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表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报表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报表论文

财务报表论文范文1

(一)关于投资性主体,本准则第二十二条给出了定义投资性主体的定义中包含了三个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该公司以向投资者提供投资管理服务为目的,从一个或多个投资者获取资金;该公司的唯一经营目的,是通过资本增值、投资收益、或两者兼有而让投资者获得回报;该公司按照公允价值对几乎所有投资的业绩进行考量和评价,准则第二十三条对投资性主体的特征进行了描述,但是通过这两条内容理解投资性主体的概念还是比较困难。

(二)引入投资性主体概念的背景分析近年来,我国私募股权投资业务发展迅猛。一般而言,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投资方承担的是被投资方的经营风险。而对于私募股权投资而言,投资方更多地承担的是投资资产的价格变动风险、被投资方的信用风险,由于此类投资与常规的长期股权投资所承担的风险特征显著不同,因此《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准则规定,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基金以及类似主体持有的、在初始确认时适用《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准则,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通过引入投资性主体的概念,对投资性主体合并会计报表的情况予以豁免,解决了投资性主体在执行合并报表方面准则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变化点之二—合并范围

合并范围的内容相对于2006版的准则变化较大。合并范围的确定仍然是以控制为基础,但是对控制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诠释,在对控制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引入了一些新的概念,弱化了旧准则中以定量指标判为主要判断标准的情形,增加了的职业判断空间,要求在综合考虑所有相关事实和情况的基础上,对是否能够实现对被投资上的控制进行职业判断,并且在后续的业务中,实施对被投资单位的持续评估,确定是否纳入合并范围。新的准则中从三个方面描述了控制的概念,其一、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其二、通过参与被投资方的相关活动享有可变回报;其三、有能力运用权力影响可变回报金额。

(一)权力指的是主导被投资单位相关活动的权利,相关活动也就是指对被投资方的汇报产生重大影响的活动,对于该项指标的判断没有明显的标准可参考,需要财务人员根据被投资单位的实际情况,如被投资企业设立的目的、公司章程、合同约定、实际业务依存关系等对相关活动进行判断,来确定该要素是否满足。1、引入实质性权利和保护性权利的概念投资方在判断是否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时,应当仅考虑与被投资方相关的实质性权利,保护性权利不拥有对被投资方的权力。2、引入实质性控制的概念即投资方虽持有50%以下的表决权,但要综合考虑拥有的表决权相对于其他各方拥有的表决权份额的大小、其他各方表决权的分散程度、潜在的表决权、其他合约性安排以及被投资方以往的表决权行使情况等所有因素和条件后,仍可具有控制。3、引入对被投资方可分割部分的控制的概念投资方通常是对被投资方整体层面是否控制进行评估,但极个别情况下,可以将被投资方的一部分视为被投资方可分割的一部分,进行单独评估,进而判断是否控制该部分。可以控制的单独主体应纳入合并范围。

(二)可变回报即投资方可以从被投资方取得的报酬,可能包括但不限于从被投资企业获得的直接报酬如:股利、利息、服务费、投资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税收利益、信用/流动性收益等,也包括投资活动产生的协同效应收益,如:规模效应、获取的未来流动性、成本节约、获取专利知识等。因投资方的报酬随被投资方的业绩而变化,可以为正、也可以为负,也可能两者兼而有之,故称之为可变回报。

(三)权力影响回报。在此引入人和委托人的概念准则要求对拥有决策制定权利的投资者进行判断,判断投资者是人还是委托人,其中人作为代表其他方行使权利的第三方,并不控制被投资方。投资方拥有对被投资的权力、享有可变回报,但是不一定应用该权力影响可变回报,也就是说资产的管理人(决策者)是人的情况下,不能实现权力影响回报,即是不能实现控制,不纳入合并范围。

三、变化点之三—合并程序

本部分新增内容不多,主要变化点要求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要将整个企业集团视为一个会计主体,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流量。对前期准则解释以及其他相关规范性文件的内容进行了整理补充,如:因抵销内部交易导致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在所属纳税主体的计税基础的差异形成的递延所得税的调整;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份额的会计处理。对子公司当期综合收益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份额,在合并利润中表中的列示进行了明确,在合并利润表中综合收益总额项目下以“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列示。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增加子公司的比较报表的列示内容需要进行调整,要求视同合并后的报告主体自最终控制方开始控制时点起一直存在。

四、变化点之四—特殊交易的会计处理

本部分相对于2006版属新增内容,主要明确了五种特殊交易的会计处理方法,但这些内容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而只是将前期在会计准则解释以及其他文件中的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写进了14年的准则修订内容中。五种特殊交易分别为:购买少数股东股权、追加投资实现控制、处置部分股权投资丧失控制权、一揽子交易处置子公司、不丧失控制权下处置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

五、变化点之五——其他

(一)新增了母公司在投资性主体与非投资性主体之间互相转换时的会计处理原则由非投资性主体转变为投资性主体时,除仅将为其投资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范围,其他的子公司不再合并,按照处置子公司保留剩余股权的原则进行会计处理。母公司由投资性主体转变为非投资性主体时,应将原控制但未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于转变日纳入合并范围,转变日子公司股权的公允价作为支付的对价。

(二)删除了编制合并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也就是说在编制和并财务报表时,可以在成本法的基础上直接进行抵销处理。

(三)修改了交叉持股的合并抵销处理原则子公司持有的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视为企业集团的库存股,作为所有者权益的减项。

六、衔接规定

财务报表论文范文2

(一)相关性的定义。在相关性规则下,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被要求可以明确反映企业的财政状态、经营结果以及现金流量成果。会计信息根据与使用者的决策需求是否相关来评判它是否有效,是否具备价值,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这是一个重要环节。提供有关资料可以帮助用户分析过去决策的好恶,证实或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此具有反馈价值。它还应当具备预测价值,帮助使用人按照财务报告所供应的信息预测企业将来的财务景况、经营效果和现金流量。同时,在决策者进行未来企业决策时,其会计报告必须反映时下的公司运转状况,使使用者不会对已决策的条例进行反复的修改,甚至是纠正错误,所以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及时性。在识别的过程中,企业的实际应用要求会计信息系统的关联性,会计信息的计量和报告,充分考虑用户决定形式和信息的需求。多年来对于质量的需求一向偏重于会计的信息反馈价值证明和改正之前预期的才力,而伴随着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期,各方面竞争将更为剧烈,产品寿命周期缩小,导致预测价值和及时性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三个要素组成了相关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相关性就是说会计信息应当和相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定。更进一步的说,会计的信息需与国家对经济的要求、投资者与债权人进行的决定相符合,懂得财务景况、经营结果和现金流量情形的需要,满足企业内部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二)可靠性的定义。也称客观性,真实性,是要求会计核算以现实情况发生的贸易往来或事项为根本,照实说明企业的经济状况,经营结果和现金流量。1、可靠性中包含真实性,可检验性和中立性,真实性是最重要的测量标准。真实性大体上指会计信息与实际相符,具有客观性,进一步来说,会计信息还需具有可信性,在可靠性中真实性不代表具有可靠性,但是可靠的信息一定具有真实性,两者成后者包容前者状态。然而,在实际会计应用中,可靠性并不是唯一的,不可辩的,它并不是把整体的经济活动原样呈现,也就是说,会计的真实性并不完全代表客观事实,原因是会计核算中的假设前提,像货币价值,所以会计的真实性只拥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在会计制度的许可内,会计处理的方法有可选择性,不同组织的对接下各自的客观情况有差异,所以制度允许对核算方式进行选择。总之,会计的真实性是对会计生命和使用者信赖的保障。2、可靠性中也包括对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指在会计信息采集中不同的人员检查相同的数据,证据和记录可以得出相同或相近的结论,这个规定其实不要求每一次检查都得出完全相同的论断,它容许在有限的范围内可以有差别。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决定了会计决策者提供的信息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具有可靠性,是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是否真实的重要凭据。3、中立性指判断一个信息的可靠性,这条信息就必须具有中立性,会计信息不可通过选取或罗列资料来获得,只要具有影响决策和判断的因素,这些信息都不具有中立性,就会缺乏可靠性。

二、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关系

(一)二者相互排斥,是对立的。在会计环境设定不变的情况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在经济活动的追求的讨论中往往成对立状态。在经济情况变幻莫测的今天,及时性将变得尤为重要,企业获得具有相关性的数据后,无法确定其客观和可验证就匆匆进行会计核算,同时此类信息易受公司管理层操纵,使这些信息可靠性较差。而具有可靠性的信息并不一定与企业决策相关,如果提供给使用者一堆与企业决策无用的信息,即使其是真实的,也会使使用者迷惑,从侧面降低了公司信息的可靠性。(二)二者相互依存,是互为前提的。会计信息可靠性如果丢失了,相关性的意义就将落空。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并不冲突。在实际企业应用中,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才是决定会计信息这两种属性的主要决定人,而两者的主次顺序以相关性为重,决策者需求的是与公司高度相关并且可验证真实可靠的信息,所以会计信息的选取离不了两种属性的依存。(三)对两者关系的进一步分析。在衡量会计信息的质量中,可靠性与相关性无法永远保持一致,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编制一份具有完全可靠并且完全相关的财务报告,权衡两者的比重就变得尤为重要。目前来说,无论国内还是国际都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原则,因为在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情况,权责发生制可以清楚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可以指出财务状况变化的实质而不是形式。但是同时有人提出权责发生制无法像现金收付制那样具有可靠性,无法对每一条经济事项进行细致的记录,虽然现金收付制中的会计信息具有完全的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现今的会计行业中,对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收付制的争论一直存在,大多会计制度现在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主体,以现金流量表作为充分披漏信息的补充。所以,在制度下的企业对这两种属性的选择大多依托与信息使用者息息相关的包括公司管理层、投资人等所需要的主要信息体。

三、对改善两种属性权衡的方法

(一)对财务报表的项目和内容进行整理和精简。大部分的财务报表中都会有因为历年的突发性或意外性的变故而改变的项目,而会计部门的人事更迭很可能会把一些对目前无用的会计项目保留下来,同时在报告外的补充信息中也会存在一些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项目。应该对公司报告的账户体系进行检查和改动,使财务报告具有更高的相关性。虽然频繁的改变会计报告项目会对公司的效率有影响,但是会计报告所增加的及时性可以让决策层更准确地下达下一个目标的任务,减少错误发生所造成的损失。(二)会计信息处理科技的提高。如今社会中,快速的计算机发展,其计算量和计算速度不断提高,通过计算机的精确地运算可以加快会计报告生成的效率,这有时候也会解决上一点中公司效率下降的缺点,同时,在运算领域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在未来,很可能计算机会计算出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准确的取舍度。(三)对财务报告中的附注进行规划。同第一条,会计报告中的信息补充大多是通过附注和对外信息披露,这其中也会产生对决策不必要的干扰项,但是对外披漏信息有两条制约,在改变过程中一定要遵守两个原则,分别是成本效益原则和自我保护原则。1、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说当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时,对二者成本运算必须成比例,保证所花费的成本不能超过由此取得的效益,有时候成本效益约束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主要矛盾点,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追求的是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成本战略管理成为当下热议的企业管理项目,减少片面的降低成本方法和避免狭隘的传统成本管理理念,可以有效地加强公司收益,也可从另一方面减少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冲突。2、自我保护原则。自我保护原则是指消息利用的素质和能力,会计信息是不是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大多是使用者的一种评价,一个具备专业修养和丰富履历的使用者每每都会比他人挖掘出更多实质,对他来讲,会计信息包括更多相关性和可靠性,所以公司在选拔人才制度上可以进行更多的考核以选出有用的人才。(四)对会计信息可靠性处理的差异性。在选取可靠的信息时,应当动态地了解会计信息的本质,不能每一项都理解为确切无误的数据,做到有差异的了解每一项信息的可靠程度,更加全面地掌握会计信息带给决策者更加有用的经营讯息。(五)国家会计制度改进。国家会计部门应当时常对国内和国际的会计报告差异进行了解与分析,并且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客观情况进行记录,从而针对地方针对时间的对会计制度调整,加大对会计人才的训练和培养,也可以对会计制度和会计行业之间主观上的偏见和水平差异弥补,还可以在此过程中纠正不合理的治理结构和增加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方面的治理。

四、结束语

财务报表论文范文3

管理资产负债表包含的基本公式如下:净经营资产=净(金融)负债+股东权益=净投资资本其中:净经营资产=经营资产-经营负债=(经营性流动资产+经营性长期资产)-(经营性流动负债+经营性长期负债)=(经营性流动资产-经营性流动负债)+(经营性长期资产-经营性长期负债)=净经营性营运资本+净经营性长期资产净(金融)负债=金融负债-金融资产管理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公式(净经营资产=净(金融)负债+股东权益)揭示:从公司角度看,投入到经营活动中的资本是净经营资产;从债权人角度看,投入到经营活动的资本是净负债;从股东角度看,投入到经营活动的资本是股东权益。

二、管理利润表

(一)由通用利润表到管理利润表的调整在通用利润表基础上,对各损益项目进行重新分类,区分为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两大类。金融资产和负债形成的损益为金融损益;经营资产和负债形成的损益为经营损益。与通用资产负债表调整为管理资产负债表似,通用利润表中,有些项目单纯由经营资产(负债)形成或者单纯由金融资产(负债)形成,可直接计入管理利润表的经营损益或金融损益,如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直接计入经营损益,财务费用(资本化利息一般不作调整)直接计入金融损益;有些项目既有经营资产(负债)形成的,又有金融资产(负债)形成的,则必须分解,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几个项目必须分解,属于经营资产和负债形成的计入经营损益,属于金融资产和负债形成的则应计入金融损益。

(二)管理利润表的基本数量勾稽关系管理利润表包含的基本公式如下:净利润=经营损益+金融损益=净经营利润-净利息费用=税前经营利润×(1-平均所得税率)-利息费用×(1-平均所得税率)其中:利息费用=财务费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平均所得税率=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管理利润表的基本公式(净利润=净经营利润-净利息费用)揭示:经营活动给公司带来的回报为税后经营净利润;给债权人带来的回报为税后利息;给股东带来的回报为净利润。

三、管理现金流量表

(一)由通用现金流量表到管理现金流量表的调整新准则下的现金流量表已比较接近管理现金流量表,但由通用现金流量表到管理现金流量表仍需作如下调整:1.改变编制等式通用现金流量表编制等式为: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本期现金净流量本期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管理现金流量表编制等式改变为:(经营活动)实体现金流量=(金融活动)融资现金流量2.将通用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合并为“实体现金流量”3.从通用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剥离部分金融活动现金流量计入“融资现金流量”,从通用现金流量表中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剥离部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计入“实体现金流量”。

财务报表论文范文4

财政部于2006年2月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一—合并财务报表》(以下简称新准则),已经于2007年1月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准则属于新制定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以前在实务中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是按财政部1995年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以及有关复函财政部1996年《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复函》、财政部1999年《关于资不抵债合并报表问题请示的复函》和2000年的《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进行的。新准则全面推行后,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企业不再执行原准则、各项专业核算办法和问题解答。笔者就实务操作中用新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合并的变化及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进行一番探讨。

一、新合并财务报表的变化

(一)合并财务报表的定义变化

新准则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定义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其中母公司,是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子公司的企业(或主体)。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制的企业。”;在《暂行规定》中合并会计报表是指“凡设立于我国境内,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子公司的母公司,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以综合反映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形成的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在《国际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附属公司投资的会计》(以下简称《国际准则》)中“合并财务报表应包括由母公司控制的所有企业”,新准则特点强调控制,并且是被母公司控制的全部子公司,这与《国际准则》表述基本趋同。

(二)合并财务报表组成部分变化

新准则合并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

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变动表;)附注。

在《暂行规定》中合并会计报表包括下列内容:

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合并财务状况变动表;合并利润分配表。新准则规定、规范了合并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该差异的原因是企业1998年开始编制现金流量表,《暂行规定》没有作修订,新准则有效地填补了现行实务当中的理论空白。

(三)合并范围变化

1.“新准则”进一步强调了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范围的基本理念

控制含义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在确定合并范围时,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综合考虑投资企业是否直接或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虽拥有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但具有实质控制情形标准(如通过与被投资单位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根据公司章程或协议,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权任免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的多数成员;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占多数表决权)、持有的潜在表决权(如持有的当期可转换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等因素,将投资企业能够控制的所有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其子公司,全部纳入合并范围,无论该子公司的规模大小、经营性质、经营状况如何。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如被投资单位已被法院依法宣告破产、被政府部门托管或查封等,不纳入合并范围。新准则所强调的是,控制是实际意义上的控制,而不是仅仅法律形式的控制。在某种情况下,虽然某一方具有形式上的控股权,但是根据公司章程或其他协议合同规定,可能这一方并没有实际的控制权,这时就不应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相反,虽然某一方没有控股权,但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对投资对象却具有实际的控制权且能取得相应的控制利益,这时也应编制合并报表。我们要提高母公司实质上是否控制子公司的判断力。

2.在确定合并范围时不再强调重要性原则

在《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请示的复函》(财会二字[1996]2号)中,依据重要性原则规定:“对于子公司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及当期净利润小于母公司与其所有子公司相应指标合计数的10%时,该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同时,对于银行和保险业等特殊行业的子公司,也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新准则”强调的是控制原则,规定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纳入合并范围,这表明无论是小规模公司,还是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范围,从而使得合并报表真实反映了母公司和子公司所构成的企业集团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信息。

3.原则上取消了比例合并法

《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将合营企业合并在内,并按照比例合并法予以合并。新准则取消了比例合并法。因为控制实质上意味着只有一方能够对另一方实施控制,按照合同约定同受两方或多方控制的合营企业不完全符合合并财务报表控制的定义。也就是说,按比例合并的这部分被投资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损益和现金流量等,实际上母公司单方面是控制不了的,就不应将这种联合控制主体按比例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四)报表格式变化

规定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应作为非控制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所有者项目下以“非控制性权益”项目单独列示,这就结束了少数股东究竟是权益还是负债的争论。

(五)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变化

新准则规定“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为其子公司,投资企业应将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

按《暂行规定》的要求,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必须使用权益法,将子公司净资产变动对于母公司相关项目的影响在“长期股权投资”帐户中反映出来。

新准则的这种做法可以简化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日常核算,而且提供的独立财务报表具有相关性。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再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调整项目比较集中。

二、实施新准则对企业影响

我国《公司法》中规定母公司以其对子公司的投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对于资不抵债超额亏损的公司,财政部答复广东省正中会计师事务所《关于资不抵债合并报表问题请示的复函》中,规定投资企业未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分担额,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以在合并会计报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同时,在利润表的少数股东损益项目下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这两个项目反映母公司未确认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即在合并抵销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净资产时将其差额通过“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科目来反映,并分别以正数和负数填列在合并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和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中。

新会计准则对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根据控制的要求,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其余额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一)公司章程或协议规定少数股东有义务承担,并且少数股东有能力予以弥补的,该项余额应当冲减少数股东权益;

财务报表论文范文5

合并财务报表同其他财务报表相比较,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要求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必须遵照一定的原则来进行,即既要满足个别会计报表的原则,也要遵循合并财务报表的特殊原则:其一,合并财务报表以个别会计报表作为基础,按统一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调整个别会计报表后进行合并处理;其二,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必须遵循一体性原则,即对企业集团内部交易和事项进行抵销处理后,反映企业整体的财务情况和经营状况;其三,合并财务报表对于重要性原则的判断,不再强调合并子公司规模的大小,而主要体现在内部交易的抵销及相关信息的披露上。

二、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失真

随着企业集团经营多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拥有复杂的组织架构和股权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财务管理行为,传统的管理方法会影响实际的会计处理工作,降低合并财务报表基础数据的真实性,最主要的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各子公司财务规范和标准存在差异,导致财务信息即合并初始数据存在偏差;(2)各子公司财务报表信息化建设程度不一,数据采集时面临数据颗粒度不一;(3)财务人员主观因素如不细心出现差错。

2.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不明确

确定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另一层意义在于明确哪些子公司是通过不正当手段纳入或未纳入合并范围的,如:对于经营业绩较好的子公司,通过有意设计满足纳入合并范围的条件确定对其“实质”控制,进而将该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以达到规模扩大和效益增长的预期;对于经营业绩不好的子公司,则反其行之。类似这种对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随意调节,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3.会计政策不统一

阻碍合并编制顺利进行新会计准则规定母公司和子公司必须采取统一的会计政策。如果母公司和子公司会计政策之间出现了矛盾,子公司要遵循母公司的会计政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由于企业集团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这无形之中增加了统一会计政策的难度,为合并报表的编制增加了难度。

4.抵销项目未能充分抵销

新会计准则对合并财务报表的质量和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深层次、全面的抵销母子公司、子子公司的内部交易对合并报表产生的影响。而目前存在轻抵销重合并的现象,如:在母公司应收子公司账款过程中所编制的合并报表,只对子公司“应付账款”和母公司“应收账款”进行了抵销,却忽视了母公司“资产减值损失”与计提“坏账准备”的抵销。随着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内部交易也变得规模庞大,若抵销不充分,财务报表信息缺乏真实性且存在披露信息不准确风险。

5.传统手工编制方式效率和质量低下

企业集团规模和组织结构的扩大、财务报告内容的复杂、外界监管力度的增强、会计准则的不断改革,使得耗时、耗能、耗力的传统财务报告编制方式已越来越无法满足对合并财务报表信息使用和披露需求,也无法满足实际的工作效率。

三、解决合并财务报表中问题的对策

1.充分了解企业经营情况

作为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会计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的整体运行情况,了解企业的负债情况和资产情况,以判断财务报表的大致走向;其次,要对原始财务信息资料进行仔细核对,对所有报表项目内容进行全面掌握,同时要注重动态观察;再次,要理解公司战略目标、理解上级主管部门对本公司考核指标,事先理解后期即将被多方关注的资产运营、经营成果等多项指标,以便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分析基础数据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情况具有一定的变化性,所以要求采用发展的思维来审视和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2.合理界定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

新会计准则下对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权,企业应定期采用增资扩股、章程修订、股权转让、清理注销等多种符合法定程序的方式梳理所有子公司股权关系,以确保达到纳入或不纳入合并范围条件的目的,降低财务风险。在看重合并范围质量标准的同时,企业还要对其数量标准即合并财务报表的数量给予足够的重视,新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的种类不仅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还包括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表和附注三个部分。

3.提高会计政策统一性

集团企业各子公司地理区域、涉及行业、市场环境、税收条件各不相同,要实现集团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目标,首先必须确保会计政策的统一性,这也是新准则下对会计政策一致性更为严格的要求。会计政策的统一能够很好的实现母子公司利益的共享,有效的解决了不同企业会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高了报告和会计计量中的主观性,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于母子行业差异大的企业来说,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母公司和子公司都有可能面临可靠性和可比性的抉择。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可靠,当两者出现冲突时,首选可靠性来为确保下财务信息的质量。

4.重视集团企业内部交易抵销

为反映资产真实水平和利润真实性,减少披露风险,企业必须重视内部交易的充分抵销。要做好抵销分录的编制工作,需要理清内部交易中交易双方的会计处理对个别报表的影响,在正式编制抵销分录前,对集团内部业务的经济情况进行一一列举,列出内部业务的最终结果,将内部经济业务所引起的重复部分相抵销。

5.逐步建设集团企业财务报告信息化体系建设

集团企业合并报表信息化体系,规范合并业务流程、模式和方法,能提高集团企业合并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提升财务合并报表编制的效率和报表质量,进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乃至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可为集团财务分析、财务管控和经营决策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础。

四、总结

财务报表论文范文6

关键词:财务报表;资产自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定性分析

一、财务分析的概念和意义

随着商业社会对会计信息披露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财务报表也不断发展的。主要有:资产负债表(balancesheet),损益表(incomestatement),现金流量表(statementofcashflow)。财务报表分析,又称财务分析,是通过收集、整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的有关数据,并结合其他有关补充信息,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和评价,为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管理决策和控制依据的一项管理工作。

财务报表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但是单纯从财务报表上的数据还不能直接或全面说明企业的财务状况,特别是不能说明企业经营状况的好坏和经营成果的高低,只有将企业的财务指标与有关的数据进行比较才能说明企业财务状况所处的地位。因此要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做好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可以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揭示企业未来的报酬和风险;可以检查企业预算完成情况,考核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为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帮助。

二、财务报表的定性分析

(一)侧面的整体评估。首先是公司的社会信誉度,企业信誉是企业内部管理规范和进步的根本动力。员工和企业的关系是建立在诚信的纽带之上,任意一个环节的诚信确实都会导致此纽带的断裂。企业对员工的充分信任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更好的为企业出谋划策和服务;员工对企业的信任,可以促进企业招募到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并且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成长和稳定的信心。因此企业信誉度是企业自身和谐的根本体现,也是长期报表反映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依据。其次是部门和人员的客观判断,如果管理层的正确决策记录保持良好,销售统计部门人员变动越小,会计人员无不良记录,则从侧面反映出报表的基础准确性。最后是对政策和市场及时把握,对企业重大事件重点关注,对消费者反映的问题跟踪调查。亿霖木业传销体系之所以能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反映出了文字报表存在空洞和虚假,也反映出企业评估体系的漏洞和不足。

(二)财务报表中的具体分析。

1、利润表(损益表)的定性分析

净利润的来去是否清晰是衡量利润表准确性的客观指标,综合衡量企业赢利能力是对利润表定性分析的重要标准。一看企业主营业务的利润是不是它的总利润。二看支撑主营利润的项目规模是否在行业中具有竞争力;三看利润的增长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利润增幅的判断有几个重要依据,首先看企业所处的行业总体赢利率高不高、竞争大不大,其次看企业是否因经营方式产生了较高的毛利,最后看是否出现了销售收入的增长或者企业内部成本的下降。

从利润表上,可以反映出以下四个问题:(1)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利润包括月度利润和年度利润。我们看利润的时候还要衡量它的未来发展趋势。不要用短期检验成绩的方式来衡量一个长跑运动员的成绩。(2)企业利润的构成可借以评估其经营风险。企业利润主要来源于营业利润,其中,主营业务利润最关键。企业对外投资风险较大,其收益的稳定性相对较差。营业外收入是偶然利得,不能依靠其来增加利润。如果企业的整体利润主要来自于投资收益。由于投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风险较大。(3)利润表可以衡量企业是否依法纳税,这与企业的发展周期有一定的关系。(4)考察企业获利能力的趋势,当整个行业的毛利率开始下滑、整个净利润开始往下降的时候,需要引起企业的高度注意。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根据依据利润表来及时判断企业获利的能力和未来的趋势。

2、资产负债表的定性分析。

(1)分析企业坏帐和其他应收款的联系。有些企业的产品销售出去,但款项收不回来,资产负债表上,许多陈年老账都放在里面,隐藏了注册资本的真实性,应该注意资本金是不是未到位。“股本”或“实收资本”是企业承担有限责任的根本保证,对此应予以高度重视。同时还应进一步注意“资本公积”项目的数额,如果该项目数额过大,应进一步了解“资本公积”项目的构成。因为有的企业不具备法定资产评借条件的情况下,通过虚假评估来虚增企业的净资产,借此来调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蒙骗投资者或债权人,对此应引起投资者或债权人的高度重视。

(2)分析企业资产负债率和各项流动性比率,了解企业对各类债权人利益的保证程度。通过资产负债率,可以了解企业对长期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该比率越大,表明债权人的风险越大。而通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可以了解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一般来说,这两个比率越大,短期债权人的利益就越有保障。虽然流动比率、速动比率也能反映资产的流动性或偿债能力,但这种反映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因为真正能用干偿还债务的是现金,现金流量和债务比较可以更好的反映偿还债务的能力。应结合对企业流动资产流动质量的分析,对这两个比率进一步修正。

(3)对各类资产性项目进行具体分析,借此对企业财务质量做出基本性判断,可按照先明后暗,先易后难的顺序展开。分析企业待处理性项目,对企业相关项目的可信性做出判断。企业待处理性项目主要包括“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和“固定资产清理”三个项目。在会计报表日,这三个项目的数额通常为零。分析企业各类摊销性资产的摊销情况,对企业损益核算的可靠性做出推断。摊销性资产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递延资产”,“待摊费用”,对此应根据企业制定的会计政策,并结合对“现金流量表”附注部分所披露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摊销”项目的数额,分别与上述四个项目的年初与年末的平均余额相比较,对企业摊销性资产的摊销情况做出具体的判断,如果所计算出的各类摊销性资产的摊销率大低于会计政策所规定的摊销率,则说明企业存在虚增资产和利润之嫌。计算企业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率,判断流动资产的流转质量。应收账款周转率越大,表明企业应收账款的变现能力越强,应收账款的质量越好。而存货周转率越大,表明企业的生产周期越短、产品越适销对路。

3、现金流量表的定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