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范文1

财务审计应当服从审计者的选择,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框架的基础。财务审计的质量取决于信息质量,审计人员的判断要根据会计准则和惯例。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信息是由财务会计来提供的,此外,我们也可以站在管理会计的角度来识别财务审计中信息最显著的贡献,并且展示信息是如何增强审计的可靠性.企业财务审计的内涵。

关键词:企业财务审计;问题分析;审计质量;监管方法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rket economy, the current emergence of a growing number of SMEs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leading force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However, due to its operating smaller, the management system is not perfect, financing capacity, the continued lack of innovation has constrained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 core objectives of the modern enterprise system is a combination of business incentive and restraint mechanisms, in order to ensure sound and effective internal constraints and mechanisms to enable them to become "autonomous, self-financing, self-restraint, self-development" of the legal entity.

The financial audit should be subject to the choice of auditors,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are the basis of the financial reporting framework. The quality of financial audit depends on the quality of the information, the judgment of the auditors in accordance with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practices. In practical work, a lot of information is provided by the financial accounting, we also can stand the perspective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 to identif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information in the financial audit, and display information on how to enhanc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audit of Corporate Finance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udit.

Key words: financial audit; problem analysis; audit quality; regulatory approach

中图分类号:E232.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企业财务审计是现代企业环境和现代审计环境下,由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组织和内部审计机构及其专职审计人员,依照审计准则和相关法律、法规,并采用现代审计技术依法独立地对企业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损益等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财务收支业务和相关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以及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应承担的经济责任进行审查、监督、鉴证与评价.借以揭示错弊,维护财经法纪,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并促进宏观调控的审查监督行为。

1 企业财务审计概念性基本涵义

(1)企业财务审计的审计对象不仅是企业的会计信息,按照现代审计发展的要求,它的审计对象还应包括企业的财务收支业务、相关经济活动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评价厂长、经理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等。

(2)企业财务审计是现代企业环境和现代审计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揭示了现代企业财务审计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3)企业财务审计的审计主体不仅是社会审计组织,而且包括国家审计机关和企业内部审计机构,以及这些专门审计组织的专职审计人员。

(4)企业财务审计目标由于国家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客观需要,必须在传统企业财务审计目标的基础上增加合理性目标。合理性是评价现代企业财务活动与相关经济活动的一项十分突出的内容,比如投资、融资的决策,“应收账款”和 “存货”对资金的滞留积压,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等,在企业中大都严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因此应有针对性地突出该项目标,而不应将其模糊在广义的效益性概念中。

(5)依法审计是现代企业财务审计的重要特征,“依法”不仅是对审计对象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自身的要求。因此,在概念中突出审计准则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6)现代审计技术是相对传统的企业财务审计手工操作技术而言的,比如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乃是现代审计工作的一项突出要求。

(7)审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促进宏观调控服务,企业财务审计也必须服从这一最终目的。这一指导思想应该旗帜鲜明,大张旗鼓地宣传,而不能把审计误解为单一的查找错弊、专门“挑刺”的行业。

(8)应该指出,企业财务审计,明确地将其范围界定在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其他企业的财务审计范畴之中。不是泛指对社会所有财务活动的审计,比如不包括对社会捐赠资金、社会保障资金、境外援助资金、境外贷款资金和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审计。

2 对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中小企业对内部审计存在认识上的差异

由于中小企业规模相对来说不大,企业管理者负责企业内部的日常事务,其主观性较强,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主要由企业管理者来提出并决策。所以,不同的企业,审计工作的深入程度不同,有的企业甚至忽视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必须性,形同虚设,没有将内部审计工作真正深入到企业管理中去,阻碍企业发展。

(2)内部审计定位不明确,独立性差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重要特征,独立性的大小决定了审计职能发挥作用范围和效果。中小企业的特殊经营模式决定了其内部审计,其机构设置及其他事项安排都由企业管理者来决定,这就直接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方向和重点,而普通的企业员工往往受制于他们的管制,严重损害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降低了审计效果和效率。

(3)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通过有效的事前工作,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而个别中小企业里的审计人员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审计学习和研究,甚至不具备基本的业务能力,难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同时,内部审计工作不受重视,这就使得审计人员对工作缺乏热情和信心,很难将工作做好,也不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4)审计范围窄,审计手段落后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还只是停留在单纯的财务审计,即对企业资产、成本费用、损益的真实性的审计查证上。但是,随着市场经化经济的发展,如何防范经营和投资风险,如何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成为企业比较关注的话题,也是企业能否立足于同行业前列的关键所在。所以,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必须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投资决策审计、管理效益审计等方向发展。

3 对中小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分析

(1)复杂性

由于中小企业涉及的行业多样化以及规模大小不一,其内部审计没有统一规范的格式,可能导致审计工作内容比较复杂,范围较广。

(2)内向性和独立性

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及控制,从而调整管理内部经济关系,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只属于企业的一个职能部门,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

(3)广泛性

中小企业内部审计既包括传统的内部财务审计,也包括现代的经济效益审计。既可进行事后审计,又可进行事前审计;基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监督的需要,其审计工作可以控制并影响整个企业的职能部门发展。

(4)针对性和及时性

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相对较小的特点,内部审计机构能够针对企业出现的问题和状况及时、有效地了解并分析问题,找到有效的解决措施,这样能够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因此,通过实施全面管理,可以在宏观管理上把握行业的走向,在微观上通过一系列的预算、控制、协调、分析、考核为内容,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数据处理系统,自始至终地将各个经济单位的经营目标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联系起来,对其分工负责的经营活动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并对实现的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价的管理控制系统。

4 改进企业内部审计的方式和方法

企业内部审计方式大多采用事后审计,对于一些重点投资项目会产生一些隐患,给企业融资带来风险。所以,要突破这种审计方式,结合事前、事中审计方式,可以对项目的预算、合同等做好监督评价,及时有效反馈信息,以防出现疏漏。这样能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的监督管理,严格控制企业内部管理,减小企业承担风险。

决策决定着信息的需求。决策的标准不仅仅取决于会计信息。会计对于管理者和其他经济角色是一个评估的工具和称职的“建议者”。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范文2

一机构设置

印度审计产生于十九世纪中叶,1860年,英国殖民政府按照英国模式在印度设立了审计长一职,负责政府审计和会计工作。1919年为制约腐败,避免纳税人的钱浪费,第一次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总审计署的职能,确立了印度审计长独立于政府的法律地位。1935年,印度政府法颁布实施,该法规定设立审计长,成立印度审计会计部(IndianAuditandAccountsDepartment),即主计审计长公署。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印度审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印度审计会计部实行垂直领导、分级负责和归口管理的政府审计管理体制,主要由主计审计长公署、联邦审计、地方审计(会计长审计办公室)、地方会计(26个会计长账户与拨款审批办公室)和培训机构组成。最高审计机关是主计审计长公署(theComptrollerandAuditCeneralofIndia,简称CAG),由主计审计长负责,设在德里,共有6万多员工,在全国各地设有各类专业机构104个,其中大约有3.5万员工和68个单位从事审计上作,每年审计工作经费大约55亿卢比(折合人民币约9亿元)。每年要审计84000多家单位,向管理部门提交77000多份调查报告并向国会和邦议会提交80份审计报告及300份专题报告。

①主计审计长公署(CAG)包括会计和审计两部分职能,不涉及具体的审计业务,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指导、监督和控制各级审计机关的工作,开展国际交流,考核和培训审计人员。CAG设主计审计长一名,对国会下属的公共账目委员会和公共企业委员会负责。

IA&AD组织结构示意图:

②联邦审计机构指CAG下设的多个“主任审计局长办公室”和一个“企业审计局”。主任审计局长办公室负责对中央政府部门与机构、海外机构、国防、印度铁路、印度邮政电信局等联邦政府部门的审计。企业审计局由副审计长领导,专门负责审计中央政府部门下属公司和企业。

③印度地方审计局指“会计长审计办公室”,负责审计邦级政府的财政财务收支账目,审查地方国有企业和一些自治机构的账目,根据主计审计长公署的审计计划,承担对联邦政府设在行政区范围内的机构和组织的审计项目。

④印度地方会计局指26个“会计长账户与拨款审批办公室”,主要负责邦(省)一级政府的会计和拨款审批事项,如为大多数邦级政府编报账目,发放工资、津贴和退休金,制定政府会计制度和会计原则等。从1996年3月起,联邦政府和一些邦级政府已经开始自行负责会计账目的编制。

⑤培训机构包括CAG培训局、一个国际培训中心、国家审计会计学院和九个地区培训机构。印度审计人员必须经过为期两年的培训,通过考核后方能分配具体工作岗位。在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还要进行专业化岗位培训,并随着工作的进展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培训。

二审计职责和范围

1.审计职责

审计的职能是审计本身所固有的内在功能,包括经济监督、经济鉴证和经济评价。根据规定,印度国家审计的职责与权力可概括如下:

(1)政府支出审计。

对中央和各邦国库账的所有支出进行审计并报告,确认各账户中支出的货币是否获法律批准,且用于法律批准之用途,确定各类支出是否与批准的要求一致。

(2)政府资金流动审计。

对中央和各邦的所有资金交易进行审计并报告,包括债务、各种存款、沉淀资金、预支、吊销账、汇款账、工商业的损益账等。

(3)负责记载中央政府的各种账目,但与铁路、国防及各邦有关的账目除外。

(4)准备反映中央和各邦年度收支的各种账目,并将其交与政府有关部门。

(5)准备财务总表,并交给总统。

该表反映每年度的各种账目,如总统要求,还反映各类余额、过期未付债务及其它有关资料。除宪法中规定的这些职权外,还履行其他一些职权,包括由议会通过的法律所规定的某些与政府公司账户有关的职权。如对政府审计员的任命及重新任命,必须征求审计总监的意见。有权对公司账户进行补充性或试验性审计。可根据与有关政府部门达成的协议,对某些政府部门或机构的账户进行审计。要在财政管理领域内捍卫宪法和法律,不允许违反宪法和法律的支出,客观地估价财政领域的执行情况。

2.审计范围

“审计范围可以扩大到这样一些方面,诸如财务方面(会计错误、舞弊、财务控制、财务报表的公正性等等),合规合法性方面(忠实地执行管理及法律方面的要求、政策和规定等等)、以及工作绩效方面(经营控制、管理信息系统、项目等方面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引自《审计方法与实践——税收审计》,印度审计署,摘自《最高审计机关国际会议文选》)。具体包括:

(1)中央和26个邦政府部门和机构。

(2)政府性的商业机构,如印度铁路、印度邮政通信公司。

(3)由中央和邦政府控制的大约1200个公营企业。

(4)由中央和邦政府拥有或控制的约400个非盈利性自治机构。

(5)4400家靠联邦和各邦拨款的机构和团体。

但印度人寿保险公司、印度国家银行、印度工业发展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其他国有商业银行等不属于主计审计长公署的审计范围。

三印度国家审计体系的特点

1.地位崇高,独立性强

印度国家审计体制采用的是立法型审计模式,最高审计机关CAG隶属于立法机构,直接对立法机构负责,薪金及其他行政费用由印度统一基金交付,勿需议会表决批准,对政府机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印度《宪法》(1949年11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1979年9月25日第四十四次修宪法令最后修改)专门以一章篇幅规定了印度审计长的职责权限,明确规定:总审计署在国家经济生活中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代表议会立法机关,监督和确保行政部门收支严格按照法律行事,另一方面代表联邦政府,确保地方政府开支“有法必依”。作为印度审计署最高负责人,总审计长地位十分特殊,他由总统直接任命,监督公共财政,并对总统负责,级别和待遇与印度最高法院院长等同。如果出现行为不当或失职等情况,只有议会两院以2/3票数才能罢免总审计长,程序等同于最高法院大法官和总检察长的罢免。各邦审计长是主计审计长的代表,执行主计审计长的命令。1971年印度还制定了《主计审计长法》,赋予审计工作广泛而独立的权力。正是总审计署地位独立特殊,因此在近年来印度腐败之风屡禁不止的情况下,总审计署加大了对各级政府的审计力度,查起来毫不手软,取得了显著成效。

2.科学合理的审计准则体系

只有保证审计质量,审计才具有可信性,审计意见和建议才会受到认真的考虑和执行。确保审计质量的前提是具有衡量和改进绩效的标准。主计审计长公署编制了《主计审计长公署工作守则》

(ComptrollerandAuditorGeneral′sManualStandingOrders),确保了审计实务有章可循。其内容除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外还包括审计规定和指示、审计原理和逻辑以及审计程序。印度的审计准则体系包括审计标准和审计指南两个层次,审计标准又分为一般标准、作业标准和报告标准:(1)一般标准,主要规定审计人员任职要求和审计机关质量保证机制。(2)作业标准,是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和对审计工作进行管理时必须遵循的基本框架。(3)报告标准,对审计报告阶段的框架性规定。《审计指南》是指导审计人员规范有序地开展审计工作,确保审计准则得到遵守执行的规范性文件。包括:费用支出审计,收入审计,公共部门的附属商业机构审计,控制制度审计,人力资源审计,电算化审计,绩效审计,中央和邦政府的预算和拨款账户的审签以及铁路等重要审计领域的单项指南(包括铁路审计指南、邮政电信部门审计指南、联邦政府收入审计指南、公营商业组织的审计指南等)。

3.独具特色的补充审计制度

补充审计,即指政府审计人员运用测试审计的方法对注册会计师审计过的国有企业进行的补充审计或追加审计。印度实行混合经济发展模式,国有企业生产总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以上,根据1971年主计审计长法,主计审计长有权对国家控股51%以上的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印度的公营公司分为司局级企业、政府公司和法定公司(引自《公营企业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印度审计署,摘自《最高审计机关国际会议文选》)。其中,会计师事务所或执业会计师公司的注册会计师根据主计审计长的指派,可对政府公司进行审计。为了对注会审计结果的正确性负责,CAG建立了独特的审计委员会审计制度。审计委员会由政府审计师和专家组成,有重点地对注会已审的国企再进行一次补充审计。审计内容包括:注册会计师已审计的企业财务报表,公司会计制度,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报告及其资格等。补充审计完成后,国家审计人员把补充审计结果通知注册会计师和被审企业,并给予两周时间征求对补审结果的意见。CAG最后要把所有企业补充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报送议会。

4.卓有成效的绩效审计制度

印度审计的主要类型有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财务审计是对部门和单位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鉴证意见,主要审查有关单位的各项财务收支活动,看其是否合规、合法,并对其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等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其财务收支活动、财政状况以及是否遵守了有关的会计制度等发表意见。绩效审计是以项目为基础,考察有关项目是否有效地使用资金并取得了预期的经济效益。印度自称,印度已由过去的财务审计,发展到测试评价政府活动和公共企业事业单位的总体效益,即测试其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阶段。审计委员会对国企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综合检查和评价,除年度财务审计外,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绩效全面评估。其内容包括:投资决策、工程项目实施与管理、生产情况、设备能力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物资管理、内控制度和成本控制制度、价格及财务状况等。由于印度绩效审计往往能披露出政府或公共部门管理中的问题,所以受到了执政党、在野党的重视,社会公众也很关注政府和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给予了绩效审计较高的评价;被审计的单位可以通过绩效审计提高和丰富自己,使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所以这项工作也容易得到被审计单位的认同。例如,印度节油研究协会(具有印度官方背景)为推动能源节约,确保石油产品高效合理使用,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该协会把对企业的“能源审计”作为协会每年工作计划中的“重点战”。2005年底,由印度节油研究协会向政府提交的2004年石油节约项目成绩单中,已确认石油节约总额达到了22.7万吨,总价值29.7亿卢比(摘自2005年8月31日《人民日报》国际版《印度能源审计显成效》)。

5.初具规模的计算机审计制度

当前世界审计办公自动化工作,主要集中于审计计划自动化,审计管理工作自动化,审计统计自动化,数据传递自动化,计算机编制审计表格和审计报告等方面。印度是世界第一大软件生产国,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和公共企业广泛使用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印度审计部门已开始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一是电算系统开发审计,包括对开发计算机应用系统的规范和标准的审查、对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管理的审查、对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成果的审查等;二是电算系统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即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是否有效,审计人员就必须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审查;三是对电算系统程序的审查,评价控制功能是否恰当、逻辑流程是否合理、程序设计是否符合用户的需要;四是对系统数据文件的审查,包括纸性数据文件和磁性数据文件的审查。例如,印度特许会计师协会(InstituteofCharteredAccountantsofIndia,简称ICAI)理事会最近在新德里召开的会议上通过了2005版《银行审计指南注释草案》(DraftoftheGuidanceNoteonAuditofBanks),就包括电算化审计方面的内容。

6.比较完善的审计报告制度

印度主计审计长公署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审计报告制度。每年,总审计长会就联邦政府账目向总统提交财政审计报告,并由总统转交议会两院审议,此外还就各邦账目向邦长提交财政审计报告,并由邦长转交邦议会审议。审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由主计审计长确定,除了提交联邦政府的预算与决算的鉴证报告、法定公司的审计报告外,还按部门行业提交分类审计报告。分类审计报告也称专项审计报告或专题审计报告,是对某个待定的项目和内容进行的专题审计所编写的审计报告,如公共分配系统绩效评估审计报告、农村综合发展规划评估审计报告、扫盲绩效审计报告、能源审计报告、武器装备审计报告等。审计报告由立法机关下设的公共账目委员会和公共企业委员会审查研究,公共账目委员会负责审查政府直接管理的企事业单位的账目,公共企业委员会负责独立经营企业的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要指出各种浪费及资金的不恰当适用,并按财政原则进行明确评论。如已发生或可能发生重大损失的事项,新的服务支出及与各种程序及先例相背离的事项等。审计人员还将编写的重要问题备忘录(问答表形式的)随时提供给公共账目委员会和公共企业委员会,以便政府对审计报告中做出的调查结果给予具体的回答,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和改正方法。

7.近乎苛刻的人事管理制度

CAG拥有一大批资深的审计工作人员,他们具备执行审计职能的广泛技能和丰富经验,能够胜任这一工作。为了保证审计人员的素质与能力,审计人员都是通过全国范围的激烈的竞争考试并从不同的专业和学科中挑选出来的,如金融管理、会计学、成本计算、法律和工程学等。其附属机构人员的更新也要通过竞争考试来完成。一方面,实行严格的人员招聘制度。印度国家审计人员(辅助人员除外)都是通过招聘录用后才安排到审计员、审计监督员、审计总署官员等岗位。其中,审计员由大学文理工商等科毕业生通过“政府人才选拔委员会的考试”录用;审计科长(审计会计监督员)由审计员通过“基层审计考试”或社会招聘两种方式产生;审计长和会计长从审计科长(审计会计监督员)中选拔;印度审计会计服务局官员由“联邦公共服务委员会的竞争考试”产生。另一方面,实行成熟的人员培训制度。在印度要想正式成为一名国家审计人员,还必须经过为期两年的岗前培训,包括四个阶段:(1)四个月的行政管理培训,在国家行政管理学院学习基础理论课(在印度,所有高级官员都要学习这些基础理论课程)。(2)十四个月的专业培训,在印度审计会计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3)地方专业审计局、财政局、计划委员会等单位的实习;(4)年度结业考试。实践证明,严格的录用、培训和晋升制度是非常有效的。它使印度政府审计人员保持着较高的素质,确保了审计工作的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印度驻华大使馆网站

[2]OfficeoftheAccountantGeneral,Haryana网站aghry.nic.in/

[3]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on/ch/index.htm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范文3

【关键词】舞弊 舞弊审计 理论诠释 三方分析 现实思考

一、舞弊及舞弊审计的理论诠释

(一)对舞弊的诠释

舞弊(Fraud)是一个宽泛的法律概念,审计人员所关注的是导致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的舞弊行为。舞弊与差错的根本区别在于造成财务报告存在重大错报的行为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1]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在1993年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指出,舞弊包含一系列故意的不正当和非法欺骗行为,这种行为是由一个组织外部或内部的人来进行的;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在2003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中所称的舞弊,是指组织内、外人员采用欺骗等违法违规手段,损害或谋取组织经济利益,同时可能为个人带来不正当利益的行为;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6年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指出,舞弊是指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治理层、员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骗手段获取不当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为。审计人员所应关注的两种舞弊行为是:财务报表舞弊和侵占资产舞弊。

1.舞弊三方关系理论

美国学术界的索耶先生在其著作《索耶内部审计》中,第一次提出了审计中应关注审计三方关系,并提出,被审计单位舞弊人员舞弊应具备三个条件:动机、机会、条件。 第一次让审计人员关注舞弊人员的非财务内容,开辟了审计的新道路。

2.GONE理论

在美国流传最广的是GONE舞弊理论。该理论在1993年由伯洛格那提出,决定企业舞弊涵盖G(Greed,指贪婪)、O(Opportunity,指机会)、N(Need,指需要)、E(Exposure,指暴露)四个因素,四因子共同作用决定舞弊的可能性和风险水平。与索耶的三因子相比,四因子理论更加细化,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性。 [2]

3.舞弊风险导向理论

舞弊风险导向理论是对GONE舞弊理论细化和发展,是现阶段比较完善的关于企业舞弊各因素分析的一套理论框架。舞弊风险理论认为企业舞弊的可能性和舞弊的影响水平是由作用于企业的一般风险和特别风险决定的,一般风险是存在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的可控的或可预见的风险,决定企业的方方面面。

(二)对舞弊审计的诠释

研究舞弊的因素,揭示舞弊的形成规律,是确立舞弊审计的基础,更能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发现和防止舞弊中的作用及规范技术程序,并准确界定注册会计师审计在舞弊中的责任。舞弊审计是一种发现舞弊的先发制人的方法,即运用会计记录和其他信息,进行分析性复核,识别出舞弊行为及其隐瞒方法。[3]这种针对舞弊行为所进行的审计,就其广义来说,它不仅应包括在舞弊发生之后的审计调查,还应当包括针对舞弊正在或将要发生的整个防范和监督活动,它与财务审计及其他常规性审计均明显不同。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舞弊审计是具有发现性的一种活动

2.舞弊审计的性质具有重要性

3.舞弊审计的时间具有随机性

4.舞弊审计的范围具有广泛性

5.舞弊审计的过程具有风险性

二、注册会计师实施舞弊审计的现实思考

(一)注册会计师承担舞弊审计责任的必然性

新的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陆续出台,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册会计师不但关注财务报表披露的数据,而且还要对表外的非财务数据提供保证。这就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注册会计师不光要对财务报表提供公允客观的意见,还要对表外数据提供客观的评价。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经营权与所有权的进一步分离,导致部分国有企业对企业管理层,政治上控制强,经济上控制弱,部分高管身兼数职,为其舞弊提供了合理的条件。[4]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更好的发挥国有企业的优势,呼吁注册会计师承担起舞弊的预防和发现的责任。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在发现舞弊方面的瓶颈

按照《注册会计师法》的规定,注册会计师主要进行的是财务报表的审计和其他相关的鉴证咨询服务。但是在审计的的业务中,注册会计师主要从事的是财务报表的审计,主要是对表内数据和附注的传统审计,运用的主要是传统的审计方法,这样就对注册会计师发现舞弊方面,造成了一些难以突破的瓶颈,这就呼吁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和鉴证业务中,更加的关注表外的非财务数据的审计,运用更加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水平,这样增加发现舞弊的可能性,更好的维护利益相关人的合法权益。但是,目前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存在的瓶颈体现在:

1.审计目标瓶颈

审计目标更多的关注与审计报告有关的因素,更多的关注对审计意见的相关度,把审计过程中查处和预防舞弊,看做为减少审计风险,减少审计责任的一种手段,审计过程中更多的关注表内事项,而忽视对表外事项的审计。审计目标的狭窄,导致审计在发现舞弊方面存在难以突破的瓶颈。审计目标的局限,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对发现的舞弊因子,缺乏应有的持续关注,更多的采取索要管理层建议书、内部控制说明或取消审计业务等方式转移风险,而并没有更好的发挥其在发现舞弊方面的能力。虽然我国《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但也同时指出:“如果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管理层和治理层的重大舞弊,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征询法律意见,以寻求一定的解决办法”、“如果怀疑高层管理人员涉及舞弊时,注册会计师应谨慎地考虑是否向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报告以确定是否继续进行审计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 [5]审计目标的局限性,导致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风险时,更多的关注财务报表的审计,而忽略对舞弊的发现。新的审计准则的出台,在对注册会计师发现舞弊的责任方面,没有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强化,导致注册会计师确定审计目标时,为了减少审计风险,规避审计责任,同时为了提高效益,更多的把审计目标局限于财务数据审计上,忽视非财务数据和舞弊的审计。

2.审计方法上存在的瓶颈

审计中主要使用的审计抽样方法,由于其在样本选取,数据的选取,审计重点的确定上,存在许多的主观因素和不可控因素。所以审计在发现舞弊上存在一些瓶颈。采用审计抽样的方法,是注册会计师权衡审计风险和审计成本下综合考虑的结果。审计抽样方法在主要是都财务数据进行审计,忽视很多表外事项,这也减弱了发现舞弊的能力、减少了发现舞弊的机会。但是,这是在审计目标下,有限的时间内最好的选择,这样可以降低审计成本,同时降低审计风险。目前主要采用的审计抽样方法有统计抽样和判断抽样。统计抽样方法可以帮助审计师降低审计风险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上,但是在确认审计重点、确定审计风险水平时,关系到更多的职业判断,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会影响到审计在发现舞弊的程度和水平。所以职业判断是否准确成为影响舞弊风险的一个不可控的风险。判断抽样,可以通过符合性测试和分析性复合的的方法,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从而确定审计风险和审计重点。但是舞弊风险一直存在。

三、内部审计师执行舞弊审计的现实思考

(一)内部审计师实施舞弊审计的有效性

1.有效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缺陷进行舞弊审计

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有效的预防和发现舞弊的保障。内部审计师对组织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都十分熟悉,可以更为有效的审查该企业的制度设计是否合法合理。[6]设计有效并有效执行的公司治理结构是防止舞弊的一道不可缺乏的有效防线。缺乏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就会导致企业权利的集中和逆向选择的发生,给舞弊者适宜的条件,导致利益人权益损失。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可以比注册会计师更加清楚、彻底和容易的了解到在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权力过于集中等情况,从而及时有效的作出相应的处理,达到防范舞弊的作用。

2.有效针对岗位设计和责任进行舞弊审计

现代企业的模型就是岗位权责分离制,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产生了现代化的企业。为了确保企业相关利益人的权利,就必须进行岗位设计和责任确定。但是为了防止集体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而发生舞弊,就必须呼吁内部审计师实施好监管责任。内部审计人员具有时间上的优势。由于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每年或中期定期审计,所以只有在接受被审计单位委托时才有可能发现这一方面的问题,而内部审计时间灵活,可以采用定期或不定期审计,所以内部审计可以更加有效的杜绝此类舞弊的发生。

3.有效针对人为要素进行舞弊审计

内控执行最终诉求还是人,人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对于预防和发现舞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管理层,内审师可以随时注意管理人员的言行举止和品行声誉。内部审计师可以对企业管理人员的档案进行调查并建立其信用档案,如发现管理人员有前科或有舞弊动机,可以早预防早作准备,减少风险和损失。对于各项业务的直接经手人员,审计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深入检测内部控制制度和各种规章制度是否深入人心,判断是否有必要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制度培训。

(二)内部审计师实施舞弊审计时存在的问题

1.地位尴尬、开展舞弊审计工作难度大

目前,在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常是企业设置的一个职能部门,内部审计受本部门、本单位直接领导,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基本与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处于平级,但由于内部审计工作产生的效益不如其他部门直接和明显,因此在很多人的心理定位中,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甚至比其他部门要更低一些。所以,在工作中其职权、地位与责任的不完全匹配,导致工作难以顺利开展,尤其是在舞弊审计中牵连到高层管理人员是时,工作就更难进行下去了。

2.审计力量不足

(1)人员少、任务重。现在,企业财务舞弊以空前的模式蔓延,所以,对舞弊的防范成为了企业的焦点问题之一,进而使得内部审计工作的任务量加大。但是,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地位较国外而言较为特殊,所以,一般在企业任职的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还不足以承担得了繁重的舞弊审计的任务。

(2)人员结构不合理,缺乏舞弊审计能力。内部审计部门是直接对企业的领导者负责,因此在内部审计人员的配备和使用上常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再加上我国现阶段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针对舞弊审计的专门机构,更没有能力培养专门从事舞弊审计人员,所以,人员知识结构的失衡进一步加剧内部舞弊审计工作的难度,使内部舞弊审计工作往往不能抓住工作重点、难点和焦点,从而使得内部舞弊审计的效率大打折扣。

近年来频发的舞弊事件,引发了社会公众对舞弊审计的关注,进而促进了一系列与舞弊审计相关的研究,针对新形势下舞弊审计的现状,国内外相关利益人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也相应的加快了舞弊审计相关制度、规章的修订,对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在查处和预防企业舞弊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集团规模的加大,业务的复杂,计算机技术的引入,证券市场的发展,给舞弊审计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和风险,我们的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只有在成本与风险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新形势新挑战,引发了民间审计与内部审计对舞弊审计的思考,加快自身的改革和发展成为应对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叶雪芳.舞弊审计[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6).

[2] 扎比霍拉哈・瑞扎伊.财务报表舞弊预防与发现[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8).

[3] 刘开诚.浅谈内部舞弊审计[J]. 审计视角,2007(6).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范文4

关键词:财务风险;企业发展;防范措施

一、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1.企业内部控制不健全

内部控制制度是保障企业正常运作的重要手段,有效的监督了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涉及企业各个方面,其中财务审计是重要的方面。内部财务审计能及时的发现企业财务风险,保障企业财务正常运行,同时也可以帮助企业做出合理的发展战略。我国处于经济发展阶段,大多数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还不够健全完善。部分企业制订出了内部管理制度,但企业内部并没有严格执行,如财务审计与财务部门应相互独立,真正履行各自的监督管理职能。我国国有企业较多,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部门与监督部门职责不明确、关系混乱,没有制定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导致内部财务问题严重,引发企业财务风险。

2.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多数企业的存货较多、流动性较差,占用企业流动性资金比例较大,导致企业资金流动性缓慢,增加生产成本,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利益。企业无法准确预测市场环境的变化,当市场价格出现下跌情况时,企业的利润将大幅减少。有的企业为了增加产品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实行赊销的销售策略,加大了应收账款在营业收入中的比例。这种赊销的销售策略虽然提高了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但严重影响了企业的信誉,容易降低企业的信用等级。此外,赊销可能使企业大量的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形成坏账,造成企业资产的减少。

3.资本结构不合理

据了解,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企业中负债资金占企业资金总额比值较大。企业长期利用财务杠杆获取利益,加大了筹集资金的成本,如果企业在经营管理中资金出现短缺,将面临高额的赔偿和负债,损害企业信用和形象,严重损害企业的经济利益。而且企业负债越高,潜在的风险越大,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的隐蔽性。部分企业对担保业务不够重视,财务管理工作不够严格,一旦担保对象无法偿还负债,企业就必须承担起偿还的义务,致使企业资产受损,产生财务危机。

4.决策盲目

企业经营者为了扩大经营范围,增加市场份额,受主观因素影响盲目的进行多元化经营和外延式扩张。在对外投资决策时,企业经营者没有对市场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估,仅凭主观判断做出决策,致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在对外投资中,固定资产投资是企业最重要的投资对象。但是不少企业在其做出投资决策之前并没有对所要投资的项目事先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和分析,无法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财务管理理论中提出企业在制定各种投资决策前,事先对投资项目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经过慎重考虑后作出决策。但在现实中,大多数企业制订的决策都缺乏全面的考虑,投资决策不够科学合理,决策信息不够完善,致使企业对相关项目的投资失败,不仅没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反而给企业造成了一定的财务风险。

5.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财务人员风险意识的判断应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作为企业管理者,应掌握一定财务知识,了解财务风险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及时对财务问题进行有效的预测和预警。企业管理者应时刻重视财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使财务人员在面对突发性的财务问题时能及时应对,减少企业资产的损失。作为财务部门的基层人员,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坚守着本岗位的工作,却缺乏责任感和积极性,没有时刻接受培训和教育。当企业出现财务风险时,无法冷静的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所以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淡薄,将加大企业因财务风险造成的经济利益的损失。

二、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措施

1.完善落实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以应重视企业人才的引进,全面考虑人才的品德、素质、性格、教育情况及专业化知识水平等方面。优秀的人才应具备高道德水准、高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利益,降低企业的风险。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才的培养,不断完善和健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确保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通常情况下,企业人员招聘时都有相应的应遵循招聘制度,在招聘制度中对在聘人员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比如:在聘人员的学历、能力、年龄等,而企业招聘不同岗位的员工,对员工的要求也不相同,这些在企业的招聘制度上都有相应的规定。企业在招聘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招聘制度中的规定为企业找到符合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2)对员工进行培训,帮助其提高业务素质。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企业也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企业应要求员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组织各种培训活动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创建企业文化。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还为员工自主开发创造机会和场所,创造和改善学习环境,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

2.完善企业内部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1)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管理控制制度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内部管理包括企业经营、财务管理、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同时,内部管理控制要与企业操作规程和管理细则相结合,实行严格的监督。企业内部审计准则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保障,能有效的避免和减少财务风险引起的损失。内部审计部门应独立于其他部门,只对企业管理层负责,严格对企业内部的运营管理监督。

(2)全员树立财务风险意识。企业财务风险不仅能影响企业利益,也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项活动和各个岗位都与财务工作相关联。尤其是企业内部一些重要岗位,一旦出现财务风险,将严重影响整个企业的经济利益。如大多数企业采取的赊销策略,当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时就产生了坏账。当企业执行责任追究时,将应收账款回款情况与销售人员业绩相关,既增强了销售人员财物风险的意识,又能有效的避免了财务风险引起的经济损失。

(3)确保财务决策的准确率,与制度方面引起的财务风险相比,财务决策带来的风险更应该引起重视。财务决策涉及多个方面,如:财务预算方案、工程决算结算方案、企业利润分配方案、注册资本变动方案等。在财务决策时,要避免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影响。经验主义就是指在财务决策时过分依赖以往经验,没有结合当前的条件、环境和情况,仅凭经验进行财务决策,可能会引起财务风险,为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主观主义就是在财务决策时以自我认识为主,参杂过多的主观情绪,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进而导致企业对相关项目的投资失败。所以在财务决策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排除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确保财务决策具备科学性、客观性,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

(4)合理调整资本结构,控制财务风险。资本是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根本,企业的经营和需要资金的大力支持,所以资本筹集的方式决定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偿债能力和经营风险。大多数企业为了扩大经营、增强盈利能力,自身资金比较匮乏,往往会采取负债经营,筹集更多的资金。负债应控制在一定水平内,可以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缓解资金匮乏引起的困境。但是,如果负债超过一定的水平,企业经营利润率小于资本成本率,企业不仅不能增强盈利能力,反而会引起严重的财务风险,产生巨大损失,且进入一个恶性循环系统。资本经营和负债经营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资本经营模式没有到期还本付息的压力,不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但负债经营模式必须使经营成本大于资本成本,且要达到或高于预期的收益效果,否则就会增加企业的负债,产生更大的利益损失。如当前的房地产市场负债比率较高,大多都是采取负债经营模式,当市场出现动荡,资金链断裂,大部分的房地产公司将难以经营下去。所以企业应严格控制负债水平,提高经营效率,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才能实现稳定长远的发展。

(5)加强资金管理,资金管理是保证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在资金管理方面,财务人员要对银行存款每日报账,确保企业管理者明确企业银行存款每日的收入支出方向和金额。对库存现金要做到日清日结,出纳每日核对账实相符,杜绝白条抵库,保证现金的安全。财务部门要根据每日资金的使用量合理留存现金,避免出现资金丢失的问题。对应付账款提前做好预算,在到期还本负息或分红时,合理分配资金,以避免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加强对应收账款管理,掌握客户的信用情况、经营水平、应收账款规模等方面,同时跟进应收账款的后期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信用政策的全面落实。

3.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是指采用数据化的格式设置企业的风险预警,及时掌控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存在的风险,避免引起更大的危机。同时可以根据不同因素引起的财务风险寻求合理有效的风险预警途径,例如财务风险形成的条件,形成的因素,风险可能引发的危害,风险防范措施等。所以企业要完善财务风险机制,应注重以下两个个方面:

(1)财务风险指标的设置要全面考虑企业的各个方面,并且不能只设置短期风险预警指标,要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考虑。对物资生产销售等相关部门设置风险预警指标,分别从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企业发展潜力、财务弹性、盈利能力、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等方面设置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且要根据企业特色对这些指标设置不同的预警值。

(2)从企业财务出发,根据现金流量情况,预测财务风险。在日常业务中,现金流量影响着财务工作的正常运行。例如企业账面盈利时,但流动资产组成部分以存货和应收账款为主,降低了企业资金的流动性。所以企业应时刻对现金流量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当应收账款过多时,说明企业的赊销策略出现问题,要及时分析是客户原因还是催收不力,防范这个环节的财务风险。如果是存货过多引起的,要及时分析存货周转、销售环节、进货渠道等方面,查明真正的原因,及时妥当处理,杜绝此环节的风险。企业应当根据自身情况,设置现金流量预警体系,以同行业和企业往年状况做参照,对比企业未来发展规划,制定现金流量预测表,以有效地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结语

财务风险的存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企业必须加强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才能确保企业的正常发展。笔者认为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控制与防范,首先应完善落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优秀人才。其次应完善企业内部对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比如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培养企业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加强资金管理等。此外企业还应建立完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对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识别,有助于企业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对即将面临的财务风险进行控制和防范。只有将企业财务风险较好的控制与防范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周树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防范对策[J].会计之友,2009(11).

[2]张宝蓉.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对策[J].会计之友,2009(10).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范文5

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经营行为与外部监管环境的变化,决策者的私密与监督者的技能差异,接受和回避监督与审计力度的关系均为风险产生的根源;因而内部审计的核心应是风险管理,也就是针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识别风险的根源,估测、评价内部审计风险,采取措施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减少固有的职业风险。通过对内外环境所涉及的风险因素的信息搜集和分析,内部审计人员应合理地识别、估测、评价审计风险,在此基础上,按照科学的审计风险评估理论,考虑防范内部审计风险的方法,有效地分析企业产生风险因素,实施对等的审计方案,分析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才能降低审计职业风险。

二、内部审计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

1.企业制度建设的完善及执行的亏缺是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主要因素。电力企业在改制、重组中建立了企业集团,包含母公司、子公司和孙公司;母公司、子公司和孙公司在经济上都实行独立核算,投资的多元化,经营的多样化,关联交易增加,经济往来日趋复杂,加之内部经济关系有的尚未理顺,部分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内部审计制度不够完善等,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判断问题缺少依据,获取正确审计意见的难度增加,审计风险加大。

2.内部审计信息和成果的广泛运用易导致企业领导及信息关注人对内部审计的期望值产生过高要求,形成审计风险。随着政府审计对国有企业经营效益及投资活动监管力度的加强,企业领导及企业员工对内部审计的希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希望内部审计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能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能查清查实,对离任及接任领导的经济责任能划分的清楚。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提交的审计报告,也是公司领导及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各单位年度经济责任制考核兑现审计的结果是企业对下属经营班子奖惩和子公司经营者的年薪收入及职工工资奖金发放的依据;基建工程决算审计结果是核实工程造价并作为财务结算的依据;审计信息和审计结果应用的层次越来越高,范围逐步扩大,领导对审计的依赖愈强,相应的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

3.内部审计监督信息的“渠道阻塞”,有时难以保证其审计意见的完整、准确,形成审计风险。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独立性和超脱性是相对的,在提出审计意见时既要符合国家利益和政策,又要维护企业合法利益;既要考虑合规性,又要注重合理性,还要考虑企业的经营环境及实际情况等,因此审计意见的出台往往接受了部分被审计单位的主观意见因素,对意见中的部分问题进行粉饰。此外,在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需到外单位进行调查核实时,内部审计缺乏相应的条件和手段。这些都会使发表审计意见不恰当或不正确的可能性增大,形成审计风险。

4.企业局部利益与电网全局利益的冲突,体现在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及账务处理“舞弊”,发生财务错弊的可能性增大。审计监督运用在此基础上提供的会计资料的存在不真实性、不完整性问题,对问题的反映不能全面清晰,甚至误导审计人员检查思路,审计监督检查时限导致审计人员在短时间内无法对所含问题的经济事项进行全面审查,容易出现审计疏忽和审计遗漏,得出的审计结论容易出现偏差,产生审计风险。

5.内部审计人员知识配比与审计监督要求的差距,企业风险种类与决策机构关注的方向,违规程度的量化与审计评价及处理,形成审计成果与领导采信程度、处罚决定与被处理人员主观抵触均产生审计风险。由于传统审计基本是财务审计,审计人员大都是从财务转型,存在对经营管理、工程预算、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与审计监督要求的差距。而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工作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财务收支审计,监督要求对企业内审范围已扩展到对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独立核算单位经营责任考核审计、企业资产投资工程签证审计和电力营销业务审计等,审计业务内容的扩展要求审计人员具有综合性管理知识和各种不同的专业技能,知识结构的单一面临审计风险。

三、风险的防范及控制措施

如何进一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有效控制内部审计风险,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是每个审计人员都应考虑的问题。要规避上述因素对内部审计风险的影响,应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引导审计信息受众对内部审计形成客观的认识。

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提升从业素质,加大对企业内部各经济事务的监督力度,创新审计工作手段,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审计监督,给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利益,使领导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在改善管理及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从而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并在人员与经费上提供有力的支持,保证内部审计工作能顺利开展,为降低审计风险创造条件。

审计人员在接受和安排审计工作任务时,应适时的表达知识结构与工作性质差异,审计监督是基于存在的信息资料开展工作,重视文本资料及制度法规框架对照,对企业内各项经济事务的监督不能替代司法监督、纪检监督、民主监督,说明内部审计不是企业经营监督的“万金油”,更不是能解决任何问题的“万能钥匙”。审计风险始终存在,我们都应正视其存在的客观性,避免由于盲目期望给审计人员造成的审计风险。

2.全方位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严谨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责任心,具有扎实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技能,以及敏锐的分析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既要具备经营管理知识,熟悉财政经济法规和其他相关的政策制度,还要对本部门、本单位的生产经营及技术方法有一定了解。内部审计部门要制定长远的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从培养复合知识型审计人员着手,加大横向知识面的普及,同时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在工作中坚持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的职业道德来提高分析、判断和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并积极从不同专业队伍引进专家型人才,造就一支素质高、专业齐、能力强的审计工作队伍,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

3.采用先进的审计理论和审计技术方法。

随着审计目的由原有的差错纠弊转向为企业发展提供更高层次的咨询服务和风险控制,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正逐步成为内部审计的主导方向。风险导向审计是将审计风险概念全面应用于审计过程的一种审计模式,它通过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来确定审计风险是否可以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法,不仅对企业的控制风险进行评价,同时更要对产生风险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评价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和重点。这样就使审计风险与整个审计过程密切联系起来。审计人员首先研究确定审计风险可以接受的水平,然后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分析性检查风险,最后根据各种风险水平参数计算详细检查风险水平。根据确定的详细检查风险水平及其他有关数据,以风险的分析与控制为出发点以保证审计质量为前提,统筹运用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分析性检查等方法,综合各种审计证据,以控制审计风险。

近年来,风险基础审计在世界各国已广泛应用,其原因就在于它从审计准备阶段开始就考虑审计风险,并把它控制在最低水平,从而减轻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降低审计风险。在审计技术方面,随着公司SG186平台的应用,网络化和一体化的管理必然要求审计人员掌握运用计算机和网络等辅助手段进行跟踪性的在线实时审计的知识和能力。

4.加强内部审计制度建设,履行法定程序,依法审计。

审计制度建设是现代社会环境与企业经营管理进行经营风险控制的要求,也是企业内部审计监督风险的控制点。企业在制订内部经营管理制度模块中,审计监督制度不要求过细的可供操作的执行规范,但指导审计监督工作开展及风险控制的总纲制度不能缺少;在总纲的框架内,根据国家、行业及相关规定进行重点经济业务流程监督设计审计监督操作程序,使审计监督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在开展重要审计业务时,严格执行《内部审计准则》的审计程序,规范操作,制定完善的现场审计工作方案,按照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履行三级复核,才能有效地避免审计风险。

5.采取激励约束机制。

为了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激励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热情,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一套审计工作质量考核标准,包括审计工作效率、审计程序规范、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效果和审计职业道德等。在审计委员会的统一组织下,对内部审计人员及其审计业务质量进行定期评比考核。根据考评结果对审计工作成绩显著的内部审计机构、审计工作质量优秀的特定审计项目和表现突出的内部审计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与内部审计人员的晋级升职挂钩。对、内部审计业务质量低下,造成企业损失或影响企业社会信誉的内部审计机构和相关人员予以行政和待遇处罚,对造成重大过失的审计人员应将处罚结果备案,根据过失性质和程度决定其去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