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范文1
小微企业设计原则会计制度
1企业会计制度
1.1概念分析
企业会计制度是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以符合党和国家政策、法令和制度为准则,以适应企业经营特点为前提,以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对企业进行会计监督为目标的基本原则上建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因地制宜的制度和实施办法。其中包含会计制度原则规定、会计业务核算规定、财产管理、成本计算规定和财产清查、会计人员交接和档案管理方面的规定等。
1.2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灵活性、多样性愈发凸显,国家和政策对小微企业的大力扶植为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和就业压力的缓解发挥的作用也愈发明显。但是在发展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会计主体不清晰、会计制度不规范、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性欠缺、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制度监管不力等问题依然较为明显。虽然2013年颁布实施了《小企业会计原则》,但推行时间尚短,贯彻实施的程度还有所欠缺,没有真正的对小微企业的会计制度规范化起到引领作用。因此在探索小微企业会计制度规范化的道路中,紧密结合当前小微企业发展实际,建设一套与之发展现状和当前经济发展前景相适应的会计制度势在必行,以此来促进小微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
2小微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
2.1确立制度规范
小微企业在成长和发展中灵活多样是其特点,但是同时也带来了管理上的不便,在涉及小微企业会计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其灵活多样的特点,同时以国家现有法律法规为基本规范,在国家的同一制度下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与自身发展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与此同时,在制度设计的过程中要遵循会计制度设计的根本原则―规范性。会计工作在企业的运行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的失真是导致企业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因此,制定规范统一的会计制度才能够保证企业在发展中的良性方向和平稳步伐。
2.2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和部门制衡
企业的运行发展需要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在规范的会计制度下,各个部门之间的权力制衡也不能忽视。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虽规模上不占优势,但是下属财务人员冗杂,分工不明。因此,在会计制度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和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通过集中责任、权利和义务,使责任清楚、权利平等、义务一致,集中解决小微企业存在的财务活动不规范、经济事务职责不清等问题。同时,实行岗位轮换和不定时考评制度,通过岗位轮换避免“一家独大”现象的出现,同时也能够促使员工在不同岗位上的学习和提高。
2.3利益最大化原则
不论是小微企业还是大中型企业,其存在和运营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谋取利益,所以在制度制定和实行的过程中,利益最大化是核心原则。小微企业虽有灵活多样的特点,但也为其带来了管理上的窘境,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就必须结合自身的条件,依据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设计施行一套完整的企业会计制度,保证企业在运营中发挥成本和效益的最大化。
2.4前瞻性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的,不能一蹴而就。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也就是未来大中企业的后备军,因此小微企业在制定设计会计制度时要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对会计制度的要求和人才需求量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企业的会计信息也会更加的复杂,所以在设计制定小微企业的会计制度时要做好前瞻性的准备,加强其包容性和多变性,这样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减少因企业发展带来的制度性不足的问题。
3小微企业会计制度设计的原则、方法及路径探析
3.1结合实际,打牢基础
小微企业的快速发展让正处在起步阶段的财务制度改革措手不及,适用于小微企业的会计制度虽已有进展但还仍在探索发展中。因此在发展中,小微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制定适用于企业本身的会计制度。首先,不能照搬照抄大中企业的现有成果,每个企业在发展、运营和各自领域中都有自身的特点,机械的抄袭不仅不能改善企业自身状况,还会雪上加霜,因此在制定的过程中,不好高骛远只求脚踏实地,以实用性为标准;其次,在改革企业会计制度的同时要打牢基础,对之前企业经济状况的汇总分析、财资状况和资金的分配、效益等进行详细的编制并形成报表,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优化企业内部岗位设置
企业不分大小都是一个由各个部门的人员组成的集体,那么在集体中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岗位,企业在运营和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的每一位员工的共同努力,在制定小微企业的会计制度时要充分发挥责任制和奖惩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岗位职责分工明确,赏罚制度严厉施行,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员工,让整个企业内部的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充满责任意识和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在管理中应该增设监督管理职能的部门,制定统一规范的管理办法,督促员工在岗位上尽职尽责,共同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3.3加强人才培养和吸收
对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入职门槛和从业要求要相对提高,对已在职员工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教育。企业内部的会计机构和制度也应及时针对经济发展现状和社会发展水平进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企业经济活动和市场经济变迁。因此,企业在发展中应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提高、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同时,企业在提高薪酬对员工奖励的过程中应避免“一视同仁”,根据企业现状,设立不定时考评制度和奖励机制,优胜劣汰,特别是对会计部门的岗位,有针对性的进行奖励,从而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还可全面掌握员工工作水平和专业技能和能力,促使其不断学习努力,适应企业的发展,激励员工努力工作。
4结束语
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范文2
(佳木斯大学,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摘 要:随着经济时代的快速发展,企业业务范围越来越广泛、规模越来越大,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不断吸收可支配的资金,用以补充企业资金周转中的漏洞。债务融资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之一,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是会计核算的主要原则,企业经营管理者以谨慎性原则为基础进行债务融资活动,可以为企业获得有效的可支配资金。本文仅对会计谨慎性原则与债务融资的关系进行梳理,分析二者关系,以便于二者为企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和经济基础。
关键词 :谨慎性原则;债务融资;风险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117-02
一、简述会计谨慎性原则
1.会计谨慎性的含义。会计的谨慎性原则又称为稳健性原则,是会计核算中的一项重要原则,是指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可应用几种不同的会计运算方法和程序的情况下,以不影响合理选择为前提,尽量选择风险小的会计方法和程序对经济业务进行处理,用以最大限度减少核算时可能产生的损失和费用。谨慎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心运用广泛,其作用体现在预防和控制风险、减少成本和费用,以提高企业利润,帮助企业实现生产成本的减少。
2.我国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发展进程。我国早在1993年就已经将会计的谨慎性原则引入企业基本会计准则中,并将会计谨慎性规定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之一。2001年,《新会计准则》颁布,会计谨慎性原则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在更多的经济领域中有所体现,其在会计实践和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主观原因而形成的过度谨慎性原则也为企业带来不容小觑的危害。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工作者要趋利避害,取其精华,去其遭腐,扩大谨慎性原则对企业发展有利的一面,尽量避免由于过度谨慎性带来的风险。
二、简述债务融资理论
1.债务融资的含义及特点。企业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是企业融资的两种主要形式。债务融资是指由于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或其他原因需要吸收外部资金,而向个人或者其他组织机构实行资金筹集活动,主要通过出售债券、票据等方式实现资金融入。由于个人或组织机构为企业发展注资,企业承诺到还款日期时归还本金及支付利息。企业成为个人或组织机构的债务人,而个人或组织机构就是企业的债权人。通过债务融资的含义可以看出其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短期性,由于债务融资实质上是向个人或其他制作机构借款,融入的资金有时间上的限制,到期必须还本付息;二是可逆性,由于企业是通过债务融资的方式获得外部资金的注入,所以具有到期还本付息的义务;三是负担性,由于企业需要到企业还本付息,尤其是利息的支付给企业造成额外的负担;四是流通性,债务融资是通过出售债券和票据的方式实行的,而债券和票据都是具有可转让性的,可以实现在债务人和债权人之间的转让与流通,由此看见,债务融资是具有流通性的。
2.债务融资风险的成因。所谓债务融资风险,就是指由于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将会导致企业财务成果不确定,形成于企业债务融资相关的风险。企业债务融资风险可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减少以及财务困境,进而带来破产的威胁。究其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企业融入资金利息率和投资利润率的不确定,这是由于企业无法准确确认企业在一个周期的利益获得;二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失败,如果企业经营不善,则会给市场传递出不良信号,导致企业信用度下降,融资活动受到消极影响,企业资金持续短缺,无条件继续发展;三是市场利率与汇率的跌、浮,利率和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到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进而影响资金的收付情况。
三、我国民营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与债务融资的现实关系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谨慎性原则提升了企业债务契约的有效性,减少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保障债权人的利益,进而降低债权人的利息,以降低企业债务成本。下面笔者将从债权人和债务人两个角度来分析会计谨慎性原则与债务融资之间的关系。
1.从债权人角度看会计谨慎性原则与债务融资之间的关系
1.1 有助于增加企业债务契约有效性。在企业债务契约建立和执行的过程中,会计信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债务契约建立和执行的重要标准。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可以真实的反应企业现阶段经营状况和财务情况,进而帮助企业制定更为合理的债务契约实施方案,高效利用资金,最大限度的较少由于支付利息带来的费用与成本。总而言之,会计谨慎性原则主要是及时发现可能会阻碍企业发展的危险信息,使得债权人及时获取这一信息,并对可能有的违约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减少贷款损失,进而降低债权人风险,保障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1.2 缓解债权人与企业所有者之间的问题。一般认为,问题可分为债权人和企业所有者之间的问题。所有者和企业经营管理者之间的问题两大类。由于债权人依据契约获取固定利息,而企业股东按照一定比例取得企业利润,所以债权人与企业股东之间存在固定索取与剩余索取的矛盾,这使得债务人公司通过向股东分配股利来实现股东财富转移。如果不能及时、准确的确认损失以及收益,那么将致使企业所有者利益减少、削弱企业债务偿还能力,不但不能保障所有者权益,还会增加债权人的投资风险。反之,在谨慎性的会计原则下,企业及时预见风险、控制风险、化解风险,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债权人与企业所有者的利益。
1.3 会计谨慎性原则可以预见风险,防范风险。在实际工作中,债权人与企业股东之间存在获取信息不对称的状况,由于企业债务人是企业外部个人或组织机构,获得企业内部信息受到阻碍,速度缓慢,所以,债权人出于获取信息的劣势地位。因为不能及时获得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和经营状况,使得债权人无法充分了解投资风险。为了尽可能的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通常情况下债权人会要求高回报率,用以作为风险补偿。由此可见,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风险信号传递的速度,直接影响到债权人和企业所有者之间的利益平衡。
2.从债务人角度看会计谨慎性原则与债务融资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会计谨慎性原则下的企业收益和损失存在不对称性,这就使得谨慎性原则执行质量低的企业较执行质量高的企业利润和净资产都偏低。如果债权人无法清晰地识别债务人企业的财务信息或者不能及时获取风险信号,那么谨慎性原则对债权人的消极影响会更加明显。由此可见,高会计谨慎性水平的债务人也需为此付出一定的资金成本。关于此类成本,一般认为可分为三方面,一是由于出于债权人做自我保护目的而实施自卫性措施,致使债务人信用度下降,影响其继续债务融资活动;二是对企业在市场上的名义产生消极影响,导致企业市场价值走低,削弱企业在市场上的融资能力;三是在企业经营管理者报酬基于企业盈余的情况下,如果低估了本期盈余将使得管理人员的报酬所得减少,导致企业减少遵守会计谨慎性的积极性。
事实上,要想解决上述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降低债务人的贷款利率,以实现企业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全面实施,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有效的会计信息。
在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下,我国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如何强化企业融资力度,使企业及时筹集到充足的运营资金,是社会和企业都需急切解决的问题。会计谨慎性原则与债务融资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但是,要想彻底解决我国企业融资难问题,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广大经济学者仍需继续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 汤迪.会计稳健性对融资成本的影响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2] 王勃勃.政治关系、会计稳健性与民营企业融资便利性[D].杭 州.浙江工商大学.2012.
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范文3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企业会计
一、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具体运用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资产的定义为“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单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谨慎性原则的要求,企业对那些预期不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项目,都不能再作为资产来核算和列报。新会计制度对我国企业当前普遍存在的资产虚增现象,进一步扩大了谨慎性原则的实用范围,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原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计提的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跌价准备等四项准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这四项减值准备。而且在会计政策的选择方面企业自主选择的余地更大,如对于坏账准备,原制度规定必须按国家统一规定的比例计提,已经发生的坏账损失必须经过财政部门批准才能冲销,致使大量呆账、坏账长期挂账,固定资产也存在类似情况。这些都是导致企业资产不实的重要因素。新制度规定,坏账准备和累计折旧的计提比例均由企业自主合理确定,这样就能更加真实地反映资产的有效价值,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体现出资产必须具有能够给企业带来预期经济利益的属性,提供真实稳健的会计信息。例如:待摊费用原制度规定在1年内分期摊销,新制度规定所摊销的项目不能再为企业带来利益,应将尚未摊销的待摊费用全部转入当期成本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原制度规定批准前列示于资产方,经过批准后才能结转为当期损益,新制度规定无论是否经过有关部门批准,均应在年末结账前计入当期损益,不再允许列示于资产方。开办费原制度规定5年内摊销完毕,新制度规定除购建固定资产外,所有筹建期间发生的费用,先在长期待摊费用中归集,在企业开始生产经营当月一次计入开始生产经营当月的损益。
二、从收益确认的角度看
从谨慎性原则出发,不高估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例如:短期投资所取得的现金股利和利息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益,冲减短期投资账面价值,不再作为投资收益确认当期损益。到期不能收回的应收票据,转入应收账款科目核算后,期末不再计提利息,其所包含的利息,在有关备查簿中进行登记,待实际收到时再冲减收到当期的财务费用。对于使用借款购置和建造的固定资产,其利息资本化的时间以“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为标准,不再以“固定资产投入使用”为标准,避免了企业以是否办理竣工决算为由,拖长借款利息资本化的时间,虚增当期资产和利润,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三、谨慎性原则的局限性
首先,谨慎性原则本身具有较强的倾向性,本期的利润稳健了,后期的却不稳健。比如计提存货跌价准备使得当期利润计算偏低,期末存货价值减少,会导致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偏低,使利润反弹,对于期末存货占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如房地产开发公司)来说,这不失为操纵利润的手段,由此企业可能在某一会计年度注销巨额呆滞存货,计提巨额存货跌价准备,实现对存货成本的巨额冲销,然后次年可顺利实现数额可观的净利润,这种盈余管理只需对期末存货可变现净值作过低估计,而无需在次年度大量冲回减值准备。其次,谨慎性原则在实务操作中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如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在没取得发票账单和不存在活跃市场的情况下,《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按该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作为入账价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怎样计算确定,折现率选用多大,都需要看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高低。谨慎性原则具有主观和不可验证性,易被滥用极大地破坏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企业经营者更加容易地调节年度损益,均衡股利分配甚至逃避税款。
四、谨慎性原则的改进思路
首先,扩大谨慎性原则运用范围与适度运用相结合,通过逐步扩大谨慎性原则的运用范围,促使各不同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中进行公平竞争,使投资者及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其真正决策的有效信息。寻找一个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平衡点,以使谨慎性原则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将其缺陷约束在最小的范围内。其次,推行谨慎性原则要循序渐进,由于谨慎性原则贯穿于会计工作各个方面,设计到各方面利益关系,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会减少企业利润,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谨慎性原则运用的监管,在非上市公司执行谨慎性原则时,制定若干事实细则和操作指南,循序渐进逐步有计划地进行。再次,提高会计人员职业水平和判断能力,加强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才会有求真意识;应系统地掌握会计专业知识,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应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加强后续教育。
总之,在我国实行谨慎性原则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谨慎性原则运用过程中把握好“度”的问题,只有适度运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才能真正揭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
参考文献:
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范文4
【关键词】园区开发公司;企业会计准则;土地储备支出;土地出让金返还
一、园区开发公司会计核算的特殊性
以地方政府牵头成立的园区开发公司,负责园区所辖范围的土地储备前期开发和配套的市政基础建设工作、园区的招商引资等。在园区开发进程中其资金来源有政府部门(现根据国家最新规定由国资委独家投资)投入的注册资本金、土地出让金返还收入、向金融机构贷款及园区税收财力收入等。园区的支出主要是土地储备前期开发及配套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且回收期长,远远超过了工业性土地出让金收入返还。政府为了拉动地方经济,按照相关规定收取园区落地企业工业性土地出让金后,通过一定形式予以返还,这已成为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土地出让金返还款自2007年国家实行土地招拍挂政策以来由财政收取后再按照一定比例直接拨入园区管委会并实行专户管理,该资金可下拨开发公司但只能用于土地储备的前期开发;财力收入是落地企业上缴税收园区按比例分成部分,是园区未来经济新的增长点,由财政直接拨入园区管委会帐户,该资金可下拨开发公司用于配套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贷款利息支付及日常开支。而开发前期主要的资金来源――向银行借款事宜政府机构按规定又无法运作,只能由开发公司来进行。
二、园区开发公司运用《企业会计准则》对土地储备支出和土地出让金返还业务的会计处理
1.对土地储备支出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十条定义: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同时第二十一条规定,符合本准则第二十条规定的资产定义的资源,在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时,确认为资产:一是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算。《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三条定义: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第四条规定存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一是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1)对土地储备支出的确认。园区开发公司在招商引资项目的前期,均需要进行土地开发,以满足招商需求,出让后获得相应的收入。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土地储备开发支出包含直接投入的资金如土地指标购置费、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费等规费类支出;动迁安置费、征地包干费、集体资产补偿费、落实安置人员社会保障费、未出劳生活费等动迁安置类支出;七通一平工程费用类支出;无法归属到具体项目的综合费用和开发资金贷款利息。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这些费用都是用于该项目地块上的费用,都应作为该项目的开发成本来进行核算。上述费用所对应的招商引资项目储备的地块,其开发支出时间跨度比较长,但最终是可以确定的,也就是该项目地块上的开发支出是“能够可靠计量”的;同时该项目地块在未来可按出让总收入一定比例由财政返还到园区管委会土地资金专户再转拨给开发公司,也就是“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由此判断,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关于“存货”的定义,所以应该以“存货”类科目核算该土地储备支出。为此园区开发公司应设置存货类科目――“土地储备成本”一级科目,并按具体项目地块设置二级科目,按实际发生的规费类等各费用支出设置明细进行核算。其中,综合费用和开发资金贷款利息在发生时,先统一归集予以资本化处理,再根据一定的原则分摊计入各项目。(2)对土地储备支出的计量。一般情况下,土地储备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如土地指标购置费、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费等规费类是按照国家及地方政府的规定是固定的;如动迁安置费、征地包干费、集体资产补偿费、落实安置人员社会保障费、未出劳生活费等动迁安置类是根据地方政府规定及与被征地的农户协商可以确定的;如分摊到各项目中综合费用和贷款利息费用,由于需要在各项目进行分摊,因而最难准确计量。综合费用是在对连片土地进行开发的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归属到具体项目地块的费用。开发公司财务人员应依据园区本次动迁规划,计算各项目地块占整片地块面积的比例,以此作为综合费用的分摊比例,将综合费用分摊至各储备地块的开发成本。园区开发公司在开发过程中开发资金贷款利息,公司财务人员应本着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在各配套市政基础建设项目和土地储备项目之间按所占用资金额分摊,并进行资本化处理计入成本,这样既符合园区开发公司及财务信息使用人的需求,也相对合理公允。分摊一般在年末进行,并考虑当年新增贷款的情况进行合理分摊;经过上述费用的归集,每个项目地块的储备开发支出即可进行计量。(3)对土地储备支出的信息披露。园区开发公司应在每月的财务报表附注中,对各项目地块土地储备情况、开发进度、费用支付情况等进行披露,以满足政府各相关部门、债权人等报表使用人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2.对土地出让金返还款的会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七条明确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同时定义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1)对土地出让金返还款的确认。土地属国家所有,征用、出让是政府部门行为,做为企业的园区开发公司无权进行买卖,也无权开具土地出让业务发票;该笔土地出让金返还款又是政府拨入的,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该款项实属“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按照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土地出让金返还款,开发公司帐务不能记入主营业务收入,而应将该项收入确认为“资本公积”为妥。(2)对土地出让金返还款的计量。由于各地块的土地出让金是按每期招拍挂的进度由财政收取并拨入管委会专户管理,再由管委会拨入开发公司,因此开发公司每次收到返还款时应先开具收据收讫,记入往来帐户,待年度终了时收到管委会出具的通知文件,开发公司再将记入往来的该款项全额转入“资本公积”。(3)对土地出让金返还款的信息披露。开发公司应在每月的财务报表附注中,对管委会拨入的各地块土地出让金返还款等进行披露,包括地块名,出让金返还金额,暂记科目,以满足政府各其相关部门、债权人等报表使用人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三、“土地储备支出”与“土地出让金返还款”业务在财务报表中的对应关系
由于开发公司某地块的“土地储备支出”记入存货,原则上在其出让后应结转成本,反映在损益表中,实际上与该地块相对应的收入――“土地出让金返还款”却记入了“资本公积”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这就造成了不匹配,但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报表观念以资产负债观为核心,会计人员可以这样理解,即使“土地储备支出”结转在损益表中反映亏损,最终经利润分配体现在未分配利润为负数,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所有者权益的未分配利润项目上,两者最终均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如实反映了开发公司的整体资产状况。按上述分析对“土地储备支出”和“土地出让金返还”进行会计处理和报表信息披露,虽然符合新企业会计准则以资产负债观为核心的报表观念,能真实反映开发公司的资产状况和经营情况,满足报表使用人的信息需求,但仍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 考 文 献
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范文5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小企业会计准则;会计核算
在当前全球经济下滑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需要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财务风险与日剧增。为了应对经济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更好的预警风险、化解风险,谨慎性原则成为保证会计信息客观公正的重要原则。
一、谨慎性原则概述
谨慎性原则,又称为稳健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即“宁可预计可能的损失,不可预计可能的收益”。
它源于会计事务的不确定性,表明了会计人员在会计事物处理的过程中的责任态度,通过合理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与会计核算估计风险损失,使公司尽量少出现虚计资产和虚增利润这方面的现象,向公司外界提供更为真实客观的会计信息,从而避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盲目决策。这种核算措施有利于实现利益最大化,是会计核算原则中的一项重要原则。
二、谨慎性原则在《小企业会计准则》中的适度运用
(一)在资产方面。谨慎性原则在资产方面应用很多。第一,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上,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实际工作中,小企业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例如当物价上涨时,企业若采用先进先出法,会使当期成本降低,期末存货价值升高,利润虚增,不符合谨慎性原则。第二,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选择上,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第三,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上,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小企业按照法律程序自主研发并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实际成本为其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而企业研发过程中所产生的材料费、开发人员薪酬等费用看是否符合资本化条件,否自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在收入方面。按照谨慎性原则,企业销售商品的收入确认必须满足五个相关条件: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企业对已售商品没有保留继续管理权或实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有任何一个条件没有满足,即使收到货款或已发出商品,也不能确认收入。
该准则根据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规范了小企业特有的会计准则,但新生的事物总有不足之处。比如该准则不要求小企业提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这样就会使利润增加,如此以来,小企业会计就没有充分遵循谨慎性原则,致使小企业会计不是“生存之会计”而是“利润之会计”。
三、谨慎原则在会计实务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一)谨慎过度。由于谨慎原则仅仅是在进行会计实务过程中所要遵循的某项原则,即不是某项具体的规定,更多的还是靠会计从业人员的自觉,成为在实际处理会计实务中的一项自我要求和心理标杆。
(二)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在进行真正的会计实务时,需要会计专业的人员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从业经验对各种指标进行判断分析,以及对各种风险进行分析。然而目前从整个就业群体来看,虽然每年从各高校毕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层出不穷,除了应届的本科生,还有各专科、成人教育学院毕业的各类学生。
(三)谨慎原则受企业经营者主观意愿的影响较大。由于谨慎原则仅仅是从事会计实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项原则,一个心理标杆,并没有具体的明文规定,和具体的指标定义,因此它的定义和应用会因人而异。而在具体的公司实务中,由于公司的具体经营者会对谨慎原则有着不同的理解,并且会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和个人对公司的愿景进行一个主观的调整。
(四)审计的不确定性使谨慎原则被无穷扩展。出于每个会计从业者的普遍的心理,人们都将工作仅归于工作,不希望承担过多的责任,尤其是在从事会计行业中,由于会计是关系到整个企业的发展,掌握着企业赖以生存的现金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地位相当重要。
四、会计实务中利用谨慎原则的意见和建议
(一)注意谨慎原则的运用范围。在进行会计实务的处理中,既不能过分的使用谨慎原则,即处处小心,畏惧风险,使得整个企业止步不前,不能很好地把握市场环境和机遇,进而失去了企业成长发展的先机,过犹不及。也不能忽略谨慎原则的使用,好大喜功,对于风险盲目的估计,过于乐观,使得整个企业根基不牢,一旦市场环境稍微有所变化,或政策改革,就面临倒闭的局面。
(二)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实务时,需要对相关指标进行准确度判断。这种判断能力是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必须具有的素质,可以对相关的最新的法律法规对本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等进行预估。从这个角度来说,在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相关事务处理时,需要合理应用谨慎原则,主要根据实际以及往年的数据进行切实合理的判断,不能掺杂太多的个人主观因素,判断结果需要合理客观,充分发挥个人的会计职业能力。
(三)在会计报表中充分批露与谨慎原则有关的信息。由于在真正进行会计实务的处理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想象不到的额外因素的影响,很多指标的处理都需要会计人员自主根据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以及对整个行业的了解进行估计和判断。因此在进行会计报表的制定过程中,谨慎原则应该贯穿始终,对需要谨慎判断的地方进行充分的提醒和披露。在整个会计报表中,尤其是对有关谨慎原则的数据和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和处理。
(四)加大外部审计的监测力度。为了使整个会计实务的处理过程中更加注重合理应用谨慎原则,因此除了内部的激励和管理之外,还需要从外部施加压力,加大整个会计审计的监督力度,使得谨慎原则能够贯穿整个会计实务的处理过程。就此,加大外部审计力度时,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例如加大审计范围和审计深度,对发现的会计实务不合理的地方进行彻底核对,一旦落实,需要辅以严厉的处理手段;而对于较为合理完善的会计实务,则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奖励和鼓励。
在如今多变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每一个企业能够扎实稳定地进行会计实务的处理,是每个企业发展成长的关键。使会计实务不仅能够真实的反映上一会计年度的公司运营状况,以及今后公司的发展方向,各类费用的调整,以及相应风险的合理预测,都离不开在处理整个会计实务时的谨慎。谨慎原则应贯穿整个会计实务的整个过程,不能忽视谨慎原则,否则会使整个公司处于风险之中;另一方面,也不能过分使用谨慎原则,否则会使整个公司止步不前,错失发展的市场先机,使得整个公司不能很好的发展运行。在今后的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视会计实务的同时,也要重视谨慎原则在其中的应用,使会计财务真正能够为公司发展提供可靠合理的战略制定依据。
参考文献:
[1] 吕庆君.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问题探讨[J].现代商业,2014,(8):212.
企业会计的会计原则范文6
关键词:企业会计人员管理模式选择现状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2005)-10-013-02
一、会计人员管理模式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管理模式选择成为我国会计理论界与会计实务界争论的焦点,会计人员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五种论点:
1、会计人员独立论:
指会计人员独立于委托者(所有者、投资者)和受托方(经营者)等相关利益主体。由于各个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往往存在利害冲突,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与中立,会计人员不能归属于多元利益主体(投资者、经营者、债权人等)任何一方,会计人员应当以“第三者”身份出现, 由政府通过社会中介机构(会计行业协会、会计事务所等)对其进行管理,并接受会计法律与法规的约束。
2、投资者主体权益论:
投资者主体权益论又称为委托人主体权益论,主张会计应独立于经营者,会计人员从投资者的利益出发,如实地反映企业会计信息,提供的会计信息为投资者服务的,侧重对经营者进行约束和监督,防止其道德败坏行为的发生,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害。一方面,会计人员虽然受投资者委托,但却远离投资者,有可能造成会计人员和经营者“合谋”,损害投资者利益;另一方面,投资者与经营者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会计人员在高利益的驱使下为投资者服务,不接受经营者支配,对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不利,也难以实现企业投资者的资本保值与增值。
3、企业主体权益论:
企业主体权益论又称为经营者主体权益论,主张会计必须站在企业与经营者立场,会计人员受企业经营者管理,不代表国家对企业进行会计监督。国家财政部门对其主要采用间接管理方式进行政策性指导,不直接干预会计人员的任免与管理,实现“会计回归企业”,企业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经营者领导下的内部成员,必定站在企业经营者立场,为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利益服务。
4、国家主体权益论:
国家主体权益论认为,企业会计应当从企业中完全独立出来,变成国家派驻企业的代表,代表国家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直接的监督。该观点认为:将会计人员从企业中完全独立出来,成为国家派驻企业的会计管理者,代表国家利益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直接的监督,会计人员应站在国家利益立场(如税收最大化、生态环境保护),不是经营者的人,经营者无权对其进行激励和约束。会计委派制就是这一观点的典型代表做法,主张会计管理工作隶属于财政部门,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有利于保护国家利益不受损害。但是,由于委托者远离会计人员,难于建立起对会计人员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容易造成经营者和会计人员的“合谋”,如果不“合谋”,又会造成双方的矛盾,不利于经营者与会计人员的合作。
5、国家和企业双重主体权益论:
国家和企业双重主体权益论指会计人员在业务上接受会计管理部门的指导,行政上受企业负责人的领导,会计人员既是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又是代表国家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人员。主张会计人员进行会计选择时,既要考虑外部委托人(所有者、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利益,又要考虑受托人(经营者)的利益,把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认为财务会计是对外报告会计,即委托人权益会计,管理会计是内部决策和控制会计,即受托人权益会计,会计处理既要兼顾委托人利益又要兼顾受托人利益。但是,通常会计人员为迎合经营者的利益需要,可能损害所有者、投资者、债权人等委托人的利益。
二、会计人员管理模式现状
会计管理人员管理模式是会计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与不同的会计管理人员模式相适应。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人员管理模式实行分所有制、分行业管理,高度集中的国家与企业双重管理模式,会计人员管理模式存在着“两重性结构”特征,会计人员既是管理人员,又是监督人员,一方面,会计人员站在国家立场,业务上接受会计管理部门的指导,执行和遵守国家制定的财经制度与会计法规,发挥经济监督职责;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行政上接受企业经营者的领导,担负着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履行会计核算职责。会计人员具有双重身份,接受政府和企业双重领导,使得会计人员难以摆正自己的位置,当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相冲突时,会计人员的立场势必会出现摇摆,会计人员常处于两难境地。由于会计人员远离委托者(财政部门、国资委、所有者等),委托者难以建立起对会计人员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容易造成会计人员与企业经营者的“合谋”,损害委托者利益,替企业经营者做假帐、编假报表,篡改会计信息,导致会计监督弱化,会计管理失控。尤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我国加入WTO,信息技术的迅速传播,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国际化的态势,企业的经营活动范围由国内市场扩张到国际市场,会计人员不仅要向国内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而且要向国外投资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传统会计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导致会计管理失控,造成会计信息失真,严重地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和会计信息的质量。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市场化和全球化发展的需要,提高我国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必须积极进行会计人员管理模式创新。
三、会计人员管理模式创新
为了适应国际经济竞争和会计管理信息化的需要,提高我国企业管理能力与国际竞争能力,必须积极进行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管理模式创新,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加强会计法规建设,加强会计人员监督与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实现我国会计人员管理模式应由国家直接管理方式向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转变,会计人员既不能全部由企业经营者聘任和管理,又不能完全由财政部门或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派,现阶段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管理模式不应盲目追求整齐划一,而应因地制宜,有所选择,建立不同形式的企业会计人员管理模式,根据企业性质和规模大小的不同实行会计委派制与会计聘任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由片面注重国有企业会计人员管理向注重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在内的全社会会计人员管理转变,公有制为主体的国有企业可以逐步推行会计委派制,非公有制企业可以采用会计聘任制。公有制为主体的国有企业推行会计委派制可采用多种形式,大多数国有企业可以采用直接委派制的方式向企业委派会计负责人或主管会计,国有控股与国有大中型企业可以实行财务总监委派制,集团型企业可实行内部委派制,非公有制企业会计人员管理可实行聘任制,会计人员回归企业,由企业经营者直接聘任。为了促进会计人员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会计人员管理应当采用内部管理与外部监管相结合的方式,企业内部必须制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确保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企业外部监管部门(财政、国资、审计、银行等)通过投诉举报、会计年检和信用等级评定等措施,加强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促使会计人员履行工作职责。此外,应当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制定会计行业制度与行业规范,发挥会计行业协会的管理职能,实现由依靠单一的行政管理手段向依靠法律、经济与行政等多种管理手段转变,形成“法律规范、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 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的会计人员监督管理机制,共同构建以企业所有者独立管理为主,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会计人员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得企业间跨国贸易和会计信息处理瞬间完成,为了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和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协调好会计人员管理模式的本国化与国际化,促进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管理模式与国际接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发展要求的会计人员管理模式,完善会计法规建设,加强会计人员监督管理,重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实现我国会计人员管理模式应由国家直接管理方式向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转变,构建以企业所有者独立管理为主,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会计人员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张凤香:会计委派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论坛,2004,(9)。
[2]李彩霞:论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研究。会计之友,2003,(7)。
[3]王馨,邢红: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探讨。事业财会,2004,(6)。
[4]胡国强: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创新及其现实选择.财经科学,2003,(增)。
[5]周晶哲: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创新思路评析。北方经贸,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