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法治思想发言材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法治思想发言材料范文1
一、从党史学习中汲取力量
通过近段时间的党史系统学习,我深深感悟到,我们党发展壮大,带领人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根本原因是坚定不移的信仰和为之前赴后继的努力。我们要从革命传统和红色基因中汲取“信”的力量;从党应对危局困境、不断攻坚克难的历程中夯实“信”的根基;从我们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的立场中增强“信”的底气。
我们要做“铁心人”,时刻保持坚如磐石的政治信心,凡事要服从安排,要有政治觉悟,政治敏感性;要做“贴心人”,时刻保持为人民服务的使命初心,要保持耐心,不计较个人得失,尽可能的在解决职工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要做“有心人”,时刻保持不断学习的恒心,我们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不仅是业务方面,还有政治理论方面,学习不是一个阶段,而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在学习和工作中也要学会思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二、持之以恒解决排查的各类问题
要针对公司党委落实中央巡视组巡视我省反馈意见整改清单、党建工作“找差距、抓落实、提质量”专项行动自查整改“四个清单”等所列出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狠抓整改的落实。
法治思想发言材料范文2
【关键词】辩论教学法;道德与法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0-0040-02
新课标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较之于以往的思想品德课程,内容有了大幅度删减。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设置的辅课程与时俱进,栏目设置新颖,直面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若想把课上好,使学生乐学,教师就必须吃透教材、研究教材,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例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辩论教学法”等,均是道德与法治课常用的教学方法。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辩论教学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一、透析辩论教学法
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辩论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围绕核心辩题,自主选择观点,形成正反两方,运用事实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力求驳倒对方论点的一种课堂组织形式。
辩论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反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为特征,由小组或全班成员围绕特定的辩题进行辩驳,各抒己见、相互学习。辩论式教学强调不同观点的碰撞、对话和融合,教师把具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萌发疑问,让学生经过思考后确定自己的观点和立场,寻找相关资料依据,也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辩论。它的重点不在于输赢,而在于辩驳对方、肯定己方观点的过程。通过辩论,观点越辩越明确,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教学目的和任务在辩论中得以实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升华。
二、辩论教学法在“敬畏生命”一课中的实践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始终贯穿对生命教育的关切。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在教材中居于核心地位,既是前三个单元的价值升华,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生命的底色。它的单元立意是普及生命意识,表达对生命价值的关怀与呵护,叩问生命的意义。“敬畏生命”在“生命的思考”这一单元中,属于第八课“探问生命”的第二框。它在第一框“生命可以永恒吗”基于“生命是来之不易的、独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暂的,同时生命又是有接续的”的主题,继续培养学生生命至上、敬畏生命的观念。
为了突破该教学重点,笔者尝试把教材中第94页,关于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客机失联后,各国花费巨大的人、财、物等资源联合搜救的材料作为背景,设计了一场“马航失联话救援”的辩论会。
首先,选取了2段马航失联后各国联合搜救的视频,视频播放后,学生议论纷纷,在学生各抒己见的基础上,教师抛出辩题“为救援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值不值”,把学生的观点归纳于正反两方。正方观点为:生命至上,为挽救生命不惜一切代价,是珍爱生命的表现,是应该的;反方观点为:救人希望很渺茫,付出那么高代价,是对活着的人的财产不珍惜,不应该。同时,订立辩论规则:①小组讨论,提出观点。②全班学生按照自己的观点,举手示意其为正方或反正。③正反方各请3位学生在班上阐述观点,最后为自由辩论时间。
辩论一开始,学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发言。正方学生1说:“钱可以再挣,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要不顾一切救人。”学生2说:“我们要换位思考,如果你是等待被救的人,或者你的亲人在飞机上,你希望别人放弃救援吗?”反方学生1马上反驳道:“在世界上还有很多饥饿、贫穷的人需要支援,应该把这些资源放在更有需要的地方。”反方学生2补充:“失踪这么久生还机会非常渺茫了,不该再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反方学生3认为:“失踪3天的人就可以当他死亡了,所以没必要花费那么大力气救人。”正当反方占优势时,正方的一位学生义正辞严地说:“支持反方的同学都是没有同情心的,你们想过那些等待救援的人的心情吗?”此时,全班热烈的辩论氛围感染了每一个人。最终学生通过辩论,明辨了是非,修正了观点,树立了生命是崇高的、神圣的观点,有了敬畏生命的人道主x情怀。
三、辩论教学法的实践效果
以“为救援生命不惜一切代价值不值”为辩题的辩论环节在笔者所任教的班级中均有开展。通过课堂实践与课后反思,辩论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有突出效果。
1. 辩论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尽管每个班级学情有所不同,但是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参与课堂,愿意接受辩论教学。辩题提出后,学生都能积极思考,通过小组讨论表明观点,并在班级辩论中想方设法抓住对方观点加以反驳。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辩论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辩论过程是学生唇枪舌剑、明辨是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积极调动大脑,组织语言,寻找对方存在的种种破绽和漏洞,从而提出问题,展开辩驳。通过辩论,可以培养学生理性质疑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辩论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为基础的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公民素养作为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公民素养有4种关键能力,即思辨力、调适力、信念力和行动力。思想品德学科强调的思辨力,是指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运用知识储备进行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后得出新结论的一种能力。辩论教学适应了新课程改革对公民素养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辨力”的培养。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对信息进行处理,发现观点冲突,找到对方漏洞驳倒对方。辩论教学让学生在比较质疑和甄别选择中做出更合理的价值判断。
4. 辩论教学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要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开展辩论式教学,教师必须在辩题的选择上、课堂教学组织和课后总结等环节做好充分准备。在备课时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辩论过程中关注课堂生成,及时纠正和澄清学生认识上的问题。比如,在“敬畏生命”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到“失踪3天的人就可以当他死亡了”,教师应该及时指出这种观点的错误之处。
四、辩论教学法对教学的挑战
1. 时间难以把控
在课堂中运用辩论教学法,往往容易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学生在积极争辩时,教师难以把控时间,教学结束前经常出现总结仓促、讨论不深入的问题。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进度,还可能难以完成整堂课的教学任务。
2. 辩论中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辩论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评价能力。同时也要灵活应对课堂中的突况,当辩论偏离主题时,教师还需及时纠正。这就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法治思想发言材料范文3
关键词: 今本《文子》 文学审美性 思想
《文子》作为黄老道家的重要典籍,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较高,但鉴于其诸多版本的界定性、真伪性、边缘性的复杂问题,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书的流传和发展。将今本《文子》作为整体进行阐释和解读,有助于我们理解其虽兼承新道家思想的重要价值,却因伪书说而长期不能得到世人重视的尴尬。其书蕴含的丰富黄老道家思想对后世乃至当今文艺、文学、政治等各领域有重要的价值和借鉴意义,本文从文本自身的文学性、思想性、启悟性方面进行如下探究和阐释。
一、今本《文子》文本的诗化性及情辨性特征
今本《文子》作为语录体散文,含有大量的议论文字。其在论旨上“宗传统道家思想”而有所发展,在行文上更是“法黄老理论”而振扬其风。其语言风格既有南方楚地文学浪漫飘逸的痕迹遗存,又有早期秦汉文学说辨论理的演进特征。
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诸子》一文中强调:“情辨以泽,文子擅其能。”所谓“泽”即光泽、润泽,或可理解为恩泽后世。的确,在诸子的著作中,文子之作的最大优点就是“论道辨理”饱含情感,《文子》不讳言“情”,且更特别强调“情”的作用,在其看来,治理天下不是靠政令制人,不是靠权威压人,而是强调真情感人,诚信服人。虽讲治国之道,但“语因情发,言为心声”的意识确有其进步意义,发言吐语、著书立说,也才更重表达真情实感:
夫水浊者鱼,政苛者民乱……影之象形,所修者本也。(《精诚》)
这段文字前面抒发了对“政苛令繁、欲多求甚”的统治者的憎恶之感,对“争斗伪诈、民不聊生”的现实社会的痛觉之情。阐述“无为而治”思想的文字,由激愤之情渐变为激昂之情,表达出对理想社会的憧憬。由于感情充沛而强烈,故“辞不繁不足以达其情,语不详不足以表其意”,文字便有了风行水上之势,洋洋洒洒,焕然成章,其富有情感的论述使人犹如看到了作者“纵论治国之道、畅谈天地之理”时的慷慨激昂抑或冷漠沉静的形象,也启发了人们对文艺的本质作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且《文子》用词遣句简洁生动,准确明晰,其对字句的自觉锤炼和刻意雕琢,反映了当时人们文学意识的增强和文学创作性的进步。其文讲求对字协韵,较多采用四言句式,突出了文章的音乐化特征,易于诵读而传播广远。许多段落又富有诗歌的韵味,节奏鲜明,音调和谐,以楚人惯用的语气助词“兮”字入句,在句中起到了调和韵律的作用,文句更富咏叹意味和抒情功能,有浓郁的楚歌情调,如:
豫兮其若冬涉大川者,不敢行也;……广兮其若谷者,不敢盛盈也……(《上仁》)
在对偶和排比手法方面,《文子》也运用得较为普遍。文章又多骈句俪辞组成,可与后世词句整饬的赋体作品媲美,这无疑是有意识地追求语言艺术形式美的结果,显然更具有达意抒情的文学自觉性。
总之,在文学体裁上,《文子》作为语录体散文,它的诗化特征仍很明显,特别是杂有较多的议论文段落,也显示出了先秦散文的发展趋向;在艺术表现上,它借鉴了老子的创作经验,沿用了《老子》的修辞手法,且有所发展和提高,注重文章的审美化,更追求文章的艺术化,这也是该书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二、今本《文子》与《沧浪歌》、《诫子书》等文关系的问题
(一)关于“《沧浪歌》创始权为文子”的思索
张松辉先生在《先秦两汉道家与文学》一书中提出:“《文子·上德》的记载证明《沧浪歌》的初创权应归为文子。”我认为此认识涉及今本文字增益性问题,有部分不可证因素,但确有较大的可能性和合理性。因其既与今本《文子》反映的时代特征相一致,又关涉到与“《文子》为屈原思想上源文化”观点的连贯性和价值性问题。文章在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将其二者思想结合,作如下分析。
1.今本《文子》从尊崇道家思想传统的角度,注重“心治”,同时也主张采用“法治”。若说此书“心治”思想多是受到春秋大义的遗响,那么“法治”思想则是“明见之主必求治国之臣变法图强”的重要标志。
《文子》立法对象的界定,也反映了对君主的一种理性要求与审议,楚国的屈原时代,“法治”思想已遍地生花,屈原及其同仁在楚国奔忙,尽管各有所憾,但已显现“法治”思想同“心治”思想斗争的必胜气象,而《文子》作为前期的楚文化著作,对屈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则是极有可能的。
2.《文子》和屈原在对儒家思想的认同上有所一致。屈原作品对道、德、仁、义、礼各种思想因素在社会秩序构建时作用的认识,已较《文子》大大前进了一步。其将此五者认为是“美政”统治不可或缺的思想因素,这与《文子》的黄老思想有着相通的渊源性。且两者在儒家思想方面的显著特征,又都表现为对“民生”的极大关注。
3.《文子》思想通于“刑名”之学,屈原也重视“名与实”的统一,两者的共同性是发人深省的。屈原认为有“实”才可有“名”,即“善不由处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孰无施而有报兮,孰无实而有获”。故“不干人、不屈己”的精神,也正是屈原千百年来对中国文人的人格影响之所在。
4.同《文子》一样,屈原主张变法图强。吴起变法之事相去屈原之事不过四十年之遥,楚之俊杰之士如屈原者,必将深刻认识到“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重要性,且屈原的改革亦曾部分的付诸实施,故此屈原的法家思想也可窥见一斑。
《四库全书总目》列《文子》入道家类,而屈原思想中也有部分道家思想因素,楚国是道家的发源地,也是战国时期黄老思想最活跃的地区,屈原生长与此,耳濡目染,本族文化思想积淀的影响一定是相当深厚的。由此可见,《文子》不仅可以作为研究秦汉哲学、经史的重要资料,而且为我们研究屈原的源流提供了至为珍贵的材料。今本吸收了儒家思想而融会贯通,旁通于刑名之学而有所创新,由道生法,强调了朴素的法制理论,汲取了多家的思想,丰富光大了道家学说,其对屈原的吸引力是可想而知的。
总之,以上由“沧浪歌创始权的考索”引申到的对“《文子》思想与屈原思想延承性”的探究,提醒我们从文化区域性的影响和文化纵通性的角度,重新审视屈原思想的内涵。这样,既可抛砖引玉地解决屈原思想中一些相关的问题,同时又有利于我们对《文子》思想有进一步的认识和解读。
(二)关于对“《文子》和《诫子书》等文思想一致性”的认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弃疑滞,使庶几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忍屈伸,……不免于下流矣!(《诫外生书》)
君子之道,静以修身,俭以养生。静即下不扰,下不扰即民不怨,……非淡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以天下之目视,……百官修达,群臣辐凑。……(《文子·上仁》)
由上文可见,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论述亦见于今本《文子·上仁》。《诫子书》、《诫外生书》等篇作为表现诸葛亮黄老思想的代表作品,其“淡泊”、“宁静”、“绝”、“忍屈伸”等理念,亦为黄老新道家所阐发。
从引文分析,两篇文字与今本《文子》语言有着较大的一致性,只是个别词语略有变化:“明德”改为“明志”,对“”用了“绝”字,对“屈伸”用了“忍”字。当然,由于今本文字的增益性问题,我们没有足够的证据断定《诫子书》等文的言论承用今本《文子》原文,但较之前文对今本成书和思想的分析,我认为这种可能性很大,即使其对今本此句未加引用,两者的黄老思想亦有着本质上的相通。
若说诸葛亮主要是新道家思想的体认者,不仅是因为他以新道家的“宁静”、“淡泊”为基本行事风格,其也与其他所有新道家一样是积极“入世”的。“宁静”为了“致远”,即朱熹所说的:“静,便养得根本深固,自可致远。”诸葛亮《诫子书》也说得十分明白,要“明志”,要“致远”,他的“志”绝非“悲守穷庐”,而是“志当存高远”。本来“躬耕”,但所谓“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只不过是“以屈求伸”,即所谓“入世而不避世”,这也正是新道家的重要特点。
诸葛亮《诫子书》的言论及反映的根本思想及渊源,较大程度上是黄老新道家思想,可理解为是以黄老刑名为主的异端之学:“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能兼采众长”。且从现有较为可靠的诸葛亮《文集》资料看,他的表、梳、书、教、论等文,也有较多反映其黄老思想的论说,甚或其本人的所作所为,亦多新道家风范。①
当然,关于黄老新道家的总体思想观念,今本《文子》与诸葛亮确有一致性,值得探索。在每一段进步开放的历史时期,黄老新道家思想对社会各阶层起到的重要影响和启悟的可能性就更加明显和积极,这应该既是黄老思想本身的开放性、包容性、进步性的独特魅力体现,又是其作为政治统治手段在传统中国社会不断适应管理层需要并使其不断得到发挥和完善的历史必然。
综上所述,今本《文子》在唐代成为“通玄真经”是有其历史必然原因的:该书的思想内容既与唐代初期上层阶级提倡道家思想的政治性相符,又能以它黄老思想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适应社会恢宏大气的时代特色和广大民众昂扬热情的进取情怀……以上即为对今本《文子》与文学审美性相关涉部分内容和思想的些许理解和体悟,其进步意义对今天社会诸多领域都有着很大价值和探索空间,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注释:
①熊铁基.秦汉新道家[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1:499-513.
参考文献:
[1]曹道衡,刘跃进.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丁原明.黄老学论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3]黄钊.道家思想史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李定生,徐慧君.校注·文子要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
法治思想发言材料范文4
新闻伦理的教学与研究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成果形成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依托,由于多数成果的理论研究专长,其取向少不了道德说教的痕迹,因此,新形势下的新闻伦理教学内容要想更好地服务新闻实践,必须进行新的构建,其教学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科理论理论是任何一门课程的构成基础。“伦理”和“道德”是新闻伦理学的“元理论”。伦理有一整套的体系架构。新闻伦理学属于应用伦理学和新闻学的交叉学科。除“新闻伦理”的提法外,类似的还有“媒体伦理”、“传媒伦理”、“媒介伦理”等提法,这几种名称经常混用,这种混乱导致对新闻伦理范畴以及研究对象界定上产生分歧。如有学者把新闻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仅限于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有学者把新闻伦理理解成新闻传播的伦理,讨论的是新闻传播行为及其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是新闻传播的道德规律和道德规范系统。厘清这些理论认识的分歧有利于调整该学科的教学内容。无论如何界定,新闻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基本方面应该没有实质性不同。基础理论共识是学科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2、新闻伦理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观察新闻史不难发现,新闻法(规)的发展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发展几乎并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这两者发展失衡时就容易产生新闻伦理问题,进而引发对新闻法的讨论。由此可见,新闻法规也是新闻伦理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道德和新闻法规是新闻伦理学的两个基本方面,偏向任何一方都是对新闻伦理学历史发展的曲解,结果会更难理解现实的新闻伦理困境。
3、新闻伦理问题:新闻道德失范实际上,新闻传播实践关注的是一系列伦理问题,关注的是客观、公正、责任以及民主等,也是新闻专业主义的问题。新时期新闻实践中产生了一些新闻伦理问题,即新闻道德失范。所谓新闻伦理问题,主要指新闻传播活动中引起了伦理争议,或产生道德冲突,需要进行道德评价的问题。新时期的新闻伦理问题与以前有所不同,包括媒介商业化、新闻传播与社会公正、新闻传播与隐私权、隐性采访、以及“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一系列道德失范问题,鉴于此,新闻伦理教学内容必须包括新闻道德失范,新闻伦理学的教育目标应该定位于教会学生如何应对和处理以上的道德失范问题。新闻伦理学也就可以理解成一门解决新闻伦理道德问题的学问。新闻伦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在于培养新闻专业学生解决新闻传播实践中道德两难问题的能力。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实践中的道德失范问题日趋严重,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受到了质疑,新闻伦理问题引起业界和学界关注和热议。新闻传播实践遭到质疑意味着教育目标要有所调整。
4、新闻伦理问题的治理:新闻法规新闻道德失范造成新闻伦理缺失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研究者将之总结为四个“矛盾”:新闻行业的两重属性之间的矛盾、新闻传播者的自由传播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新闻报道的及时性与真实性之间的矛盾、新闻媒体的监督与平衡之间的矛盾。新闻伦理缺失就意味着必须进行治理,新闻法规则是主要的治理应对之策。
二、教学模式的新探索
新闻伦理学教学的核心应围绕媒体在实践中引起伦理争议和产生道德冲突的现实问题,通过选取案例进行讨论,努力使学生能够自主进行道德判断,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通过几年教学实践,笔者摸索出一套教学模式,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延伸”。
1、一个“中心”一个“中心”是指以课堂的案例教学为中心。案例教学法在新闻传播的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理论、媒介经营管理等教学中广为采用,新闻伦理也同样可以使用此方法。根据上述教学内容的调整,改变新闻伦理教学中教师讲解教材的传统方法,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实践。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就应该告诉学生本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这一点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常被忽视,为了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结合上文的教学内容,笔者实行下面的课堂策略:首先,教师把新闻伦理学的基本理论作为一根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每次讲解时间原则上不超出25分钟,讲授这部分内容要少而精。其次,教师把课堂教学内容分为三个主题版块,即新闻伦理发展史论、新闻伦理实务、新闻法规实务。这三部分内容安排如下,第一节课开始后,由教师主讲史论,然后由学生提问,进行答疑,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第二节课由两名同学各自从新闻伦理和新闻法规实务角度,举例阐释案例中新闻伦理缺失或新闻道德失范问题,如“周克华案”中媒体对其母采访报道中伦理缺失,包括最近的“复旦室友投毒案”等都可成为课堂案例教学的讨论内容,这个环节约需20分钟。就演讲学生提出的有争议的伦理问题或困惑,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各种观点在课堂中交汇碰撞,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通过这种交汇,使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最后5分钟时间,由教师点评,与学生的讨论形成再次交汇,这将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2、两个“延伸”“两个”延伸是指课前与课后。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两节课的时间内难以实现的,必须依赖课前的准备和课后的深化。教师要精心布置和策划。在课前,教师和学生要精心准备和设计。对教师而言,应站到新闻伦理学科研究的最前沿,尽可能掌握新闻伦理学科的全面知识,以深入浅出地完成理论讲解的任务,还要能对三个主题中学生讲解的两个部分进行有效点评,在师生互动中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对学生而言,只有课前认真准备,课堂上方能游刃有余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准备越充分,课堂气氛就越活跃,同学和老师的收获就更大。在课后,发言的同学将自己演讲的PPT和相关的材料发到班级的群共享中继续交流探讨,对没有听清的同学进一步释疑解惑。教师课后若有新的理解,也可将自己的新见解传到QQ空间和学生继续分享,充分利用现代的互动媒体进行便捷的交流。
三、教学改革的效果
新闻伦理学课程的主旨是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与现代法治观念。以课堂案例教学为中心,有助于学生理解新闻道德的原理和法律法规,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新闻伦理素养与新闻法治观念。笔者通过几年的“一个中心,两端延伸”的教学方法实践,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法治思想发言材料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教育理念;高考备考
G633.2
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既重要,又特殊的课程,既承担着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和制度的教材解读,又肩负着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任,也承载着向学生传授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的责任,为把思想政治课真正上成“思想政治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就必须与时俱进地开展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决定了现代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课堂也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部分。我们应更深刻地开展和挖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其他方式和特色,服务于我们思想政治课本身,实现思想政治课课堂与课外的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大阵地,挖掘适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各种形式,才能真正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而无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怎样进行,都不可能离开高考备考这一目标。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是为了更好适应高考备考的需要,而高考备考的目标,又从宏观上对我们进行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提供指导和引导。因此我们需要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与高考备考二者之间的最佳、有效结合。
一、以高考指挥棒为导向,积极推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
(一)努力构建高效课堂
传统意义上的政治课课堂是“填鸭式”的教育模式,往往是一节课教师喋喋不休地给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这也是政治课显得枯燥、乏味、不受学生欢迎的重要原因。虽然近些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教育方式受到师生的摒弃,但还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特别是一些年老的教师,不是对新课改的理念不支持,而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授课过程和习惯往往一下子很难改变,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1.转变观念,树立新课程改革理念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一种先进的指导思想,就不会有大的进步和发展,同样一个老师如果没有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也终究会被教育所抛弃,被学生所抛弃。为此每位老师必须加强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增强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领悟,才能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插上腾飞的翅膀。
2.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主导
“教学相长”是自古以来的圣训,教与学本身就是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过程。为此教师在授课前,必须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真正地吃透教材,真正地为学生之所想、备学生之所需,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学生的内在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想政治课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回归教育的本真,真正体现教育的艺术性。
3.积极探索和实践“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思想政治课新模式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适应了高考备考的需要,使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提升能力。临沂一中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学生分小组去做,每个小组选出组长,从而打破传统的座位模式。在授课过程中也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小组的合作、探究W习得积极性,每个小组先自行去准备老师提前布置的学习任务,由组长分工好每位同学的具体任务,最后由组长总结探究成果,或以书面的形式、口头的形式,或是 PPT 的形式给全班同学以展示,再由老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总结点评。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养成了课前准备,课中合作探究、合作学习,课后总结提升的能力和习惯,很好地实施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4.合理、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我们可以充分汲取其优点,实现政治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完美结合,学生也就不会再感到政治课堂的枯燥、乏味。当然由于各地、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也不可能每个学校、每节课都能这样做,而且如果单纯为了形式而使用多媒体,用所谓的新颖、热闹、花哨冲淡了课堂教育的主题,那还不如少用、或不用。因此,对于多媒体教学,要经过充分的设计,合理恰当地使用,方能彰显其对政治课堂的积极贡献。
(二)认真开展时政特色教育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一名中学生,必须时刻关注时政教育。政治教学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与时政密不可分,离开了时政依托的政治教学就好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生命力。因此,必须充分开展时政教育,并通过时政教育承载思想政治课的教材内容,这永远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
第一,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环节时,可以更多地引用时政背景材料,特别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往往能集声、形、文并茂的优势,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色。这就需要教师广泛的搜集材料,特别是与本章节有关的最新时政背景材料,学生感兴趣的、能产生共鸣、认知的时政材料,认真地进行课堂设计,方能最大程度的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新颖性。
第二,定期开展时政报告会。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离不开与之紧密相连的时事政治,为此要想搞好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就必须及时、有效地开展此类教育。各教研组可以轮流安排有关教师定期举办近期时政中影响比较大、学生比较关注、具有良好教育意义的重大时事新闻的讲座,让学生从讲座中获取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色。
(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与思想政治学科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材的有些理论是十分晦涩、深奥的,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的话,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学生是不可能真正深入理解和领悟的,也难以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在学习到有关章节的内容时,教师不妨组织全班学生亲自参加与之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既期望、又兴奋于此类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从课堂外、学校外、社会上获取的知识,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远比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讲一些空洞的理论要深刻得多、透彻得多。
这就需要教师有一种十分敏感的眼光既把握教材的主体内容,又考虑本章节内容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可参与度,充分考虑、认真组织,方能实现两者的最佳结合。比如,教师在讲到《政治生活》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参与”的时候,就可以组织学生在当地的居委会或村委会了解、调查、参与,他们是如何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这样学生就能对这一部分内容,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学起来自然就不觉得那么枯燥、乏味。
二、以思想政治教学改革为契机,努力探索实践高考备考新模式
(一)坚持夯实教材基础知识不放松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诗很好地说明了高考命题中对基础知识考察的特点。“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所依托的根基和根本就是教材的基础知识,也就是说,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无论如何进行,都不能抛弃了教材的根本,只能加强。为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中,必须紧抓教材的基础知识不放松,离开了教材基础知识的教学改革终究是不长远和不现实的。
(二)坚持能力立意,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
思想政治高考中考查的四种能力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问题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近年来的文综试题越来越重视考查考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考查考生以践者、参与者的身份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必须养成良好的立体思维品质,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了事。为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时,更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去组织、调查,学习的过程就是能力培养的过程,这其中也必然涉及其他的相关学科,而这恰恰是我们高考命题所注重和考察的。如:2012 年山东卷中的 31 题,“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此题就是对高考四个能力考查的典型例证,学生需要先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有关问题,然后再调动和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的知识,将问题与答案进行描述和阐述,再进一步论证和解决问题。
(三)在试题选材上,更加关注民生、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紧跟现实、紧扣时代是政治试题的特点,也是其生命力所在。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更体现了在这方面的关注,不管是课堂、课外、还是校园广播新闻、社会实践活动所选取的材料。
(四)凸显新课改理念,彰显人文、理性、道德和法治
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承担着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向学生传递我们这个社会所提倡的一种人文、理性、道德和法治精神,真正实现我们思想政治课所承担的教书育人的重任,也是思想政治课本身的落脚点和归宿。因此,在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必须适时、及时、恰当地选取社会中有关人文、道德和法治精神的经典案例,来帮助学生去体会、感受这一切。
三、结束语
总之,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与高考备考二者紧密联系、相得益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改革,既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体现了对学生的一种人文教育和关怀,顺应了高考改革、备考的需要,又是对教育规律的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更彰显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加强对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高考、实践我们的思想政治教学改革。愿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越走越远,愿我们在高考备考的探索中越来越有成效。
参考文献:
法治思想发言材料范文6
在市委开展的“创新实干、跨越发展”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第一阶段工作中,市司法局党委十分重视,把它作为司法局新的一年,解放思想,加强纪律,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推动司法行政事业跨上新台阶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围绕这个主题,按照上级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我们主要做了3项工作。
一、加强领导,认真组织落实。
一是成立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党组副书记*任副组长,其他党组成员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大讨论活动的组织、协调、督导及信息材料上报工作。
二是制定实施意见,对五个月的大讨论活动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安排部署。
三是七次召开工作会议抓落实。1月5日全市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后,及时召开党组会议,认真学习传达了市委书记景春华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活动重点,即在解放思想学习提高的前提下,着力解决机关的纪律作风建设,为实现司法行政工作跨越发展提供思想上和组织上保证。1月8日召开机关中层干部会议,要求各科长切实负起责任,带头把大讨论活动落到实处,努力创新,为今年工作打下基础。1月12日召开机关全体和市直律师所主任参加的动员大会,*局长认真做了《解放思想加强纪律以优良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精神风貌推动司法行政事业跨上新台阶》的长篇讲话。该讲话从“站在司法行政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推动解放思想,必须着力解决当前机关在组织纪律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三个方面,认真进行分析阐述,并强调学习讨论、查找差距、整改提高三个阶段,不要孤立进行,要有机结合,在学中查、改中学、学中提高。由于讲话言词诚恳,切中要点,有思想有观点有问题有措施干部职工普遍反映很好。1月30日召开全市律师所主任会议,制定律师在解放思想服务*经济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十一条意见。主要包括,为政府作好参谋,为企业保驾护航;做好律师接待工作;参与“三位一体”矛盾纠纷调解;关注和服务弱势群体工作;积极为建设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等。2月12日召开离退休老干部座谈会,传达解放思想大讨论主要精神,征求老干部们的意见。2月14日召开放假前全体大会,要求干部职工在春节7天长假期间,利用走亲访友之际,广泛宣传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意义以及司法行政工作职能,认真听取群众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2月25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召开科长会议,安排部署召开司法行政工作会议各项准备工作,听取节日期间群众所提意见和建议的情况汇报,归纳起来有三点,创新意识不够,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不高,工作态度和工作纪律有待提高和加强,对这些意见我们在大讨论活动中逐一认真整改。此外对春节前“行风评议”中群众所提“普法力度应进一步加强、司法援助授受范围及对象应进一步扩大、律师收费不统一”三条意见祝词制定了整改措施。
二、学习提高,保证学习效果。
首先制定了《*市司法局关于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学习阶段日程安排》,购买了39本学习资料,中心组带头学习,以科室为单位,以周为时间,认真组织学习指定书目及报纸。目前已把第一阶段指定书目全部学习一遍,中心组集体学习三次、机关全体学习三次、培训一次,干部职工记读书笔记600篇、体会文章200篇,组织全体干部职工答100题,春节前还组织干部职工联欢会。*局长带头学习,结合工作实际,撰写文章,《*政法简报》20*年第二期,刊发了《全市司法行政机关创新工作机制扎实开展人民调解工作成效部署》文章。
其次认真组织学习讨论。在机关全体干部职工中开展纪律作风和精神状态不佳对司法工作有哪些危害?机关、在科室和个人在纪律作风和精神状态方面有哪些与司法行政跨越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两个大讨论,以此解决机关在组织纪律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此外做到两个结合。一是继续与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教育结合起来,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用法治理念指导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实践。二是与工作争先晋级结合起来。认真总结谋划各科室、各部门的工作,特别是谋划今年工作怎么干?干到什么标准。每个局长、科长乃至每个职工,都要客观地、认真地对工作有个明确定位,在全局什么位次,全省什么位次,有什么差距,缩小差距乃至争取先进应该怎么办。
三、联系实际,重视实效。
首先加强机关组织纪律作风建设。*局长在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把机关加强组织纪律作风建设放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重要位置认真对待,列举了主要存在的“工作纪律性差、工作无所事事、见利益就争、办事效率低和作风拖沓”四个方面的问题。对此制定了严格的工作考核制度,办公室每天上午8:30分,下午1:30分分别对到岗情况进行检查登记,每天发一个通报,每个局长和每个科室一份。对于两次检查不到岗的口头批评,三次不到岗的书面检查,并取消全年评先资格。
其次,加大公证工作力度,确保全年办证总量和业务收费实现新突破。我市公证工作无论从办证总量还是业务收费上,与先进市相比差距较大,为此今年市局解放思想,学习借鉴先进市做法,腊月二十四,召开了全市公证处主任、分管副局长会议,提出了20*年实现人均办证200件,全市办证总量和业务收费在去年基础上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对年底完不成任务的县(市),评先实行一票否决,局长和主管局长向市局说明情况,公证处主任应引咎辞职。对办证500件以上的个人予以奖励。
此外,“三位一体”人民调解工作力争有新举措。我市人民调解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在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中,认真落实去年全市人民调解工作会议省司法厅吴厅长提出的四项工作重点,结合*实际情况,积极研究新情况,通过高起点谋划工作,创新工作思路,整合调解资源,创新运行机制;优化调解形式,创新调解措施等方法,努力开拓人民调解工作新局面。另外,组织市区8家律师事务所主任学习观摩,提高律师队伍整体素质。今年是律师队伍规范化建设第三年,为进一步加强律师队伍建设,提高律师所自身管理水平,适应律师队伍服务*经济发展大环境的要求,带动全市律师工作整体上台阶,市局组织市区8家律师所主任学习观摩会,包括硬件建设、制度建设、环境文化氛围,便民服务措施等内容。通过学习观摩,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加强了交流,明确了工作目标,为律师工作跨越发展带了个好头。
今年还是“五五”普法工作启动年,也是关键的一年,在抓好普法宣传学习的同时,认真落实“法律八进”,积极创新普法宣传形式,注重宣传学习效果,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律素质。
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第一阶段验收标准及转段工作重点。
一是机关、科室和个人写出学习阶段总结,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做出鉴定。利用一周时间进行回头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解决,确保阶段工作有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