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非盈利机构会计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非盈利机构会计准则范文1
在整个会计核算体系中预算会计是会计分类中较为重要的一种,预算会计核算广泛应用于我国的一些非盈利单位。为了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以及满足会计核算明晰性的规定,我国一直在不断地对预算会计核算的完善与修改进行相关改革。1997年我国进行了预算会计制度的重大改革,以适应当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经济体制改革。这在当时对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我国的会计核算与国际社会接轨做了铺垫。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大潮中,我国的预算会计发展又面临着新的课题,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现有的预算会计体系在体系设计和会计信息披露和收付实现制等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在明确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上找出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对于促进我国预算会计发展十分重要,基于此背景本文对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研究。
一、相关研究综述和概念
(一)相关研究综述
预算会计准则的历史起源较早,但是现代意义上的会计准则的出现还是在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西方国家在“会计核算”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国内更加丰富,在近三十年来我国在会计核算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90年代以来众多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已经开始对本国的会计核算进行了改革,并引起了相关国际机构的关注。Stalebrink研究了固定利息模式下的预算会计与收入管理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关的应用模型。Monson在2000年对预算会计准则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作者指出随着各国政府在公共财政的预算管理中越来越成熟,政府和一些非盈利机构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上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向适应了,预算会计的发展可以使得政府的资金使用更加有效率,从而增加了社会福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SalmcNasi对不同国家的预算会计进行了比较分析,作者在研究中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往往能够制定比较好的预算,并且能够较好的执行,而那些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预算会计准则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不同的预算会计准则使得国家的发展也有所差异,最后,作者指出发展中国家进行预算会计准则的调整是十分重要的,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我国的预算会计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学术界和政府在预算会计实践和理论上都进行了一些列的探索。刘光忠对我国预算会计改革进行了探索,作者作为在进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时处理好预算与会计的关系、我国国情需要和国际惯例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我国会计改革的必然要求。厦门大学的吴向能以我国当时的财税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型为背景对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只有将原有的预算会计发展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会计才是预算会计的发展方向。此外,作者也提出建立与国际社会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会计体系对于我国自身的发展和融入世界发展都是有促进作用的。郭宇指出不论是在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中还是在国外发达国家的会计核算中预算会计规范与市场中企业的会计规范都是会计核算领域的两大主要规范,我国以及初步实现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预算会计准则,并且我国的预算会计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改变。在当下我国的预算会计准则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地方,与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相比还有改进的空间,最后,作者也提出了相关的促进建议。
(二)相关概念
1.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领域的规范性方针和工作指南。当前对会计准则的划分有不同的依据和标准,其中采用最多的是以使用单位的经营特性来进行划分,通常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也是规范会计信息记录和披露的系统文件,其存在的目的在于使会计核算变得真实可信同时又是标准一致的从而便于使用。
2.预算会计准则体系预算会计制定的目的是为社会非盈利机构的会计信息管理提供一套完整的规则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预算会计准则体系是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国家非盈利组织进行财务核算的会计规范。
二、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中的问题
(一)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从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的初始发展来看,我国在建国初期采用的是苏联的预算会计体系,并在结合我国的发展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在1951年财政部根据当时国家发展的阶段和社会环境对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修改,此次修改主要参考的是苏联的发展经验。在1965年我国社会的发展环境与前期相比又出现了差异,同时苏联的经验模式在我国开始出现不适应,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财政部在当年对我国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初步形成了一套与我国实际国情相适应的预算会计准则,这次修改确定了总预算与单位预算相结合的预算会计体系,并形成了与企业会计体系不同的独立会计体系。我国的预算会计准则是根据我国的社会发展而在不断发展的,财政部在1983年和1988年分别对我国的预算会计准则进行修改,增加了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内容,并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的独立性。我国当前采用的是在1998年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等一系列会计预算制度。在2001年我国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在此背景下财政部对国库管理的会计核算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并出台了《〈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补充规定》等预算会计处理规定。
(二)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发展中的问题
1.预算会计体系不完善由于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建立的时间较为短,独立发展的时间就更短了,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分为三大分支,即财政总预算、事业单位预算以及行政单位预算的三大预算会计组成部分。三大预算分支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发展体系,缺乏统一发展的基础,对于财政预算管理和财务报告信息的披露以及外部人员的财务信息获取都带来了困难。从而降低了总体预算会计准则的应用效果。
2.预算会计体系的保障机制不完善在我国的一些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中对于预算会计的操作往往不能严格按照要求的进行,特别是在基层行政单位和地方管理的事业部门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这种执行的不严格是因为预算会计体系的保障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可以督促各级执行部门严格执行的保障措施。预算会计制度没有良好的保障措施来支持其运作,最终使其预算功能大幅下降。
3.预算会计准则落后会计实物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而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准则主要是在十几年前制定的,这使得我国的预算会计准则并不能和会计实务发展相适应,落后于现实的需要。当前,我国在预算会计准则上进行了一些改进,但是和现行的政府以及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定和采购现象仍然难以匹配。例如,对于政府采购如何进行支出核算,是否应当增加关于政府采购的相关内容等都成为与实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并且这种不协调越来越明显。
三、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一)政府会计体系的改革完善
当前我国采用的预算会计体系是由总预算和单位预算共同组成的,在会计核算内容上包括财务的收支。但是,这些现行体制仍然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对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共部门财务状况难以正确反映,所以对预算会计体系进行进行改革完善成为促进我国会计核算体系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结合当前国际上的一些成功案例,我国未来的预算会计体系将向政府会计方向发展,转变后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将会有所改变。政府所以资金变动的活动都将成为会计核算的范围,现行的预算会计核算将成为政府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需要增加预算体系的执行、管理。
(二)预算会计向基金会计模式发展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基金的影响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目前在美国的一些非盈利组织中都改变了原有的预算会计模式,转为采用基金会计模式。在这种会计模式下,基金也变成一种会计主体,它是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限定下以完成某项活动或者是达到某种目标为依据而设置的财务资源,这种财务资源的目的性强并且受到更多的监管同时还具有较广的受托责任。非盈利单位以将使用的资金转变为基金来作为管理单位。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会计能够发挥更加高效的财务核算和预算作用。
(三)预算会计准则的完善
在我国采用新会计标准之前,过去无论是盈利企业单位还是非盈利单位都采用的是“科目+报表”的预算会计模式,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成为预算会计执行的主要标准。但是,对于预算会计工作而言这些会计制度在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时候还存在规定模糊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在西方国家目前已经普遍采用了会计准则规范的方式来规范会计实物的发展。采用预算会计准则可以对在进行会计实物时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理,通过单独制定准则来规定新出现的会计核算问题,而不必对会计制度进行修订。这样对于加快预算会计核算,降低工作难度都具有促进作用。
(四)规范预算会计权责,促进预算会计准则发展
相关部门应当对预算会计的权责问题进行进行明确和规范,明确部门权力与责任。在相关部门执行预算会计活动时必须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来进行。只有这样政府的财务报告才能真实的反映预算会计的实施结果。为了进一步服务会计实物的需要,还要对会计准则进行发展和完善,使其能不断地适应新出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适用性。
四、总结
非盈利机构会计准则范文2
一、以规则为基础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缺陷
在国际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主要有两套会计准则,一套是以规则为基础(Detailed Rules Basis)的美国会计准则;一套是以原则为基础(Basic Principles Basis)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包括原国际会计准则)。二者之间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来已久。美国会计准则体系相当繁杂而具体,它包括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的会计准则公告、紧急工作组(EITF)的问题解释、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有关会计规则等。它们中许多都是根据实务中出现的某一问题而专门制定的,因此不少会计准则实际上是会计规则。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公司可以减少交易设计的不确定性;注册会计师可以减少与客户的纷争;证券监管部门可以便于监督实施。其会计准则曾经为众多国家所采纳,不少国家认为它代表了会计准则的方向。然而安然事件充分暴露出以规则为基础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两大缺陷:
(一)较易通过“交易设计”和“组织创新”逃避准则的约束
安然事件表明,以具体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不仅总是滞后于创新,而且企业公司管理者在众多的会计条款中能够找到漏洞,可以通过“交易设计”和“组织创新”轻而易举地逃避准则的约束。比如对安然的表外财务利益问题上,准则规定小于3%这一基准可不将“特殊目的实体”(SPEs)列人合并报表范围,这就鼓励了上市公司将所有权结构复杂化,导致上市公司故意隐瞒财务信息,打会计准则的“擦边球”。
(二)不能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
以具体规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过分强调技术细节反而给企业滥用准则的机会。企业可以技巧性地安排技术上完全合乎规定的交易,同时又避免报告交易的实际经济意义。因为美国会计准则只注重人们对投资工具是否拥有形式上的合法所有权,而不是对投资工具的实质控制权,这样极易诱导人们只注重交易的形式,而漠视交易的实质,独立的专业判断让位于机械的套用规则。其结果,会计人员和注册会计师可能敷衍了事,认为只要不违反会计准则详细的硬性规定,就是正确的,而对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麻木不仁。与此相对照,国际会计准则推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迫使安然这类公司在其“特殊目的实体”成立时就对表外利益进行披露。
二、民间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缺陷
按美国的,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权属于SEC,但事实上执行的是以民间自律为主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FASB,安然事件充分暴露了民间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如下缺陷:
(一)会计准则制定具有明显的利益相关者倾向
负责制定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的FASB是一个非盈利的民间组织,它的权威来源于法律要求公共公司(public companies,公共公司的定义比上市公司更广)的财务报告必须遵守公认的会计准则,它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大公司的自愿捐款。以非盈利的民间机构来制定会计准则原本是希望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免受或商业利益的,而事实上FASB在制定会计准则时常常受到各种利益团体的游说。特别是当一个会计准则对企业财务报告影响较大时,FASB必须为平衡各方利益而妥协,这样公布的准则在为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上又大打折扣。比如,FASB在1994年前后,准备出台一项要求将股票期权作为费用予以确认和计量的准则。由于该准则的出台将严重损害美国大公司经理阶层的利益。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美国大公司不断游说国会,以至于许多国会议员提出了“1994年会计改革法案”,要求“任何新的准则或原则,以及对现行准则或原则的修订,只要准备用于根据本法案提供的会计报表的编制,只有获得SEC法定委员会多数赞成票的情况下,方能生效。”后来,在克林顿总统的干预下,该项法案未予通过。为了避免出现FASB制定准则,SEC批准准则局面的出现,FASB相当明智地做出妥协,只要求将股票期权作为费用予以披露,而无需确认。结果是根据第123号准则,企业向雇员发放认股权时不需要确认相关的成本,这是明显违反财务会计的配比原则的。
(二)自计准则制定时间过长
例如,有关“特殊目的实体”的准则,FASB已酝酿了20年之久,至今依然无任何结果。而安然的向题起因就是安然长期有意掩盖它在“特殊目的实体”的负债和损失。另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是:FASB在20世纪90年代不遗余力地制定关于衍生金融工具方面的会计准则,为何包括安然在内的许多上市公司还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利用金融工具规避准则的约束?从准则制定的效率角度看,FASB必须决定是制定一个或少数几个基本准则来规范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还是针对不同的衍生金融工具制定一系列的具体准则,并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南。FASB已经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方面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收效甚微,而且严重影响了准则制定的整体效率。如何提高准则制定效率,以应对资本市场创新所带来的层出不穷的问题,已成为后安然FASB面临的一个中心问题。
三、美国会计监管体制的缺陷
安然事件是市场失败的典型例证。市场运转正常时,谁也不要政府干预。但发生重大的市场衰败时,公众必然会指责政府监管不力,并强烈要求政府介入。安然事件充分暴露了美国会计监管体制的如下缺陷:
(一)民间主导监管模式本身是自相矛盾的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自设立以来,一直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注册会计师合法权益的“守护神”,又是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监管者”。这种主要依靠民间组织进行会计监管的模式本身就是自相矛盾,怎么会维护公众利益呢?AICPA除了负责制定审计准则外,还负责制定职业道德和后续准则,并组织全国性统一。但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资格由各州授予,对违规注册会计师的制裁也由各州负责,AICPA在这方面缺乏相应的权力。为了确保审计质量,美国实行的民间自律模式还引入了同业互查机制。自1977年开始同业核查以来,从未有过一家大的会计师事务所被亮过红牌。在安然事件曝光前,“五大”之一的德勤对安达信做了同业互查后,给安达信的审计质量开了“绿灯”。安然事件曝光后,德勤对安达信审计质量的评估报告已成为笑料。
(二)美国公司的外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独立性是社会审计的灵魂,离开了独立性,审计质量只能是一种空谈。会计师事务所扮演审计和咨询服务的双重角色使审计的独立性受到损害。据调查,在美国563家独立会计师事务所中,来自非审计业务的收入已是审计业务收入的2.9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前任主席阿瑟。利维特曾要求对会计师事务所同时提供审计和咨询服务予以限制,但遭到了“五大”的阻碍。
为了重构会计职业的监管体系,以防止安然事件悲剧的重演,2002年7月美国总统布什签署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法案有两项重大: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同时为一家上市公司提供审计和咨询服务;建立一个独立于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监督机构——“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PCAOB)”,实施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法案的这一决定,终结了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的,标志着“后安然时代监管模式”的到来。
四、美国准则某些具体的缺陷
会计准则是财务报告的基础,也是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所依据的标准。安然事件暴露了美国会计准则某些具体内容的如下缺陷:
(一)会计准则覆盖的范围狭窄
与企业的经营活动相比,美国的会计准则覆盖的范围狭窄。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合作伙伴通过战略联合、合资经营、合组合伙制企业或组织“特殊目的实体”进行经营活动。比如,不少高公司的开发、市场营销活动就是通过战略联盟、合伙制企业等形式进行的。一般来说,企业进行联合、联营的主要目的是优化风险分配。但是美国的会计准则对这类经营活动或者不要求企业在合并财务报表中报告,或者只做很松散的报告要求,以至于给企业造假的机会。美国会计准则覆盖范围狭窄还表现在基本上不要求企业报告已做出承诺而尚未执行的义务。美国现行的财务会计体系是以交易为导向的,对确认负债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由已发生的交易或事件引起的责任应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对于因合同安排而又未发生的未来的负债一般不要求报告。比如,有些企业为获得稳定的原料供应而向供应商承诺在未来以商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的原材料,这样的合同安排实际上要求买方在未来承担一定的义务。又比如,有的企业向合作伙伴承诺在一定条件下负担合作者在合营活动中的损失,这样的合同同样要求企业承担未来的责任。由于这些义务不是由已经发生的交易产生的,因此不必报告在资产负债表上。安然没有报告它承诺负担合作者在与其合营的“特殊目的实体”中的损失也因此是基本符合会计准则规定的。
(二)美国的会计准则对企业面临的风险的报告及披露要求不够严谨
近10~20年来,由于业的快速,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可选择的金融工具越来越多,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频繁地使用诸如雇员认股权、期货合同、期权合同、利率/汇率对换、资产/债务证券化等金融工具。一般来说,企业使用金融工具是为了达成特定的经营目的,例如设计合理的报酬机制,减少利率变动、汇率变动或原料/产品价格波动引起的盈利损失,但也有一些企业利用金融工具投机。不管企业使用这些金融工具的目的是什么,使用金融工具就使企业面临各种风险,如资本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等。这些风险往往难以准确地量化。美国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只要求企业披露其资产、负债、盈利和现金流的风险,而基本上忽略了因使用金融工具而引起的风险。投资者也就无法评估企业的整体风险。
(三)美国会计准则忽视对无形资产的确认
现行的美国会计准则主要确认有形资产,例如土地、厂房设备、存货、投资等;对于无形资产一般不予确认。新条件下,美国的大公司都产生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这些无形资产的费用是记人当年,还是记入明年,对利润很大。美国的会计准则对公司无形资产如何处理的规定不够完备。世界通信公司的就出在无形资产上,该公司将应该费用化的38亿美元研发费用资本化了,所以公司从巨额亏损变成盈利15亿美元。无形资产的研究是全球会计学界最大的研究题目,全世界都没有答案。美国在无形资产方面财务信息的失真,不是会计准则不健全,是会计准则跟不上科技的发展。
五、几点反思
(一)如何选择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十分关键
安然事件表明如何选择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十分关键。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正由前安然的规则基础过渡到后安然时代的原则基础。从发展前景看,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将占据未来会计准则发展的主流。尤其是在欧盟各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宣布自2005年起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后,这可能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因此,未来我国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模式应选好定位。
(二)应尽可能缩短准则制定周期
为了建立一个高效、透明和严格的会计准则制定体系,应尽可可能缩短准则制定冗长的程序和周期。安然事件使美国资本市场相关各方认识到,美国会计准则无论从制定思路、独立性,还是制定效率等方面,都需要反思。因此,我们不能盲目崇拜美自的会计制度,在和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模式时,绝对不能照搬照抄,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会计监管体制的民间主导模式不一定是最佳选择
安然事件表明,美国会计监督体制的民间主导模式不一定是最佳选择,而我国的官方主导模式也不见得就是完美无缺。问题的关键不是两种模式孰优孰劣,而是会计监管者能否真正保持独立,能否以公众利益为己任,真正做到客观、公正。
非盈利机构会计准则范文3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比较趋同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加强会计管理,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健康有序发展,2012年12月5日,财政部部务会议修订通过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一、新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比较
1.准则定位及适用对象
旧准则包括9章54条,新准则共9章49条,从数量上进行了精简,旧准则的定位为“事业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新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统称会计制度)等,由财政部根据本准则制定”,大大拓宽了之前所界定的范围。旧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国有事业单位,新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这是由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事业单位改制。事业单位改制首先是划分现有事业单位类别,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新准则去掉了“国有”两个字,表明今后事业单位无论是否国有都可适用,更好地顺应了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大潮流。
2.财务报告目标及使用者
旧准则没有提及财务报告目标,但主要体现了“决策有用观”,这是因为决策有用观符合当时事业单位会计报告的要求,能够满足会计报告使用者对预算执行情况的了解。新准则明确体现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即“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与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事业单位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社会管理、作出经济决策”。旧准则没有提及财务报告使用者,新准则指出“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举办(上级)单位、债权人、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3.会计核算基础
旧准则规定“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新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的,由财政部在会计制度中具体规定”。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某些行业事业单位已经引入权责发生制,如“医院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高等学校会计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基础”。因此,从决策有用观向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二者兼顾的会计目标转变已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4.会计信息质量
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多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及时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业务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不总是与它们外在的法律形式相一致的,当业务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法律形式不一致时,事业会计人员应当根据其经济实质而不是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权责发生制的补充,和企业相比,事业单位同样处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如果会计核算仅仅按照业务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或人为形式进行,而这些形式又没有反映其经济实质和经济现实,那么,其最终结果将不仅不会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反而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会计核算工作如果不及时,就很难准确地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5.财务报告
旧准则指出“会计报表是反映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基建投资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新准则指出“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财务报表是对事业单位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等的结构性表述。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构成。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一)资产负债表;(二)收入支出表或者收入费用表;(三)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新准则会计报表附注多了“会计报表中列示的重要项目的进一步说明,包括其主要构成、增减变动情况等”,这些变化使得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体系更为完善,更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对报表的理解并据此决策。
二、新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
1.会计信息质量
新准则在第二章《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包含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及时性、重要性等信息质量特征,清晰明了,表现出了与《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趋同,但缺少了谨慎性原则。
2.会计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
新准则在会计要素的定义方面也表现了与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按照交易和事项的经济特征确定会计要素,在相关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与企业会计准则一致。同时要素分类与企业会计准则一致,资产按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新准则规定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与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计量属性中的历史成本一致。
三、对新准则进一步完善的建议
1.会计信息质量中加入谨慎性原则
新准则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没有提到谨慎性原则,而今后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一定的财务风险,涉及到资金的投放和举债,因此,在确认、计量、报告中也会运用到谨慎性原则,是否可以考虑计提坏账准备,减值准备等,更有利于事业单位长远利益和持续经营。
2.专款专用原则
“专款专用原则”是指对指定用途的资金,应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并单独反映,这是事业单位会计区别于企业会计的一条重要原则。在事业单位,出资者对其所提供的资金不要求取得资本收益和资本回收,但有着按预定用途使用的要求。所以事业单位的专用基金、投资基金都必须按规定的用途使用。对于事业基金也应按规定使用范围使用,不得移作他用,特别不得用于生产经营和对外投资。实行专款专用的原则,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的事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建议增设“专款专用原则”。
3.与国际准则的趋同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色,国外与我国事业单位类似的机构一般是非营利组织,西方有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我们现有的是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今后,是不是可以制定一个事业单位和民间非盈利组织通用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从而达到国际上的趋同。
参考文献:
非盈利机构会计准则范文4
经过上次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XBRL是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在财务及相关报告领域的具体应用;XBRL是一种标准方法,而不是一个新的会计系统,它不会改变会计系统的数据;XBRL提供了让财务信息由静态变为动态的途径,它是设计为计算机读写的,不要求XBRL报表的编制者和使用者必须懂XBRL;XBRL并不需要改变现行的会计准则,它所解决的问题是包含同样会计准则信息的企业报告文件是采用XBRL格式、WORD格式或PDF格式;每个公认会计原则体系都需要有与其会计准则相对应的一套XBRL分类标准;XBRL分类标准宛如一本“字典”,让程序软件能够对照标记“查字典”,“读懂”标记所对应的元素含义及其关系,继而“读懂”财务报告。本期我们将回顾XBRL的发展历史,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XBRL的构想最早由美国华盛顿州的注册会计师查尔斯・霍夫曼于1998年4月提出,并于同年12月提出了XBRL的原型方案。1999年1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决定投资创建以XML为基础的财务报表框架标准,并正式将其编名为“可扩展财务报告标示语言(简称XFRML) ”。1999年6月,由AICPA牵头成立XFRML指导委员会。随后五大会计师事务所、计算机软硬件公司和计算机咨询公司等13家公司作为其成员加盟此项工作。1999年10月,查尔斯等研制完成XFRML测试用原型。同时,对10家公司采用XFRML 进行财务报告的模拟测试,并将其在网上公开示范。之后,根据XML基础的企业报告的特性和潜力,AICPA将XFRML更名为XBRL。2000年7月,XBRL的研制开始取得初步成果。XBRL指导委员会第一份XBRL财务报表规范,也称XBRLV1.0规格书,还有XBRL分类标准。这是IT技术专家和会计专家在XBRL的国际协作取得的重大成果。此后,该组织的成员迅速增加,XBRL指导委员会决定成立XBRL国际组织(XII)。2001年2月,XBRL国际组织召开第一次全球大会。
XII是一个非盈利组织,主要任务是制定XBRL技术规范,推动XBRL在全球的应用。自2000年XBRL V1.0规格书以来,XII已经了三个版本的XBRL技术规范,最新的版本是2003年12月的2.1规格书。XII现在已成为一个由超过25个来自欧洲、亚洲、中东、北美和大洋洲的XBRL国际组织地区组织成员组成的联盟,该联盟由超过600家的大型国际公司、协会和政府机构组成。XII不直接制定财务报告分类标准,而是通过确认程序对各国家或机构所制定的分类标准加以认证,分为“认可”与“批准”两个级别。目前,只有XBRL美国颁布的分类标准获得批准级别;获得认可级别的分类标准包括:日本(正式稿)、IFRS(正式稿)、西班牙(正式稿)、加拿大、中国、爱尔兰、新西兰、泰国、英国、韩国、以色列等。
非盈利机构会计准则范文5
什么是主体呢?目前届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会计核算对象的空间范围论。
这种观点认为, “会计主体假设主要是设定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即限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高级会计学》阎达五、耿建新、戴德明编著2003年2月8)。“所谓会计核算主体,是指会计为谁核算,核算谁的业务。对此,会计制度明确指出:”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发生的各项交易或是事项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企业本身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这表明,会计核算是反映一个特定企业的经营活动,既不包括企业所有者本人,更不包括其他企业的经营活动“。1
(二)会计核算对象财产所有权归属论。
这种观点认为,“会计主体假设的实质是界定会计核算、控制对象的财产所有权归属,而不是界定会计核算对象、控制对象的空间归属。这一实质无论是在会计主体假设的形成初期,还是在公司兴起的今天,都未发生改变。他们认为, 会计主体假设起源于经营主体概念。这一假设的形成与经济组织的独立,特别是与经济组织要求对其生产经营活动独立核算,有着直接的联系(王海民,1997)。在欧洲的中世纪初期,由于地中海沿岸各国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兴盛,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高度发展,出现了以盈利为直接目的的经营组织,尽管它们是以独资或合伙形式组成的企业,但客观上要求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将企业视为独立于业主之外的经济实体来反映、控制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实务中出现了业主往来帐户,用以记录业主同企业之间的经济往来事项,将业主个人的经济活动与企业分开。13世纪地中海沿岸各国的会计活动中广泛采用的复式簿记就已经有了‘会计主体’的萌芽,甚至复式簿记本身就假定了经营主体的概念”。2
“会计主体假设的本意,是指从事会计工作不仅要将一个会计主体和其他主体相区别,还要将这个会计主体同业主区分开来。也就是说,任何会计主体不仅独立于其他会计主体,而且也独立于其本身的业主之外。这样,无论是对盈利组织还是非盈利组织,也无论是对于特定的企业(如公司形式、合伙形式或独资形式),还是企业的特定部门(如分公司、分处、部门等),会计所处理和反映的乃是一个特定独立报告主体的经济业务,而不是业主个人的财务活动,更不是其他主体的任何业务。但是,这种区分的标准并不单纯是经济业务发生的空间范围,而是会计工作所反映、核算和控制的经济业务背后所隐藏的财产所有权归属。事实上会计实务中对会计主体假设实质的把握也是强调会计所反映、核算和控制对象的财产所有权归属,而不是这些对象的空间归属。比如说,会计工作中对收入确认的必要条件之一是 ‘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即只要报告主体(如企业)对交易中商品所拥有的所有权发生了转移,而不论该商品是否还存放在本报告主体的空间范围 (比如说仓库)内,当其他必要条件同时符合时(参见《企业会计准则——收入》有关规定),该报告主体就必须确认该项 交易已经完成,即确认收人的发生和资产的减少。很明显,这种会计处理违反了会计主体假设的‘财产空间归属’的形式约定,但它却符合会计主体假设的‘财产所有权归属’这一实质的要求,遵循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3
(三)人和组织论。
非盈利机构会计准则范文6
摘要:日趋加快的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国际资本市场,使得会计这个“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国际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当前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经济腾飞的今天离不了国际资本市场的参与,会计国际化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参与的前提。尽管我国在会计国际化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十分显著地成果,但由于较为特殊的会计环境及其他各种原因,我国会计改革起步较晚,这使得我国在会计国际化的道路上,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本文首先对会计国际化进行了定义,并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现状及历史发展进程进行了简单分析,从而为我国会计国际化研究打下基础。
关键词 :会计;国际化;会计准则
一、会计国际化的含义
对于会计的国际化,国内外以及学术界都有不同的认识。他们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是对会计国际化的本质的划分标准不同,其二是财务会计国际化与目前的目标不同,其三是评价财务会计国际化进程所参照的标准有所差异。
会计国际化的本质一般说来有三种观点,即“沟通观”、“统一观”以及“协调观”。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和经济情况的差异,会计的本质在不同国家国也会有较大的差别,“沟通观”认为会计的国际化即通过对各国会计方法、程序等的比较,相互了解。“统一观”认为会计的国际化目的是制定统一的标准使各国会计达到统一。“协调观”则是认为通过国际相关组织进行协调达到缩小区域间差距。
对于会计国际化,可以认为是通过相关的国际组织进行协调,互通有无尽量缩小差距,尽可能扫除本国财务会计信息对国际资本顺利流动的障碍,同时向国际财务会计靠拢,增强其信息的可比性,最终完成会计的国际化。这里认为会计国际化的本质即是会计通过协调一致达到趋同化,这个过程可以认为是一个的变化。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历程
在会计国际化进程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目前越来越多的公司寻求在国外上市,这导致世界各大证券交易需要尽快制订出统一标准的会计准则,因为有关会计准则不统一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德国的奔驰公司在美国上市,由于德国和美国的会计准则存在差异,导致按照德国的会计准则得出的盈利结果当使用美国的会计准则时则变为亏损,这个事件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思考。
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我国在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中与西方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施行计划经济政策,在那时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背景条件下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存在着许多不同。西方国家实行市场经济,我们则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与其保持着相当的距离或者说隔阂。因此可以说在那个年代因会计国际化产生的问题在我国还不存在。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在随后的会计国际化过程是与我国的经济体制的改革紧密相关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经济面临着一次改革,即改革开放。目前为止改革开放已经30 年有余,在经济实力迅猛发展的同时,我国对会计准则国际化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能够应用在实际工作中。截至目前我国的会计国际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初步发展时期。由于此时我国刚开始会计国际化历程,这一时期主要讨论的是会计的一些基本问题,着力确定三种主流的会计理论。第二个阶段是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体制已经逐步完成改革,此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发展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会计新模式,它与国际惯例已初步协调,在会计标准国际化的过程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第三个时期则是积极拓展国际空间时期。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我们必须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积极开拓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空间,让世界了解中国会计的特色的同时吸取国外的会计准则的优点。
三、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反思
会计国际化在我国已经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期间我国在会计国际化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很多经验。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只致力于推进会计国际化,并且已经使我国逐步实现会计准则国际化,但是这期间不免出现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及时总结反思。
首先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存在片面协调和单向协调的问题。由于我国会计国际化开始较晚,因此在开始之初无法系统接触各个国家的会计准则,导致一直以来较为重视少数几个国家,如英国与美国。而另外的新兴工业国家的经验往往更值得我们借鉴,但被我们忽略。其次是在会计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在开始阶段过于重视国外企业经验和企业的国际会计惯例,但对于政府与一些非盈利性组织会计领域往往不够重视,其结果是改革会计预算面临着更大的阻力与难度。
其次在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尤其是在进程之初,由于国内经济情况比较特殊,并没有详细考虑我国会计环境的问题。我国目前处于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对于经济体制正在不断完善,也将更加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计划经济已不适于我国国情,因此我们开始寻求向市场经济转变,经过30 年的经济发展与改革试水,今天, 不论在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上都有了很大改善,当然同时发展的还有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目前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深水区,由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还不够成熟,因此必然有很多新的特殊的经济业务会随着进一步发展而出现,也会为将来的经济发展或者会计国际化带来新的问题。为了把国际会计准则与中国会计准则更好的结合,避免使会计国际化与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冲突,2001 年我国准则制定机构对以上两项具体准则中以公允价值进行确认与计量的相关规定进行了修订,有效遏止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恶化。
四、促进中国会计的国际化的几点建议
首先要看到会计国际化是以经济国际化为发展前提的,会计国际化是今后我国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不能过于重视国际会计准则而不考虑我们的具体国情,也不应该过份强调中国特色而阻碍了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在国际化的历程中我们必须以维护国家的利益为前提,同时为会计国际化进程应该加快改革,把不适应国际会计惯例的方面适当进行调整,这样才能我国会计法规更为完善,也更加利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交往。
我国“两则”、“两制”及分行业的会计制度都相应颁布实施,这对于加强会计管理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在现实中实施起来还不够具体和健全。对于《会计法》的颁布以及后续的完善,应该遵循规律从基础问题着手,先易后难化繁为简,从法律上解决好会计人员的双重身份等一系列问题。最后一个问题是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身素质还不够高,多数人仅停留在“记账”的水平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会计工作的需求转向管理型人才,因此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还需提高,对于会计的参与意识和管理意识也亟待加强。
总之,在我国现行会计改革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把握好会计国际化的速度与质量的平衡发展。会计国际化必然要求我们积极吸收国外会计准则的优点,对于可以很好应用到我国会计发展中的东西,我们应该大胆尝试,尤其对于会计准则规范上所采用的方法和标准,它们已经被各个国家广泛认可,因此我们也应该与其接轨,不能过分追求自我特色而受到会计国际化潮流的淘汰。同时,要处理好与现行财税法规的关系,在与中国法律和中国经济实践不相抵触的前提下,尽量采用国际通用的会计政策。然而,目前国际惯例还不完整,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也处于初始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与其他国家仍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会计改革的国际化将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
五、小结
本文简单回顾了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及现状,不难看出,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已是大势所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的会计将越来越重要,会计准则必然会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同时,本文也对会计国际化进程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一些在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问题,进行的反思和采取的措施,这也是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最后文章对促进我国会计国际化提出了一些建议,指出虽然在会计国际化的历程中我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我国的会计国际化仍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道路虽然曲折,但是我国的道路国际化一定会最终完成。
参考文献:
[1]王跃堂,张莉,赵子夜.会计国际化与经济环境研究———基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4,12:66-77+90.
[2]陈文浩,巩方舟.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会计国际化进程[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01:86-92.
[3]张璐.经济体制改革与会计制度建设文献综述[J]. 财会通讯,2014,01:33-36.
[4]何丹,吴芝霖.创新型会计国际化人才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 财会月刊,2014,14:113-117.
[5]王珑珑.会计国际化问题研究[J].商,2013,03:8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