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区域经济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区域经济论文范文1
(一)增长迅速,潜力巨大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不断发展,交易额增长速率一直保持快速提高的良好势头,并超过了GDP的增长速率。例如,就阿里巴巴“双十一”节日当天的交易额来看,2011年的交易额为33.6亿元,2012年为191亿,而2013年则达到了350.19亿。同时,这样的迅猛的增长速度也让人们看到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电子商务正逐步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引擎。
(二)信息化快速发展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同样也离不开电子商务。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以电子商务为依托,对生产计划、物资储备、采购供应、生产加工、推广销售等生产经营的所有环节进行管理监督。还有一部分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建立起独立的销售网站或是在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应用搜索引擎、即时聊天工具、电子邮件等方式开展电子商务营销。为了满足电子商务交易方的支付结算与资金管理需求,商业银行提供了在线支付结算、快捷融资等途径,使得电子商务交易更加便捷可靠。
(三)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2008年经济危机没有对我国电子商务造成显著影响,反而为它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机遇。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变现为:发展模式发生演变,B2B与B2C产生整合,C2C在零售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零售电子商务日益趋于平台化,追求种类齐全的综合平台和细分市场的垂直平台;平台之间竞争激烈,市场日益集中,阿里巴巴和京东商城的共存,使得电商平台基本形成了寡头竞争的局面。
(四)电子商务相关服务业应势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与之相关的服务行业也应运而生,并且得到迅速的发展壮大。物流、电子支付两个领域的发展尤为显著,不仅规模快速膨胀,而且功能日益强大,竞争非常激烈。众多物流公司迅速建立起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运送流水线,第三方支付牌照也为水电、燃气、物业、电话费等业务提供了更加便捷、完善的渠道。云计算也随着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的发展而得到应用。此外,还有一些新的服务行业围绕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而派生,如网店开店指导、网店模特、淘宝美工等。
(五)跨境电子交易快速发展
全球一体化使得互联网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强劲的链接。目前,我国作为世界跨境电子商务第一大国,正在完善跨境网络交易的交易平台、物流、支付结算、海关商检等相关方面的政策保障,以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使更多的中国制造产品通过网上外贸平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六)电子商务形成新的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通常集中于几个大型平台,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和天猫、京东商城、聚美优品等。通过这些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线上营销的企业,不仅要接受传统的管理监督方式,即社会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还要接受电商平台规章制度的监管。因此,电商平台企业监管的存在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监管机制。这也为政府部门、电商平台、营销商三者的协调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对于电商平台来说,作为一个企业,它必须服从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并且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并调整自身的经营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公共管理者,它又要对交易平台中的各企业的资格、交易、信用、产品与服务标准等进行规范和认定,并负责行业培训和行业统计等工作的完成和监管。
(七)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技术环境、经济环境、法规环境、政策环境等。近年来,各部门围绕这些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来改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为电子商务打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2012年是我国出台有关电子商务环境改善的举措最为密集的一年,对我国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八)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显著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开展在线销售应用的企业大部分集中于东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有危机中,在而中部、西部地区在线销售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小。出现区域发展不均衡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之间存在经济基础、技术条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地方政府支持力度等环境因素的差异。
二、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电子商务促进拉动内需
我国消费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网民规模的增大,电子商务逐渐拥有更大的拉动内需的坚实基础。网络零售种类齐全、产品新颖、价格低廉,刺激着我国消费群体的消费欲望和需求,不断扩大着我国的消费市场。
(二)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我国经济正处于由粗放型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而实现上述转变的主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集社会化、信息化、集约化等特点于一体的电子商务服务业,实现了资源共享,俨然已经成为服务业的核心。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传统服务业与互联网相结合,还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从而加速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三)电子商务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当今时代以信息化为主,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对信息的有效共享和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集中式城镇化思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分布式城镇化思路。传统的资源配置是注重物质的聚集,而电子商务则主张信息的聚集,实现了门对门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此外,电子商务在农村广泛应用,也促进了部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他们以电子商务为依托而聚集,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地区初步形成小规模城镇化的形式。
(四)电子商务促进区域特色的发展
有的区域可能具有独具特色的产品和文化,但却无法大范围推广。但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对自身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文化进行宣传推销,打造品牌优势,开拓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深圳是我国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他们在不断发展线下交易的同时也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产品,这样足不出户就能拓展更大的市场。
(五)电子商务促进制造业升级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世界各国随处可见中国制造产品。但是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制造业的对外贸易增长日以下滑。于是,制造业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转而转为产品内销。电子商务平台为制造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销售平台,促进了制造业从外贸向内销的转型。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及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制造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产品数量和种类的要求,也使得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变得更为便捷。线上销售在价格、质量及个性方面的竞争,也使制造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创新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
(六)电子商务促进创业与就业
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且不说电子商务企业需要招纳相关人才来对电子商务工作就行后台的监管操控,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提品和服务的企业也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操作,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办网店就能解决大量的就业。开办网店不需要专门的办公地点,免去了房租的困扰,不需要大量的库存,资金投入小,操作简单,吸纳和带动了许多就业者,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献。
三、强化电子商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策略分析
(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政府应该从技术、经济、法规等方面入手,积极制定有效的扶持政策,全面优化电子商务环境。尤其是对于电子商务发展较为缓慢地中西部地区,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并引导资金的合理利用,鼓励电子商务行业的技术创新,提高对电子商务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还要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和完善网络设施,加强互联网网络建设,形成区域内的资源共享。政府要协调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的监管职能,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打造良好的环境,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强化网络安全意识
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各方都应该树立网络安全意识。电子商务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不仅要完善电子商务系统的风险监控与防范能力,还要保障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者的资料信息、资金等的安全。另外,电子商务企业还要明确产品和服务提供方的真实、详尽的资料,严格把关准入原则,防止无良商家欺骗消费者。加强电子商务安全宣传,提醒居民提高对网上交易的警惕性,要通过合理规范的途径进行交易。
(三)完善物流系统及电子支付机制
物流和电子支付领域是保障电子商务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完善物流及电子支付是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并强化电子商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有效举措。物流企业要充分依托现有的交通运输体系,建立起严密的配送网络,不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形成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系统;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电子钱包、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支付方式,构建新型支付机制。支持非金融机构开展支付服务,协调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促进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有序运行。
(四)建立健全信用保障机制
电子商务是线上交易,除了“货到付款”的交易方式,基本无法做到和线下交易一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为了监督交易各方的守信行为,必须完善信用保障机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监管、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业务信用档案等方式,可建立有效的电子商务信用保障机制。
(五)要重视相关专业的教育
高校要和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应该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和客观需求,着重对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加强对电子商务学科的重视,注重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企业也应该对员工实行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员工都能参与企业线上营销的策划与管理,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六)通过电子商务宣传特色产品和文化
鼓励各地区将本地特色产品和特色文化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宣传,制定品牌战略,提高地区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投资,为地区特色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四、结束语
区域经济论文范文2
(一)P(计划)阶段:发挥区位优势、注重顶层设计在PDCA循环模型中,P即计划是整个循环的开始同时也是整个循环最为重要的阶段之一,计划阶段的得失直接影响和制约后续循环的效果与结果。因此,在这个阶段可以对河北沿海地区的区位、现状进行战略管理SWOT分析工具,根据其目前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制定有针对性的计划。河北沿海区域临渤海、近京津,成就其腹地广阔与华北和西北对外开放窗口优势的同时,也承受着来自京津地区的“极化”效应;具有良好的矿产、油气等战略资源潜质,但水资源的匮乏与环境承载力的降低却极大地制约了其发展;2011年国务院批复《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河北沿海地区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其发展提供重大契机与机遇,但京津地区的“一亩三分地”思维与地方保护主义使双方合作难度系数增大。由此可见,河北沿海区域发展相对缓慢除却其自身在资源、环境上的局限,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京津地区“极化”效应的影响。因此在规划上,应该着重注意政策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强调顶层设计的宏观规划,采用目标管理的SMART标准,统筹区域经济资源并发挥特色与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用系统论的视角,在服务业上应该继续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与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在现有旅游电子商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智慧旅游”,打造有特色、有品牌的旅游产业,使其良性发展;物流方面大力发展港口工业,完善交通路网的建设;在工业方面则利用区位优势积极吸引京津地区、日韩国家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同时限制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引进人才方面,积极吸引京津地区高校的入驻,以教育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文化与创意、高新技术产业,带动人才流动缓解人才流失。
(二)D(执行)阶段:全面与贯彻并重的执行关于河北沿海区域经济发展,孟卫东(2013)等曾通过对政策动态一致性的博弈分析模型对其经济政策有效性进行分析,认为增强河北沿海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增强政策制定的程序性与灵活性;提高政府公信力;协调省级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政策目标;行政管理协调化与政策一体化。刘邦凡(2013)则通过对河北沿海区域政策非一致性的潜在危害进行分析,总结出政府应该在政策一致性的基础上改善治理理念与方法,并更加注重政策客体的反应。整个PDCA循环在本质上是动态的、持续的,因此指导河北沿海经济区域发展的政策也应该是连续的、动态发展的。在计划阶段,制定的政策具有宏观性、包容性的特点,因此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应当加大政策的针对性。以优化发展先进制造业规划中的钢铁产业为例,在具体实行产业政策计划中按照控制总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产业重组原则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重点发展造船板、桥梁板、高强度轿车用钢、硅钢板等高附加值产品,适时建设曹妃甸精品钢铁基地。政府方面更应该保持产业政策的连贯性与一致性,落实相关优惠政策,提高公信力,并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如物流与公路、海洋港通网的建设,以保证其产品原材料与成品的运输需求得到及时满足。同时在吸引京津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中,应当考虑到本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在发展工业的同时不为沿海地区旅游业发展制造障碍,不以损害人居环境为代价。
(三)C(检查)阶段:查找漏洞,及时反思同志曾经说过:“盲目地表面上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怠工的最妙方法。”如果仅对既定规划不加思考地执行,同样也是一种对政策的曲解。河北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与实施同样需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检查与反思。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因此检查工作的根本标准就是政策是否促进了该地的经济发展、是否是有质量、有效益地发展与人民群众是否满意。规划制定与执行的检查工作应该以年度或项目管理为周期,采用短期检查与长期检查相结合,运用上级检查、组织自查、重点抽查等方式对规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进行解决与反思。仍以沿海区域优化发展先进制造业规划中的钢铁产业为例,目前钢铁产业的重点项目有首钢京唐钢铁二期,石钢搬迁改造项目,马城、大贾庄、司家营铁矿开发。这些项目的落实势必会给当地产业技术革新与淘汰落后产能带来发展契机,但是铁矿石的供应情况、交通网络的完善程度、相关物流的服务是否能够满足日益提升的产能需要;此外,钢铁产业属于耗能与污染较大的产业,大规模钢铁产业的集聚是否会给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造成影响;与此同时,产业的集聚是否会带来同质化经营竞争而产生内耗都是应该检查与反思的问题。从整个产业链的源头如铁矿石的开采、运输、冶炼等一系列生产环节进行梳理,强化安全生产意识与责任意识,将安全生产与环境保护纳入政府对企业监管项目并重点监管,形成制度性规范,优化流程管理,提高钢铁产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四)A(行动)阶段:动态、持续的质量改进“A阶段为两步:一是标准化,把成功经验总结出来,加以标准化;二是把未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河北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为解决决策者偏好多样性与相机决策的问题,需要一定的政策程序性与灵活性,但无论是程序性还是灵活性,最终的目的都是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并把全程循环中存在的问题、遇到的障碍纳入到下一个循环中。PDCA循环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封闭循环,实质上是一个循序渐进而又逐步上升的螺旋路径,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样不是一蹴而就或短期见效,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并不一定是发展中不可解决的障碍,很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或发展契机。以河北沿海地区钢铁产业与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例,二者既是两个相对独立的PDCA循环圈,但是又相互嵌套在河北沿海区域经济的大PDCA循环圈,正是由于钢铁产业在PDCA循环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的PDCA存在循环的必要性。河北沿海区域经济发展的PDCA循环不仅关涉到河北沿海地区与其腹地,更是京津冀经济圈中的重要一环。其重在应该建立起发展规划的长效机制,并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与政策法规来保障实施。从国务院批复《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到国家战略,中央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环渤海”概念匿迹到三次提到“京津冀”,都明确地传递出国家战略的调整与京津冀地区经济地位的升级,更是在为京津冀地区尤其是河北沿海地区勾勒出长远可行的规划与制度保障,进而推动更高层次的PDCA循环。
二、结论与建议
区域经济论文范文3
1.1实体一体化
校企实体一体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共同组建教学实训基地,即学校和企业按比例对实训基地的建设承担一定的费用。沙洲职业工学院与德丰集团共同在德丰集团总部构建了职业技能实训基地,共同出资搭建了施工现场职业技能视频直播系统作为企业管理和学生学习公用的一个数字化平台。在学校,由德丰出资建设了施工综合实训基地。
1.2共育一体化
“德丰订单班”根据德丰集团的需求,重新审定培养目标,于2014更新调整专业设置,新设置了工程造价专业。建立了科学、规范、有序、高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机制。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岗位能力标准,共选课程,合编教材,全程培训,完成一体化的培养方案,见图2。
2组织实施与运行管理
通过与江苏德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形成了具有沙工特色的“43211”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组织实施与运行管理模式,所谓“43211”运行模式是指“四个专业三线协调两会一办一中心”,“四个专业”即建筑工程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工程监理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直接面向合作企业,负责有关本系校企合作的具体事宜;“三线协调”即校企合作协调委员会、建筑工程专业教育理事会、建工系校企合作办公室分别在学院层面、行业层面、系部层面就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作出领导决策,形成三条运行管理线;“两会”即校企合作协调委员会和建筑工程专业教育理事会通过走访、交流与企业沟通,定期召开会议,对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作出决策指导;“一办”即建筑工程系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一中心”即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把实现校企双赢作为工作的中心目标。
3主要成果与体会
3.1合作就业成绩斐然
沙工建筑工程系创新人才培养供应链模式,与企业合作共同实施“2+1”培养模式和“订单班”。学生通过两年的时间完成企业参与制定的课程理论学习与基本技能实训,最后一年到企业进一步强化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训练,真正实现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实践教学与真实工作情景的3个“无缝对接”。建筑工程系与江苏金厦建设集团、江苏华通工程管理有限公司、江苏兴港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张家港市兴华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等12家信誉资质一流的企业签订了“2+1”人才培养协议书,和江苏德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德丰班”明确了校企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合作办学模式已覆盖本系所有专业。不仅有利于优秀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学生就业率的提升,还加深了校企之间的合作。图4是我系学生到合作企业就业的情况。
3.2合作发展共同提高
沙工建工系于2007年开始与“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试点,经过与江苏德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多年合作,既促进了教学改革,又提高了服务能力;既推动了学生就业,又向企业输送了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既推动了“双师型”队伍建设,又加强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建工专业与江苏德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止到2013年12月,建工系与江苏德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了两个校企合作项目化工作室和一个视频直播中心;近两年来,建工专业申报横向科研课题4项,取得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参与),申报省级教学教改课题多项,申报发明专利多项,省多媒体课件二等奖两项,省优秀毕业设计团队优秀奖一项,个人三等奖两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12门,编写教材10部,其中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两部,省重点立项教材一部。与此同时,与本专业办学紧密结合的企业:江苏德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德丰产值为5个亿;2011年,德丰集团完成产值20个亿,被授予江苏省建筑业“竞争力百强企业”、苏州市政府“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称号;2013年,德丰集团完成产值36.5亿元,被授予江苏省“信用管理示范建筑业企业”,成为苏州市政府投资建筑工程首批预选承包商,同年还再度荣膺江苏省建筑业“竞争力百强企业”称号。江苏德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2007年以来,沙工建工系为德丰集团提供高素质人才48个,其中8人已经成为分公司领导,26人为各分公司技术骨干。
4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发展方向
4.1成立职教集团使校企双方优势资源充分集聚
尽管沙工建工专业“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程度的突破,校企合作企业的数量与质量齐头并进,但是这种成绩的取得大多停留在起步阶段,合作的紧密程度大都取决于领导的重视与否。为了使校企双方的合作激励落实,成为可持续不断深化的合作行为,职教集团的成立已经成为必然的选择[5]。
4.2建立网络平台促进校企之间信息充分流畅
区域经济论文范文4
(一)机构布局与地域经济发展不适应
目前,乌兰察布市辖区450家金融机构网点中,中心城市集宁区105家,占比23%,其他县域旗县345家,占比77%。按户籍人口计算,全辖每万人拥有金融网点数1.57家,集宁区达到3.26家,其他县域为1.36家,最高的卓资县1.77家,最低的商都县仅1.13家。分机构看,国有商业银行网点117家,占比26%,其中县域网点61家,占其网点总数的52%;农村信用社网点237家,占比52.7%,其中县域216家,占比91%,占县域机构总数的62.6%;新进驻的股份制银行网点8家,仅占1.8%。从网点密度(金融机构网点数与行政区域面积之比)来看,乌兰察布市的网点密度为81.8个/万平方公里,远高于全区水平(44.22个/万平方公里),但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0.5个/万平方公里)。从网点形式看,除实体网点之外,各机构也大力发展金融服务自助机具,以补充网点不足造成的服务空白(见表3)。全辖2013年末共有ATM机具642台,其中网点式自助银行57个,共布设POS机3728台。其中设在中心城市集宁区的自助服务设备占到总量的将近一半,分别为45%、49%和47.5%,国有商业银行的自助设备布设较多,ATM机具占到65%,其中自助银行占到96.5%。
(二)机构业务发展与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适应
全市金融机构2013年末存款余额为655亿元,贷款余额为432亿元,当年地区生产总值833.8亿元,银行贷款对GDP的“贡献率”(贷款余额与GDP的比率)为51.8%,远低于全国的126.4%、全区的76.9%。从网点效能看,乌兰察布市点均存、贷款为1.46、0.96亿元,低于全区的2.9、2.47亿元,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3、3.66亿元,说明辖区网点规模偏小。从辖区内部看,中心城市集宁区的贷款对GDP贡献率高,达121%,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县域的贡献率偏低,为36%,最低的化德县、后旗仅为18.8%,最高的兴和县为68.8%。辖区金融网点点均存款中心城市集宁区达到2.3亿元,县域为1.2亿元,但分布不均,设在乡镇的农村信用社点均存款约为0.4亿元左右;点均贷款中心城市为1.78亿元,是全辖平均水平的2倍,县域及以下为0.71亿元,最低的商都县仅为0.38亿元,这其中农村信用社的点均贷款普遍要高于其他银行,一些国有银行基层网点普遍不发放或很少发放贷款。分机构看,辖区机构网点数、存贷款存量和增量都居首位的农村信用社,网点效率最低,点均存贷款分别为0.84、0.55亿元,而国有商业银行和新进驻的股份制银行网点效率较高,如建设银行点均存贷款达到3.9、4.55亿元,分支机构较多的农业银行也达到2.4、1.3亿元,新进驻的内蒙古银行和包商银行分别达到5.9、3.66亿元和5.7、3.07亿元。
(三)人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与工作不适应
2013年末,乌兰察布市全辖共有银行金融从业人员6933人,其中高管人员458人,剔除各机构管理层人员外,各营业网点点均人数为10人左右。从人员年龄结构看,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年龄普遍老化,新进员工少,连柜台一线人员也都是40岁以上的老员工,服务能力和效率不高,同时由于年龄问题,员工在册不在岗现象占一定比例。这种情况在县域基层网点尤其突出,各旗县也基本雷同。农村信用社作为网点最多、人员最多的机构,网点数占全部网点的52.7%,人员数占金融从业人员总数的40.8%,近些年实现了人员的新老交替,新进员工大多服务在基层一线网点,面貌大为改观。包商银行、内蒙古银行和村镇银行属于新设机构,一线员工普遍年龄小、学历高,管理层人员都有多年银行工作经历,服务和管理能力较强。如包商银行30岁以下员工占88.7%,内蒙古银行员工平均年龄28岁。从人员学历结构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原因,人员结构比较复杂,与年龄老化相对应,学历层次普遍不高,大专以上学历不足60%,且多数是在职后取得学历。中国银行以及包商银行、内蒙古银行相对来说属于新成立机构,人员采取招录制,学历层次较高。如中国银行具有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占到91%,全日制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占到39%,在职大专以上学历占到52%;内蒙古银行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到67%;包商银行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到98.2%。各机构中高学历人员凤毛麟角,研究生学历极少,如中国银行仅3人,包商银行仅5人,内蒙古银行仅2人。从人员流动和人才流失情况看,随着金融业态的变化和机构发展的多元化,金融系统也出现了人员流动加速的趋势。这种趋势表现为基层机构向上级机构流动、国有银行向股份制银行和商业银行流动、股份制银行与商业银行双向流动,也有向政府部门流动(参加公务员招录)的情况。参与流动的绝大多数都是高学历、高能力人才,其中国有银行向股份制银行流动最为明显,导致国有银行人才和资源流失严重。以上辖区金融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状况及人员流动情况,反映出辖区金融从业人员结构总体上合理,但局部分布有问题。一是国有银行人员老化,虽然近几年人员招录机制趋于社会化,但步伐缓慢,整体人员老化问题突出,影响业务的发展和服务的提高。二是新设机构人员低龄化,学历较高,工作经验欠缺。三是高学历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不强;项目人才缺乏,现代新业务推进缓慢。
(四)金融内控机制僵化,制约基层网点业务拓展
辖区除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为独立法人机构外,其他机构全部为下属分支机构,业务拓展为授权型模式。由于对风险控制要求严格,各金融机构普遍呈现授信权力上收,导致审贷环节链条加长,审贷效率下降,基层行发放贷款周期变长,难以满足县级中小企业短、平、快的信贷需求,无形中排斥了一些资金需求较急的客户。在基层,基本形成了这样的融资格局“:便宜贷款找国行,着急用钱找农信、即时用款找小贷”。同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在考核上以存款考核为主,对信贷增量和盈利指标考核权重低,造成基层机构缺乏贷款业务拓展的利益驱动机制,主动性不高。而且由于过分偏重于风险管控,普遍实行新增贷款“零风险”控制,实行贷款质量终身追究制,这种权力与义务、责任与收益上的不对称,使信贷人员存在“贷不如不贷,多贷不如少贷”的心理,贷款营销积极性不高,在针对县域经济特点和特色产业研究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方面也没有给予足够的智力支持和机制鼓励。
(五)新设县域金融机构竞争激烈
2011年—2013年乌兰察布市新开业县域金融机构18家。由于县域经济资源有限,各家金融机构竞争激烈,存贷款市场份额出现新的变化。2014年4月末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市场份额32.17%,同比上升1.73个百分点;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53.2%,同比下降1.32个百分点。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贷款市场份额33.6%,同比下降0.46个百分点;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份额53.07%,同比下降0.18个百分点;城市商业银行(内蒙古银行和包商银行乌兰察布分行)市场份额5.66%,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
二、合理确定县域金融机构机制、结构、发展的建议
(一)合理布局区域金融机构,形成高效有序的金融竞争环境
目前辖区金融机构数量虽然较多,但分布不均衡、点均效益不高。银行机构营业网点的建立和布局,会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金融资源总量、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也要考虑银行自身的盈利能力和发展定位,需要在充分调研、严密考察的基础上确定。乌兰察布市近三年来虽然新设机构不少,但金融总量扩张不明显,只是在市场份额占比方面出现一些变化,属于“此消彼长”。这样的增长只能加剧银行业区域内竞争。因此,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扩张和布局的引导,一是改变单纯追求规模速度和市场份额扩张的粗放式发展模式,注重对目标市场的研究,注重效益与效率的平衡;二是在中心城市着重发展证券、信托、租赁等非银行机构,提升在金融中介内部的比重,构建均衡的金融结构体系,完善金融机构的整体功能,满足实体经济多元化和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三是完善县域领域服务体系,在机构种类少的县域适当增加网点设置,形成比较充分的地区竞争环境。
(二)积极拓展业务,加大支持力度,适应县域对金融的需求
一是要强化商业金融对“三农”和县域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各国有商业银行要转变观念,重新审视和调整经营策略,适应县域经济和小企业发展的新形势,给予县域分支机构一定的信贷权力,促其找准追求利润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合理授权授信,加大贷款营销力度,增加对县域工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的信贷扶持,在支持县域经济壮大的同时,搞活县域国有银行。二是加强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支农服务功能。要通过加强产权制度改革,促进内部机制的转换,通过建立决策、管理、监督相互制衡机制,增强自身营运能力和资金实力,提升农信社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水平。三是支持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发展,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管理政策,加快接入征信系统,发挥支农支小作用。四是开展金融机构间的合作,在明确自身定位、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不拘身份、不拘地域、不拘所有制,交叉金融业务,创新金融产品,形成综合发展、相互关联、协作配合的金融综合经营体。
(三)重视县域机构金融人才发展和金融从业人员素质提升,适应县域金融创新发展要求
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对金融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各金融机构都要重视人才的培育和人力资源的合理安排。一是要尽快实现人员的新老交替,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要加快新陈代谢,构筑金融业的人才高地。二是要增加基层服务点的人员配置,提高窗口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育综合能力强的客户经理队伍。三是要适当引进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创新适合地区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
(四)重视金融规划和业务合理拓展,倒逼区域经济合理调整结构
区域经济论文范文5
所使用的数据取自甘肃省2002—2011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甘肃省统计年鉴》。用甘肃省GDP表示总产出水平,由于各地区就业或劳务人口统计标准不统一,所以统一以各地区实际GDP/人均GDP来作为劳动投入量指标。各地区的技术进步te(TechnicalChange,te)指数2002-2011年的运算结果见表2。既然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的基本成分与技术效率的测度相关,提供了不考虑规模收益的CCR模型下的技术进步值。技术进步指数为1的地区意味着,这些地区的生产是有效率的,小于1的地区则意味着生产是无效率的。在2011年,甘肃省14个地区中,只有嘉峪关、金昌、白银和张掖的技术进步指数达到了1,即这4个地区的生产是有效率的,资本投入和人力投入都达到了最优状态。2002—2011年间,甘肃省的TFP总体上是增长的。但无论从数量还是从变动趋势上来看,甘肃省TFP的增长并非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总体看是不平衡的,嘉峪关、金昌这两个甘肃省重要的工业地区的技术进步明显快于其他地区;其次是兰州、白银、天水、庆阳、临夏等地区的技术进步也相当迅速;但有些地区技术进步速度较慢,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技术进步的区域特征明显。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地区之间的人员流动、经贸往来、技术引进等活动日益频繁。因此,很可能存在着从技术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的技术扩散。可以说,嘉峪关和金昌是主要的创新者,推动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但总体来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依靠的是大量的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投入。除了嘉峪关和金昌以外,甘肃省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的是资本以及人力资本的大量投入,其中资本的投入占大多数。将甘肃省14个地区各年份的技术进步指数做一个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2001—2004年各地区的技术进步率总体呈上升趋势,这说明要素配置结构有了很大提高,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具有很大的潜力,技术进步仍然依靠要素密集性特征的变革。但2004年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转折点,大部分地区的技术进步率出现了下降趋势。这说明随着技术改革逐步进入攻坚阶段,效率的释放大大低于技术改革初期,这主要是由于规模的经济性降低,以及技术的使用效率降低。由此可以看出,甘肃省的主要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依靠单纯的增加投入的粗放型经济方式,技术效率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没有达到主导地位。
二结论
(1)分析结果表明
甘肃省的TFP的增长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嘉峪关和金昌每年均在甘肃省的生产边界上,效率最高。从总体水平上来看,甘肃省TFP的增长呈现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依靠效率的提高,而技术进步成为各个地区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2004年以后,TFP的增长出现了递减,主要是技术进步的减慢。嘉峪关和金昌是主要创新者,推动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随着地区之间的人员流动、经贸往来、技术引进等活动,存在着从技术发达地区向其他地区的技术扩散,这种扩散依赖于空间距离,一般在5年之内完成。
(2)依据甘肃省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和经济社会联系
以中心城市发展为突破口,发挥区域增长极对外辐射的作用;设立以兰州、白银为中心的中部经济区,依托以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为核心的河西经济区,以天水为区域中心的陇东南经济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突出区域城镇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发展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利益共享的经济区,引导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整合,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区域经济论文范文6
(一)南通市区域物流发展的优势分析经济基础雄厚,商贸交易频繁2013年南通GDP为508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1.8%,位居江苏第三;固定资产投资为5299亿元,比上年增长2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927.1亿元,增长12.8%;全年进出口总额8.1亿美元,增长13.4%。整体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大部分经济指标的增速高于国家水平,为南通提供了更为优越的经济物质条件。南通的商贸流通业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物流服务市场也在逐步形成。到2013年底,南通市物流企业业务总收入104.54亿元,同比增长47%;实现利税总额10.9亿元,同比增长33%,物流行业从业人员26452人。由此可见,物流潜在市场巨大,以此为契机,改组国有运输、仓储企业、大力发展民营物流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企业、形成一批专业化的物流企业,有效地推动区域物流发展。
(二)南通区域物流发展的劣势分析
1.区域内物流协作机制不完善,资源缺乏有效整合南通虽位于“长三角”经济发展区域,但未能将自身置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进行定位发展,在交通建设和物流发展方面,协作机制完善,不注重区域内物流发展的平衡和互补,盲目进行物流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整个区域内资源极大浪费,存在大量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问题,区域之间的实质性合作进展缓慢。例如:在港口方面,长三角地区有洋口港、宁波港、太仓港等多个港口,但各港口独自经营,竞争大于合作;在机场方面,上海机场与周边城市机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航线设置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经常出现周边机场“吃不饱”的情况;在道路网络建设上,都以上海为中心向外辐射,增加了上海的中转客货流量,造成枢纽紧张,也相应地增加了成本,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区内城市间的相互协作和发展。
2.缺乏统一的产业政策,有效需求与供给不足缺乏统一的产业政策体系支持,管理过程呈分段、分区,阻碍产业的集约化经营,规模化效益难以实现;区域物流市场无规范的行业标准,存在各种资质的物流企业,企业虽然众多,但多为规模小,实力弱,物流化程度低。此外,区域物流市场上,需求方和供给方对现代物流认识不够,物流信息系统不完善,物流企业之间成分散状态,从而导致双方信息不对称,造成区域内运输方式、物流主营业务等方面的需求和供给不足。
二、沪通铁路经济效应下南通区域物流的定位及发展重点
(一)沪通铁路经济效应分析
1.沪通铁路建设的现状沪通铁路工程线路总长137.28公里,南通市境内长29公里,是南通与上海、苏南的过江通道,兼有公、铁复合功能。沪通铁路主要服务于苏中、苏北及山东东部地区与上海间的客货运输,是一条以客为主、兼顾沿线货流的快速铁路,也是沿海铁路通道和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的组成部分。此外,沪通铁路改变了南通处于铁路网“神经末梢”,不能进行火车编组的情况。建成运营后南通向南可往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区编组发车。
2.沪通铁路建成运营对南通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沪通铁路建成运营为南通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主要影响有以下两个方面:(1)完善了南通区域路网布局,提高了区域整体运输能力。引发了产业机构的调整和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的改变,形成了新的重点产业基地、沿海和沿江等主要交通枢纽及重要专业物流节点。(2)有利于更好承接南通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区位优势得到几何性的增长,促进了产业的转移,带来了金融、人才技术的强大支持,使南通成为江苏发展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中心。
(二)沪通铁路经济效应下南通区域物流的定位南通区域物流的发展要紧抓本地的特性,对区位、交通、产业、政府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因势利导。
1.促进区域资源整合、重点发展地方特色利用“长三角区位一体”优势,促进长三角区域物流合作。以建设沿海经济强市为目标,依托现有和正在规划建设中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将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整合现有资源,创新体制,促进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以港口物流的发展为重心,大力发展物流园区建设,同时兼顾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等其他运输方式。形成立足于本地发展、融合长三角地区、面向全国、联通国际的区域物流网络体系。
2.主动融合上海及苏南区域,为主导产业提供优势服务立足南通产业基础,主动进行比较互补发展,针对上海、苏南地区物流市场的大量需求、整合物流资源,进行区域间的互补协作发展。利用连接上海、苏南、苏北的区位优势,为这些区域的主导产业提供优势高效服务,形成区域内产业格局的主框架和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推动南通特色经济极速发展。
(三)沪通铁路经济效应下南通区域物流的发展重点
1.沪通铁路经济效应下南通港口物流将港口物流作为区域物流发展的增长极。首先承接长三角的经济辐射,协调、整合各个港口功能结构,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借势发展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优势互补的长三角港群体系。其次,港口建设适度超前,城港联动,将海洋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结合,形成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参与苏北地区物流体系建设,利用区位优势,打造综合性南通港,建成连接上海苏南和苏北的物流枢纽中心。
2.沪通铁路经济效应下南通物流园区南通应抓住沪通铁路建设的契机,发展“点—轴效应”,将南通物流园区建设同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结合起来,加快规划建设苏中医药物流中心(平东铁路物流园)、高新区不锈钢压铸物流园(滨江新区物流园)、锡通物流园(沪通铁路)等一批高水平的现代物流产业园。物流园区建设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充分利用物流园区资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沪通铁路经济效应下南通区域物流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政府政策推进建议从政策层面上加强对物流发展的扶持力度,以政府的管理推动作用为主,设立专门的机构研究制定相关的政策,在物流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园区、配送中心、物流企业的大型基础设备和信息系统建设上进行整体统筹规划,有效促进区域内资源的整合和各自的优劣势互补,形成区域整体竞争的合力。此外,在人才引进,资金和土地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鼓励政策,引进外地物流企业,鼓励外地投资者参与物流项目投资。
(二)物流企业发展建议沪通铁路的建成促进了南通产业结构的调整,形成了新的重点产业、交通枢纽和重要物流节点。区域内企业应紧跟变化,加大企业内部改革重组力度,培植现代物流产业。更进一步地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进行资产重组、设备更新和管理技术的创新;建立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改变过去分散的物流活动,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形成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服务,降低物流成本。此外,引进国外著名流通企业,推进物流全过程的国际化、标准化,形成区域内、国际间物流技术接轨,“以外带内”促进本土企业的转型升级。扩大物流服务外包,推进第三方物流发展,培育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现代物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