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产业发展趋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煤炭产业发展趋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煤炭产业发展趋势

煤炭产业发展趋势范文1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向世界郑重承诺到2020年单位GDP减少碳排放45%,而煤炭作为国家的主要一次性能源,仍将长期在国家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现状不会改变,目前中国的一次性能源中70%来自煤炭。妥善处理好保障能源供给、能源安全与节能减排的关系,必将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表现在能源领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集约节约利用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效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减排目标,最终达到发展方式的转变。党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道路,意味着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路子。针对资源消费和环境保护提出的要求,对煤炭消费总量和利用方式将有重要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煤炭产业。国家《节能中长期规划》提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将节能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国家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是要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度。中国单位GDP能源消耗是美国的3.3倍、日本的6.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76倍。因此,只有转变煤炭产业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效率,才能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国家对煤炭开采及其延伸产业早已着手进行了调控,严格控制产能和开发利用方向。今年,国家提出关闭小煤矿8000处,淘汰落后煤炭产能2亿吨,并严格控制煤炭转化项目审批,说明国家已再一次对煤炭生产矿山开始进行结构调整和规范,防止出现盲目发展煤炭延伸产业。内蒙古煤炭产业适应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就必须抓紧实施转型。

内部环境分析

从内蒙古来看,煤炭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在产业结构方面,内蒙古高碳行业比重偏高,规模以上工业中在产业结构方面,高碳行业比重偏高,能源、冶金、化工等高碳排放行业约占2/3,服务业中交通运输等高碳排放行业接近30%;在能源消费方面,内蒙古的能源供应,高碳能源占主导,全区一次能源消费中90%以上是煤炭,高出全国20多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内蒙古还肩负着国家能源供应和大幅度节能减排的双重任务。因此,只有推动煤炭产业转型,走出一条符合内蒙古实际的煤炭开发利用之路,才能实现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从交通运输条件来看。近年来,随着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增长,全区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改善,主要矿区都已修建了公路。但是,交通条件的改善,仍然不能满足煤炭产能增长的需求,煤炭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受制于交通运输条件。然而解决交通运输问题,不是仅靠内蒙古单方面努力就能解决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煤炭产业要破解交通运输制约,就必须另辟蹊径,在就地开发利用上做文章。从周边相邻省区的产业结构来看,特别是蒙西地区,内蒙古煤炭产业发达的区域,周边省区情况也基本类似,争夺运力与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在目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谁转型快,谁就会赢得先机,取得竞争优势。与山西相比,山西以往煤炭产量一直居全国第一,但由于内蒙古在煤矿资源整合方面行动早,力度大,在去年山西进行资源整合过程中,内蒙古煤炭产量跃居全国第一。从现实来看,多年的煤炭开采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煤炭回采率偏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二是矿山环境问题突出,污染严重,废弃物没有得到综合利用。三是煤炭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的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四是产品结构单一,延伸产业起点偏低,资源效益没有充分发挥。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妥善处理产业发展与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使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最大化,用最少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益。只有实施煤炭产业转型战略,才能防止出现经济发展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煤炭延伸产业发展滞后、弱化创新能力现象;才能防止出现“矿竭城衰”现象,避免给地区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由此可见,尽快实施转型战略,才是实现内蒙古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的出路。

煤炭企业动力分析

煤炭产业发展趋势范文2

关键词:新型煤化工;煤气化;煤制甲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合理地运用科学技术可以减少资源能源浪费,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伤害。不断开发新技术对发展我国的化工产业有着重要意义,运用高科技能够将资源的有效利用最大化,特别是化工领域,可以减少工业污染,从而造福人类。

一、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背景和现状

煤化工产业是指以煤为原料,通过多种技术联合生产多种清洁燃料、化工原料以及电能、热力等产品的产业,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风险较大,而新型煤化工面临的问题较传统要更多,它是指以清洁能源和化学品为目标产品,结合煤炭资源开发和煤炭生产建设的发展,建成若干的大型产业基地或基地群,应用煤转化高新技术,建成未来新兴煤炭-能源化产业;主要分为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芳烃和煤制乙二醇。

新型煤化工产业首先面临着巨大的投资问题,其次是各项技术的不完善,加上要在环保问题上有所突破,事实上情况并不乐观。

我国的能源现状仍是贫油、少气、富煤,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能源以煤为主,煤炭资源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能源战略发展规划,因此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二、我国煤资源利用情况

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6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煤炭资源总量的11%,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上来看,基本上处于“西多东少,北富南贫”的格局,煤炭在能源生产和消费中的比例平均高达70%以上,这无疑说明了煤炭在我国的需求量是巨大的。但是我国的人均煤炭资源可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资源开采规模偏小,加上开采技术和设备的不成熟,开采过程中造成严重资源浪费,机械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都导致目前能用于规模建设的煤炭资源供给能力相对低下。

煤炭的加工利用率低下,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下也是制约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一个因素,此外我国煤炭的无效运输也非常严重,每次花在煤炭资源运输上的费用并不是个小数目,长此以往很可能会入不敷出。这些问题都是摆在面前亟待解决的。

三、煤制甲醇生产工艺的基本流程

煤制甲醇生产工序简单来说主要是原料气制备、变换和脱碳、气体净化、气体压缩、甲醇合成、粗甲醇精馏以及涉及安全环境保护(如废催化剂回收、水处理)几道工序。

原料气制备的方法主要是煤气化法、天然气转化法、焦炉煤气法;原料气处理、精制、压缩工艺的生产跟传统的生产合成氨相似;甲醇合成工艺则有:ICI低压甲醇合成工艺、低压甲醇合成工艺、TEC的新型反应器以及正趋向成熟的液相法甲醇合成工艺。

四、煤气化及煤制甲醇发展概况

(一)煤气化

煤的气化是煤或焦炭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反应使煤或焦炭中的有机物转变为煤气的过程,根据技术大类可分为地面气化和地下气化,按照传热方式可分为外热式、内热式等等。

煤气化工艺开始于18世纪后半叶,在19世纪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煤化工体系,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整体提高,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也得到改善和发展,加上家庭用煤的需求量不断提高,把煤气化推到我国化工产业的重要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人们逐渐把眼光从传统的煤炭资源转移到石油、天然气等原料,各种化工产品也多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进行生产。各种新型能源、清洁能源逐渐被发现、被开采、被利用,严重削弱了煤化工在整个化工产业中的地位。

(二)煤制甲醇

甲醇是最简单的饱和醇,具有醇的通性,是优良的有机溶剂,在化工产业中必不可少。

国内甲醇生产始于1957年,由于技术水平不达标,导致多数联醇装置规模小、生产成本高,因此缺乏竞争力。而发展至今,我国现有甲醇生产企业有200多家,其中约70%的厂家是以煤炭为主要生产原料。由于甲醇的利润较高,很多投资者对此尤为关注,不断投入研发新科技,完善设备等,使煤制甲醇的前景还算乐观。

五、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而这个行业想要实现更好的发展甚至有所突破是跟政府政策和投资者的支持密切相关的。

首先国家加大了对甲醇的行业规范,加强了对甲醇的产业保护,2009年并实施了《车用燃料甲醇》和《车用甲醇汽油(M85)》,以此为依据对甲醇行业的发展进行有效规范。当地政府适度进行宏观调控对煤化工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其次,2009年国务院同期出台了《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继续通过大力发展科技,优化煤化工产业的工艺技术、提高资源能源转化率,实现对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最大限度减少资源能源浪费,积极开发新能源,响应“节能减排”的号召,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未来,煤炭气化将在煤化工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我国煤化工将会继续把新进的煤气化技术运用在新型煤化工领域,因此不断开发新的先进的煤气化技术对发展煤炭行业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当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提高水平,从而实现煤化工产业的良好发展。

根据国家的《煤化工要长期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预计到2020年,全国将形成黄河中下游、蒙东、黑东、苏鲁豫皖、中原、云贵和新疆七大煤化工产区。这也充分显示着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极具活力,未来的发展前景很好。

参考文献:

[1]关于煤化工产业发展背景,[OL]中国投资咨询网http://.c11.

煤炭产业发展趋势范文3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经济增长 实证分析

一、引言

山西省煤炭资源储量约占全国储量的1/4。改革开放以来,在以能源为主导产业的支撑下,山西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化,我国逐渐改变以能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山西省因过度依赖煤炭资源类工业面临经济增长危机。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难于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制约经济的持续增长。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山西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进行经济转型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问题。本文对山西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运用回归模型进行相关性分析。

二、山西省产业结构演变过程

山西省产业结构以能源产业为主体的重型工业结构,建立在国家能源需求、地区资源优势的基础之上,是产业发展长期选择的结果,总体上符合地区间比较优势和全国空间生产力合理布局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山西产业结构的演进呈现良性发展趋势,在优势的能源产业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各行各业都有了相应的发展,符合全国总体发展战略的需要,避免了全国多数省市产业结构趋同化的倾向。无论从全局战略要求或局部优势发挥看,在发展初期山西省产业结构都是基本合理的。

20世纪80年代,山西省被确定为全国的能源基地,煤炭市场需求旺盛,这对山西省产业结构定型产生重要影响,第二产业占据主体地位。市场经济确立后,我国产业结构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波动,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总体上在保持二、三、一的基础上继续优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我国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格局将从以工业经济为主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

山西省是我国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已形成一个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2010年12月13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是全国第一个全省域、全方位、系统性的国家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山西省迎来了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至今,山西已有众多大中型企业和发电厂,雄厚的工业优势将促进山西产业结构转型。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悠久的历史,除了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有旖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山西省产业结构转型奠定了的基础。

三、回归模型

通过Eviews软件,对2000―2015年山西省三大产业增长率(数据来源于《山西省统计年鉴》)进行简单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四、结论

对表中数据进行经济意义分析:c= 0.64489672318 ,表示当三大产业保持原有规模,GDP仍能增加 0.64489672318 个百分点,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β1=0.0550427172323,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一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加0.0550427172323个百分点,反之降低,符合经济现实。

β2=0.547190019659,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二产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GDP增加0.547190019659个百分点,反之降低,符合现实。

β3=0.320678542882,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加0.320678542882个百分点,反之,降低,符合现实。

煤炭产业发展趋势范文4

一、我国物流业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国物流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未来几年我国物流市场仍将保持年均20%的增速。但就目前来说,与发达国家的现代物流相比,我国物流业在规模、体制、物流基础设施、观念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第一,我国物流业的总体规模还比较小。目前我国物流成本约占GDP比重的21%,但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仅为10%。近年来,代表全球先进物流配送方式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在国内的市场规模虽以年增30%的速度发展,但开支仅占国内物流业开支总额的3.2%,远低于美欧的8%至10%,并且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还限于简单的传统运输、仓储等基本业务,增值服务有限。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收益85%来自上述基础,其他增值服务只占15%。

第二,物流体制方面的差距。作为复合性产业的物流业,涉及我国众多的经济部门和行业,但部门和地方长期实行条块分割、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主义,加之与物流业相关的某些垄断行业的改革滞后,行政性垄断经营依然严重,妨碍了全国统一公平的物流市场环境的建立。

第三,物流基础设施的差距。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现代物流所要求的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会长钱永昌认为,目前我国运输设施通达程度还不高,运输主通道能力不足,各种运输方式的装卸、换装、联结设施,以及物流运作设施的连接还不够通畅。物流信息基础设施运作的水平也不够高,还没有在物流活动中充分起到神经中枢的作用。

其四,与现代物流相比,我国物流业在观念上仍处于“传统物流”的水平。长期以来,我国“重农轻商”和“重生产、轻流通”的思维定式,严重影响着人们对现代物流业的正确认识,也阻碍物流业的发展。我国一些地区还没有充分意识到物流的重要性,相当一部分生产和流通企业仍沿袭传统的管理模式,迷恋“大而全”、“小而全”的物资仓储和运输系统,没有将物流管理从企业的核心业务中剥离出来。

二、发展我国物流业的对策

1、建立公平竞争环境。我国物流企业要做大做强,首先必须理顺物流市场秩序。这样,一些正规企业的规模优势才能体现出来,大企业才能健康发展。可是,谁能承担破除扭曲价格体系的重任呢?是企业还是政府?长期以来,我国物流市场的价格体系是建立在运输超载基础之上的,物流企业不得不将成本压缩到最低限度,才能保证价格具有竞争力。然而,建立在超载基础上的物流价格体系的稳定性非常差,国家一旦加大治理超载的力度,汽车运费立刻就上去了,治理力度稍一缓和,运费又降下来了,这就导致了物流价格起伏不定,也很难有固定的客户。而且,“如果有企业严格按照规定,不超载运输,那他的成本就会明显偏高,价格根本就没有竞争力。你不超载,别人却在超载,这种情况下守规企业很难拉到生意。”因此,应该由政府出面,构建有利于物流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建立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就物流业自身来讲,如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效益、流通信息处理等链接起来,逐步向规模化、网络化发展,使更多的企业实现“无仓库无车队”运作,更多商品实现“不停留不留地”卸运,不仅可使产业链更加紧密,而且可降低产业链运行成本,促进产业自身的优化升级。同时,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如在包装与搬运设施方面,现代包装技术和机械化、自动化的货物搬运技术在我国已有比较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自主开发和研制的各种包装设备和搬迁机械设备分别多达数百种,仅搬运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年产值约为500亿元。在信息技术方面也发展很快,仅电信网络干线光缆已超过30万公里,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和90%的县级市及大部分乡镇。所以,加大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不仅可以促进物流产业自身的优化升级,还可以改变三大产业结构失衡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3、学习外国先进的物流体制。曾有人说过,中国现行物流体制存在的问题已经使GDP的增长率损失了大约20%。例如,中国煤炭进出口总公司的一名销售人员曾透露,尽管中国目前探明的煤炭储量足够供中国使用600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00年,但目前南方的用煤大多依赖进口,其原因就是,中国的铁路运输制约了北方的煤炭顺利运往南方。据测算,一吨煤从澳大利亚运往中国的广州,比从山西运往广州还要便宜100多元人民币,这就造成了很多南方用煤企业,选择了从澳大利亚等海外市场进口煤炭的现象。

煤炭产业发展趋势范文5

【关键词】 能源产业; 金融支持; 效率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8-0014-03

一、引言

山西省正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社会经济矛盾日益突出,正面临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产业升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相关问题。山西能源资源丰富,但同时也限制了山西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及多样性。当前,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仍处于摸索阶段,山西能源产业如何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如何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中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是当前山西经济转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国内学者研究产业金融支持方面主要分为新兴产业、产业转型金融支持战略研究以及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研究。前者大多数属于定性研究与理论研究,后者则多为定量研究与实证研究。从定量研究分析,大多学者运用DEA等统计模型,研究金融支持各种产业发展的效率问题。国内学者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进行多角度、多方面、多领域研究。周再清和吴俊杰[1]基于DEA模型,对金融支农效率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我国农村金融资源整体上未实现有效率的配置。孙爱军等[2]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采用中国1998―2010年各省域的数据,分为三大产业,计算出金融对各省经济发展支持的效率,得出金融在不同省域发挥的作用和效率存在差异的结论。熊正德等[3]同时运用DEA模型和Logit模型,测量相关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认为金融支持效率的影响因素具有阶段特征。徐枫和周文浩[4]通过DEA模型得出纯技术效率是制约新能源产业效率关键因素的结论,运用Logit模型的结果认为直接融资方式并未很好地发挥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作用,而间接融资方式作用明显。

总之,现有文献对于产业金融支持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但少有学者针对山西省能源产业进行金融支持效率问题研究。本文基于山西省产业转型发展大背景,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分析山西省能源产业金融支持是否有效率,并对比三年的金融支持效率差异,进一步分析金融支持效率变化的原因,从经济环境和制度环境多角度分析,以山西省能源产业金融支持中的问题作为突破点,找到如何进一步发展传统能源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在产业转型背景下,山西省应加快产业升级,深化产业结构,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实现能源产品深加工,产品种类多样化,接替产业深度与广度都应进一步发展,期望能够运用金融支持手段加快产业改革进程,率先突破,进一步探索金融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策略选择,为全国整体经济转型提供有价值的借鉴经验。

二、模型设定及指标选取

(一)模型选择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是由Charnes、Coopor and Rhodes于1978年提出的,根据已知原始数据,使用DEA模型评价具有多投入和多产出的决策单元之相对有效性的一种方法。第一个DEA模型是CCR模型,后来Charnes et al.[5]将CCR模型中的假定规模收益不变改为规模收益变动,从而形成BCC模型。根据本文能源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特点,采用产出导向的BCC模型进行金融支持的效率分析,考察不同上市能源企业通过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融通资金实现产出最大化。本文采用的DEA分析软件是DEAP 2.1。

(二)指标选取

本文运用生产法与资产法,结合能源产业的特点,作为模型指标的选取方法。DEA模型是多投入多产出模型,在投入指标选取方面,采用资产负债率和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作为投入指标。资产负债率是期末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借债来筹资的;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是已流通股份除以总股本的百分比,反映企业通过证券市场的融资比例。在产出指标选取方面,采用营业收入增长率、基本每股收益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三个反映企业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指标作为产出指标,反映金融支持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三)数据来源

山西作为能源大省,能源产业占有重要的地位,山西省内一些大型能源企业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靠性,本文选择了山西省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十家能源企业进行分析研究。这十家上市公司是山西省最具代表性的能源企业,反映了山西省能源产业发展动态及趋势。这十家能源企业包括大同煤业、山煤国际、太钢不锈、西山煤电、漳泽电力、美锦能源、太原刚玉、五矿稀土、潞安环能、通宝能源。

在实证过程中,本文收集了山西省十家上市公司2009 年、2012年以及2014年的公司年度财务报表数据,根据不同时间进行了截面数据整理,考虑不同年份及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支持的效率的变化。文中资产负债率、营业收入增长率、基本每股收益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等数据来源于各大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流通股合计占总股本比例数据来源于东方财富网。

(四)数据处理

利用DEA模型分析时,其对数据的要求是不能存在负数,而笔者选取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基本每股收益增长率及总资产增长率指标都有较多负数,因此需要对所得研究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使得取值落在[0,1]的范围内,将数据去掉量纲及符号的影响。归一化处理并不会影响最后研究结果,它使得各决策单元之间发生平移和固定比例的缩放。因此,对于存在负数的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数据都为正后再使用DEA模型分析。

三、DEA模型结果分析

金融支持山西省能源产业发展,即通过各种渠道――银行放款、金融市场、投资基金等方式获得运作资金,从而实现山西省能源产业进一步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

(一)综合效率分析

采用BCC模型分析时,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把造成综合无效率的两个原因,即生产技术上的低效率和未处于最佳规模分离开来,得到的纯技术效率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由表1山西省上市能源企业综合效率值分析可知,(1)从综合效率平均值来看,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和山西省煤炭重组政策的影响,2009年山西省上市能源企业综合效率平均值最低为0.698,山西省能源产业整体金融支持效率较低。随着一系列经济政策的出台和经济逐渐复苏,对煤炭、电力等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2012年综合效率平均值最高为0.886,山西省能源产业整体金融支持效率逐渐提高。但由于全球经济仍处于不景气周期,山西省传统能源企业面临转型发展问题,有效需求不足,相对产能过剩,2014年综合效率平均值有所下降,为0.829。从整体趋势来看,山西省能源产业金融支持效率保持良好发展。(2)从各家上市企业来看,2012年有6家上市能源企业综合效率值为1,是三年数据中数量最多的。2009年仅有3家综合效率值为1,是2012年的50%。

上述现象的发生是基于多方面因素影响。(1)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对中国各个行业各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均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对能源企业也不例外。出口行业受到较大冲击,而电力行业、能源产业所受直接冲击较小但影响较深。随着4万亿元基建投资的投放,钢铁、水泥等相关行业较快复苏,电力及能源产业复苏的速度则比较缓慢。这是由于电力及能源行业产能增加较快,产能仍然过剩,若要达到供求平衡状态还需两到三年时间。(2)各项宏观政策从出台到发挥作用有一定时滞,2008年底政府出台4万亿民生工程、基础设施投资计划,由于政策有一定时滞,所以2009年山西能源产业金融支持效率不高,但是到2012年,随着各项工程开工,对煤炭、电力等能源需求量增加,能源产业得到发展,金融支持效率也随之提高。(3)山西省煤炭业并购重组,调整、升级山西煤炭产业。2008年,山西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的实施意见》,要求大集团控股经营的煤炭产量达到全省总产量的75%以上。2009年,山西省政府出台《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一步加快山西煤炭行业调整的步伐。2000多座矿井参与兼并重组,山西煤矿资源整合于七大主体――山西省五大煤业集团、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和山西煤炭进出口公司。一方面,小煤矿因追求短期效益而私挖乱采,不仅对山西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造成威胁,而且对煤炭能源价格控制不利。整合小型煤矿后,可以更好地根据市场供求控制煤炭产量。因此,经过三年调整,到2012年,山西能源企业金融支持综合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煤炭行业兼并重组,千亿元民间资金从煤炭行业流出进入资本市场,传统能源行业所占用资金过多问题得到缓解,有助于提高金融支持效率。将更多资金投入到其他新兴产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选择。

(二)纯技术效率分析

纯技术效率表示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投入一定量的要素,使得企业产出最大化,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纯技术效率值越高,表示生产资料投入得到更好的有效运用,制度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更高。

由表1可知,(1)从纯技术效率平均值可以看出,从2009年到2014年,山西省上市能源企业纯技术效率值分别为0.848、0.928、0.893,说明山西省能源产业技术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2012年,比2009年纯技术效率平均值增加9.4%。(2)从各家上市企业来看,2012年有7家上市能源企业纯技术效率值为1,是三年数据中数量最多的。而2009年仅有4家纯技术效率值为1,是2012年的57%。

(三)规模效率分析

规模效率代表一个企业在一个时期里投入产出比是否合适。规模效率值越高,代表投入的生产要素规模越合适。

由表1可知,(1)从规模效率平均值可以看出,从2009年到2014年,山西省上市能源企业规模效率值分别为0.805、0.954、0.922,说明山西省能源产业规模效应不断增强,特别是2012年,比2009年规模效率平均值增加18.5%,充分体现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的规模效应。(2)从各家上市企业来看,2012年有6家上市能源企业规模效率值为1,是三年数据中数量最多的,并且另外3家规模效率值都在0.9以上,而2009年仅有3家规模效率值为1。

(四)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三者整体分析

在金融支持能源产业效率衡量中,综合效率从整体上反映金融投入是否存在投入要素浪费。在表1中,2009年、2012年及2014年山西省能源产业金融支持综合效率分别为0.698、0.886、0.829,表明三年整体上能源产业金融配置未达到有效状态,金融资源存在未充分利用现象。

纯技术效率主要衡量能源产业金融制度运行效率及管理水平。在表1中,2012年及2014年纯技术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928和0.893。规模效率衡量能源产业金融资源投入是否处于最优规模,2012年及2014年规模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954及0.922,都高于同时期规模效率平均值,表明山西能源产业金融制度运行效率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金融资源投入规模与山西能源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文通过对不同时期能源产业金融支持效率的测量,运用DEA模型对山西省能源产业金融支持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到相关研究结论。第一,从整体上来看,山西省能源产业金融资源未实现有效配置,山西能源产业金融制度运行效率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金融资源投入规模与山西能源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还有改善空间。第二,各时期金融支持效率差异明显。金融支持效率受经济环境、宏观经济政策影响明显,具有政策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提高金融支持效率,以最合理的资金投入获得产出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在不浪费资源的前提下,实现能源产业及接续替代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山西省能源产业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策略

1.推进资本市场发展,鼓励山西五大煤业集团整体上市,提升中国股市的“山西板块”发展。根据山西各大煤炭能源企业的财务报表,可以发现在非流动负债中,长期借款占主要份额,说明在能源企业融资体系中,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的间接融资方式为其主要融资手段。而在经济不景气时,银行等金融机构会根据经济形势评估煤炭等能源企业的还款能力,会出现无法及时获得资金的情况,如果企业过分依赖银行融通资金,会造成流动资金短缺,正常经营受到影响。因此,能源企业应积极上市,扩大从资本市场融通资金比例,发挥资本市场融通长期、稳定资金的能力,提高企业经营稳定性。

2.完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体系。山西省商业银行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投资于煤炭等能源产业方面,这样一旦发生产业性衰退及亏损,不利于信用风险的防范、控制与分散。因此商业银行应分散资金投资,分析不同产业发展趋势及企业优势,不仅要支持传统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而且要支持接续替代产业的创新发展。传统能源产业已成为夕阳产业,不能形成长期持续增长点,而接续替代产业作为新兴产业,综合实力较弱,无法从股票市场进行融资,资金短缺现象比较严重,更需要商业银行的金融支持。商业银行资金投向应该向接续替代产业倾斜,发展新兴产业是山西省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3.能源企业应加大产品创新,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企业是产业的细胞,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企业的努力,企业寻找新的创新点,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煤炭等能源企业可以改进生产技术和管理手段,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相关产品,获得更高利润,从而有更多资金进入该企业和该行业,进一步提高企业和行业的竞争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金融支持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企业和产业的活力与创新是自身发展良好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1] 周再清,吴俊杰.基于DEA模型的金融支农效率研究[J].求索,2009(9):24-26.

[2] 孙爱军,蒋,方先明.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效率比较――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的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9(11):34-39.

[3] 熊正德,詹斌,林雪.基于DEA和Logit模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支持效率[J].系统工程,2011(6):35-41.

煤炭产业发展趋势范文6

关键词:煤化工 技术现状 发展对策

一、我国煤化工发展概况分析

我国煤化工发展有以下几个阶段:(1)20世纪40年代:我国最早开始发展煤化工产业,主要以煤炭为原料生产和合成化肥、萘、氮、苯、焦炭、炸药、沥青等产品;(2)50年代:我国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煤化工产业合成甲醇、氨、电石、酒精、石灰氮、合成橡胶、染料等产品;(3)6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以煤炭为原料生产氮肥的中型氮肥厂,并且化肥企业在生产化肥的同时业生产出了许多化工产品,为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打下来了坚实的基础;(4)70年代:世界石油化工产业的突起和迅猛发展,严重影响了煤化工产业的发展;(5)20世纪80年代: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充分考虑到我国的丰富的煤炭资源来解决能源危机的作用,我国在陕西、山西、上海等地建设起大型的煤化工产业基地。

二、我国煤化工技术现状分析

1.煤炭气化技术的大型化、高效化

煤炭的气化技术是将煤炭进行深度的转化,气化技术是我国煤化工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突破。我国已经实现的商业化运行中的煤炭气化炉大约有8000台,它们主要包括有:加压固定床气化炉、恩德常压流化床气化炉、常压固定床气化炉、温克勒常压流化床气化炉、液态排渣的GSP加压气流床干煤粉气化炉和德士古加压气流床水煤浆气化炉与壳牌加压气流床干煤粉气化炉等。虽然我国已经应用了各种煤炭气化工艺,但是这些工艺技术相对落后,大型的、先进的煤炭气化技术的应用不够。

2.煤炭液化技术已进入商业化示范

煤炭直接液化技术:煤炭的直接液化技术指的是通过高温高压或者溶剂抽提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在煤浆中加氢让煤炭中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产生变化,让煤炭中的碳氢原子比发生改变,将煤炭直接转化成液体燃料,从而生产化学产品和人造石油。当石油资源短缺时,煤炭液化产生的人工石油可以代替天然石油;(2)煤炭间接液化技术:煤炭的间接液化技术指的是在煤炭中加入水蒸气和氧气进行气化,将煤炭制成氢气合成气和一氧化碳,并且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将氢气合成气定向催化合成为液体燃料。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煤炭间接液化工程主要有:神华鄂尔多斯煤炭间接液化制油项目、山西潞安煤炭间接液化制油项目、内蒙古伊泰煤炭间接液化制油项目等。

3.煤炭焦化技术的低污染、节能降耗

我国比较传统和成熟的煤化工技术是煤炭焦化技术,煤炭焦化技术也是冶金工业中机械铸造行业和高炉炼铁最重要的配套产业。煤炭的焦化技术指的是将炼焦煤在隔绝空气的焦炉中进行加热,从而生产出煤焦油、干馏煤气、焦炭和其他化工产品。煤炭焦化产生的煤焦油和干馏煤气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深度加工和转化生产出合成氨和甲醇等化工产品。煤炭焦化技术虽然取得了客观的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针对煤炭焦化污染问题,我国在大中型的焦炉中装备了推焦除尘地面站、装煤除尘地面站、推焦除尘热浮力罩、装煤除尘车等设施,有效地缓解了煤炭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污染。

三. 煤化工发展的对策分析

1.规范煤化工用煤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

国家应制定完善的煤化工产业用煤技术条件标准体系,明确规范煤化工产业用煤质量要求,科学、合理地使用煤炭资源,确保我国煤炭资源的合理开采;(2)严格规定各类煤化工产业项目的能源消耗定额和指标,严禁使用高耗能的煤化工生产装备和工艺;(3)制定合理、科学的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煤化工产业的区域分布、生产规模、生产产品种类、生产工艺、产品运输条件等;(4)制定保障煤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标准与规定,提出煤化工产业的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装备试制和工程示范等阶段性目标。

2.积极开展煤炭气化、液化、焦化等用煤资源评价

煤化工企业要积极开展煤炭焦化、液化和气化等用煤标准的资源评价,做好以高硫煤资源进一步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所使用原料煤的性能评价,做好煤化工用煤规划,合理利用煤炭资源。在煤炭资源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好煤化工产业项目的生产规模、产品定位、技术路线和基地规划。充分考虑到我国煤炭性质的适应性、煤化工生产技术的合理性和先进性、煤炭资源的可靠性、工厂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规模、产品的特色和品质以及价格优势、国内和国际市场产品的需求等。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装备和生产工艺,取得科技创新上的突破,促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3.依托传统煤化工推进现代煤化工建设

加大对传统煤化工产业的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提高煤化工生产工艺水平。充分考虑到国家煤化工产业政策,淘汰小型的传统的化肥等煤化工产品,优化煤化工产业布局,合理运用先进的技术加快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进一步提高煤化工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煤化工产业的工作重点从生产化肥向生产烯烃、甲醇等方向延伸,发展为以醇醚燃料为主的碳一化工,形成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煤制烯烃等为主的新型煤化工产业群。

四、结束语:

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在煤炭资源丰富和油气短缺的社会环境下,将超前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的煤化工产业,成为世界上化工原料多元化的煤化工产业示范基地。随着大型化甲醇、大型煤气化炉、煤液化、大型化二甲醚等示范工程初见成效,为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华民,王永刚,初茉. 煤化工产业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J].煤炭工程,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