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财务共享课程的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财务共享课程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财务共享课程的建议

对财务共享课程的建议范文1

(一)大数据环境对财务人才的需求

2008年“大数据”概念运用而生,如今这个概念已经使用到人类发展的各个行业中,大数据有4个特点,分别为多样化、快速化、大量化及价值密度低。大数据的优势就是在大量数据处理分析上只需要耗费很短时间。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人员需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一是财务人员需要具备数据采集能力、数据清洗能力、数据挖掘建模分析能力、数据呈现能力、数据应用与决策分析。比如,具备采集企业财务活动产生的单证能力;能对数据进行识别、校验等能力;能够运用Python等工具建模分析能力;把财务数据通过图表呈现的能力;利用数据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能力;采用大数据分析法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能力。二是财务人员需要具备财务核算与管理能力。财务人员不能停留在会简单会计核算业务,还要懂得财务预算、财务筹资、财务投资、财务决策。三是财务人员需要懂法律、懂税务。

(二)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人才培养的变革

全球经济环境变化,大数据时代会计职能转变,促使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从而实现获得实时信息大数据。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相关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是必然趋势。那么,如何改革,是大家都关注的问题。根据这几年会计行业的发展,有不少工作实现自动化管理。大量重复的会计科目处理渐渐被计算机智能化代替。很多公司已经采用财务智能机器人或财务共享模式,单据和发票只要拍照或扫描自动生成会计科目、会计凭证。大数据时代,扩大会计行业的影响,要求会计人员掌握更多技能。社会对会计人员要求提高,促使高职院校要利用大数据运用教学中,培养出新型实用型人才。为响应国家教学改革政策,有些高校增加新专业,如,大数据分析专业,有些高校是开发和建设新课程,如:Python计算机基础应用、大数据财务报表分析、智能审计案例分析、统计学等。

二、大数据背景下会计课程教学存在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合理

云计算、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发展对会计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对会计岗位需求重新定位。大数据背景下,会计岗位需要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Python工具分析海量数据。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有基础会计、成本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报表分析、审计、财务管理等。这些课程设置侧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时间占比不到10%,理论与实践时间设置不合理。另外,目前很多高校会计核心课程未加入大数据挖掘与分析相关课程,还是传统的核心课程。选修课也缺少财务共享课程。因此,开发和建设与大数据相关新的会计课程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

(二)教学设备陈旧

目前不少高校硬件软件设备不仅陈旧,而且数量不足,课程软件无法满足学生在机房授课的实践课程。比如,学校由于电脑设备不足,财务管理课程涉及Excel运用知识点,本来应该安排机房让学生实际操作学习,但是除了财务管理专业外都未安排机房上课,而是在普通教室上课。目前不少高校因为资金原因未购买最新的课程软件,导致学生未接触最新的财会技术。如,财务共享软件、财务大数据分析软件等。

(三)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传统

大数据时代到来,企业会计职业发生巨大变革,但好多高职院校教学模式还是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还是以会计教材知识点为主,教学以课件、板书方式授课。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学生基本上被动学习知识,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压抑学生创造力,降低课堂教学质量。根据调研情况,显示:有80%学生表明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教的理论知识多,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少,教师与学生互动时间占比也少;有50%学生表明教师授课方法传统,课堂教授法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比如:资产、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关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讲授其定义和公式,未从实际生活中举例阐述其关系。另外,教师教学理念传统,教师备课局限于教材,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和落后。

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在教学时未采用大数据等分析工具去普及最新会计知识给学生,导致学生还处于会计传统认知,手工和电算化记账。比如,财务分析课程,采用理论教学模式。教材涉及上市公司案例时,基本上以一家上市公司贯穿整本教材,我们知道不同公司分析指标侧重点不同,得出结论也会不同。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市场上有很多上市公司,作为会计人员如何在海量的财务数据中,分析和整理有用信息,形成一份科学财务分析报告。这些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充分运用财务大数据和财务共享平台去分析。

(四)课程考核不合理

会计课程考核基本采用期末闭卷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比一般在30%-40%之间,期末考试成绩占比60%-70%之间,可见大多数高校侧重于期末考试成绩,即注重结果性考核方式,轻视过程性考核方式。我们知道会计课程有很多核心课程,比如:财务分析课程一周2节、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一周5节、基础会计一周6节,审计一周5节。虽然不同课程安排课时不一样,但是考核方式基本一致。这种考核方式就未体现出不同课程不同岗位的差异化,显然存在不合理问题。现在不少高职学校期末考试试卷的题型由名词解释、单选题、多项题、判断题、计算题、案例分析题构成,考试试卷中涉及的知识点70%涉及理论,这种教学考核方式不能真实体现出学生的真实能力。无论从核心课程的时间设置还是课程的内容都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对会计人员的实操技能要求。因此,高校的课程考核方式有待改进,不仅要合理分配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还要重视考核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基于大数据背景下会计课程教学改革

(一)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程时间占总课时比重不到10%,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造成一定的影响。高职院校应在教学计划中,把课程实践时间进行调整,有些课程适应理实一体化教学,有些课程适应实训周授课。在大数据环境下,我们还应该增设几门新课,比如大数据财务分析课程、财务共享课程、统计学等。我们要通过新增课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大数据、大数据在会计行业的运用,从而培养学生不仅能够具备会计专业知识,熟悉会计电算化操作,而且还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

(二)购买教学软件

高校教师要教授大数据财务分析课程、财务共享课程时是需要借助大数据平台,否则单纯讲解大数据理论知识,会枯燥乏味,也达不到对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目标。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重视教学质量,购买相关大数据平台,组织教师参与新软件操作培训,熟悉软件的运用。这样教师能够有效结合平台讲授相关大数据课程,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够提高学生的实操技能。

(三)改变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已经不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我们需要进行改变。首先教师要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在讲授课程时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项目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翻转课堂法等进行贯穿不同知识点。通过项目小组讨论法,安排学生自由分组讨论,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通过任务驱动法,教师以任务为导向,引出教学知识点,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通过翻转课堂法,学生从被动化为主动,学生自己使用大数据相关平台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基础进行差异化教学,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其次,高职教师要学习新的财务云技术,学习新的信息化手段,把课程内容和新财务云技术相结合,制定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案。最后,教师要时刻加强教学反思,如:基于大数据平台,教师要时刻掌握学生对企业财务数据搜集、分析的过程和结果;教师要时刻关注和解答学生课后在学习通平台咨询问题等。

(四)调整课程考核机制

学习通平台、大数据平台为教师进行课程的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提供依据。教师借助以上平台的数据,可以轻松掌握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课中表现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注意的是,教师在课程考核设置平时分和期末成绩比重时,要根据不同课程设置不同的比例。另外,平时分考核比重建议适当调增,加强过程性考核重视。期末考试成绩建议采用多种方式,可以出一份试卷考试、可以让学生提交一份案例分析报告或论述报告等。期末考试内容不能单纯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点记忆,而是要考核知识点在实际行业中的运用。教师要从不同角度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符合大数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考核机制。

对财务共享课程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信息素养四维度财务人才培养方案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甄别、应用和评价信息的能力被认为是一种赖以生存、学习的基本素养而备受关注,这种能力和素质被冠名为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定义源自于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其后,学者们和实务界对信息素养的概念进行了延伸和拓展。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把信息素养定义成“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寻找,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995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包含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使用信息、探求信息、信息查询等技能和认识信息、履行信息道德规范等信息伦理在内的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对于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由注重信息技能转向更为综合的信息相关基本素养。学者们对于信息素养的内涵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主要有三要素论、四元素论、五元素论和系统论。三要素认为,信息素养由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非认知因素三方面构成,四元素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五元素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划分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心理五大方面。系统论认为,信息素养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划分不同领域。横向上包含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而纵向上又可划分为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等三个层次。笔者比较支持四元素论,将信息素养概括为四个维度,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信息意识指个人对于信息的敏感程度;信息知识是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与方法;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信息伦理与道德,是指个体在信息社会应该具备的判断和辨别信息,正确传播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素养对于财务类人才的重要性

21世纪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核算、列报的工具和载体已向信息化发生根本性转变,会计审计职能作用已向价值管理、资本运营、风险控制、决策支持等进行转型。Garg等人(2003)指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环境更为不确定,迫使企业管理者必须更加及时、有效地进行决策”。而及时、有效决策的先决条件则是管理者能够及时获得决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等,因而“现在的企业管理者更加关注财务之外的其他信息,如客户满意度、内部流程、组织创新等”。随着管理者对信息需求的变换,会计角色也随之发生变化,“企业开始要求管理会计师将财务数据放在一个大背景下来考虑,与关键的非财务计量手段相结合,并联系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战略规划进行分析”。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等更是引发了财务管理环境的极大变化,出现了财务共享等平台的创新。数据的收集和加工越来越被计算机所替代,而会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等高端职能则日益受到重视,也成为管理层对职业会计师最为重要的职业期望。企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已经真正具备了从“报告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的转变,因此财务类人才必须完成从“核算型”向“决策支持型”的转变才能够具备新常态下的胜任能力。要适应会计师职业角色的这种转变,会计师必须改变自己的能力结构,提升自身的通用能力,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形成一个复合型的能力结构,从而适应社会商业环境变革、组织变革和信息技术变革对组织价值管理提出的新要求。信息化的环境正在改造会计行业,信息素养成为财务类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这对我国的财务类本科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财务类人才信息素养四维度分析

(一)信息意识

意识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养成。信息意识是信息在人脑中的集中反映,具有信息意识的人能够主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捕捉、判断、整理、利用信息。财务类人才必须具有强大的信息意识。首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作用。整个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其中财务会计是对外的信息,管理会计是对内的信息。信息既是会计的产物,也是财务工作的重要工具。其次,要有积极的信息需求意识。财务工作主要是围绕资金的运动展开的。会计核算是反映过去的经济事项带来的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信息及其变化,其产生受一定的规范约束。内部管理相关的财务信息更多的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尽管其并没有严格的规范,但是,信息源及其处理以获得有用信息的需求更为迫切。属于财务管理范畴的资金的运作及其管理也是建立在前面两种信息的基础之上。其三,要对信息具有敏感性和洞察力。随着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职能与决策职能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得管理人员可以直接获取或加工所需的信息。因此,会计人员要改变自己原有的只对财务信息负责的做法,扩展会计工作的范围,对于非财务信息具有洞察力,使可利用的信息更为丰富。

(二)信息知识

信息知识是指一切与信息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也包括人们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就财务人员来说,其需要掌握的信息知识包括:(1)通用信息技术知识。如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编程语言、基本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等。(2)与财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如管理信息系统、财务软件、财务共享系统等。(3)财务信息知识。如企业经济数据来源、数据架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的内在联系等等。

(三)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主要指通过对信息的收集、整序、利用和评价,进而创造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信息能力涵盖了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使用、处理、表达、创造新信息等全过程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信息工具的使用能力。这个完整的价值链上的信息流程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能力至少包括包括了;获取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运用财务信息;创造新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财务相关的知识,还要能够运用各种信息处理工具,如熟练运用检索、统计、分析等软件,共同完成财务信息的价值创造过程。

(四)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信息活动中,调节信息创造者、服务者和使用者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维护信息安全等。对于财务人员而言,信息道德是其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严格遵守财务信息生成及信息披露规范、不提供虚假的信息、保守企业财务信息秘密、保障企业财务信息安全等。构成信息素养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信息意识在信息素养结构中起着先导的作用,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则保证着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向。

四、财务类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现状分析

(一)研究设计

(1)研究样本。为了解我国目前财务类专业(会计学和财务管理)本科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育现状,本文通过网络搜索的方式收集了42所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下文的各项数据来源于各高校的网站,并通过手工整理而得。

(二)信息素养在人才规格中的体现

为归纳现有培养规格中对于信息素养的体现,本文通过阅读培养方案的文字说明,主要是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运用内容分析法,归纳总结各个培养方案的财务类人才规格中对信息素养的定性描述现状。具体方法是,对于人才规格中出现的文字,按照信息素养的四个维度内容,进行分析鉴定,符合其中的维度要求的就归入汇总表格中。

(三)信息素养在课程设置中的现状

和前文类似,为归纳现有培养方案中对于信息素养的落实情况,本文也通过阅读课程设置,试图是对其中的具体课程进行分析归类。然而,和前文结果类似,直接关于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课程没有。而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光从课程设置中无法区分。因为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会培育能力,两者在教育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无法截然分开。同时,除了信息技能以外,类似于分析能力等会贯穿在各种类别的课程中,无法单独区分。因此,本文后续的统计工作就将相关课程局限在狭义的“信息”类课程,并且不再区分信息知识和信息能力。

(四)现状小结

综上,我国财务类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比较重视信息知识的传授,不仅在培养规格中明确提出要求,而且较好的落实到了课程设置中。对于财务人才的信息知识覆盖也比较全面,基本上能够满足本科财务人才培养的目标需求。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不足。首先,比较忽视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在人才规格和课程设置中都是如此。第二,尽管从所有样本角度看信息知识类的课程较为全面,但是具体到不同类别的信息知识,很多学校的培养方案不够全面。有些重要的信息技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代表信息获取能力的信息检索类课程,只有1/3样本开设。第三,单科知识课程多,综合性的技能培养课程不够。例如,除了财务软件以外,没有直接将财务知识和信息处理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

五、财务类专业信息素养培育提升措施

(一)建立信息素养培育框架

意识决定行动,导向的提出对于具体课程设置会具有引领作用。建议从培养方案中的人才规格开始,明确提出信息素养概念,增加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方面的素质要求,明晰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四种信息能力:获取财务信息;分析财务信息;运用财务信息;创造新的决策有用的信息。这样,即使后续课程不一定完全涵盖,也可以在目标上对老师和学生提纲挈领,对于学生的培养过程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同时,在课程设置中最好能够有一定的体现。例如可以设置1个学分的信息素养概论的课程,其中可以涵盖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以强化信息素养的基本框架。

(二)完善信息技能培育课程体系

首先,建议按照前文的财务人员信息知识的三个方面,即通用信息技术知识、与财务相关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财务信息知识,完善相关的课程体系。其次,从已有的培养方案看,分析和运用财务信息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涵盖范围较广,如信息技术基础、基本财务软件、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分析软件等,而获取财务信息的课程较少,约有2/3的学校缺乏资料查询与信息检索方面的课程。信息化时代要求财务人员具备信息意识、发现有用信息并有效处理的能力,因此,各高校应该开设信息检索技术、数据开采工具或知识发现技术等课程。

对财务共享课程的建议范文3

 

会计是经济管理应用学科的一个分支,由于对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作为现代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会计教学的重要环节。财务会计实践教学在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受到重视,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水平的会计实用人才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也有不少院校的财务会计实践教学仅仅是简单的动手操作,没有模拟真实的实训环境,造成了财务会计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从而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加强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策略的研究,对促进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目前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

 

首先,实践课程标准不合理。其次,实训周时间不足,实践教学操作步骤缺失。实践性教学一般是指模拟实习和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其目的是理论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是在现行的财务会计实践性教学中,财务会计专业教学上教与学的模式是:学生听课做笔记,教师用PPT授课和板书来代替教学内容的进一步讨论和深究,职业岗位意识不强,往往忽视了出纳岗位、银行岗位、成本会计岗位、税务会计岗位和审计岗位等的培训,对于其工作职责、工作内容不明确,动手操作却相对较少。

 

(二)专业教材更新太慢

 

目前大多数院校会计专业所使用的专业教材质量比较差,存在新税收,新企业会计准则没有及时变更等的问题。大家知道,会计方面的法规、准则、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会根据当前的形势加以更新修改部分的条款规定,因此,教师在编写教材时要与时俱进,根据最新的税法新规(营改增等内容)该更新的内容要及时更新。但目前我国公开出版的各类会计教材中,大多数的教材缺乏一个科学的标准,没有体现会计专业教育的特色,教材编写不规范,重复混乱,漏洞百出,相互抄袭严重,在结构、内容上雷同而且信息过等等,精品的教材极少。因此,专业教材有更新速度有待提高。

 

(三)校内模拟实训环境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各院校都能根据实际情况建设了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室,但大部分的设计的还不够合理、完善,满足不了会计业务各个工作环节的需要,比如说财务会计实训中操作用到的手工会计实训台、各种手工会计凭证装订、帐本、印章、工具等设备不够齐全;财务软件不能升级,而且财务实训内容比较单一,往往局限于一类企业的个案分析,不利于学生对生产业务会计核算等各个环节的综合了解,指导性不强。

 

(四)校外实习效果不佳

 

由于学生校外实习时间限制和企业财务会计资料的经济性、政策性和保密性等原因,实习的单位不可能把自己真实的财务资料、账务处理过程和盘托出交给一个来企业进行短期学习实践的人,所以即使在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做了大量工作,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校企合作企业有限。

 

(五)专业师资力量不足

 

高等院校办得好坏,教育质量的高低,师资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目前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由于“扩招”,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缺位”的问题,特别是实践性教学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更是严重缺乏,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加强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建议

 

(一)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

 

国家高职院校教育文件中明确建议:“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培养面向企业适用的人才、具有较强动手能力和较高职业道德的素质并能熟练应用会计电算化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形成“专业素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课程设置应该以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工作技能为主线,围绕核心专业能力进行优化衔接,把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和证书标准有机结合起来,要求学生第一学年就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并鼓励更多通过会计证的学生在大二参加初级会计师专业职称考试,以岗位需求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学生将来的就业与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选用高质量的专业教材

 

财务会计实践性教学的实训教材是对学生进行会计专业技能培训的依据,因此财务会计实训教材应体现指导性、可操作性及渐进性。要建立科学严格的教材准入制度,订购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通用性的高质量专业教材,比如由职业界、学术界和教育界联合编写的这些会计实践教材,并且要保证使用的会计模拟实训教材与所授课程的理论教材相配套。

 

(三)加强模拟实训的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加强硬件设施的建设。学院加大资金的投入,确保足够实训设备;其次,加强实训室的网络建设及实训模拟环境。做好学校内部服务器局域网互联、资源共享,实现网上教学、网上办公的功能、真实的岗位平台。此外,也建立手工实训室和岗位平台、各种财务用具(如凭证装订机、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表、人民币票样、票据法实用图册、财会模拟实训专用、会计核算资料等)、印章等设备以供手工会计模拟实训使用。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以外取得会计师、税务师、注册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或具备相应的能力;鼓励教师每年暑期一定的时间走出学校进入企业承担实践教学工作;鼓励教师参与到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等的实际工作,提高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有计划地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教学水平,又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

对财务共享课程的建议范文4

随着财务管理的日益国际化和专业化,我国现阶段在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凸显出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大方面:

(一)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理念落后

当前我国高校对于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上仍然较为注重学生财务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单纯注重对学生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其进行各种企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发展。

(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不明确

在我国,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金融学这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较为接近,三者之间的课程体系也较为接近,因此,当前我国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会计学、金融学这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之间的界限十分模糊,没有很好地突出财务管理专业的自身特色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

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十分不合理,以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学专业这两个专业为例,这两个专业在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其专业基础课都包括了诸如高等数学、金融市场学、投资证券、金融风险管理等课程,不同的是财务管理专业仅仅比会计学多了高级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等有限的几门课程,可以说,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独立的课程体系仍旧没有建立起来。

(四)教学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所要培养的是能很好地胜任企业的财务分析和评估、财务报表分析、各种财务信息软件灵活运用、资金运转分析等多方面的实际能力的实用型人才,然而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普遍出现在对学生进行专业培养的过程中在实践环节训练普遍存在流于流行的现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滞后;另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上理论课时所占比重过大,学生的财务管理专业技能普遍较为缺乏,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

二、优化和改进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优化和改进现阶段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对其人才培养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整体设计和改进,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改进和优化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着重从这些方面入手进行。

(一)切实转变人才培养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有和财务管理相关联的有关投资理财、决策计划、信息共享和分析等方面的技能,具有走入实际工作岗位后的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复杂环境下的财务应变决策能力和财务信息共享的国际视野,而这些都是当前我国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忽视的,因此,有必要转变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理念,这也是高校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财务管理知识和视野的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二)明确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居于核心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在明确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要明确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职业定位等方面的内容,在知识结构方面,学生应具备财务信息处理、管理、财务报表分析、软件应用等多方面的知识;在职业定位方面要明确今后的就业方向,要成为各个企事业单位中从事财务信息管理、会计、投资等实际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重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课程体系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建要重点突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同时要重点突出财务管理专业自身的特色之处,遵循市场和企业对于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要,要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的设计上因地制宜,明确重点,例如在专业基础课上,明确高等数学、金融学基础、财务管理基础理论等课程;在专业核心课程上要明确企业财务管理基本理论、资本筹算、资产评估与重组等课程等,要切实根据用人单位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重建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课程体系的建设。

(四)加强财务管理专业实践环节的建设

针对目前不少高校在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忽视实践环节的训练和培养的现状,有关教育部门和高校切实加强合作,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学生实践环节的训练的体系和方案。一方面,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切实加强在实训基地和器材方面的建设力度,投入转向资金努力满足学生实训的硬件要求;另一方面,高校自身也要在课时比例分配、师资等方面向实训环节倾斜,高度重视起对学生财务管理实践技能的训练和培养,高校要切实和有关当地企业建立联动机制和合作模式,不断开拓学生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环境。

对财务共享课程的建议范文5

实训法学实验,顾名思义,是指在法学教师的专业指引下,法学学生在建设完善的法学实验室中进行对法学学科理论知识的实验论证或对法律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创新教学活动。法学实验教学在培养卓越型法律人才方面体现的价值和意义十分显著,它不仅能改进传统法学教学模式中出现的缺乏创新等问题,同时还能突破传统教学中,难以兼顾实践操作能力培养之桎梏。在财经类院校的法学实验室建设中,由于投入较大、所涉学科的交叉性、师资资源的要求高等情况,如何寻求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法学实验室改革建设之路值得探讨。

1法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法学实验室建设的重视程度不足

在国家宏观的教学实验室建设规划范围中,实验室建设的重点总是投放在工科、财经会计类或者工业设计等专业中,对法学实验室的建设重视程度不足。长期教师主导型和应试型的教学方式,使得实践教学环节不同程度地被忽略,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1.2独立学院法学实验室规模投入不足

独立院校的办学,无法做到长期脱离母体学校,故对实验室的建设投入也一直依赖于母体院校的实验教学资源,一来节约办学成本,二来没有真正重视实验教学的地位作用。这种对自身实验室建制规模化的不予重视,致使在经费配套上无法跟上实验室建设的需求,实验室管理上更是存在无法做到专人管理,在人、物、财力均十分欠缺的情况下,实验条件自然不佳,实验环境着实令人堪忧。

1.3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上的缺陷

法学教学传统惯用的教学模式主要为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或模拟法庭。该类教学模式存在多年,通过全面遵循现行法律和法治理念,可达到对学生法律知识极大巩固以及法律思维提升的目的。但这并不等于法学知识汲取的所有方式,特别是财经特色的法学实践教学,其体系更是丰富、复杂,如带有表演性、辩论赛性质的模拟法庭难以达到真正对法律程序的体验和法律实体上适用的效果;久而不换的素材案例、不完备的教学场地均会影响学生的体验效果和感知程度,无法完全展示出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而对于惯常使用的案例教学方法,也存在着“案例资源整合不丰富、案例典型性不足、案例更新缓慢”等诸多问题。

1.4专业性教学需求未能得到满足

近年来随着金融欺诈等经济类的案例增多,金融、财务管理和保险证券等方面的法律业务需求大大增强。财经特色法学专业具有不同于传统法学专业的专业性。目前,法学实验教学还停留在“表演式”、“灌输式”上,将模拟的内容限于民事、刑事或行政范围,未能及时更新财经特色的案例和法学理论,从而也就不能体现出财经类极强的专业性教学的实验效果,陷入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尴尬。然而,财经特色法学专业教学毕竟会融入人的主观判断和思维模式,无法做到和理工实验一样的完全符合自然规律和客观情况,故其实验教学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结果不稳定和不统一性。综上,财经类法学实验室建设整体而言,缺乏体系化、常规化与创新化,在改革探索的过程中如何增强财经类法学实验室专业交叉性、系统延展性以及科学可行性将成为建设的重点内容。

2财经类独立学院法学实验室建设的基本原则确定

财经法学实验室建设的基本原则时要讲究合理性,财经特色法学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具有完善的法学实验室,更为基础的是还要有可靠的实验室建设指导原则。

2.1满足教学需要原则

财经类法学教学实验室建设最初应要满足法学实践教育教学的需要,针对法学专业技能型法律人才的培养要求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建设、实验课程建设和开展实验教学管理。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强调“适度”的财经特色,适当加入交叉学科的资源特点,不要丧失法学实验室建设的初衷和原则。

2.2主次结合、分步实施原则

法学教学实验室在建设中,建设经费应当分阶段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分阶段进行,师资力量培训应当分批次展开,实验课程开设应当由主干到辅修,实验教学管理应当由整体到局部。

2.3共同建设原则

法学教学实验室建设所需要的人、财、物资源,应通过多渠道筹集建设。在学院坚决保证建设资源投入的前提下,努力争取学校建设资源投入,同时还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国家司法机关、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的资助,校地结合实现共建。

2.4资源共享原则

法学教学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加入了其他学科资源的通力建设,那么在法学实验室建成后,也应当面向学校其他专业的学生定时开放。如选修了法学为第二专业的学生群体,或是选修法学、对法学学科感兴趣的学生社团群体;在满足校内实验教学需要的前提之下,还可以有条件地向国家公检法机关、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开放,并实现相互之间的资源互通,建立长效的合作共享机制。

2.5科学先进、合理可行原则

法学教学实验室建设应当保持与时俱进的理念,积极响应国内外法学实验室建设的前沿成果,必要的时候可以组织相关管理人员或者法学教师外出考察调研(如可借鉴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一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华东政法大学法学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西北政法大学法学实验实训中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成果),适时组织该方面的专业人士为实验室建设建言献策,在充分利用前期建设软硬件和不造成资源浪费的前提下,不断更新实验室的投入建设,以保证法学学生能够享用到最新、最具教学效果的实验室建设成果。

3财经特色独立学院法学实验室建设初探

具有财经特色的法律实验室的建设,力求创新形成具备法学专业特色的法学实验室教学体系。构思体系如下:

3.1融合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资源

财经类独立学院在财经特色学科上与法学专业教育之间的关联性、交叉性不言而喻,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资源共享已成为大势所趋。因此要有意识地将经济管理类实验室中的有益成分,及实验模式运用到法学实验室教学之中,并实现相互间的互通教学。例如在法学(法务会计)专业培养方案中,其财务报表分析、财务管理等课程完全可以实现对会计学系相关实验室的利用,如国际贸易专业中的反垄断、反倾销等问题均会涉及到法律相关规定。这样打破系别与系别学科之间的隔阂,促进各学科之间进一步结合,也可改变实验室的管理状态,改变实验室重复建设、闲忙不均的状态,提升软硬件设备的使用效率,争取经济利益最大化,同时也提升教学人员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3.2构建财经特色法学实验室的体系

1)实验室的设置。具体建议如下:①建议构建法律技能综合训练中心,下设模拟法庭、司法鉴定所和法律诊所、非诉业务实验室、案例分析室、刑事侦查实验室、金融犯罪法律分析室、经济类听证会实训室,并配备相应专业的管理人员;②针对不同的需求,如律师职业能力和素养、刑事警察司法职业技能素养、检察官、法官职能技能素养设置不同的实验室;③对于财经类的独立院校,可设置与之相关的实验室,如金融犯罪法律模拟室,设想一个银行体系及仿真的银行投融资的实训流程,预设该流程中可能出现法律问题,最后达到惩治金融犯罪和预防金融犯罪的教学目的,如财经类听证会的实训分析、个税起征点的听证会等。

2)实验室软硬件设施建设。科技化、系统化的教学硬件设施对实验教学能起到促进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建议引进多媒体全智能的法律技能操作系统平台,在校内对有学籍号的法学学生开放注册。师生能在课堂上实现在线互动交流,课后也能利用该平台在图书馆、学生寝室等场所完成集中训练与自助练习的需求,在讨论区可以远程共享教学资源,并可以提供学习的检测和效果评估板块。逼真性、互动性的实验教学软件能仿真模拟现实的操作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乐趣。建议引进多样化的教学软件,包括模拟法庭诉讼、案例与证据分析、法律文书写作与参考、法律法规查询模块以及非诉讼业务模块等。其中的核心部分是模拟法庭诉讼,具体包括前期庭审准备阶段和4D仿真场景模拟庭审阶段(含民事、刑事、行政、金融经济、财务会计等多种案件类型)。其中穿插真实的法律文书写作流程并有评分和流程纠错功能,以及提供各个环节的最佳操作建议。这种高度模拟现实庭审的软件教学,极大地节约了法学学生的学习时间成本,有效地促使法学生能在将来的实习实践环节尽快上手,真正实现理论和实践的高效对接、法学和其他学科知识的复合交叉。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案例库、法律法规库和证据库的内容更新。此外,还应积极探索建立起与司法机构判例资源共享网络,形成校内外有机结合、模拟与现实相统一的法学实验教学网络。还可将详尽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文件放到网络平台上供师生查阅,如《实验室人员岗位职责》、《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学生守则》、《实验指导教师职责及考核办法》、《实验室安全检查管理办法》、《实验室卫生管理办法》、《学生实验考核办法》等。

3)实验室课程更新管理。法学实验教学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例如:①确保所有的法学核心课程都有一定比例的实验实训内容。如总共64课时的课程,要保证16课时的实验实训比例;②每一学年均通过法律技能操作系统平台持续开展法律文书写作比赛、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犯罪侦查、典型案例研讨、网络辩论赛等实验活动,同时可将公检法等校外实践基地的部分训练内容放在法律技能操作系统平台上完成;③安排法学学生或者法律协会的学生,按照不同年纪或者不同调查方向、不同调研地点进行社会调查,在12.4、3.15等常规的普法时间进行“三下乡、三下社区”的活动,将法律的知识、法制的理念传播到社会和落后地区去,培养学生们的法治精神和服务报效社会的良好观念。

4)实验室师资队伍建设。以强大而水平稳定的法学师资队伍指导实验室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是实验室得以顺利维持正常运行的有效保障。强调法学的学生的自主学习并不是一味追求“自主”二字,应当形成多方互动的连带机制,搭建法学院和实务部门携手共进、培养优秀法律人才的桥梁。针对实验教学中的师资队伍不足的情况,采用“双师型”、“导师制”的方式构建出老中青教师有层次的教师队伍,符合实验教学的根本要求。自有实验室教师最好能具备财经与法学类的复合的知识背景,体现中青年教师的创造性和引导力;特聘的实务教师可来自于公检法、律师、会计师事务所、企事业单位的法务部门。同时,积极鼓励自有教师参加各类法律社会实践活动和其他复合型的专业培训拓展,加大培养年轻教师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积极组织特聘实务教师对内开展讲座和活动指导,促进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4结束语

对财务共享课程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互联网+”给财务管理行业带来的变革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模式有别于传统方式。互联网金融与企业运行关系密切。金融与财务具有统一性,企业将经营与投资进行积极融合。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化金融发展迅速,促使企业财务管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进行不断创新。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财务管理需要重视几个问题的处置,即正确对待互联网时期货币变化的形势,重视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承受之间的配合度,尤其是关注金融风险外溢程度和监管强度之间的关系,重视技术创新,积极进行商业模式的发展,对创新过程进行合理监管,有效解决与市场回报之间的关系。①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在财务管理模式、方式、手段等方面都区别于传统模式。在当前多数大型企业中,都积极与信息接轨,开展数字营销,整个企业转变为数字化和信息化。企业运行中涉及诸多信息,如生产、销售、物流、仓储以及财务信息等,借助实时数据方式,推动企业管理决策的制定,更好地将业务与财务进行融合,形成共享的企业生态系统,协助企业实现对业绩、内控、资金等方面的管理,形成全面、综合的财务系统,②这种方式与传统的财务处理模式存在本质区别,促使整个财务进入急速的调整期。对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其教学经历了不断的变迁和发展,与时展关系密切,息息相关。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紧跟时展,立足时代需求,促使财务管理人才的发展能够满足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要积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和发展。

二、高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性质与高职教育理念有一定的矛盾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其隶属于工商管理范畴,其主要的职能是提高人才在财务理论知识方面的基本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此,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需要重视宽口径,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性,强调专业能力。在高职教育中,仅仅强理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注重实践的作用,为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局限性,很难严格遵守宽口径与厚基础性。即便对相关课程进行了设计,但是,鉴于学制的影响,实际上只是对本科知识进行了压缩,很难彰显职业教育自身的系统性。

(二)专业定位较模糊

在很多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上,与会计专业的相似性较为严重,仅仅是会计专业重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专业更加注重财务的实际应用,二者存在差异,但是,本质上差别又不大。不同高职院校对此意见不一,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与会计、金融存在差别,特色鲜明。有的认为财务管理特色并不突出,应该定义为会计或者金融的一个分支。由此,各个院校在专业和机构设置上的差异代表其各自的观点。有的院校将财务管理作为单独的专业,但是,隶属会计学院,有的将其归属为金融学院,有的将其作为会计学或者金融学的一个方向。对财务管理专业不同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其特色教育的开展,导致学生观念不清,目标不明确,对未来职业规划缺乏方向性指导。

(三)教学与评价手段的单一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对于学习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是教学的方式以及对学习成果的评价。立足实际,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中,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存在单一性,灵活性不足,使得财务管理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对教学项目、教学模式、评价方面动力不足。教师更加侧重使用教学大纲、计划等进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在金融领域,信息网络技术突显影响,传统教学方法、手段、评价已彰显无力。

(四)校企合作现状

企业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支持力度不足,校企合作、学徒制函待推广。企业依托互联网发展,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难以达到企业用人要求。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对象为民营企业,其提供校企合作岗位的可能性较低,校企合作难以形成规模化。依托互联网发展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口企业,对员工的知识技能要求较高,比如金融企业,要求员工掌握证券销售的电商化、互联网融资,整合线上、线下平台,以互联网为工具向客户提供经济服务等。目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难以达到对口企业的用人要求。

三、探索“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财务管理专业重新定位与设置

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企业商业模式面临变革,金融创新发展迅速,企业投资行为不断整合。在互联网进入运转模式下,财务资金风险、理财以及进入工具方面发展迅速,应用更加频繁,与传统的财务管理区别较大,预算领域备受关注,证券化在企业资产中占据比重较大,促使企业在投资、融资和财务方面强化重构,在根本上讲,金融学科影响增大。在当前高职财务管理中,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配置与会计专业的主课程相似,差别不大,在财务管理方面,与会计专业区别不大,没有真正体现其专业自身的特征。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修订

立足互联网环境,企业财务模式需要进行积极创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计需要立足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满足市场需求。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人才培养关系密切,关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财务管理专业需要立足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关课程需要融入“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思想。在具体设计的时候,关键性的原则是尊重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的针对性设计。立足市场对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使得知识能够有效转为价值,增强学生在社会的竞争实力,实现对职业的合理规划。专业主干课是财务专业形成的重要核心,也是其区别与其它专业的显著特征。专业课需要展现自身课程的优势,也要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其中,满足时展的需求。

(三)“互联网+”课程建设

1.借助“互联网+”实现专业课程的升级改造。可通过与财务培训机构、财务软件公司、证券金融公司等企业共建的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合作企业的优势资源完成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升级改造工作,建立一个基于技术含量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群,在突出各门课程的特色的同时,建立起课程互通基于云平台的专业资源库。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信息化课程所需的网络空间、教学软件、资源获取与共享平台服务及教学、科研、管理等应用的云服务。2.借助“互联网+”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即时互动、资源分享和学习指导。计划进行课程的移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建设微课替代传统教学录像,建设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替代传统纸质教材,建设与学习场景融合的课程资源库,让学生实现即学即查、随时扩展、贯通学习。通过移动教学客户端平台助力教师开展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

在互联网的当下,整个社会面临新模式和新的格局,投行化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发展方向和趋势,面对海量的数据和资源,需要财务管理模式进行重新构建,为此,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需要重视教学模式的改变。在互联网模式下,这种新的投融资及经营彰显网络一体化的特征,需要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满足实践性的特征,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为此,教师需要重视财务管理投资组合等方面课程的实验,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重视建立互联网相关的实习基地,实现对于校内模拟实验的结合,彰显互联网特征,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率,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另外,要重视对学习策划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发扬创新精神,推动实践教学,增加课程的设计性、综合性与协作性。

(五)“互联网+”校企合作平台

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其主要的特征是具有突出的开放性,共享性,实用性较强,能够推动校企合作的资源整合,有利于信息的高效传递和交流。鉴于校企合作,开展校企合作网络平台。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企业与学生的协调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要重视校企合作网络平台的构建,将校企合作基地的相关业务转向云平台,实现相关主体的线上互动。这一网络平台的功能是进行信息的有效收集,强化资源整合,推动相关合作项目的发展和管理,实现对项目进度的有效监控,强化数据分析和资源整合,以便更好地满足企业和专业教育的需求。校企合作平台发挥了桥梁的作用,使得学生、企业与专业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实习,保证未来优质的就业,为学生创业提供保障。同时,还可以建立学生校外实习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监督,保证校企合作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可以建立相关校友会,促进与母校之间的沟通,为学生创业、就业营造优质的环境,强化互动。

(六)开展“互联网+”下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传统的师资队伍建设中,人力范围存在狭窄性,采用了传统的建设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其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立足几个方面,首先,要对狭隘的人力范围观进行摒弃,重视网上师资资源的利用。例如针对网络专业资源,可以采取购买的方式,实现与专业团队的关系的构建,形成师资的一部分。其次,借助互联网思维,实现教师队伍培养体系的建立。例如,可以积极组织师资培训计划,提升教师信息教学能力和素养。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师面临挑战,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内容等进行改变,重视学生的行为。在教育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教育需要更多具有信息化专业的教师。为此,教师需要重视自身的提升,形成终生学习的理念,全面应用线上和线下资源,吸收新知识和新技术。高职教师需要重视个性化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全新的姿态投入高职教育改革实践,实现职业能力的增强。

注释

①“展望2015互联网金融企业社会责任年度峰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综合政策研究室主任雷曜提到的术语

②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转型,

参考文献

[1]周远祺.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思考[J].会计师,2015(13):67-68.

[2]邓金娥.新常态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66-71.

[3]马化腾.“互联网+”激活更多信息能源[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