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饮食文化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饮食文化论文

饮食文化论文范文1

泰山之所以能够成为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圣地,是因为古代人们相信泰山是一座能够和上天直接对话的神圣之山。然而对于泰山人民来说,能否和上天对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泰山以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提供了丰厚的物产资源、食品原料,凭此养育了无数的泰山人。人类生命的延续,饮食文化的创造,首先必须以物质、特别是食料为基础。以食料资源而论,泰山可谓风水宝地。仅以泰山特有的食品种类而言,就已经洋洋大观。“泰山三美”的白菜、豆腐、水,早已闻名遐迩。泰山赤鳞鱼,以稀珍见称,被列为八珍之品。汶河黄鱼、果子狸、山鸡、山蝎、野兔等飞禽走兽,应有尽有。鹿角菜、松莪、山豆苗、珊瑚菜、薄荷、藿香、灰树花、香椿芽、芹菜等佳蔬,不胜枚举。更有灵芝、穿山龙、茯苓、四叶人参、黄芪、枸杞、松子仁等药膳食疗之品,自古被视为珍物。尽管其中有一些食材在今天已被列为保护动物,而不允许用于烹制菜肴,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在泰山饮食文化的发展中所产生的重要作用。泰岱地区,自古就是盛产大豆的地方,泰山人就地取材,巧运匠思,集众人之智慧,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泰山豆腐”,据当地民众传说,曾被当年前来封禅的秦始皇赐名为“神豆腐”。豆腐至今在当地可以作为祀祖奉宴之品使用,大概就是“神豆腐”非同一般的展现与传承。泰山豆腐具有鲜嫩似乳、洁白如玉、味道甘美、富有弹性、久煮不老等特点,用以制肴,也别具特色。泰山饮食文化中以豆腐为主料创制的菜肴数以百计,著名的如“软炸豆腐”、“炸豆腐丸子”、“金银豆腐”、“朱砂豆腐”、“锅塌豆腐”等有口皆碑。颇具泰山特色的“豆腐宴”已成为泰山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令无数品食的旅游客人羡慕不已。泰山赤鳞鱼,又名螭霖鱼、时鳞鱼、斑纹鱼。

《泰山药物志》记载“本品因螭头喜霖而得名”,是泰山的著名特产,鱼类中的稀世珍品,清代为宫廷“贡品”。赤鳞鱼生长于海拔270m至800m的泰山山涧溪流中,一般长不足20cm,它与云南洱海的油鱼和弓鱼、青海湖的湟鱼、富春江的鲥鱼并列为国内淡水产的五大名贵鱼。赤鳞鱼形体虽小,但光彩熠熠,美丽动人。赤鳞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刺少,无腥味,营养价值高。以赤鳞鱼入菜,可清氽,可干炸,最有名的是“龙凤宝珠汤”,喻赤鳞鱼为龙,鱼圆或肉丸为珠。成品后色泽艳丽,口味清爽。常见名菜有干炸赤鳞鱼、清汆赤鳞鱼、凤尾赤鳞鱼等。泰山赤鳞鱼除了具有美味、营养价值高等特点外,传统中医学认为它还有“补脑力、生智慧、降浊气、悦颜色、延高年、明目聪耳”等补益食疗功效,简直可入长生不老食品之列了。用赤鳞鱼烹饪的菜肴,其珍贵自不待言,因此,被清宫列为贡品,入选“八珍”之品。汶河黄鱼,又名黄鲴鱼,系泰山水养育,乃赤鳞鱼之一脉,但其食味稍逊一筹。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泰山脚下的朋友家里食过此鱼,并留诗为证:“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成为千古美谈。《泰安县志》云:“鱼肠肥曰鲴,此鱼腹多脂,又以色黄故曰黄鲴。”民间有“河中鲤,海中鲳,不如汶河的黄鲴香”之谚语,其珍美由此可见一斑。独具特色的泰山饮食文化正是有此得天独厚的特产资源为基础,经过数千年的人文积累形成的,并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二、泰山饮食文化得泰岱山水之灵气

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泰山自古有“圣山神灵”之誉。然而,世代居住在泰山脚下的泰山人,既没有得到“神灵”的护佑,也不曾分享过“龙王”之恩赐。在广大泰山人民的心目中,泰岱山水之灵气,皆来自于大自然的造化。泰山本身就是一座资源丰富的宝库,给泰山人带来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产食料。甜美甘冽的泰山水,带着远古人类的文化气息,一直流淌至今。其实,泰山的所有物产,几乎都与泰山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泰山泉水,据现代科学测定,属优质软水品类,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且含量与比例又极为合理。其中铁、锰含量少于0.05mg/L,硫酸盐32.2mg/L,氯化物20.96mg/L,硬度为5.44,比平原平均低4至5度,pH值6.5,比平原低1.3,富氧含量高于平原,为2.6mg/L,呈中性。是高氧、洁净、低硬度的优质矿泉水。正是这甘冽的泰山水,滋润着泰山的万物,也孕育了心灵手巧、聪慧勤劳的泰山人。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泰山人自古以泰山物产为其生活和生命的依赖,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创造出了豆腐、豆腐宴、素馔、药膳等美味,丰富了泰山饮食文化的内涵。仅以豆腐而言,齐鲁大地豆腐生产几乎遍及每一乡镇,而其中以特色与品质来看,当首推“泰山豆腐”。据研究证明,泰山豆腐之所以与众不同,主要得益于泰山那清洌甘甜的山泉水。所以,豆腐与水在当地被誉为美品,有谚云:“泰安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山豆腐具有浆细洁白,嫩而坚挺,富有弹性,味道醇美的优点。制豆腐所用之水,乃是从泰山流下的山泉水,经黑龙潭沉淀后流入城内,村民便取此佳泉而用以制豆腐。所以,黑龙潭附近的岱阳、灌庄、琵琶湾等地乡民所制作的豆腐品质最佳。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这个道理。泰山饮食文化正是得泰岱山水之灵气,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离开了泰山,就没有了泰山水,也就缺少了大自然的灵气,也就没有了泰山人的创造,因而也就不会有泰山饮食文化的诞生。

三、泰山饮食文化融人文之精髓与神韵

《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类文明的积累与化育,使社会不断进步,人类更加文明,这就是文化成果。泰山饮食文化的形成,正是融合了中华文明之精髓,汲取了人文之神韵,逐渐孕育而成的。

1.泰山自上古起,就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

据传,秦始皇以前已有72个帝王到泰山行封禅之礼。自秦至清朝,帝王来泰山或封禅或神祭者,更不计其数。从秦始皇、汉武帝到康熙、乾隆,无不兴师动众,前往泰山封禅或神祭。历代帝王封禅泰山,在饮食上都以素斋而食,庞大的皇家队伍也要在封禅之前禁荤馔,不饮酒,皆行素食,以表示对泰山神灵及上帝天庭的虔诚之心。于是,帝王饮馔给泰山饮食文化以最大的影响,其中包括政治的、宗教的、文化的、艺术的等多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泰山饮食、特别是素馔烹饪技艺的发展。泰山特产的白菜、豆腐、水、珍蔬、香菌、野菜等素料不仅得到了利用,且声名也随之远播。在泰安民间,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秦始皇统一全国不久,便兴师动众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当时人民历经战乱,生活非常清贫,泰山人无珍品贡奉,便用本地特产的“泰山豆腐”制成美味菜肴献于秦始皇。始皇品食后,觉得滑嫩鲜美,软而不烂,且洁白似玉,非同一般,非常高兴,因值封禅佳期,以为此乃上天赐予美味,故加封泰山豆腐为“神豆腐”。若按此推来,豆腐之制早于西汉淮南王。诚然,传说未必有据,更不能作为严肃的历史佐证;但不能否认,民间文学在某种意义上又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类似传说各地都有,如“杜康造酒,怀南(杜康之妹)制豆腐”等传说久传不衰,研究者不可不察。虽然传说未必可信,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泰山饮食文化由于帝王的封禅活动而使之得到了丰富发展。清朝的乾隆曾八次来泰山,六次登顶致祭,而且把泰山的赤鳞鱼、小白梨、红玉杏、肥城桃等列为贡品,封泰山牙枣、磨茄为御品。至于由此而留下的饮食轶闻传说趣话,更是丰富多彩。

2.泰山是一座宗教名山。

道教、佛教众教徒从很早以前便在山上建庙造观、设坛传教。尤其魏晋以来,佛教大行其道,泰山遂亦盛兴。教徒们受中原佛教徒的影响,大多素食斋饭,以山野菌蔬为其原料,泰山豆腐等也因此受宠。由于日渐积累,形成了素馔之独特风格。至晚清,许多道观中的素食已对香客、游人供应。其中以斗姥宫尼姑所制最为有名,风格细腻,清新淡雅,技法精到,被后世誉为素馔上品。而且,这些菜肴名字的本身就充满了文化艺术与宗教色彩,如“王母瑶池相会”、“八仙过海闹罗汉”等。因为“斗姥宫”为佛道融合的宗教道场,故具有道佛文化的双重特色。据史料记载,佛家坐禅饮茶之风亦盛于泰山。唐代典籍《封氏闻见记》卷六载云:“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饮茶之兴,肇始于禅僧,近人多有论证,而泰山作为发祥地之一,可谓功不可没。泰山素馔与饮茶皆受宗教影响而形成,充分彰显了泰山饮食文化的多元化融为一体的特征。

3.泰山自古就是旅游胜境。

文人墨客、游僧行者、达官贵族、富商巨贾,乃至于进山香客,无不慕名而来。孔子、杜甫、李白、苏轼、黄庭坚、元好问、宋濂、徐霞客、袁枚、郭沫若等历史名人,皆游览过泰山,并有诗文传世。这些文化名人吃住在泰山,对泰山饮食文化的形成也起到了不可轻视的推动作用。例如冯玉祥曾驻军泰山,为“泰山煎饼”歌功颂德,为“泰山三美”大力宣扬,诗画文皆传于世。这种文化名人的影响和指点,便成为泰山饮食文化内涵丰富的原因之一。

四、泰山饮食文化展现泰山人的聪慧才智

饮食文化论文范文2

烤肉坑昨天晚上开始就在慢慢地燃烧,现在应该已成了充满玫瑰红余烬的长槽,肉在火槽上面的铁叉上翻动着,肉汁滴下来流进炭火里咝咝作响。……巨大的铁汤锅里发出烤肉调味汁的香味,飘浮着布伦兹维克炖菜。”“谷仓后面总设有另一个烤肉坑,客人的家用奴仆车夫和贴身女仆可以在那儿吃红薯,玉米饼和黑人最珍爱的菜肴猪内脏,应时的季节还有西瓜,足够他们饱餐一顿了。”(米切尔,2003:111)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西方party的雏形,满叉的猪肉、鸡肉和羊肉在铁叉上翻动着,一个个黑奴举着托盘在客人中间忙碌地穿梭着服务,男士们手里捧着高脚杯高谈畅饮着。但是很快战争就把他们的奢侈生活带走了,查尔斯顿被北方的炮艇严密封锁之后,“成千上万桶面粉,成千上万箱咸肉都记在车站旁边听凭腐烂变质。”(米切尔,2003:283)到1864年,随着货币一次次地贬值,物价再次疯长。

“牛肉、猪肉和黄油卖三十五元一磅,面粉一千四百元一桶,苏打一百元一磅,茶叶五百元一磅。”(米切尔,2003:336)然而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好客大方的贝蒂姑妈却决定来一场“炸老公鸡宴”:“那只雄鸡虽然老,大家总算分到一块在嘴里嚼嚼,作料是玉米粉和洋葱,此外是一碗干豆,很多饭,还有一碗卤,不过那卤像水一样稀,因为没有面粉调不稠。”(米切尔,2003:353)当兵的人接二连三地收到家里的“饥饿信”:“今年田里没有人耕作,一点收成也没有,我们快要饿死了。军需队把小猪捉了去,你好几个月没寄钱回来了,我们靠吃干豆生活。”(米切尔,2003:355)贝蒂姑妈的炸鸡都可以拿来宴会宾客朋友了,日常饮食就可想而知了。“斯卡利特匆匆咽下几口玉米粥,一点加咖啡的干薯片,便跟随那几个姑娘去医院当看护了。”(米切尔,2003:363)而当战火烧到亚特兰大市民们逃城后情况就更惨了。

日常三餐都被玉米粥玉米饼代替。“韦德没有像往常早晨那样吵着不吃他不喜欢的玉米粥,斯卡利特一勺勺喂着他,他默不作声地吃着,和着开水无声地咽下去。”(米切尔,2003:423)逃回塔拉之后,斯卡利特决定肩挑生活的重担,她挎起篮子走进菜地找吃的。“……萝卜和卷心菜由于久旱缺水而枯萎了,蔓生的腰果和蚕豆虽已枯黄但还可以食用。她在菜畦上坐下来,用哆哆嗦嗦的手挖土刨菜,慢慢地把菜篮装满了。今晚塔拉庄园可以改善生活了,尽管没有肋条肉和菜一起煮汤。或许可以拿迪西用来照亮的猪油来调味。”

战争打乱了闲散奢华的生活,死亡和战争都不能让她流泪,但每当斯卡利特回忆昔日的美味佳肴时却泪如泉涌。“面包卷,玉米松饼,小点心和鸡蛋饼,每样都滴着黄油,这是每餐都有的。餐桌的一端是火腿,另一端是炸鸡,炖白菜漂浮在呈现虹彩的油汤里,蚕豆在颜色鲜亮的花瓷盘里堆成小山,还有炸南瓜,焖秋葵,稠得可以切块的胡萝卜奶酪酱。甜点有三种:巧克力千层蛋糕,香草杏仁果冻,掼奶油蛋糕。”(米切尔,2003:517)而如今饭桌上只有干豆,苹果,红薯,花生和牛奶,但还不够多,每天早晨半梦半醒的时候,她蜷缩在床上期待着闻见煎熏肉和烤面包卷的香味,她使劲闻着接着就醒了。米切尔的小说之所以能够跨越国界跨越时代能引起全世界的读者的共鸣,除了爱情描写,小说中对战争中人们苦难生活的描写也功不可没,像上文提到的战后人们饮食上的拮据和斯卡利特一家的饥饿也在读者的心里投下暗示,人类的苦难也是不分国界和时代的。

作者:樊袁利单位: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饮食文化论文范文3

(一)自然与社会基础

长治处于太行山、太岳山环绕的高原地形区域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平原和盆地、山地、丘陵各占15.9%、33.4%、50.7%,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年降水量为500—660毫米,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多样的地形和优越的气候适合于多种生物的生长,漳泽水库渔业、沁县小米、壶关紫团参、长治潞酒、平顺花椒和柿子、黎城绵核桃、襄垣黄土蛋、武乡苦荞茶、屯留玉米、长子青椒、长治县鸡鸭生猪、沁源药材和食用菌类,及小麦、大豆、高梁、马铃薯等构成了长治丰富的物产资源,为长治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长治居高设险的地形地势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北宋时期长治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工商业中心,金、元、明、清时少数民族文化与上党文化逐渐交融深化,历史的长河中,长治与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丰富了饮食文化的内涵。目前,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长治承接着东西部产业转型的战略地位,也是山西省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长治农业产业飞速发展,以绿色为主题的千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各类农户公司、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等,如雨后春笋出现在上党大地,经济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上党人的生活水平,为饮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条件和机遇。

(二)文化资源

1.喜面嗜醋、重盐爱辣的饮食习俗

山西是面食的故乡,长治面食是其中的一支奇葩。据传,上古时炎帝神农氏在上党百谷山尝百草定五谷,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和面食文化;上党沁水下川文化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磨锤、石镰刀、石盘磨等种植、收割、加工谷物的工具,代表了上党、山西及黄河流域面食文化的先声;明清时期潞安府及民间的面食在山西已独领。春季吃浇卤面、夏季吃凉拌面、秋季吃肉炒面、冬季吃热汤面,四季面食各有不同。擀、削、搓、拔、擦、揪、蒸、煮、烤、炸、煎、焖等制法多样。上党拉面、饸饹面、三和面、刀削面、黑圪条等以煮制见长,沁县开花馍、雪花烧麦、长治包子以蒸制见长,还有水煎包、长治麻花、馅饼、蜜酥以煎炸为主。长治人技艺精湛,如长治县的“灯糕”堪称一绝,制作时需8~10斤面,底大顶小如一座宝塔,高十二层,逢单层夹30个红枣,双层夹35个红枣,一共365个红枣,灯糕顶部还要做上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象征一年十二个月365天,红红火火步步登高。长治人爱吃醋的习惯世代相传,历史久远。据说,古时候“家家有醋缸,人人当醋匠”,现在酿醋的人少了,但是每家一日三餐的餐桌上必备一定的碟、碗、壶、瓶等醋具,长治人制醋就地取材,种类繁多,有高梁醋、玉米醋、小米醋、柿子 醋等,醋文化已成为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治人吃饭还重盐、喜辛辣,常常腌制韭菜、葱花、芥菜、花椒芽、辣椒等作为佐餐小菜,吃饭时,放上四碟小菜,咸酸辣间备,胃口大开。喜面嗜醋,重盐爱辣饮食习俗,深深打了上党地域的烙印,更显高原人的淳朴、智慧与豁达。

2.丰富多彩、人文厚重的饮食内容

长治位于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饮食文化。潞酒、小吃、名面、名菜、名筵等,种类甚多、丰富多彩、人文厚重。潞酒已有1200年的历史,相传唐玄宗曾多次来潞州“宴父老”,有诗云当时的盛况:“宫里府外灯连彩,街头巷尾笙和歌。夜阑霜起归者少,陌路相逢醉人多。”曾经在潞州做官多年的沈王朱模写到:“潞州城中酒价高,胭脂滴出小檀槽。华胥一天不易返,汉使何须种葡萄”。山西自古就有“南潞北汾”的说法,潞酒一直是山西乃至全国名酒。长治菜肴擅长炒、烧、熘、炸、蒸、煮、扒等,油少汤多、皮薄质嫩酥脆,代表菜有芙蓉鸡、糠醋鱼、过油肉等。长治菜肴选料精细、原料鲜活、注意养生,如黄芪甲鱼汤,选用花山黄芪和漳河甲鱼为主料,加入红萝卜块、野生蘑菇、菠菜等制成,味道鲜美,滋补养生。据传清代宰相吴琠回家乡沁县祭祖时喝过此汤,所以又叫甲第魁元汤。长治筵席就地取材,制法多样,文化内涵丰富,有庆典唐明皇生日的唐王秋宴、纪念长平战争中死亡烈士的长治十大碗、迎接李顺达、申纪兰等劳模的平顺劳模庆功筵,以及伊和轩清真十八碗、神农五谷宴等上百种。长治小吃从热饮羹汤到凉拌冷食,从蒸煮烧烤到油炸锅煎,花色品种多样、咸辣酸甜俱全,沈王府的烧麦、清宫贡品酥火烧、以及襄垣半疙瘩、武乡枣糕,潞城甩饼等。地方特色鲜明,人文色彩厚重的饮食文化资源,将对长治的旅游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3.上党特色、淳朴传统的饮食礼仪

居住在太行山顶的长治人,曾经历过生活环境艰难困苦、生活资料相对匮乏的年代,这也造就了长治人团结互助,共同抗争大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化特征,从饮食礼仪可见一斑。平日进餐,合家围桌,长辈居中央,小辈周边坐,饭菜的顺序是:先酒后菜,先凉后热,先咸后甜,先荤后素,先饭后汤。平时客人到访,长治人一定竭尽家力热情款待,新碗新筷,置桌摆饭,先酒后菜,邀请客人坐上席位,菜少则有三凉一热或四凉四热,多则有六六席、八八席、双十席等,席间主人举杯劝酒,招呼吃菜,客人很斯文的抿一口酒,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不快不急。长治地区的屯留人,人人爱喝大叶茶,很讲究茶道、茶礼。沏茶时,一杯茶需沏三遍逐次倒满,这样冲出的茶浓淡相宜,香甜清爽。喝茶时,主人要不断地给客人添茶,一杯茶总是满的,只要客人把杯中剩余的茶水,往地上稍稍泼一点,主人就不再倒茶了。如果家里办红白筵,姑舅姨表亲戚为上宾,等上宾全到才可开饭,如果红白筵未吃完的东西,都要分给左邻右室吃,这是长治人增进感情的重要方式。淳朴传统的饮食礼仪展示了上党文化内涵,富有传承和发展的现实意义。

二、长治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一)开发层次低,资源挖掘不充分

长治有历史悠久的潞酒文化,风味别具的特色小吃,种类众多的农家面食,风味浓郁的地方菜肴,但在国内外知名的饮品却少之又少。以菜肴为例,我国的粤、鲁、川、湘、闽、徽、浙、苏菜系风靡全国,就是在长治的宾馆、饭店也是上等菜和主要菜品,而长治地方菜由于开发层次低,菜品单调,再有“洋菜”、“江湖菜”冲击市场,其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究其原因有这么几点:由于地域原因,长治饮食中的原料、调料不足;不太注重营养和养生;以基础层次的饱腹为主;忽视资源内涵的挖掘;烹调技艺创新不够;不注重地方特色;开发理念落后等,这与全国闻名的魅力城市称号极不相符。

(二)品牌意识弱,产品转化度低

目前,长治市的餐饮住宿企业较少,而个体私营业很多,餐饮企业零星分布在英雄路、延安路、大庆路,其它街道更少,资质低的小饭店、小旅店,没有登记的小排档、各种小吃充盈在大街小巷,而且经营品种雷同,以次充好,服务质量差,创新产品更少,品牌意识弱,市场推广意识不强,既使价值高的产品也无法走出去。如长子猪头肉、杨氏肉丸、长治县的肚肺汤等都是长治的名吃,完全可以在山西各地开连锁店,甚至走向全国。长期以来,长治餐饮业在旅游业中的贡献率小,许多饮食特产如:壶关羊汤、潞城甩饼、长治县猪汤等,除个别包装外,大部分只能当时品尝,不能携带,饮食产品转化度低。要想让游客不仅吃好而且能带走,需要开发包装精美,便于携带,具有纪念意义和文化品位的旅游饮食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旅游购物占有比重,扩大饮食产品的宣传范围,提高饮食产品的转化度。

(三)管理水平低,宣传营销力度不够

长治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餐饮企业不多,大部分餐饮业缺乏管理制度、卫生质量标准差、员工经营素质低、经验不足,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基本上是家庭式管理、粗放式经营、简单化服务,导致餐饮业发展受到限制,减弱了市场竞争力。要使餐饮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强餐饮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服务水平,培养一批素质较高的管理和服务人才。同时,长治地区对饮食产品和饮食文化的宣传不到位,到目前为止,没有进行饮食制作技艺展示的饭店,没有系统介绍和宣传长治饮食文化的书籍和博物馆,更谈不上对制作原料、工艺、文化深入了解。如:红烧肘子、上党腊驴肉、沁源第一锅牛内等长治以外很少有人知道,更没有企业把饮食文化作为旅游重点项目去开发,轻饮食、重游览现象长期存在,仍然固守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缺乏宣传营销手段和力度。

三、长治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一)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建设设施,培养人才

长治要促进旅游业与饮食文化的互动发展,需要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整合、保护、扶持餐饮业的发展。首先,政府作为主导部门,应根据旅游目的地的需要,针对长治旅游饮食机构、旅游线路、餐饮产品等进行有效整合,在主要旅游线路上,等级明晰地合理布局餐馆、酒店,建立餐饮产品的投诉机构、旅游饮食信息中心、长治饮食博物馆等,让消费者吃出口味、吃出文化。其次,政府应加强旅游交通、农产品原材料基地、饮食体验式基础设施建设,如:平顺大红袍花椒基地、漳泽水库鱼类生产基地、沁县沁州黄小米生产基地等,建设通往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沁源灵空山、武乡八路军总部旧址等重点旅游景区及一些知名古镇、古村落的道路建设,逐步形成集观光农业、旅游线路、餐饮布局、信息服务在内的饮食旅游体系。再者,饮食旅游体系的良好运行,需要一批即有专业素质又有创新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饮食旅游服务人员应进行专业培训,掌握与饮食相关的专业知识、工艺技能、交流技能、管理技能,根据不同顾客的审美需求、体验需求、经历需求,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服务,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严抓卫生质量,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理念的餐饮服务队伍,把长治的美食做特、做好、做新、做大。

(二)公众参与,挖掘内涵,突出特色,营造氛围

长治饮食文化内涵丰富,许多名吃佳肴典藏着与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相连的故事,渗透着民俗、民情、民风,折射出上党人的处世特点和精神风貌。如:壶关羊汤救曹操、半疙瘩救驾光武帝、六月姥姥送面羊及潞城甩饼与李隆基、雪花烧麦与朱模的故事等等,还有许多饮食成品造型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如:沁县开花馍,长治县的灯糕,雪花烧麦等,旅游者品尝的是名吃,咀嚼的是历史与文化。因此,要可持续开发长治饮食产品,餐饮企业应收集、整理与长治饮食文化相关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制作工艺、祖传秘方、文化诗词等方面的资料,使旅游产品融入地方文化,保持自然本味,彰显地方特色。在旅游过程中,当地旅游服务人员与居民的语言、行为对游客的印象最为深刻,他们的盛情招待、亲切攀谈、热情讲解,营造了详和、友善、欢乐的旅游氛围,传播了长治饮食文化,丰富了饮食文化内涵,所以公众参与是挖掘和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在旅游活动中,要营造和谐的餐饮环境,优雅的餐厅装饰、独特的用餐餐具、恰当的服务用语,能让游客在宽松、优美的环境中获得一次难忘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享受。文化品位上去了,就可吸引客源,增强企业竞争优势,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企业联合,产业集群,塑造品牌,注重营销

饮食文化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沁水城东节日饮食语汇中蕴涵着富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信息,具体反映在米食品、玉米食品、面食品和节日蔬菜等四个方面。

沁水县位于山西东南部,县境四周环山,构成了与邻县的天然分界。东邻高平、晋城,西接翼城,南邻阳城,北接长子、安泽、浮山等县。沁水方言内部较为复杂,其中城关以东属晋语上党片,城关及城关以西属中原官话汾河片。由于城东与城西历史上分属两个县区,因此它们的饮食尤其是节日饮食存在着很大差异,这种差异在各自的方言语汇中也能够反映出来。本文仅讨论城东节日饮食的语汇文化信息。文中加下划线的字为同音字。

沁水是典型的山区县,当地主产谷物杂粮,但生存在此地的民众,世代相承,制作了丰富的地方特色食品。节日饮食尤为精致和讲究。

一、米食品

沁水常吃的米有三种。第一种是谷米,也就是小米,当地称为米。这种米的产量大,是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粮食。第二种是软米,极富戮性。第三种是黍米,米质发甜,用于替代白面来蒸摸摸。后两种米产量都比较小,一般在特殊的节日才能食用。下面我们根据这三种米在节日中的运用来进行分析。

1.小米是沁水县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食品之一,为此用小米制成的食品品种非常丰富,但在节日中食用的却很少。因为节日饮食一般不同于日常饮食,在节日里,总要吃一些稀罕的食物。

正月十六吃“炒米羹”,炒米羹是把小米炒成半熟,再放人杂面(豆面、玉米面两样和起来的面)做成的面条,当地称为“棋”,熬制而成。据当地人讲,这一天做出来的“炒米羹”是一年中最香的。从当地的熟语“老婆怕炒吃,汉们男对白买吃”中可见,“炒米羹”是一种奢侈品。

小米的另一种吃法是将小米磨成米面,发酵后在特制崖子上摊成米面煎饼,这种“煎饼”的造形特别,形圆、边厚、肚鼓,在三月三“蚕姑姑节”食用,因为煎饼采用的是发面,所以吃煎饼蕴含着“希望蚕姑姑蚕发的又肥又大”的美好寓意。在粮食丰收后的九月初九,人们也吃煎饼,同样取其“发面”之意。“九月九,家家有”表明了家家此时都有充足的粮食。把小米磨成米面的吃法是比较浪费粮食的,所以当地有句熟语“家有千万,小米不敢捣烂”。

2.软米在当地产量小,并且口味比小米好,因此日常生活中难得吃上软米饭,只有在节日里才能吃到。软米做成的食品也是丰富多样的。

“稀粥”是当地人的一种日常饮食,它比一般的稀饭要稠很多,可以用平面铁铲盛起来。但是平时用小米熬制而成的称为“稀粥”,在腊八节才用软米熬制,称为“软米饭”。在熬制软米饭时往往放入花生、南瓜、各种豆子等作为辅料,这种“软米饭”味道香甜可口,至今仍是当地人喜爱吃的一种食物。春节早晨也吃“软米饭”,但它在除夕午夜就开始熬制,直到凌晨五点左右,熬制的时间相当长,这样做成的“软米饭”勃性大,口感好,寓意着全家成员之间甜美、融合。

软米浸泡后包成的粽子,称为“粽”。沁水产柿子,所以在粽子中通常要加人柿子晒干后称为“柿屹挛”的作为辅料,有的加人蔓氰这是元宵节和端午节的一种食品。在近20年里出现了用江米包的粽子,才有了“软米粽”和“江米粽”的区别。据老辈人讲,在元宵节食用“粽”,是为了替代元宵,同时在正月十六为刚出嫁的姑娘“送十六”也要有“粽”,象征着姑娘在婆婆家的生活和睦美满。

软米还可以磨成软米面,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的祭灶日,民间有句俗话“二十三日走,初一五更来”,这说的是灶王爷在一年中离家上天和各路神仙聚会的时间。当地人用软米面在鹰上烙一个饼,称为“炉廖”,作为灶王爷上天的干粮,正月初一灶王爷回来后,全家人每人吃一块“炉鹰”,预示着团圆、吉利,所以“炉厦”又称为“全家饼。

腊月二十三,当地人还要用软米面做一种叫“软陀”的食物,先把软米面蒸熟,然后中间包上豆馅,在崖上焙成金黄色。“软花”用于灶王爷上天前在家里的供品,人们希望用软米花粘住灶王爷的嘴,在上天开会时不要把家里不愉快的事情张扬出去。显然这是一种迷信的说法,但其中也表达出人们希望自己的家庭能够一切平安的美好愿望。

3.黍米是一种口感发甜的米。由于黍在当地的产量很小,种植黍主要是用黍杆来做答帚。黍米只能磨成米面食用。由于当地的土地多为旱地,小麦产量很少,所以春节期间,通常用黍米面替代白面蒸摸摸,称为“黍米面摸摸”,作为走亲访友的礼品。在清明节也把“黍米面摸摸”作为上坟祭祖的供品。

二、玉米食品

玉米也称为“玉菱”,是沁水县的主要农作物之一。当地人可以用玉米做出多种美味食品。

1.“懒懒”和炒玉米。二月二是中国传统的“龙抬头’旧。这一天,当地人习惯吃“五豆”,这里的“五”表示数量多。前一天,把玉米、可豆、小豆、蔓豆、花生等放人锅内长时间熬制成糊状,称为“懒懒”。当天用“逾懒”去祭祀山神,同时将“懒地”挂在山神庙和路旁的屹针上,让过往的麻雀、老鼠食用。这个活动有两重寓意在其中:一是“送懒”,表示春耕即将开始,希望把冬天里的墉懒送走,开始新一年的劳作。二是“送食物”,希望山神保佑今年风调雨顺,也希望麻雀、老鼠能够饱餐,在春种后不要祸害地里的种子。当地儿歌“二月二,拍瓦喳,老鼠出来没爪爪,雀儿出来没尾巴”也可以作为佐证。

农历十一月最后一天是当地人庆祝丰收的日子。这天下午,当地人要“吃炒”,即炒玉米、炒花生、炒豆子等,以炒玉米为主。玉米在炒制过程中会开花,这象征着今年的生活富足,每个人都能喜笑颜开。同时当地人认为小孩子在这天“吃炒”可以长得很高,这里寄寓着对孩子茁壮成长的希望。

2.仓疙瘩、仓窝窝和窝窝。当地玉米的主要食用方法是将玉米磨成玉米面,这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节日里,用玉米面做出的食品较平时要精致。

当地的正月十九是“小添仓”、正月二十五是“老添仓”,这两个节日表示春种开始了,希望这一年里有好的年景,能够把粮仓添满。这两个节日里都要吃玉米面做成的食物。“小添仓”吃玉米面做成的疙瘩,称为“仓疙瘩”,在玉米面里加人煮熟的南瓜和豆子,团成椭圆形,然后蒸熟。“老添仓”吃玉米面做成的窝窝,称为“仓窝窝”,原料与“仓疙瘩”相同,但形状不同,“仓窝窝”的形状类似锥形。制作时,在一个大窝窝上扎十二个坑,一个坑代表一年中的一个月。蒸熟后看哪个坑里有水,表示今年哪个月即将有雨。很显然这具有占卜色彩。因为当地的土地多为旱地,靠天吃饭,所以当地人希望通过这种形式来预测一年里是否能够风调雨顺。 二月二也要用玉米面蒸窝窝头,称为“窝窝”,这里的“窝窝”是单纯用玉米面做的。家中有男孩子的,要蒸一个砚台形状的面食,上面放有笔墨,希望男孩子能在学习上取得优异成绩。家中有女孩子的,要蒸一个针线篮形状的面食,里面还放有线蛋儿、剪刀等物品,希望女孩子在针线活上能心灵手巧。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地人对男孩女孩寄予的不同的希望。

玉米面发酵后,做成饼形,放在廖上烤成金黄,称为“花”,是清明节上坟祭祖的供品。

三、白面食品

沁水县属于山区,气候不易于种植小麦。小麦的种植集中在能够灌溉的地区,同时产量也较少,因此日常生活中是很少见到白面食品的。当然,近些年来,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小麦的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已经以白面食品为主,但是一些节日的饮食习惯仍然传承下来。

1.白面蒸食。当地的白面蒸食非常丰富,大多带有面塑性质,并且多用于节日的供品。在腊月里,要蒸许多面塑食品,用于春节的供品。这些食品放置的位置很有讲究。“鸡”放在窗台上,取鸡叫人起床中的“起”之意,希望家人早早发家致富;“鱼”放在水缸旁边和床上,表示年年有余;“狗”和“兔”要放在门上,谚语“狗撵兔,必定富”就表达了希望家庭富裕的美好愿望。“猪”和“羊”分别放置在庭院的东面和西面,预示全家人一年平平安安。“高”这与人们普遍认为的“糕”不同,是由两个摸摸叠加起来,上面加一个称为“石榴”的面食,作为灶王爷的供品,象征日子过得节节高。养蚕人家还要蒸“猫”,希望“蚕姑姑蚕”不被老鼠祸害。

春节里,家家要蒸“人口摸”“人口兔”,数量要比家庭实际人口多一个,象征着家庭人丁兴旺,并且要求每人必须吃掉属于自己的一个。在“人口摸”中还要加入一枚钱,谁吃到这枚钱就预示着谁在这一年有好的运气。“人口兔”一般在大年初一早上的明火里烧烤后才吃,表示消除一年里的灾难。同时,晚辈要给长辈蒸有枣装饰的摸摸,称为“大枣花”,一个一般重达一市斤。表达对长辈的祝福,希望长辈能够健康长寿。

六月六晚辈要给长辈“望夏”,蒸一种叫“福屹转”的食品,就是用一斤面做成长条形,然后在顶部扭一下。希望长辈能够身体健康,平安度过夏天。

七月十五蒸装饰有麦穗、谷穗形状的面食,有的还放几颗黄豆,称为“豆积亚、麦积积”。蒸人形面食,称为“打雀娃娃”。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将这些面食放置在庄稼地和菜地里,作为供品,表达了当地人守护即将成熟的庄稼和盼望丰收的愿望。

2.白面烤食。当地人认为六月二十四是河神爷展腰的日子,也就是要进人雨季了,人们担心雨水冲刷走山上的农作物,因此就烙“锅盔”来供奉河神爷,希望河神涨河时不要淹没庄稼。“锅盔”是用鸡蛋和面和起来,撰成饼形,放入锅内(锅里预先准备好大小均匀的石头,面放在锅内的石头上)进行烘烤而成。

3,白面煮食。除夕,当地人吃“扯面”,寓意着全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特别之处是:吃“扯面”时要将做好的面条剩下一些,即使是吃完了,也要重新做一点,放到大年初一早晨吃汤面,象征年年有余。

“扁食饺子”是中国北方过春节传统的食物,当地除了春节吃饺子,在八月十五、十月初十都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在当地不仅有团圆之意,还象征着钱财。当地人认为“扁食”形似元宝,吃“扁食”就是挣元宝。十月初十还要做“实心扁食”,就是不包馅的饺子,用于供品。表达出人们祈求人无灾难、天无灾情的愿望。

四、节日蔬菜

饮食文化论文范文5

关键词:文化;音乐教育;音乐文化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化开展,目前很多国家的音乐教育已经开始与文化相融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音乐教育。由于每一种音乐背后都有一种文化对其进行有效的支持,因此可以说音乐是一种文化的表达,音乐与文化共存亡,没有文化就没有音乐,而没有音乐也就没有对文化的有效解读。音乐教育是一种对音乐与文化的有效传承手段,为音乐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还没有将文化有效的融合进来,因此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艺术的发展,要有效的繁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对音乐进行文化渗透是必要的选择。

一、文化与音乐文化

文化是一种历史表现与历史传承,狭义的文化主要是对人的一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的描述,广义的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的综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体现,也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因此可以说,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音乐的表达一定程度上是受其背后的文化氛围的支撑的,因此可以说音乐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文化的教育主要是按照文化的发展模式来研究音乐的发展,实际上,音乐与文化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感念,音乐文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文化传统的结合,我国音乐历史源远流长,在音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无不体现了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这种文化包括各种音乐乐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各种经典音乐作品的出现,比如高山流水的创作,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情谊。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关于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光辉和音乐思维及审美情趣,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起构成了我国音乐的巨大艺术魅力展示。

二、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

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二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是音乐文化对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元素决定着音乐教育的文化特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则只剩下对音乐技巧和技术的应用与描述,而失去了其审美情趣以及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音乐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发展,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会促进音乐文化内涵的逐渐丰富。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为音乐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有机的促进作用,如果没有音乐教育,那么音乐文化也会停滞不前。

音乐文化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音乐文化背景,就会有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模式,目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内外交流沟通的增加,世界上不同的音乐教育模式及音乐文化底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另外音乐教育的转换也会促进音乐文化的不断繁荣和丰富,比如音乐教育过程中对其他音乐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会对我国的音乐文化产生一定的同化作用,对促进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文化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某种程度上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一种持续与稳定的作用,经典音乐是表现艺术价值的途径,是一种在感觉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的形式。因此可以发现音乐教育的基本智能是对音乐文化的一种延续,通过音乐教育的形式使得音乐文化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发展。同时有计划、有目的的音乐教育也可以有效的对音乐文件进行传授,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最大限度的领略音乐教育的要领,获取音乐知识。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实际上是一种去粗取精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筛选与整理实现的,这种筛选的过程主要依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受教育者的心理要求来决定的。比如我国音乐文化历史上,曾经采用简谱、五线谱等音乐符号来记录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教育的进步,五线谱和简谱逐渐成为社会音乐活动发展的需要,成为音乐教育活动中记谱法的主要教学内容。另外音乐教育还将音乐文化的内容进行了重构,以更方便的形式使受教育者接受音乐形式,从而最大化的提高受教育者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不断的掌握音乐文化的主体标准,确保音乐文化系统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发展。音乐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种不断进行传承的过程,将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结合起来,以促进文化和音乐文化的发展。

受中国教育模式的影响,教育的发展更多是重视对基础的训练,反应在音乐教育领域,更多是对音乐教育的技术和技巧进行培训,而对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等的教育和培训相对较少,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音乐的艺术价值,制约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就音乐教育来看,目前许多国家都将音乐教育规定为美育教育,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我国,音乐教育虽然处于一种基础教育阶段,但音乐的文化内涵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民族音乐的发展与文化的有效结合取得了初步性进展和成功,音乐的文化教育发展特点越来越明确。

四、结论

在音乐的文化教育与传承过程中,音乐与文化二者是紧密相关的,任何形式的音乐教育都必须经过文化的衬托才能体现出其艺术价值,文化对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是目前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一种音乐只有与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相联系,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充分体现出其艺术的价值。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发现音乐作品背后的创造背景以及文化内涵,以感悟到音乐作品中的文化积淀。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积极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体现出音乐教育的价值,促进我国优秀音乐的发展,保证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价值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张计.我国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协调发展探析[J].学术交流,2010年2期

[2]周顺平.发挥基础音乐教育作用服务桂林文化名城建设[J].学术论坛,2009年5期

[3]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音乐,2008年2期

饮食文化论文范文6

音乐美学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的这一说法在现在看来仍然是准确无误的,因为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都是以当时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为前提的。作为音乐美学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感知的产生也是必须以音乐艺术的存在为前提,只有客观的音乐艺术存在,人类才可能在此基础上对音乐的对象进行五官感知,把音乐的对象化为可以感觉到、聆听到以及触摸到的虚拟物体。如果音乐对象不存在,人类今无法去感知,谈论音乐美学也就毫无意义了。作为音乐美学的重要环节,审美评价是指对音乐的好坏能够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人类的心理基础决定了其所共有的欣赏水平与审美趣味,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对于某一类型的音乐是认同还是排斥所依据的标准就是“共同感知”,它主要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与生产中产生的,因此其审美活动也就是在人类的社会活动范围内,受到人类社会本质的强烈影响,进而形成了普遍的审美评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音乐的审美标准要紧随时代前进的脚步,这样才会引起人们的认同和接受。尽管音乐是以虚拟化的形式出现的,但人们对于音乐的感知程度却一点也不必实际物体差,这就是音乐情感的作用。人们通过对音乐情感的领悟把音乐物化和意象化,人们根据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凭借对音乐情感体验这种直观的感受,不断的探索和揣摩,进而能够把虚拟化的音乐对象转化为实体,这种全新的对于音乐的完美诠释真实的展示出了音乐世界的博大精深与妙不可言。

音乐美学包含的文化意蕴

因为人类本身是一种感性动物,注重的是对音乐的直观感受,但音乐美学是一种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交汇,因此,在探讨音乐的规律以及本质时,要对其进行综合分析。但一定要尊重音乐给予自身的直观感受,因为第一感觉往往是正确而又接近实际的,这是获取音乐美的最直接途径。由于人类又具备思考的能力,因此可以在感性的基础上对音乐进行理性分析。理性的分析音乐的外在形式以及内在含义,找出音乐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进而提炼出音乐的本质和特质,创造出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音乐所表达的内容是通过演奏形式体现出来的,二者早已融为一体,而且不可分割。从某些方面来看,音乐的形式也是音乐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是音乐向听众展示了其外在内容,除了乐声之外别无其它,而音乐的具体内容又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音乐形式对音乐内容的表达起到促进或者制约的直接作用,二者互相影响,密不可分。音乐美学的产生是顺应艺术发展需要的结果。艺术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而且作为人们精神活动的一个部分,艺术可以用音乐、电影以及绘画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填补人们精神生活上的空虚和寂寞,人类已经离不开艺术活动,艺术装饰了人们单调乏味的平凡生活,是这个世界充满了活力与生机。音乐美学的发展程度同时制约着艺术的前进道路。音乐美学作为归纳音乐本质与审美的一般规律,是可以知道具体的音乐实践。在实际的音乐表演与创作中运用音乐美学的直观导向可以为音乐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前提基础,音乐的发展也会促进整个艺术界的前进,因此,音乐美学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到引述道路的前进方向与速度。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的真正魅力在于其不断被创新和超越,永葆生机。总结音乐美学思想蕴藏丰富,博大精深,它与同时期的文化一样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基础。音乐美学的基本内涵包括音乐感知、审美评价以及情感体验三个环节,其文化意蕴更是多种形势内容以及思维的融合,只有清楚的了解音乐美学与其文化意蕴的内在联系,才能创作出适合广大人民而又优美动听的音乐作品。

本文作者:骆云飞工作单位:新乡学院