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办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办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办法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办法范文1

近年来,全省各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投资体制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不少地方片面注重投资速度和规模,忽视投资质量和效益,投资增长方式转变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粗放型的投资增长,不仅影响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而且因资源要素的客观制约,也容易导致投资乃至整个经济运行的大起大落,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

嘉兴市省人大代表许水林在今年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建议,省政府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继续深化全省地方投资体制改革。要求各级、各有关部门树立正确的投资发展观,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投资可持续增长。进一步完善核准制和备案制,推行代建制,规范政府投资,改进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引导和调控,逐步建立投资调控的长效机制。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创业投资机制,通过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发展,优化创业投资企业发展的环境,引导企业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推动全省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地方投资体制。

办理结果

放开放活企业投资管严管好政府投资

对许水林代表的这件建议,承办单位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分重视,进行了认真研究和办理,并于4月25日将办理意见答复了代表。

目前,省发改委已按照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根据不同的投资主体、资金来源和项目性质,实行三类管理方式。一是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严格的审批制,除审批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外,对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也要严加管理;二是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性资金投资建设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实行规范的核准制;三是对不使用政府性资金和不在政府核准目录内的大多数企业投资项目则实行简易的备案制,以充分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省发改委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不断提高政府投资效益。围绕《浙江省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的实施,继续研究制定一批投资项目管理的配套实施细则和操作办法,包括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管理办法、政府投资项目初步设计管理办法、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办法、委托投资咨询评估管理办法等,逐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建立起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委托评估制、专家评议制以及听证和公示制度;严格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批管理,对采用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方式的政府投资项目,严格经过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前期审批程序后再列入年度政府投资计划并进行建设;切实加强政府投资资金管理,统一编制政府投资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各类政府投资资金,争取政府投资资金一律按项目安排,并按项目建设进度下达投资资金计划;研究制定政府投资资金绩效管理办法,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增强政府投资资金安排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办法范文2

一、强化培训,提高素质,打造一流队伍

搞好培训,提高员工的工作执行力。结合生产设备科业务工作实际,因地制宜组织员工岗位业务培训,持续提升员工的政治业务理论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素养。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开展质量意识教育,并以体系文件、工艺标准、质量知识为内容展开多层面培训,强化了操作人员、检验人员对标准熟知度,增强了工艺执行力。对新员工、转岗人员、驾驶员、特种作业人员及外来施工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共进行安全培训次,共有人次参加。组织开展了以“关爱生命、关注安全”为主题的摄影比赛活动。同时,管理人员参加了厂部组织的观看《办公室安全常识》、《企业消防安全管理》宣传片活动,邀请职业健康专家为一线员工授课。

带好队伍,增强生产设备管理活力。通过进一步凝聚科内人员力量,调动人员积极性,开发员工潜力,形成生产设备科合力,增强动感,激发活力,创造性的开展各项工作。

二、强化服务,大局为重,具有合作精神

在配合技改上,根据《能源消耗管理考核》,和《物耗考核细则》,通过指标约束和现场检查推动降耗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修订和完善了生产、设备等相关管理规定,细化了工厂设备操作、保养与维修管理,明确了各项管理流程和要求,确保在保证设备完好率的基础上,提升设备效率、合理降低设备维修费用。

在服务生产车间及相关部门上,我们发挥我们的职能作用,一切为了生产经营,为了生产经营一切,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特别在生产设备管理上,我们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全厂设备正常运转。

在参加运动会等各项文体活动方面,为了提升职工创优意识,活跃职工文化生活,我们先后开展了职工迎春长跑比赛、拔河比赛、创优知识竞赛等。在“三八”节到来前夕,参加了全厂女职工评选“十佳女杰”活动,组织部分女职工代表召开了“庆三八联欢会”。通过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增强了职工的创优意识、主人翁意识和企业家园意识。

三、强化责任,围绕主线,履行部门职责

今年以来,我们以对标、创建活动为主线,认真履行部门职责。

1、以市场为导向,结合现有设备和产品结构特点,合理调整计划,满足市场需求。

综合平衡,合理调度,合理分解生产作业计划,加强计划管理,及时传达计划变更,强化码段的有效使用,起草了《卷烟厂计划码段管理规定》等4个生产相关制度;组织召开季度生产运行会,定期召开生产周例会,沟通协调生产相关事宜,提高生产预测能力,做好月末生产结束安排;根据技术分中心人民大会堂及联营系列卷烟辅料换版要求,组织召开了“换版”专题会议,做好换版前后工作安排;完成生产运行班次及班次作业时间的调整;完成了工厂春、秋两季熏蒸杀虫相关资质材料的申报、实施及验收工作。

2、以贯标为抓手,以内审为契机,推动管理体系建设。

进一步梳理流程,策划、修订管理制度。强化体系运行监管。持续开展QC小组活动,并取得新突破。2009年,《卷烟机料斗滤网清洁系统的研发》小组活动扎实,成果显著,在集团QC成果交流中获品牌发展奖,在中烟实业QC成果交流获得二等奖,在烟草行业QC成果交流获一等奖。此成果还代表烟草行业参加中质协QC交流。

四、强化管理,降耗增效,实现管理精细化

1、以节能降耗为目标,持续推进物耗和能耗管理。

以“规范管理、提升水平”为出发点,在产品结构提升的基础上,从管理角度,深入挖潜,力争有所突破。以物耗调查为手段,对比各工艺消耗点损耗情况,查找管理松动环节,加强过程控制;以财务成本NC5.0及统计大检查为契机,进一步理顺原料消耗核算口径;以控制月份之间原料消耗波动重点,提升物耗管理水平。

能耗管理从两方面进行了加强,一是严格运行能源消耗管理考核,不断细化检查考核与督导,持续完善用能部门的能源管理工作,同时通过协同办公及时能耗日报表,落实日常能源消耗分析与监控,使日常能源管理工作更有抓手;二是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设备合理改动以及QC管理活动来持续推动节能技术挖潜。

2、完善标准,落实培训与考核,使设备维修保养在精细化方面有了进一步加强。

结合对标与创优工作要求,全面落实设备效率、维修费用、能源消耗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主要在三方面进行加强:一是加强部门能源管理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检查,增加督查频次,严格能源消耗管理考核,落实现场节能的细节管理,摸索和改进用能管理,确保实现能耗的持续下降;二是加强设备保养工作规范的执行检查,包括卷包车间设备轮保、制丝车间保养班的保养工作和能动车间的巡检工作;三是要通过备品备件申购控制、单机维修费用考核、外委加工维修费用审核和修旧利废工作来全面加强维修费用管理与控制。

指导各个生产车间,严格落实设备培训工作。制丝车间对图文信息系统、真空回潮机故障及原理以及核子秤、电子皮带秤操作使用、维护、保养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培训。卷包车间通过组织技师确定培训项目、编制培训教材,通过图片、幻灯片及上机演示等形式,利用月末检修和放假的时间,针对全体正副司机进行了规范的日保养、周保养和案例分析的培训,并进行了书面考试,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能动车间先后完成了锅炉房设备、综合站房设备等能动设备可视化巡检标准,并集中组织了相关人员进行了学习和培训。滤嘴车间结合图形信息系统的应用,对员工进行了设备管理及相关知识的培训。

管理触角细致入微,持续推动设备管理精细化。制丝车间通过调整维修人员维修区域分工既加强了白班维修力度又提高了晚班设备维修保养质量;同时严格设备故障停车的考核来强化设备的巡点检工作,提高了设备隐患诊断和解决能力。通过制定出设备点检标准,在5月末红塔山硬经典100试样前对车间所有主机设备进行了一次设备点检,为此次试验提供了准确的设备工艺性能参数标准,在实验控制过程中合格率达到了100%。卷包车间加强了设备三级保养的管理,通过规范日保养内容与职责,强化日考核,严格落实个人KPI管理,有效地提高了设备运行效率。同时通过全员参与全面掌控设备故障点,强化预防维修和故障维修的有机结合,实现轮保后的设备完好率达到100%。能动车间通过实行设备巡检打卡制度,严格落实设备点巡检管理,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三级保养和月末检修管理与监督,全面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3、科学论证,固定资产与投资项目管理水平在严格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提升。

全面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持续实现工厂设备设施上水平。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论证与实施工作。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施计划与管理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了项目实施方案论证与实施工作。2010年厂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29项,预算金额6241.7万元,现已实施24项。按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完成了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预算的编制与上报工作。

4、全程监控,信息化管理不断实现新突破。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办法范文3

一、计划经济阶段(1978―1984):实行基本建设拨款改贷款,多渠道开辟投资资金来源,提高政府投资建设效益,改革投资计划管理体制

我国的投资体制改革首先从提高政府投资建设的效益开始。1979年8月,国务院批准基本建设投资逐步由财政拨款改为建设银行贷款的试点,从而一举打破长期以来基本建设由政府财政无偿拨款的计划经济模式,使资金配置权由财政转向银行,迈出了开辟投资资金来源渠道的第一步。1980年11月,国务院批转国家计委等部门《关于实行基本建设拨款改贷款的报告》,要求自1981年起,凡是实行独立核算、有还款能力的企业,都实行基建拨款改贷款的制度。1980年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后,国家开始让外资直接进入中国的项目建设,外资成为投资资金的又一重要来源。此后,投资资金来源渠道被进一步拓宽。1981年国务院颁行《国库券条例》,通过发行国债筹集部分基本建设资金。1982年颁行《关于试行国内合资建设暂行办法》,充分调动各部门、地区和企业等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在以技术改造作为扩大再生产主要手段中。注重利用企业、地方和部门的自有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包括折旧基金、大修理费、企业利润留成中的生产发展基金,以及国家预算拨款、银行贷款和外资等。1983年国家开始征收国家能源重点建设基金和建筑税,用于国家能源等重点建设。

在这一阶段,投资体制改革初步划分了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事权,重点改进了投资计划管理体制。1982年国务院了《关于对现有企业有重点、有步骤进行技术改造的决定》,改变过去以新建企业作为扩大再生产主要手段的作法,实行以技术改造作为扩大再生产主要手段的方针。1983年国务院决定把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分别交由国家计委和国家经委管理;对投资建设实行两级(中央和省级)管理,大中型项目由国家部门审批,小型(1000万元以下)项目下放给地方政府审批,1亿元以上的项目由国家计委核报国务院审批。198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的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同年10月批转了国家计委《关于改进计划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这两个文件均对固定资产投资计划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推进了投资管理的分权化,引进了市场机制,强化了投资责任约束机制。为改进建设项目的管理,避免和减少建设项目决策的失误,提高建设投资的综合效益,1983年国家计委颁布了《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规定利用外资的项目、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项目、大型工业交通项目(包括重大技术改造项目),都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其他建设项目有条件时,也应进行可行性研究。另外,国家在基本建设中还试行了合同制,开始发展投资中介组织,并在建设实施领域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跨行业、地区和企业的横向投资流动和联合。有学者评价指出,这些措施都是针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出现的明显弊端而采取的,具有试探性,体现了改革精神和勇气。

二、有计划商品经济阶段(1985―1992):进一步拓宽投资资金渠道,扩大市场机制作用,把计划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规划和实施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随着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投资体制改革进入了第二个发展阶段,工程设计招投标制的推广和企业债的试点,进一步扩大了投资领域市场机制的作用。1985年6月,为鼓励竞争,促使设计单位改进管理和采用先进技术,降低工程造价和缩短工期,提高投资效益,国家计委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联合颁行了《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规定大中型项目的工程建设,要由建设单位或委托咨询公司进行设计招标。凡持有设计证书的国营、集体和个体设计单位都可以按照批准的有资格承担的业务范围参加投标。工程设计的招标和投标,不受部门、地区限制。这样,竞争机制被引入政府投资建设领域,招投标制度开始被全面推开。为有效利用社会闲散资金,保证国家重点建设,1986年国家开始进行“企业债”试点,为企业直接融资开辟了新渠道。1987年3月,国务院颁行《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企业根据投资项目的特点和市场需求情况,经批准可以发行以本企业产品等价清偿本息的债券。1987年,国务院明确规定,限额以下的技术改造项目,在计划规模内,由企业自主确定;把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地方项目审批权限扩大到5000万元。

1988年7月,针对投资体制改革存在的现实问题,国务院原则同意国家计委提出的《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并从1988年开始试行。该方案在加大地方的重点建设责任、扩大企业投资决策权、建立基本建设基金、成立国家和地方投资公司、改进投资计划管理、强化投资主体自我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和竞争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思路,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个较为系统的国家投资体制改革方案,深刻阐明了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具体措施。随后,当年开始启动国家基本建设基金,成立国家能源、交通、原材料、机电轻纺、农业、林业六大投资公司,负责管理和经营中央投资的经营性项目。各地也纷纷成立隶属于地方政府的投资公司。1988年7月原建设部《关于开展建设监理工作的通知》,参照国际惯例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监理制度。1989年3月国务院还颁布《中国产业政策大纲》和《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第一次用产业政策的形式系统提出产业发展序列。并以此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进行投资项目决策宏观调控的依据。遗憾的是,从1988年末开始为期3年的治理整顿,使投资领域的重心不得不转向清理在建项目、压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消除通货膨胀等方面,国家基本没有出台新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措施。1991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投资体制改革重新开始启动。为控制投资规模,引导投资方向,调整投资结构,加强重点建设,当年4月国家取消建筑税,对在我国境内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际完成的投资额(其中更新改造投资项目为建筑工程实际完成的投资额)按差别税率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1992年,国家计委颁布了《关于建设项目实行业主责任制的暂行规定》,从1992年起,新开工和进行前期工作的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

项目,原则上都实行项目业主责任制。在建项目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实行项目业主责任制。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阶段(1993―2002):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积极创新,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投资宏观调控,提高投资项目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1993年《公司法》的颁行,为各类公司的投资决策权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保障,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进一步加速了投资体制改革的市场化进程。从1993年开始,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通过体制创新,着重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和建设中,积极贯彻市场优先原则,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对于竞争性项目,一律按市场经营方式进行操作,凡能由企业自主决定、由中介机构提供服务的,政府投资坚决退出。只有公益性项目,由政府投资建设。而对于基础性项目,则以政府投资为主,并广泛吸引企业和外资参与投资。1994年3月国家颁行《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另外,三家政策性银行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的成立,在运用政策性投融资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扶持国家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政府投资项目投资、建设、运营领域,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发展为投资建设服务的工程咨询、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审计、工程监理等市场体系,有力促进了项目建设、运营的市场化、社会化和职业化。以工程咨询业为例,1994年国家计委颁行《工程咨询业管理暂行办法》后,该行业的发展和管理(包括涉外工程咨询管理)实现了规范化发展,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

为避免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决策分散化引发“市场失灵”,使各类投资活动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目标,国家重点加强了投资领域的宏观调控。1994年4月,国务院批准《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这是指导各类企业投资方向的一个重要政策文件,体现了国家在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技术以及产业布局等方面实施宏观调控的具体原则和方针。紧接着,1995年6月,国务院又批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是指导审批外商投资项目的依据。1998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试行)》,该目录于2000年7月修订后被重新。财政部于1998年首次公布了《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和《外国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00年1月,国家做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同年6月,国务院颁布《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以推动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2002年国务院颁行了新的《指导外商投资方向规定》,从而使外商投资方向不断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更好地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导向要求。在这一阶段,法律手段成为国家对投资进行管理和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一系列与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有关的重要法律、法规和规章相继出台,从而建立和完善了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诸多基本制度,如经营性项目资本金制度、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建设监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项目经理负责制度、工程质量领导责任终身制度、重大项目稽察特派员制度等,并开始积极探索责任追究、信用监督、失信惩戒等制度的建立。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阶段(2003年至今):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投资项目审批制为核准制和备案制,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方向、目标和主要措施。2003年8月,国家颁布了《行政许可法》,明确了行政许可的设定、实施机关、实施程序、费用、监督检查以及法律责任等问题,自2004年7月1日施行。该法旨在控制、保障和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对我国政府投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2004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投资领域最全面、系统、权威的改革方案。该决定明确提出,本次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最终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推进投资体制改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举措,对建立和健全投资主体自主决策、自我约束的机制,从根本上消除投资盲目扩张的冲动,解决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该决定,我国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改革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规范核准制和健全备案制。按照要求,对企业不使用政府投资资金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再实行审批制,政府只对其中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进行核准,对其它项目实行备案制。二是完善政府投资体制,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社会领域,用于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技术产业化。政府投资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等方式。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三是改进投资宏观调控方式,完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实行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全社会投资进行以间接调控方式为主的有效调控。四是完善对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的监督管理。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政府投资制衡机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估制度和社会监督机制。加强和改进对社会投资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协同配合的企业投资监管体系,依法加强对企业投资活动的监督,建立企业投资诚信制度。加强对投资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对咨询评估、招标等中介机构实行资质管理。该决定实施后,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了许多配套文件,建立起了新型投资体制的基本框架。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化,极大地焕发了我国各类投资主体的生机与活力,使投资继续担纲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在非国有企业成为投资主要力量的同时,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从企业角度看,真正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减少了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更好地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优化了投资结构,提高了投资效益;从政府角度看,加快了政府的职能转变,促进政府把工作重心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五、改革发展展望:科学构建完整的投资法律体系,促进投资调控和监管的法制化

现代经济增长最直接的动力来源于投资的增加及其效率的提高。通过改革,我国建立了新型的项目投资运行体系和分层次的项目决策管理体系,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改进了项目管理方式,改变了长期以来政府部门以组织者、管理者、经营者三重身份全面介入项目投资、建设和管理的被动局面,使政府投资项目开始全面实现管理方式的多样化以及管理手段的市场化。同时,建立了新型投资项目监管体系,规范了政府投资行为,为节约建设资金、提高投资效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了重要基础。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办法范文4

前三年共安排投资53.95亿元,占五年规划任务的74.3%,超过援疆规划确定前三年任务的16.5%。有力地推进了援疆项目全面加快实施,前三年安排的338个项目,开工率100%;已完工312项,完工率92.3%。较好实现了资金早投入、项目早见效、群众早受益目标。

用制度规范项目管理

组织制定了《北京市对口支援新疆和田地区“一市三县”及兵团农十四师项目管理办法》,完善了交钥匙、交支票项目管理实施细则、援建项目竣工验收等管理规定,形成了完善的北京援疆项目管理制度体系。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制度,理清了援受双方的工作职责,规范了项目申报、计划编制、项目审批、资金拨付等方面前期工作程序,为全面推进援建任务提供了工作依据,特别是有针对性地解决了一些制约援受双方在项目前期工作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项目招投标核准环节及程序方面,受援方原来是在初步设计阶段核准项目的施工、监理招投标手续,工作时点相对滞后,经与受援方反复沟通,确定了援建项目在项目建议书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阶段核准相应招投标,加快推进了相关工作。

在项目审批程序职责方面,根据援建项目“交钥匙”、“交支票”等不同管理方式,明确了援受双方的职责和程序要求;对于500万元以下的援建项目,积极借鉴北京市相关管理经验,把前期手续三步并一步,确定只审批实施方案并要求工作深度达到初步设计概算要求,加快了项目审批和实施进度。

在项目管理公司的管理费界定方面,结合国家、北京市相关政策规定以及北京援建和田“交钥匙”项目的实际情况,在有利于调动项目管理单位积极性、有利于加快援建项目实施的前提下,研究提出项目管理费由前期管理费、建设期管理费、后期工作及管理费等三部分费用构成,既符合相关规定,更便于操作实施。

在推进受援地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方面,针对受援地项目前期工作十分薄弱、项目前期经费严重不足的现状,加大项目前期费支持力度,累计增加安排了1050万元项目前期费,联合地区援疆办加强相关人员培训,有力推动受援地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也提高了当地援疆办的项目评估工作水平。

在节余资金管理和使用方面,明确要求财务决算报告批复后的项目结余资金,原则上由受援方整合使用,用于新项目建设,但要按要求履行相应审批手续,有效促进了援建项目结余资金的规范使用。

率先建立动态项目储备库

援疆的第一年,援建项目调整过多或实施进度相对较慢,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综合规划与年度计划安排的援疆项目前期工作深度不够或不具备相应的实施条件,从而造成项目反复调整和建设进度缓慢。2011年下半年,指挥部针对此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借鉴北京市项目管理经验,为保证整体规划与年度计划的高度契合,在全国19个对口支援省市中率先建立了动态的项目储备库制度,进一步提高了项目决策及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按照五年综合规划任务科学有序地安排启动援建项目库工作,严格规范项目库管理制度,下发项目储备库工作方案,明确储备入库项目原则和深度要求,明确项目储备入库正式编报、评审论证、审定纳入的工作步骤及要求,明确年度投资计划中的投资项目原则上必须选自项目储备库。合理把控储备入库项目的资金规模和重点内容,统筹做好各市县和重点领域资金安排平衡。

提前了援疆投资计划编报工作时点,每年7月,指挥部就会同受援方,结合五年规划任务和当地实际需求,在储备入库项目的基础上,与受援方反复沟通和磋商,明确下一年度投资计划编制的工作原则、工作程序和时间进度安排,在11月以前就已基本确定了下一年度援疆项目计划安排,为援疆项目加快履行相应手续、加快启动实施赢得了时间,为项目早开工、早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高了援疆项目前期工作深度,明确要求入库项目应在前期工作上达到必要深度,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在必要性、选址、建筑规模、建设内容、投资估算、实施条件和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经过深入分析和充分论证,基本达到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深度,并确保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到位;非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应达到实施方案深度,确保援建项目能够按计划顺利推进和实施。

统筹兼顾年度投资计划

在推进和落实年度计划任务的过程中,结合五年综合规划目标、既定援建任务和固定资产投资规律,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提高了年度投资计划编制质量。

根据年度投资计划安排规模,结合援建项目的建设实施进度,在下一年度计划安排中统筹考虑了续建项目和新建项目的资金需求。

提高年度投资计划的科学性,年度计划安排充分体现了五年综合规划任务的有序启动和项目滚动实施的要求,同时考虑到援建项目结合实施进度的资金需求调整以及部分新增任务安排等方面客观因素,在年度投资计划中适当留有余地,安排一定比例的机动资金。

做好投资计划报批衔接。一方面,注重与受援方加强沟通,投资计划编制经过“两上两下”的工作过程,即由受援方相关单位提出需求,经指挥部与受援方援疆办初步审核后,将有关意见进行反馈;受援方相关单位依据相应工作意见,进一步细化项目方案、投资估算后,报指挥部会同受援方援疆办审核后,据此开展相应工作。另一方面,注重规范计划管理程序。年度投资计划经北京市领导小组批准后,于每年3月底前由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到指挥部,抄送受援方各相关部门。年度计划执行过程中确需调整的,由市援疆指挥部会同受援方援疆工作领导机构研究提出调整意见,报批后审定实施。

创新项目管理方式

两年多来,在创新管理方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开拓创新工作方法,力求做到规范与效率并重。推行设计方案公共征集,着力打造精品工程,对于和田地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田市人民医院、高中示范校等重大交钥匙项目,积极借鉴奥运模式,采取设计方案公共征集和比选方式,保证了援建项目的设计质量和水平。同时结合援建项目实际,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优化项目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对重大交钥匙项目,采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项目设计单位和项目评估公司、项目管理公司集中攻关等措施,缩短项目前期时间。

在推进实施机制方面,形成了五年综合规划、项目储备库、年度投资计划和专项行动计划、新建项目开工计划、年度完工计划等构成的实施推进机制,各项工作环环相扣,做到了系统谋划、科学推进、有力落实。

在推进援建项目实施方面,建立和实施了援建项目“旬调度、月分析、季报告”和春季、夏季、秋季调研等协调推进机制,深入现场,了解项目实施情况,与受援方磋商解决难题,确保援建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

在确保阳光援建、廉洁援建方面,实施指挥部、受援地、项目管理单位、监理单位和使用单位“五位一体”项目联动监管机制,构筑了内控和外控相结合、有分工、全覆盖的廉政监督检查工作机制。以交钥匙项目和资金使用为重点,对投资额较大的项目招标、大宗建材和大额设备采购进行监督检查。会同受援地每年对援建项目进行一次综合审计和两次专项检查,收到较好成效。

(作者:北京市援疆指挥部副书记、副指挥)

动态项目储备库

借鉴北京市项目管理经验,为保证整体规划与年度计划的高度契合,在全国19个对口支援省市中率先建立了动态的项目储备库制度,进一步提高了项目决策及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办法范文5

关键词:建设项目,审计,风险

建设项目审计是现代建设项目管理的一种基本手段和方法,强化建设项目审计工作,对于加强建设项目投资的监督、管理和控制,提高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建设项目资金流动主要集中于工程施工直至竣工结算整个过程中,再加上一些客观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注重于施工过程及竣工结算审计的思想一直束缚着建设投资项目审计工作,审计的潜在风险就随之产生。基于此,本文就建设项目审计风险的形成及防范风险的措施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建设项目审计的主要特点

建设项目审计作为一项专业审计,它有不同于其他审计的特点,它与审计的对象、范围、内容、任务、目的、本质等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综合各类专业知识的、需要众多部门配合和协调的艰巨的工作,是体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投资政策的审计。

1.前期传统建设项目审计特点分析

(1)审计范围广泛,内容复杂

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审计,不能仅局限于项目的某一阶段,而是要对投资财务、管理等各项活动进行全过程的审查。既要审计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计划、概预算,审计资金的来源和使用,又要审计竣工决算,审计投资经济效益和审计社会效益等等。因此,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计具有审计范围广泛、内容复杂的特点。

(2)审计客体广

在实施建设项目审计时,凡使用国家资金从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活动的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都在被审计之列。同时,还延伸至有关的计划管理部门、设计勘察部门、建设单位主管部门、项目法人组织、项目承建单位、监理公司、相关银行及金融机构等。

2.现行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审计特点分析

(1)审计分阶段进行,审计次数大增

工程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将整个建设过程合理划分成若干阶段或期间,及时对每个阶段进行审计。审计的内容和环节增加,审计介入的时间也由工程竣工以后提前到工程建设的投资活动开始至竣工结算整个过程之中。

(2)审计内容是建设项目的整个实施过程

全过程跟踪审计不是在整个工程全面完工后再进行集中审计,而是对工程项目投资活动开始至竣工验收交付使用之前,对工程建设项目全部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完整性及效益型进行审计,并作出项目建议书的过程。全过程跟踪审计主要是对项目前期、项目实施阶段以及项目竣工阶段的各个环节、过程及相关资料及时进行动态审计,审计的内容、资料要多于竣工决算,体现出全面、全程审计的特点。

二、我国建设项目审计风险日益增加的原因

正是由于建设项目具有一次性、单件性、投资额大、建设工期长、施工难度大、技术复杂以及工程参与方不同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比一般产品具有更大的风险。具体来说,建设项目审计风险日益增加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对建设施工的审计条件受限增大了审计风险

在目前的审计环境中,审计单位面临着审计成本和审计质量的冲突,时间预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工具,审计机构对每一项审计任务都规定了严格的时间目标。目前我国建设项目审计大部分是竣工验收后的预决算执行情况审计,所需资料不仅有财务报表帐套,还包括项目前期的立项批文、各种许可等资料;建设过程中的招投标、合同、施工组织设计、材料批价等资料;竣工验收后的竣工图、各合同段的结算书等资料。被审计单位整理移交资料滞后往往挤占审计实施时间,审计人员迫于时间压力可能会从事一些威胁审计质量的行为。

2.建设项目工程监理制度不落实,现场监督不到位加剧了审计风险

目前,虽然一些重点建设项目都委托监理机构实施了工程监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单位对监理单位监督不到位,造成监理单位不认真履行职责,对工程质量和施工进度缺乏有力的监督,发挥不了工程监理应有的作用。同时,由于监理单位是受建设单位的委托,其独立性很难保证,实施监理达不到应有的力度,有的监理机构为了迎合某些单位少付监理费用的心理,尽可能地压低监理费用,而到实际操作时则不按规定的数量和质量派驻现场监理人员,致使建设过程项目得不到有效监督,工程质量和数量得不到设计及技术规范要求,审计人员所得到的监理数据也无法确定真伪,从而增大了审计风险系数。

三、从审计体系探讨建设项目审计风险的防范对策

从空间范围上来看,审计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分为了管理、技术和经济三块内容。从审计的各个模块来看,审计内容是基于工程建设项目各阶段的实施内容开展的,由外部审计和建设业主内部审计的角度出发来描述的。今后在工程建设项目中引入风险基础审计将会对工程建设项目审计体系产生很大的作用。

1.加强管理方面的审计

审计的主要内容是从内部控制制度入手,审查工程建设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情况以及工程各个阶段工作开展的程序是否满足规范和要求。例如,前期决策阶段的审计要以项目决策程序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程序为主,并审查有关审批单位的资质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又如,施工阶段的审计要以业主项目经理部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评和业主与各方签订的合同的具体执行效果为主,着重审核施工现场的管理状况。以下笔者将重点探讨工程施工阶段的审计对策。

管理制度控制: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管理制度之间是否协调统一,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合同支付控制:支付程序是否符合有关管理办法规定,支付资金需要经过审批的是严格按照管理办法执行审批手续;变更事件的控制:及时掌握变更事件的信息,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理,根据变更金额、变更性质决定采用合规的变更审批程序,及时落实变更事件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索赔事件的控制:索赔依据资料是否原始、完整、真实、准确和及时;建设单位管理部门是否根据有关规定制定对监理日志检查的程序和方法,做好监理日志内容的核实工作;建设单位管理部门随时掌握监理单位对施工单位签证的情况。

2.加强技术方面的审计

审计的主要内容是以工程建设项目各个阶段形成的文件的内容进行审查,尤其对质量进行监督审核,同时对比较重要的技术性工作进行跟踪审计。例如,设计阶段要加强对设计依据与设计方案的审核,对设计质量保证的有关内容的审查。又如,招投标阶段,要审查招标条件是否具备,招标文件是否完整、合理,评标标准是否合理,中标人投标书技术部分是否存在缺陷等;在施工阶段,对隐蔽工程的过程跟踪审查,对分项工程质量评定的考核以及对施工方上报工程量的审查核实等内容都是该阶段技术方面审计的重点内容。

(1)勘察报告深度:勘察深度是否符合施工需要,若发现勘察资料有偏差或不详细,则应判断导致变更的可能性,并要求其做出相应的补救措施;

(2)变更合理性,变更资料完整性、原始性、真实性;

(3)施工质量控制:审查施工方质量控制体系,施工方案的技术合理性和经济性;

(4)施工进度控制:是否以审核后的施工组织计划为依据进行施工过程监督,承包商是否按照计划组织施工,保证项目按期完工;

(5)施工组织设计的控制: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照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进行施工。

3.加强经济性方面的审计

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各个阶段的投资与财务活动进行审计监督,尤其是对工程的投资估算、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以及工程决算进行过程审计。例如,前期决策阶段对投资估算及其调整进行审核,设计阶段对概算和预算审核,招投标阶段对标底、商务标书的审核,合同签订阶段对中标合同价及特殊调整、各项保函的审核,施工准备阶段和施工阶段对工程预付款和工程进度款支付计划与实际支付的监督,试生产及运营阶段对工程结算和工程决算的审计以及对整个项目投资效益的评估。

(1)工程预付款控制:预付工程款是否与工程进度及合同规定相符,预付工程款拨款单保函是否经过财务部门负责人、建设项目主要负责人,和建设单位领导审批;

(2)工程进度款核算审查:支付的工程进度款是否与工程进度及合同规定相符,工程进度款拨款单及保函须经过财务部门负责人、建设项目主要负责人,和建设单位领导审批;确认在建工程成本所依据的原始单据是否完整、合规。

参考文献:

【1】张杰,《建设项目审计对施工企业的影响及完善基础工作的思路》,交通财会,2010.06

【2】张琴芳,《建设项目审计方法的探讨》,山西建筑,2010.12

【3】朱栋,《浅谈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经济师,2010.01

【4】,《浅谈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角色定位与风险防范》,时代金融,2010.04

本文具体讲述的漏水、渗水情况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屋面漏水

屋面出现漏水现象后,首先仔细查找漏水点,分析漏水原因,不要盲目安排工人在屋面剔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当屋面下面的房间有吊顶时,首先是从吊顶预留检修孔进入吊顶,查找漏水点。如果吊顶上没有检修孔时,先查看结构图纸,在吊顶上选择合适的位置开一个检修孔,方便工人上吊顶内查找漏水点。

1.1 在查找漏水点时可能发现是屋面的排水管和楼板接触部位没有处理好,造成漏水,即管口处漏水,这种情况有可能是排水管与楼板预留洞口没有塞实,防水涂膜在管口处有微小孔洞,雨水沿着微小孔洞往室内渗水。①这种情况可以将原来排水管和楼板预留洞口四周封堵的混凝土敲掉,重新浇筑略带膨胀性细石混凝土,振捣密实,用抹子抹光。②待混凝土干燥后,再用堵漏王在管口处封堵密实,表面要抹圆滑。③管口处涂抹的堵漏王干燥后,可用柔性防水涂膜材料分两至三次在排水管周边涂抹几遍,厚度不低于1.2厚,待防水涂膜干燥后再铺一层防水卷材(厚度按设计要求施工),最后再浇筑20厚防水保护层即可。

1.2 在查找漏水过程中可能发现是屋面顶板出现了细微裂缝造成漏水,微裂缝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基础不均匀沉降、混凝土自身收缩造成、施工及养护原因造成的,由裂缝造成的漏水可以往裂缝内注入防水堵漏剂,如路得IP-11聚氨酯堵漏剂,该堵漏剂主要止水原理是采用多氰酸酯和多羟基聚醚进行聚合化学反应生成的高分子化学注浆堵漏材料,对建筑结构漏水、渗水有立即止水的效果。

1.3 屋面漏水还有可能是在原来施工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屋面板混凝土内包裹着零星钢管,这些钢管洞口在外面没有进行封堵,紧接着施工防水涂料,在保修期才发现屋面漏水,追查原因是屋面板混凝土内穿过楼板的钢管洞口没有封堵,雨水顺着钢管洞口往室内流水,造成室内漏水。这种情况造成的漏水可将屋面混凝土内残留的钢管剔除,用膨胀混凝土封堵剔除钢管后留下的孔口,然后在补做防水材料,浇筑防水保护层。

1.4 屋面漏水另外一种情况是屋面上有凸出物,如烟道、采光棚、设备机座等,这些凸出屋面的建筑物外墙为装饰涂料时,由于装饰面基层为砂浆层和主体结构结合,在业主使用阶段,太阳光照射下可能造成外墙涂料开裂,下雨时少量雨水就可能沿着裂缝渗入主体结构和砂浆层之间的缝隙,通过缝隙往室内渗水,这种情况只有将出现裂缝周边的砂浆层剔掉,在主体结构表面用胶水拉毛糙,重新进行抹灰,做外墙装饰。

2.建筑物外墙漏水

建筑物外墙漏水有以下几种情况:外墙窗洞口周边漏水、外墙和室外风机管口接触部位漏水、外墙面百叶窗漏水、女儿墙根部漏水。

2.1 建筑物交付使用后,原来不漏水的外墙窗洞上口可能在雨季出现渗水现象,使室内装饰面遭受雨水侵泡,造成经济损失。出现这种窗洞上口漏水原因可能是窗框与墙体之间的缝隙未填嵌饱满或局部未采用密封胶密封,薄弱部位出现渗水现象。处理这种窗洞上口漏水的方法可以将漏水部位剔凿开,重新将窗框周边的缝隙用发泡剂填嵌饱满,再用密封胶密封严实。另外一种由于窗台外边缘高过窗台内侧造成的渗水可稍微剔凿窗台外边缘,使窗台内侧高度略高于窗台外边缘,避免窗台内侧积水。

2.2 现在许多公共建筑物屋顶上安装有风机设备,风机设备的风管通过建筑物外墙向室内送风,风管和外墙接触部位的缝隙多数是施工密封胶处理,但是建筑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原来风管与外墙间施工的密封胶受太阳光照射可能老化、开裂,雨季雨水通过老化、开裂部位向室内渗水。所以建筑物在投入使用后要定期检查,发现胶缝有开裂时应立即重新打胶,以免漏水影响建筑物正常使用。另外外墙面安装有大小不一的百叶窗,下雨时,风特别大,雨水顺着外墙往下流,如果百叶窗尺寸过大,百叶片中间下坠,雨水可能顺着百叶片流入室内,这种由于百叶片下坠造成的漏水可通过在窗框中间加肋,增强百叶片刚度,防止百叶片下坠,达到防止漏水目的。

2.3 女儿墙根部漏水是比较常见的漏水情况,雨停后几天雨水都可能通过女儿墙根部沿外墙面往下慢慢渗水,污染外墙面装饰。这种漏水一般是女儿墙和屋面板混凝土不是同时浇筑,女儿墙为后浇筑混凝土或砖砌体,时间久了女儿墙根部可能开裂,屋面上有横向或纵向排水沟,有些水沟内的排水管高出防水层,在防水层和排水管高差之间的水无法排走,只有通过女儿墙根部产生的裂缝往外墙渗水,这种渗水处理可顺着裂缝方向在楼板和女儿墙根部各剔凿200宽到结构层,重做防水材料和浇筑保护层,另外可在女儿墙根部裂缝处安装一根直径50的PVC管,该PVC管一定要略低于屋面板,管口周边要用堵漏王封堵,使屋面板和排水管高差之间的积水往外排走。

3.卫生间漏水

卫生间漏水常见的有蹲便器(或小便斗)排水管和楼板预留洞之间缝隙漏水、业主使用过程中防水层薄弱处漏水。

按照规范要求卫生间刷好防水涂膜后(厚度达到设计要求),必须做48小时蓄水实验,在该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发现卫生间防水施工的薄弱点,如蹲便器(或小便斗)排水管与楼板预留洞口之间的缝隙没有封堵密实,造成管口处漏水,这种情况造成的漏水可将排水管四周封堵的混凝土敲掉,重新浇筑带膨胀剂的细石混凝土,浇筑完成面比楼板面略低10mm,再用堵漏王将管口四周抹光滑,重新施工防水涂膜材料,按照正常施工工艺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需要注意的是漏水点修补完后必须重做蓄水试验,以检查修补处是否达到防水要求。

4.玻璃光棚漏水

玻璃光棚由于其采通透、光性好,被越来越多的建筑物所采用,玻璃光棚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漏水,而玻璃光棚下面一般都是人行通道或建筑物出入口,所以玻璃光棚漏水对建筑物的影响非常大,出现漏水情况后要及时处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玻璃光棚漏水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⑴玻璃与玻璃之间的的密封胶在太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可能局部老化,出现细微裂缝。⑵ 玻璃和主体结构(如梁面、柱面)之间的缝隙施工的密封胶沿主体结构脱落,出现小裂缝。

针对玻璃与玻璃之间的密封胶出现细微裂缝造成的漏水,在雨停后,可以仔细检查光棚上面玻璃与玻璃之间的胶缝,发现有裂缝的部位按照施工工艺重新施工密封胶,对重新施工的密封胶缝一定要圆滑饱满,待密封胶干燥后再在玻璃光棚进行人工淋水试验,检查修补后的玻璃光棚是否漏水。

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管理办法范文6

一、企业加强现金流管理的重要性。

经验告诉我们现金流是企业的血液,现金流决定企业的价值创造,反映企业的盈利质量,决定企业的市场价值,决定企业的生存能力。

(一)现金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

企业用现金建造办公楼、厂房,购置机器设备、原材料、存货。支付员工工资及其它费用后,进入了生产,随着生产的进行,不断生产出产品,经过销售,又收回现金。但企业要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就需要不断地有足够的现金参与运转。因此获得充足的现金,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前提。

(二)现金流决定企业的市场价值

现金流反映企业的盈利质量,决定企业的市场价值。现金流比利润更能说明企业的盈利质量。利润指标很难真实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而现金流入量、流出量,是企业实实在在的资产变化,它剔除了企业可能发生坏帐的因素,强调库存的变现能力、固定资产投资及其他投资的投资回收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利润却无现金”的企业,不少企业因此而出现了“借钱缴纳税款”的情况。因此现金流量信息能帮助投资者看清企业的真正面目,更能充分地、全面地认识企业的财务状况,更真实地反映企业投资价值,从而减少投资风险。所以考察企业经营活动现金流的情况可以较好的评判企业的盈利质量,决定企业的市场价值。

(三)现金流决定企业的生存能力

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步蔓延,市场需求萎缩,许多企业由于现金周转问题而崩溃。事实证明,决定企业兴衰存亡的是现金流,现金流管理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根本。据统计国际上大约80%的破产公司从会计上看属于获利公司,导致它们倒闭的不是由于账面亏损,而是因为现金不足。我们浙江有很多企业由于现金流的内部控制失控,再加上国际金融风暴,企业就不堪一击,导致资金链中断,使企业无法正常营运而纷纷停业、倒闭。现实中的案例以及令世人难忘的金融危机使我们对“现金为王”的道理有了更深的感悟。现金流比利润更能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及生存能力。

二、企业加强现金流管理的策略

(一)树立以现金流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理财新理念

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资金管理以效益管理为中心,这一理念应成为管理者的共识。而讲求资金的使用效益。就是现金流管理的基本目标,企业应尽可能增加一定时期内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

1、强化物资管理,缩短存货周转期。企业应坚持小库存、优库存、快周转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销定购,以销定产,建立库存动态信息库。加强对存货进行管理,存货日常控制的方法很多,有分级分口控制、经济批量控制、ABC控制等,企业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管理水平,选择恰当的控制方法,随时掌握材料的库存动态信息,随时了解市场信息,对存货的购入、验收以及发出等均进行严格把关,不断调节购进,生产及销售,使存货储备既能满足生产需求又能缩短存货周转期,节约存货资金占用,提高资金经济效益。

2、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企业根据自己产品所拥有的市场情况,以及自身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及价格等方面的竞争优势,确定合理的信用标准。对客户按信用标准进行信用等级分类,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信用条件及信用政策。制定信用政策时既要考虑促销效果,又要考虑可能增加的应收帐款机会成本、坏帐成本和现金折扣成本等,权衡增加收帐费用和减少应收帐款及坏帐损失之间得失,加速资金周转,使现金流最大化。企业生产销售的商品,只有全部转化为现金,价值创造才能得以实现。管理人员要关注我们的客户,关注我们的应收账款,从而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确保生产经营的健康平稳运行。

3、利用商业信用、短期贷款、承兑汇票、应收账款保理业务等多种融资方式相结合,盘活现金流。企业采购时,可在供应商给定的信用期限内,在不影响信誉的前提下,尽量推迟支付的时间,尽可能采用承兑汇票结算或采用现金支付与银行承兑汇票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另外保持良好的银企关系和忠诚的客户资源也非常重要,一旦出现现金流的临时困难,能得到银行和客户的支持,使之能够顺利化解。

(二)建立企业资金结算中心,实行现金集中统一管理

企业资金结算中心是根据企业财务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在企业内部建立的资金管理单位,为企业及分公司办理资金融通和结算,以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企业应取消各基层单位、各部门的银行账户,统一由成立的资金结算中心统收统支,进而盘活存量资金,用好增量资金,减少沉淀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通过加强资金集中管理与控制,企业可以从总体上把握资金的状况,为公司的重大决策提供依据。实行资金统一调控后,可调剂出一部分资金作为内部信贷资金,以减少银行贷款、节约财务费用。

(三)合理安排经营活动、投资活动量、筹资活动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使企业的现金流量达到最优化。

经营活动是企业重要的经济活动。所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首先要满足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只有在企业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为净流人时,企业才有可能进行投资活动。进行投资活动时,防止基建规模膨胀,消费资金膨胀,不能光顾眼前利益,使大量超常投放的货币流向获利高的房地产等行业。使企业现金流增长缓慢。企业应根据现金流转的程序设计现金内控的关键点,制定企业的信用政策,计划应收账款的回收,安排流动资产采购、运输、保管、使用及其资金的程序,优化固定资产、机器设备的购建以及长期投资使用现金的程序。因此企业要合理安排经营活动、投资活动量、筹资活动三者之间的现金比例关系。使企业的现金流量达到最优化。

三、企业现金流内控制度的建立

(一)建立现金流内控制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中资金管理制度及岗位职责规范,预计资金的流入与流出量,与企业年度财务预算相比较,强化企业的现金回款能力和跨年度往来款项的支付能力。严格账户开立、变更、撤销的审批制度,对防止形成资金沉淀、避免产生不安定因素有明显效果。规定资金计划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资金付款计划制度及流程,严格按计划付款。明确和规范资金审批流程及使用制度,避免资金体外循环,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明确资金使用审批程序和权限。严格按照资金付款审批流程操作。资金支付审批权限公开透明,有效避免越权审批。企业要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建立资金使用审批制度和办法。做到大额资金必须集体决策。

(二)规范和完善现金流的各种活动内控制度。

(1)现金流入、流出的控制。对现金流入、流出的控制应当在分析现金流入、流出各环节的基础上。对关键控制点或关键控制部位进行控制。现金流入、流出的控制包括授权审批、不兼容职务分离、文件记录、独立检查等。对企业现金流入、流出的全过程必须由独立于现金流入、流出各事项的单位或部门进行监督检查,保证现金流入、流出的真实和合法。(2)现金资产控制。对现金资产的控制主要包括接触性控制、相关职务的分离、职工素质控制。对担任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等现金性资产的出纳人员工作,应当不定期进行抽查盘点和监督。(3)现金流的日常控制。包括加大应收账款的回收力度,延缓应付账款支付,保持最优的存货储存量,减少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无为的浪费,以加快企业现金周转。(4)要建立符合企业特点的现金流风险分析和预警系统,并要掌握企业现金流危机管理的方法和技巧。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技术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市场变化、政策调整越来越快,我们应通过现金流风险预警系统。建立起一个风险和危机管理的快速反应机制显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