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和财务集中的区别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共享和财务集中的区别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共享和财务集中的区别

财务共享和财务集中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人民银行 财务共享服务 基本模式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国际化、多元化及信息化的普及,财务共享服务已成为现代大型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必然趋势,在我国部分大中型企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民银行无论是从需求性和可行性上都具备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可能。

一、财务共享服务

共享服务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由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概念,通常是指将分散在企业各个部分的业务职能整合在一起,由专门机构来提供统一服务,消除重复作业、节约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资源整合。财务共享服务是共享服务最典型、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通常也是共享服务建立的起点。财务共享服务是依托客户需求作为其导向,以流程再造和流程管理理论为依托,凭借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作为基础,将分散的财务资源和业务统一到一个专门的财务机构进行整体化流程化处理的一种财务管理制度,达到简化财务管理步骤,提高流程规范程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1980年,美国福特公司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把内部不同事业部之间相同、重复设置的财务流程集中到独立的共享中心处理,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内控、提升了客户满意度,迅速得到了集团企业的认可,随后壳牌石油、雪佛龙、保洁、强生、索尼电子、微软、可口可乐、汇丰银行等各行各业世界500强中的企业都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为其遍布全球的分公司提供服务。随着我国企业跨国业务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2003年中兴通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之后四川长虹、万科、中石油、中石化、苏宁、宝钢等集团企业也纷纷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二、人民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积极意义

财务共享服务是为了解决企业集团规模不断扩大,分公司、子公司等会计主体不断增加,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决策效率低、管理难度大、重复投入多等问题,形成的汲取集中式管理优点的分散式管理模式,对人民银行同样具有积极意义。

(一)提高集约化程度,节约费用开支

1.节约人力资源,降低人工成本。原有的管理模式下,各个分支行甚至营业网点都不得不配置一定的财务人员,而建立财务服务中心后,各个基层行不再需要配置专业的财务人员,降低了人力资源的要求同时减少了人工开支。

2.共享财务信息,节约费用开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将各报账机构的信息集中,统一识别、审核和处理,不仅能够准确、全面、快速的掌握区域内收支节奏、结构、流向,可以统一规划资金的使用,同时也可以实现集中采购、资产调配,实现规模经济,减少重复浪费,节约费用开支。

(二)财务流程标准化,有效遏制风险

1.再造财务流程,统一财务制度。再造财务流程后,基层机构繁杂的财务核算由兼职的财务人员集中后上传或送至财务共享中心,由财务共享中心严格的按照制定的、统一的财务制度进行处理,可以规范财务核算操作环节,实现财务核算标准化,提高核算的准确度,降低业务差错率。

2.改变财务授权体系,降低财务风险。原财务管理模式中,通常财务权限额度通常层层授权,层层负责,财务共享中心模式将使限制财务权限上收,减少基层机构对非日常项目的财务审批全向,集中到上一级或上几级,也就将风险管控关口提升至较高的层级,严控审批关、核算关、付款关等风险关口,减少了主观随意性,降低财务风险。

3.提升财务预算执行力度。财务共享中心是根据审批过的财务预算进行执行,对预算外的例外情况有严格的审批手续,督促各机构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和执行力度,提高了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减少和避免不合理的费用开支,提高了财务资源使用的有效性,维护了财务预算和管理的严肃性。

三、人民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迫切性

集团企业的规模扩张和全球化经营带来的分散管理的信息不对称、资源配置的浪费、效率低下促进了财务共享服务的发展,现行的人民银行财务运行状况同样对财务共享服务的实施具有迫切性。

(一)县支行会计人员配置不符合岗位设置要求

近年来,人民银行各县支行人员急剧减少,但业务种类和岗位设置并无法削减,导致会计人员大多兼职国库或发行业务,或出纳、记账、复核和主管交叉兼职,不符合会计岗位和人员配置的严格要求。配置足够的会计岗位专职人员,针对县支行月平均仅几十笔的业务量,实属浪费。财务共享中心将大量降低基层报销机构的人力资源需求。

(二)财务制度日益严格,基层行财务风险加大

随着三公经费公开、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等财务治理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和严格,但各县支行由于种种原因,认识不到位,屡屡踩线或游走在“红线”的边缘,财务风险极大。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实施必然上收财务权限、严格审批程序、规范财务行为,是从根源中杜绝财务风险的上佳选择。

(三)基层行资产购买达不到集采标准

近年来,人民银行系统根据政府的要求规范采购行为,卓有成效,但在县支行临时性、零星采购频发,而达到需要实施集中采购的项目很少,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后,财务需求信息共享,可以由财务共享中心所在级别集中实施集中采购,节约费用。

(四)大型维修项目资金需求无法同时满足

近年来,由于费用紧张,无法同时满足基层支行的大型维修或改造项目,需要上级行在一定区域内集中资金办事,若费用指标下拨,往往效果有限,财务共享服务实施后可以有效的落实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效果。

四、人民银行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可行性

财务共享服务有益于实现规范流程、提升流程效率、优化组织结构、降低运营成本、提供专业化服务,集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追求的目标一般侧重于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人民银行作为非营利性单位,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主要目标更多是为了规范财务行为。

(一)人民银行运作属于分散式财务管理

财务共享服务多适用于跨国或跨区域的、分散经营的集团企业,为减少重复投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而受到青睐。人民银行在全国各省、市、县均设有分支行,机构庞大,虽为非营利性机构,但出于费用开支的合规性考虑也适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

(二)基层机构财务开支日益单一和规范

随着人民银行财务制度的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各分支机构的财务开支业务大体雷同、相对固定和单一,尤其是县支行除去基本必备的开支外,例外事项较少,具备财务核算标准化、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可能。

(三)财务综合管理系统和电子影像系统

2009年,人民银行系统已推行和使用财务综合管理系统(网络版),全国各级机构均在系统内使用同一的会计科目核算,即使在系统中加入各类电子费用开支单据和审批程序,也完全可以承载运行;而ACS系统已正常使用的电子影像系统完全支持费用报销的各类原始单据的扫描和上传。人民银行事实上已完全具备推广财务共享服务的系统和技术。

五、人民银行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模式

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一般有四种模式:基本模式、市场模式、高级市场模式以及独立经营模式。但基于人民银行属于非营利性单位,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目标侧重有所区别,不能一味地照搬,只能围绕这些模式设计的原则,构建符合人民银行特征的模式。比较四种模式,人民银行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更适宜于采用基本模式的基本原则,采用托管式服务,合并日常事务,提高经济规模,实现程序规范,挂靠于同级会计财务部门。

人民银行现行管理级次主要为四级:总行、省级分行、地市级支行、县支行,财务核算级次相同。笔者认为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依托总行建立会导致业务过于集中,为了保证财务支出的灵活性和地域差别,更适合设立于省或地市一级,建立于省级分行能更大程度的实现财务信息共享和资源统一调度,但建立于地市级支行却能更好的减少例外事项审批环节和理解当地财政政策,便于财务执行,也更适用与初期的推广。笔者以财务共享中心建立于地市中心支行级别为例,探讨人民银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的模式。

(一)组织人员设置和分工

各地市中心支行成立财务共享中心对辖内经费核算和支付的合规性、及时性和完整性负责,县支行对经费开支事项及票据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合理性负责。财务会计部门是财务管理部门,财务共享中心是全行的财务核算机构,归口由财务会计部门管理。各市中心支行财务会计科编制本级财务预算和审批下级财务预算,县支行仅需一名专职会计人员传递财务单据和编制财务预算,由县支行领导签字后上报。

(二)重申财务核算制度

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必须在其统一核算的区域内细化总行现行的财务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适用于本区域的财务细则,建立与财务共享中心相配合的核算规则、核算标准、核算流程和内部控制。

(三)再造财务核算流程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核算流程再造的过程,是对人民银行整体财务核算流程的再造,明确从费用的事前审批、原始票据的传递、费用的审批、记账和支付等各个环节。针对人民银行会计科目核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分为固定性开支和非固定性开支,固定性开支指计划内、低于一定金额、固定发生的日常开支,例如工资性支出、医疗和养老保险、公积金、水费、电费、邮电费、网络通讯费、暖气用油费等常规行政开支,而非固定性开支涵盖固定性开支之外的其他内容,或计划外、或高于一定金额、或非固定发生的、或敏感项目的开支,如会议费、维修费、租赁费、外事外交费等项目开支。

(四)重塑财务授权体系

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通常是将财务指标下分至县支行,由县支行根据自己的财务制度进行审批报销,定期去各市中心支行记账。建立财务共享模式后,针对日常开支,只要在预算内,待县支行责人审批后,由财务共享中心将资金划账至相应账户,针对项目开支或可能超出预算的开支,分为增加事前审批环节和事后审批手续,由县支行负责人审批并由会计对预算进行复核(是否有资金安排,是否在费用预算指标内),同时由上级相应部门、会计财务部门对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审核,当超过一定金额时,还应同时由相关行级领导审批,甚至上行长办公会,当项目完成报销时,县支行负责人审核后,上级会计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批,方可记账支付。

笔者针对固定性开支和非固定性开支,结合人民银行现行的财务核算制度和流程,举例如下:

固定性开支以水电费为例:经办人将水电费发票,交由县支行负责人审批,由会计人员复核上传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审核原始票据和审批手续无误后,将资金划至相应的账户,如若系统提示费用指标已满,则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退回。

非固定性开支以维修项目为例:经办人在系统内填写电子版《费用支出申请单》,详细列明维修费用支出是由、支出项目、支出标准和支出总预算,由县支行负责人审批并由会计人员对预算进行复核,再由上级综合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对项目的必要性、合理性进行项目审核同意;当项目完成,由经办人根据原始单据填写电子版《费用支出报销单》,由县支行负责人审批后,会计人员复核后将《费用支出报销单》、原始票据上传,上级行财务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方传递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根据《费用支出申请单》审核上传的会计资料,将资金划转至维修服务提供单位。

基于目前财务形势的日益严重,财务共享服务俨然成为当前人民银行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财务行为的上佳之选,但由于人民银行非营利性性质的特殊性,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选择必然需要在汲取现行模式的基础上经过研究和探讨,建立符合人民银行财务共享服务目标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何瑛,周访.《我国企业集团实施财务共享服务的关键因素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2013年第10期.

财务共享和财务集中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融合

在现代企业当中,会计人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现代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随着企业管理理念的不断更新,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日趋模糊,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出现了融合的趋势。现代企业必须认识到这种变化,针对这种趋势对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调整,更好地发挥会计人员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职责

财务会计的工作对象以企业已经发生的交易为主。财务会计人员要负责对企业的交易信息进行确认、计算、记录,最终制定财务报表,向企业的领导层和企业外部公布企业的财务信息[1]。财务会计人员向企业提供财务报告,财务报告中的文字和数据能够反映企业各种已发生经济活动的作用和价值,既能够为企业领导层的决策提供支持,也能够向工商管理部门和社会大众公布企业的一部分经济信息,促进企业资金运营的透明化、公开化、规范化。

管理会计也叫做内部报告会计,其主要职责是根据财务会计人员提供的一些资料和其他相关的财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规划与控制,以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2]。管理会计是会计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联系与区别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会计管理的进步,会计工作逐渐分化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领域,这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一定的区别。

(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联系

首先,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都是会计学科的重要分支,都是现代企业会计系统当中的重要组成部门[3]。二者在学科知识上具有共通之处,虽然工作目的不同,但是工作内容可以相互补充,有利于各自的功能发挥。

其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二者在相同的环境当中工作,共同为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经营目标的达成而服务。

最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之间要进行信息共享。管理会计经常要用到财务会计的工作信息,财务会计在工作过程中同样要将管理会计当做信息来源之一。

(二)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区别

第一,二者信息提供对象不同。前者一般被称作“外部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的外部经济相关者提供监督和投资决策的相关信息。而后者则被称作“内部会计”,主要是为企业的内部管理人员提供经营决策的信息。

第二,二者核算主体不同。前者的会计主体是整个企业,而后者既可以针对整个企业进行核算,也可根据需要将企业划分为多个责任点,从而分别以这些责任点为主体进行核算。

第三,二者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前者主要工作内容是对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事务进行汇总记录,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考核评价和监督。后者虽然也使用企业过去已发生的信息,但是只是将这些信息作为一种考核当前,预测未来的依据。

第四,二者对数据的加工处理方法不同。前者使用描述法,在数据处理时只用到基本的数学知识。后者使用分析法,在数据处理时运用大量的高等数学知识,通常还会涉及到常数和变数等专业知识。

第五,二者的精确度不同。前者要求会计信息的精确度更高,强调经济活动的可证实性。而后者由于提供的信息是对未来的预测,所以精确度相对较低。

另外,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在信息约束标准和报告期间频次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三、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意义

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逐渐融合,是由于企业内环境与外环境共同作用所导致的。在过去,社会化大生产导致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之间的分界明显,二者各有各的职责范围和工作内容。但是,进入信息社会之后,市场环境更加复杂,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分离的会计工作方式逐渐表现出对市场环境的不适应。比如,财务会计在处理各种企业经济活动信息时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得出的结果往往还存在真实性缺失的问题,影响了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4]。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逐渐开始融合。而在企业内部,产品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各个部门的职责分界越来越模糊,对企业中人才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必须融合在一起,集中两方的信息资源,才能够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

四、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具体方法

(一)健全会计制度

在现代企业当中,健全的会计制度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企业战略,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会计制度是企业开展会计工作的依据,规定着企业对经营生产所涉及的各种经济信息的归类、记录、整理、总结的流程,是会计人员在工作中所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5]。对会计制度的健全,首先要明确二者在融合之后的职责范围,以便企业各项资源能够得到合理使用,为企业领导层的决策提供更加准确、真实、有效的建议。其次是会计工作要为了企业的决策而服务,在经济信息的整理上加大准确性与真实性。

(二)加深企业认知

为了适应未来的社会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占据一定的优势,现代企业必须加深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认知,了解到这种趋势给企业经营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从而对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进行调整,采取措施来发挥这种趋势对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企业对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融合的认知程度普遍不足,认为会计人员只要做好对企业经济信息的记录、整理、报告就可以,轻视会计工作在企业管理当中发挥的作用。这种看法是极为片面的,如果这种想法在整个企业中泛滥,企业的管理水平就不会得到提高,妨碍企业的发展与进步。现代企业必须树立对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的重视,尤其是让会计人员形成重视,积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业务能力,适应会计工作的改革。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融合,导致会计人员的职责范围拓宽了,工作内容增加了,对自身各项业务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所以,企业必须要随之加大会计人才的培养力度,让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够满足工作需求。在以往情况下,我国企业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仅限于数值会计制度,能够熟练、准确、快速地处理会计业务。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旧的标准已经不能符合未来企业的发展需要。在新时期,企业必须提高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对现有员工加大培养力度,举行各种讲座、工作经验交流会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水平。同时,还要根据严格的标准来进行会计人员的聘用,将管理观念列为会计人员的聘用参考因素之一,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聘用具有企业管理观念的会计人员。

(四)加快信息化进程

现代企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各种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持。在现代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信息化成为企业各项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降低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出现差错的可能性[6]。在会计工作当中,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都涉及到大量的信息数据。而通过人工方式对这些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很容易出现差错,影响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影响企业领导层的决策。而利用信息化技术就能够有效避免这方面的问题。企业在内部建立起统一的信息系统,会计人员运用其中的财务管理模块,实现与各个部门的信息共享,提高了财务报告的编制速度和准确性,为企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

五、结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也在逐渐变化。从会计领域来说,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职责区别逐渐模糊,二者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同属会计学科的分支,具有一定的共通性,二者的融合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为企业决策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建议。现代企业必须认识到这种趋势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健全企业的会计制度体系,加大对会计人员的培养力度,将信息化技术利用到会计工作当中,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增加和经营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李津.信息技术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作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15:95-96.

[2]马驰.从会计价值评论角度分析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的融合[J].商场现代化,2015,17:214-215.

财务共享和财务集中的区别范文3

关键词:网络时代 企业集团 财务管理

一、网络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方式

我国企业具有跨地区、跨行业特点,多元化经营等特点,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给企业集团的集中管理模式提供根本保障。因此,企业集团应根据其发展特点及组织特点、管理需求等构件IT网络平台,在此基础上实现管理软件的优化利用,提高企业集团的财务信息质量与财务管理水平。在网络时代,企业集团的财务集中管理主要分为实时集中、定期集中、混合集中三种模式。

1、实时集中管理模式

实施集中管理模式主要指基于B/S(专网/公网)技术的财务集中管理平台,在集团总部与各子公司之间建立起网络通讯系统。这种方式只需在总部建立服务器即可,同时各子公司分别将其实时数据传输到总部,实现集团与各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加强各子公司间的沟通与协调,加快预算管理与指标统一化,让集团可通过该系统实现资金集中管理,并评价各个分公司的员工绩效,实现整个集团的财务集中管理。

2、定期集中管理模式

定期集中管理模式建立在B/S技术或者C/S技术构建的财务集中管理平台中,在集团总部与各子公司分别设置数据库服务器,在日常工作中,各子公司利用自己的服务器处理业务,但是需要定期将报表及账簿数据等传输至集团总部,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对于投资型企业来说,集团与子公司之间的关系相对疏远、松散,而集团只有通过报表及财务分析信息等了各子公司的经营情况。

3、混合集中管理模式

混合集中管理模式主要在B/S或C/S+B/S的技术平台基础上,实现定时集中与定期集中相结合的方式,企业集团中的每个子公司管理软件及数据都存放在本地,由子公司管理人员通过服务器处理业务,并将数据保持在本地服务器中,但是需要定期通过网络将数据传输到集团数据库中,以实现集中管理。对于管理型企业集团来说,其不同的子公司管理模式也有所不同,有些子公司需要集中管理,提高对其控制力度;而有些子公司则适合分散管理。因此,这种企业就需要采取混合集中管理模式,也就是一些成员采取实时集中模式、一些成员采取定期集中模式,在满足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实现信息质量优化。

二、网络环境下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实现途径

1、树立全新财务管理观念

传统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中,侧重财务核算管理。网络时代对财务管理新模式提出了要求。要求各子公司的员工都应树立基本观念,加快学习全新思想与理论,认识到网络时代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改革与创新是一种必然趋势。通过创造性思维的应用,树立全新财务管理观念,即财务集中化管理。在网络环境中,实现集中管理主要指对各子公司财务信息、财务政策、经营活动等信息实行集中管理。只有实现了信息资源整合,才能有效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才可最大限度地实现财务管理的控制作用,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条件,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另外,在企业集团内部,还应构建一套财务业务的一体化流程,通过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各成员间的有序合作,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而在企业集团外部,也应建立起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价值链条,通过信息链的作用,加强上游企业、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商务沟通,为整个价值链提高效益。

2、建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长远目标

由于企业集团的组织形式各不相同,因此财务集中管理的目标也有所区别。企业集团若想实现集中管理科学化,必须认识到当前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制定财务管理长远目标。在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经历过“利润最大化”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等多种转换形式,财务目标的管理是与不断发展的工业经济相适应。在当前网络时代背景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也面临较大变化,知识资本逐渐取代物质资本的重要地位,且不断上升,而不同的资本所有者也对企业的经济利益提出不同要求。因此,现代化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目标已逐步实现多元化。现代化企业经济利益不再只属于股东,而更多的归属所有“利益相关主体”,在管理体制方面,根据企业集团的集中化财务管理模式,应采取“集权为主、分权为辅”的财务管理模式,利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科学性、灵活性、高效性。

3、加快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以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和导向的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可实现各种经济活动的网络开展,例如:在线订货、异地转账、在线调度资金、在线买卖外汇、在线证券投资等。因此,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会计信息呈现动态化发展模式,具有不确定性;另外,随着市场需求的信息公开化,也构建了立体的信息格局。可以说,在网络化时代,谁占领了信息化,谁就占据了市场竞争优势。

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中的超媒体、超文本技术等,让信息更直观、更形象的展现,提供多样化信息,其中包含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数量信息和质量信息、物质信息和精神信息等,实现网络时代的信息化理财。

4、强化网络技术培训

网络技术的应用程度与财务管理模式能否顺利实现息息相关。因此,企业集团应加强对财务人员的网络技术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的创新能力与适应能力。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财务人员在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上,应再多学习一些网络知识,可更快更好地实现经济、网络、财务的有机结合,面对金融经济的网络化与数字化发展,从社会、经济、法律等多角度进行理财策略的制定。其次,通过网络技术培训,可促进财务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技能,积极开发潜力信息,并结合网络时财环境的多样变化,对企业的运行状况与业务范围等进行优化与调整,可有效评估并规避风险。

参考文献:

财务共享和财务集中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财务共享;结算共享;财务公司模式;结算中心模式

财务共享的基本原理是将集团内各分公司的一些事务性的功能(如账务处理、报表编制等)集中处理,以形成规模效应,降低运行成本。根据埃森哲公司在欧洲的调查结果,30多家在欧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跨国公司,财务运作成本平均降低了30%。结算作为一项事务性较强的财务内容,同样可以通过共享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为便于区分,笔者将这类财务共享称之为结算共享。

一、结算共享的含义

结算共享秉承财务共享的基本原理,是将集团内各个分公司的收入、支出集中,形成资金池,统一对外结算。将以往只能依据母公司口径报表进行的现金流量管理,扩大到合并报表层面,降低了集团企业现金流管理风险,同时可以更有效地挖掘现金,提升资源配置能力,为企业战略实施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结算共享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资金集中,财务公司结算、设立结算中心结算。资金集中是结算共享的初始化阶段,也是必备基础,但并没有囊括对外支付;财务公司结算更进一步,包括了对外支付,但受财务公司自身业务的局限性,集团公司资金调度的能力受到限制;设立结算中心将所有结算保留在集团内部,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限制。

二、结算共享的两种模式及特点

(1)财务公司模式。国内很多大企业集团均设有财务公司,财务公司吸收集团内部企业存款、发放贷款,形成资金池。财务公司模式即集团公司制定统一规程,将集团内资金全部归集到财务公司,集团内各结算单位自行使用集团财务公司结算平台,最终由财务公司使用商业银行的结算系统对外结算。该模式实现步骤如下:一是集团实行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各分公司在当地金融机构开立收入户和支出户,收入户只收不支,支出户只支不收;二是财务公司与各分公司及收入开户金融机构签署协议,约定由财务公司自动归集该账户内资金;三是实施资金预算管理模式,依据预算安排资金;四是财务公司开通网上银行服务,各分公司在资金预算范围内使用该服务对外支付,对于零星支付,通过申请资金划拨至本单位支出户结算。由此可以看出,“财务公司模式”不是完整的结算共享,财务公司仅替代了银行等金融机构,没有在集团内部形成独立的“共享服务中心”,各分公司现金流仍处于“孤岛”状态,集团公司内部资金调度能力受限。一方面,财务公司受“存贷比”等监管指标的限制和经营业绩压力的影响,控制资金规模的能力和积极性不足;另一方面,财务公司作为集团内部金融机构,鲜有控制集团内各分公司日常经营活动的职能和权限,难以通过结算控制来保证集团公司现金流管理策略的实现,不能搭建各分公司和集团本部以及各分公司之间资金流通的桥梁。(2)结算中心模式。结算中心模式与财务公司模式的主要区别就是“结算中心”的设立,是指在集团公司设立内部“结算中心”,结算中心在金融机构开立唯一账户,各分公司全部通过该账户结算,不再单独开立结算账户,结算中心负责集团内部资金平衡和调度。因结算中心要成为集团内部资金池,实现整个集团资金平衡和调度功能,结算中心模式与财务公司模式在实施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其简要实施模式如下:一是集团结算中心在金融机构开立结算账户,用于归集集团内资金和对外结算。为保证结算和资金划拨效率,集团结算中心可以考虑使用商业银行的“资金池”业务;二是通过协议解决不同法人之间资金划拨问题。集团内各分公司与结算中心签署“支付”协议,约定将各分公司资金集中到结算中心账户,并由结算中心各分公司结算;三是设立内部账户实现法人资金的分别管理。结算中心形成集团内部资金池,对所有分公司开立内部账户,以实现集团内部资金的分别管理,该账户可以设定分支机构允许无限额透支,控股单位有限额透支,对于透支资金,通过一定的模式计收利息,对于存款规模,也可以设定特定的“安全存款”规模,所有分公司存款规模超出该规模的,通过一定的模式计提利息收入,从而避免资金的无偿占用;四是及时对账。每天或者每月,结算中心或者核算部门与分公司核对结算业务,确保准确;五是后续检查。定期或者不定期,集团公司内部控制部门对分公司进行稽查,或者聘请外部审计部门进行稽查,确保结算业务的真实、准确。

对集团公司来讲,结算中心模式的结算共享不仅实现了集团内资金的集中,形成企业内部资金池,而且还通过结算业务的全面共享,增强集团公司对企业日常经营业务的控制力,确保集团公司战略的有效实施,同时,结算共享还可以减少分公司财务人员的配备,降低结算业务的运作成本。但是结算中心模式会在集团结算中心产生几个问题:(1)汇总全集团结算业务,结算量庞大;(2)汇总全集团资金,资金调度压力较大;(3)结算导致大量的内部对账业务;(4)结算产生内部诚信问题。要实现该种模式的结算共享,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准备工作:一是严格的账户管理。不建议各分公司开立收入结算账户,所有收入均通过结算中心在金融机构开立的账户,或者各分公司仍开立收入结算账户,但通过与金融机构的相关协议,实现该账户资金的“不落地”;不建议各分公司开立支出结算账户,所有支付结算均通过结算中心提供的结算共享服务实现,对于零星的确实不能使用结算共享服务的,可以通过申请备付金的形式满足,但该备付金额度必须要有完备的核定机制。二是严格的资金预算管理。结算中心肩负集团公司整体的资金调度职能,但其本身与各分公司的生产经营相对独立,因此为保证其能够有效地调度资金,必须细化资金预算,提升资金预算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三是严格的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账期管理。在加强资金预算的同时,为保证其执行力度,集团需要明确应收及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以在保证企业集团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商业信誉得以良好保持的同时,确定每笔应收应付的资金流日期,从而实现集团整体资金的日常调度。四是完善的信息系统。强大且安全的信息系统是结算共享的根本条件,良好的信息系统不仅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有效,而且有助于提升结算的透明度,明确结算责任,降低结算风险。五是统一的结算模式,明确的结算责任划分。为实现结算共享,集团公司必须对结算过程做出统一规范,明确分公司、结算中心的结算责任,比如将结算中心定位为内部银行及预算控制部门,结算时仅对逐笔结算的单据表面相符负担责任,各分公司对本单位提交的结算业务真实性、准确性负责,在各分公司内部也可以进一步细分结算责任。

三、结算共享需要额外考虑的问题

(1)结算中心模式下,内部账户资金往来的合法性。2011年

11月11日,央行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民间借贷具有制度层面的合法性,民间借贷泛指在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借贷活动。从这里,该内部账户的借贷关系可以归类为民间借贷,是合法的。但是,1996年人民银行的《贷款通则》第六十一条规定“各级行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供销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其他基金会不得经营存贷款等金融业务。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1996年3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企业相互借贷的合同出借方尚未取得约定利息人民法院应当如何裁决问题的解答》明确规定:“对企业之间相互借贷的出借方或者名为联营、实为借贷的出资方尚未取得的约定利息,人民法院应依法向借款方收缴。因此,虽然央行有关负责人认为企业之间借款的合法,但我国现存法律并没有相关支持条文。因此,该部分资金的往来、利息的核算收取必须通过金融机构的“计息业务”实现,从而规避法律风险。(2)小股东权益保障问题。按照企业管理的一般理论,股东关注企业价值最大化,结算共享会导致分公司现金流向集团公司本部,该分公司的小股东利益可能会蒙受损失,这包括资金再投资收益、资金闲置的利息收入等,为保障小股东权益,不论是财务公司模式还是结算中心模式,笔者都介绍了存款、贷款利息条款,每种模式下都必须保证该分公司资金需求,从而最小化小股东利益受损的可能,减少结算共享实施阻力。

参 考 文 献

财务共享和财务集中的区别范文5

关键词:财务转型;管理会计;问题;途径;思考

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进入新常态,财务会计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会计人才也逐渐受到企业倚重,尤其是在企业全面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做好基层财务管理和大方向的战略决策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对管理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这就要求企业完成传统财务工作人员朝管理型会计人才转型的工作,不仅要求具备记账、算账、核算的基本能力,而且还需具备资本运作、价值管理、风险管理、决策规划等多方面能力,从而体现出企业的社会价值,有效克服经济压力,把握经济新常态、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并适应市场竞争。如何实现核算型财务工作人员朝业务型、战略型、管理型财务人员的转变,并实现信息化财务共享服务,这些都是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区别

与财务会计相比,管理会计的重心更多侧重于企业内部资源是否能被合理配置,力求让企业在各方面约束条件下以最小投入获得最大收益,满足内部管理和外部投资所需。二者在财务数据方面也有较大差异,财务会计所反映的均为历史财务信息,而管理会计则需要运用大量的预测数据为企业未来经营状况进行描述,从而用于决策支撑。

二、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背景和意义

传统财务会计侧重于满足企业对外部信息的需要,所提供的数据信息频率多为一月一次,不仅时间滞后,且内容也比较浅薄,主要包括权益变动表、资产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等,而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背景下,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更为敏感,尤其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金融资本市场重组并购现象逐渐增多,因此企业更应该将财务数据信息积极贯彻到业务运营和决策管理方面,将外部挑战转化为发展机遇。此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国内企业参与海外市场角逐的趋势愈发明显,但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国内产业结构处于升级转型过程中,企业面临的转型风险和发展压力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只有大力发展管理会计,抓好绩效评价、风险管理、战略决策等工作,才能增强企业价值创造力,促进企业经济稳步发展。

三、当前财务会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化和大数据给传统财务人员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云服务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有效提高了数据的存储量,但仅仅只是将数据信息存储起来并不会为企业提供多大价值,只有将海量数据进行分门别类,分析优化,提取企业所需的数据信息才能促进企业增值效益。在互联网经济的冲击下,任何企业均需要重视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财务会计转型。

(二)会计成本核算问题

虽然目前很多企业实现了会计电算化,但核算工作仍然是一项繁琐的环节,如何准确核算成本并尽量节约成本是企业利益的保障,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心也在于成本,其中“显性”成本在于对企业人员的必要经费和薪酬进行核算,“隐性”成本则在于对企业部门数据的疏漏进行核算。在转型期间,大部分工作人员不适应对这两个成本性质进行区分管理,难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三)财务会计与业务会计的矛盾冲突

会计工作的主要漏洞在于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数据核对出现差异,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会计工作脱离了业务范畴,无法履行决策职能,而业务人员在处理业务过程中,所能获得的信息和数据极为有限,且无法进行精细化的加工整理,二者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最终导致矛盾冲突,究其原因主要与员工能力差异、数据服务无法共享等因素有关,这类“隐性”成本的增加会给企业带来损失,此外,专业的会计核算人员没有意识到自身的管理职能,将工作重点局限于外界数据搜集上报、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等工作环节,自我潜能尚未被激发出来,无法有效辅助财务部门开展管理工作。

(四)财务会计职能问题

目前很多财务会计工作人员过于重视报表和上级监察部门数据反映工作,忽视了对大数据信息的预测、控制和分析工作,最终导致企业常常在经济效益评估、未来发展战略规划、现有条件下重要决策定夺等环节举棋不定,影响到企业经济转型和业务整改等重要工作。

四、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思考

(一)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区分对待

财务会计能为管理会计提供数据和信息来源,对管理会计起到辅助作用,作为实际工作中的两个方面,二者各自独立又相互渗透,因此在开展具体工作时需根据资金运动、实际成本以及对实际利润的影响对二者进行区别对待,例如:①在开展具体工作时,可根据具体服务对象确定会计工作内容,财务会计面对的是企业外部,管理会计面对的是企业内部;②注意区分二者工作空间,避免职能交叉,财务会计工作空间为企业整体,通过编制合并报表来反映企业的整体财务状况,管理会计则是整体和局部并重,在成本控制和决策规划方面侧重于企业整体,而绩效考核与评价方面则侧重于企业局部责任中心;③区分二者对企业人员的行为影响,财务会计多以确认、计量、传递财务信息为主,涉及到的人员管理行为较少,而管理会计则注重通过业绩报告和计量结果影响企业人员行为,激发其工作潜能;④区分二者时间跨度,财务会计工作时间固定,主要是按月、嫉妒、年度编制中期报告,而管理会计工作弹性和时间跨度较大,因管理者对财务信息需求不同而变动;⑤区分二者数据信息的精确度,财务会计对数据的精确度要求高,核算成本分配率时需保留五位小数点,力求真实准确,而管理会计则不求绝对精确,但要用到线性代数、统计概率论等方法来规划未来战略。

(二)推进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建设机制

企业需充分认识到管理会计人才的重要性,通过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和广泛社会招聘的途径引进大批人才,并不断推进在职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机制,一方面可通过淘汰式考核机制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可加强与行业内其他优秀企业的交流,在行业内组织企业共同针对管理会计工作进行实践研究,分享在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管理会计等方面的宝贵经验,通过互帮互助促进行业的长远发展。此外还需完善人才资格考试体系,推广CMA考试,并将管理会计专业知识内容作为必考知识点,突出人才评价的效果。

(三)完善财务管理组织架构

①财务功能的集中整合,企业可借助信息化技术,促进财务工作的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向,让财务工作人员从繁杂的日常业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数据分析、差异解释、风险管控等高价值回报的工作中;②财务向业务渗透,财务分析从面向结果转型为面向过程,财务人员可深入到企业业务运作当中参与规划的决策,并在财务管理中落实企业战略;③企业其他运营部门的人员也要纳入到管理会计的组织架构当中,并对管理会计的职能、方法、工作范围有清晰的了解,促进彼此之间的密切配合。

(四)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在信息技术支撑下,企业可针对自身特点对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进行差异化设计,将具有共性的财务工作交给独立性较高的财务共享中心完成,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分析和利用会计信息,从而为企业财务战略的决策规划提供支持。例如在某畜牧集团有限公司的财务转型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风险管理时通过实时关注“两金”等高风险指标项目的相关经营状况变化,并及时掌握市场对瘦肉型商品猪、种猪的需求,将本企业和竞争企业的优劣数据输入财务系统进行量本利分析,结果发现市场逐渐向“公司+合同育肥+品牌”的趋势发展,且消费者对商品猪的质量要求逐渐增高,通过制定详细的分析报告和竞争战略规划,提出了“好种猪+好服务+好收益”的农商联合发展模式,计划用3~5年时间完善综合加工到优质猪肉品牌专卖连锁店的一系列计划,实现年销售收入超5亿的目标。

(五)规范核算体系

会计核算部门可通过财务软件自动生成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每月需备案留档以供后期查看,月末结束后上传至企业管理层,让其了解会计核算的日常数据和资产运行状况,利于开展下一阶段的运营工作;会计核算流程方面需根据企业具体核算科目特点建立最契合的会计核算体系,例如重视对“隐性”和“显性”成本的核算,忽略非重要信息,并突出决策辅助功能和管理会计对总体信息的反应功能;针对会计报表需尽量简化形式和内容,提高报表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六)做好财务共享和业财融合服务

①在电算化基础上利用软件系统将原本较为分散杂乱的财务处理与成本核算等业务进行标准化、集中化、规范化处理,为财务转型提供管理和信息基础,并通过企业内部财务系统实现资金流、报表数据、审计、税务等内容的集中处理和共享服务,确保所有数据信息在源头到加工的过程中严格遵循统一的标准,为财务融合和战略决策提供良好的价值导向。②开展业财融合服务,财务人员需深入到一线业务当中,利用财务共享服务提供的精准数据信息分析业务开展对财务的需求,对业务人员进行财务知识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其业务经营能力。③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战略深入落实到一线业务管理当中,严格执行预算要求,保证资金、税务、绩效、财务、成本等多方面的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五、结束语

财务转型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可通过区分对待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培养管理会计人员、完善组织架构等措施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并结合财务信息化建设、规范核算体系、促进财务共享和业财融合等措施契合市场与价值导向,实现企业财务转型,开源节流,从而提高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沈芳群.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思考[J].财会学习,2016(15):111-112.

[2]周祥丰.对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路径探讨[J].商,2015(33):136-136.

[3]赵会芹.基于管理会计背景的价值创造型财务转型探讨[J].低碳世界,2015(28):175-176.

[4]王锵.现代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的相关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版,2016(4):180.

[5]周建宁.互联网时代财务人员转型的思考[J].中国经贸,2016(12):200-201.

财务共享和财务集中的区别范文6

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进行商务活动新的、充满活力的模式。根据赛迪网的统计,2005年全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000亿元,预计2007年将突破万亿元大关。这种崭新的商务交易模式要求企业的各部门全面网络化,而不仅仅是销售机构,这之中的重中之重就是会计部门财务机构的网络化,即网络财务。所谓“网络财务”是指基于Internet/Intranet技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支持电子商务,能够实现各种远程控制(如远程记账、远程报表、远程查账、远程审计、远程监控等)和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能够处理电子单据和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的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网络财务是企业信息化环境下的会计信息系统,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会计信息化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比较

会计信息化系统与会计电算化系统相比,无论从技术上还是内容上来讲都是一次质的飞跃,其意义不亚于从手工会计系统到会计电算化系统的飞跃。二者在基本特征上是有很大区别的。

从基本的技术支撑以及行为特征上看,会计电算化系统是财会部门边界范围内的独立信息系统;是基于局域网的信息系统;是模拟人工业务内容和流程的系统;是事后核算型系统;是与业务处理分割的系统;是与管理控制分割的系统;它无法实现与企业内其他系统的数据共享。而相应地,会计信息化系统是企业边界范围内的非独立信息系统;是基于互联网的信息系统;是业务流程重组以后的系统;是实时数据处理的系统;是与业务协同处理的系统;是实时管理控制的系统;是信息高度集成和共享的系统。以上的差异导致在具体操作手段上对会计信息化系统出现了不同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要求,而安全问题是网络财务发展的瓶颈,关系到财务网络化的建立与发展,是应优先提出并解决的问题。

二.会计信息化系统面临的安全隐患与对策

1.安全隐患

在电子商务这种新的经济模式下,财务系统的安全受到了以前所没有碰到过的挑战,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安全隐患,比如各种数据与财务报表是以电子的形式存在,并且这些本已脆弱的电子数据还要在私有的甚至是公共网络上传递,这样使得在整个财务流程中产生出了很多新的漏洞。这些有别于传统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隐患归根结底是由网络的不安全所导致的。

Internet的无限性和技术的开放性,为实现工作场地虚拟化,资料记录无纸化,数据传递远程化,信息交流数字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当今时代已经显现出无比的优越性,但也使一些不法分子常常有机可乘,从而使用户有价值的企业信息、关键性的商业应用以及公司客户的各类私人保密信息暴露。恶意的袭击会侵入网络财务站点,进行各种可能的破坏,如制造和传播破坏性病毒或让服务器拒绝服务等。这些攻击可导致公众信心的丧失,网络财务实施的瓦解。目前网络上已经存在的钓鱼攻击以及经过特别编制的木马病毒,都可以使用户的信用卡帐号与密码泄露。当前我国拥有网上银行用户以千万计,每年在网上流通的资金数以千亿计,如若各种攻击可轻易得手,后果将不堪设想。美国有关机构曾做过测试,没有任何安全保护措施的计算机在Internet上的“存活时间”已经从2003年平均近1小时下降到了2005年的不足20分钟。如此脆弱的网络确实让人担忧,而以这样的互联网为平台的网络财务更让人担忧。

2.解决对策

网络财务的信息安全问题是困扰网络财务发展的核心问题。要应对种种的安全隐患,首先,要做的就是强化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从宏观上强化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实行网络会计信息安全预警报告制度。网络财务的运行平台是Internet,而且大多数服务器和客户端都以Microsoft?Windows系统作为操作系统,而计算机病毒或黑客软件等破坏程序多数是利用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的安全漏洞传播,这为实行预警报告制度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因此,财务主管部门应尽快建立一套完善的网络财务信息安全预警报告制度,依托国家反计算机入侵和防病毒研究中心及各大杀毒软件公司雄厚的实力,及时网络财务信息安全问题及计算机病毒疫情,从而切实有效地防范网络财务信息安全事件。另外,要增强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切实做好网络财务信息安全防范工作。要针对用户安全意识薄弱,对网络安全重视不够,安全措施不落实的现状,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信息网络安全宣传和培训,真正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