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构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构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构成

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构成范文1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经济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是保持一个国家(地区)经济持续增长的力量源泉,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手段,是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途径。

没有一定量的固定资产投资,现有的存量资产得不到更新,技术进步无法实现,经济发展肯定受到影响,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投资究竟如何影响经济?什么因素制约投资对经济的贡献率?什么途径能有效提升投资效果?是非常复杂的问题。本文在回顾总结浙江某县固定资产投资历史进程的基础上,与其经济发展过程同步进行实证对比,试图梳理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中引出一些值得思考与关注的问题。

一、固定资产投资基本情况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看,浙江某县在固定资产投资上从来不乏大手笔。正是由于持续、高强度、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造就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奇迹。近来,尤其是2000年以后该地开始大规模的县城城市中心建设,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角度看,产生的变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一)投资规模快速扩张,总量稳定提升

浙江某县从1978年到1992年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一种平稳的、线性的增长态势;1992年南巡讲话后,投资额急速扩大,投资曲线的斜率陡升;而后进入波动起伏期,期间在1996年达到顶点,19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将投资拉入低点;2000年以后,固定资产投资又迎来了历史上的又一次线性增长期。九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45.51亿元提高到242.38亿元,增长4.3倍,年均增速20.4%。

(二)投资结构发生剧变

2000年以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始启动,城市经济陡然而生,在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带来的最大变化是投资结构的剧变。

从图1和图2的对比可以看出,以2000年为界,前一年与后一年的投资结构变化剧烈程度。1999年,城市建设以及基础设施比重不大,投资的重点在工业以及小城镇建设,2001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兴起,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下降了7.97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8.14个百分点。九年来,由于在城市建设、基础设施、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巨大,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经济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加快了推动工业结构优化步伐

从产业结构分析,强大的纺织业既是浙江某县的优势,也是其软肋所在。一个地区的经济过分倚重于一个行业,毕竟隐含巨大的系统性风险,不利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0年以后,工业结构转型优化问题逐渐成为共识,表现在投资领域继续加快纺织产业升级步伐,保持和增强竞争优势的同时;把纺织以外的优势产业发展始终放在优先地位,培育、引进、壮大了一批颇具发展前景的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有效地改善了工业结构。2000年纺织业的投资比重为64.9%,到2008年纺织业投资比重下降为56.6%。

二、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其作用主要通过两方面来体现:一是直接拉动,即所投资的项目竣工投产后,项目投产后新增的价值;二是间接拉动,即投资过程产生的投资品需求对相关企业的生产拉动作用,项目施工对建筑业的拉动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的作用机制非常复杂,影响因素众多,传导途径多样,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又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通过收集大量数据、原始资料,经深入研究、全面分析,按照去粗存精的原则,认为浙江某县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体现为:

(一)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动力

2000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逐渐加大。投资规模由2000年的45.5亿元增加至2008年的242.38亿元,增长了4.3倍,年均增长20.4%。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主动力,其规模的迅速扩大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2000-2008年浙江某县的生产总值(GDP)累计达3217.1亿元,年均增长14.1%。

(二)投资增强了经济发展实力

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242.38亿元,是1978年的600倍。2000-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336.48亿元,是1978-1999年总量的3.8倍。新增固定资产721.76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9.8%。新增固定资产的不断增加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使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三)投资为未来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浙江某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抓住机遇,以县域中心城市建设为契机,加大对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事业的投资,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九年中,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223.9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8.1%,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6.7%。其中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177.7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0.1%,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3.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提高、城市道路面积扩大、城市污水处理、城市集中供热进一步加大,城市市容环境卫生改观,促进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为经济的快速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投资为新兴产业培育储备了潜力

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先导作用,投资结构调整是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先导和杠杆。现在的产业结构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过去的投资结构决定的,现在的投资方向又决定和预示着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

2000年以来,投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市经济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三产服务业投资显著增加,特别是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浙江某县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中增长较快的行业。2000-2008年房地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2%,高于GDP平均增速3.1个百分点,高于第三产业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0年的2.0%上升到2008年的2.6%,提高了0.6个百分点。200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达到60.82亿元,较2000年增长6.2倍。

同时工业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工业投入结构逐步趋向合理,促进了制造业结构调整。纺织、化纤等传统纺织业投资比重明显下降,而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汽配等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投资比重明显上升。工业经济结构也随之发生变化,从2000年到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石油化工、汽车汽配等产值占比提高10.6个百分点,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拉动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三、当前固定资产投资若干问题的认识

目前,浙江某县一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达到近250亿元,工业投资近150亿元,规模之大与省内某些地级市一年的投资额相当。巨量的投入对当前乃至今后的资源配置,产业发展方向,增长方式的演变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投资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乎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在当前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下,清醒认识目前固定资产投资面临的诸多问题,深入了解剖析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些规律性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一)投资波动问题

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工业产值等经济指标有区别,一般而言在经济正常发展没有特别巨大影响经济发展事件的前提下,处于经济上升期的县域,年度间GDP、工业产值诸类经济指标在较长时间内能保持环比增长态势,只是由于各种因素作用环比增速有大小之分而已;但是固定资产投资则不善,在一定的年份出现环比下降也屡见不鲜。浙江某县在20世纪80年代的1981年、1986年、1989年出现环比持平或下降,在20世纪90年代,则波动起伏更大,先于1990年开始快速增长,到1993年达到第一个高点,在1994年回了一下头,又翻身向上,到1996年达到第二个高点,此后则持续下滑,进入21世纪后几乎保持了一个完美的线性增长态势。

就我们对固定资产投资问题的研究以及经济发展理论的理解,年度间出现投资波动乃至同比下降不足为奇,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更符合投资的发展规律。每一次的波动都是对当时经济发展的综合因素影响的烙印:1981年的下降受到当时中央对“洋跃进”的矫正的影响,1989年是国内政治因素的影响,1994年是因投资宏观调控所致,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则直接导致了20世纪末的连年投资下滑。导致固定资产投资下滑是政治、经济、心理、风险承受能力、未来的预期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主观又有客观,既有外部又有内部,既有现实考虑又有长远考虑。审时度势,因势而为,主动调整,对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会更有利。

(二)投入产出问题

投入产出是各级各界都非常关心的问题。随着技术进步,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投资主体的多元,影响投入产出效果的因素更加错综复杂。目前影响投入产出效果的因素主要以下方面:

投资方向的构成发生较大变化。特别是2000年以后,城市建设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理所当然地成为投资重点。1999年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为34286万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9.5%,2000-2008年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为177.7亿元,占同时期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3.3%。与工业投资不同,工业项目一旦完工投产即有产出,对经济拉动是直接的,显性的;而基础设施是为整个经济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润物细无声,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间接的、隐性的。

投资额的构成比例发生变化。每一项目的投资额按照其构成分为建筑工程投资、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其他费用,建安工程投资和设备投资直接关系到生产能力的形成,其在总投资额中的比例越高,则日后的产出相应的更大。但是,从我们最近几年的调查情况看,总投资额中其他费用上升较快,建筑工程中的非生产性设施投资增加较多,已完建筑工程中的闲置扩大是影响投资效果的不可忽视因素。2000年以前,建安工程投资和设备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为85.9%,而2000年以后,则下降到77.1%。

项目建成未达产影响不可忽视。在土地成为稀缺资源以后,土地成为各投资主体首要的猎取对象,在调查中了解到:超前、超量获取资源,延缓后续的生产设备投资进度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在公共的、稀缺的土地资源转为业主的私有财产之后,并未能如其计划的那样形成足够的有效产出,是影响投入产出效果的因素之一。

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几点思考

第一,固定资产投资重“量”更要重“质”。投资决定未来。在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这样一个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50亿的县域而言,每年保持一个比较高数量的投入势在必然,但同时必须重质,尤其是要选准投资的方向。

第二,高度重视存量投资品的价值挖掘。固定资产投资形成的投资品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既要通过不断的新增投入,形成新的投资品为经济发展加油,又要高度重视现有的、历年积存的存量投资品的价值挖掘,通过优胜劣汰、有序转接,发挥其潜能。

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构成范文2

【论文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风险;降低

财务管理在一个企业管理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固定资产投资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与财务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企业固定资产规模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扩大,要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企业管理阶层必须更加重视对于工程的财务管理水平。然而在现实管理过程中,固定资产投资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被管理者有意无意的忽视,一旦固定资产投资出现问题,轻则为企业发展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重则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必须对其高度重视。

一、我国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管理现状及原因

现阶段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笔者以为我国目前固定资产投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财务部门本身就没有参与到一个工程的各个环节,因此想要详细而准确的了解到工程造价构其实是十分困难的,这就导致工程财务控制就显得十分被动,更为致命的是财务管理的滞后直接增加了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2)就会计内部控制情况而言,相关部门最为关注的重点在于销售以及收款循环,同时采购以及付款循环也是另外一大重要关注点,相比之下对工程预算以及工程财务循环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只不过发挥的是一个利用完全成本法开展相关归集核算的角色。

二、如何有效降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风险

1.对工程前期所产生的各项费用进行严格控制

通常来讲,工程前期所产生的费用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项目可行性研究所需要的费用、征地费、当地居民的拆迁费、这一过程中的差旅费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协调所需要的费用。尽管严格地讲这一部分费用与整个投资项目的实体产生直接的关系,然而其却直接的和项目建设息息相关,由于这一部分费用弹性相对较大,是出现各种问题的重灾区。再加上内部控制制度在结构上的有待完善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考核等方面的影响,相当一部分企业往往会将本部门在管理费用上的支出,诸如差旅费、办公费等归入到投资成本中。针对这种现象,必须将加强对工程前期费用控制看做是重点。这一过程中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必须加大两方面问题的控制。第一,建立起规范的明细核算制度;第二,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对构成的成本费进一步的进行科学分解,财务工作人员需要制定出具体的费用分解表,同时将对费用内容上的实质性审核看做是重点,对并没有资格被纳入前期费用的项目绝不徇私。

2.加强对设备、材料投资成本的控制

相关研究表明,设备、材料投资上的资金投入占到固定资产总投资的六成作用,由此可见其对固定资产投资质量的影响是十分直接而深远的。将财务管理当做控制投资风险的研究交代,笔者以为设备、材料投资中,财务工作人员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1)坚决不打折扣的遵从企业所指定的设备出库以及材料调拨的相关规定。为进一步确保企业能够规范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设备与材料的管理做好必要准备。除此之外,财务工作人员在开展相关工作的时候,还应当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现实的划分标准,编制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设备出库与材料调拨对策,从而为科学的确定制定工程的造价,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经济损失做出积极贡献。在具体的工作中,财务人员必须牢牢遵守我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颁布的《关于工程建设设备与材料划分规定》,明确工程建设中设备与材料的划分标准同时牢牢贯彻执行原则,坚决杜绝由于某些工程为了追求时间效应而开展不合法的“绿色通道”,从而导致设备与材料模糊不清。

(2)高度重视验收职责分离这一过程所能够带来的巨大效益。通常来讲,一个设备合同,其本身是由技术部分以及商务部分两大块内容构成的,部分情况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你来我往的“磨破嘴皮”工夫后才能够达成协议的,然而加入在设备最后入库的时候,并不注意在验收工作上仔细检查,很有可能会出现“前功尽弃”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设备会因为体积等因素干扰,在具体的使用中往往直接由业主运送到工地上,根本就没有经历仓库验收这一流程,针对这种现象,财务必须尤其需要对资产以及记录部分内容进行分离,确保审批人与执行人不能为同一个人。假使验收部门由于各种原因无法直接到现场进行验收,则应当由使用人进行验收签字,这种情况下财产风险便会相应的增加,为了避免这种现象,财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验收职责分离这一过程所能够带来的巨大效益。

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构成范文3

银行贷款对控制流动性的作用有限

银行贷款仅占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一小部分,并且比重仍在下降,从2000年的平均24%下降到2006年前5个月的17%。与此相对应,自行融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从2000年的45%上升到2006年的56%(图1)。进一步分析自行融资的构成发现,其中约66%为自有资金,主要来自企业的留存利润或自身现金流:其余34%主要是非正式融资,如企业间信贷和来自非正规金融机构、家庭成员和朋友的贷款。这说明,中国的投资热潮主要来自企业自身的现金流和银行系统以外的私人资金,而并非银行贷款。我们再次强调,只有当整体流动性得到控制的时候,调控措施才会有效,而这必须有人民币升值的配合。

行政措施不可能有效抑制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

作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一部分,政府宣布了限制外资投资房地产的新规定。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外资对房地产的投资在增加,但只占房地产业总投资很小的比例(低于2%,见图2)。由于新规定比较温和,其对控制房地产投资和冷却市场过热的作用不大。尤其是在外资投资房地产比较集中、房地产市场泡沫最大的几个城市,如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些规定的作用更为有限,只具有象征性意义。从根本上来说,资金流入国内房地产市场是因为看好中国的增长潜力,并希望从被低估的人民币中获利。因此,长期来看,这些行政措施不可能有效地抑制外资进入国内房地产市场。

固定资产的投资结构开始趋于平衡

近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速,使市场对经济过热更加担心。但是有迹象表明,投资结构开始向健康的方向调整,这对防止系统性投资过热有一定作用。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分布看,房地产投资依然是增长最强劲的,有色金属类、非金属矿业类及水泥等建筑材料类都有投资过度之嫌。另一方面,交通运输等瓶颈行业的投资也在加速,水务、环境等公用事业类投资也有快速增长,这些投资对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是必需的。此外,最容易出现投资过度的金属制品、钢铁行业的增长则趋向温和。

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构成范文4

一、BOT项目概况

(一)项目简介 BOT项目为Build-Operate-Transfer的简称,即建设—运营—移交,又称为“特许权投融资方式”,是指政府或授权机构(以下称“合同授予方”)通过招标选定合同投资方,由合同投资方成立项目公司负责某项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建设、经营和维护:在合同约定的特许经营期内,合同授予方允许项目公司向设施的使用者收取合理费用,或由合同授予方直接支付一定费用给项目公司,以弥补项目投资、经营和维护的成本费用,并偿还贷款。特许经营期结束,项目公司无偿将项目移交给合同授予方运营。

(二)案例分析 A污水处理厂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是通过社会招商,根据与B市政府2005年3月签署的《特许经营协议》投资设立的项目公司。A公司BOT项目总投资5亿元人民币,资金来源为:A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5亿元(根据政府部门要求,污水处理特许权自有资金比例不能低于30%),项目专项银行贷款融资3.5亿元人民币。项目建成后,A公司承担B市10%的居民生活污水处理量,污水处理规模为50万立方米/日,污水处理等级达到国标GB18918一级B类排放标准。根据《特许经营协议》,项目由A公司建设,特许经营期限为2008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运营20年后将项目全部设施移交给B市政府。根据核对的项目投资总额和处理工艺,项目内部收益率(IRR)为7%,经政府委托相关专业机构核定,污水处理费价格为0.6元/立方米。A公司污水处理项目工程于2007年6月1日开始建设,2007年12月31日项目建成并通过国家环保验收,自2008年1月1日开始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该项目人员精简,管理高效,历年均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要求,并且安全稳定运营,为B城市环保做出重大贡献。

二、污水处理BOT项目财务管理与内部控制分析

(一)法律概念分析 BOT作为一种项目融资手段,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已得到广泛运用。从法律属性而言,BOT项目的合同投资方实际上是用益物权人,用益物权人对物具有使用和收益等权利,但是这种权利又必须以实物为依托,然而实物又不为该权利人所有,因此用益物权具有“有形的无形资产”的特点。

(二)会计核算分析 以前比较多采用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但是BOT项目公司对BOT特许权资产不拥有所有权,而是拥有经营权,因此按照固定资产核算不妥。2008年8月,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根据规定,建造期间,项目公司对于所提供的建造服务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的规定确认相关的收入和费用。BOT项目建成后,建造合同应当按照收取或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确认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合同规定项目公司在有关基础设施建成后,从事经营的一定期间内有权向获取服务对象收取费用获得污水处理收入,但收费金额不确定的,该权利无法构成一项无条件收取现金的权利,BOT项目公司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项目建造过程如发生项目借款利息,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变更后,对所取得的有关基础设施的经营权项目,在从事经营的期间内有权利向获取服务的对象收取费用。根据污水处理项目实际情况,由于污水处理项目收费来源于用户及处理水量波动使收入具有一定不确定性,该污水处理收费权利不能构成一项无条件收取现金的权利,因此污水BOT项目初始计量应按照“无形资产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规定,为使有关BOT项目设施保持一定的服务能力或在移交给BOT合同政府之前保持一定的使用或交付状态,而预计将发生的支出,应确认预计负债。BOT项目由于最终需以其完好的运行状态将设备设施等资产交还给政府,必须提取发生相关维护维修费用,性质类似弃置费用,也类似强制性维修基金,确保待移交资产性能完好,本文暂将其称为“后置费用”,计入“预计负债”。

(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污水处理BOT特许权项目企业在会计核算与实施内控管理方面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如何建立BOT特许权资产清单(类似固定资产台账),BOT项目按照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后,需建立类似固定资产台账的管理制度,需要企业按照会计准则和内控要求进行制度设计。二是无形资产摊销问题。无形资产摊销与固定资产不同,固定资产按照资产分类不同年限进行折旧,而无形资产按照特许经营期20年摊销,这样必然遇到经营期内BOT特许权资产大修报废等事宜,经营期末资产设施移交将会遇到问题,同时需解决对BOT资产台账进行明细跟踪记录问题。三是BOT项目大修基金提取与使用方式,需要企业按照会计准则和内控要求进行设计。四是BOT项目资产形成、变动、处置、移交相关节点内控需要企业完成相关制度设计。

三、污水处理BOT项目会计核算

(一)污水处理BOT项目的初始计量 (1)开工前的会计核算,发生的其他各项开工前的费用均计入在建工程中。发生项目论证、勘察设计费、征地拆迁补偿费等前期费用时:借记“在建工程”,贷记”银行存款”。(2)工程发包后施工单位按招标文件和合同规定向施工单位进行结算时,经设计、监理、工程项目部门及合同计量部门审核确认:借记“在建工程”,贷记“应付账款”;计量款支付时,借记“应付账款”,贷记“银行存款”。(3)发生借款费用(项目专门借款,根据会计准则核定借款费用资本化金额):借记“在建工程”,贷记“应付利息”;支付利息时:借记“应付利息”,贷记“银行存款”。(4)项目完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经政府部门及专业机构验收通过,污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要求,准予开始商业运行):借记 “无形资产”,金额为50000元,贷记“在建工程“,金额为50000元。

(二)污水处理BOT项目的后续计量

(1)维修、大修费用的计提及使用。《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规定:“按照合同规定,企业为使有关基础设施保持一定的服务能力或在移交给合同授予方之前保持一定的使用状态,预计将发生的支出,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处理。”这类似于存在预计弃置费用的固定资产(如核电站)处理方式,即将未来预计将发生的固定资产重置支出和移交前的恢复性大修支出用恰当的折现率折现,计入无形资产。在特许经营期内摊销。为使污水处理设备设施在移交时保持正常使用状态,预计发生的维修、大修等费用,按现值计算预计负债(参照弃置费用定义,我们将其称为后置费用)。

一是后置费用初始计量。确定未来弃置义务的金额,并折算为当前现值,将现值与固定资产的取得成本一起合并记入无形资产原值,并随无形资产一起摊销。NPV=M*(P/A,i,n)(M:每年应计提的预计负债金额,i:折现率)。借记“无形资产——特许经营权(NPV金额)”,贷记“预计负债(NPV金额)”。

[例1]固定资产取得成本为50000万元,20年的后置费用(类似核电站弃置费用作法,同时参照维修基金作法,每年提取资产原值1%用于维护维修保养使用,确保设备设施正常使用状态)为5000万元。按8%的折现率,计算现值PV(I/Y=20,8%,PMT=-500,FV=0)=5000。

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规定,对于特殊行业的特殊固定资产,确定其初始入账成本时,应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预计弃置费用金额与现值相比通常相差比较大,需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

在此案例中,一并将特许权资产总投资价值和后置费用现值一并计入无形资产。

借:无形资产 105000

贷:银行存款 100000

预计负债——后置费用 5000

二是按照特许经营期(无形资产受益年限20年)逐年摊销。

借:主营业务成本 250

贷:无形资产(后置费用摊销) 250

以后年度,企业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每年财务费用。

三是计算各期应计利息。取得有弃置义务的固定资产后,每年需提取利息费用,继续上例,各年末需计提利息费用为预计负债期初贷方余额乘以折现。

如上例中,第一年末利息费用为 5000×8%=400,分录如下:

借:财务费用——利息 400

贷:预计负债——后置费用 400

第二年末,弃置费用科目累计数为5000+400=5400, 应提利息费用为5400×8%=432

借:财务费用——利息 432

贷:预计负债——后置费用 432

依此类推,一直到第20年末。

四是使用维修、大修费时,冲减预计负债,如形成资产,则需更新BOT项目资产台账,借记“预计负债”,贷记“银行存款”。

(2)项目建成后,停止利息资本化。项目达到使用状态转入无形资产后,项目借款财务费用停止资本化,进入当期费用,借记“财务费用”,贷记“应付利息”。

(3)收入确认,特许权无形资产摊销。BOT项目污水处理经营期间所得污水处理费收入确认主营经营收入,同时结转特许经营权摊销:

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 10950

贷:主营业务收入 10950

借:主营业务成本 7500

贷:无形资产(特许经营权摊销) 2500

经营成本 5000

(4)污水处理BOT项目的减值测试。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无形资产进行减值测试,确定固定资产发生减值的,按应减记的金额,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处置无形资产时,应同时结转已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需强调的是: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在以后的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第十七条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计提B特许权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三)污水处理BOT项目资产移交 在特许经营期末, “无形资产”摊销结束,残值为零,此时只需要进行实物移交即可,做好交接手续与文件,无需作会计处理。

(四)污水处理BOT项目运营情况模拟演示 根据2008-2010年三年的经营情况,具体如表1。

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构成范文5

【关键词】 蓝色经济; 政府投资; 绩效评价

一、引言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2011)1号文件批复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此为标志,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规划。规划给山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实现蓝色经济战略,国家财政、地方财政等各级政府投资资金会大量涌入,仅以青岛市为例,据《青岛2012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公布的数据,蓝色经济建设专项资金设立以后的短短一年内,山东省专项资金投入即达1.5亿元。大量政府投资资金的使用,如果仅仅以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率作为衡量蓝色经济发展的指标,而较少考量投入与绩效的情况,就可能会造成潜在的损失浪费。在蓝色经济的未来发展中,必须重点强化绩效指标,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蓝色经济发展的质量。

二、加强政府投资绩效评价是顺利实施蓝色经济的必需

(一)加强政府投资绩效评价可有效提升政府发展蓝色经济的管理职能

发展蓝色经济应充分注意海洋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共存相长,蓝色经济的实质就是海陆一体化的经济。蓝色经济的发展,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协调发展。发展蓝色经济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业,政府的投资将非常巨大,通过绩效评价,衡量政府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等指标,可以将政府投资的既定成本获得质量相对较高的资源、最大的产出或者达到最佳的目标,从而客观上提升政府的管理职能,也有利于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

(二)加强政府投资绩效评价可有效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

蓝色经济的发展,将带来长期的、巨额的政府投资,对投资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应及时把握新的情况,适应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新需要。首先,应进一步明确政府投资绩效评价内容;其次,厘清政府投资绩效评价在蓝色经济中的应用范围;再次,在蓝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加强政府的宏观监测调控职能;最后,要顺应投资管理体制多元化、多样化、国际化的变化趋势。

三、实施蓝色经济战略中,加强政府投资绩效评价的问题及关注点

(一)政府投资绩效评价的主要问题

第一,政府投资涉及面广,侧重点与目标均存在差异,尚未形成较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有时甚至很难确定投资效益,因为某些投资的社会效益很难用数字来表述;第二,与政府投资绩效评价相关的法律、法规尽管也提及了绩效评价,但对绩效评价的相关问题,如评价对象、目的、程序、形式、标准等缺乏具体的规定和明确的要求;第三,财会队伍参差不齐,在知识结构、社会阅历、分析问题角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从而造成了绩效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第四,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绩效评价欠缺信息化的辅助工具,造成了绩效评价技术落后,新的方法难以应用,整体上看,绩效评价工作仍处于劳动密集型的发展阶段;第五,绩效评价队伍亟需壮大,人员的知识和能力需要不断更新和加强。

(二)政府投资绩效评价的关注点

在实施蓝色经济战略的过程中,加强政府投资绩效评价,主要是对政府投资的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及运行阶段进行全过程的跟踪。决策阶段绩效评价的重点是审计项目立项的依据,确定项目的投资规模,难点是要测定项目的产出,即项目产生的效益和效果,尤其是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测定更加困难;执行阶段绩效评价的重点是投资的去向、项目进度及安全问题等的评价,难点是投资使用的效果性评价;运行阶段是对项目既定目标、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综合检验的重要环节,是政府投资绩效评价的重要阶段。

四、实施蓝色经济战略中,着力构建政府投资绩效评价体系,以改善现有绩效评价状况,提高绩效评价水平

为确定政府投资绩效评价的基本体系,“基于实施蓝色经济战略的投资绩效审计研究”课题组访谈了来自政府审计机关、金融机构审计部门、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及建设行业的审计从业人员、审计研究学者等,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综合整理,收集了评价体系中的关键指标因素,最终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蓝色经济政府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在构建蓝色经济政府投资绩效评价体系过程中,指标体系的设计和选择应权衡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得失,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将评价度量体系分成一个属性层和两个指标层。属性层为绩效评价的顶层,顶层指标的名称定义依赖于属性层的内涵和理论推导结果;第二层指标的构成由能计算出的具体结果的定量数值和根据经验总结的定性结论两部分组成。具体内容为:

(一)社会价值属性度量

1.就业价值属性度量

(1)总就业价值属性=新创设就业岗位数量/该项目上的投资总额;

(2)直接就业价值属性=该项目新创设的岗位数量/政府对该项目总投资;

(3)间接就业价值属性=该项目带动增加的岗位数量/(该项目上的投资总额-政府在该项目总投资)。

2.难以再生资源利用属性度量

(1)每万元投资消耗可耕地面积=完成该项目需要占用可耕地面积/完成该项目投资总额;

(2)每万元投资消耗淡水量=完成该项目需要的淡水总量/完成该项目投资总额;

(3)该项目投入生产后的全部能源消耗量=年全部能源消耗量/该项目投产后的净增收入。

3.环境属性度量

环境属性度量=该项目当年产生的非产品物质总和/法律法规所规定应限制排放的最大量。

(二)成本属性度量

1.基础设施成本绩效升降率

基础设施成本绩效升降率=(基础设施成本经审计后所认定决算总额-基础设施成本决算总额)/基础设施成本决算总额 100%。

2.项目建设投融资绩效升降率

项目建设投融资绩效升降率=(项目建设投融资经审计后所认定决算总额-项目建设投融资决算总额)/项目建设投融资决算总额 100%。

3.购置项目相关设备成本绩效升降率

购置项目相关设备成本绩效升降率=(购置项目相关设备实际支出资金总额-购置项目相关设备合同规定资金总额)/购置项目相关设备合同规定资金总额 100%。

在成本属性度量时,还应考虑到项目建设的时间、价格升降因素的影响等。

(三)资金管理属性度量

1.到位资金百分比

到位资金百分比=项目建设资金实际到位总额/政府计划对该项目投融资总额 100%。

2.实际使用资金百分比

实际使用资金百分比=在该项目建设中实际已使用由政府投融资的资金总额/政府对该项目实际已经拨付总额 100%。

(四)项目质量属性度量

1.已验收项目质量合格率

已验收项目质量合格率=已验收合格的单位工程项目个数(或面积)/已验收鉴定的单位工程项目个数(或面积) 100%。

2.已验收项目质量优良率

已验收项目质量优良率=已验收为优良的单位工程项目个数(或面积)/已验收鉴定的单位工程项目个数(或面积) 100%。

(五)项目管理属性度量

1.某项目的政府投资总额之周期

某项目的政府投资总额之周期=某项目政府计划投资总和/某项目完工所利用的政府投资总额。

2.项目完成时间增减额

项目完成时间增减额=项目完成实际使用时间-项目预计所用时间。

3.项目应用百分比

项目应用百分比=已经过审计的交付使用的新增固定资产总额/已经过审计的固定资产总额 100%。

(六)项目价值属性度量

1.投资回报百分比

投资回报百分比=新建成项目产生的所有利税/政府总投资额 100%。

2.投资回收年限

投资回收年限=建成项目所需年+建成项目所有投资/每年的资金流入量。

3.生产能力度量

生产能力度量=建成项目所有投资/项目建成后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度量值大于1,表明该项目投入生产后实际生产能力高于初始设计指标。

4.项目财务净现值率

项目财务净现值率(%)=建成项目净现值/建成项目所有投资。

(七)疵点属性度量

1.该项目损耗百分比

该项目损耗百分比(%)=经审计确认的各类损耗资金总额/经审计确认的建成该项目所有投资 100%。

2.新增固定资产空置百分比

新增固定资产空置百分比(%)=经审计确认的未利用新增固定资产/经审计确认的该项目所有固定资产 100%。

3.项目空置固定资产占用资金

项目空置固定资产占用资金=空置固定资产购置价+空置固定资产所需维护费用 空置年限-空置固定资产年折旧费 空置年限。

在疵点属性度量时,还应考虑为建设该项目付出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于该项目的投资是否占用了其他效益更大的项目的投资;二是该项目产生的其他费用给财政增加的额外投入。

此外,对于项目损耗度量中因决策、管理等原因造成的损耗额确认,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考量。

五、结语

实施蓝色经济战略必须加强政府投资绩效评价,也就是要对政府投资使用效率、效果进行评价。这项工作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在发展过程中由政府主管部门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负责逐步建立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政府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相应的项目绩效评价基础数据库。制定绩效评价方案时,依据投资立项的基本数据和立项所达到的各类指标,设立相对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时应采集的主要数据,并将数据完整、适时地录入系统。绩效评价工作结束后,对该项目的评价全过程进行总结,将结论纳入相应的绩效评价数据库,为同类项目的绩效评价提供一定的技术保障和借鉴,做到同类型的投资项目具有可比性,增强绩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公正度。

【主要参考文献】

[1] 王瑶.企业内部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会计之友,2013(3):125-127.

[2] 姜秉国,韩立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9(5):92-96.

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构成范文6

[关键词]可行性;控制;概算;招标

近年来,不少建设单位项目考察不到位,盲目立项;立项后。在施工过程又缺乏控制,施工成本超概算,投资失控。这些问题导致项目建成后资产折旧额过大,投资回收期无限延长,甚至成本无法收回。使得一些原本效益很好的项目,建成后面临困境,步履维艰,甚至成了亏损企业,给投资者和股东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种现象在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重点是从项目的立项和招标两个阶段加强控制。

一、项目立项、投资决策阶段的控制

(一)项目立项的可行性分析

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是立项的最基本要求。加强可行性研究,对不同建设和方案进行技术、经济的比较和选择,作出判断和决定。项目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造价的高低及投资效果的好坏。正确决策是合理确定与控制工程造价的前提,正确的项目投资行动来源于正确的项目投资决策。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工程的规模及建筑标准,并从客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投资项目的风险进行认真分析。

客观分析主要是从宏观上评价社会政治形势、国家政策法规、市场需求和资源情况,从而正确选择投资机会;微观分析是根据单位发展战略和项目开发的需要,组织专家或委托咨询机构,从技术、经济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全面地、系统地论证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拟建项目的建设规模、资源条件、市场预测、工程技术和财务经济评价等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进行全面评价,作出投资决策。运用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分析方法,如差量分析法、量本利分析法、净现值法、回收期法、销售无差别点等测算不同方案的净现金流量、期望收益率等,从而正确选择投资方案,避免因决策失误而造成损失。

(二)投资估算控制

投资估算对立项具有决定意义。项目立项前。除进行可行性分析外,还要科学地进行工程项目的效益分析、编制工程投资估算。

项目投资估算是项目主管部门审批项目建议书的依据之一,并对项目的规划、规模起参考作用;是项目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分析、计算项目投资经济效果的重要条件,并对工程设计概算起控制作用。投资估算是项目资金筹措及制订建设贷款计划的依据,是核算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需要额和编制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的重要依据。项目投资的估算包括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和流动资金估算两部分。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的内容按照费用的性质划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此时不含流动资金)、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贷款利息、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及工器具购置费形成固定资产;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可分别形成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基本预备费、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在可行性研究阶段为简化计算,一并计入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可分为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涨价预备费、建设期利息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构成动态投资部分;其余部分为静态投资部分。

流动资金是指生产经营性项目投产后,用于购买原材料、燃料,支付工资及其他经营费用等所需的周转资金。它是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而发生的长期占用的流动资产投资,流动资金=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其中,流动资产主要考虑现金、应收账款和存货;流动负债主要考虑应付账款。因此,流动资金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财务中的营运资金。

投资估算编制尽可能细致、全面,从现实出发,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不利因素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考虑市场情况及建设期间预留价格浮动系数。使投资基本上符合实际并留有余地。在规划阶段的投资估算误差允许大于±30%;建议书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30%以内;初步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20%以内;详细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控制在±10%以内。使投资估算真正起到控制项目总投资的作用。二、招标过程控制

在招标阶段,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有关招标投标制度,择优选择施工队伍。招标成功的关键取决于建设单位对市场价的掌握程度。在建筑市场上。各施工单位在管理水平、施工工艺、组织方案及工效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于同一个工程项目,其造价离散性很大。项目管理者在招标中可采取的办法:一是设定标底但不唯标底,评标时,对商务标上下封顶,低于底线的。必须有可行的降价措施;二是推行国际通行的工程量洁单报价,可使真实的价格更加明朗化;三是用奖励的办法鼓励承包商使用新技术来降低工程造价;四是引导承包商在费率上进行竞争,对有些主材料占比例大的项目,大幅度进行总价降点对承包商显失公平,可采用综合费率降点招标。

在目前不很规范的市场机制下,工程招、投标管理没有完全法制化、规范化,不正当的竞争依然存在,工程投标依然采取各种手段进行竞争。施工企业为了争取施工项目,通常是以降低标价、提高标准、缩短工期或减少应有的费用项目等为代价,造成施工项目到手后降低施工质量,或者盲目超概,造成投资损失。因此,在招标过程中要进行严格评标。

在评标中,要认真审查施工单位编制的经优化的网络图,认真做好施工队伍设计方案的论证工作。审查投标单位报价应该做到总报价和单项报价的综合评审。总价符合要求并不能说明单项报价符合要求,总报价最低并不能说明单项报价最低。投标人往往可能在保持总造价不变的情况下。将工程量可能变化较小的项目的单价降低,将可能变化较大的项目单价增大,以期达到在竣工结算时追加工程款的目的。另外也要做到单价和相应工程数量的综合评审,工程数量大的单价要重点分析。还要做到单价与工作内容、施工方案、技术工艺的综合评审。从中选出最能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方案。从而择优选择合适的施工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