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地质公园保护条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地质公园保护条例范文1
关键词:生态旅游;开发;大理苍山
1 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是指“前往相对没有扰或污染的自然区域,专门为了学习、赞美、欣赏这些地方的景色和野生动植物与存在的文化表现(现在和过去)的旅游[1]。”
之后,国内外不同学者分别从自己的研究角度对生态旅游进行了界定。2006年,卢小丽,武春友通过把近当代国内外40个生态旅游概念进行量化分析后提出,尽管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各有侧重点,但主要还是强调以自然为基础、对保护的贡献、当地社区受益、环境教育、道德规范与责任、可持续性、旅游享受与体验和文化等作为衡量生态旅游的标准[2]。
地质公园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开发“地质公园计划”过程中创立的,以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也是地质研究与普及的基地[3]。截止到2014年,中国已有31个世界地质公园。
苍山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从北到南连绵50余公里。地跨大理市、漾濞县、洱源县3县市,属横断山云岭山脉,是一座地质构造博物馆,其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对于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学、地貌学以及地球历史等地质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被誉为是一部孕育了20多亿年的“天然地质史书”。2014年9月23日,在加拿大圣约翰市举行的第六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是继石林之后云南省第二个世界地质公园。
作为苍山洱海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构成部分,“世界地质公园”的桂冠无疑提升了该景区的级别。当地政府和旅游企业也在酝酿着对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的进一步开发,以此来拉动当地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是,旅游开发是一柄双刃剑,开发得当,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世界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反之,则有可能对地质公园内部的地质构造形成难以弥补的毁坏。
因此,本文通过研究苍山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概况,在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对苍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力图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来促进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保护。
2 苍山世界地质公园开发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2.1公园内丰富的旅游资源是开发生态旅游的前提
生态旅游是“回归大自然”的“绿色旅游”,其旅游对象是“原生、和谐的生态系统”[4]。苍山世界地质公园是一个以具有世界影响的冰川遗迹、地质地貌等为主,集动植物、景观美学、民族文化多样性于一体的综合型、特大型地质公园。
2.1.1植物资源
苍山森林总覆盖率为86.3%。森林景观方面,主要有云南松林、华山松林、冷杉林、铁杉林、油杉林、柏类林、栎类林、桤木林、核桃林等森林类型。此外还有杜鹃、山玉兰、龙女花、云南野山茶、龙胆、报春花、川百合、开口箭、蕙兰等观赏植物。其中最著名的观赏植物为杜鹃,有41种,其中马缨花、似血杜鹃、乳黄杜鹃、硫磺杜鹃等最具开发价值。
药用植物也很丰富。苍山中草药有526种。常见的有苍山贝母、云木香、岩白菜、滇龙胆、川芎、白术、玄参、半夏、柴胡、五味子等。还有野生食用植物蕨菜、杨梅、川梨、大白花杜鹃、树头菜。
苍山食用菌大约有100多种,常见的有羊肝菌、牛肝菌、牛肚菌、香菇、木耳、青头菌、松茸等。这些,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植物资源。
2.1.2动物资源
苍山森林茂密,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为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动物资源十分丰富。哺乳类动物主要有云豹、羚牛、小熊猫、岩羊、野猪、狼、麂子、黑熊、草狐、穿山甲、松鼠、巨松鼠、飞鼠、竹鼠、黄鼬等82种。
苍山地区的无脊椎动物资源尤为丰富,仅文献记载的就有数千种,实地调查到的有蝴蝶100余种、蝗虫55种、螳螂11种、蜘蛛221种,其中,不乏许多珍奇物种,如多尾凤蝶、金裳凤蝶、苍山屏顶螳等。
鸟类主要有棕胸竹鸡、雉鸡、黑颈长尾雉、黑翅鸢等128种。
其中云豹、羚牛、黑颈长尾雉三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熊、猕猴、小熊猫、岩羊、穿山甲、血雉等18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是真正的动物王国,也是生物学界开展科学研究的极好基地。
2.1.3水资源
苍山地质公园园区水系发育,东坡有以清碧溪、龙溪七龙女池为代表的十八溪,西坡以金盏河、紫阳河、雪山河、马尾水等为代表的23条溪流,每一条都具有不一样的风情,或缓,或急,对热爱大自然的生态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另外,公园区年太阳总辐射为140千卡/cm2,年均温度15.1℃,极端高温34℃,极端低温-3℃,年温差11.4℃。气候较为温和,适宜开展旅游活动。
2.2良好的交通和区位条件有利于生态旅游的发展
大理是云南省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上是南丝绸之路与滇藏茶马古道的交汇处,现已成为滇西交通枢纽,北联川、藏;西通腾冲、瑞丽及缅甸;南达滇西南各地并可到达东南亚;东可直达昆明。理机场和昆明、北京、上海、广州、长沙和杭州等地均有直航,铁路直通昆明和丽江,交通十分方便。内部交通系统比较发达,可达性较强。随着“桥头堡”站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深化和实施,大理滇西中心城市的地位越发突出。良好的交通和区位条件对于吸引生态旅游者的到来有很好的作用。
2.3政府的高度重视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政策保障
从20世纪90年代生态旅游在我国兴起,政府就十分重视这种新型的,能够给旅游目的地带来良好综合效益的旅游形式,并举办了一系列活动来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2008年,国家旅游局提出各地旅游发展要制定环境目标,“倡导绿色旅游消费”,并把2009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主题活动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开发生态旅游的热潮。2005年,《云南省旅游发展总规》将云南省定位为生态旅游区。《大理州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联合丽江、迪庆等,共同打造“三江并流生态游线路”。这些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
2.4成熟的旅游业发展为园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作为成熟的旅游目的地,大理的餐饮、住宿、交通、娱乐、购物等各项设施都较为完善[5]。在政府的支持下,还在积极改进目前的旅游设施。这为园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基础条件。
除生态容量外,旅游业的发展还要考虑社会容量。大理地区的居民对游客比较友好,很少发生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冲突。在对游客的旅游感知度分析中,游客对大理旅游氛围满意度较高①。
2.5生态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为园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提供了较大的客源市场
近年来,生态旅游业持续发展。由于近年全球气候变暖,国内北上广等大城市环境污染所带来的“雾霾”现象比较严重,加之日常工作压力较大、传统的大众观光旅游景区过度拥挤等原因,以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为主要吸引点的生态旅游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数据显示,我国客源市场的生态旅游游客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6]。这为园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广大的潜在客源市场。
3 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策略
世界地质公园的设立初衷,就是为了保护这一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瑰宝。因此,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不应该走大众旅游的路子,应该以保护为基础,适度进行开发。
3.1目标市场
与传统的大众旅游者相比,生态旅游者文化素养比较高,环保意识比较强。在选择目标市场时,应该针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旅游者。散客市场是未来旅游业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从国内市场来看,大理传统的客源市场北京、上海和广州应该作为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一级目标市场,省内的昆明、玉溪等作为二级旅游市场。应继续加大对东南亚旅游市场的开发。
3.2产品策略
旅游产品是指为满足旅游者审美和愉悦的需要而在一定地域上被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销售的物象与劳务的总和[7]。苍山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应以苍山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不损害苍山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为前提,开发对旅游者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
苍山旅游资源丰富,可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旅游项目供旅游者选择。
3.2.1特色花卉生态游
每年春夏之交,是到苍山赏花的好季节。每一个山峰都盛开有各色的花卉,以苍山西坡大花园和东坡的花甸坝为代表。可在每年的3-6月份苍山花卉盛开的期间,分东坡和西坡两条线路,推出“苍山特色花卉生态游”。西坡线路为:大理(下关)――漾濞桃树坪――苍山西坡大花园。东坡线路为:大理喜洲-大花甸坝-小花甸坝-鸡茨坝-喜洲(二日游)。
3.2.2泉潭溪瀑生态游
苍山水资源丰富。泉、潭、溪、瀑,各有千秋,美轮美奂。可开发以溪流(十八溪)、名泉(蝴蝶泉)、潭水(洗马潭、黑龙潭、黄龙潭、双龙潭)、瀑布(马尾水)为主要吸引点的生态旅游项目。为了保护周围的植被,传统的索道交通必须要放弃,而代之以徒步为主要的旅游方式。
3.2.3徒步健身生态游
对于普通的生态旅游者来说,以现有的“玉带云”游路为中心,开展苍山徒步健身生态游也应该很有吸引力。当前这一项目的开展已有一定基础,以后的开发应着重完善沿途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增加游客教育的内容,突出世界地质公园的教育功能。
3.2.4洞穴探秘生态游
对于喜欢探险旅游的生态旅游者,可开发以清源洞、凤眼洞和龙眼洞为主要吸引点的洞穴探秘生态游。
3.2.5地质遗迹生态游
苍山世界地质公园以冰蚀地貌景观、花岗质岩石景观、峡谷地貌景观为主体景观特色,有各类冰川地质遗迹点、典型的变质岩露头点、变质岩变质变形遗迹及典型的构造地貌景观等内容。同时,苍山还是大理石的故乡。可开展地质遗迹生态游,吸引对地质感兴趣的生态旅游者。
3.2.6 苍山森林生态游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样的生态环境,苍山形成较为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带谱。地势相差悬殊,立体气候明显,生物多样性突出,区内地貌景观的丰富多样、地质构造等共同组成区内垂直地质生态景观的多样性特征。可开展以科考、探险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生态游。
3.2.7苍山文化生态游
苍山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人文资源也很具有吸引力。可开发以将军洞、中和寺、无为寺、天龙寺等为吸引点的宗教文化生态游,结合丰富多彩的白族、彝数、傈僳族风情,让旅游者尽享苍山人文之美。
3.3环保策略
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之后的管理,可借鉴中外比较成功的地质公园的管理方式,进行严格管理,确保生态旅游活动的开展不对园区自然和人文环境造成威胁。
3.3.1健全公园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良好的环境是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核心要素。环境一旦被破坏,生态旅游也就难以为继。当前,在苍山世界地质公园内部,还存在一些威胁园区生态环境的行为。一方面是当地居民保护意识不够,滥捕滥杀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原来在苍山上栖息过的虎、豹、马鹿等兽类已踪迹难寻,白腹锦鸡、穿山甲、小熊猫等过去遭到大量捕杀,如今数量已较少。还有部分人在偷彩、偷挖大理石资源,对大理石遗迹造成较大的破坏。
政府应在中国《旅游法》的基础上制定公园保护条例和规章制度,对旅游企业的经营行为,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进行严格的管理规定,并严格执法力度。
3.3.2制定旅游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进行旅游开发
当地至今还未出台详细的苍山旅游规划,对苍山的生态环境容量没有科学的界定。一些新的旅游项目对苍山植被、动物生存环境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具体的生态旅游开发之前,应制定详细的旅游发展规划。在规划中应有关于园区生态环境容量的测算,并严格执行。可通过抬高门票的价格,限制游客量的进入,以确保公园的环境容量。
3.3.3加强对游客的生态教育
加强对游客的生态教育不仅是为了保护地质公园的环境,也是世界地质公园存在的使命。曾经有国内的世界地质公园因为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忽略了对游客的教育而被世界地质公园组织黄牌警告。因此,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在开发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对游客的生态教育。通过制定多种语言的标志牌、宣传册、书籍等教育资料,加上园区工作人员的传播和介绍,使每一个游客在游览中都获得生态知识的学习机会。
3.4 资金策略
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不能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而应更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后两个目标的实现需要园区具有良好的资金来源。因此,一方面,当地政府在资金拨付方面应对地质公园有倾斜,其次,还应积极争取赞助商、研究机构的赞助和捐款,确保园区能能有足够的资金维持。而不会由于资金的缺乏而无视环境容量,以此来提高景区收入。同时,园区也应积极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通过设置展览馆、书店,语音导览等系统提供更好的服务,文学、视觉及表演艺术等作品的销售与经营等方式,来尽量增加公园的收入。
3.5人才策略
地质公园不仅为人们提供旅游、娱乐的场所,而且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域。因此,苍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优秀的人才。这些人才或者具有专业的生态旅游知识,或者是地质类人才。还应该拥有丰富及良好的旅游管理方法及经验。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大专院校进行招聘,也可以直接引进。
4 结束语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地球上珍贵稀有的地质遗迹景观。生态旅游开发是世界地质公园保护的一种较好模式,一方面可以为地质遗迹的保护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发挥地质公园的教育作用,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们更多去了解这个星球,并学着去保护她。
注释:
① 资料来源:《大理州旅游局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 Ceballos-Lascuráin H. The Future of Ecotourism [J] .Mexico Journal, 1987,(2): 13-14.
[2] 卢小丽,武春友.生态旅游概念识别及其比较研究――对中外40 个生态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旅游学刊,2006(2):56-61.
[3] 赵汀,赵逊.世界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的现状和展望[J].地质评论,2005(3):301-308.
[4] 桂华,钟林生,明庆忠.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0.
[5] 王建芹.大理州发展旅游度假酒店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4(10):213-216.
[6] 叶文,蒙睿.生态旅游本土化[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30.
[7]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77.
地质公园保护条例范文2
山水经典,诗画之源。金秋的张家界高朋满座,宾客盈门。
9月26日,以“促进中部崛起,成就中国辉煌”为主题的首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在湖南长沙拉开大幕,张家界成为这次大会的一个亮点。在26日下午举办的湖南省情暨投资环境推荐会上,商务部部长热情地向四方来宾介绍张家界,极力推介大家到张家界去走走看看。“中国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非常遗憾,他当时没有来到湖南的张家界。如果到了张家界天子山,他就知道什么是山了,他的这句话也许就要更写了。”的这番评论引来台下一阵认可的掌声。“张家界确实很美!中国的山水风光都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希望大家都到张家界去看看!”
一天之后,由张家界市政府倡导并主办的中国中部优秀旅游城市投资暨旅游峰会隆重举办。山西太原、大同,安徽黄山、芜湖、安庆,江西南昌、鹰潭,湖北武汉、荆州,河南郑州、洛阳、新乡等6个省份16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代表,围绕“共建和谐旅游、促进中部崛起”共商合作与发展大计。来自全国各旅游城市的同行,同样对张家界近年来大力营造的“蓝天、绿地、碧水、宁静”的环境赞不绝口。
领导的推荐,同行的认可,令张家界市市长胡伯俊既由衷自豪,又感到重任在肩。他说:“在回归大自然、享受大自然已成为一种时代潮流的今天,张家界不仅是湖南的‘名片’,更是中国的‘名片’。我们要保护好这份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让这张‘名片’更加魅力十足,把张家界早日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精品。”
旷世美景天下无
张家界因旅游建市,是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所在地。张家界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由张家界公园、索溪峪、天子山三大景区组成的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貌风景奇特,最具特色的是大面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为世界罕见。这里溪谷纵横,群峰罗拜,千山迭列,“雄、奇、险、峻、幽、秀、野”兼具,构成无与伦比的绝妙景观。1992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2月,张家界又获得“世界地质公园”的殊荣。
胡伯俊告诉记者,张家界建市18年来,按照“旅游立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的基本方略,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保护第一、永续利用”为原则,大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大力营造“蓝天、绿地、碧水、宁静”的和谐环境,已发展成为一个新型旅游城市,成为湖南省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近年来,张家界市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旅游服务体系逐步配套。1994年,张家界接待量只有11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1.16万人次,旅游收入仅为1.13亿元。到2005年,这三项指标奇迹般地增加到1453万人次、127.8万人次和65亿元,分别增长13.2倍、110.1倍和57.5倍。今年,张家界旅游人数将达到1700万人次,旅游收入有望实现80亿元。
世界遗产重保护
一边是珍贵的世界遗产,一边是蓬勃发展的旅游经济。作为市长,首先摆在胡伯俊面前的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何科学处理好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之间的矛盾。
胡伯俊告诉记者,在这方面张家界走过了不平坦的道路。二十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张家界奇特的自然风光被世人发现后,游人纷至沓来,解决游客的吃、住、行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于是各景区在开发初期相继建设了一些旅游接待设施,世代居住在景区里的居民也找到了脱贫的路子,扩建住房为游人服务。但这种自发而盲目的建设,显然不利于保护珍贵的旅游资源。张家界市委、市政府站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立场上,自亮“黄牌”,对景区的一切建设项目果断叫停,贯彻“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和“严格保护、统一管理、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方针,规定景区内所有的建筑物5年内全部搬迁。1999年,张家界就拆除了190处2.5万平方米的违章建筑物。2001年10月开始,张家界开展了核心景区旅游接待设施和常住农户的“世纪大拆迁”,共拆除接待设施124家,搬迁常住居民547户1791人,拆迁景区建筑19.1万平方米,恢复植被500亩。还兴建了两处污水处理厂,实行了景区内环保旅游车辆专营制度,成立景区快餐公司,减少景区污染。
为从根本上解决世界遗产的保护问题, 2001年1月,《张家界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保护世界自然遗产的地方性法规。同时,张家界武陵源遗产保护委员会和张家界、天子山等四个专业遗产保护机构成立,组建了500多人的专业遗产保护队伍。
在“保护和开发”孰先孰后的争论中,张家界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保护世界遗产成为全市人民的共识。胡伯俊介绍说,近年来张家界市先后否决了对环境有较大破坏或污染的投资建设项目50多个,总投资达3.4亿多元。开展了以“蓝天、碧水、宁静”为主题的三大工程建设,将景区所有生活设施的煤、柴锅炉或灶台全部改造成油、气、电锅炉,近三年在全市农村发展了10万沼气用户。随着封山育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的实施和“长防林”工程建设,张家界的森林覆盖率由建市之初的40.8%上升到现在的67%。同时,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丰富物种资源,全市建立了100多个自然保护区,使整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00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0.3%。
胡伯俊自豪地说:“我们可以向全世界宣告,张家界这份世界遗产得到了科学的保护。”
优化结构做龙头
如何将张家界丰富的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胡伯俊认为在科学保护的前提下,应该在丰富旅游产品、优化旅游结构上下功夫。
近年来,张家界精心打造了集森林峡谷游、生态科教游、民俗风情游、溶洞漂流游、革命传统游等于一身的生态健康和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在西线,将九天洞、苦竹寨古镇、茅岩河峡谷等景点和旅游项目进行整合,连成一线。在东线,建成了以温泉、体育、水上游乐为特色的休闲度假区。今年以来,张家界在红色旅游方面加快发展步伐,以故居、红二方面军出发地、湘鄂川黔苏维埃纪念馆为重点,加快了“张家界――桑植故居――湖北鹤峰――湘西自治州永顺、吉首――贵州铜仁”这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
张家界市还大力举办特色文化活动,促进旅游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先后建设了土家风情园、皮划艇激流回旋基地、国际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等一批文化体育项目,成功举办了“穿越天门”世界特技飞行大奖赛、皮划艇激流回旋全国锦标赛和兖州锦标赛。张家界世界自然遗产数字博物馆、张家界体育中心等一批项目也已列入规划。由张家界土家风情园和湖南省民族歌舞团共同推出的大型民俗旅游歌舞《土风苗韵》,引来一致好评。
回顾过去的发展历程,胡伯俊说,张家界发展初期,受到资金和人才的制约。为吸引投资,张家界先后投入200多亿元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以航空、铁路、高等级公路为主的立体交通网络。在旅游产品的开发经营上,本着“投资者发财,张家界发展”的思路,大胆采用先进的旅游发展模式,采取外商独资、租赁、合资、控股等多种形式,开发建设了黄龙洞、宝峰湖、天子山索道等旅游景区景点和基础设施。1996年,张家界股票在深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旅游概念上市公司。
张家界在三湘大地旅游龙头作用凸现的时候,还成功地辐射到湘、鄂、渝、黔四省边区,成为中部地区旅游的“市场桥头堡”与“资本合成器”。胡伯俊介绍说,张家界近年来在加强旅游协作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不仅加强了与黄山、九寨沟的互访与交流,还与宜昌、桂林、长沙、常德等旅游城市实现了联合与协作。张家界旅游股份公司取得了湘西自治州猛洞河、德夯的经营权。黄龙洞公司将资本人才扩张到山、凤凰、夹山寺等风景区。张家界百龙天梯公司获得贵州省赤水景区的经营权。去年以来,张家界还与湘西自治州、湖北鹤峰等地区一道,加快红色旅游发展步伐,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相互促进,成为张家界旅游新的亮点。
民俗风情特色鲜
胡伯俊深谙旅游行业发展的规律。他说,旅游产品必须不断制造热点,保持对游客的持续吸引力,产业才有未来。近年来张家界周边凤凰、丽江等一批旅游新势力的崛起,更令胡伯俊感到,张家界市到了必须更新旅游产品的时候。在新一轮旅游发展思路中,胡伯俊特别重视生态与文化双剑齐发,一张被雪藏多时的文化牌正在浮出水面。
胡伯俊告诉记者,张家界市的旅游资源过去一直以山水而著名,事实上张家界市的历史人文资源也相当丰富,在从旅游观光型城市向休闲度假型城市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发挥这部分资源的优势就成为重点。他介绍说,张家界市已经明确,在从旅游观光型城市向休闲度假型城市转变的过程中,一定要在现有基础上注意加大文化产品的投入。没有文化元素,转型是不可能实现的。张家界市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全市160万人口中,有77%是少数民族人口。由于地处湘西地区,历史上多民族迁徒、交流、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俗地域文化,尤其是以硬气功、民俗歌舞为特色,土家族文化和白族文化等民俗文化遗产更是极为丰富。目前,张家界市已推出两台反映民族风情的晚会,分别是“梦幻张家界”和“魅力湘西”。
张家界市的自然风光与大湘西神秘、古老、独具特色的土家族、苗族、白族、侗族民俗风情相连接,形成一个“大湘西”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旅游圈,实现了旅游产业在大湘西开发中的带动作用。用胡伯俊的话来说,就是“让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有机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张家界市自然风光民俗风情游品牌”。
接轨国际创品牌
对于张家界旅游未来发展,胡伯俊响亮地提出了“接轨国际”的口号。他说:“要让全球更多人了解张家界世界遗产的魅力,使张家界成为中国的‘名片’!”
为加大在国际旅游市场的影响,张家界近年来在宣传促销方面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200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后,张家界利用第一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在我国召开的机会,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参加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揭碑开园仪式,扩大张家界在国际上的影响。特别是张家界通过与韩国官方和民间的交流,使张家界掀起一股持续不断的“韩流”,去年一年从韩国到张家界旅游的人数就超90万人次,现在每天由北京、上海方向飞往张家界的8个航班上,几乎全是韩国来张家界的游客。2005年5月在日本举办的世博会上,张家界市政府推出独具特色的“日本人眼中的张家界”、“日本人笔下的张家界”、“日本人心中的张家界”展览,在世博会现场掀起了一股“张家界旋风”。
地质公园保护条例范文3
关键词:古生物化石;管理创新;SPSS统计软件;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0-0211-05
古生物化石是指保存在岩石中的远古(距今1万年以前)的生物遗体、遗迹和死亡后分解的有机分子[1]。
中国涉及的古生物地理区域多,古生物化石丰富多彩,堪称世界之最。为探索古生物化石管理创新路径,建立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研究、利用完整体系,针对辽宁等地重古生物化石产地管理现状等内容设计了调查问卷。共发出调查问卷435份,收回调查问卷358份,筛选后确定有效调查问卷312份,任意抽选180份,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了信度分析与频度分析[2]。
一、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信度分析
1.对调查问卷进行纬度划分。首先,将调查问卷分为基本情况、立法目的及原则、行政体制、队伍建设、市场管理、管理创新主要因素和管理创新的重点七个纬度。其中第1~3题划分到基本情况纬度;第4~9题划分到立法目的及原则纬度;第10~12题划到行政体制纬度;第13~14题划分到队伍建设纬度;第15~16题划分到市场管理纬度;第17、19题划分到管理创新主要因素纬度;第18、20题划分到管理创新重点纬度。纬度划分具体情况(见表1)。
2.将数据录入SPSS统计软件。将调查问卷所得数据按照一定的编码顺序录入到SPSS13.0中。首先,要录入变量值,在变量窗口(Variable view)中定义变量。其次,在数据窗口(Dataview)中录入变量值,在各纬度中均为单选题,依次列有四个选项。假如选第一个答案则录入1,依次类推。依次将数据录入SPSS13.0中,形成SPSS数据集。
3.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信度分析。在各纬度中进行内部一致性分析,在SPSS13.0中打开“信度分析”,在左侧的源变量中选择上述各项目所对应的变量名称加入到对话框右边的项目中,作为分析变量,在“模型”中选择“Alpha”进行Alpha信度分析。具体内容(如表2所示)。
4.调查问卷SPSS信度检验的结果分析。根据上述内容,可以得出七个纬度的Alpha信度系数分别是:0.669、0.590、0.672、0.517、0.717、0.641、0.674。由此可见,第一、第三、第五、第六、第七的Alpha信度可以接爱;第二和第四的Alpha信度系数低于0.6,说明第二和第四纬度中有些项目描述不够精确,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修改。
二、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频度分析
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频度分析(如下页表3所示):
分析结果显示:(1)大多数是从事教学科研人员;(2)大多数认为目前古生物化石管理方法基本适应;(3)大多数希望化石资源持续利用;(4)大多数赞成采掘重点化石向国土资源厅申请就可以;(5)绝大多数认为化石管理目的是有计划开展科研、科普工作;(6)大多数赞成应该保护和管理的是重点化石;(7)大多数赞成重点化石未采掘归国有,采掘后归采掘单位所有;(8)大多数认为经专家鉴定批准的重点化石可以出境;(9)绝大多数认为对外国化石应该开展合作研究与展示;(10)大多数反对由国土资源部和文化部分别管理化石;(11)多数认为制定管理制度目的是为科学管理,组织正常运转;(12)大多数认为化石日常监管是为了促进管理健康发展;(13)绝大多数认为化石管理队伍建设关键是重用复合型人才;(14)多数认为管理人员素质要具备信息技术和管理整合能力;(15)多数认为市场载体管理关键是监督规章制度执行;(16)多数认为市场客体管理关键是查处非法行为;(17)多数认为制约化石管理关键是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不足;(18)多数认为目前最好的管理方法是建设博物馆地质公园;(19)多数认为目前管理突出问题是宣传保护力度不够;(20)多数认为管理创新重点是保证促进科研科普可持续发展。
三、古生物化石管理创新策略
1.管理观念与文化创新。古生物化石管理创新必须树立生态平衡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树立以法管理的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持续创新的观念。树立新观念,只有积极学习,勇于实践。管理者要定期到国内外考察,以便获取更多的现代精深的专业知识,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广阔视野,并锻炼整合知识的能力。文化氛围创新是灵魂,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规划管理制度,采掘管理制度,市场管理制度,收藏管理制度等宣传教育工作,务使尽量多的人理解古生物化石保护的意义。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的科学普及工作,营造全体公民自觉保护古生物化石的意识。要在全社会倡导一种敢于挑战一切陈规陋习(靠山吃山等)的风气。倡导爱护环境、爱护地球上生命,爱护不可替代的古生物化石资源,形成鼓励持续创新的普遍氛围[3]。
2.法规与制度创新。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国土资源部2002年10月1日颁布的《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为基础和各项管理办法(包括地方)相配合的法规制度体系。古生物化石立法的目的是保证和不断促进科研、科普可持续发展。根据此目的规定的化石所有权、采掘、收藏和进出境管理应适应社会实际需要,突出可操作性,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对需要保护和管理的古生物化石界定过宽,需要保护和管理的仅仅是一小部分重点(稀有)化石,比如脊椎动物化石、硅化木等。为了实现合理利用应当承认个人对化石的所有权,并且鼓励具有收藏条件的个人收藏化石。为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普通化石应当允许出境,重点化石经专家鉴定后,取得有关部门批准也应当允许出境。要以2011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国家《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为根本,并结合实践认真审查法规制度各组成部分不协商因素,继续完善制度体系。
3.人才开发与激励创新。根据古生物化石管理的特殊性,要重用具备信息技术和管理的整合能力;要具备执法懂法,依法行政、严格按法律规定办事和有很强专业知识素质的人才,并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奖惩措施,这样在管理机构队伍建设方面,才能建立起以一定专业人员为核心,聘用各科类专家、执法人员为主体的管理队伍;才能给古生物化石管理、研究开发、利用带来显著成效;才能使得古生物化石管理更为科学化;才能使其适应古生物化石事业的发展。
4.融资与经费管理创新。发挥人大、政协的作用,将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纳入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督促落实。组建大项目办公室,主要负责争取国家和省政府资金补助;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开辟民间融资、居民投劳的辅助渠道;发挥古生物化石资源的优势,广泛开展国际合作,认真争取外国民间团体、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的资助。
四、结论
通过以上调查分析得出古生物化石管理创新应是:以生态平衡为本,在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积极改革和创造顶端优势,产生并应用新的构想和新的观念,以达到管理效益最大化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沙金庚.世纪飞跃――辉煌的中国古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
地质公园保护条例范文4
【关键词】生态城市;潜山县;问题;对策
“生态城市”指生态健康的城市,它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和活力,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居的聚居地[1]。也就是说生态城市是可持续的,符合生态规律和自身生态特色的城市。如今,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是沿长江一带著名的历史名城,是古皖文化的源头,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拥有建设生态城市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当前潜山县城市发展规划侧重于长江流域产业承接转移,寄希望于发展工业振兴地方经济。根据我国生态功能区划原则,在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是生态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应该限制发展工业,大力建设生态产业。因此,如何实现科学发展,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是潜山县亟需解决的首要工作任务。
1 潜山县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性
目前的城市建设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也是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工作[2]。潜山县确定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是从基本县情出发,综合考虑潜山县生态重要性和产业发展现状的现实水平上所做的合理选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践行美丽中国的必然趋势。具体的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潜山县生态现实决定了必须建设生态城市
潜山县坐落于安徽省西南部,为皖西南中心地带,是长江中下游与大别山区的结合部,扼大别山咽喉,濒临长江黄金水道,地处北亚热带边缘,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由于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形成了宝贵的自然生态资源。
以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森林地质公园天柱山为例,该区位于潜河、幸福河流经地带,地处县城潜河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天柱山镇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陆域范围内,在支撑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亦兼具灌溉、给水、调节小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然而,潜山县生态环境保护滞后、生态资源开发粗暴,当前,潜山县,天柱山景区内有一定规模的宾馆十多这家,小旅馆几十家。随着旅游区建设力度的加大,项目落地的各种环境问题伴随而来。环境污染的治理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然而,与此不相匹配的是全县环境基础设施空白和配套设施不完善,排水管网建设尚未起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理,其相关环境基础设施的配置薄弱,按建设风景旅游城市的要求和国内先进水平衡量差距较大,给当地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问题。
此外,旅游区承载影响能力是有限的,当影响超过旅游环境系统的承载能力时,生态系统就会出现失衡现象,导致物种种类减少甚至消失。即使影响在旅游环境系统承载力范围内,高密度的游客活动同样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3]。然而,潜山县在旅游业远未达到其承载力上限时,已经给周边环境带来新的变化,急速增加了当地的本底污染负荷。其问题主要表现在随着游客量的增加,生活污水、固体废物等垃圾随意排放、丢弃的现象随处可见,且纳污水体幸福河属于劣V类水质。事实情况表明,潜山县旅游业发展水平较低,其污染与不良影响预防措施尚未到位。因此,必须加强旅游管理,应用高新科技手段、引进高级专门人才,从而实现旅游业的生态化、科学化。
总而言之,潜山县的生态重要性决定当地的经济发展不能走以破坏环境,违背自然为代价的短暂性增长方式,潜山县应该在建设生态城市的总体布局下,走适应时展要求的人与自然一体化生态旅游行业发展之路。
1.2 潜山县产业现实决定了必须建设生态城市
在许多小城镇的总体规划中,都把工业产业的发展作为当地重要经济增长点和支柱[4]。但往往收效甚微且对周边环境造成不可小觑的生态破坏等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潜山县各届领导均致力于发展工业,振兴经济。如今的经济增长虽相较于以前有着很大的提高,但与中国大部分地区相比尤其是沿海地区,仍十分落后,直到今日,潜山县仍在全国贫困县之列。潜山县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扩大对外开放,强势招商引资,以壮大工业主导产业为目标,大力承接产业经济转移。对外来的重污染,高排放的工业进行接纳引进。这种规划目标仍然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本质上是一种短视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不可避免增加当地污染负荷、破坏当地居民历古以来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贻害无穷。
与其舍近求远,不如充分发挥潜山县生态环境独特性和优良性的优势,充分挖掘旅游业和生态产业潜力。潜山县拥有5A级风景名胜区1个,拥有三祖寺、二乔故里、金紫山等驰名中外的旅游景点,但其配套生态产业却极不完善。潜山县拥有风景名胜区面积高达500km2,但全县2012年接待游客量为312万人,仅相当于面积250km2的云南洱海2010年的游客接待量。可知潜山县旅游业管理技术较为落后,规模较小,尚有较大潜力可挖。由旅游业带动的服务业、生态养殖、手工制作等产业大有文章可做。因此,潜山县更不应该舍本逐末,舍近求远。应该在现有基础上,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大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配套服务产业质量,加大宣传,从生态保护、健康疗养、休憩心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包装。从而促进全县经济的优质、快速、可持续发展。另外,潜山县还应该利用国家政策,加大与下游发达城市的沟通交流,争取获得其财政转移支付补偿。开源节流,从而为全面建成生态城市而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合上述,潜山县应该从自身的基本县情出发,抛弃以工业化发展为主导的错误思想,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推动当地的旅游业、文化产业的发展。
1.3 建设生态城市是潜山县践行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报告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现如今选择生态文明道路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践行美丽中国的建设,生态城市建设先行。生态城市强调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是一个“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系统,系统中的各部分都协调和可持续地发展[5]。
潜山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多样的人文景观,纷繁的生态环境固然是大自然的馈赠,当地居民为此而感到自豪。然而,这种自豪感也引发了一种盲目的优越感,使当地居民产生了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觉,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淡薄。从潜山县一些政府官员到普通的城镇居民,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还没有认清到这个问题,也未深刻意识到环境的恶化会直接危及到城镇的经济发展,以环境破坏为代价的经济效益是短暂的。更有一部分居民事不关己,单纯的认为环境保护问题是政府和国家的责任,而与他们无关。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民参与。建设生态潜山,更需要当地居民的支持。
建设生态潜山,定会激发潜山全体人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从而为践行美丽中国提供思想保障。建设生态潜山,也会使改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和提高,从而为践行美丽中国提供物质保障。建设生态城市,是潜山县践行美丽中国的不二选择。
2 潜山县生态城市建设主要对策
通过潜山县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环境问题的追诉,站在可持续发展角度,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建设潜山县生态城市。
2.1 以地域特色为重点,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布局
城市规划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中居于首要地位,城市规划设计生态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6]。近几年来,国内许多新规划的城市景观呈现千城一面的景象,过多的模仿成功城市的规划设计,却忽视了本身的地域特色,缺乏有目的的建设控制,已成为大多中小型城镇普遍面临的尴尬局面。因此,潜山县在进行规划建设中要坚决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在借鉴成功案例的同时,要充分结合潜山县本地资源特色,规划设计独具皖江南魅力旅游名城。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身文化底蕴与文化精髓,只有将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资源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打造出特色城市,提升整个城市的品位和价值[2]。在规划建设中要注重几点:
一要,以保护文物为重点,合理规划。潜山县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在规划建设中,要立足于保护历史文化,对文物建筑进行适当修复,避免修建一些与历史景观不相符合的建筑,影响景观的整体布局。
二在,规划时应考虑到地形、气象、产业等对环境的影响,工业布局要密切注意河流、风向的走向,诸如彭岭开发区位于县城上风向,应该建设排放大气污染轻的企业,其它类型污染源的企业尽可能安排到开发区三合、八一新区落户,水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应该就近安排到县城污水处理厂一带。
三要,加强对特色景观的建设,打造潜山县独树一帜的景观特色。潜山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塑造了县内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浓郁的古城文化营造了县内丰富的人文景观,如天柱山风景名胜区、金紫山国家级森林公园等自然景观,同时还拥有张恨水陈列馆、太平古塔、摩崖石刻、薛家岗遗址等人文景观。这些景观极富有地域特色,且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是潜山县的生态城市规划的最大亮点,也是潜山县对外宣传中的最有效的名片。此外,在对景观的开发利用中,充分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适当合理的开发,保证资源的永续性。
2.2 完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
在生态城市的建设当中,强化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环境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止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的物质基础[7]。作为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条件,它在环境保护中充当在不可或缺的角色。从潜山县目前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出发,结合全县实际情况,要加强对环境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资金投入,特别是分别对“三区”的区域控制。目前,开发区现有工业布局不合理,七零八乱,同一行业不能归类集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造成项目间相斥现象突出,不利于配套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从长远角度来看,度假区也应该建立自己的污水处理厂,集中控制辖区内的污染源。现有设计规模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2万吨,不可能带动度假区乃至风景区的污水处理达到排放的标准。集中控制就是将度假区、开发区若干个工业企业、住宅小区按照统一要求去规范环境基础建设,统一环保要求,统一达标排放。度假区正在启动建设,特别要注重,否则又要重蹈开发区旧辙,积重难返,难以补救。
2.3 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走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可以说是人类对发展观的新的认识和对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重新思考的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8]。基于潜山县目前的产业现实,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上,潜山县需要从以下的几个方面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一,确定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着力打造皖江南“慢城、休闲、生态旅游城市”。首先,站在潜山县经济欠发达,城镇建设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当地政府要充分考虑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利用潜山县在自然和文化上的优势,应对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上的发展有所倾斜,打造潜山县新特色、新形象、旅游新品牌。
截至2011年2月,全球已有23个国家的141座城市成为被国际慢城组织认证的“慢城”,南京高淳桠溪镇于2010年底成为我国首座慢城。慢城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具有一定辐射面、享有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旅游目的地,慢城建设和发展成了城市旅游目的地践行的新热点[9]。因此,潜山县可以基于潜山县旅游资源丰富、古城文化浓郁、社会生活节奏舒缓等优势,从慢城建设入手,抓住机遇,明确方向,将潜山县定位于旅游、休闲、养生一体化的生态慢城。
第二,潜山县政府应该把生态城市和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在工业方面,尤其要避免进行产业结构转移,除了引入适合潜山县情的、低污染、低能耗、科技含量的清洁生产项目外,其他项目基本不宜引入。而对于风景区、度假区绝对禁止工业项目上马,度假区范围内的项目引进要严格按照饮用水源保护条例高度把关。此外要同步加强对已落户工业企业的宏观控制。在经济增长方面,除了合理的产业结构、产业布局、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外,更重要的是有节约资源和能源的生产方式,要有低收入、高产出、低污染、高循环、高效运行的生产系统和控制系统[10]也就是说要以科学的发展观统筹整个潜山县的生态经济发展建设。既要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和重污染企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又要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促进企业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了从源头上控制新污染源产生,要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把项目环境准入关,特别要在当前招商引资中,坚持引进的适合县情的项目。
2.4 加强全民环境意识教育,增强生态保护的社会宣传效果
生态保护宣传的重要性是全社会所公认的,它在促进人类环保意识觉醒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1]。为了让潜山县居民充分意识到要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就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即从思想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应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采取多种方式宣传环保和生态文明的基本内容。即可在潜山报、潜山电视台等媒体网络以及环保局自办的“潜山环保简讯”等平台开展宣传。也可组织开展论坛、讲座和竞赛等活动,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在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重要节日开展咨询活动,回答群众疑惑的问题以及急待解决的污染投诉的矛盾。利用与群众、企业接触的机会,大力宣传环保方针政策、知识和法规,使环保理念渗透到千家万户,使之家喻户晓,把落实环保真正变成广大群众自身的行动。
第二,实施政策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法制教育。首先应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活动,要在城镇中大力普及环保法律法规和科技知识。针对城镇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污染事件,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城镇居民乱排乱丢现象要采用执法与说教结合的方式,使居民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做到从思想上规范自身行为,而对于企业铤而走险,偷排偷漏的违法行为,要严格整治绝不姑息,利用社会监督,加大对环境违法案例的曝光力度,给相关企业一定的警醒,加深对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此外,还可以对潜山县重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已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 结语
总而言之,生态城市的建设既是顺应城市演化规律的必然过程,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需要。但不可否认的是,综合多种因素的考虑后,这也同样是安徽省潜山县最明智的长久选择,如何构建生态城市,潜山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潜山县必须依据全县的基本情况出发,结合生态环境现状,充分认识到生态环境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找到适合潜山县经济发展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摒弃不合理的观念,构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社会。
【参考文献】
[1]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1997(6):17-20.
[2]邓秋野.城市规划中地域特色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以北海市为例[DB/OL].http://,2011-08.
[3]张继辉.旅游环境承载力在旅游区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翟东昌.生态经济视角下宁波现代新城发展探索与研究[J].社会与发展.
[5]盛学良,彭补拙,王华等. 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导报,2000(5):6.
[6]沈洪艳,宋存义,贾建和.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及生态城市建设[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30(6):726-730.
[7]刘淑红.环境基础设施投资现状与反思[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6,22(5).70-73.
[8]段文霞,肖猛,李光跃,陈放.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J].四川环境,2004,23(1):34-37.
[9]张海燕.基于山水城市的邢台市旅游吸引力提升对策[J].20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