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共享质量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共享质量管理范文1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发展,为了更好支撑企业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财务集中管理、共享服务领域展开了探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集中处理企业内部分散在不同地域业务单元的会计业务,带来企业组织变革和流程再造。和传统模式相比,作为财务共享服务核心环节之一的财务报告管理对应的管理目标、实施方式都将发生显著变化。
一、财务报告管理目标
确定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报告管理目标既要考虑外部监管要求,也要考虑企业内部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外部来看,《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营决策”。从内部来看,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内在要求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要为企业提供标准化、流程化、高效率、低成本的共享服务,并为企业创造价值”。
基于以上内外部要求,笔者认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报告管理目标可以概括为三方面内容:一是集中,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集中编报财务报告,原业务单位不再设置报表编报人员,降低成本;二是高效,通过建设和优化流程、依托信息系统自动出具财务报告,提高编报效率;三是高质,实施标准化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管理、建立分层分级质量管理机制,提供可靠财务信息。
二、管理体系框架及实施路径
为了保障目标的实现,在管理体系构建上,需要有组织、制度和流程保障,结合企业实际选择适用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一)组织、制度和流程
首先需要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成立财务报告工作小组。同时,由于财务报告涉及内容非常广泛,不仅包含了大量的财务信息,还延伸到人员、知识产权、存货、投资等多项业务领域,这些信息往往分布在企业内部业务系统或由基层单位手工管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无法直接获取,需要引入相关人员提供和审核这些业务信息。基于电信企业集约化管理要求以及对财务共享服务职责定位,成立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牵头,跨部门、跨专业业务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工作团队开展相关工作是企业财务报告管理组织方式的最优选择。接下来是工作流程的优化,优化关键在于信息收集,原来基层单位财务部门收集本单位所有信息后层层上报汇总工作流程需要重新设计和调整。根据确定的组织原则,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报告信息收集流程调整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直接编制企业内部所有财务核算信息、业务部门从业务系统提取或向基层单位业务部门收集业务信息,完成审核后发送给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施信息整合。为了保障工作效果,在确定组织方式、优化工作流程的基础上,还需要配套工作制度,明确工作目标、团队成员工作范围、主要工作内容及工作职责,明确工作质量评价标准和信息反馈方式。
(二)管理工具和方法
一是搭建报表体系、实施分级信息展示及管理。由于财务报告涉及面广、使用范围广,从信息保密和操作方便的角度,在功能实现上需要兼具整体和个性。企业要分析信息来源和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分层级、多维度企业报表体系,根据使用者权限范围,形成个性化展示和操作界面。
二是建设和优化信息系统。基于电信企业信息化管理优势,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很早,在管理核心领域均实现了系统管理,具备良好的系统实施环境。在此基础上,实施集中财务报告,系统方面的主要优化点在于:核算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内及系统间信息自动提取、自动整合,报表自动生成;报表信息分层分级展示;审核规则系统固化、实施自动信息审核和差错提示;信息横向、纵向实时挖掘。
三是优化业务信息数据来源和质量。借助企业物资采购、工程建设、计费收入、资产管理、关联交易管理等业务管理系统建设,推动财务报告所需的业务信息集中通过系统管理,满足数据提取的及时性要求,提高效率,同时通过完善系统规则及控制提升业务信息质量。
四是建立分层分级的质量管理机制。根据历年审计、检查及报表审核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梳理质量关注要点。根据这些要点的类别分解为核算环节关注、报表编制环节审核、专项质量检查三类,辅以不同的质量管理手段,落实管理责任、依托信息化手段进行控制和检查,及时挖掘信息质量问题并督促整改落实。
四、难点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工作习惯改变引发阻力并带来大量沟通成本
成立跨部门工作团队,由业务管理人员负责业务信息提取或收集,将基层单位财务人员从报表编报工作中彻底解放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业务部门人员的工作量及责任,改变了传统工作习惯,推进过程难免遇到阻力,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沟通协调。这时需要得到管理层强力支持,从企业整体业务、流程整合、整体效率提升的角度实施引导,同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加强管理工具的研究运用,优化工作形式,帮助业务部门尽快适应新的角色定位,实现工作协同、保障工作质量。
(二)集中程度提升受制于业务管理集中度
财务核算信息完全集中后,财务报告集中程度提升主要依赖于业务管理集中和业务系统集中。传统模式下,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往往聚焦于业务管理,不会主动考虑其他管理要求,同时扩展业务系统承载信息往往也会加大业务管理难度,面临阻力。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加强与业务部门的沟通,以共赢的理念推动目标的达成,持续关注系统建设情况,保障系统优化实施达到预期目标。
总之,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报告管理是一项全新的课题,需要结合公司流程、系统建设情况,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通过这种自发的优化保障财务报告管理目标的达成,推动企业基础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财务共享质量管理范文2
[摘 要]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现经济新常态是每个行政部门需承担的重要任务,而在这一目标要求下,相关人员只有改变传统的内部管理模式,才能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变,提高社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对此,本文立足于产品质量检验部门的工作实践,探讨了经济新常态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关键词]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经济新常态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31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02
经济新常态的实质是经济基础的对称性和稳定性,并在此状态下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指标,它的基本要求并非是经济总量,而是特定时段内经济结构的协调性。因此,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一方面是提高产品质检部门工作效率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实现经济新常态化的需要。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需要重点围绕四个层面来开展:一是质量数据的统计,二是质量档案的建立,三是专业设备的完善,四是人才队伍的组建。对此,本文立足产品质检单位的工作实践,围绕上述四个层面对经济新常态下质量管理系统的构建进行探讨。
1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1.1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
当前,在计算机快速普及的背景下,为提高工作效率出现了很多信息管理软件,其功能多样,同时也具有强大的利用价值。对于产品质检部门来说,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拓展业务范围,同时也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它的实用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其一,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为产品质检部门提供了快速和便捷的信息处理、加工、储存和传输服务,这一系统的出现,淘汰了传统手工信息管理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二,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规范了产品质检部门的业务流程,如样品登记、检验和出具检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对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都提出了新要求和新规范。
其三,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产品质检部门的综合管理力度,并通过数据管理为日常工作中做出的一些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1.2 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特点
一是精确性。它能精确处理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数据,准确显示数据的录入时段和变化情况,协助产品质检部门处理各种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是快捷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操作简单,信息传输速度快,平时以数字化状态储存于计算机系统中,一旦需要使用,则可立即打印成纸质文件。如产品检验结果的打印,与产品检验相关的所有数据都储存于计算机中,一旦明确了检验结果,则能立即打印成检验报告并转给送检方。
三是灵活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能自动处理输入的各项数据,并能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四是集成性。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由多种功能和多个子功能构成,每一个功能和子功能都对应一个单独的数据处理模块,在实践应用中可根据需要将它们集合,又能将它们分散。
2 经济新常态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2.1 质量数据的统计
要建立质量管理信息系统,首要前提是统计当前的质量数据。对于产品质检部门来说,质量数据主要是指日常工作中收集到的关于产品质量的相关数据。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将每一季度或每年接收到的送检产品的数量、质量情况进行记录备案,通过整理成为质量数据。同时,在每个季度或每年的质量数据统计中,将合格率以百分比的数据形式进行呈现。然而,质量数据的统计和储存需要一个软件平台,当前,可用于数据统计和储存管理的软件主要包括FoxTable和lIMS(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其中,FoxTable集Excel、Access、FoxPro和易表的功能于一体,在数据录入、统计和管理等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而lims则是包括数据采集设备、数据通讯软件和数据库管理软件在内的高效集成系统,它以“实验室”为核心,实现了数据管理和业务流程管理等综合因素的有机结合,便于产品质检部门和各中心单位更高效快捷地进行质量数据统计和管理,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数据统计的有效性。
2.2 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档案
档案管理是产品质检部门内部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的档案管理以档案柜储存档案材料,以人力完成建档、归档和档案利用等一系列过程,不仅费时、费力,且工作效率极低。而建立了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后,相关人员可将档案录入信息系统,将纸质化的档案转化为数字化档案,在方便管理的同时也方便查阅。
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可通过两个层面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档案。
其一,利用ETL数字仓库技术建立信息化质量管理档案。这一技术为产品质检部门的日常工作提供了软件支撑,它的工作特点是,涵盖了从档案录入到档案利用中的所有环节,提高了档案储存、传输和共享的效率。目前,ETL属于综合性管理软件,它的代表性软件主要包括Informatica、Datastage、OWB、微软DTS、Beeload和Kettle等,它们之间可以相互组合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归档通讯系统互补,如将ETL与PACS和LCS等归档系统相结合,或与莱微、金锐、易度等信息管理软件组合,在提高档案储存管理效率的同时,也通过多方共享来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其二,创建档案信息检索系统。检索系统是产品质检部门质量管理档案的“目录”,它涵盖了质检部门在一定工作期限内关于产品质量检验的所有数据。但按照类型划分,检索系统中只包含了两个类型的信息,其一是对外信息,如某一时段内样品送检的数量、合格率、出具检验结果的时间段等;其二是对内信息,包括内部管理的所有环节,如财务、制度等。档案信息检索系统的创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对于产品质检部门而言,鉴于其工作性质与企业不同,不需要复杂的财务、规划、人力资源等信息,因此,其工作的核心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分类检索语言的设置,将档案内容按照字母编号录入检索系统,便于随时查阅;其次是检索内容的分类,主要包括档案类型检索、存放位置检索、文档部门检索和录入时间检索四个类型。
2.3 质量管理硬件设施的构建
随着产品质检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对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要求不断提高,随之配套的算机系统也应不断进行完善,一方面可在部门内部扩大信息化、数字化工作模式的普及范围,另一方面可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提供硬件支撑。
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首先要构建一个集业务、财务、部门、职工等综合一体化的计算机工作平台,部门下属的各个中心单位都要以计算机平台为工作载体,将相关的数字化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收集、公布、传递与共享,提高质量管理效率。
其次,通过产品质检部门的整体规划与部署,对各个中心单位的计算机系统进行分步升级与完善,更新换代要及时、有效,保障信息流程畅通,从而建立起以计算机为载体、以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为媒介的高效工作模式。
2.4 组建专业的人才队伍
在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工作模式下,无论是软件操作还是硬件的更新,都需要通过专业的人才队伍来实现。因此,产品质检部门应加大在人才队伍组建方面的投入力度。
一方面,要通过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现有职工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实践中,产品质检部门可组织职工定期参加计算机应用培训,让职工了解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中软件、硬件的使用和维护,或在单位内部让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职工演练和讲解软件、硬件的操作。同时,将计算机操作能力作为一项评定指标纳入职工的绩效考核范围,督促职工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技能。
另一方面,产品质检部门也可与当地的职业院校进行合作,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单位进行实训,营造出以计算机应用为核心的工作氛围;同时,也可让职工参加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培训,从而通过产品质检部门与职业院校的合作,组建一支专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队伍,为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奠定基础。
3 结 语
经济新常态下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在这项工作中,既包括了人才队伍的建设,又包括了软件、硬件系统的建设以及日常工作模式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完善的信息化质量管理体系;才能提高产品质量检验的效能,从而使质检部门为社会提供更加快捷和高效的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代红梅,黄忠全,张根保,等.ISO 9000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用性设计[J].重庆大学学报,2004(8).
[2]吕庆领,唐晓青.支持产品协同制造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4(4).
[3]吕庆领,唐晓青.基于Intranet/Extranet/Internet的企业质量管理信息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2(9).
财务共享质量管理范文3
【文章摘要】
21 世纪以来,IT、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有效地支撑着财务共享服务的快速建立和扩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运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该模式也开始传入中国。可以看出,财务共享服务已经成为新型财务管理模式的大势所趋和必然途径。目前,我国大中型企业在会计核算软件化和会计集中核算的基础上,正在探索和研究向财务共享服务新模式转化。
【关键词】
财务共享服务; 财务管理; 发展探讨
财务共享服务 (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简称 "FSS") 概念起源于 20 世纪 80 年代的美国,财务共享服务被大型企业集团广泛应用于财务核算和材料物资采购等领域,以降低成本费用。
1 我国财务共享服务发展的重要性
2013 年 12 月财政部印发的《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中指出分公司、子公司数量多、分布广的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应当探索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会计工作的集中,逐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这项规定为我国大中型企业探索建立财务共享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
财务共享服务在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有其必然性。首先,财务共享服务是市场化的要求。这种市场化不仅是企业外部的市场化要求,更是企业内部的市场化要求,可以采取市场化手段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增强核心竞争力。其次,财务共享服务是集约化的要求,企业将财务资源和数据在集团公司所有的分公司子公司之间实现共享,形成集团公司的数据" 一本账" 和财务资源" 集约化" 使用。最后,财务共享服务得到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技术支撑。从传统的会计核算软件化到今天的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发展,为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使得企业的成本更加可控、战略的执行更加有力、生产经营的发展更加有弹性。
2 我国财务共享服务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普通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不同, 财务共享服务模式的优势在于其规模效应下的成本降低、财务管理水平及效率提高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升。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之所以在企业中得到普遍欢迎,是因为该模式具有促进各项工作的诸多功能,具体表现为:
2.1 支持企业的发展战略。目前,随着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全国甚至在全球建立分、子公司及相应的财务组织,形成了一种分散的财务核算及管理模式。这种财务管理模式,不仅使财务管理效率低下,而且会使戚本大幅增加,制约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可以将分散在不同分子公司的共同业务集中起来,置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完成,使得很多人在不同的分公司子公司完成的工作,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由个别人完成,从而提高了财务核算的效率,确保整个企业业务处理的规范化,支持了企业的战略发展。
2.2 降低财务运行成本。企业通过建133
财会研究
财务共享质量管理范文4
一、建章立制,规范数据质量管理行为
该局从明确数据质量管理职责和数据质量管理制度着手规范数据管理行为。在计划统计处设立“数据管理中心”,明确专人负责组织全市国税系统征管数据质量管理工作,其他业务处室和信息中心则负责业务和技术支持。该局还逐步制定一套覆盖全面、体系严密、操作性强的制度体系,从数据、审计、维护、考核建章立制等四个主要环节入手,以制度的形式明确数据的方式、途径,数据质量的检查办法,错误数据的维护要求,操作失误的考核等一系列问题。通过建立制度体系,使数据管理有规可遵、有章可依,干部的数据质量意识也明显提高,“不产生、不传递、不接受、不掩盖”错误数据问题成为大家的共识。
二、强化执行,持续不断改进数据质量
(一)不断清理维护,扫清历史数据中的错误
在去年CTAIS2.0上线之前,该局进行为期3个月的数据专项清理工作,共清理出152个项目85万条错误数据。在此基础上,该局针对日常数据分析应用中问题数据仍然较多的实际,根据其类型,分步骤、分阶段,按照缓急、难易程度,先从最基础和最重要的项目着手,开展征管系统数据清理维护专项工作。先期重点对全市37642户一般纳税人登记、认定等基础信息进行全面核实、采集、维护。通过基础信息清理,对一般纳税人进行一次彻底的排查和摸底,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核实了纳税人经营范围和行业信息,为开始行业类评估和分析扫清了障碍。目前该项工作已全部完成,累计核实维护各种数据共计17万户次。其中核实更新电话号码11万户次、注册资本11432户,维护主行业12494户、明细行业20673户,核实地址8161户、银行帐号2241户。此外,针对纳税人财务报表信息采集率、准确率低的现状,该局6月份开始,还开展纳税人财务报表信息补充采集、核对、录入专项工作。要求对全部一般纳税人去年以来的财务报表进行核对、采集。为确保质量、提高效率,该局明确白下区局作为试点单位,开发运用具有录入、比对、统计等功能的简易采集软件,并全面推广。至10月底,财务报表历史数据录入率由50%提高到93%,准确率由44%提高到87%。7月份以后申报的财务报表采集率和准确率也逐月提高,10月份分别达99.7%、99.13%。
(二)加强检验检测,确保新增数据质量
为确保新增数据质量,该局推广“日清日结”制度。首先,要求各区(县)局每个部门、每个环节,对当天新增数据全面进行自我检测和核对,把好征管数据采集、录入关口,做到数据来源合法、逻辑相符、含义准确、操作规范。第二,要求各区县局数据管理岗对本单位每天发生的数据进行抽样检测、复核,防止第一道环节出现遗漏和错误。6月份,该局成立数据审计(校验)系统业务需求研究小组,收集、整理、论证数据审计系统业务需求9大类、共69个项目,实现计算机自动审计和,做到对重点数据指标自动监控、即时监控、每天检测。在数据审计(校验)系统尚未开发前,就日常数据应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确立主题或项目,通过后台筛选问题数据,目前已筛选出3大类91项255万条数据,通过、点评、通报,督促修改维护。同时,该还注重平时数据质量的随机抽查,重点检查原始资料和录入数据是否完整、一致。
目前,该局已初步形成多环节、多层次、全方位的数据质量检测、监控体系,即部门、区县局、市局三级监控;每天、定时、不定时的监控频率;前道采集录入、后道复核检查、中间区(县)局抽样抽查、市局全面检测。较好地做到数据质量检验、检测、抽查工作制度化、日常化,确保了新增数据的质量。
(三)及时维护动态数据,确保数据最新最准
针对纳税人有关动态变化数据,不少掌握在片管员处,没有及时维护到系统中的实际,该局明确把纳税人生产经营变化信息,作为片管员日常采集的重要,对采集范围、内容、方式和要求等作了细化,并要求所采集的动态变化信息要及时录入相关系统实现共享,确保系统数据最新、最为准确。同时,该局还侧重研究征管、金税、退税业务系统数据的比对、清分、共享,不断深化“一户式”信息系统,加快推进决策监控系统的应用,及时将数据列入动态管理。
(四)强化数据应用,促进数据管理水平
该局坚持把通过应用发现问题数据,研究解决方案作为提高数据质量的途径,收集、整理出基层五大类19个日常数据需求,并进行加工处理,做到定期。目前已91批次涉及数据255万条和21个专题数据分析报告。由于所的数据大多侧重分地区进行比较,使各单位数据质量和征管质量一目了然。此外,该局在数据加工中,能对异常数据、不合常理、不合逻辑、不合税收基本规律的数据专门筛选出来,要求查明原因,鉴定责任,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跟踪反馈。如该局针对增值税申报时销售收入数据错误较多的情况,每月将申报主表和申报附表不符的数据进行,由区(县)局核实维护,减少了申报中的错误,同时促进了税负分析的准确性。
财务共享质量管理范文5
关键词:建筑施工;材料质量管理;重要性;原因分析;信息系统
在当前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的时期,建筑材料价格的变化也日益加快,而对于工期相对较长的建筑工程来讲,加强材料质量管理,充分发挥管理优势,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建筑施工企业才能有效降低工程项目施工成本,使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材料的费用大约占工程总造价的60%―70%,而材料质量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材料质量管理水平的好坏决定了工程的工期、质量、成本和利润。因此,加强材料质量管理,特别是加强施工现场的材料质量管理是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降低工程成本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建筑施工中加强材料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统计,材料的费用大约占工程总造价的60%―70%。此外,材料是建筑工程的重要构成元素,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如使用材料的微小差异、操作的微小变化、环境的微小波动,都会产生质量变异,造成质量事故。所以,加强材料质量管理对于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好材料供应是保证建筑施工的前提条件,是进行正常生产的物质保证。
(二)加强材料质量管理是管好用好流动资金的重要保证。为了防止材料供应的中断,企业必须建立合理的材料贮备,这就必然会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只有加强材料质量管理,建筑施工企业才能有效降低工程项目施工成本,使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在建筑施工中,建筑材料是影响工程质量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因此加强材料质量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产量和工作效率的保证。
二、当前建筑施工中材料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建筑施工单位管理不善,造成施工现场规章制度不健全,操作无标准,作业无计划;施工人员纪律散漫,工作效率低下;建筑材料、作业工具、施工设备等管理混乱,浪费严重,这些现象最终影响到部分施工项目的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等目标不能按计划完成。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材料质量管理机制不健全
部分建筑施工单位对材料质量管理制度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建筑施工中的制度不健全,致使材料质量管理随意性很大。负责现场施工的工作人员对材料申请未能做到严格审核,随意批拨;还有的关于材料入库、出库手续不全,造成材料实际库存与账面不符,材料质量管理信息脱离实际。材料摆放随意,损坏、变质、丢失严重,有效利用率低;不少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废料无人管理,造成材料严重浪费。
(二)材料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建筑施工中材料质量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大部分为非专业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不能适应建筑施工企业的需要。实际上,对材料质量管理人员的要求,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品行端正,遵纪守法。其次要熟悉建筑材料市场行情,熟练运用各种采购方式,具有敏锐的市场嗅觉和较强的合同谈判能力。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不少有材料质量管理经验的人,往往由于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水平不高而缺乏系统的管理能力,而具有较高理论知识水平的大学生又因经验不足缺乏实践经验。思想好、觉悟高、作风正,既具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
(三)材料质量管理的方式方法落后
目前,建筑施工中的材料质量管理大多还停留在手工管理的状态。如此造成库房与管理部门之间的库存信息难以及时交流,容易导致库存积压,影响资金流转。另外,由于建筑材料的品种繁多,手工管理的方式将使得数据汇总和分析存在困难,难以实现对建筑材料的实时、动态监控。
三、建筑施工中加强材料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对材料质量管理的认识
建筑工程的负责人要提高认识,必须建立由负责材料质量管理的主管领导牵头,财务、技术员、材料采购、现场施工等有关人员组成的材料监察小组,负责定材、选材、监督和验收。重视建筑施工中的材料质量管理工作,健全材料质量管理机构,把好材料的采购、供应、质量验收、价格结算关,做到事前预测分析,事中检查落实,事后评改总结,及时发现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避免材料资金的损失和浪费。
(二)健全材料质量管理机制
进一步规范材料质量管理的程序,明确材料质量管理人员的职责、工作方法、步骤、手段以及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保证质量应采取的措施,要有效约束和引导材料质量管理人员的行为,做到规范有序,流程清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建立建筑材料资料档案,材料质量管理人员必须负责对材料的选定、采购、样品及验收进行规范的文字记载。做好各种材料取样、贴签、存库工作。要建立健全定期盘点制度,每个月末对各施工现场的材料进行盘点,对库存材料做到帐物统一,掌握现存材料的数量及规格,为下个月的材料计划提供依据,为生产备料做好准备。要建立健全材料消耗台帐及各项规章制度,定期对材料消耗定额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三)加强材料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
通过培训,在业务素质方面,对材料质量管理工作者进行具体业务操作技能培训,提高材料质量管理工作者的业务操作能力,并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工作效果考评,使材料质量管理工作者在竞争中发挥最大潜能。在材料质量管理能力方面,明确管理人员在材料成本预测、计划编制、采购计划实施、材料保管、材料使用、材料清理过程中的基本工作程序、方法和责任。
(四)建立材料质量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材料质量管理信息系统,取代手工管理材料的方式,使材料质量管理从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以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建筑施工中工作人员计算机的操作水平有限,信息系统软件操作步骤应尽量操作简便,易于掌握,以提高工作效率。在性能方面,系统应具有实用性、易操作性、可升级性、可共享性等特点。系统应具有实用性,能适合材料质量管理工作的实际业务流程,能够满足企业的合理需求,解决实际问题。材料质量管理业务流程本身就是多部门、多岗位、多人员协同工作的过程,大量的数据、资源需要共享,因此,软件应能够更加安全、稳定、快速的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另外,材料质量管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需要相关人员做统计查询、核算、分析工作,以便实时、动态地监控材料成本的发生,辅助管理层进行决策,因此系统应具有强大的统计查询、核算、分析功能。
四、小结
综上所述,建筑材料是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施工管理的重要环节,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因此,只有切实加强了材料质量管理,才能够真正做到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韩超军.建筑施工企业材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科技,2010 (8).
[2] 吴金生;兰平涛.创新材料管理确保项目增效[J]. 科技信息,2010 (25).
财务共享质量管理范文6
【关键词】 企业 财务共享中心 财务管理水平
财务共享服务是一种将一部分现有的经营只能集中到一个新的半自主的业务单元的合作战略。这样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于资金流动大的施工企业来说十分必须,因为它有自己专门的管理结构,很好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创造了更大的价值、节约了成本,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对内部客户的服务质量。
要分析财务共享中心是如何提升企业财务管理水平的首先就必须要知道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所涵盖的服务内容:应付账款、应收账款、差旅费报销、总账与报表、应付工资、固定资产、现金管理与基金管理、员工福利和奖金的管理、信用控制和收款、财务分析及报告。清楚了共享中心的知能之后,我们才能了解财务共享中心的实施给企业带来的意义。
一、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率
施工企业采取的一般是分散的财务核算和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在开始是有其优势的,它可以有效地执行核算和监督职能,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分散的财务核算和管理模式逐渐显现出其弊端。企业的各个部门都设置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财务职能架构,包括财务经理、会计和出纳,虽然企业有相关部门进行财务核算的指导工作,但各个部门之间缺少经常性的沟通,都形成了自己固有的行事方法,这就产生了两个问题:第一,当某个部门的财务工作量出现陡增的情况,其它部门财务人员虽然闲置,但由于操作流程和行事方法的不同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责任分工问题,很难实现人员的优化配置;第二,由于部门的财务工作相对独立,无法形成专业化分工,每个财务人员都要求掌握比较全面的技能,对人员素质的要求相对较高,这无形中给企业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支出。
财务共享中心把分散在各个地区的分支机构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流程集中到一起来处理,很好地解决了上面出现了问题,同时这样做还可以带来几方面的好处。
首先,企业财务处理的流程趋向简化、集成化和自动化,这使得企业整个财务管理机构运作实现了规模化,需要的财务操作人员数量大大减少。并且通过流程再造和优化,流程实现的精益化和信息化,从而大大减少了非增值性质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其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实现了企业的规模经济,企业内部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与外部专业公司的同行业竞争,持续不断地提高财务运作的效率,很好地节约了成本。除此之外,企业还可以通过统一引入外部资源,进行有效地管理达到降低成本的预期。
再次,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很好的优化了整个企业的组织。它相当于把企业内部进行了组织再造,把各个分支机构的非核心业务剥离出来,集中到建立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一个统一的运作,财务相关工作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其它部门还可以将精力集中到自身的核心业务上去,很好地聚集了企业的资源发展其核心业务。
最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用其专业性可以提升财务处理的服务质量,降低企业相关风险,从而相应地降低了有可能产生的成本。
从本企业内部调查数据可知:财务共享中心建立以后,财务相关员工人数减少26%,看起来这并没有给企业带来太多的成本降低,其实不然,当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以后,对于财务相关人员的需要也就基本固定了下来,当企业的业务和规模不断发展,原有的模式就必须要有更多的财务人员,在共享服务中心这个平台上则不会需要大量的财务人员增加,甚至无需增加任何人员,同时参与共享中心的业务成本降低了50%。由此可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成效斐然。
二、提高管控能力,增强信息的标准化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以后,企业的相关制度和各种操作流程可以得到很好的统一和规范。对于一些数据信息和内部控制可以有更高的要求,从而实现必要的一致性和标准化,最终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和控制水平,降低相关风险。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基础数据的定义和准确性是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之一,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益与正常运行,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个平台可以建立起一套标准的、统一的信息数据体系客观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三、优化了财务管理工作流程
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后,可以实现财务工作的集中化和规模化,将复杂的工作变得更简单、更标准、更细化,从而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和质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可以很好地诠释这段话,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就是将很多个会计记账的工作变成“会计工厂”统一运营的模式。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整个规模服务经营过程中,同样可以引入质量管理理念,在共享的环境下把服务作为工作的重点,将工作的重心聚焦到服务上来。
以往的财务工作,由于工作流程的不标准和不统一,造成了大量信息的失真以及舞弊现象的出现,这对企业的财务工作来说存在巨大的风险,现在通过共享服务的管理模式,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的操作,可以确保企业用相同的规范和标准来进行同一具体的操作,极大地降低了不合规情况所带来的风险和损失。
很多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初衷是成本节约,其实其意义远不止此。在共享服务平台上处理一些繁琐和重复性强的业务时,各个业务部分可以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上,而平台又可以提供一个标准的工作程序,这样极大地避免了业务部门之间因为对标准执行和内部管理的偏差和内部管理而出现的风险,使得更多更详细的管理数据在统一标准上可以更有可比性,这对于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很大的利好消息。另外一个方面,作为一个服务中心,它也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依据自身的经验和专业知识结构开发出更专业、更有效的服务技术,并在企业内推广。
四、强化了财务职能
“去职能化”这个词在企业中已经不算陌生,很多部门的服务模式都在朝这个方面发展。但是财务共享服务则有所不同,它仍然强调管理和控制模式,在标准化的平台上还要对企业其它部门的专业性财务管理要求予以考虑。
例如,会计核算的基础业务在进入共享服务机构之前,它的内部控制体系、风险管理、资金调度等的设置情况,在后续共享流程取代了原有分散流程后,需要考虑和研究如何在保持对原有财务管理和内控职能的基础上,去更好地承接、融合以及标准化这些相关运作和产生的种种问题。在这个设置和思考的过程中,管理控制模式需要考虑的问题是财务共享服务是在财务服务领域内履行企业所赋予的各种财务职能,所以它的内部交易处理职能的意义远不如强化财务管理这一职能明显和重要。
因此,企业在实施财务共享服务过程中大部分都会采用保留原先财务职能部门里从事职能管理、共享服务机构相对与之分离这样的模式。因为考虑到管控模式下专业化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已经包含了多种财务管理、风险控制以及支撑的功能,所以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职能实际上已经被二元化,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共享服务模式的设计、部门结构的设置、流程的开发与协调等方式来进行磨合。
五、强化了总部监控职能
在企业原有的分散的财务核算和管理模式下,基层财务团队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公司财务管理部门无法及时和真实地掌握基层部门的财务状况。这种情况下,公司的财产安全性很难保障,不确定因素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无法估计。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服务中心是以流程和业务分工的财务作业模式进行财务工作,单据都是随机分配到中心的每位财务人员手中,业务人员与财务人员之间并没有任何直接的接触,他们之间进行串通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另外,数据在平台上都是共享的,在这种情况下,各个部门的支出、收入及业务费用都是可以查找的,其透明程度十分之高,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可以很方便的对各个部门的财务及预算进行合理分析,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另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对企业的人力资源整合也是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由于基础财务业务从分散的各个部门集中到共享服务中心,那么服务中心就需要一批有能力的高端财务管理人员来承担组织具体资本运作、预算管理、投资和资金活动管理等财务管理职责,这给相关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展现自己实力的平台,也很好地突出了财务管理的重要地位。同时,各个部门由于财务业务的集中,原有的财务人员释放了手中的工作,部门从繁琐的日常核算工作中释放出来协助各部门进行经营决策,强化了部门自身专业性业务的开展,最终强化了企业战略核心能力。
除此以外,报表格式的统一、数据来源口径的一致等也是财务共享中心带给企业的变化,这些细微的变化可能一时无法看出其效果,但随着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企业潜在的获益会逐渐显现出来。
六、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不足
企业建立财务共享中心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大体上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首先,财务集中使得财务与业务完全分离,财务人员仅仅是处理大量的数据,没有任何业务经历,对关键数据的敏感度还不够,这对企业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其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初期的支出十分庞大,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服务中心的财务人员需要不断的与基层部门的财务人员进行沟通,需要尽快了解各基层部门的财政状况,才能进行中心的建设工作;第二,中心还未完全成熟和独立运行之前,各基层部门的财务部门任然需要保留来保障日常的财务工作,而此时中心人员又已经在履行其工作,工资支出没有减少反而大量增加。
再次,信息管理与系统成本的大量支出。财务共享中心运行的前提就是各基层财务部门提供的原始数据,而这些庞大的原始数据需要专业的信息管理模式来进行处理,而这个模式的开发、运行与管理需要大量的花费,这本身给企业就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最后,财务共享中心建立的出发点是细化财务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每个财务人员都有自己专一的工作,他们不需要了解财务管理的每一个过程,只要将自己这一部分做好,这带来的问题就是大量重复的简单业务操作、工作一成不变枯燥无味、机械劳动过多,最终的结果就是财务人员的流动性十分大,工作交接不顺、新人的培训等都会影响到中心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段培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典型案例分析与研究[J].金融会计,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