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共享理论与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共享理论与实践范文1
张瑞君,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92年以来,在中国人民大学主要从事会计、财务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200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2005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任访问学者,2007年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参加PCMPCL,案例写作与案例教学研究(Executive Education Program on Case MethodL目前,主要社会兼职冲国注册会计师(CPA)、国家企业信息化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咨询评审专家,国家“863”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财政部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咨询专家、国家会计学院、北京大学等大学的外聘教授。
张教授长期从事高等学校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相融合的交叉性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框架的构建、IT环境下财务集中管理、预算管理模式、资金集中管理,以及IT环境下公司理财与管理决策等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张教授已主持与参与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新技术“863”等科研项目9项,如211工程项目《财务会计计算机教学模型研究》于2000年获教育部优秀项目及标志性成果;作为负责人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IT环境下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研究”在2008年获得“优秀”评估结果。近年来,张瑞君教授出版著作11部,如《网络环境下会计实时控制》、《E时代财务管理》《CFO丛书》、《计算机财务管理――财务建模方法与技术》、《财务管理信息化――IT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网络环境下会计事中控制研究》获首届杨纪琬奖学金(优秀博士论文),《IT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获第四届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国际研讨会最佳优秀论文奖(香港国际会计学会),《企业集团信息一体化和内部报告问题研究》获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热点难点问题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中国会计学会)等。
近年来,张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Finance Shared Service)和企业集团司库管理(Treasury Management)领域。张教授认为,第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进,将各个分子公司的一些财务职能剥离出来,设立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并且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网络为各个分子公司提供财务服务的模式正在成为跨国企业集团广泛关注和采用的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第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企业集团金融资源的不断增加,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如何应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企业集团的因利率、汇率等市场环境产生的金融风险,如何实现企业集团资金、融资、投资等的统一管理,支持企业集团全球化战略实现,司库管理体系构建和产融结合的研究正在成为先进跨国企业集团关注和采纳的另一个财务管理热点。张教授先后在50佘家企业进行管理信息化典型案例研究工作,撰写了大量有关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案例。2010年7月在《会计研究》发表的《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一文,以中兴通讯共享服务管理为研究案例,提炼和确立了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以及实现路径。从理论层面看,填补了辅业务流程-财务共享服务业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研究的不足,丰富了流程再造理论。同时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研究进行了丰富,从共享服务概念、价值的界定研究到应用案例研究,揭示了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要素和实现路径;从实践层面看,研究结论对正在探索如何构建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及如何确立其关键要素和路径的中国企业集团来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010年在《财务与会计》发表多篇论文《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下的企业集团票据管理研究》、《中国企业集团司库体系构建的战略思考――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最佳实践为例》、《中国企业集团司库管理的职能构成研究》、《运用久期模型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基于企业集团的视角》、《企业集团司库高级管理职能风险管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等论文,对于丰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理论和指导企业集团强化金融资源管理特别是资金资源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教授还积极参加财政部、国资委、中央国家机构高级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建集团、中国航天集团、TCL集团等集团管理层讲授“会计信息系统”、“E时代财务管理”、“IT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等课程。张教授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成果为进一步深化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支持会计信息化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和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所采纳,为我国开展管理信息化工作做出较大的贡献。
财务共享理论与实践范文2
关键词:财务共享;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0前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迅速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产生了颠覆性变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就是近年来出现并流行起来的会计报告业务管理方式,它是依托信息技术,将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的实体的会计业务有效整合后放到一个共享服务中心来记账和报告。财务共享的优势是不仅保证会计核算的高专业化、标准化,而且还提高企业财务数据的处理效率,节省较大的人工与系统成本。自1999年摩托罗拉在天津建立亚洲结算中心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财务共享服务领域的探索。面对如此情形,高职院校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亟须转型,探究适合财务共享背景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从而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更新、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方法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改革[1],为推动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的转型升级提供一些思路。
1财务共享对传统会计的冲击
1.1业财融合化
在财务共享趋势下,业财深度融合得到进一步体现,财务定位从简单记账到决策支持,财务与业务部门的联系与合作更加密切。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业务流程的标准化设置要求财务人员主动融入业务部门,对业务流程、信息系统进行规范与再造,使得业务内容和现金流在共享中心模式下更为清晰,提升财务管理的广度与深度,加深业财融合程度,也加强企业全面管理,专注于创造价值和风险控制,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全面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2]。
1.2岗位复合化
财务共享使得传统会计工作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基于流程再造和IT系统整理,大量重复性、可操作的业务被机器人替代,财务人员也从大量低附加值的基础核算工作中解脱出来,一些传统的会计岗位在逐渐被替代;但与此同时,业务型财务、战略型财务等复合型人才被广泛需要,大数据分析师、战略规划师等一些新兴会计职业岗位应运而生。新兴会计职业岗位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不仅要会生成会计信息,还要具备战略思维、分析和决策能力,能站在战略高度以全局性的视角提供决策支持服务,进而实现财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目标。
1.3服务自动化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共享服务的处理流程逐渐向自动化的方向发展。以德勤财务机器人为例,它不仅能以集中或远程采集模式,对票据进行扫描、分类,采集录入信息、合并和汇总各项财务数据,并且能在既定的业务逻辑基础上对各自动化财务流程进行判断、识别、管理和监控[3],且准确性和工作效率极高。在未来几年内,对财务共享中心来说,很大程度上也会变成财务的自动化工厂,而对企业而言,财务共享会根据各自不同的需求向更为柔性化的方向发展。
1.4系统集成化
财务共享中心并没有单独剥离出来运营,而是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信息中心等多个部门进行的多门类融合开展,协调企业内系统和企业外系统的工作,依托信息技术对财务数据进行处理,将原本分散的财务信息进行高度集中、系统的处理,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和协调能力更高,工作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时,财务共享中心的服务正在延伸至更高价值及更多服务中,从而使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多业务处理成为可能。
2财务共享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财务共享模式的出现和发展,规范业务处理流程和方式,促使业务和财务的融合,传统会计岗位人才需求大幅减少,企业中原有从事大量简单操作性技能人才已逐渐被淘汰,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对会计岗位人员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更系统的财务专业技能
财务共享模式下,企业能将标准化、规范化的业务流程进行集中处理,财务人员的分工界限愈趋明显,少数基层财务人员甚至是财务机器人即可完成大量基础性数据录入、会计核算等工作,而能对业务流程进行改进、优化,进行事前预测、绩效评价,并对企业行动提供决策支持等工作则需专业知识结构较为完整、经验丰富的财务人员才可胜任。而且对系统能掌握成本控制、财务分析、全面预算决策以及风险管理等知识的财务人员目前市场上非常紧缺。
2.2更全面的业财融合能力
随着业财融合理念的不断深入,知识结构单一的财务人员已不适应新的会计职业岗位要求,精通业务财务的复合型人才备受青睐。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基础财务核算工作均由共享中心按标准化的流程处理,使得财务人员有精力投入业务财务工作中,更好地服务业务部门,积极向企业采购、生产、销售、投融资等领域渗透,为决策者提供有用的业务、财务相关信息;同时也要从业务的角度帮助他们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4],财务人员还应掌握计算机、统计学、管理学、市场营销、金融学等方面的知识,尤其是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方面的知识,从而实现财务人员的技能从专业性向战略性转变。
2.3更强的团队协作能力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将财务人员从繁重的日常会计核算中解放出来,要求更多地与业务部门融合,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服务,实现业财一体化发展;同时,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变得日趋复杂,经营活动和交易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这就要求财务人员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协调、沟通能力,能处理好公司各相关部门、人员间的关系,以应对企业内部和市场外部的变化,为高效率财务工作提供保障。
3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虽然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陆续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无论是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方法都有所突破,但对财务共享服务等相关产业的人才培养仍较为稀缺,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体现自身的价值,具体来看,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存在如下的问题:
3.1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相脱离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出现,财务共享模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原本注重核算型的财务人员,需逐渐向决策型、管理型转变。而现阶段,高职院校仍注重的是培养会计核算、报表编制等传统的会计工作,培养目标以核算能力为主,忽视新技术、新平台以及互联网等的深度发展,缺乏对业财一体化、财务共享、智能财务等行业最前沿知识的深度了解,与企业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会计人才存在较大的差距。
3.2课程体系设置难以匹配企业需求
财务共享模式不仅从知识结构方面打破传统的各个专业之间的界限,而且在技能要求方面也突破软件间的操作层面,从而对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但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课程体系上仍偏重于传统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如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很少涉及市场上已开始推广的财务共享服务、财务机器人等行业前沿知识,缺乏战略管理、风险控制、绩效评价等高级技能培养方面的课程;同时也缺少大数据、人工智能、人际关系管理等方面的课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不足以支撑复合型会计人才的培养。
3.3教学方法运用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方法多为“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的单向输入方式,虽然部分课程也有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但仍避免不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教学手段看,多媒体网络以及线上课程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搭建知识存储、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增强课堂学习效果。但在财务共享背景下,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系统性、战略性的思维,“画流程、讲方案”等与实务零距离的知识需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战略管理思维和风险识别能力。
3.4教学软、硬件更新落后于社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实务中的会计岗位发生巨大的变化,由于教学经费、社会资源等方面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软、硬件更新速度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与实务偏离较大。针对新出现的财务共享服务,很少有院校开设财务共享有关的课程,即使开设相关课程,通过教师讲解,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进行一定程度的仿真实训模拟,但与会计实务还有很大差距,如何让学生在真实的业务环境中进行学习、实训、实习,是当下会计专业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3.5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论水平毋庸置疑,但财务共享属于当下会计领域的新技术、新思路,多数教师并无财务共享企业实习、工作的经历,导致其相关技能掌握欠缺,实践操作多为纸上谈兵,无法将财务共享的理念、实务中具体运作模式、能力需求等传授给学生,使得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就业结构性矛盾在学习的过程即已显现。
4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建议
4.1更新人才培养目标
在财务共享背景下,高职院校应重新定位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融入财务共享的技术、理念,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会计专业人才,使得人才输出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解决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充分研究财务共享带来的企业财务工作模式的转变,以及随之而来的财务人员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的需求的变化,制订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转变教育理念为根本目标,通过开设新专业、优化课程体系、推动三教改革、加深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完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还应结合课程思政,注重学生素质目标的培养,树立良好的会计职业操守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当代青年人才必不可缺的要素。
4.2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随着财务共享的逐渐深入,高职院校应整合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弥补现有体系中对财务共享知识渗透与融合不足的现状。在具体做法上,一是适当删减会计核算、会计电算化、纳税申报等基础类核算课程的课时或学分;二是新增财务共享相关课程,如财务共享服务、财务机器人、战略管理、风险管理等,注意加强云财务与内部控制等方面的教育;三是新增跨专业设置课程,如大数据应用、Python、C++等信息统计管理类课程,以及人际关系沟通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可增设“1+X”证书考核相关课程,实现学生毕业后与企业岗位职业做到“无缝对接”。
4.3推动三教改革
4.3.1提升教师队伍建设
打造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有关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指示,因此,高职院校应多鼓励专职教师通过不定期的实习或挂职锻炼,深入行业一线,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使专业教学活动更好地与实务项结合;同时通过与行业企业双向交流协作等方式,加强与实务界的联系,甚至鼓励教师和企业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产、学、研合作水平,培养教师的技术研发与服务能力,并将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打造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教学团队。
4.3.2推进教材改革
近几年,会计准则以及税法相关政策变化较大,同时由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大量的教材更新速度赶不上行业变化的速度,因此高职院校应鼓励开发本校适用的教材,灵活选用工作手册式、活页式等多种形式的教材,结合实训软件的使用,填充课堂教学;同时,根据会计岗位需求的前沿趋势,鼓励教师自编或与企业共同编写能体现新技术、新方法、新规范的教材,从而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
4.3.3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应避免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采用行动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都要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做到融会贯通、活学活用;其次,充分利用实训软件、慕课、微课等教学资源,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碎片化知识串联起来,多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再者,还要注重实践教学,训练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以致用。
4.4加深校企合作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特点,应积极推动校企合作,着力打造校内、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在校内学到的理论知识可通过实践基地的实务操作得到检验,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和有待提升之处,有效地掌握相关技能。校外实习基地可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通过校企深度合作,聘请企业专家实践教学,将最前沿的财务共享模式下实务操作引入课程中,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还可校企共同开发财务共享相关教学软件,既可推动教学设施的更新换代,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教学软件的开发成本,从而促进产、教融合,提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立贵.财务共享环境下高校“业财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0(12):118-119.
[2]周晓慧.智能财务时代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改革探讨[J].当代会计,2020(12):16-19.
[3]郭尚君.刍议财务智能化趋势与高职财务人才培养[J].现代营销,2020(11):8-9.
财务共享理论与实践范文3
关键词:案例教学;隐性知识;分析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0-0297-01
1 隐性知识与案例教学
隐性知识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于1958年在其《个人知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知识可分为两类: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Implicit Knowledge)人类知识中某些个人“技能”、“感悟”和“经验或诀窍”常常处于“难以言传”、“无法明示”或“缄默”状态,它们就是隐性知识。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认为,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植根于行为本身,并受个体所处环境的约束,包括个体的思维模式、信仰观点、心智模式等。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不是显性知识的阐释和传授,而是隐性知识的外显和共享。通过对隐含知识的研究,心理学家们发现,智商高和学校学业成绩优秀的人并没有在其后的工作中取得相应的成功。成功的管理者大都认为有效的管理来自于正式学业之外的知识,不是靠以直接教授与机械记忆为特征的学校教育,而是靠非正式的、在工作中通过实践、观察获得的知识,即成功与隐含知识的掌握情况密切相关。
案例一词来源于“Case”,其意为具体事例。案例教学法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之上,通过剖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相关的“实践活动”,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务管理案例通常以现实的财务事例或某种假想的情形为背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像管理决策者一样进行思考,通过迅速适应新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有效的思维方式。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对案例分析常常包含三个环节即:情景再现、事实分析、理论提炼。案例教学的过程与隐性学知识的特征可以实现良好契合,通过隐性知识的外显与共享提高财务管理案例的教学效果。
2 隐性知识的特征与重要性
隐性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学习积累与创新的过程,是不同知识主体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交互过程。主体从外部各类知识主体或知识库中筛选、吸收、积累自身所需要的知识,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激活知识存量,提炼出大量存储于主体脑海中的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有以下特征:①抽象性。隐性知识是人类非语言智力活动的成果,很难通过语言、文字、图表或符号明确表述,这是隐性知识本质的特征。②专属性。隐性知识的主要载体是个人,它很难通过正规的形式进行传递。这种专属性表现在,除非通过特殊的学习,否则某一属体的隐性知识难以转移给另一属体;同时,某个属体的隐性知识一旦形成,需要用较高的成本才能改变。③非理性。人们可以通过逻辑推理获得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则是通过身体感官、直觉或领悟获得,与逻辑推理无直接关系。④情境性。隐性知识总是与特定的情景紧密联系,依托特定情境存在,是对特定任务和情境的整体把握。⑤稳定性。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的建构需要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不易受环境的影响,隐性知识一旦形成难以对其进行改造。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领域重视书本知识的教授和显性知识的掌握,学生注重文凭、证书的获得,淡漠对隐性知识的学习和对所学知识的转化,由此造就一批“高分低能”和“缺乏创新能力”的学生。他们在考试中无所不能,在实践问题面前却无从下手,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对隐性知识的把握。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强调隐性知识的学习,就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
3 完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的对策
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隐性知识的重要性,并在案例教学中有意识地创造各种条件,提高案例教学对隐性知识流动的促进作用,实现隐性知识的外显与共享。
(1)提高学生自主参与案例的意识。隐性知识是一种个人能力,类似于技巧、经验或智能,是一种在当前或未来认知的能力,必须以学生个人亲自参与实践为前提。在财务管理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充分参与每个案例,从最初的材料收集,到资料分析,再到基本结论给出。学生在复杂的案例分析与决策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思考、归纳、领悟,形成一套独特的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知识体系,这正是隐性知识的基础。这一切都需要学生自主参与,能动参与到财务管理案例的探讨中。
(2)提高学生对案例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学生在实践中最需要获得的基本能力。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参与财务管理案例分析过程,学生可以将财务理论融于经济行为,从而深化对企业财务的认知和把握。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观察要贯穿始终,将观察目标分解到案例分析的每一个细节,从而把握经济行为背后的实质。
(3)培养学生对案例的沟通与表达能力。案例分析提供的人际互动,促进隐性知识潜移默化的形成,通过财务管理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是激发其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团队或个体的人际互动进行交流、沟通、讨论、启发,有利于经验的汲取和默会知识的再现,促进隐性知识的外显与共享。
(4)完善案例分析环境。隐性知识管理的一个重点就是提高隐性知识创造的效率。完善财务管理案例教学环境对于隐性知识的实现效率有重要作用。在案例教学中,有必要构建一个平等、和谐的讨论环境,每个学生都可以畅所欲言地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实现隐性知识之间的交流和振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与创新。
(5)改善案例分析路径。隐性知识的产生具有主体属性,这源于在其产生过程中对个体的性格、经历、价值观、环境的依赖。隐性知识作为一种积累下来的带经验性质的知识,是学生在思考、分析案例过程中通过反复试错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行为倾向,学生对于这种分析路径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实现财务管理案例的最优分析路径,保证学生不断按照最优路径进行分析。财务管理案例的分析路径包括学生对案例思考的角度、资料收集的程序与范围、案例分析的步骤、结论可靠性的检验、相关案例的扩展等内容。
参考文献
[1]杨浩威,何建敏,李国良.基于错位博弈的企业隐性知识流作用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5).
[2]王颖,娄成武.隐性知识升华与大学知识的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财务共享理论与实践范文4
一、财务会计学课程在会计学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高等院校会计学科的专业课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财务会计类课程、管理会计类课程、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类课程、审计类课程和财务管理类课程。我们根据会计基本理论和企业会计准则来编排财务会计类课程,财务会计类课程主要涉及会计循环、各项会计要素的核算和财务报表的编制及分析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是会计需要向高层汇报的内容。由于经济市场的不稳定性和市场资本的日益庞大,对外报告会计的财务会计类课程成了会计学专业的主要课程,这决定着会计学这一专业的体系建构完整性。财务会计学课程有很多不同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深入探索中级会计学课程,中级会计学课程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连接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容和结构,对于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
二、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
通过对中国人民大学的财务会计类课程的研究,我们发现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中国人民大学是我国著名的会计类专业的大学,他们已经通过EQUIS (European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欧洲质量改进体系)和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两项的国际认证。他们提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有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管理中引入财务会计学进行管理实践。EQUIS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注重理论和企业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在财务会计类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能空洞说教。会计的主要作用就是使领导者直观的了解到企业业务的运营情况和具体营利方案存在的有利条件和弊端,进而调整企业的经营策略。这对财务会计学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挑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推陈出新,不仅仅把会计看做记账和制作财务报表的机器,而要能结合企业的实际,设计、讲解更多与企业的发展相关的问题,比如:淘宝、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公司的崛起是否给传统零售业造成压力,苏宁电器、掌趣科技等轻资产公司快速发展的原因有哪些,东方科技、华域汽车在主要营收之外串联起其他交易收入的经营模式的优点是什么?讲课的目的是使同学们对现代企业的业务范围、营收方式有一个深入的掌握,只有这样财务会计学这门学科才成为一个体系,具有真正的完整性;同学们也只有深入企业真正的实践过财务会计学相关方面的工作,才能明白它的现实意义,才算对这一学科有相应的把握和发展的基础。
2.把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力作为财务会计教学的主要工作。EQUIS认证、AACSB认证重要标准之二是注重学科教学的创新优势的培养。他们根据企业的会计准则,展开项目的核算及财务报表的编排制作等方面业务的讲解。这样的课程讲解模式的缺点在于企业中关于会计的条文准则有时很不灵活,过于教条,不能适应新情况的发展变化,所以这成为老师们需要解决的又一个问题。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企业的财务资金的流转的模式也在不断改变,因此财务会计学的教学不只是对理论的解释和说明那么简单,还要在讲解中结合现代企业的财务会计发展案例进行创新意识的教学活动。财务会计学教学的创新能力指的是培养会计职业判断力,能够根据课堂讲述的知识结构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财务会计学教学不仅是老师教的活动更是学生学的活动,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只是学习书本上讲的东西,更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案例进行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够独立自主的解决之前没有见过的问题。高等学校的教育与其说教会同学们知识,不如说教会同学们学习的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简而言之是一种职业本能的判断力,只有拥有这种判断力,同学们才能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中有所建树。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财务会计学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是要保持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中国特色,根据中国现实进行有必要的延伸。财务会计基本理论、会计要素核算、财务报告编排制作和分析是构成财务会计学课程的主要内容,他们互相联系,组成一个系统的组织结构,前后形成紧密的逻辑关系。这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金融资产、股票债权投资和固有资产的统计,公司负债、营业收入及所得税费的统计与分析,财务报表的编排制作及分析等。
财务会计学课程重难点的教学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首先主讲老师应该对课堂所需要讲的内容、经典案例和组织形式有所准备,特别是重点难点内容典型实例的准备;其次学生课前要进行预习,针对不会的内容做好笔记记录,重难点内容要反复的学习,最终达到能和同学讨论解决的目的,当然过于难的问题还是要询问老师。如此充分的准备之后,老师和同学们就会对本课的内容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进而提出有深度的有建设性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会超出老师和同学们的预料,比如:公允价值计量一课中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是不是由公允价值引起的?
美国的国会议员提出这样的质疑,我们当然也不能回避这个问题,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来是资本市场的泡沫经济的破产,实际远没有这么简单,它是由多种因素作用导致的结果,而财务会计又在中间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老师在回答这方面的问题时要谨慎,有着重点,主要着重于财务会计方面内容的讲解。这时的会计就不单单是会计那么简单,它作为整个经济市场重要的一环,对经济的平稳运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人可以确定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财务会计无关。老师们应该结合当今世界的发展形势、存在的问题进行财务会计学的讲解,不能空洞说教。对于重难点内容我们更要格外的注意,耐心细致的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对那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也要有所解释,目的是让学生真正掌握重难点;课下我们可以通过网络成立小组探讨解答问题,或者预留作业,实时的了解同学们的学习进度,达到巩固练习熟练运用这门知识的效果。
财务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突出实践,通过实践来真正的培养创新精神,把握时展所带来的问题,最终解决它。因此学科老师多年来不断进行总结思考,探索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目标、紧跟时代潮流、注重实践教学,具体的改革方式有以下几方面:通过案例教学、实例分析、专题讨论和多媒体实验教学等,促进同学消化掌握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成立实验室,实现会计公司、国有大中型企业“三位一体”全方位教学实践;建设“会计与财务案例库”,丰富案例教学资料和已有内容,便于老师们的教学和学生查阅。
四、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EQUIS(European Quality Improvement System,欧洲质量改进体系)和AACSB认证有利于AOL
财务共享理论与实践范文5
财务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学科,此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务研究尚不成熟。基于此,高校在学科建设和教学设计方面要大胆而又有所鉴别地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的财务管理理论;三是前沿性。财务管理理论是动态发展的,要不断更新内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必须以发展眼光看问题,注重对新问题新事物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做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优化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缩短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高校与相关单位成为紧密的合作伙伴,以共同培养出优秀的财务管理人才。与此同时,新型的模式使学生不再对企业实务操作无从不手,能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大大缩短了学生们与社会的距离,在大学毕业后较轻松地实现与企业对接。
(二)促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财务管理工作本身是一项根据不同环境寻求财务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作出正确决策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变性。那么,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学生真正体验到这种全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三、高校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据专业部门数据统计,到目前已经有400多所高校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本专业正在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输送着大量优秀的专业人才。但是,作为一个新兴起的的专业,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完全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一)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理念陈旧
当前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设定在专业知识的灌输方面,并不是真正重视学生能力水平的培养。各大高校在通才与专才的权衡过程中,大部分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可见,这些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人才的个性发展和特色,课程体系设置更多注重的是要学生掌握更多的专业理论知识,而没有考虑到如何提高专业素养以及面临复杂环境的应变能力和水平。
(二)财务管理专业定位模糊
经过实地调查发现,财务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这三个专业所列出的专业必修课程中,财务管理专业和其他两个专业均有10门以上一致。如果算上公共基础课程,这三个专业之间的课程共享度就更高了。排除这些共享课程以外,财务管理专业的特色课程只有:高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等课程。从中可见,各大高校课程体系设置大体相同,专业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过于抽象化。
(三)课程内容设置交叉重复
鉴于财务管理专业和会计、金融专业的共享度颇高,难免造成课程内容的重复。这种情况虽然保证了各专业课程体系的完整,但同时会浪费大量的教学课堂资源,降低了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与些同时,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也不能够突出体现。
(四)教学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财务管理专业本属于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是,纵观当前各大高校情况不容乐观。还是停留在“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教学模式,实践环节极其欠缺。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外实践环节流于形式。高校联系到对口企业实习单位数量非常有限(源于财务管理工作涉及企业的商业机密),这样就使得学生实习的内容只能局限在已有的凭证和账簿上;二是校内实践环节缺乏。首先,理论课时所占比重太大,实践课时太少。其次,尽管高校大多设置了实践课程,但主要还是依赖于模拟实验室操作。再次,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
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一)树立专业教育的新理念
高校要围绕企业财务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职业岗位需求来构建课程体系,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具体的课程设置一定要以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为基准,体现出专业知识结构需求,即广博的会计理论知识、扎实的金融学知识以及精深的财务管理知识。由单纯重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转变成重视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相结合。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众所周知,课程体系是支撑专业建设的有力支撑。因此课程设置的科学与否,不仅会影响到人才的素质,还会影响到专业的素质。基于教育系统化的思想,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遵循结构最优化原则,即强调层次性、结构性和系统性。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充分体现该专业的学术特色和执业特色,即通过科学完整的高校财务管理学位教育,不仅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财务管理内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财观,从而训练出高水平的理财技术。
(三)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优化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财务管理理论教学不断深化、拓展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要强化校内实验、校外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并保证上述环节的效果,不能随意降低标准。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重点进行的工作是设计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由课程实验与综合模拟实验相结合,手工会计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相融合、校内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锻炼相辅助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地实现专业人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其中,需要重点说明的是校外社会实践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制订详细的实习计划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设定要求,向学生提出实习目标和要求,尽量要学生自己主动联系实习单位,在确定单位以后,结合专业特点与实习单位的条件,和学生一起共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习计划和实习目标,用于指导实习整个过程。此外,要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实习方案,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
2、选好校企合作单位
校企合作是高校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因此合作单位的选取最好具备以下条件:良好的企业运行组织;规范齐全的内部管理制度;饱满的员工工作量;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企业文化;高素质高水平的财会队伍。
(四)培养“双师型”的师资
为了保证实践教学的效果,高校需要安排专任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相关企业实地调研(如有条件最好能挂职锻炼);在时间上和财力上大力支持教师参加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会计师等专业资格证书考试,以提升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鼓励教师到相关上市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证券公司等兼职;帮助扶持专业教师合伙开办财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作为实习基地,方便学生在此实习。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力求打造一支能够培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结语
财务共享理论与实践范文6
关键词:财务共享;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策略
近年来,随着经济体制的完善,我国在会计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管理会计发展方面还比较落后。要想促进管理会计功能的有效发挥,需要充分应用信息化这一技术。
一、财务共享环境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作用
(一)有利于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深化改革
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化的会计管理,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还能够加强企业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建设。在财务共享环境下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对企业会计工作人员的结构、工作流程等各方面都会产生影响,企业在数据采集、财务管理以及管理决策等方面都会用到信息化的管理会计,在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企业自身也会不断深化改革,从而促进企业在财务共享环境下信息化管理会计的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与传统的企业会计工作相比较,财务共享环境下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现能够减少错误信息的录入,还能够提升会计信息的统计质量,增强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从而推动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持续发展。
二、财务共享环境下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策略
(一)在管理会计中应用大数据理念
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大数据的实现,给会计人员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大数据在财务变革尤其是管理会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会计管理中,通常会遇到票据真假无法辨识,员工真实出差的时间无法掌控等问题,在大数据的辅助下,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借助票据信息来判断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此外,以大数据为基础的管理会计可以为企业决策提供精确的信息,将大数据理念运用到管理会计中,有利于企业正确预测经济活动,从而起到控制经济活动的目的。我国的会计行业中,除了对一些杂乱无章的数据进行收集之外,还需要筛选相关数据,并且确定不同数据之间的关系,因此,财务人员需要全面了解各生产经营环节和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在企业管理、业务以及内控等数据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然后通过统一数据业务,加强数据源的处理,从而实现数据质量的管理,实现大数据和财务管理的对接,为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
在财务共享环境下,企业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前提是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加强企业内部绩效体系的全面管理,做好企业的成本控制以及各项预算工作,在获取企业会计信息大数据的基础上,提高管理会计信息化的效率,最终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财务共享环境下企业管理会计中使用的数据会储存在电子媒介当中,为了增强财务共享环境下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效果,就必须增强管理会计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为了增强企业会计信息的安全性,首先应该设置管理会计数据信息的访问权限,其次,应该加大对管理会计信息使用人员的全面管理,一些数据可以进行全范围的共享,但是关系到企业机密的信息,则需要设置访问权限,通过对使用信息的安全性进行管理,以此降低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最后,企业应该注意相关软件的及时更新,尤其是网络通讯以及会计管理系统软件,做好软件升级处理,加强相关硬件设备的维护和管理,从软硬件设备方面加强企业数据信息的安全性,为企业的数据管理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三)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的会计人才队伍面临结构失衡问题,大多数会计人员都是传统的核算型会计人才,真正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会计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模式之后,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面临着转型变化,从核算会计到管理会计转型,未来的企业发展中对核算型会计人才的需求量将会减少,而对高端管理会计人员的需求量将会增加。要想有效应对市场对会计人员需求出现的这一变化,必须加强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企业管理会计人才培养中,注重于国内外会计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构建多维度的人才保障体系,加强管理会计专业人员信息技术的培养,增强他们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系统的维护和应用,有效推动企业的发展。
结束语
财务共享环境下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实现是企业实现财务管理转型的主要手段,将管理会计信息化同财务共享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不仅顺应了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能够拓宽会计信息化理论基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发展,就需要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同时加强整合管理会计信息,将大数据理念应用到管理会计当中,还应该加强会计信息的安全管理,通过权限设置增强会计信息的安全性。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作为会计信息化实现的基础和关键,需要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提高管理会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同时构建多维度的人才保障体系,为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的实现提供基础保障。通过一系列措施,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熊磊.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策略[J].会计之友,2015(08):7-9.
[2]刘亚鹏,林婕,张蓉等.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的探索[J].中国商论,2015(19):43-45.
[3]何云,彭丽坤.财务共享服务下管理会计信息化有效实施策略[J].商场现代化,2016(03):18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