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报表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报表论文范文1
1.审计程序不合理,审计工作受局限合并财务报表其自身具有着明显的综合性以及复杂性,在进行合并财务报表制作的过程中,与一般的财务报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要求。但是由于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在进行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其对于审计工作的程序问题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造成合并财务报表的审计程序与合并财务报表的实际审计工作不适配,对合并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展开造成局限,不利于合并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2.审计资料收集困难,审计管理存在弊端由于合并财务表报其反应出的信息量相对较大,包含了子公司以及母公司等多个方面的经济运营信息。因此企业有关审计人员在对合并财务表报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应准备好充足的资料进行审计参考,保障审计工作的质量。但是由于合并财务报表中涉及的信息十分的广泛,并且分布于不同的子公司以及部门之中,造成有关企业审计人员收集资料上的困难。除此之外,企业在对合并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管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体现在管理制度不足,管理力度不够等方面。这使得企业审计人员在进行合并财务表报审计的过程中,工作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的约束,造成工作过程中的不规范,不合理。
3.缺乏完善审计标准,审计质量难以保障在对合并财务表报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主要的工作就是对合并财务表报中展现出的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判断。但是由于企业内部对于信息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由于信息的分散性过强,因此在对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审计的质量难以被有效的保障。
4.审计人员素质不足,审计效率难以提升审计人员是进行合并财务报表审计的关键,因此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与合并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通过对我国部分企业审计人员的素质进行调查,我们发现我国企业中部分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存在着个人专业素质不足的问题,难以对审计工作进行有效的把握,并且对审计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无法进行及时的解决,造成企业内部合并财务报表审计工作质量的下降。
二、针对合并财务表报审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完善审计程序,进行特殊审计鉴于合并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与一般的财务表报在审计方式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因此有关企业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应对审计工作中的程序问题产生重视,对不同审计工作进行区分对待。尤其是针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审计工作,有关企业应对其进行特殊审计,制定出符合合并财务表报审计工作需要的审计程序,确保合并财务表报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合并财务表报审计程序制定的过程中,有关人员应对传统审计程序进行把握,明确传统审计程序与合并财务表报审计工作之间的差异,并从实际的差异性入手进行合并财务报表审计程序的制定,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新审计程序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2.加强资料搜集,完善审计管理资料的搜集问题一直是进行合并财务表报审计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有关企业工作人员要想对合并财务报表审计工作质量进行提升,就应在相关资料收集方面下工夫,确保相关材料收集的全面性。鉴于此,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企业应充分的借助网络资源,将各子公司与母公司联系在一起,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实现信息的共享。尤其是在经济资金流动等方面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允许审计人员通过电脑对相关资料进行查看。其次,子公司应注重内部财务工作的条理性,保障内部财务表报的清晰明了,为合并财务表报审计工作的进行提供便利。
3.建立审计标准,把握审计重点审计标准主要是对合并财务报表真假性的一种判断,因此有关企业应在明确内部审计标准不足的基础上,对相关合并财务表报审计过程中需要应用到的各项标准进行完善,并充分的对各子公司的审计标准进行掌握,整合出一套符合合并财务表报审计工作的审计标准。同时,由于合并财务报表工作的审计内容众多,因此为了有效的提高合并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审计质量以及审计效率,有关审计人员应对审计工作中的重点问题进行把握,关注审计重点。
三、结语
财务报表论文范文2
(一)相关性的定义。在相关性规则下,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被要求可以明确反映企业的财政状态、经营结果以及现金流量成果。会计信息根据与使用者的决策需求是否相关来评判它是否有效,是否具备价值,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这是一个重要环节。提供有关资料可以帮助用户分析过去决策的好恶,证实或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此具有反馈价值。它还应当具备预测价值,帮助使用人按照财务报告所供应的信息预测企业将来的财务景况、经营效果和现金流量。同时,在决策者进行未来企业决策时,其会计报告必须反映时下的公司运转状况,使使用者不会对已决策的条例进行反复的修改,甚至是纠正错误,所以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及时性。在识别的过程中,企业的实际应用要求会计信息系统的关联性,会计信息的计量和报告,充分考虑用户决定形式和信息的需求。多年来对于质量的需求一向偏重于会计的信息反馈价值证明和改正之前预期的才力,而伴随着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期,各方面竞争将更为剧烈,产品寿命周期缩小,导致预测价值和及时性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及时性三个要素组成了相关性。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相关性就是说会计信息应当和相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定。更进一步的说,会计的信息需与国家对经济的要求、投资者与债权人进行的决定相符合,懂得财务景况、经营结果和现金流量情形的需要,满足企业内部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二)可靠性的定义。也称客观性,真实性,是要求会计核算以现实情况发生的贸易往来或事项为根本,照实说明企业的经济状况,经营结果和现金流量。1、可靠性中包含真实性,可检验性和中立性,真实性是最重要的测量标准。真实性大体上指会计信息与实际相符,具有客观性,进一步来说,会计信息还需具有可信性,在可靠性中真实性不代表具有可靠性,但是可靠的信息一定具有真实性,两者成后者包容前者状态。然而,在实际会计应用中,可靠性并不是唯一的,不可辩的,它并不是把整体的经济活动原样呈现,也就是说,会计的真实性并不完全代表客观事实,原因是会计核算中的假设前提,像货币价值,所以会计的真实性只拥有普遍的适用性。并且在会计制度的许可内,会计处理的方法有可选择性,不同组织的对接下各自的客观情况有差异,所以制度允许对核算方式进行选择。总之,会计的真实性是对会计生命和使用者信赖的保障。2、可靠性中也包括对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指在会计信息采集中不同的人员检查相同的数据,证据和记录可以得出相同或相近的结论,这个规定其实不要求每一次检查都得出完全相同的论断,它容许在有限的范围内可以有差别。会计信息的可验证性决定了会计决策者提供的信息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具有可靠性,是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是否真实的重要凭据。3、中立性指判断一个信息的可靠性,这条信息就必须具有中立性,会计信息不可通过选取或罗列资料来获得,只要具有影响决策和判断的因素,这些信息都不具有中立性,就会缺乏可靠性。
二、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关系
(一)二者相互排斥,是对立的。在会计环境设定不变的情况下,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在经济活动的追求的讨论中往往成对立状态。在经济情况变幻莫测的今天,及时性将变得尤为重要,企业获得具有相关性的数据后,无法确定其客观和可验证就匆匆进行会计核算,同时此类信息易受公司管理层操纵,使这些信息可靠性较差。而具有可靠性的信息并不一定与企业决策相关,如果提供给使用者一堆与企业决策无用的信息,即使其是真实的,也会使使用者迷惑,从侧面降低了公司信息的可靠性。(二)二者相互依存,是互为前提的。会计信息可靠性如果丢失了,相关性的意义就将落空。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并不冲突。在实际企业应用中,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才是决定会计信息这两种属性的主要决定人,而两者的主次顺序以相关性为重,决策者需求的是与公司高度相关并且可验证真实可靠的信息,所以会计信息的选取离不了两种属性的依存。(三)对两者关系的进一步分析。在衡量会计信息的质量中,可靠性与相关性无法永远保持一致,在现实环境中,不可能编制一份具有完全可靠并且完全相关的财务报告,权衡两者的比重就变得尤为重要。目前来说,无论国内还是国际都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原则,因为在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情况,权责发生制可以清楚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可以指出财务状况变化的实质而不是形式。但是同时有人提出权责发生制无法像现金收付制那样具有可靠性,无法对每一条经济事项进行细致的记录,虽然现金收付制中的会计信息具有完全的可验证性和中立性。现今的会计行业中,对权责发生制和现金收付制的争论一直存在,大多会计制度现在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主体,以现金流量表作为充分披漏信息的补充。所以,在制度下的企业对这两种属性的选择大多依托与信息使用者息息相关的包括公司管理层、投资人等所需要的主要信息体。
三、对改善两种属性权衡的方法
(一)对财务报表的项目和内容进行整理和精简。大部分的财务报表中都会有因为历年的突发性或意外性的变故而改变的项目,而会计部门的人事更迭很可能会把一些对目前无用的会计项目保留下来,同时在报告外的补充信息中也会存在一些对会计信息决策有用的项目。应该对公司报告的账户体系进行检查和改动,使财务报告具有更高的相关性。虽然频繁的改变会计报告项目会对公司的效率有影响,但是会计报告所增加的及时性可以让决策层更准确地下达下一个目标的任务,减少错误发生所造成的损失。(二)会计信息处理科技的提高。如今社会中,快速的计算机发展,其计算量和计算速度不断提高,通过计算机的精确地运算可以加快会计报告生成的效率,这有时候也会解决上一点中公司效率下降的缺点,同时,在运算领域越来越广泛的情况下,在未来,很可能计算机会计算出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准确的取舍度。(三)对财务报告中的附注进行规划。同第一条,会计报告中的信息补充大多是通过附注和对外信息披露,这其中也会产生对决策不必要的干扰项,但是对外披漏信息有两条制约,在改变过程中一定要遵守两个原则,分别是成本效益原则和自我保护原则。1、成本效益原则。成本效益原则是说当供给和需求不平衡时,对二者成本运算必须成比例,保证所花费的成本不能超过由此取得的效益,有时候成本效益约束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主要矛盾点,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追求的是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成本战略管理成为当下热议的企业管理项目,减少片面的降低成本方法和避免狭隘的传统成本管理理念,可以有效地加强公司收益,也可从另一方面减少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冲突。2、自我保护原则。自我保护原则是指消息利用的素质和能力,会计信息是不是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大多是使用者的一种评价,一个具备专业修养和丰富履历的使用者每每都会比他人挖掘出更多实质,对他来讲,会计信息包括更多相关性和可靠性,所以公司在选拔人才制度上可以进行更多的考核以选出有用的人才。(四)对会计信息可靠性处理的差异性。在选取可靠的信息时,应当动态地了解会计信息的本质,不能每一项都理解为确切无误的数据,做到有差异的了解每一项信息的可靠程度,更加全面地掌握会计信息带给决策者更加有用的经营讯息。(五)国家会计制度改进。国家会计部门应当时常对国内和国际的会计报告差异进行了解与分析,并且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客观情况进行记录,从而针对地方针对时间的对会计制度调整,加大对会计人才的训练和培养,也可以对会计制度和会计行业之间主观上的偏见和水平差异弥补,还可以在此过程中纠正不合理的治理结构和增加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方面的治理。
四、结束语
财务报表论文范文3
管理资产负债表包含的基本公式如下:净经营资产=净(金融)负债+股东权益=净投资资本其中:净经营资产=经营资产-经营负债=(经营性流动资产+经营性长期资产)-(经营性流动负债+经营性长期负债)=(经营性流动资产-经营性流动负债)+(经营性长期资产-经营性长期负债)=净经营性营运资本+净经营性长期资产净(金融)负债=金融负债-金融资产管理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公式(净经营资产=净(金融)负债+股东权益)揭示:从公司角度看,投入到经营活动中的资本是净经营资产;从债权人角度看,投入到经营活动的资本是净负债;从股东角度看,投入到经营活动的资本是股东权益。
二、管理利润表
(一)由通用利润表到管理利润表的调整在通用利润表基础上,对各损益项目进行重新分类,区分为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两大类。金融资产和负债形成的损益为金融损益;经营资产和负债形成的损益为经营损益。与通用资产负债表调整为管理资产负债表似,通用利润表中,有些项目单纯由经营资产(负债)形成或者单纯由金融资产(负债)形成,可直接计入管理利润表的经营损益或金融损益,如营业利润、营业外收支直接计入经营损益,财务费用(资本化利息一般不作调整)直接计入金融损益;有些项目既有经营资产(负债)形成的,又有金融资产(负债)形成的,则必须分解,如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几个项目必须分解,属于经营资产和负债形成的计入经营损益,属于金融资产和负债形成的则应计入金融损益。
(二)管理利润表的基本数量勾稽关系管理利润表包含的基本公式如下:净利润=经营损益+金融损益=净经营利润-净利息费用=税前经营利润×(1-平均所得税率)-利息费用×(1-平均所得税率)其中:利息费用=财务费用±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减值损失±投资收益平均所得税率=所得税费用÷利润总额。管理利润表的基本公式(净利润=净经营利润-净利息费用)揭示:经营活动给公司带来的回报为税后经营净利润;给债权人带来的回报为税后利息;给股东带来的回报为净利润。
三、管理现金流量表
(一)由通用现金流量表到管理现金流量表的调整新准则下的现金流量表已比较接近管理现金流量表,但由通用现金流量表到管理现金流量表仍需作如下调整:1.改变编制等式通用现金流量表编制等式为: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期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本期现金净流量本期现金净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汇率变动对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影响管理现金流量表编制等式改变为:(经营活动)实体现金流量=(金融活动)融资现金流量2.将通用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合并为“实体现金流量”3.从通用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剥离部分金融活动现金流量计入“融资现金流量”,从通用现金流量表中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剥离部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计入“实体现金流量”。
财务报表论文范文4
财政部于2006年2月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一—合并财务报表》(以下简称新准则),已经于2007年1月在上市公司正式实施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新准则属于新制定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趋同。以前在实务中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是按财政部1995年的《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以及有关复函财政部1996年《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的复函》、财政部1999年《关于资不抵债合并报表问题请示的复函》和2000年的《企业会计准则》有关规定进行的。新准则全面推行后,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企业不再执行原准则、各项专业核算办法和问题解答。笔者就实务操作中用新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合并的变化及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进行一番探讨。
一、新合并财务报表的变化
(一)合并财务报表的定义变化
新准则对合并财务报表的定义是“指反映母公司和其全部子公司形成的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财务报表。其中母公司,是指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子公司的企业(或主体)。子公司,是指被母公司控制的企业。”;在《暂行规定》中合并会计报表是指“凡设立于我国境内,拥有一个或一个以上子公司的母公司,应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以综合反映母公司和子公司所形成的企业集团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其变动情况。”;在《国际准则第27号——合并财务报表和对附属公司投资的会计》(以下简称《国际准则》)中“合并财务报表应包括由母公司控制的所有企业”,新准则特点强调控制,并且是被母公司控制的全部子公司,这与《国际准则》表述基本趋同。
(二)合并财务报表组成部分变化
新准则合并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下列组成部分:
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下同)变动表;)附注。
在《暂行规定》中合并会计报表包括下列内容:
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合并财务状况变动表;合并利润分配表。新准则规定、规范了合并现金流量表的编制,该差异的原因是企业1998年开始编制现金流量表,《暂行规定》没有作修订,新准则有效地填补了现行实务当中的理论空白。
(三)合并范围变化
1.“新准则”进一步强调了以控制为基础确定合并范围的基本理念
控制含义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在确定合并范围时,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综合考虑投资企业是否直接或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虽拥有半数或以下的表决权但具有实质控制情形标准(如通过与被投资单位其他投资者之间的协议,拥有被投资单位半数以上的表决权;根据公司章程或协议,有权决定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政策;有权任免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的多数成员;在被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占多数表决权)、持有的潜在表决权(如持有的当期可转换的可转换公司债券、当期可执行的认股权证)等因素,将投资企业能够控制的所有被投资单位认定为其子公司,全部纳入合并范围,无论该子公司的规模大小、经营性质、经营状况如何。但是,有证据表明母公司不能控制被投资单位的除外,如被投资单位已被法院依法宣告破产、被政府部门托管或查封等,不纳入合并范围。新准则所强调的是,控制是实际意义上的控制,而不是仅仅法律形式的控制。在某种情况下,虽然某一方具有形式上的控股权,但是根据公司章程或其他协议合同规定,可能这一方并没有实际的控制权,这时就不应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相反,虽然某一方没有控股权,但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对投资对象却具有实际的控制权且能取得相应的控制利益,这时也应编制合并报表。我们要提高母公司实质上是否控制子公司的判断力。
2.在确定合并范围时不再强调重要性原则
在《关于合并会计报表合并范围请示的复函》(财会二字[1996]2号)中,依据重要性原则规定:“对于子公司的资产总额、销售收入及当期净利润小于母公司与其所有子公司相应指标合计数的10%时,该子公司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同时,对于银行和保险业等特殊行业的子公司,也可以不纳入合并范围”。“新准则”强调的是控制原则,规定母公司控制的所有子公司都纳入合并范围,这表明无论是小规模公司,还是经营业务性质特殊的子公司都应纳入合并范围,从而使得合并报表真实反映了母公司和子公司所构成的企业集团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信息。
3.原则上取消了比例合并法
《企业会计制度》第一百五十八条规定,企业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应当将合营企业合并在内,并按照比例合并法予以合并。新准则取消了比例合并法。因为控制实质上意味着只有一方能够对另一方实施控制,按照合同约定同受两方或多方控制的合营企业不完全符合合并财务报表控制的定义。也就是说,按比例合并的这部分被投资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以及损益和现金流量等,实际上母公司单方面是控制不了的,就不应将这种联合控制主体按比例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四)报表格式变化
规定子公司所有者权益中不属于母公司的份额,应作为非控制权益在合并资产负债表所有者项目下以“非控制性权益”项目单独列示,这就结束了少数股东究竟是权益还是负债的争论。
(五)长期股权投资核算的变化
新准则规定“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为其子公司,投资企业应将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
按《暂行规定》的要求,投资企业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必须使用权益法,将子公司净资产变动对于母公司相关项目的影响在“长期股权投资”帐户中反映出来。
新准则的这种做法可以简化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日常核算,而且提供的独立财务报表具有相关性。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再按照权益法进行调整,调整项目比较集中。
二、实施新准则对企业影响
我国《公司法》中规定母公司以其对子公司的投资额为限承担有限责任,对于资不抵债超额亏损的公司,财政部答复广东省正中会计师事务所《关于资不抵债合并报表问题请示的复函》中,规定投资企业未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分担额,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以在合并会计报表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上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同时,在利润表的少数股东损益项目下增设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这两个项目反映母公司未确认子公司的投资亏损额。即在合并抵销母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与子公司净资产时将其差额通过“未确认的投资损失”科目来反映,并分别以正数和负数填列在合并利润及利润分配表和合并资产负债表的“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中。
新会计准则对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根据控制的要求,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其余额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一)公司章程或协议规定少数股东有义务承担,并且少数股东有能力予以弥补的,该项余额应当冲减少数股东权益;
财务报表论文范文5
合并财务报表同其他财务报表相比较,具有其一定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要求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过程中必须遵照一定的原则来进行,即既要满足个别会计报表的原则,也要遵循合并财务报表的特殊原则:其一,合并财务报表以个别会计报表作为基础,按统一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调整个别会计报表后进行合并处理;其二,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必须遵循一体性原则,即对企业集团内部交易和事项进行抵销处理后,反映企业整体的财务情况和经营状况;其三,合并财务报表对于重要性原则的判断,不再强调合并子公司规模的大小,而主要体现在内部交易的抵销及相关信息的披露上。
二、合并财务报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信息失真
随着企业集团经营多元化的不断发展,企业拥有复杂的组织架构和股权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财务管理行为,传统的管理方法会影响实际的会计处理工作,降低合并财务报表基础数据的真实性,最主要的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各子公司财务规范和标准存在差异,导致财务信息即合并初始数据存在偏差;(2)各子公司财务报表信息化建设程度不一,数据采集时面临数据颗粒度不一;(3)财务人员主观因素如不细心出现差错。
2.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不明确
确定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另一层意义在于明确哪些子公司是通过不正当手段纳入或未纳入合并范围的,如:对于经营业绩较好的子公司,通过有意设计满足纳入合并范围的条件确定对其“实质”控制,进而将该单位认定为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以达到规模扩大和效益增长的预期;对于经营业绩不好的子公司,则反其行之。类似这种对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随意调节,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3.会计政策不统一
阻碍合并编制顺利进行新会计准则规定母公司和子公司必须采取统一的会计政策。如果母公司和子公司会计政策之间出现了矛盾,子公司要遵循母公司的会计政策。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得到很好的执行。由于企业集团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其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这无形之中增加了统一会计政策的难度,为合并报表的编制增加了难度。
4.抵销项目未能充分抵销
新会计准则对合并财务报表的质量和精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深层次、全面的抵销母子公司、子子公司的内部交易对合并报表产生的影响。而目前存在轻抵销重合并的现象,如:在母公司应收子公司账款过程中所编制的合并报表,只对子公司“应付账款”和母公司“应收账款”进行了抵销,却忽视了母公司“资产减值损失”与计提“坏账准备”的抵销。随着企业集团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内部交易也变得规模庞大,若抵销不充分,财务报表信息缺乏真实性且存在披露信息不准确风险。
5.传统手工编制方式效率和质量低下
企业集团规模和组织结构的扩大、财务报告内容的复杂、外界监管力度的增强、会计准则的不断改革,使得耗时、耗能、耗力的传统财务报告编制方式已越来越无法满足对合并财务报表信息使用和披露需求,也无法满足实际的工作效率。
三、解决合并财务报表中问题的对策
1.充分了解企业经营情况
作为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会计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的整体运行情况,了解企业的负债情况和资产情况,以判断财务报表的大致走向;其次,要对原始财务信息资料进行仔细核对,对所有报表项目内容进行全面掌握,同时要注重动态观察;再次,要理解公司战略目标、理解上级主管部门对本公司考核指标,事先理解后期即将被多方关注的资产运营、经营成果等多项指标,以便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分析基础数据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合并财务报表反映的财务情况具有一定的变化性,所以要求采用发展的思维来审视和编制合并财务报表。
2.合理界定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
新会计准则下对合并财务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权,企业应定期采用增资扩股、章程修订、股权转让、清理注销等多种符合法定程序的方式梳理所有子公司股权关系,以确保达到纳入或不纳入合并范围条件的目的,降低财务风险。在看重合并范围质量标准的同时,企业还要对其数量标准即合并财务报表的数量给予足够的重视,新准则下,合并财务报表的种类不仅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还包括合并现金流量表、合并所有者权益增减变动表和附注三个部分。
3.提高会计政策统一性
集团企业各子公司地理区域、涉及行业、市场环境、税收条件各不相同,要实现集团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目标,首先必须确保会计政策的统一性,这也是新准则下对会计政策一致性更为严格的要求。会计政策的统一能够很好的实现母子公司利益的共享,有效的解决了不同企业会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高了报告和会计计量中的主观性,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对于母子行业差异大的企业来说,在进行会计政策选择时,母公司和子公司都有可能面临可靠性和可比性的抉择。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可靠,当两者出现冲突时,首选可靠性来为确保下财务信息的质量。
4.重视集团企业内部交易抵销
为反映资产真实水平和利润真实性,减少披露风险,企业必须重视内部交易的充分抵销。要做好抵销分录的编制工作,需要理清内部交易中交易双方的会计处理对个别报表的影响,在正式编制抵销分录前,对集团内部业务的经济情况进行一一列举,列出内部业务的最终结果,将内部经济业务所引起的重复部分相抵销。
5.逐步建设集团企业财务报告信息化体系建设
集团企业合并报表信息化体系,规范合并业务流程、模式和方法,能提高集团企业合并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及时性和准确性,提升财务合并报表编制的效率和报表质量,进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乃至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可为集团财务分析、财务管控和经营决策奠定良好的信息基础。
四、总结
财务报表论文范文6
1.合并财务报表关联方关系的内部核算管理就集团公司而言,在其会计报表体系中,需分别关联方级次编制有关集团公司内部关联成本、收入和资金调度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债权债务往来的内容及相应的金额等有关信息的公司内部财务报表。因为并表关联方关系有级次之分,所以在编制报表时,各级企业应该能够分清级次,确保不管是综合报表还是分项报表都应能准确反映并表关联往来和交易情况。在编制反映集团公司内部的存货收入和发出情况的报表时,需要对特定核算主体和各级次的关联交易数量有一个正确全面的反映。从而为母公司提供必要的依据。
2.合并财务报表关联方关系的内部披露管理公司内部各个单位对并表关联方关系的披露是各级母公司关联信息披露的基础。为提高合并报表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各单位有必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并表关联方、关联往来和关联贸易等信息进行适当披露,包括集团公司资源重组、子公司的注销设立、级次变动等动态信息,方便各成员了解。而集团公司年终可以内部文件形式披露纳入本年度集团公司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各级企业名录,确保各个成员能够熟悉掌握单位的总体分布状况。
二、合并财务报表关联方关系的会计核算
1.合并财务报表关联方关系的业务记录各内部单位在确定集团公司并表关联方的关系后,对本单位和各个并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交易行为或往来就应参照集团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及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地确认和计量。在编制记账凭证以及登记账簿等工作中,须准确详细地记录与各并表关联方的关联往来和交易。在处理日常的会计业务核算工作时,尤其是业务发生时,务必要对各关联方之间的业务加以记录,以确保披露并表各层级关联方关联交易信息的准确性。
2.合并财务报表关联方关系的会计数据列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规定,集团公司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应当将整个企业集团视为一个会计主体,按照统一的会计政策、会计期间,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状况。这就要求各并表关联方在被并表时,其会计数据列报需采用与集团公司最终母公司一致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期间,如不一致,将要进行必要的相关调整。
3.合并财务报表关联方的关联交易和关联往来处理对于与并表关联方发生的关联交易和关联往来,集团公司内部各级母公司,在编制各级合并财务报表时,应视本层级的关联方关系,对纳入合并范围内的子公司之间、母子公司之间的关联往来和关联交易,按规定进行抵销。而对与非本层级关联方发生的关联往来和关联交易应按会计准则和集团公司的要求进行披露,以便集团公司最终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作出正确的会计处理。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