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范文1
[关键词] 贷款利率固定资产投资实证分析SPSS
市场利率与社会总储蓄和总投资有着密切的联系。从长期来看,储蓄等于投资,但储蓄和投资对利率的变动有较大的弹性,利率影响现期的投资活动,并通过调节储蓄影响未来的投资规模。一般说来,低利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有刺激作用,高利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有抑制作用。低利率有利于投资,是因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降低利率减少了企业生产成本中的利息支出,可以增加盈利,于是刺激企业扩大投资规模;高利率则增加了企业借贷资金成本,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会下降。利率的这一作用被西方经济理论界与货币管理当局视为衡量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和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表1利率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本文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我国贷款利率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之间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探讨利率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影响程度的大小。
一、用于分析的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研究用六个月的贷款利率来表示贷款利率,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比上年同期增长率)来代表固定资产投资。原始数据源自《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中国统计》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年鉴》。表1是从1999年3月~2006年6月的利率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季度数据。
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比上年同期增长率)和贷款利率回归分析
构建如下模型:
其中Y代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X代表商业贷款利率(此商业贷款利率是六个月为贷款期限的利率)。用SPSS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下。
表2 拟合参数
表3F检验
表4系数及t检验
得到以下回归模型:
统计学检验:R2=0.440,说明贷款利率能解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变动原因的44% 部分;模型中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重要影响(能通过t检验);并且模型总体回归效果比较显著(能通过F检验)。
经济学检验:贷款利率会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的变动产生一定影响,利率每增加1个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下降2.477个单位。
三、结论
1.贷款利率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反比关系。从成本效应的角度来看,因利率上升而导致的投资成本增加,必然使那些投资收益较低的投资者退出投资领域,从而使投资需求减少;相反,利率下跌则意味着投资成本下降,从而刺激投资,使社会总投资增加。
2.贷款利率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不显著,也即固定资产投资变动主要不是由利率变动引起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
(1)从利率方面看,我国仍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利率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即人为因素影响较多),利率的确定及调整由中央银行决定,并不完全随货币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动,也就是说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利率的变动必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因而对固定资产投资起不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2)我国利率变动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调节作用的实际效果与国家经济发展周期高度相关,当经济高涨时,即使调高利率也难以抑制投资增长;而经济萎缩时,即使央行不断降低利率,短期也刺激不了投资的增加。这样就降低了利率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程度。
(3)我国的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占相对较大比例,特别是近几年几大行业如房地产、汽车和建材等的投资非常大,而投资这些行业的企业大多是国有企业或民营企业。对于国有企业主要是来自于政府的直接投资或者是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其投资贷款进行补贴;对于民营企业他们最关心的是能不能借到钱,而不关心借到钱以后付多少利息,企业通常会想方设法借钱。因此,贷款需求对利率很不显著,提高利率并不能遏制投资和贷款需求。
(4)近些年银行往往有强烈的意愿把钱贷出去。这主要是由于政策规定,银行必须要把呆坏帐比例尽量降低,而要把贷出去的呆坏帐经过银行和企业的努力变成好帐,这个难度非常大,那么银行想要达到这个目的,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是增加贷款、扩大分母。银行游说企业进行投资动力很大,并且常常会给企业提供最优惠的贷款利率,企业即使在利率很高的情况下愿意并且能够贷款。因此,这大大降低了贷款利率对固定资产投资影响的敏感性。
综上所述,经济理论中所阐述的利率对固定资产投资会产生很大影响,但在我国实际经济生活中表现的不十分明显,这在相当程度上受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及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因此,政府在针对固定资产投资而调整利率时应更加慎重。
参考文献:
[1]盖锐:金融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马庆国:管理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3]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4]汪康懋曾伟娇:对我国低利率政策无效性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4(9)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范文2
关键词:GDP;固定资产投资额;灰色关联分析
基金项目:全国商科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SKKT-12156)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9月28日
投资过热已使三门峡市接近经济过热的警戒线,投资过热的直接后果是使投资品价格上升,从而引起物价水平上涨。因此,研究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对于三门峡市经济保持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一个季度或一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运用生产要素(劳动力、土地、资本等)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核算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本文从支出法的角度来谈GDP。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几个方面支出的总和。支出法计算公式是:GDP=C+I+G+(X-M),其中C表示居民消费;I表示企业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X-M表示净出口(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
(二)固定资产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又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中的主要指标,它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成或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是指经济社会在某一时点上的固定资本总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根据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不同,分为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来源。
(三)灰色关联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将研究对象及影响因素的因子值视为一条线上的点,与待识别对象及影响因素的因子值所绘制的曲线进行比较,比较它们之间的贴近度,并分别量化,计算出研究对象与待识别对象各影响因素之间的贴近程度的关联度,通过比较各关联度的大小来判断待识别对象对研究对象的影响程度。在系统发展过程中,若两个因素变化的趋势具有一致性,即同步变化程度较高,即可谓二者关联程度较高;反之,则较低。
二、三门峡市经济发展现状
(一)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2006~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GDP逐年持续递增,从2006年的411.85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1,204.68亿元,年增长率最高达到18.7%(2007年),年增长率最低为9.1%(2013年,附和国家经济“新常态”发展),年均增长率达14.0%。(表1)
2006~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从2006年的229.05亿元快速增长到2013年的1,150.33亿元,年增长率最高达到38.2%(2008年),年增长率最低为22.4%(2010年),年增长率在逐步放缓,年均增速为28.45%,成为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表2)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和对外贸易净出口。2006~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不断增加,从2006年的99.64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311.33亿元,年增长率最高达到19.2%(2009年),年增长率最低为9.1%(2008年),年增长率基本稳定,逐步放缓,年均增长率达15.9%。(表3)
2006~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对外贸易净出口总额较小,而且忽高忽低,2007年对外贸易净出口总额达到最高,也不过只有13.04亿元,最低年份只有2.11亿元,2013年比2012年少一半多,年增长率最高达到176.9%(2011年),年增长率最低为-279.1%(2009年),年均增速为-0.6%,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城市,显然,外贸进出口净额影响着这个城市的GDP。(表4)
三、关联度的测算及分析
(一)关联度的测算。本文对关联度的测算采用的是灰色系统理论及应用软件(第三版),具体采用其中的五数据序列广义关联度。关联度的测算共分为五个步骤:第一步,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GDP为参考数列,确定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和对外贸易净出口为比较数列;第二步,由于系统中各因素的物理意义不同,不便于比较,因此对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第三步,求参考数列与比较数列的灰色关联系数时,分辨系数取0.5,一般在0~1之间;第四步,测算关联度(包括绝对关联度、相对关联度、综合关联度),比较数列对参考数列的灰色关联度,值越接近1,说明相关性越好;第五步,因素间的关联程度,主要是用关联度的大小次序描述,本文按综合关联度的大小进行排序。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到,无论从绝对关联度、相对关联度和综合关联度来看,固定资产投资都与GDP有着很强的关联度,其综合关联度为0.942,排第一位;社会消费品零售相对关联度最高(相对关联度为0.971),其综合关联度为0.792,排第二位;对外贸易净出口与GDP的关联性较弱,其综合关联度仅为0.571,排第三位,关联度测算及排序结果见表5。(表5)
(二)测算结果分析。从三门峡市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综合关联度来看,三门峡市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序列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可以基本判定GDP总量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着较强关联性,也就是说,影响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只有一匹马在使劲。这也表明三门峡市固定资产投资是经济增长的显著原因,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或减少必然会引起GDP的增加或减少。当然,影响GDP的还有消费和对外贸易净出口,在前文是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来代替的,而这二者与GDP的关联性相对较弱,尤其是对外贸易净出口的关联性更弱,以后是不是应该加强“短板”呢?对外贸易净出口关联性很弱,暴露出市域间进口过快,市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强,产品结构不优化,市场占有率不高,外市产品流入过多,从而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三)预测值与预测值关联度。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四数据GM(1,1)对GDP、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进行5年期短期预测,其预测结果如表6所示。根据预测结果,对关联度的测算采用的是灰色系统理论及应用软件(第三版),具体采用其中的五数据序列广义关联度,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关联度比社会消费品零售的要低,这与前面实际数据预测正好相反。(表6)
由以上预测结果表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虽然能够带动GDP的增长,也容易被政府有关部门所操控,但如果一味盲目地追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则由此所带来的GDP的增长可能以破坏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还可能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是不可取的,是与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为使三门峡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即便需要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GDP,那固定资产投资也应要更加注重结构的优化和效益的提高。
四、优化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对策建议
(一)保持适度投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近8年来,三门峡市经济增长速度保持了年均14.0%的增速,固定资产投资更是以28.45%的增速规模递进,三门峡市经济增长数量在投资的催化下日益高涨,但是经济增长质量不容乐观,基本还属于粗放型经济增长。因此,在国家经济增长“新常态”大环境下,三门峡市有必要调低经济增长速度,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摆脱过分依赖固定资产投资的模式,协调投资、消费和外贸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投资使用效率。
(二)优化投资结构,推进产业全面升级。在控制投资规模的基础上,要合理分配在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对于重点产业的支持力度要增强,减少对第二产业的过分依赖,增强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注,降低第二产业投资波动直接影响经济稳定。产业投资方向应重点集中在产品创新、节能环保、品牌构建方面,重点关注文化产业、新能源行业、新型工业等行业,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推进产业全面升级。另外,积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加强农业和水利业投资,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向农村公路、环境、教育和卫生事业等基础设施倾斜。
(三)调整消费结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三门峡市消费不足,则意味着消费结构不合理,合理的消费结构应该是:适应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消费水平的合理,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合理的需求结构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而消费需求的增长又是与收入增长正相关。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经济规律下,如何有效地分配收入就成为优化消费结构的出发点。因此,收入分配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收入差距是调整三门峡市消费结构的核心环节。
主要参考文献:
[1]庄儒常.山东省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关系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11.4.
[2]陈冬亚,童长凤.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8.
[3]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范文3
关键词:投资效率;固定资产投资;投资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8-0101-04
国民经济增长是由投资(固定资本形成和储备的变动)、消费(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及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共同拉动的。经测算,湖北省“十一五”以来,最终消费过热。而带动最终消费过热的因素主要是政府消费的快速增长。2006―2008年,政府消费平均增长幅度超过居民消费幅度9.61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政府消费已处于偏热的状态,今后增长空间有限。而居民消费需求也将因收入水平不高并且增长速度不快而相对乏力,今后依靠消费拉动湖北省经济快速发展的空间极为有限。从出口来看,湖北省地处中部,与港口、与国际市场距离相对较远,经济外向度较弱。“八五”以来,湖北省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3.64%,而且今后一段时期这种状况难以迅速扭转。湖北省今后经济的快速增长难以依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和最终消费达到,因此,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中,投资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动力。
湖北省地区生产总值从1991年的913.38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11 330.38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1.18%。与11.18%的平均经济增长率相对应,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6.91%。这说明湖北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是依靠更高的固定资产投资来支撑的。经测算,湖北省1991―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波动幅度(9.53%)显著地高于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2.37%)。这说明湖北省投资增长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图1)。今后一段时期,为了避免湖北省投资过热而浪费社会资源或者投资不足造成经济增长的停滞,应按照投资效率原则对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行调整。
一、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基本情况
(一)三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情况
从传统的三大产业来看,随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逐年递增,湖北省近年三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均不断增长,但结构比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第一产业从2006年的107.64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231.25亿元,占投资总额的比重较小但总体呈现缓慢的上涨趋势,从2001年的3.01%增加到2008年的3.99%;第二产业从2006年的1 317.12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2 346.32亿元,所占比重居中但呈现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36.87%增长到2008年的40.46%;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自从“九五”以来就一直占有绝对优势,2006―2008年其投资比重虽然从60.12%下降到55.55%,但其绝对值仍从2006年的2 147.93亿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3 220.99亿元(表1)。
2.国民经济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情况
从具体的国民经济行业来看,随着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逐年递增,湖北省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均呈上升趋势,但结构比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中,占总投资额比重较大的几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2006―2008年,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分别为895.05亿元、1 258.62亿元和1 836.59亿元,分别占当年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5.05%、27.76%、31.67%,无论是投资额度还是投资比重都处于高位状态且呈现递增的态势;房地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分别为719.29亿元、899.52亿元和1 112.1亿元,分别占当年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20.13%、19.84%和19.18%,投资额维持在较高水平,投资比重呈现小幅度下降的趋势;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固定资产投资绝对额分别为606.31亿元、647.86亿元和658.68亿元,分别占当年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16.97%、14.29%和11.36%,投资额维持在较高水平而投资比重呈下降态势;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绝对额分别为350.39亿元、359.08亿元和380.39亿元,分别占当年固定资产投资的9.81%、7.92%和6.56%;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规模为262.33亿元、436.22亿元和533.32亿元,分别占当年全部投资的7.34%、9.62%和9.2%,投资比重逐年递增(表2)。
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的效率分析及政策评价
测度投资效率的常用指标有两个,第一个指标是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即指报告期新增国内生产总值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率,反映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增加的国内生产总值数量,该指标近似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宏观经济效果的变化趋势;第二个指标是经济增长(用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来表示)的投资弹性,从相对量角度衡量投资效益的大小。弹性系数越大,表示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对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的反应越敏感,也就越富于弹性。本文利用投资弹性对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进行分析。
1.三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率分析及政策评价
从传统的三大产业投资结构来看,2006-2008年,只有第三产业的弹性系数是递增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弹性系数都是递减的。第三产业2007年投资弹性系数为0.91,2008年投资弹性系数大于1(表3),表明第三产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会比较显著地引起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第二产业投资弹性系数均小于1但是均大于0.68且呈递减的趋势,但其递减的速度明显地慢于第一产业,可见,第二产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引起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作用要大于第一产业但小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投资弹性系数有1年是大于1的,而且其弹性系数呈递减之势,可见第一产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引起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作用是逐年递减的。
将表3和表1进行对比,可以看到湖北省三大传统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日趋合理。2006年,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第二产业弹性系数>第三产业弹性系数,但在这一年湖北省一、二、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完全没有按照投资效率进行分配,而是将绝大部分投资额投向了效率最低的第三产业,而对于投资效率最高的第一产业却投入最少;但到了2007年和2008年,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则很好地与三大产业投资效率相适应,2007年和2008年,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第二产业弹性系数>第一产业弹性系数,同时期,湖北省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表明湖北省投资政策较好地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原则,正在由粗放式投资增长模式向集约式投资增长模式转变。
虽然湖北省在三大传统产业投资结构日趋合理,但同时还有待改进之处。第一,从表3可以看出,2006―2007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呈递减趋势,但对该产业投资的比重却呈上升的态势;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呈递增趋势,而对该产业投资的比重却呈下降的趋势,而且下降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第二,第一、第二产业投资比重的差距远远大于二者投资效率的差距。以2008年为例,第二产业1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引起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动为0.68单位,第一产业1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引起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动为0.52单位,二者差距仅为0.16单位,但同期对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却是第一产业投资额的10倍。
2.国民经济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率分析及政策评价
2006―2008年,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分别为0.68、0.84和0.85,整体投资效率是逐步提高的。在国民经济所有行业中,只有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与房地产业在三年中的投资效率都高于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尤其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弹性系数在2007年和2008年分别达到了7.38和3.31,非常富有弹性,表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引起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程度非常大。而房地产业在2006年的弹性系数大于1,富有弹性,但由于国家政策的干预,在2007年该弹性系数有一个大幅度的下降,但在2008年又上涨到了接近于1的水平,表明一旦国家放松管制,该行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投资仍将引起地区生产总值的大幅度增长。此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和采矿业仍是值得关注的重点行业。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投资效率递增速度非常快,该行业投资弹性系数从2006年的0.36增长到2007年的2.79,然后一跃到了2008年的11.28,其投资效率的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行业(表4)。
对比表4和表2,从国民经济行业角度来看,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日趋合理。首先,投资额是随投资效率的提高而不断增加的,固定资产投资弹性系数从2006年的0.68增加到2008年的0.85,同时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也从2006年的3 572.69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 798.56亿元;其次,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不同行业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合理性,如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房地产业三年投资效率相对于湖北省全部固定资产效率而言都较高,而对这两个行业的投资比重也较高。另外,对于效率提高较快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投资比重也是相当大的。
湖北省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日趋合理,但同时还有许多有待进一步完善之处。第一,投资比重变动方向未能尽快与投资效率变动方向协调一致。如,2006―2008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投资效率逐年快速递增,但在该行业的投资比重却呈递减的趋势。第二,部分行业投资比重与投资效率错位。如,2006―2008年,制造业投资效率低于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等行业,但该行业固定资产的投资比重却要远远超过农、林、牧、渔业、采矿业等行业的投资比重。
三、优化固定资产产业和行业的投资结构
按照投资效率优先的原则,对“十二五”时期湖北投资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进行优化。
从三大产业来看,“十二五”时期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原则更好地转变投资增长模式,继续遵照按照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原则分配投资资金;鉴于第三产业投资效率较高的现实,应适当增加该产业投资比重而不宜继续下降;鉴于第一、第二产业投资效率差距与二者投资比重之间的不一致性,今后一段时期应缩小一、二产业之间投资比重差距,进一步增加对第一产业的投入力度。
从国民经济行业来看,优先发展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和教育等行业;根据投资效率和湖北省情,今后应对不同行业予以不同的投资政策,应缩减制造业、房地产业等的投资比重,加大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教育等行业的投资比重。
参考文献:
[1] 陈立文,孙静.投资与经济增长中几个指标之间关系的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 胡永平,祝接金.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3,(2).
Analysis of the fixed assets investment structure in Hubei based on the investment efficiency
WANG Hong-jie
(Middle China agriculture university,Wuhan 430070,China)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范文4
22个地区调低经济增长目标
2013年,实际GDP增长率达到预期目标的地区有13个:天津、上海、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重庆、云南、、新疆;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地区有17个: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河南、广西、海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此外,福建与预期目标基本持平。全国GDP平均目标增长率(即以当年GDP为权重对各地2013年的GDP目标增长率进行加权平均,下同)为9.9%,高出全国GDP实际增长率2.2个百分点。
2014年,GDP目标增长率落在[7.5%,9%)区间的地区有北京、河北、吉林、黑龙江、上海、浙江和广东;落在[9%,10.5%)区间的地区有山西、内蒙古、辽宁、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海南、四川和宁夏;落在[10.5%,12.5%)区间的地区有天津、福建、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和新疆。其中,22个地区调低了GDP目标增长率(即2014年的目标值低于2013年的目标值,下同);8个地区GDP目标增长率与2013年持平;仅广东调高了GDP目标增长率(见图1)。与2014年多数地区调低GDP目标增长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2年有8个地区调高了GDP目标增长率,仅有6个地区调低了GDP目标增长率。2013年有2个地区调高了GDP目标增长率和11个地区调低了GDP目标增长率,大多数地区维持不变。2012年以来,全国GDP平均目标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2014年分别为10.3%、9.9%和9.2%,2014年GDP平均目标增长率较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见图2)。根据往年全国GDP平均目标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之间的经验关系,2014年全国GDP实际增长率可能回落到[7.0%,7.5%]的区间,经济增长面临下行风险。
全国逾2/3的地区调低经济增长目标的主要原因为:一是政府考核体系的改进有助于约束地方政府过度追求GDP的行为。2013年年底以来,中央开始推动地方改进政府考核体系,要求地方政府淡化GDP考核,增加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等考核指标的权重,并加强政府债务考核,强化任期审计和离任追责。政府考核体系的改进促使地方政府更多地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从而改变以往盲目追求经济增速的行为。二是2013年各地区经济下行的压力迫使地方政府降低经济增长预期。2013年大多数地区实际GDP增长率低于2012年,全国除了广东和2013年实际GDP增长率略高于2012年以外,其余地区GDP实际增长率均下行,河北、内蒙古等能源大省GDP实际增长率降幅甚至超过1个百分点。地方政府意识到经济高增长难以为继,于是降低经济增长目标减轻压力。三是中央有关政策引导地方政府调低经济增长目标。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4年去杠杆和去产能的经济工作任务,这将从资金来源和产业政策等方面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尤其是会抑制产能过剩行业的扩张,从而引导地方政府调低经济增长目标。
16个地区调低投资增长目标
2013年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预期目标的地区有21个:天津、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云南、、青海和宁夏;未达到预期目标的地区有8个:北京、河北、辽宁、黑龙江、贵州、陕西、甘肃和新疆;此外,吉林和江西与预期目标基本持平。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目标增速(即以当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权重对2013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增速进行加权平均,下同)为19.5%,低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0.1个百分点。
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增速落在[9%,16%)区间的地区有北京、天津、内蒙古、吉林、浙江和四川;落在[16%,21%)区间的地区有河北、山西、辽宁、江苏、福建、江西、山东、湖北、广东、广西、海南、、青海和宁夏;落在[21%,26%)区间的地区有黑龙江、河南、湖南、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和新疆。16个地区调低了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增速(即2014年的目标值低于2013年的目标值,下同);12个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增速与2013年持平;仅天津、广东和云南调高了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增速(见图3)。另外,上海、安徽和重庆三个地区未披露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增速。
地方政府在调低经济增长目标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2014年多地《政府工作报告》均涉及“调降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强调“防控债务风险”和“化解过剩产能”。由于GDP长期以来是地方政绩考核的主要目标,地方政府把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拉动GDP增长的重要手段。在上一届政府执政的最后一年(2012年),各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增速仍然升多降少(10个升,4个降),地方投资冲动非常强烈。2013年新一届政府上任后,调高投资增速目标的地区(7个)仍多于下调地区(5个)。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3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新一届中央政府开始淡化GDP政绩考核,更加注重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使得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调低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增速。如图4所示,自2011年以来,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平均目标增速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2011~2014年分别为19.3%、19.5%、19.5%和18.4%,2014年较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其中,东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增速相对平稳。中西部地区在2012年调高投资目标增速后,2013年和2014年逐年调低,其中贵州、甘肃和新疆的投资目标增速大幅调低了5个百分点。
在2013年之前,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很少提及地方政府债务问题。2014年,由于中央非常重视防控地方债务风险,加上随着地方偿债高峰来临,部分地方政府面临较大的偿债压力,因而,各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控增量、压存量”等措施化解债务风险。例如,湖南、陕西、贵州和等地区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吉林还提出要建立债务终身追责制度,建立长效风险控制机制。“化解过剩产能”也成为多地《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强调的内容。例如,广东强化能耗、环保、安全等标准的硬约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江苏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行业为重点,采取差别化资源价格政策,调整产业准入标准,综合施策,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山东将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轮胎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80%以上,船舶行业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地方炼油产能有较大提升化解。吉林认真落实全省化解产能过剩的工作方案,逐步化解钢铁、水泥等产能相对过剩行业存量产能,加大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改革支持力度。重庆提出到2015年,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产能规模基本合理,船舶行业产能利用率大幅提升;到2018年,五大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得到全面化解。河北提出以“亮剑精神”化解过剩产能,2014年该地区拟淘汰的产能目标明显高于2013年,为此河北将GDP增长目标从2013年的9%调低至2014年的8%,同时将固定资产投资目标由2013年的20%调低至2014年的17%。
推进国企改革,搞活地方经济
各地区均将国企改革作为2014年的重点工作内容,多数地区将其作为2014年工作的首要任务。梳理各地国企改革思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推进分类监管。二是推动政企分开,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三是推进国企股份多元化、交叉持股,发展混合所有制。四是完善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探索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持股,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
从各地国企改革的具体思路来看,江苏、浙江和福建等民营经济较发达地区更加强调现代企业制度,激活市场主体,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东三省)强调解决国企遗留问题,如加快政企、主辅分离,推动厂办大集体改革。部分地区为了将国企改革落到实处,增强了改革的可操作性。例如,陕西计划在3~5年内将国有资本证券化率提高到40%以上,推动企业整体上市或主营业务上市。海南将推进海建集团与海宁公司、发展控股与水电集团的整合重组,推动莺歌海盐场转产开发;支持海南港航控股公司整合港口资源,优化功能配置。将大力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组建交通、旅游等行业性国有资本运营公司。
推进,放活农地经营权
各地的农地改革以确权为基础,探索多种途径放活农地经营权。多数地区继续推进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颁证工作,以多种形式推动土地流转,尝试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价同权。
部分地区在土地流转方面加大试点,如湖南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民自建住房财产权和林权进行交易,以及申请抵押贷款的有效途径。福建推广经营权入股、经营权信托和土地托管等流转方式。河南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争取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租让结合、分阶段出让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北京市将推行工业用地弹性出让和租赁制,提高工业用地效益等。
积极申请设立自贸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在上海自贸区示范效应的带动下,2014年各地申报设立自贸区的热情较高。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建立自贸区的地区有:河北曹妃甸自贸区、浙江舟山自由贸易港区、内蒙古满洲里自由贸易区(园)、天津自由贸易区、吉林自由贸易园区、大连自由贸易试验区和武汉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时,安徽、福建和广东等地区申请设立自贸区的工作也在筹划之中。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范文5
关键词: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储蓄;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158-03
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与东部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东西部不平衡发展成为理论界研究重点。影响新疆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而资本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东西部差距主要是由于资本禀赋的差距,大量国家资金、外资成为东部固定资产投资的充足资金来源,从而促进了东部经济的发展,而新疆由于缺少资本,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以及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资本数量有限,使新疆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本文通过对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和储蓄对新疆经济增长效应的分析,尝试为新疆发展提供可行路径。
一、理论与方法
经济增长理论阐述主要是投资储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一般地,资本增长由储蓄(或投资)决定,而储蓄又依赖于收入,收入或产量又要视资本而定。于是,资本、产量和储蓄(投资)之间建立一个如图1所示的相互依赖的关系[1]。
图1中的产出/收入代表国内生产总值,储蓄/投资转化为资本存量,资本存量又转化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又转化为储蓄/投资。可见国内生产总值与储蓄、投资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这期间由很多影响因素影响储蓄、投资转化为国内生产总值,尤其在储蓄转化为投资过程中的金融制度和金融机构。林毅夫(2001)认为,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金融问题,提出金融体系是市场经济体系的核心制度安排,有效的金融体系能够实现资金的最有效配置[2]。孙立坚等(2004)提出中国金融体系存在脆弱性,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今后的可持续发展[3]。
以上理论阐述了资本、储蓄、投资和金融制度等是经济增长的发展动力和影响因素。以之为基础,本文选取固定资产投资、储蓄为研究变量,实证分析这两个因素对新疆经济增长的影响。从定性角度看,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意味着生产规模扩大、技术更新、生产率提高,直接带来新疆GDP增加,而储蓄增加,可以通过融资渠道实现资金的投资配置,间接带来新疆GDP增加。长期分析,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分为累积投资和新增投资而区域经济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投资的区域不均衡分布,即区域累积投资和新增投资的不均衡。所以,缩小新疆经济与东部地区差距,解决投资不均衡的一条有效路径是要增加落后区域新增投资,一方面,通过吸引外来资本,增加投资的外部供给;另一方面,引入外来金融机构,通过竞争提高区域内金融产业效率,增加储蓄―投资转化率[4]。本文以新疆1986―2005年统计数据为样本,以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为自变量,GDP为因变量,建立了两个计量经济模型,定量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对GDP的影响作用及其作用大小。
二、模型基础
(一)数据分析
图2总体显示了新疆20年来的经济发展趋势,1986―2005年新疆GDP总体发展趋势为:1986―1994年GDP增长平缓,1995―2000年GDP缓慢增长,2001―2005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图1)。2005年,新疆GDP达到2 604亿元,比1986年的129.04亿元增加了近1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综合性指标,包括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城乡集体经济单位投资、其他各种类型的单位投资和城乡居民个人投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指居民把货币资金存入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保管,并取得一定利息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居民储蓄的总体增长趋势也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86―1994年增长平缓,1995―2000年增长幅度一般,2001―2005年快速增长,尤其是城乡居民储蓄趋势,与国内生产总值曲线非常接近(图1),这说明了新疆GDP与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有相同的发展趋势,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二)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R.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E.多马提出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公式为:G=S/C式中G代表国民收入增长率,即经济增长率;S代表储蓄率,即储蓄量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C代表资本―产量比率,即生产一单位产量所需要的资本量。
根据假设,资本与劳动的配合比例是不变的,从而资本――产量的比率也就是不变的。这样经济增长率就取决于储蓄率。在资本――产量比率不变的情况下,储蓄率高,则经济增长率高;储蓄率低,则经济增长率低。哈罗德模型强调的是资本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的是资本增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新古典增长模型由美国经济学家索洛等人提出索洛模型通过改变资本产量比率来解决哈罗德模型的“刃峰”问题,并且考虑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公式为: G=a(K/K)+b(L/L)+(A/A)。式中:K/K代表资本增加率,L/L代表劳动增加率,A/A代表技术进步率。a代表经济增长中资本所作的贡献比率,b代表经济增长中劳动所作的贡献比率,a与b之比即资本―劳动比率。这一模型的含义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是资本的增加、劳动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以上原理表明,资本增加带来总产出增加,即投资I与GDP正相关,投资的增加引起资本深化,生产规模扩大,就业增加,L的边际生产率提高,产量曲线向上移动,从而推动经济增长,而且乘数理论(Multiplier Theory)表明,投资与国民产出(GNP)之间存在着乘数效应,即推动国民经济产生更大的增长。储蓄增加通过金融体系转化为投资增加,进而影响总产出,这中间的重要变量为储蓄――投资转化率,转化率越高,资本形成率越高。
新凯恩斯主义的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强调了投资在供给方面对于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作用,认为高投资率可带来高经济增长率。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把投资供给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唯一因素,显然具有很大的假设性,但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投资供给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非常紧密,在经济理论界,西方和我国有一个类似的观点,即认为经济增长情况主要是由投资决定,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前提。索洛模型提出的新古典增长理论完善了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提出了资本、劳动、技术进步都影响经济增长并运用乘数理论,强调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重要性,这些理论为本文分析储蓄、固定资产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计量模型和分析
(一)GDP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计量经济模型
固定资产投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之初无不是依靠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支撑起来的,而处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新疆一直是以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因此,研究如何提高新疆固定资产投资效应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5]。
为定量分析新疆固定资产投资对GDP的影响,我们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方法,以便较为准确地反映和分析新疆固定投资对地方经济产生的影响程度。根据计量经济学原理,以固定资产投资为解释变量,GDP为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以表1的数据估算出模型的具体方程式,然后根据具体模型做出精确的分析。下面我们将新疆的国内生产总值设为Y,全社会固定投资为X,u为误差项,设定理论模型为:Y=B0+B1X+u,利用计量经济学SPSS软件进行模型系数的估算,其结果下表所示。新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的相关系数为0.966,这说明固定资产投资与GDP高度相关,可以用线性模型表示回归关系。
由表1可看出固定投资与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66,是高度相关。拟合优度R2=0.993>0.7,表明模型拟合理想,可以拒绝零假设,根据表中结果得出回归方程式:Y=110.371+1.866X。这意味着全社会固定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有着重要影响。对这个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新型显著性检验:t=48.990>te=1.729。因此,参数的t检验通过,说明全社会固定投资对国民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然后进行F检验,F(1,18)=243.173,查F分布表,a=0.05,F0.05(1,18)=4.4139,显然F=243.173>4.4139。模型的F检验通过。在置信度为95%的情况下,回归效果显著。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该模型具有较强的模拟性和可信度,可以用来作进一步分析。从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全社会固定投资每增加1亿元,那么通过全社会固定投资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拉动新疆国内生产总值增加4 456亿元。这说明了全社会固定投资对于新疆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增长等具有很大的影响,搞好全社会固定投资对新疆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城乡居民储蓄与GDP的计量经济模型
依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储蓄与投资倾向于一起变动,储蓄减少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引起投资减少。同时,储蓄―投资转化率也受到金融业发展水平、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影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指某一时点城乡居民存入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的储蓄金额,包括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和农民个人储蓄存款,不包括居民的手存现金和工矿企业、部队、机关、团体等单位存款。因为新疆的城乡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对于新疆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选用此指标作为解释因变量。
为定量分析新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对GDP的影响,运用计量经济学原理,建立了以城乡居民储蓄为解释变量,以GDP为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其形式如下:Y=A0+A1X+t其中:Y为新疆的GDP,X为新疆城乡居民储蓄,A0为常数,A1为系数,t为误差项。利用计量经济学SPSS软件对样本期间新疆GDP和城乡居民储蓄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估计出反映新疆城乡居民储蓄对GDP的影响度系数A1。
根据图2数据,从表2可知:城乡居民储蓄与GDP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98,是高度相关,可以用线性模型表示回归关系。拟合优度R2=0.996>0.7,表明模型拟合理想,可以拒绝零假设,根据表中结果得出回归方程式:Y=126.89+1.34X。 这意味着城乡居民储蓄量对国内生产总值有着重要影响,对这个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新型显著性检验查t分布表,t=68.563>te=1.729。因此,参数的t检验通过,说明城乡居民储蓄对国民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然后进行F检验,F(1,18)=243.173查F分布表,得到F0.05(1,18)=4.4139。显然F=4700.877>4.4139。模型的F检验通过,在置信度为95%的情况下,回归效果显著。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该模型具有较强的模拟性和可信度,可以用来作进一步分析。从回归模型可以看出,城乡居民储蓄每增加1亿元,那么通过城乡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能够带动产业的发展,拉动新疆国内生产总值增加1.34亿元。这说明城乡居民储蓄对于新疆的国内生产总值、经济发展等具有很大的影响,搞好居民储蓄的吸收工作以及金融机构的设置及管理对新疆地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本文选取1986―2005年的数据,分析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居民储蓄对新疆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固定资产投资和城乡居民储蓄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而前者影响尤为突出。新疆经济发展不能只依赖国家优惠政策,更重要的是培养新疆经济的自生能力,即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和有效的金融体系。金融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对促进储蓄――投资的有效转化至关重要,有效的金融体系为竞争性多元化机制,其中竞争性是关键。经济学家胡祖六认为,“使境外的投资者和机构能以合法的、公开的、透明的渠道进入中国境内资本市场,这是非常重要的”。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发展对策和建议:
1.大力吸引各种金融机构来新疆设点,尤其是在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可以进行人民币业务的机会下,积极为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开发新金融工具,发展直接融资,促进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建立棉花、有色金属期货市场,使新疆各种资源在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带动下,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2.根据国家给予新疆的优惠政策,结合新疆的实际情况加大投资优惠政策,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尤其是新疆的软环境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从而吸引外资流入,并积极利用国外金融机构和政府贷款,增加区域内投资供给。
3.拓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信贷资金和外资结合利用,合理规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重点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使之带动新疆经济的发展。
4.大力发展新疆经济,改善新疆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来新疆,发挥金融机构的资金配置作用,实现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发展。
5.金融机构依托高新技术、现代化管理手段探索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的发展规律,促进金融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提高资金利用的时间效率与速度。
6.完善新疆的金融体系尤其是农村信用社在基层的资金配置作用,施行与东部有差别的区域金融政策。例如,贴现率的区域化、存款准备金率的区域化、利率政策的区域化,限制资金的外流,使新疆资金留在新疆,建设新疆。
参考文献:
[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27.
[2] 林毅夫.金融体系、信用和中小企业融资[J].浙江社会科学,2001,(7):9-11.
[3] 孙立坚,牛晓梦,李安心.金融脆弱性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4,(1):61-69.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范文6
年来,福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回升。但是,经济运行中却出现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偏低、投资率偏高的不协调现象。2000~2002年,福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平均为4.9%,其中:2000年为2.5%,2001年为5.5%,2002年为6.8%,远远低于全国13.4%的平均水平,在华东地区居倒数第一位;而同期投资率2000年为46.2%,2001年为46%,2002年为45.9%,平均为46.0%,远远高于全国37.9%的平均水平,在华东地区居前三位。
福建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具有典型的后发性质,因此,不能简单地说福建目前的投资率过高,因为这是与福建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本身的发展水平及其后发要求相适应的,有其客观性和合理性。但是,与世界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相比,福建的投资率高出20个百分点,表明福建目前的投资率存在偏高的问题。投资率与消费率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投资率长期偏高,意味着消费率长期偏低,不但会造成投资过度和生产过剩,还会对消费需求形成排挤效应,将影响整个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增长。
那么,为什么福建经济运行中会出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偏低、投资率偏高的不协调现象?笔者认为,在福建资本形成总额中,固定资本形成额所占的比重低、存货增加所占的比重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因为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前者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及矿藏的勘探等新增资本;而存货增加包括一定时期内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存货。在资本形成总额构成中,固定资本形成额所占的比重高,存货增加所占的比重就低;反之,固定资本形成额所占的比重低,存货增加所占的比重就高。1998~2002年,福建资本形成总额构成中,固定资本形成额所占的比重平均为69.9%,比全国97.6%的平均水平低27.7个百分点,是华东地区固定资本形成额所占比重最低的省份;而存货增加所占的比重平均为30.1%,比全国2.4%的平均水平高27.7个百分点,是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存货增加所占比重最高的省份。
固定资本形成额所占的比重过低,存货增加所占的比重过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福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假如2002年能够将福建存货增加所占的比重从31.9%降低到江苏16.9%的水平,那么,在投资率不变的条件下,可以增加940亿元左右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潜力是十分巨大的。
福建资本形成总额构成中存货增加所占的比重如此之高,与福建的经济结构有关,特别是与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市场供求变化有关。1998~2002年,福建工业产品销售率平均为96.67%,低于全国97.4%的平均水平;在华东地区,低于上海98.63%、安徽97.61%、山东97.39%、江西97.29%、江苏96.88%的平均水平,仅比浙江96.58%的平均水平高0.09个百分点,居倒数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