的审美特点的图像,即将原图像做“弱智化”“戏拟化”的处理。这些被挪用的图式或场景有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马奈的《奥林匹亚》《草地上的午餐》等。有必要说明的是,对“图式的挪用”在西方后现代艺术中是一种主要的创作方法,像曼・雷、辛迪・舍曼、森村泰昌等艺术家都对经典图像进行了挪用。我们也可以将他(她)们的“挪用”看作是一种“误读”。但是判断它是“创造性的误读”还是“策略化的误读”的关键在于,这种误读背后是否有思想的支撑,在中国影像界,许多艺术家的“挪用”尽管在技术上堪称完美,但作品本身却丧失了某种文化针对性,缺乏对社会、文化、艺术等诸多问题的思考能力。于是,这种“挪用”后的“误读”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暴露出的是在思想和文化观念表达上的苍白无力。艺术家之所以会采用“策略化的误读”方式,关键在于他(她)们可以通过假借西方的现当代艺术样式来标榜作品所具有的“前卫性”,而这种“假前卫”却是获得高额市场回报的有效策略之一。实际上,“策略化的误读”在中国当代艺术界早已普遍存在,正如绘画领域中“伪里希特风格”和卡通风格的泛滥,雕塑领域中“伪昆斯”和“伪劳申伯格”的创作……此类现象,可谓不胜枚举。

当然,由于面对着中西双重的艺术史参照系,所以“误读”的存在亦有其合理性的。关键的问题在于,“误读”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中国的艺术家利用这种“误读”,以投机的方式将其转化成一种策略性的创作,而忽略了从一个更为内在的本土文化传统和自身的艺术史谱系中去探寻当代艺术新的发展路径。更重要的是,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当代艺术是在一个缺乏现代主义传统的情况下不得不向西方学习的话,那么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化传统逐渐明晰的今天,中国的当代艺术家应该积极地、主动地、自信地建构多元化的艺术体系。设想一下,在文化全球化的互动中,如果能摆脱从90年代以来西方的后殖民阴影,建构一种当代艺术的新范式,那么,中国当代艺术以就能自豪地向“误读”说再见了。

现代艺术策略范文4

关键词:观念艺术批判“春卷”文化策略

当代艺术越来越呈现出哲学化的趋势,观念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家重要的艺术表达方式。正如柯索斯所说:杜尚以后的所有美术都是观念的,因为美术只是以观念的方式而存在。从艺术追求观念方式上讲,波普艺术、大地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等等都可以归入观念艺术的范畴。观念艺术在国内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国内外思想根源,从历史原因来说,复制时代的来临,消费社会的到来,“反艺术”的出现,合伙把艺术推到了观念艺术的领域。观念艺术鼓吹艺术走向了生活,走向了大众,但其并不被普通的大众所理解,说明观念艺术还没有真正消除精英与大众之间的界限。这种让人思索的观念艺术,在当代艺术中有何价值与意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存在什么困惑?是本文探讨的主旨。

一、观念艺术改变了人们传统的艺术观,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丰富了艺术表现的语言

观念艺术不同于传统的审美中心主义,审美中心主义是古典艺术和形式主义艺术的要旨。古典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要表现和谐、典雅,表现理想美。西方现代艺术认为,艺术表现的核心是丑,是怪诞,似乎可以通过“丑”的形象对抗异化的现实。而当代的观念艺术的态度是中和的,艺术无所谓美,也无所谓丑。美、丑与艺术并没有什么天然的固定关系。观念艺术也不注重个人风格的流露,在文化形态上,观念艺术应属于后现代的范畴。它只是通过生活中不同材料的组合形成一种观念,表现一种感受。当然观念应以与日常语言方式有异的方式呈现,因此进入艺术语言状态体现出一个差异结局,有一个“陌生化”的处理过程。艺术也因此将自己与哲学和其他文化表达方法相区别。在国内,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观念艺术方式的影响不仅在绘画上,更多在新出现的媒体如装置、行为、视像等其他综合艺术形式中体现出来。观念艺术将艺术从传统的“架上”绘画解放了出来,排除传统艺术的造型性,打破了艺术和非艺术之间的界限,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装置应该说是与绘画的平面方式,三度空间的雕塑方式并称的第三种方式。所不同的是,前两者是艺术家用各种美术材料来塑造形体,而装置则主要用现成品的拼装来表达观念,体现艺术家个人感受。艺术实体完全消失了,转移到艺术的“意会”上,观念艺术不仅取消了造型艺术的形象、色彩、结构,而且还取消了绘画、雕塑本身,它运用不同于传统的多种媒体和形式来表达,强调了艺术作品背后的作者思想和观念。因而西方学者把观念艺术定义为“哲学之后的艺术”。美国学者阿瑟·丹托认为“随着艺术时代的哲学化的到来,视觉性逐渐散去了”,“因为艺术的存在不必非得是观看的对象”。当艺术不是被人看时,艺术必然走向终结,艺术将终结在观念里、哲学里。另外,观念艺术非常强调观众的参与。观念艺术家认为,他们作品中传达的观念只有传达到观众的心灵之后,才是成功的艺术,而且,只有经过观众参与之后形成的观念,才是完整的观念。创作者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观众参与活动的组织者。

二、观念艺术的批判功能

观念艺术的批判功能首先包括了对现实生活、历史、道德的批判。观念艺术创作目的不只是解构主义式的游戏与嬉戏,也不同于西方形式主义所说的“艺术是永远独立于生活”,“艺术除了表现它自身之外,不表现任何别的东西”,通过艺术的“自律”排斥艺术的“他律”。观念艺术家始终坚持“生活即艺术”的观念,将作品走向生活,走进观众。从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上来讲,观念艺术与传统艺术是契合的。不过,观念艺术毕竟属于后现代的艺术范畴,它经过了解构主义、后现代的洗礼,他的批判方式和目的已表现出与传统艺术的差异。观念艺术并不表现为传统艺术的宏大叙事、深刻的批判功能,更多的是借用西方的波普艺术和装置艺术的手段与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文化符号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观念或视觉冲击力。王劲松的摄影《百拆图》通过拍摄众多的城市拆迁时留下的各种拆字来表达的他感受。“拆迁”伴随着希望,“拆迁”伴随着破坏,甚至伴随着暴力,在艺术家的作品中,画了圈的“拆”字是一种强势话语。王庆松的数码观念摄影作品《我能与你合作吗?》就是利用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步辇图》的构图方式,将皇帝改为洋人,旁边的小姐手中的华盖成了可口可乐、麦当劳的广告牌。队伍前面原图中几个小一号的人则是摄影记者。该作品极大地批判了当今以西方为时尚的社会风气,同时也对传统中的主从地位进行了讽刺。作品体现出的批判方式明显带有后现代的调侃式的喜剧心态,这种批判并不让人感到“痛定思痛”,而是哂笑之后的轻松。王广义将“”图像与当代社会流行的商品图像并列在一起处理的《大批判》,是真的在“拿起笔,作刀枪”,批判跨国资本主义的商品霸权吗?还是这一切只是纯粹的玩笑?王广义似乎给于观众以嗳昧的回答。

观念艺术批判功能还表现为对传统思想方式与思维方式的反思。观念艺术认为,文字、绘画、装置、影象、行为等媒介没有任何意义,真正有意义的就是思维存在本身,大脑某一瞬间的思想和观念本身就是艺术,并不一定通过媒介表现出来。美国观念艺术大师索尔·勒维特在《关于观念艺术的短评》一文中说:“在观念艺术之中,观念或概念是作品最为重要的方面。当一个艺术家使用了艺术的一种观念的形式,这就意味着一切计划和决定都已事先完成,而其实施则只是一种敷衍了事的工作。观念成为创作艺术的机器”。这种思想与克罗齐的艺术观倒有某种相似,不同的是克罗齐认为艺术存在于头脑中的意象,观念艺术家认为艺术存在于头脑中的观念,至于需要不需要媒介将头脑中的意象或观念表现出来已经不重要了。艺术家王强的作品《两个无意义的空白》,他在水中放置了两个四边形,一个是固定形体的四边对角木边框,另一个是用绳子围绕的同等大小四边对角形。前者坚挺而后者颓软。似乎给人们某种提示:我们感受到的物的存在是依托它的背景的质地。正如美国著名艺术史家拉塞尔所说,“艺术不仅仅存在于所理解的物体中,而且还存在于我们对它的认识方法中”。再看王鲁炎的装置作品《改造后的自行车》作者将普通自行车的链条与飞轮的传动关系加以改造,当人骑上去向前蹬时它却向后退,给每个亲身实践者和观众一种启示:“欲前则后”或“背道而驰”。观念艺术家似乎教导我们:传统是以“诗意”的眼光看这个世界,现在我们是用“观念”的眼光看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不是一种物质形态的呈现,也不与意义,需要在实际教学中、在现实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是移情式的情感的呈现,而是一种观念的呈现,艺术家是通过意义进行工作,而非形状、颜色或材质。观念艺术模糊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模糊了艺术与哲学之间的界限,模糊了艺术与艺术之间的界限,加深了艺术“去分化”的趋势。观念艺术注重“意义”的同时将传统艺术中的审美与情感消失殆尽,剩下的只是冷冰冰的观念材料组织而已。

三、观念艺术是中国当代艺术与世界当代艺术沟通对话的重要中介

现代艺术策略范文5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 现代舞 影响 借鉴 策略

一、中国古典舞对现代舞的影响和借鉴

中国古典舞是在中国民族民间传统舞蹈、武术和戏曲的基础上,经过历代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的产物,并经过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现代舞强调个性,创新意识特别强,但现代舞若想在在中国环境下获得很好的发展,也必须充分尊重我国的环境特色,要从古典舞的严格规矩要求中获得一定的约束,在约束之下将自身的自由主义思想进行发挥。

就目前的中国古典舞的编排来看,编导对一些具有程序化的技巧较为重视,这种编排形式与目前古典舞广泛出现在各类比赛当中的处境具有很大的关系,导致了古典舞的编排往往是为了比赛而进行编排,当然更具舞剧的故事情节,在考虑人物特征的基础上。将一系列高难度的技巧动作融合到古典舞的表演当中,在这样的编排下,观众对于古典舞的欣赏往往容易关注到这些高难度的技巧,而对于故事情节却很少关注,从而导致古典舞的表演空洞。事实上,舞蹈的艺术魅力并不在于高超的技术层面,往往在技术上存在不足的舞蹈艺术作品也能够表现出强大的吸引力,而这也是艺术力量的体现。现代舞虽然具有较高的抽象性,但由于能够赋予观众以自由思考的空间,因此很多的编排手法值得中国古典舞所借鉴。

首先,中国古典舞可以借鉴现代舞的编舞法,现代舞的编舞法能够为舞蹈编排提供一系列新的挑战,从而迫使编导必须不断的进行创新,并运用逆向思维来对原有的编排方式进行有目的性的修正,舞蹈编排者需要对各种舞蹈素材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从而不断丰富自身所具有的舞蹈语言。因此,编导需要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舞蹈加以了解,如民俗舞蹈、芭蕾舞蹈、国标舞等。根据现代舞的编舞要求,应当持续对舞蹈的各项动作进行改变,从而抛弃原有的“熟悉化”的表演,不断追求创新,充分展现出舞蹈的内在个性,将舞者的原创性融合到舞蹈表演当中。也就是说。现代舞的编舞要把创新作为整个编舞的重要环节来对待,在编舞过程中需要将各种类型的潜台词进行详尽说明,但在具体表演过程中却又将这些潜台词尽量的含蓄化处理。中国古典舞的编舞过程恰恰缺少了对于创新的重视,没能很好的对舞蹈素材进行改善,从而使得在表演中缺乏生命力。其次,现代舞中的“机械编舞法”可以在中国古典舞的编舞中带来重要的借鉴作用,所谓“机械编舞法”也就是将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动作融合到舞蹈编排当中,从而使得舞蹈更具大众化的倾向,能够为观众带来更为真实的感受。在这种编舞法的指导下,观众可以成为表演的焦点所在,能够将舞蹈表演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充分的发挥。

二、促进中国古典舞与现代舞有效融合的策略

首先,重视多元文化的舞蹈艺术教育。舞蹈教育者应该发扬我国文化独特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使舞蹈的发展兼容西方与东方的特色,作品不仅应在人文反映上呈现传统与现代的风貌,同时也需保存较大的发展自由与空间。在舞蹈教学上,也应同时兼容东西方的教材教育。让我国的舞蹈专业学生能对西方现代舞和古典舞文化的特性都有清晰的了解,从而确保两者可以进行有效融合。

其次,在创新编舞方式的基础上,也应注重中国古典舞蹈的传统理念,从历史来看,昨日的创新并未全部流传至今,今日的创新也只有部份才可能成为传统,所以未承继传统的创新,其成为广为群众所接受的“民俗技艺”的效率可能并不会很高。

三、重视社会舞蹈艺术教育

现代艺术策略范文6

【关键词】普通高校;现代艺术体操;教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

现代艺术体操运动在我国推广的时间较短,但因其独特魅力受到广泛喜爱。目前普通高校现代艺术体操的教学内容及方法各不相同,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影响着不同的艺术效果。文章针对现代艺术体操在普通高校中的发展情况,对其教学现状的分析及其影响,提出了儿点优化的策略。为今后我国高校的艺术体操教学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一、普通高校现代艺术体操课程的教学现状

上世纪50年代初,艺术体操由前苏联传人我国。1955年聘请了前苏联专家凯里舍娃在北京体育大学(前北京体育学院)任教,接着在上海、武汉等6所体育院校开设了艺术体操课,并将艺术体操传播到全国高校。各高校将艺术体操作为体育教学内容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迅速地开展起来。有的把它作为必修课程,有的则列为选修课。不仅如此,不少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艺术体操对大学生心理、生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对艺术体操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教学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如崔瑞华的《艺术体操与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徐秀娣的《高校艺术体操课程教学效果的调查分析》,刑庆和的《关于高校女生体育教学的研究》,李荣的《艺术体操教法研究》等,在教材的编写上也不断完善,从而使得这一具有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在高校中持续地发展。从1984年起,艺术体操已成为我国大学生运动会比赛项目之一。

近年来,随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现代艺术体操已经成为了普通高校学生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艺术体操是一项结合体操、舞蹈、音乐、关学等为一体的运动项口,其自身的特点适合青少年进行健身、娱乐活动等。随着体育教学的推进,现代艺术体操运动在普通高校中也得到快速发展,在普通高校素质教育中担任着重要的作用。

二、现代艺术体操的课程教学对大学生的影响

现代艺术体操结合了音乐、艺术、舞蹈、体育等几方面的特性,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性和娱乐性。要求大学生要具备健康的体质和一定的艺术功底。在进行现代艺术体操的教学时,要做到动作轻快、节奏鲜明、姿态优美。动作学习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节奏要由慢到快,使大学生容易接受和学习。另外,伴奏的音乐要选取配套的动作音乐,使练习者心情卞俞决,有助于提高训练效果。

三、现代艺术体操的教学优化策略

如今高校大众艺术体操的普及而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如何使其在高校中得到更好地发展,发挥自身的魅力,除了有效地推广方式,进行完善的教学同时也显得非常必要。现针对高校大众艺术体操教学的优化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教学队伍的建设力度

提升艺术体操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教学队伍的建设力度。艺术体操是一门“年轻”的课程,教学人才相对不足,如果没有一支高质量高标准的教学队伍,教学口标则很难实现。高校需注重对教师的培养,针对艺术体操教师进行岗前、在岗多重培训。并且要为教师创设条件,使其得到更多的教学培训与锻炼,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和专业知识。

(二)完善教学体系,树立健康教学观念

教师在具体设计高校艺术体操的教学内容时,需要结合学生的素质与性格特性,合理规划,让学生全而发展。教师需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上应当符合各个层次的学生的需求,由浅入深,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在教学活动设计上,要符合高校学生的特征,树立起健康的教学观念,例如艺术体操与音乐的有机结合,教师可利用学生所喜欢的音乐作为背景。

(三)创新教学方法

如今高校学生生活丰富,普通的活动内容形式已经无法吸引他们足够的口光,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当中需要重视对教学方法的创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运用电教化手段,利用多媒体的教学,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艺术体操的关的享受与艺术魅力。加快学生理性认识。并且通过视频教学能让学生更加容易地学习动作。

综上所述,通过简析普通高校现代艺术体操课程的教学分析及其影响,可为普通高校开展现代艺术体操教学提供理论性的指导,通过教学实践,可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及协调能力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艺术鉴别眼光及形体美,让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艳荣.不同健身运动处方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9(1).

[2]张关娟.运动处方教学在高校体育选项课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3).

[3]四张辉明.普通高校健关课实施运动处方教学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8).

[4]体育院校普修通用教材.大众艺术体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5]黄汉升.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6]李卫东.现代学校艺术体操[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